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不法行使優先購買權與債權侵害

──最高法院 101 年度台上字第 371 號判決評釋


<陳忠五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一、判決
(一)事實概要

劉邱女士與藍女等三人,原為某筆土地共有人。劉邱女士對其他共有人起訴請
求分割共有物,訴訟進行中,藍女因積欠債務,經其債權人聲請查封拍賣其應有部
分,經數次流標再減價拍賣,最後由蘇男以約 300 萬元得標拍定。
蘇男得標拍定時,分割共有物訴訟已判決確定,藍女獲得分配新編一筆地號土
地所有權,劉邱女士當時已不再是土地共有人,惟因原共有人尚未辦理共有土地分
割登記,亦未向執行法院陳報共有物分割判決結果,致執行法院依土地登記謄本記
載,誤認劉邱女士仍為該土地共有人,乃通知劉邱女士,詢問其是否依共有人身分
行使優先購買權。劉邱女士接獲執行法院通知後,委託其配偶劉先生代為具狀聲請
優先購買,執行法院基於誤認,准予依拍定價額優先購買。劉邱女士取得執行法院
發給權利移轉證書後,即辦理土地分割登記及取得優先購買部分土地所有權。不久
之後,將優先購買部分土地以 360 萬元出賣並移轉所有權登記於第三人。
蘇男其後乃以劉邱女士及劉先生二人基於共同故意不法侵害的意思,明知劉邱
女士不再是土地共有人,無優先購買權,卻仍向執行法院行使優先購買權,致其無
從依拍賣程序取得優先購買部分土地所有權為由,先位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
或後段規定、第 185 條規定,請求劉氏夫妻二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另以劉邱女
士無取得該土地合法權源,卻受有取得該土地所有權之利益為由,備位追加依民法
第 179 條規定,請求劉邱女士返還不當得利。[~ 85]

(二)判決要旨

1.第一審法院見解

第一審法院審理結果 1,肯定「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後段」規定的侵權責任成
立,判令劉氏夫妻二人連帶賠償蘇男損害約 211 萬元。理由略以:
共有物分割判決為形成判決,一經確定,不待分割登記,即生消滅共有關係及
各自取得分得部分所有權之效力。共有人不得再就他共有人分得部分,依法主張係
共有人,更無優先購買權,此法律效果不因其主觀上知或不知而有異。本件劉邱女

1 見臺灣屏東地方法院98年度訴字第454號判決。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1
士既為共有物分割訴訟當事人,劉先生為其訴訟代理人,渠等就原共有土地業經分
割判決確定事實,自難諉為不知。惟渠等不僅消極未向執行法院陳報原共有土地業
經判決分割之情,更進而利用執行人員不知情而陷於錯誤機會,積極冒稱劉邱女士
仍為共有人,並具狀聲明行使優先購買權,使不知情執行人員誤將原應由業已得標
拍定之蘇男取得系爭不動產,改由劉邱女士優先購買,核其利用執行人員不知情陷
於錯誤,冒稱共有人而具狀聲明優先購買之欺罔行為,侵害蘇男之債權,妨礙其新
財產之取得,致其原已合法成立並生效之拍賣(契約)請求權因而陷於給付不能,
客觀上應屬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而其聲明優先購買之目的,在
排除拍定效力,渠等就蘇男因此不能取得拍賣標的所有權之結果,乃明知並有意使
其發生。

2.第二審法院見解

第二審法院審理結果 2,一方面否定「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及後段」規定
的侵權責任成立,他方面肯定「民法第一七九條」規定的不當得利返還責任成立,
判令劉邱女士返還其出售土地價額與優先購買權價額間差額約 60 萬元之不當利益
予蘇男。有關否定侵權責任成立部分,理由略以:
本件蘇男被侵害者,應屬「債權」。對債權之侵害,是否符合民法第一八四條
第一項前段所稱「權利」之要件,仍應視其受侵害之態樣而定。若債權受侵害之態
樣,係使該債權之歸屬消滅,或債權受侵害之態樣係使債務人免為給付,因此類債
權受侵害結果已使債務人免除其向債權人為給付之義務,債權人無從再由債務人處
獲得債權之滿足,就權利保障之本質而言,應可認屬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保
護之範圍,以維持法律效果間之衡平。至若債權受侵害之態樣僅為使債權人請求給
付標的之內容或性質有所變更,而非免除債務人之給付義務,債權人既仍得本於該
債權向債務人為請求變更後之給付,即難認債權受有侵害。系爭債權既因劉邱女士
行使優先購買權而無從實現,且蘇男亦無從再請求執行事件債務人即藍女為債務不
履行之損害賠償,其債權歸屬應已因而消滅,藍女亦免為給付,更無對蘇男負有債
務不履行損害賠償之義務,應可符合上開條項前段所欲保障之[~ 86]「權利」要件。
此外,法院就共有物所為分割之判決,於判決確定時,即發生共有人各自取得
分得部分所有權之效力,共有人自不再具有共有人身分,此項法律規定,並不因當
事人是否知悉而有差異。而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稱「不法」
,係指不依法律規
定或無法律依據之情形。劉邱女士就法律上不存在之優先購買權為行使,應符合上
開條文所稱「不法」之要件。
然查,因土地係採用登記制度,就一般社會大眾認知而言,係以登記結果為其
權利行使之權源,則共有物在分割判決確定後,尚未辦理分割登記之前,共有人之
身分是否已喪失,應非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完全認知無誤。參以劉氏夫妻二人於行使

