You are on page 1of 10

五、實驗數據分析

(一) 一維橫波弦振盪與其駐波共振

1.固定線密度 μ,測量波速 v 與繩線所受之張力 T 間的關係

線長 L:2.1(m),線重 M:0.00039(kg),線密度 μ:0.000186(kg/m)


M
(線密度公式: μ= )
L
表(1.1) 四個節點時,不同張力下與其共振頻率之比較
砝碼總重量 線之張力 兩節點間距 駐波波長 共振頻率
順次
(kg) T(N) (m) λ(m) f(Hz)
1 0.0902 0.8839 0.3 0.6 118.8
2 0.1402 1.3739 0.295 0.59 146.9
3 0.1902 1.8639 0.3 0.6 170
4 0.2402 2.3539 0.31 0.62 179.6
5 0.2602 2.5499 0.298 0.596 198.8

表(1.2) 四個節點時,其波速與理論波速之誤差及比較
順次 波速(m/s) 波速平方 理論波速(m/s) 誤差百分比%
1 71.3 5080.84 68.99 3.32
2 86.7 7511.86 86.01 0.77
3 102.0 10404.00 100.18 1.82
4 111.4 12399.27 112.58 -1.09

T
波長 λ=兩節點間距×2,波速 v=波長 λ ×頻率 f ,理論波速為v=

v 實驗 −v 理論
√ μ
,(T:張力,μ : 密度)

再由 ×100 %,就可求得誤差百分比。
v 理論

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震動的過程中,繩在滑輪上會有些許的滑動,垂釣砝碼的繩會產生
些許震盪,我想應是這個原因,造成線張力有些微的分力,再加上量測節點間距時會有著人
為誤差,因而產生誤差。
表(1.3) 五個節點時,不同張力下與其共振頻率之比較
砝碼總重量 線之張力 兩節點間 駐波波長 共振頻率
順次 波速(m/s)
(kg) T(N) 距(m) λ(m) f(Hz)
1 0.0902 0.8839 0.225 0.45 156.5 70.43
2 0.1402 1.3739 0.23 0.46 194.6 89.52
3 0.1902 1.8639 0.235 0.47 225.1 105.80
4 0.2402 2.3539 0.225 0.45 252.9 113.81
5 0.2602 2.5499 0.223 0.446 262.1 116.90
表(1.4) 五個節點時,其波速與理論波速之誤差及比較
順次 波速(m/s) 波速平方 理論波速(m/s) 誤差百分比%
1 70.43 4959.6806 68.99 2.08
2 89.52 8013.1143 86.01 4.08
3 105.80 11193.0052 100.18 5.61
4 113.81 12951.5780 112.58 1.09
5 116.90 13664.8151 117.18 -0.24
T
波長 λ=兩節點間距×2,波速 v=波長 λ ×頻率 f ,理論波速為v=

v 實驗 −v 理論
√ μ
,(T:張力,μ : 密度)

再由 ×100 %,就可求得誤差百分比。
v 理論
誤差原因同上。
表(1.5) 六個節點時,不同張力下與其共振頻率之比較
砝碼總重量 線之張力 兩節點間 駐波波長
順次 共振頻率 f(Hz)
(kg) T(N) 距(m) λ(m)
1 0.0902 0.8839 0.175 0.35 195
2 0.1402 1.3739 0.18 0.36 242.1
3 0.1902 1.8639 0.184 0.368 281.1
4 0.2402 2.3539 0.176 0.352 315.5
5 0.2602 2.5499 0.18 0.36 328.7
表(1.6) 五個節點時,其波速與理論波速之誤差及比較
順次 波速(m/s) 波速平方 理論波速(m/s) 誤差百分比%
1 68.25 4658.0625 68.99 -1.07
2 87.16 7596.1683 86.01 1.33
3 103.44 10700.8266 100.18 3.26
4 111.06 12333.4351 112.58 -1.36
5 118.33 14002.4622 117.18 0.99
T
波長 λ=兩節點間距×2,波速 v=波長 λ ×頻率 f ,理論波速為v=

v 實驗 −v 理論
√ μ
,(T:張力,μ : 密度)

