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2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中学教育第二级)

自评报告

学校:泉州师范学院

专业:化学

完成时间:2021 年 6 月 3 日

联系电话:13599103207

电子邮件:xqf360@163.com

专业负责人签字:解庆范

学校盖章:
自评报告目录

0. 背景信息 ............................................................................................................. I

标准 1 培养目标 ............................................................................................................ 1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19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20

标准 2 毕业要求 .......................................................................................................... 22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23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60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62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 65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6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125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126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 128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128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148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149

标准 5 师资队伍 ........................................................................................................ 151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151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16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164

标准 6 支持条件 ........................................................................................................ 165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165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171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171

标准 7 质量保障 ........................................................................................................ 173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173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193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194

标准 8 学生发展 ........................................................................................................ 196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 196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 214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 215
0. 背景信息

专业名称 化学
所在学校 泉州师范学院
所在学院 化工与材料学院
认证专业
授予学位 学士
信息
学制 4年
专业开设时间 2000 年
院系网址 https://www.qztc.edu.cn/hcxy/
姓名 解庆范 电子邮件 xqf360@163.com
电话 0595-229 手机 13599103207
专业联系人 19562
通信地址 (362000)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大街 398 号邱
季端实验楼 421
职能部门联 xiulixie7968@163.c
姓名 谢秀利 电子邮件
系人 om
0595-229 13799310969
电话 手机
19562

(1)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以及教师教育情况简述
我校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前身为 1958 年创办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
1998 年由泉州师专、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新泉州师专,2000 年
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泉州师范学院,为省属地方性本科高校,2017 年入选省“双
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下设二级学院 17 个,本科招生专业 58 个,涵盖理、工、文、管、法、艺、
教育、历史、经济等 9 大学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 1.8 万人。现有教职
工 1400 多人,其中专任教师 1100 多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51.28%,具有硕博
士学位教师占比 60%以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4 人,中组部国家特聘专
家 4 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 2 人,省闽江学者、省高校领军人才等省级高层次人才
100 多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3 个,省本科教学团队 5 个。设有教育科学学
院,共有 19 个师范专业。

I
(2)本专业发展沿革情况(限 600 字以内)

本专业源自 1958 年泉州大学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专业;1998 年更名为泉州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2000 年学校升本更名为泉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开始招收化
学(师范类)本科生,学制 4 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专业 2018 年加入校级教师教
育专业群建设,2020 年入选校一流本科专业。办学地点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学校主校
区,年招生 50-90 人,目前在校生 276 人。
专业拥有 22 名专任教师(教学法教师 4 人),还聘任了中学高级以上兼职教师
10 人。专任教师中省杰青 1 人,省新世纪人才 1 人,桐江学者 1 人,教授 9 人,副
教授 4 人,硕、博导 7 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比 59.1%;具有硕、博士学位 19 人,占
比 86.4%,生师比为 13:1。
本专业依托的化学学科 2010 年入选校重点学科。校院两级共建了中学教育技能
实训与专业实验平台,包括专业实验室、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
导平台,共有各类实验实训室 18 间,面积约 1351 平方米,满足师范生“三笔一话”、
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
“化学实验中心”入选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建有福建省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检测中心及泉州师院-福建省
创新环保检测公司校企合作平台,实验室面积 3000 余平方米,仪器总值 5000 万元。
拥有教学实践基地 12 所,其中省一级达标中学 3 所。
本专业主干课程《无机化学 A》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入选校
级课程思政项目。主编出版《无机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实验》教材 2 部,发表教改
论文 19 篇。
(3)本专业以前参加认证的情况。
初次认证。

II
标准 1 培养目标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
位。
1.1.1 用单独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明确毕业生服务面向、职业能力特征
概述与人才定位(明确该目标出自哪版培养方案)
2020 版培养方案:本专业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具有良好师德和教育情怀、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具备化学
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有安全环保意识和社会
责任感;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和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
力、反思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中学等教育机构从事化学教学、研
究或管理工作、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合格中学化学教师。
1.1.2 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
革要求的情况
本专业培养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附录 1.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 年)
》【附录 1.1-2】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
【附
录 1.1-3】等文件精神,遵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附录 1.1-4】《教师教育
课程标准(试行)》【附录 1.1-5】,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
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四有”好老师标准,按照“四个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
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学生成长发展,细化落实教师教育课程,引领学生以
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
有教育情怀、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
化教师。
1.1.3 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与国家、地区基础教
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关系
本专业培养目标始终围绕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
略需求,突出服务面向,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四有”好老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

1
的教育。近年来,本专业在服务福建省泉州地区化学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
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也承担了福建省其他地区及其他省市中学化学师资的培养工作,
确定了“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具体如下。
1.1.3.1 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学校办学定位为: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继续教育,
努力培养敢拼会赢、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植根泉州,立足福建,服务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多学科的地方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遵循习总书记将泉州师范学院建设成
多学科大学的指示,提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培养爱拼会赢、创新创业的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化学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素质、职业特征、职业领域和人才定位等维度进行细化,
培养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基础
教育师资,与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相
一致,内涵相吻合。
1.1.3.2 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培养目标制定遵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附录 1.1-6】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原则,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附录 1.1-2】中指出的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附录 1.1-7】提出的“坚持
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导向,坚持改革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附录 1.1-8】
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契合《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附录 1.1-9】
的总体要求,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立德树人”和“优秀
教师品质”等需求与期待。
1.1.3.3 符合地区基础教育改革战略需求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
培养目标符合《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附录 1.1-10】《福建
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附录 1.1-11】《泉州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
专项规划》
【附录 1.1-12】指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高水平和示范
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泉州师范学院建成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福建
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地方大学”发展战略。

2
培养目标契合《福建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附
录 1.1-13】强调的“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
师范教育,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福
建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附录 1.1-14】强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强化能力素质,健全教师教育体系”、
《福建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7-2020 年)》【附录 1.1-15】指出“以全面持续提升
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乡村教师、
‘双师型’教师和高层次人才队
伍为重点”及《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附录 1.1-16】
《福
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附录 1.1-17】《福建省教育厅整体
推进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附录 1.1-18】和《福建省教师队伍
建设规划(2017-2020 年)》
【附录 1.1-15】对于化学基础教育师资在能力和素质等方面
的要求,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1.4 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开展了规范有效的调研,并定性或定量分析论证专
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列表说明调研需求预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关联关系
专业在培养目标制定前开展了两方面的调研,一方面,专业进行了 2017-2019
年化学(师范类)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查近三年福建省及其他部分省市招聘
中学化学教师及小学科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掌握了全省及部分省市中学化学教师及
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福建省内中学、小学及培训机构)
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调查【附录 1.1-19】,了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所应具有
的素质能力,从而为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了培养目标的精准性
和适配性。
另一方面,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后,分别通过对同行专家和中学化学学科带头
人、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生等多方问卷调查,进行了合理性论证,确定了培养
目标的合理性【附录 1.1-20】。

表 1-1 专业调研需求预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关联关系

目标结构 调研需求预测 目标定位描述

服务面向 泉州区域、福建省为主,
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
其他省市为辅
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

3
(包括知识、能 坚定的教育情怀,掌握化 学和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和教育情
力、素质等) 学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 怀;具备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
体系、教育教学知识和方 想和方法,有安全环保意识和社会责
法,具有教育教学实践能 任感;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教
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 育教学和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
力、反思研究等综合能 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创
力,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 新意识。
文素养。
能够在中学等教育机构从事化学教
中学、教育培训机构化学 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适应国家基础
人才定位
教师、研究与管理人才。 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合格中学化学教
师。

1.2 [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


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
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2.1 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预期了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
岗位领域具有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学校环境下能够达到的专业成就及显现的
职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并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到或实现
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表述明确清晰,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发展预期为:
培养目标 1.师德高尚、奉献教育
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坚持“为基础教育终身服务”职业理念,贯彻党和国家
教育方针,依法执教,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敬业爱岗;以立德树人
为己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把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
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理想和追求。
培养目标 2.学识扎实、科学施教
具有科学和人文等综合素养,具备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
化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具备中学化学教学基本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具备将学科
知识及方法整合为化学教学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能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现
代信息技术,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中学化学教学活动;能够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对教学进行科学评价,持续提升教学效果。
培养目标 3.以生为本、善于育人

4
能够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打造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挖掘和利用化学
学科的育人元素进行育人活动;掌握班级管理工作规律和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参与学校主题教育和社团等德育
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家校合作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目标 4.终身学习、善于沟通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及时掌握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
积极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实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持
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
力,能根据中学化学教育教学需要,有效开展交流合作,善于在互助和合作学习中
共同进步。
根据“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要
求,上述 4 方面(师德高尚、奉献教育;学识扎实、科学施教;以生为本、善于育
人;终身学习、善于沟通)的预期目标从师德素养、育人水平、学科素养、教学能
力、职业发展五个维度,具体清晰地表述了师范生毕业 5 年左右在中学化学教育领
域所具有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潜力与竞争力。
专业随机抽样调查了 2012-2016 届的 132 名毕业生成长情况及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从数据看,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的比例高,近 80%的毕业生从事教师教育及相关
行业,其中从事教师教育的占 69.7%。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的约占 47%;68.5%参加过
教育教学竞赛并获得荣誉。培养目标达成有效问卷为 102 份,4 项预期培养目标达
成情况,达成人数占比达 98%以上;在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的 92 名毕业生中,有 3
人已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72 人晋升为 2 级教师,二级以上教师占比 81.5%,由此
说明,多数毕业生工作后展现了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具备持续发展提升的
潜质,预期目标可达成。具体数据如表 1-1 和 1-2 所示【附录 1.2-1】。
表1-2 2012-2016 届毕业生成长情况问卷调查

调 查 从事教师 从事管理与其 担任过 初级以 竞赛获 发表论 攻读研究


人数 教育工作 他教育岗位 班主任 上职称 奖 文情况 生
132 92 10 43(92) 65(92) 63(92) 29(92) 7
占比
69.7 7.6 46.7 70.7 68.5 31.5 5.3
/%

5
表1-3 2012-2016届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问卷调查
培养目 达成 基本达 未达成
内容
标 (%) 成(%) (%)
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坚持“为基础教育终身服务”职
业理念,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执教,自觉履行
师德高
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敬业爱岗;以立德树人为己
尚奉献 69.6 31.4 0
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把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
教育
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
为理想和追求。
具有科学和人文等综合素养,具备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化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具备中
学识扎 学化学教学基本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具备将学科知识
实科学 及方法整合为化学教学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能 65.7 34.3 0
施教 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以学生发展为
中心的中学化学教学活动;能够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对
教学进行科学评价,持续提升教学效果。
能够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打造班级文化和课堂
文化,挖掘和利用化学学科的育人元素进行育人活动;
以生为
掌握班级管理工作规律和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了解
本善于 62.7 37.3 0
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参与学校
育人
主题教育和社团等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家校合
作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及时掌握
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积极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
终身学 题,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实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持续
习善于 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具有团 65.7 34.3 0
沟通 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能根据中学化学教育教学
需要,有效开展交流合作,善于在互助和合作学习中共
同进步。

1.2.2 描述说明当前执行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够体现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
优势
1.2.2.1 师范底蕴较深厚,“立足泉州,面向福建”的教育站位是对区域发展的责任
担当
本专业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8 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化学科,专业底蕴深厚。
六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立足泉州、面向福建”,培养目标
结合时代需求,着眼未来发展,充分挖掘和提炼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
势,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通识教育和

6
专业素养教育并重,为泉州乃至福建培养了优秀的中学乃至大学的化学教师和学校
领导。例如: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吴季怀;宁德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颜
桂炀;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黄晓佳;还涌现出省中学名校长、高级教
师胡福进;省级优秀教师、高级教师李辉力等,毕业校友近 90%在泉州、厦门、福
州等福建地区就业,表明专业人才培养既符合区域教育行业与经济发展需求,也体
现了区域教育发展的责任担当【附录 1.2-2】。
1.2.2.2“强基础、重能力、善教学”是培养目标“学识扎实、科学施教”的特色的
体现
本专业自 2000 年招收本科学生后,毕业生就业率 96%以上,专业对口率 80%以
上;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顺利,其中毕业十年以上的校友中有 50%左右成长为学校
化学骨干教师;部分优秀毕业生获得了国家、省级各类奖项,如 2004 届毕业校友郑
木炎获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金牌教练等称号;2005 届校友林玉妹获德国洪
堡学者项目奖励;2006 届校友洪兹田获聘福建基础教育网特聘编辑;2007 届校友施
俊芳获 2017 年度全国实验教学能手称号;2010 届李文良获国家级教学设计课件比
赛一等奖;2012 届校友郑小玲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育部优课等荣誉。
专业构建了“教、学、训”三位一体、专业教学与中学一线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教学模式。聘请 10 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高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及开展课程教学,专业课程参与率 100%,学生教学实
践能力显著提升。
近五年学生在 “田家炳杯”第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
竞赛中获二等奖一项,“华文杯”全国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能力竞赛国家级赛事中
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5 项,第八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
能创新大赛三等奖 1 项;在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技能竞赛和福建省大学生化学实验邀
请赛等省级赛事中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6 项【附录 1.2-3】;获国家
及省级双创立项 17 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附录 1.2-4】。
“强基础、重能力、
善教学”的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特色初步形成。
1.2.3描述并举证说明专业采取多种途径让培养目标能够为本专业师范生、教师、教
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理解、认同
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走访交流、座谈、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宣传,被本专
业师生、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充分接受和认同。
1.2.3.1 培养目标得到本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在校生接受和认同

7
2020 版培养目标以纸本、电子文档发放等方式告知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在校
生,通过师生座谈、入学专业教育、班导师引导学习、课程教学等多种途径解读,
得到本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在校生接受和认同(表 1-4)【附录 1.2-5】。
表 1-4 2017-2020 级在校生培养目标评价问卷调查
培养目标 师德高尚 学识扎实 以生为本 终身学习
人 奉献教育 科学施教 善于育人 善于沟通
重 数
比例 比例 比例 比例
年 要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级 性 /% /% /% /%
非常重要 28 90.3 26 83.9 25 80.6 24 77.4
2017 级 重要 3 9.7 5 16.1 5 16.1 7 22.6
(31 人) 一般 0 0 0 0 1 3.3 0 0
不重要 0 0 0 0 0 0 0 0
非常重要 46 85 48 89 44 81 45 83
2018 级 重要 8 15 6 11 10 19 9 17
(54 人) 一般 0 0 0 0 0 0 0 0
不重要 0 0 0 0 0 0 0 0
非常重要 78 81.25 80 83.33 81 84.38 80 83.33
2019 级 重要 18 18.75 16 16.67 15 15.62 16 16.67
(99 人) 一般 0 0 0 0 0 0 0 0
不重要 0 0 0 0 0 0 0 0
非常重要 84 94.4 83 93.3 81 91 82 92.1
2020 级 重要 5 5.6 6 6.7 8 8.9 7 7.9
(91 人) 一般 0 0 0 0 0 0 0 0
不重要 0 0 0 0 0 0 0 0
1.2.3.2培养目标得到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接受和认同
我们对毕业生、中学等用人单位、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进行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问卷调查,收回2012-2016届毕业生问卷132份,近三年毕业生问卷99份。收回用人单
位问卷51份,有效问卷42份。调查结果(表1-5和1-6)显示近83.3%毕业5-8年的毕业
生和56.6%的近三年毕业生认为培养目标合理,认为基本合理的人数分别为15.9%和
43.4%,说明毕业生接受和认同专业培养目标,但还有进一步合理修订的空间;用人
单位认为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比97%以上,表明用人单位接受和认同本培
养目标。教育研究(2份)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份)问卷结果均接受和认同本专
业制定的培养目标【附录1.2-5】

8
另外,学院在每年招生宣传、就业招聘会和教育实习工作会议上,积极讲解、
宣传本专业培养目标,如2020年组织本专业学生前往泉州九中及北师大泉州附中教
育实习时,通过教研座谈解读培养目标,使中学充分接受和认同本培养目标【附录
1.2-6】。
表1-5 毕业生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 调查人数 合理(占比/%) 基本合理(占比/%) 不合理(占比/%)
2012-2016 届 132 110(83.3) 21(15.9) 1(0.8)
2018-2020 届 99 56(56.6) 43(43.4) 0(0.0)

表1-6 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调查结果

师德高尚 学识扎实 以生为本 终身学习


培养目标
奉献教育 科学施教 善于育人 善于沟通
数量 比例 比例 比例 比例
数量 数量 数量 数量
重要性 /% /% /% /%
非常重要 35 83.3 31 73.8 31 73.8 35 83.3
重要 7 16.7 11 26.2 10 23.8 6 14.3
一般 0 0 0 0 1 2.4 1 2.4
不重要 0 0 0 0 0 0 0 0
1.3 [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
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3.1描述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
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评价结果的形成过程及结果反馈等。
本专业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分析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和
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旨在保持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及课程建设的高引领性。为
了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根据学校《泉州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
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办法》【附录 1.3-1】,学院制定了培养目标定期评价及修订制度,
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利益相关
方参与了评价与修订过程。以下从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
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评价结果反馈等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1)评价制度:《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评
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附录 1.3-2】;
(2)评价依据: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合理性及

9
达成度的反馈意见。
(3)评价周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每 4 年进行一次,或与泉州师范
学院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政策相一致。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在执
行过程中可根据人才需求,国家政策等进行相应调整。
(4)评价程序:①学院由分管副院长牵头,组建培养目标评价小组,评价小组
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评价工作;②通过邮件或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院教师、教
育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和在读学生代表对原有培养目标的意见;③利用问卷调查或座
谈会等方式收集毕业生、中学一线教师、用人单位对原有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意
见;④对毕业 5 年毕业生进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⑤ 综合以上意见和建议,
对原有培养目标评价“基本合理”和“不合理”内容进行修订,培养目标修订后提
交评价小组和院教指委审核后定稿。
(5)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由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和系主任
牵头成立评价小组,负责组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度评价的具体实
施。评价小组主要由学院管理人员、学院教指委代表、学院教学督导代表、专业负
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及行业企业专家等构成。学院教务科和学工办负责协调与配合
评价工作的开展。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
度评价责任人。
(6)结果反馈:将座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修订培养目标的依据。
1.3.2 说明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
本专业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从 2020 年 7 月开始,以 2019 年版培养方
案为基础修订培养目标,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如针对在校学生(20 人)、
毕业生(近三年 20 人,5-8 年 45 人)、用人单位(11 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2 家
的问卷调查;通过座谈征询了专任教师意见;邀请 4 位同行专家函评,就 2019 版培
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征询培养目标修订意见,评价结果见表 1-7【附录 1.3-3】。
专业依据合理性评价结果及修订意见,及时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形成 2020
版培养目标后,对 2020 版培养目标再次进行了合理性论证【附录 1.2-5】,得到多方
认可。

10
表1-7 2019版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问卷调查统计表
问卷内容及结果
培养目标内容 基本 不合 评价人
合理
合理 理
20 0 0 在校生
20 0 0 近三年毕业生

服务 立足泉州,辐射福建,面向 45 0 0 5-8 年毕业生


面向 全国 2 0 0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1 0 0 用人单位
4 0 0 同行专家
13 7 0 在校生
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教学、教 9 11 0 近三年毕业生
育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的 15 25 5 5-8 年毕业生
人才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
定位 0 2 0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生毕业五年后可以成为骨
干教师 2 5 4 用人单位
0 2 2 同行专家
19 1 0 在校生
1.师德高尚
20 0 0 近三年毕业生
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信念;
热爱教育,遵守教师教育相 43 2 0 5-8 年毕业生
关法规;立德树人,为人师 2 0 0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表;富有爱心,关爱学生。 11 0 0 用人单位
4 0 0 同行专家
20 0 0 在校生
2.善于育人
标内 20 0 0 近三年毕业生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科
涵 44 1 0 5-8 年毕业生
学的教育观,能遵循学生的
2 0 0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身心发展特点,言传身教,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1 0 0 用人单位
4 0 0 同行专家
3.专业精湛 18 2 0 在校生
能传承师范的优良传统,具 15 5 0 近三年毕业生
有科学、人文、艺术等综合 43 2 0 5-8 年毕业生
素养,具备扎实的中学化学 2 0 0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1
专业基础和中学化学教育 11 0 0 用人单位
教学的综合素质。 4 0 0 同行专家
4.知行合一 15 5 0 在校生
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 18 2 0 近三年毕业生
合,具有反思能力和批判性 38 7 0 5-8 年毕业生
思维,能对化学教育教学活 2 0 0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动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专业 10 1 0 用人单位
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2 2 0 同行专家
20 0 0 在校生
5.终身学习
身心健康,积极向上,乐于 20 0 0 近三年毕业生
接受国内外教育新理念,不 45 0 0 5-8 年毕业生
断优化知识结构;能以问题
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2 0 0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能应对未来教育的变化,终 11 0 0 用人单位
身学习,持续发展。 4 0 0 同行专家

1.3.3 关于培养目标修订的相关制度,包括修订周期、修订依据、修订程序、主要参
与人员。
1.3.3.1 培养目标修订的相关制度依据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附录 1.3-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化学类)》
【附录 1.3-5】,
《泉州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
【附录 1.3-6】,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制(修)订 2019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
导意见》【附录 1.3-7】。
1.3.3.2 培养目标修订周期
专业培养目标修订,原则上每 4 年一次,也可以根据特殊需要及时修订。
1.3.3.3 培养目标修订依据
专业依据多方对拟修订的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及修订意见,结合专业调研
结果【附录 1.3-8】及最近一次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对原有执行的培
养目标进行修订。
1.3.3.4 培养目标修订程序
首先对拟修订的 2019 版培养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价及征询修订意见,同时专业进
行针对性调研;然后针对评价结果、修订意见和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形成新的培养目

12
标初稿,提交各利益相关方和专业教师进行合理性论证;专业再依据合理性论证结
果进行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最后专业将修订的培养方案提交学院提交评价小组和
院教指委审核后定稿。 具体修订程序见图 1-1。
1.3.3.5 培养目标修订参与人员
培养目标的修订由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机构共同完成。学院成立培
养目标修订工作小组,由专业负责人牵头,主要参与人员包括系主任、学院教务科、
学工办、教师代表、同行专家、中学一线教师和学生代表等。

图1-1 培养方案修订流程

1.3.4 描述说明最近一次专业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情况,包括修订时间、内容和依据
等,重点说明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结果在修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本专业最近一次对培养目标的修订工作从 2020 年 7 月开始,到 9 月初结束,修
订情况见表 1-9。在培养目标修订过程中,首先专业针对不同论证对象进行了拟修
订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调查问卷,完成合理性评价;根据问卷结果、并结合校内专业
教师座谈、专业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形式征求修订意见,对 2019 版专业培养目标评价
结果中 “基本合理”和“不合理”的内容进行了修订【附录 1.3-3】
,形成 2020 版
培养目标修订稿,修订稿经多方论证后进行完善;最后,经过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
定形成新的 2020 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修订过程见表 1-8,培养目标修订内容
及修订依据见表 1-10。

13
表1-8 2020级化学专业培养目标修订过程

内容 时间 形式 负责人 参加人员

启动2020版专
业培养方案修
订工作,组织
专业全体教师和
1 学习认证标准 2020.7 线上学习
教学管理人员
和专业国家质
量标准,对标
找差。
培养目标(培 有针对性的深入兄弟
专业负 解庆范、许妙琼、
2 养方案)修订 2020.7 院校、用人单位进行调
责人 张英武
调研 研
2019版培养目
专业教师、同行专家访
标合理性评价 学工办、系主任、
3 2020.7 谈,在校生、毕业生、
及修订征求意 张英武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专业进
培养目标(培 全体专业教师和
4 2020.8 行培养方案修订,形成
养方案)修订 教学管理人员
初稿
专业负
培养目标(培 全体专业教师和
责人
5 养方案)修订 2020.8 线上审核 教学管理人员,教
教指委
稿初审 指委成员
主任
同行专家、中学一
6 2020.9 函评论证报告 线教师、中学教育
学院教
培养目标(培 研究人员
学副院
养方案)合理 学院教学指导委
长、系
性论证 员会成员、
7 2020.9 座谈 主任
专业全体教师和
教学管理人员
在校生和毕业生、
培养目标(培
用人单位、教育研
8 养方案)合理 2020.9 问卷调查 学工办
究单位和教育行
性问卷调查
政管理部门代表
培养目标(培
专业负
9 养方案)第二 2020.9 座谈 全体专业教师
责人
轮修订
院领导、系主任、
学院教
院领导小组、 教师代表、专业培
10 2020.9 座谈 学副院
行业专家审查 养方案执笔人、用

人单位代表。

14
表1-9 2020版培养目标修订内容与依据
2019 版培养目标 2020 版培养目标 修订内容 修订依据
本专业立足泉州,辐射福建, 本专业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 培养目标定位: 1.根据中学教
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师德和教 育专业认证标
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 育情怀、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1.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 准(第二级)
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强有力地贯彻 具备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 素养的养成,与党的教 要求、专业类
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现代教育理 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有安全环保意识和社会 育方针一致,并贴近学 国家质量标准
念、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能 责任感;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教学 校人才培养特色。 和调研结果进
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系 和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 2.增加“掌握化学实验 行修订:培养
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 能力、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中学等 基本技能;有安全环保 目标内容更加
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 教育机构从事化学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适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突 全面、明确清
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合格中学化 出学科特色及学科责 晰、可测量,
管理、竞争和合作能力,拥有自主 学教师。 任。 并体现专业特
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能够 培养目标 1.师德高尚、奉献教育 3.2019 版培养方案培养 色。
胜任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研究和教 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坚持“为基础教育 人才定位为 “骨干”教 2.根据同行专
学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 终身服务”职业理念,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 师,定位过高且与学校 家、中学一线
才。毕业生毕业五年后可以成为骨 针,依法执教,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规范,为 人才定位契合度不高。 教师及用人单
干教师。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发展预 人师表,敬业爱岗;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引 现改为“合格中学化学 位、毕业生和
期为: 领学生健康成长,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 教师”符合学校人才定 在校学生代表
1.师德高尚 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 的“四有”位。 建议,修订人
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信念; 好老师作为理想和追求。 才定位,符合
热爱教育,遵守教师教育相关法 培养目标 2.学识扎实、科学施教 五年预期: 学校人才定
规;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富有爱 具有科学和人文等综合素养,具备化学学 位。
心,关爱学生。 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化学实 1.五个目标整合为四 3.根据同行专
2.善于育人 验操作基本技能;具备中学化学教学基本知 个,毕业要求能更好地 家、校友、用

15
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科学 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具备将学科知识及方法 支撑培养目标达成。 人单位、行业
的教育观,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 整合为化学教学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规律,2.与 2019 版相比,2020 专家和在校生
特点,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健康成 能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施 版更加强调教师应该具 代表对培养目
长。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中学化学教学活动;能 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 标合理性评价
3.专业精湛 够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对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养,坚持“为基础教育 结果及修改建
能传承师范的优良传统,具有 持续提升教学效果。 终身服务”职业理念。 议,整合培养
科学、人文、艺术等综合素养,具 培养目标 3.以生为本、善于育人 3.与 2019 版相比,2020 目标和完善培
备扎实的中学化学专业基础和中 能够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打造班 版更加符合师范认证的 养目标内容。
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 级文化和课堂文化,挖掘和利用化学学科的 标准要求:培养目标内
4.知行合一 育人元素进行育人活动;掌握班级管理工作 容更加全面、明确清晰、
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规律和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了解学校文 可测量,并体现专业特
具有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对 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参与 色,更加突出学生为中
化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 学校主题教育和社团等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心的理念。
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活动,在家校合作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4.与 2019 版相比,2020
5.终身学习 培养目标 4.终身学习、善于沟通 版完善了培养目标“沟
身心健康,积极向上,乐于接受国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规 通合作”的能力目标:
内外教育新理念,不断优化知识结 划,及时掌握教育改革的动态和趋势,积极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
构;能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 反思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参与教学 通合作能力,能根据中
研究,能应对未来教育的变化,终 改革实践,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持续改进教 学化学教育教学需要,
身学习,持续发展。 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具 有效开展交流合作,善
有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能根据中 于在互助和合作学习中
学化学教育教学需要,有效开展交流合作, 共同进步。
善于在互助和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16
1.3.5描述说明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和修订过程的相关规定,以及在最近一次评价和修订工作中利
益相关方发挥的作用。
2019年4月,学校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制(修)订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附录1.3-7】,明确规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要组织校
外知名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利益
相关方的深度参与,发挥具体的、建设性的作用,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有
效。2020年6月,学院出台了《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
达成度评价机制》【附录1.3-2】,明确了评价小组需针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通过问
卷、函调和座谈等形式对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应届毕业生、毕业5
年左右校友、用人单位等展开意见征询。
在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动后,在前期通过电话、走访等方式听取了同行和行业
专家对于培养目标修订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包括代表性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
案修订相关工作的研讨和论证,2020年7月开始,专业在调查研讨的基础上【附录
1.3-3】,对照“专业认证标准”、“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教
师进行研讨并形成2020版培养方案(含培养目标)修订初稿。然后通过广泛征集在
校生、毕业生、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等的意见进行修订【附录1.2-5】,
之后提交专业和学院教指委审核,经同行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等行业专家论证后,
依据论证意见完善培养方案。
最近一次参加培养方案制修订论证的同行专家与中学一线教师等行业专家及部
分校友名单及其发挥作用见表 1-10。

表 1-10 最近一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同行专家等名单及其发挥的作用
序 职务/
专家姓名 工作单位 发表的意见和建议 意见采纳情况
号 职称
① 人才定位与学校 ① 意见采纳。修改
定位契合度不高; 人才定位;
教务
② 培养目标内容应 ② 意见采纳。修订
闽南师范 处处
1 翁文 该更加全面、明确 和完善培养目
大学 长/教
清晰、可测量; 标

③ 整合培养目标,使 ③ 意见采纳.将培
毕业要求能更好 养目标进行整

17
地支撑培养目标 合。
达成。
意见采纳。培养目
福建师范 副院 培养目标制定应结合 标中强调人文精神
2 刘海清 大学化学与 长/教 二级认证标准体现学 和科学素养的养
材料学院 授 校特色 成,贴近学校人才
培养特色。
对应中学教育认证标 意见采纳。目标中
化学
准,应强调坚持“为 体现 “为基础教育
福建师范大 专业
基础教育终身服务” 终身服务”职业理
3 郑柳萍 学化学与材 负责
职业理念;完善培养 念;完善了培养目
料学院 人/教
目标内涵,如“合作 标“沟通合作”的

沟通能力”等。 能力目标。
意见采纳。培养目
标增加 “掌握化学
在培养目标方面需要
正高 实验基本技能;有
南安第一中 体现专业特色,教育
4 戴南阳 级教 安全环保意识和社
学 教学实践能力、反思
师 会责任感”,突出学
能力
科特色及学科责
任。
意见采纳。将“骨
泉州第一中 高级 人才定位“骨干教师”
5 石志新 干教师”改为“高
学 教师 是否偏高?建议修改
素质人才”。
意见采纳。在不嫌
泉州第九中 高级 培养目标应体现教学
6 张淑珍 重体现“教学研究
学 教师 研究能力
能力”。
泉州市泉港 意见采纳。将“专
高级 “专业精湛”目标描
7 庄慧琼 区教师进修 业精湛”该为“专
教师 述是否合适?
学校 业扎实”。
现在“沟通合作”能 意见采纳。目标中
泉州第五中 高级
8 李辉力 力很重要,应在目标 增加“沟通合作能
学 教师
中体现 力”
校长
有些培养目标描述不 意见采纳。修改目
泉州第十一 助理/
9 陈能相 够清晰,不好自我评 标描述,使其能明
中学 一级
价和测量 确清晰、可测量。
教师

18
意见采纳。将“骨
“骨干教师”定位, 干教师”改为“合
晋江紫江中 一级 一般 5 年时间很难达 格中学化学教师”;
10 郑小玲
学 教师 到,有些目标不易判 修改目标描述,使
断是否达到 其能明确清晰,易
于判断达成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1.1[目标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立足泉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但实际操作中与省外
的用人单位或教育部门互动不足;培养目标定位的职业领域与实际就业岗位之间存
在不完全匹配现象。具体表现在:
(1)培养目标修订的征求意见,收回的问卷主要是福建省内的利益相关方,省
外利益相关方的问卷很少,缺乏与省外基础教育单位的交流合作。
(2)生源涉及全国大部分省市,不同地区的生源质量不同,各地对毕业生的质
量要求也有所不同。而目标定位基于整体考虑,无法就学生的地域差异设定不同的
培养目标,如何采取其它有效措施,实现学生差异化培养,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
研究的问题。
1.2[目标内涵]
在培养目标的论证方面,对利益相关方的调查不够全面,取得各方认同的途径
还可以更丰富。具体表现在:
(1)培养目标对校友的宣传力度不够,获得的对培养目标的评价信息不充分。
(2)对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咨询力度还不够,内容还不够详尽。
(3)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热度不
够。
1.3[目标评价]
(1)培养目标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师生、用人单位和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标的评价还缺乏国
家层面的制度引导,评价标准也不一致。各方对方针政策、教学现状、专业特性、
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等方面,理解角度不同,因此评价的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别,未
能完全形成合力,影响了培养目标修订工作的有效推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人

19
单位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
(2)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跟踪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追踪主要存在的不足是,重视初次就业数据和质量的
分析,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情况掌握不够及时,还未形成完善的定事、定时、定人、
定责的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机制。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1.1[目标定位]
(1)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省外各地区教育
主管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各地就业需求与基础教育状况,拓展合作区域,并选择基
础教育研究突出的学校建立实践基地。
(2)充分了解不同区域对学生知识体系需求差异的前提下,坚持学生中心理念,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设置个性化选修课程、学术交流、个性化指导、第二课
堂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1.2 [目标内涵]
(1)加强培养目标对校友的宣传力度,通过建立校友微信或 qq 群,定期发布
培养目标修订信息,征询修改建议。
(2)加强与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的联系,采取进校访谈、走访调研、问卷调
查等形式,全面、准确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以产出为导向修订培养目
标。
(3)加大毕业论文选题与化学教学的关联度,推行双导师制度,聘请有经验的
中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提升学生的从教和教研能力。
1.3 [目标评价]
(1)完善培养目标评价机制。根据校院两级文件,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目标评
价工作小组的职责和分工,将目标评价和信息反馈纳入日常本科教学运行与管理工
作。定期组织召开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培养目标论证会。进一步提高调查问卷内容
设计的科学性,增加评价方的样本量,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扩大调研范围。通过对中学等用人单位的调研,借鉴其他高等院校师范专业,
特别是国内知名师范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先进经验,对基础教育专家的
访谈、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座谈等,广泛收集本专业人才培养利益相关方对培养目
标合理性评价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20
(2)增加对毕业生的跟踪力度。加强导师制度的建设,增加导师和学生的联系。
导师结合具体工作,在导师制活动、课堂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教学指导和学
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等方面积极践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与学生建立良好师
生关系。
拓宽对毕业生的跟踪渠道。充分发挥本专业校友微信群和 QQ 群的作用,每届
校友指定一位联络人,定期(例如 1 年)收集毕业生工作后获得的各类奖励、各类
荣誉称号、主持或参加的课题、发表的论文、参加的各类比赛和各类学术会议、指
导学生获奖和班级获奖情况等,尽量全面地搜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并通过毕
业生获得更多用人单位、家长、同行的满意度调查数据,以便更有力地支撑本专业
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

21
标准 2 毕业要求
2.0 毕业要求落实评价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
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
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
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
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
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
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
路人。
 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
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4 [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
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
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 学会育人
2.5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
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
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
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
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 学会发展
2.7 [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
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

22
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
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2.0 [毕业要求落实评价] 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
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
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2.0.1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
本专业参照教育部发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附录2.0-1】、《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附录2.0-2】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附录2.0-3】等标准规定,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
行)》【附录2.0-4】、《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附录2.0-5】和《普
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化学类)》【附录2.0-6】的指标要求,
结合现有专业基础、专业建设规划、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在师德、教学、育人和发展等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
德规范为准绳,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
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2.1.1(明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知行中小学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德才兼备、依法执教。
2.1.3(坚持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关爱学生,做
学生的良师益友,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
2.2【教育情怀】认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性,有积极投身中学化
学教学的热情和意愿;具备从教的丰富知识和良好素养;有正确的教育观,认识中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理解、平等对待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2.2.1(认同教师职业)热爱教育事业,认同化学教师职业,具有教书育人的荣
誉感和责任感;积极构建从教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23
2.2.2(把握育人规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和关爱学生,敬业
爱岗,努力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2.3【学科素养】系统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和化学实验基本
技能,理解化学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了
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
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3.1 (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
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2.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
析、解决实验问题。
2.3.3(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基
本知识。
2.3.4(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了解环境、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用于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2.3.5(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与学科教学论的关系等学
习科学相关知识。
2.4【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中学化学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
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和中学化学教材。在教育实践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够依据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结合化学教学知识和现
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有初步的教学能
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2.4.1(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中
学化学教学基本知识和方法。
2.4.2(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准确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涵与要点,能根据现
代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综合运用化学专业知识和
教育教学原理进行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并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
价。
2.4.3(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
技能,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手段开展中学化学教学活动。

24
2.4.4(有教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化学及
相关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
2.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具备班级集体
管理的技能与策略,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在班主任工作实
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体验和良好效果。
2.5.1(掌握班级管理策略)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具
备班级管理的技能与策略,能够掌握班级管理的规律和方法,能结合化学学科教学
进行育人活动。
2.5.2(有效开展班级活动)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班主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
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
育活动,创建健康、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2.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化学学科育人的价
值,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爱祖国、爱科学、安全常识、环境保护等内容,
有机结合化学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
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6.1(掌握综合育人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掌握促进中
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2.6.2(开展综合育人活动)理解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树立“三全育人”理念,
具有结合化学教学开展育人实践的能力,将爱祖国、爱科学、安全环保等内容融入
教学活动中;能在中学教育实践中参与组织与化学有关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
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理解教师是反思实践者,初步
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
教育教学问题;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
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7.1(具有自主反思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和反思的意识,理解教育反思的含义
和在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
题。
2.7.2(有效开展反思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发现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

25
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能制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
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2.8.1(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价值,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能够在团队中做好自己承担的角色,并能与其他成员团结合作,将合作学习作为中
学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2.8.2(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合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倾听
他人的意见,以合适的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分享交流学习经验。
2.0.2 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并简要分析内涵关联
关系。
表2-1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支撑情况
培养目标
1.师德高尚 2.学识扎实 3.以生为本 4.终身学习
毕业要求
奉献教育 科学施教 善于育人 善于沟通

2.1 师德规范 √
2.2 教育情怀 √
2.3 学科素养 √
2.4 教学能力 √
2.5 班级指导 √
2.6 综合育人 √

2.7 学会反思 √

2.8 沟通合作 √

表2-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情况的简要说明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1)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支撑“师德高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具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师德高尚
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奉献教育
(2)毕业要求 2“教育情怀”对应支撑“奉献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学生
应“心系学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投身教育,愿意

26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1)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支撑培养目标“学识扎实”。要求学生要系
统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及环境、
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化学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
学识扎实
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联系。
科学施教
(2)毕业要求4“教学能力”支撑培养目标“科学施教”。要求学生要针
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化学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
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化学教学基本技能。
(1)毕业要求 5“班级指导”支撑培养目标“以生为本”。要求学生要掌
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具备班级集体管理的技能与
以生为本 策略。
善于育人 (2)毕业要求 6“综合育人”支撑“善于育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了
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有机结合化学教学进行育人活
动;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1)毕业要求 7“学会反思”对应支撑“终身学习”培养目标。要求学生
应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
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了解
终身学习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
善于沟通 职业生涯规划。
(2)毕业要求 8“沟通合作”支撑培养目标“善于沟通”。要求学生要理
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
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2.0.3 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8 条(2.1-2.8)的覆盖情况并进
行分析(专业不宜照搬这 8 条要求,而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点的
毕业要求,并在广度、深度和程度上完全覆盖认证标准 8 条内容)。
专业毕业要求对认证标准“毕业要求”8 条(2.1-2.8)的覆盖情况见表2-3。
表2-3 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8 条对照表
专业毕业要求 认证标准毕业要求 覆盖情况说明与分析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 2.1 【师德规范】践行社会 在价值认同、师德规范、
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 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 依法施教、教育理念、
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 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等
社会主义;贯彻党的教育方 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 方面提出要求,涵盖了
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中 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 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 准(第二级)》有关“师
绳,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立 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德规范”的内容。