2 見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0年度上字第56號判決。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2
優先購買權時,係 60 餘歲農民,而於判決分割確定後,就申請登記事宜,係經親友
介紹委由從業 10 餘年之楊姓代書辦理,楊姓代書雖證稱其知悉土地分割判決有形成
效力,於確定時即已取得單獨所有權,惟仍同時證稱就其認知仍係以登記為準,可
見長年辦理土地登記業務多年之代書,就分割判決及登記效力事宜,仍有錯誤認知
之情事,實難強求劉氏夫妻在法律智識不足情形下,能明確知悉分割判決之形成效
力及土地法上優先購買之要件。況劉邱女士於執行程序中並未主動積極表明其為共
有人並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而係執行法院來函通知詢問其是否要行使時,始被動
表示要行使,故劉氏夫妻陳稱係因不諳法律而誤以為在未經登記完畢前仍係共有
人,並信賴法院之通知始行使優先購買權,其並無侵權之故意,應可採信。
又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係指侵權行為人之加害方法,在法律評價上
係違背一般社會通念上所認知之善良風俗而言,且侵權行為人係故意為之,始符合
其要件。而本件劉氏夫妻並無明知無優先購買權而仍行使之故意情事,故蘇男依該
條項後段為請求部分,亦難准許。

3.最高法院見解

針對上開第二審法院判決,最高法院以該院 101 年度台上字第 371 號判決,廢


棄發回。最高法院廢棄理由,要點有二:
第一,原審一方面認為在共有物分割判決確定時,共有人即可各自取得分得部
分所有權,自不再具有共有人身分,此項法律規定,並不因當事人是否知悉而有差
異;另一面又認為實難強求劉氏夫妻在法律智識不足情形下,能明確知悉分割判決
之形成效力及土地法上優先購買之要件,理由不免前後矛盾。
第二,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係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
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查以一般人認知,於共有物判決分割後,不論有無登記,
即應各自取得其分得部分,與他共有人已無關涉。本件劉邱女士於分割判決確定後,
已委請代書代為申辦分割登記,似可認其知悉其已不具系爭土地共有人身分,則於
執行法院通知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時,似應有所疑問,卻仍刻意隱瞞,貿然以共有
人身分行使優先購買權,則其是否具備過失,仍有待斟[ ~ 87]酌,乃原審未遑查明
劉氏夫妻是否具備過失要件,逕認其並無明知無優先購買權而利用執行法院之不察
而行使之故意侵權情事,進而為蘇男此部分不利之判斷,不免速斷。

二、評釋
(一)問題提出

本件同時涉及侵權責任與不當得利問題。由於侵權責任部分係先位請求,因而
第一審法院及最高法院均僅就侵權責任部分予以論斷,未就不當得利部分予以審
究。反之,第二審法院在否定侵權責任成立後,另就備位請求之不當得利部分予以
論斷。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3
1.不當得利問題

本件第二審法院肯定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的理由,係以:系爭土地分割判決確
定後,即屬藍女單獨所有,劉邱女士自不得再以共有人身分,行使優先購買權,則
劉邱女士就法律上不存在之優先購買權為行使,並因而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致蘇
男受有無法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之損害,即屬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蘇男受
有損害,且此項財產權變動之事實,係基於行使優先購買權之結果而直接發生,符
合不當得利之要件。
問題在於,本件劉邱女士所受的「利益」,是否即是該法院所稱「取得優先購
買部分的土地所有權」?而蘇男所受的「損害」,是否即是該法院所稱「無法取得
優先購買部分的土地所有權」?劉邱女士所受利益,若真是「取得優先購買部分土
地所有權」的話,鑑於該部分土地所有權已因處分於第三人致無法返還,則依民法
第 181 條但書規定:「依其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者,應償還其價額」,
然而何以該法院在計算此一「價額」時,不是該部分土地所有權的客觀價額,卻是
其出售價額與優先購買權價額間的「差額」?
凡此問題,涉及本件不當得利法律關係中,受益人所受「利益」、受損人所受
「損害」
、受益人應返還客體及返還範圍的認定等問題,第二審法院判決理由構成,
是否正確無誤,不無討論餘地。

