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米爾斯(C. Wright Mills)在《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一書中就點明﹕

「當前美國的資本主義有很大部分是軍事資本主義,而且大企業與國家間最重

要的關係乃植基於軍方需求與企業需求間的共通利益。」 美國艾森豪總統

(Dwight D. Eisenhower)在 1961 年的「告別演說」(Farewell Address to the Nation)

中,公開警告美國民眾要小心軍事工業複合體(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MIC)可能對國家帶來的危害。(王光慈,2006:60)

本章將探討美國武器及石油企業對美國國內政治的影響。第一節先從理論

及歷史中說明核心企業「鐵三角結構」之形成,第二、三節分別論述核心企業與

政府行政部門及國會立法部門的關係,並以「金錢」與「人際關係」作為本論文探

討的核心。

第一節 核心企業「鐡三角結構」之形成
軍工武器核心企業與行政部門以及國會議員之間緊密的相互關係被稱為鐵
三角結構,本節將依序介紹軍工複合體的歷史背景,以及軍方之行政部門之間
和軍工企業之連結,最後再加上國會議員所組成的一個政治經濟利益三角結構。

69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壹、軍工複合體的歷史背景
從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由於美蘇兩國對於戰後國際情勢的處理立場及
意識型態不同,產生兩極領導的對抗,美國接受肯楠(George F. Kennan)的建議,
以「圍堵」、
「對抗」的方式處理民主與共產集團間的關係,以待其內部潰敗。美國
在蘇聯共產集團國家的周圍區域國家,藉由強大的軍事力量並配合經濟援助活
動,以訂約結盟的方式建立圍堵的陣線,並以高科技(先進、核子武器、太空)
的優勢與蘇聯從事軍備競賽,以嚇阻或拖垮蘇聯的經濟。然而,由於美國在二
次大戰期間為支援同盟國家戰爭的消耗,擔任兵工廠的角色,其間,民間投資
於軍需製造(國防工業)總額約為 258 億美元;另外,政府所屬工廠投資約
172 億美元的兵器生產設施,以「公有民營」方式委託民間經營,整個兵器生產
的投資報酬回收期,拜戰爭之賜,從二十年縮短為五年,並使美國成為最大的
國防工業國家。(莫大華,1996:22)
二次戰後,美國的國防經費減少,不僅是軍購方面,甚至是軍備研發的補
助也縮減。正當國防工業面臨大蕭條之際,1950 年韓戰爆發,使美國原已日漸
蕭條的國防工業,除了重新復興外,更擴大原有的基礎。由於美蘇軍備競賽的
形勢已定,繼任的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為了取得美蘇競賽優勢,更延
續與擴大國防工業的發展計畫,軍擴擴充更達到新高峰。
一般人認為,公部門經過一番客觀超然的評估才決定軍事支出。事實並非如
此。公部門不少支出是由私部門-軍火工業和它的政治喉舌-奔走遊說和發揮
影響力的結果。(羅耀宗譯,2006:72-73)
從前百大的工業公司承包軍購占其營業額比率,就可看出軍工企業的勢力,
這樣的勢力發展到 1980 年代仍是可觀的,尤其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為振
興美國軍力而加強國防預算,使國防工業勢力達到另一次高峰。從前五大主要
承包廠商諾普(Northrop)、洛克希德(Lockheed)、格魯曼(Grumman)、馬丁馬利塔
(Martin Marietta)、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的營業額中,政府國防合約所占

70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比率就高達 80%以上,可知軍備工業依附國防預算甚深,可見在美蘇軍備競賽
及國際冷戰對抗的環境下,軍工複合體是不可避免地壯大,只要戰爭威脅存在
就有戰備之需要,則國防預算就不會縮減,當然軍工複合體也就會存在與發展。
(莫大華,1996:24)

貮、從雙向連結到「鐵三角」
戰爭是軍方和軍工企業雙向連結的加速器。1950 年韓戰爆發,軍工企業重
新復興,美國政府大幅增加軍事預算與武裝部隊的規模,並在政策面上,也鼓
勵軍工企業從事武器研發。如 1950 年的國防預算衝高到 470 億美元,而 1952 年
的部隊規模相較於 1950 年也增加一倍。賈諾茲(Morris Janowitz)就指出,在
1957-1958 年會計年度,前一百大的軍工企業,就有 3/4 接受政府補助;同時期
也有超過 218 位的退役將領被軍工企業雇用。總計在 1968 年前,已經有超過
2000 位的退役軍官到軍工企業廠商任職,運用其原有關係爭取軍購合約。(王
光慈,2006:60;莫大華,1996:23)總體而言,在 50-60 年代的軍工複合體基
本上只是軍方人士和軍工企業的雙向連結,國會監督功能不彰,其對國防計畫
及國防預算的審查,淪為橡皮圖章。尤其當軍售在美國以政治因素及經濟利益
的雙重考量下,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時,「軍工複合體」的影響更不言可喻。
而「越戰」是從雙向連結到「鐵三角」(The Iron Triangle)的關鍵。70 年代初期,
在反越戰聲浪的民意壓力下,許多反戰人士進入議會,開始對軍方施壓,使國
防預算開始降低,國會不再只是「橡皮圖章」。國會議員一方面制衡「軍工複合體」
不當的利益輸送,另一方面也形成由國防部(軍隊)、國防工業承包商(私人
企業)、以 及立 法部 門聯 合壟 斷的 共生 關係 (military-industrial-congressional
complex, MICC),「軍工複合體」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正式變成由軍工企業、高
級軍事官員及聯邦政府立法部門成員所組成的一個非制度、非正式的集合。
軍方為了備戰、國家安全、個人權勢及利益而擴增國防預算,並給予國會議

71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員特別待遇,以利其選區的經濟及本身政治前途的發展;同時協助軍工企業發
展及研究,或是取得政府合約。軍工企業為了獲取政府軍購合約利潤,藉由正
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影響國會與軍方的決策及行動。國會議員則是為了選區的經
濟及自身的政治前途,和軍方及軍工企業相結合;同時也對軍方制約,監督國
家預算同時也獲得己利。三者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結構,又稱為「鐵三角」。
換言之,這個體系的維持是建立在國防工業的龐大利益基礎上,軍工企業
對於政治人物的「政治捐獻」來謀求政治人物對相關國防採購、研發計畫與法案
的支持,軍方與政府高層官員也藉由「旋轉門」為軍工企業進行政策遊說。另外,
軍事工業的就業人口規模高達兩、三百萬人,相關軍方承包商遍佈美國本土 48
個州政府與 435 位眾議員的選區,因此各地州政府與議員常常背負選區壓力,
為其選區的軍事工業、國防採購、基地設立進行辯護,藉此分得利益大餅。三者
關係可以繪成圖 3-1。(王光慈,2006:61-62)
         
行 政 部 門
與 選
  選 區 編 軍
區 基 軍 列 售
就 地 火 、 決
業 裁 輸 採 定
及 增 政 旋 購 、
及出
福 權 治 轉 權 預
預許
利 捐 門 算
算可
獻 、
預算補助、武器輸出許可
捐獻、遊說、助選
國會議員 軍工企業  
圖 3-1 鐵三角結構圖
資料來源﹕李先安,2007:59

