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姜姜的考前辨析题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1)这句话是错误的。

(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
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3)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这句话是错误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
极的活动,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
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是人类社会
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3)而动物界所谓的“教育活动”只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是自发表现出来的。
(4)因此,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
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
者。(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
编写者等。所以说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4)因此可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手段构成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教育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中介构成。
(3)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
包括物质、意识形态和行为。
(4)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规定, 共同构成一个完
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2)没有教育者, 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 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没有受
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 、
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 、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因此,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
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此观点错误。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
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
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说法错误。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
源关系,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
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
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
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该说法错误。
教育史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
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肯定要受到政治
经济,生产等因素影响。故该说法错误。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 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
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
的教育。故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
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
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此说法正确。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 存
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
的出现而出现的。故该说法正确。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教
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 的政治经
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故该说法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
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
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
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
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故该说
法错误。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该说法错误。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
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
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故该说法错误。

教育与人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表述错误。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与个体主观能动性。这四个因素所占地
位各不相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是前提是基础,提供了可能。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把遗传带
来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而个体主观能动性即人
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才能决定人的发展,也就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用。因此,题干中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错误的,应该是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
用。故表述错误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题干说法错误。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其中学校教育对人身
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题干表述错误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表述正确。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
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
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
具有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
故表述正确

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表述错误。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影
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与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等。这几方
面的因素对个体能力的发展缺一不可。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决定着能
力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能力发展水平。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是遗传决
定论的观点,忽视了除遗传以外的其他各因素对个体能力发展的重大作用。故表述错误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此观点是正确的。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坏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
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同时,
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
用此观点正确。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此观点是错误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
传为人的身心发展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环境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教育则在
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是错误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个体主观的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
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其次,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根据社会的要
求,有意识地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要求。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使学生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
并且如果对学生加以指导或训练,有助于加速个体的发展。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的价值,也有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体特殊
才能的展露和发现。同时,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的个性。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此观点是错误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
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
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 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
长远的意义。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遗传具有可塑性。
此说法正确。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 些
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
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发生变化。 故该说法正确。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此说法错误。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 和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起决定
作用。认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过分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无
视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故该说法错误。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该说法错误。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
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的是学校教育。故该说法错误。

教育与社会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此观点错误。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
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
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说法错误。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
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
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
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
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
权利、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质和发展方向。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这句话是错误的。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决定
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其次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再次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此观点正确. 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通过
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
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1)这句话是正确的。
(2)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
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还包括教育。
(3)教育能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在这些
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
在人的身体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4)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制约
表述错误。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
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
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故表述错误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表述错误。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教育也对政治经济制度产
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为教育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传播政治意识形态以及通过提高国民
素质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但对民主政治的推进并不等同于改变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
向。归根结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就代表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仍然是由国家
领导阶层来决定的。故表述错误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表述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
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
目的具有层次性。通常来讲,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含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属于教
育目的层次结构的第二个层级。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同一概念。故表述错误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
会的需要而制订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
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
去要求个人因此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表述错误。题干中描述的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
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
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
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与题干中的观点是相对立的。故表述错误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表述错误。
题干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要 考
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让个体自由充分地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教育不是抽象
地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人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
会关系中考察,因而在教育目的中需要把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需求辩证地统一起来,克服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错误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故表述错误。

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此说法错误。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
级各类教育 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
育目的、社会 要求和受教育者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制定
培养目标的依据, 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育目的反映培养人的
方向性、共同性,培 养目标体现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因而不能将二者等同。故
该说法错误。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该说法正确。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
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因
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故该说法正确。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此说法错误。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
保 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
供了认识和基础(前提和支持)。故该说法错误。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此说法错误。
新课改背景下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的发
展。首先,这几方面本身无法量化衡量,因此无法实现平均;其次,每一个方面在学生的全面
发展过程中均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德育起定向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体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劳
动技术教育帮助学生将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从而习得良好的学习和劳动态度与技能。因
此,无法用平均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故该说法错误。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的作用。
此说法错误。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因为,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其中创造美
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灵魂与统率的作用。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因
此,题干中应该是“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到动力作用”。故该说法错误。
课程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表述错误。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
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因此,题
干中认为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错误的,应该是课程标准。故表述错误

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是教材。
表述错误。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
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
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而教材是教师进行上课的主要材料。因此,教师上课的直接依据是课
程标准。故表述错误

