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6

国大党(1947-

内容
1964)
领导人贾瓦哈拉 领导人 1. 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TrinityCollege, Cambridge (BA)Inner
尔·尼赫鲁及其 教育水平
Temple (Barrister-at-Law)199 年获自然科学荣誉学位
影响力
1946.12.09-1950.01.24 印度制宪会议议员
1946.09.02-1947.08.15 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46.09.02-1964.05.27 外交部长
从政经历 1947.08.15-1964.05.27 印度第一任总理
1952.04.17-1964.05.27 国会议员
1958.02.13-1958.03.13 财政部长
1962.10.31-1962.11.14 国防部长
家族、同学、私密关系 父亲:(1861-1931) 莫提拉尔·尼赫鲁(Pandit Motilal Nehru )印度独立
运动的杰出领袖 1919-1920 和 1928-1929 担任国会主席,与甘地是知
己。
母亲:(1868-1938)斯瓦鲁普·拉尼·尼赫鲁(Swarup Rani
Nehru)1920s-30s 参加印度自由运动,是反对英国统治及盐法的公民不服
从的倡导者
姐姐:(1900-1990)维贾亚·拉克希米·潘迪特(Vijaya Lakshmi
Pandit)印度外交官和政治家,后来成为联合国大会主席
妹妹:(1907-1967)克里希纳·尼赫鲁·胡特辛(Krishna Nehru
Hutheesing)作家
妻子:(1899-1936)卡玛拉·尼赫鲁(Kamala Nehru )杰出的社会改革
家,全印度国会委员会的活跃成员
女儿:(1917-1984)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印
度第一位女总理
种姓、种族 the brahmin caste of the Kashmiri Pandit stock
宗教 印度教
地方、根据地
社会团体
财团关系
军方关系
对外关系:
英联邦:签署了《伦敦宣言》同意 1950 年成为共和国后加入英联邦,并接
受英国君主为一个“其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的象征"
苏伊士云河危机后,接受了英国和世界银行的仲裁,仍与英国保持良好的
关系。
不结盟运动:反对军事行动和军事联盟,支持联合国
外国关系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尼赫鲁主张将
中国纳入联合国,并拒绝将中国人称为与朝鲜冲突的侵略者。
1950 年,他寻求与中国建立友好友好的关系,并希望充当中间人,弥合共
产主义国家与西方集团之间的鸿沟和紧张局势。
1954 年与中国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2 年中印战争
领导人影响 党内重大决议 经济政策:尼赫鲁实施了基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政策,并提倡政府控制的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存的混合经济,1950 年至 1951 年和 1964 年至
1965 年间,GDP 和 GNP 每年增长 3.9% 和 4.0%。
农业政策:土地改革,废除了 giant 土地所有权,但通过限制土地权来重
新分配土地的努力失败了。
律法政策:将种姓歧视定为刑事犯罪,增加妇女的合法权利和社会自
由。1954 年通过《特别婚姻法》允许穆斯林根据该法结婚,并保留属人法
所没有的通常有利于穆斯林妇女的保护措施。根据该法案,一夫多妻制是
非法的,继承和继承将受印度继承法管辖,而不是各自的穆斯林属人法。
离婚将受世俗法律管辖,离婚妻子的赡养费将遵循民法规定。

语言政策:将印地语作为印度民族的通用语言,于 1963 年颁布了《官方


语言法》,以确保在 1965 年之后可以继续使用英语。1967 修订了《官方
语言法》保证印地语言和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无限期使用
军事政策:1948 年成立了印度原子能委员会。推动核武器的发展
党的选举候选人
外派政府官员

尼赫鲁的主要功绩:
1. 坚持并最终完成了印度新宪法的制定,确定了印度国体、政体和三权分立以及公民权利的重大法律原则。
2. 确立了印度的建国方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的奋斗目标。
3. 处理独立时期印巴分治引起的动乱以及土邦加入印度等复杂问题。
4. 整合中央和地方关系以及全国各地由于民族、教派种姓、部落和语言等引起的矛盾和冲突
5. 以磋商和包容精神,在内部建立了对重大问题协商一致的原则
6. 提出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议者之一
7.
(19649527-
0607/
19660111-
内容
0124)

教育水平 母校:Allahabad University

1950.03 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
1951.01 印度政府计划部长
1957 联邦劳工就业、就业、计划部长,
从政经历
1963.08.29-1966.11.14 内政部长
1964.05.27-1964.06.07 外交部长
1964.05.27-1964.06.09 1966.01.11-1966.01.24 在任
领导人古扎里 领导人 家族、同学、私密关系 妻子:Lakshmi
拉·难陀(临时
种姓、种族
总理)及其影响
力 宗教 印度教
地方、根据地
社会团体
财团关系
军方关系
外国关系
党内重大决议
领导人影响 党的选举候选人
外派政府官员
(1964.06.09-
内容
1966.01.11)
领导人拉尔·巴 领导人 he tutelage of a maulvi (a Muslim cleric), Budhan Mian until
哈杜尔·沙斯特 sixth standard form 4 years old
里(Lal 1917 joining the seventh standard at Harish Chandra High School.
教育水平
Bahadur 1921withdrew from Harish Chandra High School at tenth standard
Shastri)及其 1921-1925Gandhi Kashi Vidyapeeth(甘地·喀什·维迪亚皮斯) in
影响力 philosophy and ethics
1951 全印度国会委员会总书记
1952.05.13-1956.12.07 铁道部长
从政经历 1961.04.04-1963.08.29 内政部长
1964.06.09-1964.07.18 外交部长
1964.06.09-1966.01.11 第二任总理
配偶:拉里塔·沙斯里特(Lalita Shastri)印度政治家
长女:Kusum Shastri,
长子:哈里·克里希纳·沙斯特里(Hari Krishna Shastri)印度政治家,
曾任印度政府部长
家族、同学、私密关系 次女 Suman Shastri,
次子:阿尼尔·沙斯特里(Anil Shastri) 国大党高级领导人
三儿子:苏尼尔·沙斯特里(Sunil Shastri )印度政治家,曾任北方邦政
府内阁部长
小儿子:Ashok Shastri
种姓、种族 Kayasth 卡雅斯塔
宗教 印度教
地方、根据地
社会团体
财团关系
军方关系
延续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
苏联:建立更密切关系
中国:1962 年中印战争后关系冷却,决定扩大国防预算
外国关系
缅甸:在 1962 年的军事政变和 1964 年遣返印度家庭后,印缅关系紧张,
1965 年沙斯特里与家人访问缅甸重新与缅甸军政府建立友好关系
巴基斯坦:1965 年印巴战争与巴基斯坦签订和平条约
经济政策:延续尼赫鲁的中央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支持建立年奶合作社,推动了牛奶生产和供应的的全国性运动——白色革

党内重大决议 1964 年通过国家农产品委员会法案,设立印度食品公司
领导人影响 1965 年推动了绿色革命(粮食增产)
军事政策:扩大国防预算,授权开发核炸药
外交政策:不结盟政策
党的选举候选人
外派政府官员
过渡性领袖人物,在与财政部长 M·德赛争夺总理宝座胜利后,原任内政部长的沙斯里特继任总理,他基本上推行尼赫鲁的政策,但更重视吸引外资,同
时支持圣雄甘地建立村社自给自足经济的主张;对外主张同美国改善关系。 1965 年 9 月 6 日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9 月 23 日停火。1966 年 1 月,在苏联
的斡旋下,印巴签署《塔什干宣言》,几天后沙斯里特在塔什干猝死。
(19660124-
19770324/19800 内容
114-19841031)
领导人英迪拉· 领导人 幼时家庭教师教授。
甘地(I)及其 1934 年入学前断断续续上学,德令哈市的现代学校、阿拉哈巴德的圣塞西
影响力 教育水平 莉亚和圣玛丽的基督教修道院学校、日内瓦的国际学校
之后进入维斯瓦-巴拉蒂大学(因要照顾母亲辍学)
后又进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学习(因欧洲战争退学)
1947-1964 尼赫鲁时期的关键助手(非正式)
1964.06.09-1966.01.24 新闻和广播站长
1969.07.17-1970.06.27 财政部长
1970.06.27-1970.02.24 内政部长
从政经历
1980.01.14-1982.01.15 国防部长
1984.03.09-1984.10.31 外交部长
1966.01.24-1977.03.24 总理
1980.01.14-1984.10.31 总理
家族、同学、私密关系 父亲:(1889-1964)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印度第一任
总理
母亲:(1899-1936)卡玛拉·尼赫鲁(Kamala Nehru )杰出的社会改革
家,全印度国会委员会的活跃成员
配偶:(1912-1960)费罗兹·甘地(Feroze Gandhi)印度自由战士、政治
家、记者
长子:(1944-1991)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印度第六任总理
次子:(1946-1980)桑杰·甘地( Sanjay Gandhi)印度政治家,原为英吉拉
继承人,飞机失事早逝
堂兄:Braj Kumar Nehru Indian diplomat and Ambassador of India
to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8).
the brahmin caste by birth but since she was married to Feroze
种姓、种族 Gandhi, a Parsi, she technically ceased to be a Hindu and
therefore not to any caste.
宗教 印度教
地方、根据地
社会团体
财团关系
军方关系
外国关系 美国:约翰逊时期,英迪拉·甘地对美国以粮食援助胁迫印度采取美国青
睐的政策不满,拒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尼克松时期,尼克松在政治和个人上均鄙视英迪拉·甘地,孟加拉解放战
争期间,尼克松支持巴基斯坦,与美国关系紧张
里根时期,1981 年英迪拉·甘地会见里根,里根认为英迪拉·甘地很有魅
力且容易相处,双方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
苏联:苏联对印度进行的核试验感到不满,甘地对苏联入侵阿富汗感到不
满,但由于大国影响,双方加深合作,20 世纪 80 年代初,苏联市印度最
大的贸易伙伴。
西欧:年轻的英迪拉·甘地并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友谊。
在她担任首相期间,她与许多领导人建立了友谊,例如西德总理威利·勃
兰特和奥地利总理布鲁诺·克雷斯基。
与许多英国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关系,包括保守派首相爱德华 ·希思
( Edward Heath)和玛格丽特·撒切尔( Margaret Thatcher)。
斯里兰卡:她与西里马沃·班达拉奈克总理关系密切
领导人影响 党内重大决议 国内政策
经济政策:主持了三个五年计划,其中两个实现了增长目标。
四五计划 1969 年政府将增长目标定为 5.7%,同时将“稳定增长、逐步实
现自力更生”作为目标,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更大控制。
该时期经济计划的其他一些目标是通过农村工程计划和取消贵族的私人钱
包来满足社区的最低需求。
这些目标以及 1967 年计划的许多其他目标都在 1974-75 年间实现。
然而,整体经济计划的成功受到了 1969-74 年 3.3-3.4% 的年增长率低
于目标数字的影响。
加强了已经发起的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的重视。1970 年代绿色革命在她的政
府领导下达到高潮。
五五计划是在紧急状态和二十点计划的背景下制定的,她承诺通过针对穷
人的消费水平和实施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来减少贫困。
政府的目标是在计划期内实现 4.4% 的年增长率。
在计划的五年期间,政府能够以 5.0-5.2% 的年增长率超过目标增长数字
(1974-79)。
仅在 1975-76 年间,经济就以 9% 的速度增长,而第五个计划成为第一
个人均经济收入增长超过 5% 的计划。
六五计划是在 1980 英迪拉甘地再度成为总理印度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进行
的。
政府的目标是在计划期间实现 5.2% 的平均增长率。还采取了检查通货膨
胀的措施;到 1980 年代初,它以每年约 5% 的速度受到控制。
国有化:1969 年,英迪拉·甘地将十四家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化,公共部门
银行分行存款增加了约 800%;预付款大幅跃升 11,000%。
国有化还导致银行的地理覆盖范围显着增长;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从
8,200 家增加到 62,000 多家。
1971 年甘地促进煤炭,钢铁,铜,炼油,棉纺织品和保险业国有化。
1973 年,将石油公司国有化。
社会改革: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被载入印度宪法。
1971 年,废除私人钱包作为印度宪法的第 26 条修正案获得成功通过。
1975 年大规模的再分配计划包括迅速执行土地上限、为无地劳动者提供住
房、废除债役劳动和暂停穷人的债务。
语言政策:1967 年,提出了宪法修正案,保证在事实上使用印地语和英语
作为官方语言,确立了印度政府的官方双语政策
核计划:于 1967 年批准发展核武,并宣扬尼赫鲁的观点,即建立独立于
核超级大国之外的印度稳定和安全利益
1974 年口头授权进行地下核试验

党的选举候选人 拉吉夫·甘地
外派政府官员
英吉拉·甘地是尼赫鲁精心培养的政治接班人。在她第一次连续两次执政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经济形式不佳。印度参与 70 年代初肢解巴基斯坦,欠
债太多,加上旱灾,人民怨声载道,动乱不断。为此 1969 年国大党孟买会议通过《关于经济政策决议》,1975 年 7 月颁布 20 点经济纲领,都重申社会
主义目标,大力发展公营经济。这些措施都收效不大。第二政治矛盾加深。英吉拉·甘地独掌大权,尼赫鲁建立的内部协商一致原则已被破坏,国内各种
矛盾层出不穷,协商解决不力,反对党趁机联合,向国大党发难。对英吉拉 ·甘地致命一击的是,1975 年 6 月 12 日她在 1971 年大选中营私舞弊的罪名下,
被告上了北方邦的法庭。在此危急时刻,她于 1975 年 6 月 25 日,经总统批准宣布在全国实行紧急状态,并按照《维护国内安全法》。逮捕了反对党领
袖和她所有的政敌,总数超过十万余人,第三,国大党内部矛盾激化。英吉拉 ·甘地上任不久后就发生与党内辛迪加派为代表的反对势力的矛盾和斗争 。
1969 年在总统候选人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导致国大党发生第一次大分裂。以英吉拉 ·甘地为代表的主流派力量大为剥削。但英吉拉·甘地更加独断专行,党
内重大事情都有她一个人说了算。第四外交方面,1971 年 8 月印度同苏联签订了带有军事合作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同年 11 月,在苏联的
支持下,印度利用东西巴冲突,发动了肢解巴基斯坦的战争,在东巴催生了而孟加拉国。由于上述诸多问题,国大党在 1967 年邦选举中开始失利,连续
丢失六个邦。英吉拉·甘地操纵议会,于 1977 年 1 月 18 日突然宣布 3 月举行大选,想给反对党一个措手不及,但反对党在结束紧急状态后的几个月里迅
速结成了以人民党为首的竞选联盟,并在大选中获胜,建立独立后第一个非国大党政府。国大党首次在中央失去一党执政的地位。
大选失败后,英吉拉·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内部又生分歧。英吉拉·甘地被解除了议会党团领袖的职务,由 Y·B·恰范取代,于是形成以英吉拉·甘地和恰范为
代表的两派。1978 年初两派斗争公开化,国大党有一次发生分裂。英吉拉·甘地一直不甘心大选失败,决心重振旗鼓,挽回败局,并为此做出了艰苦的
努力。她终于于 1980 年赢得大选,再次执政上台。
英吉拉·甘地在第二次执政期间,利用分化瓦解。策划倒戈等手段,击败反对党,控制了大对数邦。在经济方面,放宽对私人企业的限制,鼓励投资,扩
大生产,基本完成“六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对外参与不结盟运动,同苏联保持特殊关系。但英吉拉·甘地在处理民族、教派、种姓等矛盾引起的动乱时
采取高压手段,产生了恶劣后果。由于对旁遮普邦锡克教分裂主义势力闹事处理不当。1984 年 6 月,中央政府被迫实行“蓝星行动”引起全国范围内对
锡克教徒对印度教徒的报复行为。10 月 31 日,英吉拉·甘地被身边两名锡克卫兵杀害,进而爆发大规模两教教徒的暴力冲突。
(1984.0.31-
内容
1989.12.02)
领导人拉吉夫· 领导人 1951Shiv Niketan school
甘地(Rajiv 1954Welham Boys' School, Dehradun and Doon School, Dehradun
Gandhi 1961study A-levels in London,also educated at the Ecole
教育水平
)及其影响力 D'Humanité
1962-1965 剑桥三一学院学习学工程学(退学)
1966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程学(退学)
1981.08.17 就任国会议员
1984.10.31-1989.12.02 印度第六任总理
从政经历
1985-1991 印度国民大会主席
1989.12.18-1990.12.23 反对党领袖
家族、同学、私密关系 父亲:(1912-1960)费罗兹·甘地(Feroze Gandhi)印度自由战士、政治
家、记者
母亲:(1917-1984)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印
度第一位女总理
配偶:(1946-)索尼娅·甘地(Sonia Gandhi)印度政治家、现任国大
党主席
弟弟:(1946-1980)桑吉·甘地(Sanjay Gandhi )印度政治家,原英吉
拉·甘地继承人
儿子:(1970-)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印度政治家、印度议会
成员、2017-2019 国大党主席、印度青年大会主席
女儿:(1972-)朴雅卡· 甘地·瓦德拉(Priyanka Gandhi Vadra)是
印度政治家,也是负责北方邦的全印度国会委员会秘书长
种姓、种族
宗教 印度教
地方、根据地
社会团体
财团关系
军方关系
外国关系
济政策:
通过激励私人生产试图开放国家经济,但收效甚微
增加政府对科学、技术和相关产业的支持,并减少了以技术为基础的产
业,特别是计算机、航空、国防和电信的进口配额、税收和关税。
1986 年,宣布一项国家教育政策,以在印度实现高等教育项目的现代化
和扩展。
党内重大决议 1986 年 , 创 立 了 以 中 央 政 府 为 基 础 的 教 育 机 构 Jawahar Navodaya
领导人影响 Vidyalaya System,为农村人口提供 6 至 12 年级的免费住宿教育。
1986 年,创建了 MTNL,帮助开发了农村地区的电话网络。
1990 年,采取措施大幅降低许可权,允许企业和个人在不受官僚限制的
情况下购买资本、消费品和进口。
对外政策:
中国:1988 年,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印关系由冰冷到解冻
党的选举候选人
外派政府官员
拉吉夫·甘地是英吉拉·甘地的长子。在危急时刻,国大党元老们推举拉吉夫·甘地出山。在英吉拉·甘地被害当晚,拉吉夫·甘地宣誓就任总理,即刻组成
内阁,平息了国内的教派冲突。同时又利用选民对其母刺害的同情浪潮,不失时机的宣布于 1984 年 12 月举行大选。结果,国大党大获全胜,在人民院
和联邦各院各获 4/5 和 2/3 议席。经过此后邦议会选举,国大党同时在 2/3 邦里执政。这是独立以来,国大党在联邦议会中实力最强的时期。
拉吉夫·甘地执政的主要成绩是提出“建设 21 世纪现代化印度”的响亮口号,立志要将印度建成世界工业强国之一。开始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取
消部分许可证制度,放宽进口限制,鼓励私企发展。对反对党采取怀柔政策,缓和了原先的紧张关系。对外频繁出访,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但拉
吉夫·甘地 1986 年陷入了博斯福贿赂案,加上其财政部长 V·P·辛格的分裂行为,国大党又一次削弱了力量。1989 年 V·P·辛格联合反对党组成全国阵线,
一致对抗国大党。在 1989 年 11 月举行的大选中,国大党又一次失利,未获人民院半数席位,也无力组织政府,导致独立后第二个非国大党政府——全
国阵线政府在中央执政。1991 年,拉吉夫·甘地领导的国大党重振士气,积极投入竞选工作。5 月 21 日对拉吉夫·甘地派兵到斯里兰卡维和不满的斯里兰
卡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策划用人体炸弹杀害了正在泰米尔纳杜邦进行竞选活动的拉吉夫 ·甘地。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大党不仅在人民院选举中失利,
还在北方邦等 8 个重要的邦会议中被印人党占去了优势。仅以北方邦为例,在 1989-1991 年的选举中,国大党的得票率从 29.7%跌至 17.4%。失去选票中
的 40%分别被代表上层集团的新人民党、代表中下层的社会党和代表表列种姓的大众社会党夺去。尽管如此,国大党当时仍是全国最强大的政党。在
1989 年人民院选举中国大党所获席位在 12 个邦领先,议员来自 20 个邦;得票率在 17 个邦领先,得票贡献率来自 24 个邦、区。在 1990 年邦级议会选举
中,国大党所获席位数和选票率分别在 9 个邦和 11 个邦领先。
(19910621-
内容
19960516)
领导人 在哈南康达区完成部分小学教育
(Pamulaparthi 奥斯曼尼亚大学艺术学院(BA)学士学位
教育水平
Venkata 那格浦尔大学( LL.M.)硕士学位
Narasimha Rao) 孟买大学
及其影响力 国会议员
19770323-19841231 哈南康达选区/19841231-19910313 拉姆泰克选
区/19910620-1996050 南迪亚尔选区/19960515-19971204 布拉马普尔选区
19710930-19730110 安得拉邦第四任首席部长
从政经历
19840719-19841231/19860312-19860512 内政部长
19800114-19840719/19880625-19891202/19920331-19940118 外交部长
领导人 19841231-19850925/19930306-19960516 国防部长
19910621-19960516 印度第九任总理
家族、同学、私密关系
种姓、种族 婆罗门
宗教 印度教
地方、根据地
社会团体
财团关系
军方关系
外国关系
领导人影响 党内重大决议 经济政策:改革资本市场,放开国内业务,改革贸易体制。政府的目标是减
少财政赤字、公共部门私有化和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引入了贸易改革和外国直接投资监管的变化,以在稳定外部贷款的同时向印
度开放外贸。
1992 年废除了决定公司可以发行的股票价格和数量的资本发行总监。
引入 1992 年 SEBI 法案和证券法(修正案),赋予 SEBI 注册和监管所有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合法权力。
1992 年,印度股票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并允许印度公司通过发行
全球存托凭证(GDR)在国际市场上筹集资金。
国家证券交易所于 1994 年开始作为基于计算机的交易系统,作为推动印度
其他证券交易所改革的工具。到 1996 年,NSE 成为印度最大的交易所。
[48]
将关税从平均 85% 降至 25%,并取消数量控制。(卢比在贸易账户上可兑
换。)
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将合资企业的外资比例上限从 40% 提高到 51%,优先
领域允许 100% 的外资。
简化外商直接投资审批程序,并在至少 35 个行业中自动审批外商参与范围
内的项目。
印度的外国投资总额(包括外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
集的投资)从 1991-92 1.32 亿美元增长到 1995 年的 53 亿美元
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和危机管理
推动国家核安全和弹道导弹计划,有资料推测印度 1998 年的 Pokhran 核试
验是 1995 年其任职期间计划的
增加军费开支,并设置印度军队正在打击新出现的恐怖主义和叛乱威胁,以
及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核潜力。正是在他的任期内,印度旁遮普邦的恐怖主义
才最终被击败。
于 1992 年决定公开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并允许以色列在新德里开设大使

