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11.

02 文学教育 鉴赏者

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梦”
周国瑞
内容提要:对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梦”,目前常见的观点认为“梦”就是“梦中”;“梦游”即
为“梦中游”。而本文认为:诗中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因为“梦中”
的“梦”,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
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
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综观全诗,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
觉的创作行为,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富有逻辑思
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关键词:李白 诗作 梦境 梦想

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 看:李白于唐开元十三年 (公元 容——


—诗中所言明的“志”和所
是一篇经典的传统教学篇目。许 725年) 25岁时离开四川,开始 抒发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认
多教师都是依照有关教学参考资 了长达16年的漫游生活。天宝元 为就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安能
料上的观点人云亦云:“梦游” 年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得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就 是 “ 梦 中 游 ”; “ 天 姥 ” 即 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 颜!”这两句应是李白对其所言
“ 梦 游 ” 的 地 点——
—天 姥 山 ; 荐,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 之“志”、所抒之“情”的“画
“吟”即一种诗体形式;“留别” 林,并常陪侍在皇上左右。玄宗 龙 点 睛 ”! 如 果 有 了 这 个 共 识 ,
即表明此诗是留给为自己送行的 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 往下我们就好对 《梦游天姥吟留
朋友的;认为“梦游天姥”就是 从,利用他的敏捷诗才,赋诗纪 别》 中 的 “ 梦 ” 进 行 具 体 解 析
记叙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的一 实,向人夸示。李白一方面因为 了。我认为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个“梦境”,因而全诗富有浪漫 得到了玄宗的高度宠信,另一方 中的“梦”不是“梦中”之梦;
的色彩、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 面也因为自己放浪形骸、不愿趋 李白的“梦”游并非是在“梦
象、大胆的夸张、雄浑的气势等 奉权贵,因此遭到了朝中某些同 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
等。这些似乎言之有理,但关键 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据说, 有人一定会追问:有什么依据说
之处并不尽然。尽管有一种文艺 李白有次“奉诏醉中起草诏书, 诗人写的“梦”游不是“梦中”
理论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艺 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 游而是“梦想”游呢?我下面将
术家的“白日梦”,艺术创作的 之” (《李白年谱》
),于是有人 先按照常理、再依据文本来回答
过程就是艺术家做“白日梦”的 到玄宗那里去诽谤李白,导致玄 有人提出的疑问。
过程。但我却不认为李白在 《梦 宗 疏 远 李 白 。 天 宝 三 年 (公 元 我们先按照常理来看:
游天姥吟留别》 中是在讲述一个 744年),唐玄宗拿出一笔“补偿 “梦中”的“梦”,通常表
“白日梦”,全诗也不是在记叙的 金”就把李白从朝中解职辞退 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其
一个“梦中”游天姥的“梦境”, 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来到他 “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
而是在表达诗人蕴藏在心中的一 在山东东鲁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 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
种“梦想”与追求。 长时间,第二年,即天宝四年 印象;而“梦想”的“梦”,则
众所周知,“诗言志,歌抒 (公元745年),李白就告别东鲁 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
情”。解读一位古人如何通过诗 家园,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 为,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
歌来言志抒情,有一个很重要的 途 。 这 首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
途径就是要“知人论世”。那么, 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 的想象过程。
李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复 作。 “梦中”的“梦”,只是一
杂 心 情 中 写 出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种以“刺激-反应”为基础的正
别》 的呢?综合有关研究资料来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最核心内 常生理现象;而“梦想”的