2.侵權責任問題

然而,本件重點不在不當得利,而在侵權責任。蘇男先位請求中,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或後段規定的侵權責任要件是否具備,理論或實務上特別具有啟
發意義,為本文探討對象。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
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關於本條項規範結
構,學者通說向來認為,本條項前段規定保護客體,以「權利」為限,後段規定保
護客體,除權利外,尚包括一般財產支出或純粹經濟利益等「利益」在內。從而,
侵害權利或利益,適用不同歸責原理。過失不法侵害「權利」
,依該條項前段規定,
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方法侵害「權利」
,依該條項後段規定,當
然更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過失不法侵害「利益」
,依該條項前段規定,則不負損害
賠償責任。只有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 88]方法侵害「利益」
,才依該條項後段規定,
負損害賠償責任 3 。
至於以最高法院見解為主的實務見解,整體而言,並未嚴格區別權利或利益,
分別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或後段規定,適用不同歸責原理 4。值得注意者,

3 通說見解的簡要說明,參閱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09年7月版,80-93頁。
4 實務見解的整理分析,參閱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第1冊:契約責任與侵權責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4
最高法院最近似乎有傾向採取通說見解的發展趨勢。最高法院近年來部分裁判明確
強調,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後段規定,為相異的侵權行為類型,其保護法益,
前段為「權利」
,後段為「一般法益」
(利益、純粹經濟上損失或純粹財產上損害等),
其主觀責任要件,前者以「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為已足,後者則限制須
「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兩者要件有別,請求權基礎相異,
訴訟標的自屬不同 5。
在上開通說暨晚近實務見解下,侵害行為肇致他人損害時,其所侵害的客體,
究為既存法律體系所明認的「權利」,或為一般財產上「利益」,其認定,將影響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或後段規定的適用,進而影響其主、客觀責任要件為何。
尤其是,單純因「過失」肇致他人損害時,侵權責任是否成立,將因行為所侵害者
係「權利」或「利益」,而有不同結論。
本件蘇男被侵害者,係其因拍定而就系爭土地得請求執行法院核發權利移轉證
書的權利,因劉邱女士行使優先購買權結果,而受有無從獲得滿足實現的損害。核
其性質,係屬「債權」侵害,且屬「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事件類型。關此,第一、
二審法院均同此見解,最高法院似亦無異見。從而,
「債權」係屬「權利」或「利益」,
其認定,將影響本件法律適用。
惟應強調者,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保護客體,既然包括權利及利 益
6
,則該段規定適用與否關鍵,在侵害行為人是否「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方法」
加損害於他人,不在侵害「權利或利益」。債權為「權利」與「利益」之議,於該
段規定並無特別討論必要或實益。故意不法侵害債權,當然有該段規定的適用。
反之,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保護客體,如果僅限於「權利」,不包[~
89]括「利益」,則在侵害行為人「過失」、「不法」侵害他人「債權」時,債權為
「權利」與「利益」之議,即有特別討論必要或實益。過失不法侵害債權,有無該
段規定的適用,將因所持見解不同,而有不同結論。
鑑於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的適用,限於故意不法侵害債權,其責任要
件嚴格,責任成立不易,則在過失不法侵害債權情形,討論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

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2008年12月初版,段碼66-78。
5 參閱: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314號判決;100年度台上字第1012號判決;100年度台上字
第943號判決;98年度台上字第1961號判決;98年度台上字第1843號判決;97年度台上字第1352
號判決;89年度台上字第2560號判決;86年度台上字第3760號判決。
6 學說上部分學者似乎認為,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後段規定保護客體,以「利益」為限,不包
括「權利」在內(例如,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 2000年9月新訂1版,151、153
頁、176-178頁;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2002年6月修訂2版,175-176頁;姚
志明,侵權行為法,2005年2月初版,6頁、61-63頁;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06年9
月修訂版,246頁)。實則,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方法侵害他人「利益」,如果可以成立該段規
定的侵權責任,則舉輕以明重,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方法侵害他人「權利」,更應可以成立該
段規定的侵權責任。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後段規定保護客體,解釋上似無必要排除「權利」。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5
段規定有無適用餘地,更足以突顯向來區別權利與利益而適用不同責任要件的見
解,是否合理妥適。
以下,分「故意不法侵害債權」與「過失不法侵害債權」7 二種情形,分別依據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後段規定,檢討本件蘇男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成立。

