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鄭傑榮 歷史碩一 109105502

報告題目:工業革命為何在英國發生

英國的不足

工業革命先在英國發生,令人感到意外。在 1789 年,法國有 2700 萬人口,對大規模生


產製品是有良好市場,而 1780-1790 年間,英國只有 900 萬人口。法國人有資本,輸出
入額也高於英國,也擁有殖民地作再輸出國,法國製品輸出多並逐漸增加。這證明法
國也能控製海外市場。法國農民不斷購地也表示資金存在。但為何工業革命發生於英
國?事實是:英國人口不多,不足滿足手工業的需要,為對抗發達的輸出貿易,英國
從根本出需要機械協助。法國 2600 萬人口有充足工人用於工業生產,對付 4000 萬鎊出
入口貿易;反觀英國 900 萬人口要對付 3200 萬鎊出入口貿易,這使英國清楚認識到它
必須利用機械彌補其人口嚴重不足。這促使機械製造業有發展的可能和強烈的意願。1

鐵礦業、機械製造業、紡織業的循環發展

在機械製造業的發展得到肯定前提下,它需要其他的配合,首先是鐵礦業的發達,鐵
礦發展又依賴煤炭作為熔礦的廉價動力材料。英國既有煤又有鐵對鐵礦業發展極為有
利,但當中仍歷經諸多困難,鐵工業起初木材不足,只好告廢;煤炭熔鐵又會使硫磺
混入鐵,使鐵脆弱。這情況迫使民家用煤炭,木材用於鐵礦業,但也促使煤炭業發展。
煤礦開採不易,因為溢水,為了吸水發明蒸氣機,煤炭因而增加,新動力也誕生。鐵
的脆弱問題也得到改善,coalbrookdale 鐵工廠發明出把煤炭變焦炭,用以鍊鐵,這使煤
炭需要大增。製鋼業因坩鍋出現而發達。自此製鐵鋼成為大量集中生產,為運輸大量
煤炭,開鑿運河;1760 年 bridgwater 公爵為把煤坑與 manchester 聯結起來,開鑿運河,
隨後運河大量開鑿。廉價運輸成為可能,至十八世紀末已有徵收通行稅的各道路公司。
可見因為發展鐵礦,為解決煤炭問題,發展出蒸氣機械,反過來使煤需求大增,從鐵
到鋼的技術問題也從焦炭和坩堝發展解決,鐵礦業和機械製造業相互扶持發展,大量
生產最終甚至使運河開鑿成為可能,運輸業出現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2

以上發展表面上與紡織業無關,因為初期紡織機械是以木造,籍水力運轉,與煤鐵業
發達也毫無關係。但紡織業事實上受益於,已發展的運輸業,它擴大了原材料的出入
口貿易和市場擴大;已成功的鐵礦業使機械設計受到重視;運河鐵路建設衍生的銀行
使紡織業得到資本積蓄投資。3

紡織業的發展上,1782 年後機械在蒸氣機引入後產生改變,鐵機械成為主流。木機械
不經耐久,保養油經常污染產品,鐵機械易打掃也不用上油,鐵機械運動規律而一致,
產品也更為一致。由 1702 年到 1792 年,英國出口額上升四倍,引入機械實為配合發展。
1767 年 Jenny 紡紗機面世,歷經改良後可一次紡 100 根紗,多為家庭使用,後有 1768

1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22-23。


2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23-25。
3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25。
年水力紡紗機,多用於公廠,但因熟練工缺乏而且討厭集中在工廠,水力紡機至 1790
年才增至 150 架。4

Jenny 紡紗機使用後,促使許多人放棄機織或農業,完全從事紡織。由於機械昂貴又常
改良,窮人只好到資本家一些工場作業,這刺激工場發展,也有部分紡紗者投身到機
械製作中。1775 年 mule(走錘精紡機),它結合水力和 Jenny 而能紡出細棉紗,以上的紡
紗機一直改良,至 1803 年,它們已經由小孩能用的手搖機械,改裝成大型機械,工人
也因體力需要漸由女性轉為男性為主。1815 至 1835 年間手織機集中於工場的傾向增加,
而 1840 年後,工廠動力織機引入,手織機的使用沒落。隨工廠式運作,更複雜的亞麻
布和花邊布得以生產,1861 年工場已經正式成為工廠工業的方式。5

