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2021 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一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
教育的第一人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2.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成为支
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提出这一集体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 B.马卡连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3.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
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
有( )。
A.交流功能 B.创新功能 C.选择功能 D.保护功能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在美国流行的“五三四”
“四四四”“八四”
“六六”分段学制属于(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多轨制 D.混合制
6.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A.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一般与个体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7.钟老师所在的教研室最近研发出了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包含历史、政治、地理
等知识。则该课程最有可能属于( )。
A.国家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8.“跳起来,摘桃子”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1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9.赫巴尔特认为:“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
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个观点体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B.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C.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D.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10.有老师说“5+2=0,在学校五天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周六周日两天在校外所受的
不良影响相抵消了。”有家长说“2+5=0,周六周日两天对孩子的教导和在学校五天受
到的影响相抵消了。”针对这一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A.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11.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同学们心潮澎湃,精神振奋,这属于( )。
A.道德认知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 )。
A.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
13.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
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综合
14.物理课讲惯性时,不仅要举固体的惯性现象,也要举液体气体的惯性现象,这
样才容易让学生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运用的方法是( )。
A.定势 B.直观
C.变式 D.正例和反例的配合
15.学生对自己有效从事学习活动并有能力取得好成绩的主观判断,在教育心理学
上被称为( )。
A.习得性无助感 B.学习归因 C.自我效能感 D.学习倦怠
16.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 )
A.小明喜欢文学,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
B.月月为解答心中的疑惑,努力钻研课本
C.乐乐为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
D.宁宁认为读书是一种乐趣

2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17.学生想参加学校合唱队为学校争光,但又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这说明学生现
在具有( )动机冲突。
A.双趋式 B.双避式 C.趋避式 D.多重趋避式
18.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
A.教学就是发展 B.教学与发展并行
C.教学走在发展后面 D.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19.小明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不再罚他洗碗,使他养成做作业的习惯,这运用了
行为原理的( )。
A.呈现性惩罚 B.取消性惩罚 C.正强化 D.负强化
20.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从此该生的此类行
为逐渐减少,这种行为矫正法是( )。
A.冲击法 B.厌恶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21.小高老师教学责任心很强,但教学不讲究方式,对学生的意愿不注意听取,学
生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由此推测小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倾向
于( )师生关系。
A.放任型 B.专制型 C.民主型 D.友好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23.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24.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戌学制。

3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25.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7.简述课外作业的形式和要求。

28.结合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其实现条件。

29.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4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


问题。
30.材料:
在上课时,有些平时不受教师重视的学生,有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特别是
坐在窗边的学生则爱把窗帘拉开又合上,合上又拉开,老师发脾气,他反倒爱做鬼脸,
引起同学的哈哈大笑。
请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
(1)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哪个层次的需要。
(2)如果你是教师,你觉得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31.材料:
某校初二学生小明,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人。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
经常找周围同学说话,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
评他时,他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很高兴。平时,小明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他顽皮,
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面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
故地欺辱同学。
当然,小明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性格率直,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
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

5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问题:
(1)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中小明同学的表现,在对他的教育中,应该贯彻
哪些德育原则?
(2)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中小明同学的表现,在对他的教育中,应该运用
哪些德育方法?

6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2021 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一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萌芽时期的主要人物思想。
选项 A,柏拉图提出“回忆说”,认为知识即回忆。其在《理想国》中提出理想城
邦中依其天性分为三个不同的阶级:哲学王、军人和劳动者。他重视学前教育,提出“寓
学习于游戏”的思想。
选项 B,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根据他的灵魂论,他把教
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他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选项 C,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
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选项 D,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一团活生生的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
“活火”意味着自然万物始终处于变化中,只有“变”是永恒不变的。
题干中强调的是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首次提出
“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并且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
的主张的人为亚里士多德。故本题选 B。
2.【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是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故选 B。
3.【答案】B。解析: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人们把已有的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文化得以发展。体现了文
化的创新功能。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选项 A,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是人的身
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选项 B,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
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7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选项 C,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
选项 D,不同的社会活动对人也会产生一些或好或坏的影响。
题干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表明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A 选项正确。
选项 BCD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A 选项。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学制类型。单轨制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
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
四、六六等多种分段。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这种学制
相对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素质。
A 选项,双轨制是 18、19 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的影
响下形成的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
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
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
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典型代表国家是英国。
C、D 两项属于本题干扰项。
A、C、D 三项不符题意,因此 B 选项正确。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选项 A,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选项 B,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选项 C,一般与个体的关系是本题的干扰项。
选项 D,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
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题干强调的是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较具体,而教
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较抽象,抽象程度是前小后大,因此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故本题选
D。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分类。根据课程设计开发主体可分为国家课程、