再由 ×100 %,就可求得誤差百分比。 誤差原因同上。


v 理論
圖(1.1) 其張力 T 與波速平方 v2 之關係圖

表(1.7) 不同節點下 其斜率及理論斜率之比較及誤差


線性方程式 斜率 理論斜率 誤差百分比
四個節點 y=0.0002x-0.0673 0.002 0.000186 -7.14
五個節點 y=0.0002x - 0.1031 0.002 0.000186 -7.14
六個節點 y=0.0002x+0.0043 0.002 0.000186 -7.14

T 2 T T
由波速公式:v=
√ μ
可知, v = μ , 2 =μ ,(v:波速,T:張力, μ : 線密度),由此可知斜率
V
M
為線密度,而理論線密度可由 μ= 得到,(M:繩重,L:繩長)。
L
μ 實驗−μ 理論
再由 ×100 % ,可得到其誤差百分比。
μ 理論

誤差分析:
在震盪過程中,若震幅調大,有可能會因為張力不夠大,造成線在滑輪上面滑動及砝碼產
生些許上下震盪的情形,且繩子振動時會有些不穩定,此情況會造成張力方向不完全相同,
產生分力;且在測量時,須將滑輪、震動儀、支架成一直線狀態,線須呈現水平狀態,在調
整過程中會有些微誤差,加上使用尺量測節點間距也會有些許誤差,我想應是由於這些情況
而造成數據上的誤差。
2. 固定張力 T,測量波速 v 與振盪繩線之線密度 μ 間的關係
細繩: 線長 L:2.1(m),線重 M:0.00039(kg),線密度 μ:0.000186(kg/m),張力:
1.3739(N)
粗繩: 線長 L:1.54(m),線重 M:0.0069(kg),線密度 μ:0.00448(kg/m),張力:
1.3739(N)

表(1.8) 在張力為 1.3739(N)下,在不同節點數其細繩頻率、波速與理論波速之比較


  細繩
  兩節點間距(m) 駐波波長 λ(m) 共振頻率 f(Hz) 波速(m/s)
四個節點 0.295 0.59 146.9 86.67
五個節點 0.23 0.46 194.6 89.52
六個節點 0.18 0.36 242.1 87.16
理論波速(m/s) 86.01

表(1.9) 在張力為 1.3739(N)下,在不同節點數其粗繩頻率、波速與理論波速之比較


  粗繩
  兩節點間距(m) 駐波波長 λ(m) 共振頻率 f(Hz) 波速(m/s)
四個節點 0.286 0.572 31.4 17.9608
五個節點 0.226 0.452 39.4 17.8088
六個節點 0.185 0.37 48.2 17.834
理論波速(m/s) 17.51

表(1.10) 細繩與粗繩之波速與理論波速之比較及誤差
  細繩 粗繩
波速 理論波速 波速 理論波速
  誤差百分比 誤差百分比
(m/s) (m/s) (m/s) (m/s)
四個節點 86.67 0.77 17.9608 2.57
五個節點 89.52 86.01 4.08 17.8088 17.51 1.71
六個節點 87.16 1.33 17.834 1.85

T
波長 λ=兩節點間距×2,波速 v=波長 λ ×頻率 f ,理論波速為v=

v 實驗 −v 理論
√ μ
,(T:張力,μ : 密度)

再由 ×100 %,就可求得誤差百分比。
v 理論

由表(1.10)可發現,其粗繩的誤差值較集中也較少,我想這是由於粗繩在觀測其最大共振時,
其粗繩由於振幅較大,較易觀測其共振頻率,且結點也要明顯,因此所得誤差較小,而細繩
則振福較小,較不易觀測到,引此造成的誤差會有些許增大。
表(1.12) 細繩與粗繩之 1/密度與波速平方之比較
細繩 粗繩
節點數 波速平方
1/密度(m/kg) 波速平方(m2/s2) 1/密度(m/kg)
(m2/s2)
四個節點 7511.86 322.59
五個節點 5376.34 8013.11 223.21 317.15
六個節點 7596.17 318.05

