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年第 6 期

学校文化建设:路向何方?

李伟胜

[摘 要] 学校文化建设正受到更多关注,同时也呈现出复杂情形。在考虑当前进一步的努力方
向时,可以选择三个维度:其一,面向未来,主动开创,而不只是回望过去、讲述现成典故;其二,
面向实践,改进日常活动,而不满足于仰望星空、遥想抽象理念;其三,深入人心,提升精神品质,
而不满足于物质环境建设和制度文本更新等外部努力。简单说来,这三个维度就是向前、向下、向
内。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 面向未来 面向实践 面向内心

在学校教育所需资源已日趋丰富的今天,进一 程度。实际上,人正在努力控制文化所调动的力
步提高办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已成为教育界内外 量。
”[2]P3
的共同追求。此时,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关注,已经 据此,作为文化主体的学校成员可以将学校文
开始超越曾经有过的更新硬件设施、美化校园环境、 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予以主动开发、创生和利用,
表述先进理念等情形,致力于让学校教育拥有更多 而不只是单向接受其影响。在此过程中,学校文化
隽永的韵味、深刻的内涵,从而为师生发展提供更 可以让学校成员在相互交往以及他们和文化的互动
高境界的文化思想空间。不过,在当前多元思想并 中 ,主 动 开 拓 更 为 广 阔 的 发 展 空 间 。 这 是 因 为 ,
存且有复杂相互作用的教改格局中,要让这样的追 “文化即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
求更加清晰、可行,尚需进一步辨析其努力方向。 这恐怕就是文化最大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文
否则,就难以改变诸如“五重五轻” (重外化、轻 化把人类提高于禽兽之上,并不是由于给人类以其
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 所能有的东西,而是指示给他看其所能奋斗追求的
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 等倾向。[1]
目标。
”[3]P100
在这方面,可以明确两个前提性的认识: (1) 在如此展望可以追求的发展目标、有待拓展的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的独特之处在于追求通过 发展空间时,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考虑学校文化:
“成事”来“成人”,致力于提升人的素质;其中, 其一,面向未来,主动开创,而不只是回望过去、
促进人的精神生命实现自觉主动的成长,当为其核 讲述现成典故;其二,脚踏实地,改进日常实践,
心追求。 (2)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了文化,并 而不满足于仰望星空、遥想抽象理念;其三,深入
通过文化而发展和完善自己。正如文化哲学家皮尔 人心,提升精神品质,而不满足于物质环境建设和
森所说:“文化已不再是某种人把它作为命运而 制度文本更新等外部努力。简单说来,这三个维度
‘经历’的事物——
—至少已不再是他曾经历过的那种 就是向前、向下、向内。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并非

