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3

教育学复习课

考试时间 7 月 7 日 15:00--16:50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
二、填空题。( 4 题 10 空,每空 1.5 分)
三、简答题。( 2 题,每题 10 分)
四、案例分析题。( 1 题,每题 15 分)
本学期学习内容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教育功能
四、教育目的
五、教师和学生
六、教学理论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词源(东、
西方)
教育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概念(广
义、狭义)

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 教育的词源

东方的“教育” ---“ 外烁” 西方的“教育” ---“ 内


发” 从“教育”的词源学意义上看,中国的教育中,
儿童需要在成人的棍棒监督之下习字学文,从德向善,
这是认为儿童天性本恶,因此多强调“外烁”; 而在西
方,教育重在对儿童的固有本性加以引导,使之完善发
展,此处隐含儿童天性本善,故而更关注“内发”。
二 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人类
社会特有的
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
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
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
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效率最高的教育活动。

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促使
社会的个性化和个体的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什么是教育?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教育”?
母鸡教小鸡寻找食物。
母亲教孩子洗衣服。
小偷教人如何偷东西。
看到前面的人摔了一跤,后面的行人意识到该
小心了。
三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
(教育媒
介)

受 教
教 育
育者

四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人类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观

2. 生物起源说:混淆了人类的教育行为和动物的养育行

3. 心理起源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

4. 劳动起源说:目前公认的关于教育起源的正确说法。

5. 交往起源说:教育起源问题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新观点
五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二)古代教育
(三)现代教育
(一)原始教育特征

教育的非独立性

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的平等性
(二)古代教育的特点

1. 学校教育产生并开始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2. 教育和生产劳动脱离

3. 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三)现代教育的特点
1. 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 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3. 教育和生产劳动联系越来越密切

4. 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越来越现代化
第二章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 教育学的定义
3 教育学的分类
4. 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阶段(特点、代表人物
及代表作)
5.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 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
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理论科
学,是学习其他教育科学的基础。学好教育学是
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 什么是教育规律?
规律: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
趋势。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教育
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或关系。
三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就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四 教育学分类

学前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 研究教育的一
根据 般原理和中小
研究 高等教育学 学教育规律
对象
不同 特殊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五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萌芽期)
(二)独立形态阶段(成形
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发展
期)
(四)理论深化阶段(深化
期)
(一)萌芽阶段
1. 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等。
2. 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
《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 。
《学记》 :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
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是中国古代
教育经验和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仅用了 1229 个
汉字,以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制度,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
用,师生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
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
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
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 ) 教育学的独立发展阶段(成形期)
1 、时间跨度( 17-19 世纪)
2 、发展特征:教育学开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 、教育著作:
(1) 捷克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打下基础 ,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2) 德国 著名哲学家 康德 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育学这门
课程
(3) 德国 教育家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
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发展期 )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进步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等
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进步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等
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
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进
步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第三章 教育功能

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三个体发展的特点
四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五教育的个体功能
六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
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
用。
二 教育功能分类
教育功能 类别 1 类别 2

作用的客观 筛选功能 协调功能


性能
作用的对象 个体功能 社会功能

作用的层次 基本功能 派生功能

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对教育功能进行分类的方法很多,但是从总体来看,教
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

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
个体发展内容关系

人的发展

生理发展 心理发展
影响作用

物质基础
三 个体发展的特点
1 、顺序性

2 、不平衡性

3 、阶段性

4 、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


教育要求

的 发展特


个体发展 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简单
心 到复杂,逐步进行。
发 的顺序性

特 个体发展的 抓关键期教育
点 不平衡性 适时而教

教 个体发展 针对教育对象的年
育 的阶段性 龄设计教育内容和方
的 法。
要 个体发展的 因材施教
求 全面教育
个别差异性
四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遗传因素:物质前提
环境因素:必要条件
教育因素: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根本动力,决定作用
1. 内发论
也叫“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因素是个体发
展的动力。
遗传因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上的特
点。
2. 外烁论
也叫“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强调
环境、教育等外在力量是个体发展的动力。
柏拉图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金、银、铁三种不同的材
质。金 - 管理者,接受高等教育;银 - 武士,初等教
育;铁 - 平民,不需接受教育,因为不具备才能和天
赋。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洛克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
地做成任何式样的。”
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种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
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华生说:“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
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
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
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 --- 医生、律
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
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
怎么评价“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
论”“教育万能论”?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 孟母三迁”说明:

“ 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
《伤仲永》的故事说明:

“ 狼孩、熊孩”的故事说明:
教育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
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具体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
化。

促进个体社会
教育的个体功 化

促进个体个性

教育的个体功能的体现

教育 教育的
的个 个体
体 个性化
社会 功能
化功

促 进 个 促 进 个 促 进 个 促进个 促进人 促进人
体 思 想 体 行 为 体 职 业 体的主 的个体 的个体
意 识 与 的 社 会 思 想 和 体意识 特征的 价值的
观念的 化 技 能 的 的发展 发展 实现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教育与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和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
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
1.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
教育者通过其所接受的教育在其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
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 狭义:国家对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总的要求。
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一是规定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指明受教育者在
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各方面都要得到
一定的发展。
二是规定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明确受教育者应
该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
部分;社会价值的规定明确了受教育者的发展方
向。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
对全体对象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
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
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目的
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
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的关系

教育
确定 目的 具
依据 体
培养目标 化

确定
依据 具
教学目标 体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
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核心: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需要为本,根据个
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
构教育活动。
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教育目
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2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核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
价值。
特点: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应根
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
和构建教育活动。
如何评价这两种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
功能,但是没有看到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制约。
社会本位论强调人的发展对社会的依赖性,强调
教育应使个人认同社会、服务社会,但是,没有
看到个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
更科学的观点是:教育既要促进个人的发展,也
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组成部分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德育——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
智育——系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传授运动与保健知识,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教
育;
美育——培养审美意识、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形成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与态度的教育。
第五章 教 师 与 学 生
一教师的定义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阶段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五学生的地位
六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
学校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也是教育系统中的
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教育
活动。
教师的定义:

教师是教育者,是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

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职责的专业人员。具体地

说,教师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实施者,教育活动

的组织者,教育对象的引导者,在学校教育过

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职业的发展阶

非职业化阶段 职业化阶段

专门化阶段 专业化阶段
* 1. 非职业化阶段:教育活动和其他活动融合在一起,
教师不是一项独立的职业。

2. 职业化阶段: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但还不具备专门
化水平,没有形成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没有产生专门训
练教师的教育机构。

3. 专门化阶段: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标志
着教师培养走向专门化道路。

4. 专业化阶段: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
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
地位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特点与劳动价值
( 一 ) 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复杂性
1 劳动目的的复杂性

劳动环境的复杂性
复杂性 :
① 教师劳动的对象千差万别,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
性格、爱好和特长。教师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统一
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的决定了教师劳动任务的
多样和复杂 : 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
展智力,培养品德。
③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协调各方
面的教育力量,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教
育。
2. 创造性 :
  ①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特点因
材施教。无规律可循。
  ②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不断创造性地选择和
变换教学内容和方法。备课、上课,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设计教学,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劳
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③ 教师的教育机智。对突发性的教育情境作出
迅速、准确的随机应变的处理,这也无固定的
模式和程序。
 
为人师表
3 示范性
、“ 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
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第斯多惠)
“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
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
知)
言教不如身教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师范而
进行的。
其次,教师因其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被看作指示
的化身、高尚人格的代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青少年心理特征: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4

隐蔽性任何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不仅仅是许
多教师共同教育的结果,而且也是学校、家
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时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个人的成长,可能受某位教师的影响较多,
但很难说完全是哪一位教师的功劳。这是教师
劳动的隐蔽性。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
从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来看:

  教师的劳动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活动
的特点一是周期长,二是见效慢。

从教师劳动对学生的影响来看:
  青少年学生某一具体的、局部的身心特点
的发展变化也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的。

因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时,不仅
要从当前的、而且还应考虑到未来的社会需要。
  空间广和时间长 
6
、  学校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
素,也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
学校内部,因而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具有空间广
和时间长的特点。

 学生带着社会和 在每一具体的教
家庭的各种信息来 育过程中,教师的劳
到学校,直接和间 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
接地接受家庭与社 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
会的影响  中断 
教师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

含义: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
和作用,它是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
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劳动价值的主要标志。

