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前言

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

1 前言
武术与汉字都有悠久的历史,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随着现代武术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深层次不同角度来研究武术。如,
竞技武术的科学化训练中的生理生化研究;武术教育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历史
与文化研究等等。而其中传统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刻,中华武术无论是在哲
学理念上、认知方式上、思想根源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汉字
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术相似,汉字在诸多方面都受到传统文化
的影响。武术与汉字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实则隐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
对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解析其中包含传统文化的共同成份,阐述汉字中某文化特
性可能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鉴于目前,虽然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十分广泛,汉字的研究也相当丰富。但是
将武术与汉字结合起来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在 CNKI 上,以及万方数据库中输入关
键词“武术与汉字”、
“武术和汉字”、
“武术 汉字”进行检索均无任何结果)。因此,
对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在丰富武术文化,促进武术的科学发展,偿试探索武术与汉
字的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武术和汉字。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撰写与研究过程中,参阅了《武术》、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
《武术哲
学》等大量的武术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以及《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学框架内的汉字

第 1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

阐释》、
《论汉字的美学表现形式》、
《论书法艺术与武术演练的相通性》等汉字及武术
等方面的期刊。这些期刊文献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与理论支撑。

2.2.2 观察法

本文研究过各中,采取了直接观察法对“2008 好运北京武术比赛”(WUSHU
TOURNAMENT BEIJING 2008)的武术赛事录像资料,以及《兰亭序》等书法作
品进行了反复的观察研究,从中剖析出两者各自的特点,相通性等。

2.2.3 比较研究法

在本文的撰写中就武术与汉字各自的特性从本体层面、表现形式层面、传统哲学
层面、美学及艺术层面等四个层面,多个细微的角度进了横向与纵向终比较,思考出
两者在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以为武术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大量关于武术与汉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进而揭示出武术与汉字相关联和规律和特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与
汉字进行了深刻的剖解与思考,并就武术与汉字在本体层面、表现形式层面、传统哲
学层面、美学及艺术层面等四个层面上展开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3.1 武术与汉字在本体层面的研究
3.1.1 武术与汉字本体层面的界定

作为对武术与汉字在本体层面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无疑是对武术与汉字两者的
本体层面进行界定。而要对武术与汉字的本体层面进行界定,又须先弄懂武术、汉字、
本体层面等概念。
依据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编写组,2003 年版的《中国武术教程》中对武术
的定义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第 2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在美学及艺术层面的研究

2002 年增补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汉字是,
“记录汉语的文字”,而其对“文字”
的解释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故依此汉字的概念可理解为“记录汉语语言的符号”。
同样该词典中对“本体”的解释为“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
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辩证唯物主义否认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不可逾
越的界限,认为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故可得出本体即为客
观事物的本身。故武术与汉字本体层面可界定为,“武术这个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
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本身
以及记录汉语语言的符号的本身”。
那么武术与汉字在本体层面的研究即是对武术与汉字自身的研究,本文就武术与
汉字两者各自的起源与发展、构造等方面展开探讨。

3.1.2 武术与汉字起源及发展的研究

要研究武术与汉字的本身,首先应从其产生入手,也只有这们才能明白武术何以
为武术,汉字何以为汉字。即中华武术和汉字区别于世界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搏击术和
文字的特点。武术源远流长,它始终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武
术的来源可上溯到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界和禽兽进行搏斗,
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在后来的部落战争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了这些搏
斗经验和技巧,形成了武术和萌芽。而对于汉字的起源,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汉字
起源于图画和刻划符号。汉字是中国先民为记录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的符号。两者都
体现了需要决定产生的特点。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随着社会发展进而演化出观赏、健身、教育等一系列的功能
和价值。但就现代竞技武术而言,最根本的两条主线便是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乔凤
杰教授在《武术哲学》中指出,格斗(武术散打)的发展趋势是无限制的拼杀术,而
套路则是多无化的艺术实现形式。即是武术的两种功能,技击性和艺术观赏性的无限
制的发展。这种现象又使得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呈现出“打练分离”的特点,武术套路
沿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下去越来越具有艺术价值而技击价值越来越弱化,
甚至出现了“中国式体操”的危险。同时武术散打也越来越缺少了传统招法的成分而
出现了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极不相称的一种状态。而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
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以来的楷书等。这一发展趋势呈现出了汉
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简繁适度优化造型。

