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第0章.

民訴法總論

壹、 民事紛爭解決之方法及程序

貳、 民事訴訟法之特性及發展

參、 民事訴訟法之價值理念及基本要求

即民訴法之追求目的及理想為何,此為價值理念或基本要求,於民訴
法之解釋論、立法論,都要加以實現或滿足,故成為民訴法之解釋、
運作,具有指標作用。關於法治國家原理、尊重人性尊嚴或法官獨立
原則、法官之法原則就不再贅述。

一、 武器平等原則,程序上平等權

 民訴法的社會化,有關程序上的平等權,亦即武器平等原則。

 此為保障平等使用訴訟制度的要求,就是法院的接近權,若
為訴訟上當事人,即維持、確保當事人間的公平。

 武器平等原則、當事人公平的保障問題,已成為民訴法修正
的立法理由和理論根據。

 在社會上,當事人間在制度上的使用上未必能夠平等有以下
幾個原因:

 訴訟需要費用,若費用越高,越會影響無資力者。

 每人之教育程度或法律專業知識可能不同,故在訴訟上
進行攻防的能力也會不相當,有武力(器)不平等的問
題。

 有些訴訟類型有證據偏在的現象,以致有案情資訊不明
而舉證困難的情形。

 解決以上問題,維持武器平等原則或程序上的平等權,可從
兩個角度切入:

 起訴以前

 保障紛爭當事人有接近法院、法官的機會,有起訴
且起訴合法,法院才有可能做成本案判決,以解決
紛爭、權利救濟及權利保護。故須保障無資力者能
進行訴訟。

1
 如:訴訟救助制度、小額訴訟制度及第 44 條之 2。

 起訴以後

 提起訴訟以後,在訴訟上要求兩造除了形式上的平
等,更需要實質上的公平。

 如:第 199 條之闡明權之行使,法官考量應如何行


使。當事人之一造有委任律師,另一造未委任律師 ,
對未委任的另一造要考量多加闡明。當事人玉石提
出攻防方法時,是否駁回該逾時之提出,要考慮其
有無法律知識、訴訟經驗。

 於事實證據偏在一方之事件,應保障另一方之證據
蒐集權,賦予聲請法院命偏在一方提出的手段。如
第 344 條第 1 項、第 277 條但書。

 如醫療訴訟中之過失要件、因果關係要件發生證據
偏在之情形,而轉換舉證責任。

二、 發現真實的要求-達成慎重而正確的裁判之要求(實體正義)

 達成此要求,從當事人的角度,才能追求實體利益;從公益
的角度,則可以建立人民對於法院之信賴。

 因事實認定正確,才能正確適用法律,進而能就實體上權利
存否才能判斷正確。發現真實正確適用法律,客觀實體法的
適用才不會錯誤。

 如:合議制度、審級制度、直接審理、言詞審理;證據調查
採嚴格證明及集中證據調查;證人之間隔離、個別及交叉訊
問;保障當事人有蒐集、解明該適時所需之證據(文書義務
範圍的擴大等證據開示義務之加重),因有證據才能證明個
寬事實。

三、 促進訴訟的要求-達成迅速而經濟的裁判

 此要求追求程序利益與訴訟經濟,若能實踐,便是實現程序
上正義。

 此要求係指訴訟的進行不要拖延,不要花費不必要的勞力、
時間、費用或精神,亦即作成迅速而經濟的裁判。

2
 發現真實就是正確裁判;促進訴訟就是迅速裁判。

 此要求可分為兩層面:

 公益

維護公益層面的訴訟經濟、合理分配有限的司法資源。
訴訟是集團現象,因此有限的人與物資源不應花費在不
必要的事件上。此層面的歸屬主體為法院或國家及全體
國民。

 私益

訴訟進行不應支出不相當的勞力、時間、費用、精神,
此等勞力、時間、費用、精神之節省所獲得之利益就是
程序利益。歸屬主體為當事人。

 憲法保障財產權、自由權或人格權,若作為訴訟標的、聲明,
就屬於實體利益。為了系爭標的之審判過程所花之勞力、時
間、費用、精神的節省,所得到的利益便是程序利益,此等
系爭標的以外之財產權、自由權或其他基本權,亦為憲法所
保障之範圍。

 法規範的落實:現行民訴分成三種不同程序,各自程序有不
同的審級救濟制度;第 305 條第 3 項;第 377 條之 1;法官依
衡平法理酌定和解方案;第 270 條第 3 項第 4 款;事證及攻
防方法之適時提出,逾時提出將被駁回;緩和訴之變更、追
加、反訴之要件,並加重法官訴之變更、追加、反訴之闡明
義務,以達紛爭一次性及促進訴訟之要求,且有第 260 條第
3 項之規定。