推出了“东望”外交政策,使印度与东盟更加接近。与东盟成员国重新建
立政治联系;加强与东南亚在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方面的经济互动;
并与东南亚多个国家建立战略和防务联系。
党的选举候选人
外派政府官员
在 1991 年大选中,国大党未获过半数席位,仅以议会中第一大党被邀请组织新政府。同时担任国大党主席的拉吉夫 ·甘地被害后,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力
荐其遗孀索尼娅·甘地(意大利人)出任党主席,但遭拒绝。最后只得推荐党内实力派人物 N·拉奥为党的代理主席,继而被推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 ,
于 6 月 21 日宣誓就任总理。
拉奥领导了一个少数派政府,但却完成五年任期。拉奥政府的最大功绩是正式提出并实施了印度的经济改革。新政府刚上台时面临国内动乱和海湾战争
的冲击,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1991 年 7 月,拉奥政府被迫进行大胆的经济改革,即按照世界银行的要求,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行“自由化、
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陆续颁发一系列新的工业、贸易、投资和外汇政策。结果,印度经济连年已较高速度稳定发展。在内政方面,拉奥
善于与反对党协商妥协,逐步平息了几个邦的动乱和暴力事件。1991 年 3 月拉奥施展手法,挫败了反对党对政府的第一个不信任案。1992 年,由于处理
阿约迪亚寺庙之争不力,加上拉奥被指控涉嫌贿赂案,反对党 7 月第二次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拉奥政府仍以微弱多数票度过难关。拉奥在任期内一面
推行经济改革,一面花大力气以和平方式解决教派冲突,国内局势趋于平稳。对外,拉奥政府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注意发展与邻国关系,改善了印美
印中关系。
从第十一届(1996 年)到十三届(1999 年)的三届大选中,国大党均为议会第二大党,作为议会最大反对党而存在。这个时候国大党在中央和邦里都呈
现出明显的衰势。1998 年 10 月在国大党德里会议上,索尼娅·甘地正式被选为党主席。她领导的国大党振兴党务,重整组织,积极做选民工作,逐渐扭
转失利局面,阻止了国大党的颓势。国大党毕竟是个历史长,基础广,经验多的大党,经过多年的积蓄力量,到 2004 年 4 月-5 月间举行的第十四届大选
中,国大党击败印人党,再度上台执政。领导国大党获胜使索尼娅·甘地名声大震,在 5 月 15 日国大党高层会议上高票当选本党议会党团领袖。16 日,
国大党和盟党(包括左翼左翼政党)一致通过她作为总理的提名。17 日索尼娅·甘地又获得人民院 326 名新当选议员的支持。在这种情势下,索尼娅·甘
地当选总理似乎已成定局,然而就在 18 日索尼娅·甘地坚决不当总理,并推荐国大党元老,前财长 M·辛格出任此职。国大党从上到下的挽留浪潮都不能
改变索尼娅·甘地的决心。
(20040522-
内容
20140526)
领导人曼莫汉· 旁遮普大学( BA , MA )经济学学士硕士
辛格及其影响力 剑桥大学(BA)经济学研究
教育水平
毕业后在旁遮普大学任教
1960 牛津大学( DPhil )哲学博士
1991-2019 国会议员阿萨姆邦
1991-1996 财政部长
从政经历 1998-2004Rajya Sabha 反对党领袖
2004-2014 人事、公共申诉和养老金部长
20040522-20140526 第十三任总理
配偶:古尔·沙兰考尔(Gursharan Kaur)印度历史教授、作家
领导人 长女;Upinder Singh 印度历史学家、德里大学历史系主任
家族、同学、私密关系
次女:Amrit Singh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一名专职律师
幼女:Ashok Pattnaik
种姓、种族
宗教 锡克教
地方、根据地
社会团体
财团关系
军方关系
外国关系
领导人影响 党内重大决议 经济政策:
废除了致使印度经济增长缓慢和腐败的 Licence Raj,倡导印度经济自由
化,鼓励市场发展,
与 P. Chidambaram,一起领导了印度经济以 8% 至 9% 的经济增长率增长
的时期
2007 年,印度实现了 9% 的最高 GDP 增长率,成为世界上增长第二快的
主要经济体。
颁布了《国家就业保障法》
辛格政府继续实施瓦杰帕伊政府发起的黄金四边形和高速公路现代化计
划。
辛格还致力于改革银行和金融部门以及公共部门公司。
财政部致力于减轻农民的债务,并致力于制定支持产业的政策。
2005 年,辛格政府引入了增值税,取代了销售税。
医疗保健和健康:
2005 年,辛格总理及其政府卫生部启动了全国农村卫生使命(NHRM),动
员了 50 万社区卫生工作者。
2006 年,他的政府实施了在全印度医学研究所(AIIMS)、印度理工学院
(IIT)、印度管理学院(IIM)和其他中央高等院校保留 27%席位的提案。
其他落后阶级的教育导致了 2006 年印度的反保留抗议。
2009 年 7 月 2 日,辛格部出台了《受教育权法案》(RTE)法案。
在安得拉邦、比哈尔邦、古吉拉特邦、奥里萨邦、旁遮普邦、中央邦、拉
贾斯坦邦和喜马偕尔邦开设了八个 IIT。
辛格政府还继续了 Sarva Shiksha Abhiyan 计划。该计划包括引入和改进
午餐,以及在印度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开设学校以打击文盲。
安全和内政:
通过修订《非法活动(预防)法》(UAPA)加强了反恐法。
2009 年 2 月成立印度唯一身份管理局,该机构负责实施设想的多用途国民身
份证,其目标是提高国家安全和促进电子政务.
立法:
2005 年通过《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NREGA)和《信息权法》
2009 年通过《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2010 年 4 月 1 日生效后,印度
成为 135 个将教育作为每个儿童基本权利的国家之一。
2013 年通过《2013 年土地征用、恢复和重新安置的公平补偿和透明度法》
对外政策:
继续务实外交政策
巴基斯坦:继续推动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高层互访频繁
中国:辛格努力结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争端、2006 年 11 月中国国家
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随后辛格在 2008 年 1 月访问中国,中印关系重启。
2013 年 5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度、2013 年 10 月辛格进行对中国的正
式访问,并签订了三项协议,与北京昆明成都建立姐妹城市关系。
2010 年中国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阿富汗: 2008 年 8 月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访问新德里期间,曼莫
汉·辛格增加了对阿富汗的一揽子援助,以发展更多的学校、诊所、基础
设施和国防。
在辛格的领导下,印度成为阿富汗最大的单一援助国之一。
美国:辛格政府致力于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他于 2005 年 7 月访问美国,
开始就印美民用核协议进行谈判。
乔治·W·布什于 2006 年 3 月成功访问印度,期间宣布核协议,使印度
获得美国核燃料和技术,而印度将不得不允许 IAEA 检查其民用核反应堆。
经过两年多的谈判,随后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供应国集团和美国国会
的批准。2008 年 10 月印美签订协议。
2009 年 11 月 辛格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期间对白宫进行了首次正式国事
访问。
与日本和欧盟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关系有所改善。
与伊朗的关系仍在继续,有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的谈判已经
开始。
新德里于 2006 年 4 月主办了印度-非洲峰会,15 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出
席了会议。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特别是巴西和南非。辛格发扬了 2003
年《巴西利亚宣言》和 IBSA 对话论坛成立后建立的势头。
辛格政府也特别热衷于扩大与以色列的关系。自 2003 年以来,两国相互
进行了大量投资,以色列现在与俄罗斯竞争,成为印度的国防合作伙伴。
尽管印度和俄罗斯之间出现了一些外交故障,特别是由于俄罗斯向印度交
付的几种武器的延迟和价格上涨,两国之间的关系依然牢固,印度和俄罗
斯签署了各种协议加强国防、核能和空间合作。
党的选举候选人
外派政府官员
被誉为“印度 90 年代经济改革设计师”的 M·辛格于 2004 年 5 月 22 日宣任就职,成为印度独立后第 13 位政府总理,首位信仰锡克教的总理。摆在 M·辛
格总理面前现有两大难题,一是如何稳定执政联盟,少发生没完没了的纷争。国大党在 14 届大选中独自获得 145 席,要执政必须靠 20 个盟党组成的全
国联合进步联盟支持。他领导组成的新政府包括 68 名部长,其中国大党占 42 名。在 23 日召开的首次内阁会议上 M·辛格强调要完成五年任期,执政联
盟必须协商一致,共同奋斗。为有章可循,他于 5 月 26 日召开各党派会议,就执政联盟《最低共同纲领在》达成一致。二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穷人受
益的矛盾,尽量减轻日益严重的贫富悬殊现象。M·辛格在就职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新政府将继续推行经济改革,并要以人为本,使改革有利于老百
姓。在新政府的工作计划草案中,国内政策的重点是农业和就业,提出要保护农民工人,为他们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7 月,M·辛格政府在在经济报告
中提出五项任务:(1)今后五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7-8%;(2)遏制通货膨胀;(3)大力发展农业;(4)工业规模扩大 10%(5)2008 年消灭财政赤
字。为了更好的实施《最低共同纲领》接着于 7 月中旬,由索尼娅·甘地任主席的国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成员包括工业、能源、就业等方面的著名经济学
家、政府退休高管和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负责人等。反对党质疑这样印度会出现政府和资委会两个“权力中心”,对此,国大党反驳道,资委会不行使
任何行政权力,只是一个广泛的咨询机构。印度社会舆论认为,这种总理主政、党主席管党的“双头政治”模式有利于印度局势的稳定。外交方面,辛
格就任以来,着力抓了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保持同大国的关系,其中尤其要重视与美关系,但同时表示不会倒向美国的怀抱;要提升印俄战略伙伴关
系,包括俄向印转让尖端技术。二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务实灵活的姿态改善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三是同德国、日本和巴西等国一道,营造气
氛,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规模与性质 大小、性
国大党是代表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村地富阶级利益的政党,
质、群众、精英
组织结构 中央(横
向) 基层(纵向)
组织制度 会议制度 加
入和退出 党员纪律
外围社会组织 是否有、
政党组织 庞大工会、妇女 青年、
学生