(二)故意不法侵害債權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保護客體,包括「債權」在內,並無爭議。關鍵


在於:行為人就損害發生(債權侵害),是否具有「歸責事由」?
歸責事由乃正當化行為人所以應負責任的法律理由,有「客觀歸責事由」與「主
觀歸責事由」之分。前者,指行為的「不法性」。後者,指行為人的「有責性」(故
。就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的解釋適用而言,客觀歸責事由,即是
意或過失)
侵害行為「背於善良風俗」,主觀歸責事由,即是侵害行為人具有「故意」。
本件劉氏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行為,是否可認為係屬「背於善良風俗」方法?
其是否具有加損害於蘇男的「故意」?

1.不法?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所稱「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


乃是一種「不法性」層次上的「加重不法行為」
。與一般不法行為相較,其不法程度
更為嚴重,認定上更加嚴格。
所謂「背於善良風俗」,係指侵害行為違反社會習俗、價值意識或倫理道德觀
念而言。在一個人與人之間處處利益衝突,高度自私自利,鼓吹自由競爭,並強調
自我承擔風險的現代社會,任何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通常同時即是侵害他人權利
或利益的行為。行為人採取的競爭手段或侵害方法是否「背於善良風俗」
,往往無法
純從行為客觀事實面加以觀察,必須參酌行為人對侵害事實的認知、其個人處境、
其行為動機或目的等主觀因素,予以綜合判斷 。
從而,侵害行為「背於善良風俗」作為一種「加重不法行為」,其所以構成「背
於善良風俗」,往往並非侵害行為相較於其他一般侵害行為,客觀上具有某種特殊
不法情事,而是侵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加損害於他人的「故意」!
因此,本件劉氏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行為,是否「背於善良風俗」,與其主觀
上是否具有「故意」,密切相關。
第一審法院所以肯定行為「背於善良風俗」,關鍵不在劉邱女士依法無優先購
買權卻行使優先購買權,而在劉氏夫[ ~ 90]妻分別為共有物分割訴訟當事人及訴訟
代理人,渠等就原共有土地業經分割判決確定事實,「自難諉為不知」,惟渠等不
僅消極未向執行法院陳報判決分割之事,更進而利用執行人員不知情而陷於錯誤機

7 關於過失不法侵害債權的相關問題,可參閱施懷閔,過失侵害債權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6
會,「積極冒稱」共有人具狀聲明行使優先購買權,其「欺罔行為」,目的在排除
拍定效力,乃「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
而第二審法院所以否定行為「背於善良風俗」,關鍵亦不在劉邱女士依法無優
先購買權卻行使優先購買權,而在依一般社會大眾認知,土地權利變動概以「登記」
為準,共有土地分割判決確定後尚未辦理分割登記前,共有人身分是否已確定喪失,
非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完全認知無誤,劉氏夫妻行為時為「60 餘歲農民」,實難強求
其在「法律智識不足」情形下,能「明確知悉」分割判決之形成效力及行使優先購
買權之要件,且其「並未主動積極表明」其為共有人並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而係
執行法院來函通知詢問時始被動表示行使,其因「不諳法律」並「信賴」法院之通
知始行使優先購買權,並無「明知」無優先購買權而仍行使之「故意」情事。
基於上述,如果完全排除侵害行為人主觀情事不論,單純從侵害行為客觀事實
面觀察,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的「不法性」
,其認定結果,往往不是尚未嚴
重到「背於善良風俗」程度,就是難以證明其有何「背於善良風俗」之處 。
由此可知,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的適用,關鍵不在行為是否「不法」,
而在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故意」,加重了行為不法程度,使得一般不法行
為,成為「背於善良風俗」行為。

