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一、半生仙学志一世医道情——访陈撄宁门人胡

海牙教授

二元道
旨在道学研究、典籍收藏。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半生仙学志一世医道情——访陈撄宁门人胡海牙教授

陈全林

在我十多岁有志于丹道的研究、修炼之时,就知道陈撄宁其人,我读

的陈先生的第一本著作是《黄庭经讲义》,后来读的多了,凡他公开

发表过的作品,我大都读过。而陈先生的作品,大多写于解放前,能

在上个世纪初的八、九十年代再版重印,许多方面要归功于他的最后

一位弟子胡海牙先生。

在这一生中,我永远会将两位学长作为毕生的楷模,一位是台湾的国

学大师南怀瑾,一位是陈撄宁先生。南先生于儒释道医经史子集无所

不窥无所不通,诚为海内外公认的一代字师,而南先生尤其于当代尽

力提倡的且是宗门禅学。陈撄宁先生且于民国年间一直到解放初,半
个世纪中所倡导的且是以丹道为本的中华仙学,他也是一位博通三教,

学贯九流,身怀绝技的大宗师。我所敬佩的是他们二人在乱世中、治

平之季及社会运动中能数十年坚贞不二地为往圣继绝学,为古真扶道

脉。这种勇气、气量是少见的。两位先辈都是真修实证而有成就的人

物。

陈撄宁先生生于 1880 年,安徽怀宁人,卒于 1969 年 5 月 25 日下午。

我出生于 1969 年 7 月,那时,撄宁先生已离世两月了,自我了解了陈

撄宁先生生平后,曾多次想过将后为先生写一部传记,才能表达我对

他的敬仰之情。

陈先生于“三元丹法”无所不通,天元丹法以清修而了道,地元丹法

以矿物冶炼而得灵丹以转化自身,人元大丹即阴阳丹法,包括了世间

所谓的两家法(男女两人双修)以及当代道学家胡孚琛讲的三家法

(龙虎丹法),胡孚琛先生认为陈撄宁懂得两家法,不懂三家法,这

可能是师承不同的原因。据我听先师所言,人元大丹,不但有两家、

三家之法,乃至有“九琴九剑”之道,其本则是阴阳的巧妙运化,至

于两家、三家等,皆因缘、传承不同而已,但陈先生的确著文反对于

当时流传于世的“三家法”,我想,陈先生当时反对的“三家法”,

未必就是如今胡先生所讲的“三家法”。
陈先生的仙学思想的大纲是:

“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思想,要积极不

要消极;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能力,宜团结不宜分散;事业,贵

创造不贵模仿;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住

世,是长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从先生的这些箴言来看,先生是真正明了丹道真谛的人,先生于青少

年时,访道四方,研经万卷,后来适时应机,将仙学从儒释道三家中

单提出来,扶之独立,以俾仙学流传万古。先生自己早年从事外丹烧

炼之事,因中日战乱而未成;后转而从事内丹。先生于剑仙口诀、中

医精要,无不明了,对于清静功夫,世人执着于在肉体上做功夫,采

真阳,而陈先生则认为,”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从虚空中寻

求,并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

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配合而炼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

一片而大丹始成“。

由此可见,先生所传更注重”虚空阴阳“的作用,当代道学家胡孚琛

专门将”虚空阴阳“列出来讲其要,正是丹道家真传。陈先生一生,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生于动乱,死于动乱,一生经清末、民国、新