第 3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

3.1.3 武术与汉字在结构方面的研究

武术虽说是体系庞大、流派众多、功法各异,但定位到一招一式上,仍不过几个
构成要素而已。具体的说就是基本的手形手法与步形步法等肢体运动方法以及实战的
基本技法。基本的手形手法有,拳、掌、勾、爪等,基本的步形步法有,马步、弓步、
仆步、虚步、歇步等。而每一种手形手法或步形步法又有几种小的不同形式,并且在
不同拳法以及同一拳法的不同流派中有不同的形式。整个武术的各个动作便是这些基
本手形手法和步形步法的不同变化组合而成。基本的实战技法有“四击”,即,踢、
打、摔、拿等四种技法。同样每种技法都包含了几种小的不同形式,并且在不同拳法
以及同一拳法的不同流派中有不同的形式,正是这些基本技法组成了内容丰富的武术
套路和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击。而汉字虽然数量众多、浩如烟海,但归根到底汉字仍属
于面性图形符号,是用线条构成的。各种形状的线条其实就是不同的笔画,汉字的笔
画繁多,晋朝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将汉字的笔画分为 7 种。唐朝人作“永字八法”,
以“永”字的笔画为代表,把汉字的笔画分为 8 种。此后汉字笔画的划分日趋细密,
楷书中笔画分为两大类,平笔和折笔。平笔的六种笔形为,横、竖、撇、捺、点、提。
折笔又分为单折笔和复折笔等。这些笔画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奇幻无比的汉字。
不同的手形手法与步形步法以及踢打摔拿的组合产生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
而横、竖、撇、捺、点、提等笔画刚构成了汉字。武术的马步、弓步等手法步法和技
法正如汉字中的笔画,组成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字”(武术)。

3.2 武术与汉字在表现形式层面的研究
作为以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武术来说,其最贴近生活、贴近实
际的表现形式就是武术套路了。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攻守进退、
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创编而成的组合动作或整套练习。
而汉字最为直观和最简单的表现形式莫过于书法了。故武术与汉字在表现形式层面上
的研究主要是武术与书法的研究。武术与书法在劲力、形意、气韵以及章法布局上有
着诸多的相通之处。本文将从力与势、形与意、章法布局等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3.2.1 武术与书法的力与势

武术与汉字均有力与势的要求。武术中的力为劲力,即所谓的“力要顺达”,它
要求在武术运动中发力要顺畅自然,不可受阻或发拙力。如华拳中的“筋骨遒力”,

第 4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在美学及艺术层面的研究

南拳中的“力由腰马生”,即起于跟,发于腿,主宰于腰,顺于肩、达于梢。由脚跟
至梢一气呵成。而书法艺术中的国为笔力,是指用笔沉着、墨能入纸,点画深厚饱满,
从而产生的一种力度感。晋代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有“下笔点画,扒撇屈曲,皆须
尽一身之力”,又如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到的“每作一点画皆系管掉之,令其锋开,
自然劲分健矣”。武术与书法两者不仅仅强调劲力,更强调劲力的巧妙运用。在书法
中的提按顿挫,武术套路的起落折转中都表现出了劲力的运用。即所谓的“好善舞杆
者,神注杆头;善用枪者,力达枪尖也”。武术的一拳一腿中透露出劲力的顺达,书
法的一笔一画中透露出劲力的流畅。
武术中的“势”指姿势,武术中讲究身正步稳,式正招圆,每个架式的动作都要
做到准确、协调。传统武术中有“五体均称”之说,华拳强调“敛束相抱,左顾右盼,
八面供心”,形意拳中有“三尖相照,不偏不倚”的要求,太极拳则讲究“虚领顶劲”、
“尾闾中正”等。这些都是武术运动对架式动作特有的要求,也是“势”在武术演练
中的具体体现。而书法中的“势”刚指笔势,是点画形体的动态和气势。历代书法家
都对笔势进行过竭力的探索,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如蔡邕的《九势》、索靖的《草书
势》、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等。近代康有为更有“古人论书,笔势为先”的感
慨。卫夫人《笔阵图》中写字的几种基本笔画完全在于一个“势”字。强调“横,如
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正是形容横时笔势的绵远,点时笔势的沉重。
正是这些独到的力与势的要求造就了武术特有的神韵,使武术演练起来劲力顺
畅,气势夺人。也正是这些独到的力与势的要求造就了书法特有的魅力,使人回味无
穷。

