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21_Reg7_3 月改文參考指引

3 月改文參考指引
1. 試撰寫文章一篇,並以「眼看機會在指縫間溜走,我卻不感惋惜。」為末句
收結全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常言機會難得,故人們應當好好把握,更何況有些機會是人們夢寐以求的,
驅使他們孜孜不倦、努力不懈,為的是做好準備抓緊機會,發揮所長,表現
自己。可是,由於某些原因,我們或許會任由機會溜走而不握住(或無法握
住),並且淡然處之、不以為意,毫不感到可惜。本題要求考生記述眼看機
會在指縫間溜走卻不感到惋惜的因由和經過,從中抒述個人感受和體會。
⚫ 「機會」,指適當的時機、具時間性的有利情況、達到某種目的或成果的關
鍵;考生若指相關機會難得、珍貴、千載難逢,亦可接受。考生須明確交代
機會指的是什麼,並呈現其如何或為何溜走。題目強調機會乃在「指縫間」
溜走,故相關機會宜是「我」有足夠能力及條件把握的,或「我」距離爭取
及把握到機會只有很少的距離,即「我」極有可能把握得到相關機會。
⚫ 「惋惜」
,指令人可惜,或帶來嘆惜或失落之感。考生須合乎情理地交代「不
感惋惜」的原因,並回應其與「眼看機會在指縫間溜走」的關係,從而抒發
體會。(考生亦可鋪墊為何錯失相關機會本身是值得感到惋惜的事情)
⚫ 「卻」,表示轉折關係。考生需要交代眼看機會在指縫間溜走卻不感到惋惜
的原因,當中的轉折和落差須合乎情理,考生可鋪寫敘事者個人感受前後的
變化,透過時序、情節的推進以表現心情變化,可以是先記述機會在指縫間
溜走的經過,描述自己本應出現的感受,再交代自己在過程中的考慮、取捨
或權衡過的輕重,以與前文的鋪墊構成落差;也可以是先記述機會在指縫間
溜走的經過,而自己的心理因著某些緣故而有所變化,以致沒有惋惜的情緒。
假若考生未能呈現或鋪陳從「機會溜走」到「不感惋惜」的轉折,則不扣題
目的「卻」字,未能圍繞題旨而作。
⚫ 文章須透過敘事和描寫以抒發個人體會,取材須配合立意。本文不宜只交代
「我」眼見機會溜走卻不感惋惜,便立刻收結全文,應提出深刻體會和感悟。
⚫ 考生宜以第一身敘述,而敘述者的身分並沒有指定,儘管如此,考生不宜盲
目追求代入特殊身分作述,應謹慎思考所選身分是否必要。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1
20-21_Reg7_3 月改文參考指引

2. 從前有一個漁夫,他是打魚的好手。某年春天,聽說市場上的墨魚價格最高,
於是他立下誓言,這次出海只捕撈墨魚,好好賺一筆。但他當天遇到的全都
是螃蟹,結果只好空手而回,待他上岸後才得知螃蟹的市價比墨魚還要高。
後悔不已的他發誓下次出海定要打撈螃蟹。可是,第二次出海,他遇到的全
是墨魚,結果再次空手而回,卻發現墨魚當天跟螃蟹的市價相若。他懊悔地
發誓,下次出海不管遇到的是螃蟹還是墨魚全都打撈。第三次出海,漁夫嚴
格遵守自己的誓言,不幸的是,他一隻螃蟹和墨魚都沒有遇到,見到的只有
一些廉價的馬鮫魚。於是,漁夫再次一無所獲。最終,漁夫沒趕上第四次出
海,在飢寒交迫中去世了。
試就上述故事對你的啟發,以「立足現實」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立足現實」開展話題,談談個人的體會,考生必須回應及
扣連題目故事的內容或意旨,否則將被視為偏離題旨。
⚫ 「立足現實」,指處身於現實之中,或指以當下、眼前的事實及狀況為基礎
站住腳;「立足現實」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現實」之具體所指,二是「立
足」之具體表現,考生必須兼顧兩者,不能只就著其中一者來回應。
⚫ 文章中「立足現實」具體指向什麼事物,考生須按所述的例子和情境決定,
但所述內容必須牽涉對當下處境的描述,以及交代如何「立足」現實或當下,
方能回應題目的關鍵概念。考生不應混淆概念,一味只交代人們如何做錯決
定、錯下判斷,卻不呈現與「現實」相關的地方。考生也可以探討「立足現
實」所需的品格和條件;可以分析「不能立足現實」的原因及困難;也可以
從與「(不)立足現實」相關的表現引伸出對立身處世態度的反省等。
⚫ 考生須思考題目的故事內容與「立足現實」有何關聯,分析故事中漁夫如何
不能立足現實、其不能立足現實的原因、不立足現實所致的影響及禍害等,
從中歸納出個人的思考及體會。考生的取材不限,只要發揮成理,即可接受。
⚫ 與「立足現實」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此,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題材切
入,自由發揮,只要所說切合「立足現實」這主題即可。考生毋須逐一交代
故事的細節,只須選取恰當的材料,配合故事意旨,以抒發個人對「立足現
實」的體會和見解。取材不拘,可以是個人經驗、社會現象或人生百態,惟
取材必須配合立意,所抒的反思、體會或感悟要深刻。無論考生有何體會,
須言之有物,並和「立足現實」這主題有合理而緊密的關聯。
(續下頁)

