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专题研究

班级生活: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可行之道

李伟胜

[摘 要]从展望未来班级形态的视角,针对目前围绕“个性化教育”出现的多方面探索,辨析了不同于
“个别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可以选择的一种教育思路:通过班级生活中的群体交往促进个体发
展,特别是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 (人格) ”的自主发展。进而结合案例辨析了在班级生活中实现
“个性化教育”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未来班级;个性化教育;个别化教育;班级生活
[中图分类号]G40-0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7)03-0019-05

在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进程中,我国中小学 据此,无论教师如何分工合作,无论是保持稳
的班级生活、班级形态及其所在学校的组织形式发 定的班级 (被片面化地称为“行政班” [2] ,因为这
生了许多变化。我们曾针对“班主任制”的多种探 样的班级功能,包括教学功能、交往功能和培养文
索辨析过其深层因素与发展趋势,可以看到:这不 化归属感 ① 的功能),还是采用“教学班”形式,班
仅涉及学校育人目标、学生成长方式、教师工作方 级生活就有其超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育价
式等构成一所学校教育思想的深层因素,还涉及一 值,即通过同伴交往共同创生一段生命体验,由此
所学校如何确立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系统构建学 滋 养 每 一 名 成 员 的 人 格 (personality, 又 译 为 “ 个
校教育活动整体等全局性的发展思路。 [1]
性”)。班级组织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差异,不同形
现在看来,除了关注“班主任”的角色及其与 态的班级产生的育人价值及其育人方式也有所差异。
其他教师的分工合作机制,还应该聚焦“学生”的 从展望未来的角度来看,无论社会如何变化,
发展情形。沿此方向能看到:学生若向往上学,也 人有人格,人格在人群中养成,好的人格需要在好
许更主要是和同伴一起享受可以主动创造并自得其 的群体交往中养成;鉴于此,只要社会需要更好的
乐的学校生活;换言之,每一位学生不仅是用完整 个体,学生就需要有更好的群体生活,特别是班级
的生命投入到学校生活中,还在与同学一起共同创 生活。为此,有必要立足我国本土文化和自下而
造并享有这种生活。这是学生的权利,也是正常的 上、由内而外地生成的许多成功教育经验,深入辨
学校教育中的事实。 析不同于“个别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之道。

李伟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副教授 博士 200062

①在这里,有必要区分“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有观点认为“选课走班对学生最大的挑战”是“归属感”,“他们长期赖以
安抚心灵的港湾——行政班集体消失了,他们会很长时间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属于谁、依赖谁,尤其不知道该把自己的灵魂放在
谁的手上”。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的其实是团队精神……”,进而探索让学生“在融入 10 多个
教学班集体的过程中”;同时,“让每一名学生始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是班集体的附庸,也没有必要为班集体的追求去无
谓地牺牲自我”。这里采用“两极对立并择一”的思维方式对两种“班集体”的理解显然存在思维漏洞;与之相应,对“归属感”
和“团队精神”的理解也存在偏颇,例如将“归属感”等同于“成为附庸”、用“无谓地牺牲自我”替代了常规班级中学生融入班
级的多种选择,以放弃“归属感”为代价来寻找“团队精神”或以后者替代前者。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19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3