3.2.2 武术与书法的形与意

武术之“形”首先表现在其外在的动作造型,而对于武术动作造型的要求中国武
术家们历来讲究的是象天法地、模仿自然景象和动物的动作、姿势和形态来创编武术
动作的。如长拳中讲究的“十二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
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似铁、缓如鹰、快如风等。以十二种自然界中
的物象来衬托武术运动中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轻、重、缓、快等形
式。又如象形类中模仿猴的窥望,虎的腾挪,鹤的亮翅,鸭的抖膀等动作之“形”融
入武术套路中形成了风格独特拳种流派。同样对于以象形文字自称的汉字来说其“形”
的特点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象形文字像图画一样具有着再现自然的特性。蔡邕的《笔

第 5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

论》中提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
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或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强调了
写字要把握住其形象性,表现出人或自然的种种动势、种种形态。武术与书法在形上
都表现出了效法自然,充分借用自然界中的种种物象来展现各自“形”上的特点。
武术中的“意”一是表现在精神意志,二是表现在意念,三是表现在意境。作为
精神意志,它激励着习武之人克服种种坚难困苦的训练。练习武术是一项长期而又辛
苦枯燥的活动,正如谚语中所说的“要练功,莫放松;要练武,莫怕苦”,
“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等。故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达到“苦恒出高手”的地步。另一方
面武术中的“意”在意念上表现在太极拳中的“用意不用力”,最后武术中的“意”
还突出的表现为意境上,即一种神韵的意贯穿武术的始终,以达到形有限而意无穷的
境界。如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
到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
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这正是对武术演练中意境绝佳的描绘。书法中对
“意”也有独到的讲究。
“意在笔先,笔随意行。”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挥洒自如。此外,
书法中意还表现为不同的字体以及不同书法家各自的风格与意象上。如,楷书雅正,
行书流水,草书飘逸。蔡邕的“骨气洞达”,张芝的“血脉不断”,钟繇的“每点多异”,
王羲之的“万字不同”等。
武术与书法各自在形与意上是相互渗透的,形中有意,意寓于形中。正如形意拳
中讲究的“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以此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效果。此外
武术中的不同拳种与书法中的不同字体亦有一些相通之处。如,长拳的加工舒展、放
长击远尤如楷书的雅正端庄;太极拳的轻柔缓和、绵绵不断尤如行书的行云流水;醉
拳的似醉非醉、狂乱不羁尤如书法中的草书潇洒飘逸。

3.2.3 武术与书法的章法布局

武术套路,特别是现代竞技武术比赛是在规定的场地(个人项目 14 米长,8 米
宽;集体项目 16 米长,14 米宽)进行的。如何充分利用好比赛场地,更好的展示自
己的个性及风采。必须对武术套路创编中的章法布局进行研究。武术套路动作有长有
短,架式有高有低,忽左忽右,往返穿插,迂回转折,四面俱到。既要考虑动作组合,
又要拉开线路,跑满全场。武术套路从起势到收势须一气呵成,并贯以动静疾徐等节
奏变化但万不可断,不然气势就连不上,整个套路章法布局也就不合理。同样在一幅

第 6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在美学及艺术层面的研究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对比呼应、偃仰映带关系。好的书法作品其章法
布局黑白相生,疏密偃仰恰到好处,有时一个字拉得很长,有时几个字又紧密相联。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此之谓也;行与行之间长短变化、高低错落、上下相延、左
顾右盼、八面四方给人平面中的一种层次感。
武术套路创编时整个套路的节奏,动作的连接,以及跑动的路线与书法创作的章
法布局中的字与字、行与行的对比呼应,疏密间隔的把握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如书法中的一个拉长了字后紧接着几个短小紧凑的字,尤如武术套路中一个缓慢柔和
的动作接上几个暴风骤雨般快速的动作等。