19
并列关系,更非从一点发散开来、甚至毫无联系的 精神及文化表述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与反思;此时,
三个方向。它们实际上是学校成员考虑如何改进学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发展,而不满足于描述“过
校教育活动系统 (而非单个具体行为)、建设学校文 去”、“现在”的现成事实,就很有必要面向“未
化的三重视角;三重视角汇聚之处,就是学校成员 来”,结合学校进行的各项教育活动、尤其是其中带
精神生命获得真实发展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学校 有改革性质的校本研究活动,致力于主动创造与生
教育活动得以改进的内在进程。 成学校文化。这样,就可以在记述和传播 “昨天”
或“今天”的故事的同时,更为关注策划“明天”
一、向前:面向未来,主动开创
的伟业,让昨天、今天积淀下来的文化得以在明天
在以往的学校文化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是参照 发挥更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成今天的
已成为共识的组织文化框架进行理性思辨,提炼出 文化主体主动更新学校文化、甚至创造超越前人的
一套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 新文化。
化在内的话语系统;其中,还包括对核心价值观或 如此说来,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 (特别是教
办学理念、校训的抽象分析。这类研究带来的一个 改活动) 本身就属于面向未来的文化活动。例如,
令人困惑的情形是:学校文化确实被清晰地描述和 今天的阅读就是为了生成明天的生命活力,今天的
把握、文化标识也被精致地描绘,但它却让人生出 备课就是为了让明天的教学更有成效,今天的教学
一种陌生感,难以将其与师生员工每天经历的真实 就在着力培育新人未来的素养,今天的教研活动更
生活联系起来。有学者指出:如此依靠组织文化推 是为了探寻明天的改革空间……这些活动,兼有两
衍学校文化的途径,有时并未进入学校文化研究的 重性质:其一,作为文化作品,它们是学校成员面
核心,因为它并未深入学校教育现实,听不到实践 向未来主动策划、组织、实施、反思、改进和超越
层的声音。“这种推衍出来的学校文化虽然可以使 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被这些文化主体挑选、记录、
我们认识、维护或美化现实的学校文化,但更为重 回顾、复述、复制或延续的对象;其二,作为文化
要的是,它遮蔽了当前学校文化的现实状况”
。 [4]P30
活动,它们敞开着文化主体鲜活的生命空间,让每
其实,就更为广义的文化研究 (包括企业文化、 一位学校成员能在参与创造新的学校文化的过程中
组织文化研究) 而言,人们早就对此有所思考。在 创造新的自己,从而让学校文化的内涵得以与时俱
重构文化理论探索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批判力量时, 进地丰富和提升。可以说,面向未来的教育活动是
萨林斯提出,理论界不应再就那些“陈腐的文化概 学校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它们是否充满活力,
念争吵不休”,而应正视社会的文化现实,在事实中 可成为衡量师生发展状态和学校文化品质的关键指
考察文化。 [5]P2~3
受此启发,有学者提出,“当实践 标。
领域的工作者思考文化时,无须从已有的各种文化
二、向下:面向实践,改进日常活动
定义出发,而应直面自身所处的组织现实,体会组
织活动事实中的文化内涵,进而寻求或建构能够用 学校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热情关
来推动组织活动的精神动力。”[6]P68 于是,建设学校 注,就因为它能敞现出超越日常事务的高境界精神
文化就应该从各种学校文化定义转向学校“过去的 生活空间,让人们在仰望星空、遥想抽象理念的时
重 大 事 件 ” 和 “ 现 在 流 行 的 故 事 ” (prevailing 候激发出丰富而美好的文化想象力,从而在现实教
stories);甚至可以说,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以这 育活动融入更多美妙的感觉,让人追求更为完美的
两类故事为核心内容的。 [7]P47~59
沿着这样的思路,以 发展。实际上,关注组织事实、而不固守文化概念
回顾学校发展历史为基础的教育叙事便成为立足于 的历史叙事,其目的也在于“提炼学校精神”、“建
学校活动事实、提炼和建构学校文化所需的途径; 构学校文化”。只不过,它力图超越过玄想式的理性
这就是正受重视的关注已有组织活动事实的文化建 思辨,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使学校文化
设之“历史叙事”途径。 [6]P73~76
“成为每个人的感同身受”;[8]学校文化建设由此表现
在关注“组织现实”、“学校活动事实”这一方 为校长、教师及学生对于学校故事的不断了解与不
面,历史叙事确能有效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过, 断反思。[6]P73~75
它主要是对学校文化中的现成因素进行提炼、描述。 正如上文所说的,在叙述现成事实以便了解和
现在,更多学校走上文化建设之路,对学校故事、 反思的基础上,可以面向未来创生学校文化;此时,

