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借名登記出名人之無權處分及借名人回復登記之

請求權基礎,兼論出名人之不法管理責任
──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評析──

詹森林(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判決摘要

被上訴人於民國 76 年 3 月,自行出面且以自己名義簽約,向訴外人購買二筆
土地,該訴外人將系爭土地移轉登記在上訴人甲(被上訴人之兄)名下,但所有權
狀由被上訴人保管,系争土地並由被上訴人利用而種植椰子樹。嗣後,上訴人甲未
經被上訴人同意・與知情之上訴人乙(甲之女)於 93 年 10 月就系爭土地訂立買賣
契约,上訴人甲並分别放 93 年 10 月及同年 12 月,將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乙。
被上訴人以起訴狀繕本之送達,終止借名登記之法律關係,並依民法第 767 條、第
113 條規定,請求塗銷甲、乙間關於系爭土地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且類推適用民法
第 541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判決甲應於將系爭土地回復登記為被上訴人名義。

第二審法院認定被上訴人與上訴人甲,就系爭土地有借名登記之契約關係,且
被上訴人之請求為有理由,遂維持第一審所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上訴人雖提起第
三審上訴,仍經最高法院判決駁回。最高法院於其判決理由中,除認為第二審判決
「經核於法並無違誤」外,並指出 1 :「系争土地係由被上訴人借名登記為甲名義,
為原審所合法認定,則雙方間有類似委任關係存在,甲擅將系爭土地出賣予乙,乃
違反借名登記之本旨,並無為被上訴人管理事務之意思,自屬無權處分,而非無因
管理。」[~49]

1
本文所述最高法院裁判,除特別註明外,均引自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1
本文擬藉此判決,探討 借名登記契約之出名人違反其與借名人之約定而處
分登記之財產時,該處分行為之效力為何?及 前述處分行為之相對人係屬惡意
時,借名人請求回復登記之請求權基礎為何?此外,本文並擬說明出名人上開行為,
是否構成無因管理?

關鍵詞

借名登記、無權處分、信賴登記、善意受讓、不當得利、回復登記、不法管理

評析

一、借名登記財產之無權處分
(一)問題提出
借名登記,指當事人約定,一方(借名人)將自己之既有財產或未來財產,登
記於他方(出名人)名下,他方就該財產允為出名人之契約(參見最高院 99 台上
1097 判決 2)
。借名登記契[~50]約,最高法院著有甚多裁判,足見實務之重要性 3 。

借名登記之財產,以土地為最常見,但實務上亦有股票(參見最高院 100 台上
1001、98 台上 2364 等裁判)
、存款(參見最高院 100 台上 1001、98 台上 57 等裁判)

汽車(參見 97 台上 2654、97 台上 1652 等裁判)等物品,為借名登記之標的物。

借名登記之財產移轉於出名人名下之後,出名人依借名人之指示處分該財產
者,係屬有權處分而有效,借名人不得對該處分有所異議,自屬當然。

出名人未經借名人同意,就借名登記財產與第三人訂立買賣、租賃、使用借貸
等債權契約者,基於債權行為之相對性,前述契約在其當事人之間係屬有效,不生
民法第 118 條無權處分問題。

有疑問者,出名人未經借名人同意,就借名登記財產為移轉所有權、設定地上
權、抵押權或質權等處分行為者,該處分行為之效力為何?有無民法第 118 條無權
處分規定適用餘地?

