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2

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学

 动物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经常要与外
界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接触,如果在接触过程
中,因机体对外界环境不适应,抵抗力下降,或
同外界环境中的因素作用过大及毒力很强 ,则往
往会对机体造成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破坏,
引起疾病的发生。实验动物疾病繁多。
实验动物的病原生物学
实验动物的体表、粘膜
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微生物

共生微生物丛 病原体

对宿主有益 条件致病 烈性传染病

对动物和实验 实验动物群
影响人类健康
产生不良影响 全部毁灭
与医学实验动物有关的常见的疾病归为三类。
人畜共患病:
✓对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这类疾病不仅能在动物中
传播,而且还能传给饲养 人员和研究人员,危害他
们的健康,甚至治疗不当可引起死亡。如狂犬病,淋
巴细胞性脉络 丛脑膜炎,猴疮疹病毒病等。
动物烈性传染病:
✓这类病对实验动物致病力强,常引起爆发流行,甚
至整群毁灭。如脱脚病,兔出血热等。
对实验动物污染的病源:
✓有一定的致病性,并对研究工作产生严重干扰。如
仙台病毒病,鼠肝炎等。
从病原角度:
病毒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其它病原体感染
寄生虫病
4.1 病毒性疾病

鼠痘 钩端螺旋体

流行性出血热 犬细小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实验犬瘟热
鼠肝炎 兔瘟

仙台病毒病 B病毒病

鼠疫
① 鼠痘(Mouse Pox)
鼠痘是(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小鼠能引起鼠痘,
是实验小鼠、大鼠和豚鼠等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
多呈爆发性流行,死亡率高,常造成全群淘汰,危害极大。
家族: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在
抗原和基因上与许多其他痘病毒密切相关。

天花病毒
羊痘,OIE列为法定通报的疫病, 禽痘
我国将其列为I类动物疫病

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多种痘病毒可作为生物武器威胁人
类健康和国家安全。
 感染动物种属:小鼠和其他野生啮齿类动物。
 临床上特征性的表现是四肢,尾和面部肿胀,溃疡,
严重者可见脚、尾坏死脱落,故又称之为脱脚病
(Ectromelia)
 鼠痘,是一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入选《中华人民共
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
 鼠痘病毒与正痘病毒的其它成员均有较强的血清学交
叉反应。但可采用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加以区别,
能产生血球凝集素凝集鸡的红细 胞。
 鼠痘病毒为双股DNA病毒,对乙醚和许多消毒剂
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紫外线敏感。60℃1 小时,pH3以
下1小时均可灭活。
 小鼠为鼠痘病毒的自然宿主。
 鼠痘病毒对不同品系小鼠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如
DBA 、CBA、C3H、A、BALB/C等品系较易感,而
C57BL品系则有一定的抵抗力,主要呈隐性感染。
 大鼠,豚鼠一般无自然感染,兔和仓鼠均有较强的抵
抗力,人不感染鼠痘病毒。
 主要的传染源是病鼠和隐性带毒鼠。通过皮肤病
灶和粪尿向外排毒,污染周围环境,鼠痘病毒主要
经皮肤伤口和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感染。
 节肢动物可能是本病的机械传播者。本病一年四
季均可发生,但如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消毒、隔离
检疫制度不严等因素均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本病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慢性型无症状型。
急性型:多见于初次发 病的鼠群,病鼠被毛松乱无光,
食欲废绝,常在出现症状后几小时死亡。
慢性型表现为口、 鼻及面部肿胀,一侧或两侧眼睛流泪,
洁膜炎。四肢和尾部出现红疹或痘疹,并有浆液性渗出物,
触之敏感。进而溃疡,严重者脚、尾坏死脱落,导致残废。
无症状型(隐性感染)的动物 外观健康无病变,但在小鼠
体内有病毒增殖,成为带毒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预防与控制:

污染的鼠群一般不作治疗。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和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防止野鼠和蚊蝇进入动物饲养室,如需外购动物,则应
隔离检疫。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急性型病例,小鼠突然死亡,造成实验中断。

慢性型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本底数据
不准确,且污染环境,使病毒进一步扩散广泛传播,严
重影响科研工作。

隐性感染的小鼠,许多因素如X射线,各种毒素,
组织移植,肿瘤等。
 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等级标准的提高,鼠痘已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控制,但仍在个别单位存在散发
性流行和隐性感染,应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根除。

 此病毒属于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微生物。
【案例】外购小鼠携带鼠痘
 2002年10-12月,湖北某实验动物中心因外购KM小鼠而造成
鼠群爆发鼠痘,幼龄鼠和成 年鼠易感,老龄鼠发病率较低。
大部分病鼠在5-7 d死亡,病死率高达62.5%,其临床表现虽
未见典型的四肢、尾和头部溃烂等症状,但剖检病变主要表
现为肝、脾、十二指肠和小肠严重出 血性坏死。经电镜观
察、病毒分离和动物感染试验,确诊为鼠痘病毒感染。
【案例】猴痘感染
 这次猴痘爆发是从5月开始的,5天前英国统计确诊人数已
经达到2859例,这位患者名叫Harun Tulunay,35岁,家住
伦敦,是一位慈善工作者,从事性健康方面的工作。
 Harun是从6月初开始出现症状的。一开始的症状类似于流
感,比如发高烧、畏寒、肌肉酸痛,Harun前段时间刚刚得
过一次新冠,他“确信”自己是再次感染了新冠,但奇怪
的是,怎么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 几天之后,他的身上出现了红白色皮疹,类似过敏的症状
,据Harun描述,当时身上长的皮疹“跟在网上看到的猴痘
图片完全不一样”。
 又过了几天,他注意到鼻翼上长出一个小疙瘩,就像蚊虫
叮咬留下的痕迹,不疼不痒。因为Harun本身就从事性健
康工作,他对猴痘病毒及其症状等理论知识非常了解,不
过他从没亲眼见过感染猴痘后出现的皮疹,所以他压根没
把自己出现的皮疹往猴痘的方向想。
 直到几天之后,Harun的病情恶化了。他发高烧到40度,嗓
子疼,“吃再多止痛药都没用。”这时Harun才去看医生,
但医生也从没怀疑他得了猴痘,医生觉得他只是扁桃体发
炎,最后给他开了一些青霉素用于消炎,当时Harun还不知
道,嗓子疼并不是因为扁桃体发炎。
 Harun是艾滋病携带者,需要服药控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含
量,保护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抵御疾病入侵。比较奇怪的
是,验血的结果显示Harun的免疫系统没有崩溃,但他仍然
病倒了,医生提醒他,有可能是他吃的药不起作用了,把
Harun吓坏了。
 这时Harun的症状已经进一步加重了,特别是扁桃体肿
胀和嗓子疼的情况,把他折磨得够呛。
 “我不能呼吸、吞咽和说话。”检测结果显示,他的确
感染了猴痘,他的手、脚、腿上开始出现典型的猴痘皮
疹,鼻子上的病灶也变得更大,还感染了。
②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感染是由啮齿类动物
传播给人的一种病毒性疾病。该病毒可引起肺部(咳嗽和
气短)或肾(腹痛,有时肾功能衰竭)的严重感染。 汉坦
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该病毒的啮齿类动物或其排泄物而传播。
首发症状为突起发热、头痛、肌肉疼痛,有时伴有腹部症
状,随之可出现咳嗽、气促或肾脏受累。
 汉坦病毒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HPS),另一种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HPS主要流行于美国,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玻利维
亚以及德国也发现了病例。中国虽未发现,但有发生的可
能。主要临床表现为:在4日左右的发热、头痛等,出现以
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高病死率(52.4%~78.0%)为特征的急性
呼吸衰竭,重症3~7日死亡,生存者则很快恢复,无后遗
症。
 HFRS我国常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
,肾脏是早期原发性损伤器官,病毒是肾损伤的直接因素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接触性传播
 鼠类感染EHFV后一般不出现症状,呈隐性感染。
 人: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患者起病急骤,畏
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之间。发热同时出现全身
中毒症状,典型病例在临床上有三大主征(发热、出血和
肾脏损害),表现为“三红三痛”等症状。“三痛”即头
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即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
重者呈醉酒貌。
严重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病程可分为发热期
、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潜伏期为7~36天,平均为10~25天。本病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大约65%患者病情较轻,而10%~15%的患者病情严重。
 发热期通常发病较急,症状有寒战,发热,背痛,腹痛和肌痛。
起病第3或第4天体温最高。出现相对心动过缓,典型的早期表现
之一是面部弥漫性充血,变红,像被阳光灼晒过一样。90%以上
患者皮肤划痕实验阳性。发病第3到第5天出现瘀点,最初出现在
软腭,接着身体受压部位如腋窝也出现瘀点。同时可发现结膜出
血。在起病的第2到第5天出现蛋白尿,除此之外实验室检查无异
常。尿沉渣发现血细胞及红细胞,白细胞管型。
 休克或低血压期大约出现在第5天,轻型患者,血压下降是
短暂的。这个阶段血细胞比容升高,出现严重的蛋白尿,
血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
 少尿期:大约出现在第8天,此时血压可恢复正常,但出现
少尿,进入少尿期。尿素氮浓度急剧升高,出血表现更加
明显。
 多尿期在起病后11天左右出现,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和肺
综合征。
 恢复期通常持续3~6周,但也可能持续6个月。
 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将EHFV分成6个 型,我国流
行的主要是姬鼠型和家鼠型,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严重。

