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1.

試解釋以下句子中畫有橫線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8 分)
(1)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仁論孝論君子》) 惡:怎樣/ 怎麼/ 怎能

(2)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仁論孝論君子》) 造次:匆忙/ 倉促

(3) 君子病無能焉(《論仁論孝論君子》) 病:擔憂

(4) 天下歸仁焉(《論仁論孝論君子》) 歸:稱讚/ 稱頌/ 讚揚

(5)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魚我所欲也》) 是:這/ 這樣的/ 此

(6) 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鄉:以往

(7) 故不為苟得(《魚我所欲也》) 苟:隨便/ 輕率

(8) 蹴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與:給予/ 給

2. 試根據《魚我所欲也》一文,判斷以下陳述。(4 分)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孟子認為道義就像熊掌般珍貴,任何時候都應以生命換取道
○ ● ○
義。

(2) 孟子以流浪者不接受無禮的施捨,說明尊嚴比生命重要。 ● ○ ○

3. 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一文,以下哪一項正確?(2 分)
A 孝敬父母只講求恭敬,不在乎物質上的供養。
B 孝親的「無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指示。
C 孝親的「幾諫」指在父母不認同自己時,要多次勸諫。 A B C D
D 孝敬父母要知道他們的年齡。 ○ ○ ○ ●

4. 以下哪項並非《魚我所欲也》一文所運用的論證手法?(2 分)
A 對比論證 A B C D
B 比喻論證 ○ ○ ○ ●
C 正反論證
D 引用論證

5. 以下哪項並非《論仁論孝論君子》一文中有關君子與小人的對比?(2 分)
君子心胸舒坦寬廣;小人患得患失。
君子先做後說;小人先說後做。
君子向賢人請教;小人向愚人求助。
君子成全別人的美事;小人引誘別人做壞事。

1
A、 A B C D
B、 ○ ○ ● ○
C、
D、

6. 《魚我所欲也》中,作者運用了哪種手法論證人在尊嚴與道義中捨生取義?(1 分)試舉文中
一例加以說明。(4 分)
舉例論證。(1 分) 及

孟子以過路的人為例(1 分),說明即使快將餓死的人 (1 分),亦不會接受別人在吆喝態度下的施捨

(1 分),可見在尊嚴與道義之間,人會作出捨生取義的決定。(1 分) 或

孟子以乞丐為例(1 分),說明即使是快將餓死的人 (1 分),亦不會接受別人用腳踐踏後給予的施捨

(1 分) ,可見在尊嚴與道義之間,人會作出捨生取義的決定。(1 分)

7. 試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中,舉例析述弟子顏淵的性格。(5 分)
從顏淵向孔子問仁一事中 (1 分),顏淵禮貌地向孔子請教「克己復禮」的條目細則 (2 分),可看出

他虛心好學(2 分) 或

從顏淵向孔子問仁一事中 (1 分),顏淵知悉「克己復禮」的條目細則後,謙虛地說自己雖然不聰

敏,亦會跟從老師的話行事(2 分),可看出他謙虛的一面(2 分)

8.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提出人人皆有捨生取義的精神,試從文中摘錄相關句子。(1 分)又
為何有些人最終失去了這種精神?(4 分)
文中「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一句,表達了人人皆有捨生取義的精神(1 分) 及

可是,有些人因為優厚的俸祿(2 分),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1 分),這是見利忘義的

緣故 (1 分) 。 或

可是,有些人以往寧死不接受的 (2 分),卻因為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仕奉及認識的窮人感激自

己而改變,接受了這些豐厚的俸祿(1 分),這是物欲引誘的緣故(1 分)。

9. 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懼」,但也又指出君
子「不憂不懼」,這兩個說法有沒有矛盾?試加以說明。(5 分)
兩者沒有矛盾(1 分)。「一則以懼」是指子女擔憂父母年事已高,能盡孝的日子不多,是孝敬父

母應有的態度(1 分)。「不憂不懼」是君子應有的心境,指君子自我反省而問心無愧,所以沒有

任何憂懼(1 分)。兩者涉及的對象和因由不同,所以沒有矛盾(2 分)。

2
10.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技巧?試指出其中一種。(1 分)這種手法對說理產生甚麼效果?(4
分)
「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
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對比(1 分)。引文對比了某些人對「萬鍾之祿」的今昔態度,過往是寧死不接受,現在卻因為物

欲和虛榮而接受了(2 分),突顯了這些人今昔轉變之大,說明見利忘義就會喪失本心。(2 分)

排比 (1 分 ) 。引文使用了三個句式相似的句子 (1 分 ) ,分別從「官室之美」、「妻妾之奉」及

「所識窮乏者得我」三方面論述某些人改變的原因(2 分),能使說理更條理分明。(1 分)

反復(1 分)。引文反復指出某些人以往「身死而不受」,現在卻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

及「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 分),這些重複的字句(1 分),能加強說理時的氣勢和說服

力。(1 分)

11. 《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孔子提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孟子在
《魚我所欲也》中的看法與其有何相同之處?試加以說明。(7 分)
孔子的言論指,希望得到富貴是人之常情,但如得到富貴的方法不正當、不合乎仁義道德,便

不應接受。(2 分)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亦有同樣看法。他指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

萬鍾於我何加焉?」意思即面對優厚的俸祿,應分辨是否合於禮義後才接受,否則這優厚的俸

祿沒有益處。( 2 分)由此可見,兩人都認為接受財富前,需先考慮其是否合乎道義,不合道

德的財富便不應接受。(3 分)

~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