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導讀《店鋪》第一冊,頁 2.29~2.

35 課文結構(70 分,每項 2 分)
作者步過寬闊的 ,曲折的 ,在陌生又親切的
作者在小巷
尋覓古老而 尋找古老而有趣,充滿 色彩的店鋪。
有趣的店鋪
 街道偏僻而 ,角落裏堆放着層疊的 和廢棄的紙
盒,牆邊靠着 和繩,道路烏黑且   ,行人

描繪店鋪的  道旁的建築顯示出年代的風霜, 的發明使得這些屋
  子提前老去。

 許多 的店羣居在一起,但也有不同類型的同在
一起。
 店鋪的外貌和 是不同的。這邊的一列傢具店是陰暗
而 的,那邊的 是開朗的。
 每家店鋪都有 的氣味,即使閉上眼晴,也能分辨店 描
鋪的 。 寫

 作者不僅喜歡店鋪的形態和 ,還喜歡店內 的模
描寫不同店
鋪的外貌、氣 樣。店鋪的樓上, 和 告訴我們樓宇的歷
味、顏色、內 史。有些店鋪雖然是 ,開設在簡陋搭就的木棚裏,
容及名字,
呈現它們不 屋頂是石棉瓦和鋅鐵,種類繁多,但都是 鮮明的。
同的

店鋪的名字都是店主從 中挑選的,顯得樸素,富有
特色。

隨着 和 的出現,這些傳統店鋪正在逐漸消
表達作者對
古老店鋪的 隱。作者熱愛及 古老的店鋪,希望能夠去看每一間店,看
及從 店內的每一個角落及角落裏的每隻 ,甚至是上面的 抒
中領略到的 情
。因為每一間店都是 。

單元 2 遊歷雜感(景物描寫) 課文結構工作紙

第1頁
《店鋪》評分參考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一冊,頁 2.29~2.35)
課文結構(70 分,每項 2 分)
作者在小巷 作者步過寬闊的 玻璃窗櫥 ,曲折的 小巷 ,在陌生又親切的 樓
尋覓古老而 房底下 尋找古老而有趣,充滿 傳奇 色彩的店鋪。
有趣的店鋪
 街道偏僻而 狹窄 ,角落裏堆放着層疊的 空籮 和廢棄的紙
盒,牆邊靠着 擔挑 和繩,道路烏黑且 潮濕 ,行人 稀少 。
 道旁的建築顯示出年代的風霜, 電梯 的發明使得這些屋子
描繪店鋪的 提前老去。
周遭環境
 許多 類型相似 的店羣居在一起,但也有不同類型的同在一
起。
 店鋪的外貌和 內容/擺設 是不同的。這邊的一列傢具店是
陰暗而 神祕 的,那邊的 藤器店 是開朗的。
 每家店鋪都有 特別/獨特 的氣味,即使閉上眼晴,也能分
辨店鋪的 性質 。
 作者不僅喜歡店鋪的形態和 顏色 ,還喜歡店內 容器 的模

樣。店鋪的樓上, 旗桿 和 年號 告訴我們樓宇的歷史。有些 寫
店鋪雖然是 小攤檔 ,開設在簡陋搭就的木棚裏,屋頂是石
棉瓦和鋅鐵,種類繁多,但都是 特色/性格 鮮明的。
描寫不同店
鋪的外貌、 氣  店鋪的名字都是店主從 典籍 中挑選的,顯得樸素,富有 傳
味、顏色、
內 統 特色。
容及名字,
呈現它們不
同的 特色
和 趣

表達作者對 隨着 百貨公司 和 超級市場 的出現,這些傳統店鋪正在逐漸消


古老店鋪的 隱。作者熱愛及 欣賞 古老的店鋪,希望能夠去看每一間店,看
感情 及從中
領略到的生 店內的每一個角落及角落裏的每隻 小碗 ,甚至是上面的 一抹

活情趣 灰塵 。因為每一間店都是 一個故事 。 情
第2頁
導讀 《店鋪》 課本練習參考答案頁 55-66
1. 作者為甚麼要去看那些古老的店鋪?