种视角下,纵然用到了“生生交往”的小组合作学
一、超越“个别化”教育,关注
习,也着重开发其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而非
“个性化”教育 通过交往来培育人格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
随着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个性化成为一个 例 [6] 清晰地理解上述情形。
鼓舞人心、同时也挑战智慧的命题。就其鼓舞人心 王同学是一个表面看起来非常文静、聪慧的男
之处而言,它有多种优势,如,尊重学生个性、可 孩,与同学交往得很不错,人缘很好。但在进入初
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有利 二之后,与父母的交往却不和谐。他时常不及时告
于充分开发人的发展潜能;就其带来的挑战而言, 知家长自己的去处,也不与父母沟通,而是用说谎
它吸引人们开展了许多新的探索,如,开发多样化 的方式编造各种理由,换来与同学一起玩耍的时
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课、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 间,而且常常六七个小时不回家。多数情况下,都
式、提供个性化的教师指导等。不过,在这些理论 是他主动邀请同学一起玩。结果,本来正常的同学
探讨和实践探索中,有些教师尚未清晰区分“个性 间交往,由于他的说谎等原因,变得复杂化。
化”(personalized)与“个别化”(individualized),甚 类似事情一次次发生。每一次事情发生后,他
至认为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更有学者明确提出 都有“深刻”的反省、“坦诚”的表态、“坚定”的
“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教育称个别化教学”(而其 决心。但随后他又会变换不同方式,出现同样问题。
依据之一是“其实在英文中个别与个性并没有什么 他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在多次与他面
区别,都可译作‘individuality’”) ,或者沿此 [3]
谈之后,我发现与他面谈起不了很好的作用。不
方向倡导“面向个体的教育”并为此而“帮助孩子 过,他的文笔很好,我常常让他采用书面的形式反
在集体之外成长” 。可以看到,尽管“教育个性
[4]
思。这样做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化”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新景象,但在这里依然 在同学、家长及老师的帮助下,他有了很大改观,
存在有待澄清的理性认识空间和实践探索领域。其 不再沉迷游戏。
中,最值得辨析的情形有两个。 可惜,过了一段时间,同类的问题又出现了,
第一,将“个性化”等同于“个别化”,进而 从而宣告了这种方式的失效。最严重时,他短时间
从教育的角度关注为每一位学生个体提供可选的教 内两次不回家,彻夜在外游荡或进网吧玩游戏。
育资源,包括教师个体对学生个体提供的特别的关 显然,王同学若无法解决此时面临的交往问
照,如,通过“培优补差”等方式转化差生、培养 题,他的整个学习生活将会出现更大麻烦,甚至影
优生。于是,更加关注通过“师生交往”来强化对 响各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设想:对于王同学来说,
学生个体的教育,而非通过“生生交往”来为学生 通过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也许可以让他找到
个体敞开更为开放的成长空间。 一门感兴趣的课程或一个吸引他的学习项目、社团
第二,将“教育”等同于“教学”(后者在近 活动。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难以让人对解决王同学
年来也常被拓展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据此 的发展问题充满信心。究其原因,就在于上述教育
考虑到提供更多可选的课程、开展更为多样的学习 举措中用到的以认知学习为主线的学生发展机制难
互动)。此时,人们特别容易将认知学习作为教育 以确保解决王同学面临的“个性化”的发展问题。
活动的主线,由此形成清晰的符号化的表述和明确 我们还可以设想:按照通常理解的“个别化教育”
的动作化的行为,却忽视了比这更为复杂且内涵更 的思路,针对王同学面临的发展问题,采取个别化
为丰富的“人格”的培育,而在心理学意义上, 的心理辅导、请“专门负责指导学生的导师”提供
“人格”与“个性”其实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 个别化的帮助等。但是教师个体提供的个别化指导
方式,它们的英文表述都是“personality”。 [5] 在这 是否足以解决问题?一时解决问题之后,尤其是离