(二)本文見解
就此問題,本文作者曾表示 4:「出名人在名義上,既為登記財產之所有人或其
他權利人,且一般人僅得依據該名義,從形式上認定其權利之歸屬,故出名人就該
財產為處分者,縱其處分違反借名登記契約之約定,仍應以有權處分看待為原則;

2
依據 99 年度台上字第 1097 號判決,借名登記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方名
義登記,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就該財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
3
以借名登記為關鍵字,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100 年 9 月 5 日顯示之最高法院裁判共
318 筆。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最後瀏覽日期:100 年 9 月 5 日。
4
詹森林,借名登記契約之法律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3 期,2003 年 2 月 1 日,頁 132,
收錄於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第 5 冊,2007 年 12 月,頁 84。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2
但相對人惡意時,則應依無權處分規定處理(參見民法§118)
,以兼顧借名人之利益。」

(三)最高法院裁判
嗣後,最高法院裁判均持與本文作者相同之見解。96 年度台上字第 1487 號判
決稱: 「系爭土地如係簡○生公祭祀公業之土地,而借名登記予簡○川之被繼承人,
則於簡○川出賣予慶隆公司時,倘慶隆公司為惡意時,即應依無權處分之規定處理,
以兼顧借名者之利益。」。98 年度台上字第 76 號判決稱:「出名者違反借名登記契
約之約定,將登記之財產為物權處分者,對借名者而言,即屬無權處分,除相對人
為善意之第三人,應受善意受讓或信賴登記之保護外,如受讓之相對人係惡意時,
自當依民法第一百十八條無權處分之規定而定其效力,以兼顧借名者之利益。」本
件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謂:
「系爭土地係由被上訴人借名登記為甲名義,為
原審所合法認定,則雙方間有類似委任關係存在,甲擅將系爭土地出賣予乙,乃違
反借名登記之本旨,並無為被上訴人管理事務之意思,自屬無權處分,而非無因管
理。」

按民法第 118 條所稱之處分行為,係指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而言,不含債權


行為在內。買賣乃債權行為,並非[~51]處分行為 5,故買賣契約不生民法第 118 條
所定之無權處分問題,買賣標的物非屬出賣人所有,亦同 6。最高法院 92 年度台上
字第 2338 號判決稱:「依系爭協議書(契約)之約定,僅足令朱○泉負有使楊○慶
祭祀公業或楊○業指定之人取得系爭房地所有權之義務,應屬債權行為及負擔行
為,而非處分行為,即無適用民法第一百十八條規定之餘地。」可資佐證 7。因此,
前揭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上字第 1487 號及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所謂「出名
人出賣借名登記財產(土地)為無權處分」 ,尚欠精確。然而,該二判決之真意係認
為,出名人本於買賣契約,將標的物所有權移轉於第三人時,如該第三人就其出賣
人本於一事,係屬惡意(知悉) ,則該所有權之移轉即應依無權處分規定處理。就此
而言,該二判決仍值贊同。

無權處分行為之相對人是否惡意,係以該相對人於「取得權利(物權行為)時」 ,
是否知悉處分人無處分之權限,為判斷標準;至於相對人就該處分「訂立基礎原因
行為(債權行為)時」,是否知悉其債務人無處分之權限,則非關鍵所在 8 。因此,

5
參見最高法院 71 年台上字第 5051 號判例:「買賣並非處分行為,……」。
6
李宜琛,民法總則,1977 年 10 月,頁 348;王澤鑑,民法總則,2008 年 10 月,頁 539;施
啟揚,民法總則,2005 年 6 月,頁 313-134。
7
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586 號裁定、99 年度台上字第 265 號、98 年度台上字第 1838 號
等判决,均同此意旨。
8
參見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上字第 1165 號判決:
「土地法第 43 條所謂登記有絕對效力,係為保護
因信賴登記取得土地權利之第三人而設。倘第三人於訂立買賣契約時,雖屬善意,但於辦妥登
記取得權利前,如已知登記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而仍執意為登記,即難認其為信賴登記之
第三人,應不受土地法第 43 條之保護。查上訴人與陳○宏於七十九年四月十日簽訂系爭房地
買賣契約,價金為四百萬元固係實情,惟於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交付尾款二百萬元以前,被上
訴人業於七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委託律師林瑑琛以信函通知上訴人乙○○,告知其就系爭房地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3
出名人甲將借名登記之不動產出賣於乙,買受人乙於訂立買賣契約時,不知甲為該
不動產之出名人而非真正所有人,但在甲將系爭不動產之所有權移轉登記於乙之
前,乙已知悉該情事者,則乙仍為惡意,而非善意。