27
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 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
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 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
的“四有”好教师。 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
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认同教师工 2.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 在职业认知、从教信念、
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 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
性,有积极投身中学化学教学 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 学生观等方面提出要
的热情和意愿;具备从教的丰 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 求,涵盖了《中学教育
富知识和良好素养;有正确的 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 专业认证标准(第二
教育观,认识中学生身心发展 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 级)》有关“教育情怀”
规律,尊重、理解、平等对待 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 的内容。
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 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
者。 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的引路人。
2.3【学科素养】系统地掌握 2.3【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 在知识、能力、素养等
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 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方面提出要求,涵盖了
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化学知识 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
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数 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 准(第二级)》有关“学
学、物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 科素养”的内容。其中
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 “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了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 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 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
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 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产实践的联系、具有安
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全环保意识。” 等描述,
凸显专业素养要求,体
现专业特色,同时进一
步强调课程思政的要
求。
2.4【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 2.4【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 在化学学科教学基础知
育基本理论、中学化学教育基 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 识和技能、教育技术能
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化学学科 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 力、教学评价和研究能
课程标准和中学化学教材。在 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 力等方面提出要求,涵
教育实践中,以学生发展为中 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 盖了《中学教育专业认
心,能够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 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 证标准(第二级)》有
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 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 关“教学能力”的内容。
科认知特点,结合化学教学知 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
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 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8
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
教学体验,具有初步的教学能
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2.5.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 2.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 在德育知识、班级建设
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 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 与管理能力、中学生心
方法;具备班级集体管理的技 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 理辅导等方面提出要
能与策略,掌握班级组织与建 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求,涵盖了《中学教育
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在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 专业认证标准(第二
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 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级)》有关“班级指导”
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 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的内容。
获得积极体验和良好效果。 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 2.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 在学科育人价值、主题
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 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教育、社团活动和校园
解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能够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结 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要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 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求,涵盖了《中学教育
爱祖国、爱科学、安全常识、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 专业认证标准(第二
环境保护等内容,有机结合化 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 级)》有关“综合育人”
学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 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 的内容。
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 生进行教育引导。
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
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和引导。
2.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 2.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 在终身学习、反思意识、
习与专业发展意识,理解教师 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能
是反思实践者,初步掌握反思 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 力、教育研究创新能力、
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 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 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提
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 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 出要求,涵盖了《中学
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 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
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 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 二级)》有关“学会反思”
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 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 的内容。
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 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
划。 问题。
2.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 2.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 在团队协作意识、知识
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 同体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 与技能、团队活动体验
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 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 等方面提出要求,涵盖
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 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

29
验。 标准(第二级)》有关“沟
通合作”的内容。
2.0.4 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
点,每项毕业要求可分解成多个指标点(建议不多于 4 个),分解后的指标点需要
有名称和指标点能力描述并可衡量。
本专业将8个毕业要求分解为22个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指标点
全覆盖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的标准。制定了《化工与
材料学院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与方法》【附录2.0-7】,并对本专业2020 届
毕业生开展了毕业要求达成评价【附录2.0-8】,评价结果(见表2-5)表明,各个毕
业要求分解指标点和毕业要求均为合理。
毕业要求分解的指标点见表2-4。
表2-4 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一览表

专业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名称及能力描述
2.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 2.1.1(明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
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
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 2.1.2(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贯彻党的教
德树人为己任;以中小学教师职 育方针,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德才兼
业道德规范为准绳,具有依法执 备、依法执教。
教的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 2.1.3(坚持立德树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为人
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 师表为准则,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立
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志成为“四有”好教师。
2.2【教育情怀】认同教师工作 2.2.1(认同教师职业)热爱教育事业,认同化学教
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性,有 师职业,具有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积极
积极投身中学化学教学的热情 构建从教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和意愿;具备从教的丰富知识和 2.2.2(把握育人规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
良好素养;有正确的教育观,认 念,尊重和关爱学生,敬业爱岗,努力为学生成
识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 长创造条件和机会,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理解、平等对待学生,做学生健
康成长的引导者。
2.3【学科素养】系统地掌握化 2.3.1(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学科的知识体
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 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理解化学知识体系基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本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物理 解决问题的能力。

30
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化学与 2.3.2(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化学与日
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
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联系,对学 2.3.3(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
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和物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2.3.4(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了解环境、计算机等相
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化学问
题,了解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具有安全环保意识。
2.3.5(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
学与学科教学论的关系等学习科学相关知识。
2.4【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 2.4.1(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
基本理论、中学化学教育基本原 育教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中学化学教学基本
理和方法。熟悉化学学科课程标 知识和方法。
准和中学化学教材。在教育实践 2.4.2(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准确理解中学化学课程
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够依 标准内涵与要点,能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针
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 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综合运用化
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结 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原理进行中学化学教学设
合化学教学知识和现代教育信 计,开展教学活动,并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
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 价。
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有初步 2.4.3(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
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理论和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能灵活运用现
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手段开展中学化学教学活
动。
2.4.4(有教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
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化学及相关知识,根据教育
教学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
2.5.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 2.5.1(掌握班级管理策略)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
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 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具备班级管理的技能与
法;具备班级集体管理的技能与 策略,能够掌握班级管理的规律和方法,能结合
策略,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 化学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在班主任工 2.5.2(有效开展班级活动)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
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 班主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通过主题班会、团队
教育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体验 活动等方式,增强班级凝聚力,参与德育和心理
和良好效果。 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创建健康、团结协作、积
极向上的班集体。
2.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 2.6.1(掌握综合育人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

31
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化 养成教育规律,掌握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
学学科育人的价值,能够在日常 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爱祖国、爱 2.6.2(开展综合育人活动)理解化学学科育人的价
科学、安全常识、环境保护等内 值,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具有结合化学教学
容,有机结合化学教学进行育人 开展育人实践的能力,将爱祖国、爱科学、安全
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 环保等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在中学教育实践
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 中参与组织与化学有关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
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教育和引导。
2.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 2.7.1(具有自主反思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和反思的
与专业发展意识,理解教师是反 意识,理解教育反思的含义和在中学化学教师专
思实践者,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 业发展中的价值,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
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 和解决教学问题。
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 2.7.2(有效开展反思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决教育教学问题;了解国内外基 初步掌握反思的方法和技能,能够发现并分析教
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时代 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国内
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 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
业生涯规划。 需求,能制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 2.8.1(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和价值,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做好
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 自己承担的角色,并能与其他成员团结合作,将
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合作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2.8.2(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合作的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合适
的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分享交流学习
经验。
2.0.5 逐条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填写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
果表(可使用认证标准7.2内部监控有关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相关信息举证)。
最近一次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是2020年11月开展的对2020届毕业生评价工作。
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具体方法详见《化工与材料学院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
机制与方法》【附录2.0-7】。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附录2.0-9】规定:满60分
为及格,因此,各项毕业要求达成直接评价标准值设定为0.60,间接评价达成值为3
分。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的直接、间接达成评价内容及评价结果见表2-5-1至表2-5-4。
从结果可以看出,8个毕业要求,直接评价结果有5个毕业要求的达成值在0.8以上,

32
有3个毕业要求的达成值在0.75到0.8之间;间接评价结果均在4分以上。说明2020届
学生的毕业要求均已达成【附录2.0-8】。
表 2-5-1 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表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法 达成期望
毕业要求 (定量值、定性 达成情况
直接评价 间接评价 达成描述)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学生自评问卷
支撑该毕业指标 0.6 以上为达成;间 (0.828)
2.1【师德规范】 实习指导教师
点的课程成绩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4.43)
评价 为达成。 (4.92)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学生自评问卷
支撑该毕业指标 0.6 以上为达成;间 (0.821)
2.2【教育情怀】 实习指导教师
点的课程成绩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4.41)
评价 为达成。 (4.95)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学生自评问卷
支撑该毕业指标 0.6 以上为达成;间 (0.758)
2.3【学科素养】 实习指导教师
点的课程成绩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4.38)
评价 为达成。 (4.19)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学生自评问卷 0.6 以上为达成;间
支撑该毕业指标 (0.771)
2.4【教学能力】 实习指导教师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点的课程成绩 (4.29)
评价 为达成。
(4.25)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学生自评问卷 0.6 以上为达成;间
支撑该毕业指标 (0.814)
2.5【班级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点的课程成绩 (4.24)
评价 为达成。
(4.75)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学生自评问卷 0.6 以上为达成;间
支撑该毕业指标 (0.804)
2.6【综合育人】 实习指导教师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点的课程成绩 (4.31)
评价 为达成。
(4.33)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学生自评问卷 0.6 以上为达成;间
支撑该毕业指标 (0.760)
2.7【学会反思】 实习指导教师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点的课程成绩 (4.31)
评价 为达成。
(4.19)
支撑该毕业指标 学生自评问卷 直接评价法达成值 达成
2.8【沟通合作】
点的课程成绩 实习指导教师 0.6 以上为达成;间 (0.836)

33
评价 接评价法 3 分以上 (4.31)
为达成。 (4.21)
表2-5-2 2020届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表

指标点达成 毕业要求达成
专业的毕业要求 指标点
值 值
2.1.1(明确政治方向) 0.839
2.1【师德规范】 2.1.2(坚定理想信念) 0.828 0.828
2.1.3(坚持立德树人) 0.944
2.2.1(认同教师职业) 0.830
2.2【教育情怀】 0.821
2.2.2(把握育人规律) 0.821
2.3.1(掌握化学学科知识) 0.774
2.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0.758
2.3【学科素养】 2.3.3(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0.797 0.758
2.3.4(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0.821
2.3.5(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 0.759
4.1(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 0.798
2.4.1(具备专业教学能力) 0.771
2.4【教学能力】 0.771
2.4.2(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 0.800
2.4.3(有教学研究能力) 0.809
2.5.1(掌握班级管理策略) 0.814
2.5【班级指导】 0.814
2.5.2(有效开展班级活动) 0.819
2.6.1(掌握综合育人方法) 0.804
2.6【综合育人】 0.804
2.6.2(开展综合育人活动) 0.824
2.7.1(具有自主反思意识) 0.760
2.7【学会反思】 0.760
2.7.2(有效开展反思实践) 0.814
2.8.1(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0.836
2.8【沟通合作】 0.836
2.8.2(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0.837
备注:毕业要求直接评价达成值为毕业要求各分解指标点的达成值的最小值。

34
表2-5-3 2020届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值学生自评结果

毕业要求
师德 教育 学科 教学 班级 综合 学会 沟通
等级 人数 规范 情怀 素养 能力 指导 育人 反思 合作

很好达成(5) 22 23 21 19 18 20 20 20
达成(4) 16 13 16 16 16 15 15 15
基本达成(3) 4 6 5 7 8 7 7 7

未达成(2) 0 0 0 0 0 0 0 0
达成值 4.43 4.41 4.38 4.29 4.24 4.31 4.31 4.31
达成情况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表2-5-4 2020届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值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结果

毕业要求
师德 教育 学科 教学 班级 综合 学会 沟通
评价人
能力 人数 规范 情怀 素养 能力 指导 育人 反思 合作
等级
优秀(5) 39 41 10 12 20 8 8 9

良好(4) 4 2 33 30 23 35 35 34

中等、一般(3) 0 0 0 1 0 0 0 0
教学实习指
导教师 差(2) 0 0 0 0 0 0 0 0
达成值 4.90 4.95 4.23 4.26 4.46 4.19 4.19 4.21
达成情况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优秀(5) 41 41 7 10 41 21 4 9

良好(4) 2 2 36 33 2 21 39 34
班主任实习 中等、一般(3) 0 0 0 0 0 1 0 0

指导教师 差(2) 0 0 0 0 0 0 0 0
达成值 4.95 4.95 4.16 4.23 4.95 4.46 4.09 4.21
达成情况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达成

2.0.6 学生和教师了解毕业要求渠道及认知情况。
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学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附录 2.0-10】
使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要求加深理解和认识,使“一践行三学会”深入人心。
2.0.6.1 向教师公布专业毕业要求的渠道

35
(1)全体专业教师参与修订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邀请校外高校专
家、行业专家、校友及用人单位共同参加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从中深入了解毕业
要求的内涵。
(2)在课程组召开的课程建设研讨会上,组织教师开展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的
研讨、交流,探讨毕业要求达成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对毕业要求内涵的理
解。
(3)通过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
点的关联,采用恰当的教学环节评价,实现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可衡量。
2.0.6.2 向学生公布专业毕业要求的渠道
( 1 ) 在 学 校 招 生 信 息 网 ( https://www.qztc.edu.cn/zs/ )、 学 院 网 页
(https://www.qztc.edu.cn/hcxy/)、招生简章等向入学前的新生公布专业毕业要求,
并结合招生宣传咨询会等途径,介绍、宣传专业毕业要求。
(2)通过召开新生入学教育,班会,向学生介绍化学专业概况、培养目标、毕
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解读课程教学大纲,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学习与毕
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加深对毕业要求的认识。
(4)辅导员和班导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座谈会和个人交流等形式对
学生专业学习、学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毕业要求的了解。
2.0.6.3 教师对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认知情况
(1)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修订研讨会,根据各自任课的情
况发表意见和看法,为专业的毕业要求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建言献策。
(2)通过检查课程教学大纲发现所有教师均能在大纲中明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
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明确所任课程的培养任务,说明教师们已掌握针对本专业各
项毕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3)在考核环节,教师会根据课程目标出卷、分析考卷或其他考核结果,采用
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详见第 4 部分),再根据达成结果反思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法改进的措施(详见第 4 部分),说明教师们已领会持续改进的理念,深刻
理解专业毕业要求的内涵和意义。
2.1 [师德规范]
本指标包括明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立德树人三个分指标点,主要

36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等课程支撑该指标的达成【附录2.1-1】。按课程成绩评价,学生整体达成
值为0.828(表2-6),学生个人达成值最小为0.771(图2-1)。学生对相关支撑课程
和实践环节的掌握情况良好,初步养成从事教育行业所需的道德修养和认识,然后
通过教育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附录2.1-2】,把师德认识和体验逐渐转化为
师德养成;间接评价达成值为4.43,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本专业学生具有较为坚定
的从事教育行业的理想信念【附录2.1-3、4】。
表 2-6 “师德规范”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专业 毕业要 达成评价周
评价 形成的记录 达成
毕业 求指标 用于评价的课程 评价依据 期/评价机构
方法 文档 情况
要求 点 和责任人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绩
思想道德修养与 过程+ 课率、作业完 求达成评价 单、作业或
法律基础 结果 成情况、报告 小组/课程负 报告、小论
或小论文等 责人 文
一年/毕业要
期末考试、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 过程+ 求达成评价 试卷、成绩
中考试、到课
要 结果 小组/课程负 单、作业
率、课堂练习
责人
一年/毕业要
期末考试、慕
马克思主义基本 过程+ 求达成评价 试卷、成绩
课成绩与小
原理 结果 小组/课程负 单、小论文
论文成绩
2.1 2.1.1 责人
师德 明确政 一年/毕业要 达成
规范 治方向 毛泽东思想和中 求达成评价 0.839
期末考试、期
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程+ 小组/课程负 试卷、成绩
中考试、到课
理论体系概论 结果 责人 单
率、课堂表现
(1)(2)

慕课学习、小 一年/毕业要
慕课成绩、
过程+ 论文成绩、到 求达成评价
形势与政策 成绩单、小
表现 课率、课堂表 小组/课程负
论文
现 责人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要
过程+ 课率、作业完 求达成评价 试卷、作业、
军事理论
结果 成情况、报告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或小论文 责人

37
一年/毕业要
期末考试、平
过程+ 求达成评价 试卷、作业、
应用写作 时出勤、听课
结果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情况、作业
责人
线上成绩包 一年/毕业要
括单元测验、 求达成评价
过程+
教师口语 单元作业、课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表现
堂讨论、期末 责人
口试考试
一年/毕业要
军事训练 过程 训练表现 求达成评价 成绩单
小组/辅导员
一年/毕业要
综合 听课、授课、 求达成评价 听课笔记、
教育实习 性评 班主任工作、 小组/校内、 教案、实习
价 实习总结 校外指导教 日志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绩
思想道德修养与 过程+ 课率、作业完 求达成评价 单、作业或
法律基础 结果 成情况、报告 小组/课程负 报告、小论
或小论文等 责人 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 一年/毕业要
期末考试、期
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程+ 求达成评价 试卷、成绩
中考试、到课
理论体系概论 结果 小组/课程负 单
2.1.2 率、课堂表现
(1)(2) 责人 达成
坚定理
一年/毕业要 0.828
想信念 期末考试、慕
马克思主义基本 过程+ 求达成评价 试卷、成绩
课成绩与小
原理 结果 小组/课程负 单、小论文
论文成绩
责人
一年/毕业要
期末考试、期
过程+ 求达成评价 试卷、成绩
师德与法规 中考试、到课
结果 小组/课程负 单
率、课堂练习
责人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绩
思想道德修养与 过程+ 课率、作业完 求达成评价 单、作业或
法律基础 结果 成情况、报告 小组/课程负 报告、小论
2.1.3 或小论文等 责人 文
坚持立 慕课学习、小 一年/毕业要 达成
慕课成绩、、 0.944
德树人 过程+ 论文成绩、到 求达成评价
形势与政策 成绩单、小
表现 课率、课堂表 小组/课程负
论文
现 责人
师德与法规 过程+ 期末考试、期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绩

38
结果 中考试、到课 求达成评价 单
率、课堂练习 小组/课程负
责人
一年/毕业要
综合 听课、授课、 求达成评价 听课笔记、
教育实习 性评 班主任工作、 小组/校内、 教案、实习
价 实习总结 校外指导教 日志
师、学生

图 2-1 毕业要求[师德规范]学生达成情况散点图
2.2 [教育情怀]
该指标包括认同教师职业、把握育人规律等 2 个指标点,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生产劳动、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等课程支撑该指标的达
成【附录 2.2-1】,再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导论、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活
动及第二课堂活动【附录 2.2-2】,促进学生教育情怀的养成。按课程成绩评价,学
生整体达成值为 0.821(表 2-7),学生个人达成值最小为 0.725(图 2-2),由此说明
学生对相关支撑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掌握情况良好,对育人的价值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按间接评价达成值为 4.40 以上。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教
育行业意愿的比例达 90%以上【附录 2.1-3】,学生对教书育人及其价值的认同度高,
说明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已养成良好的教育情怀。
表 2-7 教育情怀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毕业
专业 达成评价周期/
要求 评价 形成的记 达成
毕业 用于评价的课程 评价依据 评价机构和责
指标 方法 录文档 情况
要求 任人

2.2 2.2.1 思想道德修养与 过程+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要求 试卷、成绩 达成

39
教育 认同 法律基础 结果 课率、作业完 达成评价小组/ 单、作业或 0.830
情怀 教师 成情况、报告 课程负责人 报告、小论
职业 或小论文等 文
期末考试、期 一年/毕业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 过程+ 试卷、成绩
中考试、到课 达成评价小组/
要 结果 单、作业
率、课堂练习 课程负责人
毛泽东思想和中 一年/毕业要求
期末考试、期
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程+ 达成评价小组/ 试卷成绩
中考试、到课
理论体系概论 结果 课程负责人 单
率、课堂表现
(1)(2)
慕课学习、小 一年/毕业要求
形势与政策 过程+ 论文成绩、到 达成评价小组/ 慕课成绩、
(1)(2)(3)(4) 表现 课率、课堂表 课程负责人 小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 期末考试、平 一年/毕业要求
过程+ 试卷、成绩
与就业指导 时表现、课堂 达成评价小组/
结果 单
(1)(2) 讨论 课程负责人
期末考试、期 一年/毕业要求
过程+ 试卷、成绩
师德与法规 中考试、到课 达成评价小组/
结果 单
率、课堂练习 课程负责人
考勤、随堂练 一年/毕业要求 成绩单、教
过程+ 习、教学设计、 达成评价小组/ 学设计、课
现代教育技术
结果 课件及微课作 课程负责人 件及微课
品、上机测试 作品
一年/毕业要求
达成评价小组/
军事训练 过程 军训表现 成绩单
课程负责人辅
导员
一年/毕业要求 成绩单、听
教育见习 表现、听课笔
过程 达成评价小组/ 课笔记、见
(1)(2)(3)(4) 记、见习心得
课程负责人 习心得
一年/毕业要求 听课笔记、
达成评价小组/ 教案、班主
教育
教育实习 综合性评价 校内、外指导教 任工作总
实习
师、学生 结、实习日

期末考试、期 一年/毕业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 过程+ 试卷、成绩
中考试、到课 达成评价小组/
2.2.2 原理 结果 单
率、课堂表现 课程负责人
把握 达成
毛泽东思想和中 一年/毕业要求
育人 期末考试、期 0.821
规律 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程+ 达成评价小组/ 试卷、成绩
中考试、到课
理论体系概论 结果 课程负责人 单
率、课堂表现
(1)(2)

40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求
过程+ 试卷、成绩
教育学基础 表现、作业等、 达成评价小组/
结果 单、作业
期末试卷 课程负责人
期末考试、期 一年/毕业要求
过程+ 试卷、成绩
师德与法规 中考试、到课 达成评价小组/
结果 单
率、课堂练习 课程负责人
线上成绩包括 一年/毕业要求
单元测验、单 达成评价小组/
过程+
教师口语 元作业、课堂 课程负责人 成绩单
表现
讨论、期末口
试考试
平时作业和课 一年/毕业要求
过程+ 堂实践表现、 作业、作
教师书写技能 达成评价小组/
表现 期中创作、期 品、成绩单
课程负责人
末创作
听课笔记、
一年/毕业要求
听课、授课、 教案、班主
综合 达成评价小组/
教育实习 班主任工作、 任工作总
性 校内、校外指导
实习总结 结、实习日
教师、学生 志

图 2-2 毕业要求[教育情怀]学生达成散点图

2.3 [学科素养]
该指标包括掌握化学学科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等 5 个指标点,主要由无机化学、有机
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应实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教育
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化学教学论等课程支撑【附录 2.3-1】。按课程成绩评价,学
生整体达成值为 0.759(表 2-8),学生个人达成值最小为 0.679(图 2-3);间接评价

41
达成值为 4.19 以上。表明本专业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专业实践能力、
认识学科作用,达到学科素养的毕业要求。
表 2-8 学科素养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毕业
专业 达成评价周
要求 评价方 形成的记 达成
毕业 用于评价的课程 评价依据 期/评价机
指标 法 录文档 情况
要求 构和责任人

2.3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学科 要求达成评
过程+ 表现、作业、 试卷、作
素养 无机化学A、A+
结果 期中、期末考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试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分析化学
结果 期中、期末考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试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有机化学A1、A2
结果 期中、期末考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试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物理化学A1、A2
2.3.1 结果 期中、期末考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掌握 试 程负责人
达成
化学 一年/毕业
到课率、课堂 0.774
学科 过程+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知识 仪器分析 表现、作业、
结果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期末考试
程负责人
过程+ 一年/毕业
结果 期末考试、到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化学史 课率、课堂表
价小组/课 单

程负责人
过程+ 一年/毕业
结果 期末考试、到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结构化学 课率、课堂表
价小组/课 单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到课率、课堂 要求达成评
过程+ 试卷、作
化工原理B 表现、作业、
结果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期末考试
程负责人
毕业论文 综合 毕业论文指导 一年/毕业 毕业论文、

42
教师成绩、同 要求达成度 指导教师
行专家成绩、 评价小组/ 成绩、同行
答辩成绩 专业主任 专家成绩、
答辩成绩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
要求达成评 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试卷、成绩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末考试 程负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
要求达成评 实验报告、
分析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试卷、成绩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末考试 程负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
要求达成评 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试卷、成绩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末考试 程负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
要求达成评 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试卷、成绩
2.3.2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掌握 末考试 程负责人
化学 一年/毕业 达成
实验 预习、实验操
要求达成评 实验报告、 0.758
基本 过程+ 作、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 试卷、成绩
技能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末考试 程负责人
线上学习、实 一年/毕业 线上成绩、
过程+ 验操作、实验 要求达成评 操作成绩、
大学物理实验B 实验报告
表现 报告、期末操 价小组/课
作考试 程负责人
预习、操作、 一年/毕业
实验报告、实 要求达成评 实验报告、
中学化学实验研 过程+
验方案设计及 价小组/课 试卷、成绩
究与设计 结果
操作、期末考 程负责人 单

一年/毕业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
教师成绩、同 要求达成评
毕业论文 综合 成绩、同行
行专家成绩、 价小组/专
专家成绩、
答辩成绩 业主任 答辩成绩
2.3.3 出勤率、课堂 一年/毕业
掌握 大学英语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达成
专业 A(1)(2)(3)(4) 结果 期末口试&笔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0.797
基础 试 程负责人

43
知识 期末试卷、过 一年/毕业
程考核包括考 要求达成评
高等数学B(1) 过程+ 试卷、成绩
勤、作业、在 价小组/课
(2) 结果 单作业
线开放课程学 程负责人
习、月考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 试卷、作
课率、课堂表 业、成绩单
过程+ 要求达成评
大学物理B 现、作业完成
结果 价小组/课
情况、期中考
试、小测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到课率、课堂 要求达成评
专业英语与文献 过程+ 试卷、作
表现、作业、
检索 结果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期末考试
程负责人
出勤率、课堂 一年/毕业
大学英语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A(1)(2)(3)(4) 结果 期末口试&笔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试 程负责人
闭卷上机考 一年/毕业
过程+ 试,平时为月 要求达成评
计算机基础 成绩单
结果 考、作业、考 价小组/课
勤、实验。 程负责人
月考、实验、 一年/毕业
过程+ 作业、考勤、 要求达成评
数据库基础 成绩单
2.3.4 结果 期末考试(机 价小组/课
掌握 考) 程负责人
相关 达成
一年/毕业 0.821
学科 到课率、课堂
过程+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知识 化工原理B 表现、作业、
结果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期末考试
程负责人
考勤、随堂练 一年/毕业 成绩单、教
过程+ 习、教学设计、 要求达成评 学设计、课
现代教育技术
结果 课件及微课作 价小组/课 件及微课
品、上机测试 程负责人 作品

一年/毕业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指导
指导教师
教师成绩、同 要求达成评
毕业论文 综合 成绩、同行
行专家成绩、 价小组/专
专家成绩、
答辩成绩 业主任 答辩成绩
2.3.5 出勤率、课堂 一年/毕业
了解 大学英语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达成
学习 A(1)(2)(3)(4) 结果 期末口试&笔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0.759
科学 试 程负责人

44
相关 到课率、课堂 一 年 / 毕 业
知识 过程+ 表现、作业等、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教育学基础
结果 期末试卷 价小组/课 单、作业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 年 / 毕 业
过程+ 表现、作业等、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心理学基础
结果 期末试卷 价小组/课 单、作业
程负责人
现代教育技术 考勤、随堂练 一年/毕业 成绩单、教
过程+ 习、教学设计、 要求达成评 学设计、课
结果 课件及微课作 价小组/课 件及微课
品、上机测试 程负责人 作品
到课率、课堂 一 年 / 毕 业
过程+ 表现、作业等、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化学教学论
结果 期末考试 价小组/课 单、作业
程负责人

图 2-3 毕业要求[学科素养]学生达成度散点图
2.4 [教学能力]
该指标包括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具备专业教学能力、掌握教学技能与手
段和有教学研究能力等4个指标点,主要通过开设系列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
论课程,即通过教育实践、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教育
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课程支撑该指标的达成【附录2.4-1】,再通过教育实践、各
类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与比赛【附录2.4-2~5】,使学生逐渐熟悉中学化学学科课程
标准,掌握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能进行教学设计、组
织实施和教学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初步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
学研究能力。按课程成绩评价,学生整体达成值为0.771(表2-9),学生个人达成

45
值最小为0.692(图2-4);间接评价达成值为4.25及以上。表明学生达到教学能力的
毕业要求。
表 2-9 教学能力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毕业
专业 达成评价周
要求 用于评价 评价 形成的记 达成
毕业 评价依据 期/评价机构
指标 的课程 方法 录文档 情况
要求 和责任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过程+ 表现、作业等、 求 达 成 评 价
教育学基础 绩单、作
结果 期末试卷 小组/课程负

责人
线上成绩包括 一年/毕业要
单元测验、单 求达成评价
过程+
教师口语 元作业、课堂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表现
讨论、期末口 责人
2.4.1 试考试
掌握 平时作业和课 一年/毕业要 期中创
教学 堂实践表现、 求达成评价 作、期末
过程+ 达成
相关 教师书写技能 期中创作、期 小组/课程负 创作作
表现 0.798
理论 末创作 责人 品、成绩
与知 单
识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2.4 过程+ 表现、作业等、 求 达 成 评 价
化学教学论 绩单、作
教学 结果 期末考试 小组/课程负

能力 责人
听课、授课、 一年/毕业要
综合 班主任工作、 求达成评价 听课笔
教育实习 性评 实习总结 小组/校内、 记、教案、
价 校外指导教 实习日志
师、学生
期末试卷、过 一年/毕业要
程考核包括考 求达成评价 试卷、成
过程+
高等数学B(1)(2) 勤、作业、在 小组/课程负 绩单、作
2.4.2 结果
线开放课程学 责人 业
具备
习、月考 达成
专业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0.771
教学 试卷、作
过程+ 表现、作业、 求达成评价
能力 无机化学 A、A+ 业、成绩
结果 期中、期末考 小组/课程负

试 责人
分析化学 过程+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46
结果 表现、作业、 求达成评价 业、成绩
期中、期末考 小组/课程负 单
试 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有机化学 A1、 过程+ 表现、作业、 求达成评价
业、成绩
A2 结果 期中、期末考 小组/课程负

试 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物理化学 A1、 过程+ 表现、作业、 求达成评价
业、成绩
A2 结果 期中、期末考 小组/课程负

试 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要
实验报
无机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求达成评价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末考试 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要
实验报
分析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求达成评价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末考试 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要
实验报
有机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求达成评价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末考试 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过程+ 表现、作业、 求达成评价
仪器分析 业、成绩
结果 期中、期末考 小组/课程负

试 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过程+ 表现、作业等、 求 达 成 评 价
化学教学论 绩单、作
结果 期末考试 小组/课程负

责人
预习、操作、 一年/毕业要
实验报告、实 求 达 成 评 价 实验报
中学化学实验研 过程+
验方案设计及 小组/课程负 告、试卷、
究 结果
操作、期末考 责人 成绩单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过程+ 表现、作业、 求达成评价
结构化学 业、成绩
结果 期中、期末考 小组/课程负

试 责人
化学史 过程+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47
结果 表现、作业等、 求 达 成 评 价 绩单、作
期末试卷 小组/课程负 业
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过程+ 表现、作业等、 求 达 成 评 价
心理学基础 绩单、作
结果 期末试卷 小组/课程负

责人
训练表现 一年/毕业要 成绩单
中学化学教师技
求达成评价
能训练(含三字 过程
小组/课程负
一话)
责人
听课笔记、见 一年/毕业要 听课笔
习心得 求达成评价 记、见习
教育见习 过程
小组/课程负 心得
责人
听课、授课、 一年/毕业要
综合 班主任工作、 求达成评价 听课笔
教育实习 性评 实习总结 小组/校内、 记、教案、
价 校外指导教 实习日志
师、学生
闭卷上机考 一年/毕业要
过程+ 试,平时为月 求达成评价
计算机基础 成绩单
结果 考、作业、考 小组/课程负
勤、实验。 责人
月考、实验、 一年/毕业要
过程+ 作业、考勤、 求达成评价
数据库基础 成绩单
结果 期末考试(机 小组/课程负
考) 责人
2.4.3
一年/毕业要 成绩单、
掌握 考勤、随堂练
求达成评价 教学设
教学 过程+ 习、教学设计、 达成
现代教育技术 小组/课程负 计、课件
技能 结果 课件及微课作 0.800
责人 及微课作
与手 品、上机测试


一年/毕业要 视屏光盘
求达成评价
微格与片断教学 表现 片段教学
小组/课程负
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过程+ 表现、作业等、 求 达 成 评 价
化学教学论 绩单、作
结果 期末考试 小组/课程负

责人

48
平时表现、作 一年/毕业要 教学设
中学化学课堂教
业 求达成评价 计、课件
学设计及案例评 过程
小组/课程负

责人
线上成绩包括 一年/毕业要
单元测验、单 求达成评价
过程+
教师口语 元作业、课堂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表现
讨论、期末口 责人
试考试
平时作业和课 一年/毕业要 期中创
堂实践表现、 求达成评价 作、期末
过程+
教师书写技能 期中创作、期 小组/课程负 创作作
表现
末创作 责人 品、成绩

训练表现 一年/毕业要 成绩单
中学化学教师技
求达成评价
能训练(含三字 过程
小组/课程负
一话)
责人
听课笔记、见 一年/毕业要 听课笔
习心得 求达成评价 记、见习
教育见习 过程
小组/课程负 心得
责人
听课、授课、 一年/毕业要
综合 班主任工作、 求达成评价 听课笔
教育实习 性评 实习总结 小组/校内、 记、教案、
价 校外指导教 实习日志
师、学生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要
实验报
物理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求达成评价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小组/课程负
成绩单
末考试 责人
一年/毕业要
2.4.4 到课率、课堂 试卷、作
文献检索与专业 过程+ 求达成评价
有教 表现、作业、 业、成绩
英语 结果 小组/课程负 达成
学研 期末考试 单
责人 0.809
究能
力 平时表现、作 一年/毕业要 教学设
中学化学课堂教
业 求达成评价 计、课件
学设计及案例评 过程
小组/课程负

责人
毕业论文指导 一年/毕业要 毕业论
毕业论文 综合
教师成绩、同 求达成评价 文、指导

49
行专家成绩、 小组/专业主 教师、同
答辩成绩 任 行专家成
绩、答辩
成绩
听课、授课、 一年/毕业要
综合 班主任工作、 求达成评价 听课笔
教育实习 性评 实习总结 小组/校内、 记、教案、
价 校外指导教 实习日志
师、学生

图 2-4 毕业要求[教学能力]学生达成度散点图
2.5 [班级指导]
该指标包括掌握班级管理策略和有效开展班级活动 2 个分指标点,主要通过教
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实践等课程支撑该指标的达成,通过开展中学化学教
育系列专题讲座、学生社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比赛、教育实践等活动【附录
2.5-1~5】,使学生熟悉班级组建、化学活动组织、中学生成长指导及与家长沟通合
作等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素养,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
容与方法,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原理、策略与基本方法。按课程成绩评价,学生
整体达成值为 0.814(表 2-10),学生个人达成值最小为 0.716(图 2-5);间接评价达
成值为 4.24 及以上,表明学生达到班级指导的毕业要求。
表 2-10 班级指导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毕业
专业 达成评价周
要求 评价 形成的记 达成
毕业 用于评价的课程 评价依据 期/评价机构
指标 方法 录文档 情况
要求 和责任人

2.5 2.5.1 期末考试、平时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过程+ 达成
班级 掌握 应用写作 出勤、听课情况、 求 达 成 评 价 业、成绩
结果 0.814
指导 班级 作业 小组/课程负 单

50
管理 责人
策略
到课率、课堂表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过程+ 现、作业等、期 求达成评价
教育学基础 绩单、作
结果 末试卷 小组/课程负

责人
一年/毕业要 成绩单、
中学化学教育系 求达成评价 听课心得
过程 到课率、作业
列专题讲座 小组/课程负
责人
到课率、课堂表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过程+ 现、作业等、期 求达成评价
心理学基础 绩单、作
结果 末试卷 小组/课程负

责人
到课率、课堂表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过程+ 现、作业等、期 求达成评价
心理学基础 绩单、作
结果 末试卷 小组/课程负

责人
2.5.2 实践成绩、身体 一年/毕业要
有效 大学体育 过程+ 素质成绩占、学 求达成评价
成绩单 达成
开展 (1)(2)(3)(4) 表现 习态度、出勤情 小组/课程负
0.819
班级 况 责人
活动 听课、授课、班 一年/毕业要
主任工作、实习 求达成评价 听课笔
综合
教育实习 总结 小组/校内、 记、教案、

校外指导教 实习日志
师、学生

图 2-5 毕业要求[班级管理]学生达成度散点图
2.6 [综合育人]
该指标包括掌握综合育人方法和开展综合育人活动等 2 个分指标点,学生主要

51
通过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口语、教师书写技能、教育实践等课程,了解
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教育、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等方面的知识,支撑该指标的达
成(见表 2-11);再通过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
比赛、教育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附录 2.6-1~4】,使学生能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
掌握化学学科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掌握化学学科育人的内容、途径与
方法,全方位实现综合育人,并获得育人体验,具备结合化学教学进行育人活动的
能力。按课程成绩评价,学生整体达成值为 0.804(表 2-11),学生个人达成值最小
为 0.672(图 2-6);间接评价达成值为 4.31 以上,表明学生达到综合育人的毕业要求。
表 2-11 综合育人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毕业
专业 达成评价周
要求 评价 形成的记 达成
毕业 用于评价的课程 评价依据 期/评价机
指标 方法 录文档 情况
要求 构和责任人

一年/毕业 试卷、作
期末考试、平
过程+ 要求达成评 业、成绩单
应用写作 时出勤、听课
结果 价小组/课
情况、作业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等、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2.6.1 心理学基础
结果 期末试卷 价小组/课 单、作业
掌握
程负责人 达成
综合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0.804
育人
过程+ 表现、作业等、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方法 教育学基础
综合 结果 期末试卷 价小组/课 单、作业
育人 程负责人
听课笔记、见 一年/毕业 听课笔记、
习心得 要求达成评 见习心得、
教育见习 过程
价小组/课 成绩单
程负责人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
2.6.2
过程+ 课率、作业完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开展 军事理论
结果 成情况、报告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达成
综合
或小论文 程负责人 0.824
育人
大学体育 过程+ 实践成绩、身 一年/毕业
活动 成绩单
(1)(2)(3)(4) 表现 体素质成绩 要求达成评

52
占、学习态度、 价小组/课
出勤情况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试卷、作
期末考试、平
过程+ 要求达成评 业、成绩单
应用写作 时出勤、听课
结果 价小组/课
情况、作业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无机化学 A、A+
结果 期中、期末考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试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分析化学
结果 期中、期末考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试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试卷、作
有机化学 A1、A2
结果 期中、期末考 价小组/课 业、成绩单
试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年/毕业
过程+ 表现、作业等、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教育学基础
结果 期末试卷 价小组/课 单、作业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期末考试、到
过程+ 要求达成评 试卷、成绩
化学史 课率、课堂表
结果 价小组/课 单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成绩单
要求达成评
军事训练 过程 军训表现
价小组/辅
导员
听课、授课、 一年/毕业
班主任工作、 要求达成评 听课笔记、
综合性
教育实习 实习总结 价小组/校 教案、实习
评价
内、校外指 日志
导教师

53
图 2-6 毕业要求[综合育人]学生达成度散点图
2.7 [学会反思]
该指标包括具有自主反思意识和有效开展反思实践等 2 个分指标点,学生主要
通过创新创业及专业素质能力实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毕业论文、教育
实习、教育见习、化学教学论、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课
程支撑该指标的达成。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大学生专业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
项目等体验和提升专业素养和反思意识活动【附录 2.7-1~6】,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
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能通过不断学
习和改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按课程成绩评价,学生整
体达成值为 0.760(表 2-12),学生个人达成值最小为 0.700(图 2-7);间接评价达成
值为 4.19 及以上,表明学生已具有较好的反思的能力。
表 2-12 学会反思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毕业
专业 达成评价周
要求 评价 形成的记 达成
毕业 用于评价的课程 评价依据 期/评价机
指标 方法 录文档 情况
要求 构和责任人

一年/毕业 试卷、成
期末考试、到
要求达成评 绩单、作
思想道德修养与 过程+ 课率、作业完
业或报
法律基础 结果 成情况、报告 价小组/课
2.7.1 告、小论
或小论文等 程负责人
具有 文
2.7
学会 自主 期末试卷、过 一年/毕业 达成
程考核包括考 要求达成评 0.760
反思 反思 高等数学B(1) 过程+ 试卷、成
勤、作业、在 价小组/课
意识 (2) 结果 绩单作业
线开放课程学 程负责人
习、月考
无机化学实验 一年/毕业
过程+ 预习、实验操 实验报
(1)(2)

54
结果 作、实验报告、 要求达成评 告、试卷、
操作考试、期 价 小 组 / 课 成绩单
末考试 程负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
实验报
分析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要求达成评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成绩单
末考试 程负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
实验报
有机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要求达成评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成绩单
末考试 程负责人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
实验报
物理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要求达成评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价小组/课
成绩单
末考试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预习、实验操 实验报
过程+ 要求达成评
仪器分析实验 作、实验报告、 告、试卷、
结果 价小组/课
期末考试 成绩单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作业、文
过程+ 作业、文献综
专业英语与文献 要求达成评 献综述报
结果+ 述报告、期末
检索 价小组/课 告、试卷、
表现 考试
程负责人 成绩单
一年/毕业
到课率、课堂 试卷、作
过程+ 要求达成评
结构化学 表现、作业、 业、成绩
结果 价小组/课
期末考试 单
程负责人
平时表现、作 一年/毕业 教学设
中学化学课堂教
业 要求达成评 计、课件、
学设计及案例评 过程
价小组/课 成绩单

程负责人
听课笔记、见 一年/毕业 听课笔
习心得 要求达成评 记、见习
教育见习 过程
价小组/课 心得、成
程负责人 绩单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
2.7.2 试卷、作
过程+ 课率、作业完 要求达成评
有效 军事理论 业、成绩
结果 成情况、报告 价小组/课 达成
开展 单
或小论文 程负责人 0.814
反思
实践 大学英语 过程+ 出勤率、课堂 一年/毕业 试卷、作
A(1)(2)(3)(4) 结果 表现、作业、 要求达成评 业、成绩