体现:未来社会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经
济的变革及其对人才的呼唤必然体现在对教育
的要求上。因此,教师这门职业的社会价值就
在于,它为社会培养与造就着未来一代。
社会价值
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
会的巨大贡献上。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
个人价值
含义: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
对于教师主体需要 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
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

首先,教师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其次,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
一方面,教师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体现个
人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我完
善与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并享受桃李满天下
的幸福,这是一般劳动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如果只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
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事
实的。

教师劳动的价值是多元的,应全面认识
教师劳动的价值,将教师劳动与其实际贡献、受到
的尊重和获得满足的程度联系起来,并与其他劳动
相比较来分析,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能满足个人
较高层次上的需要。
教师的职业素养
1. 高尚的师德

( 1 )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行为准
则,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
( 2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师
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
集中体现。
( 3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 身教重于言教
2. 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
( 1 )专业知识
(2)文化科学知识

( 3 )教育理论知识
3 、熟练的教育能力
(1)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方法:向家长和学生了解
看成绩单和其他老师的评语
教师的观察能力(最重
要)
( 2 )表达能力:
三者共同配合使用
口头语言:
口齿清晰,内容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富有逻
辑性、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感染力等
书面语言:
板书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字迹清晰工整,鲜明
醒目,形式多样
多鼓励性语言(评语)
体态语言:
整洁的仪表、自信的神态、愉快的表情、安详的
举止
3 、熟练的教育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内容、方法、目的确定
( 3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学生集体和课外活动能力
( 4 )教育科学研究能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不断丰富完善知识必须
具备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 教师即研究者”
4 、健康的心理素质

( 1 )教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完成社会赋予学校重任的保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改变和影响学生强有力的因素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履行教师工作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
条件
学生的本质属性:
1. 学生是人
2.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 学生是完整的人
4. 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5.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两种学生观

1. 教师中心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
物)、洛克等人。
主要观点:教师主导教育过程。教师熟悉教育
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完全有资格、有能力主
宰教育过程。学生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
2. 学生中心论

代表人物:杜威(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
物)、卢梭等人。
主要观点:学生对自己最了解(教师不完全了
解),最好的教育、教学是由学生自己作主,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儿童是教育中的太
阳。
英国教育家洛克 (J.Locke)——“ 白板说”,教
育者可以任意塑造受教育者。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儿童天生是“盲目冲动
的种子”,有“不驯服的烈性”。师生关系是舵
手和航船的关系。

如何评价这两种学生观?
对“教师中心论”学生观的评价
“ 教师中心论”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
客体。
一方面,这一学生观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有效地
掌握系统的知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另一方面,它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它无视学生在智
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先天性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其次,它夸大了教育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这导致了教师无上的权威,课堂成了教师行使话语霸权的场
所。
对“学生中心论”学生观的评价

学生中心论学生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否定了教师、教
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而极为强调学生在教育
中的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重视学生的兴趣,并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现代知
识的霸权,这对于调动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能动
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学生
中心论”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主导作用。
目前教育学界的观点

教学也是一种生态,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共
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既不存在“教师中
心”,也不存在“学生中心”,应建立“以教
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
系。是一定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1 、尊师爱生,相互友爱
尊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2 、民主平等,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
3 、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点。
第六章 教学理论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组织形式
四、教学理论(古代、近代、现代)
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
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
提升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
校工作的中心。
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书育人

促进学生品
传授基本知 德和个性健
识形成基本 康发展
发展学生的
技能
智力和体力

6/29/2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以传授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掌握知识和道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教育内
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
系。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怎样组织,教
学时间怎样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班级上课制
分组教学制
复式教学制

6/29/21
课程的类型
1.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
程组织的基础。
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动手做,离开书本亲身体验
现实生活,以获得直接经验。

2. 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合成课程”,知识统一于一门综合学科,
合并彼此联系的学科,减少教学科目。
核心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

6/29/21
3. 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
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更具地方特色,体现本校办学特点。

4.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
程或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
计划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等。又称“潜在课
程”。

6/29/21
简答题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共有几个阶段?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作。

2. 如何对教育功能进行分类?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3. 个体发展有哪些特点?

4.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种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5. 教育目的分为几个层次结构?几个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6. 教师劳动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7.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8.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9. 什么是教学?教学有什么基本规律?

10. 常用基本教学原则有哪些?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哪几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