20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专题研究

开教师个体的关怀之后,王同学是否能让自己的 身。纵然我们将古今中外的尊敬父母的案例都告诉
“ 个 性 (人 格) ” 保 持 良 好 的 状 态 ? 学 生 个 体 的 王同学,把孝顺长辈的道理对他单独重复一万遍,
“个性 (人格) ”处于良好状态的标志究竟是“面 让他自己孤独地写出一百篇“反思”或“检讨”,
对教师个体的教育时表现良好”,还是“离开教师 都未必能抓住其中问题的要害,因为他面临的是
的视野时表现良好”?为什么? “交往”问题,而不是“认知”问题。在这方面,
显然,我们需要超越已有的关于“个别化教 哈佛大学教授科尔伯格在晚年时力图超越他享有盛
育”的探索,放眼更为开阔的教育视野。 名的道德认知理论,关注“公正团队”(Just Com-
munity)对于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作用 [7] ,这可以给
二、聚焦“班级生活”,探索“个性
我们提供新的学术思考方向。看来,无论我们提供
化”教育 的课程选择多么自由,我们都不能忽视包含课程学
诚然,针对上述情形和发展问题,可以有许多 习在内但无法由课程学习替代的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角度进行探讨。其中,聚焦到学生个体真实投入的 第三,在学生个体投入的交往中,班级生活特
日常化班级生活,应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探索方向。 别是其中的群体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形
作此选择,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式上看,“群体交往”是相对于“个体与个体之间
第一,旨在培育主动、健康“人格”(person- 的交往”的;从性质上看,“群体交往”是在学生
ality)的 “ 个 性 化 ”(personalized) 教 育 更 值 得 追 个体已经身处其中或可以参与建设的“班级”或其
求。相比之下,仅仅强调“个别化”也许会促成学 他群体,如小组、社团、非正式伙伴群体内生的交
生形成各自独特、但未必健全的个性 (人格)。在 往空间中不断生成的交往活动,包括随机生成的交
当今这个日趋开放、多元且复杂的社会中,在当代 往经历和主动开展的群体活动,如小组合作开展的
青少年本来就日趋具有独特个性甚至形成过度的 项目学习 (或社团活动)。 [8][9]
“自我中心”人格的情形之下,我们不能仅满足于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生态环
提供“个别化”的教育,而应致力于提供有利于人 境;对于一个具有鲜活的精神生命的学生个体来
格发育的“个性化”教育。以上述王同学面临的发 说,促进其“人格 (个性) ”成长的最直接的、能
展问题为例,他此时最需要的是通过主动沟通来解 让他深度融入的生态环境就是同伴交往,而不是与
决亲子冲突的问题。这涉及他在初中阶段逐步形成 成年人的交往。否则,一个孩子跟同伴交流不通
更为合理的自我意识这一阶段性的发展任务,即进 畅,却只喜欢跟成年人一起交往,这种看起来“早
入青春期时的“人格”发育或“个性”养成的新任 熟”的表现也许恰好是心理缺陷的标志。相应地,
务。这种发展任务实际上是学生“人格 (个性) ” 如果教师看不到同伴交往对每个孩子的重要价值,
的整体生成,是难以由“个别化”教育来完成的; 却执迷于通过施展成年人的爱心与智慧来直接影响
因为后者看似提供了促进个性发展的丰富资源,但 每个学生个体,这种貌似民主的言行也许恰好见证
它们未必能达成系统生成“人格 (个性) ”的整体 着教育思想上的关键漏洞。
目标。系统论的经典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已 就上述案例而言,王同学的发展问题得以成功
经诠释了其中的道理。 解决,就是通过“群体交往”而实现的。
第 二 ,“ 人 格 ” 的 发 育 离 不 开 “ 人 ” 与 “ 人 ”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班主任终于理清了三个
之间的交往。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交往的空间中展 方面的工作思路。
开的;无论我们倡导的认知活动蕴含着多么充分的 (1) 协 调 家 庭 教 育 力 量 , 营 造 积 极 的 精 神 氛
能力训练、激发出多么充沛的情感体验,它都属于 围。一方面,建议家长用一种彼此尊重的口吻和王
交往活动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取代交往活动本 同学对话,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唠叨。另一方面,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21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3