55
期末口试&笔 价小组/课 单
试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创业计划
要求达成评 书、成绩
创业基础 结果性 创业计划书
价小组/课 单
程负责人
一年/毕业 试卷、成
大学生职业发展 期末考试、平
过程+ 要求达成评 绩单
与就业指导 时表现、课堂
结果 价小组/课
(1)(2) 讨论
程负责人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 试卷、作
课率、课堂表 要求达成评 业、成绩
过程+
大学物理 B 现、作业完成 价小组/课 单
结果
情况、期中考 程负责人
试、小测
线上学习、实 一年/毕业 线上成
过程+ 验操作、实验 要求达成评 绩、操作
大学物理实验 B
表现 报告、期末操 价小组/课 成绩、实
作考试 程负责人 验报告
预习、操作、 一年/毕业
实验报告、实 要求达成评 实验报
中学化学实验研 过程+
验方案设计及 价小组/课 告、试卷、
究 结果
操作、期末考 程负责人 成绩单

一年/毕业 视屏光盘
要求达成评
微格与片断教学 表现 片段教学
价小组/课
程负责人
到课率、课堂 一 年 / 毕 业
试卷、成
过程+ 表现、作业等、 要求达成评
化学教学论 绩单、作
结果 期末考试 价小组/课

程负责人
训练表现 一年/毕业 成绩单
中学化学教师技
要求达成评
能训练(含三字 过程
价小组/课
一话)
程负责人
毕业论
毕业论文指导 一年/毕业
文、指导
教师成绩、同 要求达成评
毕业论文 综合 教师成
行专家成绩、 价小组/专
绩、同行
答辩成绩 业主任
专家成

56
绩、答辩
成绩
听课、授课、 一年/毕业
班主任工作、 要求达成评
听课笔
综合性 实习总结 价小组/校
教育实习 记、教案、
评价 内、校外指
实习日志
导教师、学

图 2-7 毕业要求[学会反思]学生达成度散点图
2.8 [沟通合作]
该指标包括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2 个分指标点,主要通
过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大学体育等课程支撑该指标的达成。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师范生与人沟通、分工协作能力的训练,通过教育实习中班主
任工作、家访等教学实践环节,增加实习生与学生、家长、领导、同事等沟通的能
力;通过教育实习参与课程组的教研活动等方式,帮助师范生获得初步体验和宝贵
经验【附录 2.8-1~2】,使学生能理解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
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团队协作活动体验,具备学习共同体意识和良好
的团队协作精神,达到沟通合作的毕业要求。按课程成绩评价,学生整体达成值为
0.836(表 2-13),学生个人达成值最小为 0.700(图 2-8);间接评价达成值为 4.21 以
上,表明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表 2-13 沟通合作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依据表
毕业
专业 达成评价周期
要求 评价 形成的记 达成
毕业 用于评价的课程 评价依据 /评价机构和
指标 方法 录文档 情况
要求 责任人

57
实践成绩、身 一年/毕业要
大学体育 过程+ 体素质成绩 求达成评价小
成绩单
(1)(2)(3)(4) 表现 占、学习态度、 组/课程负责
出勤情况 人
一年/毕业要 创业计划
结果 求达成评价小 书、成绩
创业基础 创业计划书
性 组/课程负责 单

闭卷上机考 一年/毕业要
过程+ 试,平时为月 求达成评价小
计算机基础 成绩单
结果 考、作业、考 组/课程负责
勤、实验。 人
月考、实验、 一年/毕业要
过程+ 作业、考勤、 求达成评价小
数据库基础 成绩单
结果 期末考试(机 组/课程负责
考) 人
2.8.1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具有
课率、课堂表 求达成评价小 业、成绩 达成
团队 过程+
大学物理B 现、作业完成 单
协作 结果 组/课程负责 0.836
情况、期中考
2.8 精神 试、小测 人
沟通
线上学习、实 一年/毕业要 线上成
合作 绩、操作
过程+ 验操作、实验 求达成评价小
大学物理实验B 成绩、实
表现 报告、期末操 组/课程负责
作考试 验报告

预习、实验操 一年/毕业要
实验报
物理化学实验 过程+ 作、实验报告、 求达成评价小
告、试卷、
(1)(2) 结果 操作考试、期 组/课程负责
成绩单
末考试 人
一年/毕业要 成绩单
军事训练 过程 军训表现 求达成评价小
组/辅导员
听课、授课、 一年/毕业要 听课笔
综合 班主任工作、 求达成评价小 记、教案、
教育实习 性评 实习总结 组/校内、校外 实习日
价 指导教师、学 志、成绩
生 单
2.8.2 出勤率、课堂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具有 大学英语 过程+ 表现、作业、 求达成评价小
业、成绩 达成
良好 A(1)(2)(3)(4) 结果 期末口试&笔 组/课程负责
单 0.837
的沟 试 人
通能 大学生职业发展 过程+ 期末考试、平 一年/毕业要 试卷、成

58
力 就业指导(1)(2) 结果 时表现、课堂 求达成评价小 绩单
讨论 组/课程负责

线上成绩包括 一年/毕业要
单元测验、单 求达成评价小
过程+
教师口语 元作业、课堂 组/课程负责 成绩单
表现
讨论、期末口 人
试考试
期末考试、到 一年/毕业要 试卷、作
课率、课堂表 业、成绩
过程+ 求达成评价小
大学物理B 现、作业完成 单
结果 组/课程负责
情况、期中考
试、小测 人

线上学习、实 一年/毕业要 线上成


过程+ 验操作、实验 求达成评价小 绩、操作
大学物理实验B 成绩、实
表现 报告、期末操 组/课程负责
作考试 验报告

一年/毕业要
预习、实验操 实验报
过程+ 求达成评价小
仪器分析实验 作、实验报告、 告、试卷、
结果 组/课程负责
期末考试 成绩单

一年/毕业要
到课率、课堂 试卷、作
文献检索与专业 过程+ 求达成评价小
表现、作业、 业、成绩
英语 结果 组/课程负责
期末考试 单

一年/毕业要
求达成评价小
微格与片断教学 表现 片段教学 视屏光盘
组/课程负责

一年/毕业要 成绩单
军事训练 过程 军训表现 求达成评价小
组/辅导员
听课笔记、见 一年/毕业要 听课笔
习心得 求达成评价小 记、见习
教育见习 过程
组/课程负责 心得、成
人 绩单
一年/毕业要
综合 听课、授课、 求达成评价小 听课笔
教育实习 性评 班主任工作、 组/校内、校外 记、教案、
价 实习总结 指导教师、学 实习日志

59
图 2-8 毕业要求[沟通合作]学生达成度散点图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2.0 毕业要求落实评价
(1)对毕业要求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环节的选取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依据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国家和地方所提出的基础性标准与要求,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
要求, 结合中学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制定毕业要求, 并
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邀请行业专家对毕业要求的分解、课程支撑指标点的合理性
进行论证,但总体上还存在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不够精细,支撑毕业要求各个分
解指标点的覆盖课程还不够全面,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强度的合理性有待进一
步论证和优化。
(3)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过程数据合理性审核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学院有
审核环节,但实施过程当中,审核力度不够,系统性不强。
2.1 [师德规范]
(1)思政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形式如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动态,紧跟时代
形势,是需要持续研究的问题。目前形式还较为单一,理论性较强,鲜活的案例较
少,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德养成教育需要全方位、多部门、多举措联动,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环
境和氛围,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的力量、亲身实践体验,感悟升华思想境界,在这
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合力。
(3)教育实践课程融入的师德养成元素有待加强。虽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对
教师师德规范的要求,但是组织学生与优秀教师的有关交流和互动较少,有待进一

60
步加强。
2.2 [教育情怀]
(1)对学生教育情怀的养成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较
多地集中在城市及其周围,对报考偏远乡村教师岗位的意愿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育人价值”,值得进一步研讨。在教育实践中,
工作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等品格还有待进一步锤炼。
2.3 [学科素养]
学生的学科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培养。如何进一步改进学生评价机制,虽然已
经建立了过程性评价的制度,但是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实际效果还不理想,需要
进一步完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整合性知识与能力结构。
2.4 [教学能力]
学生对新时代教师的智能化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课程缺乏与现代信
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学生缺少网络化教学信息技术技能系统训练,对线
上线下结合的智能化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班级指导]
班级指导支撑课程较少,而且偏于理论化,教育案例和教育实践较少,使部分
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班级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2.6 [综合育人]
课程教学与综合育人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组织的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学科竞
赛等活动内容虽然丰富,但缺乏“三全育人”的意识引导,融入综合育人元素的实
践还有待加强。
2.7 [学会反思]
(1)部分毕业生专业发展意识不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不够,
对教育教学前沿信息了解有限,创新性思维有待开发;
(2)教学中对反思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引导不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不足,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2.8 [沟通合作]
学生与中学生、家长、教师和领导的交流、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还需要加
强,渠道尚需要拓宽。

61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2.0 毕业要求落实评价
(1)加大毕业要求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通过走访、座谈、网络信息手段,加强
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宣传毕业要求,征询毕业要求评价
反馈,进一步完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体系。
(2)完善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合理性和强度。组织召集行业专家、专
业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进一步对毕业要求进行研讨,对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进一步凝练,对毕业要求及指标点分解、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及支撑的强度
做进一步研讨和论证, 逐步形成并完善对毕业要求的深度调研和专家论证机制,并
加强用人单位、学生代表等利益相关方在毕业要求制定中的作用,形成对毕业要求
的制定和完善,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和课程支撑实施持续性改进的机制。
(3)进一步完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过程数据合理性审核工作。进一步明确各级
审核责任,强化各级审核力度,将合理性审核工作落到实处。
2.1 [师德规范]
(1)优化思政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加强案例教育,将“四史教育”、习总
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专业思政课程融入到通识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师德规范的
认识、敬畏和坚守。
(2)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强化课程思政。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营
造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的力量、亲身实践体验,感悟升华思想境
界。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全过程。加
强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
践活动,在体验中升华思想境界。
(3)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实践全过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德
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通过学习、观摩、座谈等方式,感受优秀教师的风范,
增强师德养成体验。
2.2 [教育情怀]
(1)基于课程教学和中学名师讲堂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案例教育,提高
学生对教师教育情怀的深刻认识;
(2)重视教育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积累育人经验,通过
团学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支教等活动体验教育,在实践中认知育人的规律、经

62
验和方法;
(3)加强教育并制订鼓励措施,引导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
2.3 [学科素养]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增加具有综合性作业、探索性研讨、挑战性团队实
作、表现性项目等主观性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鼓
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鼓励学生跨
学科选课,多选修其他学科课程,强化思维训练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
2.4 [教学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聘请专业人员和中学一线教师,完
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强化师范生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技能系统训练;将信息化
教学技术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互助,线上线下多样化学习,针对性地开
展教学技能个性化辅导和教学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智能化教学能力。
2.5 [班级指导]
增加“班级管理”课程,加强班级管理理论指导;除邀请中学优秀班主任给学
生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外,增加往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交流,畅谈做班主任工作的体
会,讨论新手可能碰到的共性问题;通过举办实习生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会,撰写
案例,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
2.6 [综合育人]
以兴趣和素质提升为导向,加强社团内涵建设,促使学生走出宿舍积极参加各
类活动,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育人素养。综合专业知识、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社
团活动、主题教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三全育人”的意识教育和引导,提升学生综
合育人能力。
2.7 [学会反思]
(1)通过完善化学专业导论、职业发展规划、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内容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强化学生专业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做
好职业发展规划。
(2)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强化反思方法的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反思意识;在教育
实践中,加强反思环节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8 [沟通合作]
强化教师口语等课程在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组织演讲、辩论等活动提高学

63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新增加的班级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模拟班主任工作,训练
学生与中学生、家长、教师和领导的沟通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社团活动,增加团队合作体验、促进沟通交流,锻炼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与其他专
业的学生开展合作,如组队参加挑战杯比赛等;加强与福建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
各地中学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64
标准 3 课程与教学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3.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
撑毕业要求达成。
3.1.1 描述说明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学分认定的规则。展示现
行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明确课程先修后续关系。
3.1.1.1 课程体系整体架构与特点: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统领反向设计
(1)课程架构
本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化学类)【附录
3.1-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附录3.1-2】《中学教育专业认
证标准(第二级)》【附录3.1-3】《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制(修)定2019版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附录3.1-4】等文件要求,基于产出导向,依据同行专
家论证意见,对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形成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附录3.1-5】。
2020版方案构建了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多
维性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集中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专业课程体系架构详见附件1,
各类课程模块学时、学分分布和比例见表3-1。

图3-1 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图

(2)课程体系特点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旨在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养学生具备健

65
康的身体素质,广博的人文、科学、艺术素养,整体提升综合素养。
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按照专业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设置,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
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该模块课程学分占总学分55.6%,扣
除基础教育课程9学分,专业课程学分占比50%,符合认证标准要求。其中,教师教
育类课程设置紧扣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注重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及班级
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教所需的教学基本技能、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
学研究能力,课程学分为19学分,超过标准要求的10学分,符合认证标准要求。
集中实践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与科
研的实践能力,由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等构成,
总计36周,其中教育见习2周,教育实习14周,教育研习4周,教育实践时间合计20
周,符合认证标准要求。
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等课程,
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
学生的合作、沟通与创新能力。
以上各模块结构清晰,旨向明确,相辅相成,占比合理,体现“一践行三学会”
的毕业总体要求,能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化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
供了保障。专业课程模块及其结构比例见表3-1。
表3-1 各类课程模块学时、学分分布和比例表
学时分布 学分分布
课程模块 学时 比例 其中实 学分 比例
数 (%) 践学时 数 (%)
必修 804 30.6 310 42 26.3
通识课程
选修 144 5.5 16 9 5.6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 479 18.2 159 25.5 15.9
必修 390 14.8 150 20 12.5
专业课程
选修 413 15.7 45 24.5 15.3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 必修 304 11.6 130 14 8.8
(师范类专业填写) 选修 94 3.6 38 5 3.1
集 军事训练、教育/专
中 业见习、教育/毕业 必修 36 周 20 12.5
实 实习、教育研习、

66
践 教师技能训练、毕
课 业设计(论文)、课
程 程设计(实践)等。
课内总学时: 总学分:160
2628 选修学分:38.5 所占比
选修学时:651 例:24.1%
所 占 比 例 : 实践学分:51.5 所占比
总计
24.8% 例:32.2%
核心课程:10 门;合计学分:33.5
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9 门;合计
学分:16.5


公益劳动、社会实

践、专业素质能力 必修 具体实施细则另行规定。

课 培训与实践等

3.1.1.2 课程学分认定规则
专业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试行)》【附录3.1-6】
《泉州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附录3.1-7】《泉州师范学院
关于制(修)订2019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泉师教〔2019〕14 号)》
【附录3.1-4】《泉州师范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泉师院教〔2014〕33 号)》【附
录3.1-8】等文件,认定课程学分和创新学分。原则上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课
程学分最小计量单位为0.5学分),技能、实验课程每16-32 学时计1学分,军事理论
课程36学时计2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每周计0.5-1学分。
3.1.1.3 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见表3-2。
表3-2 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学时数
课程 课程 课程 平均 开课 考核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其中实践
模块 类别 标识 课内总学时 周学时 学期 方式
学时
通 A 03020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32 2 1 考查
识 16*

程 A 06011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3 2 考查

67
A 0302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 4 考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A 0302016 2 32 2 3 考查
体系概论(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A 0302017 3 32 16* 2 4 考试
体系概论(2)
A 0304021 形势与政策 1 0.5 8 1 考查

A 0304022 形势与政策 2 0.5 8 2 考查

A 0304023 形势与政策 3 0.5 8 3 考查

A 0304024 形势与政策 4 0.5 8 4 考查

A 1201001 军事理论 2 36 1 1 考查

A 0502008 大学英语 A(1) 3 64 32 4 1 考试

A 0502009 大学英语 A(2) 3 64 32 4 2 考查

A 0502010 大学英语 A(3) 3 64 32 4 3 考试

A 0502011 大学英语 A(4) 3 64 32 4 4 考查

A 0402005 大学体育(1) 1 32 28 2 1 考查

A 0402006 大学体育(2) 1 32 30 2 2 考查

A 0402007 大学体育(3) 1 32 30 2 3 考查

A 0402008 大学体育(4) 1 32 30 2 4 考查

A 1102225 创业基础 ◆ 2 32 8 2 3 考查

A 0001049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 1 16 4 1 2 考查

A 0001050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 1 16 4 1 6 考查

A 071517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16 1 3 考查

A 0712043 计算机基础 1 32 20 2 2 考查

A 0806245 数据库基础 2 48 28 3 3 考查

小计 42 804 310

B 0501243 应用写作 2 32 16 2 2 考查

小计 2 32 16
每生需从学校开设的校选课
C 跨学科选修课(人文修养) 7 112 中任选 7 学分,其中艺术类选 考查
修课 2 学分
小计 7 112

合计(通识课程) 51 948

说明:1.“形势与政策”课程第 1-4 学期每学期 0.5 学分,第 5-8 学期结合政治学习开展教学,不计算学时学分。


2.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号的为课外实践学时,共 2 学分。

A 0701021 高等数学 B(1) 4.0 64 4 1 考试


学 A 0701022 高等数学 B(2) 3.0 48 3 2 考试

基 大学物理 B

A 0702005 4.0 64 3 2 考试

程 A 0702007 大学物理实验 B 1.0 24 24 3 3 考查

A 0703122 无机化学 A ★ 3.5 56 4 1 考试

68
A 0703155 无机化学 A+ ★ 2.5 40 3 2 考试

A 0703124 分析化学 ★ 3.0 48 3 1 考试

A 0703060 无机化学实验(1) ★ 1.0 30 30 3 1 考查

A 0703061 无机化学实验(2) ★ 1.0 30 30 4 2 考查

A 0703188 分析化学实验(1) ★ 1.0 30 30 3 1 考查

A 0703156 分析化学实验(2) ★ 1.5 45 45 4 3 考查

合计(学科基础课) 25.5 479 159

A 0703128 有机化学 A1 ★ 3.0 48 3 2 考试

A 0703129 有机化学 A2 ★ 3.0 48 3 3 考试

A 0703130 物理化学 A1 ★ 2.5 40 3 4 考试

A 0703131 物理化学 A2 ★ 2.5 40 3 5 考试

A 0703096 有机化学实验(1) ★ 1.5 45 45 3 3 考查

A 0703097 有机化学实验(2) ★ 1.0 30 30 3 4 考查

A 0703066 物理化学实验(1) ★ 1.5 45 45 3 5 考查

A 0703067 物理化学实验(2) ★ 1.0 30 30 3 6 考查

A 0703157 结构化学 2 32 3 5 考试

A 0813080 化工基础 2 32 2 6 考试

小计 20 390 150

B 0813074 专业英语 1 16 2 5 考查

B 0813068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1 16 2 5 考查

B 0703036 化学史 2 32 1 4 考查

业 专业导论

B 0813105 1 16 2 2 考查

B 0813126 实验室安全与三废处理 1 16 2 3 考查

B 0703072 仪器分析 3 48 3 4 考试

B 0703073 仪器分析实验 ▲ 1.5 45 45 3 5 考查

B 0714012 环境化学 2 32 2 4 考查

小计(限选类) 12.5 221 45

C 0813125 中级无机化学 2 32 2 4 考查

C 0813122 中外教育发展简史 1 16 2 5 考查

C 0813123 中学化学习题研究 ▲ 2 32 2 6 考查

C 0703002 波谱学 2 32 2 4 考查

C 0813127 日用品化学 2 32 2 5 考查

C 0703020 高分子化学(1) 2 32 2 6 考查

C 0703159 生物化学 2 32 2 6 考查

C 1008009 药物化学 2 32 2 7 考查

C 0703089 化学与社会 1 16 1 6 考查

69
C 0714031 清洁生产导论 1 16 1 7 考查

C 0813063 绿色化学 2 32 2 7 考查

C 0712045 计算机与化学 2 32 2 4 考查

C 0703070 现代分离纯化技术 2 32 2 6 考查

C 0713006 功能高分子材料 2 32 2 6 考查

C 0713016 涂料与粘合剂 2 32 2 5 考查

C 0713004 材料科学进展 2 32 2 7 考查

C 0703145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 2 32 2 6 考查

C 0811025 精细化工概论 2 32 2 6 考查

C 0703047 配位化学(1) 2 32 2 5 考查
每生应选 12 学分,
小计(专业任选课) 12 192
192 学时
A 0401471 心理学基础 2 32 2 1 考试

A 0401472 教育学基础 3 48 3 2 考试

A 0401474 师德与法规 1 16 1 3 考查

A 0401477 教师书写技能 1 32 28 2 1 考查

A 0501038 教师口语 1 32 22 2 2 考查

A 0401089 现代教育技术 1 32 16 2 3 考查

A 0813104 微格与片断教学 ▲ 1 32 32 2 6 考查

师 A 0703032 化学教学论 ★▲ 3 48 3 4 考试


课 A 0813120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 1 32 32 2 5 考查

小计 14 304 130

B 0813124 班级管理 1 16 8 2 5 考查

B 0813064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 2 32 2 3~6 考查

B 0703012 多媒体中学化学教学 ▲ 2 32 三选一


2 7 考查
B 0703034 化学教育测量评价 ▲ 2 32

B 081312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 ▲ 2 16+30* 30* 2 6 考查

小计 5 94 38

合计(教师教育类专业课) 19 398 168

A 0813099 军事训练 2 2周 2周 1 考查

A 0813085 毕业论文 6 12 周 12 周 8 考查

A 0813101 教育见习 1 0.5 1周 1周 5 考查


集中 A 08130102 教育见习 2 0.5 1周 1周 6 考查
实践
课程 A 0703161 中学化学教师技能训练(含三字一话) 2 2周 2周 6 考查

A 0813100 教育实习 7 14 周 14 周 7 考查

A 0813103 教育研习 2 4周 4周 7 考查

合 计 (集中实践) 20

70
学生应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劳
A 0001007 公益劳动 1~6
动,每学期不少于 1 周
主要安排在假期进行,每生在学期
素质 A 0001008 社会实践 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
拓展 不少于 4 周。
课程
不计学
A 0813128 专业素质能力培训与实践 36 学时 每学期安排 12 学时 4~6

合 计 (素质拓展课程) 每生需取得一定积分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具体实施细则另定

总计 160 2628

说明:1.教学计划表中的课程类别 A 类为必修课,B 类为限选课,C 类为任选课。


2.各专业应在课程标识列作相应标记,以“★”代表核心课程,以“▲”代表与行业、企
业联合开发的课程,以“◆”代表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他特色课程也请用相应符号标记。教学
计划表中应体现课程的实践(含实验)学时。
3.1.1.4 化学专业课程拓扑图及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

图3-2 专业课程拓扑图

本专业的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实践教育、素质拓展课程等四个课程
模块,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模
块学分分配合理,课程覆盖面齐全,体现了知识性、基础性、专业性、能力性的梯
次提升。模块化分层设计课程设置及课程先修后续关系详见图3-2【附录3.1-5】。重
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和师范素养的培养;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结合,突出化学学
科的实验特色;选修课学分比例合适,为师范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撑。化学专业课

71
程拓扑图见图3-2。
3.1.2 学生毕业的总学分要求,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规则。
(1)总学分要求
依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试行)》
【附录 3.1-6】和专业
培养方案,本专业总学分为 160 学分。
(2)各类课程学时学分规则
①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学分规则为理论课程一般每 16 学时计 1 学分(课程学分最小计量单位
为 0.5 学分),其中军事理论 18 学时计 1 学分,计算机基础 32 学时(含 16 学时实
践)计 1 学分,数据库基础 48 学时(含 24 学时实践)计 2 学分;思政类课程实践
8 学时计 1 学分,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课程实践为 32 学时计 1 学分。依此规则计算
学分,通识课程共 948 学时计 51 学分,其中必修课共 804 学时计 42 学分(实践课
时 310 学时),选修课 144 学时计 9 学分(实践课时 16 学时)。
②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课程学分规则:理论课程每 16 学时计 1 学分(课程学分最小计量单位为
0.5 学分),专业基础实验课程 24-30 学时计 1 学分,专业实验课程 30 学时计 1 学
分。依此规则计算学分,学科基础课 479 学时计 25.5 学分,其中大学物理实验 24
学时计 1 学分,无机化学实验(1)(2)各 30 学时共计 2 学分;专业课程 803 学时计 44.5
学分,其中实验 150 学时计 5 学分,选修课 413 学时(含实践 45 学时)计 24.5 学
分;教师教育类课程共计 19 学分 396 学时(含实践 130),其中选修 94 学时计 5 学
分(含实践 38 学时)。
③集中实践课程
集中性实践环节学分规则为:每周计 0.5-1 学分。依此规则计算学分,集中实践
课程共 36 周计 20 学分。
④拓展实践课程
拓展实践课程不计学分。
3.1.3 用矩阵形式说明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分析支撑关系布局合理性
(支撑课程必修教学环节)定位准确(每项毕业要求均有重点支撑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能较好地对接相应的毕业要求与指标点,同一项毕
业要求有几门不同模块、不同课程关联度支撑。关联度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
内容有高(H)、中(M)、低(L)之分,支撑关系分布合理,经专家论证,定位

72
较准确。具体支撑矩阵见表 3-3。
表 3-3 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专业毕 专业毕 专业毕 专业毕 专业毕 专业毕 专业毕 专业毕
教学环节 业要求 业要求 业要求 业要求 业要求 业要求 业要求 业要求
1 2 3 4 5 6 7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H M L
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 M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 M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H M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1)(2)
形势与政策 H L
军事理论 H M L
大学英语 A(1)(2)(3)(4) M M H
大学体育(1)(2)(3)(4) H M M
创业基础 H M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 M H M
业指导(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 L L H
计算机基础 H M M
数据库基础 M L L
应用写作 M L H
高等数学 B(1)(2) H L L
大学物理 B H M M
大学物理实验 B H M M
无机化学 A、A+ H M L
分析化学 H M L
有机化学 A1、A2 H M L
物理化学 A1、A2 H M L
无机化学实验(1)(2) H M L
分析化学实验(1)(2) H M L
有机化学实验(1)(2) H M L
物理化学实验(1)(2) H M M L
仪器分析 H M L
仪器分析实验 H L L
专业英语 H L M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 M H M

73
写作
化学史 M M H
专业导论 L H M M
结构化学 H L M
化工基础 H L
环境化学 H M M
实验室安全与三废处 H L M

心理学基础 M M H H
教育学基础 M M H H M M
师德与法规 H H
现代教育技术 M H M
微格与片断教学 M H M
教师口语 L H M
教师书写技能 M H
化学教学论 M M H M M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M H M M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 M L L H M
题讲座
多媒体中学化学教学 M H
化学教育测量评价 M H
班级管理 L H H H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 H M
计及案例评析
军事训练 M M H M
毕业论文 H H H H
教育见习 M H L M
中学化学教师技能训 L H H
练(含三字一话)
教育实习 M M H H H H H
教育研习 L M H H M
注:H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 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 代
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
3.1.4 用矩阵形式说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具体支撑任务。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
号★标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 2-3 门课程。
化学专业2020版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具体支撑任务见表
3-4。

74
表3-4 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分指标点的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
1 2 3 4 5 6 7 8
课 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 学科素养 教学能力 班级指导 综合育人 学会反思 沟通合作
程 4.1
课程名称 1.3 3.1 3.2 3.3 3.4
3.5
掌握 4.2
4.3
4.4 5.1 5.2 6.1 6.2
序 1.1 1.2 2.1 2.2 了解 掌握 7.1 7.2 8.1 8.2
坚持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教学 具备 有教 掌握 有效 掌握 开展
列 学习 教学 具有自 有效开 具有团 具有良
明确政 坚定理 认同教 把握育 化学 实验 专业 相关 相关 专业 学研 班级 开展 综合 综合
立德 科学 技能 主反思 展反思 队协作 好的沟
专业 基本 基础 学科 理论 教学 究能 管理 班级 育人 育人
治方向 想信念 师职业 人规律 相关 与手 意识 实践 精神 通能力
树人 知识 技能 知识 知识 与知 能力 力 策略 活动 方法 活动
知识 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
M M H M L
中国近现代史纲

H M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H M M M
毛泽东思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H M M M
理论体系概论
(1)(2)

识 形势与政策 H L L

军事理论 H M L
大学英语
A(1)(2)(3)(4)
M M M H

大学体育
(1)(2)(3)(4)
H M M

创业基础 H M
大学生职业发展
与就业指导(1)(2)
M H M

75
毕业要求

1 2 3 4 5 6 7 8
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 学科素养 教学能力 班级指导 综合育人 学会反思 沟通合作
4.1
课程名称 1.3 2.1 2.23.1 3.2 3.3 3.4 3.5 掌握 4.2
4.3
4.4
1.1 1.2 掌握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坚持 认同 把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了解学 教学 具备 有教
教学 掌握班 有效开 掌握综 开展综 具有自 有效开 具有团 具有良
明确政 坚定理 化学 实验 专业 相关 习科学 相关 专业 学研
立德 教师 育人 专业 技能 级管理 展班级 合育人 合育人 主反思 展反思 队协作 好的沟
基本 基础 学科 相关知 理论 教学 究能
治方向 想信念 与手 策略 活动 方法 活动 意识 实践 精神 通能力
树人 职业 规律 知识 技能 知识 知识 识 与知 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M L L H

计算机基础 H M M

数据库基础 M L L
应用写作 M L H H

高等数学 B(1) H L L

学科
高等数学 B(2) H L L
(专
业)基
础 大学物理 B H M M M

大学物理实验 B H M M M

无机化学 A H M L

无机化学 A+ H M L
专业
课程
分析化学 H M L

有机化学 A(1,2) H M L

76
毕业要求

1 2 3 4 5 6 7 8
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 学科素养 教学能力 班级指导 综合育人 学会反思 沟通合作
4.1
课程名称 4.3
3.1 3.2 3.3 3.4 3.5 掌握 4.2 4.4
1.3 掌握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1.1 1.2 2.1 2.2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了解学 教学 具备 有教
坚持 教学 掌握班 有效开 掌握综 开展综 具有自 有效开 具有团 具有良
明确政 坚定理 认同教 把握育 化学 实验 专业 相关 习科学 相关 专业 学研
立德 技能 级管理 展班级 合育人 合育人 主反思 展反思 队协作 好的沟
治方向 想信念 师职业 人规律 专业 基本 基础 学科 相关知 理论 教学 究能
树人 与手 策略 活动 方法 活动 意识 实践 精神 通能力
知识 技能 知识 知识 识 与知 能力 力

物理化学 A(1,2) H M L

无机化学实验
(1,2)
H M L
分析化学实验
(1,2)
H M L
有机化学实验
(1,2)
H M L
物理化学实验
(1,2)
H M M L

仪器分析 H M L

仪器分析实验 H L L

专业英语 H L M
文献检索与科技
论文写作
M H M

化学史 M H L

专业导论 L H L M

77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

1 2 3 4 5 6 7 8
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 学科素养 教学能力 班级指导 综合育人 学会反思 沟通合作
4.1
3.5 4.3
3.1 3.2 3.3 3.4 掌握 4.2 4.4 8.2
1.1 1.2 了解 掌握 5.1 5.2 6.1 6.2 7.1 7.2 8.1
1.3 2.1 2.2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教学 具备 有教
明确 坚定 学习 教学 掌握班 有效开 掌握综 开展综 具有自 有效开 具有团 具有良
坚持立 认同教 把握育 化学 实验 专业 相关 相关 专业 学研
政治 理想 科学 技能 级管理 展班级 合育人 合育人 主反思 展反思 队协作 好的沟
德树人 师职业 人规律 专业 基本 基础 学科 理论 教学 究能
方向 信念 相关 与手 策略 活动 方法 活动 意识 实践 精神
知识 技能 知识 知识 与知 能力 力 通能力
知识 段

结构化学 H L M

化工基础 H M L

环境化学 H M M
实验室安全与三
废处理
H L M

心理学基础 H H M H M

教育学基础 M M H M H

师德与法规 H H M M

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M M L H
教育
课程 微格与片断教学 H M L
教师口语 M L M H M

教师书写技能 M M H L

化学教学论 H H H M M M

78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
1 2 3 4 5 6 7 8
师德规范 教育情怀 学科素养 教学能力 班级指导 综合育人 学会反思 沟通合作
4.1
3.5 4.3
3.1 3.2 3.3 3.4 掌握 4.2 4.4 8.2
1.1 1.2 1.3 了解 掌握 5.1 5.2 6.1 6.2 7.1 7.2 8.1
2.1 2.2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教学 具备 有教
明确 坚定 坚持 学习 教学 掌握班 有效开 掌握综 开展综 具有自 有效开 具有团 具有良
认同教 把握育 化学 实验 专业 相关 相关 专业 学研
政治 理想 立德 科学 技能 级管理 展班级 合育人 合育人 主反思 展反思 队协作 好的沟
师职业 人规律 专业 基本 基础 学科 理论 教学 究能
方向 信念 树人 相关 与手 策略 活动 方法 活动 意识 实践 精神
知识 技能 知识 知识 与知 能力 力 通能力
知识 段

中学化学实验研

H H M
中学化学教育系
列专题讲座
H H M H H

多媒体中学化学 M L H

化学教育测量评
M H

班级管理 H M H M
中学化学课堂教
学设计及案例评 H M H

中学化学教师技
能训练
M H M

军事训练 M M H M
毕业论文 H H M H H
教育见习 H M L M M
教育实习 H M H M H H H H H M H M H

教育研习 H H M

79
3.1.5 列表说明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
标准要求。
3.1.5.1 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附录3.1-9】是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
质中学教师队伍而提出的纲领性标准,其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上述要求。表3-5 列
出了课程体系对《标准》的对应关系。
表3-5 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对应关系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
行)》基本内容 现行培养方案中相应的课程设置
维度 领域
入学教育、化学专业导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
业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师德与法规、公益劳动、
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及专业素质能力实践、中学化学教育系列

专题讲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师德与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理 (二)对学生的态度
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班级管理、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
念 与行为
讲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师德与
师 (三)教育教学的态
法规、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教育见习、
德 度与行为
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书写技能、教师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口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
题讲座、中学化学教师技能训练
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师德与法规、教师书写技能、教师
(五)教育知识
口语、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数学B、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B、无机化学A、A+、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
(六)学科知识 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室安全与三废处理、化学史、结构化学、专业英语、文献

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化工基础、中级无机化学等

专业导论、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微格与片断教学、

(七)学科教学知识 班级管理、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
计及案例评析、中外教育发展简史、中学化学习题研究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八)通识性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应用写作、
跨学科选修课(人文修养)

80
化学教学论、微格与片断教学、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九)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教育
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化学教学论、微格与片断教学、中学化学教师技能训练、教育
(十)教学实施
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十一)班级管理与 专业导论、军事理论、心理学基础、大学体育、化学教学论、
教育活动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班级管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微格与片断教学、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化学教育测量评价、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教育

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化学实
(十三)沟通与合作 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英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创业基
础、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指导、创业基础、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
(十四)反思与发展
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毕业论文、及专业素质能
力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

3.1.5.2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附录3.1-10】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含选修课程)最
低总学分数14学分+18周集中实践。化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共计19学分,其中必修14
学分,选修(必选)5学分,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等教育集中实践共计20周,符合要求。
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照见表3-6。
表 3-6 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照表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现行培养方案相应课程与学分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学分 要求课程设置 学分
1.儿童发展 儿童发展; 心理学基础 2(必修)
与学习 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等 教育学基础 3(必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必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必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5(必修)
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育哲学; 最低必 微格与片断教学 1(必修)
课程设计与评价; 修学分 化学教学论 3(必修)
2.中学教育
有效教学; 10 学分 化学教育测量评价 1(必修)
基础
学校教育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 2(选修)
班级管理等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2(选修)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 2(选修)
评析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1(必修)
班级管理 1(选修)

81
化学教学论 3(必修)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2(必修)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
3.中学学科 微格与片断教学 2(必修)
教材研究;
教育与活动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 2(选修)
中学学科教学设计;
指导 评析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等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1(选修)
班级管理 1(必修)
3(必修)
中学生心理辅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心理健康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 心理学基础
与道德教育 2(必修)
德教育等 教育学基础
3(必修)
师德与法规
1(必修)
专业导论
1(必修)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口语
1(必修)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书写技能
5.职业道德 1(必修)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习
与专业发展 3(必修)
教师语言; 化学教学论
2(选修)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1(必修)
现代教育技术
6(必修)
毕业论文(设计)
教育见习 2周
教育见习;
6.教育实践 18 周 教育实习 14 周
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 4周
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 14 学分 19 学分+20
总学分
(含选修课程) +18 周 周

3.1.5.3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专业教学相关标准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附录3.1-11】。本专业现行
课程体系设置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关系见表3-7。
表 3-7 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关系
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与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化学类)
课程设置
1.化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
通识课程(含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科
专业 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
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 课程、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等构成。
教师教育课程、集中实践课程、素质拓
体系 2.选修课程由各高校自身的专业定位与特色自主
展课程
设置。
1.专业理论课程以700-900学时为宜,其中选修课 1.学科专业理论课程为803学时,其中
专业
程原则上不少于160学时。 选修课413学时;
核心
2.除讲授基本内容的课程外,各高校还应设置能 2.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
够体现学科、地域或者行业特点的课程。 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
3.师范类院校还需规定化学教育为主干课程。 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

82
3.教师教育主干课程:
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师德与法规、
现代教育技术、微格与片断教学、教师
口语、教师书写技能、化学教学论、中
学化学实验研究;
实践
1.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共52.5 学分,
类课
1.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低于25%。 占总学分比例为32.8%;
程和
2.师范类专业应加强教学实践。 2.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集中实践达
实践
20周。
环节

3.1.6 描述说明用于重点支撑各项毕业要求(关联度高)的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实践环节
的关键支撑作用。
3.1.6.1 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附录 3.1-12】
化学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及相应实验
等课程。其中,理论课程重点支撑毕业要求 3【学科素养】中的 3.1(掌握化学学科知识)
理解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能,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重点支撑 3.2(掌握实验
基本技能)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
3.1.6.2 教师教育类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微格与片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其中,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化学教学论
重点支撑毕业要求 4【教学能力】4.1(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
可以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中学化学教学基本知识和方法;化学
教学论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重点支撑 4.2(具备专业教学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准确
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涵与要点,能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
学科认知特点,综合运用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原理进行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开展教
学活动,并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微格与片段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重点支撑 4.3(掌
握教学技能与手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学化学教学的基
本技能,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手段开展中学化学教学活动。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
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
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
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83
3.2.1 描述说明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情况。
本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含教师教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
集中实践环节构成(详见表3-1)。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1.9%,通识必修课程中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促进了学生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利于学生的师德和
教育情怀养成;跨学科的通识选修课程【附录3.2-1】,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技
术类、教育与信息技术、艺术类等,构建数理基础和信息化技术,以及提高了学生的人
文素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教师口语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培养高素质、
高水平的化学专业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体育、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和公益劳动、
社会实践等拓展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团结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
3.2.2 描述说明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情况。
专业教育强调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科专业教育、教
师教育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化学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占总学分
的11.9%。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专业
教育课程为教师教育课程提供相关的专业基础和学科背景知识,化学教学论与教育学、
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深度有机结合。
3.2.3 描述说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情况以及合理性。
3.2.3.1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设置合理。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附录3.1-9~11】,设置本专业理论课程总学分108,总学时1782;
实践课程总学分52.5,占比总学分32.8%,总学时846。课程设置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低于25%)和中学教育专业
认证标准(第二级)三个标准。
3.2.3.2 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合理。
本专业设置了必修课程122学分,占比总学分76.3%;通识选修课、学科专业选修课及
教师教育选修课总计3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3.8%,专业选修总学时为384。课程设置复
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3.2.4 描述说明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
本专业人文社会类课程包括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应用写作、跨学科选修课(人文修养)等课程,共17
学分,占比10.6%;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各类课程设
置及学分均达到师范认证标准(第二级),具体对照关系见表3-8。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合

84
理,整体上能够满足“一践行三学会”养成教育要求。通识模块中的思政课程、专业课
程中的课程思政及教育实践活动等支撑“践行师德”的养成教育要求;专业课程让学生
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教育课程及相关实践环节让学生获得教书育人的基本技
能;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反思的意识和能
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从而整体支撑了“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养成教
育要求。
表3-8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与认证标准对照情况表
课程类别 实际值 师范二级认证标准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所占学分比例 15.0% ≥10%
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专业课程和 50% ≥50%
教师专业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必修学分,选修学分,总学分) 14,5,19 ≥10,4,14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
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
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
容。
3.3.1 描述说明课程内容体现中学教育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情况,特别
是课程思政即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养成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举例说明。
3.3.1.1 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1.课程内容体现中学化学教育专业性
无机化学及实验等系列专业课程、中学化学教学论等系列专业教育课程内容,涵盖
了中学化学教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化学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
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教学搭建了桥梁,体现化学师范教育的专业性。
2.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
无机化学及实验、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等系列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基础
课程相衔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科学和化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同时接
受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科学研究训练教育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 在化学理论和应用两方
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课程内容注重科学性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有效衔接,选取相关课程内容,注重课
程内容的前沿性,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融入教学中,确保课程内容科学

