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6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CR
Q/CR 9153—2019

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

暂行规定
Provisional Regulation for Survey and Design on the Large-scale
Temporary Construction Roads and Power Supply Works of
Sichuan-Tibet Railway

2019 -08 -02 发布 2019 -08 -02 实施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暂行规定
Provisional Regulation for Survey and Design on the Large-scale Temporary

Construction Roads and Power Supply Works of Sichuan-Tibet Railway

Q/CR 9153—2019

主编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藏铁路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施行日期:2019 年8 月2 日

2019 年 · 北京
前 言

为规范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满足川藏铁路建设需要,根据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任务安排编制完成了《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

计暂行规定》
(Q/CR 9153—2019)
(以下简称本暂行规定)

本暂行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川藏铁路“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总体

要求,遵循依法科学的原则,系统总结大型临时工程中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设计建设实

践经验,综合考虑川藏铁路复杂的地形地质、气候和薄弱的交通、电力设施等特点,参考借

鉴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国铁集团相关规定,规定了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的

勘察设计主要原则、主要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

本暂行规定共分 6 章,主要包括总则、术语、施工道路工程、施工供电工程、勘察深度

和设计深度。

在使用本暂行规定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

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反馈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 29 号,邮政编码 100038)


,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暂行规定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藏铁路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查人:

1
目 录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施工道路工程 ........................................... 3

3.1 一般规定 ............................................ 3


3.2 路线 ................................................ 6
3.3 路基路面 ........................................... 12
3.4 桥涵 ............................................... 19
3.5 隧道 ............................................... 21
3.6 路线交叉 ........................................... 22
3.7 交通安全设施 ....................................... 24
3.8 养护 ............................................... 24
3.9 工程措施 ........................................... 25

4 施工供电工程 .......................................... 28

4.1 一般规定 ........................................... 28


4.2 施工用电负荷及电源 ................................. 28
4.3 供电方案 ........................................... 29
4.4 集中变配电设施 ..................................... 30
4.5 电力线路 ........................................... 31
4.6 运行维护管理 ....................................... 32
4.7 工程措施 ........................................... 32

5 勘察深度 .............................................. 34

5.1 施工道路工程勘察要求 ............................... 34


5.2 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要求 ............................... 38

2
6 设计深度 .............................................. 41

6.1 施工道路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 41


6.2 施工供电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 42

附录 A 地形地势划分标准.................................. 45

本规范用词说明 ........................................... 46

《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暂行规定》 条文说明 47

3
1 总则

1.0.1 为规范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满足
川藏铁路工程建设需要,制订本暂行规定。
1.0.2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施工道路和施工供
电工程勘察设计。
1.0.3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应按“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
态、安全可靠”的总体要求,遵循依法科学的原则,开展勘察设计工
作。
1.0.4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应与铁路工程统筹考虑,并满足铁路
工程建设需求,分阶段开展勘察设计工作。
1.0.5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应根据临时工程功能需求、自然环境
和基础设施条件等进行统筹规划,做好与铁路运营养护等需求的永临
结合,改建工程、地方需求的永临结合工程相关设计要求、权责划分
等应在规划设计阶段与地方做好充分协商,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标准。
1.0.6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应根据工程分类,差异化确
定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保护生
态、节约投资。
1.0.7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应合理利用既有设施。既有设施不能
满足铁路建设需求时,应与地方相关部门协商,合理确定设计方案和
工程措施。
1.0.8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应与铁路工程施工组织统筹考虑,合
理确定建设时机。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的环评、林评、水土保持
和用地预审等应纳入铁路工程一并审批。
1.0.9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应考虑使用期的维护需求。
1.0.10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除应符合本暂行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国铁集团有关规定。

·1·
2 术语

2.0.1 施工道路工程
除属小型临时设施的道路外,为铁路工程施工服务,运输设备、
人员、物资的永久性或临时性的汽车运输通道工程,可兼顾铁路运营
养护、应急救援或地方需求,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临时施工道路工程和
永临结合施工道路工程。
2.0.2 施工供电工程
向施工用电点提供施工电源的大型临时电力工程和永临结合电力
工程的总称。包括外部电源接取和局部加强工程、高压电源线路、集
中变配电设施、供电干线、高压分支线路。
2.0.3 小型临时电力工程
从施工供电工程高压分支线路终端杆(塔)起,至施工用电设备
的高低压电力线路、变配电设施、计量保护装置、充电站、用电设施,
以及施工用电点的应急、备用电源等工程的总称。
2.0.4 施工用电点
隧道工区、桥梁工区和大型临时场站等有施工电源需求的铁路施
工工点。
2.0.5 集中供电
从外部电网接取高压电源,集中设置变电站或开关站,通过供电
干线向施工用电点提供电源的供电方式;或从外部电网接取 35kV、
10kV 电源通过供电干线直接向 3 处及以上施工用电点提供电源的供
电方式。
2.0.6 分散供电
铁路施工用电负荷较小、施工用电点分散、公共电网较发达的区
段,就近接取 35kV、10kV 外部电源直接向施工用电点提供电源的供
电方式,每处外部电源供电范围不超过 2 处施工用电点。

·2·
3 施工道路工程

3.1 一般规定

3.1.1 施工道路工程设计方案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生态环保、
便于实施与维护的原则。
3.1.2 施工道路工程应做好系统设计,综合考虑铁路施工工点分布及
需求、铁路运营养护、应急救援、地方规划、既有道路状况和自然环
境特点等因素,实现施工道路与铁路需求和外部条件相互协调。
3.1.3 施工道路工程勘察设计前应开展现场踏勘、调研和资料收集等
工作。需要利用的既有道路应对其线形指标、技术状况等内容进行综
合分析,论证利用或改扩建方案。
3.1.4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道路工程措施选择应以车辆通达为建
设目标,工程措施可在使用中逐步完善。施工道路因受自然灾害导致
损毁时,应及时开展灾后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快速组织修复,修复
费用按规定纳入工程投资。
3.1.5 施工道路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交通特征按以下技术等级划
分:
1 物流基地通道是专供物流基地车辆进出的双车道道路。
2 TBM 运输通道是供 TBM 的特种设备运输车辆和其他施工车
辆进出场的双车道道路。
3 运输干线是供施工车辆行驶,一般服务于三个及以上工点运输
的双车道道路,困难条件时可单车道。
4 运输支线是供施工车辆行驶,一般服务于单个或两个工点运输
的单车道道路。
3.1.6 施工道路应结合技术等级和地形地势划分为物流基地通道,平
原微丘、山岭重丘、高山峡谷 TBM 运输通道,平原微丘、山岭重丘、
高山峡谷运输干线,平原微丘、山岭重丘、高山峡谷运输支线共 10

·3·
个工程类别。地形地势划分标准见附录 A。
3.1.7 施工道路应综合工程类别、区域性特征等因素开展设计,宜成
片或成段划分工程类别,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技术指标和工程
措施。
3.1.8 各类施工道路的一般计算行车速度宜按表 3.1.8 的数值,经技
术经济比选后合理确定,同一计算行车速度的路段长度不宜过短。
表 3.1.8 一般计算行车速度
道路分类 计算行车速度(km/h)
物流基地通道 40、30、20、15
平原微丘 TBM 运输通道、平原微丘
30、20、15
运输干线、平原微丘运输支线
山岭重丘 TBM 运输通道、山岭重丘
20、15
运输干线、山岭重丘运输支线
高山峡谷 TBM 运输通道、高山峡谷
15
运输干线、高山峡谷运输支线
3.1.9 施工道路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外轮廓尺寸见表 3.1.9。
表 3.1.9 设计车辆外轮廓尺寸
车辆类型 总长(m) 总宽(m) 总高(m) 前悬(m) 轴距(m) 后悬(m)
小客车 6 1.8 2 0.8 3.8 1.4
载重汽车 12 2.5 4 1.5 6.5 4
铰接列车 18.1 2.55 4 1.5 3.3+11 2.3

注:1 铰接列车的轴距中,3.3m 为第一轴至铰接点的距离,11m 为铰接点至最后轴的距

离。

2 不含运输 TBM 设备的特种车辆外轮廓尺寸。

3.1.10 施工道路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道路建筑限界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侵入。
2 标志、护栏、照明灯柱、管线、绿化、行道树及跨线桥的梁底、
桥台、桥墩等任何部分不得侵入施工道路建筑限界。
3 施工道路建筑限界及净空高度应符合图 3.1.10 的规定,需运
输 TBM 设备、牵引变电所变压器等大型特种设备时还应满足其特殊
需要。

·4·
图 3.1.10 施工道路建筑限界图

图中:W—行车道宽度;
L—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 0.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
要的宽度加宽路基;
L 左—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计算行车速度大于等于 30km/h 时取
0.25m,小于等于 20km/h 时取 0.5m;
L 右—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计算行车速度大于等于 30km/h 时取
0.25m,小于等于 20km/h 时取 0.5m;
C—取 0.25m;
J—检修道宽度;
R—人行道宽度;
d—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
E—建筑界限顶角宽度,当 L≤1m 时,E=L;
E 右—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 L 右≤1m 时,E 右=L 右;

·5·
E 左—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 L 左≤1m 时,E 左=L 左;
H—净空高度,4.5m 或 5m。
3.1.11 临时施工道路应根据使用性质和构造物重要性进行抗震设计;
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应参照国家现行公路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有防灾
救援通道功能需求、抢修困难地段的施工道路宜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3.1.12 临时施工道路应根据使用年限和构造物重要性进行防洪设计,
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应参照国家现行公路标准进行防洪设计,有防灾
救援通道功能需求的施工道路宜提高设计洪水频率标准。
3.1.13 施工道路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道路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用地界为道路路
堤两侧排水沟外侧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 1m,
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 1m。
2 设置防护、整治设施的不良地质地段,以及采取处置措施的特
殊路基地段,或桥梁、隧道、交叉、绿化等其他工程用地,应根据实
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3 应根据用地单位和使用性质合理区分用地性质。
3.1.14 施工道路路面结构和沿线设施可根据使用需求分期修建。
3.1.15 施工道路需永久保留供地方使用时,应与地方协商说明其主
要技术参数。
3.1.16 取(弃)土场设置应根据取(弃)土量、自然条件、节约土
地和环境保护等要求进行设计,并应结合铁路工程取(弃)土场设计
统筹考虑,宜选择在公路、铁路、村镇下游,不得影响路基稳定及斜
坡稳定,根据需要可设置支挡防护工程。

3.2 路线

3.2.1 施工道路路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道路选线设计应综合运用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
安全选线等选线方法。

·6·
2 路线设计应根据道路技术等级、地形地质条件、技术经济性和
地方规划等因素,正确选定路线走向,合理运用技术参数,综合考虑
平纵横组合,在确保行驶安全的前提下,满足环保、经济等要求。
3 新建施工道路选线应遵循以下原则:
1)路线宜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风吹雪、涎流冰等地质不良地
段和环境敏感区、矿藏分布等特殊地区,必需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
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对处于发生、发展阶段且难以处理
的重大不良地质应绕避。
2)路线宜布设在阳坡面。
3)路线布设应利用荒地,减少占用农用地和拆迁。
4)路线不宜穿越村庄。
4 利用既有道路时,路线设计应遵循利用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所利用的既有道路符合本暂行规定的要求时,可直接利用;既有道路
不符合本暂行规定的要求时,应对既有道路的改造进行论证和设计。
3.2.2 施工道路车道数及横断面设置应根据铁路建设需求、运营需求
和地方规划等因素综合确定,并符合表 3.2.2 的规定。
表 3.2.2 车道数及横断面宽度选用表
道路技术等级 物流基地通道 TBM 运输通道 运输干线 运输支线
车道数 2 2 2 1 1
行车道宽度(m) 3.5 3.25 3.0 3.5 3.5
土路肩宽度(m) 0.75 0.5 0.25 0.5 0.5
路基宽度(m) 8.5 7.5 6.5 4.5 4.5

注:1 困难条件或利用既有道路时,TBM 运输通道在满足限界要求的情况下可适当减

小路基宽度。

2 运输干线宜选择双车道,在困难条件下局部路段可采用单车道。

3 设置护栏的路段,应根据道路建筑限界和设置护栏宽度要求加宽路基宽度。

4 当既有路宽度小于相应技术等级路基宽度时,施工道路应按照相应的技术等级路

基宽度对既有道路进行改扩建,困难条件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 4.5m,并设置错车道。

3.2.3 施工道路双车道路段应采用双向路拱,施工道路单车道路段宜

·7·
采用单向路拱,行车道横坡度应采用 2%。
3.2.4 施工道路单车道路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
道。错车道应避免设在桥梁、隧道范围内。错车道宜每隔 200m~300m
设置一处;当交通量较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大设置间距。错车道
尺寸设置应符合表 3.2.4 的规定。
表 3.2.4 错车道尺寸
错车道段路基宽度(m) ≥6.5
错车道有效长度(m) ≥20(10)
错车道渐变段长度(m) 10(5)

注:困难条件时可采用括号内数值。

3.2.5 施工道路的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道路的视距应采用会车视距,困难条件时,采用分道行驶
措施的路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会车视距和停车视距不应小于表 3.2.5
的规定。
2 采用较低几何指标、线形组合复杂、路侧设有高边坡或构筑物、
平面交叉、隧道等可能存在视距不良的路段和区域,应进行视距检验。
3 当不符合视距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和工程措施予以改善。
表 3.2.5 视距
计算行车速度(km/h)
技术参数
40 30 20 15
停车视距(m) 40 30 20 15
会车视距(m) 80 60 40 30

3.2.6 直线长度应根据地形、地物、行车安全及与平面组合等条件合
理布设。当不设置缓和曲线时,直线长度应满足超高、加宽过渡段的
要求。
3.2.7 圆曲线最小半径除应符合表 3.2.7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计算行车速度为 40km/h 的路段,直线同小于表中不设超高最
小半径的圆曲线应设置缓和曲线连接。

·8·
2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 40km/h 的路段,直线同小于表 3.2.7 中不
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可径相连接,但应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
表 3.2.7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计算行车速度(km/h)
技术参数
40 30 20 15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600 350 150 90

设超高最小半 一般值(m) 100 65 30 20


径(m) 极限值(m) 65 40 20 12

注:1 表中所列“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
“极限值”为困难条件时可采用的值。

2 当地形地势特别困难,按计算行车速度 15km/h 检算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仍无法满

足要求时,可采用 10m,但应通过限速、增加交安设施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3 TBM 运输通道的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值不应小于 25m,极限值不应小于 15m。

3.2.8 圆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 3.2.8 的规定。


表 3.2.8 圆曲线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技术参数
40 30 20 15
圆曲线最小长度(m) 35 25 20 15

3.2.9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 3.2.9 的规定。当曲线设置超高、


加宽时,缓和曲线长度不应小于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
表 3.2.9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技术参数
40 30 20 15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35 25 20 15

注:困难条件时按计算行车速度 15km/h 检算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可采用 10m。

3.2.10 道路线形应与沿线地形相协调,满足行车安全。受地形条件
限制时,可设置凸形曲线、C 形曲线等线形,但应加强交通安全设施
设计。
3.2.11 圆曲线半径小于表 3.2.7 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圆曲
线超高,并符合表 3.2.11 的规定。

·9·
表 3.2.11 圆曲线最大超高值
计算行车速度(km/h)
技术参数
40、30 20、15
超高(%) 4 2

3.2.12 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 250m 时,路面应设置加宽。圆曲线加


宽值应符合表 3.2.12 的规定。
表 3.2.12 单车道路面加宽值
圆曲线半径(m)
加宽类别
250~200 <200~150 <150~100 <100~70 <70~50 <50~30 <30~25 <25~20 <20~15 <15~10
不通行铰
0.3 0.35 0.45 0.6 0.75 1.0 1.15 1.45 1.85 2.7
接列车
通行铰接
0.4 0.5 0.75 1.0 1.35 1.9 2.6 3.2 4.2 6.0
列车
注:1 加宽方式一般采用内侧加宽。困难条件时,可将加宽值的一半设置弯道外侧。
2 有特殊车辆通行的施工道路应根据特殊车辆验算确定其加宽值。
3 双车道路段应按不通行铰接列车加宽值的 2 倍进行加宽。
4 双车道路段交通量接近单车道设计小时交通量并满足一辆车转弯宽度需求或平
面圆曲线半径满足会车视距要求时,允许借道行驶,路面可不设置加宽。