因為作者覺得那些店鋪古老而有趣,充滿傳奇的色彩。
2. 作者在尋訪古老店鋪前,先經過甚麼店鋪?它們有甚麼特點?
作者先經過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等現代化店鋪。這些店鋪都有廣闊的玻璃窗櫥,光

第3頁
線柔和協調的照明,隨季節變更而換上不同的裝飾和陳設。
3. 古老店鋪的分佈情況是怎樣的?
同一行業的店鋪成行成市,但也有不同行業性質的同在一起。
4. 作者說有些店鋪「陰暗而神祕」,有些店鋪卻是「開朗」的,這兩種說法有何根據?

「陰暗而神祕」是因為店鋪門面隱蔽,光線不足,擺設色調暗沉,裝飾古舊;「開

朗」是因為店鋪門面敞開,貨品公開陳列在門邊和門沿,而且琳琅滿目,如花朵般

展散。

5. 店鋪的「內容」是指甚麼?

指店鋪內部的擺設。

6. 店鋪內的物件引起作者哪些聯想?

作者由麪粉聯想到水餃;由玻璃聯想到海灘;由酒罎聯想到《水滸傳》中的人嗜好

飲酒;由麪粉袋聯想到舒適的布衫。

7. 作者說「但這並不等於它們就缺乏性格」, 其中「性格」是指甚麼?文中描寫了小攤
檔的哪些「性格」?
「性格」是指那些小攤檔都各自將售賣的貨品展示出來,使人一看便知,特色鮮明。

文中描寫了鳥鋪子的屋簷上掛滿了像花燈一樣的鳥籠。雞毛帚小攤上雞毛帚的顏色

和菊花一般多。縫旗的鋪子掛滿一角角顏色各異的布。刻圖章店則掛滿凹蝕的木製

餅模。

8. 店鋪的名字有何特色?

店鋪的名字都經過店主精挑細選,出自典籍,寄託了店主對店鋪發展的期望。店名依

循傳統,因應所售賣的貨品而有所區別,顯得古雅樸素,富有傳統特色。

9. 為甚麼「每一間店都是一個故事」?

因為這些古老店鋪歷史悠久,經歷無數風霜和人事變遷,像故事般多采多姿,引人入

勝,足供人深入追尋、發掘其中的趣味。

10. 為甚麼作者說「灰塵也值得細心觀看」?

因為店鋪中的事物雖如灰塵般微不足道,卻足以說明店鋪的演變面貌,反映昔日社會

傳統形態,值得人們深入體會,用珍惜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

第4頁
【篇章探究】(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 2.36~2.38)

1. 根據本文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試找出文章每段的中心句,用橫線標示出來。

第1段:那些古老而有趣的店鋪,充滿傳奇的色彩,我們決定去看看它們。

第2段:偏僻的小街上,電車的鈴聲遠了。

第3段:街道是狹窄的,道路烏黑而且潮濕。

第4段:我們看見許多店,沒有一間相同的,它們共同生存在一條街上,成為

一種秩序。

第5段:這邊的一列店鋪陰暗而神祕。

第6段:那邊的一間藤器店是開明的。

第7段:我們一面看店的外貌,一面追究它們的內容。

第8段:我們說,如果閉上眼睛,也能夠分辨店鋪的性質。

第9段:我們不但喜歡這些店的形態和顏色,還喜歡店內的模樣。

第10段:有時,我們仰望店鋪的上層,一間古董店的二樓上排着一列白瓷

花瓶,還有西藏青的獅子。

第11段:有些店鋪開設在簡陋搭就的木棚裏,屋頂是石棉瓦和鋅鐵,它們

還僅僅是一個小攤檔。但這並不等於它們就缺乏性格。

第12段:店都有自己的名字。

第14段:當大街上林立着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我們會從巨大玻璃的反映

中看見一些古老而有趣、充滿民族色彩的店鋪在逐漸消隱。

1.2本文共有14段,我們可按內容大意分成四個層次。試指出各層次由哪些段落組成,
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層次 組成段落 層次大意

一 第 1 段 寫作者在小巷中尋覓古老而有趣的店鋪。

二 第 2~3 段 寫店鋪所在地的周遭環境。

三 第 4~13 段 仔細描寫各種不同店鋪的外貌、氣味、顏色、內容及店鋪的命

名,呈現它們不同的特色和趣味。

第5頁
四 第 14 段 表達自己對古老店鋪的感情和從中領略到的生活情趣。

2. 在第 1 段,作者說「我們轉入曲折的小巷,在陌生但感覺親切的樓房底下到處找尋」
為甚麼作者會感到既「陌生」又「親切」?
(1) 「陌生」是因為:隨着時代變遷,這些古舊的建築日漸被拆卸重建,再難得

一見。

(2) 「親切」是因為:這些古老店鋪所陳設的都是作者幼年所常見和熟悉的事物

富有傳統文化色彩或具悠久歷史。

3. 古老店鋪周遭的環境是怎樣的?作者營造了怎樣的氣氛?

