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曹劌論戰

主旨
本文旨在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過程,刻劃曹劌勇敢、有見識、有謀略、細心謹慎的形象。

體裁 歷史散文

內容大要
一、寫曹劌(身分為平民)要求進見魯莊公:
(一)先交代戰前形勢:「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1)齊國攻打魯國,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曹劌求見魯莊公。
(2)手法:1>簡單交代戰爭發生的時間和齊軍的進犯,以開門見山的手法提出
「長勺之戰」這戰事。
2>烘托作戰前緊張的氣氛。
3>文章的重點放在曹劌身上。
(二)次寫曹劌地位不高,沒資格見魯莊公,所以受到鄉人阻攔:
(1) 鄉人說:「肉食者謀之,又何閒焉?」(國家大事自有朝廷官員處理,曹劌何必操心?)
然而曹劌卻回答:「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認為官員(肉者食)在這次齊軍入侵的
大事上,未能作出深遠的謀略;而為了保衛國家,曹劌挺身而出,求見魯莊公。
(2) 手法:
1> 從曹劌與鄉人的對話中,反映「鄉人」的冷漠和淺陋;而「肉食者」目光短淺,從而突
出曹劌盡忠衛國的責任心。
2>這段文字言簡意賅,以最少的文字表達出豐富的內容。
二、寫曹劌見魯莊公後兩人的說話:
(一)曹劌問魯莊公:「何以戰?」問魯莊公憑甚麼條件去和齊國作戰。
(二)魯莊公提出三個作戰條件: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平日穿的、吃的東西,不敢據為己有,
一定拿它來分給別人。
(2)「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一定依照規章去做,不敢任意改變。
對神是講求誠實,魯莊公認為對神明志,應得到神的保佑。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一切大小的案件,雖不能每一件都能詳
細了解,但要是處理,一定公正地裁決。
(三)曹劌就魯莊公的依據,發表三個議論:
(1)「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意謂:這只不過是魯莊公對某些官員們的小恩
惠,並未施於百姓,人民是不會因此而替魯莊公作戰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謂:祭祀誠實,不過是件小事,未必能取得
神的信任。)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意謂:判獄公正,是屬於對人民忠實一類的事
情,據此點,魯國人民一定會擁戴國君。)
(四)魯莊公與曹劌的言論評價:
(1) 曹劌否定前兩條,只肯定第三條。因為戰勝敵人是要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曹劌對魯莊公
的談話,只把重點放於一個道理:「人心向背」,這是戰爭成敗的關鍵。
(2) 此段對話體現曹劌的卓越見識。曹劌否定了「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和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而肯定了「小大之獄」、「必以情」是忠之屬也。這是從大處
著眼,從人心向背作為能否作戰的首要條件來考慮,說明曹劌的見識高人一等。

三、寫魯國在長勺與齊國交鋒的戰爭場面。
(一) 先寫交戰之初,曹劌請求跟從魯莊公一起前往,莊公與他乘坐在同一戰車上。
(二)次寫戰爭之情況:
(1) 戰爭一開始,魯莊公就要擊鼓進軍,曹劌卻阻止說:「未可。」待齊國軍隊
擊鼓三次之後,曹劌才說:「可矣。」魯師才擊鼓進軍。
(2) 兩軍交鋒,齊師大敗,莊公馬上下令追擊,曹劌卻說:「未可」他走下車

曹劌論戰
子,觀察了敵方戰車車輪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向遠方瞭望之後,才說:「可矣。」
最後取得勝利。
(3)此段文字的特點:
1>具備了《左傳》描寫戰爭的特色:
a)剪裁得宜:
兩國交兵的戰爭場面,可寫的實在大多,但《左傳》作者只寫「擊鼓」和「逐師」
兩件事。這是作者有意識略去戰場上一般情況,突出與勝敗有關的事,剪裁得宜。
b)善於拱托:
《左傳》善以言語簡短來敘述。在「擊鼓」和「逐師」兩件事上,作者沒有作原原
本本的敘述,而指揮作戰的曹劌只是反復地說「未可」和「可矣」四個字。這樣的
寫法符合實際的情形,因為在緊張的戰鬥時刻,曹劌只能用簡單的話語,作出決定,
從而突出戰場上緊張的氣氛。
c)言簡意賅:
對長勺之戰的描寫,《左博》的作者只從「擊鼓進軍」和「驅逐齊師」
兩點略作說明,但已能清楚交代整件事情的經過。這是以最小的說話
表達出最多的意思的寫法。
2>「懸念」手法:
a)在「擊鼓」和「逐師」兩件事上,曹劌只是反復說了「未可」和「可
矣」四字,原因何在?這正是讀者所關心的,亦是《左傳》作者所設
下的「懸念」手法。
b)「懸念」的作用是:
在上文故設「懸念」,無非為下文埋下伏筆,使文章不覺單調。亦使
每段之間,各有重點,緊扣相連。使讀者在開首產生疑問,到最後才
得到答案,造成心理上的波瀾起伏。