3.2.13 回头曲线前后的线形应连续、均匀,且应设置限速标志等交
通安全设施,各项指标应符合表 3.2.13 的规定。
表 3.2.13 回头曲线指标表
回头曲线路段限速(km/h)
技术参数
30 25 20 15
圆曲线最小半径(m) 30 20 15 12
回旋线最小长度(m) 30 25 20 15
超高(%) 4 4 2 2
最大纵坡(%) 3.5 4.0 4.5 4.5
回头曲线间距(m) 200(150) 150(100) 100(80) 65

注:1 困难条件时按计算行车速度 15km/h 检算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和回旋线最小长度可

采用 10m。

2 TBM 运输通道的回头曲线圆曲线最小半径应不小于 15m。

3.2.14 纵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海拔 4000m 以下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12%;海拔 4000m

·10·
以上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11%。TBM 运输通道的最大纵坡不宜大
于 10%。
2 最小纵坡不宜小于 0.3%。
3 长期积雪、冰冻地段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8%。
4 大、中桥纵坡不宜大于 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 5%。易
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纵坡宜适当减小。
5 隧道内纵坡应大于 0.3%并小于 3%,但短于 100m 的隧道不受
此限制。隧道内纵坡宜单向坡,地下水发育的隧道及特长、长隧道宜
采用人字坡。
6 最大合成坡度不应大于 12%。在路面易积雪、冰冻地段或自
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合成坡度不应大于 8%。
3.2.15 最小坡长宜符合表 3.2.15 的规定。
表 3.2.15 最小坡长
计算行车速度(km/h)
技术参数
40 30 20 15
最小坡长(m) 120 100 60 50(40)

注:困难条件时可采用括号内数值。

3.2.16 最大坡长宜符合表 3.2.16 的规定。


表 3.2.16 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
坡度
4 5 6 7 8 9 10 11 12
(%)
坡长
1300 1100 900 700 500 400 300 250 200
(m)

3.2.17 路线设计不宜设置连续长、大下坡路段。施工道路在连续上
坡或下坡路段,应考虑平均纵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相对高差为 200m~500m 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7%。
2 相对高差大于 500m 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6.5%。
3 任意 3km 路段,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7%。
4 特殊情况下可视地形条件经论证确定。
3.2.18 纵坡变化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采用圆曲线,其最小半径

·11·
与长度应符合表 3.2.18 的规定。
表 3.2.18 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技术参数
40 30 20 15
凸形竖曲线半径 一般值 700 400 200 150
(m) 极限值 450 250 100 75
凹形竖曲线半径 一般值 700 400 200 150
(m) 极限值 450 250 100 75
竖曲线最小长度 一般值 90 60 50 40
(m) 极限值 35 25 20 15

注:1 表中所列一般值为正常情况时使用,极限值为困难条件时使用。

2 凹形竖曲线的最低点不宜设置在桥上。

3.2.19 线形设计在满足上述技术参数要求的同时,线形组合还应符
合下列要求:
1 宜避免平面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重合的线形。
2 平面小半径圆曲线的起、讫点,不宜接近或设在凸形竖曲线顶
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
3 应避免在长下坡路段、长直线路段或大半径圆曲线路段末端接
平面小半径圆曲线的组合。
4 不宜连续采用最大纵坡坡长值的纵坡夹短缓坡的纵坡线形。
5 平面长直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
6 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宜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
重合。

3.3 路基路面

3.3.1 路基路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基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节约土地、
保护环境的原则。
2 路基路面应根据使用性质、技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
地质及路用材料、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

·12·
和稳定性。
3 路基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设计,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
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河道、诱发路基病害和地质灾害;应进行
路基表土的综合利用方案设计,充分利用资源。
4 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统筹考虑安全、
环境、土地、经济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
避免因深挖、高填对路基造成不良影响。
5 路基路面结构应遵循整体化设计原则。
6 利用既有道路改扩建时应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拓宽部分的
路基应与既有路基之间保持良好衔接,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减小新
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
7 路基土石方调配设计应对移挖作填、集中取(弃)土等方案进
行技术经济比较,充分利用挖方材料,尽量做到填挖平衡。
3.3.2 临时施工道路和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分
别满足 1/10 和 1/25。路基边缘高程应满足按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
加雍水高、波浪侵袭高度和 0.5m 的安全高度。
3.3.3 路基压实标准与填料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基应分层铺筑,碾压密实。填料强度应满足最小承载比要求,
路床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应符合表 3.3.3-1
的规定。
表 3.3.3-1 路床及路堤填料和压实度要求

路面底面以下 填料强度 CBR(%) 压实度(%) 最大粒径


项目分类
深度(m) I II I II (mm)

填方 0~0.3 ≥7 ≥6 ≥95 ≥94


路基 0.3~0.8 ≥5 ≥4 ≥95 ≥94

<100
床 0~0.3 ≥7 ≥6 ≥95 ≥94
零填及挖方
路基 0.3~0.8 ≥5 ≥4 ≥95 ≥94

路 上路堤 0.8~1.5 ≥4 ≥3 ≥94 ≥93


<150
堤 下路堤 1.5 以下 ≥3 ≥2 ≥92 ≥90

·13·
注:1 I 类填料强度及压实度适用于铺筑水泥或沥青路面的施工道路;II 类填料强度及压

实度适用于其它路面类型的施工道路。

2 表列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 重型击实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求

得的压实度。

2 填石路堤的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应符合表 3.3.3-2 的规定。


表 3.3.3-2 填石路堤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岩石类型 路基部位 摊铺层厚(mm) 最大粒径(mm) 孔隙率(%)

坚硬岩 上路堤 ≤400 小于层厚 2/3 ≤23


(≥60MPa) 下路堤 ≤600 小于层厚 2/3 ≤25
较坚硬岩 上路堤 ≤400 小于层厚 2/3 ≤22
(30 MPa~
60MPa) 下路堤 ≤500 小于层厚 2/3 ≤24
较软岩、软岩 上路堤 ≤300 小于层厚 ≤20
(5 MPa~
30MPa) 下路堤 ≤400 小于层厚 ≤22

注:石料按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分类。

3.3.4 路面应以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为设计指标,在平衡湿度状态下,
碎石路面的回弹模量设计值 E0 不应低于 35MPa,水泥及沥青路面的回
弹模量设计值 E0 不应低于 40MPa。
3.3.5 高路堤、陡坡路堤及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应符合表 3.3.5 的规
定。对于地震工况,采用静力法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时,路基边坡抗
震稳定系数不应小于 1.05。
表 3.3.5 高路堤、陡坡路堤及路堑高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地基强 安全系数地段
分析内容 计算方法 分析工况
度指标 永久道路 临时道路
路堤的堤身稳 正常工况 1.30~1.35 ≥1.25
定性、路堤和地 快剪指
简化 Bishop 法
基的整体稳定 标 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1.15~1.25 ≥1.10

路堤沿斜坡地 正常工况 1.25~1.30 ≥1.20
基或软弱层滑 不平衡推力法 -
动的稳定性 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1.15~1.25 ≥1.10
简化 Bishop 法 正常工况 1.15~1.25 ≥1.10
路堑 平面滑动解析法 -
不平衡推力法 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1.05~1.15 ≥1.05

注:1 路基边坡破坏后的影响区域内有重要的建构筑物、村庄或学校时,稳定安全系数

·14·
取大值。

2 路堑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或破坏后危害严重时,稳定安全系数取大值;地质条件简

单或破坏后危害较轻时,稳定安全系数可取小值。

3.3.6 路基边坡最大高度、分级高度及坡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堤边坡高度不宜大于 20m,土质路堑边坡高度不宜大于 20m,
石质路堑边坡高度不宜大于 30m。
2 路堤边坡宜采用折线坡,其分级高度及坡率可采用表 3.3.6-1
的数值。
表 3.3.6-1 路堤边坡分级高度及参考坡率
0m~8m 8m~20m
路堤边坡高度 H
分级高度 坡率 分级高度 坡率
H≤8m 0m~8m 1:1.5
8m<H≤20m 8m 1:1.5 0m~12m 1:1.75

3 一般路堑边坡宜参考表 3.3.6-2 和 3.3.6-3 采用坡率法进行设计,


其余路堑边坡应满足第 3.3.5 条的规定。
表 3.3.6-2 土质路堑边坡参考坡率
土的类别 塑性状态或密实程度 边坡坡率
坚硬 1:0.3~1:0.5
黏土、粉质黏土、塑性指数大于 3 的粉土 硬塑 1:0.5~1:0.75
可塑 1:0.75~1:1
中密以上 1:1.25~1:1.5
中砂、粗砂、砾砂
稍密 1:1.5~1:1.75
中密以上 1:1.5~1:1.75
细砂
稍密 1:1.75~1:2
胶结和密实 1:0.3~1:0.75
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 中密 1:0.75~1:1
稍密 1:1~1:1.25

表 3.3.6-3 岩质路堑边坡参考坡率
边坡坡率
边坡岩体类型 风化程度
H<15m 15m≤ H<30m

较坚硬岩、坚硬岩 未风化、微风化 1:0.1~1:0.3 1:0.1~1:0.3


(Rc﹥30MPa) 弱风化 1:0.1~1:0.3 1:0.3~1:0.5

·15·
边坡坡率
边坡岩体类型 风化程度
H<15m 15m≤ H<30m
强风化 1:0.3~1:0.5 1:0.5~1:0.75
未风化、微风化 1:0.1~1:0.3 1:0.3~1:0.5
较软岩
(30 MPa≥Rc﹥ 弱风化 1:0.3~1:0.5 1:0.5~1:0.75
15MPa)
强风化 1:0.5~1:0.75 1:0.75~1:1
未风化、微风化 1:0.3~1:0.5 1:0.3~1:0.5
软岩
(15 MPa≥Rc﹥ 弱风化 1:0.3~1:0.5 1:0.5~1:0.75
5MPa)
强风化 1:0.5~1:0.75 1:0.75~1:1

极软岩 弱风化 1:0.5~1:0.75 1:0.75~1:1


(Rc≤5MPa) 强风化 1:0.75~1:1 1:0.75~1:1

注:1 Rc 为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2 各类全风化岩体参照土质边坡坡率。

3 临时施工道路可采用陡值。

4 边坡坡率应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合理取值。

5 当有可靠资料和经验时,经与既有工程及自然边坡的类比,可不受本表限制。

3.3.7 临时施工道路不宜设置碎落台,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挖方边沟
外侧宜设置碎落台,困难条件时可取消。
3.3.8 高度大于 20m 的路堤,高度大于 20m 的土质路堑和高度大于
30m 的石质路堑应按高填深挖路基工点设计。
3.3.9 特殊路基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 临时施工道路应以通达为建设目标,注重以通为主,保证路基
在雨季基本稳定。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应以通畅为建设目标,注重以
畅为主,提高抗灾能力,具有完善的防护和排水设施。
2 路线通过特殊土(岩)、不良地质以及特殊气候和水文条件路
段时,应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查明特殊地质体的性质、成因类型、规
模、稳定情况及发展趋势。
3 应做好工程地质选线工作,路线应绕避规模大、性质复杂、处
理困难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土(岩)地段,并避免高填深挖路基。对于
难以绕避的重大不良地质体应进行以通达为目标的综合论证工作。

·16·
4 特殊路基设计应考虑气候环境、水和地质等因素对路基长期性
能的影响,对潜在路基病害,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
取有效的工程治理措施,增强道路防灾减灾能力。
3.3.10 不同类型的特殊路基设计宜采取下列工程措施:
1 对于中、小型崩塌、危岩体或岩堆路基,临时施工道路对严重
危及行车安全的段落应进行整治,对其余段落应加强保通措施;永临
结合的施工道路对绕避困难的段落采取适宜的稳定加固措施。
2 岩屑坡路基应根据地质和水文条件、分布范围和规模,合理选
择路线位置和路基断面形式,根据道路的重要性,结合防护和养护手
段进行综合整治。
3 对于中、小型泥石流或滑坡路基,临时施工道路应加强保通措
施;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规模、稳定性及危害
程度,采取适宜的稳定加固措施。
4 对于风吹雪路基,临时施工道路应根据危害程度合理确定处理
方式,并应做好安全措施和运营管理。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应根据雪
害类型、积雪厚度、风向及地形,综合选用适当提高路基、放缓边坡、
设置储雪场、改善通风条件或设置积雪标杆等措施。
5 涎流冰路基应根据地形、地质和气象条件,结合涎流冰的水源、
类型和规模,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提高路基和完善
排水系统等综合整治措施。
6 对于季节性冻土路基,临时施工道路应根据危害程度合理确定
处理方式,并应做好安全措施和运营管理。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应根
据气候、地形地质、排水状况和路基填料等因素,合理确定路基填筑
高度,选用非冻胀性填料或设置防冻隔离层,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
3.3.11 路基防排水应与路面、桥梁、涵洞和隧道等形成完善、通畅的
综合排水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临时施工道路路堤排水沟和截水沟宜采用土沟;不易风化岩质
路段的路堑边沟可不铺砌,其余路段宜采用浆砌片石。

·17·
2 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路堤排水沟可采用土沟,汇流量较大、冲
刷严重或因水下渗影响路堤稳定性时,应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沟。
路堑边沟、截水沟宜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沟。
3 存在冻融破坏时宜采用土工织物、干砌片石或石笼网垫类的梯
形沟。
3.3.12 路基边坡防护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因
地制宜的对边坡进行防护,并遵循以下原则:
1 岩层破碎、节理发育和易掉块的岩质路堑高陡边坡,可采用主
被动网、帘式网或喷锚网进行防护。
2 土质路堑和路堤边坡可采用撒草籽或草灌结合为主的防护方
式。
3 植物生长困难的高海拔、高寒地段,可移植施工道路红线范围
内的草皮、草甸进行边坡防护。
4 环境敏感区内或景观要求较高的施工道路,可进行适当的植物
防护。
3.3.13 路基支挡加固措施应根据路基横断面、地形和地质条件,结
合筑路材料情况进行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 陡坡或临近构筑物的路基应采用路肩或路堤挡土墙收坡,地形
地质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锚拉式挡土墙,个别困难地段可采用桩基托梁
挡土墙或桩板墙等结构。挡土墙应采用石笼或浆砌片石砌筑,特殊路
段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浇筑。
2 松散堆积体地段路堑边坡可采用石笼、浆砌片石或片石混凝土
挡土墙等加固措施。
3 稳定性不足的路堑边坡可采用锚杆(索)框架梁加固。
4 沿河路基应根据河流特性、水流性质、河道地貌、地质等因素,
结合路基位置,经技术经济比选后选用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护坡、
石笼或浸水挡土墙等加固措施。
5 浸水路基应根据地质和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路基高度,设计

·18·
水位以下应采用渗水性填料。
3.3.14 路面应根据道路路面使用性能要求、交通荷载,结合当地气
候、水文、地质、材料、养护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可采用表 3.3.14 的数值。
表 3.3.14 施工道路设计使用年限
路面类型 设计使用年限
水泥 10 年
沥青 10 年
碎石 —

2 施工道路宜采用碎石路面,陡坡急弯、穿越村庄和环保要求高
的路段应采用水泥路面;物流运输通道应采用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
3 水泥和沥青路面各层厚度应根据交通荷载、气候、水文和地质
情况确定,并应满足防冻要求。