中国三代,平生常为时世所累,故而先生的道学思想与著作皆未成完

整之体系,这是社会造成的,而胡孚琛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使内丹学成

为学术界的系统、体系之学,并且为学界所认可,而且真正在做立鼎

起衰的切实工作,并培养博士人才,建立新道学体系,以弘扬中华文

化,先生之公德亦大矣。

胡孚琛的导师王沐早年与陈撄宁相友善,胡孚琛早先学丹道时,亦曾

在撄宁先生门人胡海牙先生门下求学多年,最终因二人观点不一,胡

孚琛另辟径蹊卓然大成,终于成了学术界公认的丹道权威,而胡海牙

先生依然忠实地在整理、传播、弘扬陈先生的仙学著作、仙学思想。

他们两人都是令人尊敬的学长。就中国儒释道三家之学而言,儒家之

学,近世大力弘扬者颇多,如果梁漱冥、钱穆、牟宗三、唐君毅、余

英时、杜维民,个个都是学术大师,至于佛家之学,高僧众多,大居

士更是与时俱进,推动了佛教的近现代之大发展,唯独道家,近百年

来,实在缺少担当大任,立鼎开宗,振臂呼吁,扶承道脉之杰出人士,

放眼观看这百年道教史,陈撄宁与胡孚琛就是其中非常杰出的两位。

作为晚辈,胡孚琛很敬重陈撄宁先生。
胡海牙是陈撄宁的关门弟子,曾经照顾过陈先生晚年生活,又曾教导

过胡孚琛,尽管胡孚琛后来是自立门户,卓然不群,但从大道的道脉

扶承方面,都在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我对胡海牙教授的了解,有些是

从胡孚琛先生那儿听来的。

胡海牙少年好道,19 岁时曾在浙江金华双龙洞住茅蓬修道,许多道要

不明白,也问过不少修道的人。胡先生是浙江人,自北宋以来。丹道

南宗在江浙一带很流行,胡先生少年时学医,又好道,接而住山。有

一天,孙抱慈道友拿来一本《扬善半月刊》上面陈先生的文章打动了

他,从此,他写信向陈先生求道,二人书信往来,直到 1946 年,陈先

生在杭州佑圣观正式收胡为弟子,介绍人是胡的师兄张竹铭与孟怀山。

在我写此文时,胡海牙已 90 岁了,张竹铭已一百多岁。而孟怀山已

93 岁,这三位老人都很健康。我是第一次见胡先生,尽早很早就读过

他的文章他的书,也见过他的照片,但这次,且是面对面地,我仔仔

地观看了他的神气,觉得这个九十岁的老人修行境界很高,首先是他

面色红润,精神很足,我们跟他侍谈了近三个小时,他一点也不累,

而他的面部皮肤细嫩光滑,有光泽,真象婴儿的皮肤一般细嫩,并且

不见老年斑。从这外形上就可见他的内养功夫,当然不能就此断定他

炼成了神丹,但可以肯定,他是养生得益、修道有术的人,他的师兄

孟怀山最近还在写文章,神思清晰,胡先生也是这样的。
最可贵的是,我感到胡海牙先生很谦虚,与人论道之季,不谈他人是

非功过,也不批评别人,而且自己说”老师(陈撄宁)没修成功“。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正体现了陈撄宁的学风,陈先生生前多次对人

说:自己是个修仙道的,没有神通,仍然在生老病死之中,切不可烘

云托月,说他陈某人得道云云。我过去读陈先生之自白,深受感动。

胡海牙先生也说自己没有修成道,正在研究、探索,也不敢说自己得

了道,得了妙诀。他说:“我仍然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也许

过上几年,会发现自己所思所写是错的。”

我觉得,胡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很值得赞同的。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修成

大道、位证真人而象老子一样“吾游心于万物之初”,或象上古之圣

贤能了知“六合之外”的真实,从而“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千里”,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著述、讲学中留有余地,胡海牙先生也是这么

