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間接代

間 代理


陳自強•臺灣
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作者文獻

摘要 整之必要,如何調整,應為建構現
代事務處
處理法所無法
法逃避的課題。

受任人以自己名義但為委託人
關鍵詞
詞:間 接 代 理 、 本 人 不 公 開 代
計算而訂立之契約,並非民法代理
一般規定適用的對象,學說稱為間 理、行
行紀、直接代
代理、代理公開
開原

接代理。臺灣民法並無關於間接代 則

理之一般規定,委託人與受任人、 目次
受任人及第三人分別發生獨立的法
律關係,基於契約相對性原則,委 壹、問題
題之說明
託人與第三人間並無直接契約關 貳、間接
接代理之概念
係,間接代理因而不是一個非由法 參、臺灣
灣間接代理之法
法律關係
律秩序承認不可的法律制度。有鑑 肆、委託
託人與第三人之
之關係
於受任人乃經手他人事務之人,事 伍、結論

務處理經濟上之利益或不利益終歸
委託人,歐陸國家至少對行紀之委
壹、問題
題之說明
託人設有保護委託人之規定或承認
委託人與第三人間之直接請求,而 一方委託他方處理事務,事務之
形成間接代理法則。臺灣民法並未 處理,若
若須以法律行為
為為之,依民法
法第
有間接代理法則之明文,是否有調 103條: 「代理人於代
代理權限內,以
以本

DOI:10.3966/1
D 17271762201809
90061004

62 月旦民 商法雜誌(No.61)2018.9
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發 者,可謂事務之本人。歐陸法系,代理
生效力。前項規定,於應向本人為意思 因有間接代理而有直接代理之名,但間
表示,而向其代理人為之者,準用 接代理並非代理的型態。歐陸民法典少
之。」之規定,唯有當委託人授予代理 有間接代理一般性規定,而是從委任之
權予受任人,受任人並以委託人名義為 規定推知有間接代理之存在,他方面,
法律行為,代理行為之效果方直接歸屬 在商法典(民商分立國家)或實質意義
於本人,該法律行為若為契約,委託人 的商法(民商合一國家)中規定行紀、
1
成為契約當事人 。受任人以委託人名 承攬運送等以間接代理處理他人事務之
義訂立之契約,有代理法則之適用,乃 契約類型。臺灣民法也遵循此一傳統,
直接代理型態之法律行為事務處理。無 代理一般規定並無間接代理之明文,間
論委託人是否授予代理權,受任人若以 接代理型態之事務處理,規定在委任
自己名義訂立契約,則自為契約當事 (民法第541條),並在債各規定行紀
人,但委任事務處理所收取之金錢、物 及承攬運送。
品、孳息或權利,基於委任關係,應移 歐陸直接代理之承認乃經漫長的
轉於委託人(民法第541條)。 歷史發展。羅馬共和時期的經濟生活較
受任人以自己名義但為委託計算 為簡單,主要仍透過家子或奴隸等從屬
而訂立之契約,並非民法代理一般規定 之人為交易行為。此等從屬之人因處於
所適用的對象,學說稱為間接代理 家 父 權 (patria potestas) 之 支 配 , 法 律
(Mittelbare Vertretung; Indirekter 上,無法獨立擁有財產,其所取得之物
Vertretung) , 法 文 稱 無 代 理 權 之 委 任 均歸家父(pater familias)所有,且因羅
(mandat sans representation),日本商法 馬 法 基 於 不 得 為 他 人 負 義 務 之 觀 念 (D
稱為取次行為(第502條第11款)。無 45, 1, 38, 17),不承認直接代理,從屬
論直接代理或間接代理,委託人均為事 之人與交易相對人(第三人)所訂立之
務處理經濟上利益及不利益最終之歸屬 契約,自為契約當事人,除非透過附加