盟党关系
政党组织及其地位 财团关系 财力(收
和影响力 入) 选举支出
军方关系
外国关系
选票

政党地位 议席

执政时间、联盟成员

政党的影响力 经济:预算
政治:选举

社会:保留制
文化:世俗化
国防:文武
生态:环保

外交:中印 、美俄、日

政党对中印
关系的影响
中印关系对
政党的影
响、对选举
结果的影响
1947 年前,国大党在民族独立运动时期逐渐形成的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取向,为独立后的印度制定建国方略奠定了思想基础。1928 年国
大党受全印穆斯林联盟等政党的委托拟定了印度宪法草案。该草案在政治上提出要改变印度的行政区划,呼吁按语言建省,扩大省自治权;要求将主要
权利交给印度政府,英印政府只拥有外交国防权。在经济政策方面,保护和发展印度民族工商业一直是国大党的基本要求之一。 1930 年圣雄甘地代表国
大党对英印政府提出十一点要求,主要内容包括:降低卢比兑换率、消减田赋、削减军费、实行保护关税率、废除政府食盐专营制等。 1931 年国大党卡
拉奇会议通过《关于经济政策和基本权利的决议》提出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实行国有化;要求结束对民众的剥削,政治自由必须包括贫困群众的
经济自由、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等。这是国大党第一个带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的纲领,他的实质是印度要走一条中间主义道路,包括重要工业部门
的国有化、社会福利和公平分配、阶级合作与民主渐进的改革方式等。 1936 年 12 月,国大党费兹普尔年会通过《土地纲领》,主要内容包括要求降低
地租、田赋和水稅;取消欠税;禁止苛捐杂税和强制劳动;减轻高利贷债务负担等。1936 年国大党为参加 11 省立法议会选举提出了建党以来第一个竞
选纲领,要点有:(1)实现农业改革,减少地租和土地税,减轻农民负担。(2)许诺保证产业工人的适当生活标准。(3)反对对妇女的歧视(4)废
除贱民制等。1938 年省实行自治期间,国大党成立了计划委员会,J·L·尼赫鲁担任主席。该委员会为印度经济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开创了由国家主导
的计划经济与私人资本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国大党主张建立世俗社会,反对教派主义尤其是反对英印政府实行的按教派划分选区的办法。
1947 年,国大党奋斗纲领的第一大步,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任务完成。独立后,国大党长期在中央执政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国大党沿用至今的党章第
一条宣称,其宗旨是“为印度人民谋取福利和进步,以和平和立宪手段在印度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保证机会均等和经济
与政治权利,谋求疏解和平与友伴’。第二条宣称国大党对现行的印度宪法忠贞不渝,遵循社会主义、世俗主义和民主原则,并将维护印度的主权、团
结和统一”。
独立以来,国大党在政纲确立方面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1948 年 11 月国大党全国委员会通过独立后第一个决议,指出印度的政治独立已经取得,国大
党应致力于建立真正的全国民主和基于正义于平等的社会的伟大任务。这样一个社会必须为每个男人和女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工作的自由,以便体现他
她的个性发展。
1969 年 7 月 12 日,时任政府总理的英吉拉·甘地在国大党全国委员会会议致辞时说,印度的问题要放在印度的背景下来看。这就是为什吗印度一直选择
国内走民主、世俗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领域里实行不结盟政策。这是英吉拉 ·甘地首次将国大党的政治纲领归纳为上述四大原则又称“四大支
柱”。1984 年拉吉夫·甘地继任总理后首次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讲时说,尼赫鲁为印度政治和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这就是民主主义、世俗主义、社会主
义和不结盟。
1996 年-1999 年的三届大选中,国大党均沦为议会最大反对党,仍重申了党的基本政治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该党 1996 年竞选纲领中,(1)国家的团结
和统一(2)基于议会制的民主(3)世俗主义(4)独立司法(5)言论和新闻自由(6)稳定、社会和谐与发展。
2004 年 4-5 月间的大选对国大党是一次新的考验,也是一次大的转机。国大党在大选前 3 月 15 日发布的竞选纲领仍贯穿了党的基本精神原则。同时国大
党在全面阐明各项政策主张后强调两点,一是首次表示愿与其他党派合作,共同阻止印人党连任;二是要花大力气加深经济改革,发展经济,提高贫困
人口的生活水平。在大选获胜后新政府拟定的工作计划中也强调,目前关注重点在农业、就业、教育和健康四大领域。
国大党执政业绩
从印度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转换看,从 1951 年至今经历了两大时期,国大党始终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在第一时期从 1951-1991,印度经济的发展基本上
遵循尼赫鲁“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发展方针,以政府干预为手段的计划体
制,以自力更生为特征的对外经济政策,实行一种半管制半封闭的经济体制。在这种半僵化的经济体制下,印度经济总体以中低速度运行。从 1950 年开
始的 30 年间里印度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 3.5%。80 年代初英吉拉·甘地感到有革新经济体制的必要,开始放松管制。拉吉夫甘地即位以后提出一些改改革
措施但均未执行。第二时期从 1991 年至今(本书出版于 2005 年)从拉奥政府开始开始,印度才真正实行经济改革,80 年代末以来由于中央政府的数次
更迭,印度国民经济管理上出现失误,印度 1991 年 5 月爆发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这场危机迫使印度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大举借贷,以便度
过难关;同时,印度也不得不接受这些国际金融组织提出的改革计划,整个经济发展模式受制于人。于是,以财政部长辛格为首的改革领导班子推出了
一套新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加速私有化、扩大开放等。从此印度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
一、经济方面。独立后,国大党政府面对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经济“烂摊子”提出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从 1950 年起实行五年计划,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一)工业方面,主要实行以重工业和公有经济为重点的发展方针,力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国大党政府分别于 1956 年、1980 年出台两个《工业政策决议》。经过三、四个五年计划,印度基本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工业现代化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60 年代后期,印度的工业产值曾一度占据世界第 10 位,但在发展中国家里印度的工业水平仍名列前茅。近几年,印度工业发展加快,
已具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自我装备能力,又成为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二)农业方面,针对印度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1965-1967 年连续两年发
生粮食危机和政府倡导的土地改革进行的很不彻底,60 年代后期,陷入危机 的农业迫使国大党政府在条件较好的旁遮普等西北部几个邦,开展以推广
优良品种、倡导使用化肥和实施灌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这场革命虽然发展不平衡,也未惠及更多农民,但直接的效果是使印度实现了低水平
的粮食自给。据国大党有关资料,1950-51 年度,印度粮食产量 5500 万吨,2000-2001 年度上升到 2 亿吨。现有灌溉面积比 1951 年增加了 6 倍。绿色革
命还带动了“白色革命”(牛奶业)和“蓝色革命”(渔业)。国大党自诩有长期开展农村发展项目的传统。1971 年,英吉拉·甘地政府提出“消除贫
困”的口号,实行小农发展计划、“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五五”计划( 1980-1985)制定了“脱贫计划”“六五”计划又实施“农村综合发展计
划”。这些计划虽执行不力,收效不大,但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仍起到一定作用,并促进农业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变。(三)服务业方面,作
为印度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但进入 80 年代后,国大党政府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印度服务业成为国民生产的增长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率增大,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加大,据有关统计,1980-81 年度,印度 GDP 中第一、二、三产的比重为 38.1%、20.91%和 40.99%,1988-99 年度,这个比
重改变为 26.83%、22.01%和 51.16%(《印度国情与综合实力》)(四)对外经贸方面,印度外贸发展总体上不算快。尼赫鲁时代实行的内向型的进口
替代模式,目的是满足国内经济自给自足的需求,1951-52 年度,印度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占的比例为 2.4%。在英吉拉·甘地二任期间,为改善落后的外贸
状况,提出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相结合的经贸战略。自那以后,印度的对外经贸有所发展,但比起其他先进国家仍很滞后,在英吉拉 ·甘地政府在位的
1980-81 年度,印度外贸占世界总额的 0.42%,到 1990-91 年度,这个比例为 0.4%。90 年代初,拉奥政府实行了一整套改革措施,包括鼓励出口,调整
汇率,降低关税,放松外汇管理,基本取消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等,到 90 年代末,印度的对外经贸有所改善,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 0.6%左右。
二、政治方面。国大党政府针对国内贫困人口多、社会结构复杂和各类矛盾尖锐的现实,致力于建立一套适合印度国情的政治制度。从国大党独立前夕
主持制宪会议到 1950 年完成印度宪法的内容来看,英国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几乎全盘地移植到印度来了。国大党坚持实行民主政治,确立议会民主制的政
体,认为这种制度能真正体现自由、平等的观念,符合人的本性,能动员民众广泛参政,有助于妥善解决各类政治和社会矛盾。经过半个多少世纪的实
践。国大党为印度确立 的这套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得以贯彻和实行:议会民主制坚持下来,整体运作基本正常;民众参政意识较强,选民投票率较高;
常规选举基本运行正常,两级政权交替更迭相对平稳;执政党、反对党及其压力集团关系得当,党派活动与斗争能在宪法框架内进行;宪法允许的司法
独立得到实施,合法的舆论自由也基本得到保障等。但是,正如人们预料地那样,由于印度社会的种种缺陷和弊端,加上执政中的失误和偏差,国大党
倡导的这套政治制度确实存在贯彻不充分,执行不彻底和实施不到位的问题,充分暴露了印度民主政治不成熟的一面。
在印度民主政治进程中,国大党扮演了先导者和执行者两种角色突出表现在整合国家和建立强中央两个方面。
在国家整合方面,国大党政府的治国理念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民族团结,包括:(一)维护国家安全;(二)强烈的世俗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凝聚
力;(3)伴随社会公正的经济增长和全面发展促进的普遍繁荣。由于历史和现时的多种复杂原因,印度国内长期存在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国大党政府
多年来采取软硬兼施与妥协调和的手段,分别解决了旁遮普邦锡克极端分子要求建立“卡里斯坦”、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邦分裂主义分子要求建国等问
题。70 年代中期国大党通过那加兰邦政府与叛乱的地下组织签署了和平协议。 1985 年,拉吉夫·甘地政府先后签订了《旁遮普协议》和《米佐拉姆协
议》,基本上平息了这些邦的动乱。由印巴分治遗留下来的克什米尔问题既复杂又特殊,对外存在同巴基斯坦的归属争议,对内存在对克区特殊地位的
处置问题。国大党政府在 1948 年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即宣布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个邦。为稳定克什米尔的局势,国大党先后签订几个重要的协议: 1952
年《德里协议》、1975 年的“六点协议”和 1986 年《拉吉夫——法鲁克协议。这样,克什米尔地区的动乱局面基本得到控制,并举行了地方议会选举 。
国大党妥善地解决了印度的一些特殊问题,主要有:安置了印巴分治引起的难民;将 550 多个封建土邦纳入印度共和国;基本解决了以语言化邦的问题 ;
确立了全国和邦的官方语言。
在建立强中央方面,国大党拥护实行由中央和邦两级权利机构组成的组成的联邦制,但同时清醒的认识到,印度拥有多元社会结构,质异性大;内部缺
乏凝聚力,高度分散;长期存在分离主义势力,离心力强,因而主张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强中央,尽管很对人提出异议,甚至称国大党搞的是“准联邦”
“半联邦”或“中央集权”的联邦制等。贯穿这一问题的主线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此,国大党主要领导人的处理,有得有失尼赫鲁掌握主动,处理
得当,在位时中央和地方关系总体平稳。1950 年国大党政府内建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尼赫鲁任主席。该委员会在中央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上很有发言
权,作用类似内阁。一些邦反对甚至要求撤销计委。1952 年国大党政府成立了全国发展理事会,各邦首席部长是其成员,成为中央与邦的中央机构。后
来又建立地区理事会,实际上是为中央服务的咨询机构。但这两个机构实际上都形同虚设,作用不大。英吉拉·甘地执政的中后期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
与地方关系趋紧。80 年代初,专门负责审议和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萨卡里亚委员会成立 ,但其权限和作用有限 。此时,包括地方党在内的反对党联
手对付国大党,对国大党构成威胁。英吉拉甘地继任总理后,前期注意修复和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拉奥政府 90 年代初推进经济改革,对地方的干预
减少,邦及政党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日益强大,中央权力又相对削弱,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因而趋缓。总的来看,国大党在印度建立强中央的思想是符
合印度实际的,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调动全国有限的资源;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有利于全国上下协作 一致对外。实际上,印
度历届政府直到印人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政府,都继承了强中央的传统做法 。
由此可见,国大党子在执政过程中一直将维护国家的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种治国理政的思想明显的体现在国大党在 1996、1998 年的竞选纲领中:
“稳定是良序存在的平台,也是一个公民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稳定以为思想、政策、纲领的稳定,稳定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经济增长、人文发展
和社会和谐目标的手段”。在独立后的长期执政中,国大党基本贯彻了这一执政理念。
三、科技方面。国大党对印度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表现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完备的科学管理体制,培养了
一批科技工作者,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取得杰出的成就。
核工业 独立前夕,尼赫鲁便提出印度要发展自己的核研究,强调在印度受到威胁时,她必将使用一切手段去保卫自己。 1954 年,尼赫鲁政府建立原子能
部; 1957 年成立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建立第第一座核反应堆。印度的核能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当水平,现已建立包括核材料利用、重水生产 、反应堆技
术和核废料处用在内的完整核工业体系。核能和核技术被广泛利用在发电、农业工业、医学等领域。1974 年,英吉拉·甘地政府精心策划了第一次核装
置试验。自那以后,印度历届政府都未放弃实现核武器化的目标。
印度的导弹技术也取得长足的进步。英吉拉甘地政府 1983 年出台《导弹综合开发计划》,要在 20 年里完成从短程到远程导弹、从战术到战略武器的系
统运载计划。目前,印度已开发了五种不同用途的导弹系列,现正在研制洲际弹道导弹。
航天工业 1962 年,尼赫鲁政府成立国家空间技术研究委员会,1972 年正式改为空间技术部。印度现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空间技术国,主要是发展了遥感
卫星和通讯卫星,掌握了运载火箭技术。1975 年,英吉拉·甘地在任时,印度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卫星,随后发射了通讯和遥感卫星,为各生产部门
提供应用服务。1980 年,英吉拉·甘地二任时,印度开始用国产运载工具发射卫星。印度成为世界上第六个将卫星送人极地轨道的国家,现正在开发第
四代同步卫星运载火箭。
信息产业 80 年代,拉吉夫·甘地讲过,印度已经错过工业革命,决不能错过电子革命。1986 年,他的政府推出《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同
时制定开发起级计算机计划。90 年代。印度的信息产业进人迅速发展时期。从 1985 年至 1995 年的十年间,软件生产值增加了一百倍。2000 - 2001 年度,
印度软件产值达 107 亿美元,其中软件和服务出口 80 亿美元,计划 2008 年软件出口产值 500 亿美元。全国软件产业现拥有 50 多万专业科技人员。印度
已成为软件技术的强国。同时,印度也未忽视体现硬件技术的超级计算机的研发。1998 年问世的 Param - 10000 超级计运算能力达每秒 1000 亿次。
此外,取得显著成就的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以及高性能料和石油化工等的研发,都是在国大党执政期间,制定政策,编造计划并付诸实施的。
四、社会方面。独立以来,印度社会各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这与国大党长期的执政努力分不开。社会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和领域,这里只能集中讲两个
方面,一是印度的整体人文水平有所提高,二是印度社会现代化进程有所推进。
在人文方面,国大党一向把消灭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议程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度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据世界银行统计,从 1950-
51 年度到 1997 - 98 年度,印度的人均国民收人提高了 1.53 倍。 1997 年,印度人均 GDP 为 370 美元,1990 年提高到 450 美元。英吉拉甘地发动“绿色
革命”是明智之举,这场革命基本上解决了印度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何等了不起的大事。在随后开展的“白色革命”又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产奶
大国,印度人年均用奶达 70 公斤以上。尼赫鲁总理从独立就十分重视教育,1966 年印度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与国家发展》报告,政府府形成了系统
的教育政策。1986 年。议会通过《国家教育政策》,确认教育是印度导向 21 世纪的“有效工具”,并决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1951- 52 年度教育经费占
GDP 的 0.7%,1999 - 2000 年度提高到 3.94%。目前全国有 259 所大学,11089 所各类学院,在校大学生 1951 年为 36 万,1991 年达 400 万,现有 740 多
万 ( 2005 年 ) 。 拉 吉 夫 · 甘 地 总 理 1988 年 成 立 国 家 扫 盲 委 员 会 , 对 扫 盲 工 作 有 很 大 的 推 动 作 用 。 印 度 成 人 识 字 率 1951 年 为 1833% .2001 年 为
65.38%。1985 年 英吉拉甘地国家大学建成,为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机会。印度的新闻媒体事业发展迅速,截止 2001 年九月,全国用 101 种
语言出版发行五万多种报刊,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扩大,目前,前者人口的 97.3%,后者打 87%,印度还是世界?图书出版大国年均出版英文图书数量
仅次于美国、英国,居世界第三位。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印度人民的健康医疗状况也有较大改善,印度的医疗服务主要由中
央和邦政府提供,1983 年,英吉拉甘地政府制定了国家卫生政策,决定建立初级医疗保障网络,目标是 2000 年人人享有健康,截止 1999 年 6 月 30 日,
全国共有 2935 各社区卫生中心,22975 个初级卫生中心,137271 个保健站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印度现已消灭天花病,麻风病,疟疾病也得到
控制,印度人的平均寿命 1951 年为 36.7 岁,2000 年提高到 64.6 岁。人口死亡率,1951 年为 25%,2000 年下降至 8.7%。
国大党一贯推崇世俗主义信念执政后,以立法,行政等手段促进社会世俗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教育,民众摆脱旧意识旧观
念,树立新的现代价值观,另一方面,又鲜明的反对派主意,教派主义,党派组织进行斗争,对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国大党为
代表的世俗力量,从古丝绸的政治代表令人党,国民志愿服务团等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政府努力推进印度社会的世俗化,主要树立了三大目标,其
一是实现宗教平等,尤其是处理好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长期存在的矛盾,国大党长久以来得到穆斯林等宗教少数民族的支持,其二是消除种族压迫,国大
党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低种姓和表列种姓与部落不受歧视。其三是改善妇女境况,妇女受歧视是印度传统宗教社会的痼疾,国大党长期从立法,
行政方面,为妇女争取权益,总之,印度独立后,在社会世俗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世俗民主政治集体制,世俗化观念广泛传播,
行政机构按世俗立国原则办事。
五外交方面。国大党政府针对印度独立后面临国际上冷战和东西方对峙的形势,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了印度的外交战略和方针。被称为印度外交政策
设计师的尼赫鲁在 1947 年说过“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一个国家对外事务运作的艺术在于发现什么对这个国家最有利 "。这里,国家利益通常是指:(1)
保卫国家边界;(2)巩固国家的统和团结;(3)促进国家的经济利益;(4)维护国际和平。尼赫鲁认为,印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人多地广,资源
丰富,地扼两洋,处东西方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得天独厚。为此,印度必将在世界事务中成为极具份量的大国。根据他的思想,印度的“大国梦”可分三
个层次,第一,在南亚,大块头的印度(人口占 76%以上,面积占 70% ,GDP 占 74- 75% )是“中心王国”,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地区霸主架势。第二,在印度
洋地区,印度要成为经济、政治活动中心。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尼赫鲁便在《自传》中提出建立包括印度、中国、缅甸、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在内的“大
印度联邦”构想。第三,在世界范围,印度要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争当流大国。在尼赫鲁外交思想的指引下 .历届国大党政府看推行了一条积极进取的外
交路线,采取一系列外交举措,其中有些具有积极意义,为印度盛得国际声带:有些却颇具消极影响,使印度国际形象不佳。
(一)不结盟政策。1946 年,尼赫鲁在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中就提出外交政策上的不结盟思想。不结盟从 50 年代初便成为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从 1957 年
开始,尼赫鲁同纳赛尔、铁托共同努力,逐渐于 60 年代形成了国际性的不结盟运动,尼赫鲁成为公认的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包
括尊重联合国宪章各国和平共处与平等互利、不干涉别国内政与和平解决国国际争端等。 尼赫鲁强调,不结盟意味非集团化它既不是中立化,也不是
孤立化,而是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地外交政策。50 年代初,印度不参加国际军事集团,支持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民反种族主义斗争,在国际上
树立良好形象。但从 60 年代开始。印度出于经援和政治需要.逐渐背离不结盟方向。1962 年 10 月,由于印方一意孤行,致使中印关于边界争议的谈判无
果而终,最终导致了两国的边界冲突。冲突发生后,尼赫鲁又暗自拉美反华,中印关系随之全面恶化,直到 70 年代中期才恢复互派大使。1988 年,R·
甘地访华后,两国关系得以改善。70- 80 年代,印度大幅度改善印苏关系,标志是 1971 年 8 月,印苏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
约》,无疑损害了印度的不结盟形象。后来,从本国国家利益与外交斗争需要出发,从 I·甘地政府直到目前的 M·辛格政府,对外都不那么突出不结盟政
策,国大党这块外交政策的基石已经动摇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人称作潘查希拉)。1954 年,应邀访印的周恩来总理同尼赫鲁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五项原则:(1)相互
尊重领土主权;(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意义十分深远 。
在冷战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集团奉行对立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安协共处 ,但尼赫鲁不这么看,他认为两者可以和
平共处。应该说,尼赫鲁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是做出过特殊贡献的。 1955 年,印度等南亚五国又发起召开了亚非万隆会议,并坚持邀请中国派代
表与会。会议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圆满成功。
(三)联合国活动。 印度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自 50 年代以来,国大党政府多次派员参加联合国有关活动。1953 年,印度主持国际监督和控制印度支那停火
委员会工作。1960- 1963 年,印度组派了赴刚果执行维和任务的独立大队。1992 年,拉奥政府派由一位将军领导的安全部队赴南斯拉夫执行维和任务。印
度在联合国宜称主张军控与裁军,反对核军备竞赛,力主避免核战争。例如,R·甘地总理于 1988 年出席第三届裁军特别联大时,呼吁核国家实行限时裁
军,即提出 2010 年时消除所有核武器的建议。但国大党政府又公开宣称保留“核选择”的方针, I·甘地于 1972 年就领导印度爆炸了第一颗核装置 ,并
以反对歧视性为借口,至今拒不参加《防止核不扩散条约》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M·辛格政府成立不久,便利用 2004 年 9 月召开的第五十九届
联大辩论安理会改革议题的机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国的诉求,并积极造势。9 月 21 日,M.辛格总理同德、日、巴(西)三国领导人举行会议,决定联手
活动,共同争取实现此目标。当然,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四)南亚政策。国大党政府从独立初就将南亚地区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对这些邻国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大国姿态。尼赫鲁早就想独立后全盘继承
英国对印度北面几个小国的特权。1947 年,刚独立的印度即派兵赴锡金,1950 年签署《印锡和平条约》,将锡金变为保护国。1950 年又强迫不丹签署
《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独揽了不丹的外交权。1951 年插手尼伯尔宫廷事务,控制了尼泊尔。在南亚,巴基斯坦被认为是印度推行地区大国主义的最
大障碍。从 1948 年以来,因克什米尔这个两国关系中的“死结”,印巴之间发生过 3 次战争。1971 年,I·甘地政府趁巴基斯坦内乱派兵干预,帮助东巴
的孟加拉人打败了巴政府军后肢解了巴基斯坦,促进了孟加拉国的诞生。1987 年 R·甘地派兵干预斯里兰卡国内民族冲突,得罪了泰米尔猛虎组织。 1991
年 R·甘地被这个组织策划的人体炸弹杀害。由此可见,国大党政府强硬的南亚政策导致印度与南亚各国关系都比较紧张。 R·甘地政府后期和拉奥政府比
较重视缓和与政善同南亚邻国的关系,局面有所改善。1985 年底,R·甘地促成南业区城合作联盟的建立。1992 年,拉奥政府与孟加拉国就租借延比加走
廊达成正式协议。1996 年又与尼泊尔签订了《综合开发马哈卡利河条约》。 2004 年 9 月,东山再起的国大党联合政府派外长 N·辛格同巴基斯坦外长举
行会谈。2005 年 4 月 16-18 日,印度总理 M·辛格和非正式访印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利用“板球外交”机会,发表联合声明,宣称双方愿推进印巴和
平进程。当然,印巴关系真正的改善尚需时日。
(五)实力外交。国大党一向注重对国家利益有用途的实力外交。实力外交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注重经济外交。 尼赫鲁强调外交要以获得经济利益为首要
目标。他在印度刚独立时说过,“对于印度,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进步在于她在经济上的真正独立”。印度独立后急需外援,以便改善本国贫穷落后的
状况。尼赫鲁主张外援多元化,他有句名言:“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是一种明智的政策”。他解释说,如果一个篮子破了,所有的鸡蛋都将打碎,
因此要多准备几个篮子。尼赫鲁的这策略思想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印度从美苏和其他西方国家得到巨大的经济实惠。据 1962 年 8 月一份美国调查报告
称,印度从美苏得到的援助国家都多。印度也未因独立而断绝同原宗主国英国的经济关系,独立后仍决定留在英联邦内,但英国女王不是印度的国家元
首。印度从英联邦获得技术援助、教育设备和贸易优惠条件等。 90 年代拉奥政府开始推行东向政策,除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安全考虑外,主要意图是获取
包括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在内的经济利益。M·辛格政府计划到 2007 年,印度与东盟家的双边贸易从目前的 130 亿美元提高到 300 亿美元。第二是以军力
为后盾的外交。从 I·甘地开始,历届政府都强调将发展军事力量置于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地位,视军事力量为达到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I·甘地先后用
武力肢解巴基斯坦、同苏联签订军事性质的条约以及爆炸第一颗核装置等,都体现了国大党军事强国的外交思想。2004 年 12 月 3 日,俄罗斯总统普金
访印。普金与 M·辛格总理表示要加强战略防御伙伴关系,并要共同开发高技术军事项目。据悉,俄罗斯一直是印度武器的最大供应国,印度军队约 70%
的军事装备来自俄罗斯。从 1960 年开始的印俄军事技术合作金额已达 330 亿美元。第三是海洋外交。印度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尼赫鲁曾预言,在印
度洋地区,从东南亚一直到中亚,印度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心。国大党重视开展海洋外交有两重意义 :一是军事战略上,发展远洋进攻能力,
以保卫印度的海洋权益;一是经济发展上,开发利用包括油气在内的海洋资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国大党政府 60 年代开始海洋技术开发,70 年
代成立海洋开发部,制定了关于海洋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海洋政策声明》。 1982 年,印度被联合国确认为深海开拓投资国,对印度海洋开发利用颇为有
利。
印度外交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和连续性。无论什么政党上台执政,都不会偏离既定的外交路线和轨迹。国大党既规划了印度建国初期的外交“蓝图”,
也制定了冷战后的外交战略。印度至今贯彻的是一条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全方位的、积极进取的、务实灵活的外交路线,因此,印度比较全面地改善了同
各国的关系,尤其是同世界几个大国的关系,为印度争取到一个良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一、建党指导思想
1908 年,国大党核心领导层形成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建党三原则,即国大党遵循现代化方向、保持一致性和具有包容性。国大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发
展了这些原则,除坚持现代化目标外,在组织上强调具有广泛性、一致性和包容性。广泛性,指国大党是代表印度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是包括印度各阶
层爱国的民族主义分子的政党。国大党在建党首次代表会议上宣称,该党愿将全体印度人民,不分种族、种姓、信仰和姓别,都聚拢到国大党的大旗下
圣雄甘地在 1931 年举行的第二次圆桌会议上说,“国大党是我们在印度拥有的最老的政治组织....“国大党最终代表的,实质上是零零落落散居在这块广阔
土地上的 70 万个村庄里的那些沉默的、半饥饿的千百万.”....我将代表国大党表示,国大党为了那些千百万沉寂人的利益,将愿意牺牲自己的利
益。”1927 年,尼赫鲁在出席世界被压迫民族大会时宣称,“国大党主张印度获得自由,所有贫困的、被压迫的人摆脱剥削的自由。”一致性,指在民族
独立、经济发展、世俗主义和社会正义等原则指导下,国大党及其庞大的追随者保持政治上的一致, 在遇到分歧时保持协商 -致。1947 年前,国大党高举
民族独立旗帜,形成了民众的“历史一致性”。独立后,国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将一系列重大政策合法化,又形成了国大党是致性政党的象征性价值观 。
包容性,指对来自不同种族、教派、种姓和地区背景的人的广泛吸纳,对反对党和党内不同意见者的宽容态度。国大党自建立到尼赫鲁执政时期,党
的一致性和包容性原则都贯彻执行得较好,这也是为什么国大党能保持团结一致长明在中央和邦里执政的主要原因。故此,因大党奉行的一致性和包容性
原则被脊为尼赫鲁的两大“政治遗产”。
在尼赫鲁建党原则的指导下,国大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政体制。印度学者指出这一体制的 主要特征是,在国大党一种拱形领导机制中,具有三种有机
联系的框架,一是对于选举、宗派和联邦政治的妥协框架;二是在国大党内和国大党与处于边缘状态的反对党之间,对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一致的协商框
架;三是通过增长经济和显示政府能力,产生一种有效的立法框架。R·科瑟里评价国大党体制时指出,其核心是一种统一 的框架。 这也正像许多学者概
括的那样,是多样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样。
由于上述原则的实行,国大党从民族运动时期就构筑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独立后又传承和巩固了这块大阵地,形成了庞大的选民群体。从总体看 ,国大党
是代表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村地富阶级利益的政党,而人多势众的中产阶级则是其主要的社会基础,城乡的中下层群众也大都支持国大党。从选民群体看
无论从阶级、教派还是种姓角度,国大党得到的支持率都是较高的,尤其在 1977 年前。这里选用了国大党 1971 年大选中从不同选民群体获得支持率的
一-组表格(十一)。这次大选既不是国大党获人民院议席位的高峰,也不是低谷.加上联邦与邦议会选举首次分开举行、因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党员队伍建设
国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注意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争取民族独立的口号,吸引了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大批追随者 ,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民族运
动,从而为国大党的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从建党到 20 世纪初期,国大党采取开放式、自由式的方法吸纳党员。该党 1908 年通过的第
一个 党章规定,任何怀有良好愿望的印度人,年龄在 21 岁以上,不分种姓、肤色、人种或阶层、教派差别,以书面形式表达接受党纲规定的宗旨,自愿遵
守党的纲领和规定,都可成为其党员。从 1920 年开始,依照圣雄甘地关于吸收低下层群众入党的建议,国大党努力在这部分群众中发展党员,并降低了
党费标准,每个党员每年缴 4 昂纳士党费。1921 年又将入党年龄降至 18 岁,并规定党员不得同时同地参加两个国大党组织。1924 年,党费改为缴纺线,
目的是鼓励党员勤纺线,穿土布衣服。30 年代,国大党组织上一个重大变化是允许党员拥有双重身份.即是国大党党员的同时,也可是其他宗教、文化组
织的成员。这样 .国大党赢得了包括宗教在内的许多政治组织的广泛支持。1936 年,尼赫鲁支持党内以国大社会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并在国大党工作委
员会中吸收共产党代表参加,使其比例在党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占到 1/3.此外,国大党还赞成工人和农民集体加入党组织。
独立后,国大党继续重视党组织发展工作。1948 至 1951 年,党章规定实行三类党员制度,将党员分为初级党员、合格党员和有效党员 ,后两类党员才有资
格参加各级党组织领导成员的竞选。同时加强对党员的管理,规定教派人士不得入党 ;改变 30 年代的组织决定,党员不得拥有双重身份;党员不得闹独立
等。这些规定对提高党的整体水平有所帮助,但却引起党内矛盾和斗争。1951 年,国大党对党员条款作出重大修正,取消了合格与有效党员两项,统而称
之为积极党员。同时恢复缴纳党费的做法。初级党员中的劳苦群众每年缴 1 个卢比较为困难,1952 年又改缴 4 昂纳士。1957 年,国大党作出新的规定,积
极党员可每年缴 10 卢比党费,或向党的储备基金提交捐赠,或每年负责吸收 50 名初级党员,或每年交出自纺的 25 支棉纱(1964 年取消此条)。根据党组织
任务的变化,2001 年党章又规定,年满 18 岁的、填写人党表格并一次缴纳 3 年党费 300 卢比的任何人均可成为初级党员,但不得同时参加其他政党或教
派组织,连续 2 年以上党龄或 3 年内发展了 25 个以上新党员的初级党员可成为积极党员。积极党员才有资格担任各级党的领导职务或参加议员竞选,国
大党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党,故而拥有庞大的党员队伍。据有关资料,1950 年国大党约有 1700 万党员。1957 年大选后,尼赫鲁在国大党全国委员
会上提出重振党组织。他反复强调,国大党的根基不在上层而在基层。党员要起作用,必须根除冒牌和假造的党员。 1960 年,由 于党内矛盾突出,发生
大批党员退党现象,党员人数锐减至 468 万,1963 年达到最低点的 264.6 万。国大党被迫采取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发展工作。60 年代初,国大党成立的党
章修改委员会决定建立村党委会。在此后的几年里,国大党在广大的农村建立 500 万个村委会,是当时建有基层党组织最多的政党。1966 至 1967 年,国
大党初级党员达 1100 万,积极党员 20 万;1972 年时,积极党员发展到 30 万。从 1974 年开始,国大党对积极党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工作,注意对党的各
级骨干的培养和选拔。此后的十几年里,国大党党员规模大致维持在千万水平上,只在平稳发展中略有增加,1981 年初级党员达 1400 万。90 年代中期以
后,国大党经历过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1998 年,S·甘地出任党主席后,重振士气,积极发展党员。据有关资料,党的初级党员曾一度达到 4650 万。到
2000 年 9 月,这个数字又跌到 2200 万。据 2001 年统计,初级党员又回升到 3000 万,积极党员 150 万。
三、组织机构设置

