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4

第二部分 实验动物环境质量

控制标准

方梅霞
5.1.1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 实验动物环境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的,供实验动物繁殖、生
长的特定场所及相关条件,即围绕实验动物的所有
事物的总和

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的生存空间、维持其
需要的建筑物和设备
外环境
实验动物环境 大环境
内环境
小环境

2 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
(1)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为实验动物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并保障
人们的身体健康,不收危害因素的伤害
(3)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等级分类
一、开放系统

1. 开放系统是饲养普通级动物的设施。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
与外界大气相通。饲料、饮水要符合卫生要求,垫料要消毒,
有防野鼠、防虫设施。

开放系统并非不要求进行环境控制和微生物控制,在某种程度
上对环境仍有一定的要求,只是变动范围较大。
基本要求

❖饲养普通级实验动物
❖需进行温度控制
❖无需空气净化装置
❖饲料/饮水和垫料要求不被污染
❖饲养室内要有防鼠/防昆虫措施
二、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是用于饲养无特定病原体(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动物的封闭系统。屏障系统包括动物饲养区、动物接收
区、动物试验区、管理区、清洗灭菌区、交通区等。进入屏障
系统的工作人员、物料和动物必须采用单向流通路线(灭菌、
淋浴、清洁走廊、动物房、从污染走廊出屏障系统),严格控
制环境空气的进出。
屏障系统基本要求

❖饲养SPF级实验动物

❖需进行温/湿度控制

❖需设置空气净化装置

❖严格控制人员/动物/物品进出
空气质量控制指标

❖洁净度 7级以上
❖换气次数 ≥15次
❖菌落数 ≤ 3个
人流:一更——二更——风淋——洁净走廊——动物房——污物走廊
IVC笼盒
三、隔离系统

隔离系统用于饲养无菌(germ free)动物和悉生(Gnotobiotic)
动物。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
动物。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
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
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
隔离系统基本要求
❖饲养SPF级,无菌动物及悉生动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需无菌

❖动物和物料传递须经特殊系统,即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
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与内环境一致。
人与动物间的物理隔断
普通隔离器






大规模生产隔离器群
不同微生物控制的实验动物的比较

种类 饲养环境 概念
无菌动物 隔离系统 以封闭的无菌技术获得的,用现有方法不
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 的动物。

悉生动物 隔离系统 确知所带的微生物菌丛,经特殊饲养的动


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原体


的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的设施标准
第二节 影响动物实验的环境因素
动物实验结果与环境因素关系式

R=(A+B+C)D+E
R=动物实验结果可靠性
A=种的共同反应
B=品系特有反应
C=个体反应(差异)
D=环境影响
E=实验误差

ABC=属于遗传因素,D=与结果呈正相关
影响动物实验结果主要因素之间关系
基因型(genotype)

↓ ←发育环境(Developnental environment)
表现型(Phenotype)
↓ ←生存环境(Living environment)
演出型(Dramatype)
↓ ←实验环境(Experiment environment)
实验结果(Result)
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实验动物较长时间甚至终生被限制在一个极其有限的环
境范围内生活。

实验动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进行良好的实验
处理,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十分重要。
(一)环境影响的特点

1 综合影响

2 作用的条件

3 品系和个体差异
1 综合影响

❖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不可能是单一因素的影
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如:气温、气湿、
气流等因素均可影响到动物的体温调节。所以在
评价一个饲养室的环境条件时,应将各种因素综
合加以考虑。
2 作用的条件
❖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不一定很快表现出来,必
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对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条件是:
❖接触机会(接触的季节、动物的生理状态、抗病力
等)
❖接触形式(传播途径)
❖接触时间(持续时间)
❖接触强度(传染范围、传染力)。
3 品系和个体差异

 与实验动物本身的特性,个体差异、不同的品系、
年龄及不同的级别等,也有很大关系。
(二)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构成完整的实验动物环境科学应围绕着六个主要子系统。即:
 ①.物理环境系统
 ②.化学环境系统
 ③.生物环境系统
 ④.设施环境系统
 ⑤.管理环境系统(人员影响)
 ⑥.营养环境系统