72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第二節 美國政府與核心企業關係之探討

早在 1920 年代,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說過:「美國

的事務就是做買賣。」無庸置疑地,軍火產業和戰爭已經成為美國的一項大買賣,

一個龐大軍事工業正在形成。

軍事體制利用其龐大的人員及相關的利益團體(如退伍軍人協會)、採購

決定權、 研發獎勵權,如 1962 年麥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選定通用動力

負責 TFX 計畫、基地裁增權,如 1986 年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部長及 1990

年錢尼(Richard B. Cheney)部長關閉民主黨議員選區內的基地、國外軍售決定權

(如布希總統決定出售 F-16 戰機給台灣),不時給予國會議員壓力與「特別恩

惠」(favors)。特別是那些與行政部門不同黨籍而選區內又有國防工業廠商或軍事

基地的國會議員,尤為畏懼軍事體制運用影響力去影響當地的經濟,使其面臨

選區選民的責難而有喪失政治舞台的可能。像雷根總統就以「為你的選區造就工

作機會」(jobs for your district)成功地遊說國會議員,恢復由卡特(Jimmy Carter)

總統取消的 B-1 隱形轟炸機計畫,因為整個計畫含括本土四十八州,絕大多數

國會議員都涉及其中。甚至有些軍事體制人員為了私人利益而未迴避「利益衝突」

的原則,在其任內大量採購其離職後欲前往任職的國防工業廠商產品,可說是

利用國防部以賄賂買得影響力。若進一步分析軍事體制所僱用的人員,更可理

解其龐大。國防部僱用人員可分為現役軍人、備役軍人及直接聘僱的文職人員,

總數約為四百餘萬人,若是加上國防工業承包廠商及相關產業僱用人員數,更

是驚人。(莫大華,1996:26,28)軍工企業主要影響政府的手段,包含政治捐

款、美國軍工企業人士進入政府工作、美國政府官員轉至軍工企業任職等。以下

分述之。

73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壹、美國軍工企業之政治捐款

美國前德州參議員格蘭姆(Phil Gramm)曾說﹕「金錢是政治的母乳」(Ready

money is the mother's milk of politics.)23 美國總統選舉中一個見不得人的秘密就是,

誰在選前獲得最多選舉經費,就決定了誰會當選下一屆的美國總統。(Charles

Lewis, 2000: 15)例如,在 2000 年大選中,總統候選人的費用達 6.07 億美元,國

會議員候選人的開支略超過 10 億美元。在那年,贏得競選的參議員候選人的平

均費用是 740 萬美元,贏得競選的眾議員候選人的平均費用為 84.9 萬美元24。而

今年(2008)的大選,至 10 月中為止,兩位總統候選人共募款約 9.8 億美元,

這是美國史上募得經費最高的選戰。其中,歐巴馬募得經費達 6.4 億美元,不僅

大幅高出麥坎的 3.35 億美元,也幾為現任總統布希在 2004 年創下 3.75 億美元

募款最高紀錄的兩倍,扭轉了共和黨維持一段時間總統大選的募款優勢25。

美國競選公職的候選人一般靠四種資金來源﹕一、公民直接捐款﹔二、 競選

人所屬的政黨;三、企業等利益集團,它們往往採取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簡稱 PACs)的形式﹔四、候選人自己及其家人的資產。自從

1970 年代以來,有些選舉,特別是總統選舉,還有第五種資金來源,即政府公

共經費。而歐巴馬之所以籌到幾乎雙倍於布希與麥坎的資金,主要原因之一,

是他在競選策略上,拒絕政府提供的公共競選資金,因此可廣為開發私人募款,

不受選舉經費限制;相對地,獲得政黨提名後接受公共競選資金補助的麥坎則

獲得一筆 8,410 萬美元的競選資金,但也必須停止募款並遵守花費限制。根據

23
Center for a Just Society(2005), ”Money: The Mother's Milk of Politics”,
http://www.centerforajustsociety.org/press/article.asp?pr=1162,accessed on 2008/11/5 .
24
約瑟夫‧坎托(Joseph E. Cantor)(2004),〈競選資金問題現狀〉,《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usinfo.org/zhtw/PUBS/USElection2004/campaign.htm, accessed on 2008/11/7.
25
中央社(2008),〈美大選競選經費創新高 歐巴馬吸金超人氣〉,http://www.haixiainfo.com.tw/22504.html,
accessed on 2008/11/7.

74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紐約時報」,歐巴馬投入的廣告經費超過 2.8 億美元。除了充分運用網路廣告通

路,在受年輕人歡迎的電子遊戲網站上拉票,歐巴馬陣營也隨著大選接近日益

增加密集廣告攻勢,包括大手筆於 2008 年 10 月 29 日晚間以超過 300 萬美元的

代價,在幾乎各主要電視台黃金時段播出半個小時的個人競選廣告26。在如今的

選舉中,政黨和利益集團既為他們中意的候選人捐款,也更直接地把資金用於

最大限度地擴大他們自己對選舉的影響。這種情況使監督選舉資金流動變得更

加困難,尤其是對規範非候選人直接控制的經費而言。

批評人士早就表示擔心,美國選舉的巨額費用,連同對私人資助的依賴,

有可能使財力雄厚的捐款人及其利益代表對公共政策產生過度的影響。然而,

另外有些人把選舉開支看成是民主制度為促進選舉競爭所付出的必要代價,他

們將利益集團的捐款和開支視為美國多元傳統的表現。政府司法部門還經常提

到另一個涉及監管競選資金的問題,那就是,對競選的捐款和開支實行限制,

是否構成對捐款人受憲法保護的政治言論自由權的不應有的限制。

無論是利是弊,美國實行的是以候選人為中心,而不是以政黨為中心的選

舉制度。候選人自己往往是獨立的個人,政治前程或提名不需倚仗政黨負責人,

而是取決於參加預選投票的選民。雖然這種獨立性有益於加強公開化和責任感,

但它無疑增加了選舉費用,以及很多無法被公開檢視的利益輸送。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各軍種分別制訂許多軍備採購規範與國防工業承包商
的軍購作業,即使這些規定有些是相互矛盾或繁複的,但都無礙美國國防工業
在二次大戰期間的迅速發展。然而,戰爭結束後,國防經費大減,從 1944 年
910 億美元縮減至 1946 年的 450 億,1947 年的 140 億,1948 年的 110 億美元。
軍費大幅地縮減使得當時海軍部長佛瑞斯特爾(James V. Forrestal)表示說海軍將
無法運作與運作不良。於是杜魯門欲統合精簡各軍種在戰時各自為政的軍購規

26
Ibid.

75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定與作業,以統籌軍購費用及縮減國防支出,遂制定「1947 年軍購法」(Armed
Services Procurement Act of 1947);另設立統一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負責軍購。這使得國防工業承包商不得不將遊說對象從各軍種負
責人轉為最高行政首長-總統。(莫大華,1996:22)
在 2001 年小布希-錢尼總統就職典禮籌備委員會募款金額中,波音、洛克
希德-馬丁及雷神三家軍火公司的總捐款就高達 42.5 萬美元。小布希與錢尼一
向與軍火商及石油公司關係良好,小布希總統曾任「德州」州長,而該地是軍事
工業聚集重鎮,老布希總統在卸任後立即擔任卡萊爾集團(Carlyle Group)的顧
問;副總統錢尼也擔任過哈利波頓公司的執行長;副總統夫人錢尼.琳恩
(Lynne Cheney)在 1994-2001 年期間也曾在美國最大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
公司任職。自從 911 事件之後,小布希政府大量增加軍事採購預算,這使得共和
黨小布希政府的政治捐獻逐年增加。2000 年軍工企業的總捐款就高達 1,400 多萬
美元,其中共和黨約占 65% (9,104,311 美元),民主黨僅占 35% (5,003,985 美元)。
2004 年,軍工企業政治捐款總額更高達 1,600 百餘萬美元,其中共和黨約佔
63%,而民主黨約為 37%。從表 3-1 可以看到,自從 1996 年開始,軍工企業呈
現較傾向支持共和黨的候選人,整體政治捐款比率約為 2:1(共和黨:民主黨)
的態勢27。

27
公開秘密網站,(2007),〈國防工業長期捐款趨勢〉,
http://www.opensecrets.org/industries/indus.php?Ind=D&cycle=2006, accessed on 2008/11/5.