国大党的组织机构设置至今仍遵循圣雄甘地制定的原则,即要建立一个真正能与基层群众沟通的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和机构。他提倡在基层用群众易懂的
候选人竞选标记,直接选举从党的初级委员会直到全国委员会。国大党的组织机构,详见图表 (三)。从示意图可看出,国大党的组织机构共分全国、邦、
县和初级四级,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大党全国代表大会,最高决策机构是全国委员会,最高执行机构是工作委员会。在工作委员会下设的多个机构中,
议会局和中央选举委员会是两个重要机构。全国代表大会最初规定每年召开一次,所以又叫年会,而党的特别大会例外 ,可根据需要举行。从实际执行看,
从 1885 至 2004 年,国大党共召开近 90 届全国代表大会。1940 年前,基本上能正常举行年会。1940 至 1946 年,由于印度独立前同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加
深,国大党两次被禁止活动,期间国大党的五届年会未能如期召开。独立后直到 60 年代末,国大党的年会才能正常举行。从 1986 年至 90 年代初,由于国
大党内部矛盾加剧,组织生活不正常,期间 6 年未按惯例开会。1998 年后,国大党全国代表大会改为每两年召开一次,自那以后,包括全国代表大会在内
的国大党所有的组织例会都能正常举行。
国大党组织机构示意图
国大党主席拥有很大权力,对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从国大党历任党主席看,他们多来自高种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据粗略统计,国大党从
成立至 2004 年共产生过 58 位党主席,其中,尼赫鲁前后任过六届,共 7 年;I·甘地任两届,但时间最长,达 8 年之久;如加上尼赫鲁的父亲莫蒂拉尔任
两届 2 年、R·甘地任一届 7 年和 S·甘地自 1998 年以来任三届 7 年,尼赫鲁家族成员前后共任国大党主席十五届,合计 30 余年。此外,任党主席较长时间的
还有 N·N·戴巴赫,连任五届,K·卡马拉季连任三届。
国大党现任主席 S·甘地是 R·甘地的遗孀,1946 年出生于意大利,1983 年加人印籍,1997 年参加国大党,成为一名初级党员,1998 年,被选为国大党主席,
连任至今。

四、外围群众组织
国大党十分注重建立党的外围群众组织,认为这些组织是党联系、团结和教育群众的有力工具,因而将这项工作视为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大党从独
立运动起就有动员和组织群众叁加社会运动的传统,建立了工会、妇女学生等组织。早在 1920 年,国大党就建立了全印工会大会,它是印度第一一个代表
工人群众的工会组织,负责协调全印劳工组织的活动。独立后,国大党继续发扬这 - -传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改组和新建了党的外围群众组织 ,包括全
国工会大会、青年国大党、全国学联、全国妇女阵线等。这些组织为国大党争取选民、赢得选举和保持执政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大党还利用自已建
党历史久、执政时间长和对印度民族独立作出过贡献的独特“政治资本” ,建立了一批从事宣传、教育、公益、慈善与国际交往的纪念场馆,例如甘地博
物馆、尼赫鲁纪念馆、1.甘地纪念基金会和 R.甘地基金会等。国大党还注意进行意识形态的研究和传播工作。50 年代后期,在国大党议员中形成了几个
非正式的压力集团,其中组织得最好和影响最大的是社会主义论坛。该论坛自称宗旨是通过教育、宣传手段促进国大党实现已宣称的社会主义目标,强
调反对和摒弃宗派主义。1962 年,该论坛被正式承认,改名为国大党社会主义行动论坛。1967 年,国大党在邦选举中失利,该论坛为改善国大党的形
象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十点计划。国大党 1969 年分裂后,论坛的许多成员进人国大党(英迪拉派)议会党团执委会,发挥了很大作用。1972 年后,因论坛内
部发生派别斗争而分裂,作用随之下降。同年,玉甘地成立了尼赫鲁论坛。 1973 年,她又下令取消上述两个论坛,令它们只作为国大党议员团的压力集
团而存在。

五、主要的母体党
国大党自诞生以来,派生了无数个大小政党和政治组织,也造就了一大批政治领袖和骨干。国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组织不断裂变的过程。组织分裂
的原因很多,可能因为政见分歧,可能因为宗派主义,也可能因为争权夺利。总之,也许因为国大党个头太大 ,内部太庞杂了。常言道,林子大了, 里面
什么鸟都有,从林子里飞出几只鸟就在所难免了。这似乎已成为一条自然发展规律。从积极意义上讲,这是党的新陈代谢过程,不可避免:从消极意义上讲,
频繁的分化组合,削弱了党组织的力量。无论怎么评述,这都是印度政党政治的一大特色, 说明国大党从成立到今天,是一个一脉相传、贯通历史的
党,一个主干党,一个挑大梁的党,因而也不愧是印度悠久历史和多样社会统性的象征。 为了展示国大党长期以来作为派生和衍进党派的母体,特依
照历史事实自行勾画了一幅国大党组织演变示意图(详见图四)。这棵“树”以裂变的全国性政党为主线,也包括部分有影响的地方性政党。
国大党在组织演变过程中,也培养了一大批政治领袖人物。在他们一长串的名字中比较响亮的有 (按大致时间为序):W·C·班纳吉(国大党首任主席)、D·
瑙罗吉(国大党奠基人之一、著名思想家)、M·C·拉纳德(国大党早期创始人、著名理论家)、R·杜特(曾任国大党主席、著名经济学家)、B·G·提拉克(国大
党内早期激进派代表人物)、 R·尼赫鲁(国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是 I·尼赫鲁之父) 、圣雄甘地、J·L·尼赫鲁、E·V·R·奈克(1925 年退出国大党,在印度南
方建立德拉维达联盟)、 S·C·鲍斯(国大党早期左翼领导人) 、C·拉贾帕拉查里(国大党元老、印巴分治后首任印度人总督、印度自由党创始人之一)、R·普
拉萨德(国大党领袖之一、独立后首任印度总统)、J·P·纳拉扬(国大党左翼领袖,后退出组建社会党)、S·帕特尔(尼赫鲁时期的副总理兼管内政和党务工
作)、L·B·夏斯特里(曾任政府总理)、I·甘地(曾任三届政府总理)、C·辛格(曾任政府总理、印度民众党创始人)、M·德赛[曾任政府总理、国大党(组织派)领
导人]、V·P·辛格(曾任政府总理、新人民党领导人)、C·谢卡尔[曾任政府总理、国大党(少壮派)领导人]、J·拉姆(曾任内阁部长、国大党主席被誉为贱民的
“精神领袖")以及知名的 R·甘地、N·拉奥、S·甘地、M·辛格等。在一定意义上讲,国大党是印度党派组织的“人才库”,作用不可低估。
国大党在组织建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非民主化倾向抬头。在国大党执政时期,尼赫鲁被形象地比喻为“一棵大榕树” ,在这
棵大树下,“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这就是说,国大党在尼赫鲁领导下没有反对党威胁,是自然的执政党。此时 ,党内民主生活尚属正常,党组织的作
用发挥得较好。尼赫鲁去世后,国大党内的非民主化倾向开始抬头,I 甘地在位时达到严重地步,尤其在她第二任时期。从领导形式看,尼赫鲁采用的是集
中领导,夏斯特里是集体领导,不甘在则是个人领导。由于党内矛盾逐渐增多,1972 年中断了党组织选举,I·甘地独揽党政大权,包括中央部长、首席部长
及党的主要领导人都由她任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决策机制。当她感到来自反对党和党内异已分子对其政权有威胁时,她竞于 1975 年宣布全国实行紧急
状态,严重地危害了民主制度,损坏了党的形象。非民主化带来了非机制化的后果。党内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任人唯亲、阿谀奉承之风盛行。这还影响
党的活动经费来源。党费不能如数收缴,只得靠私人捐赠,使得一些投机的、两面派人物混进党内来。1984 年 R·甘地上任后,对党建做了些有益的工作。
第一,改进议员候选人的质量,在现任议员中只重新提名 2/3 者为下届大选的候选人,刷掉 60-80 名不称职的人。在 1985 年 11 邦议会选举中,撤换约
40%的邦议员,换上了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第二,为活跃党组织生活,重振 50 年代初建立的青年国大党。第三,建立党的三级网络机构。第四,创建
有关政党和选举的计算机资料库。
二、党内派系斗争严重。P·R·勃拉斯说过,“没有派系就不是国大党,正如没有种姓就不是印度教徒一样”。 I·甘地承认,由于印度复杂的社会结构、地
区发展不平衡、现代与传统观念的矛盾和个人野心作怪,国大党内存在严重的派系斗争。20 世纪 20 年代时,国大党内围绕改良还是斗争的分歧,存在温
和派与激进派的争议;30- 40 年代,党内又集中在印度应争取自治还是独立问题上,开展左右翼力量的斗争。当时,各派都能在民族独立的大目标下尽量
达成共识,加上圣雄甘地在两派中起着调和与平衡作用,党组织并未发生分裂。独立后,国大党成为执政党,党内围绕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加剧,斗争
达到白热化时便导致组织上的分裂。1947 至 1950 年的过渡时期内,国大党内两个最强的实力领袖尼赫鲁和 s.帕特尔实行“双头政治”,两人虽有矛盾,
却能共商大事。尼赫鲁去世后,党内发生了两次争夺总理宝座的斗争,一次是 L·B·夏斯特里与 M·德赛,一-次是 I.甘地与德赛,两次均以德赛失利而告终。
60 年代,以工甘地为首的激进派与 K·卡马拉季领导的辛迪加派在国有化等政策上发生分歧。两派矛盾愈演愈烈表 现在对 1969 年总统选举候选人的提名
上,不甘地不顾党内已提名 S.雷迪为候选人,支持代总统 V.吉里竞选,结果吉里获胜。后转入争夺党的领导大权上,这年 11 月,形成以 1 甘地一派和党主
席 S.尼吉林加帕为一派的两个平行的 工作委员会,国大党发生了一次大分裂。国大党在 1977 年大选中的惨败,导致党的工作委员会内发生重大分歧,
并形成了一.股反 1.甘地的势力,这一年 12 月 28 日,1.甘地向工作委员会提出辞职,自行成立全国委员会,自任主席。随后,以 I·甘地和 S·雷迪分别领导
的工作委员会,相互宣布开除对方,国大党又发生一次大分裂,并导致了十几个邦国大党组织的分裂。1997 年,国大党处于颓势,先是西孟邦国大党拉出
队伍,成立基层国大党,之后仅在 12 月里,就有卡纳塔卡邦等五邦的国大党发生分裂,另立新党。1999 年 5 月,以国大党议会党团副领袖 S·帕瓦尔为首的一
伙人,以外国人 血统为由,公开反对 S.甘地作为国大党总理候选人,S 甘地遂宣布辞去党主席职务,以后数日国大党在 全国掀起要求她收回辞呈的浪潮
不得已她才收回辞呈。5 月 24 日,被国大党开除的帕瓦尔宜布组建民族主义国大党。这是国大党组织上的又一次分裂。频繁的组织分裂导致国大党整体
力量不断削弱。
三、党内腐败成风。长期以来,国大党内受利益驱动,存在严重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现象。而国大党的监督机构并不强 ,独立初期,党内曾设立监督委
员会,1957 年取消了永久性单独存在的监委会,改由邦和区一级党的执委会肩负起对党组织定期的监督作用。党内腐败风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贪
污受贿。60 年代初期,国大党的矿业与燃料部长 K·D·马拉维亚受贿事件被揭露,以后又有多起中央和邦的高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被曝光。年代发生博
福斯受贿案,一向有“清廉先生”之称的 R·甘地也牵扯其内,国大党的形象大受影响。90 年代,又发生涉嫌拉奧总理的哈瓦拉行贿案,拉奥成为印度历史上
第一位被起诉的在职总理。其二,伪假党员。国大党内假党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党员名册上有名字,但实际上并无其人,这是一些国大党地 方权势人物
常用的伎俩,即谎称自已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以达到控制党组织的目的。二是有些人利用“先入党,后竞选"的规则(有缴纳党费的 50 名初级党员支持的
人便有权竞选党内职务),只要拿出一笔假党员的“党费”来,便可竞选,以捞取好处。70 - 80 年代,国大党的假党员问题十分严重,究竟有多少假党员,
谁也说不清。1987 年,R·甘地表示,由于党内存在严重的假党员问题,恢复党组织选举很困难 ,因为选举结果真伪难辨。其三,反水现象。60 年代后期,
国大党首先从一些邦开始,出现议员退党,跑到一些力量正在上升的政党中去的现象。随着国大党的衰势增长,这种见风使舵的反水现象,无论从数量
上还是频率上都愈演愈烈,甚至在人民院内也出现了。这就是 R:甘地于 1985 年在议会主持通过《反倒戈法》的原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大党政府在
1991 年大选后是个少数派政府,但时任总理的拉奥却通过贿赂策反手段,拉了一些小党的议员反水支持国大党,他的国大党一下子在人民院变成了微弱的
多数党。