上述各环境子系统动态平衡,才得的维持实验动物的质量.
1、物理环境因素
在实验动物的环境系统中,物理环境子系统稳定性最低,处于动
态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将导致实验动物的应激反应。严重的可
导致死亡。

主要包括:
 ①环境设施内温度(Temperature)

 ②相对湿度(Humidity)

 ③光照度(Illumination)

 ④噪声(Noise)

 ⑤气流(Airflow )

 ⑥气压(Atmospheric pressure)等。
(1)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实验动物适应反应
◆ 哺乳类实验动物产热方式与人类相似,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保持体温的相
对稳定的生理调节能力。
◆ 但也有进行冬眠的动物。如仓鼠类、黄鼠类等。产热量、基础代谢、体温
和环境有一定相关关系。
◆ 基础代谢最少时期的环境温度称之为温度中性区。
◆ 临界温度:动物的体温失去恒常性而开始上升或下降时温度段。
各种实验动物监界温度与最适温度中性区

种别 临界温度 低温 高温 最适中性区 最适温度


小鼠 10 37 20-33 21-25
大鼠 -10 32 28-30 18-22
豚鼠 -15 32 30-31 18-29
实验兔 -29 32 20-30 15-25
猫 -40 36 24-28 18-30
犬 -80 42-58 18-27
恒河猴属 -20 38 27-30
绵羊 –80 32 32
山羊 -69 40 20-30
猪 -40 30 0-20
鸽 -20 42 20-30
鸡 -25 32 19-29
① 对行为和生理机能的影响

❖ 环境温度对动物行为和生理机能影响极为明显。温度可使动物的姿势、
摄食量、饮水量、母性行为、心跳、呼吸、新陈代谢等出现相应改变。

❖ 实验动物品种(系)、年龄、性别、活动状态的不同引起的产热差异是明
显的。通常实验动物的摄食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即与温度存在
明显的负相关系。
▪ 在4℃以下,单饲小鼠摄食量比同样温度下5只一组群饲小鼠高
30%。寒冷环境,动物出现立毛寒颤,蜷缩成团。炎热天气,动物
饮水量增加,地鼠呈“大”字型睡眠,狗张口伸舌,呼吸加快,喘
气明显。小鼠发生流涎现象。

▪ 大、小鼠、兔、犬等实验动物随着温度的升高,心跳、呼吸数也升
高,超过35℃时,则心跳明显减少,在15-25℃时显正相关。
▪ 小鼠在体温下降至34℃时,心跳开始增加,其后逐渐减少。体温上升
至40℃时,心跳开始减少,升至40℃以上时心跳增加。
体热的散发:
▪ 生物体的散热大部分是通过皮肤传导、对流、辐射及蒸发和通过呼吸
道的蒸发进行的,粪尿散热仅占5%,犬无汗腺靠呼吸道蒸发为主。
②对机体抵抗力:
❖ 温度过高或过低动物抵抗力下降,易患病,甚至动物死亡,影响实验

结果。

❖ 将BALB/c小鼠从22℃环境移到12 ℃环境内,其白细胞数发生变化,

与免疫反应有关的血液及脾脏中B和T细胞的比率亦出现明显变动,免

疫功能的异常与疾病发生关系很大。
③ 繁育的影响:
气温过低或过高,导致雌性动物性周期紊乱。

高温使雄性睾丸副睾萎缩,精子形成能力降低,甚至出现睾
丸萎缩。

低温时实验动物性周期延迟,小鼠在21℃ 时繁殖3代,而-
3℃时繁殖2代。

在整体高温环境中:胚胎吸收。
小鼠 :妊娠暴露于43℃温度下,10天50%以上后代严重脊椎畸形;每
天暴露1小时组,妊娠第7天,无颌,面部发育不良。若每天暴露20h母
体死率高,流产,胚胎吸收率高于50%。

大鼠35℃以上,8-10天,无眼畸形,9天后齿缺陷,10天后:无脑畸形。
12天,趾缺陷,13天腭裂,并趾或短趾,脑积水。40℃时,50%以上
胚胎发生畸变。

家兔:妊娠第6、7天,注射煮沸牛奶引起发热后(Brinshade 1957)母
体温度升高1-2.2℃,胎儿发生皮下,脑脊膜出血,脑膨出小头、肝、
肢缺陷。
④ 对动物形态:

❖低温环境下繁殖饲养的小鼠其尾长明显缩短;

❖大鼠在10℃繁殖时其尾长比在30 ℃条件下约短2cm;

❖喜马拉雅兔在20 ℃时,耳、尾、鼻、和四肢尖端长白毛,
10 ℃时则长黑毛。
⑤ 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环境温度不同常使同种动物实验出现不同结果。

不同气温条件下,药品和化学品对实验动物的毒性有较大的差异。
对毒性实验、免疫实验、微生物感染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比较58种化学物在8℃、26℃和36℃不同温度下对大鼠LD50的影
响。结果表明,有55种化学物在36℃时毒性最大,在26℃时
毒性最小。
环境温度的改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生化系统和机体内环境稳
定系统的改变,从而引起某些生理情况(通气、循环、体液、中间代
谢、机体防御系统状态等)的改变,并影响外源性化合物的吸收、代
谢、排泄等。

动物饲养室的温度应控制在各种动物最适温度±3℃范围内。常用的
几种实验动物对20~27℃的温度范围都能适应。
(2) 相对湿度的影响

❖ 湿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是伴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 相对湿度对动物热调节有密切关系。
当气温与动物体温接近时,动物只能通过蒸发作用散热。

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动物热调节不利。
湿度过高易发生传染病,微生物易繁殖,饲料和 垫料易霉
变。

某毒物如HCl、NO和H2S在高湿条件下的刺激性增加,
SO2甚至可转变为SO3和H2SO4。

湿度过低(如低于40%)则易尘灰飞扬,对动物健康不利。

环境湿度对挥发性化合物和通过皮肤、呼吸道途径染毒的化
合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 一般实验动物,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是完全能适应的,
以50%~60%最好,但猫适于较低的湿度。
小鼠在相对湿度的<40%时,易发生干尾症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仙台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4.7型,均在高温高湿环境
下发病率升高。

各种实验动物的湿度基准值
(3)光照度
① 照明
• 产生视觉效应

• 调节动物生理活动

• 杀菌-营养作用

② 强度

③ 人工光照和自然光照

④ 波长

⑤ 时间
动物的视觉
 动物眼视网膜表层,分布有感觉弱光的视杆细胞和感觉昼光
与颜色的视锥细胞。
 视杆细胞及视锥细胞的数量、密度和分布因动物的种类不同
而异。
鸟类的视锥细胞占优势,因而出现夜盲眼。
啮齿动物是视杆细胞占优势,成为夜视动物。
啮齿动物容易受强光损害,辨别颜色的能力较差,特别对
红色无辨别能力。
调节生理

❖能节律性调节动物生理活动,特别是神经内分泌功能,使动
物表现出有节律的昼夜和季节性的周期性变化

❖80~85%的环境信息,是通过视觉器官传入CNS,使机体
能对环境信息作出积极的相应的反应。
杀菌与营养

❖ 日光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350nm),,对环境和动物
体表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 动物体表组织内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转
变成维生素D3,被直接吸收到循环系统,调节钙、磷
代谢。
②光强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 对生殖的影响

❖对视网膜的影响
对生殖的影响

 长期连续的光照条件在大鼠和小鼠可发生持久性阴道角化,卵巢中
形成多数达到排卵前期的滤泡,而无黄体形成。持续黑暗条件,大
鼠生殖生理就会受到抑制,卵巢、子宫的重量会下降;

 不同性别的动物对光照的敏感性也有差别,一般都是雌性大于雄性。

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维持恒定的光照条件,可使大多数动物
生殖生理发生季节性变化完全消失;
对视网膜影响

