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國語文科 指定文言篇章

《勸學》(節錄) 筆記

學習目標:
1. 理解荀子對於學習的看法
2. 聯繫生活,了解學習的重要性
3. 了解〈勸學〉寫作手法與表達主題思想的關係

一、作者簡介(參考教育局資料)

荀子生平事蹟,記載簡略。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及劉向《孫卿新書敍錄》為最早資
料。

​ 子​(約公元前316年-約公元前237年),名況,被尊稱為荀卿,又稱孫卿,戰國時代著名的

儒家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掌管教育)、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
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包括
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

二、背景資料:荀子主張(教育局資料)

荀子​主張性惡​。他認為​人性本惡,人能夠行善,是後天改造結果​。亦即是通過​教育​,人們學
習了​禮義法度​,因而​明白事理,使之向善。​因此​荀子的所談的性善,是後天努力學習的成
果​。故此荀子的學說強調教育的成效。

​ ​荀子注重禮法教育,個人修養。禮法並非抽象存在,是要由人行使出來的。人格修養,荀子
立足於以見聞為主之「外在經驗」,而知識來源,就在典籍。

荀子之學,在發揮孔子「重視知識」一面。《論語》重「學」,開篇即 説「學而時習之」;
荀子開篇亦言「勸學」。《説文》曰:「勸,勉也。」勸學者,勉學也。荀子何以勸學?​蓋
讀書目的,在為聖人。聖人之方,在於讀書,吸收知識,故以學為始,以行為終。​此即《中
庸》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是​將客觀外在知識, 化為內在
行為修養;然後才可以為聖為賢。​荀子言「禮義之統」,其意在此也。
【文化知識】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社會重視教育,認為教育對修養個人品德、治理國家有重要作用。
桃李滿門的孔子獲譽為「萬世師表」,他的教育理念對中國古代的教育發展影響深遠。

三、〈勸學〉題解
●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篇。《勸學》篇是《荀子》全書的第一篇。
● 勸,指勸勉;學,指學習。勸學,即勉勵人努力學習,以成為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 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容易趨向於惡,必須用禮儀加以矯正。人們的善良行為,都是
「人為」的成果,即後天的學習。《勸學》就是荀子專門討論為學之道的篇章。

2
四、語譯
段1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 停止 )。​青​( 靛青色顏料 ),取之於​藍​( 蓼藍,草名 ),而​青​( 精/菁,
粹美 )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筆直)​中(合於、符合)繩(墨線)​( 符合直/繩墨的
標準 ),​輮​( 通「煣」, 用火烘烤,使木彎曲 )以為輪,其曲(彎度)​中​( 符合 )​規​( 圓規 );
雖​( 即使/儘管 )​有​( 又,再 )​槁暴​( 曬乾 )、不復​挺​( 伸直 )者,輮使之然也(這是因為經過火
烤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故木​受繩​( 經過墨線校正 )則直,​金​( 刀劍 )​就​( 接近 )​礪​( 磨
刀石 )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檢查)省(省察)​( 檢驗反省 )乎己,則​知明​( 智慧高明 )而​行​(
行為 )無過矣。
1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蓼藍(草)中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的顏色更粹美;冰是
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得符合繩墨的標準,把它烤彎造成車輪,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如圓規畫(圓)
的標準了;即使又枯乾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這是用火烘烤令它變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繩墨校正就會變
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並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失
了。

段2
吾嘗終日(整天)而思矣,不如​須臾​( 片刻 )之所學也;吾嘗​跂(企)​( 提起腳跟 )而望矣,不
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闊)也。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在遠處的人也看
見)。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借指聲音嘹亮 )也,而聞者​彰​( 清楚 )。​假​( 憑藉/借助 )​輿​( 車 )
馬者,非​利足​( 行走快速 )也,而​致​( 達到 )千里;假​舟楫​( 船隻 )者,非​能水​( 善於游泳 )也,
而​絕​( 橫渡 )江河。君子​生​( 「性」,本性、天性 )非異(與一般人沒有差別)也,善假於​物​(
外物,指客觀環境 )也。
2 我曾經整天思考,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比不上站在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手
臂並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順着風呼叫,聲音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
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
是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段3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 ​深水之處 ​ ),蛟龍生(​生長​)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心志
澄明 / 神志從容 ​ ),​聖心​( ​聖人的心志 ​ )​備​( ​具備​ )焉。故不積​跬步​( ​一步​ ),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駿馬​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 ​劣馬 ​ )​十駕​( ​十日的路程​ ),功在
不​舍​( ​ =「捨」,捨棄 ​ )。​鍥​( ​刻​ )而舍之,朽木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刻​ )。​螾​( ​蚯蚓 ​ )無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 ​土壤 ​ ),下飲黃泉,[ ​因為 ​]​用心​( ​思想​ )一也。蟹六​跪​( ​足​ )而
二​螯​( ​蟹鉗​ ),非蛇蟺( ​鱔​ )之穴無可寄託( ​無處棲身 ​ )者,用心​躁​( ​浮躁、不專心​ )也。
3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裡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裡生長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
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具備聖人的心志。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微小的步伐),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
積累細小的流水,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雖能日行千里)只一跨躍,不足十步之遠;劣馬走上十天(也能到
達目的地/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於不放棄(前進)。雕刻幾下就放棄,腐爛的木頭也不折斷;不停地
雕刻下去,金石(堅硬的材料)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
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泉水,這是由於牠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和兩隻鉗子,(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牠就
無處棲身,這是因為牠用心浮躁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