11.10
领导人(教育水平/从政经历/家族同学私密关系/种族种姓/社会团体/财团关系/军方关系/外国关系/党
内重大决议/党的选举候选人/外派政府官员)
·尼赫鲁
独立之初,由于印度实行不结盟政策,世界发达国家对援印并不积极,印度只能以会员国像世界银行申请贷款。1949 年 8 月从世界银行得到 3400 美元
贷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世界银行给印度 的贷款
·难陀
·沙利斯特
·I·甘地
·R·甘地
·M·辛格

政党组织及其影响力
·政党组织
1. 规模与性质:大小、性质、群众、精英
国大党组织松散开放,使得成员混杂,例如,60 年代,国大党接收了一批刚解除武装斗争不久的左翼分子;80 年代上半期,又吸纳了几十万个国民志愿
服务团的倒戈者,这些人思想右倾保守的骨干分子在国大党失势后又回到印人党的怀抱。(第 222-223 页)
政党类别:民族民主党(P9)
(曹小冰:《印度特色政党和政党政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5 年版,)
国大党是在反殖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参加者几乎包括主张印度和自治和独立的所有阶层。
国大党在领导独立运动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资产阶级、自由派地主、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许多阶级参加的组织,资产阶级占主导地
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其领导核心。(p101)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国大党内的社会主义派 20 世纪 30 年代就提出的目标。(p108)在尼赫鲁的影响下,国大党全印委员会于 1954 年 7 月会议通过《计
划发展》决议,其中讲到要逐步把国家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党的纲领文件中首次使用社会主义的词语。/1954 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回国后,在
国家发展委员会议上表示他心中的印度未来发展前景是社会主义的社会。 /11 月他建立机构要求该机构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模式提出设想。12 月,使国大
党多数的人民院通过决议,其中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 /党员中很大部分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农民。
(p114)1955 年 1 月国大党阿瓦迪年会根据尼赫鲁提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决议》全民的任务是建立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经济(p115)
1976 年,I·甘地执政时通过的第 42 修正法把社会主义目标加到印度宪法序言中,宣布印度是一个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的共和国。
(p118)
(《独立后的印度史》)
党的党员人数从 1990 年代中期的近 4000 万下降到 21 世纪初的不到 2000 万。(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Indian-
National-Congress/Policy-and-structure)
国大党的意识形态体现在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上,尼赫鲁的式的社会主义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走非资非社的中间道路。第二 i 昂
社会主义同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甘地主义相结合
国大党准许党组织左右政府的总体决策但又不损害议会派对全体选民所负的主要责任,而不是只对党负责。
尼赫鲁时期,国大党组织与国大党政府之间经历了剧烈的摩擦。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由尼赫鲁同时兼任党的主席和政府的总理将所有
的权利集中在自己手里而得到解决。于是形成了一个传统,作为党组织的政党不得过分干涉议会和政府中的党,党一旦组阁,政府中
的党就必须对全体选民负责而不是仅仅对党组织负责
国大党党员分为两类:初级党员和积极党员,独立后,党的初级党员最高达到 1700 万,1947-1967 年间国大党的积极党员数量在低
潮时只有 4 万,最高时达到 33 万这一时期的平均数大约是 8 万。
掌权后的推行大众选举的压力迫使国大党把注意力从大城市中心转入较小的城镇及较大的村庄,中等种姓的从事劳动农业者取代了老
一辈受过教育的上层种姓的统治地位,党的组织和路线更农村化了。
国大党组织松散开放,使得成员混杂,例如,60 年代,国大党接收了一批刚解除武装斗争不久的左翼分子;80 年代上半期,又吸纳了几十万个国民志愿
服务团的倒戈者,这些人思想右倾保守的骨干分子在国大党失势后又回到印人党的怀抱。(曹小冰:《印度特色政党和政党政治》,北京:当代世界出
版社 2005 年版,第 222-223 页)
国大党是在反殖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参加者几乎包括主张印度和自治和独立的所有阶层。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国大党内的社会主义派 20 世纪 30 年代就提出的目标。(p108)在尼赫鲁的影响下,国大党全印委员会于 1954 年 7 月会议通过《计
划发展》决议,其中讲到要逐步把国家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党的纲领文件中首次使用社会主义的词语。/1954 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回国后,在
国家发展委员会议上表示他心中的印度未来发展前景是社会主义的社会。/11 月他建立机构要求该机构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模式提出设想。/党员中很大部
分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富裕农民。
(《社会结构和政党制度》)
2. 组织结构 中央地方

示意图来源:曹小冰 《印度特色的政党和政党政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年,第 311 页


3. 组织制度 会议制度 加入退出和党员纪律

4. 外围社会组织:工会、妇女、青年、学生
党的名称 工会 农会 青年组织 学生组织 妇女组织
国大党 全国工会大会 青年国大党 全国学生联合会 全国妇女阵线

5. 盟党关系
6. 财团关系
7. 军方关系
8. 外国关系

·政党地位
1. 选票
人民院
CONTESTE
INC WON FD VOTES VOTE(%)
D
1951 479 364 4 47665951 44.99
1957 490 371 2 57579589 47.48
1962 488 361 51509008
3 44.72
4
1967 516 283 59490700
7 40.78
1
1971 441 352 46403327
4 43.68
4
1977 492 154 18 65211589 34.52
1980 492 353 7 84455313 42.69
1984 491 404 11547826
2 49.1
7
1989 510 197 11889470
5 39.53
2
1991 487 232 60 99799403 36.26
1996 529 140 127 96455493 28.8
1998 477 141 153 95111131 25.82
1999 453 114 10312033
88 28.30
0
2004 417 145 10340894
82 26.53
9
2009 440 206 11911101
71 28.55
9
2014 464 44 10693594
178 19.52
2
2019 421 52 11949521
148 16.67
4
国大党在人民院所获席位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EATS WON BY PARTIES IN STATES / UTs

INC 1951 1957 1962 1967 1971 1977 1980 1984 1989 1991 1996 1998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Ajmer 2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1 1 1 1 1 1 1 1 1 1 1
Andhra Pradesh 32 37 34 35 28 41 41 6 39 25 22 22 5 29 33 2
Arunachal Pradesh 1 2 2 2 2 2 2 1
Assam 11 9 9 1 13 1 2 8 5 1 1 9 3 3
Bhopal 2
Bihar 45 41 39 34 39 3 48 4 1 2 5 4 3 2 2 1
Bilaspur
Bombay 4 38
Chandigarh 1 1 7 1 1 1 1
Chhattisgarh 1 1 1 2
Coorg 1
Dadra And Nagar Haveli 1 1 1 1 1 1
Delhi 3 5 5 1 7 6 7 2 2 1 6 7
Gujrat 11 4 1 25 24 3 5 1 7 6 12 11
Goa, Daman And Diu 1 1 2 1 2 1 2 1 2 1 1
Haryana 7 7 5 1 4 9 2 3 9 9 1
Himachal Pradesh 3 4 4 6 4 1 2 4 1 3 1
Hyderabad 14
Jammu And Kashmir 5 5 3 3 2 4 1 2 2
Jharkhand 6 1 1
Karnataka 24 27 23 5 9 18 8 6 9 1
Kerala 6 6 1 6 26 13 14 13 7 8 8 13 8 15
Kutch 2
Lakshadweep 1 1 1 1 1 1 1
L M And A Islands 1
Madhya Bharat 9
Madhya Pradesh 27 35 24 24 21 1 35 4 8 27 8 1 11 4 12 2 1
Madras 35 31 31 3
Maharashtra 3 41 37 42 2 39 43 28 38 15 33 1 13 2 1
Manipur 1 1 1 2 2 1 2 2 1 2 1 2 2
Meghalaya 1 1 2 2 2 1 2 1 1 1 1
Mizoram 1 1 1 1 1
Mysore 1 23 25 18 27
Nagaland 1 1 1 1 1
Odisha 1
Orissa 11 7 14 6 15 4 2 2 3 13 16 5 2 2 6
Patiala And East Punjab States
2
Union
Pondicherry 1 1 1 1 1 1 1 1 1
Punjab 16 21 14 9 1 12 2 2 8 2 8 3 8
Rajasthan 9 19 14 1 14 1 18 25 13 12 18 9 4 2
Saurashtra 6
Sikkim 1
Tamil Nadu 9 14 2 25 27 28 2 10 8 8
Telangana 3
Travancore Cochin 6
Tripura 1 2 1 2 2
Uttarakhand 5
Uttaranchal 1
Uttar Pradesh 81 7 62 47 73 51 83 15 5 5 1 9 21 2 1
Vindhya Pradesh 4
West Bengal 21 23 22 14 13 3 4 16 4 5 9 1 3 6 6 4 2
T0TAL 351 308 345 265 332 107 253 347 197 228 131 123 87 145 163 44 52
INC 邦议席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议席
3,执政时间、联盟成员

·政党影响力
1. 经济:预算
2. 政治:选举
3. 社会:保留制
第一次大选就实现了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保留人民院和邦立法院席位的规定。人民院 491 个席位中,按人口比例为表列种姓保留
70 席,为表列部落保留 27 席。邦立法会议也按人口比例保留。
大选后,尼赫魯政府开始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政府机关保留一定比例的公职。在联邦政府,为两者保留公职的比例最初定为
17.5%
后提高到 22.5%。其中表列种姓 15%,表列部落 7.5%。按照政府规定,公营企业的人员编制、学校的奖学金名额,也都分别为他们
作一定比例的保留。议会席位保留制先法原规定以 10 年为限,政府认为 10 年是不够的,所以期满后又通过制定先法修正法案把期限
延长 10 年,后来的政府都采取到期续延的办法,目前仍在继续。
为了使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经济地位上能得到改善,政府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有用于改善他们地位的专项计划和专门款项。第一个
五年计划的开支为 3.004 亿卢比,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分别增加到 7.941 亿卢比、10.04 亿卢比。
1955 年,政府须布了《不可接触制(犯罪)》,明确规定对原贱民的任何歧视都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究办。然而,虽有此法的公布,歧
视压迫原贱民的现象并未能完全制止。

1954 年通过的特别婚姻法,把结婚年龄确定为男 21 岁,女 18 岁;1955 年通过的印度教徒婚姻法,规定禁止童婚,允许离婚,禁止一夫


多妻,提倡不同种姓通婚;1956 年通过的印度教未成年人监护法,规定父亲为未成年子女第一自然监护人,母亲为第二监护人,但对
了岁以下幼儿有优先权;1956 年通过的印度教徒收养法,规定丈夫收养子女需要妻子同意,收养男孩女孩均可,未婚女子、离婚者、寡
妇都能收养;1956 年通过的印度教徒继承法,规定男女在财产继承方面有平等权利。这些法令合在一起构成了印度教个人法法典 ,较彻
底地革除了印度教内压迫妇女的陋规。
4. 文化:世俗化
5. 国防:文武/生态:环保
6. 外交:印中美俄日)
在联合国,印度投反对票票反对美国指责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正义战争是侵略者的提案,不参加美国纠集其仆从国家组成的、打着联合国旗号的所
谓联合国军,并为促使朝鲜停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此,受到美国的冷嘲热讽和种种压力。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还指责印度的不结盟立场“不道
德”。。美国一直想影响印度,鉴于印度坚持不结盟政策不为所惑,便转而着重拉拢巴基斯坦。美国以帮助抵御可能的外来进攻为由 ,拉巴基斯坦
进人美国拼凑的军事集团。1954 年 5 月美巴签订《美巴共同防御协定》,9 月巴基斯坦加人东南亚条约组织。次年 11 月又加人中央条约组织。这样,美
国就把冷战扩大到南亚地区。
1951 年初,美国给印度 1.897 亿美元贷款,用于购买 200 万吨美国粮食,解决印度的粮食危机。1952 年 1 月美国根据杜鲁门“第四点计划”精神
与印度签订协定,允诺帮助印度的经济建设,称为“发展援助”。从 1951 年 4 月到印度主持了中立国战俘遣返委员会和军事停战监察委员会的工
作,与其他国家一起坚持正义原则,为战俘遣返和停战的实施贡献了力量。1953 年 2 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关于台湾中立化的声明后,尼赫
鲁给子严厉谴责,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印度还在联合国多次呼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 1956 年 3 月,印度从美国获得的贷款和捐赠共计
22.6 亿卢比。不过,两国间的贸易额和美国在印度的投资额数量仍很小。

1954 年 4 月,在中印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国与国之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印
地语为潘查希拉),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優犯、丘不千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4 年 6 月 28 日,由周恩来尼赫鲁共同发表的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又重中了这些原则,并提出在两国“与亚洲以区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1956 年 7 月,尼赫鲁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共同商讨了发展不结盟运动问题。在发表的联合公报中肯定
了万隆会议精神,反对集团政策,提出不结盟运动应奉行和平共处、民族独立、不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开展各国间经济文化的广泛合作和建立
平等友好关系等原则。这些主张得到新独立国家的广泛赞同,为不结盟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推备了基础。
1956 年 10 月发生苏伊士运河危机时,印度强烈谴责英法对埃及的侵略,表示全力支持埃及。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政府上述这些努力自然美英等帝
国主义国家不高头,西方国家与印度的关系大大疏远。总之,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尼赫鲁政府奉行以不结盟为主辆的外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

印度与苏联的关系在 50 年代上半期逐渐有了改善。美国拉巴基斯坦加人其军事集团,促使印度不得不从苏联寻求支持以保持平衡。从苏联方面
说,印度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使其改变了对印度的看法。印度新任驻苏大使拉达克里希南受到斯大林两次接
见,斯大林主动地表示要加强苏印友好。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外交方针的改变为印苏加强接触消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隔阂。 50 年代上半期,苏联更
加感到需要在南亚寻求盟友,抗衡美国,以突破美国设置的包围圈,于是与印度改善关系在苏联方面就成了迫切需要。 1953 年 12 月印度与苏联
签订长期贸易协定,其中特别规定印度从苏联进口商品可以用卢比而不是外汇结算,这对外汇短缺的印度是个优惠。印度为了发展重工业,需要
资金和技术援助,印度在向西方求助的同时向苏联求助
·政党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中印关系对政党的影响以及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尼赫鲁时期国大党的民众支持率是 94%,90 年代中期到 55%。(Sadhna Chaturvedi:《Political Parties》,B.R.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9,P.36.)
1950-1980 印度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 3.5%(印度经济学家 R·克里希纳的印度教徒增长率。)
据瑞士银行 2000 年 3 月统计印度商人、公司老板和政客在该行的外汇存款达 2.5 万亿美元,占全印私人财富的 1/3,是印度当年 GDP 的 6 倍。
国大党是去全国最大的政党,1948 年党内的社会主义派脱离出去,另成立社会党,1969 年国大党分裂成为国大党(执政派)和国大党(组织派);1978
年国大党(执政派)又分离为国大党(英吉拉)和国大党(斯)
人民院届别 选举时间 建立政府的党/政党联盟 总理 任职时间
第一届 1951-1952 国大党政府 尼赫鲁 1952.5-1957.3
第二届 1957 国大党政府 尼赫鲁 1957.3-1962.2
第三届 1962 国大党政府 尼赫鲁 1962.2-1964.5
国大党政府 沙斯里特 1964.6-1966.1
国大党政府 英迪拉·甘地 1966.1-1967.2
第四届 1967 国大党政府 英迪拉·甘地 1967.2-1971.3
第五届 1971 国大党(执政派)政府 英迪拉·甘地 1971.3-1977.3
第六届 1977 人民党政府 德赛 1977.3-1979.7
人民党(世俗派)和国大党 查兰·辛格 1979.7-1980.1
(斯)联合政府
第七届 1980 国大党(英迪拉)政府 英迪拉·甘地 1980.1-1984.10
国大党(英)政府 拉吉夫·甘地 1984.10-1984.12
第八届 1984 国大党(英)政府 拉吉夫·甘地 1984.12-1989.12
第九届 1989 全国阵线政府 维·普·辛格 1989,12-1990.11
人民党(社)政府 谢卡尔 1990.11-1991.6
第十届 1991 国大党(英)政府 拉奥 1991.6-1996.05.16
第十一届 1996 印度人民党和西瓦吉军联合 瓦杰帕伊 1996.05.16-1996.06.01
政府
联合阵线政府 高达 1996.6-1997.04
联合阵线政府 吉杰拉尔 1997.4-1998.3
第十二届 1998 全国民主联盟政府 瓦杰帕伊 1998.3-1999.10
第十三届 1999 全国民主联盟政府 瓦杰帕伊 1999.10-2004.5
第十四届 2004 团结进步联盟政府 曼莫汉·辛格 2004.5-2009.6

尼赫鲁的贡献:
尼赫鲁政府确立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立繁荣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党内温和派不同,他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使多数穷人同样受益,在发展的的
同时必须缩小贫富差距。
他积极倡议并促使国大党通过了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制定的经济政策具有明显强调社会公平的倾向。他强调大力发
展公营成分对私营成分严格限制,只允许其在国家计划的框架内发展。在他执政的 10 多年中,印度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 80%以上的工
业品包括机械设备的自给,从而成为亚洲经济发展最显著的工业-农业国家。
农村进行土地政策改革,废除柴明达尔制,使 2000 万名耕种柴明达尔土地的佃农的得到了土地所有权。对土地持有实行了做高限额,超过的部分由政府
政府征收,分给无地的农民。
社会政策方面,通过立法手段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激进改革,宗教平等被写进宪法。不可接触被废除,歧视和压迫妇女的种种陋规恶习统统被宣布为非法
宪法还规定为种姓和表列部落实行保留制,即按人口比例为保留一定的立法机构议席,政府公职名额和奖学金名额,
在外交领域,印度实行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反对侵略,反对殖民主义,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印度政坛新格局》)