1
事務之本人,在委任,立法者稱為委任人;行紀,則稱為委託人(民法第 578 條等規
定),居間雖與代理無關,但也屬於事務處理契約範疇,居間契約之本人,也稱為委託人
(民法第 571 條)。因委任亦為委託處理事務,委任人稱為委託人,亦無不可,因而本章
所謂「委託人」泛稱事務之本人,包括委任之委任人及行紀之委託人。受任人則作廣義
解,並不限於委任之情形。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63
之訴的運用,使家父對從屬之人與第三 法,透過自由人進行交易,也構成間接
人訂立契約所生之債務負責,否則,第 代理 6 。正如在給付串聯,第一出賣人
三人對家父並無訴權 2 。中世紀,商事 X出賣某物予M,M受領該物後再將同
需要迫使註釋及後註釋法學家與教會法 一標的物出售予Y,並使Y取得標的物
發展出經理人制度。自然法學家格老秀 之占有,M分別與X及Y發生買賣關
斯[Grotius (1583-1645)]在De lure Belli 係,無待法律特別承認。於間接代理,
ac Pacis (II, 11, 18)指出:「代理人直接 受任人也各自與締約相對人(即第三
為其本人取得權利,其行為乃基於本人 人)及委託處理事務之委託人發生互相
3
之委任 。」1792年普魯士普通法揚棄 獨立之法律關係。準此,迥異於直接代
代理否定說,承認代理一般觀念,在 理為能在法律體系安身立命,歷盡滄
「 Von Vollmachtsaufträgen 」 一 章 , 以 桑,終底有成,間接代理作為交易型態
222個條文(I. Teil, 13. Titel, §§ 5-227)規 乃經濟現實的存在,立法者的工作不外
4
定所有可能的代理型態 。意定代理之 乎對此現實存在的交易現象,尊重法律
5
承認,在18世紀末已成為共識 。 關係的獨立性乃至於契約相對性,或基
非實際締約之代理人與本人間發 於一定考量,例外地承認非契約當事人
生契約關係,須有特別的法律依據,反 亦有直接請求權。
之,契約關係發生在實際締約當事人 代理行為效果歸屬於本人,以表
間,並不需要特別理由,間接代理因而 明代理意旨為必要,並非代理制度事物
不是一個非由法律秩序承認不可的法律 本質所必然。英美法第三人與本人直接
制度。縱然在不承認直接代理的羅馬 契約關係之發生,並不以代理人以本人

2
關於羅馬法附加之訴,詳見陳自強,轉用物訴權論,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5 期,2018 年
3 月,9-10 頁。
3
Schmitthoff, Ag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Study in Comparative Law, in CLIVE M.
SCHMITTHOFF’S SELECTED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KLUWER 306, 309 (1998).
4
Muller-Freienfels, Legal Relations in the Law of Agency: Power of Agency and Commercial
Certainty, 13 AM. J. COMP. L. 196, 215 (1964); Staudinger/Eberhard Schilken (2014)
Vorbemerkungen zu §§ 164 ff., Rn. 3-4.
5
Staudinger/Schilken, aaO., Rn. 9.
6
Schmoeckel, in: Historisch-kritischer Kommentar zum BGB, Band I, Allgemeiner Teil, 1.
Teilband, Tübingen 2005, §§ 164-181, Rn. 3.

64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名義為必要,僅須為他人利益而為行為 一部分,因此將側重本人與代理人之外
即可,從而受任人受託為法律行為事務 部關係的探討。
處理,為委託人利益而為行為,第三人
若不知有委託人之存在,以為交易交涉 貳、間接代理之概念
對象即為將來契約當事人,在英美法,
一、以自己名義為本人利益
乃 所 謂 本 人 不 公 開 代 理 (undisclosed
agency)。 間 接 代 理 與 本 人 不 公 開 代 理 間接代理作為與直接代理相對稱
是否具有相同意涵,而得等量齊觀?歐 之法律概念,始作俑者為歐陸在19世紀
陸間接代理,委託人、受任人及第三人 所確立的代理公開原則 8 。英美代理法
三方之法律關係是否已有相當一致的法 並不採此原則,無與歐陸法間接代理完
則,而可稱為「間接代理法則」者,而 全相同的概念。
得與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並 (一) 為本人利益
駕齊驅?臺灣法有明文的間接代理類 於直接代理,在代理權授予範圍
型,特別是行紀(第576條以下)的規 內代理人所訂立之契約,法律效力直接
定,是否為歐陸間接代理法則之忠實繼 歸屬本人,交易經濟上所生的利益或不
受?抑或有所取捨,而捉襟見肘,無法 利益當然也由本人承受及負擔。在間接
滿足實務之需要?等等問題的解答,不 代理,交易經濟上的利益及不利益不歸
僅具有比較法意義,更關係到代理法是 由實際締約之受任人承受及負擔,受任
否能符合交易實際需要的疑問。 人所為的交易,法律上是自己的,但經
個人先前已草成「英美法本人不 濟上是本人的。就交易經濟上利益與不
公開代理」一文,觀察英美法代理概 利益不歸受任人之點,間接代理與直接
念、本人不公開代理來龍去脈及基本法 代理並無不同。
律關係,本文一方面探討功能差堪比擬 德國學者雖有認為受任人並未公
7
的間接代理 ;他方面,也是個人關於 開為本人利益而訂立契約,為間接代理
多角關係非契約當事人請求法理研究的 之特徵 9 ,但第三人是否知道受任人係