黑线姬鼠 褐家鼠
预防与控制:

 1.应作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和易感人群的监测工作。
 2.防鼠灭鼠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灭鼠,发病率能较好地控制
和下降。
 3.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动物实验时要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 4.疫苗注射中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坦型)、地鼠肾细
胞灭活疫苗(汉城型)和乳鼠脑纯化汉坦病毒灭活疫苗。
预后:
 本病病死率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有关。
目前病死率由10%下降为5%以下,患者恢复期后可以出现
慢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或腺垂体功能减退。
防范措施
 先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伤口,尽量把老鼠咬破的地方的血液
挤出来,然后再使用医用酒精消毒。如果伤口比较小,可以
直接用沾了酒精的棉签擦拭,如果伤口比较严重,建议直接
在伤口处倒酒精。处理过的伤口不要包扎,要敞开透气,并
尽快去医院治疗。
【案例】男子吃鼠肉染上出血热

 2013年,2月18日,长沙市民龙先生突然出现发烧、头痛、乏力、
腰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在卫生所打了一天治感冒的吊瓶,不但
没有好转,反而开始恶心、呕吐,医生初步诊断为出血热。19日
,经长沙市一医院实验室出血热抗体检测,龙先生的确患了出血
热。“如果再耽误一天,后果不堪设想。”长沙市传染病医院感
染科蒋芳清主任医师调查后发现,龙先生几天前刚跟朋友们一起
享受了一顿老鼠肉大餐。“很可能是老鼠肉里带有病毒,导致了
感染。”“出血热”是由带病毒的老鼠等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从
长沙各医院收治的病例看,发病主要原因与贪食鼠肉有关。此外
误吃被老鼠污染过的食物、接触带病老鼠的分泌物等都可能感染
得病。
【案例】男子吃鼠肉染上出血热

 2020年3月23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自治县一农民工在山东
荣成鲁阳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上班返程途中途经陕西省宁陕
县时身体不适,于当日送医后死亡。经宁陕县采样检测,
死者田某某体内汉坦病毒(出血热)核酸检测阳性,核酸检
测阴性。此外,两名发热者和其他同事已采集标本进行检
验。
③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Lymphocytic chorcomeningitis)

 淋巴细胞性脉洛丛脑膜炎(LCM)是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病毒性
疾病,病原是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多呈隐性
感染,少数发病,死亡率低。本病的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
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自限性,预后良
好,LCM病毒的天然宿主为褐家鼠。
 小鼠感染后表现为大脑型、内脏型或迟发型。

褐家鼠
症状

 1.流感样型:起病大多急骤,发热可达39℃以上,伴
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诉有恶心、
呕吐、畏光、淋巴结肿痛、腹泻、皮疹或咽痛、鼻塞
漉涕、咳嗽等症状。病程2周左右,偶有复发。病后乏
力感可持续2~4周。
 5 天至 3 周后,患者通常会改善 1 或 2 天。然后很多患者
会加重。发热和头痛再次出现,可能出现皮疹。手指和
手关节可能肿胀。感染可扩散至唾液腺(导致 腮腺炎)
和睾丸。
 2.脑膜炎型:可出现于“流感样”症状后(常有短暂缓解
期),或直接以脑膜炎症状开始。起病急,表现为发热、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除幼儿外,惊厥少见。神志
一般无改变。病程约2周。
 3.其他:脑膜脑炎型、脑脊髓炎型等罕见,表现为剧烈头
痛、谵妄、昏迷、惊厥、瘫痪、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例有
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失语、失聪、蛛网膜炎、不同程度的
瘫痪、共济失调、复视、斜视等。
并发症

 本病偶可并发睾丸炎、腮腺炎、肺炎、关节炎、孕妇流
产等。
 对乙醚、0.05%甲醛、紫外线敏感,56℃ 加热20
分钟即可灭活,但能耐受0.5%的酚。
 本病毒对大、小鼠、豚鼠、地鼠、猪、狗、猿类
及人均有致病性。
 兔、马、鸡也可感染,但不发病。
 小鼠和地鼠可长期带毒,是人类及其他动物的重
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皮肤
呼吸道

唾液
鼻分泌物 消化道
尿液
 预防与控制:
 如发现鼠群已感染本病毒,最有效的措施是全
群淘汰,彻底消毒动物房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建立
新的动物群,严禁野鼠进入动物设施。
 因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因此,通过剖腹
产净化鼠群必需选择不带本病毒的母鼠方能有效。
【案例】美国已有6名器官移植病人意外死亡

 美国罗得岛州和马萨诸塞州的卫生官员23日透露,最近,这两个
州共有4名病人接受了同一女性捐赠人提供的人体器官,但4名病
人中竟有3人都在手术后不久突然死亡,只有一位病人目前仍在康
复之中。检查结果显示,3人死前曾感染过同一种类型的鼠科动物
病毒。经调查发现,这位器官捐赠者家中养的一只宠物仓鼠携带
有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啮齿类鼠科动物是
LCMV的自然宿主,这种病毒可以通过鼠类传染给人类,引起淋
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人类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
膜炎。
④鼠肝炎(Mouse hepatitis)

 在一般情况下呈慢性感染。但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实验处置
时可引起急性发病和死亡。

 小鼠肝炎病毒感染是实验小鼠最为常见和最重要的病毒病之一,
临床表现为肝炎、脑炎和肠炎。多数情况下呈亚临床感染或慢
性感染,但受某些应激因素的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可
引起急性发病和死亡。

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核酸型为单股RNA。
感染鼠肝炎的裸鼠 裸鼠的肝脏病变
在初次感染中有2 种趋向性,呼吸株,也称为多趋向毒株,
是不常见的,它首先在鼻粘膜上复制,然后通过血液传播到
其它器官, 弥散性呼吸株引起的典型的病变是在肝脏上发现
白色病灶,组织病理学揭示坏死性肝炎病灶及合体细胞的存
在,这些病变也可在淋巴器官中发现。