078
鉴赏者 文学教育 2011.02

“梦”,则是一种以联想与想象为 暗的景象有时就能够看到。那天 人成群结队多得像麻一样。猛然


基础的特殊心理现象。 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
“梦中”的“梦”所呈现的 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而起,不禁长声叹息。原来我仍
只是人对过去的某种生活回忆; 山。即使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 醒着,枕头床席也都在,可刚才
而“梦想”的“梦”所体现的则 可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像要 梦幻中的烟雾云霞却原来根本没
是人对未来的某种精神追求。 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因此,既然 有。
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再依据 去不了海上仙山瀛洲,那就不如 第三节是诗人解释自己“梦
文本来看。原诗 《梦游天姥吟留 到吴越的天姥山去游历一番也 想”“游天姥”的目的,表达的
别》 (也题作 《梦游天姥山别东 好。 是诗人对“梦想”的某种精神追
鲁诸公》
) 全文如下: 第二节是诗人描述自己如何 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世间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 “梦想”“游天姥”的内容,也 行乐也应像畅游梦中幻境一样,
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 算是做的一个“白日梦”片断 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
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 吧。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根据 一去不复返。你们问我告别诸位
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 人们对天姥山的传说,梦想去游 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这可不好
欲倒东南倾。 一趟天姥山。在急切心情的驱使 说哦。我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 下,我梦想连夜飞渡到那月光映 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
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 照下的镜湖。想象那湖上的月光 探访像天姥山这样的名山。为什
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 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么非要低头弯腰去侍奉巴结权贵
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 们,让人不能舒心畅意、开开心
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 心地做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呢!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 综观全诗,所表现的完全是
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 清。我脚穿那谢公为游山而特制 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
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 的木屐,亲自攀登高耸入云的 觉的创作行为,其“梦想”的产
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梯” (高峻陡峭的山路)。在 生、“梦想”的内容、“梦想”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 半山腰能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 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富
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 阳,在山顶上仿佛可以听到天鸡 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 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 与想象的过程性。
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 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 本文之所以要把 《梦游天姥
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 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 吟留别》 中的“梦”重新进行一
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 黑了。这时听到岩泉发出的响 番解析,是因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之烟霞。 声,既像熊在吼,又像龙在吟, 过程中,如果不首先把诗中的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 “梦”解读准,那么整个教学过
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 震惊,乌云黑沉沉地像要下雨 程就不能顺利推进,常常出现顾
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突 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然闪电迅雷,像是把山峦崩裂一 例如,若把诗中的“梦”当作
开心颜! 样。电闪雷鸣使我仿佛看到像是 “梦境”来讲,那么诗歌的第一
全诗共有三节 (三个段落)。 仙府一样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 节和第三节就完全脱离“梦境”
第一节是诗人说明自己产生 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 了。再说,如果整首诗的中心和
“梦想”“游天姥”的原因,而 无际,看不到尽头;闪电中的群 重点是在记叙一个“梦境”,那
且这个原因是通过比较之后才产 峦叠嶂好像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 么该诗第三节中的那句极其关键
生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从 银筑成的神仙宫殿。闪电中我仿 的、直抒胸臆的议论——
—“安能
航海的人那里听到传说海上有座 佛看到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仙山叫瀛洲,可因为大海波涛渺 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 颜”,就显得十分突兀。因为这
茫确实不易寻求;而吴越一带的 地下来了;闪电中我仿佛看到老 最“画龙点睛”的最后一句,竟
人谈起天姥山,说那云霞忽明忽 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 与诗中有关“梦游天姥山”的情