7
關於間接代理,林于人,間接代理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論
述甚詳,極有參考價值,可供參考。
8
Staudinger/Schilken, aaO., (Fn. 4), Rn. 13.
9
MüKoBGB/Schubert, 7. Aufl., 2015, BGB § 164, Rn. 39.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65
為本人之利益進行交易,無關宏旨。第 geschäft),基於該契約,行紀人負有將
三人明知行為是為本人之利益,甚至知 交易所得轉給委託人之義務 10。
道本人為何人,在行紀,比比皆是。間 在受託買賣商品情形,行紀人若
接代理理解為以自己名義為本人之利益 有相同商品,與第三人為動產之買賣,
為法律行為即可。 可能為自己(自己行為),也可能為委
行紀者,謂以自己名義為他人計 託人之利益,抑有進者,相同商品之委
算,為動產買賣或其他商業上交易,而 託,亦可能來自不同人之委託,行紀人
受報酬之營業(民法第576條),德國 係為何人利益而為交易,可能發生認定
商法第383條第1項:「稱行紀人者,乃 問題。行紀人之交易係自己行為或為他
以以自己名義,為他人計算,為動產及 人之計算,不能完全取決於行紀人內心
有價證券之買賣為營業之人。」雖規定 的意思,應解釋行紀人之行為 11 。交易
以動產及有價證券買賣為對象,但其他 若依其種類為客觀上他人事務,如委託
標的,如土地或出版書籍,依德國商法 出售特定動產,若無反對證據,應認為
第406條第1項亦得為行紀交易之對象。 是為委託人而為,行紀人若為自己之利
承攬運送雖也屬於間接代理,但因不涉 益而為,可能構成侵占。反之,在種類
及所有權的變動,僅有契約關係存在, 物買賣,如有價證券,行紀人可能自己
法律關係並不複雜,在間接代理理論的 也有同種之物,或有其他委託,無法推
討論上,遂以動產買賣之行紀為中心。 定是為特定委託人為交易。在委託買
委託人、行紀人及第三人形成典型三角 入,不存在客觀上他人事務,只能從帳
關係:第一,委託人與行紀人間之行紀 簿之記載,或特別之保管等,認定是為
契約,以行紀契約為基礎而發展;第 何人之計算為交易 12。
二,行紀人與第三人間的實施行為 (二) 未表明代理意旨
(Ausführungsgeschäft) , 此 又 可 能 有 債 間接代理與直接代理差異的關鍵
權行為及物權行為之別;第三,委託人 處,在於間接代理之受任人係以自己名
及 行 紀 人 間 之 結 算 契 約 (Abwicklungs- 義為法律行為,以契約當事人資格與第

10
Oetker, Handelsrecht, 4. Aufl., Berlin Heiderberg New York 2005, S. 249.
11
Canaris, Handelsrecht, 24. Aufl., 2006, § 30, Rn. 64.
12
Canaris, aaO., Rn. 65.