圖(1.2) 其波速平方 V2 與 1/密度 1/μ 之關係圖

表(1.13) 不同節點下 其斜率及理論斜率之比較及誤差


 線性方程式 斜率 理論斜率 誤差百分比
y=1.3951x+11.17
四個節點 1.3951 1.3739 1.55
8
五個節點 y=1.4935x-16.207 1.4935 1.3739 8.71
y=1.4124x+2.790
六個節點 1.4124 1.3739 2.81
8

2
T 2 T V
由波速公式:v=
μ √
可知,v = , =T ,(v:波速,T:張力, μ : 線密度),由此可知斜率
μ μ
為張力 T,而理論張力可由 砝碼重× 9.8得知。

誤差分析:
由表(1.13)可看出,其中一個誤差有點大,這時由於其取樣的數據不多,每條線接只有 2
個點,因此所得到的斜率誤差也較大。

(二) 金屬長條片的橫波振盪
表(2) 金屬片長度與其共振頻率與頻率到數之比較
順次 金屬片長度(m) 共振頻率 共振頻率倒數
1 0.075 59.7 0.017
2 0.085 49.5 0.020
3 0.098 41.4 0.024
4 0.118 28.1 0.036
5 0.131 23.6 0.042
6 0.137 21.8 0.046

圖(2.1) 金屬片長度 L 與其 圖(2.2) 金屬片長度 L 與其


共振頻率 f 之關係圖 共振頻率倒數 1/f 之關係圖

就理論上而言,其金屬片長度與工振頻率成反比,因此兩者相成因成定值,所以由圖(2.1)可
看出其呈現一乘冪曲線關係。

1 L 1 1
L= λ , v=λf 可知, Lf = = λf = v
而由公式 4 1 4 4 ,因此斜率為 v/4,由圖 2.2 可得知,其
f
斜率為 2.0668,因此波速約為 8.12(m/s),但由於我們沒有實際值,所以無法比較其誤差。

不過由圖可看出其金屬片長較長的三點及較片長較短的三點有各自成一線性關係的情況(這
點詢問過助教,助教也做過一次,仍是如此),因此由此判斷其各成一個波速,由斜率所得
出的波速誤差應該不小,至於為何會造成此種情況,我想是由於其金屬片上生鏽的地方不少,
因此密度因不太均勻,而造成其長短不一影響到波速的此種情況,除了密度不均的情況,我
想應該是振動時所造成的空氣阻力原因(金屬片越長,阻力越大),使我們以最大振福判斷第
一共振頻率時有誤差,因此造成此種情形,這點值得再去深入探討。

(三) 彈簧縱波振盪

表(3) 固定結點數,長度與頻率之比較
順次 長度(cm) 節點數 共振頻率(Hz)
1 52 9 52.7
2 43 9 52.6
3 41 9 52
4 35.5 9 51.9
5 31.5 9 51.9

圖(3) 頻率與長度之關係圖

首先,我們令彈力常數 k、彈簧長度 L、彈簧質量 m、波速 v、密度 μ、節點數 n、波長 λ 。


2L 2L
公式: λ= , v=λ f =f ( )
n−1 n−1
由網路上查到彈晃縱波波速公式為:
( F−F 0 )L k (Δ L)L k L2
v=
√ (F−F0 )L
μΔ L
( F 0 : 彈力修正項) , 可得 v =

μΔ L
=
m
L √
ΔL
=
√ m

由上面可推知:
2L k L2 n−1 k
v=f ( )
n−1
=
√m
,f=
2 m√
由公式可知,其頻率與長度沒關係,不管長度為多少,頻率接固定,這就是為何圖(3)上的
斜率趨近於零。但是仍有誤差,這是由於我們無法很清楚的判斷在何種頻率時所出現的節點
最明顯,因此微調頻率上會有誤差,再加上彈簧密度並不均勻,因此會有些許的變化存在。
(四)二維共振之克拉尼圖形
(1)圓形平板