 促進訴訟和發現真實此 2 要求,常處於二律背反之狀態,兩
者都是基本要求,故需應平衡兼顧。

四、 適時審判請求權、程序選擇權之法理

 此二者係要保障當事人平衡追求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的機會。

 適時審判請求權

 此為程序基本權,故為當事人對於法院的權利。

3
 起訴以前:需保護當事人得適時提起訴訟、利用訴訟制
度,請求法院加以裁判。

 起訴以後:當事人得要求法院於適當時期以適當方式作
成裁判,以解決紛爭、保護權利或救濟權利侵害。

 程序選擇權

 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的歸屬主體為當事人,即權利主體,
故對程序利益和實體利益皆具有處分權,且此二利益如
何平衡追求或優先追求其一,當事人亦有選擇權。

 因程序如何進行會涉及程序利益的取捨,當事人是程序
利益的歸屬主體,故需使當事人有程序處分權和程序選
擇權,只要其選擇不影響公益層面的訴訟經濟。

 程序選擇權之保護,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591 號解釋亦


承認之。因民事紛爭解決的方式或程序有多種,要採用
何種,可由紛爭當事人合意選擇,或由當事人一方就可
決定。

 相關法規範:原告提起訴訟、聲請調解不須被告同意;
移付仲裁要經仲裁協議;排除審判權、自主形成紛爭解
決的實體基準需要雙方合意;雙方合意選擇程序,如第
376 條之 1、第 404 條第 2 項、第 420 條之 1、第 377 條
之 1 第 1 項、第 427 條第 3 項、第 436 之 8 第 4 項;雙方
合意程序法理的選用,如 195 條之 1、270 條第 3 項第 4
款、305 條第 3 項。

五、 聽審請求權、程序主體權、程序權保障之要求

 聽審請求權(聽審權)

 指當事人有權請求法院聽審,此為當事人的程序上權利。
聽審請求權為程序基本權之一,是在憲法層次。

 有三層次

 第一層次:訴訟的資訊應使當事人知悉,當事人始
能參與訴訟。(請求告知權)

 第二層次:當事人參與訴訟,就訴訟標的提出攻防
方法,亦即事證提出,陳述法律上的意見,並予以

4
辯論。(請求表達權)此為證明權、辯論權、陳述權與
提出權的保障。

 第三層次:法院所為裁判須附理由,就當事人所主
張、陳述者,若法院可不加以斟酌,提出權等的保
障便會落空。(請求注意權)

 程序主體權或程序權:

 從訴訟法的角度切入。當事人為訴訟主體、程序主體,
而非審判之客體,故就對其權利義務、身分地位、責任
利益有關的裁判,應保障其有參與的機會,使其有提出
事證、陳述意見、辯論的機會,亦即有影響該裁判形成
的機會,以防止突襲性裁判。

 有時簡稱為程序保障,具體內容可分為以下三層次:

 程序的保障與程序上的保障

 程序的保障

接近法院的權利、機會,讓當事人可以成為訴
訟上當事人,就其訴訟上請求要求法院予以裁
判。與法院接近權、使用訴訟制度平等權相同。

 程序上的保障

成為當事人以後,就裁判資料、裁判基礎有提
出、進行攻防、辯論的機會。

 保障的內容,包含慎重而正確裁判的保障與迅速而
經濟裁判的保障

 慎重而正確的裁判之要求

保障當事人有蒐集、提出事證的手段、機會。
因有豐富的裁判基礎之事證,法院才能發現真
實,作成正確的事實認定。

 迅速而經濟的裁判之要求

應讓當事人陳述意見,可以決定不提出事證,
法院不為審理調查,以保護程序利益,或者要
適時讓當事人知悉,及時提出事證,不要逾時

5
提出,而不必要調查者,法院即不加以調查,
也讓當事人有此陳述之機會。因程序進行也會
影響程序利益,如此才能促進訴訟。

 事前的程序保障與事後的程序保障

 事前:言詞辯論終結以前或裁判確定以前。

 事後:判決確定以後。

 賦予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的程序保障,應盡可
能要在事前為之,但事前未賦予程序保障者,
事後也要補充性給予程序保障。

 如第 497 條為事後的程序保障;第 67 條之 1 及
第 254 條第 4 項所定之職權通知與第 507 條之 1
所定之第三人撤銷訴訟,涉及形式當事人以外
的利害關係人或實質當事人之事前的與事後的
程序保障。