3.4 桥涵

3.4.1 桥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涵结构应根据施工道路的功能需求,制定桥涵的设计使用年
限、防洪标准、耐久性、抗震标准等技术参数。
2 施工道路的桥涵工程应充分考虑场地、工艺、工期等因素,满
足构造简洁、标准化、便于架设拆除和快速抢修的要求。
3 施工道路利用既有路的桥涵工程时,应进行原桥梁结构的评定
工作。
3.4.2 桥位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河谷地区的桥位宜选择在河段顺直、河床地质良好、河道较窄
的位置,以缩短桥梁的长度。
2 水毁、泥石流多发、高含冰量冻土的地段应适当提高桥梁的设
计标准,合理选择桥位与桥型方案,可适当加大跨径和桥下净空。

·19·
3.4.3 桥涵分类应符合表 3.4.3 的规定。
表 3.4.3 桥涵分类
桥涵类型 多孔跨径总长 L(m) 单孔跨径 Lk(m)
特大桥 L>1000 Lk>150
大桥 100≤L≤1000 40≤Lk≤150
中桥 30<L<100 20≤Lk<40
小桥 8≤L≤30 5≤Lk<20
涵洞 — Lk<5

3.4.4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 3.4.4 的规定。特大桥、大桥在河


床比降大、易受冲刷的情况下按照 1/100 的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
度。
表 3.4.4 设计洪水频率表
道路类别 特大桥 大桥、中桥 小桥、涵洞
临时施工道路 1/50 1/20 1/10
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 1/100 1/50 1/25

3.4.5 桥涵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 3.4.5 的规定。


表 3.4.5 设计使用年限表
道路类别 特大桥、大桥 中桥 小桥、涵洞
临时施工道路 综合考虑环境条件、施工和维修条件确定
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 100 50 30

3.4.6 桥涵设计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桥梁宜采用公路-Ⅱ级,其中技术复杂的大桥、特大桥可采
用公路-Ⅰ级。
2 对需利用的既有桥梁原则采用原设计荷载标准并不低于公路
-II 级标准进行检测评估,若满足要求,则直接利用;若不满足要求或
需拼接加宽,应采用原设计荷载标准,并不低于公路-Ⅱ级进行设计。
3 通行 TBM 设备、重载罐车等特种车辆的桥涵应采用车辆荷载
进行设计检算。
3.4.7 桥梁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桥梁应参照《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20·
B02 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2 对于常水位大于 5m,墩高大于 40m 或跨度大于 54m 的临时
施工道路桥梁宜进行 E1 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其余临时桥涵应设
置防落梁等抗震措施。
3 具有立交功能的桥梁抗震设防标准不应低于下线工程对桥梁
结构的抗震设防要求。
3.4.8 临时施工道路的桥梁结构形式宜采用钢便桥,在深切峡谷等特
殊地区可采用索道桥等特殊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应结合地形地貌、水
文地质、环境气候、施工组织等条件确定。
3.4.9 钢构件应结合高原气候条件进行防腐处理。
3.4.10 涵洞型式宜采用钢波纹管涵、箱涵、盖板涵及拱涵。

3.5 隧道

3.5.1 隧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道路不宜设置隧道。需设置隧道时,宜采用中隧道(长度
大于 500m,不大于 1000m)、短隧道(长度不大于 500m),宜按双车
道设置。
2 隧道应根据其所处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情况,综合考虑运
营和施工条件,按照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的原则进行设计。
3 路线穿过陡岩段不宜做路基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进行明棚
洞与隧道方案比较。
3.5.2 隧道洞外接线宜与隧道线形一致,隧道平面线形应根据地质、
地形、路线走向、通风等因素确定。隧道内的纵断面线形应根据行车
安全、运营、通风设备、施工效率和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纵坡应大
于 0.3%,最大纵坡应小于 3%,但短于 100m 的隧道可不受此限。
3.5.3 隧道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人行道的设置应根据
隧道所在地区的行人密度、隧道长度、交通量和交通安全等因素确定。
当设置人行道时,可不设余宽;当不设置人行道时,应设不小于 25cm

·21·
的余宽。
3.5.4 隧道衬砌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埋深、断面形状、施工
条件等因素进行设计,洞口段可采用整体式或复合式衬砌,洞身段可
采用裸洞(毛洞)、喷锚衬砌或复合式衬砌。浅埋、偏压及不良地质区
段应作特殊结构设计。
3.5.5 隧道应根据以排为主,防、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对
地表水和地下水做妥善处理,确保行车安全,保证隧道结构和设备的
正常使用。
3.5.6 隧道交通安全设施、运营通风和照明方式应根据隧道规模及当
地供电情况确定,临时施工道路的短隧道可不设运营通风、照明设施,
但应加强安全设施;长度大于 500m 的临时施工道路隧道,宜设置照
明设施。

3.6 路线交叉

3.6.1 施工道路与铁路、公路、管线的交叉工程应满足功能与使用要
求,并与行业主管或有关部门协商,处理好相互关系。
3.6.2 施工道路与施工道路、公路等平面交叉时,交叉位置应选择在
纵坡平缓、视距良好的地方。平面交叉处路线宜为直线或不设超高的
圆曲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一般情况宜大于 60°,
困难条件宜大于 45°。
3.6.3 施工道路平面交叉范围内应进行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检验,并
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道路与地方道路交叉时,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
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

·22·
图 3.6.3-1 通视三角区

2 困难条件下,施工道路与地方道路交叉时,应保证主要道路的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道路至主要道路车道中心线 5m~7m 所组成
的通视三角区。

图 3.6.3-2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

3 停车视距和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宜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 的相关规定。
3.6.4 物流基地通道与三级公路及以上等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进行
渠化设计。
3.6.5 未硬化路面的道路和硬化路面的道路平面相交叉时,交叉口范
围内的未硬化路面应硬化。
3.6.6 施工道路与公路、铁路立体交叉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确保公路、铁路的运营安全。
3.6.7 施工道路与架空输电线交叉应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23·
D20 的相关规定。
3.6.8 管线与施工道路相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时,应设置地下通道或
套管。地下通道或套管应按施工车辆荷载情况进行验算。
3.6.9 施工道路交叉设计应考虑农牧转场及动物迁徙的需要,宜合理
设置平交道口或动物通道。

3.7 交通安全设施

3.7.1 交通安全设施应根据施工道路的交通特征、安全需求,结合自
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整体布置做到醒目、
切实有用。交通安全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护栏、视线
诱导等设施。藏区内的交通标志应采用中文和藏文双语。
3.7.2 安全设施应与道路土建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实施。
3.7.3 警示警告标志和护栏应设在高路堤、桥头引道、陡坡、急弯、
临水沿江、漫水桥、过水路面、傍山险路、悬崖凌空等危险路段。
3.7.4 水泥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道路可设置交通标线。
3.7.5 护栏防护等级和形式应根据施工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和发生
事故的严重程度选取。事故发生可能性大或者后果严重的路段,护栏
的防护等级宜提高一个等级。
3.7.6 施工道路宜设置轮廓标、示警桩、示警墩、道口标柱等视线诱
导设施。
3.7.7 施工道路在视距不良、会车视距不足的路段宜设置凸面镜。

3.8 养护

3.8.1 施工道路应考虑适合川藏铁路建设及沿线交通实际情况的养
护需求,做到路有所养,责任明确,确保施工道路及沿线既有交通通
畅舒适。
3.8.2 施工道路使用期间应进行日常养护,满足铁路工程正常使用和
保护环境的要求。根据施工道路破坏程度,适时开展中修或大修工程。

·24·
3.8.3 施工道路养护应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结合施工道
路的功能特点,积极采用洒水除尘、清扫路面、疏通边沟、清理零星
塌方和填补路面缺口等有针对性的日常养护措施,重视环境保护,推
广经济适用的养护技术。
3.8.4 施工道路养护宜参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GTG H10 和《公路
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 的相关规定。

3.9 工程措施

3.9.1 施工道路工程措施应根据施工道路分类和主要技术参数等因
素,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和区域地形地质特点,做好总体性和差异化
设计,一般路段主要工程措施可按表 3.9.1 合理确定。具体工点尚应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
表 3.9.1 各类施工道路主要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情况
道路分类
路线 路基 路面 交安
土石方设计采用低填浅挖
圆曲线最小半径
的措施;
为 65m,地形地势
路基横断面设计不设置支 路基宽度为 8.5m;
物流基地 特别困难时可采 路侧不设
挡; 车道数采用双车道;
通道 用 10m; 护栏。
路基基底考虑软基换填; 路面采用水泥路面。
最大纵坡不大于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浆砌边
12%。
沟。
土石方设计采用低填浅挖 路基宽度为 7.5m;
圆曲线最小半径
的措施; 车道数采用双车道;
为 65m,地形地势
平原微丘 路基横断面设计不设置支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特别困难时可采 路侧不设
TBM 运 挡; 接国省道口、穿越村
用 15m; 护栏。
输通道 路基基底考虑软基换填; 庄和环保要求高的
最大纵坡不大于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局部路段设水泥路
10%。
沟。 面。
土石方设计采用填挖平衡 路基宽度为 7.5m;
圆曲线最小半径
的措施; 车道数采用双车道; 路侧设置
为 20m,地形地势
山岭重丘 路基横断面设计设置少量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必要的警
特别困难时可采
TBM 运 低矮的浆砌片石支挡; 陡坡急弯、接国省道 示警告标
输通道 用 15m;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口、穿越村庄和环保 志和护
最大纵坡不大于
沟,冲刷严重时采用浆砌 要求高的局部路段 栏。
10%。
边沟。 设水泥路面。

·25·
工程措施情况
道路分类
路线 路基 路面 交安
土石方设计采用以挖方为
主的措施;
圆曲线最小半径 路基宽度为 7.5m;
路基横断面设计设置较多 路侧设置
为 15m,地形地势 车道数采用双车道;
高山峡谷 高大的片石混凝土支挡; 清晰连续
特别困难时可采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TBM 运 路基坡面防护考虑危岩落 的警示警
用 15m; 陡坡急弯、穿越村庄
输通道 石处理; 告标志和
最大纵坡不大于 和环保要求高的局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护栏。
10%。 部路段设水泥路面。
沟,冲刷严重时采用浆砌
边沟。
路基宽度为 6.5m;
车道数采用双车道,
土石方设计采用低填浅挖
圆曲线最小半径 困难时局部路段采
的措施;
为 65m,地形地势 用单车道并设错车
路基横断面设计不设置支
平原微丘 特别困难时可采 道; 路侧不设
挡;
运输干线 用 10m;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护栏。
路基基底考虑软基换填;
最大纵坡不大于 接国省道口、穿越村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12%。 庄和环保要求高的
沟。
局部路段设水泥路
面。
路基宽度为 6.5m;
车道数采用双车道,
土石方设计采用填挖平衡
圆曲线最小半径 困难时局部路段采
的措施;
为 20m,地形地势 用单车道并设错车 路侧设置
路基横断面设计设置少量
山岭重丘 特别困难时可采 道; 必要的警
低矮的浆砌片石支挡;
运输干线 用 10m;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示警告标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最大纵坡不大于 陡坡急弯、接国省道 志和护栏
沟,冲刷严重时宜采用浆
12% 口、穿越村庄和环保
砌边沟。
要求高的局部路段
设水泥路面。
土石方设计采用以挖方为 路基宽度为 6.5m;
主的措施; 车道数采用双车道,
圆曲线最小半径
路基横断面设计设置较多 困难时局部路段采 路侧设置
为 12m,地形地势
高大的片石混凝土支挡; 用单车道并设错车 清晰连续
高山峡谷 特别困难时可采
路基坡面防护考虑危岩落 道; 的警示警
运输干线 用 10m;
石处理;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告标志和
最大纵坡不大于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陡坡急弯、穿越村庄 护栏
12%
沟,冲刷严重时采用浆砌 和环保要求高的局
边沟。 部路段设水泥路面。

·26·
工程措施情况
道路分类
路线 路基 路面 交安
路基宽度为 4.5m;
圆曲线最小半径 土石方设计采用低填浅挖 车道数采用单车道
为 65m,地形地势 的措施; 并设错车道;
平原微丘 特别困难时可采 路基横断面设计不设置支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路侧不设
运输支线 用 10m; 挡;路基基底考虑软基换 接国省道口、穿越村 护栏。
最大纵坡不大于 填;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 庄和环保要求高的
12% 质边沟。 局部路段设水泥路
面。
路基宽度为 4.5m;
土石方设计采用填挖平衡
圆曲线最小半径 车道数采用单车道
的措施;
为 20m,地形地势 并设错车道; 路侧设置
路基横断面设计设置少量
山岭重丘 特别困难时可采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必要的警
低矮的浆砌片石支挡;
运输支线 用 10m; 陡坡急弯、接国省道 示警告标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最大纵坡不大于 口、穿越村庄和环保 志和护栏
沟,冲刷严重时采用浆砌
12% 要求高的局部路段
边沟。
设水泥路面。
土石方设计采用以挖方为
主的措施; 路基宽度为 4.5m;
圆曲线最小半径
路基横断面设计设置较多 车道数采用单车道 路侧设置
为 12m,地形地势
高大的片石混凝土支挡; 并设错车道; 清晰连续
高山峡谷 特别困难时可采
路基坡面防护考虑危岩落 路面采用碎石路面, 的警示警
运输支线 用 10m;
石处理; 陡坡急弯、穿越村庄 告标志和
最大纵坡不大于
路基排水设施采用土质边 和环保要求高的局 护栏
12%
沟,冲刷严重时采用浆砌 部路段设水泥路面。
边沟。

·27·
4 施工供电工程

4.1 一般规定

4.1.1 施工供电工程设计应符合铁路施工用电特点,根据负荷需求及
分布、外部电源供电条件,综合考虑气候和地理环境,实行差异化设
计,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4.1.2 施工供电工程设计应满足安全、持续供电要求,力求经济合理,
便于施工和维护管理。
4.1.3 施工供电工程应贯彻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成熟、有效的节能
措施,降低电能损耗。
4.1.4 施工供电工程应根据地理环境条件,结合相关设计,考虑职业
健康和高原救护条件。
4.1.5 施工供电工程采用的设备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不得使用
已被国家淘汰的产品。
4.1.6 大型临时电力工程的技术标准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条件、使用
年限合理确定;使用年限超过 5 年时,宜参照永久工程标准设计。
4.1.7 施工供电工程采用 110kV 或 220kV 电压等级时,应研究与牵引
外部电源线路的永临结合方案。
4.1.8 外部电源接取方案应与相关供电部门协商确定。

4.2 施工用电负荷及电源

4.2.1 施工用电负荷应根据工点施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典型施工机械
配置及设备用电功率,按工点最大运行工况时的用电需求计算确定。
4.2.2 施工供电工程宜从公共电网接取外部电源;公共电网不具备供
电条件时,可从公共电网以外接取电源。
4.2.3 施工供电工程外部电源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8·
1 宜接取 35kV 电源;10kV 外部电源满足施工需求时,可接取
10kV 电源。
2 35kV 及以下外部电源供电能力或供电可靠性不满足施工用电
需求时,宜接取 110kV 或 220kV 电源。
3 外部电网供电条件不满足施工用电需求时,可与供电部门协商,
对外部电源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
4.2.4 施工供电工程应向施工用电点提供 1 路高压施工电源,电压等
级宜采用 35kV,局部区段可采用 10kV。
4.2.5 供电干线及高压分支线路终端处的电压偏差允许值宜按《铁路
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规范》Q/CR 9149 相关规定执行;供电
对象为 TBM 隧道工区时,电压偏差允许值不宜超过额定值的±5%。
4.2.6 瓦斯隧道、TBM 施工隧道、反坡排水隧道、混凝土集中拌合站
及其他有应急供电需求的施工用电点小型临时电力工程应设置应急电
源,其供电能力应满足应急工况用电需求;应急电源不得向系统反送
电。

4.3 供电方案

4.3.1 施工供电方案应根据供电范围内施工用电负荷分布、外部电源
供电条件、铁路施工组织等综合分析确定。
4.3.2 施工供电方案宜采用集中供电方式,电网发达、施工用电负荷
小的区段可采用分散供电方式。
4.3.3 施工供电工程需接取 110kV 或 220kV 外部电源时,应结合牵引
外部电源接入方案,与供电部门联合研究施工电源线路与牵引外部电
源线路的永临结合方案。
4.3.4 集中变配电设施宜设在负荷中心附近,可根据需要修建通所道
路,满足设备运输需求。
4.3.5 供电干线宜采用 35kV 电压等级,局部区段可采用 10kV 电压等
级。