(四)不同意見及對該意見之評析
學說上,有認為出名人就登記財產所為之處分行為,縱有違反借名登記契約情
事,仍為有權處分,不論處分行為之相對人善意或惡意,均非無權處分。其理由為:
「借名契約並未如信託契約有其信託財產登記制度之公示要求(信託法§4) ,且受託
人違反信託本旨處分信託財產時,亦僅賦予受益人有聲請法院撤[~52]銷其處分之
權(信託法§18 I),在未撤銷前,仍屬有效,尚非無效或效力未定,因此,在借名
登記契約上,土地登記簿上登記名義人之公示外觀與效力,理應予以較強之貫徹,
以免立法者之價值判斷失衡。準此,形式上之權利人即出名者就該財產為處分者,
縱其處分違反借名契約之約定,仍應為有權處分,無再區分相對人是否為善意或惡
意,而異其契約之效力之理。此時,借名人在透過借名契約獲益之同時,即應自行
考量與承擔出名人違約處分財產之風險。至於借名人因此所受之損害,則由其依內
部關係之債務不履行或不當得利規定,返還其所受利益 9。」

依本文所見,前開反對意見尚有商榷餘地。

首先,最高法院一再強調,借名登記契約並非信託契約,而係類似委任之無名
契約 10 。因此,處理借名登記契約之問題時,不宜逕行參照信託法之規定,而應優
先適用民法委任之規定,委任亦無明文者,則應依據民法其他相關規定。

其次,信託法第 18 條就受託人違反信託本旨處分信託財產之行為,賦與受益
人聲請法院撤銷該處分之權利,且信託財產縱未經信託登記或信託表彰,只要處分
行為之相對人及轉得人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受益人亦得撤銷該處分(信託法
3 )。因此,本條立法精神,亦在於貫徹私法之一般原則:財產之形式上權利
§18II○
人(受託人)違反約定而處分財產致損害真正權利人(受益人)之利益者,應優先
保護真正權利人,而賦與其推翻該處分效力之權利。至於此項權利,究竟為撤銷權
(例如信託法§18),或無權處分之承認權(例如民法§118I),則僅為立法技術之細
節,無關價值判斷之宏旨。蓋信託之受益人行使撤銷權而聲請法院撤銷,與借名登

應有部分ニ分之ー遭其夫陳○宏及第ー審共同被告陳○三以不法行為擅為處分並要求停止辦
理移轉登記等情,為上訴人所不爭執,且有上開存證信函及回執可稽。上訴人二人係夫妻關係,
既已明知被上訴人與陳○宏就系爭房地所有權尚有糾紛,被上訴人之應有部分遭不法處分,自
應查明事實並暫停所有權移轉登記,乃竟於知悉後仍為所有權之移轉登記並各取得系爭房地應
有部分二分之一之權利,自難謂係善意第三人,其以土地法第四十三條置辯,尚無可取。」。
請另參看最高法院 88 年度台上字第 225 號判決。
9
吳從周/卓心雅,借名登記與無權處分,台灣法學雜誌,137 期,2009 年 10 月 1 日,頁 164。
10
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211 號、99 年度台上字第 1662 號、98 年度台上字第 76 號等判決。
請併參見詹森林,最高法院判決與信託法規定之比較分析,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1998 年 11
月,頁 231。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4
記之借名人主張無權處分而拒絕承認,均使得違反真正權利人利益之處分行為,對
真正權利人不生拘束力,兩者並無不同。從而,關於借名登記之出名人違反約定處
分登記財產時,其處分之效力問題,倘若參照信託法第 18 條,則亦應基於保護真正
權利人利益之原則,而解為借名人得主張該處分為無權處分,以資對抗處分行為之
惡意相對人。