3.3 武术与汉字在传统哲学层面的研究
武术与汉字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植于中华大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其 DNA 中注入有“中国因子”,使其一开始就有了不同于其它地区和民族风
格独到中国特色。而一地区或民族的特色则是通过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如此,
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该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即其传统哲学。故
对于武术与汉字进行深入研究不可不触及中国传统哲学。而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的内容
又有太极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论气论、形神统一论等。考
虑到武术与汉字两者相通性这一点,本文将从太极阴阳学说、天人合一说等两个方面
对武术与汉字在传统哲学层面进行研究

3.3.1 太极阴阳说在武术与汉字上的体现

太极阴阳学说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易经》最根本的思想。《易》有的“一
阴一阳谓之道”,即指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
的体现。进而由阴阳对应观念衍化出一系列对应概念,如动静、刚柔、虚实、开合、
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武术中更认为阴阳之道即武术之道,提出
了“一阴一阳谓之拳”的说法。武术运动中的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快与慢、轻
与重、起与落、转和折、内与外等都是武术中阴阳双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体现。
再如武术技击中的攻防转换也体现的是阴阳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作为一种象
形文字的汉字书写上也将太极阴阳的理论体现的淋漓尽致。如纸为白,字为黑,一阴
一阳。纸白为无,字黑为有,有无相成。纸白为虚,字黑为实,虚实相生等。不仅如
此,在汉字书写时的手法如提按、顿挫、转折、轻重、枯涩、浓淡、起落、快慢、奇

第 7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

正等方面都是阴阳哲学思想的反应。

同时,在汉字书写中表现出的这些阴阳学说上的特点与武术运动中包含的阴阳学
说的特点又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唐代的草书之圣张旭融武术于书法之中,通过提按顿
挫、起倒转折的巧妙运用把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等武术运动中的阴阳矛盾对
立因素统一于汉字的书写之中,创造出了“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
流”的书法作品。

3.3.2 天人合一在武术与汉字上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精髓之一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
“天”并不是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
人一致,宇宙自然是一大天地,人体自身是一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方
能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武术中的表现就是要自身适应于自然,顺乎自然,达到两
者的一致。此外,还突出的体现在武术家在创新和发展武术时效法自然,取象自然上。
模仿动物的神情姿态创编出形象生动象形拳或功法如猴拳、蛇拳、《五禽戏》等。汉
字从其产生发展直到现在都有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烙印。象形是汉字最大的特点,
而象形就是汉字对其所要表达的客观实体加以描绘将其外形特征浓缩为图案化和抽
象的线条,即效法自然的表现。而在汉字的六种基本构字法“六书”,即“象形、指
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中“象形、指事、会意”等三种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思想,即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天人相通。

3.4 武术与汉字在美学及艺术层面的研究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
识和联系二者的审美关系。艺术是人的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
也是历代习武之人所追求的境界。技进乎艺,艺进乎道。武术与汉字作为中国文化重
要的元素,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并以其特立独行的、源远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
上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美学和艺术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东西,而是两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素。各
种美学形态一般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反应出来,各种美学要素中也包含了或多或