❖大鼠在2000lux,连续光照条件数小时会出现视
网膜障碍,

❖弱光60lux,持续13周,也会出现视网膜病变
③ 人工光照与自然光照

❖长期经验表明,人工光照并不亚于自然光源

❖人工光照更有利于控制,能够调节整个生殖过程,包括
发情、排卵、交配、妊娠、分娩、泌乳等。

❖人工光照的缺点是点状光源,光流分布不均匀。上下笼
层受光差别很大,最大可差80倍,且视网膜病变与光
照条件有明显的正比关系。
④ 波长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有资料报道,不同光谱,无论红、黄、青、紫光谱,对动物
生殖功能来说,都与白光一致。
❖波长和灯光颜色可影响小鼠的发情行为、大鼠的生殖道开口;
❖以蓝色(λ=450nm)照明比红色(λ=700nm)照明要早3
天。
⑤ 照明时间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 以12小时照明和12小时黑暗,大鼠的发情实验可呈现最稳定的4日
周期;

❖ 16小时照明,8小时黑暗则呈现5日性周期或更长。若以22小时照明,
2 小时黑暗,则性周期长短不一,极不规律,或连续发情或不能繁殖。

❖ 家兔在冬天,如维持25℃的环境和延长光照,就明显提高其繁殖力。

❖ 豚鼠对光照条件改变的感应性较弱,延长光照时间对其性活动周期
无明显影响。
照度标准(GB/T 14925-94)
工作照度:150-300Lux,
照明周期:12h/12 h
(4) 噪声与振动的影响

噪声和振动对实验动物的生殖生理能产生较大
影响,尤其对一些敏感型体质的动物。

噪声与振动的控制标准:≤60 dB 。
噪声的来源
➢ 交通噪声,机动车马达,鸣笛等,所产生的噪声
量 约在65~100dB。
➢ 工业噪声,指工厂的机器,电锯等,约75~
130dB。 施工噪声,约75~95dB。
➢ 社会噪声,商品广告,组合音响,游行锣鼓等,
约 60~80dB。
➢ 动物室噪声,来源于空调机在制冷过程中,风机
转 动的声音。一般低于60dB。
① 对生产繁育的影响:

环境噪声可使动物的繁殖率下降,妊娠中断,妨碍受
精卵的着床。
不同噪音强度对豚鼠流产率的影响。
阴道栓确认后18天,给85 dB刺激,产出率为98%,阴道栓
确认后当天,给85 dB刺激,产出率为60%,母鼠咬死仔鼠。
咬杀率33%,临产前给85dB,咬杀率67%。
不同噪音及持续时间对妊娠豚鼠的影响

组别 强度/dB 持续时间/min 动物/只 流产率/%

1 40±2 1 0 0
2 80±2 1 10 0
3 90±2 1 10 10

4 100±2 1 10 30

5 80±2 5 10 0

6 80±2 10 10 0

7 80±2 15 15 10

8 80±2 20 10 20
② 其它影响

噪声过强或持续不断会出现母鼠咬死或吃掉仔鼠的现象
噪音可使动物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不稳,有升高趋势,
其肾上腺素分泌明显增加,嗜酸性细胞相对值减少,白
细胞总数增多
消化系统出现胃功能紊乱,摄食量增加,而体重反而减

品系差异
❖豚鼠对噪音更为敏感,轻微
的音响,即可引起不安和骚
动,引起孕鼠流产,或母鼠
放弃哺乳等。
❖在动物室附近放有洗衣机、
制冰机发出的超声波有时也
能使发育中的小鼠死亡。
③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应激反应
交感神经
电钻施工:给小鼠采血测血糖:明显升高。投入镇静剂,
能降低对声音的感受性。
一般而言:噪音使小鼠发生的细胞、免疫机能改变,大鼠
发生高血压,心脏肥大,肾上腺皮质不同上升。
振动
振动导致小鼠消化吸收障碍,大鼠消化器官分泌机能的障碍,肝糖原
和抗坏血酸水平升高。
循环:血压↑/心率↑
内分泌:尿中肾上腺素↑血清中Mg2+↑胆固醇↑
细胞中:Na+血管紧张肽原↓酶活性↓
免疫:功能↓
代谢:早期促能量储备;长期:抑制能量代谢。
消化:胃肠功能减弱
(5)气流与风速的影响
① 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 气流是设施内空气的流动,是决定动物初级环境温度与散热的主
要因素。