 民訴相關規定:

 第 199 條第 1 項,法官判斷訴之聲明有無理由,即是要
判斷有無權利可以支撐,而權利存否須視權利發生之要
件事實具備與否,又事實如有爭執,要以間接事實或直
接證據予以推定、認定,間接事實有爭執時也需要證據
予以認定。故在訴訟上要讓兩造當事人有提出事實、聲
明證據、陳述法律上意見的機會,此為辯論權及證明權
之保障。

 第 278 條第 2 項、第 297 條第 1 項、第 282 之 1 第 2 項、


第 345 條第 2 項規定,就事實、證據、法律都要讓當事
人有辯論的機會,不能對當事人造成突襲性裁判。

 對當事人以外的法律上利害關係人,第 67 條之 1、第
254 條第 4 項規定職權通知之事前的程序保障;若事前
的程序保障不足,有第 507 條之 1 所定第三人撤銷訴訟
賦予事後的程序保障。

 實例(當事人恆定原則)

6
 事實:x 對 y 訴請返還 a 屋,主張 x 為 a 屋之所有權人,y
無權占有該屋,基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為請求。X 在起
訴後將 a 屋賣給 z,並將其所有權移轉登記予 z,本訴訟
可否繼續進行?

 第 254 條第 1 項規定之當事人恆定原則,x 仍為適格之原


告,可繼續進行訴訟,且依第 401 條第 1 項規定,本訴
訟之確定判決效力及於繼受人 z。

 Z 受該判決效力之拘束,須使其有參與本訴訟之機會。
故有第 254 條第 4 項之適用,告知和通知以後,z 才能決
定是否承當訴訟或參加訴訟。此種法定訴訟擔當,依第
401 條第 1、2 項規定,判決效力雖及於 z,若 z 卻欠缺事
前的程序保障,可適用第 507 條之 1,提出足以改變判
決結果的攻防方法,請求撤銷不利判決部分。

六、 突襲防止之要求

 聽審請求權的保障亦涉及另一個要求,即突襲性裁判。

 聽審請求權深入研討,當事人作為程序主體,而非程序客體,
裁判內容要讓當事人有攻防、表示意見的機會,須就法律見
解、事實或證據,在辯論終結以前讓當事人有辯論的機會,
否則就稱為突襲。不可根據未經辯論或表示意見的事實、證
據、法律

 不論採取辯論主義或職權主義,突襲性裁判皆須要防止。積
極面:聽審請求權之保障;消極面:突襲性裁判之防止。

 來自法院的突襲:不能讓當事人收到判決書才知道裁判之內
容。

 來自當事人的突襲:一造突然提出事實、證據,他造來不及
準備。第 386 條第 4 項規定便是防止突襲性裁判。

 突襲性裁判的型態:發現真實的突襲、促進訴訟的突襲以及
法律適用的突襲:

 發現真實的突襲:有兩種,推理過程的突襲、認定事實
的突襲。

 認定事實的突襲:法院認定當事人所未主張的事實。

7
 【例二】X 對 y 訴請返還借款,證人 z 作證時表
示某日 y 確實有向 x 借錢,但幾天後就陪同 y 一
起去還錢。X 當天未到庭或 y 一直否認收到金錢,
並未主張清償的事實,可是法院卻依照 z 之陳
述,認定 y 已清償,而判決 x 敗訴,這就是突
襲性裁判。

 第 278 條第 2 項規定,法院職務上所知的事實,
如調查證據所知的事實,雖可採為裁判的基礎
但在辯論終結以前、裁判以前,要讓當事人有
辯論機會,特別是對不利的當事人(前述之
x),要使其有辯論的機會,若法院加以採用卻
為賦予辯論機會,就是認定事實的突襲性裁判。

 推理過程的突襲:法院之事實認定推理過程,依經
驗法則、論理法則推論事實的過程或有關證據價值
的判斷,若不讓當事人知悉也會造成突襲性裁判。

 依照第 222 條第 1 項規定,法院如何認定、判


斷事實的真偽,採取自由心證主義。自由心證
就是對於證據的價值,在法律沒有規定時,法
院依論理法則即經驗法則予以判斷。

 如兩位證人證言所述的事實不一致,法官依何
者證詞認定 x 有無交付金錢的事實,這是自由
心證的問題。

 如:例二,x 提出一張借據,上面載明:茲向 x
界新台幣 100 萬元,特例此據為證。X 認為該
借據已記載明白,若 y 如未收受借款怎可能書
寫借據;但法院認定最多僅能證明有借貸合意
不能證明 x 有交付金錢的事實。若法院之心證,
不讓 x 得知,x 便可能會有其他證據未經利用,
造成突襲。