·29·
4.3.6 供电干线跨隧道供电时,应结合地形、环境、气候和交通等条
件,合理确定供电范围,充分考虑施工和维护管理条件。
4.3.7 受条件限制时,征得供电部门同意后,同一路电源可向不同供
电营业区施工用电点供电。

4.4 集中变配电设施

4.4.1 集中变配电设施选址应遵循安全可靠、维护方便、节约用地的
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塌陷等不良地质区段。
2 与爆炸危险场所的距离应满足相关规定。
3 应避开铁路施工范围,避免与铁路施工相互影响。
4 宜靠近道路或铁路施工驻地。
4.4.2 110kV 和 220kV 集中变电站宜按有人值班设计,35kV 和 10kV
集中变配电设施宜按有人值守设计;集中变配电设施应具备基本通信
条件,设置围墙和防护网等设施。
4.4.3 集中变配电设施设计应结合施工供电工程特点,综合考虑自然
环境、交通条件,根据铁路建设期间持续供电等需求,参照国家和行
业有关标准执行。
4.4.4 集中变配电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集中变配电设施宜采用室内型或半室内型布置,受场坪地形等
条件限制的 110kV 及以下集中变配电设施可采用拼装式或箱式。
2 高海拔区段的 35kV 及以上高压电气设备宜采用气体绝缘设备。
3 不同方向供电臂宜采用独立馈出回路,集中变电站可采用两台
主变压器并列运行的方式。
4 集中变配电设施宜具备远方监控功能。
5 电源侧功率因数不宜低于 0.90。
6 海拔高度大于 1000m 时,电气设备的外绝缘及空气间隙等参
数应根据实际海拔高度修正。

·30·
7 防雷、接地、抗震设计应符合相关规定。

4.5 电力线路

4.5.1 电力线路设计应结合地形、环境、气候和交通等条件,充分考
虑施工和维护管理方便,合理选择路径,宜避开自然保护区、环境敏
感区、不良地质区段。
4.5.2 电力线路宜采用架空方式。架空困难区段的 35kV 及以下电力线
路可采用电缆,电缆可采用铝芯。
4.5.3 35kV 及以上架空电力线路宜采用铁塔。
4.5.4 电力线路路径宜避开铁路施工范围;受条件限制需靠近铁路施
工范围时,应综合考虑铁路施工场地布置,避免与铁路施工相互影响。
4.5.5 电力线路设计应结合施工供电工程特点,综合考虑自然环境、
交通条件,根据安全运行等要求,参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执行。
4.5.6 高海拔、低温、覆冰、强风、强雷区等特殊区段的电力线路应
按相关规定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4.5.7 电力线路穿越密集林区时应遵循少砍林木的原则,合理选择路
径,必要时可适当提高杆塔高度,35kV 及以下电力线路可采用架空绝
缘线。
4.5.8 35kV 及以下电源线路、长距离高压分支线路宜在电源接入点附
近设置分段开关;高压分支线路可在终端杆(塔)附近设置隔离电器。
4.5.9 长距离供电干线可设置分段开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段开关应具备在故障或检修时切除故障段或作业段线路的
能力。
2 分段开关设置位置应结合环境、交通条件合理确定;抢修困难
区段的分段开关设置间距可适当减小。
3 分段开关设置应充分考虑气候特点,受覆冰影响区段的非密封
型分段开关应设置在室内或室外型成套设备内。
4 具备通信条件区段的分段开关宜具备远方监控功能。

·31·
4.5.10 集中变配电设施向隧道 TBM 施工用电点供电的电力线路宜采
用专用线路。
4.5.11 长距离供电干线可设置电力线路故障定位监测装置。

4.6 运行维护管理

4.6.1 施工供电工程设计应考虑供电调度指挥、供用电管理、电能计
量、施工供电设施运行、巡检维修、故障抢修等需要,配置必要的交
通工具、巡检维修和故障抢修工器具、通信器材及备品备件。
4.6.2 电力线路巡检宜采用人工方式,人工巡检困难区段可采用人工
与无人机巡检相结合的方式。
4.6.3 电能计量装置的设置宜满足铁路不同施工标段电能分别计量
的需要,计量装置宜具备远方抄表功能。

4.7 工程措施

4.7.1 施工供电工程措施应根据电压等级和主要技术参数等因素,综
合考虑技术经济性,进行差异化设计,一般情况下施工供电工程主要
工程措施可按表 4.7.1 合理确定。具体工点尚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
行具体设计。
表 4.7.1 各电压等级施工供电工程主要工程措施

设施类型 电压等级 主要工程措施

220kV 采用 220kV 铁塔,导线截面根据需要选择,全线架设避雷线。

采用 110kV 铁塔,导线截面根据需要选择,全线架设避雷线。
110kV 与牵引外部电源永临结合的 110kV 电力线路按 220kV 电压等级
电力线路
工程措施执行。

采用 35kV 铁塔,导线截面根据需要选择,可采用架空绝缘线,
35kV
按规范要求架设避雷线。

·32·
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铁横担,导线截面根据需要选择,可采用
10kV
架空绝缘线。

220kV 采用室内型或半室内型设计,采用气体绝缘设备。

采用室内型或半室内型设计,可采用箱式或拼装式设计,采用气
集中变电 110kV
体绝缘设备。
站(开关
站) 35kV 采用箱式或拼装式设计,采用气体绝缘设备。

10kV 采用箱式设计,采用空气绝缘设备。

·33·
5 勘察深度

5.1 施工道路工程勘察要求

5.1.1 施工道路测量宜参照《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 的规定。


5.1.2 施工道路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应采用与铁路工程相同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路线
设计高程面上的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宜大于 2.5cm/km,困难时不宜大于
5.0cm/km。
2 控制网以铁路控制点或国家已知点为基准:
1)平面控制网按分级布网的原则分二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
控制网,沿路线每 4km 左右布设一对或一个点;第二级为路线平面控
制网,沿路线每 500m 左右布设一个点。
2)路线高程控制点相邻点间的距离宜为 1 km~1.5km。
3)桥梁、隧道控制网应按《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 规定布设。
3 基础平面控制网应采用 GNSS 测量方法施测,测量等级为公
路一级;路线平面控制网应采用 GNSS 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施测,测
量等级为公路二级。
4 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进行,测
量等级为公路五等,附合或环线水准路线长度不超过 80km;勘测高
程可采用 GNSS 高程测量方法。
5.1.3 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道路地形图比例尺宜为 1:10000,初步设
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地形图比例尺宜为 1:2000,重要工点地形图比例
尺宜为 1:500 或按设计要求确定。
5.1.4 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道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查和测
量工作。
5.1.5 初步设计阶段施工道路应进行现场踏勘,并根据设计要求对路

·34·
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沿线设施等进行勘测
和调查,开展环境保护和工程经济调查。对需要特殊控制地段及桥梁、
隧道、大型自采料场,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中线测量和横断面测量。
5.1.6 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道路勘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路线中线测量和横断面测量,测量精度应
满足《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 中三级及以下公路要求。
2 应根据设计要求对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
沿线设施等进行勘测与调查,对环境保护和工程经济进行调查,对初
测资料进行核实并进一步补充调查。
5.1.7 施工道路工程地质勘察分为工可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
个阶段,与设计阶段对应关系见表 5.1.7。初步勘察与详细勘察可合并
为一阶段,施工阶段应根据需要开展工程地质工作。
表 5.1.7 勘察阶段与设计阶段对应表
勘察阶段名称 工可勘察 初步勘察 详细勘察
设计阶段名称 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

5.1.8 施工道路勘察宜分阶段编制勘察大纲,大纲内容宜参照《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 有关规定。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阶段勘
察大纲可合并编制,当地质条件、工程结构设置、勘察要求等发生变
化时,勘察大纲应根据变化情况进行调整。
5.1.9 施工道路地质勘察应充分收集沿线各种地质资料,采用遥感解
译、地质调绘为主,钻探、简易勘探、静探、物探、测试等为辅的勘
察方法,加强与既有工程的类比,查明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特征、地震动参数、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发育分布规律,评价沿线
的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线路的影响。
5.1.10 施工道路地质勘察应重点查明沿线不良地质的类型、分布范
围、规模、形成条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评价其对线路的影响。对
规模较小的滑坡、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特殊岩
土地段,整治方案经技术经济比选后,路线可选择在相对安全部位通

·35·
过,并加强施工及运营阶段监测工作。
5.1.11 施工道路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宜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
察规范》JTG C20 进行。
5.1.12 临时施工道路各阶段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可勘察阶段以收集沿线地质资料为主,评价沿线各工程方案
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性工程可根据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并提供必
要的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
2 初步勘察阶段应沿路线进行遥感解译、地质调绘,基本查明沿
线工程地质条件,对于控制路线方案的重大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段
及地质条件复杂的控制性工程,应根据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和测试。
3 初步勘察阶段应提供工程地质勘察总报告、重点工程工程地质
说明和 1:10000 施工道路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1:10000 路线地质
纵断面和重要工点工程地质断面图等图表资料。
4 详细勘察阶段应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补充调绘,对于重大控制
性工程辅以少量钻探、简易勘探等勘探工作,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各类建筑物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酌情少布或不布勘探点,
但应有地质观测点补充。
1)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高路堤、陡坡路堤、深路堑应根据地形地
质条件选择代表性位置布置横向勘探断面,横向勘探断面上钻孔数量
不少于 1 个,钻孔深度应至路线设计高程以下持力层或稳定基岩面不
小于 3m,遇岩溶等不良地质不应小于 5m;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一般
路基宜以地质调绘为主,根据需要布置代表性勘探点。
2)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小桥及涵洞应单独布置钻孔,钻孔数量不
得少于 1 个;工程地质条件简单、较复杂小桥及涵洞可结合路基工程
布置代表性勘探。
3)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复杂的大中桥布置 2~3 个钻孔,特大
桥应根据桥跨长度及地质地貌单元布置 3~5 个钻孔;岩溶发育地段应
适当增加钻孔。

·36·
4)桥涵孔勘探深度应至持力层或桩端以下不小于 5m,遇采空区、
岩溶等不良地质时,勘探深度应至稳定底板以下不小于 8m。
5)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复杂隧道宜沿洞身纵断面布置控制性钻
探工作;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隧道可作代表性勘探工作。勘探深度应
至路线设计高程以下不小于 5m,遇岩溶等不良地质不应小于 8m。隧
道进、出口段地质条件复杂时,可结合其他工程设置布置钻孔。
5 详细勘察阶段应提供工程地质说明和 1:2000 施工道路工程地
质平面图、1:2000 工点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50~1:200 钻探(挖探)
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等图表资料。工程地质简单的路基、
涵洞、中小桥梁及短隧道可列表说明其工程地质条件。
5.1.13 永临结合施工道路各阶段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可勘察应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地质调绘,分析评价沿
线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勘探原则及资料编制要求应
符合 5.1.12 条第 2、3 款的规定。
2 初步勘察应加深遥感解译、地质调绘,对于控制性工程辅以少
量钻探、简易勘探、物探等手段,基本查明沿线各类构筑物的工程地
质条件。
3 初步勘察的工程地质勘探应结合各类工程设置的地质情况布
设。勘探点数量、深度及资料编制要求应符合 5.1.12 条第 4、5 款的
规定。
4 详细勘察应在工可、初步勘察的基础上补充调绘,辅以钻探、
简易勘探、静探、物探、测试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
件。详细勘察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基、隧道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桥梁以利用初步勘察资料
为主,视需要补充勘探。
2)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桥、特大桥应逐墩布置钻孔,较复杂
的大中桥、特大桥应隔 2~3 墩布置钻孔,勘探深度应至持力层或桩端
以下不小于 5m,遇岩溶等不良地质不应小于 8m。

·37·
3)路线通过滑坡、岩堆等不良地质地段,需要地质勘探时,宜采
用挖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探。勘探点数量和位置应在工程地质调
绘的基础上,根据不良地质规模、复杂程度,并结合路线、工程设置
及整治工程设计确定,孔深应至不良地质体以下稳定地层内不小于 3m。
5 详细勘察资料提供要求与初步勘察一致。

5.2 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要求

5.2.1 施工供电工程测量可参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铁路


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
《220kV 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
DL/T 5076 等规定进行。
5.2.2 施工供电工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与铁路工程相同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 控制网的点间距离可根据需要在 1km~10km 内选择,宜利用
铁路、施工道路和国家既有控制点;控制网测量应满足《220kV 及以
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6 中 GNSS 测量的技术要求。
控制网宜以铁路、施工道路或国家既有控制点为基准。
3 控制点高程宜采用 GNSS 高程拟合方法获得。
5.2.3 施工供电工程地形图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设计阶段电力线路平面图比例尺宜采用 1:50000 或 1:10000,
复杂区段可采用 1:2000。
2 施工图设计阶段:
1)集中变配电设施场坪地形图比例尺宜采用 1:500。
2)电力线路平纵断面图比例尺可采用横向 1:2000 或 1:5000、纵
向 1:500 或 1:1000。
3)110kV 及以上塔基地形图和 35kV 及以上塔基断面图比例尺可
采用 1:500 或 1:200,或按专业设计要求执行。
5.2.4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工作,搜集沿线外部电
网现状和规划资料、气象资料、地形图资料。

·38·
5.2.5 初步设计阶段应进行现场踏勘,对影响电力线路拟选路径方案
的大跨越、重要交叉跨越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复杂区段应
进行重点踏勘;搜集变配电设施场坪洪水位、电力线路拟选通道条件
等资料。
5.2.6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电力线路和变配电设施场坪的测量工
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设计人员选择的路径进行电力线路现场勘测。
2 按专业设计要求开展电力线路平面、断面、交叉跨越测量和集
中变配电设施场坪地形图测绘。
5.2.7 电力线路工程地质勘察可参照《220kV 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
测技术规程》DL/T 5076 的规定进行,应查明铁塔基础地质情况,提
供设计所需基本参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以收集沿线地质资料为主,提出拟选路径需
绕避的地段。
2 初步设计阶段应收集电力线路拟选路径的地质资料,并进行必
要的遥感解译,为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3 施工图阶段应根据地形地貌和岩土工程条件,结合前期工作成
果,合理确定铁塔位置的勘察方法与勘探深度,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
程地质资料。
1)丘陵与山区
不良地质区段可根据需要进行勘探。
2)平原区
可根据需要进行勘探。勘探点可按间隔 3~5 基铁塔布置一处,工
程地质复杂地段宜适当加密。
3)勘探点宜布置在塔位的中心部位,勘探深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条
件、铁塔基础类型、基础埋深及载荷大小确定。
5.2.8 集中变配电设施地质勘察可参照《变电站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
程》DL/T 5170 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规定进行,应查

·39·
明集中变配电设施场地的地质情况,提供设计所需基本参数,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应以收集地质资料为主,必要时进行现场踏勘,
概略推断拟选场址的场地稳定性和岩土条件。
2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已有资料进行验证,评价场址方案的稳定性,
为基础方案设计及不良地质整治提供岩土勘察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
勘探,勘探点数量宜为简单场地 1 个、中等复杂及复杂场地 1~3 个。
3 施工图阶段应结合前期工作成果,为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和不
良地质整治提供可靠的岩土参数和岩土工程资料。勘探点间距宜按简
单场地 150m 以内、中等复杂场地 120m 以内、复杂场地 100m 以内进
行,勘探线数量可为 1~3 条。