1967 年英迪拉甘地执政后推行激进政策,继而又实行《紧急状态法》
1971 年英迪拉·甘地提出消除贫困,她采取的激进政策包括在银行业保险业采煤业钢铁业等部门大搞国有化;为了避免工人失业,由政府接管了 100 多家
病态的私营纺织厂;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旗号下对大财团大企业实行资产和生产规模的封顶;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对外资进入印度规定了苛刻的条件;
还以打击私商投机为名,实行了小麦批发的国营。在农业方面,他要求各邦推进土改,降低土地持有的最高限额,使更多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英迪拉甘地的激进政策在经济上不见明显成效。多数企业国有化后管理更差,政府要动用大量财政资助病态企业,再加上小麦批发国营遭到商人抵制,
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商人囤积居奇,粮价和物价飞涨,贫困未见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更为加重,在纳拉扬的领导下,反对党开展了推翻国大党的群众
运动,并开展全国性的不合作运动。英迪拉·甘地与 1975 年-6 月 25 日宣布全国实行紧急状态,把所有反对党的领袖(印度共产党除外,该党支持英迪
拉·甘地)尽行收狱,并中止了公民的言论、集会自由的民主权力。紧急状态持续了一年多。
1977 年大选后人民党建立的以德赛为总理的政府表面上是一党执政实则是一个联合政府, 1979 年 7 月 15 日德赛政府辞职,国大党(斯)同意和人民党
(世俗派)组成联合政府,不过在议会中的席位仍远远少于半数,英·甘地领导的国大党(英)愿意从外部给予支持。这样 1979 年 7 月 28 日人民党(世
俗派)和国大党(斯)共同建立了新政府,查兰·辛格担任总理,国大党(斯)的恰范任副总理。
英·甘地支持查兰·辛格的联合政府是希望借助他的政府撤销人民党政府专为打击她而成立的特别法庭,停止受理对她的桑贾伊的与紧急状态期间的行为
有关的指控,但查兰·辛格迫于形势不能允诺这个要求。在后者明确拒绝后,8 月 20 日,在预定的议会信任投票之前,英迪拉·甘地宣布撤销对查兰·辛格
政府外部支持的许诺,在表决中将不支持查兰·辛格政府。
国大党政府的主要政策:(1951-1989)
一.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目标
尼赫鲁时期
1955 年 1 月,国大党阿瓦迪年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决议》,还力求把“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作为国家 的目标。 1954 年 12 月,
尼赫鲁政府已使国大党占多数的人民院通过了一项决议,其中说:“我们的经济政策目标应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
英迪拉时期
1973 年,英·甘地执政时更通过宪法修正法,把宪法序言中关于印度国家性质的表述修改为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社会
主义目标被载入宪法。
二、经济发展目标、体制、战略和主要政策
尼赫鲁时期
发展目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自力更生三者并重。
经济发展体制:混合经济,建立公营经济成分,与私营经济成分并存;公营成分要占领国民经济的制高点,即控制关键工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业;允许
私营成分在符合国家发展总目标的框架下发展。
1948 年 4 月 6 日,制宪会议通过了《工业政策决议》
1956 年通过《1956 年工业政策决议》两个决议的内容都是硬性划分公营成分和私营成分的领域
调控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
1950 年 3 月建立了以尼赫鲁为主席的计划委员会。该委员会决定每五年编制一次发展计划,计划的范围不但包括公营经济,也包括私营经济。对前者,
计划起指令作用,对后者只起引导作用
发展战略:尼赫鲁-马哈拉诺比斯战略
马哈拉诺比斯是尼赫鲁的首席经济顾问,是负责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根据尼赫鲁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印度发展经济的战略,主要内容是以发展重工
业基础工业为重点,在设备方面提高自我装备能力,带动轻工业的发展,加速实现工业化;重工业、基础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新建公营工业,使其在国民
经济中迅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国家计划和政策调节,促进私营工业在国家计划的方向下发展,满足对日用消费品的供应;积极鼓励发展小型企业和乡
村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护,以扩大就业,补充对日用消费品的供应;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实行进口替代方针,逐渐做到不但日用消费品而且中
间产品和资本货物都能够自给。总之,是个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公营成分的模式,是个以进口替代为导向的内向型发展模式。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是按这个
模式编制的,1956 年开始实行。
根据发展目标和战略,制定了一整套的经济政策
对大垄断企业和财团规定,如果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投资需要报联邦政府批准,实际上是实行资产和生产规模封顶;对进口货物规定凡国内能生
产的,或现时不能生产但将来可以生产的都不得进口;对引进外资规定只能与印资合营,外资股份一般不应超过 40%,外方的技术还要允许印方转让;
对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实行严格限制;私人大银行和保险业国有化;私人煤矿、铜矿和钢铁业(部分)国有化。
英甘地时期
英甘地执政后,鉴于经济发展的缓慢和经济发展的恶化,开始从增长取向角度实行一些改革。公营企业开始被要求注重经济效益,对私营企业经营范围
和增长规模的限制有所放宽。出口受到关注和鼓励,重视吸收外资也提上日程。1979 年制定严格的《外汇管理条例》,1980 年英甘地开放了电力、石油、
煤炭、机床、化肥等部门,允许私人包括外国人投资。但英甘地根深蒂固的经济理念使其不可能短期内实行根本性的变革。
拉甘地时期
1984 年,拉·甘地大力推行印度经济改革,根据客观发展的需要,对尼赫鲁执政时期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印度进一步发展需求的发展模式加以调整,开始
制定新的发展模式。他提出了迎接 21 世纪,“建立强大的、繁荣的印度”的口号。
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第一,对经营领域限制的放宽,1985 年 5 月将原规定属于公营成分经营领域的 27 种工业对私人企业开放。第二。申请许可证
的制度大为放松,到 1986 年除了 26 种工业外,其他所有工业都免除许可证。第三,对大财团适用《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的范围也有进一步的松
动,1985 年把受该法管束的大企业(有 1723 家)的资产起限有 2 亿卢比提高到 10 亿卢比,使原受管束的大企业有 1/3 不再属于该法的适用范围。
放宽进出口的限制,推动印度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提出的口号是只要有利于技术更新、有利于出口的,无论是原料、中间产品还是资本品都可以允
许进口。为了促进出口,对面向出口的企业,在许可证的适用上、税收上、进口设备上、外汇的截留上都给予优惠。
积极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1085 年开放了电子、计算机、汽车、港口建设等多部门,鼓励外资进入,特别鼓励外商投资于高科技部门和落后地区创
业,降低合资企业的税率。审批手续大大简化,所需时间缩短。
公营企业的改革:为建立责任制,实行了公营企业负责人与政府签订谅解备忘录制度。其中规定了企业的权益及企业负责人的职责和义务,并制定了奖
惩办法。对公营企业中常年亏损的病态企业,政府不再承担收容所的职责,而是区别情况加以改造。
发展高科技:拉甘地选定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电、石油开发等为重点开发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引进、开发高科技方面,除政府承
担外,鼓励企业以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引进、研究、开发和转化的工作。政府用于科研和发展方面的经费有较大增加。,为了支持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
力转化,政府还专门设立了风险资本基金,鼓励研究机构与大学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并提倡、支持研究单位、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
拉甘地亲自兼任科技、电子部部长,1984 年 12 月出台了新计算机政策,1985 年制定了电子综合政策,1986 年新软件政策,在国内大规模推行企业、事
业和机关单位管理的计算机化的计划。1987 年上半年各大型企业、各政府机构以及铁路、银行、航空、饭店等公共服务部门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处理和管
理的计算机化。
三、土改、农业合作化设想和绿色革命
尼赫鲁时期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改的内容有三废除柴明达尔中间人地主制,赎买其土地,转售给耕种其土地 的佃农;保障佃农权利,提
高佃农地位;对占有土地实行最高限额。按照宪法规定,农业属邦的职权。所以国大党政府只是提出了土改的指导原则,具体立法是邦的事情。
沙斯里特时期
沙斯里特与他的粮食和农业部长苏布拉马尼亚制定了实行绿色革命的计划。 但未及实行就突然去世
英甘地时期
将沙斯里特的计划付诸实施。选择北印度旁遮普、哈里亚纳和北方邦西部以小麦为主的种植区首先推行,结果立竿见影,那片地区变成了印度的商品粮
粮仓。
拉甘地时期
拉 • 甘地执政时继续推进绿色革命,重点是推广到东印度以西孟加拉为中心的水稻种植区,同时进行了向千旱半干旱的地区推广的试验。在东印度的
实施再创辉煌,那里的农业增产率高于全国平均增产率 2~3 倍。这两个战役的成果,扭转了印度从英国统治时期就开始的年年缺粮年年依靠进口的局面 ,
实现了粮食自给。

世俗主义
“世俗化”的字眼虽然在最初的先法文本中没有出现,但印度宪法把世俗主义确立为国策则是明确无误的。先法通篇贯穿了要使印度成为一个世俗国家的
精神,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国家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宗教和政治互不千预;公民不分性别、宗教、种姓一律平等,不允许以性别、宗教、种姓为由对
公民有任何歧视;取消不可接触制,任何宗教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内部实行对人的歧视和压迫。在存在多种宗教和种姓制的印度,营造祥和的气氛,使
各宗教和睦共处,取消宗教内的压迫,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是绝对必要的。尼赫鲁政府定在独立后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使议会制定了 10 多项法律,
把继续实行不可接触制视作犯罪,把种种打上宗教烙印的歧视妇女的陋规(包括萨蒂、童婚、妆奁制度、限制寡妇改嫁、妇女无财产继承权等)尽行废
除。
尼赫鲁要求政府机关、法院、新闻界、教育界、学术届和文艺届要在各自的领域内各自宣传揭露教派主义危害性并与之做坚决的斗争。政府在制定各项
政策时,都把实现宗教公平和教派和睦作为重要考量。

1976 年通过的第 42 修宪案将世俗化写进宪法

中央和地方关系
尼赫鲁时期
联邦政府整体上尊重邦的权利,但当时实行的中央严格管制经济的政策对邦行使权力却是严重的束缚。例如,大型公营企业设在哪个邦、中央对各邦拨
款的办法和比例、 税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分配的比例等都由中央决定,对外借款和吸引外资的权力也全归中央政府。这样,邦在自身发展上实际上
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当邦政府提出不同意见时,尼赫鲁没有从落实中央和邦分权原则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之所在和提出解决办法,而是把反对意见拿到党
内,要求邦的觉组织顾全大局,服从中央的决定。由于当时绝大多数邦是由国大党掌权,结果中央与地方矛盾被当成了党内问题处理,邦的合法诉求没
有得到应有的响应。
尼赫鲁执政后期和随后的夏斯特里、英 • 甘地执政时期,虽然根据各邦的意见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如改进中央拨款和分税办法、在大工业企业的设
立地点和经济发展方面通过国家发展委员会听取邦的意见、缩小计划委员会的职权等,使矛盾得到一些缓解,但由于中央的管制体制未变,没有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邦政权在本邦经济发展方面仍无自主权。
60 年代末以后,由于英 •甘地实行激进化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固有的缺陷更为膨账。中央在发展经济方面权势过重,造成邦对中央的严重依附。英 •
甘地执政以后,越来越倾向于个人专权。她根本不把联邦和邦的分权规定放在眼里中央与地方关系趋向恶化。对国大党掌权的邦,一切由她说了算;对
于别的党掌权的邦,她滥用中央权力,动辄实行总统治理,或利用亲信,私下策划倒戈,颠覆合法选举的邦政府。英•甘地执政期间,实行总统治理达
47 次之多。日益兴起的地方势力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中央放权。地方政党宣称它们最能代表地方利益,强烈要求增加邦的自治权限。有的邦提出要与中央
重新分权,邦应分得税收的大部分,邦在发展经济中应有自主权,中央后备警察部队未经邦同意不能进人邦领土执行任务等。德拉维达进步联盟、阿卡
利觉甚至提出要根本改变现行联邦分权体制,实行弱中央强地方,中央只管国防、外交、货币、交通,其余权力全部下放到邦。地方势力和地方政党维
护本地区的合法利益,反对联邦对邦的职权的侵害,这是正当的,符合联邦制的初衷。但它们所提要求,有的过多从地方利益考虑,并不合理。
少数邦与中央存在特殊矛盾
旁遮普 1966 年才被允许建立语言邦,但仍遗留下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如首府昌迪加尔市的归属问题、河水分配问题等。阿卡利党在这些要求得不到中
央满意答复后,就诉诸宗教,把原是地区性的要求说成锡克教的宗教要求,发动强大的群众攻势,对中央施加压力,英•甘地没有分辨不同矛盾区别对
待,而是一律打击,加剧了局势的动荡。最后的“蓝星行动”(炮轰武装分子盘踞的锡克教圣地金庙建筑群的阿卡尔寺)不仅份書了广大锡克教徒的感
情,也导致了她本人不幸遇难。
阿萨姆动乱主要是阿萨姆人强烈不满政府对东巴基斯坦(后来的孟加拉国)人大量非法入境采取不阳不问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要求中
央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人民的不满发限为长达数年的动乱,许多地方发生流血冲突,有数千人死亡。
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问题有不同的层面。就中央与地方关系层面说,主要是英•甘地对邦的合法权力尊重不够,伤害了人民的感情。 1983 年 6 月该邦举
行立法院选举国民会议党取得多数,建立了以法鲁克为首席部长的政权。国大党邦组织指责选举有弊,随后发生了两党支特者的暴力冲突,有 700 余人
受伤。英•甘地不希望看到这样的选举结果,便支持国大党地方组织不与邦政府合作。1984 年 7 月,法鲁克的妹夫 C. M. 沙在国民会议党内制造分裂,宜
称法鲁克已失去民心。英 •甘地随即指示邦长贾格莫汉撤换法鲁克,任命 C.M.沙为首席部长。其实,法鲁克在议会内的多数地位并没有因国民会议党分
裂而丧失,他要求邦长召开议会证实这点或解散议会另行选举,均遭拒绝。法鲁克指责邦长此举违宪,指出这是国大党蓄意推翻他的政府。国民会议党
多数人认同他的说法,对国大党和英•甘地甚为不满。C.M. 沙的政府既无能又腐败,得到的支持率很低。在其执政期间,克什米尔的混乱局势不但没有
缓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1984 年拉•甘地担任总理后,把绥解中央与地方矛盾作为最紧急的任务。他使人民院通过了反倒戈法,堵塞了以往惯常发生的通过倒戈颠覆一个选举产
生的邦政府的途径。他执政期间也不再滥用总统治理权力。 1985 年,与阿卡利党温和派领袖隆格瓦尔签订了解决旁造普问题的协议,恢复了旁遮普邦的
选举进程。对阿萨姆邦,也签订了解决冲突的协议,恢复了邦立法院选举。1986 年 3 月,国大党撤销了对 C. M. 沙政府的支持,沙政府辞职。中央实行
了总统治理。1987 年恢复选举。鉴于法鲁克在选举中未必能取得多数,拉•甘地决定国大党与国民会议党内法鲁克派建立选举联盟。结果,国民会议党
法鲁克派和国大党获胜,建立了联合政府,法鲁克任首席部长。由于采取以上行动,全国政治形势有一定改善。不过不久就表明,与隆格瓦尔签订的旁
遮普协议因多数条款涉及邻近邦的利益,达不成共识无法实现,旁遮普邦的极端分子没有停止制造动乱。与阿萨姆邦的协议得到多数人认可,但有少数
极端分子不接受。至手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局势则越来越复杂。

不结盟政策

在和世界大国的关系上,尼赫鲁希望和两大阵营的主要国家都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独立后印度决定以主权国家的身份继续留在英联邦内。这对印
度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增强国防以及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都有好处。
印美关系
印度积极主动谋求与美国接近。美国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和军事力最最强的因家,印度与美国建立正常的关系对增强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有利
特别是独立初期,印度粮食供应有很大缺口,需要从美国大批购进。但他坚持持不结盟立场,不接受美国提出的任何附加政治条件。
他的后继者都遵循这一原则。正因此,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数十年间,印度虽然从美国得到了经济援助和粮食供应,但都不是很多。
拉•甘地执政后,由于在国内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在外交方面也把重点转移到经济外交上。印度需要美国更多的直接投资、技术援助,需要与美国建立
更密切的经济合作。这促使拉·甘地把争取密切与美国的关系摆在首位。美国也期望这个年经的领导人能改变英 •甘地的亲苏立场,因此做了较积极的回
应。印美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印苏关系
印度和苏联的关系经历了由最初的冷淡到逐渐接近的过程,到英 •甘地执政时甚至比印美关系更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和反对侵略、反
对殖民主义的政策客观上对苏联有利,成了它的间接同盟军。苏联为了争取印度,给予了印度较广泛的经济援助,而在军事援助方面,苏联更是基本上
有求必应,印度很快就成了苏联军火工业的最大的主顾。赫鲁晓夫上台后,把要“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印度当作他推行“和平过渡"理论的活样板,
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公开支持印度,打击中国,这使印苏双方更加接近。
1971 年英 •甘地在准备插手巴基斯坦内部孟加拉争取独立的斗争时,为了应对美国支持巴基斯坦的可能性,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其中有一项特别
的军事条款,规定在必要时双方将协调行动。苏联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宣布完全支持印度的立场。
拉•甘地执政后在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同时,继续保持与苏联已形成的亲密关系。
印巴关系
第一次印巴战争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印巴分治不久后就因克什米尔争端爆发战争,结果在克什米尔各控制一片地区,双方划定了控制线。巴基斯坦不承认查谟 -克什米尔土
邦加入印度,认为既然该土邦穆斯林占人口多数,就理应加人巴基斯坦。尼赫鲁则强调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决定加人印度是合法的,但允诺未来将在
克什米尔举行全民公决,最终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争端提交到联合国。联合国通过决议主张在其主持下实行公决。巴基斯坦敦促尼赫鲁兑现承诺。尼
赫鲁在 50 年代中期宣布客观条件已发生变化,不再承诺实行公决。
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5 年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印巴军队不仅在克什米尔交火还相互进人对方领土。但在国际压力下,不得不停火议和。两国领导人在 1966 年初签署的
《塔什干宣言》中表示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愿望。不过友好的宣言停留在纸面上,两国的对立状态丝毫没有改变。
第三次印巴战争
70 年代初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开展了争取独立的运动。英•甘地趁机插手,结果 1971 年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凭借军事上的优势,长驱直人东孟
加拉,迫使巴基斯坦承认盂加拉独立。这使两国的矛盾更加复杂化。印巴对峙不但严重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建设和安定,对整个南亚地区的安全与合作也
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印度与南亚各国
邻国大都认为印度把南亚地区视作自己的影响范围,希望保持在南亚的中心地位,有期区大国主义倾向。
拉·甘地希望改变周边国家的印象。他应马尔代夫政府邀请派军队帮助平息该国首都的叛乱受到好评。
1985 年与斯里兰卡政府签订协议,派军队去该国。印度军队最初接受的任务是帮助收缴泰米尔反政府组织的武装,斯里兰卡政府允诺给泰米尔人自治权
利。当泰米尔猛虎组织不相信政府的诚意拒不交出武器时,印度军队竟用武力收缴,扮演了国际警察的角色。泰米尔猛虎组织的誓死抵抗使印度军队陷
于进退两难之境,印度军队不得不退出,而拉 •甘地本人几年后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印中关系
新中国成立时,尼赫鲁采取积极态度,于 1949 年 12 月 30 日宣布承认新中国
1950 年 4 月两国建交。
50 年代印度积极主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两国领导人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0 年代中期两国通过领导人互访和文化交流活动达到高潮
印度方希望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合法,干涉中国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尼赫鲁推行前进政策导致了 1962 年的中印边界战争
1988 年甘地访华,高层接触恢复,中印关系正常化

保留制
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从宪法规定的保留制(即按其人口比例保留联共和邦议会席位、公务员名额和奖学金名额)中最先得到了好处。他们中接受了高等
教育的精英有的被选为人民院或邦立法院的议员,有的成了公务员或自由职业者,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得到明显的提高。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也为
表列种姓中的普通成员提供了谋求新职业的机会,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了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前景。
90 年代上半期,一个新的变化是人民党的维 •普•辛格提出,要把公务员名额和奖学金名额方面的保留制扩大到占印度教人口近半数的低级种姓。
在拉奥执政期间,这一新措施得以在低级种姓中经济和教育状况最差的那部分人中实施。这就意味着,以前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特别实行的政治上和
教育上的扶助,也部分地扩及人口更多的低级种姓身上,成了帮助他们提高社会地位乃至经济地位的重要杠杆。从此,低级种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进
人高等院校,加人了新出现的年青一代精英的队伍。表列种姓、表列部落的保留制,加上低级种姓部分人的保留制,共占公务员和奖学金总名额的
49.5%。
无论国大党还是人民党,印人党其领导骨干均是以高级种姓为主,表列种姓和低级种姓进入领导圈的人很少。