在征得王同学及其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将他的心路 “个性化教育”的内在机制。就上述案例来说,这
历程、面临的困惑、新的期待作为“父母是你特别 就是针对“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尊严感”这个发展问
的朋友”主题班会的资源,包括在班会上安排王同 题,教师努力开发群体交往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
学与他的母亲参与互动环节。在促进同学们一起思 础上发挥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的教育功能。在此过
考的同时,也明显改善了亲子关系。 程中,王同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四个阶段。
(2) 利用班主任的专业智慧,帮他辨析“有尊 1. 敞现:走出封闭的教育过程,进入敞开的交
严”的生活境界。针对他期待的“无忧无虑地玩” 往空间。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个性化”发展的第一
的 状 态 , 辨 析 出 两 种 情 形 : 第 一 种 :“ 虚 伪 的 快 步应该是敞开学生的心扉、敞现学生的真实生活内
乐”和“屈辱地玩”;第二种:“真实的快乐”和 容。在这方面,教师发动同学们共同采取了一系列
“自豪地玩”。于是,原先模糊的生活状态,就这样 行动,在王同学面前就敞开了一个新的空间:促成
被班主任用专业智慧澄清了出来。他当场表示,愿 亲子双方相互沟通、合力调整交往方式,而不能仅
意选择第二种状态。此后,需要我们共同做到的, 仅针对他一个人提出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还发
就是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帮助他形成稳定的活 现“他也很在意自己的面子,包括在同学面前的形
动方式了。 象”,并由此为学生敞开了一个开阔的群体交往空
(3) 向内开发班级教育力量,培育良好的成长 间,用以激活这个孩子的心。
环境。在一系列班级活动包括前述的班会筹备和实 2. 辨析:在坦诚交往的氛围中,主动辨析成长
施活动中,我们不仅为王同学提供多种自我反思、 状态。王同学的真实成长就发生在围绕主题班会
自我教育的机会,而且还注意将他个人的成长与班 “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开展的一系列班级“小活
级整体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个人的成长与班级的发 动”之中。借助同学们共同策划、筹备、实施和反
展形成相互支持的局面。 思活动的过程,在群体合作成事、坦诚交往的氛围
进入初三年级后,根据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 中,学生个体的自主成长之路也就逐步敞开,自主
班主任有意识地在班级中组成了五人学习小组,王 的意识被一步步激活,自主的能力被一次次激发。
同学也被编排在其中。这五人小组每周有固定的碰 于是,王同学用平和的心态坦然地辨析了自己的不
头会,反思学习情况,商议今后努力的目标,每位 足及其原因 (缺乏责任心),进而从自己的成长历
同学在周一会根据会议内容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 程中找到一个症结——“幼年时和爷爷奶奶生活了
书面材料。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为他们 七 年 , 而 爷 爷 奶 奶 过 于 宠 爱 ”。 不 仅 如 此 , 随 着
搭建展示的平台,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原先模糊的生活状态”被澄清,两种不同境界的
后来,他不仅没再犯以前的错误,还向团组织 选择呈现在面前,在王同学此时的“最近发展区”内
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默默 逐步生成了一个激发他辨析自己成长状态的参照系。
为班级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各科成绩也名列 3. 选择:在沟通中激发新的希望,自觉选择发
前 茅 , 同 时 与 父 母 的 关 系 有 了 很 大 的 改 善 。 2007 展方向。面对两种发展状态,“他当场表示,愿意
年 3 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团组织。 选择第二种”。这样的自觉选择,也就成为他对自
己许下的一个诺言,成为他和同学们、家长、教师
三、在班级生活中实现“个性化教
一 起 达 成 的 “ 心 灵 契 约 ”; 就 在 他 作 出 这 个 选 择
育”的内在机制 时,一种责任意识也就同时生成了。以此为新的契
在过去十余年的持续研究中,我们发现:可以 机、新的生长点,后面的成长历程就是通过他自己
沿着学生个体参与班级生活时获得真实成长的过程 的主动作为来担起这种责任,持续创造让自己自豪
来 辨 析 其 发 展 机 制 —— 也 就 是 通 过 群 体 交 往 实 现 的新业绩,用新的表现来见证自己创造的尊严感。