再者,出名人違反借名登記契約之約定而處分登記財產時,如處分之相對人為
善意,借名人固應承擔出名人違約處分之風險,不得於外部關係上,主張該處分無
效、得撤銷或效力未定,僅得於內部關係上,依債務不履行等規定,向出名人尋求
救濟。惟相對人惡意時,則應改由該相對人承擔借名人不承認系爭處分之風險。

蓋善意之相對人與出名人交易時,不知該交易可能損害借名人之利益,自無法
被期待採取合理措施,以兼顧借名人之利益。惟相對人惡意者,則其與出[~53]名
人交易時,已明知該交易可能損害借名人之利益,立可事前取得借名人同意,以兼
顧借名人之利益;反之,借名人無論採取何種措施,均無法全面防止出名人擅自處
分登記財產之風險。因此,依據「優勢風險承擔」原則,在借名人與惡意之處分相
對人二者之間,應由後者承擔出名人違反借名登記約定處分登記財產之風險。

綜上所述,借名登記之出名人違反約定而處分登記之財產者,係屬無權處分,
故相對人善意時,固得依善意受讓規定取得該財產(參見民法§759-1II、§801、§948
等)
。相對人如為惡意,則應依民法第 118 條規定處理,除有該條第 2 項所定出名人
於處分登記財產後取得該財產權利之情事外,非經借名人承認,該處分不生效力;
借名人否認者,則該處分即確定不生效力。

二、借名人回復登記之請求權基礎
出名人違反約定,將登記之財產處分於惡意之第三人,而借名人否認該處分
者,借名人得依何項規定,請求將該財產回復登記為自己所有?

按借名人訴請出名人回復登記之前提為,出名人仍為系爭財產之登記名義人,
故該財產已經出名人無權處分而移轉登記於第三人名下時,訴訟上,借名人應先聲
明請求塗銷第三人為權利人之登記,使出名人再度成為登記名義人,再聲明出名人
應將該財產回復登記於借名人名下。

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679 號裁定指出,出名人將借名登記之財產以買賣


為原因移轉登記於惡意之第三者,借名人得主張該移轉登記依民法第 118 條第 1 項
規定為效力未定,並因借名人不予承認而確定無效,且於借名人終止其與出名人間
之借名登記契約後,惡意之第三人即應塗銷該以買賣為原因之所有權移轉登記。惟
惡意之第三人為何負有義務,應塗銷該以買賣為原因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亦即借名
人請求惡意第三人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之請求權基礎為何,最高法院本件裁定並未
指明。該事件原審(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98 年度上字第 8 號)判決要旨則為:「被
上訴人乙(借名登記之出名人)將登記其名下之系爭土地為物權處分移轉登記予知
情之被上訴人甲,對上訴人(借名登記之借名人)而言既屬無權處分,該處分行為
迄未經上訴人之承認,自不生效力。再審酌被上訴人於處分行為當時,應屬知其無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5
效或可得而知,依民法第 113 條規定,自均應負回復原狀之責任。是上訴人起訴請
求被上訴人甲應塗銷系爭土地之登記及被上訴人乙應將系爭土地移轉登記予上訴
人,洵屬有據。」

在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出名人(上訴人甲)將借名登記之


土地擅自移轉所有權登記於其知情之女兒(上訴人乙) ,借名人(被上訴人)遂終止
與與上訴人甲之借名登記契約,並依民法第 767 條、第 113 條規定,請求塗銷系爭
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且類推適用民法第 541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上訴人甲將系爭
土地回復登記為被上訴人名義。第一、二審法院及最[~54]高法院均認可借名人前
述請求權基礎。

本文以為,本件歷審法院上開關於借名人得逕行行使民法第 113 條及第 767 條


權利之見解,尚有商討餘地。

(一)民法第 113 條?
民法第 113 條規定:
「無效法律行為之當事人,於行為當時知其無效,或可得而
知者,應負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之責任。」