认为的,他觉得自己虽然修道、学道,很可能路已走错了。所以,要

随时学习,随时要检验自己,随时要观察自己的进步情况。

我在北京讲过传统经典《悟真篇》《青华秘文》《周易参同契》。每

一次我都声明,只作参考,不作定论,因为我所讲未必就是古代真人

的真旨。胡海牙先生似乎也有这种思想,他说自己多年来不轻易写东

西,怕写错了误人。
我问他:陈撄宁先生生前写没有写过有关《悟真篇》《契同契》的讲

义?胡先生说没有。但是,在 1953 年,当时陈先生的妻子已去世,陈

先生已七十多岁,孤身一人。胡先生便将陈先生接到他家,当时胡先

生在杭州开了“慈海医室”,并在诊所旁购屋以供养师尊。在此其间,

陈先生为胡海牙专门讲过《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

后来,由于陈先生的朋友马一浮先生推荐,陈先生作了浙江文史馆馆

员,马一浮是近代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书法家、佛教居士,他是弘

一法师的挚友。马先生也向陈先生请教过《参同契》。胡海牙记录过

陈先生讲《参同契》的前十章。此书陈先生未注完,据胡孚琛先生讲,

他当年跟胡海牙学丹道时,曾将《参同契》补注完了。此书尚未出版,

至于《悟真篇》,由于涉及到南派阴阳丹法口诀,胡海牙先生很可能

不会轻易将其师所传公之于世。

1957 年,由于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局要成立“中国道教协会”,

找到陈先生,由于陈先生与胡海牙是师徒关系而且胡先生负责照料陈

先生的生活,他们便于当年都北上进京。起初,胡先生陪陈先生住在

白云观,作研究员,协助陈先生著述并管理道协。
1959 年,北京医科大学聘请胡海牙去工作,一直至今,如今他每周还

去门诊一两次,为国内外慕名求医的人诊治。

1969 年,陈先生在忧患之中病逝于北京,而胡先生当时不在老人身旁,

老人是一个独自离开人世的。我看到过去有些打着传陈撄宁仙学函授、

面授的大,竟然说陈先生死时“天乐盈空”,这是神化陈先生而为他

们谋财,完全有背于陈先生生平思想,胡海牙说陈先生去世时身旁无

人,他也不在,他回来后,老师已走了。按老师遗嘱,他将老师的书

籍,手稿珍藏起来,以伺来日。而胡先生不但于仙学独得秘要,且平

生于书法,武术、琴艺无所不通,又精于岐黄济世之道,可谓撄宁夫

子之高足。

从 1949 年至 1969 年,近二十年的时间中,陈先生与胡先生生活在一

起,胡先生对陈先生的学术思想口诀秘要知之甚详,在胡先生的家里,

有陈先生的半身铜像,非常毕真,特别是微锁的眉头,忧患的眼神,

胡海牙每谈及师,有无限敬怀之情。

我拜访过许多道教界、武术界的前辈,常常见到的是一些人难忘个人

恩怨,我长彼短,是非不断,这不是真正的道家精神。在这个国学日

见衰微的时代,我们需要把精力放在治学、修道、著述、育才方面,
真真实实地为往圣继绝学,为古真扶道脉,为如来承家业,为众生护

慧命,又化之于无执无着的平淡之中,这才是国学之大幸,也是我们

事业能成功的希望所在。我更希望天下好道者能不为师承、门派、个

人恩怨所限,而能团结起来,使太上道脉不但不绝于世,而且能发扬

光大,使之走向世界。在学术成就方面,我觉得胡孚琛先生的确做出

了很大贡献,能从陈氏门下走出而卓成一家之言,独振寂寥之学,是

可敬可佩的,而胡海牙先生隐居于都市、藏身于书海,安于寂寞,数

十年如一日地发扬其师的仙学,也是令人敬仰的前辈。陈先生有知,

定会长啸于九天之上,欢慰于丹陛之前。因为,道家之弘扬,后继有

人,发扬有才矣。

行文未,谨录陈先生诗四首,以飨读者。

(一)

屑玉丸芝话正长,仙经密奥费猜量。

千秋复见孙思邈,待入龙宫乞禁方。
(二)

诊罢归来静养神,掀髯微叹又何因。

床头多少缠绵客,谁是黄梁梦觉人。

(三)

未向华阳学隐居,漫留歇浦事悬壶。

他年若遂听松愿,能让茅山半席无。

(四)

聚散浑如水上萍,樽前故旧感飘零。

残宵我已成孤月,幸有清晖接曙星。
发布于 2021-06-14 17: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