66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三人訂立契約 13 。若無法期待第三人知 誤法則處理,但遭到反對 16。
道契約關係並不發生在實際締約之人
二、處理他人事務
時,受任人為契約當事人。此時,若受
任人獲得授權為本人之利益及風險為行 在代理權授予獨立性原則下,代
為時,構成間接代理。代理人雖有以他 理權授予僅使代理人取得代理權,而不
人名義為行為之意思,卻無法期待第三 發生權利義務關係,因此不是債之發生
人知道此事;換言之,代理意思第三人 原因,代理權授予獨立於基礎關係,代
既不知亦不可得而知時,因無法解釋有 理與委任分離,有代理未必有委任,有
14 委任未必有代理,歐陸代理法在法律概
代理意旨之表明,不構成直接代理 。
代理人縱被授予代理權,內心雖不欲負 念世界可以與契約法自成一格,與契約
擔契約義務取得契約權利,但未揭露代 關係完全獨立。相對於此,間接代理欠
理 意 旨 , 依 德 國 民 法 第 164條 第 2項 規 缺他人行為的效果歸屬關係,獨立於事
定:「以他人名義之意思若未表示出 務處理關係之「間接代理權」乃至於
來,則欠缺以自己名義之意思而為行 「間接代理權授予行為」,均屬畫蛇添
為,並不受斟酌。」代理人不得以意思 足。受任人與第三人交易所生的經濟上
表示內容錯誤撤銷代理行為之意思表 利益或不利益最終歸屬於本人,均有賴
15 受任人與本人之委託關係,此委託關係
示 。臺灣民法雖未繼受此規定,但解
釋上亦應無不同。 均為事務處理關係,因此間接代理屬於
間接代理,受任人係以自己名義 事務處理法律規範的內容。事務處理可
為法律行為,不符合代理公開原則,定 以分為法律行為及事實行為事務之處
義上就不屬於民法所謂代理。民法代理 理,前者又可區別為直接代理型態與間
一般規定,理所當然無適用餘地。德國 接代理型態之事務處理,間接代理乃法
民法制定時第一草案審議時,雖有主張 律行為事務處理的一個型態。
間接代理相當常見,應依虛偽表示或錯 臺灣民法事務處理一般契約類型

13
BUSCH, INDIRECT REPRESENTATION IN EUROPEAN CONTRACT LAW 79 (2005).
14
BUSCH, supra note 13, at 85.
15
Boemke/Ulrici, BGB Allgemeiner Teil, Springer 2009, S. 268.
16
Schmoeckel, aaO. (Fn. 6), Rn 7.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67
為委任,但此並不意味間接代理之受任 有權代理行為。反之,縱然委託人有此
人與本人之契約關係限於委任。行紀及 授予代理權之意思表示,但受任人訂立
承攬運送為民法所規定的間接代理型態 契約時,並未表明由委託人取得契約所
事務處理契約,但縱不屬於此二者,依 生之權利並負擔義務,第三人不知也不
民法第529條之規定:「關於勞務給付 可得而知受任人有代理意思時,仍構成
之契約,不屬於法律所定其他契約之種 間接代理。
類者,適用關於委任之規定。」委任為 在法律行為事務處理委任,無論
勞務給付契約之典型,不僅無名勞務給 是直接或間接代理型態,均具有以下特
付契約,有名勞務給付契約若無特別規 徵:第一,委託人、受任人、第三人等
定,委任之規定亦可適用。 三人參與其間;第二,為法律行為而非
在法律行為事務處理,民法第531 事實行為;第三,受任人為委託人利益
條區別處理權之授予及代理權之授予, 所為之行為,經濟上由委託人承擔,實
姑且不論實際生活上,委託人是否均能 質當事人為委託人及第三人;第四,委
充分掌握代理權與處理權具體而微的差 託人與受任人間有事務處理關係,有別
別,並在授權時,是否能明確而清楚地 於一般買賣有利害對立的法律關係,基
表示其所授予的是代理權或處理權,無 於委任關係,受任人應維護委託人之利
論如何,直接代理與間接代理之區別, 益 , 英 國 法 稱 為 忠 實 關 係 (fiduciary
概念上,並不是以委託人對受任人表示 relationship)17 。對建立在代理公開原則
的是授予代理權或處理權為準。依代理 的民法而言,間接代理或直接代理之判
公開原則,直接代理成立之關鍵在於代 斷,攸關法律上何人為第三人之契約當
理人表明代理意旨,即對第三人表示代 事人。
理行為之效力將直接歸屬於委託人。代
三、本人不公開代理與間接代理
理人向第三人為此表示,而委託人也對
受任人(內部授權)或第三人(外部授 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處理
權)表示同意後者所訂立之契約將由自 的案型,大陸法系學者常認為是間接代
己成為契約當事人時,受任人之行為乃 理(indirect representation)或行紀