76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表 3-1 軍工企業在美國選舉年的政治捐款

選舉年 總捐款 個別捐款 PACs 捐款 Soft Money 民主黨 共和黨 民主黨 共和黨
(%) (%)
捐款 總計 總計
2008 20,670,429 7,473,471 13,196,958 N/A 10,618,412 10,029,342 51% 49%
2006 18,103,162 5,702,156 12,401,006 N/A 6,900,512 10,907,765 38% 60%
2004 18,009,029 7,279,881 10,729,148 N/A 6,767,859 11,206,649 38% 62%
2002 16,553,335 2,631,580 9,006,372 4,915,383 5,713,014 10,830,759 35% 65%
2000 14,590,007 2,707,749 7,314,481 4,567,777 5,089,645 9,459,432 35% 65%
1998 9,971,232 1,708,136 6,097,793 2,165,303 3,282,754 6,679,578 33% 67%
1996 13,243,299 1,769,190 8,079,222 3,394,887 4,297,539 8,929,713 32% 67%
1994 9,764,564 1,381,084 7,325,320 1,058,160 5,782,988 3,969,414 59% 41%
1992 8,323,737 1,624,813 5,861,771 837,153 4,425,095 3,894,041 53% 47%
1990 7,120,945 727,377 6,393,568 N/A 3,325,012 3,795,933 47% 53%
總計 136,349,739 33,005,437 86,405,639 16,938,663 56,202,830 79,702,626 41% 58%

資料來源: 公開秘密網站,http://www.opensecrets.org/industries/indus.php?Ind=D&cycle=2006

據美國媒體報導,截至 2003 年 10 月底,小布希已為其總統競選連任活動

募集到近 4 億美元的經費,比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瑞(John Kerry)還要多出

4,000 多萬美元。而這 4,000 多萬的差距,基本上是由於美國軍工集團、軍事機構、

軍火商及其他財團將更多捐款投向布希而造成的。其中,洛克希德-馬丁、波音、

諾普-格魯曼公司以及在伊拉克戰爭中獲利最大的聯合科技系統公司,都位居

共和黨和民主黨最大競選經費捐助者的前 50 位,並且這些軍工企業對共和黨的

捐助大大超過民主黨28。

由於共和黨政府在國防政策上比民主黨更強調軍事實力,主張以美國超強

的軍事實力來維護國家安全,為此一直維持美國龐大的軍費支出,加大對研發

新型武器的資金投入。由於國防政策、軍費支出和武器研發與軍工集團的經濟利

28
曹福成、姬志杰(2004),〈軍工巨頭助布希連任〉,《世界新聞報》,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201/2004/11/09/1062@354189.htm, accessed on 2008/11/4.

77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益息息相關,因此在總統大選中,美國軍工集團必然會將競選經費重點放在一

直在大幅度增加軍費的共和黨身上。

在軍工企業龐大的政治捐款下,小布希有充沛資金從事競選活動,對軍工

企業的回報也不在話下。美國國防部在 2003 年最終確定了總額高達 6000 億美元

的八項武器裝備採購項目。根據布希總統所簽署的《2005 年國防授權法案》,美

國 2005 年的軍費支出達到 4,160 億美元,其中用於購買新型武器 770 億美元,

用於研發新型武器的資金為 700 億美元,用於導彈防禦系統 100 億美元29。

2007 年 2 月 5 日布希總統向國會提出一份 6,230 億美元的 2008 財政年度國

防支出預算,打算在伊拉克灑下更多金錢。這項軍費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以來,任何一個財政年度的國防支出。布希提出的 2008 財政年度聯邦預算金額

達 2.9 兆美元,布希要求增加五角大廈的例行預算逾 10%,至 4,810 億美元。其

中,1,410 億美元軍費支持伊拉克戰爭。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國防專家科西亞

克說,考慮通膨因素後,這是逾 60 年來金額最高的年度軍費。布希將要求 2,450

億美元,於現在至 2008 年底用在伊拉克及阿富汗衝突中,而這包括軍事與外交

事務費用。白宮還警告,未來可能需要更多30。

在 6,230 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中,用於阿富汗和伊拉克進行中的反恐戰爭預

算 1,417 億美元,佔 22.7%。這還不包括布希向國會提出的 2007 年反恐戰爭追加

預算 934 億美元。扣除反恐戰爭部份,國防部 2008 會計年度正常預算為 4,814

億美元,較 2007 年成長 10.2%。在國防部正常預算中,武器採購費用達 1,017 億

美元,佔 21.1%;研發、測試和評估費用 751 億美元,佔 15.6%。海軍的武器採

29
U.S. Senat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SCAS)(2004), “Completion of Markup for 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Bill for Fiscal Year 2005: Press Release and Summary,
http://armed-services.senate.gov/press/05mark.pdf, accessed on 2008/11/6.
30
柯安棋編譯 (2007),〈布希提出 2.9 兆美元 2008 財政年度聯邦預算,國防支出高達 6,230 億〉,《路透
社》, http://forum.dtmonline.com/cgi-bin/printpage.cgi?forum=2&topic=564, accessed on 2008/11/8.

78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購預算最高,達 387 億美元;其次是空軍,338 億美元;陸軍則編列 240 億美

元採購預算。在研發、測試和評估預算方面,海軍編列 170 億美元,空軍編列

267 億美元,陸軍編列 106 億美元31。

貮、美國軍工企業人士入政府工作
在企業入閣方面,小布希家族一向與石油公司、軍火商關係良好,在其當
選後,不但發動伊拉克戰爭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也同時任用大批的軍工企業主
管或相關人士來擔任政府重要幕僚。在小布希上台後的一年半任內,白宮總共
任命了 32 名軍事承包公司的前經理、顧問,或是主要合伙人擔任政府的高級決
策職位。其中主要政府官員包含空軍部長詹姆士.羅奇(James Roche)曾經是諾
普-格魯曼公司的副總裁;海軍部長戈登.英格蘭(Gordan England)曾任職於
通用動力公司的執行長;任職於防衛科學理事會艾伯特.史密斯 (Albert E.
Smith)之前曾經任職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副總裁。國家偵測辦公室(NRO)
主任彼得.蒂特(Peter Teets)是前洛克希德-馬丁的首席營運長。其他還有軍工
企業背景的官員包含副國防部長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愛得格(Edward C.
Aldridge Jr.)、雪爾克雪維(John M. Shalikashvili)、皮克英(Thomas Pickering)、吉比
(Nelson F. Gibbs)、華特(Barry Watts)等重要政府官員或幕僚32。藉由企業入閣,軍
工企業的影響力深入政府相關部門。
除了上述閣員外,副總統錢尼也曾經任職軍工-石油公司哈利波頓的執行
長,在九一一事件後,該公司立刻獲得價值 22 億美元的國防合約,在 2001 年
該公司的政府合同僅 4 億美元,2003 年成長為 39 億美元,政府合約金額暴增 9
倍。2003-2004 年間該公司承包五角大廈合約金額成長 103%(從 39 億美元躍升

31
張若棋編譯 (2007),〈美國國防部 2008 年度預算 6230 億美元〉,《路透社》,
http://forum.dtmonline.com/cgi-bin/printpage.cgi?forum=2&topic=564, accessed on 2008/11/8.
32
William D. Hartung and Michelle Ciarrocca(2004), “Arms Industry Influence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http://www.worldpolicy.org/projects/arms/reports/TiesThatBind.html, accessed on 2008/11/7.