教材就是教科书
表述错误。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
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形式,故表述错误。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表述错误。
基础教育是指所有人都可以享有的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而普通中学教育则包含普通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 2001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
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2001 年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
定:“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从这两个法规均有关于普通
高中教育的改革措施可以知道,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都包含高中教育在内。故表述错误。

广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该说法错误。
课程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
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
科和课外活动。而狭义的课程指的是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题干描述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的是狭义的课程,而非广义的课程。
故该说法错误。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表述错误。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
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课程标准是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因
此, 题干中认为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错误的,应该是课程标准。故表述错
误。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选修课程。
该说法错误。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
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 题干中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选修课程是错误的说法。故该说法错误。

班级管理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该说法是错误的。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
群体,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
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因此对于非正式群体不能采取高压政策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
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教学
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
容有关的参考资料。
此观点是正确的。备课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首先要做的就
是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1) 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
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
求。(2)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3) 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课
程标准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以便
上课时参考使用。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正确。教学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造就全面发展的
人才需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而教学识其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这句话是错误的。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教学任务
也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说法错误。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
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
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
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
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
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教师教的怎样
此观点是错误的。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除了教师教的怎么样,还有学生学的怎么样。一
堂好课的标准包括: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教学就是上课
此观点是错误的。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
业的布置、课外辅 导、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
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
该说法是错误的
(1)首先,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
得益彰,缺一不可。
(2)其次,虽然说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教的质量决
定着学生学的质量,但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3)再次,教学不只是有教或者有学,而且要有教的能动性与学的能动性。要使教的能
动性与学的能动性两个方面相互沟通与配合,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的能动性,才能获得最
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只重视某一个方面的能动性,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能动性。
(4)所以说,教学活动不仅指教师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生学的活动。

教学的实质是智育。
该说法是错误的
(1)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 ,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
育活动。
(2)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生
产劳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3)智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
技术教育的任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若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就使教学走向唯智主义,背离全面发展的方向;并使智育局
限于课堂教学,就易忽视与脱离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
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
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
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
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
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
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
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
式;教学是进行全 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
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此观点错误。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
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
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
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
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 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 不易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
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次,问答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1)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
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地运用
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化学课上,教师给学生做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实验,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学习的方法属于
实验法。
此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是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实验或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
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
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让他们“在思
维”,而且让他们“会思维”。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师
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即一是看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是否全神
贯注。二是看学生的情绪。学生是否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积极争论、勇于表态。三是看
学生的意志,学生碰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时是否继续认真地思考,另辟蹊径,尽力去做。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施师生互动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坚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的原则。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
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
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这句话是正确的。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
世界的基本途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此观点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主要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它的主要特点
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
时间、最高的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
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观点是错误的。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说法错误。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是教学。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 教
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
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故该说法错误。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表述错误。
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发 展
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 学
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学任务 不
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故表述错误。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表述正确。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 校
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
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故表述正确。

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此说法错误。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
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故该说法错误。

教学过程具有直接性。
此说法错误。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间接性指主要以人类长期积累 的
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因此
教学过程是一个间接的过程而非直接的过程。 故该说法错误。

学生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学校教育只传授间接经验即可。
此说法错误。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 指
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等。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
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既要传授间接经验,在传
授过程中又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故该说法错误。

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立的。
此说法错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体现者和设计者,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 就
决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对学生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掌握各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
生的主体作用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即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而主体则是在主导作用
下的主体。故该说法错误。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表述错误。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
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必须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具体来说,需要从教
和学两个方面去展开:一方面,承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处于组织者的
角色,对教学的方向和课堂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承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
位,即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参与到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
教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尊重,二者互不冲突,不存在谁削弱谁这
一问题。故表述错误。

知识越多,品德水平越高。
更多笔试资料,下载易师考 app 学习
该说法错误。
知识越多,并不代表学生的品德水平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 想品德
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 高又为他
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中既 要避免单纯
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故该说法错误。

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表述错误。
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
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过
程。在此需要注意,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获得的是有关认知对象的感性知识,即对事物的外
表特征和外部联系进行反映的知识。事实上,感性知识需要掌握,但通常是为学生进一步
掌握理性知识,即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掌握打下基础。因此,通过直观教学对
感性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终目的,那么直观教学也就不可能是目的,只能是手段。故表述
错误。

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备好课。
表述错误。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教师备好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 前
提。而上课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要通过上课来进行检验。因此,教
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而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前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