上侧为轻症病例,
下侧为重症病例,可见肝脏出
现多发性、点状(0.1~0.3cm)
白色坏死病灶。
 设施中大多数MHV 都是在肠趋向性毒株,都是趋向肠道,并排
泄在粪便中。肠趋向株会迅速在小鼠间传播,因为粪便中高水
平排毒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肠趋向MHV 感染中,在免疫健全
的小鼠中,病变仅限于肠道。在末端的小肠中可以注意到上皮
细胞溶解和绒毛萎缩的变化,巨大的多核合体细胞出现在隐窝
和肠绒毛中,相似的病变也可以在盲肠和升结肠中看到。
传播途径

接触
呼吸道
唾液
鼻分泌物
消化道
尿液
粪便
饲料、水、用具
对实验研究的影响:

 1. 小鼠肝炎病毒可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常
在鼠群中呈潜伏性感染而无明显症状。但与某些微生物发
生混合感染时,或在实验条件的刺激下常会暴发疾病。
 2. 小鼠肝炎病毒可以改变各种免疫应答参数。
 3. 小鼠肝炎病毒严重影响实验小鼠的质量和试验结果,干
扰动物实验的进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
对实验小鼠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
 清洁之前,将老鼠所在地方的封闭空间通风。

 清扫或清洁之前,用漂白液润湿表面。

 避免扬尘。

 密封啮齿类动物可以进入家庭的开口。

 将食物放入防啮齿类动物的容器中。

 消除家庭周围潜在的筑巢地点。
 MHV对乙醚,氯仿敏感,在pH3.0-7.0条件下较稳定。不
同毒株对热的敏感性不同,对热具有一定抵抗力的毒株对
易感小鼠的毒力较弱。
 临床症状取决于小鼠基因型、年龄、感染途径和病毒株。
MHV主要经空气和接触传播。病鼠的粪便,鼻咽分泌物,
甚至尿液中均含有大量的病毒。
 蚊子被认为是MHV潜在的机械带毒者,MHV还能通过胎
盘传给胎儿。
临床症状:
新生乳鼠感染致死性肠炎病毒株(LIVIM)后出现急性腹
泻,脱水、被毛粗乱,体重减轻,生长迟缓等症状, 严重者
发生死亡;老龄动物常发生腹水和消瘦;裸鼠感染MHV后常
出现进行性消瘦,表现为进行性消耗综合症。如感染嗜神经
毒株(MHV-JHM),即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后肢驰缓性麻
痹等。
小鼠感染肝炎病毒后,日渐消瘦、
后期后肢瘫痪。3-4周小鼠发病
后死亡率为98%-100%,8-9周小
鼠发病率为88%,死亡率为50%。
防治措施:

小鼠肝炎病毒是实验鼠群难以清除的病毒之一,除非采
取剖腹产结合屏障隔离系统,否则要控制其感染几乎是不可
能的。有学者认为,小鼠肝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进一步增加了控制本病的难度。在未感染鼠群,应加强饲养
管理和环境消毒,严禁病毒侵入。所有引进动物必须来自无
小鼠肝炎病毒的鼠群。子宫切除术或胚胎移植是被推荐的净
化方法。
【案例】香港首次发现大鼠类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类

 港大医学院2017 年 5 月发现1名病患为临床确诊乙肝带毒者在港大
教学医院玛丽医院接受器官捐献,两个月后持续肝功能异常,但
临床检查排除捐献器官排斥,甲型、丙型肝炎检测阴性,已知乙
肝与巨细胞病毒(CMV)受控,然而活组织检查确诊肝炎。港大
研究人员继而尝试检测物种A戊肝,却一无所获。
 袁国勇特意为他开发一套新的戊肝测试,物种A、B、C、D型戊
肝病毒都能检测出来,做了之后就发觉,无论是粪便、血还是肝
脏活组织全都呈阳性,基因排序显 示 ,这名病患所感染的戊肝病
毒与物种C型病毒非常接近大鼠戊肝病毒株“越南105”由此确诊这
起病例为全球首例大鼠戊肝病毒感染人类病例。
⑤仙台病毒病(Sendai Virus)

 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控制的病毒病之一。
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可对
实验研究产生严重干扰。
 鼠呼吸道病毒(Murine Respirovirus),以前称为仙台
病毒(SeV)、鼠副流感病毒1型或日本血凝病毒 (HVJ),
是一种有包膜、直径为150-200nm、反义的单链RNA
病毒。它通常感染啮齿动物,对人类或家畜没有致病
性。
 该病毒于1950年代初在日本仙台市被分离出来。从那
时起,它作为模型病原体被积极用于研究。该病毒对
许多癌细胞系具有传染性,在动物模型和动物自然发
生的癌症中具有溶瘤特性。SeV融合真核细胞和形成
合胞体的能力被用来生产能够大量制造单克隆抗体的
杂交瘤细胞。SeV有几个特征对于成功疫苗的载体很
重要:病毒不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不会进行基因
重组,它只在细胞质中复制,没有DNA中间体,并且
不会引起人类或家畜的任何疾病。
 在4℃下,用20%二乙基乙醚作用18小时, 病毒丧去
感染力。血凝素于45 ℃ ~50℃下,10-20分钟和pH低
于5.3或高于9.8时被破坏。

 仙台病毒能在鸡胚及许多哺乳动物细胞系中生长,并
能使感染的细胞形成蚀斑或出现细胞融合现象 。
接胚增殖
 有症状或无症状感染鼠是本病的传染源。自然条
件下仙台病毒可感染小鼠,大鼠,仓鼠和豚鼠。
 较易感的小鼠品系有NIH、SSB、129/RJ、129/J、
Swiss裸鼠、DBA/2、C3H等,抵抗力较强的品系有
SJL/J、RF/J、C57BL/6、Swiss,AKR/J等。
 患鼠的肺叶呈杨梅色,
切开时有泡沫状血性液
体流出。病变多见于尖
叶、膈叶和心叶。
流行病学: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慢性型,通常为隐性感染。在鼠群
中长期存在。另一种是急性型,具有流行性,未感染过仙台
病毒的鼠群,常呈急性经过。
有抵抗力的品系,仙台病毒的复制仅限于呼吸道中,而
易感的品系,仙台病毒还可在肺Ⅱ型细胞内复制,以致引起
严重的肺实质性损伤。仙台病毒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发,气温骤变,
忽冷忽热等环境因素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临床症状:
由于小鼠品系、年龄,群体大小、有无既往病史以及免
疫状况的不同,感染仙台病毒可表现为两种类型。

① 慢性型:病毒在鼠群中长期存在。多见于断乳不久至42日
龄的小鼠。通常为亚临床感染

② 急性型:可表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在较短时间内自愈
或转为地方流行。新生仔鼠死亡 率增高,幼鼠生长停滞,成
年鼠妊娠期延长。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① 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对小鼠免疫系统可产生长期的影响,包括自
发性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及
在细胞内杀灭,降解被吞噬细胞的能力,对移植免疫学研究产生影
响,可加速同种异系,甚至同系小鼠之间皮肤移植的排斥。

② 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影响:仙台病毒感染可移植的肿瘤,能改变肿

③ 对鼠类繁殖方面的影响:妊娠母鼠感染仙台病毒会严重影响胎儿
的发育,新生乳鼠的死亡率升高;仙台病毒对着床前的受精卵及早
期的胚胎具有亲嗜性,造成胚胎死亡。
⑥鼠疫(plague)