·40·
6 设计深度

6.1 施工道路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6.1.1 施工道路工程应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开展设
计。
6.1.2 施工道路宜参照《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交公路发〔2007〕358 号)逐条成册出图,工程简单的施工道路可
根据实际需求适当简化出图内容。
6.1.3 可行研究阶段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总说明书,含工程概况、需求分析、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行车速度、荷载、平面圆曲线半径、坡度、路面宽度、路面结构形
式等)、设计原则(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
安全设施、环境保护等)、设计方案、实施计划与投资估算、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2 路网布局方案示意图、1:50000 施工道路平面布置示意图,典
型工程设计等附图。
3 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估算表等附表。
6.1.4 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总说明书,含工程概况、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设计采
用的主要技术标准(行车速度、荷载、平面圆曲线半径、坡度、路面
宽度、路面结构形式等)、设计原则(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
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环境保护等)、设计方案、实施计划与投资
概算、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2 路网布局方案示意图、1:50000 施工道路平面布置示意图、1:
2000 平面设计图、纵断面设计图、控制工程与重难点工程平纵横断面
设计图、代表性路基、桥梁、隧道工点设计等附图。
3 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概算表等附表。

·41·
6.1.5 施工图阶段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总说明书,含工程概况、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设计内
容、设计原则、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施工图预算、有关协议纪要及
公文等附件等内容。
2 各条施工道路的设计图纸及说明:
1) 路线包括设计说明、路线平面图、路线纵断面图、平曲线表、
纵坡及竖曲线表、用地图及拆迁调查表等。
2) 路基路面包括路基标准横断面图、一般路基设计图、横断面
设计图、特殊路基设计图、取弃土场设计图、路面结构设计图、支挡
防护、排水及工程数量表等。
3) 桥梁涵洞包括特大(大、中)桥设计图、小桥设计图、涵洞
设计图及工程数量表等。
4) 隧道包括隧道设计图、隧道机电设施设计图和工程数量表等。
5) 交通安全设施包括沿线标志(标线)平面布置图、安全设施
工程数量汇总表、分项设置一栏表和工程数量表等。
6) 其他工程、筑路材料、施工组织计划等资料。
7) 施工及养护注意事项。

6.2 施工供电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6.2.1 施工供电工程应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开展设
计。设计文件应包括电力专业和相关专业必要的配套文件。
6.2.2 可行研究阶段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总说明书,含工程概况,外部电源情况,施工用电负荷及分布,
施工供电原则,施工供电方案(含方案比选)及永临结合意见,主要
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内容,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等附
件。
2 施工供电方案示意图等附图。
3 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等附表。

·42·
6.2.3 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总说明书,含工程概况,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外部电
源情况,施工用电负荷及分布,施工供电原则,施工供电方案及永临
结合方案,主要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内容,有关协议
纪要及公文等附件。
2 施工供电工程供电示意图(含集中供电区段外部电源接取方案,
集中变配电设施设置及供电范围,主要施工用电点名称,主要电力线
路的长度、截面、计算负荷,供电臂末端电压降等),集中供电区段电
力线路路径平面图,集中变配电设施电气主接线图、设备平面布置示
意图、总平面布置示意图、变电站进出线平面图等附图。
3 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概算表等附表。
6.2.4 施工图阶段设计文件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总说明书,含工程概况,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设计原
则,施工供电方案,电力线路及集中变配电设施主要设计说明,施工
及维护注意事项等内容,图纸目录、主要设备材料汇总表、主要工程
数量汇总表(含分散供电和高压分支线路)、施工图预算等附表,有关
协议纪要及公文等附件。
2 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
1) 施工供电工程供电示意图(含集中供电区段外部电源接取方
案,集中变配电设施设置方案及供电范围,主要施工用电点名称,主
要电力线路的长度、截面、计算负荷,供电臂末端电压降等)。
2) 集中变配电设施
设计说明、电气主接线图、电气设备平面布置图、总平面布置图、
变电站进出线平面图、继电保护配置图、设备基础图及房屋相关图纸、
防雷接地图、设备材料表及工程数量表等。
3) 集中供电区段 35kV 及以上的电源线路、35kV 供电干线
设计说明、电力线路路径平面图、平断面定位图及杆塔位明细表、
机电施工图、绝缘子串及金具组装图、铁塔结构图、铁塔基础图、设

·43·
备材料表及工程数量表等。
4) 集中供电区段 10kV 电源线路、10kV 供电干线
设计说明、10kV 电力线路平面图(1:2000)、杆塔明细表、安装
曲线表、设备材料表及工程数量表等。

·44·
附录 A 地形地势划分标准

A.0.1 地形地势指线路设线范围内的地貌特征,按下列原则划分:
1 平原微丘(Ⅰ类地形区)
地形平坦、无明显起伏的平原、山间盆地、高平原、宽缓河谷或
者地形起伏不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均不大于 10°。道路设计一般
不受地形限制,地面平缓或略有起伏。
2 山岭重丘(Ⅱ类地形区)
地形连绵起伏的山丘、山脊,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 10°~30°之
间。道路设计受地形限制,地面起伏大。
3 高山峡谷(Ⅲ类地形区)
地形剧烈起伏的深切峡谷,山高谷深,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 30°
以上。道路设计受地形限制大,地面起伏剧烈。

·45·
本规范用词说明

执行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
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
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46·
《川藏铁路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勘察设计暂行规定》

条文说明
本条文说明系对重点条文的编制依据、存在问题以及执行中应注
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
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定的参考。为了减少篇幅,只列条文号,未抄录
原条文。
1.0.5 本文中永临结合主要指铁路工程自身的临时工程与运营
期间应急救援、运营养护等需求的结合。
1.0.8 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服务于铁路正式工程,其实施计
划需符合正式工程要求。同时,为避免因阶段不统一影响工程实施或
投资控制,施工道路和施工供电工程的各阶段审查、专项审批等工作
需一并纳入铁路正式工程相关工作中。
2.0.1 施工道路有使用性质、交通功能和建设方式等多种特征,
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分类形式,如从使用性质上可分为临时、永临
结合,如从交通功能上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如从建设方式上可分为新
建和改建。
根据《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
(国铁科法〔2017〕
30 号),小型临时设施包含通往涵洞等工程和施工队伍驻地以及料库、
车库等的运输便道引入线(含便桥、涵),列入大临的工地内沿线纵向
运输便道以外的工地内运输便道(含便桥、涵)等和其他大型临时设
施、过渡工程项目内容以外的临时设施。
2.0.2、2.0.3 该条文是明确施工供电工程和小型临时电力工程的
工程范围和界面,两者之间分界点在高压分支线路的终端杆(塔)。与
铁路概预算编制办法中“大型临时工程包括临时电力干线和通往隧道、
特大桥、大桥和混凝土成品预制厂、材料厂、砂石场、轨节拼装场、
制(存)梁场等的引入线”及“小型临时工程包括由干线到工地或施

· 47 ·
工处、段、队驻地的地区电力线”的规定一致。
根据对铁路项目施工供用电工程实施情况的调研,不同土建施工
单位对同类土建工点的实际负荷需求存在差异,工点内的变配电设施
设置和供电方案也存在不同。高压分支线路终端杆(塔)之后到工地
或施工处、段、队驻地的高低压电力线路、变配电设施等由土建施工
单位根据自身需求设置,属于小型临时工程范围。
外部电源是指除铁路以外的所有变电站和电力网络,包括国家电
网和地方公共电网、发电站、企事业单位的变电站和电力线路等。集
中变配电设施指集中设置并向多处施工用电点供电的临时集中变电站、
集中开关站;集中变电站具备电压变换功能,常见类型主要有 35/10kV、
110/35kV、220/35kV、220/110kV 等;集中开关站的电源电压和馈出
线电压相同,不具备电压变换功能,一般为 35kV 或 10kV 电压等级。
供电干线指集中供电区段向多处施工用电点供电的高压主干电力线路,
一般为 35kV 或 10kV 电压等级。集中供电区段供电干线至各施工用电
点之间的高压分歧电力线路、分散供电区段外部电源接取点至铁路施
工用电点之间的高压电力线路统称为高压分支线路。
2.0.4 施工用电点是施工供电工程的供电对象。隧道工区一般位
于铁路隧道的进口、出口、斜井、横洞、竖井等处,隧道工区一般按
独立施工用电点考虑;隧道平导的入口一般与隧道进口或出口毗邻,
一般与隧道进口或出口合并考虑为 1 处施工用电点。
铁路桥梁按跨越的障碍物一般分为跨河桥、跨谷桥、跨线桥(又
称立交桥)、高架桥等。对于跨越大江大河、深谷的桥梁,根据实际情
况可能在桥梁两端分别设置桥梁工区,可分别按独立施工用电点考虑;
长度较长的桥梁(川藏铁路单座桥梁长度超过 10km),需要接取多处
施工电源,可按多处施工用电点考虑,相邻施工用电点之间的距离一
般可按 2km~4km 考虑。
大型临时场站种类较多,典型的临时场站主要包括混凝土集中拌
和站、制(存)梁场、铺轨基地、物流基地、砂石料厂等。位于工点

·48·
内的临时场站可由所在工点的施工电源供电,不作为独立施工用电点;
铁路施工驻地一般从就近的工点接取电源,不作为独立施工用电点。
有施工电源需求的桩基施工路基区段,可作为独立施工用电点考虑。
距离较近的工点可合用分支线路,按 1 处施工用电点考虑,负荷
容量按满足毗邻工点的全部施工用电需求考虑。
2.0.5 3 处及以上施工用电点供电范围较大,即使不设置集中变
配电设施,也需要设置供电干线,属于集中供电方式。
3.1.5 施工道路的技术等级对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并按功能需求
和交通特征进行划分并命名,便于使用和理解。物流基地主要进出水
泥、钢材和粉煤灰等大宗物资,并以铰接列车运输为主,铰接列车功
率质量比远小于载重汽车,且车辆进出频繁,主要考虑对行驶速度、
道路宽度和服务能力的要求。运输 TBM 时,特种运输车辆对道路平
纵、道路宽度有相应要求,主要考虑满足特种运输车辆通行的要求。
而连接不同工点个数的施工道路,其重要性和交通量有所不同,运输
干线连接的工点多,道路重要性高、交通量大,一般是施工运输的主
通道;运输支线连接的工点少,道路重要性低、交通量小,一般是施
工运输的次通道。
工点是指重点土石方工点、桥梁、隧道(辅助坑道)洞口、车站、
取(弃)土场、砂石场、区间牵引变电所、通信基站和大型临时场站,
施工道路即通往上述工点的汽车运输便道。悬索桥、拱桥等特殊结构
的桥梁,其主墩、锚锭等重要结构分别按 1 处工点考虑;当隧道(辅
助坑道)洞口等工点内设有仅为该工点服务的混凝土集中拌合站时,
混凝土集中拌合站考虑与该工点合并为 1 处工点;区间牵引变电所、
通信基站设于隧道、车站和路基内时,考虑与相邻工点合并为 1 处工
点。
当道路采用单车道并加错车道布置时,其通行能力是有限的,单
车道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在 350 辆载重汽车(双向)以下。考虑到川藏
铁路多数施工道路连接的工点为隧道(辅助坑道)洞口,工点交通量

· 49 ·
居中,因此选为代表性工点进行通行能力验证。根据隧道围岩级别和
施工工艺,经计算单个钻爆法隧道工点的日交通量平均为 152 辆载重
汽车(双向),故单车道道路一般能够满足单个或两个工点;当工点个
数大于两个时,道路一般为运输主通道,采用双车道较为合理。当施
工道路在地形条件困难的地段按双车道建设时,工程规模大,为节省
投资,局部路段采用单车道。
3.1.8 速度是确定道路几何设计指标并使其相协调的基本要素。
计算行车速度是用于计算道路平纵几何参数等内容,确定道路不同平
纵指标下的安全行驶速度,满足超高、视距检算、交安设施结构等内
容的设计需要,体现施工道路对速度参数的基本需求,与铁路大临、
林区公路和水利水电施工道路等规范中对速度的表述相同或相似。本
暂规没有采用现行公路、铁路行业规范中所定义的设计速度,因为现
行公路行业规范中,服务水平与道路等级相适应,道路等级又与设计
速度挂钩,因此设计速度不仅具有计算不同平纵指标下安全行驶速度
的目的,还具有为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平而设定的速度目标值(运行速
度)的含义,影响了最大纵坡等参数的制定,而施工道路对服务水平、
速度目标值没有具体要求。
分段采用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能够顺应地形、地貌、地质和地
物等环境条件变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
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设计速度的频繁变化,易诱发交通事故,且需
驾驶者的频繁操作。因此,同一计算行车速度的路段不宜过短,一个
计算行车速度路段的长度通常按 2km 考虑。
地形类别会显著影响工程投资和经济效益。但在平原微丘等地形
平缓或起伏小的地区,提高速度对工程投资影响不大,采用适宜且较
大的几何参数时,能得到更好的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对
不同地形下的计算行车速度有所区别和优先选择。同时,考虑到川藏
线施工道路分布区域广,涉及到多种地形、地物情况,采取不同计算
行车速度有利于控制技术参数,降低工程规模,起到投资控制的目的。

·50·
3.1.9 道路采用的设计车辆其外廓尺寸、载质量和动力性能是确
定道路几何参数的主要依据,本条文的制定主要是参考《公路工程技
术标准》
(JTG B01-2014)和调研数据。根据已有的统计情况,除 TBM
设备运输采用的轴线板车和个别挂车属于特种车辆外,其余施工车辆
尺寸均符合《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2016)
的规定。因此,采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中小客车、
载重汽车和铰接列车的车辆进行道路几何参数的计算,车辆尺寸如下
图 3-1 所示,并按载重汽车和铰接列车对道路的几何参数进行控制。

a)小客车

b)载重汽车

· 51 ·
c)铰接列车
说明图 3-1 设计车辆的外轮廓尺寸

·52·
说明表 3-1 施工车辆及常用机械设备信息统计表
额定功 爬坡能力(%) 最小转
序 类 规格能 整机外形尺寸
名称 生产厂家 型号 率 弯半径 轴间距(mm) 备注
号 型 力 长 mm*宽 mm*高 mm 2000m 2000m
(kw) 以下 以上 (mm)
混凝土
1 搅拌运 三一重工 SY408C-8(IV)R 8m³ 202 9820×2490×3980 35 25 11000 1700+3200+1300
输车
混凝土
2 搅拌运 徐工集团 T5G-12 12m³ 251 10350×2490×3998 35 25 11000 1800+3050+1350
输车
混凝土
ZZ5257GJBN4347E1L
3 搅拌运 程力专用汽车 12m³ 279 10380×2496×3980 30 20 11000 4300+1400

载 输车
重 混凝土
CQ5256GJBHTVG384
4 汽 搅拌运 程力专用汽车 12m³ 260 9125×2525×3950 30 20 10000 3800+1400
H型
车 输车
散装水
5 程力汽车 40m³ 40m³ 316 11990×2495×3050 35 25 12500 1800+4700+1350
泥罐车
自卸出 北奔重型汽车
6 ND32502B38 12T 247 8200×2500×3430 42 29.4 11000 3800+1450
碴车 集团有限公司
自卸出
7 陕汽 SX5250ZLJDB404B 15T 276 8800×2550×3450 30 20 10000 3975+1400
碴车
自卸出
8 北奔 ND5250ZLJZ13 15T 257 8825×2550×3430 30 20 10000 4100+1450
碴车
车头:大运重卡 16m 半 3800+1350+11760 特种
9 挂车 / 316 20000×3000×3430 40 28 12500
挂车:北京环达 挂 +1220+1220 车辆
车头:大运重卡 13m 半 3800+1350+10180
10 铰 挂车 13m 低平板半挂车 316 16000×3000×3430 40 28 12000
挂车:北京环达 挂 +1220

解放 J6P 前四后八平板
11 列 挂车 一汽解放 8m 半挂 261 11420×2550×3600 40 28 8500 2100+4300+1350
·

运输车

仓栏式
唐山唐鸿重工
12 运输半 XT9403CLX 34T 325 11000×2500×3370 30 20 11000 6880+1310+1310
专用汽车
挂车
额定功 爬坡能力(%) 最小转
·