维•普•辛格宣布要实行曼达尔委员会建议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
拉奥执政后,决定对该建议进行重大修改,报最高法院核准,而后实行。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全国范围内低级种姓坚持要求尽早实施此建议,还他们以公
平待遇,许多邦政府也持同样主张;另一方面,拉奥政府重视实行扶助弱势群体政策,也认为对经济上、教育上落后的广大下层群众给子特别的扶助是
非常必要的,这部分人在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他们的落后状况不改变,就谈不上实现社会公平。此外,由国大党来实行这个措施对国大党也有好处,
利于得到这个庞大群体对国大党的拥护。
高级种姓和印度人民党反对拉奥政府实施曼达尔建议,强调这是新的种姓歧视,会造成新的不公和社会分裂。它们扬言要发动新一轮抗议。为了缓和高
级种姓的反对,拉奥在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后,决定对曼达尔建议中界定落后性的标准进行修改,在种姓标准之外,再加上经济标准。具体说,就是把低
级种姓中经济状况较好的部分人排除在保留对象之外,而高级种姓中经济状况很差的则应包括在内。政府建议在曼达尔建议提出的 27% 的保留额度外,
再增加 10%给高级种姓中的困难者。他认为这样做较为平衡,可以冲淡种姓的区分,使各种姓中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真正落后的部分人都能享受到保留制
的扶助。

1989 年大选国大党竟強纲领中提出的主张是:继续进行改革,提高经济增长率,同时要把社会公平放在重要位置上,使全国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坚
持世俗化方针,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纲领中提到,“只有国大觉的经济改革和世俗化政策能保证印度的繁荣、社会进步和宗教平等”
1991 年竞选口号是建立稳定有效率的政府,1991 年

盟党关系
1990 年,维普辛格辞职之后。人民党(社会主义者)领袖钱德拉·谢卡尔组阁,他得到了国大党给予外部支持的许诺。
1991 年,总统授权国大党组织政府,国大党得到 226 席,距半数 254 席缺 28 席。国大党此时无意与任何“别的党联合执政,只希望得到外部支持,建
立一个国大党少数派政府。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印度联邦穆斯林联盟、喀拉拉大会党和另外两个小党表示愿意给子外部支持,这些觉共拥有 17
席,仍有 11 席的差额不能满足。不过,人民党和左翼政觉虽然不愿意成为国大党政府的外部支持党,但都私下暗示如果国大党建立少数派政府它们不会
否决,而且在议会立法中它们将在议题的基础上给予有选择的外部支持。
1993 年,人民党(阿吉特)有 10 明议员加入了国大党,是国大党席位增至 266 席,取得了议会过半席位

财团关系
比格格、比尔拉、安巴尼等家族为代表的大工业家族和财团是印度私营成分金字塔的顶端,不仅资产庞大,涉及的营业领域也非常广泛,在私营成分中
具有支配地位。
尼赫鲁执政时开始实行对私营成分的管制,首当其沖的是大工业家族和财团。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英迪拉·甘地总理在实行激进化政策时,更是把大工业家族和财团作为主要约束对集 1969 年制定的 《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
为法》专门对大财团的经济活动实行限制。宣布的目的是防止经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通过对资本集中和拥有财富设置上限,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
步拉大。法令不仅对 “垄断贸易行为”和“限制性贸易行为”做了界定,规定要严加制裁,还对大工业家族和财团扩大资产与生产规模做了禁止性规
定。法令说:凡一个企业与同该企业有资本联系的企业的资产总和在 2 亿卢比以上者,凡一个企业与同该企业有资本联系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占该类产品
1/3 以上、资产在 1000 万卢比以上者,都要在联邦政府登记注册。这类企业增加股本、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和经营范围、兼并其他企业及其成员兼
任其他企业董事均需经政府批准。还规定,成立常设的垄断和限制性贸易委员会负责执行法令的有关限制规定。这是印度独立后实行的一系列管制私营
经济措施的顶峰,国家对私人经营企业在资产和生产规模上直接实行封顶,不许再扩大,这在除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中是少有的。

印共、印共(马)等左翼政党对这样的做法是支持的。认为应对大工业家族和垄断财团的产业要实行资产封顶,进一步实现国有化。
80 年代末国大党主张应解除对大工业家族和财团的控制其理由是:大工业家族是印度私营经济的脊骨和领军力量。既然经济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打
破枷锁,充分发挥私营工商业者在扩大投资、改善经营管理、技术升级和参与国内外竞争上的积极性,就不应该把大工业家族排除在外。大工业家族在
印度的私营经济发展中最有潜力最有基础,最有现实条件,因而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最大。再则,大企业具有规模效应,利于进行需要大量投资的技术升
级,形成较完备的经营网络,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有更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印度要提升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非
常需要有一批能创造自己的品牌、能在世界市场上驰骋的大企业的。由此可见,解除对大企业的管制不但需要,而且是大势所趋,非做不可。
大多数政觉包括人民党,印度人民党以及媒体赞同国大党的看法,不过左翼政觉对解除大财团的资产封顶仍持反对的立场,认为这是牺牲广大人民的利
益,讨好上层有产者。

.........................................................................................................................................................................................................................................................................
.

印共
政党组织及其影响力
·政党组织
1. 规模与性质:大小、性质、群众、精英
1968 年 2 月印共第八次会议上通过的印共纲领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选举,无论多么自由,其本质上对劳苦大众是不利的。 1992 年,印共在召开了第
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表示,要团结一切左翼力量,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世纪以来,印共特别强调左翼力量的重
要性,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
印共在 2002 年党章抛弃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努力。
印度共产党最新的党章(截止 2020 年 8 月)中规定,印共是以实现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工人阶级政党,是由工人、农民、劳苦大众、知识分子
及其他献身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人士所组成的志愿组织。
印共党员发展规模
年份 1935 1943 1946 1948 1958 1971 1981 2002
数量 几千 1.6 万 5.3 万 9万 20 万 24 万 46 万 70 多万

1943 年 5 月印共在孟买召开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有党员 15563 人,


1949 年印共二大决定在 3 月 9 日举行全国铁路工人总罢工,“在各个城市中把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这个最高峰”。结果,在罢工前的两个星期,自治领
当局援引公共安全法,对印共和左翼工会进行了镇压,约 2000 名印共和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被捕,印共领导的共运组织完全陷入瘫痪。共产党党员人数
由 1948 年的 89263 人减少到 1950 年的 2 万多人。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印共内出现了两大对立的派别,两派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最终,双方在 1964 年 4 月举行的印度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正式
分裂,新成立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沿用原名称的印度共产党总书记是丹吉。
印共的第二次分裂是在 1981 年,分裂出了全印共产党。早在 1977 年人民党期间,印共内部围绕着对英·甘地政权的态度产生了分歧。以主席丹吉
为首的少数派继续支持英迪拉,以总书记拉奥为首的多数派反对英迪拉的反民主和反人民的内部政策,但支持其进步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否定的。于
是,丹吉的女儿、印共全国委员会委员罗扎·德斯潘德为首的丹吉派在 1981 年 3 月召开了自己一派的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新党,取名为全印共产党,4
月拉奥控制的印共中央将丹吉开除出党,5 月 1 日丹吉加入全印共产党,并成为领导人。两党的分裂同时使其控制下的群众组织也发生分裂,包括全印
工会大会、全印农民协会、全印农业工人工会、全印学联,全印青联、印度全国妇联等。
2017 年 8 月 28 日,印度红旗党(Lal Nishan Party)并入印共1。

1
Bhalchandra Kango, “Towards Communist Unity: Lal Nishan Party Merges with CPI”, New Age (weekly), Vol. 65 No. 35, August 27–September 2, 2017, pp.1
政党类别:共产党
2.组织结构 中央地方

示意图来源:曹小冰 《印度特色的政党和政党政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年,第 311 页


3.组织制度 会议制度 加入退出和党员纪律
4.外围社会组织:工会、妇女、青年、学生
党的名称 工会 农会 青年组织 学生组织 妇女组织
印共 全印工会大会 全印农民协会、 全印青年联合会 全印学生联合会 印度全国妇女联 全印和平与团结
印度农业工人工 合会 组织

5. 盟党关系
印共自 1964 年分裂以来就一直坚持与国大党合作,并且在 1971-1977 年之间与国大党结盟。在结盟期间,尽管 1971 年 9 月至 1979 年
10 月印共能够得到国大党的支持在克拉拉邦执政或联合执政,但总体上没太大作为,1977 年印共书记拉奥和当书记丹及两派围绕印
共与国大党的关系产生激烈矛盾,1978 年召开 的十一大上,印共决定放弃同国大党的合作,转而同印共马进行合作。
第一次合作:印共与印共马通过了印度加强合作的政策并且成立委员会协调两党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地方选举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方面
有成效。
1978 年,印共参加了印共(马)领导的西孟加拉和特里普拉左翼阵线政府,1980 年,印共(马)参加了印共在喀拉拉邦领导的左翼
阵线政府,此外,两觉还在旁遮普(Punjab)和比哈尔邦(Bihar) 联合执政。另一方面表现在全国性大选的结果。在第七届全国大
选中,印共在 529 个人民院议席中共获得了 10 个议席,比上一届选举增加了 3 个席位;4927342 张选票,得票率为 2.49%,比上一届
选举却少了 0.33 个百分点。印共(马)在本次大选中表现优异。印共(马)在人民院选举中一举赢得了 37 个议席,约占人民院议席
总数的 6.99%。在此次选举中,印共(马)共获得 12352331 张选票,比印共所得选票的 2 倍还要多,得票率为 6.24%,大大超过了
上一届选举的 4.29%。1984 年印度总理英迪拉被锡克教徒杀害,震惊了整个印度。随后,国大党选举英迪拉(Indira Gandhi)的儿子
拉吉夫 ( Rajiv Gandhi)担任总理,并且宣布在本年进行大选。在这次大选中,国大觉凭借着广大选民的同情,一举赢得了 414 张选
票,取得了人民院中 80%左右的席位和接近 50%的选票,这在印度独立以来还是首次。印共和印共(马)选举成绩不是很好。印共
和印共(马)分别获得了 6 张和 22 张选票。
第二次合作:苏东剧变对印度的共产党形成巨大冲击,但印共和印共 (马)都认为东欧剧安和苏联解体并不意味者社会主 义事业的
失败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有关饰导人歪曲和偷离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和道路,忽略了把马克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員
体国情相结合。1989 年,印共石开十四大,提出要与印共(马) 重新实现统一,但没有得到印共(马)的积极回应。 1992 年,印共
在召开的十五大上再次提出与印共(马)重新实现统一,同样没有得到印共(马)的积极回应。1995 年印共在十六大上仍主张印度
共产主义运动应在原则基础上实现包括印共(马)在内的团结,但不再提两党的统一问题。毫无疑问,两党都意识到实现左翼联合的
重要性。在国内,由于 1989 年大选中没有任何单个政觉超过人民院半数席位,为了反对国大党,印共和印共(马)联合印度人民党
等其他政觉共同支持人民党组成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获得组阁权。这是两党在选举政治中的第二次合作。
就印共和印共(马)的选举成绩来看,印共与印共(马)的选举成绩都比较稳定,且呈现出较好的态势。在 1989 年选举中,印共和
印共(马)的表现与上一届相比有了较大改观。印共在人民院 529 个席位当中赢得了 12 个席位,比上一届大选增加了 6 个席位,获
得 7734697 张选票,得票率为 2.57%。印共马获得了 33 个席位,比上一届大选增加了 11 个席位,获得 19691309 张选票,得票率为
6.55%。在 1991 年第十届选举中,人民院 $34 个席位,印共和印共(马)分别赢得了 14 和 35 个席位,分别比上一届大洗增加了 2
个席位,占人民院议席总数的 2.62%和 6.55%。

第三次合作:印共印共马一直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但一直没有坚定地团结起来,最主要的障碍在于两觉对国大党的态度存在分歧 ,
无法统一印共 (马)傾向子要加收烈地反对国大统,因为在些我中它的势力强大并且可以人组建政府,国大觉是它在选华中最强有
力的对子。国际上,与亲苏联的印共相比,印共 (马)在苏联和中国之间是保持等距商姿态。然而, 1996 年第十一届全国大选,国
大觉道地十败,无可避免地走向疫落,丽印 l 度人民觉却一一华赢得 160 个席位成为第一大党。从此以后,印度人民觉就成为大聚政
觉的头号 敌人。1996——1998 年,印共参与了两屆国大党支特的短命的联合阵线政府,获得了两个内阁职位,内政部长古普塔
(Indrajit Gupta)和农业部长米世拉(Chaturanan Mishra)。在 2004 年大选中,为了防止民族主义政党印度人民觉上台执政,从 1998 年
大选以来一直是议会第三大党的印共(马)第一次决定支持国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为此设定了三个目标:首先,击败印度人民党及
其盟友;其次,建立一个世俗的中央政府;第三,增强印共(马)及左翼政党在人民院中的影响力。在印共(马)的影响下,其他的
左聚政觉,包括印共、
全印前进集团、革命社会觉、喀拉拉国大党(Kerala Gongress)和 1 位独立人士也同意支持国大党。这样,左翼政党以选择外国的方式
支持国大觉领导的 “团结进步联盟”’成功组阁,共产党人素姆纳特•查特吉 (Somenath Chatterjee)成为 14 届人民院的发言人。印
共(马)总书记 HS. 苏吉特 (H. S. Sudker)和 M.辛格(M. Singh)共同表示要加强执政联盟与左翼觉的团结。双方同意建立联合
进步联盟与左翼党的协调委员会。由此标志着在印度政坛上,以左翼政觉为首的第三阵线正式形成,与国大觉和印度人民觉形成三足
鼎立的格局。就印共和印共(马)的选举成绩来看,1996 年大选中,左翼政党赢得了 54 个席位,比上一届选举中的 56 个席位减少
了 2 个席位。在人民院 543 个席位中印共和印共(马)分别腐得了 12 和 32 个席位,分别比上一届大选减少了 2 个和 3 个席位,他们
在人民院所占的议席比例分别为 2.21% 和 5.89%。印共和印共(马)在本次选举中分别获得了 6582263 张和 20496810 张选票,得票
率分别为 1.97%和 6.12%。在 1998 年十二届全国大选中,印共赢得人民院 543 个席位中的 9 个,比上一届全国大选减少了了个席位,
共获得 6429569 张选票,得票率为 1.75%。印共(马) 在本次选举中的表现与上一次相同,获得 32 个席位,得票率却从 6.12%降低
到了 5.16%。在 1999 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大选中,左翼政党在人民院中赢得了 43 个席位(比 1998 年少了 5 个)。其中,印共
(马)贏得 33 个席位(比 1998 年多了 1 个),印共由 1998 年的 9 个降到了 1999 年的 4 个。但是,2004 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大选左
翼获得了空前的巨大胜利。印共赢得了 10 个席位,比上次大选大大增加了 6 个席位,获得了 5484111 张选票,得票率为 1.41%。印
共(马)赢得 43 个席位,仅次于国大觉、印度人民党,其席位占人民院 543 个席位中的 7.92%,比上一届大选激增了 10 个席位,
共获得 22070614 张选票,是印共获得选票的四倍,得票率为 5.66%。这是印共(马)自成立以来在全国大选中表现最出色的。

6.财团关系
7.军方关系
8.外国关系

·政党地位
1. 选票
人民院
CPI CONTESTED WON FD VOTES VOTE(%)
1951 49 16 8 3487401 3.29
1075407
1957 110 27 16 8.92
5
1145003
1962 137 29 26 9.94
7
1967 109 23 41 7458396 5.11
1971 87 23 33 6933627 4.73
1977 91 7 68 5322088 2.82
1980 47 10 17 4927342 2.4
1984 61 6 30 6363430 2.71
1989 50 12 20 7734697 2.57
1991 42 14 16 6851114 2.49
1996 43 12 22 5682263 1.97
1998 58 9 40 6429569 1.75
1999 54 4 39 5395119 1.48
2004 34 10 19 5458111 1.41
2009 56 4 41 5951888 1.43
2014 67 1 57 4327460 0.79
2019 49 2 41 3576184 0.59

CPI 在人民院所获席位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EATS WON BY PARTIES IN STATES / UTs


CPI 1951 1957 1962 1967 1971 1977 1980 1984 1989 1991 1996 1998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Ajmer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Andhra Pradesh 2 7 1 1 1 1 2 2 1
Arunachal Pradesh
Assam 1
Bhopal
Bihar 1 5 5 4 2 4 8 3
Bilaspur
Bombay 4
Chandigarh
Chhattisgarh
Coorg
Dadra And Nagar Haveli
Delhi
Gujrat
Goa, Daman And Diu
Haryana
Himachal Pradesh
Hyderabad
Jammu And Kashmir
Jharkhand 1
Karnataka
Kerala 6 3 3 4 1 2 2 3 1
Kutch
Lakshadweep
L M And A Islands
Madhya Bharat
Madhya Pradesh
Madras 8 2 2
Maharashtra 2 1
Manipur 1 1 1
Meghalaya
Mizoram
Mysore
Nagaland
Odisha
Orissa 1 1 1 1 1 1
Patiala And East Punjab States
Union
Pondicherry
Punjab 1 2 1
Rajasthan
Saurashtra
Sikkim
Tamil Nadu 4 3 1 2 1 2 1 2
Telangana
Travancore Cochin
Tripura 2 1 2
Uttarakhand
Uttaranchal
Uttar Pradesh 1 2 5 1 2 1
Vindhya Pradesh
West Bengal 5 6 9 5 3 3 3 3 3 3 3 3 3 2
T0TAL 11 12 20 18 16 7 7 3 9 11 9 6 10 2 1 2

CPI 邦议席
25

20

15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议席
3,执政时间、联盟成员

·政党影响力
1. 经济:预算
2. 政治:选举
3. 社会:保留制
4. 文化:世俗化
5. 国防:文武
6. 生态:环保
7. 外交:(印中美俄日)
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度独立。印共指出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军事演习违反了不结盟运动,反对美帝国主义肆意干涉印度军事行为。印共反对美国的霸

权主义政策,认为中、俄的发展有利于抵制美国的霸权;主张印度应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进攻,积极发展同各兄弟政

党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

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印共和国大党站在一起2。自 1985 年起,印度共产党开始同中国共产党接触,1988 年 3 月,该党总书记拉奥率团访华,实现了两党

关系正常化。1991 年 11 月该党总书记英德拉吉特古普塔在访问朝鲜前顺访北京,1992 年 10 月又率印共中央代表团访华。1997 年 9 月中旬我党召开十五

大之际,巴尔丹总书记向我党中央发来贺电,下旬又率印共中央代表团访华。自 1989 年 3 月印共十四大开始,除了印共二十一大,中国共产党对其发出

贺函之外,其他每届印共的全国性代表大会,中共均派专人出席祝贺。甚至在中印关系因印核试出现波折的 1998 年,中共依然派遣特使出席祝贺印共十

七大的召开。印共对华访问也很频繁,1991-2015 年期间,印共来华政党交流达 21 次3。

印共在 2015 年第二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声援委内瑞拉,支持玻利瓦尔革命。4关于特朗普与金正恩的首脑会晤,印共认为此次峰会并不意味着特

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放弃了帝国主义的计划,美国希望重振军工联合体,以缓解其饱受危机困扰的经济发展,这将在邻国和地区之间继续引发冲突和战争。

