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60

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口诀:更选两传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
启示:做到循序渐进。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启示:不能搞“一刀切”
,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
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启示:要适时而教,抓关键期或最佳期。
(4)互补性: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
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启示:做到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口诀:不断补顺差
3.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
口诀:社会(1、2)+人(3)+自身(4)
4.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
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
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
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
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
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
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也就是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6.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
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
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
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
(4)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
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7.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2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口诀:舰长传教
8.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学校教学工作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口诀:背(备课)上(上课)作业辅导成绩
9.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①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②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是否存在缺陷,应采取什么措
施弥补;他们的兴趣、欲求、需要与思想状况;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他们学习新
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和问题,要采取哪些措施,也应有预见与准备。
③考虑教法包括包括:如何组织教材,确定课的类型与每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
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要相应地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
动与课外作业等。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
时计划(教案)

10.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
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涵义及贯彻要求。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
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12.简述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
语直观)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13.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14.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口诀:法(复习方法)官(多种感官)及(及时)时(时间)返(反复)回(回忆)

4
三中(分散、集中)
15.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口诀:努力成就自我
16.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口诀:启动奖励
1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
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
需要的五个层次关系:
①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
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五种需要的划分: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
。所谓“匮乏性需要”
需要” ,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所谓“成长性需要”
,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五种
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
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
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③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
为起决定作用。

5
18.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
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
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
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
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19.简述人格的特征。
人格包括以下特征:
(1)独特性是指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与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
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个体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是指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
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3)整体性又叫整合性,是指当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健康
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应困难。
(4)功能性是指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
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
(5)社会性是指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
20.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0—18 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
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 个月—3 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 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

6
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 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
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 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
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30 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
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30—60 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该阶
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第八阶段:60 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
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21.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压力产生的来源即压力源,是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
环境。心理学家在研究中通过分析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提出了以下四种类型的压
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人的身心紧张状
态的刺激物。
(2)心理性压力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3)社会性压力源,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个人对其做出调整和
适应的情境与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
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
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
22.简述品德的结构。
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构成的。
(1)道德认识指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

7
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衡量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看他的道德行
为,即是否做到言行一致。
23.简述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法制与纪律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5.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26.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
感。
(2)尊重与接纳。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不是对学生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二是了解
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三是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7.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
要方面。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
(1)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

8
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
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
力。
(4)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
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8.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福勒等人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
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
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
“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如何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
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
上。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
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
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
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
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
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9.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6)积极投身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9
30.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
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口诀:人鱼(舆论力量)公主(民主)
3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关键词:决定一目两权影响部分内容
32.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关键词:四有老师,各种因素,全面、系统、深刻
3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34.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活动课程又称生活课程、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
中心来设计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活动
课程的特点如下。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10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35.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口诀:习结评,管内能
36.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口诀:双基(知识、技能)全面(德智体美)+个性
3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起始阶段)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口诀:引领固用查
38.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
其智能;
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第三,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11
39.简述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第二,注意启发。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40.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2)缺点
①难以因材施教。
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缺乏灵活性。
42.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摈弃无关因素,并在
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
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
合科学原理。

12
4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动机的强度。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
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4.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
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5.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
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而辨别技
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智慧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
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3)认知策略,即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
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4)态度的学习,指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
认识,对某种活动产生的情感等。
(4)运动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13
46.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
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7.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
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基础的。
实质性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之间的联系是在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
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48.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
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
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
,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
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49.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
(1)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
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
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引发作用);②指向功能(定向作用);③维
持功能;④调节功能。
50.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影响因
素如下:
(1)成败经验(最重要)

(2)替代性经验;

14
(3)言语信息;
(4)情感状态等。
5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在
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 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具有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不具有守恒性;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
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在这一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
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性和灵活性。
52.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
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
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其标志有以下四种: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②抽
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
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
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4)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
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
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
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15
53.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54.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55.简述压力的调节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56.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16
5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
作出判断。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
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
平(10-20 岁)
,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
阶段;后习俗水平(20 岁以上)
,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定向阶段也称原则
或良心定向阶段。
58.简述如何处理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
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
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可以
利用其成员间感情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59.简述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
(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
(5)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
60.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口诀:木(目标)心(核心)治(秩序)活(教育活动)鱼(舆论)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