 促進訴訟的突襲

節省應花費之勞力、時間、費用和精神;或花費不必要
支出的力、時間、費用和精神。如應調查者未予調查、
不應調查者反而加以調查。

8
 法律適用的突襲

 為了防止突襲,法院應適度公開心證並表明法律見
解。

 法院裁判之正當性在於,立法的民主化及司法的民
主化。

 所謂司法的民主化,係指裁判的作成,事實認定與
法律適用皆屬法官的職責及權限,以貫徹法官知法
及法官獨立審判原則,但此並不表示法官的法律解
釋、法律適用的過程不必讓當事人參與,當事人沒
有陳述意見的機會、權利,能加以保障者才是司法
民主化。

 故突襲性裁判防止越澈底,比紹司法民主化越澈底。

 解釋論:第 199 條第 1 項所定之適當完全的辯論,


在裁判可能發生突襲的情形,法院應該公開心證表
明、法律見解。

 相關法規範:第 199 條、第 199 條之 1、第 278 條第


2 項及聽審請求權的相關規定;第 199 條第 1 項之修
正理由表明法院之裁判不能造成法律適用的突襲。

七、 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之功能-紛爭解決一次性、統一解決紛
爭之要求

 既然開啟訴訟程序、即盡可能利用開訴訟程序就有關連、相
牽連的紛爭予以解決,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的可能。民訴
法解決紛爭的手段是利用判決效力,特別是既判力,故擴大
訴訟制度解決紛爭的功能也包含擴大判決效力的主、客體範
圍。

 紛爭解決一次性:一個紛爭盡可能利用一道程序予以解決,
不要一個紛爭分成兩道以上訴訟程序予以解決。過分要求達
到紛爭解決一次性,將侵害聽審請求權的保障。

 統一解決紛爭:若同一紛爭涉及多數人,在多數人間要統一
加以解決。若在同一個訴訟程序上多數人均參與,法院所作
成判決效力及於該多數人間,即可統一加以解決。有助公益

9
層面之訴訟經濟、當事人之程序利益保護、確保法安定性,
防止裁判歧異並有助當事人對於司法的信賴。

 新訴訟標的理論便是在貫徹紛爭解決一次性的要求。但在於
同一原因事實中發生請求權競合的狀況下,僅就其中之一請
求權基礎存否進行攻防,因無法該權利存在,原告敗訴確定,
就另一個請求權未經兩造攻防,法院也未審理判斷,若生判
決遮斷效,將對當事人的聽審請求權和財產權造成影響,亦
會造成突襲性裁判。故紛爭一次性的要求和程序權保障兩者
如何衡平兼顧是重要問題。

八、 法的安定性、程序安定性、裁判安定性之要求

九、 劃一審理之要求-任意訴訟/便宜訴訟禁止原則

十、 公正程序請求權

十一、 諸要求之平衡及調和

第一章. 訴訟程序之開始及本案審判之對象

第一節. 訴訟之提起及訴訟之類型

一、 訴之意義及種類

(一)、訴之意義

 訴訟的意義可參考第 244 條第 1 項。

 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起訴應以訴狀為之,故為要式行為;應
記載當事人、訴訟標的及訴之聲明,此亦為訴之三要素,訴
訟必須具備兩造對立當事人,僅有一造當事人不成為訴訟;
應向法院為之。

 訴訟法之訴訟上請求,不僅為給付訴訟之請求權,亦包含確
認訴訟及形成訴訟等之請求,故請求不限於或不得等同於實
體法上請求權。

 廣義的訴訟上請求,包含訴訟標的與訴之聲明。訴之聲明汐
止要求法院唯一定內容的判決,條文係規定:應受判決事項
之聲明。

10
 訴訟即是原告對於被告主張一定之法律關係、權利義務或其
他事項,要求法院為一定內容的判決,而項特定法院所為之
訴訟行為。

(二)、訴之種類

 依據訴訟上請求之內容作為標準為區別:給付訴訟、確認訴
訟即形成訴訟。

 依據訴訟要素為單一或複數:單純之訴(當事人、訴之聲明、
訴訟標的皆為單一)、複雜訴訟(又稱合併訴訟,原告或被
告、或訴之聲明、或訴訟標的有兩個以上)。

 以是否利用既有訴訟程序而提起:原始提起之訴訟、訴訟中
的訴。

1.給付訴訟

 原告所表明、特定訴訟標的之權利主張係主張一定之給
付請求權,而要求法院下給付判決,請求法院判命被告
給付金錢、交付特定物、或為一定行為、不行為,即係
要求法院下給付判決。