第 8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在美学及艺术层面的研究

少的艺术化成分。同样,各种艺术也一般通过各种美学的形式和各种途径作用于人们
的感觉器官,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武术在美学及艺术上主要
是通过竞技武术套路、武术散打等体现出来的。武术运动中一招一势的演练都要求喻
之以形、寓之以意。即对武术单个动作的定式造型不仅肢体动作要符合技术要求表现
出美观、潇洒,而且要喻之以形,如练习“手挥琵琶”这个动作时就要有尤如手抱琵
琶挥舞的感觉等,同时还要配合好呼吸、眼神与意念,要能展示出武术动作独到的“神
韵”来。武术运动的整套拳术演练中除了单个动作要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注意动作
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跑动的路线,演练的节奏,要做到“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
落如鹊”等,即表现出一种美感来,同时这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故武术又称之为“武
艺”。不仅如此,在武术运动中也蕴藏有独特的“技击美”,无论是武术套路还是散打
其一招一势都表现出“技击”的特性,正是如此才使得武术套路有了区别于其它技能
主导类表现难美型体育项目如,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滑冰等的特征。而且在武术家
不断追求一种超验心的彰显或是神明的境界,这就是美学及艺术在武术运动中的体
现。汉字的美学及艺术特征则表现在汉字的象形表意、线条结构上。中国一直以来就
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汉字直接脱胎于图画。至隶书之后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得到
了进一步的深化,从而以一种更为简洁、抽象的方式融会到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之中。
使人们以胎动汉字的字形进行丰富的联想,增加了汉字的奇妙感,表现出独特的汉字
美感和艺术性。而线条首先反应在汉字的笔画上,笔画实际就是各种形状的线条。进
而在书写上表现出了“或凝重端庄、或潇洒飘逸、或雄浑苍劲”的线条美。在中国,
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是线的艺术,汉字中的线条尤如天地间的
气流,气之流行而成物,线之流行而成字,汉字的线条艺术中蕴藏着中国艺术中线之
美的特色,这就是汉字在美学及艺术上的体现。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武术与汉字在本体层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武术与汉字两者在产生上都体
现了需要决定生产的特点。武术与汉字在构造上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结构要素所组成。
4.1.2 通过对武术与汉字在表现形式层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武术运动与书法练习均有

第 9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

“力与势”,“形与意”,“章法布局”等方面的要求,并体现出一定的相通之处。

4.1.3 通过对武术与汉字在传统哲学层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武术与汉字深受中国传统
哲学思想尤其是“太极阴阳”、“天人合一”学说的影响。

4.1.4 通过对武术与汉字在美学及艺术层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武术与汉字在美学及艺术上也表现出众多的相通性。

4.2 建议
4.2.1 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引导武术的发展,使中华武术这一古老的东方文明
焕发出新的光彩。
4.2.2 在武术的练习中可借鉴书法中的“力与势”、“形与意”以及“章法而已”等,
从而不断提高武术的技术水平及演练技巧。
4.2.3 练习武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学习,并对汉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加以研究
和借鉴,进而提升自己对武术和理解。
4.2.4 在武术运动的发展中可吸收汉字在美学和艺术上的特点,来不断的加强自身的
美学和艺术价值,进而更好的促进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仲林,周之华. 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乔凤杰.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乔凤杰. 武术哲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人文化育》编写组.人文化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 邱志玲. 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10)。
[6] 李 肖. 论汉字的美学表现形式[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6).
[7] 刘同为,王昊宁. 论书法艺术与武术演练的相通性[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
(9).
[8] 林 琦. 论武术与书法的互通与交融[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10).

第 10 页 (共 12 页)
参考文献

[9] 王国志. 论武术与书法的异曲同工之妙[J]. 体育文化导刊,2008(3).


[10] 刘冲. 浅谈中华武术与传统书法的共性[J]. 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
[11] 秦楠. 谈谈汉字的美学价值[J]. 汉字文化,2001(1).
[12] 李金龙,王晓刚,邹继香,张志学.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扬弃[J]. 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08(3).
[13] 谢建军. 书法美学意象研究——以汉唐书论文献为中心[J]. 博士学位论文,华中
师范大学,2009.
[14] 李永明,马会清. 中国传统武术与书法[J]. 搏击·武术科学,2006(10).
[15] 宋薇. 汉字的艺术——钱穆论中国文字的美学意义[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
学报,2004(12).
[16] 田芳兵. 论竞技武术的审美特点[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第 11 页 (共 12 页)
武术与汉字的相关研究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田芳兵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的。在本文的撰写过程
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在选题、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上都浸透了导师的心血和期
望。田老师高深的造诣、渊博的学识使我受益匪浅。他和蔼可亲的为人风格,循循善
诱的为师风范,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都潜移默化的熏陶着我。
田教授不仅是我学业与人生中的导师,更是我求学做人时的楷模。
此外,还要感谢长江大学体育学院的所有领导、老师四年关心支持与引导。感谢
我的家人尤其是母亲和姐姐给我大学四年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同学朋友陪我一路走
来,与我共同度过的朝朝暮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峰
二 O 一一年六月于长江大学

第 12 页 (共 1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