序 类 规格能 整机外形尺寸
名称 生产厂家 型号 率 弯半径 轴间距(mm) 备注
号 型 力 长 mm*宽 mm*高 mm 2000m 2000m
(kw) 以下 以上 (mm)
1420+2420+1800+
13 吊车 徐工集团 QY100K-I 100T 181/2300 15600×3000×3850 40 28 12000
1420+1505
14 吊车 徐工集团 QY50KA 50T 279/2200 13770×2800×3570 40 28 12000 1470+4105+1350
15 吊车 徐工集团 QY25K5-I 25T 213/2200 12300×2500×3380 45 31.5 10750 4425+1350
混凝土 SYM5446THB
16 三一重工 56m 368 13980×2550×4000 40 28 10000 1955+4450+1370
泵车 560C-8A
混凝土 1955+5205+1370+
17 三一重工 SYM5533THB 620C-8 62m 368 15780×2550×4000 40 28 10000
泵车 1480
小松(常州)工 3.0m³(斗
18 装载机 WA470-6 侧卸 204 9475×3340×3500 51 35 7640 3450
程机械公司 容)
小松(常州)工 2.3m³(斗
19 装载机 WA380-6 侧卸 142 8640×3010×3395 51 35 7230 3300
程机械公司 容)

广西柳工机械 3.0m³(斗
20 它 装载机 CLG856H 162 8253×2976×3450 50 35 5896 3320
股份有限公司 容)
卡特彼勒(徐
21 挖掘机 ZAT320D2 20T 112 9460×2800×3030 35 24.5 6000 /
州)有限公司
挖掘装 河北冀川实业
22 WZ330B 330m³/h 90 5600×2500×2900 20 14 5000 /
载机 总公司
凿岩台 中国铁建重工 全电脑 平板
23 ZYS113 270 17800×2900×3600 30 21 12400 4900
车 集团有限公司 三臂 运输
北京新能正源
拱架安
24 环境科技有限 XM1200 三臂 90 13800×2900×2970 28.7 21 8000 /
装机
公司
混凝土
中国铁建重工
25 喷射机 HP3016S 30m³/h 75 11234×2500×3198 58 40.6 5500 4000
集团有限公司
械手
3.1.13 本条文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制定,
并提出根据施工道路的产权单位和使用性质对土地性质进行区分。
3.1.14 施工道路首先是为铁路工程施工服务,但考虑到项目所
处区域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将不可避免地通过泥石流、滑坡、岩
堆、软(弱)土以及冻土等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地段,路基变形持续
期可能较长,为减少因地基沉降引起的路面破损,路面结构考虑分期
修建;沿线设施含养护站或服务区等内容,根据使用情况分期修建。
3.1.15 新建或改建的施工道路都有可能被地方保留使用,但考
虑到不同行业、行政管理规定对道路的各项内容规定有差异,因此改
建和移交前应与地方协商说明其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参数,达成相关
协议。
3.2.1 本条文对路线选线及指标选用的共性原则做了规定。
考虑到投资控制因素,结合施工道路的服务对象单一特点,本暂
规对平、纵指标的规定重点考虑安全性、通达性,对服务水平、运行
速度等指标要求较低。运营过程中,施工单位可通过有效管控,采用
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升道路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当新建施工道路需要经过既有村庄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车辆从村
庄经过将给当地村民及进出车辆带来的影响。为降低事故率,减少对
村道的损坏和噪音扰民带来的纠纷,减少社会车辆和人员对施工效率
的影响,施工道路尽量采取绕道形式布线,避免从村庄中间穿过。
施工道路路线设计应以充分利用既有路为原则。如果线形指标不
满足本暂行规定要求,尽量利用旧路完成改扩建,避免大改大调。当
所利用的既有道路局部受限路段不符合本暂行规定相应等级道路的线
形指标要求时,在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的前提
下,可灵活采用线形指标。
3.2.2 施工道路车道数根据铁路建设需求、运营需求、地方规划、
交通量和设计通行能力等因素进行灵活选用。施工道路一般采用双车
道,困难条件下可采用单车道;运输支线交通量较小,故采用单车道。

· 55 ·
3.2.4 采用单车道时,需为错车而设置错车道。错车道的间距根
据建设条件、通视条件和交通量等情况而确定,考虑车辆运行顺畅而
设置渐变段。错车道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 20m,由于川藏铁路沿线地
形条件差,且施工道路的服务车辆单一、便于管理,因此提出困难条
件时不小于 10m,错车道渐变段长度一般取 10m,在困难条件时可放
宽至 5m。
3.2.5 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相向行驶的车辆时,为了避免
车辆相撞而双方均采用刹车制动后车辆完全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规定为停车视距的 2 倍。在采用会车视距有困难时,可采用
停车视距,但必须加强交通安全措施,如设置分道行驶、反光镜、限
速标志、鸣喇叭标志等。
对于因路侧边坡、护栏、防眩设施、构筑物等遮挡影响,引起路
段停车视距不足时,一般采用开挖视距平台、移动护栏设置位置、移
除路侧遮挡物等措施予以改善。
3.2.6 曲线之间的直线长度不宜过短,过短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操
纵方向盘有困难,对行车不安全。两同向或反向曲线之间的最小直线
长度还需满足设置两曲线的超高、加宽过渡段的要求。
超高、加宽过渡段一般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和终点的缓和曲线或
直线上。困难条件时,可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
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超过超高、过渡段长度的一半。
3.2.7 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圆曲线最小
半径的指标按下式计算:
= ⁄[127( + )]
式中: ——曲线半径(m);
——车辆速度(km/h);
——横向力系数;
——路面的横向坡度。
根据《油气田及管道专用道路设计规范》(SY/T 7038-2016),横

·56·
向力系数 μ 对汽车行驶稳定性、乘客舒适性、运营经济性影响。
说明表 3-2 横向力系数取值表
影响项目 横向力系数 μ 值 影响程度
0.15~0.16 干燥和潮湿路面均可较高速度安全行驶
行驶稳定性
0.07 路面结冰也能安全行驶
<0.1 转弯不感到有曲线的存在,很平稳
0.15 转弯感到有曲线的存在,但尚平稳
建议 μ 值最好不大于
乘客舒适性 0.20 已感到有曲线的存在,并感到不平稳
0.1,最大不大于 0.2
0.35 感到有曲线的存在,并感到不稳定
≥0.4 转弯非常不稳定,有颠覆的危险
运营经济性 ≤0.15 磨耗较合理

施工道路规定计算行车速度≥30km/h 时,最大超高采用 4%;计


算行车速度<30km/h 时,最大超高采用 2%。
最小转弯半径还需满足《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2015)对
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的规定。
说明表 3-3 车库建筑设计最小转弯半径
车型 总长(m) 最小转弯半径 r1(m)
微型车 3.8 4.5
小型车 4.8 6.0
轻型车 7 6~7.2
中型车 9 7.2~9.0
大型车 11.5~12 9.0-10.5

其对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 r1 的定义为:机动车回转时,当转向盘
转到极限位置,机动车以最低稳定速度转向行驶时,外车转向轮的中
心平面在支承平面上滚过的轨迹圆半径。

· 57 ·
说明图 3-2 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

施工道路多通行大型车,最小转弯半径 r1 为 9.0 m~10.5m。


综合以上规定,本规定在计算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时,μ 取
值 0.04,一般路拱横坡 i=-2%;计算一般值时,μ 取值 0.07;计算极
限值时,μ≤0.15 为宜,局部受限路段可取 0.17。
说明表 3-4 最小圆曲线半径统计表
计算行车速度(km/h) 40 30 20 15
μ(一般/极限/不设超高) 0.07/0.15/0.035
i(一般/极限/不设超高) 0.04/0.04/-0.02 0.02/0.02/-0.02
公式计算值(m)
111/66/630 63/37/354 32/18/157 18/10/89
(一般/极限/不设超高)
一般最小半径(m) 100 65 30 20
极限最小半径(m) 65 40 20 12(1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600 350 150 90

根据公式 = ⁄[127( + )] 及 《 车 库 建 筑 设 计 规 范 》( JGJ


100-2015)对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的规定,计算行车速度 15km/h 的施
工道路最小转弯半径 10m 是基本能满足转弯需求的。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17),载重车(总长 12m,
前悬 1.5m,轴距 6.5m,后悬 4m)的车轴中心最小转弯半径为 12.4m,

·58·
铰接列车(总长 18.1m,前悬 1.5m,轴距 3.3+11m,后悬 2.3m)的车
轴中心最小转弯半径为 10.01m,故本规定认为最小转弯半径 12m 是
能够满足所有施工车辆的需求。但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
杂,部分路段难以满足最小转弯半径 12m 的要求,为此提出转弯半径
采用 10m 的方案,车辆通过低速行车的方式缓慢转弯,此时圆曲线加
宽值的一半可设置在曲线外侧,增大弯道的转弯空间。
TBM 运输车辆为特种车辆,根据对车辆转弯性能的实地调研,一
般情况下不小于 25m。人工协助转向情况下,其极限值可达到 15m。
当施工道路需要作为 TBM 运输通道时,除满足一般车辆运输需求外,
尚需满足 TBM 运输车辆转弯半径需求。
3.2.8 圆曲线最小长度按相应计算行车速度下不小于 3s 行程计
算。
3.2.9 计算行车速度为 15km/h 的施工道路,在困难条件下可通
过限速等措施,降低行驶速度,缓和曲线可取极限值 10m。
3.2.10 川藏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地形,减
少大填大挖、节省工程量,在困难条件下可灵活运用凸形曲线、C 形
曲线等线形,但要考虑加强限速、视线诱导等交安措施。
3.2.11 施工道路通行车辆多为大型货车,行驶速度低,宜采用较
小的最大超高。参考《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 51224-2017)
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故本暂规规定计算行车速
度大于等于 30km/h 时,最大超高取值 4%,计算行车速度低于 30km/h
时,最大超高取值 2%。
3.2.12 施工车辆主要为载重汽车和铰接列车。
施工道路单车道路段,若所有施工道路均按不通行铰接列车加宽,
则不能满足铰接列车的转弯需求,故特别将加宽分为两类。施工道路
双车道路段,铰接列车在弯道处占用对向车道是可以实现转弯的,在
满足能通行的前提下,无需按通行铰接列车加宽值的 2 倍进行加宽。
故施工道路为双车道时,按不通行铰接列车加宽值的 2 倍进行加宽。

· 59 ·
说明图 3-3 机动车加宽示意图

本规定的加宽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17)进行


取值,公路路线规范对半径小于 30m 的第 2 类加宽及半径小于 50m
的第 3 类加宽未进行明确。由于施工道路的运行车辆在上述小半径下
行车速度低,再加上路面相对车宽是有富余的,故在计算单车道路面
加宽值时,略去0.05 ⁄ / 。按下式进行计算确定:
大型车: = ⁄2 铰接车:b = + ⁄2
式中:
——大型车轴距加前悬的距离,或铰接车前轴距加前悬的距离
( m);
——铰接车后轴距的距离( m);
——设超高最小半径( m)。
3.2.14 施工道路的最大纵坡主要考虑载重汽车的爬坡性能,对
通行能力和速度要求较低。道路纵坡以满足车辆通达为主要目标,考
虑到投资控制因素,可降低对速度和服务水平要求,因此对最大纵坡
进行了规定。
根据对拉林、成兰和郑万铁路的施工便道的调研,其最大纵坡达
到 11%~13%,
《油气田及管道专用道路设计规范》
(SY/T 7038-2016)
设计速度 10km/h~40km/h 的专用道路最大纵坡为 8%~14%,《小交
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规定设计速度 15km/h

·60·
的农村道路最大纵坡为 12%。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施工道路最大纵
坡采用 12%;当利用既有路改建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技术经
济比较后最大纵坡可采用 15%。当施工道路作为 TBM 运输通道时,
还需满足 TBM 运输车辆对纵坡的要求。
根据调研数据,车辆的爬坡能力在 2000m 以上普遍都能达到 15%
以上。川藏铁路沿线普遍海拔均在 3000m 以上,如果达到 3000m 就
高原折减,将导致工程量增加、最终导致投资增加。考虑施工车辆对
运行速度要求并不高,在满足通达性的前提下,海拔 4000m 才进行高
原折减可大幅度减少工程规模,对投资控制是有利的。因此建议海拔
4000m 以上才考虑高原折减,考虑高原折减后再确定海拔 4000m 以上
的最大纵坡。
积雪、冰冻地段车辆摩阻系数较小,汽车的爬坡能力、刹车性能
均会受到较大影响,为避免载重车辆的滑移造成安全事故,特规定积
雪、冰冻地段的最大纵坡。
3.2.15 最小坡长参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17)的
规定,计算行车速度为 15km/h 的施工道路最小坡长满足 10s 行程。
3.2.16 施工道路纵坡长度取决于车辆动力性能、驶入坡道的行
车速度,对坡顶要求达到的速度不做要求。不同驶入速度下,最大坡
长仅需要满足上坡容许最低速度即可,因此参照《西藏自治区农村公
路 标 准 设 计 指 南 》 及 《 小 交 通 量 农 村 公 路 工 程 技 术 标 准 》( JTG
2111-2019),规定了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限制值。
设置缓坡的目的主要为载重汽车提供加速条件,使其能恢复到容
许最低速度以上。但长陡纵坡中间设置缓坡,不利于下坡方向车辆减
速,可能会给驾驶员造成进入平坡或反坡的错觉,对于施工道路,对
容许最低速度要求较低。考虑到投资控制因素,不再对缓坡做要求,
但仍需要考虑平均纵坡的限制。
3.2.17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17)及《小交通量农
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2111-2019),均考虑了平均纵坡,本暂行

· 61 ·
规定参考执行。
3.2.18 参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对计算行
车速度为 20km/h~40km/h 的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进行了规
定。参照《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设计指南》,规定了计算行车速度
为 15km/h 的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
3.2.19 川藏铁路施工道路沿线地形艰险复杂、高差大,为提高
施工车辆的运行安全,道路线形设计需要尽量避免不良组合。
3.3.2 为保证路基安全稳定,满足洪水期救灾通道的功能要求,
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及《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的有关规定,规定了施工道路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
基设计洪水频率。
3.3.3 川藏铁路所处范围内土层主要以碎石土为主,适当提高路
基填料强度要求,可降低路面厚度。本规定 I 和 II 类压实度分别参考
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二级和三、四级公路压实
度标准。
3.3.5 本条文参考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和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对路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
规定。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规定:路堤堤身稳定性、
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简化 Bishop 法计算;路堤沿斜坡地基
或软弱层带滑动的稳定性分析可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规模较大的碎裂
结构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宜采用简化 Bishop 法计算;对可能产生直线
形破坏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面解析法进行计算;对可能产生折线形
破坏的边坡宜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对路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规
定如下:

·62·
说明表 3-5 高路堤与陡坡路堤稳定安全系数

地基强度 安全系数
分析内容 分析工况
指标 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三四级公路
路堤的堤身稳定性、 正常工况 1.35 1.30
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 快剪指标
定性 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1.25 1.15

路堤沿斜坡地基或软 正常工况 1.30 1.25


-
弱层滑动的稳定性 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1.20 1.15

注:区域内唯一通道的三、四级公路重要路段,高路堤与陡坡路堤稳定安全系数可采用

二级公路的标准。

说明表 3-6 路堑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路堑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分析工况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正常工况 1.15~1.25
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1.05~1.15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对路基边坡稳定安全系
数的规定:黏性土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破碎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
动法;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对可能产生折
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永久边坡,一般工况边坡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应为 1.15~1.25;
地震工况边坡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应为 1.10~1.15。
2 临时边坡,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05~1.10。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 B02-2013)规定“采用静力法对路基
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时,……三级、四级公路的路基边坡抗震稳定系
数不应小于 1.05。”
3.3.7 针对临时施工道路和地形陡峭的永临结合施工道路,取消
碎落台可降低边坡高度,节约投资,减少占地。结合类似工程情况,
制定本条规定。
3.3.9、3.3.10 规模大、性质复杂的特殊地质体地段,易诱发地
质灾害,直接危害道路安全,整治工程大,造价高,病害根治困难,
给施工道路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对于特殊岩土、不良地质、