79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至 80 億美元),2005 年該公司政府合約為 75 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十大軍工企業。


該公司在 1999-2002 年的政治捐款(Soft money & PACs)給予共和黨 708,770 美元,
佔公司總捐款額的 95%33。直到今日,副總統錢尼仍保有該公司價值 800 萬美元
的股票34。
根據華府政治監督組織「廉政中心」2003 年 10 月 30 日公布的研究指出,獲
得伊拉克與阿富汗境內價值達 80 億美元重建工程的美商公司曾為美國總統布希
的重要金主,而這些公司高層主管也多擁有深厚的政軍人脈。這項針對 70 多家
目前正在伊阿兩國展開重建工程的美國企業和個人承包商所進行之研究顯示,
這些企業及承包商在 2000 年總統大選期間捐給布希總統超過 50 萬美元的政治
獻金,比這些企業和承包商過去 12 年來捐給任何其他政治人物的獻金總和還要
多。廉政中心在報告結論中指出,伊阿兩國重建計畫中十項最大型的工程,多
半由聘雇前政府高層官員,或者公司高層主管與國會議員、或甚至與負責招標
工程的政府機構關係密切的公司得標35。
在 2003 年美伊戰爭後,取得最大筆重建工程合約的是美商哈利伯頓公司
的子公司凱洛格-布朗-魯特(Kellogg Brown & Root,簡稱 KBR),副總統錢尼
曾任該公司執行長,這項合約價值超過 23 億美元,主要任務乃緊急修復伊拉克
的石油基礎建設。加州營建業龍頭貝泰公司(Bechtel)則獲得價值 10 億美元的
第二大工程,目標在修復伊拉克水電及通訊設施、鐵路、港口、學校、醫院、橋樑、
道路和機場等36。貝泰公司的總裁喬治.舒茲(George Shultz)是尼克森的財政部
長與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貝泰裡面盡是尼克森、福特和布希的親信,卡斯帕.

33
Donnelley, Ceara and William D. Hartung(2003), “The Price of Freedom in Iraq and Power in Washington,”
http://www.worldpolicy.org/projects/arms/updates/081203.html, accessed on 2008/11/8.; Hartung, William D.
and Frida Berrigan(2005) “The Iraq War and the Changing Face of Pentagon Contracting,” Arms Trades
Resource Center, http://www.worldpolicy.org/projects/arms/reports/Top102005Report.html, accessed on
2008/11/8.
34
Bruno, Kenny and Jim Valette(2001), “Cheney & Halliburton: Go Where the Oil Is,”
http://www.thirdworldtraveler.com/Oil_watch/Cheney_Halliburton.html, accessed on 2008/11/8.
35
俞智敏編譯(2003),〈伊阿重建承包美商 布希大金主〉,《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nov/1/today-int4.htm, accessed on 2008/11/8.
36
Ibid.

80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溫格柏(Caspar Weinberger)曾經出任貝泰副總裁及總理事會,後來在雷根任內做
了國防部長。(戴綺薇譯,2007:114,121),而該公司執行長貝泰 2003 年初起
則任職於布希總統的出口委員會。該公司石化部門資深副總裁席恩也曾任職於
國防政策委員會。依據契約,貝泰公司在六個月內需修復伊拉克全國至少 50%
之主要道路,約 1380 英哩,100 座橋樑,3000 所學校。另需恢復供應電力給戰
前已可享用電氣的至少 40%人口,且至少 15 個城市之水處理設備能即時運作。
此外,所有機場必須修復,Umm Qasr 港必須修復且提昇功能。據瞭解,此項契
約應不足以完成上述所有重建工程,認此係數百億美元(甚至千億)計畫之開
始的一部分,據估計約需 250 億美元至 4000 億美元之間。據悉,該項契約約有
一半之價額將轉包給其他公司。(吳雪鴻,2003:11-12)
在小布希政府第一任期,五角大廈主管國防事務的一級主管幾乎都來自石
油業與軍工企業,包含空軍部長羅奇曾任職諾普-格魯曼的副總裁;海軍部長
英格蘭曾任職於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的執行長;陸軍部長湯瑪斯.懷特 (Thomas
White)曾任職於安隆公司的能源服務部副部長。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三軍
部門的主管都來自企業界而非軍方文職,美國的五角大廈似乎已經成為軍工企
業主管的聚集地,也種下日後小布希政府武器採購、工程發包等弊端醜聞不斷
爆發的主要原因37。

37
杜雲(2004),〈美軍火業官商一家輪流坐莊〉,《新華社》,http://www.siongpo.com/20041214/economya.htm,
accessed on 2008/11/8.

81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參、美國政府官員轉至軍工企業任職
除上述政治捐款與企業人士進入政府工作之外,軍事機構與政府高層成員
在退休後轉往相關軍工企業服務,或是相反,這就是俗稱之「旋轉門」。這是一
種雙向互動的人員流動。如副總統錢尼在老布希政府任期結束卸下國防部長職
位,後來擔任了哈利伯頓公司的執行長;而持有聯合防務公司一大筆股份的卡
萊爾集團,其董事會的成員則包括了老布希總統和前國務卿貝克。這種制度的
結果就是利益集團代表直接進入國家權力體系,利用人脈與權力在決策中為集
團謀取利益38。電影「華氏九一一」(Fahrenheit9/11)的導演邁可.摩爾(Michael
Moore)便在片中質疑美國老布希前總統卸任之後擔任軍工企業卡萊爾集團與石
油公司的顧問職務,並且幫助沙烏地阿拉伯的皇室進行游說工作。
根據調查指出,美國軍工企業在 1970 年代,透過旋轉門轉職的人數高達
1942 人,其中由政府部門轉往民間企業人數為 1672 人。(王光慈,2006:60)
另外,1988 年透過旋轉門到軍工企業者有 3199 人,約佔退休總數的 12.5%;而
1994 年轉職人員降到 1164 人,僅占總退休人員的 3.6%;調查也發現,軍官階
級越高,轉職的比例越大,在 1988 年軍方將級退休人員(7-10 職等)轉職到相
關企業的比率居然高達半數以上(53.3%),而在 1994 年也仍高達 25.2%,轉職比
率較同期其他職等人員還大。(吳福生等譯,2001:71)
國防部的「國防工業諮詢委員會」(Defense Industrial Advisory Council)中的
非政府部門委員就有 2/3 是來自國防工業的前五十大廠商,該會提供國防部有
關國防工業的意見;另有些國防工業廠商的人員擔任重大國防危機的研究與審
議事務;國防工業廠商更是國防部武器發展與採購事務諮詢委員會的委員,甚
至有些科學委員會也有許多國防工業廠商代表,就是在加強廠商與軍事體制的
密切關係,使得軍工企業廠商的勢力深入軍事體制。(莫大華,1996:25)

38
張曉康(2008),〈美軍工複合體背後操縱防務 五角大樓“私人化”〉,《環球時報》,
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txt/2008-06/27/content_15898995.htm, accessed on 2008/11/8.