2
“Government of India, Lok Sabha Debates,” Third Session, Second Part,,loc. cit.,No. 29, 5978-6132; No. 30, 6233-6398; andNo. 31, 6506-6558 (23-25 January 1963).
3
王娟娟:《冷战后中国共产党对印度政党外交的特点、问题及建议》,载《南亚研究季刊》2017 年第 1 期。
4
印共官网:http://xxiicongress.communistparty.in.
印共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群众共同诠释类似这种新协议可能产生的所有利弊,并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在世界不同地区,特别是在南亚次大陆,推动更
多这样的协议。5
印共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声援被恐怖分子袭击的国家,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印共在 2016 年 7 月 4 日发布声明,严厉谴责在达卡和巴格达发生的恐怖
主义袭击事件,认为“世界各种各样的原教旨主义日益增长,这无疑是各国政府错误政策的结果,这些政策把一个派别对立起来。还应该记住的是,所
有恐怖组织都是美国制造的恐怖症的直接或间接产物。”6印共认为恐怖主义的主要来源是宗教原教旨主义,它传播社会仇恨,煽动某些群体报复对方的
欲望,必须与其进行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斗争。印共反对一切不利于世界国家安全发展的恐怖行为。
印共认为,全球变暖正在以一种整体的方式影响着地球。持续提高汽油和柴油的价格是典型的压榨大众的金融资本主义,仅仅指责资本主义和帝国
主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最新的可持续技术,包括绿色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替代战略。国家、个人、政党和机构需要立即共同行动7。

印度独立之初,印共坚持认为印度是假,国大党叛变革命是真。
1951 年 10 月在加尔各答秘密举行的印共全国代表会议上通过的文件指出,党目前的任务不是武装斗争,而是广泛深入地做发送组织群众的工作,
参加议会选举,捍卫下层群众利益,逐渐扩大党的影响,建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战线,以实现人民民主政权的目标。
于是印共开始参加大选,为壮大左翼力量,印共与西孟加拉邦的前进集团进行了联盟,并与西孟加拉邦的革命社会主义党,马德拉斯的农工党达成协调
行行动的协议。
1956 年 4 月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肯定了印度的真独立,指出印度现在是主权共和国。印度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包括资产阶级在
内的印度人民的矛盾。革命面临的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印共的方针是团结国大党左翼,支持政府进步的政策,通过群众压力和人民团结,促使它向民
主改革方向前进,反对他与反动势力妥协。对政府重点发展国营重工业的方针,印共表示支持,认为这将减少在基本资料方面对外国的依赖,加强印度
的独立地位。对政府的土改政策,在支持的同时,严厉批评其不彻底性。
第二次大选,在竞选宣言中,印共呼吁所有的左翼和民主政党采取联合行动,以便形成强大的民主反对派,有力地反映下层人民地呼声,并要求在
印共和民主力量较强地邦,印共党组织要尽最大努力和其他左翼政党合作,争取在邦选举中获胜,建立左翼和民主力量联合政府。

5
印共官网:https://www.communistparty.in
6
印共官网:http://xxicongress.communistparty.in/.
7
Anil Rajimwale, “Marxism and Environment,” New Age (weekly), Vol. 68 No. 23, 2020
印共在克拉拉邦立法院选举中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60/126)在无党派人士的支持下,第一次获得建立邦政府的权力,之后,印共在宪法许可的范

围内实行了较为激进的政策,如实行较严格的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标准、落实土改法关于关于保障佃权的规定、削弱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加强基层自治组

织潘查亚特的权力等。

1964 年,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影响,以孙达拉雅。南布迪里巴德为首的一批激进的党员指责党的领导人丹吉是修正主义者,于是他们建立了

一个新党,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丹吉强调对国大党要采取联合方针,同时批评国大党政策有妥协的一面,如对私营大财团的企业没有实行国有化、过分依赖外援、土改不彻底,对

无地少数农民缺乏关心等。在对外政策上,强调支持国大党奉行不结盟方针,大力加强与苏联的合作。

·中印关系对政党的影响以及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
印共(马)
政党组织及其影响力
·政党组织
1. 规模与性质:大小、性质、群众、精英
政党类别:共产党(曹小冰 992
印共马党员发展规模
年份 1966 1978 1992 1997 2002
数量 11 万 16 万 60 万 71 万 80 多万

到 2018 年印共(马)的党员人数已增至 10,00,520 名。2019 年的印度议会的人民院选举中,印共(马)赢得了 3 个席位,联邦院有 5 个席位8。在喀


拉拉邦,由印共(马)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一直与国大党轮流执政。从 1977 年到 2011 年 5 月,左翼阵线政府一直在西孟加拉邦执政。直到 2018 年,左

8
About Us, https://cpim.org/page/about-us
翼阵线一直领导着特里普拉的政府。并且印共(马)在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拉贾斯坦邦、喜马偕尔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奥里萨邦
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立法议会中都有代表。
1964 年出席加尔各答会议的印共马代表成分
职业 政治活动方面 阶级结构 教育背景 年龄结构 入党年份
2
工人 大学毕 50 岁 1938-
工人 5 代表 81 62 100 191 0
阶级 业生 以下 1948
0
1
14 注册进 1948
脱产工作者 315 工会 贫农 44 130 50-60 71 9
7 入大学 年后
2
13 入大学 60 岁
农民 39 党务 中农 106 37 16
7 两年 以上
14 中学毕
商人 12 农民 富农 30 130
4 业
农业 小学毕
新闻工作者 6 学生和青年 12 16 63
工人 业
中产
政府雇员 7 妇女 6 204 文盲 2
阶级
律师 14 教师 3 地主 21
教师 8 文化战线 2
学生 4 农业工人 31
医生 4

印共马十六大阶级基础构成(1998 年)
正式 观察 正式代表的
总数 成分比例%
代表 员 比例%
工人阶级 86 8 94 12.55 12.6
农业工作者 30 2 32 4.38 4.29
贫农 89 6 95 12.99 12.73
中农 146 15 161 21.31 21.58
富农 29 1 30 4.23 4.02
地主 28 2 30 4.09 0.27
资产阶级 2 0 2 0.29 38.34
中产阶级 260 26 286 37.96 1.07
小资产阶级 8 0 8 1.17 1.07
未明确身份者 7 1 8 1.02 100
总和 685 61 746

2008 年印共马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占党员总数的比例
阶级结构及比例 年龄结构及比例 教育背景及比例 社会成分及比例 入党年份及比例
工人阶级 36 30 岁以下 16.77 硕士 2.69 贱民种姓 19.9 1992 年后 67.25
农业工作者 23.76 31-40 29.31 大学 6.1 部族人 6.43 2002 年后 35.31
贫农 18.93 41-50 31.77 高职 14.97 穆斯林 10.22
中农 10.25 51-60 13.79 初中 44.9 基督徒 4.65
富农 0.59 61-70 6.82 小学 19.51
中产阶级 11.46 70 岁以上 1.51 未受教育 5.57
资产阶级 0.08
地主 0.05

2.组织结构 中央地方
示意图来源:曹小冰 《印度特色的政党和政党政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年,第 311 页

2. 组织制度 会议制度 加入退出和党员纪律


为了防止党员脱党加入印共(马列),印共(马)大大放松了党的纪律,所以,一些印共(马)的成员在与印共(马列)合作的时候仍然保持其印共
(马)的党员资格
4.外围社会组织:工会、妇女、青年、学生
党的名称 工会 农会 青年组织 学生组织 妇女组织
印共(马) 印度工会中心 全印农民协会 印 度 民 主 青 年 联 合 印度学生联合会 全印民主妇女联合
会 会

5.盟党关系
6.财团关系
7.军方关系
8.外国关系

·政党地位
1. 选票
人民院
CONTESTE
CPM WON FD VOTES VOTE(%)
D
1951
1957
1962
1967 59 9 13 6246522 4.82
1971 85 25 31 7510089 5.12
1977 53 22 9 8113659 4.29
1980 64 37 9 12352331 6.24
1984 59 22 6 13809950 5.87
1989 64 33 5 19691309 6.55
1991 60 35 7 16954797 6.16
1996 75 32 22 20496810 6.12
1998 71 32 20 18991867 5.16
1999 72 33 20 19695767 5.40
2004 69 43 15 22070614 5.66
2009 82 16 29 22219111 5.33
2014 93 9 50 17988955 3.28
2019 69 3 51 10744908 1.57

CPM 在人民院所获席位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EATS WON BY PARTIES IN STATES / UTs

CPM 1951 1957 1962 1967 1971 1977 1980 1984 1989 1991 1996 1998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Ajmer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Andhra Pradesh 1 1 1
Arunachal Pradesh 1 1
Assam 1 1
Bhopal
Bihar 1 1 1
Bilaspur
Bombay
Chandigarh
Chhattisgarh
Coorg
Dadra And Nagar Haveli
Delhi
Gujrat
Goa, Daman And Diu
Haryana
Himachal Pradesh
Hyderabad
Jammu And Kashmir
Jharkhand
Karnataka
Kerala 9 2 7 1 2 3 5 6 8 12 4 5
Kutch
Lakshadweep
L M And A Islands
Madhya Bharat
Madhya Pradesh
Madras 4
Maharashtra 3 1
Manipur
Meghalaya
Mizoram
Mysore
Nagaland
Odisha
Orissa 1 1 1
Patiala And East Punjab States
Union
Pondicherry
Punjab 1
Rajasthan 1
Saurashtra
Sikkim
Tamil Nadu 1 2 1 2
Telangana
Travancore Cochin
Tripura 2 2 2 2 2 2 2 2 2
Uttarakhand
Uttaranchal
Uttar Pradesh 1 1
Vindhya Pradesh
West Bengal 5 2 17 28 18 27 27 23 24 21 26 9

T0TAL 0 0 0 19 7 22 37 22 33 35 32 32 33 42 16 7 2

CPM 邦议席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议席
3,执政时间、联盟成员
·政党影响力
8. 经济:预算
9. 政治:选举
10.社会:保留制
11. 文化:世俗化
12.国防:文武
13.生态:环保
14.外交:(印中美俄日)
印共(马)认为印度的独立外交政策已经被抛弃9,从不结盟向亲美的转变日益凸显。这突出表现在,2005 年 7 月,印度总理辛格与美国总统布什在华
盛顿签署联合声明,签订印美防务框架协议,与美国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2016 年 8 月,印度与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名为《物流交换协议备忘录》,该
协议允许美国的军舰和空军飞机使用印度基地来进行维修、维护。总之,过去 25 年来的印度历届政府都在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协作。
2019 年印共(马)认为,莫迪政府提出修整“国籍法”的法案使印度教的移民获得印度正式公民的身份,引起了周边其他地区的紧张局势和种族之
间的不合。10
·政党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中印关系对政党的影响以及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1964 年印共(马)分裂出来。对国大党政权,印共(马)认为其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他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妥协面很大。他留给私营经济的活
动空间太大,对垄断大财团的企业没有实现国有化,实际上公营经济并未占主导地位,而且由公营经济构成的国家资本主义对垄断阶级起不了控制作用
却更便利其发展,便利外资渗透,使印度在财政上过分依赖美国。他还批评国大党土改不彻底,主张没收大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
取消债务,保障佃权,支持政府奉行不结盟政策,赞成与苏联亲近 n。他宣布对国大党持反对派立场,不与国大党合作,不考虑参加联合政府的可能性,
而要与进步的左翼党派谋求联合,争取在更多邦建立左翼领导的邦政府。
1989 年选举印共(马)力量主要集中在喀拉拉、西孟加拉、特里普拉三个邦,在这三个邦曾生次与印度共产览等左翼政党一起组成联合政府,成了邦内
的主要政党之一。在邦一级执政不仅使左翼政党获得了政治历练,也增加了它们在全国政坛中的分量。竞选中宣传的主调是:印度现时面临两大威胁,
一是拉•甘地的经济改革只为富人谋利益,危害穷人利益,破坏了实现社会公平的既定目标,而国大党的一党专制及腐败玷污了印度的政治民主和公共
生活的道德准则;二是印度人民党的教派主义鼓动毒化了印度的社会气纸,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和动乱。两个共产党强调自己的使命是唤起下层群众,与
这两种势力做斗争,推动印度沿着扩大民主、增进和谐和实现社会进步的健康方向发展。竞选目标是争取增加左翼政党在人民院的席位,努力增强左翼
势力在全国政坛中的地位
1989 年全国阵线采取了主动。它由于没有整层组织的根基,分别与左翼政党和印度人民党实行选举协调,即在有些选区,它为印度人民受或左级政党的
候选人让路,号召自己的支持者投票给他们,换取印度人党和左翼政党在另一些选区支持它的候选人。而左翼政觉和印度人民觉为了增加自己的席位,
也乐意如此。它们共同的目标是在各选区击败国大觉不让国大党的候选人当选。这样,就出现了全国阵线分别与左翼政党和印度人民党实行大面积协调
候选人提名的情况,事实上建立了反国大党的竞选联合行动。
1989 年国大党对然获得了最多席位,但未超过半数,因其没有与别的党分享政权的准备,拉·甘地放弃组织政府,总统邀请全国阵线的核心人民党组阁,
印度人民党和有印度共产党和印共(马)都允诺全国阵线政府以外部支持。以人民党为核心的全国阵线政府确立

9
Sitaram Yechury, Speech at the 22nd Party Coneress, http://cpim.org/state/com-sitaram-yechurys-speech-22nd-par-ty-congress.
10
胡月:《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述评》,载《创造》,2019 年第 9 期。
...........................................................................................................................................................
印度联邦穆斯林联盟(IUML)

这是个穆斯林政觉,其成员大都是真纳领导的原穆斯林联盟喀拉拉邦组织的成员,印巴分治后于 1948 年 3 月成立了这个觉。创建者希望把它建成维护


穆斯林利益的全印政治组织,但实际上它主要是喀拉拉邦的地区性政党,在泰米尔纳杜、阿萨姆、西孟加拉、比哈尔、北方邦、哈里亚纳、马哈拉施特
拉诸邦的穆斯林中有少量支持者。
喀拉拉邦主要的政治力量是国大党和印度共产党、不过两者在邦议会的议席都达不到半数,两者都需要与邦内其他政觉结盟才有可能执政,这给穆
斯林联盟参与执政提供了机会。该邦的穆斯林占人口的 18%,其中有些人参加了国大党或共产党,更多人参加了穆斯林联盟。穆斯林联盟在每次邦立法
院选举中都能得到 10 席左右,成了国大党和印度共产党都努力争取的联合对象。
1957 年,当印度共产党在喀拉拉邦立法院选举中获胜后,国大党和邦内其他一些保守政党不能接受共产党掌权,便联合起来制造混乱局势,使印共领
导的邦政府无法正常工作。穆斯林联盟就是参加者之一。结果邦政府被解散,经过一段时期的总统治理后,建立了以国大党为主的联合政府,穆斯林联
盟是新政府成员。1967 年喀拉拉邦立法院选举时,穆斯林联盟转到印度共产党一方,参加了左翼联合阵线,选举获胜后进人了邦联合政府。 1970 年邦
立法院选举时,穆斯林联盟又转到国大党一方,参加了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联盟领导人 C. H.穆罕默德 • 科亚还一度担任首席部长。到 80 年代,
喀拉拉邦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民主阵线和印共(马)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对峙的局面己稳定地形成。这时,围绕印度联邦穆斯林联盟究竞参加哪一方的问
题,联盟发生分裂。一部分人另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参加了左翼民主阵线;原组织则参加了联合民主阵线。到 1985 年,两者重新合并,仍用印度联
邦穆斯林联盟的名称,决定参加联合民主阵线,并成为联合民主阵线政府的成员。
穆斯林联盟强调宗教平等,强调穆斯林作为宗教少数派的合法利益(包括乌尔都语的地位、穆斯林大学的地位等)应切实受到保护。它也宣称穆斯林奉
行的伊斯兰教的婚姻家庭法规不容改变。由手在喀拉拉邦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历届人民院选举中穆斯林联盟也都参加,能得到 1~2 个席位。1971 年人
民院选举它得到了 4 个席位,但这种情况不多见。
90 年代发生阿约迪亚寺-庙之争后,印度联邦穆斯林联盟积极参与抗争,反对拆毁清真寺的暴行,在南印穆斯林中的影响增强。它的主要基地还是在喀
拉拉邦,在这里,它建立了自己的工会、农协、妇女联合会、青年联盟、学生联合会等组织,有大量群众参加。与国大党喀拉拉邦组织较早建立起的联
盟关系也一直保持。2001 年以国大党为主的联合民主阵线在喀拉拉邦执政,穆斯林联盟是其中第二大觉,有 4 人担任政府部长职务。穆斯林联盟在泰米
尔纳杜邦的分支也有一定的力量,参加了该邦部分政党建立的民主进步联盟。在全印舞台上,穆斯林联盟是国大党的盟友。 2004 年人民院选举时穆斯林
联盟就和国大党建立了联盟关系。国大党及其盟友获胜后,印度联邦穆斯林联盟是团结进步联盟的一员,参加了中央联合政府。该党在人民院有 2 名议
员。
草根国大党
1996 年由原国大党(英)泰米尔纳杜邦部分人成立,领导人是 G.K.穆帕拉尔。他原是国大党(英)泰米尔纳邦党组织负责人,因对党中央决定国大党
(英)与该邦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建立党联盟表示反对多次进言被拒绝而退出。1996 年 2 月,他与同样反对拉奥此项泱定的联邦政府商业国务部
长 P.奇丹巴拉姆、工业国务部长 M.阿伦纳怡拉姆一起,另建立了泰米尔草根大会党。原国大党(英)泰米尔纳杜邦党组织的很大部分成员眼随他们面
去,国大党(英)的邦组织几近瓦解。泰米尔草根大会党成了该邦又一地区性大觉,与德拉维达进步联盟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园大党(英)。在全
国舞台上,该党成了第三势力的一员。1996 年联合阵线成立后,该党参加进去并加人了联合阵线政府。索尼娅 1998 年任国大党(英)主席后,呼吁
从国大党分裂出去的人重返国大党,2002 年该党响应呼叮与国大党(英)合并。

民族主义大会党(NCP)
1999 年 5 月由原国大党(英)成员 S. 帕瓦尔、P.A. 森格玛和工安瓦尔建立。S·帕瓦尔任主席,其余二人任秘书长。主要基地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在
印度东北部的梅加拉亚邦有一定影响。帕瓦尔等三人原为国大党(英)的中央或邦组织领导成员,因在索尼娅作为总理候选人的血统问题上附和印度人
民党的立场被清除出国大党(英)。他们带领追随者成立了新党,取名民族主义大会党。新党除了重中反对外国血统的人担任总理外洋没有自己特别的
政纲,不过由于帕瓦尔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森格玛在梅加拉亚邦国大觉组织中担任领导工作多年,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故该两邦国大党(英)成员及其
支持者有不少人转到新党旗帜下,特别是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民族主义大会觉成为地区性大党之一,成了国大党(英)的强大对手。 1999 年人民院选举
中该党获得 7 个席位。2004 年再次举行人民院选举时,帕瓦尔态度有了变化,主张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与国大党结盟竞选如果胜出再解决总理人选问题,
不排除认同索尼娅担任总理的可能性。党内多数领导成员同意,森格玛表示反对,党因此发生分裂,森格玛离开了党。帕瓦尔领导的民族主义大会党在
2004 年竞选宣言中没有提索尼娅的外国血统问题,预示着他在选后可能会接受素尼娅作为总理人选。大选结果国大党(英)领导的联盟获胜,民族主
义大会党决定参加国大党(英)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和联合政府,帕瓦尔同意提名素尼娅为总理。森格玛不久也改变立场回到党内。民族主义大会觉在
这次人民院选举中获得马哈拉施特拉邦 48 席中的 9 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