85
合理。
4. 课程内容注重综合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每一门课程内容均能有效对接一个
或多个毕业要求,每一项毕业要求的达成也有多门课程内容支撑,反映了课程内容的综
合性。
5. 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性
通过微格片断教学、 教学技能训练、 案例教学、 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等实践活
动,融知识、技能和实践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3.1.2 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内容注重思政性,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师德
规范、教育情怀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与教学,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为一体。例如无机化
学课程,在绪论课中,教学内容中融入介绍 2008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院士的
杰出学术成就与爱国奉献精神,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着重强调中国近现代化学
与国外的差距,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化学结合
案例主题:交警如何判断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呢?展开第九章醇和酚性质教学,让学生
在分析酒精在人体的代谢过程时,树立少量饮酒有益健康,过量饮酒或酗酒有损健康意
识,通过学习酒精测试仪工作原理,讨论列举酒驾的危害,从遵纪守法、尊重生命的角
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还有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课程,邀请中学优秀班主任、优秀
教师等进行讲座,这些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
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
均获得校级课程思政课题的立项【附录 3.3-1】。
3.3.2 描述说明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情况,包括教材使用申报、遴选审核、国外优秀教材
引入等,并说明建设成效。
3.3.2.1 教材选用
学校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教材选用与征订管理办法)》
【附录 3.3-2】,建议优先选用
国家级规划教材、重点教材、推荐教材及国家高级别教材出版社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
鼓励优先选用先进的、高质量的、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教材。学院严格执行文件要求,建
立了“校—院—系—课程组”四级的教材选用与审核管理机制,层层把关,保证教材质
量【附录 3.3-3】。
在教材选用上,专业按照“优选、适用、更新”等原则,积极主动选用各类优秀教
材。专业核心课程使用的教材情况【附录 3.3-3】,见表 3-9。

86
表 3-9 专业核心课程使用教材情况统计
教材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版次 出版社 作者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无
无机化学 A 无机化学(第 6 版) 高教出版社 A
机化学教研室
大连理工大学无
无机化学 A+ 无机化学(第 6 版) 高教出版社 A
机化学教研室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兴国 A
有机化学(上册)(第 6
有机化学 A1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景宁 A
版)
有机化学(下册)(第 6
有机化学 A2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景宁 A
版)
物理化学 A1 物理化学(上) 高教出版社 傅献彩等 A
物理化学 A2 物理化学(下) 高教出版社 傅献彩等 A
无机化学实验(1)
(2)无机化学实验(第 1 版) 化工出版社 黄妙龄等 D
分析化学实验(上册)
分析化学实验(1)
(2)(化学分析部分)(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 A
五版)
有机化学实验(第五
有机化学实验(1)
(2) 高等教育出版社 曾和平等 B
版)
基础化学实验·物理
物理化学实验(1)
(2) 高教出版社 朱万春 B
化学实验分册
化学教学论 化学教学论(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知新 B
化学教学论实验(第三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科学出版社 李广洲,陆真 B
版)
注:A:优秀、获奖教材;B:规划教材;C、教育部推荐、核心、主干教材;D:近三年
出版教材;E:其它教材。
3.3.2.2 教材建设
校院两级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教材编写资助办法》
【附录 3.3-4】和《化工与材料学
院绩效考核办法》【附录 3.3-5】,鼓励教师开展教材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正式
出版教材 2 部,见表 3-10。这些新编教材既注重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又体现了校企(行
业)共同编写的特色【附录 3.3-6】。

87
表 3-10 专业教师出版教材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编著者 出版时间 出版社
1 无机化学实验 黄妙龄等 2020.06 化工出版社
2 分析化学实验 解庆范等 2021.03 化工出版社
3.3.3 描述说明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和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
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3.3.3.1 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化学教学论课程组教师与中学一线教师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把“基于提高师范生教
学技能的微课应用研究”、“化学学科特长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化学
教学的实践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融入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
微格与片段教学等课程内容教学,指导开展符合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和新方向的教学实
践活动。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内容教学中,将智慧教学手段“雨
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中心,推动了课程教
学改革。本专业 2016—2020 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1 门(见图 3-2)、省级一流课程 4 门,
具体见表 3-11【附录 3.3-7】。

图 3-2 2020 年国家级一流课程《无机化学 A》认定通知


表 3-11 2016-2020 年“一流课程”名单
序号 课程名称 类型 级别 获批时间 课程负责人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
1 无机化学 国家级 2020 年 黄妙龄
课程

88
2 有机化学 线上线下混合 省级 2020 年 郑燕玉
3 物理化学 线下一流课程 省级 2020 年 陈延民
4 有机化学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省级 2019 年 郑燕玉
5 无机化学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省级 2018 年 解庆范
6 分析化学 线下一流课程 校级 2019 年 彭友元
3.3.3.2 跟踪介绍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课程内容。
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等课程从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成
果出发,结合课标倡导的化学核心素养,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发展过程和特征进行分
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3.3.3 重视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评析汇编,并运用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与
实践。
专业收集优秀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50 份【附录 3.3-8】,类型涵盖各种教学课题,
其中初中化学 30 份,高中化学 20 份,并应用于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及案例评
析等课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了线上学习资源库,并应用于微格与片断
教学、教育见习等课程教学。
3.3.4 描述说明课程内容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及执行情况。
学院层面成立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为本专业开展课程改革提供指导
和协助;本专业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对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更新和修订。
3.3.4.1 课程体系调整
专业根据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针对班级管理、了
解相关学科知识等毕业要求,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在 2020 版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增
设了班级管理、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中外教育发展简史、中学化学习题研究等
课程,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收集整理并编写优秀课例,丰富教学资源并引入课堂教学。
3.3.4.2 课程内容更新
专业根据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使课程目标更明
确清晰,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关联性更强,课程目标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更趋
合理,可执行性更强。根据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及时完善课程内容,执行效果良好。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定期邀请中学优秀教师介绍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向;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在教学中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科研究动态。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89
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
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
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
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4.1 描述说明重视与发挥课堂教学基础作用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情况。
3.4.1.1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学校制定《泉州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方法(试行)》
【附录3.4-1】、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试行)》【附录3.4-2】、《泉州师范学院关
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附录3.4-3】、《泉州师范学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通知》【附录3.4-4】、《泉州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修
订)》【附录3.4-5】、《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附录
3.4-6】
、《泉州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修订)》【附录3.4-7】、《泉州师范学院关于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附录3.4-8】、《化工与材料学院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机制与方法》【附录3.4-9】、《化工与材料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相关规定(修订稿)》
【附录3.4-10】、《化工与材料学院关于试卷评卷的通知》【附录3.4-11】等一系列课堂教
学管理文件,保障了课堂教学的实施和管理。
3.4.1.2 课堂教学管理规范
学院建立了课程组-系-学院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督导组三位一体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见表3-12),成立了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小
组,为上述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表 3-12 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序 课堂教学
职能
号 管理和评价体系
行使各项教学活动计划及实施、指挥、调控教学工作等管
1 管理体系
理职能。
2 监督体系 执行教学及质量检查、评估、反馈与督导等职能。
负责组织实施评价、审核评价数据内容、来源和收集方法
3 达成评价小组
合理性、审核持续改进措施的可行性。
每学期开学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做好部署,做到教师、教室、教材、学生都准备就
绪,开学第一天必有校院领导、督导现场巡课。每学期有校院领导、督导组随机听课,
所有调停课都要上教务处网站填报,明确调停理由和补课时间及地点【附录3.4-12】。
3.4.2 描述说明通过教学大纲修订与审核制度,指导教师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

90
学大纲情况,包括课程目标能够合理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能够有
效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考核内容、方式与评分标准能够证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从
核心课程大纲中举例说明。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试行)》【附录 3.4-2】文件精神,
学院出台了《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修订)》【附录 3.4-9】,指
导教师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文件明确了课程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包括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目标与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目、考核方式
及成绩构成、课程大纲的编写依据、编制人与编制时间等。其中,“课程目标与要求”
含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式的对应关系,教学方法
说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分配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目
标支撑度矩阵。“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含考核方式,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与课程目
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关系矩阵,试卷出题参考标准及指标点权
重,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各项考核的评分标准。
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审核过程如下:①系组织课程组教师研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
求,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由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编
写课程教学大纲;②课程教学大纲初稿完成后,先由课程组对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指
标点是否合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考核内容、方式
与评分标准是否能够证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提交专业系;
③专业系组织相关教师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进一步论证审核,论证通过提交学院教学指
导委员会审核;④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后形成定稿,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通过后方
可实施。
专业必修、限修课程教学大纲见【附录3.3-13】。无机化学课程的课程概况、课程目
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等情况,见表3-13-1至表3-13-6。
表 3-13-1 《无机化学 A》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A 课程代码 0703122

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A

课程类型 A 必修/选修 必修

学分数 3.5 学时数 56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类)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91
开课单位 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学系

先修课程 中学化学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
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程。它是培养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生物技术、
食品工程等专业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课程简介
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在化学各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
用。本课程将重点讲授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化学热力学、
动力学、四大平衡等基本原理和物质结构理论及元素周期律。

表 3-13-2 《无机化学 A》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 学 科 素 养 3.1 (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理解 课程目标 1
(H) 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 通过学习无机化学的主要术语、基
与方法,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 本概念和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 配位化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 化学基础理论,理解无机化学的知
题的能力。 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够运
用基础理论解释说明化学现象;学
习四大平衡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
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4. 教 学 能 4.2(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准确理 课程目标 2
力(M) 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涵与要 熟悉无机化学思维方式,扎实掌握
点,能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无机化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懂
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 得把无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实
知特点,综合运用化学专业知识 践结合起来,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解
和教育教学原理进行中学化学 决实际问题;并为今后开展教学设
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并能 计与活动提供支撑。
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6. 综合育 6.2(开展综合育人活动)理解化 课程目标 3
人(L) 学学科育人的价值,树立“三全 融入思政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培
育人”理念,具有结合化学教学 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开展育人实践的能力,将爱祖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
国、爱科学、安全环保等内容融 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潜
入教学活动中;能在中学教育实 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

92
践中参与组织与化学有关的主 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
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和引导。

表 3-13-3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章节及内容 教学方式


课程目标 1 绪论 1.讲授法
通过学习无机化学的主要术语、基本概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2. 线上+ 线下
念和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配位化 第二章 热化学 混合式教学
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化学基础理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法
论,理解无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基本思 第四章 化学平衡 3.讨论法
想与方法,能够运用基础理论解释说明 第五章 酸碱平衡
化学现象;学习四大平衡的基础知识,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八章 原子结构
第九章 分子结构
第十章 固体结构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课程目标 2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1.讲授法
熟悉无机化学思维方式,扎实掌握无机 第二章 热化学 2. 线上+ 线下
化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懂得把无机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混合式教学
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法
应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 第五章 酸碱平衡 3.讨论法
今后开展教学设计与活动提供支撑。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4.习作法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第八章 原子结构
第九章 分子结构
课程目标 3 绪论 1.讲授法
融入思政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培养学 第二章 热化学 2.讨论法
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初步 第四章 化学平衡
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 第五章 酸碱平衡
生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增强社会责任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93
表3-13-4《无机化学A》课程部分章节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章节名称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2 3
绪论(可支撑课程目标 1 和 3) H L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可支撑课程目标 1 和 2) H M L
第二章 热化学(可支撑课程目标 1、2、3) H M L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可支撑课程目标 1、
H M L
2、3)
第四章 化学平衡(可支撑课程目标 1、2、3) H M L
第五章 酸碱平衡(可支撑课程目标 1、2、3) H M L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可支撑课程目标 1、2、
H M L
3)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可支撑
H M L
课程目标 1、2、3)
第八章 原子结构(可支撑课程目标 1、2) H M

第九章 分子结构(可支撑课程目标 1、2) H M

第十章 固体结构(可支撑课程目标 1) H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可支撑课程目标 1) H

表3-13-5《无机化学A》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评价依据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方式与依据


课程目标 1 1.掌握无机化学的主要术语、基本概念; 1.课堂出勤、雨课堂测试
2.掌握理想气体三大定律和稀溶液的依 2.习作课、线上和线下提
数性; 问和讨论
3.掌握化学反应热力学基础和动力学初 3.线上 MOOC 学习
步,化学平衡原理及其在溶液中四大平 4.课后作业
衡的应用等基础无机化学原理; 5.期中考试
4.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 6.期末考试
配合物结构等近代物质结构理论。
课程目标 2 具有运用所学的理想气体三大定律和稀 1.课堂出勤、雨课堂测试
溶液的依数性、基础无机化学反应四大 2.习作课、线上和线下提
平衡原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知识和 问和讨论

94
方法的等分析无机化学问题和解决无机 3.线上 MOOC 学习
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
5.期中考试
6.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 通过课程学习,融入思政和科学研究方 1.课堂出勤、雨课堂测试
法教育,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 2.习作课、线上和线下提
学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 问和讨论
协作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潜 3.线上 MOOC 学习
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态 4.课后作业
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表3-13-6《无机化学A》课程试卷出题标准及指标点权重表

章节比例指标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各章占比


第一章 14% 11% 25
第二章 19% 7% 26
第三章 15% 5% 20
第四章 17% 12% 29
权重值 0.65 0.35 100
第五章 12% 6% 18
第六章 14% 7% 21
第七章 9% 12% 21
第八章 8% 2 10
第九章 10% 5% 15
第十章 6% 6
第十一章 9% 9
权重值 0.68 0.32 100

3.4.3 描述说明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措施,列表说明各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并提供教
案等相关证据),描述教学中学生参与、互动、研讨的情况,结合课程目标,恰当运用案
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范围、程度、方式
与成效。
3.4.3.1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措施及各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学校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深入, 2018年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
革研究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修订)》【附录3.4-14】,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工

95
作和资金资助力度;同时校、院两级出台了课程建设和教改成果的绩效奖励政策【附录
3.4-15】,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典型教案见【附录3.4-16】。
专业各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见表3-14【附录3.4-13】。
表3-14 化学专业各类课程主要教学方法一览表
课程类别 主要课程 主要教学方法
学科专业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采用“雨课堂”
理论课程 物理化学 智慧教学手段,讲授、翻转、问题探
究、模型演示、案例、习作等
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讲授、探究、模
型演示
学科专业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演示、讨论、实
实践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 践
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 演示、讨论、实践
教师教育 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教育系列 讲授、讨论、案例、探究、模拟
理论课程 专题讲座、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
计及案例评析
教师教育 微格与片断教学、中学化学实验 讲授、讨论、案例、探究、模拟
实践课程 研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
案例评析
3.4.3.2 教学中学生参与、互动、研讨的情况,结合课程目标,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
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
(1)学科专业理论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前观看MOOC
视频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课上教师采用问题引导展开教学,学生通过问题讨论、“雨课
堂”的弹幕、投稿、测验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例如无机化学“7.4电极电势的应用”
采用翻转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完成MOOC视屏学习任务,课上,教师首先利用“雨课堂”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相应知识点的测试;随后与同学一起进行了知识的归纳总
结;然后老师提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知识拓展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投稿讨论结果;各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老师点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中心,教学气氛活跃。
(2)实验课教学: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上教师利用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组
织讨论实验的关键及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学生实验,完成实验的数据收集、
记录、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工作。
(3)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微格
与片断教学等课程,教学中充分采用案例、讨论和学生模拟进行教学,然后进行学生互
评、教师点评,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96
3.4.3.3 重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改革,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推动数字化教学
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本专业建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在高校邦和爱
课程平台多期开课,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网址及特色简介见表3-15。
表 3-15 化工与材料学院自建福建省精品在线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及网址 课程特色简要说明
课程既作为化学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也是化学、化工、
材料、环境、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的第一门基础
化学课程。它是培养化学、化工与制药、材料科学、环
无机化学 境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人才的整体
https://qztc.class.gaoxiaoba 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
ng.com/class 学课程的基础,在化学化工等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课程包含了课程视频、电子教案、演
示文稿、随堂测验、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课堂讨论等
基本资料。
有机化学
课程是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化学、化工、材料、
1. http://qztc.gaoxiaobang.
com/ 环境、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的第一门基础化学课
2.https://www.icourse163. 程。课程包含了课程视频、演示文稿、视频字幕、随堂
org/ 测验、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课堂讨论等基本资料以及
spoc/university/QZSFXY? 相关拓展资源。
_trace_c_p_k2_#/c
(2)专业课程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入“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构建了全方位
师生互动智慧教学平台,拓展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建立了新型的师生互动方式。
借助福课联盟,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充分利用
线上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
(3)目前所有课程都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建课,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
学习、协作学习和移动学习等创造条件。
3.4.4 描述说明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整体实施与时间分配,说明教师基本技
能、中学教师“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训练等实践课程建设与实施效果。
3.4.4.1.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整体实施与时间分配
(1)教师技能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整体实施与时间
教师技能类课程课堂教学整体实施与课时分配如表 3-16 所示,教师技能类课程由单
项技能课程→综合技能课程→综合实践训练课程循序渐进的安排开课时间,每门课程教

97
学按照先理论再实践训练进行整体实施。在时间安排上,除综合实践课程和化学教学论
外,其他技能课程侧重学生技能训练实践,在时间分配上,均超过整体课程教学时间的
50%以上。教育见习分别在第 5-6 学期安排一周时间,由带队指导教师带队到中学进行教
育见习;教育实习安排在第 7 学期进行,时间为期 14 周,具体学习实践内容包括课堂教
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实习过程中同时有带队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
表 3-16 教师技能类课程课堂教学整体实施与课时分配
学时数
平均
课程名称 其中实践 周学时 开课学期
总学时 学时
教师书写技能 32 28 2 1
教师口语 32 22 2 2
现代教育技术 32 16 2 3
化学教学论 48 0 3 4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32 32 2 5
微格与片断教学 32 32 2 6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32 0 2 3~6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评析 16+30* 30* 2 6
中学化学教师技能训练 2周 2周 7
(2)课外指导和学习的整体实施与时间分配
分阶段按层次实施课外指导,首先,在第 4~6 学期,每学期安排 12 学时的时间,
由课程组安排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能力培训与实践;其次,通过
第二课堂活动,以赛促训,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附录 3.4-17】。
3.4.4.2 教师基本技能、中学教师“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训练等实践课程建设与实施
效果。
(1)重视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构建教师技能训练体系,全面提升教学技能与水平。
课内开设教师口语、教师书写技能、微格与片断教学、中学化学教师技能训练等技能课
程,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采取“集中培训+学生自练”相结合的模式,
训练学生从教基本功,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及综合素质。
(2)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进一步夯实学生专业教学技能。以
赛促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引导学生重视基本功训练。近三年
来,本专业学生获“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测试”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5 项;“田家炳杯”第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国家二
等奖 1 项,第八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三等奖 1 项,省级师范生技

98
能大赛和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7 项,详见【附录 3.4-18】。
(3)学校各实验实训室向师范教育开放共享,开放的类型主要包括:课内开放和课
余时间开放,课内的开放以满足学生学习、竞赛和参加科研活动的需求;课余时间开放,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需求。校、院拥有大量的期刊数据库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资
料、辅助教学的能力。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
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3.5.1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需说明:1)评价工作的责任机构;2)评价周期;3)评
价过程(包括评价依据收集的内容和来源,以及评价工作的组织);4)评价方法;5)结
果使用要求;6)证明该机制存在的制度性文件。
专业根据学院制订的《化工与材料学院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与实施办法》【附
录3.5-1】,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利益相关
方参与了评价与修订过程。
(1)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评价主体,由院长、教学副院长、
专业负责人为评价责任人,本专业各课程组负责人、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评价。
(2)评价周期:专业原则上每四年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每年在执行过程中,若
确需必要,可进行各利益相关方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进行评价调查。
(3)评价过程:①学院由分管副院长牵头,组建培养目标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组织
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评价工作;②由专业确定评价内容,设计问卷,通过邮件或座谈会
等方式收集学院教师、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和在读学生代表对课程体系的意见;③利
用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毕业生、中学一线教师、用人单位、行政管理机构等对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意见;④综合以上意见和建议,对课程体系中评价“基本合理”
和“不合理”内容进行修订,修订后提交评价小组和院教指委审核后定稿。
(4)评价方法:按照每年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总体安排,邀请行业专家、
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学生代表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以函调和问
卷调查为主,评价结果作为课程体系合理性的间接评价数据。
(5)结果反馈与使用:专业负责人组织课程组负责人、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针
对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后,将评价结果及分析结果反馈给评价小组,经评价小组审核后,
将评价结果作为修订课程体系的依据,进行课程体系修订。课程体系调整、修订后经学
院教指委审批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审查,报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实施。

99
3.5.2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的运行情况。最近一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过程和结果
(包括评价时间、评价依据、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
2020年9月,分别对9家用人单位代表、2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代表及2018届-2020届化
学专业毕业校友代表70人进行了针对化学专业2020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
性等方面的调查论证【附录3.5-2】。100%用人单位和98.2%以上校友认为课程设置合理,
认为能够支撑毕业要求与合格中学化学教师培养。但也有部分校友建议增加微格教学等
实践课程学时、提早学习教育类课程等问题。问卷统计见表3-17。
此外,对2017、2018、2019级在校生代表56人进行了课程设置合理性的问卷调查【附
录3.5-3】。学生普遍认为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对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满意度高,
也指出了部分课程难度搭配、时间先后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时等。
问卷结果见表3-17。
表3-17 用人单位及2018届-2020届化学专业毕业校友代表问卷统计表
内容及结果 非常合理 合理 基本合理 不合理 问卷对象
通识课程 11 0 0 0
学科基础课程 11 0 0 0
培养方
案的课 专业课程 11 0 0 0
用人单位
程体系 教师教育(专 代表及行
11 0 0 0
设置是 业)课程 政管理机
否合理 构代表
集中实践课程 11 0 0 0
(9+2 人)
素质拓展课程 11 0 0 0

课程设置是否可以支撑 可以 基本可以 不可以


毕业要求达成 11 0 0
通识课程 25 33 11 1
学科基础课程 28 36 6 0
培养方
案的课 专业课程 35 30 5 0 2018-2020
程体系 教师教育(专 届毕业生
30 33 7 0
设置是 业)课程 (70 人)
否合理
集中实践课程 33 28 9 0
素质拓展课程 26 31 12 0

100
课程设置是否可以支撑 可以 基本可以 不可以
毕业要求达成 19 9 0
通识课程 18 33 5 0
学科基础课程 29 21 6 0
培养方
案的课 专业课程 30 22 4 0
程体系 教师教育(专 2017-2019
30 23 3 0
设置是 业)课程 级在校生
否合理 (56 人)
集中实践课程 29 25 2 0
素质拓展课程 23 29 4 0

课程设置是否可以支撑 可以 基本可以 不可以


毕业要求达成 43 13 0

根据调研结果和专家建议,依据专业认证标准,本专业对 2019 版培养方案进行了修


订,除对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进行了修订外,同时对部分课程的开课时间、课程性质进
行了调整,使之更符合当前教育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如针对专家提出的专业选修课程中
教师教育类课程偏少的问题,新增了班级管理、中级无机化学、中学化学习题研究、中
外教育发展简史及实验室安全与三废处理等课程;教育研习从教育实习中剥离出来,见
习、实习和研习合计 20 周;将化学教学论及化学史由第 5 学期提前至 4 学期开设,将微
格与片断教学由第 4 学期调整至第 6 学期开设等,理顺了基础课程的开课顺序,更利于学
生的知识学习、应用和技能培养。从对 2020 版专业培养方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修订
后的方案课程设置合理,得到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认可,但从学生问卷的结果
看,课程体系设置还有进一步调整修订的空间。
3.5.3 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师范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课程体系评价与修订的过程、方
式和发挥的作用。
3.5.3.1 教育管理及研究部门和用人单位
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专业积极听取教育管理及研究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
议,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例如,2020年9月,邀请专家分别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设置及相互支撑关系等进行了研讨,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建言献策;
在修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专业邀请泉州市区、晋江、石狮、永春、德化等地教育研究
部门和用人单位代表,对培养方案进行问卷调查论证【附录3.5-4】,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
完善。

101
3.5.3.2 毕业生及在校生
专业积极听取毕业生及在校生关于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修订后的专业培
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论证【附录3.5-3】,根
据反馈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
3.5.3.3 专业教师
根据认证要求和《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试行)》【附录3.5-5】,
专业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基于专业认证的教学大纲修订培训,讨论课程目标合理性评价办
法、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方法。专业负责人在学校原有教学大纲模板基础上,结合师范
专业认证要求,先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在广泛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意见
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大纲模板,然后课程组组织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大纲
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例如,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教
学内容对课程目标支撑度矩阵图、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
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各项考核的评分标准等内容,使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
的指导性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可操作性更强。
专业通过以上方式修订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确保了教学质量保障和质量监控
体系的良性运转,真正体现“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
和目标。
3.5.4 学校及专业改进课程考核评价的措施方法。需说明: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坚持能力导
向,具体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
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原则要求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的“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
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等评价改
革要求的措施方法与实施机制。
学校于 2019 年 10 月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办法》【附录 3.5-6】,明确提出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对学
生合理‘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
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把‘水课’变成‘金课’。加强考试管理、
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比重,原则上不低于 50%。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具体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
方案》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的评价
改革要求。

102
依据学校文件精神,学院及时组织任课教师对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修订,建立注
重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考核并重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加大了过程性考核
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目前,专业所有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比重均不低于 50%,不同类型
的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多样。任课教师在课程绪论教学中,均向学生说明了课程成
绩构成、评价方式、评价依据及评价标准,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标准进行过程性考核评
价,课程结束后汇总过程性评价结果,纳入课程成绩,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度并分析,提
出持续改进措施。
3.5.5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需说明:1)课程评价工作责任机构、责任人和主要职
责;2)评价对象和评价周期;3)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数据收集的内容、方法和来源;确
认这些评价数据与课程目标相关的措施);4)评价方法(针对各类课程目标采取的方法)
5)结果使用要求;6)证明该机制存在的制度性文件。
根据学院制订的《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附
录3.5-7】,本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学生课程成绩的基础上,对课程目
标达成度进行直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1)评价工作责任机构、责任人和主要职责:课课程目标评价小组为工作责任机构,
成员包括系主任、课程组长、主讲教师、教务科代表、辅导员,负责人为系主任。
主要职责:评价小组负责组织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
(2)评价对象和评价周期:评价对象为本专业课程修读学生;评价周期为每学期1
次,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
(3)评价过程:首先,主讲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式、评价
依据、考核方式、试卷出题标准及指标点权重,进行课程目标过程性、表现性及结果性
考核评价,收集汇总各种考核的数据作为评价基本数据。
其次,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不同类型课程目标评价方法,统计计算得到各课程目标
的得分和达成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分析,形成《泉州师范学院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表》。
第三,评价小组审核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式、数据来源及评价分析是否合理、改进
措施是否可行,形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报告。评价结果用于开展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4)评价方法:本专业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以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为主,集中
实践课程依据课程目标评价需求(如某些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难以用考核成绩量化评价)
等因素,结合学生自评分析法来进行。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是基于课程过程性及结果
性考核成绩进行量化计算和分析;学生自评分析法主要通过学生主体自身对本课程目标

103
达成情况的自评调查表评分进行分析。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方法基于课程(包括实践环节在内的所有必修教学环节)过程性
考核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线上学习、期中考试、小报告、小论文等)和结果
性考核(期末考试)逐项统计得分,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统计各课程目标的得分率,计算
各课程目标达成值。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试行)》课程目
标达成情况分2个等级,即达成(达成值≥0.6)和未达成(达成值<0.6)。课程目标达成
值计算公式如下:
某课程目标达成值=∑考核成绩权重×各考核方式支撑该目标的平均得分/各考核方
式支撑该目标的总分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见表3-18。
表 3-18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平时成绩 期中笔试 期末笔试


课程目标
占比 相关试题 相关试题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及课程目
/30% 分值占比 分值占比 标评价方法
(权重)
/20% /50%
①分目标 1 和 2 达成度=0.5×(分
课程目标 1
40 60 60 目标期末相关平均分/分目标期末
(54%)
试题总分)+0.2×(分目标期中平
课程目标 2 均成绩/分目标总分+0.3×(分目标
30 40 40 平时平均成绩/分目标平时总分)
(37%)
②分目标 3 的达成度=分目标平时
课程目标 3 平均成绩/分目标平时总分
30
(9%) ③课程目标达成度 A:
𝐴 = ∑ 𝑍𝑖 × 𝐴𝑖
合计 100 100 100 Zi-课程分目标的权重
Ai-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度
(6)评价结果及使用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填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表,各课程组组长、系
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次审核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表,并给出具体的审核意
见。对于审核未通过的课程,将由课程组组长组织课程组教师协助课程负责人完成该课
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分析并拟定持续改进措施。审核通过后,要求并督促课程负责
人,在下一轮教学中按照拟定的持续改进措施开展教学活动。文档及相关资料由学院存

104
档,保存6年以上。
3.5.6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的运行情况。需说明:1)列出最近一次开展课程目标达
成情况评价的课程清单;2)提供 2 门课程(1 门理论课,1 门实践课)的课程目标达成情
况评价报告及改进情况说明(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评分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依据和评价结果、结果使用、改进措施与改进效果)。
最近一次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针对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科专业必修课程
与限选课程15门,依照《化工与材料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与办法》【附录3.5-7】进
行评价【附录3.5-8】。核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见表3-19。各课程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表撰写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评价结果总体情况良好,各门课程总体达成度均为合格。但部分课程的课程目标达
成值不理想,如支撑毕业要求“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分析化学》课程目标达
成度偏低。为此,针对具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值,专业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和任课教师
召开协调会,针对学生情况、教师授课方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
对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与理解上存在障碍,因为学生地区差异、学生基础
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交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
学。基于此,在今后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拟进行以下改进:(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
生情况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提问时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薄
弱的同学回答,而较难的问题则提问基础较好的同学,提振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2)
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触及学生的思维热点,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课后学生有疑问可通过微信、QQ与教师随时联系,及时跟踪
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多鼓励,多督促。(4)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实例帮助学生
学习和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注重课程实施方法的多样化。
《有机化学A2》、
《无机化学实验1》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及改进情况说明详见
表3-20和表3-21。

105
表 3-19 专业核心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课程目标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评价
课程 达成度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目标 班级
无机化学A 0.710 0.685 0.937 0.723 20 化学
分析化学 0.6648 0.7063 0.985 0.698 20 化学
有机化学A2 19化学
0.779 0.620 0.885 0.742

物理化学A1 0.810 0.776 0.956 0.748 18化学


结构化学 0.849 0.740 0.805 0.990 0.790 18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1 0.824 0.753 0.827 0.802 0.802 20化学
分析化学实验1 0.785 0.796 0.825 0.792 20化学1班
分析化学实验1 0.779 0.780 0.837 0.781 20化学2班
分析化学实验2 19化学1班
0.815 0.813 0.814 0.814

分析化学实验2 19化学2班
0.776 0.776 0.775 0.776

有机化学实验1 0.790 0.748 0.815 0.782 19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1 0.743 0.718 0.802 0.770 18化学
化学教学论 18化学
0.79 0.74 0.82 0.8 0.77 0.83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17化学
0.721 0.685 0.691 0.702

106
表 3-20 《有机化学 A2》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A2 课程编 0703129

主讲教师 肖春妹、郑燕玉 职称 副教授、教授

开课学期 2020 秋 授课班级 19 级化学 1、2 班

2.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 学 科 素 养 3.1(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理解 课程目标 1
(H) 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
想与方法,掌握扎实的化学基 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
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反应机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具备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 和命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
决问题的能力。 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各类有机反应)。
4. 教 学 能 力 4.2(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准确 课程目标 2
(M) 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涵与 了解有机化学学科发展历史
要点,能根据现代教学理念, 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有机化
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 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采用有
知特点,运用化学教学知识进 机化学视角观察与解决问题
行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开展教 的能力,将来能运用有机化学
学活动,并能对学生学习活动 知识和理论从事中学化学教
进行评价; 育。
6.综合育人 6.2(开展综合育人活动)理解 课程目标 3
(L) 化 学 学 科 育 人 的 价 值 , 树 立 融入思政和科学研究方法教
“三全育人”理念,具有结合 育,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
化 学 教 学 开 展 育 人 实 践 的 能 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
力,将爱祖国、爱科学、安全 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
环保等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 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
能在中学教育实践中参与组织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化学有关的主题教育和社团
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评价依据

课程考核方式由平时表现(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和和课堂表现等)、期中

107
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
成绩构成:平时表现 30%,期中笔试 20%,期末笔试 50%。

4. 评分标准与评价方法

4.1 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成绩构成:平时表现 30%,期中笔试 20%,期末笔试 50%。
平时表现 期中笔试 期末笔试
课程目标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30% 20% 50%
分目标 1 和 2 达成度=0.5×
课程目标 1 60 70 72 (分目标期末相关平均分/分
目标期末试题总分)+0.2×
课程目标 2 20 30 28 (分目标期中相关平均分/分
目标期中试题总分)+0.3×
(分目标平时平均成绩/分目
课程目标 3 20 标平时总分
分目标 3 达成度=分目标平时
合计 100 100 100 平均成绩/分目标平时总分
4.2 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成绩比
指标点 平时表现 30%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50% 例(%)
课程目标 1 支撑毕业
18 14 36 68
要求 3.1
课程目标 2 支撑毕业
6 6 14 26
要求 4.2
课程目标 3 支撑毕业
6 6
要求 6.2
合计 30 20 50 100
4.3 各项考核的评分标准
90-100 80-89 60-79 0- 9
评分标准
优 良 中/及格 不及格
准时上课,雨课 偶尔迟到或缺 经常缺
课堂表现(出勤 准时上课,雨
堂测试内容大部 席,雨课堂测 席,雨课
及雨课堂测试) 课堂测试内容
分能掌握并积极 试内容基本掌 堂测试不
评价依据 大部分能掌握
参与课堂讨论 握 合格
认真独立完
认真独立完成 认真完成,两
成,偶尔一两 经常不按
作业评价依据 并每次都按时 三次没有按时
次没有按时上 时完成
上交 上交

期中考试
根据试卷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

108
5.评价结果与分析

5.1 评价结果

5.1.1 过程性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说明
本课程过程性考核含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平时表现主要包含出勤率、纸质
作业,课堂表现,随堂测试等,具体比例如下图:

5.1.2 过程性考核成绩分析(各项目分析及整体情况分析)
(1)平时表现
平时作业是按章节布置,在每章讲授完布置教材上的课后习题,要求同学做
纸质作业,在下次上课前交,根据同学作业完成情况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作业是
考查同学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由于时间比较充裕,不懂的内容可以翻书查
阅,也可以和同学讨论,总体看来学生大都能按时认真完成。利用雨课堂强大的
功能实现课前推送 PPT 进行预习,教学时先进行雨课堂签到,课中发送测试或习
作进行实时互动,并且自动打分,授课结束雨课堂自动生成分数。雨课堂实现了
师生互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可以使教学贯穿于课前到课后。雨课
堂测试一般在讲完某个知识点后进行,主要采用选择题和投稿两种形式,要求限
时完成,老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和同学
们讨论和解答,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从平时的随堂互动来看,大部
分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相应的知识点能够掌握。以上几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
平时总成绩,占学期总评 30%。这次平时成绩分布如下图所示:

109
从成绩分布可知,大部分同学平时成绩达 90 分左右,说明大部分同学在整
个学习过程态度端正,学习认真积极,个别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对知识点的掌
握程度较差,因此成绩有差异。
(2)期中考试
期中考核采取闭卷笔试,题型包括选择题(36 分)、填空题(28 分)、鉴别
题(10 分)、合成题(26 分)和推测结构题(10 分)。期中成绩平均 66.5 分,
高于 90 分的有 8 人,80-90 分的 19 人,70-80 分的 18 人,60-70 分的 19 人,
不及格的 33 人。《有机化学 A2》期中考试内容主要涵盖醇、酚、醚、醛、酮和
羧酸等,与《有机化学 A1》相比,各章节内容多也比较难,且与《有机化学 A1》
相互关联。学生前面的基础不牢固,加上一个暑假过去,很多相关知识点遗忘后
没有及时回顾,因此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停留在课堂表层,太过于依赖课堂“灌
输”,未能进一步的深入和理解,平时没有及时复习和总结,因此成绩一般。
5.1.3 期末考核分析
(1)期末考核方式及题型组成说明
期末考核采取闭卷笔试,题型包括选择题(34 分)、填空题(28 分)、鉴别
题(10 分)、合成题(18 分)和推测结构题(10 分)。
(2)各题型得分情况及整体成绩情况分析
各类题型得分情况

题目类型 选择题 填空题 鉴别题 合成题 推结构题


满分 34 28 10 18 10
平均分 26.7 19.6 7.4 9.5 5.6
得分率(%) 78.5 70.0 74.0 52.8 56.0

从上面列表可以看出,选择题、填空题和鉴别题得分率好一些,这三道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得分情况可以说明学生能基本掌握有机
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及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题
和推测结构题是一类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需要把相关知识点关联起来,是有机
化学中较难的一部分。它考查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考试结
果看出,同学们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他们对知识不是理解而是止于表面记忆、片
面记忆,一些同学虽然写出了合成路线,但往往不合理或顺序相反,整体得分率
较差。

① 选择题得分情况

110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得分率 81.4 66.0 88.0 91.8 88.7 70.1 88.7 68.0 55.2
选择题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得分率 69.1 89.7 30.9 62.9 95.9 95.9 98.9 92.8

选择题平均得分为 26.7 分(满分 34 分),得分率 78.5%,得分率较好,说


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其中第 4,14,15,16,17 得分率均超过 90%,说
明学生对硝基化合物的性质、酰氯的化学性质、糖的成脎反应、电环化反应规律
等有较好的理解。第 2,8,9,10,13 题得分率一般,第 2 题考查的是含氮化合
物碱性强弱的比较,包括氨、吡啶、苯胺、吡咯四种物质,错选的同学中有一半
选 A,说明这些同学对吡咯结构中氮的孤对电子参与形成共轭体系没掌握;第 8
题是关于羧酸衍生物反应活性大小比较,选错的同学大部分选择 A 选项,说明这
些同学没有理解不同基团对加成-消除反应的影响规律;第 9 题考查的内容比较
多,包括酸性、碱性、溶解度和沸点的判断,错选 D 选项的同学比较多,这是因
为他们错误地把异丁醇理解为叔醇;第 10 题是关于半缩醛结构的判断,错选的
同学对缩醛、半缩醛结构和性质理解不透;第 13 题是关于季胺碱的消除反应,
选错的同学大部分选择 A 选项,说明他们没有真正区分理解叔胺氧化物和季胺碱
的消除反应。这次的考试,选择题得分率最差的是第 12 题,得分率 30.9%,这
道题考查吡啶发生磺化反应时得到什么产物,有很多同学错选 D 选项,D 选项答
案是 2-吡啶磺酸,当时课上提到产物是β-吡啶磺酸,分析原因发现,学生把希
腊字母标明位次的规则和用数字标明位次的规则混淆了,在以后上课中要特别强
调。

②填空题得分情况

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9
得分率 92.3 76.3 40.2 48.5 56.7 68.0 61.9 90.4 67.0

填空题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得分率 70.1 43.3 74.2 48.5 67.0 68.0 80.4 64.7 75.8

选择题平均得分为 19.6 分(满分 28 分),得分率 70.0%,与预期值相近。


其中第 2、8 题得分率较高,第 2 题第一步是甲苯的硝化反应,第二步是硝基化
合物的还原;第 8 题考查羧酸与酰卤、酰胺之间的转化,这些知识点比较简单,
学生的掌握程度最高。第 3、4、11、13 题得分率都低于 50%,第 3 题考查芳香

111
族重氮盐的偶联反应,第 4 题是考查环醚碱性条件下的开环反应,第 11 题考查
电环化反应,涉及开环、闭环时的立体选择性,第 13 题是类似羟醛缩合反应,
从得分率来看,当涉及到反应机理、立体化学这种难度高一些的知识点时,部分
同学就无法掌握,以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导。

③鉴别题得分情况

鉴别题 1 2
得分率 69.4 81.4

这次鉴别题出了两道题,第一题是鉴别不同的胺,这道题是考查同学能否区
分脂肪铵(伯胺、仲胺、叔胺)和芳香胺,大多数同学知道如何鉴别伯胺、仲胺、
叔胺,当题目还出现芳香伯胺,一些同学就无所适从,因此失分主要在于苯胺的
鉴别。另一题是醛和两种不同的酮进行鉴别,整体答题情况较好。

④合成题和推测结构题得分情况

合成题 1 2 3 4
得分率 51.5 65.4 33.6 57.1
从上表看出,合成题得分率低于预期值。合成题第 1 题由 1,3-丁二烯合成
己二胺,涉及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及氰基的还原;第 2
题是由酮合成羧酸,涉及酮、醇、卤代烃和羧酸的性质; 第 4 题是让学生由甲
苯合成 2,6-二溴甲苯,考查芳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定位效应,芳胺和芳香族
重氮盐的取代反应;第 3 题是考查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考查乙酰乙酸
乙酯的两个特征,一个是亚甲基的酸性,在碱的作用下形成碳负离子,然后发生
亲核反应,另一个特征是酮式分解。从合成题题型来看,每道题涉及的知识点都
不是独立的,一道题一般都要涉及到好几种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互关联,涵盖
范围广,而且包含了《有机化学 A1》的知识。从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看出,学
生在有机化学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提高。

⑤推断题得分情况

推测结构题 1 2
得分率 43.7 67.5

推测结构题第一题的得分率 43.7%,比较差,这道题考查硝基化合物、胺、
季胺碱三种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知识还包括季胺碱的热消
除规则及涉及到的立体化学,有一定难度。

112
从合成题和推测结构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经常止于各类简单的有机化
合物,不能把有机物之间的相关转化进行练习和归纳;另一方面是学生太过依赖
课堂老师的讲授,认为课上理解了就可以,课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有机化
学这门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练
习和归纳,掌握有机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才能合理设计合成路线或推断各
种有机物。