 原告提起給付訴訴最重要目的係取得一個有執行力之給
付判決;若原告敗訴,原告所獲得之判決為確認判決,
法院確定原告所主張之權利或法律關係不存在。

 金錢請求權:【例一】X 對 Y 提起訴訟,主張 X 對 Y 有
100 萬元借款返還請求權,訴之聲明要求法院下給付判
決,拚命 Y 給付 X100 萬元。

 物之交付請求權:X 主張 A 車為其所有,被 Y 竊取,未經


X 同意便擅自使用

 行為、不行為請求權

 意思表示請求權

2.確認訴訟

3.形成訴訟

二、 訴訟類型及事件類型審理論

11
(一)、訴訟類型論

(二)、事件類型審理論

三、 起訴之程式及訴狀表明之程度

第二節. 本案審判之對象

第三節. 訴訟開始之效力

第二章. 訴訟主體與訴訟要件

第一節. 法院

第二節. 當事人

一、 當事人之概念-程序主體之意義

(一)、形式上當事人與實質上當事人

 當事人為訴訟上之主體,亦為程序主體。

 提起訴訟人即其相對人為當事人。

 形式上當事人:在民訴上具名作為原告、被告、上訴人或被
上訴人者。訴之三要素中所指之當事人即形式上當事人。

 實質上當事人:雖未具名作為形式上當事人,但其亦受判決
效力所及,特別在其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權利義務歸屬主
體情形。

 【例一】借款返還請求

 原告 X、被告 Y。聲明:請求法院拚命 Y 給付 X100 萬元。


權利:X 對 Y 之價金給付請求權。X 主張:某日 Y 向 X 買
受 A 車,約定價金 100 萬元,為此請求 Y 給付該價金。

 【例一】中,該權利義務之歸屬主體分別為 X 及 Y。故本
訴之形式上當事人與實體法上權利義務之歸屬主體相同,
即於實質上當事人並無區別。故本件區分實質上、形式
上當事人無何實益。

 【例二】代位訴訟(法定訴訟擔當)

 事實:X 對 Z 有 100 萬元價金債權,Z 對 Y 有 100 萬元借


款債權。原告:X、被告:Y。聲明:請求院拚命 Y 給付

12
Z100 萬元,由 X 代位受領。權利:Z 對 Y 之借款返還請
求權。事實及理由陳述:某日 Y 向 Z 借貸 100 萬元,已
屆約定清償期,尚未償還,Z 對 Y 有 100 萬元借款返還請
求權,卻怠於行使,X 為 Z 之債權人,依民法第 242 條以
自己名義行使債務人 Z 對 Y 之系爭權利。

 此為以訴訟方式行使代位權,X 在訴訟上所主張之權利
除代位權之外,最主要便是「債務人 Z 對第三債務人 Y
之借款返還請求權」。

 Z 為本案請求所主張實體法上借款返還請求權之權利人,
即該權利之歸屬主體,故為實質上當事人。

 X 依代位權就「Z 對 Y 之實體法上權利(借款返還請求
權)」有訴訟實施權。

 第 401 條第 2 項,X 為他人 Z 而為原告,故確定判決效力


及於實質當事人,即本件中之 Z。

 形式當事人為 X 和 Y;實質當事人為 Z 和 Y。

 代位訴訟中是否須將 Z 列為被告?X 受敗訴判決時,Z 得


否提起上訴?X 對 Y 之訴訟繫屬中,Z 可否就同一筆債權
對 Y 提起訴訟?--涉及 Z 在 X 對 Y 之訴訟中居於何等地位:
Z 為「Z 對 Y 之借款返還請求權」之權利歸屬主體,該權
利被 X 所遂行,故 Z 成為實質上當事人

 【例三】

 共有物返還訴訟

 【例四】

 選定當事人

(二)、二當事人對立構造、當事人對立原則

(三)、當事者權、程序主體權

1.概念釐清

2.辯論權

13
3.證明權

4.當事人公開

5.聲明不服權

6.事前與事後的程序保障

7.論語之裁判觀

二、 當事人之確定

三、 當事人能力-程序主體之資格

四、 訴訟能力-程序能力(行為)能力

五、 法定代理-程序能力之補足

六、 訴訟代理-程序能力之補充

第三節. 訴權及其他訴訟要件(本案判決要件)