20
就有必要同时兼顾到“向下”这一维度,以便让学 动;日常生活的运演有着明显的重复性,日常主体
校文化精神在未来的学校发展中融入每天都在进行 不是不可替代的个体,而是可以被他人替换的无名
的、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换言之,此时,我 分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运行具有自然性,人们“从
们关注的就不仅是昨天和今天已有的“组织事实”, 未停下来问一下:平日的意义是什么?”[12]P53 受此启
更是今天正在发生且面向未来的、用新的理念来促 发,可以看到日常教育活动也有可能沦为庸常的、
成其改进的新“组织事实”;它是让我们从昨天、今 甚至是落后的俗务;与之相应,本应具有创新追求
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的一条由理想光辉照耀的现实 与生命活力的教育活动,可能就在磨蚀、消散这种
之路,因为它能让“仰望星空、遥想理念”的探索 活力的过程中沦为功利化、程式化的事务,并让人
和“脚踏实地、落实理念”的努力结合在一起,让 们逐渐失去创新追求,因为“这些现象以其规则性、
“上天”和“入地”两个维度的文化建设之路融合在 直接性和自发性渗透到行动着的个人的意识中,并
一起。学者们在研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时倡导关注 获得了自主性和自然性的外表。”[12]P2~3 此时,内含超
的“教育的生活世界”
,[9]正是这样的日常教育活动。 越取向、追求高尚情怀的平常心,也就沦落为甘于
这样的选择,需要真诚面对每天都在进行的日 平庸、乃至沉沦其中而不自知的庸常心态;本应彰
常教育 (教改) 实践,而不只是关注偶尔为之的具 显人的尊严的学校生活,也就成为异化的生活。
有标志性意义 (或者具有宣传意义) 的集中活动。 因此,通过日常教育活动的改进来建设学校文
在日常活动中敞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维方式、 化,就需要敞现出生命成长的多种可能性、尤其是
不同的组织方式, [10]P321
敞开不同的发展可能性,从 高境界的文化空间,而不是让其在程式化的日常事
而敞开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师生有可能在这里 务中被遮蔽。这包括通过了解、反思昨天的故事和
自由地追求主动发展。例如,尝试在每天进行的备 今天的事业,通过共同策划明天的发展,敞现这些
课、教学和班级活动中渗透新的理念,尝试让学生 可能性,引发学校成员去探索,由此激发出新的生
在校经历的每一个事件都承载着新的文化理想,而 命活力。此时,我们就能以超越的心态、改革的姿
不只是在每月或每年一次的教研活动、展示活动中 态,让日常的学校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于是,有可
轰轰烈烈地宣传抽象的理念,虽然后者也是必要的。 能被异化的生命活动,就能返璞归真,重新焕发出
可以看到,脚踏实地地将学校文化建设浸入日常教 生命的活力;我们依然可以像怀着赤子之心的儿童,
育活动之中,看似容易、实则艰难,因为这是充分 在海边的沙滩上好奇地欣赏每一朵浪花,在葱茏的
韧劲而拒斥浮躁的滴水穿石之功;这需要更高的智 原野上喜悦地观看每一株幼苗,用“发现美的眼睛”
慧,包括更具有战略性的专业眼光和更具可操作性 去感受教育生活之美,愉悦自己的内心,并在这些
的改革举措。 例如,在持续多年的改进日常教育
[11]
经历中获得精神生命的高尚内容与蓬勃活力。
活动的进程中,逐步渗透本校的办学理念,使之逐
三、向内:面向内心,提升精神品质
步经历“规范化地体现教改追求——
—实效化地融入
新的教育理念——
—专题化地彰显创新思想——
—特色 “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
化地蕴含文化品味”的探索历程,也许就可以创立 开发”,[13]P103 因此“人的文化活动还是人本身的自我
学校文化建设所需的若干品牌活动项目、并整体提 成长活动”。[14]P40 如此说来,学校文化建设当然应该
升各领域的教育活动品质,而不像庸常所见的“每 进入到发展主体内心的精神生命世界中,让他们在
学期都有教改总结,三五年依然原地踏步 (尽管每 相互交往和与人类文化世界的沟通中实现自主成长,
年的步伐似有不同花样)”的情形。 因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成功实现,都需要发
此时,最需要超越的就是日常活动沦为庸常事 展主体拥有清醒自觉的精神生命和建立在此基础上
务所带来的局限性。哲学家们在“日常生活批判” 的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面向未
中所作的分析也许能让我们把这些局限性看得更清 来、面向实践所追求的精神生命的真实成长,需要
楚。例如,“什么是日常 (everyday)?……日常首 超越物质环境建设和制度文本更新等外部努力,深
先在于把人们的个人生活组织成每个一天。他们的 入到发展主体在校生活的心路历程之中。这就是学
生活功能的可重复性固定在每一天的可重复性中, 校文化建设要“关注人的生存与生命”、“聚焦教育
固定在每一天的时间安排表中。”具体来说,其特征 中人的生存方式”[15]的根本原因。
有:日常活动是自在的、无意识的、不假思索的活 与此相对的外部努力,包括从宣传的角度来改