· 63 ·
受水或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剧烈的地段,地质选线工作十分重要,设
计时需绕避规模大、性质复杂、处理困难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土(岩)
地段。
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脉,沿线地形陡峭,地震断裂带众多,地层
较为破碎,当边坡开挖过大,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因此尽量避免高填
深挖路基。
对于难以绕避的重大不良地质体,根据道路重要性和性质,从技
术、造价和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当处理难度大、投资较大或施
工难度较大时,经论证后,可以通达的目标进行设计。
水是涎流冰的来源,涎流冰地段路基防治的关键在于治水与防冰,
使水流顺利通过路基或改变水流方向,保持路基不受水害,以根治或
减轻涎流冰对道路的危害。防治涎流冰的综合措施包括绕避、采取路
堤方式、提高桥涵净空或加深沟槽、采取排除地下水或防冰措施等,
设计时需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确定整治涎流冰措施。由于大多涎流
冰地段存在冬季淤积、春季水毁,需要及时养护,设计时要考虑防治
工程的养护管理。
滑坡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治理时要分清主次、综合
整治。水是诱发滑坡的首要因素,防止水进入滑动带和排除滑坡体的
水,显得非常重要。减载,对减缓滑坡的变形,保证施工期间安全,
减少支挡工程十分有效。滑坡类型较多,同一类型的滑坡也有不同的
情况,因此,需要根据滑坡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灵活应用各种防治
技术,综合治理。
3.3.11 为降低造价,规定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路堤边沟、临时施
工道路的边沟和截水沟均采用土沟。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路堑边沟影
响路面的稳定,截水沟影响边坡的稳定,较陡的土质路堤边沟容易冲
刷破坏,故要求路堑边沟、截水沟和特殊地段的路堤边沟,采用混凝
土、土工织物或石笼网垫等类型的铺面形式。
针对存在反复冻胀地段的路基,为了适应变形,推荐选用土工织

·64·
物、干砌片石或石笼网垫等类型的铺面形式。
3.3.12 植物防护的类型很多,设计时要视当地土壤、边坡高度
及气候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植物防护形式。草种要选择当地多年生乡土
植物,并采用草灌结合,以提高植物防护坡面的抗冲刷能力和植物耐
久性。针对川藏铁路高寒地区生态脆弱,植物不易成长段落,将路基
范围内表土和草皮用于路基边坡和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以响应环保
要求。
3.3.14 路基路面的损坏不仅与其结构形式、路基路面材料、交
通量与交通荷载大小有关,而且与路线线位、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路
基稳定性等因素直接相关。施工道路路面类型根据施工道路等级、交
通量、气候条件及利用既有路情况等综合确定。路面设计施工年限根
据施工道路等级、性质、交通量和服务年限,并结合相关调研资料确
定。
常见的路面类型及设计使用年限如下表所示。
说明表 3-7 常见路面类型及设计使用年限
规范或指南 水泥路面 碎石路面 沥青路面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 三、四级公路分别为
- -
范》JTG D40-2011 15 年和 10 年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三、四级公路分别
- -
JTG D50-2017 为 10 年和 8 年
应与道路服务年限相
《水电水利工程场内施工道路 同,当道路服务年限
5年 -
技术规范》DL/T 5243-2010 大于 20 年时按 20
年计
《低交通量公路路面典型结构
20 年 3年 6年
设计指南》
《Guideto Pavement Technology
Part 2 Pavement Structural 30 年~40 年 20 年~40 年 20 年~40 年
Design》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10 年 5年 10 年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
10 年 - 8年
标准》(JTG 2111-2019)
3.4.1 施工道路桥涵设计属于系统工程范畴。桥涵设计需满足道
路功能、通行能力及防灾减灾等的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施工道路桥涵设计要优先满足功能需求,

· 65 ·
同时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
根据施工道路的道路功能、通行能力等指标,并结合地方公路关
于利用既有桥梁设计时的相关规定,要进行原桥梁的检测评定工作,
并依据检测数据,开展利用桥梁改扩建和加固设计,通过加固和改造
既有桥梁与施工道路技术等级相匹配,使其满足设计荷载标准。若加
固改造不能满足规定的设计荷载标准,要进行新建或重建桥梁设计。
3.4.3 施工道路的桥梁分类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的相关规定。
3.4.4 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参考《公路工程技
术标准》
(JTG B01-2014)中三、四级公路取值。临时施工道路考虑到
道路等级偏低,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按四级公路降级取值。
3.4.5 临时施工道路的桥涵结构形式推荐采用钢便梁桥,因此其
设计使用年限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施工及维修条件综合确定。永临
结合的 施工 道路 桥涵使 用年 限参 照《公 路工 程技 术标准 》(JTG
B01-2014)和《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中
相关规定取值。永临结合的施工道路桥涵如采用钢便梁桥形式,其设
计使用年限值参照临时施工道路桥涵的相关要求。
3.4.6 修建施工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施工车辆的通行能力
和达到相应的荷载要求。这就要求施工道路中的新建桥涵应按照本规
定中施工道路的技术标准修建。考虑到节约资料、保环境和节省投资
的需要,对原有桥涵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对经检测能满足原设计荷载
并不低于公路-II 级标准的原有桥涵,可直接利用。当有 TBM、重载
罐车等特种车辆时,桥涵按特殊车辆荷载标准进行设计。
3.4.7 立体交叉的跨线结构工程一旦受到破坏,不仅会影响上线
交通,还会影响下线交通。因此,路线工程按上、下线中较高的线路
的设防标准来进行抗震设计,即其重要性修正系数不低于下线工程的
重要性修正系数和构造措施水准。
3.5.1 鉴于隧道造价高,施工工期长,不便于后期管理,施工道

·66·
路不宜设置隧道,无法避免时应尽量缩短隧道长度。考虑单车道隧道
的改建和通行能力、交通安全等问题,原则上不修建单车道隧道。
3.5.2 本条文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第 8.0.4
条第 4 款确定。
3.5.3 本条文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14)第 4.4.1、
4.4.2 条确定。
3.5.5 本条文参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14)第 10.1.1
条确定。
3.5.6 临时施工道路隧道原则上不考虑设置交通工程设施,长度
大于 500m 的临时施工道路的隧道,考虑行车安全要设置照明设施。
永临结合道路隧道结合隧道长度、交通量、当地经济状况、隧道所在
路段电源情况综合考虑设置交通工程设施。
3.6.1 与铁路、公路、管线的交叉是施工道路的主要控制点,其
位置和形式的确定将影响道路整体效益的发挥及交通安全。因此,交
叉的设计需根据施工道路的功能及使用需求进行确定,并与行业主管
部门协商。
3.6.3 施工道路与地方道路交叉,受条件限制,一般较难满足停
车视距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因此提出在困难时采用安全交叉停车视距,
次要道路入口由“减速让行”管理改为“停车让行”。
3.6.4 物流基地通道进出车辆较多,为加强行车安全,当其与三
级及以上公路平面交叉时进行渠化设计。渠化设计可通过标线、加铺
转角等方式实现,不会对工程建设和维养造成较大的费用影响。
3.6.5 本条文是为保证硬化路面的整洁,未硬化路面的道路和硬
化路面的道路平面相交叉时,未硬化路面可在交叉口不小于 10m 范围
内进行路面硬化。
3.6.6 施工道路与公路、铁路立体交叉时,要充分利用现有桥梁
或通道进行穿越,以减少协调难度、降低造价,并在下穿路段采取相
应的防撞、限高等措施,确保公路、铁路的运营安全。

· 67 ·
3.6.7 施工道路从架空输电线下穿过时,需满足交叉角度、垂直
距离等相关要求。
3.6.9 川藏铁路沿线农牧民聚居区较多,施工道路的设计需充分
征求当地相关部门的意见,考虑农牧民转场的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平
交道口。同时,铁路正线走廊带内保护区众多,需高度重视环保的要
求,在施工道路阻碍野生动物正常迁徙通道时,设置动物迁徙通道。
3.7.1 施工道路的交通安全设施一般参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
计规范》JTG D81 进行设计和施工,根据施工道路的特点(如交通量、
代表车型、平纵横参数等因素)进行针对性设计。对于施工道路的危
险路段及事故易发路段,要进行重点设计。
3.7.4 交通标线对规范驾驶员驾驶行为和视线诱导有显著作用,
在水泥和沥青路面可根据需求设置减速标线和其他标线。
3.7.6 施工道路因为线形的原因,某些路段可视性不佳,通过视
线诱导设施,能有效地提示驾驶员前方路线情况,避免因线形问题导
致的安全事故。但示警墩、示警桩不能作为防护设施使用。
3.7.7 在视距不良的路段,凸面镜能有效地减少车辆对撞概率。
3.8.1 本条文是对施工道路的养护工作提出要求,明确提出施工
道路需建立相应的养护管理体系。
4.1.4 根据国家电网建设经验,海拔高度超过 3000m 时,需考虑
施工期间的高原救护条件,如设置移动救护站等。施工供电工程一般
需在铁路正式工程开工之前先期实施,此时与铁路正式工程施工配套
建设的职业健康设施还不具备使用条件,需要单独考虑施工供电工程
施工期间的高原救护条件。
4.1.6 永临结合工程属于正式工程的组成部分,按正式工程标准
设计。对于使用年限较短的临时电力设施,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临时
电力设施使用年限较长时,降低技术标准可能影响电力设施的使用寿
命,导致频繁维修,反而加大工程成本。参考大部分电力线路和电力
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维修年限,结合川藏铁路气候及地理环境特点,作

·68·
此规定。
4.1.7 川藏铁路建设周期长,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恶劣,施工供
电设施使用年限长达十年,参考铁路电力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大修周期,
不考虑临时电力工程与铁路电力正式工程的永临结合。集中变电站与
正式工程牵引变电所的供电对象及使用的设备类型并不相同,且牵引
变电所开始施工时铁路施工用电可能还未结束,故不考虑施工变电站
与牵引变电所的永临结合。川藏铁路施工供电工程只考虑施工电源线
路与牵引外部电源线路的永临结合。永临结合线路工程需与相应的施
工供电工程同步建成,才能满足铁路施工用电需求。
4.2.1 施工用电负荷分布是施工供电方案设计的基础。
影响工点施工用电负荷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施工方法、施工条
件、地理环境特点、施工机械等,例如:隧道施工采用 TBM 施工或
钻爆法施工、隧道工点实际作业面数量、反坡排水设备配置、单台施
工机械内多台电动机具体配置等;由于川藏铁路高原高寒的特点,应
考虑铁路施工所需的加热保温设备和生活区采暖设备等用电负荷;川
藏铁路隧道埋深大,还需考虑处理高地温的用电负荷。
分析施工用电点用电负荷时,需综合考虑工点施工方案、典型施
工机械配置、施工工艺流程等多种因素,对各种类型施工机械选择恰
当的需要系数,并根据施工工艺选择恰当的同时系数,计算各工点最
大运行工况时的用电需求。
4.2.2 川藏铁路沿线的公共电网包括国家电网和地方公共电网。
川藏铁路隧道比例高,特长隧道多,施工用电负荷大,需尽量从
供电能力较强的公共电网接取电源;自发电方案供电能力较差,发电
成本高,仅作为应急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属于小型临时电力工程。
部分区段公共电网不具备供电条件,企事业单位、发电站具备供
电条件时,经电力部门及相关单位同意后,可从公共电网以外接取电
源。
4.2.3 供电电压等级越高,供电能力越强,供电半径越大,工程

· 69 ·
代价也越大。设计时需要根据施工负荷分布和外部电源供电条件采用
适当电压等级的电源。在满足铁路施工用电需求的前提下,采用较低
电压的电源可以降低工程投资。外部电源供电条件满足施工用电需要
时,优先采用 35kV 和 10kV 电源接取方案工程投资相对较小。
川藏铁路施工负荷巨大,部分区段远离既有电网,需接取 110kV
或 220kV 电压等级电源进行长距离供电才能满足铁路施工用电需要。
本条文中对外部电源采取的加强措施仅限于直接向铁路提供电源
的变电站内设施的主变增容或局部改扩建工程,不包括变电站的电源
线路及上级供电设施的改扩建工程。
4.2.4 施工用电负荷一般按照三级负荷标准供电,提供 1 路电源
可满足施工用电的基本需求。对于极个别涌水量巨大、严重危及工程
安全的隧道工点,且接取第二路外部电源方便、工程代价不大时,也
可考虑从外部电网接取第二路电源。
为避免在施工工点内出现过高的电压等级,结合工点实际用电需
求和外部电源条件,向施工用电点供电电压采用 35kV 或 10kV 等级。
综合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川藏铁路大部分区段电网供电条件差、施工
负荷大,采用 35kV 电压等级才能满足施工用电需求;10kV 电压等级
供电半径小、供电能力差,仅适用于电网发达、施工用电负荷小的局
部区段。
四川电网和西藏电网交流高压供电的标准电压为 10kV、35kV、
110kV、220kV、500kV,施工供电工程向施工用电点提供统一的 35kV
或 10kV 标准电压电源,少数工点需要 6kV、
20kV 等特殊电压等级时,
可由小型临时电力工程设置变配电设施进行电压变换。
4.2.5 供电电压质量要求对供电方案有较大影响,电压质量要求
过高可能造成工程代价较大。施工供电工程的主要供电对象是施工负
荷,供电电压需满足各类施工机械正常运行和启动要求。
施工机械用电设备大部分是各类电动机,根据相关规定,电压达
到额定值的 80%可满足电动机启动要求;普通照明设备允许电压一般

·70·
为额定值的 90%~105%。TBM 设备用电负荷大,控制设备较复杂,对
电压质量要求较高;钻爆法施工的长大隧道对电压质量的要求低于
TBM 设备,一般均采用高压电缆进洞供电,需考虑进洞高压电缆的电
压降;普通工点内部的供电距离较短,对供电电压的要求可适当降低。
4.2.6 本条文是对施工用电点小型临时电力工程的要求。
施工供电工程的供电对象是所有施工用电点,受外部电源条件限
制,难以提供应急电源,否则工程代价可能巨大。对于有应急供电要
求的特殊工点,需在工点内设置应急电源,满足外部电源停电后的应
急供电需求。由于应急电源实际使用率较低,工点内小临电力工程设
置自发电等设施可以满足应急供电需要,较为经济合理。
根据相关规定,应急电源只允许向工点内部供电,不允许向系统
反送电。
4.3.1 施工供电方案是施工供电工程设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
分,对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工程投资、施工和运行维护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影响施工供电方案的主要因素包括施工用电负荷及分布、
外部电源供电条件、铁路施工组织等。
铁路施工组织和各工点的施工工期安排对于区段内的施工用电负
荷分析影响较大,不同工点在铁路施工不同阶段出现最大负荷的时间
段存在较大差异。特长隧道高峰负荷持续时间较长,普通工点高峰负
荷的持续时间较短,部分工点可能只在铁路建设初期或后期才有用电
需求。因此,对一个区段进行施工负荷综合分析时,需根据铁路施工
组织,考虑各工点在不同施工阶段的高峰负荷变化情况,选择区段内
在某一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最大负荷进行分析和计算,作为供电方案
分析基础。如果采用某个同时系数来简单计算区段最大负荷,计算结
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差异,仅适用于供电范围内施工用电点较
少的区段。
4.3.2 集中供电方式供电能力较强,供电范围较大,可靠性较高,
便于运行管理。分散供电方式方案简单,供电范围小,供电能力差,