四、寫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一) 先寫魯莊公不明勝利的原因,向曹劌詢問緣故。

(二) 曹劌的解釋有兩方面:
(1)先解釋「擊鼓」:
1> 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意謂:作戰要憑借勇氣,勇者勝,第一次打鼓,士兵勇氣最盛,故說:「一鼓作氣」;第
二次擊鼓時,勇氣衰落下來,故說:「再而衰」;第三次擊鼓時,勇氣就失去,故說:「三
而竭。」)
2> 在「長勺」之戰中,齊國統帥打了三鼓後,曹劌才擊第一次鼓;這樣,魯國士兵在勇
氣壓倒齊軍,故此曹劌說:「彼竭我盈,故克之。」
(2)再解釋「逐師」:
曹劌認為:「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意謂:齊國是
個大國,其軍事實力難以推測,也許是他們詐敗,設下埋伏,故曹劌不立即追擊,待他「視其轍
亂」、「望其旗靡」後,才追逐敵人。)

(三)此段文字的特色:
(1) 表現曹劌的機智:曹劌待齊人三次擊鼓後,才下令擊鼓出擊,結果一戰而勝。
(2) 齊師敗走,曹劌經過認真視察,看到「轍亂」、「旗靡」,証明了齊軍真正戰敗,才率軍
追擊,又表現他細心謹慎的作風。
(3) 此段文字,實為上文延續,上文魯軍戰勝齊軍,只講結果,不講原因,設下「懸念」。此
段文字則解釋「懸念」。所謂「既克,欲問其故」,是「懸」而未「釋」的疑問,先釋
「齊人三鼓」後進軍之「念」;再釋「下視其轍」後出擊之「念」。
五、曹劌的優點:
(一)忠貞愛國、有責任心:
齊伐魯,當時齊強魯弱,曹劌眼看國家安危,繫於旦夕,以平民身份,不理鄉人反對,主動求見
魯莊公,陳述抗敵方法,充份表現他的愛國心及責任心。
(二)卓越見識:
曹劌見魯莊公,問他憑甚麼條件去和齊國作戰,莊公說了三個依據,曹劌否定了前兩個條件,只

曹劌論戰
同意第三個條件。因為曹劌認為「衣食所安」及「犧牲玉帛」,皆不可以憑藉;要戰勝敵人,只
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可,充分表現曹劌的識見。
(三)善於掌握心理:
齊、魯對峙時,魯莊公正要鳴鼓進攻,但曹劌著莊公等待齊人三次擊鼓後,才擊第一次鼓(即出
兵進攻)。這反映出曹劌掌握了「彼竭我盈」的心理,可謂相當高明。
(四)觀察細微:
當齊師敗走後,魯莊公想立刻追擊,曹劌卻不同意,他「下視其轍」及「登軾而望之」,見到對
方「轍亂」及「旗靡」,證明對方真正的戰敗,並沒有伏兵,才放心下令追擊,可知他觀察細微
的表現。

問題

一.面對齊師的入侵,魯國的國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答:
1)魯國的國君:魯莊公決心應戰,但未清楚能憑藉什麼條件與齊國一戰。
2)高官:高官們眼光短淺,對國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略。
3)一般老百姓:一般魯國人民不理國事,認為國家大事自有執政當權者操心和謀劃,自己不在其位,便不該參
與政事。

二.作者在文中記述鄉人與曹劌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答:
1)借鄉人對國事漠不關心,反映當時一般老百姓自私愚昧的心態,他們認為不在其位,便不謀其政,對國事都
抱著冷漠的態度。
2)借鄉人與曹劌的對話,說出當時魯國的大官眼光短淺,見識鄙陋,不能為國家作深遠謀略的事實。
3)借鄉人的自私冷漠,反襯出曹劌關心國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精神。

三.(1)魯莊公自信憑藉什麼條件可以與齊國一戰?

答︰魯莊公自信憑藉下列三個條件與齊國一戰︰
1)他平日把衣食等生活必需品分給別人,不敢獨自享受,所以人民會跟從他。
2)他平日在祭祀時所用的牲畜、玉器、絲織品等祭品的數目,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地稟告神明,所
以神明會保祐他。
3)他平日對於大大小小的訴訟,雖然未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據實情去處理,所以人民會支持他。

(2)曹劌對這些條件有什麼意見?