21
善物质环境、策划一套识别系统 (参照企业形象设 中常见的君子“慎独”式的个体修炼,通过主动投
计或 CI 设计等做法)、开展一些文艺宣传活动。相 入到相互交往之中;通过跟其他主体共同创建生命
比之下,前述的参照组织文化系统建构一套学校文 共同体 (这应该是作为教育性组织的学校的理想境
化话语系统,虽然看起来是在进行理性思辨,但那 界) 的交往过程,主动促成与人类文化世界 (以及
很可能只是在用心计来盘算、而不是用心灵来探索, 其中的更多文化主体) 的相互沟通,学校文化建设
因而很可能沦为包装形象等外部努力的附庸,而不 可以创造出让每一位个体的生命成长与学校、乃至
一定成为用高尚的文化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服务 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双赢格局。
于学校成员精神生命自主成长的“向内超越”之道。 在从上述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学校文化建设、并
精神生命的真实成长,可以表现为向更高境界 汇聚于学校成员精神生命的真实成长时,我们也许
的探索,但更应表现为向多方面的无限可能性的主 就能走出模仿企业文化建设的类比思路、参照组织
动开拓。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其一,人的生 文化构建学校文化系统的演绎思路,着眼于学校教
命本来就应拥有丰富的可能性,而不能局限于现成 育自身的独特追求和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 (尤其是
的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此所作的分析证明人不 发展主体自身内在、而且可以不断生成的自主意识
是一种附加有各种做事能力的现成事物,他原本就 和能力),让具有教育专业品质的学校文化从学校主
是“可能之在”;人总是它所能成为的东西,总是按 体的日常实践之中逐步生成,让师生和领导一起共
照它的可能性来存在。 [16]P167
人一出现在世界之中, 同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
就确定无疑地置身于这种可能性之中,人被委托给 在结束本文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向
自身的“可能之在” (能在)、确定无疑地面对着这 前、向下、向内三个维度的努力确实可以为学校文
些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文化、乃至通过 化建设带来新的空间。上海市比乐中学经过回顾本
各门课程和各位主体而连通的整个人类文化,其实 校历史,在承续文脉的基础上更新对校名[17]的解释;
正敞现着人的丰富可能性,而不是束缚人的发展空 其中,“比”的两个含义 (①并列、比次、协调,
间。其二,人要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就需要用主动 ②比较、较量) 被用来形成对当代教育思想的校本
的生存方式去开拓这些可能性。没有人的主动开拓, 化解释。他们据此提出了“比优乐学、自主发展”
这些发展可能性就是潜在的、仅仅具有抽象的逻辑 的办学理念,不仅关注师生多方面素养的和谐发展,
意义,而无法转变为现实。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 还关注到他们的发展方式 (在自主发展中相互合作,
需要克服常见的“精神色盲症”,不再把拥有丰富生 在相互竞争中相互激励)。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学校
命色彩的日常教育活动简化为只有“对错”“好坏” 成员更加强调在当下的教育活动中渗透新的文化理
“高低”标准的片面情形,而是通过主动描述、反 念,建设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包括合作
思、重建、策划、改进来敞现教育活动中蕴藏的文 学习小组、班级、社团),激发每个个体在群体互动
化空间,促进师生在这些活动中焕发出精神生命的 中追求更高发展境界的动力。例如,在学科教学中,
内在活力。 发动学生根据个体在不同学科中的优势与不足,组
精神生命的真实成长,可以通过交往这一现实 成个性化的学习小组,互帮互学;领导和教师就此
路径来实现。领导、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场域中 开展团队合作的研究,从而在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
的三类主体;在更开阔的视野中,昨日故事的主人 同时更新教师的教研方式和领导的管理方式。再如,
公、乃至人类文化世界中曾经有所作为的其他人, 在社团建设中,重在激励学生用心体验融入团队、
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主体。真实的教育活动 (包括 追求上进带来的精神享受,实现精神生命境界的提
看起来以学习已有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 就发生在 升。其中,一位农村来沪就读学生离校后的来信,
这些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中 (个体主动探寻前人解 可以生动地诠释该校的办学理念正在转化为学生在
决一个问题获得一个结论的思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 该校的精神营养:
精神交往,否则就只能是单向被动接受、而不是自 老师,我这个以前被别人叫做乡下孩子的农村
主学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人的交往、组 学生,在合唱团里得到了很多的重视与尊重。……
合、社会性,是人的文化世界的现实存在方式。” [14]P41
刚上舞台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满胆怯的,因为论
于是,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学校成员精神生命自 成绩而言我从来没指望超越过那些重点学校的学生。
主成长的“向内超越”之道可以超越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当我们合唱团所有人的声音唱出第一个音符

