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中國語文科

初中文言文
練習
(一)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

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1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萬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

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一. 解釋劃橫線的詞語。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 阡陌 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黃發 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此中人語雲:“不足 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處處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釋下列句子.
1.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
3.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5.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6.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7.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三.思考
1. 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

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歎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

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哪一項? ( )
A.選文中加點的“儼然”的意思是整齊的樣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兒女。
B.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漁人”的行蹤是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辭

別桃花源。
C.“便邀還家,設久殺雞作食,”“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

的淳樸、熱情、好客。
D.“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5. 對文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桃花源記》一文中進桃源一段描寫了一幅理想社會中的生活圖景,就是常說的

“世外桃源”
B.一進入洞口,眼前酒出現了一個開闊敞亮的境界,這就是桃花源。
C.“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中的“乃大驚”寫出桃花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

顯示桃花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D.文中沒有具體寫漁人說的話,只用“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帶過,這顯示了作者

行文的簡潔凝練。

3
6. 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

復得路”。作者這樣寫得目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

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

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一 解釋加點的詞語

1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 ) ( )

2 鴻儒( )

3 勞形( )

4
二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話
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譯文: 。
2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譯文: 。
3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譯文: 。
4 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

三 請給文段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的意思。



四“調素琴”、“閱金經”分別照應哪句?


五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的表達作用?

六 找出文中的對偶句。

七 請寫出文章的中心句?

5
(三)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

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蕃: 2、染: 3、濯: 4、妖:
5、亭亭: 6、植: 7、褻: 8、鮮:
9、宜:

二、 翻譯下列句子。
1、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5、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7、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三、 回答下列問題。
1、下面的句子分別有什麼寓意?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3) 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本文以 正面襯托蓮,以 來反襯托蓮,用意是什麼?從中

能看出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

6
3、作者把“菊”比喻成“隱逸者”,是指 的人,把“牡丹”比喻成“

富貴者,是指 的人,把“蓮”比喻成“君子”,是指 的

人。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讚美 來歌頌
,表現了作者 。
5、點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6、作者在第 1 段中從 、 、 等方面描寫蓮的

可愛形象,用蓮來象徵 。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 的感

情;“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

的感情。

7
(四)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

里,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

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 解釋下列加劃線的字。
1.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_ __ __ 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_ __ __ _
3. 至於夏水襄陵,沿 溯阻絕 _ __ _ __ __ _
4.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_ __ _ __ __ _
5. 雖乘奔 禦風,不以 疾也 __ _ _ __ _ __
6.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_ __
7. 絕 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_ __ _ __ __ _
8. 清 榮 峻 茂,良多趣味 __ _ _ __ __ _ _ __ _ __ __ _
9.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__ _ _ __ _ __
10. 常有高猿長嘯,屬 引淒異 __ _ _ __
11. 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_ __

二, 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段寫三峽地貌(描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這些語句側重寫山,突出三峽的_ ____ ___特點。

2.第二段寫三峽的夏水,突出夏水怎樣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詩與第二段文字所寫的內容相同,這首詩是:題目:《______

___》,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寫三峽的冬春之水,突出了冬春之水有何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
5.第四段寫秋水,由哪句可知?劃出描寫三峽秋天景象的語句,這些語句突出了三峽

的秋天____ ___的特點,其中,“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渲染了_____

氣氛。
6.本文思路清晰,採用了____ ___結構。
7.對文章內容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文章先總寫三峽的全貌,“七百里”三字點明了三峽之長,“兩岸連山”二句

寫出山多,“重岩疊嶂”寫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二句寫穀深,突

出了整個三峽的雄偉氣象。
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順序寫三峽之水,突出其壯麗景色。
C.文章寫秋景時,運用了正側結合的寫法,其中正面描寫的一句是從林寒澗肅,