82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現今美國的政治體系可說是由企業家所組成政府,小布希總統曾是石油商
人,副總統錢尼曾任哈利伯頓公司的首席執行長,在小布希總統任內發動阿富
汗與伊拉克戰爭二次戰爭使得軍事工業的規模自冷戰結束後迅速擴充,在政府
的領導下軍工產業再次成為超級盈利的工業,全球武器交易將近半數是美國販
售。除了軍事工業規模外,小布希政府也擴充了美國的軍事體系,包含成立國
土安全部、擴大軍事人員招募,甚至軍事人員招募中心也重新開始進入到學校,
甚至美國陸軍的訓練軟體也改變成電腦遊戲「美國陸軍」在政府網站供人免費下
載。因此有人批評,戰爭是軍火商的天堂,而鼓動戰爭更是平庸的政治家透過
煽動愛國熱情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操縱消息和媒體倒向自己的一種手段。

第三節 美國國會與軍工企業間之關係

70 年代後,國會開始擴大監督國防事務,在預算審查權上幾乎所有軍品

採購、研究發展、軍事建築等預算執行須經國會授權執行,並成立專責單位評估

並督促美軍落實改革工作。同時,海外軍售許可與國內軍事國防相關法令制訂

也需要國會的通過。因此,國會議員也成為軍工企業極欲爭取的目標,而軍工

企業對於國會議員的影響主要來自於政治捐獻與選區利益,另外軍工企業也投

入大批的資源對於相關軍事國防法令、預算等相關法案進行遊說。因此本節分別

從政治捐獻、選區利益、政策遊說三方面來探討美國國會與軍工企業的關係。

83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壹、軍工企業對美國會之政治捐款

國防工業承包廠商為獲取軍購合約,遂使掌握國防預算大權的國會議員陷

入國防工業承包商的遊說壓力內,承包商派駐員工及僱用遊說人員在華府進行

遊 說 , 除 此 之 外 , 承 包 廠 商 更 藉 由 「 政 治 行 動 委 員 會 」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PAC)對國會議員進行捐款、遊說與助選等活動。以捐款為例,國防工

業承包廠商透過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所獲致承包國防合約金額的投資報酬比更

是驚人,以數十萬捐款而獲數十億的國防合約。(莫大華,1996:24-25)

美國的軍工企業自然不會在這場選舉中缺席,在 2006 年的國會選舉中也發


現到軍工企業政治捐獻特別偏好資助某些特定的國會議員。其中在參議員方面
第一位為喬.利伯曼(Lieberman Joe),共計 261,950 美元,現任美國最有前途
的猶太人裔政治家,1989 年至今為現任民主黨參議員,在 2000 年 8 月被民主
黨總統候選人「高爾」提名為美國的副總統人選。2002 年該議員在眾議院發起「伊
拉克決議」(Iraq Resolution)法案,同年 10 月 10 日由眾議院通過(支持 296 票-反
對 133 票),10 月 11 日再由參議院通過(支持 77 票-反對 23 票),授權布希政府
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同時他也贊成美國對以色列軍售與援助。第二位為詹姆
士(Talent James M)共計 191,250 美元,現任共和黨密蘇里參議員,主要政見重
視美國邊界、移民與能源問題;這些措施使得美國政府增加 5000 名海關人員及
採購 50 億元的設備。該位議員並且與副總統錢尼熟識,在 2006 年的競選餐會中
錢尼至少為詹姆士募得 375,000 美元,在餐會中每人至少付出 1,000 美元的代價
才能出席由副總統錢尼所演講的餐會。第三位為比爾.尼克森(Nelson Bill)共計
172,250 美元,民主黨佛羅里達參議員,前美國太空人(1986 年)。第四位為黛
安娜.范史丹(Feinstein Dianne)共計 118,849 美元,民主黨加利福里亞參議員,
贊成布希政府對伊拉克動武的決定與「愛國法案」,其丈夫李查(Richard Blum)
的公司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獲得數百萬美元的政府契約。依據 CNN 的調查參議院

84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的百萬富翁有四十位中(共和黨 22 人,民主黨 18 人),黛安娜.范史丹排名


第五位,總資產為 26,377,109 美元。第五位為喬治.艾倫(Allen, George)共計
116,400 美元,支持小布希政府的「反恐戰爭」政策與採取更嚴格的移民政策。
(李先安,2007:73)

在眾議院方面,接受軍工企業政治捐獻第一名議員為約翰.默撒(Murtha
,John)共計 387,000 美元,民主黨眾議員,越戰英雄曾獲得二枚紫心勳章,依據
民主黨國會排列順序他將成為國防撥款委員會委員(the House Appropriations
Sub -Committee on Defense),2002 年曾經贊成對伊拉克採取武力的「伊拉克決
議」法案,但到了 2005 年 5 月要求布希政府檢討伊拉克駐軍政策。第二位為韋爾
登(Weldon Curt),共計 261,750 美元,共和黨員,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第
三位為鄧肯.漢特,共計 246,410 美元,共和黨眾議員,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
席(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其兒子鄧肯.杜安.漢特(Duncan Duane
Hunter),海軍陸戰隊中尉,在 2003 年派往伊拉克服役,創下首位國會議員兒
子被派往伊拉克服役的案例,在 2005 年 11 月 18 日,與約翰.默撒起草法案,
要求在伊拉克的美國軍隊的部分撤回和重新部署,該法案最終以 403-3 通過。第
四位為斯凱爾頓.艾克(Skelton Ike),共計 209,217 美元,民主黨人,眾議院軍
事委員會委員(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第五位為荷利.博尼拉(Henry
Bonilla),共計 191,250 美元,共和黨人。(李先安,2007:73-74)

軍工企業也會採用政治捐獻的方式要求候選人支持特定政府軍事預算的支
出,以目前最受世人矚目的美國飛彈防衛計畫(Missile Defense Plan)為例,在
九一一事件後從每年平均 42 億美元預算增加至每年 77 億美元。軍工企業為了通
過這筆預算,四家軍工集團(波音、格魯曼、洛克希德、雷神四家約掌握此計畫
77%的政府合約)總計投資大筆政治捐獻在 30 多位的國會議員身上,其中最高
受益者是共和黨參議員理查.謝爾比(Richard Shelby)為 204,334 美元,其次依

85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序為傑弗(Jeff Sessions)145,250 美元、史蒂文斯(Sen. Stevens)103,400 美元、眾議