 鼠疫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
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历史上,鼠疫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十四世纪时被称为“
黑死病”,曾在欧洲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称为“黑死病”。
传播途径

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了3248例鼠疫,其中包括584例死亡。
历史上,鼠疫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
体征和症状
感染鼠疫的人通常在1-7天潜伏期后,出现急性发烧以及其他非
特异性全身症状,例如突然发烧、寒战、头痛和身体疼痛、虚弱、
呕吐和恶心。鼠疫感染可按感染途径分为3种:腺鼠疫、败血性鼠
疫和肺鼠疫。
 腺鼠疫是最常见的一种鼠疫,由染病跳蚤叮咬引起。鼠疫杆菌(
鼠疫耶尔森菌)在叮咬时进入淋巴系统并在其中游走,到达最近
的淋巴结之后在那里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淋巴结随后会发炎、收
紧和疼痛,变成淋巴结炎。在感染后期,发炎的淋巴结可能变成
化脓的开放性溃疡。
 肺鼠疫是毒性最强的一种罕见鼠疫,潜伏期可能只有短短24小时
。肺鼠疫通常是腺鼠疫后期感染传播到肺部所致。但任何患肺鼠
疫的人都可能通过飞沫将鼠疫传播给其他人。肺鼠疫如果不及早
诊断和治疗,通常会致命。
诊断
 确诊鼠疫需要实验室检测。最好的办法是确认淋巴结炎的脓液
、血液或痰液样本中是否含有鼠疫耶尔森菌。一种特定的鼠疫
耶尔森菌抗原可通过不同技术进行检测。其中一项办法是实验
室验证快速试纸检测,目前世卫组织正支持在非洲和南美洲广
泛应用这一方法。
治疗
 不加治疗的鼠疫可能迅速致死,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存活
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可使用抗生
素和支持性疗法有效对抗鼠疫。若不及时治疗,肺鼠疫可能在
发病18至24小时内致命,但如果及早使用常见抗生素对付肠道
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即可有效治愈该病。
管理
 查找并阻断感染源: 在人类病例有过暴露的地区确认最有可能
的感染源,通常可以查找有小动物大量死亡的聚集区。采用适
当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程序。先开展媒介控制,然后开展啮齿动
物控制。在杀灭媒介之前杀死啮齿动物会使跳蚤跳到新的宿主
身上,因此应避免这一做法。
 保护卫生工作者: 在感染预防和控制方面向其提供信息和培训
。直接接触肺鼠疫患者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常规防护装备,并
应接受为期7天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或至少在暴露于感染患者期
间接受抗生素预防治疗。
 确保正确的治疗方法:确认向患者提供的抗生素治疗是否适当
,以及当地的抗生素供应是否充足。
 隔离肺鼠疫患者: 应将这些患者隔离以避免通过空气飞沫感染
他人。向肺鼠疫患者提供口罩可以减少传播。
 监测:识别和监测肺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并对他们采取为
期7天的药物预防措施。还应该对腺鼠疫患者家人采取药物预防
措施。
 获取样本:应根据适当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程序谨慎采集样本并
送交实验室进行检测。
 消毒:建议通常用肥皂和水或用酒精搓手液洗手。可以用(每
天新做的)10%稀释的家用漂白剂进行较大面积消毒。
 确保安全的埋葬做法:应劝阻不要对疑似死于肺鼠疫的人的尸
体面部和胸部采取喷洒措施。应该使用经消毒剂浸湿的布或吸
水材料覆盖尸体面部和胸部。
【案例】内蒙古二连浩特发布鼠疫疫情Ⅳ级预警
 2019年1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巴音塔拉苏木
采石场1人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医院就诊期间,反复发烧,经专家
会诊,被诊断为腺鼠疫确诊病例。患者,男,55岁,曾于2019年
11月5日在采石场剥食过野兔。
 2021年4月22日在G208国道路标14公里路基东侧100米处捕获达乌
尔黄鼠1只,经间接血凝实验,23日初判阳性,25日经锡林郭勒盟
地病中心复判为阳性。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疫情预警实施方
案》的要求,发布二连浩特市鼠疫疫情Ⅳ级预警,26日起进入预
警期,预警时间持续至2021年12月底。
⑦钩端螺旋体
 钩端螺旋体病是分布广泛且流行的动物源性感染病。温带和热
带地区均可发生此病,但热带地区的发病率约为温带地区的10
倍[1]。该病的漏报率较高,且目前尚没有可靠的全球发病率数
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钩端螺
旋体病疾病负担流行病学组所建立的模型估计,每年全球病例
数约为873,000例,死亡病例数约为48,600例。
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临床表现多变的人畜共患病,由钩端螺旋
体属(Leptospira)中致病的螺旋体引起是一种可导致发热、肌痛
和头痛的疾病,该微生物寄居于动物携带者的尿液中。
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
,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

 1.早期(钩体血症期)

多在起病后3天内,本期突出的表现是:发热、头痛、全身乏力
、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本期还可同
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腹泻;呼吸系统症状
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
大,出血倾向。极少数患者有中毒精神症状。
 2.中期(器官损伤期)
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经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
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
、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
、脑膜脑炎等。此期的临床表现是划分以下各型的主要依据
,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
型、脑膜脑炎型。
 3.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退热后经
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表现为
后发热、眼后发症、神经系统后发症、胫前热等症状。
治疗

 支持治疗 — 钩端螺旋体病引发严重病情时,可能还需使用
肾脏替代治疗、通气支持和血制品等支持治疗。

巴西一项研究纳入了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和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等
钩端螺旋体病并发症的患者,发现与隔日透析相比,每日血液透析
的死亡率较低。低钾血症在与钩端螺旋体病相关的非少尿型AKI中
常见,应予以纠正。患者的肾功能一般在急性期后迅速完全恢复。
有ARDS的患者应减少净液体摄入以防止肺出血,也应采取肺保护
性通气措施。
 抗生素治疗
 临床方法
一般原则 — 大多数钩端螺旋体病在不用抗生素治疗的情
况下呈自限性,但有些患者确实出现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的
并发症。一般来说,如果病情严重到足以引起临床关注并得
到诊断,则应给予抗生素治疗以缩短病程,并减少尿液中病
原体的排出。具体方法随临床表现而异。
预防

 目前已有几种人用疫苗;这些疫苗均为血清型特异性,专
为特定流行病学情况研发,但均未普及。预防措施包括避
免潜在感染源、对有高暴露风险的个体进行预防性治疗和
对动物接种疫苗。
 预防人类钩端螺旋体病最重要的控制措施包括:避免潜在
感染源(如积水和畜牧场径流水),控制啮齿类动物及保护
食物免受动物污染。
【案例】人类钩端螺旋体散发
 人类钩端螺旋体病通常为散发性,但常见传染源的暴露也可能引起暴
发。有数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是因为运动员参与铁人三项比赛,游泳
环节在淡水中进行导致。其中一起暴发发生于一次伊利诺斯州的铁人
三项比赛;这次比赛共有834名运动员参加,其中12%的运动员发生了
钩端螺旋体病,可能原因是这些运动员在赛事的游泳环节中暴露于湖
水。
 2000年,马来西亚婆罗洲发生了另一起游泳者中的钩端螺旋体病暴发
;在158名运动员中,有44%被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在
Segama河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而在该河流中游泳时发生钩端螺旋体病
的归因危险度为38%。德国和奥地利(铁人三项比赛后)以及以色列(与
娱乐玩水有关)也出现过显著的钩端螺旋体病暴发。
⑧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