▪ 在温度恒定的前提下,给动物加大风速,其体温呈下降趋势,通
过对流,辐射或体表蒸发的体热扩散,增大风速,采食量也增加。

▪ 风速是决定实验动物设施内次级环境静压大小的重要因素。
气压(压差)

❖ 压差:SPF动物室与周围空间必须维持一定的净压差。

❖ 目的是保证动物室正常工作或压力平衡受破坏时,动物室
的洁净度不受污染空气的干扰。

❖ 压差过小,动物室洁净度易受影响

❖ 压差过大,净化空调新风量大,空调负荷过大,各级过滤
器寿命短。动物与人员不适。

❖ 压差标准:20-50Pa。
2、化学因素的影响

实验动物设施内由于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诸如NH3、
H2S、SO2、CO2、CO、氮氧化物,粉尘微粒等。

这类因子在实验动物环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① 空气洁净度的影响
❖粉尘:

空气中浮游的微粒总称为空气气溶胶(aerosol)。

对实验动物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粉尘颗粒。

动物被毛、浮皮屑、饲料渣、垫料渣、排泄物等是主要
尘源。
空气净化的原理

细菌的直径一般来说在0.3~30μm,细菌往往依附在粉尘
上呈较大的颗粒或粉尘。所以说空气净化是通过防尘来实
现的。

对动物影响较大的粉尘主要是>0.5μm。

一般来说只要滤过>1μm的粉尘,就能达到除菌的目的。
空气中24小时细菌变化

76
粉尘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①粉尘可引起实验动物或饲养人员的变态反应或哮喘病。
• 大鼠、豚鼠、兔的毛,皮屑可成为眼鼻症状的过敏原(具有抗原
性);

• 大小鼠的尿蛋白是致敏原。大鼠垫料和大鼠尿与气喘症相关性极
强。
②动物室内粉尘超标时经呼吸道进入动物体内,到细支气管和
肺泡能引起呼吸道疾病;
③粉尘落在动物身上,与皮肤上的分泌物、被毛、皮屑、微生
物等混合在一起,使动物散热能力下降。
② 空气中化学有害气体的影响

❖空气里有害气体种类有许多,其中有4000余种是可察觉的。

❖影响最大的是NH3和H2S,甲基硫醇,三甲胺,硫化甲基等

5种。
国家标准监测指标

 空气中的氨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 在卫生管理方面,一般以氨的含量作为指标,
 单位一般为:<14mg/m3或<20ppm或
<1.18mmol/L。
氨对实验动物的主要影响
与饲养密度,垫料更换频率,饲料蛋白质成分直接相关。
饮水量也有关。
影响的动物种类:主要是大小鼠、豚鼠。
影响的主要方面:
▪ 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 诱发某些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感染(50ppm),
中耳炎等。
▪ 使呼吸器官的粘膜产生异常或炎症。
❖在200ppm 氨环境下饲养4天,大鼠的气管粘膜可出现急性
炎症病变。

❖饲养8天可出现气管粘膜纤毛消失,形成气管表面膜渗出液
增加和管壁变厚等现象。

❖放置4~6周可发生严重的鼻炎或支气管炎或合并支原体肺
炎。
动物室中氨的含量对动物的影响
硫化氢对实验动物的主要影响
影响的动物种类:
 主要是犬、猫、兔。
 实验动物环境中H2S主要有饲料中含硫物质转化而来。
 犬、猫、猴等灵长类动物环境中H2S浓度比大小鼠要高。
❖影响的主要方面:
对呼吸道及粘膜的刺激作用。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影响氧代谢,能结合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
缺氧。

严重的可造成呼吸中枢麻痹,窒息死亡。(>200~500ppm)
动物室中的恶臭气体
3、生物环境因素
❖ 实验动物生物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 自身生物因子扩散到环境:病原微生物,体内外寄生虫等。

▪ 实验动物自身“心理”,群体、行为等因子——信息素。

❖ 前者较相对稳定,并与管理方式、水平、条件呈相关关系。但也存在个体、差
异影响。后者则个体差异、群体、种(系)差异较大,这部分内容也是最容易被
忽视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内容。