一、 當事人適格(訴訟實施權)-訴權之主體要件

 我國未立法定義。

 實務(最高法院 31 年 11 月 19 日決議)承認訴權,認為要件
有三:對訴訟有訴訟實施權(當事人適格)、有權利保護之
必要(訴之利益)及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存在。

 學說指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存在:涉及本案請求有無理
由之問題。訴權:當事人適格為主體(觀)之要件;訴之利
益為客體(觀)之要件

 第 249 條第 1 項第 6 款中所稱之「其他要件」,即包含訴權。
故若欠缺訴權,得補正者,應先命當事人補正,逾期未補正,
始可裁定駁回。實務則是以訴訟判決駁回之。

(一)、當事人之概念及當事人適格之意義

(二)、當事人適格之一般判斷基準

(三)、各種訴訟類型之當事人適格

1.給付訴訟

2.確認訴訟

14
3.形成訴訟

(四)、第三人之訴訟擔當

1.法定訴訟擔當及任意訴訟擔當

(1).法定訴訟擔當

① 為擔當者及其所代表者利益之訴訟擔當

② 職務上當事人

③ 相關問題

(2).任意訴訟擔當

① 一般情形

② 選定當事人

③ 相關問題

2.法定訴訟擔當團體訴訟及任意訴訟擔當團體訴訟

(1).任意訴訟擔當團體訴訟

(2).法定訴訟擔當團體訴訟

(五)、固有必要共同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二、 訴之利益-訴權之客體要件

(一)、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訴之利益

(二)、各種訴之共通要件

(三)、各種訴訟類型之訴之利益

1.給付訴訟

2.確認訴訟

3.形成訴訟

三、 訴訟要件之分類、審理及裁判

(一)、訴訟要件之分類

1.有關法院、當事人、提訴程式及請求內容之訴訟要件

15
2.積極的訴訟要件與消極的訴訟要件

(二)、訴訟要件之審判

1.職權調查事項及抗辯事項

2.裁判資料之蒐集原則

3.訴訟要件判斷之基準時及其裁判方式

4.訴訟要件及祈雨本案請求之審判順序

(三)、本案判決欠缺訴訟要件之效果

四、 訴權理論及訴權作用

第三章. 複雜訴訟型態及訴訟繫屬告知

第一節. 客體合併及主體合併

一、 複雜訴訟型態之基本概念

(一)、存在意義及制度旨趣

 客體=訴訟上請求=訴之聲明+訴訟標的(狹義的訴訟上請求)。

 指訴訟客體或主體有兩個以上,亦即在同一訴訟有兩個以上
的訴之聲明、兩個以上的訴訟標的,或原告一方兩個人以上,
或被告一方兩個人以上,或原告、被告皆有兩個人以上,及
訴之聲明、訴訟標的或當事人有兩個以上,則稱為複雜訴訟
型態。

 從以下理由應承認複雜訴訟型態及其立法旨趣:發現真實、
避免裁判起歧異、當事人之程序利益保護和訴訟經濟維護
(節省當事人與法院之勞力、時間、費用)、促進訴訟、當
事人之公證程序請求權和適時審判請求權之保障。

(二)、種類及發生原因

 種類:訴之客體合併、共同訴訟及兩者同時發生。

 發生原因:

 合併訴訟、固有的合併:

16
一開始提起訴訟有兩個以上之客體或主體,及訴訟開始
即存在之合併型態。

 起訴以後始生之合併原因、後發的合併:

一開始起訴是單純的訴訟型態,在訴訟過程中,原告追
加或變更客體或主體,被告亦可能利用同一訴訟程序提
起反訴而增加客體或主體

 訴之種類:

 依請求之性質區分:形成、確認或給付之訴。或者是兼
具兩種性質。

 依訴之要素為單數或複數區分:單純或複雜訴訟型態。

 有無利用既有訴訟程序而提訴區分:無,則為固有獨立
起訴;有,則稱為訴訟中的訴,及原來已經提起訴訟,
因為原告追加或變更客體、主體而成為單純或複雜訴訟
型態,或被告在該訴訟程序中提起反訴、增加客體或主
體而成為複雜訴訟之情形。

二、 複數請求之客體合併

(一)、意義及要件

 第 248 條有規定,同一原告對同一被告可以提起數宗訴訟。

 同一和單一的概念不可混淆,單一即為一個原告或被告,同
一則是相同的原告或被告。同一原告、同一被告不一定是單
一原告或被告。

 數宗訴訟即係有兩個以上訴之聲明或兩個以上訴訟標的,或
訴之聲明及訴訟標的均兩個以上。

4.管轄權限制

 同一原告對同一被告若有數宗訴訟,原告可以向就其中
一訴訟有管轄權之法院合併提起訴訟,惟有專屬管轄者
不在此限。

 【例一】當事人:X、Y。聲明 1:交還 A 地;聲明 2:給


付 00 元。請求權基礎:1.民法第 767 條第 1 項所有物返

17
還請求權;2.民法第 179 條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或 3.民
法第 184 條第 1 項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

