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實驗二

小型囓齒哺乳動物的族

群生態

第7組
生科 110
逄宏萱
C54066115

一、前言

此次實驗利用捕鼠器捕捉小型齧齒、食蟲類哺乳動物,以記錄它們的型態數據。並分為

兩種不同環境的取樣區域,以此用來討論棲地對這類小型哺乳類型態差異的影響。

鼠類及鼩類的尾巴長度與其活動的環境有特別關係。從調查數據來看,尾巴較長的個體

常在長草叢活動,尾巴較短者則偏好在短草叢中出現。尾巴可以在這類動物運動時發揮

重要的功能,尾巴可以在動物奔跑時控制方向並且保持平衡(D. Youlatos.2003)。因此

想確認本次實驗所捕捉的小型囓齒動物的尾長,與在長草地、短草地捕捉之間的關係。

二、材料與方法

材料:薛門氏鼠籠 (Sherman’s trap)、松鼠籠、餌料(花生醬地瓜)

方法:樣線時間是晚上六點,在鼠籠中放置餌料,並在四個實驗樣地各設置一條樣線,

各放置 6 個捕鼠籠。在隔天早上五點回收捕鼠籠,觀察並記錄下捕獲個體形態上的數據,

捕獲地點、性別、生殖狀態、吻肛長、尾長、後腳掌長及體重。

*注意:捕鼠籠需擺放在行道兩側的平坦地面上,並距離樣線五公尺以上。捕鼠籠開口朝

向樣線方向擺放。

三、結果

比較型態的各項數據(吻肛長、尾長、腳掌長…)與草叢長度的關係。使用 Student t test

分析各項數據在短草叢與長草叢的顯著性。

比較項目 顯著與否 P*
吻肛長 vs. 草長度 否 0.3124
尾巴長 vs.草長度 否 0.2247
前腳長 vs.草長度 否 0.1176
VTL/全身長 vs.草長度 否 0.2104
HFL/全身長 vs.草長 否 0.2908
根據結果,各項測量數據和草叢長短皆無顯著關係,但是尾巴長、前腳長的顯著關係稍

微較其他項目近。

四、討論

1. 影響捕獲率的因子為何?

環境的干擾,如人為活動、天氣、遮蔽物類型。

2. 不同樣區間的個體數量與族群結構(性別比例、年齡層分布)是否一致?

較無此差別。

3. 穿越線兩側的植被結構與鄰近的土地利用會否影響物種的數量與組成?

本次實驗在長草覆蓋區中,所捕獲的老鼠數量遠高於短草覆蓋區,可見遮蔽物的多寡

是影響老鼠出沒的重要因素。推測體型小的老鼠更需要隱藏以躲避天敵,所以更容易

出現在遮蔽物多的地區。

4. 人為活動造成的干擾會否影響小型哺乳動物之族群數量與分布?

是。小型哺乳動物通常離人的活動區較遠處出沒。

五、參考文獻

D.Youlatos.2003. Osteological correlates of tail prehensility in carnivorans.Journal of Zoology

259:423-43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