❖ 人类同样存在此类影响:围手术期心理应激,精神应激等自身生物环境因素。
(1)实验动物的社会因素

❖① 种内关系
▪ 实验动物一旦有2只以上在一起,就形成了动物社会,就会产生
动物个体间的优劣关系。
▪ 实验动物的社会地位可简单地分为:
• 直线型(Liner type):第一位统治第二位(包括以下),第二位统治第3位(含
以下),猴、犬、鸡、猪属于此类。(A→B→C→D式)
• 专制型(despotic type):首领处于其它动物优先地位,首领以下间很少
争斗。大、小鼠、猫等属于此类。
❖② 种间的关系
将小鼠与猫置于同一室内靠近饲养,小鼠性周期马上紊乱。

支气管败血杆菌引起豚鼠支气管炎,但兔子则隐性带菌,若将二
者饲养于一室,兔子就很快会发病。

BALB/c系雌性小鼠与同系或异系雄鼠接近,有50%发生妊娠中
止反应。
③ 实验动物与人的关系
有经验的从事实验动物管理的工作人员,能从所饲养的实验动物
行为上分析出饲养管理者的性格。

认真操作与马虎应付的人饲养的动物质量有明显的区别。

实验动物与人之间通过饲养管理操作,实验处理或施加因素处理
过程中,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 卵巢重量的变异系数因笼箱大小、饲养只数、动物换笼次数,
实验者出现的次数而变化。
4、设施环境因素

❖一般而言,设施环境主要有:
▪ 设施的墙体,地面的隔热性能;空间及维护结构的密闭性,人工
可控程度,采光能力,排水能力,空调方式,笼架具结构,材质,
实用性,安全性导热性等。垫料的气味、类型、粉尘、吸水性。
❖这一环境因素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实验动物品种(系)、
设施类型等,用途各异,对实验动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稳定。
5 、管理因素
❖该子系统是指经常性管理实验动物生产繁育的操作措施,以及
动物实验的操作方式等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actice)
形成的环境。

❖近年来对动物实验中,施加因素、强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已引
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主要包括:
 居住因素、饲养密度、操作步骤、饲养方式、饲喂频率、垫
料更换方式、时间等

 这一系统无固定模式,主要依靠对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繁
育性能、实验结果等指标来评价。

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居住因素
① 笼器具 无毒、耐腐蚀、耐高压、易冲洗、易消毒灭
菌、符合动物生理特性、放逸要求。

② 垫料 无毒、无异味、无油脂、吸湿性、粉尘少

③ 饮水 高压灭菌、超滤去菌
饲养密度
A=N(0.7W+6W)

A=笼箱面积,N=饲养只数,W=小鼠体重

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环境。
操作步骤的影响

实验动物与人的关系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能够引起实验
结果的尽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建立一个良好的实验、饲育操作步骤就极为重要。
(1)给药途径
染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分布和吸收速度也不同。

吸收多、吸收快,作用反应也大和快,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依次是:

静脉吸收>呼吸道吸收>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
>经消化道吸收>皮肤涂布吸收。

如:敌百虫小鼠

经口LD50为: 400~600mg/kg,

经皮下注射LD50为:100~300mg/kg,

经皮涂布LD50为: 1700~1900mg/kg。
(2)给药时机和方式

给实验动物空腹给药比胃内充盈时给药,药物吸收较快,
一定剂量的药物混于饲料中喂饲,要比灌胃药效反应慢、轻。

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一天内多次给予,比集中在短时间内
一次给予时血中的浓度低得多,因此药物反应程度也轻。
(3)毒物的溶剂、助溶剂的选择
在动物实验中,某些溶剂、助溶剂可以影响药物的毒性。
如以乙醇作溶剂,小鼠皮下注射计算毒物的LD50时,乙醇本
身对小鼠有毒作用,对照组动物注射0.5ml纯乙醇后亦全部死亡。
有些溶剂与被检物发生化学反应,有可能改变被检物的毒性,
或可能加速,减缓或阻碍药物吸收、排泄而影响毒性反应结果。
用蒸馏水与花生油二种溶剂浸泡啤酒花颗粒2个小时,用其滤
液测定小鼠经口给药的LD50,结果水溶剂的LD50值为
4000~6000mg/kg,而花生油溶剂的LD50为200~500mg/kg,
相差10倍以上。
(4)给予毒物的浓度与体积
在动物实验中,最大一次给予量因动物而异,经口给
予一般为体重的1%~2%,静脉注射鼠类为0.1~0.5ml,较
大动物为2ml,皮下、肌内注入体积较大时,应把总量分
成几份,注射在几个部位。
体积过大,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甚至死亡。相同剂
量的毒物,由于稀释度不同,也可造成毒性的差异,一般
认为浓溶液较稀溶液吸收快,毒作用强。
(5)麻醉深度
动物实验中要求麻醉深度要适度,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
保持始终恒定。应区分实验要求和动物品种(系)而用不同麻醉
剂。

麻醉过深:动物处于深度抑制,甚至濒死状态,动物各种正
常反应受到抑制,那是不能做出可靠的实验结果的。

麻醉过浅:在动物身上进行手术或实验,将会引起强烈的疼
痛刺激,使动物全身,特别是呼吸、循环功能发生改变,消化功
能也会发生改变。
(6)手术操作技巧
动物实验中除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所用试剂
要纯正,仪器要灵敏,方法要准确外,还必须注意手术技巧,
即操作技术的熟练。

手术熟练可以减少对动物的刺激,动物所受创伤、出血
等就少,将会提高实验成功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要达到动物手术操作熟练,必须要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
组织、器官的位置,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通过在动物身
上反复实践,即可达到熟中生巧、操作自如。
6、营养因素的影响

❖做为实验动物的营养因素是指能满足动物维持正常的生长

繁殖所需的各种养分的基本条件。

❖是指实验动物每天所摄入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等的需要)。
营养环境子系统包括数量因子和质量因子两部分指标。也是一个相对
稳定的系统。

①数量因子

 主要指饲料的营养成分:如总能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
分、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②质量因子

▪ 指标主要有:饲料新鲜度、杂质率、均匀度硬度、适口性等。这部分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曲线较平缓,相对比较稳定。
三、 实验动物环境应激
(1)应激的基本概念
❖ 按应激的结果

生理性应激(良性应激)——机体适应了外界刺
激,并维持了机体的生理平衡。

病理性应激——(恶性应激)由于应激而导致机
体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甚至
发病。
(2)实验动物应激的特点基本概念
(3)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
❖ 身体的适应性改变:

氧和营养素直捷至中枢系统和应激部位,改
变心血管张力,增加血压和心率和呼吸率,增加
糖原分介和脂肪分解,加强毒性代谢产物的解毒,
抑制炎症/免疫反应。

自由基、活性氧、活性氮基团异常活跃。形态学
改变则主要以肾上腺肿大、淋巴结、脾脏萎缩,胃
肠道急性溃疡或糜烂等。
(4)环境应激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 手术实验应激的影响
手术应激损伤局部可释放无机离子K+、H+、5-
HX,前列腺素,花生四烯酸,缓解肽和P物质,
尤其是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衍生的白介素和肿瘤
坏死因子。
胰腺切除术中,白介6和TNF作用于下丘脑—垂
体—肾上腺轴(HPA) 导致ACTH强烈升高的应激
反应,另外手术应激的免疫抑制效应最明显,与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方式相似。
(5)环境应激反应的判断
❖ 临床表现
急性应激时:
– 惊慌不安,眼球突出,目光锐利,体温急剧升
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震颤,全身发
抖,食欲废绝,少尿或无尿。有时频频排粪、
尿,皮肤未见红斑,粘膜发绀,严重的发生休
克死亡。
慢性应激时:
– 体重减轻,繁殖率降低,免疫力下降,极易发
生感染性疾病。
(6)实验动物环境应激的预防
思考题

1.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子有哪些?
2.什么是实验动物的应激?
3.动物实验结果与环境因素关系式含义?
4.影响动物实验结果主要因素之间关系如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