 管轄權

 數宗訴訟

5.事件種類限制

(二)、合併型態之非固定化

1.單純合併

(1).關連合併

(2).無關聯合併

2.預備合併

(1).互斥請求之預備合併

(2).並存請求之預備合併

3.選擇合併

(1).訴訟標的理論爭論下之選擇合併論

(2).請求並存或互斥選擇合併

4.重疊合併

(1).審判實務之重疊合併

(2).順位之重疊合併

① 詐害行為撤銷訴訟

② 行使優先購買權之訴訟

③ 階段訴訟之合併型態

④ 再審之訴並請求返還給付

5.競合合併

(三)、客體合併之審理、裁判及上訴

18
1.審理

2.裁判

3.上訴

三、 多數當事人之主體合併

第二節. 訴之 變更、追加及反訴

第三節. 第三人干預及訴訟參加

第四節. 訴訟告知及職權通知

第四章. 訴訟之審理及事案之解明

第一節. 審理原則即審理方式

一、 概說

二、 法院與當事人之任務分擔

當事人主義 職權主義

處分權主義 起訴開始 職權開始 公權主


表明審判對象(聲 聲明非拘束性
明拘束性、訴訟標
的特定)

終結訴訟 職權終結

辯論主義 當事人提出主義 得斟酌未提出事實 職權探


知主義

19
自認拘束原則 不受自認拘束

職權調查證據禁止 依職權調查證據

當事人進行主義(合意停止訴訟程序) 職權進行主義(訴訟指揮權)

 民訴之審理原則,首先涉及審判對象和審判結果之責任分配
原則,此和訴訟上訴訟主體之任務如何分擔有關。

 由誰主導、掌控?由法院,則稱為職權主義;由當事人,則
稱為當事人主義。

 涉及訴訟是否開始,對何人就何事項起訴請求法院審判,以
及訴訟何時終結。若當事人有主導權:處分權主義;若法院
有主導權:公權主義。

 涉及有關裁判基礎的事實、證據應如何蒐集。若當事人有決
定權、控制權:辯論主義;由法院依職權決定:職權探知主
義。

 涉及程序如何進行,如何時開庭、何時調查證據、辯論、程
序是否停止等等。若當事人有決定權:當事人進行主義;由
法院決定:職權進行主義。

(一)、處分權及其限制

1.意義、三層面

 第一層面:涉及程序是否開始,以及對誰開始。如:小
額、簡易及通常程序,起訴者要利用何種程序。

 第二層面:涉及審判對象、範圍之特定,即訴之聲明即
訴訟標的如何決定、表明或特定之問題。

 第三層面:涉及訴訟程序是否終結。如:捨棄、認諾、
撤回、和解及調解。

(1).第一層面:訴訟開始

20
 如何決定提起訴訟,以及紛爭解決方式之選擇,原則上
當事人具有紛爭解決方法之程序處分權或程序選擇權;
但在一定情形,其處分權受限制 。

 原告基於程序利益及實體利益二者斟酌之下,決定選擇
是否提起訴訟以及紛爭解決方式之選定。

 各種訴訟程序轉用之限制:

 通常、簡易(50 萬元以下或性質,如:本於票據有
所請求、定期利息、租金之請求或經界紛爭)和小
額(10 萬元以下)。

 三種程序之區別在於程序繁複、簡潔。越簡潔的程
序,越能保障程序利益。

 通常程序之事件,可經由雙方合意適用簡易程序。
因可保護當事人之程序利益及公益層面之訴訟經濟,
應尊重程序選擇權。但不可僅有原告單方決定而改
用簡易程序,因被告亦有利用通常程序之權利。

 通常程序之事件,亦可經由雙方合意是用小額程序。
因可保護當事人之程序利益及公益層面之訴訟經濟。

 但小額事件,不可合意適用簡易程序;簡易事件,
不可合意適用通常程序。因司法資源之合理運用、
國民公平利用訴訟制度機會之平等權保障及納稅人
財政負擔之問題。

 起訴之限制:

 可否利用一部請求,而適用較簡潔之程序?