姑不論本條規定在立法論上之疑義 11 ,僅就解釋論而言,得依本條請求回復原
狀者,以無效法律行為之當事人為限。在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事件中,
上訴人甲(出名人)及上訴人乙所為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之行為,乃無權處分,
且因被上訴人(借名人)拒絕承認而確定不生效力。惟被上訴人並非該確定不生效
力之所有權移轉登記行為之任何一方當事人,自不得自行逕依民法第 113 條規定,
請求上訴人甲及乙回復原狀,而塗銷其二人就系爭土地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最
高法院本件判決認為被上訴人得依民法第 113 條關於回復原狀之規定,訴請塗銷
甲、乙二人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是否允當,非無可疑。

(二)民法第 767 條?
不動產之登記,不符應有之真實權利狀態者,該登記即屬妨害系爭不動產之所
有權,所有人得依民法第 767 條「所有權被妨害者,得請求除去之」
(所有權妨害除
12
去請求權)規定,請求塗銷該登記 。

應注意者,得行使民法第 767 條所定物上請求權(含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所有

11
王澤鑑,民法第 113 條規範功能之再檢討,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4)
,1983 年 4 月,頁 55-76;
詹森林,民法第 113 條與其他規定之競合關係、再論「民法第 113 條與其他規定之競合關係」
─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上字第 2102 號判決評釋,分別收錄於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2),2003
年 4 月,頁 3-31、33-56。不同意見,邱聰智,回到民法第 113 條─為締結法律行過失責任催
生,高雄大學法學論叢,3 卷 1 期,2007 年 12 月,頁 33-102;邱聰智,回復原狀的規範意義
─類型思維舉隅之,民事法學新思維之開展─劉春堂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8 年 5 月,
頁 327-362。
12
最高法院 88 年度台上字第 785 號判決;王澤鑑,民法物權,2010 年 6 月,頁 163、165;謝在
全,民法物權論(上),2010 年 9 月,頁 173。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6
權妨害除去請求權、所有權妨害防止請求權)之人,限於標的物之所有人。標的物
為不動產者,得行使本條所定請求權之人,為不動產登記簿上所登記之該標的物所
有人。而且,不動產登記縱有無效或錯誤情事,基於不動產登記之公示性,最高法
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2733 號判決 13、72 年度台上字第 798 號判決 14、72 年度台再字
第 20 號判決 15、[~55]82 年度第 2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16、93 年度台上字第 45 號裁
定 17及 93 年度台上字第 1886 號判決 18,均一再指出,在依法塗銷無效之登記或更
正錯誤之前,仍應由登記名義人行使民法第 767 條所定之請求權 19。

在借名登記,借名人自願將自己之財產登記於出名人名下,該登記自非無效或
錯誤,故對照最高法院前揭判決及決議,於借名登記財產依法回復登記為借名人所
有之前,得就該財產行使民法第 767 條所定所有權妨害除去請求權之人,更應為出
名人,而非借名人。從而,不動產借名登記之出名人違反其與借名人之約定,將該
不動產移轉所有權登記於惡意之第三人時,借名人雖得否認該處分而使其而確定不
生效力,但得對該第三人行使所有權妨害除去請求權而請求塗銷登記之人,仍為出
名人,而非借名人。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請求回復登記事件之歷審法
院,允許借名人逕依民法第 767 條請求塗銷登記,牴觸最高法院前揭判決及決議,
有待商榷。