2
20-21_Reg7_3 月改文參考指引

⚫ 考生可運用不同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考
生可就「立足現實」的想像或思考虛構故事,或透過論述來表達個人的看法。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立足現實」的想法,
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3
20-21_Reg7_3 月改文參考指引

3. 有人說:
「做人做事不應想得太簡單。」也有人說:
「做人做事不應想得太複
雜。」你較認同以上哪一種說法?試談談你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題目中的兩種說法表達意見,考生可輕鬆地談談個人看法或
嚴肅說理。考生無論選取什麼立場,均必須與題目的另一種說法作比較,兼
論兩種看法,明確表達個人立場;闡述時須將其放在做人做事的處境下探討,
舉出相應的情境或例子加以論述;全文的立場必須連貫、一致。
⚫ 「做人」,泛指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做事」,指從事某種工作或處理某
項事務。考生對「做人做事」的詮釋和演繹,可以是指整段人生,可以是放
諸人生某個階段而言之;可以包含與人相處和交流,也可以不牽涉此項。
⚫ 考生所提出的論點及例子中,必須具體指出「想得太簡單」/「想得太複雜」
的行為表現是什麼,並說明箇中過了限度/超出合適程度之處及原因。
⚫ 認同「不應想得太簡單」者,可以論述做人做事「想得太簡單」較「想得太
複雜」有更多壞處和禍害;論述「想得太簡單」之於做人做事為何更不可取;
或論述「想得太簡單」與做人做事的本質及理想態度如何相違等。以上為論
述方向舉隅,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認同「不應想得太複雜」者,可以論述做人做事「想得太複雜」較「想得太
簡單」有更多壞處和禍害;論述「想得太複雜」之於做人做事為何更不可取;
或論述「想得太複雜」與做人做事的本質及理想態度如何相違等。以上為論
述方向舉隅,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視乎情況者,須論述在不同情況下(如:事物性質不同、所處人生階段不同
等),主張應否想得太簡單或太複雜的考慮皆有所不同,難以一概而論(所
舉情況應合理、有被考慮或端視的必要,且會直接影響對文題的判斷)。
⚫ 題目並非只要求考生單純探討做人做事應有的品格是什麼(如:認真、敬始
慎終、始終如一、堅毅不屈等),或者只抽取其種做人做事的方式來評價,
而是探討做人做事為何不應想得太簡單抑或太複雜。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4
20-21_Reg7_3 月改文參考指引

4. 「相同的事情,置換了另一種身分,竟令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根據以上
的描述,試以你的經歷和體會,寫作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當人們再次遇上曾經歷過的事情,或面對往昔(某個特定時刻)出現過的遭
遇時,往往會因著身分不同而以不同的心態、視點或價值觀來看待同一件事,
繼而產生或出現不同的感受。本題要求考生記述以不同身分面對相同事情故
而產生不同感受的經過,並抒述當中的感受和體會。
⚫ 「相同的事情」的取材不限,其出現的地點亦無限制,可以是學校、家裡、
職場、運動場、公園、圖書館、甚至是住所附近某個地方等,也可以是指向
特定的場面或情境,如畢業禮、開學禮、頒獎禮、朋友聚會、婚宴、意外現
場、比賽場合、表演、儀式等,言之成理,即可接受。事情的規模也沒有太
大限制,小至專題報告匯報、學會活動、比賽、致辭演講;大至籌辦活動、
經營項目、管理團隊等,均可作為文章的取材。惟無論取材如何,事情必須
是同一件/性質相同,否則文章將無法扣題而作;而事情本身宜牽涉不同的
持分者/不同身分的人,這樣會更有利於發揮。
⚫ 「置換了另一種身分」的取材不限,可以是從學生到老師、選手到教練、參
與者到籌辦者、顧客到店主等,茲不贅舉,只要言之合理,而當中的轉換或
分野又清晰,即可接受。「截然不同的感受」的發揮亦然,只要箇中不同或
變化明顯,即可接受,惟考生宜於敘述中兼顧「為何不同」及「如何不同」。
⚫ 需要留意的是,「(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與「身分置換/改變」之間須
存在足夠緊密的因果關聯,倘若不同的感受主要由其他因素所致,或身分置
換與否都會出現感受不同的情況,則扣題不太緊密。此外,考生雖可以針對
同一件事的不同細節、片段或面向來發揮,但「事情」本身必須是相同的。
⚫ 「竟」,表示事情的發展或結果出乎意料,即「我」沒有想過身分變更後,
對同一件事情會出現不同的感受,考生宜有意識鋪陳出乎意料的感受。
⚫ 本文以記敘、抒情為主,考生須透過記敘以抒發個人體會。
⚫ 考生宜以「第一人稱」敘述,而敘述者的身分並沒有指定,只要相對於所敘
述的經歷而言合乎情理即可。不過考生亦不宜盲目追求代入特殊身分作述。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5
20-21_Reg7_3 月改文參考指引