22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专题研究

4. 生成:在持续交往中生发活力,逐步生成生 可以保持一个学期或更长。“灵活组合”之中也有
命智慧。王同学结合具体的发展问题作出新的选择 一段较深的同伴关系,其中也蕴藏着人格教育资源
之后,又融入他和同学、教师、家长的交往过程 和教育功能,这不应该被过度关注“认知”发展,
中,而不是让他自己孤独地成长或仅仅在和教师单 特别是“个别化教育”的教师忽视的,否则有可能
独交往中成长。这是本案例与许多同类案例的又一 潜藏一种风险:知识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但
个关键区别。在此过程中,他的同伴、家长和教师 “心”却越来越“空”、“个体”越来越孤独的“空
也同步感受、支持、参与他的成长历程,共同创造 心病”。
让大家开心的新生活、新天地。在筹备时,他和同 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抱着开放的心态站
学们都在周记中反思与父母的交往情形。在“父母 在 21 世纪的国际学术视野之中,我们不仅应该关
是你特别的朋友”这个主题班会正式举行时,他和 注并借鉴西方社会对“知识”的研究和以此为基础
母亲的现场互动,已经将他在此前生成的体会融入 的课程设计、实施和教学组织方式,更应关注到中
新的行为之中了,包括由此开始履行新的“协 国文化对“人伦”的重视、中国教育在促进学生人
议 ” ——“ 为 轻 轻 松 松 与 父 母 交 往 而 努 力 !” 于 格发展方面的优良传统。此时,我们也许就能更自
是,他就在真正开始主动承担交往责任、自觉追求 觉地选择:不仅为提高学生认知素养而提供“个别
愉快而有成效的交往效果,进而确立新目标、形成 化”的课程教学资源,更为学生人格发展而主动开
新追求——放弃“屈辱地玩”,实现“自豪地玩”, 发“个性化”(personalized,或可译“人格化”) 的
并在进一步的学业成功中体会这种“自豪”。 班级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也许可以形成一种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我们强调以 同于西方的、体现中国本土文化和成功经验的教育
“学生个体”作为辨析学生的发展机制和教师的教 思路,即在班级生活中用师生交往激活生生交往、
育思路的逻辑原点,但这是“交往活动中的学生个 进 而 促 进 学 生 个 体 自 主 发 展 [10] , 无 论 它 被 人 称 为
体”,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也不只是和教师个 “行政班”还是“教学班”。
体进行个别交往、只在家中孤独地面对父母的个 [注释]
体。相应地,在辨析学生个体在“班级生活”中的 [1] 李伟胜.“班主任制”的多种探索:深层因素与发展趋势[J].中
小学管理,2012,
(10).
发展机制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最直接的生
[2] 张鲁川.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J].
态——同伴群体中的成长过程,并以此为核心来看 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6,
(5B).
学生在班级中如何通过跟同学、教师、家长的交往 [3] 张人利.班级授课制下的个别化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3,

一步步实现主动发展。 (12).
[4] 李 希 贵. 面 向 个 体 的 教 育 [M]. 北 京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2014:
我们作出上述思考的依据,就是在以往的十余
21-22.
年的持续研究中欣喜地发现了源自中国本土的诸多 [5] 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功经验。这些经验表明:持续、稳定、密切的群 1997:1.

体交往,尤其是在一个班级中亲密而连续多年的同 [6] 李伟胜.班级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1-55.


[7]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
伴交往,对于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健全人格具有独
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198-216.
特的教育功能,因为“人格”的成长不同于“认 [8] 李伟胜.敞现生命力——学生社团的教育使命[J].中国德育,
知”的发展,它最需要的是通过“人”和“人”的 2013,
(23).

交往来敞开成长空间、激活生命体验。由此来看, [9] 李伟胜.以“成长性需要”提升班级教育活动的品质[J].中国教


育学刊,2013,
(3).
通过以认知为主线的多元课程和伴随着各个课程而
[10] 李伟胜.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思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展开的临时性的、可以随时灵活组合的“教学班” 版社,2013.
或“社团”中的群体交往,其“临时”的时间长度 (责任编辑:龚杰克)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