⑥期末成绩分布情况

30.0%
25.0%
20.0%
百分比

15.0%
10.0%
5.0%
0.0%
>90分 80-90 70-80 60-70 <60分
各分数段人数占比

这次考试成绩平均分为 68.7 分,最高分 98 分,最低分 17 分,良好率为


24.7%。从下图可以看出每个分数段都有一定的占比,低分人数有些偏多。成绩
的差异反映出学生对待学习态度的不同和基础的差异。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认
真,平时认真预习、听讲,有问题及时咨询老师,学完每章内容能进行归纳总结,
期末认真复习。部分同学成绩不理想,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本身化学基础较
差,上课虽然认真听讲,但一知半解,课后没有及时找老师或同学解疑;
(2)部
分同学学习方法不对。这门课教学内容多,课堂学时少,课堂上不能像中学那样
多做多练,需要学生课后加以练习、理解和总结记忆,但一些同学单纯记忆,当
题目不是原题出现时,他们就不懂怎么做了。时间一长,知识点混乱,同时产生
有机化学太难学的畏惧心理;
(3)少部分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看手机,缺乏主
动学习的积极性。平时学习不重视,期末突击、猜题、背答案,临时抱佛脚,因
此成绩不理想。
5.1.4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指标点
毕业要求 指标点 3.1 指标点 4.2
6.2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总评
课程目标
(68%) (26%) 3(6%) 成绩
平时 期中 期末 平时 期中 期末 平时
考核方式
表现 笔试 笔试 表现 笔试 笔试 表现

113
成绩占比 18% 16% 36% 6% 6% 14% 6%
满分 100 70 72 100 30 28 100 100
平均得分 88.5 50.8 53.6 88.5 15.7 15.1 88.5 74.2
得分率 0.885 0.725 0.745 0.885 0.523 0.539 0.885 0.742
课程分目标
0.778 0.615 0.885
达成度
课程达成度 0.742 0.742

5.2 达成情况分析

从课程达成分析结果看,本课程实现了教学目标,达成度为 0.742,其中课
程目标 1 和 3 高于平均值,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能够积极
参与课程学习。从上课情况看,学生基本能先做好预习,准时进入教室,平时签
到基本满员,偶有未签到的也能按照流程请假;上课时认真听讲,雨课堂答题准
确率较高,对老师的提问积极讨论和回答;课后作业能认真思考,按时完成和提
交。课程目标 1 的达成情况除了和平时表现有关外,还从期中、期末的成绩体现,
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和鉴别题,这三题的得分率分别是 78.5%、70.0%和 74.0%,
这些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得分情况可以说明学生能基本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反应及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
但对反应时涉及的机理、立体化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解较差,这方面的知识本身难
度较大,今后在教学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课程达成结果可以看出,课程目标 2 的达成度最低,仅 0.615。影响课程


目标 2 的达成情况,主要与期中、期末考试中合成题和推测结构题的得分情况相
关。期末考试时,合成题得分率 52.8%,推测结构题得分率 56.0%,低于预期值。
其中合成题第三题的得分率只有 33.6%,这道题是考查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
应用,考查乙酰乙酸乙酯的两个特征,一个是亚甲基的酸性,在碱的作用下形成
碳负离子,然后发生亲核反应,另一个特征是酮式分解;推测结构题第一题的得
分率 43.7%,也比较差,这道题考查硝基化合物、胺、季胺碱三种化合物的化学
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知识还包括季胺碱的热消除规则及涉及到的立体化
学,有一定难度。从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有机化学综合知识的应用
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提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止于各类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不能
把有机物之间的相关转化进行练习和归纳;另一方面是学习太过依赖课堂老师的
讲授,认为课上理解了就可以,课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有机化学这门课,
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还要通过练习和归纳,
掌握有机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才能合理设计合成路线或推断各种有机物。

114
6.改进措施

从课程达成情况分析结果看,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和参与率较高,基本能掌握
基础知识,但是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较差,这方面要加强培养。有机化学A2涉及
的知识点多,课堂学时少,要充分利用“雨课堂”课前发布课件预习,也可以给
学生一些背景资料和引导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事先了解相关的知识,激发学
习兴趣,如在讲对映异构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欧洲发生的“反应停”事件,引导
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的构型不同,在手性环境下生理活性相差很大,如何判断
物质是否有手性,是什么构型?”;在课堂互动中,使用雨课堂随机点名方式让
学生回答问题,调动课堂气氛;进行雨课堂测验、投稿等,根据统计数据,老师
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讲解。另外,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如关于硝基化合物、胺、
季胺碱三种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季胺碱的热消除规则
和涉及到的立体化学,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这方
面的综合问题,通过深入分析讨论将“硝基化合物、胺、季胺碱三种物质的化学
性质及之间的相互转化”关联起来,提高学生归纳、联系思维的能力;也可以想
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勤于思考、练习和归纳,抓住各类有机化合物
结构(官能团)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这条主线,掌握有机化学的原理
和规律,提高有机化学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115
表 3-21《无机化学实验 1》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实验(1) 课程编号 0703060

主讲教师 黄妙龄 职称 教授

开课学期 2020 秋 授课班级 20 化学 1、2 班

2.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3.学科素 3.2(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掌握 1. 熟练掌握无机化学实验
养(H)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相 的基本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和
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 干燥、试剂取用、称量、加热、
题。 冷却、试纸和指示剂的使用、固
液分离、结晶、重结晶、试样干
燥、溶液的配制、化学实验一般
仪器的使用)和掌握化学实验基
本技能(实验预习、数据记录和
处理、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设计能力),正确使用基本
仪器(循环水泵、干燥箱、恒温
槽等),具备较强的无机化学实
验能力。
4.教学能 4.2(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准确 2.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基本
力(M) 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涵与 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将来
要点,能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 的中学化学教学获得扎实的专
念,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 业知识,也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
认知特点,综合运用化学专业知 的基础。
识和教育教学原理进行中学化
学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并
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7.学会反 7.1(具有自主反思意识)具有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
思(L) 终身学习和反思的意识,理解教 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能运用自
育反思的含义和在中学化学教 身积累的经验分析实验问题,逐
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能够运用 步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和
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 创新精神。
学问题。

116
3.评价依据
实验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操作考试及闭卷笔试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
时表现(实验考勤、实验工作作风、实验预习报告及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雨
课堂测试和线上学习,可以综合反映学生实验水平。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50%,操作考试 20%,期末理论闭卷笔试 30%。
4. 评分标准与评价方法
4.1 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50%,操作考试 20%,期末理论闭卷笔试 30%。
课程 平时成绩 操作考试 20% 期末笔试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目标 50% 30%
分目标 1 的达成度=0.3×(分目标
期末笔试相关平均分/分目标期末
课程 相关试题总分)+0.2×(分目标期
44 100 60
目标 1 末操作考试平均成绩/分目标总分
+0.5×(分目标平时平均成绩/分
目标平时总分)
分目标 2 的达成度=0.3/0.8×(分
目标期末笔试相关平均分/分目标
课程
40 40 期末相关试题总分)+0.5/0.8×
目标 2
(分目标平时平均成绩/分目标平
时总分)
课程 分目标 3 的达成度=1.0×(分目标
16
目标 3 平时平均成绩/分目标平时总分)
合计 100 100 100
4.2 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成绩
比例
平时表现 操作 期末 (%)
课程 毕业要求
考试 闭卷
目标 指标点 (预习 雨课 线上 实验
20% 笔试:
+操作) 堂测 学习 报告
30%
20% 试 5% 5% 20%
课程 支撑毕业
8 3 3 8 20 18 60
目标 1 要求 3.2
课程 支撑毕业
8 2 2 8 12 32
目标 2 要求 4.2
课程 支撑毕业
4 4 8
目标 3 要求 7.1
合计 20 5 5 20 20 30 100

117
4.3 各项考核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60-79 0-59


优 良 中/及格 不及格
(预习+ 按时独立完成 按时独立完成 按时独立完成 有预习报告,但
操作) 预习报告,具有 预习报告,具 预习报告,但 照抄书上内容,
20% 个人见解;按时 有一定的个人 缺 少 个 人 见 没有独立思考,
独立顺利完成 见解;独立完 解,实验过程 实 验 过 程 有 重
实验,实验结果 成实验,实验 有小失误,实 大失误,实验结
好。 结果较好 验结果一般 果不好
雨课堂测 根据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试 5%
按时完成每个 按时完成每个 按时完成每个 不按时完成每
线上学习 章节的要求,测 章节的要求, 章节的要求, 个章节的要求,
5% 试题正确率达 测试题正确率 测试题正确率 测试题正确率
90%以上。 达 80-90%。 达 70-80%。 未达 60%。
按时独立完成 按时独立完成 按时独立完成 按时完成实验
实验报告,数据 实验报告,数 实验报告,数 报告,数据处理
实验报告
处理正确,结果 据处理比较正 据处理基本正 有错误,没有结
20%
分析到位。 确,结果分析 确,结果分析 果分析。
比较到位。 基本到位。
能 够 熟 练 掌 握 能够比较熟练 能够掌握无机 对无机化学实
无 机 化 学 实 验 掌握无机化学 化学实验的基 验的基本操作
操作考试
的 基 本 操 作 和 实验的基本操 本操作和数据 掌握不熟练和
20%
正确数据处理 作和正确数据 处理基本正确 数据处理不正
处理 确
期末理论
闭卷笔试 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30%

5.评价结果与分析

5.1 评价结果
5.1.1 过程性考核方式与课程成绩评定说明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平时表现 操作 期末
(预习 雨课 线上 实验 考试 闭卷 成绩比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操作) 堂测 学习 报告 20% 笔试: 例(%)
20% 试 5% 5% 20% 30%

118
课程目标 1 支撑毕业要求
8 3 3 8 20 18 60
3.2
课程目标 2 支撑毕业要求
8 2 2 8 12 32
4.2
课程 支撑
目标 毕业
4 4 8
3 要求
7.1
合计 20 5 5 20 20 30 100

5.1.2 过程性考核成绩分析(各项目分析及整体情况分析)

实验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操作考试及闭卷笔试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
时表现(实验考勤、实验工作作风、实验预习报告及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雨
课堂测试和线上学习,可以综合反映学生实验水平。
(1)平时表现(预习+操作):每个实验都要求要写预习报告,考查学生的预习
情况,并在上课前提交给老师检查打分;上课实验过程中从熟练程度和实验结果的
完整性方面给学生一个本实验项目的评价分。学生都能比较认真的完成预习报告,
实验过程中也都很认真。

(2)实验报告:每个实验结束后都要求写实验报告,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掌
握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两部分成绩构成每个实验项目的具体分数,总
称为平时成绩。从下图看,实验报告也完成得不错,各别同学还有待提高。

(3)雨课堂:首次在实验课上引入雨课堂测试。以前上课前也有口头提问,但

119
效果很差,大部分同学选择不回答。这学期在上课前先利用雨课堂测试对学生进行
预习测试,全班同学都参与,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的预习情况。从
下图看,大部分同学在课前都能做到较好的预习,实验过程中进行比较顺利。
(4)线上学习:也是首次在实验课上引入线上学习环节,让学生结合线上资源
进行预习,对实验过程有很好的帮助。从下图看,大部分同学都能较认真的完成线
上学习,个别同学没有完成,老师进行点名批评。

(5)操作考试:本实验课是大一新生课程,是往后所有实验课及科研的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实验操作。在所有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学期基本操作考试,
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操作考试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
试,本实验课要重修,20 级有一同学操作考试不及格,取消其理论笔试资格。
5.1.3 期末考核分析
期末理论闭卷笔试:理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实验数据
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1)期末考核方式及题型组成说明
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期末试卷由试题库和教师自主命题组卷,经教研室讨论确定。主要考查学生对
本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由判断、选择题、填空题、计算
题、简答题共五大题组成。试卷指标分析及分数分布如下:
本课程本学期 30 学时,8 个实验,分散考核
试卷题数 40 试卷难度 0.7 内容覆盖面 50%
试卷满分 100 预计平均得分 70 题型覆盖面 100%
学习能力 了解 理解 综合
分数 15 50 35
难度级 容易 中等 较难 难题
分数 30 55 13 2
(2)各题型得分情况及整体成绩情况分析
无机化学实验期末考试试题,主要是根据《无机化学实验大纲 1》要求进行命

120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的掌握程度;对所学实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由判断题、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共四大题组成。
各题得分情况及分析如下:
① 判断题
第一大题为①判断题,共 10 小题,平均得分 14.6,总得分率 73%。考查是的课
程目标 2,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将来的中学化学教学获得扎实的
专业知识,也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4.2(具备专业教
学能力)准确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涵与要点,能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针对
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综合运用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原理进行中学
化学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并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一、判断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满分 2 2 2 2 2 2 2 2 2 2 20
平均得分 2 0.5 0.8 1.5 2 2 1.2 1.9 1 1.2 14.6
得分率% 100 25 40 75 100 100 60 95 50 60 73
从得分率可看出,第 2 小题得分率很低,只有 25%,第 2 小题考查的是误差与
真实值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误差的概念。此题得分率如此低,说明大部分同学没有
掌握误差这个概念。今后教学中要对误差概念重点讲解,多做练习。第 3 小题得分
率也偏低 40%,考查的是衣服上的铁盐可否用盐酸去除,属生活常识,其实是复分
解反应原理。此题得分率低说明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今
后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多引用些生活实例。第 9 小题得分率 50%,考查的是硫酸亚
铁铵的制备条件。此题得分率偏低可能是受三价铁盐制备条件的影响,因为三价铁
盐易水解,pH 值大于 1.9 就开始水解,在配制时需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学生以为
二价铁与三价铁相似,所以判断错误。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讲解三价铁盐与二价铁
盐的异同点,重点讲解二价铁离子开始水解的 pH 值。
② 选择题:
第二大题为选择题,共 30 分,平均得分 27 分,总得分率 90%。考查是的课程
目标 1,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3.2(掌握实验
基本技能)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
从得分率可看出,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掌握较好,其中
第 9 小题得分率较低,分析如下:虽然只是一个 2 分的题目,但考查了很多的知识
点,如误差、正负误差的概念,滴定管读数方法及对滴定结果的影响,移液管的润

121
洗方法,滴定时锥形瓶的润洗方法。
考查是的课程目标 1,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对应毕业要求指
标点 3.2(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
析、解决实验问题。
误差=测量值-真实值,负误差就是得到的误差为负值,即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选项 A 的结果会使终读数偏高,从而产生正误差;选项 B 的结果会使终读数偏低,
从而产生负误差;选项 C 和 D 为正确操作,不会产生误差。
本题共有 53 人答对,36 人答错,平均 1.2 分; 四个选项中 C 和 D 没人选,说
明同学们对移液管和滴定前锥形瓶的润洗及润洗方法不正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两
个知识点掌握得较好。答错的同学均选 A,可能的原因:(i)不清楚滴定管位于眼
睛上方读取数据使结果偏高还是偏低;(ii)对误差的概念没有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误差的概念,然后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
中学会观察、分析:如在滴定管里装一定量的水,让学生先进行正确操作读数(眼
睛平视),记录正确数据,再分别俯视或仰视读数,最后进行误差计算,得出正确结
论。
二、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满分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0
平 均
1.9 1.9 1.9 1.6 1.7 1.8 1.9 1.9 1.2 2 1.5 1.8 2 2 2 27.0
得分
得 分 10 10 10 10
95 95 95 80 85 80 95 95 60 75 90 90
率% 0 0 0 0
③ 填空题:
第三大题为填空题,平均 24.8 分,总得分率为 82.6%。考查是的课程目标 1,
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3.2(掌握实验基本技
能)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
从得分率可以看出,填空题中每小题的得分率均较高,至少达 70%以上。其中
第 5 小题得分率 70%,考查绝对误差的计算。前面的判断题、选择题中也用不同的
形式考查误差这个知识点,发现每题中这个知识点的得分率均较低,说明学生对误
差这个知识点掌握较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对些知识点详细讲解,多出练习与测
试,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得以掌握并懂得运用。
④简答题:第四大题为简答题,平均 11.2 分,总得分率为为 56%。考查是的课
程目标 2,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将来的中学化学教学
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也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4.2(具
备专业教学能力)准确理解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涵与要点,能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

122
念,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综合运用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原理
进行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并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四、简答题
题号 1 2 3 4 总分
满分 4 6 6 4 20
平均得分 2.7 2.7 4.1 1.5 11.2
得分率% 67.5 45 68.3 37.5 56
此大题总得分率较低,其中第 2 小题得分率 45%,考查醋酸解离度和解离平衡
常数的相关计算。涉及 pH 值与[H+]浓度之前的换算,还有解离度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得分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公式错误和计算错误,公式错误是因为原理没掌握,在今后
教学中要注重原理的讲解,计算错误主要是有效数字的保留位数,pH=-lg[H+]涉及
对数和真数有效数字的保留位数,比较多的学生错在这个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
重点讲有关有效数字的保留,并多做练习。第 4 小题得分率仅 37.5%,考查用电极
电势来说明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此题得分率最低,从学生答题情况来年,学生
对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性质掌握较好,但不太懂得用电极电势来解释。有一部分
学生用化学反应的例子来说明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没有提及电极电势;一部分
学生有用电极电势解释,但解释错误。说明学生在电极电势的应用方面较薄弱,这
个跟无机化学理论联系较紧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双管齐下,理论和实践同时
进行。

本学期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89 人,全班平均得分 76.7 分,只有一人不及格而且是


59 分。成绩理想,呈正态分布偏右(见右上图),试题由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
简答题共四大题组成,主要从平时学生实验及实验报告中较常出现的错误,以及平
时实验课讲到的重点中出题。从得分情况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的基础知识、化学
原理等知识点的掌握较好,但是还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原因是学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平时存在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现象,对实验原理
没有理解清楚,加上复习没有到位,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错误,在考试中依然出现。
从答题的情况来看,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误差、有效数字的保留,还有对电极电势
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以下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柱状图,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散
点图见左上图。

123
5.1.4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指标点 4.2 指标点
毕业要求 指标点 3.2
7.1 总评成
课程目标 绩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61%) 课程目标 2(30%)
3(9%)
平时成 操作考 期末笔 平时 期末笔试
绩 试 试 成绩 (30*40%)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
(30*60
%)
成绩占比% 22 20 18 20 12 8
满分 100 100 60 100 40 100 100
平均得分 82.7 79.4 51.3 82.7 25.2 82.7 80.2
得分率 0.827 0.794 0.855 0.827 0.630 0.827 0.802
课程分目
0.824 0.753 0.827 0.802
标达成度
课程达成 0.802 0.802

5.2 达成情况分析
从课程目标总的达成度看,本课程的达成度属良好;从分目标看,课程目标 1
和 3 完成的比较好,课程目标 2 稍差些。课程目标 2 偏综合应用多一些,说明学生
能较好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而在综合应用方
面还需多加练习。从成绩上看,各部分成绩平均分都能上 80 分以上,除了期末理论
笔试 76.7 分。说明 20 级同学平时都能认真的对待无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
6.改进措施
在开学上课前我们有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同学高中初中都有进
实验做过实验,四分之一的同学只有初中做过实验,四分之一的同学是高中做过实
验,还有四分之一是从来没有进过实验亲手做过实验的,而且有做过实验的同学次
数也不多,大部分都是在教室看老师演示的,所以动手能力和实验经验比较差。经
过一学期的学习,全班同学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都有在进步,实验技能也有很大
的提高。我们这学期新引进了雨课堂测试和线上学习,对同学学习和掌握无机化学
实验的理论和操作很有帮助,成绩明显比前几届所有提高。当然还有个别同学没能
掌握好几基本实验操作导致重修。
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以下几点今后要改进的地方:(1)平时上课过程中要更加
注意学生的操作,特别是中学没进过实验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2)有
些同学虽然中学有做过实验,但上大学之后态度不够认真,对这些同学要严加管理,
实验过程中进行个别提问;(3)严格制止抄报告行为,对报告雷同的同学要严格处
理。

124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请根据上述达成情况,逐条对标诊断,明确清晰地描述分析专业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与
不足,为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依据;若难以归结到某项二级指标的共性问题可单独列出)
3.1 [课程设置]
(1)在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合理性和关联度仍需进行科
学论证,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调整。
(2)个别课程(如专业导论、实验室安全与三废处理)的开课时间还需进行合理性
调整。
(3)专业课程设置在跟踪与对接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方面相对薄弱,支撑
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3.2 [课程结构]
尽管教师教育课程已达到认证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但从学生反馈意见来看,希望
增加教师专业技能类课程学时,进一步强化板书板画、语言表达、教学设计与教育教学
研究的能力。
3.3 [课程内容]
(1)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待进
一步加强。
(2)自编教材较少。
(3)课程改革涉及面较单一,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不能紧贴新高考和新课改趋势。
(4)教育研究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不够,更新不及时。
3.4 [课程实施]
(1)部分课程教学创新性不够
部分公共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交叉重叠较多;教师教学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剖析,
不能带给学生新意、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不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满足于照本宣科。
(2)部分课程教师不能关注学生需求
部分课程任课教师未能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情感基础,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基
础过渡或情感引导及学习指导帮助,导致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或者难以理解与应
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
3.5 [课程评价]

125
(1)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过程还需进一步规范,课程目标达成
分析比较粗犷,还需进一步细化。
(2)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参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的比重较小,过程性考核对课
程目标的支撑还需进一步细化。
(3)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缺少创新性,考核内容缺少高阶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提高综合素质需要多种评价方式。目前课程过程性考核形式
多样,但都基于过程性考核,缺少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及考核内容缺少高阶性,考查
方法不够灵活,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学科素养及综合素质。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3.1 [课程设置]
(1)基于 OBE 理念,认真分析每项毕业要求与指标点,根据用人单位、行业专家、
毕业生、在校生等对课程设置的评价意见与建议,以及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对课程体
系进行优化,分析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完善关联矩阵。
(2)在新一轮课程实施前,分别将专业导论、实验室安全与三废处理课程的开课时
间由第 2/3 学期调整到第 1 学期,使其更符合课程之间的先修后学关系,利于学生能力培
养。
(3)邀请基础教育专家来校讲座,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
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进一步与中学教育对接,深入中学第一线,充分了解
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新动向,从而更好地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发展
和用人单位需求,达到高校培养与中学人才需求的良好衔接。
3.2 [课程结构]
针对学生有关教育教学技能能力方面的反馈意见,通过第二课堂举办教学技能班级
赛、年级赛和学院赛等竞赛活动、聘请中学名师、优秀校友讲座等途径,促进学生师德
及教育情怀养成、教学技能训练及实践。
3.3 [课程内容]
(1)加强“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鼓励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研究,
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开展专题教研,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切实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
学。
(2)以课程组为单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剖析教材, 跟踪学科前沿知识,

126
校院两级出台教材编写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编写教材。
(3)通过教师分类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加强专业课程间的
交叉和渗透,开展教育教学课程同新高考、新中考的融合研讨, 深化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的改革。
(4)通过课程组教学研讨活动,根据课程目标重塑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高阶
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引导和督促教师及时了解教育研究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并融
入课堂教学。
3.4 [课程实施]
(1)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根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调以本为本、坚持四个回归,
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重视本科课堂教学,积极促进教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的课
堂授课模式,提倡线上线下结合、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和启发性教学,设立讨论课、
自学课、辅导课、提高课、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现代
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积极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在线课程建设,提高现
代化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自身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实现资料共享。
(2)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意见和调查问卷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需求,
加强学生学情分析,依据学情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3.5 [课程评价]
(1)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过程,细化课程目标达成
分析。评价小组制定评价方案,流程清晰,分工明确,通过广泛宣传,使利益相关方及
广大师生熟悉评价方案和操作程序,严格按程序开展评价,收集评价样本和数据,进行
合理性审核,形成评价报告,提交教指委审核定稿后,及时反馈,用于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题目与毕业要求对应的能
力进行细化分析,精准改进措施,提高改进效果。
(2)进一步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参与度。持续改进过程性评价对课程目标支撑的合理性。
(3)丰富考核评价方式,增加创新性、高阶性考核内容,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养成。根据
课程性质特点及学生实际,丰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侧重综合能力考核,除小论文、期
中、作业等传统形式之外,增加专题研究、知识分享等多种表现性评价方式;考核内容
增加高阶性题目,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127
标准 4 合作与实践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
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1.1 描述学校和院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情况。
学校历来重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在实践中逐步明确高校、政府和中学
三方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了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与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共建【附录 4.1-1】,与丰泽区政
府签署联合办学协议【附录 4.1-2】。共建了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并先后与泉州市区、
南安市、安溪县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附录 4.1-3】;学院与泉州一中、泉
州九中、城东中学、东海中学、泉州北师大附中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附录 4.1-4】。
为保证“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协调和有效推进,学院与地方教育
主管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由分管院长主抓优质中学的教育实践工作,协同推进学院教
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4.1.2 描述学校和院系与中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
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情况。
长期以来,本专业积极服务化学基础教育,与中学开展教研活动,日常依托见习、
实习、研习和公开课等活动与中学开展联合教研,与中学形成了教师培养、培训、研究
和服务的一体化格局。
(1)建立了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建有 12 个实习基地,为检验师范生素质和能力
提供了平台,也搭建了与中学在师资共享、课题研究等方面合作的桥梁。
(2)学院每年邀请本地区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学生
教学技能指导、实习(见习)安排等工作;聘请中学、教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
教育工作者来校担任兼职教师【附录 4.1-5】,并作相关讲座【附录 4.1-6】,参与课程教学
和实践教学指导。
(3)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积极参与中学教师培训,在培训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和
导师遴选方面给予支持,如泉州市初中“壮腰”专项培训等【附录 4.1-7】。专业通过开展实
验技能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各项活动,如表 4-1 所示,形成了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
服务的一体化格局【附录 4.1-8】。

128
表 4-1 服务中学情况表
序号 服务中学内容 参与教师
1 中学化学奥赛辅导 陈延民、黄妙龄、张英武
2 泉州市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 张英武
3 泉州市中学名师培养对象的理论导师 解庆范
李国清、郑燕玉、张英武、王玲玲、
4 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培训
黄妙龄、解庆范
5 戴南阳名师工作室 张英武、解庆范

4.1.3 描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三位一体”机制框架下,本专业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成果,本专业教
师与中学教师联合开展的研究课题如表 4-2 所示【附录 4.1-9】。
表 4-2 专任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联合开展课题
序号 合作课题名称 负责人 项目参与人及单位 时间 课题来源
张英武(泉州师院)
徐和赞 泉州师范学院
基于提高师范生教学 张穗蓉(泉州九中) 2020.04-
1 (泉州 2020 年基础教育
技能的微课应用研究 许妙琼(泉州师院) 2022.04
九中) 教学改革项目
张晓艳(泉州师院)
教育部福建师范
化学学科特长培养的 石志新
2019.03- 大学基础教育课
2 实践与研究 (泉州 张英武(泉州师院)
2021.03 程研究中心开放
(KCZ-2019019) 一中)
课题
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 石志新
2019.08- 福建省教育科学
3 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泉州 张英武(泉州师院)
2021.08 规划立项课题
(FJJKXB19-789) 一中)
协同育人工作有成效。陈延民、黄妙龄、张英武老师长期从事中学化学奥赛辅导,
培养了化学奥赛金牌教练郑木炎;张英武老师参与泉州市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解庆
范老师被聘为泉州市中学名师培养对象的理论导师(2014 年 3 月-2016 年 9 月);李国清、
郑燕玉、张英武等老师参与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培训;张英武、解庆范老师参与戴南
阳名师工作室,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咨询与指导【附录 4.1-8】。
本专业到基地中学开展实习,通过名师传帮带指导实践教学、班主任工作、教研活
动,使师范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能
力,教育情怀和师德养成也得到很好的锻造(见图 4-1、4-2)。2018-2020 年毕业生平均
就业率均达到 96%以上,专业对口率 80%以上,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均达到

129
75%以上【附录 4.1-10】。

图 4-1 实习生教学教研活动照片

图 4-2 实习生班级管理活动照片

130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
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 20 个实习生不少于 1 个教育实践基地。
4.2.1 以列表方式提供学校和院系与基础教育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情况(包括运行机
制、基地设施和承担的教学任务),说明基地是否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
【附录 4.2-1】、
《泉州师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 4.2-2】,立足人才培养和教学需要,建立了 12 个教育实践基
地【附录 4.1-4】。在基地建设中,采用反馈、评估、撤销和增补的运行机制,定期对实践
基地的实践效果、指导水平进行评估,撤销不符合要求、缺乏指导能力的基地,根据实
践需要重新考察增补新的基地。在基地共建中,主要采用高校、政府和中学三方联合共
建的模式,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签署联合办学协议【附录 4.1-2、4.1-3】,深度推进基地共
建工作,基地设施齐全,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双向互聘的方式,实现优
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双方教师实践教学的指
导能力,为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奠定重要基础。
近三年,每个教育实践基地安排 2 个专业指导教师配合实习基地教师进行指导,队
伍整体素质较高,完全满足专业教学实践的需求,见表 4-3 和 4-4。
表 4-3 近三年化学专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情况

教育实践 运行 承担的教学
序号 基本情况 基地设施
基地 机制 任务
省一级达标市直属完中,师资 合作 见习、实习、
1 泉州一中 设施先进
雄厚,指导力量强。 共建 研习
省一级达标完中,师资雄厚, 合作 见习、实习、
2 泉州九中 设施先进
指导力量强。 共建 研习
省一级达标完中,师资雄厚, 合作 见习、实习、
3 城东中学 设施先进
指导力量强。 共建 研习
公办达标中学,师资素质高, 合作 见习、实习、
4 东海中学 设施齐全
教学质量好。 共建 研习
高起点、高标准的“民办公助,
北师大附 合作 见习、实习、
5 自主办学”的完全学校,师资 设施齐全
中 共建 研习
素质高。
合作
6 北峰中学 泉州历史名校,师资素质高。 设施齐全 实习、研习
共建

131
表 4-4 近三年化学专业教育实践基地运行情况

见习人数 实习人数
序号 基地名称
14 级 15 级 16 级 17 级 14 级 15 级 16 级 17 级
1 泉州一中 48 40 43 31
2 泉州九中 48 40 43 31 38 28 17 18
3 城东中学 43 31 12
4 东海中学 48 40 43 31 8
5 北师大附中 31 13
6 北峰中学 10 18
4.2.2 描述学校和院系利用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培养的相关制度和举措及其成效。
学校制定了《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
【附录 4.2-1】、
《泉州师范学院实践教
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 4.2-2】、
《泉州师范学院实习生守则》
【附录 4.2-3】、
《泉
州师范学院学生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附录 4.2-4】,学院制定了《化学专业教育实习
成绩评定办法》【附录 4.2-5】,规范教育实践工作,保证教育实践的质量。通过建立制度
并规范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提高了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及其建设和管理水平。学院成
立了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附录 4.2-6】,统一组织教育实习,由校内指导教师带队组织
实施,实习过程中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确保教育实习质量。
基地学校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育教学技能指
导训练。制度实施增加了专业教师基础教育经验,有效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
能力,确保学生的实践效果。历届学生在省级以上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学科竞赛、高(中)
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均有不俗表现【附录 4.1-10、4.2-7、4.2-8】。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
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
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3.1 描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情况及实施成效。
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附录 4.3-1】文件精神,构建了“专
业实践、技能训练、教育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 4-5。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重
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实践,也关注师德和教育情怀的陶冶和养成,课内外结合,校内
外协同,贯穿整个学习阶段。

132
表 4-5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安排
类别 内容 组织形式 学期 学时/学分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 第 1-6
专业实践 化学实验等专业课程 330/11
行课程实践教学 学期
实践
教师基本技能包括口
96+2 周
语、三字一话等;
技能 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师 第 1-7 (中学化
教师专业技能包括:微
训练 专业技能 学期 学教师技
格与片断教学、中学化
能训练)/5
学教师技能训练等
组成见习队,分配到各
教育 按相应年级的教育见 第 5-6 2 周/1
基地校班级听评课、听
见习 习大纲执行 学期 (合计)
专题讲座、模拟教学等
组成实习小组,每个实
教育 习小组配备 2 名有经验 第7
按教育实习大纲执行 14 周/7
教 实习 的带队指导教师,深入 学期
育 实践基地开展
实 1.典型案例模拟教学,
践 进行评课与研讨;
2. 组 织 “ 说 课 ” 实 践 活
教育 按教育研习大纲执行 第7
动; 4 周/2
研习 学期
3.撰写中学化学教育教
学报告或小论文,进行
小组交流
进入课题组,按照教师 第8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12 周/6
要求开展 学期
各类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附录教学大纲汇编】,校内外实践、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与实践教学实施的管理规章制度健全【附录 4.2-1~4.2-6】,保障了实践
教学的实施,取得了如下成效:
(1)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学生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在省级

133
以上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不俗成绩【附录 4.2-7、4.2-8】。
(2)毕业生教学技能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在师德、教学技能、育人技能、自我发
展技能等方面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一致认可。2018-2020 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达到 96%以
上,80%以上入职教育行业【附录 4.1-10】。
4.3.2 描述对应毕业要求制订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教育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
课程教学大纲情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学大纲对应毕业要求制定及覆盖
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领域的情况。
专业以师范认证为契机,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试行)》
【附录4.3-2】、《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修订)》【附录4.3-3】,
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基于毕业要求,制定合理的
课程目标,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能够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确认考核内容与考核方
式能够证明课程目标的达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能较好地对接相应的毕业要
求与指标点,同一项毕业要求由几门不同模块、不同课程关联支撑,关联度根据课程性
质、课程目标与内容有高(H)、中(M)、低(L)之分,如表4-6所示。
表 4-6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类别 实践教学环节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2.2 把握育人规律(M)
4.1 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M)
教师书写技能
4.3 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H)
6.2 开展综合育人活动(L)
1.1 明确政治方向(M)
2.2 把握育人规律(L)
教师口语 4.1 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M)
4.3 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H)
8.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H)
技能训练
2.1 认同教师职业(M)
3.4 了解相关学科知识(M)
现代教育技术
3.5 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L)
4.3 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H)
4.3 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H)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H)
微格与片断教学
7.2 有效开展反思实践(M)
8.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L)
中学化学教师技 4.2 具备专业教学能力(M)

134
能训练 4.3 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H)
7.2 有效开展反思实践(M)
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H)
无机化学实验 4.2 具备专业教学能力(M)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L)
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H)
分析化学实验 4.2 具备专业教学能力(M)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L)
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H)
有机化学实验 4.2 具备专业教学能力(M)
专业实践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L)
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H)
4.4 有教学研究能力(M)
物理化学实验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M)
8.1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L)
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H)
仪器分析实验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L)
8.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L)
2.1 认同教师职业(H)
4.2 具备专业教学能力(M)
教育见习 6.1 掌握综合育人方法(L)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M)
8.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M)
1.1 明确政治方向(H)
1.3 坚持立德树人(M)
2.1 认同教师职业(H)
2.2 把握育人规律(M)
教育实践 4.1 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知识(H)
4.2 具备专业教学能力(H)
教育实习 4.3 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H)
4.4 有教学研究能力(H)
5.2 有效开展班级活动(H)
6.2 开展综合育人活动(M)
7.2 有效开展反思实践(H)
8.1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M)
8.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H)
教育研习 4.4 有教学研究能力(H)

135
7.2 有效开展反思实践(H)
8.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M)
3.1 掌握化学专业知识(H)
3.2 掌握实验基本技能(H)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3.4 了解相关学科知识(M)
(设计)
4.4 有教学研究能力(H)
7.2 有效开展反思实践(H)
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教育实践和毕业论文有机融合。专业实践将专业知识运用到
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教育实践则具体
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
熟练化;而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保证学生成为能够从事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才。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附录教学大纲汇编】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如表 4-7
所示。
表 4-7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
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
1.1 明确政治方向 H
1.师德规范
1.3 坚持立德树人 M
2.1 认同教师职业 H H
2.教育情怀
2.2 把握育人规律 M
4.1 掌握教学相关理论与
H
知识
4.教学能力 4.2 具备专业教学能力 M H
4.3 掌握教学技能与手段 H
4.4 有教学研究能力 H H
5.班级指导 5.2 有效开展班级活动 H
6.1 掌握综合育人方法 L
6.综合育人
6.2 开展综合育人活动 M
7.1 具有自主反思意识 M
7.学会反思
7.2 有效开展反思实践 H H
8.1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M
8.沟通合作
8.2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M H M

136
覆盖师德体
验、教育情
覆盖从教意 覆盖教研
怀、教学实
愿、教学能 实践、反
践、班级实
力、综合育 思实践和
践、综合育
人、反思和 沟通等领
人实践、反
沟通等领域 域
思和沟通等
领域
4.3.3 描述专业组织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障实习实训时间、全面评价师范生教育实
践成效等方面的情况。
专业认真有序开展集中组织教育实习,实习实训时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教育实践
成效良好。
4.3.3.1 重视教育实习工作,保障实习实训时间
根据 2020 版培养方案,专业在第 5-6 学期,每学期到中学进行 1 周的教育见习;第
3-6 学期,每学期聘请校外中学教师进行系列讲座,做好微格教学训练、中学化学教师技
能训练、分组试教训练等实习前各项准备工作【附录 4.3-4】;根据《化工与材料学院教育
实习管理办法》
【附录 4.3-5】,在实习前制定教育实习工作计划,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导
师制,由中学指导教师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生做好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
工作。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完成个人实习鉴定,并进行总结与反思。进行实习成绩评定
和材料归档。
化学(师范)见习、实习等时间保障,见表 4-8,满足师范专业认证标准。
表 4-8 化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时间安排表
2016 2020
实习项目 学期安排 周数 学期安排 周数
教育见习 2-6 9 5-6 2
教育实习 7 12 7 14
教育研习 7 4
总周数 21 20

4.3.3.3 规范教育实践成效的评价
专业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
【附录4.2-1】、
《泉州师范学院学生教育
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附录4.2-4】、《化学专业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附录4.2-5】、《化
工与材料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附录4.3-5】和教学大纲【附录教学大纲汇编】,规范
教育实践成效的评价。

137
2020 届毕业生教育实习的平均成绩达 80 以上,这说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实
习生的教育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认可。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
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定性强,
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
4.4.1 描述说明学校实行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与具体措
施,包括导师遴选、人员配置、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条件保障、考核评价与动态调整
等方面。
4.4.1.1 导师遴选
依据《泉州师范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附录 4.4-1】、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
管理办法》【附录 4.2-1】、《化工与材料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附录 4.3-5】,遴选一批
中学教师担任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附录 4.4-2】,学校颁发聘书,并明确具体的职责和要求。
4.4.1.2 人员配置
学院为每位学生配置 2 名中学指导教师(化学学科、班主任)及 2 名校内专业指导
教师。为加强教育实习指导工作,规定每位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每批次不超过 10 人。
近三年来,本专业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了 100 余名中学一线教师,包括中学高级教师和
中学教学名师等担任实习指导工作【附录 4.4-2】。
4.4.1.3 实践指导与能力提升
学院每年召开实习指导教师会议,加强对指导老师的业务培训(指导内容、评价规
范等);同时,对中学指导老师在业务提升、兼职聘任、劳酬方面给予支持,确保三位一
体协同育人体系可持续发展。
4.4.1.4 条件保障
除了导师外,根据《泉州师范学院实习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附录 4.4-3】,学校提供
必要的实习运行经费;学院在人力、资源配置和配套经费上也给予倾斜;实习基地学校
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实习实践各项工作落实。
4.4.1.5 考核评价
学院定期检查,加大对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完成情况的督查力度;通过校内专业
指导教师与中学指导教师的联系沟通,定期检查校外导师工作完成情况。学院领导通过
对专业教育实践基地走访、调研、跟实习生座谈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估【附录 4.4-4】。
4.4.1.6 动态调整
校院两级每年根据教育实践基地考核评估情况及院级教育实践反馈,动态调整实习

138
(见习)基地学校、指导老师数量和实践学生人数,对于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配备不足
的学校给予调整、撤销;根据上一轮教师指导情况评价,调整指导教师。
4.4.2 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的定期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为了保障实习质量和效果,成立了学院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中学实习工作领导
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实习相关事宜和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在实习期间进行
巡查督导。
4.4.2.1 校内专业指导教师
为了确保教育实践的质量,通过网络资源或聘请专家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业务培训,近三年共举行一次线下和两次线上培训。实习工作开始前,组织校内专业指
导教师进行业务学习【附录 4.4-5】,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定期进行考核;实
习过程中,学院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实习工作落实情况;实习
结束后,召开教育实习工作座谈会,交流总结实习工作经验【附录 4.4-6】。
4.4.2.2 中学指导教师
每年学生进驻实践基地第一周,由实践基地学校领导组召开实习专题会,进行“双导
师”协同育人业务交流与培训,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实习期间,实习工作领
导小组定期深入实践基地协调指导实习进展及存在问题【附录 4.4-4】。
成效:通过以上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双导师队伍职责明确,实践指导能力得到提
升,促进共同发展;双导师配合默契,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职前
能力。
4.4.3 描述说明学校对“双导师”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的定期考核以及动态调整情况。
4.4.3.1 化工与材料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
在《化工与材料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附录 4.3-5】中已把高校-基地双方及其校
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即为双导师考核的主要依据。
4.4.3.2 过程考核
通过领导巡视、教务科信息收集、座谈会等渠道,了解“双导师”协同育人工作,如近
年的指导学生人数和指导质量等方面,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4.4.3.3 结果评价
实习结束,通过实习生和有关数据进行考核;对于未能履职的校内导师,在一定范
围内批评;对于未能履职的校外导师,反馈给实践基地。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指导
教师。
4.4.4 描述说明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