由此可見,英國在意識到市場的重要性的同時,明白到的國家先天人口不足,必需依
賴機械協助生產,才能滿足諸多殖民地或歐洲大陸的需求。當中最直接影響工業生產
的便是鐵礦業,它促使蒸氣機的出現和改良,同時,煤礦的使用和方法得以普及,大
量生產,迫使運輸業改革,鐵路和運河開鑿變得重要和具價值,開鑿過程需要集資,
促使銀行業興盛。科學和技術受重視,體現在生產機械上。紡織業本來是英國傳統手
工業,但在運輸業,銀行業興起後,紡織業被認為有工業化投資的可能,經過嘗試後,
紡織機出現,使家庭生產成為可能,但隨對成品要求和科技提高,最終機械變得昂貴,
工人技術要求更高,促使工廠式運營的誕生。可以說工業革命重點,是在於對機械重
視和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及資本集中而大量的投資,總合而成的一場革命。

其他歐洲國家實行工業化困難

法國,法國面對的困難如下:手工業人口充足,銀行體系未有成型,政治不穩定。

首先法國的手工業人口充足,這並不代表工業未有發展,法國同樣有工業傳統,但相
對而言,缺少煤礦,殖民地競爭的失敗導致市場縮少,先天有不利於發展工業的困素,
精神上,法國藝術產品豐富,它有依賴輸出奢侈品賺取利益的方式,對文化較高的法
國地區是對比工業更優先的選擇,1720 年投資失利,使資本家不敢投資新產業,革命
也使人心惶惶,不利工業長期投資的因素。6

其次,銀行體系未有成型,儘管英法皆利用外海殖民地和原材料供應地,法國直至 19
世紀止仍未能組成銀行體系。法國輸出入貿易整體是多於英國的,意味資本也許勝過
英國,但銀行體係缺失,信用借款不存在,意味發明家合作完全依賴資本家個人能力
所借出,1720 年的法國經歷投機事業失敗,直接導致資本家不敢投資新產業,寧願選
擇土地作投資物。因此法國革命後 10 事,工商業生活全部消滅,要至 1830 年才恢复
法國大革命前的商業繁榮。7

4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40-43。


5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44-53。
6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30。
7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30-31。
最後,法國大革命對工商業破壞影響深遠,事實上革命前,法國在紡織工業革命上是
領導地位的,但內亂阻礙經濟發展,英國趁機奪略法國殖民地,1830 年法國恢複的時
侯,英國已成為世界工廠。8

德國,德國因為資本不足、道路惡劣、企業的缺乏,國內國稅區及海外市場不足,致
工業停滯,助長英國已有的利益,即英國早已有廣泛貿易,信用制度、良好道路、運
河,及殖民地。9

荷蘭,荷蘭是英國海上最大競爭者,只能它能比擬英國商船隊的力量,即足以拿產出
的精製品,輕易越過海洋,同時擁有資本,海運發達而人口不多,所以它是可以利用
機械的。然而荷蘭的貿易正在衰退;增加生產供給衰退市場沒有意義。同時國家的政
治組織煩雜而極端地方分權。它的行會獨占,因而職工害怕行會,而得不到機械使用。
它不習慣大規模工業,也沒有像英國和法國的工業傳統;工業自由也不存在。它獲的
原材料十分有限,也因為英法的搶先一步,荷蘭失敗了,即使它有機械,也沒有原料
可用。10

總結

英國還有其他因素有利工業發展,包括地理,國內無關稅制度等,英國也於 16 世紀廢
農奴制;故 18 世紀中葉英國居民的移動自由,是遠超同時代其他國家。16 世紀中,行
會也已經被皇帝管轄,既不能妨礙機械采用,也無法干擾選擇工作的自由。外貿公司
在 18 世紀也不是獨占事業,買賣總額無限制等。但我認為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如同
上文所指,是英國承認市場對國家重要,為滿足龐大的海外內市場,也認知到自身人
力不足,采用機械協助人力問題,發展出工業機械,從而對大量生產產生了解,並積
極推動自由市場和工業進步,可謂幾乎只有英國同時擁有工業發展的思想和實際需要。
因此工業革命只有在英國成為可能。

8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31-32。


9 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32。
10諾爾斯,《十九世紀產業革命史》(臺北市 : 臺灣銀行,1971),頁 32-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