8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根据课程组织方式可分成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根据课程固有属
性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
选项 A,国家课程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选项 B,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
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选项 C,综合课程是将各门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课程类型。
选项 D,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
组织的课程。
题干中钟老师将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合并到一门课程里,那么这门课程符
合综合课程将多门学科整合的特征,因而本题选择 C 选项。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
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
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
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A 选项,巩固性原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B 选项,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
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C 选项,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
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
握知识。
D 选项,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
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题目中“跳起来,摘桃子”体现的是教学活动的难度要稍高于学生的实际程度,但
又要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体现的是量力性原则,因此本题选的是 B 选项。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包括: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
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选项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

9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地去体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
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选项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
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
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选项 C,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
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选项 D,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
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
题干中,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
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
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选项
A、B、D 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 C 选项。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原则。
A 项,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又称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
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B 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属于干扰项。
C 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
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
品德。
D 项,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
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
合起来。
题干中表述的属于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故本题选 C。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育。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
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
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
化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

10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题干描述“心情澎湃、精神振奋”属于道德情感。故
本题答案为 C。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
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
选项 A 均衡发展,不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
的进程是不均匀的。
选项 B 先慢后快,不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在学
习后的一小时就遗忘了 50%以上。
选项 C 先快后慢,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
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选项 D 是干扰选项。
题干强调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特点为先快后慢。故排除 A、B、D,选择 C 选项。
13.【答案】C。解析:联觉也叫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能够引起另外一种
感觉的变化,或者表述为一个事物能同时引起两种感觉。题干中,刮竹子不仅引起了听
觉还引起了温度觉的变化,所以答案为 C。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
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
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题干中,“液体气体的惯性现象”是特殊的正例,是变
式的运用,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便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故 C 项正确。
A 选项,定势也称心向,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
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
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B 选项,直观强调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
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直观方法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D 选项,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
的例证,题干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都属于正例,但是题干中未涉及到