· 71 ·
仅适合于外部公共电网发达、施工负荷小的局部区段。由于川藏铁路
施工负荷大,外部电源供电条件差,大部分区段不具备分散供电条件,
采用集中供电方式才能满足施工用电需求。
TBM 隧道工区一般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在隧道不同施工阶段,可
能出现 TBM 设备在不同辅助坑道施工的需求,其电源接取点位置可
能会发生变化。在确定施工供电方案时,需根据隧道具体施工方案,
统筹考虑 TBM 设备在不同位置的施工用电需求。
4.3.3 牵引外部电源接入方案是永临结合方案研究的基础,属于
电力部门和电力设计院的研究范围。因此,永临结合方案需要铁路和
电力部门开展联合研究。
4.3.4 TBM 隧道工区用电负荷较大,对供电电压质量要求较高,
一般均需在其附近设置集中变电站或开关站。
4.3.5 供电干线和高压分支线路是直接向是施工用电点提供电
源的电力线路,其电压等级与施工用电点电源电压相同。
川藏铁路施工负荷较大,大多数区段供电干线采用 35kV 电压等
级较为经济合理;在外部电源条件好、施工负荷较小的局部区段,采
用 10kV 电压等级较为经济合理。
外部电源匮乏区段,集中变电站之间可能需要 110kV 或 220kV 线
路进行联络,该线路是集中变电站的电源线路,不直接向施工用电点
供电,不属于供电干线。
4.3.6 是否需要采用翻越隧道供电的方案一般与外部电源供电
条件、施工用电负荷分布密切相关,隧道长度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电力线路必需跨隧道时,通过选择交通条件好、地形高差相对较小、
植被较少的隧道进行跨越,尽量避免翻越没有道路的高山,减小施工
及运行维护难度。
4.3.7 跨供电营业区的供电方案涉及到供用电管理问题,需得到
双方供电部门的同意,必要时可由双方供电部门的上级单位进行协调。
4.4.1 集中变配电设施需向多处施工用电点供电,供电范围大,

·72·
考虑其重要性,结合施工供电特点,对与供电安全有关的内容进行规
定,并充分考虑施工和运营管理方便。
4.4.2 根据施工供电的特点,考虑不同类别集中变电站的功能和
重要性,分别确定值班和值守方式,满足运行管理要求。设置实体围
墙和防护网是为了满足电力设备安全和人员安全的需要。
4.4.3 集中变配电设施主要功能与永久工程的变电站基本一致,
但因其是为铁路施工服务的临时变电站,在发展定位和实际条件(如:
对远期发展条件、远动条件等)等方面与永久工程存在不同,设计时
需充分考虑施工供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不应简单套用相关规定。
国家和电力行业对于变电站设计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
《220kV~750kV 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35kV~110kV 变
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
等。对于集中变电站和开关站的基本功能、运行安全、日常运行管理
等部分可按相关规定执行,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对远期发展条件等
内容不需要执行;对远动和智能化等部分的规定根据实际工程条件酌
情考虑。
4.4.4 1 川藏铁路平均海拔高度超过 3000m,局部区段海拔超过
4000m,根据国家电网运行经验,35kV 及以上变电站一般采用室内型
或半室内型。箱式 10kV 开关站、35kV 开关站及变电站技术较为成熟,
施工周期短,工程实际应用较多;工程实践中也有 110kV 变电站采用
拼装式的案例。
2 根据国家电网建设经验,海拔高度超过 2500 米时,35kV 及以
上高压电气设备基本采用气体绝缘设备,变压器一般采用油浸式。
3 在铁路不同施工阶段施工用电负荷存在较大变化。施工初期和
施工后期的实际用电负荷可能不足用电高峰阶段的 20%,施工后期低
负荷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根据电费收取方式及电能损耗分析,灵活考
虑主变压器的数量,技术经济合理时按两台主变设计,可实现高峰负
荷阶段由两台主变同时供电、低负荷阶段按单台主变供电的运行方式,

· 73 ·
提高变压器负载率,减少基本电费支出,降低变压器空载损耗,还可
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
4 在具备通信条件的区段,实现远动可以提高运行管理效率。
5 集中变配电设施的功率因数需考虑各施工阶段的负荷变化,合
理设置无功补偿装置;电源线路较长时,还需考虑电力线路无功的影
响;无功补偿可以采用双向补偿。
6 集中变配电设施防雷、接地、抗震设计可结合施工供电工程自
身特点,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交流电气装置的
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 50064、《交流电装置的接地
设计规范》GB/T 50065、《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 等规范
执行。
4.5.1 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对工程造价、施工和运行维护条件影
响很大,尽可能选择海拔相对较低、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的路径。
4.5.2 采用铝芯电缆可在满足施工供电需要的同时降低工程造
价。
4.5.3 川藏铁路海拔高,大部分区段为大山区地形,高差大、交
通困难、环境条件恶劣、使用年限长,电力线路采用铁塔可以方便运
输,保障施工工期,提高电力线路的安全可靠性。
4.5.4 考虑铁路施工的影响,目的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电力线路
迁改。
4.5.5 临时电力线路主要功能与永久工程基本一致,但因其是为
铁路施工服务,在发展定位和实际条件等方面与永久工程存在差异,
如使用年限、远期发展条件、远动条件等。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施工
供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不应简单套用相关规定。
与电力线路设计有关的设计规范主要包括:《110kV~750kV 架空
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 50061 等。
规范中的对地距离、与各种道路、设施及线路交叉或接近的距离、

·74·
跨越通航河流的要求等规定是保证电力线路运行安全的必要条件,与
电力线路的使用性质无关。临时电力线路在铁路建成通车前需要拆除,
只要不影响铁路施工,允许跨越在建铁路,跨越及固定方式不需要按
正式线路进行要求。
永临结合电力线路跨越铁路或与铁路接近时,需按正式工程相关
规定执行,并避免与铁路施工相互影响。
4.5.6 川藏铁路的地理及气象条件复杂,高海拔、低温、覆冰、
强风、强雷区等区段较多,涉及的规范、规程、标准主要包括:《110kV~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
路设计规范》GB 50561、《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
DLT 620、 《冻土地区
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DL/T5501、《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
缘配合》GB 311.1、
《特殊环境条件 高原电工电子产品第 1 部分:通
用技术要求》GB/T 20626.1、
《特殊环境条件 高原电工电子产品第 2
部分:选型和检验规范》GB/T 20626.2、
《特殊环境条件 高原电工电
子产品第 3 部分:雷电、污秽、凝露的防护要求》GB/T 20626.3、
《电
工电子产品自然环境条件 第 2 部分:海拔与气压、水深与水压》GB/T
4797.2、《电工产品不同海拔的气候环境条件》GB/T14597、《交流电
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5 等。
高海拔区段紫外线较强,有机类材料极易老化,户外电力设施要
避免采用该类材料,如合成绝缘的绝缘子等。
4.5.7 施工供电线路穿越密集林区时,为保证电力线路运行安全,
满足森林防火要求,需要砍伐通道。通过合理选择路径、提高杆塔高
度、采用架空绝缘线等措施尽量减少林木砍伐,减小对环境和生态的
影响。
4.5.8 在不同供用电管理单位分界点附近设置分段开关和隔离
电器,可以方便施工、维修和运行管理,保证检修安全,并为分析故
障范围提供条件。在高压分支线路与供电干线连接点附近设置分段开

· 75 ·
关,可以实现高压分支线路单独检修,避免供电干线停电,高压分支
线路长度超过 500 米时作用较为明显。高压分支线路终端杆(塔)附
近的隔离电器可以实现与小临电力工程分界管理,并防止检修分支线
时出现施工用电点向系统反送电的情况。
4.5.9 供电臂长度超过 10km 时,其供电范围内的分支线路和施
工用电点较多,设置分段开关可以缩小检修停电影响范围,方便分段
故障排查及故障分析。根据实际地形、交通条件和施工用电点分布,
每隔 5km~10km 可设置一处分段开关。分段开关靠近道路可方便操作,
尽量设置在具备通信条件的位置,实现远方监控。
4.5.10 TBM 隧道工区施工进度要求高,施工用电负荷大,向
TBM 隧道工区供电的集中变配电设施一般设置在 TBM 施工用电点附
近,采用专用线路工程代价不大,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电力线
路故障或检修造成的供电中断。TBM 隧道工区附近其他施工用电点少、
施工用电负荷较小、且第二回电力线路路径选择困难时,也可共用电
力线路供电。
4.5.11 川藏铁路施工供电工程的电力线路点多线长,沿线海拔高,
交通条件差,故障查找困难。一般情况下,供电干线超过 10km 时,
人工查找故障所需的时间较长,设置电力线路故障定位检测装置可以
快速确定故障区段,为及时抢修、尽快恢复供电提供条件。
4.6.2 川藏铁路海拔高、地形高差大、交通困难,人工巡检难度
较大,采用无人机巡检可提高巡检效率,为电力线路安全可靠运行提
供保障。
4.6.3 通过对其他铁路施工供用电管理的调研,受施工供电设备
和电力线路存在电能损耗、抄表时间不同步等因素影响,电能计量的
总表和分表读数之间可能存在差值,导致用电单位对电能计量可能存
在疑义。通过对不同施工标段分别设置电能计量装置,提高计量准确
性,减小计量误差,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疑义,方便运行维护管理。
5.1.2 采用与铁路工程相同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是为了

·76·
测量资料的相互利用。采用坐标测量定位方法进行施工测量时,要求
由坐标反算的边长值与现场实测值尽量一致,规定路线设计高程面上
的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宜大于 2.5cm/km,以满足勘测设计和施工测量的
要求。这一要求也是我国各行业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所采用的基本原
则。由于川藏铁路地形起伏非常大,当路线爬升较大时,有的区域路
线设计高程面上的投影长度变形值很大,如严格按 2.5cm/km 控制,
势必增加投影分带数量和坐标转换工作量,不利于勘察设计和施工,
因此在困难情况下将投影长度变形值放宽为不大于 5.0cm/km,施工测
量时可通过边长投影改化和高程改化方法解决。
分级布网体现了控制测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其一使各级控制
网具有可重复测量的条件,便于控制网复测及恢复;其二能分级消化
系统误差,使系统误差不累积;其三便于分段施工测量。基础平面控
制网沿路线每 4km 左右布设一对或一个点的规定,是参考了多年来铁
路工程测量的经验。当路线控制网采用 GNSS 测量时,基础平面控制
网可沿路线每 4km 左右布设一个点,当路线控制网采用导线测量时,
基础平面控制网应沿路线每 4km 左右布设一对点(点对间距不宜小于
800m)。大型桥梁和隧道的控制网布设和精度等级需满足《公路勘测
规范》JTG C10 的要求。为与川藏铁路工程衔接,控制网应以铁路控
制点或国家已知点为基准,采用的已知点中必须含有铁路控制点。
参考《公路勘测规范》
(JTG C10-2007)规定,二、三、四级公路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为二级、高程控制测量等级为五等,施工道路等级
低于二、三、四级公路,因此施工道路基础平面控制网、路线平面控
制网分别采用公路一级、公路二级,高程测量等级采用公路五等。考
虑到川藏铁路沿线水准点稀少,水准路线闭合长度只影响最弱点高程
精度,而不影响施工道路所关注的相对精度,因此水准路线闭合长度
有较大幅度放宽。勘测阶段测量精度要求相对低一些,可采用 GNSS
高程测量,但应注意采用未参与拟合的水准点进行检核。
5.1.6 本条文参照《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要求制定。

· 77 ·
5.1.7 施工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划分与《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
范》
(JTG C20-2011)中公路勘察阶段的划分一致,仅少了预可勘察阶
段,与川藏铁路施工道路设计阶段相对应。川藏铁路前期工作工期极
为紧张,在满足勘察精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将初勘与
详勘合并为一阶段详勘,以适应川藏铁路建设的需要,故提出初步勘
察与详细勘察可合并为一阶段。
5.1.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规定“在开展
地质勘察之前,应编制项目地质勘察大纲”,而初勘和详勘勘察工作的
内容、方法、质量要求基本一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合并编制勘
察大纲,计划工作量可在合并编制的大纲中分劈为两个阶段,所以本
条文规定“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阶段勘察大纲可合并编制”。
5.1.10 施工道路对于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勘察内容、
深度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的规定,勘探工
作量视工程设置、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复杂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5.1.11 施工道路勘察内容、方法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的规定。针对川藏铁路沿线高寒、高海拔、大高差
的特点,结合施工道路实际等级标准,适当降低地质勘探、测试要求。
地质勘察需在收集、分析区域以及铁路正线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首先要运用遥感解译技术,查明工作区宏观地质背景以及沿线不良地
质,其次结合已有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后,
再开展地质调绘,有必要时进行无人机勘察,有条件时布置钻探进行
验证,以保证勘察精度,因此本文对工程地质勘探及资料编制原则进
行了特别的规定。
5.1.12 临时施工道路工可勘察阶段一般不进行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跨江、跨河特殊桥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控制性的
勘探。
5.2.2 采用与铁路工程相同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是为了
测量资料的相互利用。

·78·
控制网的点间距离参照《220kV 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
程》
(DL/T 5076-2008)进行规定,尽量利用铁路、施工道路和国家既
有控制点。为与川藏铁路工程衔接,控制网一般以铁路、施工道路或
国家既有控制点为基准。
我国使用的高程系统是正常高系统。采用 GNSS 测量技术测定地
面点的高程是以地心坐标的地球椭球面为基准的大地高 H,大地水准
面和似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地球椭球面有一个高度差,分别称为大地水
准面差距 N 和高程异常。
采用 GNSS 测量方法可精确测定地面点的正常高。确定地面点高
程异常的方法主要有:大地水准面模型法、重力测量法、几何拟合法、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法等。工程中通常采用几何拟合法(包括:直
线拟合法、曲线拟合法、平面拟合法、曲面拟合法、双 B 样条拟合法、
考虑地形影响的曲面拟合法等)。各种方法均利用已知点数据,建立高
程异常的改正模型,计算待求点的高程异常。
为保证 GNSS 高程拟合精度,通过分段求取高程拟合参数,选择
多种拟合模型进行高程拟合,并用未参与建模的水准点的拟合高程检
验拟合的效果,选择最佳拟合结果作为最终成果。
5.2.3 为满足设计深度要求,结合川藏铁路实际地形,考虑施工
供电工程特点,参考铁路和电力部门变电站及电力线路设计相关标准
进行规定。
川藏铁路施工供电线路基本采用铁塔,电压等级主要以 35kV、
110kV 和 220kV 为主。铁路正式工程电力线路采用铁塔的情况不多,
电力部门关于铁塔电力线路的设计深度要求一般按《架空输电线路工
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T 5451-2012)执行。
根据川藏铁路施工供电工程特点,参考电力部门设计标准,外部
电源线路路径图一般采用 1:50000;供电干线设计需考虑至各施工用
电点的分歧点,路径图一般采用 1:10000,分歧点密集区段可采用
1:2000。

· 79 ·
参照铁路牵引变电所和电力配电所设计标准,集中变配电设施场
坪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 1:500。
为保证设计精度,对于大山区地形,一般需沿电力线路路径走向
进行纵断面测量,作为施工图设计的基础资料。铁路电力线路纵断面
一般采用横向 1:2000、纵向 1:500,电力部门电力线路纵断面一般采
用横向 1:5000、纵向 1:500;部分档距高差较大时,纵向也可采用 1:1000。
电力部门 110kV 及以上塔基地形图和塔基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
1:200,考虑川藏铁路施工供电工程特点,35kV 电力线路较多,其铁
塔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因此规定 35kV 塔基断面图比例尺可采用 1:500
或 1:200,以满足专业设计要求为准,根据实际地形情况确定。
5.2.6 参照《220kV 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6-2008),根据施工供电工程实际需要进行规定。
5.2.7、5.2.8 参照《220kV 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
(DL/T 5076-2008)、《变电站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
5170-2015)和铁路、电力行业的相关设计需求,根据施工供电工程实
际需要进行规定。
6.1.1 适应川藏铁路工程的建设审查程序,施工道路工程设计分
为三个阶段。
6.1.2 工程简单的施工道路一般无工点设计或长度短、规模小、
投资低,可简化出图深度,合并多条相邻的道路成册出图或按标段出
图。
6.2.1 集中变配电设施需要场坪、通所道路、房屋、设备基础、
给排水、通风空调、通信等必要的配套设施。设计文件可参照《铁路
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TB10504-2018)中正式工程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
6.2.3 初步设计阶段以确定施工供电方案、工程措施为主,根据
正式工程的设计优化调整供电方案,落实施工供电工程的可实施条件,
确定主要工程数量及工程投资。

·8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