139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教师岗位职责》【附录 4.4-7】,学校把教育实践指导工作列入专
任教师职责组成部分,并进行年度考核与评价。学校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教师本科教
学工作量计算办法》【附录 4.4-8】,制定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学技能训练等方面折
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办法,把教育实践作为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泉州师范学
院实习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附录 4.4-3】,对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
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4.5.1 描述学校和院系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说明对教育见习、实验(实训)、教育实
习研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情况及实施成效。
4.5.1.1 完善的制度措施
学校制定了《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
【附录 4.2-1】、
《泉州师范学院实践教
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附录 4.2-2】、《泉州师范学院实习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附
录 4.4-3】、《泉州师范学院实习生守则》【附录 4.2-3】、《泉州师范学院学生教育实习成绩
评定办法》
【附录 4.2-4】,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
【附录 4.5-1】、
《泉州师范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附录 4.5-2】,学院制定了《化工
与材料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附录 4.3-5】、《化学专业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办法》【附录
【附录 4.5-3】等一系列的规章制
4.2-5】及《化工与材料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度,规范了实践教学的管理。
4.5.1.2 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及学院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根据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构建较完
备的质量保障体系,见图 4-3。

图 4-3 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40
通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及评价工作
更加规范、有效,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和提高。
4.5.2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依据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体数据,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
度情况。
通过构建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全面地收集教育实践相关数据和信息,用以评价实
践教学质量、班主任工作情况,进而反馈给专业和学院,改进教育实践。
1.校内指导教师利用校友邦辅助平台检查学生出勤、周记材料【附录 4.5-4】;
2.校内外指导教师定期检查、跟踪教育实践情况;
3.学院领导定期深入实践基地协调指导实习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信息反馈,及
时整改。
4.教育实践结束后,完成总结报告,确保后续教育实践更加有效开展,以实现持续改
进。
4.5.3 描述说明中学教育类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
考核评价方式及效果分析。
4.5.3.1 教育实践标准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的考核标准如表 4-9 所示,大纲见【附录 4.5-5】。
表 4-9 教育实践考核标准
评分 90-100 80-89 60-79 0-59
标准 优 良 中/及格 不及格
偶尔有迟到、早
全勤或极少请 经常迟
全勤。积极参与评 退或缺勤现象。
假。主动参与评 到、早退
平 课和讨论等活动, 能主动参与或
课和讨论等活 或缺勤。
时 发言有自己的见 在老师提醒下
动,能较好表达 不主动参
表 解。善于与人沟通 参与评课和讨
自己的观点。能 与评课和
现 交流,能虚心接受 论等活动。能与
教 虚心接受别人 讨论等活
别人的建议。 人沟通交流,能
育 的建议。 动。
接受别人建议。

会听课和评课。
习 会听课和评课。能
能 按 要 求 记 录 会听课和评课。 听课记录
听 按照要求记录听课
听课内容。有对 能 按 要 求 记 录 次数太少
课 内容。能对见习的
见 习 的 课 堂 教 听课内容。听课 或达不到
记 课堂教学进行合理
学进行评析。听 记 录 达 到 基 本 基 本 要
录 的评析。听课记录
课 记 录 次 数 较 要求。 求。
次数多,字迹工整。
多,字迹工整。

141
未能对见
能对见习过程进行
能对见习全过 能对见习全过 习过程进
全面总结和反思,
程进行总结和 程进行总结和 行总结和
见 见习收获较大,心
反思,见习收获 反思,见习有一 反思,见
习 得体会深刻。文字
较大,心得体会 定的收获和心 习 收 获
心 通顺,层次清楚,
较深刻。文字通 得。文字通顺, 小。撰写
得 对教育见习的组织
顺,条理清楚, 层次清楚。达到 内容没达
形式或环节等有思
格式规范。 基本要求。 到基本要
考和评价。
求。
积极参与模拟
积极参与模拟课 基本能模拟课
课堂,习得教学 不能模拟
堂,习得教学能力。 堂,习得教学能
能力。能吸收见 课堂;学
积极吸收见习学校 力。能吸收见习
课 习学校教师的 到的见习
教师的教学经验, 学校教师的教
堂 教学经验,形成 学校教师
形成初步的讲课经 学经验。教态比
模 初步的讲课经 的教学经
验。教态自然,表 较自然,表达清
拟 验。教态自然, 验少,未
达清晰流利,预设 楚,预设教学目
表达清楚,预设 形成教学
教学目标达成,同 标基本达成,同
教学目标达成, 经验。
学评价好。 学评价一般。
同学评价较好。
熟练掌握中学化学
能够基本应用 未能掌握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
中学化学课堂 化学教学
教 法,能够根据学生 能够应用中学
教学方法,设计 基 本 方
学 情况设计教学方 化学教学方法
教学,并尝试整 法,无法
实 案,能够利用化学 设计并开展教
合信息技术手 开展有效
习 实验、信息技术整 学活动。
段提高教学质 教 学 活
合化学教学,提高
量。 动。
教学效果。

基本掌握班级管理

班 方法,能够发现班

主 级学生发展存在的
习 能够在原班主
任 问题,在原班主任 能 够 在 原 班 主 无法开展
任指导下开展
实 指导下,开展班级 任 的 协 助 下 开 班主任工
班级活动,促进
习 活动,提升班级凝 展班级活动。 作。
学生发展。
工 聚力,改善班级学
作 风,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实 重点突出,文字通 文字通顺,逻辑 行文较为通顺, 行文不通
习 顺,层次清楚,观 清楚。较为全面 说 明 教 育 实 习 顺,没有

142
总 点明确。全方位检 检 查 教 育 实 习 期间的情况,并 检查并分
结 查教育实习期间的 期间的情况,分 部分分析成绩、 析教育实
与 情况,分析成绩、 析成绩、不足、 不足、经验等。 习期间的
反 不足、经验等。 经验等。 情况。

能以立德树人
能以立德树人为己 为己任,具有积 在教育研
任,具有积极投身 极投身中学化 能以立德树人 习活动中
中学化学教学的热 学教学的热情 为己任,有投身 经常迟到
情和意愿。在教育 和意愿。在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 或缺勤;
研习活动中全勤; 研习活动中全 的意愿。在教育 未能按要

积极参与实习总结 勤或极少请假; 研习活动中全 求参与实

交流讨论、教育调 积极参与实习 勤或很少请假; 习总结交

查报告交流及说课 总结交流讨论、 能主动参与实 流讨论、

评课等活动,发言 教育调查报告 习总结交流讨 教育调查
有自己的见解;善 交流及说课评 论、教育调查报 报告交流
于与人沟通交流; 课等活动,能较 告交流及说课 及说课评
能虚心接受别人的 好表达自己的 评课等活动。 课等活
建议。 观点;善于与人 动。
沟通交流。
未能对研
能对研习过程进行
能对研习全过 能对研习全过 习过程进
教 全面总结和反思,
程进行总结和 程进行总结和 行总结和
研 研习收获较大,心
育 反思,研习收获 反思,研习有一 反思,研
习 得体会深刻。文字
研 较大,心得体会 定的收获和心 习收获
心 通顺,层次清楚,
习 较深刻。文字通 得。文字通顺, 小。撰写
得 对教育研习的组织
顺,条理清楚, 层次清楚。达到 内容没达
形式或环节等有思
格式规范。 基本要求。 到基本要
考和评价。
求。
理念先进,掌握说 理念比较先进,
掌握说课要点,
课要点,环节完整, 掌握说课要点, 没掌握说
环节完整,教学
说 设计符合教学年级 环节完整,教学 课要点,
设计基本符合
课 学生特点,教学设 设计符合教学 说课稿没
教学年级学生
稿 计有特色和自己的 年级学生特点, 达到基本
特点,预设目标
风格,预设目标合 预设目标比较 要求。
基本合理。
理。 合理。

查 选题合适,观点正 选题合适,观点 观点不正
报 确,论据充分(或 正确,有论据
选题合适,观点
确;文章
告 调查的数据充分翔 正确或基本正
(或调查数据 结构不完
或 实),条理清楚, 确,条理清楚。
小 结构完整,格式规 较多),条理清 整,不符
达到基本要求。
论 范。 楚,结构完整。 合要求。

143
4.5.3.2 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
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全方位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
育教学反思能力,如表 4-10 所示,大纲见【附录 4.5-5】。
表 4-10 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考核评价
成绩构成占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教育情怀 考勤;听课记录;评课等
听课与评课; 听 课 笔 记
听课记录;评课;模拟教学
教 育 化学教学基本技能 40%、见习心
见 习 综合育人 评课;模拟教学;见习心得 得 30%、平时
反思能力与习惯 交流讨论;见习心得 表现 30%
沟通能力 交流讨论;模拟教学与评课
实习考勤;课堂观察;
师德规范
同学、老师评价
课堂观察;班级管理;
教育情怀
同学、老师评价
教学技能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情况; 教案资料等;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情况; 同学、老师评价 教 学 实 习
教研活动 70%、班主任
教 育
班风、学风情况; 实 习 工 作
实 习
师生关系融洽程度; 班会活动;班级管理 20%、实习总
班会课组织和开展效果 结与反思 10%
班风、学风情况;
师生关系融洽程度; 班级管理;老师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情况
教育实习总结及反思 实习总结与反思
团队协作参与情况 老师评价
沟通交流情况 班级管理;老师评价
平时表现(教师评价、同
教育情怀
学互评);教育研习心得
平时表现(教师评价、同 平 时 表 现
教研能力 学互评);说课稿; 40%、研习心
教 育 教育调查报告或教改小论文 得 20%、说课
研习 反思能力;知道教 平时表现(教师评价、同 稿 20%、调查
学改进方向并自主改进 学互评);研习心得;说课稿; 报告或小论
教学 教育调查报告或教改小论文 文 20%
沟通、交流与合作 平时表现(教师评价、同学互
能力 评)

144
4.5.3.3 效果分析
通过教育实践过程的综合考核,学生实践目标明确;能按时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
把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融入考核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的养成,
提升了学生教学技能与班级管理、反思和沟通等能力。教育实践与各类师范生教学技能
竞赛、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毕业论文设计密切结合。2018-2020 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达
到 96%以上,80%以上入职教育行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均达到 75%以上
【附录 4.1-10】。
4.5.4 描述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情况,并进行效果分析。
学生在专业素养、能力、性格、表达交流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一些专
业能力或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及一些胆子比较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我们在实
践教学过程中都予以特别关注,比如在微格教学阶段,学生分组训练、相互评价,教师
点评,对遇到困难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训练;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配备了学科教
学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每个实习队配备 2 名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试讲,并
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对遇到困难的同学进行单独指导。近几年,实习生都能完成
实习任务,达成目标,说明个别化教育和指导是有效的。
4.5.5 依据毕业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践要求,制订可衡量的教育实践(包括师
德体验、教学教研、班级管理等)表现性考核标准,形成教育实践能力达成情况评价与
改进报告。
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坚定献身教育事业
的志向,并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使其初步具备教师应有的品德素质、教育情怀和能力
素质,以适应现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院依据毕业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
践要求,如表 4-11 所示,制订教育实践考核标准(表 4-9)。
表 4-11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毕业要求与教育实践课程的对应关系
教 师 课程名称
教 育
毕业要求
课 程 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
标准
教 育 课程目标 1:贯彻
信 念 党的教育方针,遵
1.1 明
与 责 守教育法规法律,
1.师德 确 政
任 积极践行社会主
规范 治 方
教 育 义核心价值观,具

知 识 有良好的职业道
与 能 德规范。

145
力 课程目标 2:坚持
1.3 坚
教 育 立德树人,以“学
持 立
实 践 高为师,身正为
德 树
与 体 范”为标准,成为

验 学生的良师益友。
课程目标 1:认同
教师工作的重要 课程目标 3:有从
性、必要性和专业 教意愿,认同教师
2.1 认
性,具有积极投身 工作的价值和意
同 教
中学化学教学的 义,增强从事化学
师 职
热情和意愿,积极 教育工作的光荣

构建从教必需的 感、使命感和责任
2.教育
专业知识和综合 感。
情怀
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 4:有正
2.2 把 确的教育观,尊重
握 育 教育教学规律和
人 规 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 律,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课程目标 5:初步
4.1 掌 掌握科学的教育
握 教 教学理论与知识,
学 相 能够较为全面地
关 理 了解中学化学教
论 与 育基本情况,掌握
知识 中学化学教学基
本知识。
课程目标 2:学会
课程目标 6:熟悉
听课并初步学习
中学化学课程标
4.2 具 评课,能按照要求
4.教学 准,了解中学生学
备 专 记录听课内容,学
能力 习的认知特点,能
业 教 习和获得化学教
够综合运用化学
学 能 学基本技能,了解
专业知识和教育
力 和尝试多种手段
教学原理设计并
开展中学化学教
开展教学。
学活动。
课程目标 7:初步
4.3 掌
具备一定教育技
握 教
术融合的知识和
学 技
技能,能利用计算
能 与
机、互联网和信息
手段
技术检索、整合教

146
学资源,实施中学
化学教学。
课程目标 1:通过
调研、文献检索、
课程目标 8:初步 实习过程中反思、
4.4 有
掌握教育研究方 交流、讨论、教研
教 学
法,并借此研究教 小论文或调查报
研 究
育教学中存在的 告的撰写以及“说
能力
一些问题。 课”实践等活动,
初步掌握教育科
研方法。
课程目标 9:在原
5.2 有 班主任指导下,协
效 开 助或参与开展班
5.班级
展 班 级活动,改善班风
指导
级 活 学风,提升班级凝
动 聚力,促进班集体
健康发展。
课程目标 3:了解
学校文化和教育
6.1 掌 活动的育人内涵
握 综 和方法,了解中学
合 育 生身心发展和养
人 方 成教育规律,了解
法 促进中学生健康
成长和提高学习
效果的教学策略。
6.综合
课程目标 10:了
育人
解中学生身心发
展和养成教育规
6.2 开
律,树立“三全育
展 综
人”理念,能够运
合 育
用课堂教学、学生
人 活
活动等方式开展

综合育人活动,对
学生进行系统教
育和积极引导。
课程目标 4:结合
7.1 具
所学的教学理论,
有 自
7.学会 发现教学实践中
主 反
反思 的问题,具有终身
思 意
学习与专业发展

意识,理解教师是

147
反思实践者,养成
运用批判性思维
自我诊断、自我改
进的习惯。
课程目标 11:初
步掌握反思的方
法和技能,能够在 课程目标 2:反思
7.2 有
教育教学实践中 实习中的得与失,
效 开
收集信息、发现问 评估自身和同伴
展 反
题,能够运用批判 存在的问题,借鉴
思 实
性思维及时反思 有益经验,探讨改

教育教学中出现 进措施和方法。
的问题,并改进教
育教学工作。
课程目标 12:具
8.1 具
有积极的团队合
有 团
作精神,主动参加
队 协
团队协作活动,能
作 精
够做好承担的工

8.沟通 作。
合作 课程目标 5:学会 课程目标 13:初
8.2 具 课程目标 3:体验
倾听他人意见,能 步掌握倾听、表达
有 良 小组互助和合作
以合适的方式准 的技能,能在教育
好 的 学习,能准确表达
确表达自己的观 教学工作中积极
沟 通 自己的观点,乐于
点,乐于与他人分 有效地沟通,并分
能力 分享交流经验。
享交流。 享经验。
根据教育实践情况,形成教育实践能力达成情况评价与改进报告【附录 4.5-6】。依据
该报告,持续改进教学,并通过调整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育实践方案,不断提高教
育实践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4.1 [协同育人]
1. 协同育人的功能未能全面发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含实践基地)
虽然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但由于协同育人的工作涉及校内校外联动的
问题,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介入全程指导、实践基地参与全程
育人等方面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相对薄弱。依托实践基地和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初步搭建了
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相互融

148
入和合作深度不够深入。
4.2 [基地建设]
1. 建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对基地的管理还需要加强,虽然对教育实践基地的
遴选有一定的程序,但制度还不够完善。
2. 在校内实践场所建设上,虽然能够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但微格教室、三笔训练
场地等未能实现全天候开放,影响实现学生“教-学-练”实践的连贯性。
4.3 [实践教学]
1. 教育实践虽然达到了相关要求,但各环节之间相对独立、有机联系贯通不够突出,
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未发挥最大效用。
2. 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在实习指导工作过程中有待进一步磨合。
4.4 [导师队伍]
1. 导师队伍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双导师”的培训、评价和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与
规范。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团队不强、缺少学科教学论方向的高学历教师,需进一步加大
引才力度。
2. 学校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专门制度与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没有明确
兼职指导教师的待遇,不利于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导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
挥。
4.5 [管理评价]
虽然已经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但在执行过程中学生互评不够客观,还需进一步引
导。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4.1 [协同育人]
(1)加强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用人单位(含实践基地)的交流和沟通,在培养目
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主动征询教育行政部门和用人单位意
见,做好协同育人工作。打造政校校共同体,建设泉州师范附属中学。
(2)完善运行机制。依托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群,加强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合作,着力
解决中学的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等问题。
4.2 [基地建设]
(1)完善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明确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和撤销的标准和要求,评选优
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继续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基地共建工作。同时建设
省市外实习基地。

149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专业化的教育实践训练场所。建设自助预约系统,提高使
用率。
4.3 [实践教学]
(1)正确认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活动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
要功能和作用,加强各环节的评价,强化指导教师作用,明确研习环节的实践方式,针
对教育实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教育问题
研讨和课题研究。
(2)加强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通过指导和培训,提高实践基地老师指导
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同时,实习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基地指导教师的沟通和联系,
以保证实习双导师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4.4 [导师队伍]
(1)加强与学校沟通交流,校院两级共同强化制度建设,使“双导师”协同育人、业
务培训、动态调整和组织保障都有政策制度的支持。从事学科教学论的教师职称单列;
要求学科教学论教师需有半年以上到中学教育实践经历。
(2)明确并保障导师的待遇。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增加中学导师的待遇,提高
担任导师的荣誉感,激发工作积极性。
4.5 [管理评价]
组织学生学习互评评价标准,准确把握标准,使评价更加客观。首先让学生清楚地
知道评价的内容;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互评。

150
标准 5 师资队伍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请用数据和事实逐条自证标准条文的达成情况。数据描述以《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分析报告》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达成说明,事实描述以具体明确的文件、制度、行为、效
果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达成说明)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 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
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2
人。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5.1.1 列表说明专业专任教师数量、结构、生师比情况,并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教
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切合学生培养和专业教学需要。现有专任教师 22 名,其中高级
职称 13 人,占本专业教师总数 59%,高于学校平均水平(51.28%),且均为学生上课;45
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为 68%;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为 86%;详见表 5-1。截至 2020
年 12 月,本专业在读学生 276 人,生师比为 12.5:1(不含兼职),师资力量可以满足专业
教学和发展的需要。
表 5-1 化学专业专任教师结构统计表
专任教师人数 22 人
级别 正高 副高 中级
职称结构 数量/人 9 4 9
占比/% 40.9 18.2 40.9
年龄/岁 ≤35 36-45 ≥46
年龄结构 数量/人 5 9 8
占比/% 22.7 40.9 36.4
学位 博士 硕士 学士
学历结构 数量/人 12 7 3
占比/% 54.5 31.8 13.6
院校 国外 国内(外校) 国内(本校)
学缘结构 数量/人 0 22 0
占比/% 0 100 0

151
5.1.2 以列表方式提供本专业所有专任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情况,并对高级职称教师投入
本科一线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学校提出了《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意见》【附录 5.1-2】,制定
了系列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改进了教学业务考核办法,健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
教授(含副教授,下同)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
任的基本要求,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 2 门本科生核心课程。目前基础主干课程教学主要
由教授完成,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为 100%。此外学校和二级学院还采取措
施鼓励闽江学者、桐江学者、清源学者等知名教授为低年级本科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
上基础课,使学生一进校就受到名师的熏陶。专任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见表 5-2。
表 5-2 近三年(2018-2020)专任教师给本科生上课情况表
授课教师 任教课程
教授 肖尧明、解庆范、陈延民、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
李国清、郑燕玉、黄妙龄、 学、仪器分析、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
彭友元、王玲玲、潘仲巍 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
学教学论等
副教授 张英武、肖春妹、刘小英、 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微格与
陈淑琴 片段教学、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基
础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等
讲师 许妙琼、徐峰、黄绵丽、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史、
崔玛琳、张晓艳、连小兵、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无机化学实验、分析
陈宜崧、刘可慰、朱君秋 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
中级无机化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
5.1.3 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配足建强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情况,具体说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人数和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
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情况。
近三年,学院根据发展需求,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新增 3 名具有
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其中,内培:彭友元、王玲玲晋升教授,张晓艳晋升讲师,肖春
妹、王玲玲获博士学位,连小兵参加师资闽台联合培养计划。
针对教师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本专业重新整合师资队伍,组建化学专业
课程组,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由原来的 2 名教师新增到现在的 4 名教师,达到认证标准
的要求。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肖尧明于 2012 年到台湾大同大学进行为期 6 个月的交流
访学;学科课程教师王玲玲于 2014 年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152
学院开展为期 6 个月的交流研究。
5.1.4 描述说明近三年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况。
依据《泉州师范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附录 5.1-2】,学院外聘了 10
名中学一线教师,以系列讲座和辅讲等形式参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教
育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教育情怀,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以上外聘教师占教师教育
课程教师比例 55%,详细名单见表 5-3。
表 5-3 化学专业中学兼职教师一览表
序 姓名 性 出生 现工作 所学
学历 学位 职称 职务 拟担任课程名称
号 别 年月 单位 专业
中学
1962. 南安一 教研室
1 戴南阳 男 本科 学士 正高 化学 化学教学论
07 中 主任

微格与片断教学、
1972. 泉州九 中学
2 徐和赞 男 本科 学士 化工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
04 中 高级
设计及案例评析
中学化学教学研
1975. 研究 泉州一 中学 教研室 究、中学化学课堂
3 石志新 男 无 化学
07 生 中 高级 副主任 教学设计及案例评

1971. 城东中 中学 教研组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
4 郑秀明 男 本科 无 化学
04 学 高级 长 设计及案例评析
1976. 泉州五 中学 化学组
5 李辉力 男 本科 无 化学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12 中 高级 副组长
泉州市
1973. 高级 中学化学教师技能
6 陈金星 男 本科 无 磁灶中 副校长 化学
12 教师 训练

1962. 泉州一 中学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
7 杨伟清 男 本科 学士 化学
07 中 高级 专题讲座
泉州经
济技术
1971. 高级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
8 胡福进 男 本科 无 开发区 校长 化学
03 教师 专题讲座
实验学

1971. 北峰中 高级 中学化学教育系列
9 林文利 男 本科 学士 校长 化学
06 学 教师 专题讲座
化学教学论、中学
1975. 泉州九 中学 化学组
10 张穗蓉 女 本科 无 化学 化学教育系列专题
01 中 高级 组长
讲座

153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
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
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
的满意度。
5.2.1 描述说明学校加强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素质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及这
些制度和措施发挥的作用。
5.2.1.1 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学校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附录 5.2-1】、《泉
州师范学院教师岗位职责》【附录 5.2-2】、《泉州师范学院教师职务任职条件(试行)》
【附录 5.2-3】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教职工行为准则、工作条例、考核制度、奖惩办法,
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在评优评先、晋级奖励、职务评聘、津贴发放、骨干
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中,根据师德师风的考核结果,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校
院每年开展师德师风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引导示范。学校坚持每年举办教师节表彰大
会,本专业多位教师曾获校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本科教学优秀奖、毕业论文优
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其中陈延民、李国清获校教学名师称号。学生社团在校团委的领导
下,每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解庆范、陈延民教授在活动中获
校“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详见【附录 5.2-4】。
5.2.1.2 素质能力建设方面
学校制定了《泉州师范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规定》【附录 5.2-5】、《泉州师范
学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培养办法》【附录 5.2-6】、《泉州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
选拔培养办法》【附录 5.2-7】、《泉州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项目管理办法》【附
录 5.2-8】等一系列文件,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本专业以师资队伍和课程
建设规划为抓手,在校院两级的支持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选送
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修,见【附录 5.2-9】;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
学者、专家、中学一线高级教师来院讲学(图 5-1),名单见【附录 5.2-10】。促进科研
教学交流、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能力。

154
图 5-1 中学一线高级教师来院讲学照片
另外,学校通过组织新教师岗前培训、举办校院两级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评选
教学成果奖、开展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定期举办教学沙龙等活动,有力推动了教师
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学院积极弘扬“传帮带”优良传统,为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
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带动了专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和素质的不断提升。2017 年以来,本专业引进教授副教授各 1 人,晋升教授 2 人,1 人入

155
选福建省杰青,1 人入选桐江学者,7 名专业教师被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
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详见【附录 5.2-11】。
5.2.2 描述说明常态化学生评教制度与标准,包括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和满意
度。
校院两级重视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常态化评价。根据学校《泉州师范学院
关于教学督导工作的规定》
【附录 5.2-12】,校院两级均设有教学督导组,督导组不定期对
专任教师、外聘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督查和听评课。根据学校《泉州师范学院学生教学
信息员制度》
【附录 5.2-13】,建立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从学生层面及时收集教
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工作。根据学校《泉州师范学院学生评教工作实
施办法》
【附录 5.2-14】,每学期末学生都利用“网上评教系统”及线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任课教师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
法、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这些管理制度与措施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近三年的评教结果显示,本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专
业水平受到师生的肯定,学生满意度评价均达到 95%以上,学生近三年评教结果详见【附
录 5.2-15】。
5.2.3 描述说明专业专任教师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以及将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促
进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专任教师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获批
省级教改项目 2 项、校级教改项目 7 项(见表 5-4),发表教改论文 15 篇(见表 5-5),出
版了《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等教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应用教学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我院一直致力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实验教材,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提高科研兴趣,促进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将科研成果引入第二课堂,引导学生
申请大创项目,获国家级 6 项,省级 11 项,校级 8 项,发表 54 篇科研论文,见【附录
5.2-16】。
开设专业导论和专家系列讲座,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
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表 5-4 本专业部分相关的教改课题等成果
序号 项目名称 所获支持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1 基于网络教学综合 福建省教育教
2020 省级 福建省教育厅
平台校本混合式课 学改革项目

156
程的设计与推广
2 校企合作重构大学
福建省教育教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2017 省级 福建省教育厅
学改革项目
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 基于提高师范生教
学技能的微课应用 校级教改项目 2020 校级 泉州师范学院
研究
4 “课程思政”精
《无机化学 A》 2020 校级 泉州师范学院
品教改项目
5 基于专业认证中学
校级教改重点
化学教师职业技能 2019 校级 泉州师范学院
项目
训练体系的构建
6 基于有机化学课程
校级教改项目 2019 校级 泉州师范学院
的“课程思政”研究
7 课程思政理念下《无
机与分析化学》教学 校级教改项目 2019 校级 泉州师范师院
改革与实践研究
8 《有机化学》教学案
校级教改项目 2019 校级 泉州师范学院
例库的建设与研究
9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
《有机化学》微课开 校级教改项目 2017 校级 泉州师范学院
发与应用

表 5-5 近 3 年本专业部分相关的教学论文(2018- 2020)


作者 论文名称 时间 刊物

雨课堂在构建基础化学线上混合式教学中
1 陈延民 2020 科技视界
的应用
2 黄妙龄 地方本科高校无机化学“金课”的建设 2020 西部素质教育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以
3 黄绵丽 2020 现代盐化工
醇为例
4 解庆范 高校无机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9 西部素质教育
学科思维导图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
5 许妙琼 2019 西部素质教育
应用
春雨润无声一一《基础化学》课程思政教
6 陈延民 2019 教育现代化
育的实施策略

157
7 彭友元 设计性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2019 教育现代化
材料化学专业高分子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
8 刘小英 2019 科技视界
探索
9 张英武 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2018 教育现代化
10 刘可慰 微课在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18 中外交流
11 肖春妹 材料化学专业中有机化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 广州化工
“雨课堂”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
12 许妙琼 2018 西部素质教育
运用
基于本科新生情况调查教学对策探究-以
13 解庆范 2018 西部素质教育
无机化学课堂为例
14 黄妙龄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 高教学刊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15 陈延民 2018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
5.2.4 描述专业专任教师为学生提供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的情况。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
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
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本专业教师积极探索为学生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提供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入
职前为:本专业为每个班级配备辅导员和班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教
师教育类课程,从理论方面提升师范生素养,从实践角度开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
育研习、毕业论文、专业素质训练、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职前
一体化的全面指导,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教师基本素养和各项相关技能,熟悉中学的课程
标准和教学特点,为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做好准备。
入职后为:通过 QQ 群、微信群等平台继续与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跟踪发展态势,
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与毕业生合作指导在校生的教育
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与毕业生交流教育体会,共同发展与进步。学生毕业后职
业发展顺利,获市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24 项,6 位毕业生成
长为校长、副校长,部分学生成长为学校中层领导,部分学生成长为学校年段长等学校
骨干教师,详见【附录 5.2-17】。
5.3.1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在鼓励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深入中学一线实践方面采取的
制度和措施。
依据学校《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印发教师职务任职条件(试行)》【附录 5.3-1】、《泉州
师范学院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附录 5.3-2】和《泉州师范学院双师双

158
能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附录 5.3-3】,学院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基础教育服
务实践管理办法》【附录 5.3-4】,规定:在职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均应有在中小学或幼儿
园的教育服务经历;每五年至少有一年教育服务经历,服务经历可以累计;在教育服务
期间应自觉熟悉有关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结束一周内应提交《教育服务
经历鉴定表》【附录 5.3-5】,可作年度工作考核材料。本学院相应制定措施为:优先安排
教育课程教师任实习带队教师,同时在实习学校从事教育服务;支持教师参与化学高考
命题工作,参与化学高考评卷工作。
5.3.2 描述分析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
中发挥的作用。
上述制度和措施,激励和保障了专业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通过服务中学,本专业采集汇编了大量优秀教学案例【附录 5.3-6】,并在中学
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这些案例和教学改革研究经过沉淀和长时间的跟踪验证,被引用到
《化学教学论》、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等课程中,
成为学生专业课程的重要支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见表 5-4、5-5。
5.3.3 以列表的方式呈现专业教师近五年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
专业教师出版了 2 部基于实践的教材《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建设了
8 门“一流课程”
(见表 3-13),获批了 9 项教改项目(表 5-4),发表了 15 篇教改论文(表
5-5),获 3 项教学研究获奖(见表 5-6)。
表 5-6
近五年专业教师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获奖情况
序 所获奖励或支持
项目名称 时间 等级 授予部门
号 名称
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 深化产教融 省级
福建省高等教育 福建省教
1 合 构建本土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 2018 特等
教学成果奖 育厅
系的探索与实践 奖
第七届高等教育 省级 福建省高
逻辑学与集合论的化学应用及创
2 科学研究优秀成 2016 三等 等教育学
新教育案例设计
果奖 奖 会
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实践创新的 校级
泉州师范
3 “绿色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级教学成果奖 2020 特等
学院
专业群的构建与实践 奖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
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

159
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
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5.4.1 描述说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成效。
学校依据《福建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7-2020 年)》【附录 5.4-1】,制定了《泉州
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培养办法》
【附录 5.4-2】、
《泉州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
选拔培养办法》【附录 5.4-3】、《泉州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项目管理办法》【附录
5.4-4】等文件,保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实施。学院结合本专业发展实际,内培外
引,合理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近三年,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引进本专业具有博士学
位的专任教师 3 人,支持 3 位专业老师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专任教师中,新增教授 3 人、
副教授 1 人,7 名教师被福建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聘请 10 位中学
一线兼职教师,其中正高级教师 1 人,中学高级教师 9 人。
5.4.2 描述说明学校和学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的制度和措施。
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方面,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
训(【附录 5.4-2~5.4-4】),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业务
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详见表 5-7。学院在教师参加进修访学和各类教学技能与
方法培训时,从工作量、绩效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附录 5.4-5】:一是专业培训,
通过专题培训、在线开放课程培训等,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二是落实中青年教师培养
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中学及中学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进行实践锻炼。实施“教
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举措;三是支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行进修访学;四是鼓励
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
表 5-7 近三年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
中学一线实践锻炼、教学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
教师姓名 项目类别 起止时间 进修访学/中学实践学校
王玲玲 攻读博士学位 2016.09—2019.06 华侨大学
肖春妹 攻读博士学位 2013.09—2020.06 华侨大学
黄妙龄 攻读博士学位 2014.09—2021.06 华侨大学
化学科高中学 2020.08.25— 线上培训
解庆范等 11 人
科能力培训 2020.08.28
2020.10.23— 华南师范大学
张英武 国培计划 2020
2020.11.01
解庆范、肖尧 高中学科学业 2020.12.18— 福建省考试院
明、黄妙龄 水平考试命题 2020.12.20

160
培训
2013.09—2014.06 泉州第九中学
张英武 中学一线实践
2016.09—2017.06
解庆范 中学一线实践 2017.09—2018.06 泉州东海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
许妙琼 中学一线实践 2017.09—2018.06

北京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
张晓艳 中学一线实践 2018.09—2019.06

5.4.3 列表说明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进修访学、中学一线实践锻炼、教学
技能与方法培训情况,并对培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效果进行分析(《专业教学状态数
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校院两级依据《泉州师范学院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项目管理办法》
【附录 5.4-4】及相
关选拔培养等文件,结合本专业发展实际,选送王玲玲等 3 名教师进修攻读博士学位,
解庆范等 11 人参加线上培训化学科高中学科能力,张英武参加 2020 年国培计划并获优秀
成绩,解庆范等 3 人参加高中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培训,张英武等人进入一线中学实
践,详见表 5-7。专业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等,将所学所想应用于教育教学,持续提升了教
师教学水平,近三年专业教师获校级本科教学优秀奖和新秀奖 13 人次【附录 5.4-6】。
5.4.4 描述说明专业教研组织建设情况(包括组织形式与规模,承担的具体责任,隶属关
系,以及责任人),及组织开展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教学
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说明教研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周期以及近三年所取得的成
效。
坚持课程组教研活动。目前本专业设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
学专业 4 个课程组,每组 4-8 名教师,推行课程组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协调授课安排与组
织教研活动,对本课程组承担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进度和教学方法以及试卷命
题等环节,进行集中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规范;课程组成员梯队合理,推行青年教师
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课程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围绕教育理论学习、课
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能提升等主题进行研讨,提升教学质量;每
个课程组的年轻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公开课,并进行评课和教学交流。
学校建立了教研室(课程组)教研活动检查制度,定期对教研活动进行检查与考核,
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成效。近几年,本专业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能力
提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专业教师出版了 2 部基于实践的教材《无机化学实验》和《分
析化学实验》,建设了 8 门“一流课程”,获批了 9 项教改项目,发表了 15 篇教改论文,

161
有 3 项教学研究获奖,获校级本科教学优秀奖和新秀奖 13 人次【附录 5.4-6】。
5.4.5 以列表方式呈现近三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指通过课程评价进行教学改进)、学
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活动情况及结果。
依据《泉州师范学院听课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 5.4-7】和《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加强课
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附录 5.4-8】,校、院党政领导、系主任、督导教
师等走进课堂,定期在期初、期中及期末进行课堂巡查,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通过
督导督查、同行评价、学生测评等方式深入了解教学情况。依据近三年教师评价情况表
(表 5-8),本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得到了学生、同行及督导教师的良好评价【附录 5.4-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填写教师工作手册,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在课程考核
结束后,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通过以上四重评价,本
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表 5-8 近三年教师评价情况表
教师自评 学生评价 同行评价 督导评价

1.教师工作手册
1.教师听 1.校督导记录本
2.青年教师导师 1.学生信息员反馈
课手册 2.院领导听课手册
制工作手册 2.学生座谈会反馈
2.课程组 3.院督导记录本
3.年度考核表 3.教务系统网上评教
教学研究 4.期初教学档案检
4.课程组教学研 4.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表
活动记录 查反馈意见
究活动记录
5.4.6 描述说明综合评价结果与校内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挂钩情况,及对教师教学质量
提升的作用。
依据学校制定的《泉州师范学院教学、教改项目与成果奖励办法(试行)》
【附录 5.4-10】、
《泉州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试行)》
【附录 5.4-11】、
《泉州师范学院教师本科教
学工作量计算办法》(2015 年修订)【附录 5.4-12】,专业教师获得教学竞赛、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等成果,与学院年底绩效分配挂钩,并根据获奖成果级别给予不同绩效奖励。
教师评价结果与评聘挂钩,在教师职称晋升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表现特别突出
可申请直接认定职称,例如: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第一完成人可以直接认定更高一
级职称。这些措施充分调动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积极性,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
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5.4.7 描述说明学校探索建设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
发展机制的情况,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及运行情况,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

162
育实践类课程教师的评价标准。
学校出台《泉州师范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
【附录 5.4-13】、
《泉州师范
学院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附录 5.4-14】等相关制度,建立和泉州地区
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等共同发展的机制。本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每年到泉
州一中、泉州九中、城东中学、东海中学、泉州市北师大附中等进行实践,及时了解地
区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了解中学化学教材教法、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定期对课程体
系做出评价和反思。同时与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研合作和课题申报合作,一方面邀请合
作中学的一线教师、泉州市教育局教科所等相关专家、教师共同论证培养方案,调整课
程目标和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深入中学为中学开展
课题申报和研究的指导。
对于教师分类评价,学校有《教职工岗位基本职责》
【5.4-15】
《泉州师范学院教师职
务任职条件(试行)》
【5.4-16】等文件;学院在校内率先进行教师分类管理,出台了《化
工与材料学院 2020 年绩效考核办法》【附录 5.4-17】,把教师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两
类进行评价。按文件要求,教学型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讲师每学年应承担本科课堂教
学分别不少于 350、280、200 学时,教学科研型教师不少于 100 学时。学院出台了《化
工与材料学院 2019 年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附录 5.4-5】打破职称壁垒,推行绩效同工
同酬,奖励绩效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综合测评不仅与绩效挂钩,还与职称评聘、评优挂
钩。学生综合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纳入了教师综合评价体系。这一机制在提升
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中,虽然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高,但具有境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偏少。
5.2[素质能力]
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还需提高,主持或参与基础教育研
究的项目比较少,还未形成广泛参与的局面;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的积极性有待
提高;将科研和教改成果融入教学的意识有待加强。
5.3[实践经历]
虽然学校、学院鼓励教师服务基础教育,本专业教育课程教师均有服务中学的实践
经历,但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时间偏少和深度不足。
5.4 [持续发展]

163
虽然学院实行了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教师分类管理,但是对于本专业学科课程与教
学论等教师更具体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职业提升有一
定的影响;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
“双向互聘”
“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5.1 [数量结构]
出台鼓励性政策,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以攻读博士学位、做访问学者或从事博士后
研究的方式到境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交流,扩宽国际视野,提高教学科
研能力。
5.2[素质能力]
(1)加大基础教育教改项目和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专业教师与中学一线教师合作
申报教研项目、发表教研论文、编写教学案例和教材、共建中学精品教学视频库,激发
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热情,积极申报基础教育研究的课题。
(2)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课程建设成
效突出、教学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和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
赛。
(3)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导向性的指标,引导教师积极将科研和教改成果
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5.3[实践经历]
完善与中学的合作机制,强化教师服务基础教育的政策导向,解决专业教师深入中
学一线实践的后顾之忧,在任课安排、绩效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教师服务基础教
育的积极性。
5.4 [持续发展]
(1)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特别是对教育课程教师给予鼓励性的政
策,在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
(2)通过组织召开中学与高校相关研讨会,以互相学习、互惠共赢为原则出台相关
文件,进一步完善教育课程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教研”、“双向互聘”等共同发展的机
制;采取“走出去”策略,与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完善教育
课程教师深入到中学一线兼职的选派机制,使得更多教师能够利用学科、学术等理论方
面的优势,积极为中学服务;邀请中学骨干教师来校讲学,参与学生培养;健全兼职教
师的评价制度,完善续聘和退出机制,优化兼职教师的结构。

164
标准 6 支持条件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
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 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
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
决算。
6.1.1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保证专业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长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
学校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坚
持“优先保证,倾向教学”的原则,优先保证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教学经费和日
常教学运行经费逐年增加(见表 6-1)。学校先后出台和完善《泉州师范学院经费预算管
理暂行办法》
【附录 6.1-1】和《泉州师范学院校内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附录 6.1-2】等文
件,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从制度上确保教学经费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学院
加大对师范专业的建设力度,确保本专业的建设经费能够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
本专业 2018 年至 2020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最低为 15.2%,符合认证要求;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高于学校平均水平(表 6-2),符合
认证要求。化工与材料学院 2018-2020 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预结算情况参见【附录 6.1-3】。
表 6-1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单位:万元)
生均拨款总
日常教学运
年份 生均拨款总额 学费收入 额与学费收 比例(%)
行经费
入总额
2018 49.10 238.63 84.40 323.03 15.2