 犬细小病毒(CPV)感染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细小病毒
是狗的第二大疾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高
热;心肌炎、血中白细胞减少。幼犬易感染,死亡率
高。
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
染病,是宠物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感染6月龄以下
的幼犬,该病有心肌炎型和出血性肠炎型两种表现型,典型的
临床表现是开始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有可能发热但是有些
犬表现为体温偏低和低血容性休克,也会伴随呕吐和出血性
腹泻,幼犬如果不进行治疗则死亡率超过70%。
 细小有两种,一种是心肌炎型细小,另一种就是常见得肠
炎型细小。
症状
 肠炎型是最常见的细小病毒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平
均7天左右发病,表现为严重腹泻,排出的粪便会呈灰白色
或灰色的半凝水状物,也可能含有血液,呈红或暗红色,带
有浓烈的腥臭味,并伴有呕吐。可能伴有嗜睡、发烧。

类似于人的痰样 吐黄水 腹泻
症状

 心肌炎型非常罕见,只会感染在子宫未出生的犬胎或初生至8
星期大的小狗。症状为突发性呼吸困难,最后猝死,死亡率
接近100%。发病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即使发生在医
院内,也很难抢救。
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肠炎型和心肌炎型是不同类型的感
染,这两种感染是可能一起出现的。但心肌炎型感染通常不
会有任何症状,一旦发作,会直接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治疗
 细小病毒的发病极其猛烈,越早接受治疗,治愈率越高,费用
也越低。

 心肌炎型因为罕见,且死亡率极高,几乎没有治疗的机会。

 肠炎型以食欲为分界线,有食欲的狗,属于轻微感染,没有食
欲的属于重度感染。

 轻微感染可以不断水断食。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抗病毒治疗,通
常使用抗病毒血清或单克隆抗体,抗生素、干扰素。如果呕吐
需要注射止吐宁或溴米那普鲁卡因。
治疗
 重度感染会导致消化系统严重损伤,必须断食断水。重度感染
也一定会出现呕吐、便血,为了防止脱水和营养不良,需要进
行补液,帮助小狗有体力扛过治疗过程。所以重度感染的治疗
方案通常使用抗病毒血清或单克隆抗体,抗生素(头孢噻呋或
头孢喹肟)、干扰素、止吐(止吐宁或溴米那普鲁卡因)、止
血(止血敏或蛇毒凝血酶)、能量合剂补液(ATP)。如果发烧
,需要使用痛立定。
预防与控制

 本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减毒活苗或灭活
疫苗均有效。
 注意隔离病犬,饲养室消毒是防止本病继续流行
⑨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
 犬瘟热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病,犬
瘟热属三类动物疫病,主要感染犬科动物,传染渠
道主要是通过与病兽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空气
或食物传染,不属于人畜共患病。
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
染性强,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 犬瘟热症状初期狗的体温高达39.5~41℃,食欲不振,精
神沉郁,眼鼻流出水样分泌物,打喷嚏,有腹泻。
 在以后2~14天内再次出现体温升高,咳嗽,有脓性鼻涕、
脓性眼屎这时候已经是犬瘟中期了。同时继发胃肠道疾病
,呕吐、拉稀,食欲废绝。精神高度沉郁,嗜睡。犬瘟热
发病后期就会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口吐白沫,抽搐,此
时比较难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呼吸道症状。部分病犬出现皮疹和
神经症状,少数病犬可发生鼻和足垫角化过度。
 本病致死率高。一岁以下幼犬易患本病 。一年四
季都发病。
传染对象

 犬瘟热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均可感
染。另有研究表明除犬科动物外,鼬科,浣熊科,大熊猫
科等多种动物也可感染发病。如大熊猫,虎,狮,小熊猫
,猞猁,熊,狼等动物。一般认为猫和猪也可感染,但呈
隐性,不引起症状和病毒传播。猴也可被实验感染。是当
前对宠物饲养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和野生动物保护业危害
最大的疫病之一。毛皮动物中的狐、水貂对犬瘟热也易感
染。一旦犬群发生本病,除非在绝对隔离条件下,否则其
他幼犬很难避免感染。
 【不传染人】哺乳仔犬由于可从母乳中获得抗体,故很少
发病。通常以2月龄至1 岁的幼犬最易染。并有向低龄(1
月龄)发展的趋势。“2个月~3岁犬”、“大于10龄犬”
易传染。

 【易染犬种】纯种犬、警犬比土种犬易染性高。

 【易染地区】犬瘟热全国各省区都较为多发,有爆发期。

 【易染群体】犬密集的地方,卫生与养殖条件差,导致犬
类抵抗力差、易染,多发。例如:私人犬囤积场,犬繁殖
场,犬交易场,食犬场所。
传播途径
 【病犬】传染犬瘟热的病犬。
 【分泌物/排泄物】例如:眼分泌物、鼻液、唾液、心包液
、胸水、腹水、尿液、粪便…等。曾报道感染犬瘟病毒的
犬,60-90天后,尿液中仍有病毒排出,所以说尿液是很危
险的传染源。
 【血液】脑脊髓液、淋巴结、肝、脾、脊髓等脏器都含有
大量病毒,并可随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向外界排毒。
 【空气】通过病犬污染的空气,如飞沫经呼吸道感染。
 【接触】接触病犬后被传染。
 【饮食】因饮食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被感染。
 【提示】“同室犬”一但有犬瘟发现,无论采取怎样严密
防护措施,很难避免相互传染。
 该病毒对乙醚、碱性消毒剂敏感。
 犬瘟热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自然宿主为肉食目、裂
足亚目动物,不同科的动物之间敏感性各异。
 多种动物感染后都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但也有少数
呈隐性感染,只能从血清样品中检出犬瘟热病毒中和
抗体,从而证明其感染。
晚期
 预防与控制:
 病犬及时隔离,场地消毒。在本病流行时每只幼犬
皮下注射 3ml 健犬血清,每周1次,共2次,可减少
发病或使发病犬症状减轻,恢复快。
 预防接种也是防止本病的有效措施,减毒活疫苗免
疫效果较好,用麻疹病毒减毒疫苗接种也有一定的
作用。因犬瘟热与麻疹病毒之间有交叉反应。
⑩ 狂犬病(rabies)

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
,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
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
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
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
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
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狩猎者、兽医、饲养动物者更易感。狂犬
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肌细胞,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
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而后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中枢
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并不延血液扩散,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
的神经元。病毒在灰质内大量复制,沿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
膜、鼻黏膜、肺、皮肤等部位。
临床表现
 狂犬病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原
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
的扩散,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即狂躁型与麻
痹型,最终死于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临床表现
极度兴奋、狂躁、流涎和意识丧失,终因局部或全身麻痹
而死亡。
前驱期 兴奋期
麻痹期

狂犬病:神经细胞内
嗜酸性包涵体(↑),
HE 250×
预防
 正确地清洗伤口;

 给犬类定期注射疫苗。
案例
 澳洲突发狂犬病,罪魁祸首是蝙蝠!
 据统计,今年山东青岛市已先后有5人患上狂犬病,“凶手”
多为流浪犬;
 据浙江省卫生计生委通报的数据,浙江省今年至少已有5人因
狂犬病死亡;
 此外,据新华社报道,7月以来,云南保山市多个乡镇相继发
生犬咬人事件。其中施甸县甸阳、旧城等4个乡镇部分被咬患
者未及时就诊,出现狂犬病病例,造成5人死亡。
 保山市政府因此紧急捕杀犬只5000只。
 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咬伤病史,可做出
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对怀疑为狂犬病的
动物,取其脑组织、唾液腺或皮肤等标本,做病毒分离
、组织病理学包涵体检查、免疫荧光试验等。