 436 條之 16。原則:不得未適用小額程序而為
一部請求。例外:已向法院陳明餘額不另行起
訴請求。

 法理:維持公平、保護公益層面之訴訟經濟、
程序利益之角度。

 第 56 條之 1

21
 保護積極行使權利之人之訴訟權或訴權,而限
制他人提起訴訟之自由。

 立法旨趣在於,鼓勵積極行使權利之人,而不
保護在權利上睡覺之人。

(2).第二層面:審判對象

 開始訴訟程序,原告要決定請求法院審判之對象、範圍
為何。

 訴訟客體為何,起訴之原告具有決定之權能,不須經被
告同意。

 訴訟標的和訴之聲明即為法院審判之對象,為訴訟之客
體。

 法院不得就當事人未聲明之事項為判決(第 388 條)。

 原告限定法院審判之範圍,法院若就當事人未聲明之部
分為裁判,即構成訴外裁判,違反處分權主義。

 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款

(3).第三層面:訴訟終結

2.機能及根據

3.處分權主義之限制或緩和

(二)、辯論主義及其限制

1.意義、三命題

(1).第一命題:當事人提出主義

(2).第二命題:自認拘束原則

(3).第三命題:職權調查證據禁止原則

2.機能及根據

(三)、法院之闡明義務-協力義務

1.意義、機能及根據

2.有關處分權主義之闡明

22
3.有關辯論主義之闡明

(四)、職權進行主義及當事人進行主義

1.意義及機能

2.職權進行主義-訴訟指揮權

3.當事人進行主義-合意停止訴訟程序

4.審理契約-新審理模式

三、 審理方式之基本原則

(一)、言詞辯論之審理方式

1.意義及機能

2.言詞辯論之必要性及任意性

3.兩造聽審主義及一造辯論

(二)、言詞(審理)主義

1.意義及機能

2.言詞主義之例外-書面主義

(三)、直接(審理)主義

1.意義及機能

2.直接主義之緩和-間接主義

(四)、公開主義

1.意義及機能

2.公開主義之限制-不公開主義

四、 言詞辯論之訴訟行為

(一)、必要之言詞辯論

(二)、法院之訴訟行為

(三)、當事人之訴訟行為

1.與效行為

23
2.取效行為

第二節. 辯論準備及爭點整理

第三節. 舉證責任及毋庸舉證

第四節. 證據調查及事實認定

第五章. 訴訟程序之終了及判決效力之範圍

第一節. 依當事人意思終了

第二節. 終局判決

一、 概說

 原告提起訴訟,及生訴訟繫屬之效力。

 訴訟過程中,兩造為支撐訴之聲明及答辯聲明,提出法律上、
事實上、證據上之陳述、主張、聲明,盡其攻防能事。若訴
訟達到可為裁判之程度,法院應為終局判決。對此判決若敗
訴之當事人未於法定之不變期間聲明不服(上訴),判決即
告確定。判決確定之時,該訴訟程序即終了。

 訴訟程序之終了

 本案判決之確定。

 原告基於處分權主義而撤回起訴(第 262 條),訴訟繫


屬即自始不存在。

 原告基於處分權主義為處分行為,就訴訟標的為捨棄
(第 384 條),法院應本於其捨棄為原告敗訴之判決,
若未經合法上訴則告確定,確定後始終了訴訟程序。若
捨棄或認諾係因他造脅迫所為者,當事人即可對之提起
上訴,謀求救濟。

 被告基於處分權主義為處分行為,對訴訟標的為認諾
(第 384 條),法院亦要直接判決其敗訴,對該判決為
合法上訴亦告確定,確定後始終了訴訟程序。若捨棄或
認諾係因他造脅迫所為者,當事人即可對之提起上訴,
謀求救濟。

24
 和解(第 380 條第 1 項),與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
故亦有訴訟終了之效果,至於雙方之權利義務關係,係
一和解條件而定,且該和解內容生既判力,則為另外問
題。

 第 420 條,兩造得合意將事件移付調解,調解成立與訴
訟上和解有同一效力。

 因當事人之意思(訴訟行為)使訴訟終結之情形,此為積極
行為:撤回起訴、捨棄、

二、 判決種類及判決事項

(一)、判決、裁定及命令

(二)、終局判決及中間判決

(三)、聲明事項與判決事項

1.訴外裁判

2.一部容認判決

三、 判決之成立、確定及效力

(一)、判決內容之確定

(二)、判決書之作成

(三)、判決之宣示、公告及送達

(四)、判決之確定

(五)、判決之效力

1.羈束力及確定力

2.判決之無效

第六章. 聲明不服及事後救濟

25
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