2.故意?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所稱「故意」


,乃是一種「有責性」層次上的「加
重歸責事由」。與一般過失行為相較,其有責程度更為嚴重,認定上更加嚴格。
所謂「故意」,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未必故意)。然而,無論直
接故意或間接故意,均是一種侵害行為人內心的心理狀態,亦即侵害行為人必須有
「針對損害、認知其可能發生、有意使其發生」的心理狀態。此一心理狀態,一般
人事後從外觀往往難以得知,必須綜合侵害行為時的各種主、客觀情事,耗費相當
證據成本或程序勞費後,方足以推知侵害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
從而,「故意」存在與否,其認定結果,往往不是不存在,就是難以證明其存
在。審判實務上,不同法院間認定歧異的現象,亦屬常見。本件劉氏夫妻行使優先
購買權行為,主觀上是否具有「故意」,即是一例。
第一審法院所以認定「故意存在」,關鍵不在劉氏夫妻「明知」共有物分割判
決結果,而在其既已「明知」不再是土地共有人,自應「明知」無優先購買權,卻
不但未向執行法院陳報判決分割之事,反而利用執行人員不知情而陷於錯誤機會,
「冒稱」仍為共有人具狀聲明行使優先購買權,「目的」顯然係在排除蘇男取得拍
賣土地所有權。[~ 91]
而第二審法院所以認定「故意不存在」,關鍵亦不在劉氏夫妻「明知」共有物
分割判決結果,而在其「誤認」土地登記效力,以為共有土地分割判決確定後尚未
辦理分割登記前,仍未喪失共有人身分,且「考量其年齡、身分、法律智識不足」,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7
「難以強求其明確知悉」分割判決之形成效力及行使優先購買權之要件,加以其係
被動接獲執行法院來函通知後,始表示行使優先購買權,自難認定其「明知」無優
先購買權而仍行使。此外,劉氏夫妻委託辦理共有土地分割登記的楊姓代書,證稱
其亦誤認共有土地分割判決確定後尚未辦理分割登記前,共有人身分是否喪失或有
無優先購買權,仍以登記為準,以及劉氏夫妻系爭行為經檢察官以觸犯刑事詐欺得
利罪、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起訴,經法院判決無罪確定等事實,對第二審法院「故
意」存在與否的認定,應該亦發揮某種影響力。
在欠缺進一步事實前提下,本件劉氏夫妻是否果真具有「故意」,一時實在難
以判斷。第一、二審法院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結果,依自由心證判斷後,仍
出現歧異結論,毋寧可以理解。何況,依舉證責任分配原則,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
後段規定的「故意」,應由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的蘇男負舉證責任,更可見「故
意」此一要件證明不易。
總結上述,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的責任要件,無論「背於善良風俗」
或「故意」,其認定嚴格,證明困難,使得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情形,被害人(債權
人)往往無法依該條項後段規定,獲得適當有效的救濟。在此背景下,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有無適用餘地,將是被害人最終是否可以獲得適當有效救濟的關
鍵。

(三)過失不法侵害債權

相較於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同條項前段規定的責任要件,認定寬鬆,


證明容易。因「過失」、「不法」侵害他人債權,即足以成立侵權責任。過失概念的
客觀化及不法程度的寬鬆要求,使得過失及不法是否存在及其證明,顯然均比「故
意」、「背於善良風俗」等要件,較有利於被害人。
本件劉氏夫妻依法並無優先購買權,其如係「明知」無優先購買權仍行使之,
則無論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或後段規定,結論均屬相同,侵權責任成
立。惟其如係「不知」無優先購買權仍行使之,則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
定或後段規定,侵權責任成立與否,結論或將有所不同。
關鍵在於,劉氏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行為,是否可認為係屬「不法」?其就蘇
男所受損害,是否具有「過失」?此等問題的回答,有一前提:債權係一種「權利」,
其侵害,有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適用!

1.債權是否為「權利」?