這些店鋪位於偏僻的小巷內。它們所在的樓房古舊、低矮,又沒有電梯設備。周圍的
街道狹窄,道路烏黑而潮濕。行人路上放着雜物。街道上行走的是電車、木頭車和人
力車等古老的交通工具。路過的行人稀少,而且都是一些裝扮古舊的人,如苦力、捲
煙婦、和尚等,營造了寧靜悠閒的氣氛。

4. 在文章開篇,作者指出舊式店鋪具有「古老」、「有趣」、「充滿傳奇的色彩」三個特點,
試分別舉一例並加以說明。
特點 例子
傢具店窗框上的花飾是上世紀流行的新藝術圖案。╱古董店所在的
古老 樓宇古舊,牆身剝落。╱刻圖章店所掛的餅模反映製餅工藝隨麪包

流行而沒落。(學生可任選一例作答。)
藥材鋪陳列着矮胖的瓶子,瓶上的名字編排起來猶如古典簡冊。╱
有趣
不同的貨品各自散發獨特氣味。╱店鋪名字多樣,富行業特徵。╱

鳥鋪子的鳥籠像花燈。(學生可任選一例作答。)
傢具店陳設富有神祕感。╱酒罎令人想起《水滸傳》中的傳奇人物。
充滿傳奇的色彩
(學生可任選一例作答。)

5. 在第 4 段,作者用「許多類型相似的店喜歡羣居在一起,彷彿它們本來就是同鄉;但
有些店有不同的鄰居,它們顯然已經結識了不少籍貫相異的朋友」作結。

(1) 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第6頁
A 前後呼應 A B C D
B 承上啟下 ○ ● ○ ○
C 點明主旨
D 埋下伏筆

(2) 承上題,文中如何體現這一結構的作用?試加以說明。

第 1 至 3 段敍述了作者尋覓古老店鋪的經過及店鋪周遭的環境。而第 4 段此句意味找

到了店鋪的所在,承接上文。之後各段就分類介紹了小巷中的店鋪,此句提及類型不

同的店鋪彼此為鄰,開啟下文的分類描寫。

6. 以下兩段引文同樣運用了哪種描寫手法?運用這種描寫手法能令讀者對這些店鋪產
生甚麼印象?試分別說明之。

甲 臘鴨店是油油的。南北杏、甜百合是香草味的。檀香反而像藥。麪粉有水 餃的
氣味。酒、紫菜、地拖、書本、肥皂,都有自己特別的氣味。(第 8 段)
乙 譬如鳥鋪子,屋簷上掛滿了鳥籠,像花燈。當我們經過,不但看見形狀和
顏色,還聽見聲音。是吱喳的鳥鳴伴我們橫過馬路。(第 11 段)

作者運用了多感官描寫手法。引文甲通過嗅覺描寫令讀者感受到臘鴨店油膩的特點,

以及舊式店鋪的貨品種類繁多的特點。引文乙中,作者通過視覺和聽覺描寫,令讀者

感受到鳥鋪子雖然開設在簡陋的木棚裏,但生趣盎然的特色。運用這種手法能使讀者

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更切身地感受到這些店鋪的吸引力,對店鋪的特色有更深的

體會。

第7頁
7. 有人認為以下引文甲猶如一幅靜物寫生,引文乙則彷彿把影像活現讀者眼前,試從
描寫手法角度分析,為這兩個觀點提出理據。

甲 店鋪的樓上,朝上數,數幾層就是屋頂,旗杆和年號告訴我們樓宇的歷史。
有些牆剝落了,透出內層的紅磚,都變作曬乾了的橘子皮色。一座已經拆卸
的樓房,現在正以木條支撐着。(第 10 段)
乙 在這些街道上,肩上搭着布條的苦力蹲着進食,穿圍裙的婦人在捲煙,果攤
上撐着雨傘,一名和尚提着一束白菜走過。(第 2 段)