員傑克.默撒(Jack Murtha)從 2001 年所接受的政治捐獻就超過 30 萬美元以
上39。

  貮、美國軍工企業在國會的政治遊說

政治遊說是利益團體為維護其利益而聘請說客與公關公司為其企業、團體

進行進行政策辯護。根據統計,2006 年美國政治遊說產業一整年就賺進約 24 億

美元的營收,而美國本土或他國海外企業通常花費高達幾十億美元在政治遊說

活動上40。競選體制決定所有政治人物都離不開政治獻金,同時,它在美國也被

看作是言論自由的體現,因此公關公司與說客通常藉由政治捐獻與國會議員搭

上關係。根據統計調查,1998-2006 年之間花費最多遊說經費的軍工企業為通用

電子公司,遊說花費高達 131,445,000 美元;其次為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遊

說花費高達 95,722,374 美元、第三位為波音公司,遊說花費 77,898,310 美元、第

四位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遊說花費 75,336,965 美元。2005 年,軍事工業的

遊說金額高達 69,339,816 美元,美國最大的軍火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在該年投

入的遊說經費高達 734 萬美元,聯合科技公司也投入了 378 萬美元的遊說經費41。

39
Hartung, William D., Frida Berrigan, Michelle Ciarrocca, and Jonathan Wingo(2006), “Tangled Web 2005: A
Profile of the Missile Defense and Space Weapons Lobbies ,”
http://www.worldpolicy.org/projects/arms/reports/web_summary.html, accessed on 2008/11/4
40
謝來(2006),〈美國明星說客認罪牽出華盛頓錢權交易黑幕〉,《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105-
000-102-105/2006-01-10/1316192535.html, accessed on 2008/10/31.據獨立監督組織的統計,當前華盛頓的說
客人數約有3.5 萬人;從1998年至今,至少2200 名前政府雇員成為了說客,包括273 名白宮工作人員、
250 名議員或部長級官員。而國會四成退休議員在為游說公司工作;近年來說客的直接開銷增加,從
1998 年的14 億美元增長到2004 年的21 億美元,每年平均花在每位議員身上的費用則達到了500 萬美元。
41
公開秘密網站(2007),〈遊說綜述〉,
http://www.opensecrets.org/lobbyists/overview.asp?showyear=a&txtindextype=s , accessed on 2008/10/5.

86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在研究中發現,除了政治捐獻外(軍工企業基本上對於每位國會議員都會

給予政治捐獻。雖然捐獻金額差距盛大,從最高 38 萬美元到最低每一位 500 美

元,但基本上軍工企業仍主要鎖定國防委員會或相關委員會的國會議員進行大

筆的政治捐獻),近年來美國各企業的遊說費用亦有增加的趨勢,美國年度的

總遊說費用從 1998 年的 14.4 億美元上升至 2006 年的 24.4 億美元;而整個國防

相關工業(航太、電子、軍事服務等領域)的遊說費用也從 1998 年的 5,300 萬美

元上升至 2006 年至 1 億 300 萬美元,遊說費用上升將近一倍漲幅42。

軍工企業之所以花費大筆的政治捐獻與遊說經費,其主要原因在於龐大的

國防預算審查、政府採購、海外軍售與預算監督的權力都掌握在國會議員的手上,

因而軍工企業願意花費大筆資金想盡辦法對國會議員進行政策遊說。龐大的遊

說經費主要是用來說服國會議員同意軍火輸出許可、相關軍事國防法律議案與

通過政府(國防部)所支持的軍事採購、研發預算審查。

以目前最受世人矚目的美國飛彈防衛計畫(Missile Defense Plan)為例,在

「九一一事件」後,從每年平均 42 億美元預算增加至每年 77 億美元。為了通過這

筆預算,四大軍工企業(波音、格魯曼、洛克希德、雷神四家)除了投資大筆政

治捐獻在 30 多位的國會議員身上外,軍工企業也採用政治遊說的方式來影響相

關的國會議員支持政府的「飛彈防禦計畫」。在這個案例中,洛克希德-馬丁公

司的遊說經費在三年內暴增 2 倍以上,高達 1,440 萬美元;而波音公司平均每

年也花費 800 萬美元在政策遊說上43。

42
公開秘密網站(2007),〈國防工業各年度遊說趨勢〉,
http://www.opensecrets.org/lobbyi sts/indus.asp?ind=D&year=2006, accessed on 2008/10/5.
43
Ciarrocca, Michelle and William D. Hartung(2003), ”Axis of Influence: Behin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Missile Defense Revival,”http://www.worldpolicy.org/projects/arms/reports/axisofinfluence.html, accessed on
2008/11/1.

87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美國國會在軍火輸出也扮演重要角色,依據美國「國際安全援助與武器輸

出管制法」(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and Arms Export Control Act)規定,

對軍售或軍事服務金額超過 2,500 萬美金的採購合約必須有美國政府同意,政

府部門必須對於海外軍售提出說明報告。美國國會有 30 天的時間針對政府海外

軍售案提出議決,而國會的否決權必須在兩院同時反對的情況下才會生效。除

了軍事輸出許可之外,國會也會制訂相關議案來影響軍事輸出與生產,例如加

州參議員丹尼.費因斯騰(民主黨)和佛蒙特州的帕特裏克.萊希(民主黨)提出

新的修正案。他們認爲,集束炸彈、大型炸彈及裝有數百個小炸彈的火箭或砲彈,

與其說是殺傷敵人,不如說是針對無辜的平民,該修正案要求嚴格限制集束炸

彈(Cluster Bomb)的採購、使用和出售。但是參議院於 9 月 6 日卻以 70:30 的投

票 , 駁 回 了 該 項 修 正 提 案 44 。 另 外 , 美 國 參 議 院 外 交 關 係 委 員 會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FRC)在去年 9 月 8 日批准「2006 年海軍艦船轉讓法案」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IRC),並向國際關係委員會遞交該法案。該

法案授權海軍艦船只能轉讓給指定的國外接收者(包含立陶宛、土耳其、葡萄牙、

台灣、墨西哥)45。而這些國會所通過的國防軍事相關法令議案不但對於美國政

府有約束力,也都間接影響軍工企業的收益。

除了公關公司外,軍工企業也資助相關民間智庫或研究機構,製造有利於

己的輿論或宣傳危機意識。一些新保守主義的研究機構包含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美國新世紀計畫(PNAC)、安全政策中心(The Center of Security Policy)

等機構都與軍工企業有著人員與金錢的交流,透過智庫的研究報告表達支持軍

工複合體的意見。以安全政策中心為例,該中心所出版的《國家安全簡報》多次

44
鲁進軍(2006),〈美國參議院駁回集束炸彈修正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学技術工業委員會,
http://www.costind.gov.cn/n435777/n435943/n435946/n435990/76319.html, accessed on 2008/11/7.
45
劉壯(2006),〈美批准06 年戰艦轉讓法案,包括售台兩艘掃雷艦〉,《人民網》,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52935/4818177.html , accessed on 2008/11/8.