答︰曹劌對莊公所提出的條件有下列的意見︰
1) 曹劌認為莊公將衣食等必需品分給別人,只惠及莊公身邊的近臣親信,屬於小惠,未能遍及全國民眾,
所以難以取得人民的支持。
2) 曹劌認為莊公在祭祀時不虛報祭品的數目,只是小小的誠信,未能因此獲得神靈的保祐。
3) 曹劌認為莊公能根據實情去處理大小訴訟案件,是盡心盡力為人民做的事情,必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莊公可以憑藉這個條件與齊國打仗。

四.試據下列各方面,分析曹劌的為人。

a)有正義感和愛國心:
齊國入侵魯國,魯國形勢非常危急,曹劌雖然是個平民,但他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不理鄉人
的勸阻,主動進見莊公,並要求與莊公同赴戰場,一起抗敵,可見他具有正義感和愛國心。

b)有超卓的政治遠見:

曹劌論戰
曹劌明白民眾的支持對戰爭的勝負有重要的影響。他認為魯莊公雖然把衣食等必需品與人分享,並在祭祀時
不誇大祭品的數目,但這些小恩小惠都不足以作為戰爭的憑藉,只有平日能據實情去處理人民的訴訟案件,國
君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c)熟悉軍事,把握戰機:
曹劌精通軍事,熟悉軍事策略。他知道軍隊士氣是作戰取勝的關鍵,因此在齊魯兩軍交鋒時,便阻止魯莊公
擊鼓進攻,等到齊軍三鼓後,士氣已經竭盡,而魯軍士氣正當旺盛,曹劌便利用「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一
鼓作氣擊敗齊軍。

d)處事謹慎,善審敵情:
曹劌處事周密,謹慎小心。當齊軍敗退逃走時,曹劌並不急於追趕,以防敵人詐敗,暗埋伏兵,待他下車看
過齊軍的車轍混亂,登上車前橫木望見齊軍旗幟披靡,確定敵人真的潰敗,才揮軍追擊,終於大獲全勝。

五.在齊、魯長勺之戰中,齊強魯弱,但魯國竟能以弱勝強。試據課文分析魯國獲勝的原因。

a)百姓支持,上下同心:

魯莊公在處理一切訟案刑獄時,均衡情度理去處理,務求案獄判得公平,可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做事的君主,
所以國家一旦有事,人民便全力支持他,共同對抗外敵。

b)禮賢下士,善用人才:

莊公不嫌曹劌身份低微,與他討論作戰的條件,並允許他隨軍出戰,作戰時更聽從曹劌的指揮,讓他發揮卓
越的軍事才能,結果擊敗齊軍。

c)戰略運用,巧妙恰當:

(1)善用士氣,敵疲我打:

曹劌深知士氣是作戰時決定勝負的關鍵,當齊軍擊鼓進攻時,魯軍按兵不動,保存士氣;直到齊人三鼓,齊軍
士氣已經竭盡,魯軍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一鼓而戰,擊退齊軍。

(2)善審敵情,提防伏兵:

曹劌明白到兵不厭詐的道理,因此當齊軍敗退時,他沒有立即追擊,以提防敵軍詐敗,埋有伏兵,直到他看
見齊軍轍亂旗靡,才把握時機追擊敵人,如果大獲全勝。

六.本文所記是齊、魯在長勺發生的一場戰役。如果把文題《曹劌論戰》改為《齊魯長勺之戰》,你認為是否
恰當?為什麼?

答:我認為《曹劌論戰》這個文題比《齊魯長勺之戰》更貼切。雖然本文所記述的是齊魯在長勺發生的一場戰
爭,但作者並沒有具體敘述該場戰役的起因、經過和結局,反而將重點放在「曹劌對戰爭的議論」這個主題上,
例如文中詳記了曹劌論執政者未能遠謀、論作戰的條件、論戰勝的關鍵等,處處以曹劌「論戰」為中心,重點
在「議論」而不在「記敘」,故以《曹劌論戰》作文題最恰當。

七.《曹劌論戰》一文處處表現出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試具體加以分析。

答: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正確地選擇「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發動進攻。曹劌要待「齊人三鼓」後,才同意進攻,就證明了他
的這一軍事才能。
其二,知己知彼,正確判斷對方的真實動態。知己知彼,方可戰勝敵人;他詳察敵情,「下視其轍,登軾而
望」,可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
其三,在反擊時注意對方有無伏兵。他從對方戰車的輪跡混亂,軍旗倒下,判斷對方不是有埋伏,而是真正
敗退,於是下令反擊,足可證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
其四,臨陣指揮若定,有決斷能力。他在戰場上,根據戰事發展,兩次講「未可」,兩次講「可矣」,就證
明他的這一軍事才能。

八.試從魯莊公的治國態度、軍事才能以及納諫胸懷等方面,具體分析他是一個怎樣的國君。

曹劌論戰
答:從治國態度來看,魯莊公作為一個國君,能盡心辦理大小案件,力求做到合情合理,這說明他還是一個勤
於政事,能取信於民的國君。從軍事才能來看,魯莊公比較平庸,遠不及曹劌。例如他魯莽、輕率,一開始接
戰就「將鼓之」,戰後又不知道魯軍為什麼會打勝仗。從納諫和用人方面來看,魯莊公具有善於納諫的胸懷,
能夠任用賢才。他在國家危急的時候親自接見一介平民,並及時發現曹劌的軍事才能,讓他指揮軍隊作戰。作
戰時又能及時糾正自己輕率的錯誤,採納曹劌的正確戰術。

曹劌論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