(1)問題現況
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所稱「權利」
,包括各種人格權、身分權、物權、
準物權、智慧財產權等具有支配權或絕對權性質的權利,並無疑義。惟該[ ~ 92]段
規定所稱「權利」,是否包括「債權」在內,則有爭議。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8
學說上有採取「肯定說」,認為債權屬該段規定所稱權利者 8。亦有採取「否定
說」,認為債權非屬該段規定所稱權利者 9。另有採取「折衷說」,認為第三人侵害
債權致債權失其存在,債權人對債務人無從行使債權時,債權屬該段規定所稱權利,
債權如未失其存在,債權則非屬該段規定所稱權利者 10 。三說各據理由,意見相當
分歧。
實務上最高法院雖有不少裁判,解讀上可認為係採取「肯定說」或「折衷說」,
亦即不排除債權侵害得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但整體而言,最高法院
迄今仍未直接明確、穩定一貫的表示,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所稱「權利」,
包括「債權」在內 11。
針對上開問題,本件第二審法院顯然係採取「折衷說」見解。其指出:侵害債
權是否符合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稱「權利」要件,應視侵害態樣而定,若債
權受侵害之態樣,係使該債權之歸屬消滅,或係使債務人免為給付,因此類債權受
侵害結果已使債務人免除其向債權人為給付之義務,債權人無從再由債務人處獲得
債權滿足,就權利保障本質而言,應可認屬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保護範圍,
以維持法律效果間之衡平,至若債權受侵害之態樣,僅為使債權人請求給付標的之
內容或性質有所變更,而非免除債務人之給付義務,債權人既仍得本於該債權向債
務人為請求變更後之給付,即難認債權受有侵害。
基於上開見解,第二審法院認為劉氏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結果,使得蘇男因拍
定所生債權無從實現,亦無從再請求執行事件債務人為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其債
權歸屬已因而消滅,債務人亦免為給付,符合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所保障「權
利」之要件。
第二審法院認為「本件有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適用」,此項見解本
身,亦為最高法院所贊同。最高法院廢棄理由中,直接引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
段規定,指摘第二審法院未遑查明劉氏夫妻是否具備「過失」要件,逕認其並無明
知無優先購買權而利用執行法院不察而行使之「故意」侵權情事,不免速斷。

8 參閱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
,2000年9月新訂1版,160-161頁;林誠二,民法債編總
論-體系化解說,上冊,2000年9月初版,262頁;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2002
年6月修訂2版,173-174頁;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二冊,參、§2,二重買賣與撤銷訴權,2004
年7月增訂版,474頁。
9 參閱莊春山,侵害他人債權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6月,63頁以下;
王澤鑑,侵害他人債權之侵權責任,收錄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5冊,1987年5月
初版,217-226頁;王澤鑑,挖斷電纜的民事責任:經濟上損失的賠償,收錄於氏著「民法學
說與判例研究」
,第7冊,1996年10月版,101頁;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09年7月版,217-222
頁。
10 參閱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10年5月修訂版,214-216頁、243-244頁。
11 詳請參閱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第1冊: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
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2008年12月初版,段碼69-78。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9
(2)本文見解
由此可知,債權屬「權利」或「利益」之爭,因過失不法侵害債權有無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適用,我國學說與實務間,見解相當歧異,未能[~ 93]形成
穩定共識。
本文認為,權利與利益之間,本質並無不同,區別更是困難,嚴格區別權利侵
害或利益侵害,使之適用不同歸責原理,將可能導致價值判斷失衡,造成利益保護
的規範漏洞,既無必要,亦不正當,因而,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所稱「權
利」,應從寬解釋,包括債權等各種「利益」在內 12。
依此觀點,債權的種類、內容、型態,相當複雜多樣,往往同時具有權利與利
益雙面性格,依不同角度,有時是一種權利,有時是一種利益。債權名義上看似一
種「權利」,惟其究屬「權利」或「利益」,乃「虛假的議題」。將之解為係權利,
固然有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適用,將之解為係利益,同樣有該段規定的
適用。
在本文見解下,本件蘇男被侵害者,係因拍定得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無從獲得
滿足實現的「債權」,且侵害行為人非拍賣執行事件債務人,而係不法行使優先購
買權的第三人,屬「第三人侵害債權」事件類型,不涉及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
或契約責任排除侵權責任適用的問題,故本件當然有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
的適用。
「否定說」所以將債權排除於民法第 184 條第一項前段規定保護客體範圍之
外,主要理由如下 13 :一、債權性質上是一種請求權或相對權,僅存在於特定當事
人間,債權人對於給付標的物或債務人的給付行為並無支配力,鑑於債權不具有典
型社會公開性,第三人從外界難以知悉其存在、內容或範圍,而且同一債務人的債
權人有時甚多,侵害債權如動輒成立侵權責任,加害人責任將無限擴大,漫無邊際,
不合社會生活上損害合理分配原則;二、債權的保護,原本即是契約責任法的主要
任務,不宜一味經由侵權責任法加以保護,因過失侵害債權,通常多屬契約責任問
題,非屬侵權責任法規範領域,即使侵權責任亦有必要保護債權,亦應在例外情形
下,靈活運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及第 2 項規定,同樣可以提供合理救濟途徑,
發揮保護債權的功能,不應訴諸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從而,為保護債務
人的意思自由,維護社會經濟活動的競爭秩序,應限縮解釋民法第 184 條第一項前
段規定的「權利」範圍,使其不包括「債權」在內。
上開理由,固然言之成理,但以本件情形加以檢驗,其是否仍具有說服力,即
有疑問:
一、經由拍賣執行事件程序,本件蘇男因拍定所生債權,對其他可能享有優先