17
Moser, Die Offenkundigkeit der Stellvertretung, Tübingen 2010, S. 54.

68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commissionnaire),此二者相提並論, 換言之,縱然第三人締約時不知有本人
18
過於膚淺,且有待商榷 。 之存在,即在所謂「本人不公開代理」
(一) 間接代理是否屬於英美法 之情形,只要本人有上述授權,且代理
代理? 人有為本人之利益而訂立契約的意思,
英美法學者認為大陸法系之間接 亦為英美法之代理。本人不公開代理固
代理乃受任人在本人間為代理人,但對 然也是英美法之代理型態,但法律關係
外表現出為自己利益(deals on his own 稍有不同。在本人公開之代理,代理人
account),第三人與本人間無直接請求 退出交易關係,本人成為契約當事人,
關係,第三人縱然知悉代理人為本人利 與歐陸直接代理相同。然於本人不公開
益而為,本人之存在甚至本人姓名為第 代理,代理人在實際授權範圍內,為本
三人所知,亦無不同。此代理型態出現 人利益所訂立之契約,本人得起訴或被
在若干商事行為,法文稱為commission 訴,代理人也可成為契約請求之原告或
或commissionnaire,代理若也涵蓋此型 被吿 20。
態代理,代理有直接及間接(direct and 無論本人是否公開,本人均須授
indirect)兩種,此觀點著眼於本人與受 予受任人得以其代理行為影響其法律關
19
任人之內部關係 。 係之權限,本人與受任人之間,既有事
上述表述強調本人與第三人間無 務處理關係(內部關係),又有代理關
直接契約關係,洵為的論,然謂間接代 係(外部關係)。歐陸間接代理,受任
理在受任人與本人間為代理,有待進一 人之行為無法使本人與第三人間發生直
步說明。於英美法代理,代理人基於本 接契約關係;換言之,本人與受任人間
人授予之代理權,得使代理人與第三人 僅有事務處理關係,而無代理關係,與
所締結之契約或財產之處分,影響本人 英美法本人公開代理及本人不公開代
之法律地位,而且無論第三人在交易時 理,迥然有別。若強調本人以其行為得
是否知道代理人之背後有本人之存在, 以 影 響 本 人 法 律 地 位 之 能 力 (liability
代理行為均足以影響本人之法律地位; power-relation)為代理之特徵 21,則如此

18
Reynolds, Agency, in ENGLISH PRIVATE LAW 9.73-74 (3d ed. Burrows ed., 2013).
19
Reynolds, supra note 18, at 9.18.
20
Siu Yin Kwan v Eastern Insurance Co. Ltd. (1994) 2 AC 199, 207.
21
Moser, aaO. (Fn. 17), S. 252.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69
理解之代理,接近歐陸法系的代理觀念。 並無直接契約關係,充其量僅為不完全
英美法學者多承認僅有內部關係 代理。
而無授權關係之代理型態,如依2006年 (二) 本人不公開代理與間接代理
美國代理法重述第三版第1.01條對代理 之不同
所下的定義,代理指本人與代理人間代 歐陸代理法採代理公開原則,直
理人同意為本人之利益且處在本人之指 接代理與間接代理之區別,在於代理意
示監督為行為之忠實關係,歐陸間接代 旨之表明,更精確地說,表明行為之效
理,受任人基於與委託人之基礎關係, 果將歸本人而非代理人自己;英美法本
負有計算義務、注意義務,並負有忠實 人公開與本人不公開代理之不同,不在
22
處理義務等 ,在英美法觀念,受任人 於代理意旨之表明,而在第三人是否知
負有忠實義務,故也屬於代理法所處理 悉有本人之存在。歐陸間接代理是由兩
之代理,然因受任人訂立之契約,並不 個契約關係所構成,第三人與本人間無
會直接影響到委託人之法律地位,受任 直接請求關係,第三人縱然明知受任人
人並未獲得得發生外部關係的授權,而 為本人利益而為交易,本人之存在甚至
僅在與委託人的內部關係上負有義務, 本人姓名為第三人所知,亦無不同;英
此類僅有內部關係而無外部授權關係之 美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允許本人介入或
代理型態,英美法學者稱為不完全代理 依第三人之選擇轉變為一個契約,第三
23
(incomplete agency) ,本人公開及本人 人若選擇對受任人主張權利,並不影響
不公開代理則屬於完全代理,不完全代 本人與受任人之忠實關係等內部關係,
理本人所授予者,乃廣義代理權,在臺 但第三人不再與本人有直接請求關係,
灣法,乃事務處理權之授予,完全代 此時,與歐陸間接代理法律關係相同24。
理,本人所授予者,則為狹義代理權。 受任人被授予得以其行為影響委
準此以解,間接代理是否為英美 託人法律地位之權限,但於行為時並未
法代理,取決於代理是否以授予狹義代 表明代理意旨,第三人不知有本人存
理權為特徵。間接代理之本人並未授予 在,而以受任人為契約當事人,此情形
狹義代理權予受任人,本人與第三人間 在歐陸代理公開原則下,被視為間接代
22
史尚寬,債法各論,1960 年,374 頁。
23
REYNOLDS, BOWSTEAD & REYNOLDS ON AGENCY 1-020 (18th ed. 2006).
24
D. J. Hill, The Commission Merchant at Common Law, 31 MOD. L. REV. 623, 626 (1968).

