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壹,前言

        研究動機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
許多有關環保的替代品陸續問世。每天早
上都會去便利商店買咖啡的我,無意間發
現有一種名為「可分解環保塑膠袋」的傳
統塑膠袋替代品。但令我們好奇的是,可
分解塑膠袋是否如它的名字一樣,可以不
像傳統塑膠袋一樣幾乎不太可能被自然環
境給分解掉,而是真的可以在大自然中被
分解,以減少環境的負擔。在找資料的過
程中我們也發現另外一種可以分解塑膠的
細菌,因此我們也好奇不同種環保塑膠袋
材質,以及利用細菌分解的方法,它們的
優劣處以及未來的發展性。

    研究目的

                  1.研究可分解塑膠袋的原理以及材

                  2.比較不同種可分裂塑膠袋的優劣
                  3.研究可分解塑膠的細菌其菌種之
種類
                  4.探討可分解塑膠的細菌以及可分
裂塑膠袋在未來的發展性
撰文|駱宛琳
塑膠在我們生活裡隨處可見,大部分都被拿來當做包裝素材 。這些
「塑膠」雖造就了便利的生活,但大量的塑膠廢棄物,經年累月後卻
成了令人頭痛的麻煩。雖然資源回收漸漸成為大家生活裡的一部份,
但塑膠類的回收率經粗估計也只有約一成多。近年來,愈來愈多種可
以被環境生物分解的材料相繼問世,但對於已製造出來的大量塑膠仍
然莫可奈何。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是很常見、
且被廣泛運用的塑膠,年產量大約是五千萬噸。像是擺滿便利商店飲
料櫃的寶特瓶,都是 PET 塑膠製品。PET 跟其他種聚酯類塑膠一樣,
由單體兩兩經酯鍵聚合而成;看似簡單,但要分解其中的酯鍵卻是難
如登天 。
但生命是不是真的會自己找到出路呢?日本慶應大學宮本憲二教授、
與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小田耕平教授,在寶特瓶回收場的底泥、濕土、
廢水,或是富含腐殖質的活性污泥裡,採集了兩百五十個混有寶特瓶
殘骸的環境樣本。宮本與小田教授把這些環境採樣培養在 PET 塑膠
薄膜上,想要看看是不是有微生物可以利用 PET 塑膠來當作主要、
且唯一的碳源,單靠分解 PET 塑膠來產生能量,推動細胞內代謝、
合成反應。
而編號第 46 號的採樣樣本,果真讓培養用的 PET 塑膠薄膜產生形態
上的改變!初步分析發現第 46 號檢體是個小小世界,有細菌、有像
酵母菌的生物,還有原生生物;那到底是誰是幕後的魔法師呢?宮本
與小田教授的團隊於是將第 46 號採樣檢體稀釋再稀釋,然後分別培
養在 PET 塑膠薄膜上。在經過一系列的稀釋之後,研究人員可以將
不同的微生物物種分散開,讓單一 PET 塑膠的培養薄膜上只有一種
微生物。經過這個方法,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出可以分解 PET 塑膠的
細菌菌種!
宮本與小田教授發現,這是一種新細菌,是叢毛單胞菌科、艾德昂菌
屬(Ideonella)底下的新菌種。因為在堺市(Sakai)發現,他們決定
將這株「愛吃」PET 塑膠的細菌叫做 Ideonella Sakaiensis。
I. Sakaiensis 菌好氧,是格蘭氏陰性菌;養在 PET 塑膠薄膜上的時候,
在培養溫度 30oC 下,大概六個禮拜的時間,I. Sakaiensis 就能夠將
PET 塑膠薄膜幾乎分解地乾乾淨淨。研究人員將 I. Sakaiensis 的基因
體定序之後,發現它帶有一種脂肪酶,很可能正是它能夠分解 PET
塑膠的關鍵!
於是,研究人員根據定序結果所得到的基因序列,將這個脂肪酶以重
組蛋白質的方式表現、分離出來,然後測試此脂肪酶分解 PET 塑膠
薄膜的能力。果然,I. Sakaiensis 的脂肪酶重組蛋白,在 30oC 的反應
溫度下,能夠將 PET 塑膠聚合物分解成中間產物 MHET(Mono(2-
hydroxyethyl) terephthalic acid)的單體。研究人員決定把這個脂肪酶
命名為「PET 水解酶」,簡寫為 PETase。而把 PET 塑膠分解成
MHET 對 I. Sakaiensis 有什麼好處呢?
對 I. Sakaiensis 來說,PET 塑膠的聚合物太龐大。比 I. Sakaiensis 菌體
還要龐大的 PET 聚合物,讓 I. Sakaiensis 沒有辦法直接把 PET「吞」
進去。但在 PET 聚合物被 PET 水解酶分解為分子比較小的 MHET 之
後,I. Sakaiensis 就可以吸收 MHET 到細胞內。MHET 利用它特有的
MHET 水解酶(MHETase),分解為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和對
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產生的能量就能夠用做菌體生長所需。
I. Sakaiensis 菌帶有的 PET 水解酶,其胺基酸序列跟在垃圾堆裡常發
現的一種嗜高溫放射線菌 Thermobifida Fusca 所表現的水解酶,有百
分之五十的相似度。而 T. Fusca 表現的水解酶(TfH),之前被發現
有些微水解 PET 塑膠的能力。研究人員把 PET 水解酶,和 T. Fusca
表現的水解酶 TfH 比一比之後,發現這兩個酵素對受質的專一性大大
不同,而 PET 水解酶分解 PET 塑膠的能力,是 TfH 的四百倍!
雖然,想要以 I. Sakaiensis 這個新發現的細菌來處理已經滿坑滿谷的
塑膠垃圾,可能還是太過緩慢而無濟於事。但 I. Sakaiensis 菌所表現
的 PET 水解酶跟 MHET 水解酶,卻在如何才能將 PET 塑膠分解這個
讓人抓破頭的問題裡,提供了最佳解答,讓研究人員能好好利用這個
寶貴又難得的新知識,想想要如何解決塑膠垃圾這個大問題!但大家
也別忘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喔!
原始論文:Yoshida S, Hiraga K, Takehana T, Taniguchi I, Yamaji H,
Maeda Y, Toyohara K, Miyamoto K, Kimura Y, Oda K. A bacterium that
degrades and assimilate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cience. 2016 Mar
11;351(6278):1196-9. doi: 10.1126/science.aad6359. PMID: 26965627
參考資料:
1 Bornscheuer UT. Feeding on plastic. Science. 2016 Mar
11;351(6278):1154-5. doi: 10.1126/science.aaf2853. No abstract
available. PMID: 26965614
2 Wigginton NS. Some bacteria think plastic is fantastic. Science. 11
Mar 2016: Vol. 351, Issue 6278, pp. 1162. DOI:
10.1126/science.351.6278.1162-a
--
作者:駱宛琳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免疫學博士,從事 T 細胞發育與活化相關的訊息傳導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