側面描繪渲染了三峽秋景的肅殺氣氛,也融入了作者的個人感受。
D.文章使用了大量極豐富表現力的詞語,語言清新俊逸。

(五)記承天寺夜遊
①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9
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一.《記承天寺夜遊》選自 ,作者是 朝的 。本文的體裁屬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
解( ) 欣然( ) 行 ( ) 念( ) 樂( )
遂( ) 寢 ( ) 相與( ) 空明( ) 交錯( )
蓋( ) 但 ( ) 閒人( ) 吾( )
三.翻譯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四. 閱讀理解:
1. 本文集中寫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內容可用 4 個字概括為 。
2. 本文寫月突出其 ,寫境突出其 ,寫影突出其 ,
寫人突出其 ,寫情突出其 。(請用一個字回答)
3. 作者為什麼會想到夜裏去寺廟遊玩?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5. 段末幾句抒寫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點睛之筆是“ ”二字,反映了他

失意苦悶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動。
6. 作者夜遊時的感受是怎樣的?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六)送董卲南游河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

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

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蔔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數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複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

10
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一.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
1.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 __ __ ______ _____
2. 懷抱利器,鬱鬱適 茲土 __ __ __ __ ____ __
3. 吾知其必有合也 ___ ____
4.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 慕義 強仁者,皆愛惜焉 _______ _ ___ ___ _ ____ _
5. 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_ __ __ _
6. 吾嘗聞風俗與 化 移易 _ __ _ __ _ __ ____
7. 吾惡知其今不異于 古所雲邪 _ __ _____ ____
8. 聊 以吾子之行蔔之也 __ _ _ __ _ __
9. 吾因數有所感矣 __ _ __ _
10.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_ ___
11. 而觀於其市,複有昔時 屠狗者乎 __ _ __ ___
12.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__ _ _ __ _ __ _

二.解釋下列句子。
1. 董生自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3. 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雲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聊以吾子之行蔔之也。董生勉乎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複有昔時屠狗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
1.概括三個自然段的段意。

11
第一段: __ __ __ __
第二段: __ __ __ __
第三段: __ __ __ __

2.判斷下列說法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董邵南“連不得志於有司”,他得“志”更多的是在於“功名”。      

( )
(2)各藩鎮的叛臣為了對抗朝廷,自然要廣攬人才。翰愈作為董邵南的朋友,不願董邵

南去為割據勢力賣力。                       ( )
(3)翰愈不願董邵南去河北,是怕那裏的人已經沒有過去那樣熱情,怕董邵南去到之後,

沒人照顧,沒人賞識。                         (

) 
(4)翰愈要董邵南“為我吊諸君之墓”,是因為望諸君樂毅是古燕趙地區的名將之一,

也是古燕趙“感慨悲歌之士”之一                   

( )
(5)翰愈要董邵南幫忙,“觀於其市,複有昔時屠狗者”,是想知道河北一帶的習俗改

變了沒有。                            ( )
(6)“昔時屠狗者”高漸離等雖然出身低微,但也是古燕趙地區的“感慨悲歌之士”。
( )
(7)“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面上是對像當年高漸離那樣出身低微的“感慨

悲歌之士”發出號召,要他們出來為天子效力,實際上是暗示董邵南要留在長安

為國效力。 

( )
(8).文章第一句“古稱”二字,作用是婉轉地提出董生:今天的燕趙可能已無“感慨悲

歌之士”你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故不能刪去。         ( )
(9).“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這句話的作用是:又再提醒董生,原有的感慨悲歌之士

可 能已因風俗易化而不能稱“感慨悲歌之士”了,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

行。     ( )
(10.)作者是不支持董深去河北的,但文章表達得很委婉,依據是按照“明送-暗勸-

實留”得順序構思的。                      ( )
(11).作者委託董生到河北替他幫兩件事,作用有二:1.表達了作者對“感慨悲歌之士

12
”的尊敬和關切。2.暗示董生:既然燕趙的“感慨悲歌之士”都應到長安來,你

還有什麼理由離開長安到燕趙呢? (

3.“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作者說:“吾知其必有合也。”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項是:(  )
A. 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土
B.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 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雲邪?
D.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董生“懷抱利器”卻“連不得志於有司”,這跟《馬說》中的哪些說法士一致的?董

生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前後兩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從本文內容看,你覺得翰愈的政治傾向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3
(七)與朱元思書
風煙( )俱( )淨( ),天山共( )色。從( )流飄( )蕩( ),