12 詳請參閱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第1冊: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
利」與「利益」區別正當性的再反省-,2008年12月初版,段碼79-171。
13 參閱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09年7月版,219頁。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10
購買權的「原共有人」而言,已經可以知悉該債權存在、其內容或範圍,具有「典
型社會公開性」
,而且債權人明確具體,僅為蘇男一人,並非無法特定的多數人,因
過失不法行使優先購買權,即使成立侵權責任,不至於造成加害人責任無限擴大,
漫無邊際,不合社會生活上損害合理分配原則的情形。
二、本件屬「第三人侵害債權」事件類型,劉氏夫妻與蘇男間並無契約關[~ 94]
係存在,蘇男因拍定所生債權,無法經由契約責任法予以保護,只能依據侵權責任
法請求救濟。例外情形下,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或第 2 項規定,鑑於該等
規定責任要件相當嚴格、證明又屬不易,在劉氏夫妻僅因過失不法侵害的情形,蘇
男將無法獲得合理救濟。
至於「折衷說」
,區別債權侵害是否導致債權歸屬消滅或債務人免為給付義務,
決定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有無適用餘地,其是否具有說服力,亦有疑問 。
蓋債權侵害態樣,變化多端,同一侵害行為,有時導致債權本身失其存在,有時僅
導致債權內容或性質變更,不影響債權繼續存在。區別債權歸屬是否消滅或債務人
是否免為給付義務,作為債權是否屬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所稱「權利」的
標準,似乎意味過失不法侵害債權的侵權責任,相對於契約責任而言,具有「補充
性」,唯有限於債權人依契約責任無法獲得救濟時,始能依侵權責任請求救濟。然
而,類此觀點,其依據何在?令人疑惑。
總結上述,第三人過失不法侵害債權是否成立侵權責任,關鍵在「責任要件是
否具備」,不在「債權是否為權利或利益」。債權存在與否、其內容或範圍難以具
體特定等「不確定性」,應經由不法、過失等既有侵權責任要件,適度控制責任成
立,合理限制責任主體範圍,並調和兼顧「債權保護」與「保障行為自由」或「維
護競爭秩序」等相衝突的價值。

2.不法

債權的侵害,往往是經濟活動自由、營業自由、市場公平競爭的結果。債權侵
害行為是否具有「不法性」
,不能一概而論,端視行為人是否違反交易市場上應遵守
的行為規範或行為準則,破壞公平競爭的交易秩序而定。於具體個案中,必須綜合
參酌行為人個人處境、市場地位、行為動機或目的、採取手段、影響程度等因素,
就相衝突的法益,從事利益衡量與價值取捨工作。
本件第一、二審法院均共同指出:共有物分割判決確定時,不待辦理分割登記,
即發生消滅共有關係及各自取得分得部分所有權之效力,共有人不得再就他共有人
分得部分,依法主張係共有人,更無優先購買權,此項法律效果,不因當事人主觀
上是否知悉而有差異。
所不同者,第一審法院基於上開理由,結合當事人主觀上的「故意」,認定劉
氏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行為,係「背於善良風俗」,其行為具有「不法性」(民法
第 18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的「加重不法」)。第二審法院則基於上開理由,脫離當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11
事人主觀上的「故意」,單純以劉氏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行為,「不合法律規定或
無法律依據」,認定其行為具有「不法性」(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的「一
般不法」)。
本件劉氏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行為,構成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所稱「不
法」,結論上可資贊同。優先購買權的行使,攸關拍定人權益甚鉅,無優先購買權
仍為行使,欠缺任何正當的、值得保護的利益或價值,為整體法秩序所不容,當然
應評價為「不法」。
可惜的是,第二審法院上開判決要[ ~ 95]旨,卻遭最高法院指摘。最高法院廢
棄理由指出:原審一方面認為在共有物分割判決確定時,共有人即可各自取得分得
部分所有權,自不再具有共有人身分,此項法律規定,並不因當事人是否知悉而有
差異;另一面又認為實難強求劉氏夫妻在法律智識不足情形下,能明確知悉分割判
決之形成效力及土地法上優先購買之要件,理由不免前後矛盾。
實則,第二審法院上開判決要旨,係在「適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
前提下,說明共有物分割判決的形成效力與優先購買權的行使要件,係「法律規定」
的結果,不問當事人是否知悉而有差異,只要依法無優先購買權仍為行使,客觀上
即具備該段規定的「不法」此一要件。至於第二審法院另提及一般人多誤認以土地
登記簿記載為權利行使依據,甚至專業代書同樣可能有此誤認,以劉氏夫妻年齡及
身分,實難強求其在法律智識不足情形下,能明確知悉共有物分割判決的形成效力
與優先購買權的行使要件等,係在強調劉氏夫妻並無侵權「故意」
。前者涉及「行為
不法性」此一客觀歸責事由,後者涉及「故意」此一主觀歸責事由,二者性質不同。
因此,行為的「不法性」與行為人的「有責性」,如應有所區別,嚴格而言,
第二審法院就此一部份判決,並無「判決理由前後矛盾」情形。最高法院此部分廢
棄理由,似有誤會。