(三)民法第 242 條

13
本判決要旨為:「土地登記(含登建築改良物登記)有絕對效力,系爭樓房既經登記為被上訴
人所有,而此登記又未經依法塗銷,所謂買賣係出於通謀虛偽云云,殊不足以動搖被上訴人就
系爭樓房之所有權存在。被上訴人係本於所有權而行使物上請求權,亦與本院五十三年台上字
第九○九號判例所示情形有間。」
14
本判決要旨為:「土地登記簿上現既仍登記訟爭之四百九十七之一號烟為上訴人所有,則縱有
登記錯誤情事,在依法更正其登記前,尚難謂訟爭土地非上訴人所有,不得行使所有物返還請
求權。」民事裁判發回更審要旨選輯(3),司法週刊雜誌社,1985 年 5 月,184 頁。
15
本判決要旨為:
「已登記之不動產物權,苟未塗銷登記,依土地法第 43 條規定,有絕對之效力,
不能承認同一不動產同時有另一所有權之存在,即使已登記之所有權其登記具有無效之原因,
必待塗銷登記後,真正所有權人始得行使其權利。」
16
本決議內容為:「土地登記簿既登記系爭土地為公司所有,則在未依法塗銷此項登記以前,難
謂公司非所有人,公司本於所有人地位,主張權利,即無不合。」依該決議提案意旨,決議內
容所稱「本於所有人地位,主張權利」,係指「本於所有人地位,對於無權占有系爭土地之第
三人請求返還土地」,亦即行使民法第 767 條所定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17
本裁定要旨為:「查我國民法就不動產物權採登記要件主義,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動產所有
權之有無,全依土地或建物登記簿登載之狀態為準;縱使登記原因有無效之情形,在該登記未
塗銷以前,其登記仍不失其效力,難謂登記名義人非所有人,其得本於所有人地位,主張權利。」
18
本判決要旨為:「依土地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力,縱登記有無效之原因,在塗銷登記前,其
登記對於真正權利人以外之第三人仍不失其效力。倘被上訴人並非真正權利人,系爭土地既登
記為上訴人所有,能否謂其不得本於所有權之作用,請求被上訴人返還土地,亦待研求。」
19
學者通說採相同看法,參見,王澤鑑,民法物權,2010 年 6 月,頁 149、164;謝在全,民法
物權論(上)
,2010 年 9 月,頁 170;劉春堂,判解民法物權,2010 年 10 月,頁 72;鄭冠宇,
民法物權,2010 年 8 月,頁 191(附其他裁判資料)。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7
在借名登記契約,當事人當然得約定,出名人應依借名人指示,將登記財產回
復登記於借名人或借名人指定之其他人。

當事人未約定者,由於借名登記契約性質上類似委任,且係為借名人之利益而
訂立,故借名人得類推適用民法第 549 條第 1 項規定隨時終止契約,並於終止後,
依民法第 179 條不當得利規定,請求出名人返還借名登記之財產;於此情形,該財
產為不動產者,借名人得請求出名人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回復登記) 20。[~56]

如前所述,出名人將登記財產無權處分予惡意之第三人,且該處分行為因借名
人拒絕承認而確定不生效力時,出名人得依民法第 767 條規定,請求第三人將該財
產回復為其所有,財產為不動產者,出名人得依民法第 767 條所定之所有權妨害除
去請求權,請求第三人塗銷出名人與第三人所為之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或地上
權、抵押權等其他權利之設立登記。

準此,在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中,一方面,上訴人甲(出名


人)與上訴人乙就借名登記之土地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乃無權處分,且因上訴
人乙為惡意,及被上訴人(借名人)拒絕承認,而確定不生效力,故上訴人甲得依
民法第 767 條規定之所有權妨礙除去請求權,請求上訴人乙塗銷甲、乙間之系爭所
有權移轉登記。他方面,被上訴人得於終止其與上訴人甲之借名登記契約後,依民
法第 179 條不當得利規定,請求上訴人甲將系爭土地移轉登記為被上訴人所有,且
甲經被上訴人請求,仍怠於履行其義務。因此,被上訴人得依民法第 242 條,前段
「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
規定,代位上訴人甲請求上訴人乙塗銷登記甲、乙二人間關於系爭土地之所有權移
轉登記。

被上訴人按前述方法塗銷上訴人甲、乙間之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使上訴
人甲回復為系爭土地之登記名義人後,即得再依終止借名登記契約所生之民法第
179 條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或類推適用民法第 541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上訴人甲
將系爭土地回復登記為被上訴人名義所有。

三、出名人之不法管理責任
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理由強調:系爭土地係由被上訴人借名
登記為甲名義,則雙方間有類似委任關係存在,甲擅將系爭土地出賣予乙,乃違反
借名登記之本旨,並無為被上訴人管理事務之意思,乃無權處分,而非無因管理。