 预防与控制

普通级犬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有
效方法。外购犬注射狂犬疫苗后,隔离观察21天才可使
用。
⑪兔瘟(兔病毒性出血症)
(Rabbit Viral Hemorrhagit Disease)

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以实质器官瘀血、出血为主的
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 本病发病急,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故俗称为
“兔瘟”。
 本病传播快,四季均可流行。但一般以春、秋季
多发。只发生于兔,不同品种的兔均易感。
 以2个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感染率和死亡率最高。
而哺乳期仔兔因有母源抗体, 故很少发病死亡。
 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也可经消化道感染。
 预防与控制:
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定期消毒制度。从外面购
买的兔子应隔离检疫。
 繁育兔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广
泛使用的是组织灭活苗,每只兔皮下注射1ml,免
疫期为半年。
 实验兔禁止使用疫苗。
⑫ B病毒病(B Virus disease)

 该病毒由Sabin等人在1934年首次从一个被外观健
康的恒河猴咬伤手指而患脑炎致死的B患者的脑和脾
脏中分离出来。故称之为B病毒。
 B病毒主要感染猴类。
 猿猴B病毒是病毒性人畜共通传染病,属疱疹病毒科
,在猿猴间自然感染,亚洲地区的猕猴是这种病毒的
天然宿主。被感染的猿猴仅有单纯口腔疱疹,但人类
如果被感染猿猴咬伤、抓伤或气溶胶传播,会引发猿
猴B病毒症,潜伏期两天到一个月左右,受伤部分出
现疱疹样水泡,且伴随麻痹及脑神经疾病出现,致死
率高达七成以上。
 B病毒属疮疹病毒科A属,核酸型为双股DNA。
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180-200nm,衣壳为正二十
面体,有囊膜。
 对乙醚、X射线、紫外线敏感,50℃、30分钟可将其
杀灭。
 B病毒对多种细胞均敏感,如猴、兔、猪等动物的原
代肾细胞,并可产生病变。B病毒也可在鸡胚绒毛尿
囊膜上生长,形成痘斑。
 在猴群中主要通过接触病猴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也可通过气雾传播。
 猴类一旦感染B 病毒后,多成为终生带毒者。
 恒河猴感染B病毒潜伏期不定,短则1~2天,长至
数周,甚至数年。

 猴感染B病毒后临床表现为疮疹性口炎。舌表面和
口腔粘膜与皮肤交界的口唇部出现小疱疹,疱疹很快
破裂,形成溃疡。表面覆盖纤维素性、坏死性痂皮,
一般在7-14天自愈,不留瘢痕。
 预防与控制:
 恒河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具有很高的感染率,
且随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 因此应实行单笼饲养,定期检疫,淘汰阳性猴,逐
步建立无B病毒病猴群。
 对患本病的动物应及时处死,对免对人造成危害。
 1.工作人员万一被疑似B病毒感染的猴子咬伤或抓伤,伤
口应立即放血,用肥皂水充分洗涤,然后以碘酒或酒精消
毒,病人观察三周(因B病毒病的潜伏期最长为20天;
 2.同有疑似B病毒病变的猴子或猴组织接触的人应带口罩
和护目镜;
 3.新来猴最好单笼关养,应仔细检查它们的唇缘和舌;
 4.尽量不要徒手捕捉猴子,必要时可给动物注射麻醉剂
和镇静剂,以利于实验操作,有开放性创伤的工作人员需
待充分恢复后才能同猴子接触。
 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如被咬伤
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用碘酒消毒。目前人
患此病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可试用皮质激素进行
治疗。
4.2 细菌性疾病
沙门氏菌病
细菌性肺炎
泰泽氏病
李氏杆菌病
耶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羊)
①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肠杆菌科,也是实验
动物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引起实验动物疾病的主要病
原菌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这两种菌常
在动物群中交替致病或同时感染。
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
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国内陆地区也以沙
门氏菌为首位。沙门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
2-3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
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
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
重要预防措施。
 菌体大小(0.6~0.9)×(1~3)微米无芽胞,一般
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
多有周身鞭毛。
 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肠杆菌,不形
成荚膜和芽孢,有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
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 本菌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产生吲哚,V- P试验阴
性,M.R试验阳性,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均能杀
死。
 小鼠、大鼠、豚鼠、兔、狗、猫和猴等多种动物
对沙门氏菌易感,尤其是小鼠和豚鼠。
 动物的易感性与品系和年龄有关。老龄动物、幼
龄动物较易感。
 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的动物,其粪便、血液、肝、
脾、肠系膜淋巴结等均有本菌存在。
 实验动物主要是经消化道感染,本菌不能通过胎
盘屏障,但可通过吃奶传染子代。
 在小鼠急性病例中,缺乏特征性的内脏病变,仅能
发 现肝、肠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粘膜充血。在亚
急性及慢性病例中,可见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及肝、脾出现灰白色、有光泽的结节状隆起的坏死灶。
这种结节称为“伤寒结节”。肠粘膜充血及点状出血,
有时肠内容物中混有粘液和血液。
 预防与控制
 加强环境控制,防止野鼠、苍蝇和粪便污染饲料和饮
水。

 发现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尽快确诊,确诊后应烧毁
全部患病动物, 并将所有笼具、食具和房舍进行彻底消
毒。
② 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

 引起实验动物肺炎的细菌很多,其中有些可造成
豚鼠和小鼠等大批死亡,有些则与其它疾病合并流
行。
 病原学
 肺炎双球菌 (Diplococcus pneumoniae)

 嗜肺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muriseptica )

 鼠丹毒杆菌 (Erysipelothrix muriseptica)

 肺炎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

 鼠棒 状杆 菌 (Coryne bacterium)

等均能引起动物的细菌性肺炎。
 这些病原菌,多数是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正常动
物的呼吸道内,当动物机体抵抗降低时,这些细菌便
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 温度的剧烈变动,常是肺炎流行的主要外因。
 动物发病多见于早春或初冬季节, 或当饲养室湿
度过大,室温低于18℃或气温突变时易暴发本病。
 此外,伴有病毒感染,通风不良,过分拥挤,营
养不良等情况均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而诱发本病。
 主要症状为:
 体温升高,拒食、被毛松乱,呼吸急促,经常咳嗽,
肺部可出现罗音。
 小鼠和豚鼠一经感染还会出现弓背,卷缩一隅,急性
者2~3天死亡。
 慢性病例常患结膜炎,两眼闭合,有分泌物,小鼠尾
呈竹节状,体重下降。
 如为繁殖的动物,可能造成不孕或孕期延长,吃仔及
死亡现象。耐过的动物,可长期带菌,当环境因素改变时
发病。
 预防与控制

 饲养室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动物的饲养
密度不宜过大, 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搞好饲
养管理,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可有效地防止肺炎
的流行。另外,对患病动物及时隔离或淘汰,新购
入的动物应进行必要的隔离检疫等。
③泰泽氏病(Tyzzer's Disease)

 泰泽氏病是一种主要引起幼龄动物严重腹泻的传
染病,因此,本病也叫“湿尾”病。

 泰泽病原体引起小鼠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和栗粒状
肝坏死,在大、小鼠、兔、狗、猫等非灵长类哺乳动
物发生;在实验动物、观赏动物、经济动物和野生动
物多次急性暴发流行。
 病原是毛发状芽孢杆菌,革兰氏阴性,杆状或多
形态。一般情况下,菌体细长,微弯,不抗酸。长约
10-40μm,宽约0.5μm,菌体周身有鞭毛,可运动,能
形成芽胞 。
 该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在常规细菌培养基上不能
生长,但在鸡胚卵黄囊上皮细胞内生长良好。
 泰泽氏病呈世界性分布。除主要危害小鼠外,其
他实验动物均可感染,如:大鼠、长爪 沙鼠、豚鼠、
兔、猫、犬、猴等。