3.過失

問題是,第二審法院既然是在「適用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前提下,
強調劉氏夫妻並無侵權「故意」,然依該段規定,「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
權利,均足以成立侵權責任,則何以其就劉氏夫妻有無「過失」一節,未進一步審
究?令人不解!
此一部分,正是最高法院指摘的重點。最高法院廢棄理由中,先引用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進而指出:以一般人認知,共有物判決分割後,不論有無登記,
即各自取得其分得部分,與他共有人已無關涉,劉邱女士於分割判決確定後,已委
請代書代為申辦分割登記,似可認其知悉其已不具系爭土地共有人身分,則於執行
法院通知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時,似應有所疑問,卻仍刻意隱瞞,貿然以共有人身
分行使優先購買權,則其是否具備「過失」,仍有待斟酌,乃原審未遑查明劉氏夫
妻是否具備「過失」要件,逕認其並無明知無優先購買權而利用執行法院之不察而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12
行使之「故意」侵權情事,進而為蘇男此部分不利之判斷,不免速斷。
最高法院上開廢棄理由,確屬的論,值得贊同。應說明者有二:
第一,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故意或過失原則上具有等價性,無論
何者,均足以成立侵權責任。鑑於「過失」認定寬鬆,證明容易,論證層次上宜先
審究「過失」是否存在,非有必要,不必審究「故意」情事。本件第二審法院既然
是在「審究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責任要件是否具備」
,而且已經認定劉氏
夫妻行使優先購買權行為構成「不法」,本應優先審究劉氏夫妻有無「過失」,卻捨
此不[~ 96]為,一味審究其有無「故意」
,並在強調其並無「故意」後,即遽下結論,
否定侵權責任成立。類此論證方式,確實如最高法院所言,「不免速斷」。
第二,最高法院引用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認為劉氏夫妻即使並非
出於「故意」,惟只要具有「過失」,亦足以成立該段規定的侵權責任。此項見解最
具啟發意義之處,乃最高法院認為,單純因過失不法侵害債權,得適用民法第 184
條 1 項前段規定,令侵害行為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從而,至少就本件而言,最高法
院係認為「債權」屬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所稱「權利」
,其侵害,有該段規
定的適用。惟在實際適用該段規定時,因過失不法侵害債權,是否僅限於債權本身
因侵害行為而歸於消滅,或債務人因而免為給付義務(所謂「債權歸屬侵害」)?最
高法院未如同第二審法院般,明確表明意見,其真正見解如何,未來仍有待觀察。
無論如何,本件劉氏夫妻不法行使優先購買權結果,導致蘇男因拍定取得的債
,即應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對
權無法獲得滿足實現,只要具有「過失」
蘇男負損害賠償責任。劉氏夫妻「明知」共有物分割判決結果,為確定的事實,即
使其「誤認」法律規定共有物分割判決的形成效力與優先購買權的行使要件,依據
土地登記簿上未喪失共有人身分的記載,於接獲執行法院來函通知後始被動表示行
使優先購買權,並非「刻意隱瞞」,惟衡諸其對蘇男損害的預見可能性及防免可能
性、當事人對系爭土地的利害關係、優先購買權行使時的客觀環境(於執行事件向
執行法院為之)等事實,以一般善良管理人應有的注意而言,應可合理期待其善盡
查證、詢問或確認工作,不應以其為 60 餘歲農民、法律智識不足為由,作為解免注
意義務的藉口。據此,似可認定劉氏夫妻具有「過失」,應依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一
項前段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 97]

編者註:
1.原刊載於台灣法學雜誌, 221 期, 2013 年 4 月 1 日, 85-97 頁。
2.本文經作者授權,由月旦知識庫重新編輯,以數位方式利用。
3.內文中 [~ 123]係表示原刊載刊物之頁碼。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221期,2013年4月1日,85-97頁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