任意( )東西( )。自( )富陽至桐廬,一百許( )裏,奇山異水,

天下獨( )絕( ) 。

水皆縹碧( ),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 )甚(

)箭,猛浪若奔( )。

夾岸( )高山,皆生寒( )樹。負( )勢( )競( )上(

),互相軒( )邈( );爭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響;好鳥相( )嗚( ),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 )不窮( ),

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 ),望峰息( )心( );

經綸世務者( ),窺穀忘( )反( )(重點句)。橫柯(

)上蔽( ),在晝( )猶( )昏( );疏條交( )映( ),有時

( )見( )日。
一、 在括弧裏解釋加點的詞語。
二、 翻譯下列句子。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譯: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譯:
3、負勢竟上,互相軒邈。 譯:
4、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譯:
5、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倫世務者,窺穀忘反。
譯:
6、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譯:
閱讀回答
1、文章第 1、2 句寫的物件分別是什麼?各表現怎樣的心境?
答:第 1 句 。
第2句 。
2、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哪句?本文的描寫的內容是什麼?
答: 。
3、第二段寫的內容是什麼?它的特點表現在哪兩方面?間接描寫的句子是哪句?
答:

14

4、 二段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句式有什麼好處?
答: 。
5、第二段描寫富春江怎樣的情態美?
答: 。
6、三段寫的物件是什麼?從哪四方面描寫?
答: 。
7、第三段開頭寫山形,這些山有什麼特點?哪些句子把靜山寫動了,這有什麼好處?
答: 。
8、第三段寫林中的聲音是為了表現山林的熱鬧嗎?為什麼?
答: 。
9、文章哪些句子從側面描寫山美?表現作者怎樣的志趣?
答:


10、三段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句式有什麼好處?
答: 。
11、在下列表現手法中各找一個例句,並說說其作用。
比喻:


襯托:


誇張:


(八)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汀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這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

15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

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這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

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遊於是

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一、解釋加點的詞語

1 自餘為僇人( ) 2 居是州( ) 3 到則披草而坐( )

4 攢蹙累積 ( )( ) 5 外與天際 ( )

6 然後知是山這特立 ( ) 7 悠悠乎與顥氣俱( )

8 頹然就醉 ( ) 9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 )
二、句子翻譯
1 以為凡是洲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譯文: 。
2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譯文: 。
3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
譯文: 。
4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譯文: 。
5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婁為類。
譯文: 。
6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譯文: 。
7 心靈形釋,與萬化冥合。
譯文: 。
8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遊於是乎始。
譯文: 。
9 故為之文以志。
譯文: 。
三 理解閱讀
1 概括段意,說說第一段的作用?

16

2 出遊自足的心情為下文遊西山做鋪墊的句子?

3 描寫西山高峻的句子?

4 描寫西山氣勢闊大的句子?(抒發作者對西山氣象闊大的讚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

5 分別找出用比喻,擬人手法寫站於西山之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的句子?

6 文章的主旨句?(寫出作者傲世情懷的句子)

7 描寫宴飲之樂的句子?作者描寫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麼感情?

8 描寫人與自然融合的句子?(物我相融)

(九)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

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

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

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

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7
四、 解釋下列詞語。
1、環: 2、尤: 3、蔚然: 4、深:
5、回: 6、翼然: 7、臨: 8、作:
9、名: 10、輒: 11、意: 12、得:
13、寓: 14、霏: 15、開: 16、歸:
17、暝: 18、晦: 19、芳: 20、發:
21、秀: 22、繁: 23、時: 24、窮:
25、負: 26、傴僂: 27、提攜: 28、絕:
29、漁: 30、為: 31、冽: 32、山肴:
33、蔌: 34、雜然: 35、陳: 36、酣:
37、絲: 38、竹: 39、弈: 40、觥:
41、籌: 42、蒼顏: 43、頹然: 44、已而:
45、翳: 46、去: 47、樂其樂: 48、謂:

五、 翻譯下列句子。
1、 環滁皆山也:
2、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3、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 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5、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6、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8、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10、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11、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2、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8
13、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14、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15、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也:

16、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7、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六、 回答下列問題:
1、 第一段中總領山水自然環境描寫的一句話是:


2、 第一段描寫的景物主要是 ,描寫的順序是


3、 “太守自謂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4、 第一段中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關係最密切的一句話是


5、 第一段點明“醉翁”深意的是哪一句話?
6、 第二段作者用對偶句 , 描繪了山間早晚

景色。
是朝, 是明, 是暮, 是晦。寫景方式是


7、 第二段寫四季景色,抓住了季節特點,春季寫花,夏季寫


秋季寫 , 冬季寫 。
8、 第二、第三段每段可用一個字來突出其內容。第二段為 ,第三段為


這兩字有因果關係,因 而 , 由

起。
9、 第三段中最能體現滁人遊山的盛況的一句話是 ,作者寫滁人遊

19
的場面與
太守有什麼關係?
10、第三段作者寫太守醉之前為什麼要寫滁人遊和眾賓歡的場景?從中可反映出什

麼?

11、太守與賓客的宴游是檢朴的,從中可以看出太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2、第三段寫作層次非常清晰,可各用文中的一個三字短語來概括其大意,
分別為 , 、 、 。
13、第三段中,“太守醉也”的“醉”有哪兩層意思?

14、第四段中描寫傍晚時山間景色的句子是


15、 第四段寫“禽鳥知山林這樂,而不知人之樂”這句話有何用意?

16、“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寫出了眾人歸去之時的情景。此句語言特點是


照應了上文的哪句話?
17、在文中找出主旨句。
18、第四段中作者巧妙的用 之樂襯托 之樂,又以
之樂襯托 之樂。
19、 “醉能同其樂”與第一段哪個內容、哪個句話相呼應?

20、最後一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21、從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境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具有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展

露 的曠達胸襟。
(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

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20
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

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孟子名 ,是戰國時期 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反對 ,主張以 統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得道( ) 寡( ) 天時( ) 地利( )

人和( ) 三裏之城( )

郭 ( ) 環( ) 城非不高也( ) 池(

)
兵革( ) 委( ) 去( ) 域 (

)
固 ( ) 威( ) 至( ) 畔 (

)
順 ( ) 以( ) 故( ) 君子(

)
三. 翻譯句子
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 委而去之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四. 閱讀理解
1 . 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中心論點)是什麼?得出的結論又是什麼?表明了作者什

麼主張?

21
2. 為什麼說本文的觀點(中心論點)是孟子“仁政” 主張的具體表現?

3. 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麼? 其中起決定因素的是什麼?

4. 作者圍繞中心論點, 分別從哪兩方面逐層論證? (用原文回答)

5. 第二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論證了什麼?

6. 地利在文中具體是指什麼? “委而去之”是指什麼人?

7. 第三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論證了什麼? 第三段用了什麼句式? 什麼修辭? 有什

麼作用?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這三個句子

的順序能否改變? 為什麼?

9. 戰必勝的原因是什麼?

10. 第四段用了什麼句式? 什麼修辭? 有什麼作用?

11. 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得道? 得道的結果怎樣?

12. 最後一段有哪兩種論證方法?

13. 寫出文中的兩組排比句?

(十一)生於憂患,死于安樂

22
舜發( )於( )畎畝( )之中,傅說舉( )於版築之間( ),膠

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

故天將降大任( )於( )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勞(

)其筋骨,餓( )其體膚,空乏( )其身,行( )拂( )亂其所為

( ),所以( )動( )心忍( )性( ), 曾益( )其所

不能。

人恒( )過( ),然( )後能改;困於心,衡( )於慮( ),而

後作( ); 發( )於聲, 而後喻( )。入( )則( )無法家(

)拂士( ), 出( )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然後( )知生於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一、 填空
本文選自《 》,其書的主要內容是 ,是一部
家的重要著作。
二、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三、指出並解釋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 2 衡於慮(


3 入則無法家拂士( ) 4、所以動心忍性( )
四 翻譯句子
1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2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3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5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6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人恒過,然後能改
8、舜發於畎畝之中
四 閱讀理解
1 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答:

23
2 第一段的修辭手法是什麼?這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
答: 。
3、第一段屬於什麼論據?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答: 。
4、“是人”指什麼人?人能擔大任的先決條件是什麼?(人能擔大任的客觀條件是什

麼?)文章從哪幾方面闡述?
答: 。
5、受磨難為什麼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擔大任者必須具備哪些性格?)
答: 。
6、人在磨難中有什麼益處?(人能擔大任的主觀條件?)
答: 。
7、人怎樣才能生存發展?(用文中幾個字作答)
答: 。
8、作者認為導致國家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使國家生存發展?
答: 。
9、 課文著重證明論點的哪一方面?
答: 。
10、第一,二,三段分別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 。
11、第四段的作用是什麼?
答: 。
(十二)岳陽樓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

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古仁人”指 ,“古仁人之心”指


2、“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指


3、“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指 ,
“退”指 。

24
4、“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人”字面上指 , 也含蓄地兼指

,以達到作者 的目的。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6、作者認為,一個人應當具有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說出“古仁人”的情懷和抱負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8、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古仁人”是什麼樣的人?

9、學習本文後,請談談你的“憂樂觀”。

10、翻譯: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3 微斯人,吾誰與歸 。
11、解釋加點的字詞:

①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 ) ④ 或異二者之為( )(

② 微斯人,吾誰與歸( )( ) ⑤是進亦憂,退亦憂( )(

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 ) ⑥不以物喜(


(十三)岳陽樓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

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

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

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

極而悲者矣。

25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

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此樂何

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一、這個文段選自 朝 的《 》,在初中,還學過他的詞《

》。
二、 釋加點的詞

1、前人之述備矣( ) 2、沙鷗翔集( )

3、一碧萬頃 ( ) 4、而或長煙一空 ( )

5、寵辱偕忘 ( ) 6、把酒臨風( )

7、然則北通巫峽( ) 8、遷客騷人( )

9、春和景明( ) 10、錦鱗游泳( )

11、薄暮冥冥( ) 12、去國懷鄉( )
三、翻譯句子:
1、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2、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3、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四、閱讀理解:
1、 從時間上表現景象千變萬化的句子是: 。
2、 作者描寫微波時水面的月光的句子是: 。
3、 作者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 。
4、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麼?寫出體現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在於勸喻友人的句子?

5、“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指代什麼?


6、“前人之述備”指的是什麼內容?


7、“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它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麼?
, 。
8、 第二,三段先描寫,後抒情,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26

9、“遷客騷人”洞庭湖觀景通常會觸發哪兩種感情?

10、在寫春天景色是,寫動景的句子是 ,從視覺寫夜景

,從聽覺寫夜景 。
第六冊
(十四)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

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

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

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

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

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

其本心。

一.《魚我所欲也》選自 ,作者是 。本文以 和 作喻,

巧妙地回答了“人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個問題。作者認為人人都有

所欲,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滿足,就要有所取捨,當 與 發生矛盾時,就

應 。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
得兼( ) 苟得( ) 惡( ) 患( )
辟 ( ) 由是( ) 勿喪( ) 行道之人(

)
蹴 ( ) 不屑( ) 萬鐘( ) 辯( )
何加( ) 奉 ( ) 得我與( )

鄉 ( )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本心( )

27
三.翻譯下列句子:
1. 何不用也?

2.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 呼爾而與之

4.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 鄉為身死而不受

四. 閱讀理解:
1. 本文的觀點(中心論點)與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可用哪個成語來概括?

2. 本文開頭運用什麼修辭和什麼手法來引出中心論點?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4.最後一句中“是心” 指的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5..“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中 “所欲”“所惡”各指哪些事情?

6.為什麼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7.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麼?作者認為這種做法如何?

8.第二段用了什麼句式?有什麼好處?

9.作者贊什麼樣的人?斥責什麼樣的人?告誡人們什麼?

28
10.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十五)出師表
①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

狠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

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拔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巨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1、這段文字選自 的《出師表》,“表”是


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 由是感激( )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 ) ③故五月渡滬(

④ 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⑤深入不毛( )

⑥臣本布衣( )⑦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3、第②段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體指什麼?