 本病对实验小鼠可造成流行。

 自然感染途径是经消化道感染。
 本菌对幼龄动物,特别是初断乳动物最易感,常
急性发病。表现为严重腹泻,水样粪便并含有粘液或
血液。感染小鼠被毛松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肛
门和尾部常被粪便污沾,故又称为“湿尾”病,死亡
率很高,
 成年小鼠感染本菌后不一定发病。
 大鼠感染本菌后, 一般无特殊症状;
 兔患此病多为3-12周龄,表现为急性下痢、虚弱、
消瘦,发病后1-2天内 可发生死亡。
 预防与控制

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的稳定,控制饲养密
度将有助于提高动物的抗病力。消灭病鼠和隐性带
菌者,如果有条件,屏障饲养是提供无泰泽氏病动
物的最好办法。
④ 李氏杆菌病(Listeriosis)

 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的
一种人畜共患病,各种动物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主
要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等,其
特点是患病动物血液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 在李氏杆菌属中,只有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能引起动物和人发病。

 本菌呈球杆状,无芽孢,不产生荚膜,菌体大小
约0.4~0.5×0.5μm两端钝圆,有时呈弧形,多单个存
在,有时排列成V形或栅状,革兰氏染色阳性,需氧,
大多数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本菌不耐酸,发酵糖类
产酸不产气。触酶反应阳性。
 许多动物和人都能自然感染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
杆菌。实验动物中以大鼠、小鼠 、兔、豚鼠较易感。
狗和猫偶尔也发生感染。李氏杆菌在土壤和粪便中可
存活数月。

 经消化道感染,也可能通过皮肤伤口和带菌的鼻
腔分泌物造成接触传染。此菌还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 预防与控制

 李氏杆菌病主要经消化道和接触传染,因此
预防本病应保证饲料的卫生和消毒, 还应注意灭
野鼠,控制饲养室动物的密度,减少接触传染的
机会,发现患病动物应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
⑤ 耶氏杆菌病(Yersinosis)

 耶尔森菌属中有三个菌种具有致病性,即伪结核耶
尔森氏菌,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鼠疫耶森氏菌。

 由耶氏杆菌引起动物疾病统称为耶氏杆菌病,伪结核
耶氏杆菌感染动物使其发生伪结核,败血症和淋巴结局
部感染。结肠炎耶氏杆菌引起宿主结肠炎,也可引起败
血症,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感染。鼠疫耶氏杆
菌能在鼠群中发生疫病并传染给人类,在历史上曾造成
严重灾难(鼠疫)。
 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
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
传染病,人类鼠疫多为疫鼠的跳蚤叮咬而感染,是我
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
 直至十九世纪末,鼠疫耶尔森菌才被分离和命名。
此菌引起的是啮齿动物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
强,病死率高,易酿成大流行,从公元6~19 世纪发
生过3 次大流行。此菌主要累及皮肤和淋巴结,其次
为败血症、肺炎、脑膜炎。
 甘肃玉门鼠疫事件
鼠疫病例患者是家住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的王某,其
在7月13日发现一只死旱獭,随即剁碎喂自家的狗,当晚王
某开始发烧,15日病情突然加重,随即被送往玉门市老市
区人民医院,16日凌晨医治无效死亡。经确诊为鼠疫感染
死亡。
当地排查出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151人,目前已被全
部隔离。为防止疫情扩散,玉门市老市区街道、赤金镇、
赤金镇西湖村等地已经设为疫情隔离区,隔离区内人车物
严禁流出。
 耶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常呈球状、丝状或别针
状。两端浓染,有极体,呈腰鼓状,有荚膜,无芽孢,
无鞭毛。最适生长温度为28℃,产毒温度为37℃,菌
落呈花边状。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耐冷、干燥和潮湿。
加热60℃,30分钟或煮沸5 min即死亡,对一般消毒剂
抵抗力不强,在5%石碳酸溶液中迅速死亡。所致疾病:
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

 不产生芽孢,不形成荚膜。

 除鼠疫耶氏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外,伪结核和结肠炎
耶尔森氏菌在30℃以下时周身有鞭毛,能运动。

 需氧或兼性厌氧,能在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
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27℃~30℃,最适pH为
6.9~7.1。在普通培养基中能够生长,但生长较缓慢,
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营养培养基中,经24小时~48小
时形成可见菌落。菌落细小,圆形,无色半透明,中
央厚而致密,边缘薄而不规则。有毒菌株形成灰白色,
粘液性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沉淀生长和形成菌膜,
液体一般不混浊,稍加摇动,菌膜下沉呈钟乳石状,
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 伪结核耶尔森氏菌能自然感染大部分鼠类,是豚
鼠的重要病原菌。常引起豚鼠的发病和流行。

 感染哺乳动物、鸟类和人类可形成类似结核结节的病
变,故称伪结核。

 本菌常通过消化道感染动物,有时还能通过皮肤
伤口而感染。带菌动物的粪便、尿及其它分泌物污染
土壤、水源、饲料和用具等都可成为传染源。
 多发生于冬季,幼龄动物特别易感。寒冷、营养
不良、肠道寄生虫病等均能诱发伪结核病。结肠炎耶
氏杆菌分布于狗、猫、兔 、小鼠、猪、猴、人等,主
要寄生在动物的肠道,动物可长期带菌。

 该菌经口进入体内,在肠腔和肠淋巴组织内繁殖,
引起肠炎。鼠疫是一种全球性疫病,多种动物均能感
染。鼠类是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宿主,鼠蚤是传播媒介,
可通过吮血传染给人。
 预防与控制:
 温度骤变,营养不良等影响抵抗力下降的因素,
均可诱发伪结核病,预防工作应从加强环境控制,
提高动物质量,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 结肠炎耶尔林氏菌主要经口感染,因此,应特
别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防止病原菌污染 。
 鼠疫对人类的威胁极大,野外捕捉或外来动物
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入饲养场。发现
疫情应及早隔离,封锁疫病流行区。带菌动物应全
部焚烧后深理。此外,消灭鼠蚤等体外 寄生虫,可
以减少鼠疫传播的机会。
4.3 寄生虫病

弓形虫
鞭毛虫
球虫
膜壳绦虫
螨
①弓形虫
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由
弓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中医叫三尸虫,是
细胞内寄生虫。

 孕妇受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影
响胎儿发育,致畸严重,其危险性较未感染孕妇大10
倍、影响优生,成为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
之一,已引起广泛重视。
 在人体多为隐性感染;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其
症状和体征又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主要侵犯眼、
脑、心、肝、淋巴结等。
 本病与艾滋病(AIDS)的关系亦密切。
 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

 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
成俱存;

 在中间宿主(包括禽类、哺乳类动物和人)
体内则仅有无性生殖而有无性生殖。
 无性生殖常可造成全身感染,有性生殖仅在终
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育造成局部感染。

 卵囊由猫粪排出,发育成熟后含二个孢子囊
(sporocyst)、各含4个子孢子(sporozoite),在
电镜下子孢子的结构与滋养体相似。
 卵囊被猫食后,在其肠中囊内子孢子逸出,侵
入回肠末端粘膜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细胞破裂
后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细胞,继续裂体增殖,
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行配子增殖,形成卵
囊,后者落入肠腔。
 在适宜温度(24℃)和湿度环境中,约经2~4
天发育成熟,抵抗力强,可存活1年以上,如被中
间宿主吞入,则进入小肠后子孢子穿过肠壁,随血
液或淋巴循环播散全身各组织细胞内以纵二分裂法
(endodyogeny)进行增殖。
 宿主细胞破裂后,滋养体散出再侵犯其他组织
细胞,如此反复增殖,可致宿主死亡。但更多见的
情况是宿主产生免疫力,使原虫繁殖减慢,其外有
囊壁形成、称包囊,囊内原虫称缓殖子。