079
2011.02 文学教育 鉴赏者

景之间,怎么也构不成一种思维 要“摧眉折腰事权贵”,当感到 然界的其他“名山”具有兴趣。


链 。 而 只 有 把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不得开心颜”的时候,应当想 如他在诗中告诉朋友说:“且放
别》 中的“梦”当作“梦想”来 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讲,那么整首诗歌就显得自然而 东流水”,不如像我这样想开些, 我认为,这里的李白不论想“梦
顺畅,既有产生“梦想”的原因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 游天姥”也好,或打算探“访”
(诗 的 第 一 节), 又 有 展 开 “ 梦 名山”,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飞 更多的“名山”也好,其实都是
想”的过程 (诗的第二节),更 心情,获得精神的自由。 在用一种极其浪漫的表象来掩饰
有表达“梦想”的目的 (诗的第 李白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极其现实的想法——
—“安能摧
三节),再稍微联想一下诗人写 这首诗中所要言表的“志”和所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一切都那么 要抒发的“情”,大抵如此。可 颜”。
的合情合理。至于诗人此前本没 有人却把这首诗定位为“是一首 尽管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
有游历过“天姥山”,可为什么 游仙诗”,认为这是李白在“饱 事权贵”的宣言里彰显了一种做
能在诗中把“游天姥山”的过程 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被放出 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但我看
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让人 京,因在政治上遭受失败的怨愤 来,在李白内心深处仍是懦弱
身临其境呢?我想,这一定与诗 始终郁积于怀”,于是“寄情于 的、自卑的。他对不能得罪的
人在写作此诗之前,曾有16年的 求仙访道”。 (见人教版普通高 “权贵”,他对所看不惯的官场腐
漫游经历和生活积累有关,李白 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 败以及其他一些“潜规则”,李
可能把他在其他地方登山时的所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 白或是不敢抗争,或是不想面
见、所闻、所感移植到了此诗当 书》 第42页) 我认为这也是脱离 对,或是不愿同流合污。我们如
中。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生 了文本实际的。从原诗来看,其 果用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
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再如李 中除有两句是写“云之君兮纷纷 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来衡量李
白 在 诗 中 写 到 “ 脚 著 谢 公 屐 ”, 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 白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思想,
这“谢公屐”就是南朝时的一位 外,再根本没有丝毫关于诗人试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只是
喜爱游玩山水的诗人谢灵运 图“求仙”“访道”“向佛”的 处于一种思想境界的最初级阶
(公元385年—433年) 专为登山 隐含信息。而“云之君兮纷纷而 段——
—“修身”而已。而且李白
而特制的鞋子,可见李白为自 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两 在诗中所选择的“修身”途径也
己“梦想”如何攀登天姥山是 句夸张性的拟人与比喻,也只是 只不过是“梦游天姥”似的自我
有意识、有目的地作了充分准 李白在“梦想游天姥”的过程 陶醉、遍“访名山”样的自寻快
备的。 中,想象那“天姥山”的千姿百 乐,而这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在
最后,我把自己对 《梦游天 态的山峦叠嶂在电闪雷鸣背景下 我们当代人看来极不认同的处世
姥吟留别》 这首诗的创作思想作 可能出现的“幻觉”,而不是在 方式——
—逃避现实!而这一点,
如下两点概括与揭示: 表现李白对“仙人”“仙境”的 也正是我们今天教学这篇传统名
一、“梦游天姥”,不是在 向往与追求。结合全诗来看,当 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正
记叙诗人“梦中游天姥”的离奇 听到人们传说海山有座叫“瀛 确认识的地方。“做梦”哪个不
景遇,而是在抒发诗人“梦想游 洲”的仙山时,李白凭理智知 会?“梦想”谁人没有?但怎样
天姥”的强烈愿望。诗人通过抒 道 , 这 是 “ 烟 涛 微 茫 信 难 求 ”, 的“梦想”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
发自己“梦想游天姥”的强烈愿 根本不去追求。而当听到“越人 需要的,怎样的“梦想”才是我
望,排遣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 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们这个民族应弘扬的,怎样的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既可望又可求时,李白立即产生 “梦想”才能导向一种脚踏实地
心颜”的内心痛苦,表达的是一 向往,想去攀登现实中那“势拔 的奋斗理想和具体实践?尚请我
种对心灵解放与精神超脱的极度 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并 们的教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三
渴望。 为此梦想能“一夜飞渡镜湖月”, 思!
二、“吟留别”,是诗人想 立刻飞到那“连天向天横”的天
通过这首诗歌告诉那些留在京城 姥山下。李白除了有“梦游天 周国瑞,湖北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
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场的朋友,不 姥”的强烈兴趣外,还对现实自 院副研究员。

08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