用原文中的 4 個四字短語回答。

4、這兩段文字回顧了對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它們分別可以概括為
_____ __,臨危委重任和____ ___。作者回顧這些往事的

目的是_____ __。(用自己的話概括作答)。

5、下麵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

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大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① 六出: ②東和: ③收二川:

29
④ 七擒: ⑤北拒: ⑥排人陣:

6、與“咨臣以當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以傷先帝之明 C、悉以咨之 D、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7、用一個成語概括劃線語句的內容。 。
8、“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麼?(用原文作答)

9、“此巨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中的“此”指代什麼?
(用原文作答) 。
10、概括這兩段的文字的內容。
第一段: 。
第二段:


11、作者強調自己本來的志向的作用是什麼?


12、找出文段中的名句,並把它翻譯成現代漢語。
名句: 。
翻譯: 。
(十六)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

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

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

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

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恃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

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1、解釋加點的字:

① 益州疲弊(    )②存亡之秋(      )③陟罰臧否(      )

④ 此後漢所以傾頹(    )⑤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       )
2、文段中有兩個詞語已經成為經常使用的成語,它們是 和 。

30
3、“使內外異法也”中的“內”指 ,“外”指 ;

文中與“內”“外”意思相同的兩個詞分別是 和


4、為了不堵塞“塞忠諫之路”,作者建議劉禪應當 。(用原

文回答)
5、從文段來看,作者對劉禪執掌朝政有哪些告誡?(用原文回答)

6、諸葛亮認為,在執法方面應該“刑”的是 的人,應該“賞”

的是
的人。(用原文回答)
7、寫出這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主張的一句話。 。
8、翻譯:
1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2 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十七)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常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

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

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

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

道德者邪?
一、這文段選自 朝曾鞏的 ,作者是 之一。
二、解釋加點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 ) 2、則學固豈可以少哉( )

3、羲之之書晚乃善( ) 4、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

5、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 ) 6、然後未有能及者( )

7、以勉其學者邪( ) 8、豈其學不如彼邪( )
三、翻譯:
1、 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31

2、 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四、閱讀理解:
1、作者認為王羲之能在書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2、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在於什麼?

3、 文中劃出評價王羲之的書法的語句。

4、“墨池”兩個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5、王羲之是晉代的書法家,被後人稱為 ,評他的筆勢說
“ ”。
(十八)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 )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

)謀( )之,又何間( )焉?"劌曰:"肉食者鄙( ),未能遠( )

謀。"乃( )入見。問:"何以( )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 )

也,必以( )分人。"對( )曰:"小惠( )未偏( ),民弗從( )

也。"公曰:"犧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

孚( ),神弗福( )也。"公曰:"大小之獄( ),雖( )不能察(

),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 )也。可以( )一戰。戰則請從(

)。"

  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公將鼓( )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

曰:"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 )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

曰:"可矣。"遂逐( )齊師。

  既( )克( ),公問其故。對曰:"夫( )戰,勇氣也。一鼓( )作(

)氣,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 ),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

懼有伏( )焉。吾視其轍亂( ),望其旗靡( ),故逐之。"


一、 解釋加點的詞。

32
二、 翻譯下列句子。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3、何以戰? 。
4、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5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
6、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三、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 )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


3 投以骨( )( ) 4、夫戰,勇氣也( )
四、 比較文中下面詞語古今義的異同
間(古: 今: ) 鄙(古: 今: )安(古: 今:


專(古: 今: )犧牲(古: 今: )加(古: 今:


福(古: 今: )獄(古: 今: )雖(古: 今: )
忠(古: 今: )信(古: 今: )情(古: 今:


乘(古: 今: ) 鼓(古: 今: ) 再(古: 今:


五、閱讀上文回答問題。
1、本文選自《 》,作者是 時期的 。這本著作是按

編寫的 體史書。文中記述的是我國著名的 這一戰例。


2、本文是按照怎樣順序進行記敍的?怎樣安排詳略?
答: 。
3、文中所記的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曹劌請見的原因是什麼?
答: 。
4、本文的文眼是哪個詞?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33
答:

5、曹劌入見的過程中,文章以怎樣的形式完成這內容的記敍?表現曹劌對戰爭怎樣的

政治思想?
答: 。
6、概括第一段的內容。
答: 。
7、在整個作戰過程中,作者寫了哪些情節?這些情節表現了曹劌怎樣的軍事思想?
答: 。
8、在作戰過程中表現了曹劌怎樣的軍事才能?刻畫了他怎樣的形象?
答: 。
9、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莊公的“鄙”?寫他的“鄙”有什麼作用?你是怎樣評價他的?
答: 。
10、二段已經把事件記述完了,但作者還要寫曹劌回答魯莊公的問?為什麼?
答: 。
(十九)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

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

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

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

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

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

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

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

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

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

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

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

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

34
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升鬥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

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

又幸矣。
七、 解釋下列詞語。

1、執事: 2、生: 3、好: 4、氣:

5、然: 6、養: 7、致: 8、浩然:

9、宏博: 10、乎: 11、稱: 12、故:

13、疏蕩: 14、奇氣: 15、豈: 16、嘗:

17、充: 18、中: 19、溢: 20、見:

21、有: 22、遊: 23、自廣: 24、陳跡:

25、遂: 26、汩沒: 27、故: 28、故都:

29、恣: 30、慨然: 31、宮闕: 32、倉廩:

33、池: 34、苑囿: 35、巨麗: 36、秀偉:

37、冠: 38、恃: 39、憚: 40、發:

41、入: 42、出: 43、志: 44、故:

45、願: 46、光耀: 47、大觀: 48、通:

49、向: 50、祿: 51、幸: 52、賜:

53、優遊: 54、益: 55、治: 56、苟:

57、辱: 58、幸:
二、翻譯下列句子。
1、 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

2、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3、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4、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5、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

奇氣。

6、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

35
7、 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8、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9、 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10、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

豪傑。

11、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12、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13、 向之來,非有取於升鬥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14、 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15、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二、回答下列問題。
16、 本文雖意在求見,卻以論“氣”開頭,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17、 文章開頭說“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他想到什麼?

18、 在蘇轍看來,寫好文章的關鍵是什麼?有什麼依據?

19、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20、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證明他的觀點?採用了哪些論據,運用了什麼論

證方法?

21、 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你對“文者氣之所形”一句的理解。

36
22、 請結合你自己學寫文章的體會,試談談你對蘇轍“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

以養而致”的認識。

23、 第一段中作者以孟子和太史公為例,談到寫文章的人要善於“養氣”,你

認為他們兩人養氣的途徑是否相同?請談談理由。

24、 除第一段作者所說外,你認為寫文章時“養氣”的方法還有哪些?

25、 第二段寫了作者 和 兩個時期的學習(養

氣)經歷。
26、 第二段中,作者“決然舍去”的原因和目的分別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

27、 作者到京師後所見的“翰林歐陽公”即 ,我們曾學過他寫


文章《 》。
28、 第二段作者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

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29、 第三段作者寫所見山之“高”、水之“深且大”的目的是什麼?

30、 作者說自己“向之來,非有取於升鬥之祿”,是為了表明自己


31、 最後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麼?

32、 本文作者蘇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七人是

。(任意寫兩人)
(二十)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

假余,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裏外從

37
鄉之先達執以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

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

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妝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

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

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燁然若神

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

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

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

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

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

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

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一 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1 余幼時即嗜學(     ) 2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

3 走送之( ) 4 或遇其叱咄( ) 5 支僵勁不能動 (

6 同舍生該被綺繡( ) 7 以中有足樂者( )

8 今諸生學於太學( ) 9 非天質之卑( )

10 生以鄉人子謁餘( )
二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譯文: 。

2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譯文: 。

3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譯文: 。
三 閱讀理解

38
1 作者詳細敍述求學之艱的作用是什麼?

2 太學生求學的條件優越,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這樣寫的作用?

3 作者婉轉批判了哪種人?談談你對這種人的看法。

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