 包囊在中间宿主体内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
终生。
 传染源

 几乎所有哺乳类动物和一些禽类均可作为弓形
虫的储存宿主,其在流行病学上所起作用不同,以
猫的重要性最大,其次为猪、羊、狗、鼠等。

 急性期病人的尿、粪、唾液和痰内虽可以含有
弓形虫,但因其不能在外界久存,故除孕妇可经胎
盘传染给胎儿外,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甚小。
 传播途径

 先天性:
 弓形虫病系通过
胎盘传染,孕妇在妊娠
期初次受染,无论为显
性或陷性,均可传染胎
儿。但一般仅传染1次。
 后天获得性

 弓形虫病主要经口感染:食入被猫粪中感染
性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未煮熟的含有包囊和
假包囊的肉、蛋或未消毒的奶等均可受染。猫、
狗等痰和唾液中的弓形虫可通过逗玩、被舔等密
切接触、经粘膜及损务的皮肤进入人体。
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尸解受伤亦可受染。
 通过输血及器官移植传播。
 易感人群
 动物饲养员、屠宰声工作人员以及医务人员等
较易感染。
 新感染的孕妇,其胎儿感染率较高。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肿瘤、
器官移植和艾滋病等患者易感染本病,且多呈显性
感染。
 流行情况

 本病分布遍及全球,动物和人的感染均极普遍。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弓形虫在家畜中流行
很普遍:血清阳性性率以猫(15.16%~73%)为最
高,余依次为猪、犬、羊、牛、马列等;
 至于人的感染情况,据国内大多数地区的调查、
估计血清阳性性率约为5%~15%,平均8.5%,远低
于某些西方国家,可能与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关。
②球虫

 兔球虫病是家兔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对养兔
业的危害极大。

 兔艾美耳球虫的发育需要三个阶段:即裂殖生殖、
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在胆管上皮
细胞(斯氏艾美耳球虫)或肠上皮细胞(小肠和大肠
寄生的各种球虫)内进行的,后一发育阶段是在外界
环境中进行的。
③疥 螨
 疥螨是一种永久性体外寄生虫,寄生于宿主的皮肤
表层内。
 疥螨对宿主的特异性并不十分严格,许多动物包括
人都可以被感染。
 与实验动物有关的,且危害较大的是兔疥螨和犬疥
螨。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炎剧痒脱毛等,严重者死亡。
 疥螨的生活史是直接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
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 疥螨钻入宿主表皮挖掘隧道,雌虫在隧道内产卵,
卵孵化为幼虫,幼虫有三对足。幼虫脱化变为若虫,
若虫最后变为成虫。雄虫于交配后死亡。
 感染途径:
 主要经皮肤、耳道,通过直接接触病兔(病
犬)、污染的房舍和用具而感染。多发于冬季和秋
末初。
 症状:
兔先由口、鼻周围及脚部发病,以后患部有结
节形成,互相粘连结痂,使患部变硬。以后患部向
周围蔓延。病兔奇痒,迅速消瘦。

 犬多先发于头部、口鼻眼耳及胸部、后遍及全
身,皮肤发红,有疹状小结,皮下组织增厚,形成
黄痂。病犬奇痒,因摩擦而有严重的脱毛现象。
 预防与控制:
 患病动物及时隔离。
 治疗前,在患部及周围剪毛,除去污垢和痂皮,尽
量避免出血。从动物身上清除下来的污物全部销毁,
用具全部消毒。
 动物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对动物房一切用具均
应保持清洁,保持环境卫生;引入动物要进行仔细
全面的检查。
 消灭动物房的传播媒介如野生啮齿类等。
4.4 实验动物病原生物学控制对动物实验结果
的影响

无菌动物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SPF动物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清洁级动物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病原生物学控制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GF SPF CL CV
传染病 无 无 无 未知
寄生虫 无 无 无 未知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可能好 较好 不准确
长期实验 好 好 可能好 困难
死亡率 很少 少 较少 高
长期实验成活率 100% 90% 80% 40%
实验标准设计 可能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结果讨论价值 很高 高 较高 有疑问
微生物控制比较

种类 饲育环境 说 明
无菌动物 隔离系统 无法检出任何生命体
悉生动物 隔离系统 确知带有的微生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①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
 要求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动物烈性传
染病病原及人兽共患寄生虫,开放环境生存。
 如沙门氏菌、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病毒和兔出
血症病毒等。
 普通级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
主要有豚鼠、地鼠、实验猫、实验兔、实验犬和灵长
类等。
 2003年我国已经取消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
 普通级动物特点
 微生物学特点
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
染病的病原。
 饲养管理
 饲养于开放系统。但仍然对温度,湿度,饲料,垫
料,饮水,卫生等有一定控制。
 生理学特点
 外观健康,饮食排泄正常,无异常分泌物,无临床
症状,脏器无眼观病灶。
 普通动物的应用
 仅可作为生物医学中教学示教之用,
 作为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予试验之用,

 不可供科研、生产和检定之用,
 由于普通级动物繁殖力强,生产量大,生产成本
低,适宜作一般性的教学实验和预实验用。
②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 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
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如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
 种群来源于SPF动物,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
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生存。使用最广泛
是中动物。
 清洁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等动物。
 清洁级动物特点
 微生物特点

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肉眼观
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组织无论是
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应无病变。
 来源

 清洁动物来源于SPF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
物或剖腹产动物。
 饲养管理

 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净
化的屏障系统中。

 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
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 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
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 清洁级动物的应用

 清洁级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
物。

 它较普通级动物健康,又较SPF级动物易达到
质量标准,在动物实验中可免受动物疾病的干扰,
其敏感性与重复性亦较好。

 目前在我国已成为适用于科研的标准级别的
实验物。
③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 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除普通级、清洁动物应排
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
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屏障环境生
存。如绿脓杆菌等。
 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
和猴等。
 SPF动物特点
 微生物特点

 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干
扰大的病原。
 来源

 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 饲养管理

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气
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④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GF)

 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 其来源是普通动物经无菌剖腹产手术,幼子在无
菌隔离器中人工哺育或由其他无菌动物代乳饲育而成。
 “无菌”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仅仅指以目前的技
术手段未能查出微生物。
 无菌动物特点
 微生物特点:

 在动物体内外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
生物和寄生虫。
 “无菌”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是根据现有的科
学知识和检验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病原体
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认为是无菌的
动物或许将来可以检出病原体而不是无菌动物。
 形态学特点:
 消化系统
 盲肠肥大,
 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
 肝脏变小
 循环系统
 心脏变小
 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
 免疫系统
 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
 脾脏小,无二级滤泡
⑤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 在无菌动物体内人为植入一种或数种微生物的动
物。动物体内所携带生命体(病毒、细菌、真菌、原虫
和寄生虫)是已知的,也叫已知菌动物。
 隔离环境生存,特殊用途。
 悉生动物特点
 微生物特点
 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
 来源
 无菌动物植入微生物
 饲养管理
 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的隔离系统
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学习要点
掌握GB14922-2001中实验动物病原生物学等级分类。
掌握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无菌动物和悉
生动物的概念。
掌握普通级、SPF级实验动物的排除的细菌、病毒、寄
生虫性病原生物学及其疾病特点。
掌握人兽共患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掌握控制实验动物病原生物污染的原则和方法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狂犬病、流行性出血
热等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表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