2019 65.44 305.97 108.21 414.18 15.8

2020 77.81 374.78 132.55 507.33 15.3

表 6-2 本专业和学校生均日常教学经费运行支出情况(单位:元)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单位:元)
年份
化学(师范) 学校
2018 2828.4 2820.2
2019 2850.00 2848.31
2020 2850.18 2848.14

165
6.1.2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在学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生均经费投入情况
及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
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制定《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附录
6.1-4】、
《泉州师范学院专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
【附录 6.1-5】和《泉州师范学院实习经费
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 6.1-6】等相关文件和制度,确保教育实习经费预算、管理与使用得
到保障。近三年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见表 6-3),教育实践经费投入
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表 6-3 本专业和学校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对比表
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元)
年份
化学(师范) 学校
2018 313.8 305.5
2019 310.3 304.5
2020 305.13 304.48
6.1.3 列表说明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专业教学的经费收支情况。
近三年学校和院系用于本专业教学的经费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其中教学经费收入
包括学生学费和教师科研经费收入等,收支情况见表 6-4,经费支出清单见【附录 6.1-7】。
表 6-4 2018-2020 年化学教育专业教学经费收支表 (单位:万元)
年份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序号 收入
146.5 154.8 162.9
支出项目
1 课程建设 1 5.4 2.2
2 教学设备 48.66 3.14 34.4
3 日常教学开支 24.4 26.28 23.67
4 教学改革 1 12.5 3
5 学生支持 12.02 13.24 12.6
6 学生实验 24.27 29.94 26.08
7 学生实习 5.11 6.48 7.81
8 毕业论文(设计) 3.8 4.94 6.46
9 其它 10.5 11.35 12.6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
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
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
范生使用。
6.2.1 列表说明学校和院系用于中学教育类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实验室、中学教育专业教

166
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
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情况。(《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有相关数据信息)
学校和学院建有教师教育专业技能实训平台,包括专业实验室、教师职业技能实训
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这些平台能满足师范生进行“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
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条件。在线教学观
摩指导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师范生与中小学师生之间的联系。学校
和学院用于中学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情况详见表 6-5。
6-5 学校和学院用于中学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情况
平台 各模块
实验室名称 功能
类型 实验室
化学基础实验室
(无机、有机、分析、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实训平台
物化、仪器分析实验室)
中学化学教学论实验室 中学化学教学实验研究
普通话测试站主控室 普通话等级测试
语言技能实训室
口语表达训练室 教育教学口语表达实训
粉笔字实训测评室 粉笔字写书实训
信息化环境下的粉笔字教
粉笔字书写训练室
书写技能实训室 学、实训及测评
信息化环境下的钢笔字和
钢笔字、毛笔字实训室
毛笔字教学、实训
教师
办公自动化应用、信息化交
现代教育技术实训室
职业 互式教学、多媒体组合训练
多媒体课件制作训练,包括
技能 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训室 软硬件条件、技术支持及交
流学习
实训 中学班集体活动组织与实
现代教育技术
班级管理技能实训室 施、班队会开展、班级环境
平台
布置技能训练
实训室
中学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
教材分析和研习室 反思、教育教学专题研讨、
课程开发研究
微格教室
微格教学
(1)(2)(3)(4)
微格教室控制室 微格教学

167
智慧教室 信息化智慧互动教学应用
课程录制、课堂直播教学及
在线教 录播室 录播观摩室
观摩
学观摩
服务化学课程教学论、中学
指导平 中学化学教学案例观摩
观摩室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台 室
等课程
6.2.2 描述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融合用以支撑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
式转变情况。
截至 2020 年 12 月,学校已将所有教室改建成多媒体教室。专业借助网络化教育技
术手段,结合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福建省线上教学联盟、视频会议平台等开展教学,
支持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探索与改革,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协作学
习、移动学习等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养成。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取
得的成果包括:
2020 年春季学期,为应对受新冠疫情影响,专业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
学改革,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引入“智慧课堂”,改变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促进教师
授课转为线上教学,改变了师生互动方式。专业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雨课堂”、
QQ、腾讯会议、微信和钉钉等软件线上授课,效果良好。学院建设了《无机化学 A》国
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
混合一流课程。在实验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入选了福建省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了《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校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
另外,专业还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课程,指
导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在 PPT 课件制作、网络学习资源的搜索
和运用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6.2.3 描述说明这些资源是否满足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需求,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
沟通渠道,以及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
教师教育专业技能实训平台、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等资源,
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条件,能满足专业师生的教学需求。各实验平台由实
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正处级单位)统筹管理,实验室由专人管理、维护,并定期对教学
设施的使用开展学院自查、学校督查,形成常态,使用及检查过程有记录、有反馈,对
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落实,专业与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良好,保障了各项设施的正
常工作。学院出台了《专业设施使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附录 6.2-1】,提高了专业设施
的使用率。

168
6.2.4 教育教学设施的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的制度、措施和执行情况。
学校设有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统筹管理各实验平台,与教务处协同学院共同管理、
维护教学设施。教学设施管理及维护形成制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安全有章可循,其
中包括《泉州师范学院仪器设备维修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 6.2-2】、
《泉州师范学院实验室
与设备管理中心职责》【附录 6.2-3】、《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实验中心管理制度》
【附录 6.2-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附录 6.2-5】、《高校教学
实验室安全工作检查要点》【附录 6.2-6】、《实验室安全检查办法》【附录 6.2-7】。实验室
由专人管理、维护,确保所有设备保持良好的可使用状态。
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制订《泉州师范学院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
【附录 6.2-8】、
《泉州师范学院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
【附录 6.2-9】、
《泉州师范学院大
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收费及使用管理办法》【附录 6.2-10】等规章制度,各实验
实训室向师范生开放共享。开放的类型主要包括:课内开放和课余时间开放,课内的开
放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竞赛和参加科研活动的需求;课余时间开放则满足了学生自主学
习和教学实践的需求。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
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 30 册。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
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套。
6.3.1 描述说明中学教育专业相关多媒体教育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以及满
足师范生学习需要情况。
根据师范生培养需要,学校建有教务系统、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设
施。学院加强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交叉融通,以毕业要求达成目标为导
向建设各类教学资源。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拥有电子图书 223.90 万册,拥有
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教学资源视频库、大学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加入福
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学校图书馆可用的数字教育数据库有:CNKI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教学视频资源库、超星学术视频等。学院教室均为多媒体教
室,能够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
本专业有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省级一流线上课程和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
课程以及校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并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供数字学习资源和信
息化环境支持。本专业充分发挥学院师资特长,加大网络示范课程、省级线上课程的建
力度设,大力推进本专业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169
6.3.2 描述或列表说明公共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的情况和管理情
况。
我校图书馆分布于 3 个校区,总建筑面积 23689 平米,阅览座位 3498 个,拥有纸
质图书 191.81 万册,电子图书 223.90 万册。其中,化学类纸质图书共计 44662 册(含
中文图书 43882 册),师范专业通用纸质图书共计 21939 册(含中文图书 21755 册),生
均教育类纸质图书 243.92 册。可用的化学教育电子图书数据库有:牛津参考文献在线,
数图外文数字图书、超星汇雅电子书。其中,化学及化学教育类中文电子图书有 17691
种(册)
,外文电子图书共计 25645 种(册),生均电子图书 150 多种,见【附录 6.3-1】。
图书资料数量比较充足,种类较为齐全,能满足化学专业师生教学、科研及学生考研等
对图书资料的需求。化学系资料室拥有纸质初、高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含上教版、
苏教版、人教版、鲁科版等)共 81 套,每 6 名教育实习生 9 套,满足不少于 1 套的要求。
详见【附录 6.3-2】。
6.3.3 描述说明用于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的经费标准和预决算情况,特别是中学教
学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情况、使用与激励机制。
学校依据《泉州师范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附录 6.3-3】、
《泉州师范学院固定资产
处置管理试行办法》【附录 6.3-4】和《泉州师范学院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附录
6.3-5】等管理制度,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等更新有经费标准。学校图书资料采购包含图
书、期刊和电子资源,具体经费使用预(决)算见表 6-6。近三年新增化学相关纸质图书
资料 887 册,新增包含《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中学化学教参》、《中等教育》、《教师与
学生》等师范相关纸质图书资料 854 册(表 6-7)。
表 6-6 2018—2020 年我校图书采购预算与决算金额(单位:万元)
类别 2018 2019 2020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预算 决算
图书 200 50 250 50 120 10
期刊 40 25.33 32 23.20 27 16.62
电子资源 205 167.1 205 123.7 283 102.20
合计 445 242.43 487 196.9 430 128.82

表 6-7 2018—2020 年化学专业纸质图书新增数量(册)

年份 2018 2019 2020


化学相关纸质图书数量 381 488 18
师范相关纸质图书数量 170 641 43
图书馆的超星学术视频拥有《高考化学知识点-基本概念部分(微课堂)》《高中化学

170
学科教学与考试专题研究》《化学常识与健康人生》《生活中的化学日用品》等中学化学
教师素养训练视频,见【附录 6.3-6】。依托日常教学、化学教师素质技能培训及竞赛、教
育实习等过程中出现的优秀案例,自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50 个,见【附录 6.3-7】。
教育教学法课程教师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观看,对案例进行评价分析,将其纳
入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专业为学生重点推荐 19 种阅读书目、11 个知名中学化学教育
教学网站、7 个微信公众号和 6 个教育教学期刊,见【附录 6.3-8】,供学生在学习及将来
工作中进行资料查询和业务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6.1 [经费保障]
(1)办学资金主要为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经费来源较单一。
(2)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的具体组成结构还不够平衡,在课程建设、教改等方面投入
相对较少;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和挑战杯等竞赛项目投入还需加强。
6.2 [设施保障]
(1)虽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已满足学生需要,但目前是面向多个师范专业开放,
教育教学设施管理和共享机制等还不够完善,专业学生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还不够便捷,
使用率还可提高。
(2)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支撑全校相关专业的化学实验,在满足基本教学需
求之外,对学生第二课堂开放时间有限。
6.3[资源保障]
(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需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力度,
已建成资源的推广和使用有待提高。
(2)教师教学教育资源库仍需充实,中学化学教学案例库形式、内容较为单一、零
散,典型性不足,优秀教学案例的征选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6.1 [经费保障]
(1)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进一
步拓宽学校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
(2)加大各项经费投入,平衡优化经费结构。制订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申报教改
课题和课程建设,对成功立项的课题进行经费配套,纳入绩效奖励,激发教师投入教改
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实验研究或挑战杯课

171
题的申报,提高相关的经费支持。
6.2 [设施保障]
(1)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管理和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创建网上自动预约系统等
手段,使本专业学生能更便捷申请使用教育教学设施,方便学生日常自主的师范技能训
练,有效提高使用率。
(2)多方筹集资金和优化实验室空间,增加化学实验室可用面积,改善实验条件,
保障学生第二课堂开放使用时间。
6.3[资源保障]
(1)与学校教务处和网络中心积极沟通,制定面向校内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
享机制,学院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
(2)加大中学化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与泉州市教科所共建精品课程资源库,丰富
资源形式与内容;通过实习基地、兼职中学教师协同推进,充实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库,
形成长效的建设方案和奖励机制,确保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先进性、丰富性,使案例教
学和技能训练更加有效,建设完善、丰富的中学教学资源库。

172
标准 7 质量保障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
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1.1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与运行方式。
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良好【附录 7.1-1】、
【附录 7.1-2】。
设立教学质量保障管理机构,构建“一二三四”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一条主线”、
“二级督导”、“三个阶段”和“四位一体”。“一条主线”是指全员参与、全过程监
督、持续改进;“二级督导”指学校设置督导室、学院设置督导组;“三个阶段”指学
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教学常规检查;“四位一体”指由课堂评价、课程评估、
专业评估、二级学院评估组成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见图 7-1。

图 7-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务处对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体的规范与监控,制定系列的教育教学文件和
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检查,开展课堂评价、课程评估、专业
评估、二级学院评估。每学期汇总全校本科教学情况基本数据, 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附
录 7.1-3】【附录 7.1-4】。校级督导组负责日常的教学秩序巡查和听课督导检查,听课和
督导情况每月汇总一次,以简报的形式在全校进行通报,保障机制运行顺畅,对全校的
学风教风起到保障、促进和警示作用。

学院制定了完善的监控体系,由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督导组、教务科和学工办对
学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的监控。主要监督内容包括:人才培

173
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制定情况、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授课计划执行、教材选定、实践教
学管理等,根据“三个阶段”的检查和“四位一体”的评估,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保障教学机制运行顺畅。学院教学督导组、教务科和学工办对各专业不定期随堂听课指
导,定期组织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并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常规教学进行
常态化的检查督导。

7.1.2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目标、任务、职责分工、责任人及对
保障学生有效学习、获得学习效果(专业毕业要求)支持作用。
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各部门分工明确、职
责明晰,具体分工与职责如图 7-2。教学质量保障机构以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务处
等相关部处为主,校教学督导室为辅。学院组建了院、系、课程组三级管理体系,学院
以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人员为主,系以系主任、专业负责人
为主,课程组以课程组组长为主,同时建立院级教学信息员反馈机制,见图 7-2。

图 7-2 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

建立校院、毕业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的四级联动质量监控机制。成立人才
培养质量评价小组,对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开展评价工作。通过教师、学生、

174
用人单位、行政管理机构、校友、行业专家等代表座谈、访谈、问卷等方式,对人才培
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形成达成评价报告;并结合学校委托的第三方机构所做的《毕业
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时对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分析、反馈和改进,以此作为人才培
养方案修订的主要依据。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尤其注重以下三支队伍的建设:
7.1.2.1 组建二级督导队伍
建立校教学督导室和院教学督导组。校教学督导室由热爱教学、有经验、重师德的
退休教师(专职)和具有高级职称的现任教师(兼职)任职,每届 20 人左右,在教学监
控、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沟通、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院教学督导组由经验丰
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每届不少于 10 人,对日常教学工作、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教
学技能等进行评价与指导,并对教学管理进行督查。
7.1.2.2 设立专业负责人和系主任岗位
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专业的建设
规划和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系主任主要负责日常教学管理,
组织教学计划的实施,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等。
7.1.2.3 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
校教学信息员队伍由各学院学有余力、热心学习的同学担任。院教学信息员由各班
级推荐的有责任心的同学担任。该举措对于促进学生的教学反馈,促进教学相长,引导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1.3列表说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与毕业要求的关联情况及要点,描述对专业教学
过程常态化监控的方法和质量评价的周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要责
任人。
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监控到位。对主要教学环节有周期性的评价和反馈,具
体如表 7-1。
表 7-1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一览表
环节 关联毕业要求的 质量要求的要 质量监控的方 质量评价的周期、依
形成的记录文档
名称 对应点 点 法和责任人 据、结果反馈方式
专业和基础类课 1.课程目标合 方法:教学巡 周期:每学期(定时 1.课程教学大纲;2.
程: 理支撑毕业要 查、常规教学 与随机结合); 教学进度计划;3.课程
求指标点;2. 检查、督导不 组活动记录;4.督导
课堂
2.2【教育情怀】 课程内容与教 定期听课、同 依据:听课、查课记 组、院领导、教师听
教学
学方式能够有 行评价、学生 录、学生信息反馈和 课记录;5.教务系统评
2.3【学科素养】 效实现课程目 评教、学生信 学生信息员座谈会记 教结果;6.学生信息员
标;3. 课程考 息员反馈,每 座谈会总结;7.期初教

175
2.4【教学能力】 核内容、方式与 学期组织两次 录; 学检查报告;8.本科教
评分标准能够 学生信息员座 学基本情况通报;9.
2.7【学会反思】 证 明 课 程 目 标 谈会; 反馈方式:书面和口 教师教学工作手册;1
的达成情况;4. 头; 0.教学简案【附录 7.1-
教师教育类课程: 授 课 按 计 划 完 责任人:学院 5】。
成;5.有效开展 领导,教学督 听课意见主要以口头
2.1【师德规范】 教学研讨。 导组、系主任、 交流为主,学生信息
教务科、任课 员座谈会反馈的信息
2.2【教育情怀】 教师。 形成书面材料并转交
任课教师。每学期考
2.4【教学能力】 核,学生评教信息由
教务系统呈现。
2.5【班级指导】
1.试卷命题符 方法:试卷命 周期:每学期;
近三年所有考试课程
合教学大纲;2. 题审核、考场
2.6【综合育人】 教学存档资料;1.试卷
试题命题合理, 纪律督查、试 依据:考试规范要求
命题审核表;2.期末考
有参考答案及 卷批改与建档 与课程教学大纲;试
2.7【学会反思】 试考场情况登记表;3.
评分标准;3. 规范性检查; 卷命题审核表、期末
课程 期末巡考情况表;4.
集体改卷;4. 评卷组名单、各课程
考核 2.8【沟通合作】 考试违纪作弊学生处
评卷标准;5. 责任人:学院 试卷的参考答案和评
理文件;5.补考、缓考
进行达成分析; 领导,教学督 卷要求、达成度分析;
管理材料;6.期末试卷
6.有过程性考 导组、系主任、
档案材料;7.其他过程
核及考核标准。 教务科、学工 反馈方式:书面。
性材料等【附录 7.1-6】
办、任课教师。
2.1【师德规范】 教育实习、见 方法:实践检 周期:每学年; 近三年实习存档资料
习、研习大纲, 查,校内外导 1.实习、见习计划;
2.2【教育情怀】 教育实习、见习 师指导意见; 依据:实践规范要求 2.实习、见习、研习
计划符合要求, ( 泉州师 范学院教 育 大纲;3.实习手册;
2.4【教学能力】 教育研习、见 责任人:学院 实习管理规定、泉州 4.实习总结;5.实
习、教师技能训 领导、系主任、 师范学院实践教学建 习日志;6.实习听课
2.5【班级指导】 练有计划有落 教务科、校内 设 与管理暂 行规定 ) 记录、教案、实习总
教育
实践 实。 外指导教师。 和实习手册,教育见 结与反思、见习听课
2.6【综合育人】 习、研习大纲;
教学 记录、见习心得;7.泉
环节 州师院学生实习情况
2.7【学会反思】 反馈:实践结束后考 一览表;8.实践教学
核。 基地汇总表;9.实习
2.8【沟通合作】
成绩评定表;10.实习
成绩鉴定表;11.教育
实习相关管理文件
【附录 7.1-7】。
2.3【学科素养】 论文选题、撰写 方法:按时间 周期:每学年 近三年毕业论文存档
毕业
规范、评分、查 节点安排检 资料 1.指导教师情况
论文
重:选题符合专 查,对论文进 依据:《泉州师范学 统计表;2.毕业论文

176
2.4【教学能力】 业教学基本要 行抽查盲审, 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 (设计)情况一览表、
求和培养目标, 中国知网查 管理规定》、《泉州 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
2.7【学会反思】 有创新性,有研 重,形式审查, 师范学院学位论文作 表;3.毕业论文选题变
究价值。任务下 同行专家评 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 动申请表;4.毕业论文
达后是否有改 审,答辩。 细则》、《化工与材 答辩情况记录表;5.
动,开题报告符 料学院毕业论文撰写 指导教师、同行专家
合要求,论文进 责任人:学院 规范及管理办法》等 评价表;6.诚信承诺
展按照计划进 领导、教学督 工作规范要求。 书;7.论文查重报告;
行。 导组、系主任、 8.毕业论文及答辩成
教务科、指导 反馈方式:贯穿始终 绩表;9.其他【附录 7.
教师。 及时整改。 1-8】。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
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2.1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列出教学管理和质
量保障规章制度,并说明近三年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制度更新情况。
校院两级质量监控系统运行常态化,评价机制形成有实施。通过设立校院两级教学
工作指导委员会【附录 7.2-1】、校督导室、院督导组【附录 7.2-2】、学生教学信息员【附
录 7.2-3】和实施领导听课、同行互评、教学管理人员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附录 7.2-4】,
教学各个环节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定期对课堂教学、考试考核、毕业论
文、集中实践教学等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为教学质量监控全覆盖提供制度保障。从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到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校、院两级的闭环系统:
(1)从“一条主线”→“全过程监控”→“三个阶段: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
检查”→“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形成了院级监控闭环系统。
(2)从“一条主线”→“全过程监控”→“四位一体:课堂评价、课程评估、专业
评估、二级学院评估”→“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形成了校级监控闭环系统。
两个质量监控闭环系统的实施主体是教务处、学校督导室和二级学院。学院对发现
的教学问题及时反馈到责任人并整改,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学校和学院制定了系列的教育教学文件和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课堂教学、考核考
试、集中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主要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为教学质量监控全覆盖提供制
度保障,见表 7-2。
(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19 年学校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
关于制(修)订 2019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附录 7.2-46】、《泉州师
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方法(试行)》【附录 7.2-47】、《泉州师范学

177
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7.2-13】。在 2017 年“关于印发《泉州师范学院教师本科教
学工作规程(修订)》的通知”的基础上,学校以“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为导向,2018
年和 2019 年分别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2018 年)》【附
录 7.2-11】和《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附录
7.2-16】。针对本专业毕业论文教育教学研究薄弱的情况,学院在《关于印发化工与材料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及管理办法的通知(2016 年)》 【附录 7.2-31】的
基础上,2020 年印发了《关于化学专业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撰写规范(修
订)的通知》【7.2-32】。
表 7-2 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规章制度文件
主要教学
监控文件依据
环节
泉州师范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2016 年)【附录 7.1-1】
泉州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施意见【附录 7.2-5】
泉州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附录 7.2-6】
泉州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修订)【附录 7.2-7】
泉州师范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附录 7.2-8】
泉州师范学院教材选用与征订管理办法【附录 7.2-9】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课程学分及成绩认定暂行规定【附录 7.2-10】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2018 年)【附录 7.2-11】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实施意见(修订)【7.2-12】
泉州师范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2021 年)【附录 7.2-13】
课堂教学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通知【附录 7.2-14】
泉州师范学院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程(2017 年)【附录 7.2-15】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附录
7.2-16】
泉州师范学院听课管理暂行规定【附录 7.2-17】
泉州师范学院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附录 7.2-18】
泉州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附录 7.2-19】
化工与材料学院关于学院督导工作规定【附录 7.2-20】
化工与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附录 7.2-21】
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评价机制和

178
实施办法【附录 7.2-22】
化工与材料学院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与方法【附录 7.2-23】
化工与材料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与方法【附录 7.2-24】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编制课程考试大纲的实施意见
泉州师范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附录 7.2-13】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考试管理的规定【附录 7.2-25】
考核考试
泉州师范学院学生纪律处分规定(试行)【附录 7.2-26】
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附录 7.2-27】
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修订)【附录 7.2-28】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办法(修订)【附录 7.2-29】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附录 7.2-30】
毕业论文
(设计) 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附录 7.2-31】
关于化学专业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撰写规范(修订)的
通知【附录 7.2-32】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附录 7.2-33】
泉州师范学院实习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附录 7.2-34】
泉州师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附录 7.2-35】
泉州师范学院优秀实践教学基地评选办法【附录 7.2-36】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附录 7.2-37】
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意见【附录 7.2-38】
集中实践 泉州师范学院实验教学规程【附录 7.2-39】
教学 泉州师范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附录 7.2-40】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附录 7.2-41】
泉州师范学院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规定【附录 7.2-42】
化学专业“专业素质能力实践”课程学分实施办法【附录 7.2-43】
化学专业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大纲【附录 7.2-27】
化工与材料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附录 7.2-44】
化工与材料学院实验室管理文件(汇编)【附录 7.2-45】

179
7.2.2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重点监控专业开展的课程评
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包括评估评价周期、评估评价对象、评估评价内容、评
估评价渠道等,以及最近一次开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7.2.2.1 定期开展的课程评价
课程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价工作校院两级已经形成常态化,每学期定期开展常规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督导、授课计划、听课记录、课程组活动记录、实习材料、毕业
论文材料、试卷档案材料等【附录 7.1-5~8】。课程评价运行情况见表 7-3。最近一次开
展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见表 7-4。
依据《化工与材料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与实施办法》【附录 7.2-24】开展了
2020-2021 学年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评价结果见表 3-19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
价表。
7.2.2.2 定期开展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方法(试行)》【附录 7.2-47】《化
工与材料学院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与实施办法》【附录 7.2-23】 ,组织开展了 2020 届
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工作,评价结果 (见表 2-6-1 至表 2-6-4)表明各个毕业要求
分解指标点和毕业要求均为合格。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见表 7-3,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及评价建议见表 7-4。
表 7-3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运行概况
评价
评价周期 评价内容 评价渠道
对象
1.开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大纲、教
学计划、教材、教案等。
2.授课遵守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课堂 1.学院督导和教务管理人员
教学环节完整且符合教学大纲;课堂 检查
纪律;教学方法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支 2. 校院两级领导听课、督导
每学期初
撑; 听课、同行听课
课程
3.上学期课程档案(教师教学工作手 3.教务处和校级督导期初教
教学
册、听课手册、课程组管理工作手册、 学专项检查
试卷等)
4.学生学分预警
1.教学进度 1.学院教学信息员反馈座谈
期中 2.课堂授课 会
3.作业布置与批改 2.学院督导员听课

180
4.学生学习状况 3.学工办督学
1.学院督导员、学生、教务
管理人员课程评价
2.学生网上评教
1.课程教学质量
期末 3.学院教学信息员、督导员、
2.学生学期综合表现
教务管理人员、学工办和院
领导座谈会
4.学生学期综合测评
• 1.课程组组长、系主任、院
• 1.试卷命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教指委三级试卷审核
期末 • 2.考试过程(遵守考试纪律) • 2.各方监督评价
• 3.改卷公正客观(流水作业) • 3.学院领导、教学科研办、
学工办、督导巡查
考核 • 上学期课程档案 • 1.系自查
考试 • 1.评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 2.学院督导检查
• 2.改卷标准、统分精确 • 3.教务处和校级督导期初教
期初 • 3.试卷质量分析与课程目标达成评 学专项检查

• 4.过程考核材料齐全
• 5.成绩单
• 1.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和
• 1.院领导、教务管理人员、
教师技能训练计划和大纲 院督导员检查
集中 期初和期
• 2.实践计划有落实 • 2.期初专项教学检查
实践 末
• 3.实践总结等材料完整齐全 • 3.学生信息反馈
• 4.学生社会实践情况 • 4.学工办检查社会实践报告
1.选题为真题,符合毕业论文课程目 1.开题审查
标,有创新性,有研究价值 2.中期检查
第 7、8 学
2.任务改动情况 3.形式审查
毕业 期
3.开题报告符合学院要求 4.同行评审、盲审
论文 期初和期
4.论文进展按计划进行 5.期初专项教学检查

5.论文的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按照
计划要求开展工作
应届毕 基于支撑课程成绩的合理性 评价小组对课程成绩构成、
业生毕 学生自评的合理性 数据来源、收集方法及课程
1年
业要求 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目标达成计算等方面进行
达成评 合理性审核评价,对学生自

181
价 评及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
进行客观性审核
表 7-4 2020-2021 第一学期专业教学质量及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 评价建议


课程 学期初教 结果:优秀 试卷批改进
2019--2020 学质量检 1.按照考试管理制度及考试工作的操作流程安排 一步标准
学年度两 查 学院的期末工作,从试卷的命题审核到印刷,都 化。
个学期的 1.学院督 是在保密情况下进行,不存在漏题的情况。 春季个别线
期末考试 导组自查 2.考试的过程中,考试秩序正常。 上试卷打印
相关材料 2.学校督 3.按照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流水改卷,公平公正地 不足 10 份,
导组和教 为学生打分。 建议补齐。
务处检查 4.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表等试卷存档材料完整。
3.学分预 5.课程档案中增加了课程教学大纲、学生作业及
警 实验报告“好中差”样本。
6.开展了学分预警工作。
2020 届毕 期初专项 结果:优秀 指导过程性
业生论文 检查 1.毕业论文导师安排符合要求; 记录可更详
2.毕业论文选题合理; 尽,保证过
3.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及分析; 程性记录完
4.导师和专业严格审查开题报告; 整;教育教
5.重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并进行平时检查; 学类的选题
6.认真考核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论文重复 要增大占
率低; 比。
7.论文答辩程序规范、材料完整。
期初课堂 期初校院 1.教师教风严谨、精神饱满; 建议因“课”
教、学情况 两级督导 2.学生出勤率高、学风较好、课堂普遍认真听讲; 制宜,更全
听课、院 3.师生课堂互动良好,雨课堂辅助教学为线下教 面地开展各
系领导听 学带来新气象。 类教学辅助
课、学工 平台的应
办督学 用。
2020 届毕 直接评价 直接评价法:8 项毕业要求有 3 项达成度在 0.75- 如有可能,
业生毕业 法和间接 0.8 之间,5 项在 0.8 以上。 间接评价法
要求达成 评价法 间接评价法:8 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均在 4 增加工作初
度评价 分以上。 期用人单位
评价。

182
7.2.3 描述说明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责任机构、
评价对象、评价周期、评价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中的过程性评价数
据和结果性评价数据)、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数据收集的内容、方法和来源;确认这些
评价数据与毕业要求相关的措施)、评价方法、评价责任人、评价使用。针对课程目标
达成的学习成果类型不同(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可采用不同类型的
评价方法,但需要说明评价方法选择的原则、评价依据的来源及其合理性判定方法。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有依据。以《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学校出台了《泉
州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方法(试行)》,学院出台了《化工与材
料学院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与实施办法》,具体情况如下:
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办法(试行)》【附录7.2-47】,规范了毕业要求达成评
价的程序与方法。学院严格执行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定了《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专
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附录 7.2-23】,明确了毕业要求评价工作责任机
构、责任人和主要职责、评价对象和评价周期、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数据收集、方法和
来源、评价数据与课程目标相关性)、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使用等内容。
(1)评价机构与责任人
评价工作责任机构及责任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小组为评价工作责任机构;成
员包括: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代表、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系主任、各课程组组长、骨
干教师代表、学工办负责人、教学科研办负责人、辅导员和校外专家、用人单位代表,
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评价小组组长,系主任为副组长。
(2)评价对象及周期
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对象:本专业全体本科毕业生;评价周期:每学年进行1
次。
(3)评价依据:直接评价法的依据是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成绩,主要来源于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中的过程性评价数据和结果性评价数据;间接评价法的依据是学
生的自我评价问卷调查结果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问卷评价结果。
(4)评价过程
在完成毕业生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程序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指标点评价和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具体评价过程(见图7-3)如下:

183
①评价小组制定和审查评价方法,通过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确保评
价方法所获取的评价数据与毕业要求达成有足够的关联度,并制定毕业要求达成问卷调
查内容。
②系主任依据校院两级有关规定,负责组织收集数据,确保评价方法所获取的评价
数据与毕业要求达成有足够的关联度(确认这些评价数据与毕业要求相关的措施:课程
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要通过评价小组的合理性审核),并制定学生毕业要求达成问卷
调查内容。
评价数据收集的内容、方法和来源:直接评价收集“通过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小组合
理性评价”的支撑课程成绩;间接评价数据收集的是应届全部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自评
问卷和实习指导教师评价问卷。
③系主任组织人员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价,填写《毕业要求达成计算表》,
对所有评价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结论,并形成最新一届的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报告》,提出持续改进措施,提交评价小组审核。
④评价小组审核《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报告》,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核
通过后,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

图 7-3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过程

184
(5)评价方法
本专业对应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评价,第一种为基于课
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法(直接评价法),第二种评价方法为毕业生问卷调查和实习指
导教师对毕业生评价(间接评价法。前者体现教学活动对毕业要求达成的量化支撑,后
者是对应届毕业生实际能力的定性分析。
①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法(直接评价法)
本方法以课程考核材料作为评价依据,对所有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进行评价,形成课
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文档。由评价小组主导,为每门课程分配对该指标点的支撑权重。
根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课程权重计算各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度,再进一步
计算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取毕业要求各指标点达成最低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达
成情况的评价结果。
假设某项毕业要求的指标点 i 由 n 门课程支撑,其中某门课程 j 对毕业要求指标点
i 的支撑权重为 Wij,课程 j 对毕业要求指标点 i 的达成度为 Cij,那么毕业要求指标点
i 的达成度 Ei 计算公式如下:

评价标准:评价小组根据反复调研结果、意见征询、学校规定的师范类学生毕业的
最低绩点要求、单个课程的及格线为60分。又依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和办学条件,将本
专业的毕业要求达成值确定为0.60。若某项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值≥0.6,则认为该项毕业
要求达成,否则为未达成。
②毕业要求问卷调查分析法(间接评价法)
本专业的毕业要求达成间接评价通过给应届毕业生和其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发放调查
问卷来实施。问卷调查分析法是在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中针对应届毕业生能力的评分,调
查问卷以毕业要求对应的能力项为调查指标点,设计相关的调查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
量化为4 个等级,即很好达成(优秀)、达成(良好)、基本达成(中等及一般)、未达
成,每个等级对应的分数分别为5、4、3、2。根据多张调查表,统计平均得分,给出评价
结论。若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值≥3,则认为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否则为未达成。
(6)评价结果的使用
毕业要求评价结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课程设置体系调整的重要依据,旨
在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85
7.2.4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专业教学过程用以保障专业毕业要求达
成的情况。
从 2014 年起,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对专业本科教
学情况基础数据分析和处理,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成为总结、反思、评价、修正教
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专业整改建设提供针对性强的决策依据。学校和学院重视信息技
术的运用,利用“两数据、两平台、多系统”,对专业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以保
障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两数据”是每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以及校教务处
每学期初发布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情况基本数据”。学院将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
系和任课教师,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反馈系统形成闭环,实现循
环改进。“两平台”是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两平台的启用和功能不断升
级,逐步实现课程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多系统”是多媒体集控管理系统、
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论文查重系统等,校、院两级督导和各级行政人员均可随时通过“集
控系统”随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查重系统”则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建立了一道外围
防线。
表 7-5 教学质量三位一体监控管理系统运行概况
主要教学环节 质量监控信息系统 监控方法 作用
课堂教学 1.多媒体集控系统 1.教学网络评价 1.缺课预警
2.教务管理系统 2.督导评价 2.课堂质量
3.网络教学平台 3.学生评教与信息反馈 3.掌握教师教学、学生
4.教学管理人员评价 学习全过程信息
5.同行评价
考核考试 多媒体集控系统 1.所有考试全程高清录像 严抓考风,杜绝考试作
2.校、院两级督导巡视 弊
集中实践(见 1.教务管理系统 校友邦、周记、签到、线 1.掌握学生实践情况
习、实习、技 2.校友邦平台 上监控、院领导巡视 2.了解实习基地运行
能训练) 情况
毕业论文 1.中国知网大学生 1.论文重复率 1.监控毕业论文是否
毕业论文查重系统 2.论文形式审查 存在抄袭
2.图书馆毕业论文 3.论文盲审 2.指导教师是否履行
数据库 4.指导教师、同行评价 指导职责
5.答辩 3.论文质量是否符合
要求

186
学院成立了院督导组、学生、院领导及教务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监督评价体系,每
学期分别对教师教学进行监督和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教学督导员负责以随机抽查方式
听课和评课;学生通过学校学生评课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教务管理人员重
点负责对教师的课程材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授课过程表现、课程
考核等进行监控并评价。对于教育实习,院领导在学生实习期间通过走访实习基地,了
解教师在岗和指导学生情况以及实习基地所提供的真实条件和实习运行情况,以便对指
导教师和实习条件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毕业论文工作,实施课题组、系和学院三级管
理,课题组组长负责论文“真题”审查;系主任负责学生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审核;系、
学院通过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掌握毕业论文进展;论文答辩前,系组织对毕业论文进行
形式审查、学院抽查,10%论文送校外专家盲审,论文送同行专家评审,为毕业论文质量
建立第二道保障。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情况见表 7-5。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
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3.1 描述说明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责任机构、工作周期、跟踪对象与方法、收集
的信息、结果的利用),以及最近一次社会评价的开展情况(包括对象、方法、结果)。
学校和学院对各专业毕业生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已形成了常态化的机制。学校近几
年委托第三方对当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调查并形成年度就业质量报告【附录 7.3-1】。
报告显示 2020 届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97.67%,就业相关度达 80%,就业满意度为
98.21%。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专业思想稳固,愿意长期从教。
根据《化工与材料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及社会评价跟踪制度》【附录 7.3-2】和《化
工与材料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附录
7.2-22】,学院和系定期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指导、学工办牵头、
全员参与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工作组,形成了一套跟踪-反馈-持续改进的机制(图 7-4)。
专业负责人根据调查对象和周期制订调查内容,学工办负责组织调查、收集信息,系主
任组织专业教师协助调查并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附录 7.3-3~7】。跟踪反馈调查方法、
内容和周期见表 7-6。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的评价小组根据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
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评价,然后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职能部
门和专业教师用于持续改进。
最近开展的调查是 2020 年,调查对象包括 2018-2020 届毕业生、2012-2016 届毕业生
和用人单位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结果表明,毕业生职业能力发展良好;231 名受访毕业

187
生都认为现行培养目标设置合理,2012-2016 届 102 名受访毕业生认为培养目标均达成。
用人单位 100%都认为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详见表 7-6。

图 7-4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表 7-6 毕业生跟踪反馈方法、内容及周期
方法 收集内容 周期
1.毕业要求;
应 届 毕 业 生 调 查 2.课程体系;
每年一次
问卷 3.学习指导;
4.就业质量报告。
1. 毕业近 3 年的学
生调查问卷
2.毕业 5 年左右的 1.职业能力发展与需求;
每年一次
学生调查问卷 2.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3.微信交流等
4.座谈
1. 5 年左右用人单
1.毕业生职业能力表现满意度;
位、行政管理部门
2.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每年一次
问卷调查
3.职业能力发展与需求。
2.访谈
7.3.2 描述说明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责任机构、
评价周期、评价方法、信息收集渠道、结果的利用),以及最近一次社会评价的开展情
况(包括对象、方法、结果)。
7.3.2.1 描述说明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
校院两级着力构建了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
通过“第三方评估”、“用人单位和教学管理机构等专家实地访谈”、“用人单位和行

188
政部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渠道,听取各利益相关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
议,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附录 7.3-2~6】。
主要的数据统计分析评价依据: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等合理
性评价;毕业生就业率;应届毕业生和毕业 5 年后的校友、第三方评估、用人单位和教育
管理机构等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如应届毕业生培养目标合理性调查表、毕业生对课
程安排满意程度调查表、毕业生对教学实践安排满意程度调查表等。学生毕业率、获学
位率、就业率初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应届毕业生和毕业 5 年后的校
友对是否能够胜任目前岗位的评价;用人单位对人才、岗位匹配性的评价,反映人才培
养质量在行业内的口碑,以及与岗位的匹配性,从而反映培养目标合理性;专家评价论
证。
7.3.2.2 最近一次社会评价的开展情况(包括对象、方法、结果)。
最近一次利益相关方对本专业现行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调研中发现,围绕“对培养目
标的评价”,行业专家100%认为合理;100%的用人单位认为“合理”或“基本合理”(详
见表1-4至表1-6);围绕“课程设置的评价”,100%用人单位和98.2%的校友认为课程设
置合理(详见表3-17),对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类课程满意度高,总体评价较高。
本专业自 2000 年招收本科生以来,共有毕业生 963 人。从 2020 年社会多元评价的调
查数据可以看到,毕业五年以上的学生大多成为一线教师,还有一些成为中学教学骨干
教师,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受益方满意度调查中,各项满意度都
超过 90%。
7.3.3 描述说明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方法、周期以及基于上述两个机制运行获取的各
类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的分析和结果。
7.3.3.1 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方法
依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方法(试行)》
【附录 7.2-47】
《化工与材料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附
录 7.2-22】,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两部分内容。
(1) 毕业生跟踪反馈
毕业生跟踪反馈的调查对象主要指毕业 5 年左右的毕业生。根据现行的培养目标设计
发放调查问卷、召开校友座谈会、依托各类信息化工具,了解和掌握毕业 5 年左右的毕业
生的职业发展状况,按期按需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
(2) 社会评价

189
与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等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达
成评价等工作搭建平台。采用问卷调查开展社会评价工作,将本专业培养目标分解为用
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若干问题,并对反馈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报告。
7.3.3.2 评价周期
每学年进行一次。
7.3.3.3 评价内容及结果
2020 年 8 月本专业以问卷方式对毕业 5-8 年的校友、用人单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等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涵盖教育职业信念、专业能力、育人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
共收回毕业生问卷 132 份,其中有效问卷 102 份;用人单位问卷 51 份,有效问卷 42 份;
4 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评价,详见表 7-7【附录 7.3-7】。
调查表明,毕业 5-8 年从事中学化学教育及相关工作的受访毕业生,自评培养目标达成
100%;用人单位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毕业 5-8 年的毕业生 100%达成培养目标。
表 7-7 毕业 5-8 年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问卷结果

培养目标 评价人 达成(%) 基本达成(%) 未达成(%)


5-8 年毕业生 69.6 30.4 0
师德高尚
用人单位 83.3 16.7 0
奉献教育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100 0 0