依民法第 172 條規定,無因管理係指未受委任,並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


在借名登記之出名人違反其與借名人之約定,將借名登記之財產處分於第三人之情
形,出名人顯然並無為借名人管理事務之意思。就此而言,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
第 1114 號判決認為出名人前述行為不成立無因管理,固屬有據。

然而,民法第 177 條規定:「管理事務不合於前條之規定時,本人仍得享有因

20
參見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1331 號及 99 年度台上字第 1662、1424、1422、951 號等裁判。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8
管理所得之利益,而本人所負前條第一項對於管理人之義務,以其所得之利益為限。
前項規定,於管理人明知為他人之事務,而為自己之利益管理之者,準用之。」本
條第 2 項係所謂「不法管理」之規定,乃民國 88 年 4 月 21 日公布之民法債編修正
條文所增訂。

例如,乙以自己名義,且為自己利益,將甲所寄託之市價 100 萬元之物品,以


120 萬元出售並移轉所有權於丙時,如丙不知乙非標的物所有人,且丙之不知無重
大過失情事者,則丙因善意[~57]受讓而取得該物所有權(民法§801 及§948)
,甲不
得請求丙返還該物,但得依民法第 177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乙交付買賣價金,惟應
償還乙因訂立及履行與丙之買賣契約,所支出之必要或有益費用。

前述案例,乙之行為構成侵害甲所有權之侵權行為,故甲得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請求乙負損害賠償責任。此外,乙之行為乃無權處分甲之所有物,
致甲因丙之善意受讓而喪失該物之所有權,且乙因而受領丙所支付之價金,故甲亦
得依民法第 179 條規定,請求乙負不當得利之返還責任。惟甲主張乙應負侵權行為
責任時,僅得請求乙賠償標的物之市價 100 萬元,甲主張乙應負不當得利責任時,
亦僅得請求乙返還 100 萬元;但甲主張乙應負不法管理責任時,則得請求乙給付 120
萬元買賣價金扣除必要或有益費用後之餘額 21 。簡言之,甲對乙得主張侵權行為責
任、不當得利責任及不法管理責任,且就該三種責任所生之請求權,甲得依最有利
於自己之方式,自由選擇行使之。

在前述案例,乙之處分行為構成無權處分,如相對人丙為惡意,則甲得依民法
第 118 條第 1 項規定拒絕承認乙之處分,並依民法第 767 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規定,
請求惡意之丙返還無權占有之標的物。惟應注意者,於此情形,甲亦得不主張民法
第 118 條第 1 項及第 767 條規定之權利,而主張乙之行為構成民法第 177 條第 2 項
所定之不法管理,並請求乙給付 120 萬元買賣價金扣除必要或有益費用後之餘額 22。

換言之,民法第 177 條增訂第 2 項不法管理之立法目的,在於嚇阻不法管理之


發生,並彌補侵權責任與不當得利規定對被害人保護之不足 23。基於此項立法目的,

21
王澤鑑,債法原理第 1 冊,1999 年 10 月,頁 402-403;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2008 年
8 月,頁 118、129;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2010 年 9 月,頁 259;林誠
二,不法管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1 期,2005 年 6 月,頁 149-153;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編
通則,2010 年 9 月,頁 64。
22
於此情形,甲亦得依民法第 118 條第 1 項規定,承認乙之無權處分,並對乙主張侵權責任及不
當得利責任。惟如前所述,甲仍不得依侵權責任或不當得利責任之規定,請求乙給付扣除必要
或有益費用後之 120 萬元買賣價金之餘額。
23
民法第 177 條第 2 項立法理由:「明知係他人事務,而為自己之利益管理時,管理人並無「為
他人管理事務」之意思,原非無因管理。然而,本人依侵權行為或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損害賠
償或返還利益時,其請求之範圍不及於管理人因管理行為所獲致之利益;如此不啻承認管理人
得保有不法管理所得之利益,顯與正義有違。因此宜使不法之管理準用適法無因管理之規定,
使不法管理所生之利益仍歸諸本人享有,以除去經濟上之誘因而減少不法管理之發生,爰增訂
第二項。」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9
在適用本條項規定於前述案例時,自然無須區別不法管理人所為管理行為(處分行
為)之相對人係屬善意或惡意。