88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強調北韓核武、中國軍事現代化等的威脅性,藉此擴大社會的支持與軍購的合

理性。除了軍工企業的宣傳外,美國新保守主義派的政治人物小布希、錢尼等人

也利用媒體來宣傳自己的政策、擴大民意支持基礎,諸如福斯電視、華盛頓時報、

紐約太陽報、國民評論、華爾街日報等新保守主義刊物則構成了戰爭宣傳機構的

重要基礎。當政治人物在宣傳戰爭合法性的同時也增加軍工企業存在的合理性。

(李先安,2007:79)

  參、美國軍工企業介入選區利益
根據學者研究,在國防武器系統發展與採購的表決上,眾議員較參議員選
區較小,易受特定利益的影響。甚至,主要承包廠商可以將採購合約分包給支
持他們的國會議員選區內的下層承包廠商或零組件廠商,分沾利益,以此為交
易取得國會議員的支持,國會議員更可以此獲得特權而有利其聲望與選舉,而
且儘可能將下層包廠商或零組件廠商擴散到全國,如此一來,支持的國會議員
也就更多了。(莫大華,1996:25)
龐大的國防利益不單單是涉及到軍工企業商業利益,也包含複雜的區域發
展與人口就業問題,以 1997 年為例,美國地區整個政府承包契約與補貼金額高
達 2,040 億 美 金 , 主 要 承 攬 政 府 契 約 的 軍 工 企 業 聚 集 重 鎮 大 多 在 加 州
(California)、維吉尼亞(Virginia)、德州(Texas)、佛羅里達(Florida)四個主要州,
總計這四個州就承攬 810 億美元政府契約(約總數 40%)。另外,次要承攬政府
契約的軍工企業所在地包含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密蘇里州(Missouri)
等 7 個次要的州;雖然在承攬政府契約的金額上有著明顯的利益差距,但基本

89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上軍工企業儘量讓各州能夠利益均沾。以洛克威爾公司為例,B-1 轟炸機的次要
包商或合作廠商就遍佈美國本土 48 州,間接使各選區的國會議員受到選區的民
意壓力,最終讓 B-1 轟炸機的生產計畫能夠起死回生。在國會中軍事預算的通過
也能兼顧選區內的就業發展,因此各選區的議員也會爭取選區的利益。舉例而
言,在 1998-2001 年的飛彈防禦計畫經費支出方面,大約 91%的飛彈防禦合約
簽 訂 金 額 大 多 數 集 中 在 阿 拉 巴 馬 州 ( 4,018,262,000 ) 、 加 利 福 尼 亞 州
(3,213,418,000)、維吉尼亞州(716,019,000)和科羅拉多州(459,776,000),
因為該計畫能為這些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就業機會,而獲得選區國會議員
大力支持,而其他地區諸如麻州、佛羅里達、華盛頓、馬理蘭、新墨西哥、猶他各
州也因為「飛彈防禦計畫」利益均沾帶動下,減少反對該計畫的聲浪46。
為了選區利益,國會議員有時候反而成為軍工企業的「說客」,並利用議員
的權力對於政府施壓來增加選區的工作、建設經費。例如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倫特.
羅特(Trent Lott)就曾揚言,如果海軍拒絕給他的家鄉英格斯造船廠(Ingalls)下
訂單,他就 讓海 軍的 預算 出不 了參 議院 的大 門; 參議 院院 長金 瑞契 (Newt
Gingrich)就迫使空軍像他的家鄉喬治亞州(Georgia)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訂購
超過需求數量的 C-130J 運輸機。1999 年,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羅特要求軍方增購
16 億美金的海上直昇機;眾議院議員羅莫.狄克(Norm Dicks)要求增購高達
8600 萬美金 B2 轟炸機的生產訂單與 100 萬美金的武器展示會補貼;眾議院議
員約翰.默撒要求增購 2,500 萬美元的雷達系統與 7,800 萬美元的 V-22 旋翼機
(該機由達信貝爾直升機公司與波音公司聯合研制的雙發傾轉旋翼機),參議
員丹尼爾(Sen. Daniel)則要求 31 項軍事工程共計 2.58 億美元47。
總體而言,遍佈在美國各州的 200-300 萬的就業人口也構成強大的民意基
礎,尤其在武器訂單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就可使數百家軍工企業的營運上不虞匱

46
Ciarrocca, Michelle and William D. Hartung, supra note 43.
47
Hartung, William D.(1999), “New Military Mega-Companies: Corporate Interests or National Interests, ”
http://www.fpif.org/papers/micr/index.html, accessed on 2008/11/6.

90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乏。90 年代後,美國政府就在國內的壓力之下大幅增加海外軍火貿易來平衡國
際貿易的赤字問題與國內軍工企業的就業問題,並藉機拉抬候選人的選舉利益。
美國政府一再要求台灣政府高達 6,108 億台幣的軍售案(反潛機、愛國者三型防
空飛彈、柴電潛艇)要在 2006 年秋天通過,主要因素在於當時正值美國國會期
中選舉時刻,正需要提供政治利多訊息(振興軍火工業、增加美國各州工作機
會)來提升共和黨的選情。(李先安,2007:82)軍火訂單在美國是重要經濟產
業之一,而所涉及到的工作機會與經濟利益也相當龐大。

第四節 小結
一、美國軍事工業複合體的成型

在二戰期間,美國擔任同盟國武器兵工廠的角色,二戰後,又因美蘇對抗,
美國為了圍堵共產國家,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軍事武器的開發,藉由強大的軍
事力量並配合經濟軍備援助,並以高科技(先進、核子武器、太空)的優勢與蘇
聯從事軍備競賽。拜戰爭與冷戰之賜,美國成為最大的國防工業國家。而美國軍
事工業的發展也在國家刻意的扶植下成型。正如米爾斯在《權力菁英》一書中所
指出﹕「當前美國的資本主義有很大部分是軍事資本主義,而且大企業與國家
間最重要的關係乃植基於軍方需求與企業需求間的共通利益。」

二、軍工複合體之緊密「鐵三角」關係
一般人認為,公部門經過一番客觀超然的評估才決定軍事支出。事實並非
如此。公部門不少支出是由私部門-軍火工業和它的政治喉舌-奔走遊說和發
揮影響力的結果。戰爭是軍方和軍工企業雙向連結的加速器。1950 年韓戰爆發,
美國政府大幅增加軍事預算與武裝部隊的規模,並在政策面上,也鼓勵軍工企

91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業從事武器研發。如 1950 年的國防預算衝高到 470 億美元,而 1952 年的部隊規


模相較於 1950 年也增加一倍。賈諾茲(Morris Janowitz)就指出,在 1957-1958 年
會計年度,前一百大的軍工企業,就有 3/4 接受政府補助;同時期也有超過 218
位的退役將領被軍工企業雇用。總計在 1968 年前,已經有超過 2000 位的退役軍
官到軍工企業廠商任職,運用其原有關係爭取軍購合約。尤其當軍售在美國以
政治因素及經濟利益的雙重考量下,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工具時,「軍工複合
體」的影響更不言可喻。
軍工企業為了獲取政府軍購合約利潤,藉由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影響國會
與軍方的決策及行動。國會議員則是為了選區的經濟及自身的政治前途,和軍
方及軍工企業相結合;同時也對軍方制約,監督國家預算同時也獲得己利。三
者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結構,又稱為「鐵三角」。換言之,這個體系的維持是建
立在國防工業的龐大利益基礎上,軍工企業對於政治人物的「政治捐獻」來謀求
政治人物對相關國防採購、研發計畫與法案的支持,軍方與政府高層官員也藉
由「旋轉門」為軍工企業進行政策遊說。另外,軍事工業的就業人口規模高達兩、
三百萬人,相關軍方承包商遍佈美國本土 48 個州政府與 435 位眾議員的選區,
因此各地州政府與議員常常背負選區壓力,為其選區的軍事工業、國防採購、基
地設立進行辯護,藉此分得利益大餅。