5-8 年毕业生 65.7 34.3 0


学识扎实
用人单位 73.8 26.2 0
科学施教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100 0 0
5-8 年毕业生 62.7 37.3 0
以生为本
用人单位 71.4 28.6 0
善于育人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100 0 0
5-8 年毕业生 65.7 34.3 0
终身学习
用人单位 76.2 23.8 0
善于沟通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100 0 0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
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190
7.4.1 保证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制度(包括责任机构、评价结果的收集、分析、
反馈渠道、持续改进的责任人,以及改进效果的跟踪措施)
学校和学院分别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方法》《化
工与材料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化工与
材料学院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与方法》《化工与材料学院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与
方法》《化工与材料学院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与方法》《化工与材料学院毕业生跟踪
反馈及社会评价跟踪制度》等文件,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系主任抓落实,使
持续改进形成制度,制度概况见表 7-8。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针对评价分析结果,组织召
开多方参与的专题会议,形成意见和建议并传达到系,系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专业教师
实施。在新一轮的跟踪反馈调查工作中,设专题针对改进效果进行调查。
表 7-8 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制度
评价结果收集 评价结果分析责任 持续改进责
评价内容 反馈渠道
责任机构 方法 机构 任人

培养目标合理性
学工办 问卷调查 培养目标评价小组 专题会议 系主任
和达成度
学工办 问卷调查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
毕业要求达成度 收集直接 专题会议 系主任
系 小组
评价结果
课程体系合理性评
课程体系合理性 学工办 问卷调查 专题会议 系主任
价小组
收集直接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专题会议
课程目标达成度 系 课程负责人
评价结果 小组 教学研讨
7.4.2 分别描述最近一次基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课程体系合理性
的评价结果而开展的持续改进工作(包括改进依据、改进措施和改进效果)
7.4.2.1 持续改进工作依据
①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审意见;②课程目标达成分析;③毕业要求达成分析报告;
④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⑤培养目标达成分析报告;⑥课程体系合理性调查报告;
⑦用人单位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调查报告。
7.4.2.2 改进措施
对上述报告结果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将分析结果用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修改教
学大纲,改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实践教学工作。分析结果与改进措施见表 7-9。

191
表 7-9 评价分析结果与改进措施
环节 存在的问题 改进措施
2019 版培养目标的定位
将 2020 版培养目标确定为四个方面,明确定位
与表述不够清晰
培养方案 毕业要求没有细化,没 将毕业要求确定为八个方面,细化为 22 个指标
有分解指标点 点
选修课程专业性不突出 增加了关联度高的专业选修课
教学大纲结构与内容不 完善课程目标对标毕业要求;增设课程目标与教
课程大纲 完善 学内容相应矩阵、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对应矩
阵、达成课程目标评价标准;完善成绩评定办法
教学模式较单一,课堂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探
教学不活跃 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形成新型的“雨课堂
课程教学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了新型师生互动
关系
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不完善 注重过程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
实践教学 教学技能训练比较薄弱 第 4~6 学期增加了“专业素质能力培训与实践”
素质拓展课程
7.4.2.3 改进效果
(1)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和完善
2020 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更合理;毕业要求分解为 22 个可教、可学、可
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指标点全覆盖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
的标准;课程体系持续完善,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的要
求,并结合调研评价反馈信息,对本科培养方案做了全面修订,优化了课程体系。例如:
增 加 了“ 班级 管理 ”“ 实 验室 安全 与三 废处 理 ”B 类选 修课 和 “ 中 学化 学习 题 研
究”“中外教育发展简史”等 C 类选修课,更加体现专业性、实践性、适合性。
(2)教学方式持续改进
专业推动教学方式持续改进,在专业基础课程线下教学过程中引入“雨课堂”作为
辅助手段,形成了“雨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结合中国大学慕
课、高校邦和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评价,
成绩构成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能力持续提高
专业课程组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示范课、公开课开展教研活动;学院以青年教
师教学技能竞赛与校级的教学竞赛对接,以赛促教,形成良好教学研究氛围,持续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得到学生充分肯定,网络评教,学生对本专业老师的满意率

192
高达 90%以上。许妙琼等多位青年教师获校级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解庆范等多位
教师获得本科教学优秀奖;陈延民等多位教师被评为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无机
化学 A》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入选省一流课程。
(4)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强化
从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走访发现,毕业生综合教学能力仍需加强。因此,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一年级开设“教师书写技能”“教师口语”等课程外,二、三年
级在素质拓展板块设置了“专业素质能力培训与实践”(第 4-6 学期),强化专业技能训
练;结合第 6 学期“微格与片断教学”和第 7 学期“中学化学教师技能训练(集中实践 2
周)”,将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始终。学生的教学技能持续提升,在全国和福建省师范
生教学技能大赛中都有不俗的表现【附录 3.4-10】。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7.1 [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做到了组织有落实、制度有落实和人员有落实,在质量保障各环节中,
校院两级督导对保障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信
息员反馈问题不及时,学期初发生的问题到期中或期末才反馈,也有个别问题存在整改
不及时或整改不到位现象;督导有分工但任务仍需细化;督导队伍的素质较高,人员数
量可以满足监督体系有效运行,校级设置了专职督导员,但二级学院全部是兼职教师,
督导结果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质疑。
7.2[内部监控]
(1)过程监控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记录还不够详细,尤其是集中实践教
学未能完全做到过程留痕迹。
(2)个别学生评教不够客观,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不足。
(3)评学工作虽然有开展,但不够全面、规范。
7.3 [外部评价]
虽然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但是工作落实不够深入,导致调查覆盖面还不够,
回收问卷偏少,部分毕业生信息不够完整,有些数据尚不够准确;长期跟踪的机制尚未
健全;基础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度不足。。
7.4 [持续改进]

193
对认证理念理解不够深刻,综合分析的结果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使用,有的持续改
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7.1 [保障体系]

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督导是过程,持续改进是目的,而反馈是关键。为了保障信息畅
通,有必要建立“督导信息群”,由院督导员和学生信息员组成,每年更新一次。学生
可以将平时发现的教学问题及时反馈给督导员,督导员分工负责抓落实。在“督导员—
教务科—系主任—课程组长—教师”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反馈”落实问责制,做
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声。2020 年秋修订实施的院级督导机制见图 7-5。未来在校政策
允许的条件下,拟聘 1~2 名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专职督导员,进一步加督导队伍建
设。

图 7-5 化工与材料学院督导机制图
7.2 [内部监控]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重点针对集中实践教学过程记录不完善的情况,进一步细
化工作手册要求,在学校管理文件的基础上出台专业集中实践工作指导手册,明确具体
环节和要求,做到过程有痕迹,过程可评价。
(2)针对“个别学生评教不够客观,导致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不足”的情况,一方面
发挥班导师和专任教师的作用,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客观评教;二是针对
评价结果分析制订校正方案,例如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使评教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3)进一步加强评学工作,使评学内容更全面,评学标准化、规范化;第二课堂活
动做到过程有痕迹、结果有评价、评价有标准。
7.3 [外部评价]

194
完善外部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评价。完善校院、毕业生、用人单位(包括基础教
育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四方联动的评价体系,确保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毕业生就业
质量年度报告,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加大“请进来”座谈、“走出去”访
谈的力度,扩大调查范围。专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校友微信群的建立和运行,
毕业生回校座谈会,往届毕业生交流会等活动,定期、定量规范化进行毕业生个人职业
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跟踪调查,确保数据来源的“质”与“量”。
7.4 [持续改进]
教师、管理者需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每个教学
管理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①领导层面需引起高度重视,对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常抓不懈。
②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师生解读中学教育认证标准。组织专任教师对认证体系进行
深入学习和实践,使质量意识成为全员共识,将质量意识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内化
为学院发展动力。
③教学管理者需将 OBE 理念贯穿于每个教学管理环节。校内定期对学生、教师和职
能部门做深入的调研并形成总结报告;校外定期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毕业
生进行访谈调研,形成分析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使毕业要求与培养
目标的落实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教学、全方位覆盖管理。

195
标准 8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达成情况
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1.1 列表说明专业近三年生源情况。简要分析生源状态、变化情况和主要原因。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办学水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8-2020 年招生规模稳定增长,
招生数分别为 47 人、90 人、90 人;生源地持续扩充,2018-2020 年招生生源省份分别为
13 个、20 个、22 个;招收人数最多的地区是福建省,2018-2020 年录取分数均超过本二线
100 分以上,2020 年最低录取分为 511 分。2018-2020 年第一专业志愿平均录取率分别为
68.1%、43.3%、52.2%,稳定在 50%左右,见表 8-1。
表 8-1 2018-2020 年化学专业生源情况表
本科二批 计划 一专业 一专业志
省、直
年度 分数控制 最高分 最低分 招生 志愿录 愿录取率
辖市
线 数 取数 (%)
2018 378 511 489 16 11 68.75
福建 2019 393 514 496 22 8 36.36
2020 402 537 511 20 12 60.00
2018 432 496.8 496.7 2 2 100.00
安徽 2019 426 491.6 488.8 2 2 100.00
2020 435 516.3 509.8 4 2 50.00
2019 366 456.1 454.1 4 1 25.00
甘肃
2020 372 449.1 442.1 4 4 100.00
广东 2020 410 498.0 497.0 2 0 0.00
2018 345 483.9 477.9 3 1 33.33
广西 2019 347 484.9 478.9 6 3 50.00
2020 353 486.9 483.9 4 0 0.00
2018 379 459.1 447.1 8 7 87.50
贵州 2019 369 461.1 440.1 8 4 50.00
2020 384 471.1 453.1 6 3 50.00
2018 488 599.1 599.1 1 0 0.00
海南 2019 481 611 610 2 0 0.00
2020 463 587 585 2 2 100.00
2019 379 495.1 493.1 2 1 50.00
河北
2020 415 528.1 527.1 3 1 33.33
2018 374 487.1 483.1 2 2 100.00
河南 2019 385 493.1 485.1 5 2 40.00
2020 418 533.1 527.1 5 1 20.00
2019 372 485.1 483.1 2 0 0.00
黑龙江
2020 301 449.1 445.1 2 1 50.00
湖南 2019 448 498 491 2 2 100.00

196
2020 464 504 504 2 1 50.00
2019 350 495.1 486.1 3 0 0.00
吉林
2020 336 489.1 485.1 3 1 33.33
2018 285 322 322 2 0 0.00
江苏 2019 307 338 337 3 0 0.00
2020 313 341 341 2 0 0.00
2018 447 520.9 519.9 2 1 50.00
江西 2019 449 520.9 518.9 4 3 75.00
2020 463 534.9 532.9 6 2 33.33
2018 368 482.1 476.1 2 2 100.00
辽宁 2019 369 507.1 496.1 2 2 100.00
2020 359 518.1 479.1 4 4 100.00
内蒙古 2020 333 383 383 1 1 100.00
2019 443 487.1 485.1 3 2 66.67
山东
2020 449 520 516 3 3 100.00
2019 432 475.1 468.1 3 2 66.67
山西
2020 449 512.1 495.1 4 2 50.00
陕西 2018 425 448.1 447.1 2 2 100.00
2018 458 530.1 524.1 2 0 0.00
四川 2019 459 546.1 522.1 5 1 20.00
2020 443 518.1 511.1 3 2 66.67
2018 430 503.7 492.9 3 1 33.33
云南 2019 435 505.7 499.9 6 1 16.67
2020 440 514.7 511.9 4 1 25.00
2019 496 585 582 4 4 100.00
浙江
2020 495 589 584 4 4 100.00
2018 428 502.2 496.2 2 1 50.00
重庆 2019 435 507.2 506.2 2 0 0.00
2020 411 488.2 485.2 2 0 0.00
2018 47 32 68.1
平均值 2019 90 39 43.3
2020 90 47 52.2

8.1.2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符合中学教育类专业和教师教育特点、吸引乐教、适
教的优秀生源制度措施及效果情况。
8.1.2.1 制度措施
(1)建立了面向师范生招生的倾斜政策和措施。根据《泉州师范学院普通高等教育
招生章程》【附录 8.1-1】,实施了化学(师范类)专业提前批招生,为吸引优秀生源提供
保障。此外,院系组织专人到招生地举办招生宣传咨询会,接受家长及学生的咨询,并
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学院宣传片、招生宣传册等媒介,大力宣传专业办学特色
和人才培养成效,吸引乐教适教、素养突出的优秀生源报考。

197
(2)建立了较完善的奖助体系。学校制定并实施《泉州师范学院本科学生资助管理
实施办法》
【附录 8.1-2】、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发展性资助实施办法(暂行)》
【附录 8.1-3】

《泉州师范学院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
【附录 8.1-4】;严格执行师范生按 1.5 倍生均拨款投
入人才培养;出台师范生助学措施,开设“绿色通道”,对新生家庭情况进行摸排,为困
难新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并给予生活补助和提供缓交学费政策等;每学期发放师范生助
学金 500 元;每学期评选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年评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
奖助学金等;设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固定岗位,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能安心学习,见【附录
8.1-5】。
(3)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特色实践体系。校院两级共建了中学教育技能实训
与专业实验平台,包括专业实验室、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
满足师范生“三笔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建有省级化学实验教学
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检测中心及泉州师院-福建省创新环保
检测公司校企合作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专业注重教学实践
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加强与泉州市高水平中学合作,聘用 10 名中学一线高级教师,建立
了“协同教研”
“双向互聘”等共同发展的机制;开展第二课堂和化学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与实践,通过各种活动与竞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8.1.2.2 效果情况
近三年,每年均满额招生,2018-2020 年录取分数均超过本二线 100 分以上【附录 8.1-6】;
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为 52.0%,报到率 100%,排在本校同类专业前列;近三年,每年净
转入人数分别为 7、7、9,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本专业对外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
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2.1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建立师范生发展诉求、学情调研机制和师范生发展评价指
导体系,及其支持师范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
8.2.1 建立学生发展诉求和学情调研机制
制定实施了《泉州师范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附录 8.2-1】、
《泉州师范学院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
【附录 8.2-2】、
《泉州师范学院关于教学督导工作
的规定》【附录 8.2-3】、《泉州师范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工作细则》【附录 8.2-4】、《泉
州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施意见》
【附录 8.2-5】、
《泉州师范学院学生教学
信息员制度》
【附录 8.2-6】、
《化工与材料学院学分预警制度》
【附录 8.2-7】,形成了健全的
学情调研机制。

198
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附录 8.2-8】,长期开展教学监督工作;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
员队伍【附录 8.2-9】,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估与预警。通过召开座谈会、班会、
进行个人谈心、组织社团活动、开展问卷调查、设立微信 QQ 等信息交流群、举办网络
评教等形式,有效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每学年做好综合测评分析,做好实习基地教学
反馈、师范生实习成果汇报,做到定期学情分析和发展调研。
8.2.1.2 建立学生发展评价指导体系
制定实施《泉州师范学院学生素质综合考评暂行办法》【附录 8.2-10】、《泉州师范学
院本科学生发展性资助实施办法(暂行)》
【附录 8.2-11】、
《泉州师范学院三好学生、优秀
学生干部和文明班级的评选办法》
【附录 8.2-12】、
《泉州师范学院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
【附
录 8.2-13】,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服务、指导工作。
8.2.1.3 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校院两级均出台了学生考研等鼓励性政策【附录 8.2-14】,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
践、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考研、考公、参军入伍;通
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板书板画大赛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此外,
在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在不同类别的中学见习、实习,拓展学生教师教育职业视野。
8.2.2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
度措施,及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支持和促进师范生发展,满足师范生多样化需求方面发挥
的作用。
8.2.2.1 制定了针对专业教学和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措施
专业高度重视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
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为规范专业教学,校院制定了《泉州
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
【附录 8.2-15】、
《泉州师范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
【附
录 8.2-16】、
《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 8.2-17】等文件,设置了跨学
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等课程模块,满足了师范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制度措施方面,校院出台了《泉州师范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
【附录 8.2-18】,实
施学分互认制度;学院出台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与专业比赛奖励制度》
(修订
稿)【附录 8.2-19】等管理文件,为各类学科竞赛配齐专业指导老师,鼓励学生提升创新
意识和能力。学院依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
【附录 8.2-20】,实施了本
科生导师制,从学业、思想、品行、心理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实行班导师和
助班助辅制度【附录 8.2-21~8.2-23】,通过年轻博士教师和学长引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
活,步入学习正轨【附录 8.2-24】。

199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创业者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闽南文化传播协会等专业社团
组织【附录 8.2-25】,对学生的心理和就业创业、个性化发展等进行指导;学院成立了辩
论队、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平台【附录 8.2-26】。
8.2.2.2 学生发展成果
近三年,在“田家炳杯”第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二等奖 1 项,
“华
文杯全国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能力竞赛”国家级赛事中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
奖 6 项(见图 8-1);在“福建省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
“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技能赛”等
省级赛事中获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7 项(见图 8-2)
【附录 8.2-27】;2018-2020
年期间,共有 16 人成功考取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大学、苏州
大学等高校研究生【附录 8.2-28】。

图 8-1 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竞赛项目部分获奖证书及照片

200
图 8-2 学生参加各类省级级竞赛项目部分获奖证书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


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
长需求。

8.3.1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依据毕业要求设立的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及运行方式。
为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兼顾共性与个性发展,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培养
工作,有效运行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校院两级建立了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组织
架构如图 8-3。学校层面设有学工部、团委会、教务处,再依据职责分工细分科室。学院
层面,同样设立学工办、团委会、教学科研办,对接学校工作,学工办下设院学生会、
自律会、团委会等,由辅导员组织、指导学生干部开展服务工作。

201
图 8-3 校学院两级师范生指导和服务体系组织架构示意图

为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兼顾共性与个性发展,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培养
工作,有效运行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
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
8.3.2 列表说明对应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师范生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为学生提供思想政
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包括
指导人、指导渠道、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学生数、执行落实情况。并描述分析所
取得的实效。
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成长的指导服务工作,通过多渠道、创新指导方式等,
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
等方面工作,见表 8-2,通过多渠道、创新指导方式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院高度重视
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学院领导、辅导员、系主任等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
业信息,指导简历制作、传授面试经验。
表 8-2 校院两级对学生成长指导开展各方面工作情况表
指导 指导人 指导渠道 指导方式与内 指导 收益学 执行落
项目 容 频率 生数 实情况
思想 校党委(主 政治领导、思想 顶层设计、制 经常性 全部 良好
政治 要通过宣传 引领、业务指导 定政策、完善
指导 部、学工部、 机制、布置任
校团委等) 务等
思政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原 课程教学及课 经常性 全部 良好

202
理、毛中特、中 后指导
国近现代史纲
要、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等
课程
院党委(主 思想理论教育和 落实校院两级 日常性 全部 良好
要为党委副 价值引领、党团 党委布置的任
书记、团委 和班级建设、学 务,开展党团
书记)、辅导 生日常事务管 班级活动,进
员 理、网络思想政 行周末晚集
治教育、资助育 中,上党课团
人等 课等
学业 专业负责 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介绍、培 大一上 全部 良好
指导 人、系主任 养方案解读、
毕业要求与学
籍管理学习等
专业教师、 课程教学、讲座 课程教学、辅 日常性 全部 良好
兼职教师 导课、考研辅
导等
班导师、兼 主题班会、班级 专业介绍和专 经常性 全部 良好
职教师 活动、专业指导、 业成长指导
班风建设等
辅导员、助 学风、学纪建设 校规校纪学 经常性 全部 良好
班、助辅 习、营造学风
氛围、组织开
展“一对一”
学业帮扶活
动、家校联系
督促学业改进
职业 职业生涯规 课程教学与实践 课程教学、职 大一下 全部 良好
生涯 划课任教师 业生涯规划指
指导 导
辅导员、助 第二课堂活动 开展主题教育 经常性 整体与 良好
班、助辅 活动、职业生 个别相
涯规划比赛、 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

就业 学校就业中 拓展就业市场、 制定就业创业 经常性 整体与 良好
创业 心 营造创业氛围、 鼓励政策、完 个别相
指导 开设就业指导课 善就业创业促 结合
程和创新创业基 进机制;举办
础课程 大小招聘会;

203
提升就业指导
和服务水平
辅导员 引导就业思想, 做好学生就业 经常性 整体与 良好
做好就业帮扶, 指导与服务; 个别相
营造创新创业氛 收集就业服务 结合
围,组织创新创 平台和就业信
业活动 息;做好特殊
群体就业帮
扶;组织学生
参加创新创业
比赛等
心理 校心理健康 开展心理健康宣 完善心理育人 经常性 整体与 良好
健康 咨询中心 传教育活动,做 体系,搭建心 个别相
指导 好心理危机干预 理育人平台, 结合
工作、开设心理 做好心理危机
健康教育课程 干预工作
辅导员 日常心理健康教 开展日常心理 经常性 整体与 良好
育和宣传,建立 健康教育和宣 个别相
心理健康服务基 传活动,组织 结合
层组织,关注学 学生参与心理
生心理困难学生 健康活动;建
立学生心理健
康档案库;协
助学校进行心
理危机干预等
8.3.3 描述说明开展学习指导的机制、内容、方法与效果,指导师范生根据培养目标和毕
业要求制订学习规划、根据课程目标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并指导有效学习。
学校秉承“善学如泉、正心至大”校训精神,坚守育人初心,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
位,着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学校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会、创新创业学院、心理发
展指导中心及学院各系教研室、实验中心、学工办、团委会等校院两级部门、科室在学
生学习指导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如:《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试行 )》
【附录 8.3-1】、
《泉州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
【附录 8.3-2】、
《泉
州师范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附录 8.3-3】、《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 设计 ) 工
作管理规定》【附录 8.3-4】、《泉州师范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附录
8.3-5】、《泉州师范学院学生素质综合考评办法》【附录 8.3-6】等。
学习指导措施及成效:
(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期初,根据校院两级常态化工作部署,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新生入学教育学

204
习系列活动。校相关部门、院领导、系主任、辅导员等联合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及学习、
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专业导航、心理健康、学风学纪、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学
生奖学金、图书馆使用等教育(见表 8-3)。
表 8-3 化工与材料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学习安排表
序号 学习内容 负责部门/负责人 地 点
1 安全教育(一)(疫情防控、防诈骗等) 学工办 各教室
2 熟悉校园环境 辅导员、助班 校园
3 整理内务 辅导员、助班 各宿舍
4 专业导航、学习要求及学籍管理教育 系主任、班导师 各教室
5 安全教育(二)(消防、交通等) 辅导员、助班 理工 319
6 学风、考研教育 辅导员、系主任 理工 319
7 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 辅导员、助班 各教室
8 安全教育(三)(禁毒、防艾、消防等) 学工办 理工 319
9 专业培养方案、就业方向教育 系主任、班导师 理工 319
10 安全教育(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 辅导员、助班 各教室
11 综合考评评分细则、奖学金评选办法等 辅导员、助班 各教室
12 校规校纪教育(学生手册) 辅导员、助班 理工 319
13 实验室安全教育 专业老师 待定
14 开学典礼 党政办、学工办 中山报告厅
15 图书馆学习教育 图书馆 图书馆
注:视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地点、时间、内容。
结合《化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附录 8.3-7】,通过专业导航及入学
教育,本专业学生快速融入校园生活,对学籍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有了深
入了解,树立了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及良好的纪律行为规范,在入学初期未出现厌学、
心理障碍、违规违纪等问题。
(2)专业学习指导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
展课程和学术讲座等环节中充分开展专业学习指导,使学生懂得根据具体需求有针对性
地采取恰当的学习方法,促成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
下:
①理论课程
在新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开设《化学专业导论》课程,介绍化学专业的特点、发展前
景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自身经验讲解浅显的专业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

205
习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自豪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课程目
标及考核评价方式,宣传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学习与毕业要求达成的
关系,使学生能够依据课程目标自查学习效果,从而不断调整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院制定了《化工与材料学院班导师工作实施办法(修订)》【附录 8.3-8】,从 2016
级开始,每班配备一名班导师,由专业老师担任,班导师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
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专业课程中充分开展
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化学教育行业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②实践课程
专业依托一线中学泉州一中、泉州九中、城东中学、东海中学、北师大附中等教育
实践基地,学生于第 5、第 6 学期到一线中学各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第 7 学期进行
16 周的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与中学一线教学对接,不但
培养学生教育实践技能,且让学生学会与同事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体会化
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实行《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制度【附录 8.3-9】
,在大三上学期
各科研课题提出需求学生名额,经双向选择后,学生进入课题组开始实验研究,导师对
学生负有指导教学的责任,对学生的学业和为人起示范、督促和指导的作用。
③素质拓展课程
专业通过指导教育教学技能和实验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学生发表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邀请中学一线高级教师指导学生提高教
学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在课程中与学生明确参与竞赛或科研项
目与毕业要求达成的关系,使学生在过程中能够以毕业要求的达成为准绳,督促自我提
升专业水平,并通过平时表现自我衡量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3)学风学纪建设
学院统一谋划,全员参与,以 立德树人、
“三全育人”为抓手,打造良好学风学纪,
营造勤奋刻苦、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为考研升学、创业就业工作保驾护航。严格落实
学校“抓学风、促教风、转校风”重要部署,制定《化工与材料学院学分预警制度》【附
录 8.3-10】、
《学生在学校学习表现与家长沟通工作方案》
【附录 8.3-11】、
《化工与材料学院
关于严抓学风及严肃考风考纪的工作方案》【附录 8.3-12】、《关于提高学生考研率的工作
方案》【附录 8.3-13】等规章制度,通过召开全院温书迎考动员大会、学习《泉州师范学
院学生纪律处分规定(试行)》【附录 8.3-14】、寄送每学期成绩单及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给

206
家长等举措,形成家校、师生、校内校外、上下年级等多种形式联动的全员参与、全过
程督促、全方位引导的学风学纪教育体系。学风学纪明显改善,如不及格率逐年下降,
考试作弊率降为零。
(4)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指导
学校成立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读书社、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毛泽东选集读书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社、中共党史读书社等 5 个类别读书社,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
动。利用易班“优课”搭建思政课在线学习平台、网上党校平台、“一‘马’当先”竞赛
平台等 3 个学习竞赛平台,学生参与率 90%以上。设立 24 小时免费开放“鸟巢”书屋 24
个,并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用典》等 27 种重点读本投放其中,专门设立“鸟
巢”读书园,供学生开展学习交流。
学院全体学生开展每周一期青年大学习、每月一次主题团日活动,持续开展阳光体
育、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内容积极向上、影响力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
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加强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8.3.4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情况及其实效。
学校和学院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建立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制度,从新生
入学到毕业,始终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到教学全过
程【附录 8.3-15~8.3-17】。学校全面统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组织实
施课堂引领、实践创新、文化铸魂、科研导航等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大格
局。
学院认真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养提升融为一体,
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专业实行班导师制、助班助辅制、组织学生参与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公益科普活动;通过易班工作站、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
等,线上育人与线下育人相结合,扩大育人影响力和覆盖面,宣传正能量。
“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初见成效。2019 年,学校入选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试点高校,是省内唯一入选的地方本科高校【附录 8.3-18】。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党支部
获校 “五四红旗团支部”,学生班级获校文明班级奖、最团结班级奖、学霸班级奖以及
线上线下团日活动奖等;学生 1 人次获国家奖学金,24 人次获励志奖学金,259 人次获优
秀学生奖学金,53 人次优秀学生社会工作奖学金,4 人次陈笃彬教育奖学金,以及其他奖
助学金 164 人次【附录 8.3-19】。

207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
达到毕业要求。
8.4.1 本专业对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管理规定,对各类考核合格标准的控制措施。
专业依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附录 8.4-1】、
《泉州师范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附录 8.4-2】、《泉州师范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附录 8.4-3】、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
【附录 8.4-4】、
《泉州师范学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
办法实施细则》【附录 8.4-5】、《化工与材料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加减分细则》【附录 8.4-6】、
《泉州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附录 8.4-7】等管理文件,对学生毕业、获得学
位进行有效管理,并对各类考核合格标准进行有效控制。
8.4.2 描述说明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情况,及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进行跟踪与评价情况及实施成效。
专业依据《泉州师范学院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附录 8.4-1】、
《泉州师范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
【附录 8.4-2】等管理文件,建立了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通过
各级督导,每天反馈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纠正;每学期初组织学生进行学
分绩点和综测得分测算,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评估学习成效,作为进行奖励、评
优评先的依据;遴选助班助辅,让高年级的同学辅导、关心低年级的同学;执行《化工
与材料学院学分预警制度》【附录 8.4-8】,落实班导师、科任老师辅导制,对学业落后的
同学采取谈心与学业帮扶等多种方式促进提高;通过上述跟踪和评估,促进学生更好地
完成学业。
以学生教育管理为抓手,运行师范生形成性评价机制,严格执行相关管理文件,实
施效果良好。专业学生毕业率 100%、学位授予率 100%、研究生考取率 10%以上、教师资
格证考取率 75%以上,就业率 96%以上。
8.4.3 以 1-2 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说明课程如何跟踪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如何根据
评价收集的信息,评价和判断学生个体的学业情况,并据此采取改进措施,帮助学生达
成课程目标等。
以《化学教学论》为例,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含平时
表现、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线上学习、模拟教学等)。
针对课程目标③,能准确说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内涵与要点;根据现代教育教学
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并
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测量与评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依据化学教学论相关理论知识,
结合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撰写教案并课堂上

208
进行说课;依据课堂上学生说课表现以及学生设计的教案,评价和判断学生个体的学业
情况;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持续改进提高教案设计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课程目标。
针对课程目标⑥,能说明反思的方法和技能,反思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
析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改进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国内外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能制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在课
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初、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及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以
书面形式记录反思结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课堂上持续观
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讨论及发言表现,依据收集到的学生反思总结报告,根据反思总结
报告的格式、内容等评价和判断学生个体的学业情况;学生根据课堂上分组汇报交流结
果和教师对反思总结报告的点评,课后再修改完善反思总结报告,最终帮助学生达成课
程目标。
8.4.4 本专业的学业预警制度,对学业有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校院两级建立学分预警机制【附录 8.4-8】,由教务科研办根据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业
信息以及辅导员、班导师反馈信息提出学业预警对象,并通过辅导员和班导师为预警学
生开展个别化指导,辅导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帮扶举措。如果出现学业
预警的同学,学院安排辅导员、专业老师对预警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帮忙分析问题所在,
共同协助帮扶,促进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情况严重者,联系学生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帮扶
工作。预警机制运行良好,近三年,本专业尚未出现预警学生。
8.4.5 描述说明近三年师范生学业预警情况,分析指导师范生开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的
效果。
学生主要依据《化工与材料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加减细则》
【附录 8.4-6】对自我的德育
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能力素质进行评价。学生根据每学期的学分绩点和综测得
分、测评排名进行自我监测,找不足、定计划,在思中学,在学中思,形成良好的闭环
效应,提升自我评价。专业学风建设良好,近三年,本专业尚未出现预警学生。
8.4.6 描述说明根据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结果开展指导和改进,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
达到专业毕业要求的情况,并举例说明。
根据班导师制、助班助辅制,结合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学生综合测评机制等,
由辅导员、班导师、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对照毕业要
求进行自我改进,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和改进工作,保证学生在毕业时
达到专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达成度均在 0.75 以上,专业 2018-2020 届毕业生毕业率全
部达到 100%。虽然近三年本专业尚未出现预警学生,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个别课程考核不

209
及格,如 2015 级化学专业王某,在大一大二阶段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为此,辅导员
及时和该生谈心谈话,帮助其一起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供解决对策,专业安排科任老
师进行辅导,也安排本班成绩好的同学一对一帮扶,在帮扶过程中不断进步,在大三大
四阶段成绩稳步提升,毕业时顺利达到毕业要求,见【附录 8.4-9】。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和
改进工作,保证了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毕业要求,专业 2018-2020 届毕业生毕业率
和获学位率均达到 100%。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
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5.1 描述说明学校和院系两级促进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制度措施及效果。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专门制定了《泉州师范学院关于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
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附录 8.5-1~8.5-4】等文件,不断推动就业工作。学院成立了以院
长、书记为组长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党政齐抓共
管,发动全体任课老师、辅导员、班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具体措施如
下:
一是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聘请中学化学名师为毕业生解读
教资教招考试大纲、辅导专业课;制定教师素养提升计划,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和
训练,扎实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二是积极开展模拟面试、试讲比赛等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是建立就业指导服务长效机制,开展专业化、可持续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学
生求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帮助和指导。
四是开展校友就业创业经验交流会,实行就业创业指导全程化与阶段化的有机结合。
从第三方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就业质量良好,【附录 8.5-5】【附
录 8.5-6】
。近三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超过 86%;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人数逐渐增多,从
2018 年的 80%,到 2019 年的 82.5%,再到 2020 年的 83.7%;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
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及能力素质的满意度均达 100%。
8.5.2 列表说明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率及就业去向,并对就业质
量及毕业生从教情况进行分析。
如表 8-4 所示,对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
专业匹配度、用人单位满意度都较高,呈现以下特点:
8.5.2.1 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高

210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超过 75%,其中 2020 年的教师资格考试通
过率仅为 76.7%,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学生笔试成绩已符合要求,但
未参加面试。
8.5.2.2 就业质量较高
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超过 86%;就业去向 80%以上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部
分优秀毕业生进入泉州一中、晋江一中、泉州实验中学等重点中学任教;还有部分学生
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大学继续深造,就业质量和从教情
况良好。
8.5.2.3 就业满意度高
本专业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达到 96%,主要体现在就业现状满意度、工作与
职业吻合度较高。
8.5.2.4 用人单位评价高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较快转换角色适应
工作岗位的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自主学习和创新等能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
力和趋势,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211
表 8-4 2018-2020 年化学专业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和就业情况表
分类就业状况
获 获教 政府
毕 毕 一次
学 师资 及事 政府及 国 其
年 业 业 就业
位 格证 读 业单 事业单 有 外 他 入
份 生 率 率 出国
率 书率 研 位(教 位(非教 企 企 企 伍
数 % %
% % 育部 育部门) 业 业
门)
2018 48 100 100 100 97.9 6 37 1 1 0 2 0 0
2019 40 100 100 87.5 100 5 33 1 0 0 1 0 0
2020 43 100 100 76.7 86.1 3 36 1 0 0 2 0 0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分;特定
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8.6.1 描述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及调查结果(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部
评价有关满意度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8.6.1.1 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分析
通过走访学生就业单位、召开座谈会及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获得用人单位对毕业
生培养目标达成满意度、毕业要求达成满意度评价【附录 8.6-1】。参与毕业生培养目标达
成满意度调查的用人单位共 46 家,参与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满意度调查的用人单位 38
家,调查结果表 8-5、8-6 所示。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及满意度
评价较高,毕业要求 100%达成,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程度较高。
表 8-5 用人单位对毕业 5-8 年的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问卷调查统计表
培养目标 达成 基本达成 未达成 达成度
师德高尚 奉献教育 40 6 0 0
学识扎实 科学施教 36 10 0 0
以生为本 善于育人 35 11 0 0
终身学习 善于沟通 37 9 0 0

表 8-6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调查统计表

毕业要求 达成 基本达成 未达成 达成度


1. 【师德规范】 35 3 0 0

212
2. 【教育情怀】 34 4 0 0
3. 【学科素养】 32 6 0 0
4. 【教学能力】 32 6 0 0
5. 【班级指导】 31 7 0 0
6. 【综合育人】 32 6 0 0
7. 【学会反思】 33 5 0 0
8. 【沟通合作】 30 8 0 0
8.6.1.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评价分析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
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等 8 个方面进行评价,如表 8-7。调查结果显示,42 家用人单
位对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的满意度达 100%。其中,在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
教学能力、综合育人、沟通合作方面,60%以上单位选择非常满意;班级指导 57.1%选择
非常满意,说明班级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薄弱环节。
表 8-7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达成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1. 师德规范:坚持立德树人;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淮绳,立
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 教育情怀:掌握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工作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
以成为优秀教师为己任,以强大的爱心、责任心投入中学化学教学,以
足够的耐心、细心来对待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3. 学科素养:系统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理解化学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4. 教学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够依据最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和评价,具备化学教学
评价指
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标点
5. 班级指导: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
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6. 综合育人:能够有机结合化学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参与组织主题教
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7. 学会反思: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会分析
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8. 沟通合作:掌握沟通合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团队精神,
能够以团队形式积极开展互助学习和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教学
中的问题。
收回调查单位数问卷51份,有效份数42份

213
1.师德规范 2.教育情怀 3.学科素养 4.教学能力
非 非 非 非
不 不 不 不
常 满 普 常 满 普 常 满 普 常 满 普
满 满 满 满
满 意 通 满 意 通 满 意 通 满 意 通
意 意 意 意
意 意 意 意
30 12 0 0 32 10 0 0 28 13 1 0 30 12 0 0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7.学会反思 8.沟通合作


非 非 非 非
不 不 不 不
常 满 普 常 满 普 常 满 普 常 满 普
满 满 满 满
满 意 通 满 意 通 满 意 通 满 意 通
意 意 意 意
意 意 意 意
24 17 1 0 26 16 0 0 28 14 0 0 29 13 0 0

8.5.2 描述说明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情况及其实效(可用认证标准 7.3 外


部评价有关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信息举证)。
根据《化工与材料学院毕业生与社会评价跟踪反馈制度》
【附录 8.6-2】和《化工与材
料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及达成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附录 8.6-3】,学
院和系定期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等,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为主导、学工办牵头、全员
参与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组,形成了一套跟踪-反馈-持续改进的机制(附件 8.6-4)。
2020 年 8 月本专业以问卷方式对毕业 5-8 年的校友、用人单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等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涵盖教育职业信念、专业能力、育人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
共收回毕业生问卷 132 份,其中有效问卷 102 份;用人单位问卷 51 份,有效问卷 42 份;
4 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评价,详见附件 8.6-5。调查表明,
毕业 5-8 年从事中学化学教育及相关工作的受访毕业生,自评培养目标达成 100%;用人
单位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毕业 5-8 年的毕业生 100%达成培养目标,但有些用人单位
也反馈毕业生在班级管理、中学化学学科素养等方面还需要加强。为此,专业于 2020 年
9 月组织了培养方案的研讨和修订会,形成了 2020 版培养方案,其中增设了《班级管理》
《实验室安全与三废处理》《中级无机化学》等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

第二部分:主要问题
8.1 [生源质量]
本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尚处于学校师范类专业的中上游水平,但还需进一步提升;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省份多,地区差异较大,比如:少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未主修化学,
导致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效果较差。

214
8.2 [学生需求]
虽然有各种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师范生发展诉求和学情了
解不充分,机制不够健全,对于满足学生教育教学技能个性化需求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还
需进一步加强。
8.3 [成长指导]
“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存在全员育人意
识不强现象;二是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三是“家校联动”不够紧密,
制度不够健全,家长还未能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中,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8.4 [学业监测]
形成性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学业监测还需进一步加强,评价体系不
够全面;学生学业监测的个案研究不够深入,专业的帮扶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8.5 [就业质量]
2020 届毕业生获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 76.7%,与前两届相比偏低,虽然存在疫情
因素的影响,但还需进一步提高获取比例;由于化学教师岗位在城区已趋于饱和,就业
竞争压力增大,而偏远艰苦地区虽师资缺口大,但学生的就业意愿小,导致供需不平衡,
影响了就业率。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跟踪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本专业对利益相关方的调查反馈大部分
来源于问卷,而走访、座谈等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
8.1 [生源质量]
(1)加大宣传力度,建好校园 VR、招生微信公众号、招生网站等平台,用好网络、
电话、报刊等媒介,采取咨询、访谈、报告等方式,宣传名师、专业、特色等内容,发
动教师、学生、校友等队伍,多方面、多渠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
(2)针对学生生源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一方面尽量招收在高中阶段有主修化学的
学生;另一方面对部分未修化学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8.2 [学生需求]
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发展诉求机制,多方收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充分了解学情,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专业技能指导与训练,为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

215
8.3 [成长指导]
(1)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构建综合的育人工作体系。学校层面,要提升除辅导员、任课教师外其他行政部门人员
的育人意识,包括党政管理干部、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形成育人合力;
家庭层面,要充分发挥父母双亲及其他亲人的影响力,利用便捷的通讯、微信、电话等
方式,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家校联动;社会层面,充分发挥校
外知名人士和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学生层面,通过优秀学生
的模范作用,有效地影响身边的其他同学。
(2)完善“全程”育人工作机制。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务求实效,关注大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和不同心理的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
想教育工作,并通过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及配套的第二课堂活动,实
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过程育人;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重视实践过程中的育人工作。
(3)完善“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
生的学习和生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形成学院、班级、宿舍、党员“四级防控格局”;
创新日常工作机制,更好地指导学生、服务学生;完善学生组织机构,提供学生“自我管
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多部门联动,确实为学生解决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
权益;坚持党建带团建,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全面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
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8.4 [学业监测]
(1)进一步发挥一线教师的主导作用。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
行引导,让其养成对每一学习阶段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自动预警,及时反映学生的相关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帮助,引导学生开
展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2)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材施教,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不同区域、不同背景
的同学在学业上的要求有所区分,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评价体
系要多元化,要着重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和特长,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
形成自觉、自尊、自信的自我评价标准和体系。
8.5 [就业质量]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一方面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学生教
师职业技能指导与训练,提高教师资料证获取率;另一方面努力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216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从事与化学教育相关的工作;
充分利用往届就业数据,结合新的形势,分析就业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利用网络新媒体,如 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广泛发动专业教师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
道。
8.6 [社会声誉]
拓展跟踪反馈渠道,丰富调查形式。一方面借助腾讯会议等软件,以在线视频的形
式召开利益相关方反馈会议;另一方面增加走访、座谈等次数和深度,完善用人单位、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调查反馈机制,获取更完整的评价信息,促进持续改
进。同时继续强化问卷调查工作,真正让问卷落实到每个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工作动态
做到全方位把握,并运用微信、QQ 等新媒体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