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理由稱:


「上訴人甲擅將系爭土地出賣予
上訴人乙,乃違反借名登記之本旨,並無為被上訴人管理事務之意思,自屬無權處
分,而非無因管理。」。

按本件上訴人乙經事實審法院認定係屬惡意,故被上訴人得主張上訴人甲[~58]
移轉系爭土地於乙乃無權處分,而不主張甲之行為構成民法第 172 條之適法無因管
理或民法第 177 條第 2 項之不法無因管理。經仔細閱讀本件歷審判決,被上訴人自
始至終主張甲之行為構成無權處分,而從未依民法第 177 條規定主張其權利。在此
情形下,最高法院本件判決前述判決理由,並無問題。易言之,對被上訴人而言,
上訴人甲擅自移轉登記系爭土地所有權於乙,既構成無權處分,也構成不法管理,
被上訴人得就二者選擇其一而為主張。被上訴人選擇主張無權處分,並依民法第 242
條代位權規定,請求塗銷上訴人甲及乙之所有權移轉登記後,再依其與上訴人甲之
約定或不當得利等法律規定,請求上訴人甲將系爭土地回復登記為被上訴所有時,
上訴人甲及乙不得抗辯被上訴人僅得主張不法管理而不得主張無權處分。

惟被上訴人亦得放棄系爭二筆土地之所有權,故不依無權處分規定,請求塗銷
上訴人甲、乙間之所有權移轉登記,而改為主張上訴人甲之行為構成民法第 177 條
第 2 項之不法無因管理,並請求甲給付扣除甲、乙買賣契約必要及有益費用後之價
金餘額。就此而言,最高法院本件判決稱上訴人甲之行為「自屬無權處分,而非無
因管理」,尚有澄清必要 24。

四、結論
本文認為,借名登記之出名人違反契約約定,將登記在其名下之財產處分予惡
意之第三人者,應依民法第 118 條無權處分規定處理,以兼顧借名人之利益。最高
法院近年來一貫裁判均採此見解,本件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亦然,值得贊
同。

出名人所為之無權處分經借名人拒絕承認者,即確定不生效力,應由出名人以
系争財產所有人地位,向惡意之第三人行使民法第 767 條之物上請求權。借名人應
依民法第 242 條代位權規定,代位出名人行使該物上請求權,請求惡意之第三人塗
銷其就登記財產取得權利之登記,再由借名人依終止契約後之不當得利關係,或類
推適用民法第 541 條第 2 項規定,請求出名人將該財產回復登記為借名人所有。最
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114 號判決准許借名人直接依民法第 767 條及第 113 條規
定,請求出名人及惡意之第三人塗銷借名登記財產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似欠允當。

出名人無權處分借名登記之財產者,借名人固得視該處分行為之相對人係善意

24
本件上訴人甲、乙之買賣契約及移轉系爭土地所有權之物權行為,均成立於民國 93 年 10 月以
後,已在民法第 177 條第 2 項增訂條文施行日(89 年 5 月 5 日)之後,故上訴人甲之行為有
該條項規定之適用。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10
或惡意,而依無權處分、侵權行為、不當得利等規定,主張其權利。但不論處分行
為之相對人係善意或惡意,借名人均得主張出名人之處分行為構成民法第 177 條第
2 項所定之不法無因管理,並依該條項規定,請求出名人給付其因不法管理所得之
利益。[~59]

編者註:
1.原刊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 期,2011 年 10 月 15 日,049-059 頁。
2.本文經作者授權,由月旦知識庫重新編輯,以數位方式利用。
3.內文中[~123]係表示原刊載刊物之頁碼。

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86期,2011年10月15日,49-59頁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