三、反恐戰爭刺激軍備預算的成長
冷戰結束,美國國內軍工企業在 90 年代度過一個低潮期。依據美國國家審
計局的統計,軍工企業的就業人口在 1989-1997 年間工作機會大幅縮減 39%;
美國國內軍工企業面臨大幅度的合併或是裁員,90 年代的軍事工業產生許多重
要的合併案,讓軍工企業在這時期產生「生產集中化」與「財團化」的狀況。911
事件後所爆發的阿富汗戰爭與第二次波灣戰爭都讓美國政府的軍事需求激增,
而在 2007 年美國總統小布希向國會提出破紀錄的 2.9 兆美元「2008 年度政府總

92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預算」中,包括用於鞏固伊拉克與阿富汗作戰任務的 2,350 億美元軍費,用於


軍事作戰開支以及進行「反恐戰爭」所需。除此,國防部 2008 會計年度正常預算
4,814 億美元,較 2007 年成長 10.2%,其中武器採購費 1,017 億美元。這些千億
的武器訂單都將使國內的軍工企業持續生存並獲取巨大的利益。

四、共和黨獲較多軍工企業政治捐款

美國的軍事工業複合體發展出一種特殊的三角結構關係的利益共同體;在

軍工複合體(利益團體)的運作之下,軍火訂單的利益結合成為整個行政部門、

國會議員與地區經濟利益的團體利益,並且連接起彼此的利益的相互結合,而

直至今日這樣的關係依舊牢不可破。小布希上台後這樣的利益關係便特別明顯,

在政治捐獻上的共和黨與民主黨比率上大約是2:1。不論是雷根總統、布希總統

至現今的小布希總統皆出自共和黨,而共和黨的新保守主義所主張美國利益至

上與美國優先的意識型態都有助於國防軍事費用提升,也因此傳統上大多數的

軍工企業比較傾向支持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
在企業入閣方面,小布希家族一向與石油公司、軍火商關係良好,在其當
選後,不但發動伊拉克戰爭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也同時任用大批的軍工企業主
管或相關人士來擔任政府重要幕僚。在小布希上台後的一年半任內,白宮總共
任命了 32 名軍事承包公司的前經理、顧問,或是主要合伙人擔任政府的高級決
策職位。其中主要政府官員包含空軍部長詹姆士.羅奇,曾經是諾普-格魯曼
公司的副總裁;海軍部長戈登.英格蘭曾任職於通用動力公司的執行長;任職
於防衛科學理事會艾伯特.史密斯之前曾經任職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副總
裁。國家偵測辦公室主任彼得.蒂特是前洛克希德-馬丁的首席營運長。其他還
有軍工企業背景的官員包含副國防部長伍佛維茲、愛得格、雪爾克雪維、皮克英、
吉比、華特等重要政府官員或幕僚。藉由企業入閣,軍工企業的影響力深入政府

93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相關部門。
除了上述閣員外,副總統錢尼也曾經任職軍工-石油公司哈利波頓的執行
長,在九一一事件後,該公司立刻獲得價值 22 億美元的國防合約,在 2001 年
該公司的政府合同僅 4 億美元,2003 年成長為 39 億美元,政府合約金額暴增 9
倍。2003-2004 年間該公司承包五角大廈合約金額成長 103%(從 39 億美元躍升
至 80 億美元),2005 年該公司政府合約為 75 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十大軍工企業。
該公司在 1999-2002 年的政治捐款(Soft money & PACs)給予共和黨 708,770 美元,
佔公司總捐款額的 95%。直到今日,副總統錢尼仍保有該公司價值 800 萬美元的
股票。
根據華府政治監督組織「廉政中心」2003 年 10 月 30 日公布的研究指出,獲
得伊拉克與阿富汗境內價值達 80 億美元重建工程的美商公司曾為美國總統布希
的重要金主,而這些公司高層主管也多擁有深厚的政軍人脈。這項針對七十多
家目前正在伊阿兩國展開重建工程的美國企業和個人承包商所進行之研究顯
示,這些企業及承包商在 2000 年總統大選期間捐給布希總統超過五十萬美元的
政治獻金,比這些企業和承包商過去十二年來捐給任何其他政治人物的獻金總
和還要多。廉政中心在報告結論中指出,伊阿兩國重建計畫中十項最大型的工
程,多半由聘雇前政府高層官員,或者公司高層主管與國會議員、或甚至與負
責招標工程的政府機構關係密切的公司得標。
目前取得最大筆重建工程合約的是美商哈利伯頓公司的子公司凱洛格-布
朗-魯特,副總統錢尼曾任該公司執行長,該公司在沒有通過競標的情況下拿
到了伊拉克後勤和軍需方面的鉅額合同;根據統計,從 2002 年到 2004 年 7 月
期間該公司在伊拉克與阿富汗地區獲得高達 114 億美元的政府契約。加州營建業
龍頭貝泰公司則獲得價值十億美元的第二大工程,目標在修復伊拉克水電及通
訊設施、鐵路、港口、學校、醫院、橋樑、道路和機場等。貝泰公司的總裁喬治.舒
茲是尼克森的財政部長與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貝泰裡面盡是尼克森、福特和布

94
第三章 美國核心企業的政商關係

希的親信。而 2004 年的總統大選,哈利波頓公司則將 95%的政治捐獻投向共和


黨的陣營中。

五、軍工企業對國會之影響力日益明顯

軍工企業在美國國會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基本上軍工企業對於每位國會

議員都會給予政治捐獻,雖然捐獻金額差距盛大(從最高 38萬美元到最低500

美元), 但基本上軍工企業仍主要鎖定國防委員會或相關委員會的國會議員

進行大筆的政治捐獻。

近年來美國年度的總遊說費用從1998年的14.4億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24.4

億美元。研究中也發現,在選區利益上軍工企業通常將軍事合約的次要包商或

合作包商分散至美國各州,藉此在美國社會形成形成強大的民意支持,也間接

對於國會議員在軍事採購預算案上形成民意的壓力。為了選區利益,國會議員

有時候反而成為軍工企業的「說客」,並利用議員的權力對於政府施壓、增加選

區的工作、建設經費。

軍事體制利用其龐大的人員及相關的利益團體、採購決定權、研發獎勵權、

基地裁增權、國外軍售決定權,不時給予國會議員壓力與「特別恩惠」。特別是那

些與行政部門不同黨籍而選區內又有國防工業廠商或軍事基地的國會議員,尤

為畏懼軍事體制運用影響力去影響當地的經濟,使其面臨選區選民的責難而有

喪失政治舞台的可能。像雷根總統就以「為你的選區造就工作機會」成功地遊說

國會議員,恢復由卡特總統取消的 B-1 隱形轟炸機計畫」,因為整個計畫含括本

土四十八州,絕大多數國會議員都涉及其中。甚至有些軍事體制人員為了私人

利益而未迴避「利益衝突」的原則,在其任內大量採購其離職後欲前往任職的國

防工業廠商產品,可說是利用國防部以賄賂買得影響力。若進一步分析軍事體

95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起因與影響之研究

制所僱用的人員,更可理解其龐大。國防部僱用人員可分為現役軍人、備役軍人

及直接聘僱的文職人員,總數約為 400 餘萬人,若是加上國防工業承包廠商及

相關產業僱用人員數,更是驚人。

9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