引文甲運用靜態描寫手法,細筆描摹牆身剝落的樓宇,又生動地將內層紅磚的顏

色形容為曬乾的橘子皮色,增添了畫面的色彩,從而突出古董店所在的樓宇歷史

悠久、飽經滄桑的特點,猶如一幅靜物寫生。引文乙則運用動態描寫手法,細緻刻

畫街道上的苦力、婦人和和尚的舉動,使讀者猶如置身現場,親眼看見眾人的一舉

一動。

第8頁
8. 作者主要描寫古老店鋪的特色,但也提及現代化商店,這是甚麼描寫手法?有何作
用?試舉一例說明。
這是運用了襯托法,作用是突顯古老店鋪的特性。(學生可任選以下一例作答。)例

如文中第1段,作者在寫古老店鋪前,先寫現代化店鋪寬闊的玻璃窗,柔和協調的照

明,不斷變更的陳設,將裝潢新穎、陳設輝煌的現代化店鋪與古老店鋪作對比,反襯

傳統店鋪破舊、古老、樸素幽雅的特色。

例如文中第14段,作者用大街上林立的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反襯逐漸消隱的古老

店鋪,突出了舊店鋪與現代化店鋪此消彼長的情況。

9. 根據以下兩句引文,回答問題。

甲 是電梯的發明,使這些屋子提早老去。(第 3 段)
乙 這種製餅的藝術,也許要隨着麪包的泛濫而被淹沒了吧。(第 12 段)

(1) 以上兩句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A 甲句運用了明喻,乙句運用了借喻。 A B C D
B 甲句運用了擬人,乙句運用了擬物。 ○ ● ○ ○
C 甲、乙兩句均運用了比喻的手法。
D 甲、乙兩句均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2) 試把引文中的粗體字改為直接敍述,並須保留原意。(答案須是兩個字。)

甲:提 過 時 早

乙:隨着麪包的泛濫而被 淘 汰

10. 作者在文章最後一段引述一位拉丁美洲小說家的話:「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
們的靈魂。」句中的「靈魂」是指甚麼?作者引用這句話有何用意?
「靈魂」是指值得重視、珍惜和欣賞的特色及其中蘊含的盎然趣味。作者引用這句話

的用意是說明這些店鋪有它本身的特色和存在的價值,我們只要深入探究和發掘,

就能發現它們獨特的趣味和生命力。

【比較閱讀】

第9頁
細閱以下辛其氏《木屐與燈籠》的引文,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1. 引文所描寫的木屐鋪與《店鋪》中描寫的店鋪有何共同特色?試舉例說明。

引文描寫木屐鋪門外長年掛着「吉慶」字樣的圓形大燈籠,燈籠裏面以電燈泡取代

蠟燭,陳設簡陋,富有民族色彩。這與《店鋪》中的古老店鋪一樣,均格調古雅,呈

現傳統民間藝術的特色。

2. 試比較引文與《店鋪》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木屐與燈籠》回憶童年光顧燈籠街木屐店的往事,重

回故里時發現街道面貌全改,再難尋覓舊日的人和店。《店鋪》則細緻描寫了偏僻小

街上那些古老、有趣、富有傳奇色彩的店鋪,與現代化的商店形成對比。兩文均抒發

了作者對古老店鋪的喜愛,並通過新舊事物的對照,表現了作者對傳統事物隨時代

變遷而消隱的感慨,帶有濃厚的懷舊情味。

3. 引文與《店鋪》均記錄了舊式店鋪的形貌,兩文的描寫對象及描寫手法有何不同?
試比較說明。

描寫對象方面,《木屐與燈籠》集中描寫燈籠街上的木屐鋪;《店鋪》則並非特定描

寫某一間店鋪,而是先總寫街上的店鋪,再分寫各類店鋪。

描寫手法方面,《木屐與燈籠》以定點描寫方法,描寫了童年隨母親到木屐店所看

到的燈籠街,和木屐店鋪的外貌;《店鋪》則結合定點描寫和步移法,不斷轉換立

足點,從一間店走到另一間店,從外貌、陳設、顏色、氣味、聲音等不同角度描寫店

鋪的特色。

第 10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