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高等教育学简答与论述

第一章 绪论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
高等教育有其特殊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矛盾运动。高等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有高深
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完成完全中等教育的学生,较高基础和特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
教学方法。
(二)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
按高等教育自身的运行形态,亦可将其分为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
思想。
(三)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高等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
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规律
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

第二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
(一)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
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
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
(二)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三)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一般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四)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如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医学、历史学、管理学、
军事。
(五)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
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
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
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
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六)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
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获
得长足的增长。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三、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
进社会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
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
总之高等教育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高等
教育重组的过程,它既应该反映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应该能反映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否则会产生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

四、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
(一)培养专门人才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发展科学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三)社会服务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1.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
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第二,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才能
的人才。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
专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
性。
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第三,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
会的需要。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不能绝对割裂。
2.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制约因素及现实选择
多种因素的制约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
第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第三,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
在现实选择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因为:
第一,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的要求。
第二,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的要求。
第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现有国情决定的。
如何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
第一,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基
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
第二,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统一。
第三,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等具体情况确定要求。不搞一刀切
齐步走。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发展速度要适当。
其二,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
其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其四,发展终身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该是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第一,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建立就业新体制。
第二,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机构,实行学业和资格证书制度。
第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色地位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的界定和明
确。
第四,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第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
第六,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
第七,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及作用
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
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第七,信息选择加工能力
第八,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三、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一)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
(二)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三)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
(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四、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等学校师生关系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
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
度。
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归纳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本节将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
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一)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指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
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这种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这是因为:
1.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
2.维持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二)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
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三)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
生间建立起友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
2.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等特点
(四)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五)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学校要依法制校,处理师生之间关系不仅要有法可依,也要有
法必依。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高校师生在教育关系层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二)高校师生人格和心里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
(三)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具有互动性
3.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不良方面
(一)师生关系工作化
(二)师生相互信任程度降低
(三)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
4.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
一、各国家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
第三,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

二、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
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
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
强。

三、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主要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的专业建设也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
构的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四、课程建设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2.教学内容建设
3.教学资源建设
4.教材建设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
6.体制机制建设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二)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三)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四)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
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
专业性。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
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
径和手段,就是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所借助的方式和手段。
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
(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
(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
(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3.高等学较教学方法的类型
(1)课堂教学方法
(2)自学指导方法
(3)现场教学方法
(4)科研训练方法
4.高等学较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教学的内容
(3)学生的特点
(4)教师的素质

五、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评价内容
第一,基本素质
第二,教学状态
第三,科学研究
第四,工作业绩
第五,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
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四)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五)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
(一)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指导
(二)师生合作进行科研指导
(三)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五)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制度

第九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 21 世纪
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1、高等教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
第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第三,最主要的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
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2、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多样化
(一)体制多样化
(二)类型多样化
(三)标准多样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是世界各国的首要目
标。
5、高等教育终身化
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