11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反例。
AB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 C 选项。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
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因此,C 选项正
确。
A 选项,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
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
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B 选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
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
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性归因。
D 选项,学习倦怠是指在紧张与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生活上的以及学习
中的情绪感受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动,呈现出一种身心紧张或调试不当的负面感觉。
AB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C 选项。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不
同,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
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
与外部奖励相联系。
选项 A、B、D 均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快乐而引发的学习动机,属于内在动机。
选项 C,为获得老师的表扬属于外部奖励,故本题答案为 C。
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的类型。
选项 A,双趋式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
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选项 B,双避式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
产生的冲突。
选项 C,趋避式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
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 D,多重趋避式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
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12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题干中“合唱队”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学生希望接近但也想回避,属于趋避式
冲突,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C。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
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
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
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
阶段间的过渡。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
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作用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
区。
选项 A、B、C 均为干扰选项,故本题答案为 D。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强化理论。
选项 A,呈现性惩罚即正惩罚,是指通过给予厌恶刺激,从而降低行为频率的方式。
选项 B,取消性惩罚即负惩罚,是指拿走愉快刺激,从而降低行为频率的方式。
选项 C,正强化是指给予愉快刺激,从而增加行为频率的方式。
选项 D,负强化是指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加行为频率的方式。
题干中,小明的妈妈撤消了洗碗的厌恶刺激,增加了小明完成作业的行为,属于负
强化,故该题选择 D 选项。
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为矫正的方法。行为矫正的方法有消退法、
惩罚法、厌恶法、冲击法等。
选项 A,冲击法一开始时就让当事人进入最使他感到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中,或采用
想象,或观看电影、录像,或直接进入真实的情境,使当事人接受各种不同形式的焦虑
恐惧刺激,同时不允许求助的当事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
选项 B,厌恶法是让不良行为者进行过量的相关活动,或对不良行为者提供过量的
负性强化物,从而使问题行为得到削弱或戒除。
选项 C,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
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13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选项 D,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及时使之承受
厌恶刺激或撤消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
率就会降低。
题干中“不予理睬,学生的行为减少”,老师使用的是消退法。选项 A、B、D 均
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 C。
2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领导方式。
选项 A,放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在教学
中,以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为主的教师采取放任的作风,不负任何实际责任,给予学生充
分的自由,要他们学习自己所高兴的东西。教师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也不指示学习的方
法,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
选项 B,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
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
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
是敬而远之。
选项 C,民主型这一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
特征。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
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照着目标进行学习。
选项 D,友好型师生关系的显著特点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内
心的欢乐和痛苦主动地告诉教师。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接受
教育,遵从教师的教诲;教师也能在工作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产生满足感。
题干中,强调教师不听取学生观点,学生只是听从号令,属于专制型的师生关系。
选项 A、C、D 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 B。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是年轻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继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教
育。该题干表述正确。
23.【参考答案】

14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本题说法正确。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
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
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题干说法正确。
24.【参考答案】
本题说法错误。1902 年清政府颁布的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最早的一个现代学制,
但只颁布没有实行。而壬戌学制是 1922 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的颁布和实施,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的建设基本完
成。因此本题表述错误。
25.【参考答案】
本题说法错误。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
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依据不同
的分类标准,迁移可分为多种形式。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
迁移。其中,顺向迁移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因此,题干说法是对迁
移概念的窄化,故本题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
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
用;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7.【参考答案】
(1)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
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第二,分量适宜,
难易适度;第三,规定完成时间。
28.【参考答案】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

15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的条件共有三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9.【参考答案】
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间要经
历以下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这时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时,便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
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关注学生阶段。这时教
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与情感
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方式。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七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学生上课时有
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坐在窗边的学生把窗帘开了又合上,是为了满足归属和爱
的需要。因为这些学生平时受到教师的关注较少,在同学中一般地位不高。所以,他们
总想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
(2)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阶段。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
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
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应该对一些上课爱讲话、爱搞小动作的学
生给予一定的关注,如果他们有所改进,要进行适当的鼓励,从而使学生的尊重需要得
到满足;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关爱并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得
到满足。

16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如果我是教师,将采取以下办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合适的机
会表现自己;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长,给这些学生提供适当表现机会;在学生中,只
要他们有了进步,有了成功,就及时表扬,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召开班会,建立
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每位学生在班级中都有归属感。
31.【参考答案】
(1)根据小明的表现,应该贯彻的德育原则有:
第一,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
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提到小明性格直率,体育成绩好,利用小明
的运动场上的表现对小明说服疏导,讲明道理,提高他的认识。
第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用一分为
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
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的小明只是想要得到老师
和同学的关注,找到小明告诉他发扬自己的体育优势,为班级争光;老师和同学一直关
注着他,包括他的缺点,都希望他能够改正。
(2)可以运用以下德育方法有:
第一,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材料中的老师对小明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小明反而变本加厉,而性格直率,体育成绩好,
说明是个能明事理的学生,老师利用口头谈话等形式讲道理摆事实是可以行得通的。
第二,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
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材料中的小明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可以利用运动场上的在
各方面表现的特别优异的同学给小明树立榜样。
总之,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老师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应该持之以恒的对学生循循善诱,
合理疏导,讲明道理,摆明事实,学习先进来让学生明事理,知德行。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