圖(4.1.1) 100(Hz) 圖(4.1.2) 200(Hz) 圖(4.1.3) 250(Hz)

圖(4.1.4) 300(Hz) 圖(4.1.5) 350(Hz) 圖(4.1.6) 444(Hz)

(2)方形平板

圖(4.2.1) 100(Hz) 圖(4.2.2) 150(Hz) 圖(4.2.3) 200(Hz)


圖(4.2.4) 250(Hz) 圖(4.2.5) 350(Hz) 圖(4.2.6) 450(Hz)

(3)提琴形平板

圖(4.3.1) 120(Hz) 圖(4.3.2) 200(Hz) 圖(4.3.3) 250(Hz)

圖(4.3.4) 310(Hz) 圖(4.3.5) 350(Hz) 圖(4.3.6) 430(Hz)

六、結果與討論
在做駐波共震時驗時,我想應將震動儀放置在遠離滑輪及靠近支架的位置。因為若是繩
線太短,若要形成節點,其頻率所需極大,所量測出來的節點間距也會較小,若是過小的話、
易造成誤差,且若繩長較長,在測量較多節點時不僅較易觀察,且測量節點間距時也較容易,
因此能降低其誤差。
在做克拉尼圖形時,因注意平板是否水平,尤其是在震動時,平板晃動易造成傾斜,得
到的圖形會有點不對稱,因注意此地方。

七、問題與討論
(一) 一維橫波弦振盪與其駐波共振
1. 為何細線不能直接繫在振動儀上,而一定要留一小段繩線使之與擬被振盪的部份水平地
繫於桌邊的支撐架上?
ans:若直接繫於震動儀上,其振動時繩子易歪斜掉,無法形成水平而造成分力,所得誤差
會較大。

2. 本實驗中所用的振動物體均是線密度均勻的繩線,若繩線的線密度不均勻的話,請問會
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ans:在固定張力的況下,其波速取決於線密度,因此若線密度不均勻,其每點波速皆不相
同,會很難發現駐波的產生,或是產生不完全,難以觀測且容易造成誤差。

3. 請列舉相關此實驗的應用,至少兩個以上?
ans:小提琴,鋼琴,吉他等弦樂器皆有關此應用。
(二) 金屬長條片的橫波振盪
1. 請說明金屬共振片彼此之間的角度對共振現象的影響,並解釋其原因。
ans:理論上為無關。由於其頻率與金屬片長度有關,因此每片金屬片共振頻率皆不同,並
不會因接近或遠離時造成影響,但我想因為在靠近或遠離時,其金屬片會造成些許部位重疊,
因此可能會造成一點實驗誤差。

2. 以此實驗的結果,說明以片條狀物體發音之樂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如鋼琴、木琴、 鐵琴
等樂器。
ans:這三種樂器皆是以長度不同的片狀物所組成,長度越長所需共振頻率越低,而越短則
越高。因此敲擊這些樂器時則是使其產生共振,會由於長短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共振頻率,形
成不高低音。

3. 何謂懸臂樑? 請根據此實驗結果解釋懸臂樑的設計原理和工作原理。
ans:為一端為固定端而一端為自由端的水平桿件,在固定端上可以由支撐點上獲得可以承
受來自自由端個方向的受力,因此可被靈活應用。但其限制是其材料,若外力過大時使用較
易脆弱的材料,則易斷裂。

4. 請列舉幾個奈/微米級懸臂樑的應用?
ans:可應用於人工肌肉。此種人工肌肉以燃料電池驅動的系統可將氫燃料中的化學能轉換
成電能,未來可應用在移動物件、蓄電等方面。

八、心得
我覺得此次實驗還蠻有趣的,能觀測到波的變化及駐波的產生,不過在觀測其震幅變化
時眼睛還挺類的,而在觀測彈簧縱波時,數節點的時候有點痛苦,找不太到,讓我體驗到何
謂眼花撩亂,不過最後還是順利完成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