22
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站在台上的不只是我,是 版社,2004.
大家,是我们整个团队,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也认 [7] Terrence, E. D. , te al. (2003). Shaping School Culture?:
识到,在音乐面前,我们和那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是 The Heart of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平等的,是一样的,因为音乐是一样的,歌声是一 Publishers.
[8] 丁钢. 编者之语.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第 2 辑)
样的,甚至我们的歌曲,我们的声音还超越了他们,
[C]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所以我对自己有了信心,对合唱队有了信心,对您
[9] 薛晓阳.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 教育研究,
有了更大的信心。我相信,在您的带领下,我们的
2003 (3) .
合唱队会越来越棒,我们那么多“乡下孩子”会因
[10] Sarason, Seymour B. (1996). Revisiting “ The Culture
为“合唱”而骄傲而更加自信。今天,很遗憾,我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将要离开合唱队回到家乡去参加考试,但是我也很 College Press.
幸运,在比乐中学我学到了家乡孩子也许永远学不 [11] 杨小微、李伟胜、徐冬青. 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
到的东西。我会珍藏您送给我们的小白袜,会永远 的探索与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 (8) .
记住我们的合唱队,记住“比乐”——
—这所让我感 [12] [捷克]卡莱尔·科西克. 具体的辩证法——
—关于人
到无比快乐的学校。 与世界问题的研究[M]. 傅小平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在这里,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心灵生 版社,1989.
活”; 透过“学生的心灵生活”,我们还可以看到师
[9] [13] 池田大作.人生寄语[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生互动中的精神生活、领导和师生共同成长的心路 社,1995.

历程。如此,向前、向下、向内三个维度的努力, [14]李鹏程. 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 北京:人民出版

就真的可以让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成为学校成员的精 社,1994.
[15] 余清晨、王晨.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
—中
神生命成长之路。
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综述[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 (3) .
[16]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第二版) [M] . 陈嘉映等
注: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 这是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归纳出来的现象。见许
[17] “比乐”一词,源自 《易经·杂卦》。“比”字是
丽艳.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
《易经》 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名。 《易经·比卦第八》 (原
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观点 [J]. 中小学管
文:“比:吉。”
) 指出:“比”卦象征亲密无间、相亲相
理, 2008, (3);余清晨、王晨.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
辅、团结互助,预示着吉祥。 《易经·杂卦》 原文所述的
设——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
“比乐”意指“‘快乐’是‘比’卦蕴涵的意义”。 (原文
学术年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刊, 2008 (3) .
为“乾刚坤柔,比乐师忧……”,即“乾卦表示刚健,坤
[2] [荷]C. A. 冯·皮尔森. 文化战略[M]. 北京:中国社会
卦表示柔顺,比卦表示快乐,师卦表示忧虑……”)

科学出版社,1992.
[3] [英]马凌诺斯基. 文化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4] 杨全印、孙稼麟. 学校文化研究[M]. 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5] Sahlins, Marshall (1976). 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邮 编:200062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 王 学)
[6] 赵中建主编. 学校文化[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