5.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常會附在野馬的腿上,用尖尖的嘴吸食野馬的血。
然而,蝙蝠所吸的血量微不足道,對野馬的健康根本不會構成實際損耗,但
野馬卻往往為之暴怒,最終因狂奔亂跳而受傷致死。事實上,真正把野馬擊
倒的並非外來的衝擊、難關,而是自己的心態、情緒。
這個故事的道理仍然貫穿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試就此寫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故事所述的道理或教訓,觸類旁通,以現實生活例子說明當
中的道理。故無論以哪類文體寫作,也須緊扣本題所引故事的道理或教訓。
⚫ 故事中,野馬被蝙蝠吸取血液,儘管這樣只對野馬健康構成微不足道的影響,
但野馬因此而暴怒,最終狂奔亂跳,受傷致死。由此可見,野馬自身的心態
和情緒所造成的損害,比起從蝙蝠而來的傷害更大和更深。
⚫ 「外來的」,指從外邊而來的,存在於個體本身之外,如題目故事中的蝙蝠
之於野馬;與此相對的則是個體自身內部的因素,如題目故事中的憤怒情緒
及狂奔亂跳之於野馬。考生所提出的論點及例子中,必須明確分辨「外在/
外來因素」及「內在/自身因素」的分別,並比較兩者所致影響之大小。
⚫ 考生應就題目所引故事構思個人體會和反思,呼應故事道理,道理舉隅如下:
自己的心態和情緒比外來衝擊帶來更大傷害/較之客觀環境或困難,人們往
往更難克服自身心態/「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時乃出自個體本身等。
以上為論述方向舉隅,考生亦可構思其他論點,言之成理,即可接受。惟考
生必須留意,表現高低非取決於所列道理的數量,而是理解及論述是否恰當。
(*例子中的對比應包括兩項元素:外來衝擊或傷害+自身因素所致的損害)
⚫ 貫穿我們現實生活的道理可以指「處境」(如:因自身面對外來衝擊的心態
或情緒而受到損害/被自己的心態或情緒擊倒),也可以指「面對處境的原
則或方法」(如何防止自己因自身因素而受傷害/面對衝擊或難關時的理想
心態及情緒等),考生可只集中詳細說明其中一項,但更宜兩者兼論。
⚫ 所舉例子必須體現與故事寓意相符的道理;亦須取材自現實生活,可連繫古
今、中外的例子加以發揮。考生可以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現象作為例子,但不
宜虛構故事來說理或抒情。所說明面對處境的原則或方法,須具體可行。
⚫ 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結論和論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
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有序,綱目分明。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6
20-21_Reg7_3 月改文參考指引

6. 有人說:
「即使開玩笑,也不能失了分寸。」有人說:
「即使與對方關係要好,
也不能失了分寸。」有人說:「即使怒不可遏,也不能失了分寸。」
試以「無論如何,也不能失了分寸」為題,就個人體會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以「無論如何,也不能失了分寸」為題,考生宜在文中兼顧下列兩項:
一、
「失了分寸」的弊端或負面影響(或「不能失了分寸」的原因或理由);
二、任何理由都不應該/不足以/無法為「失了分寸」辯解或開脫的原因。
故此,考生無論透過記敘事件或舉例論證來回應題目,都不宜只交代人們有
何失了分寸的表現,還應該圍繞上述兩點抒述體會,才能回應題旨。
⚫ 「失了分寸」,也可以理解為沒分寸,意指言行超過適當限度。考生所提出
的情節、論點或例子中,須有意識交代應有或理想的限度是什麼,這樣才能
更清晰反映人們的言行表現如何超出適當的限度。有時候,當事人不一定自
覺行為表現失了分寸,甚至認為無傷大雅,沒有問題,然其或的確抵觸了某
些文化風俗、約定俗成的做法,或跟在場人士普遍認知和接受的程度相違,
因此,考生須有意識詳細交代人們如何(或為何)失了分寸。
⚫ 「無論如何」
,即不管怎樣。在本題,
「如何」
(或「怎樣」)可以泛指任何處
境、客觀環境、條件或情況,例如可以指涉人們之間的關係,如關係良好、
雙方交惡、形同陌路等;可以關乎一個人的情緒及心理狀況,如怒不可遏、
悲痛欲絕、狂歡、迷惘、滿腔仇恨、朝氣勃勃等;可以跟身分地位相關,例
如位高權重、廣受尊敬、初出茅廬、備受溺愛等,也可以是其他。
⚫ 考生可運用不同的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
⚫ 與「無論如何,也不能失了分寸」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考生可以從不同
角度與題材切入,自由發揮。本題的寫作方式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意,端
視乎考生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取材與立意之間是否有合理而緊密
的關聯。不論如何取材構思,「不能失了分寸」應是文章的關鍵概念,主導
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或各段想表達什麼、文章中心思想是什
麼、記敘及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失了分寸的
想法,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文章的看法和構思須明確具體,言之有物,不宜浮泛。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