70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理,本人與第三人間無直接契約關係; (三) 英美法是否承認間接代理?
在英美法,構成本人不公開代理,適用 歐陸行紀多為營業人,第三人多
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本人得為契約請 為明知行紀人背後有委託人存在,此
求之原告或被吿。在歐陸法,若能從寬 時,行紀並不會構成英美法本人不公開
認定代理公開原則,第三人若依其情形 代理。行紀之委託人並未授予上開權限
可得而知有授權事實,亦能構成直接代 予行紀人,本人不公開代理與行紀並不
理,則構成間接代理之情形應該不多, 會重疊,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不涉及行
歐陸間接代理仍然以本人並未授予上述 紀 26 。歐陸間接代理之法律關係,即受
權限為主要的情形。 任人受委託人委託為本人利益處理事
因英美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僅適 務,但依本人與受任人之約定,僅受任
用於本人已授權代理人使本人及第三人 人與第三人發生契約關係,此等交易安
之法律關係發生,但本人未公開,與未 排是否被英美法所承認,英美法文獻討
授予上述權限之間接代理態樣並不會重 論不多,判例態度不明。
25
疊 。本人授予代理權,但代理人雖有 法律人對代理的理解並不能束縛
代理意思,但仍以自己名義為法律行 現實的交易生活,英國19世紀factor之
為,第三人不知亦不可得而知有代理人 活動就與歐陸間接代理類似 27 。此外,
存在,法律行為效力歸屬代理人,發生 如依約定,給付僅能由受任人個人提
間接代理,在英美法,因本人授予得影 出,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無其適用時,
響自己法律地位之權限於受任人,第三 發生間接代理之效果 28 。再者,依外國
人不知本人之存在,構成本人不公開之 本人法則(foreign principal doctrine),在
代理,此時在歐陸為間接代理,於英美 英國之代理人為契約當事人,蓋第三人
法則為本人不公開代理。 希望負責之人在英國,在外國之本人也

25
Bennett, Agency in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and the UNIDROIT Principles, 11
UNIF. L. REV. 771, 776 (2006); Moser, aaO. (Fn. 17), S. 254. REYNOLDS, supra note 23, at 1-
021,指出間接代理有兩種可能:第一,為一般本人不公開代理;第二,代理人並無成立
本人及第三人間契約的對外授權,不適用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
26
Bennett, supra note 25, at 776.
27
關此,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之代理,參、一、(一)。
28
Moser, aaO. (Fn. 17), S. 251.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71
未授權使自己對在國外之第三人有契約 Wright法官在1891年也表示類似看法:
29
關係 。 「當事人得約定代理人與本人共同或排
上述英國factor及外國本人案例, 除本人之責任,亦得約定代理人為與本
若亦為代理,則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是 人共同負責或單獨負責之當事人 33。」
否仍有適用?一些判決肯定本人不公開 在Anglo-African Shipping Company
代理法則之適用,但對是否容許間接代 of New York, Inc. v. J. Mortner, Ltd. 一
理,並無一般性說明 30 。反之,有些判 案 34 , 法 院 雖 允 許 約 定 限 制 本 人 之 責
決則容許當事人約定排除本人與第三人 任 , 但 理 由 不 同 。 原 告 為 confirming
之 契 約 請 求 。 Blackburn法 官 在 1874 年 house ( 不 僅 為 本 人 購 入 在 外 國 之 貨
Robinson v. Mollett一案表示,本人指 物,並為其墊支,之後再連同報酬請
示代理人以其代理人身分買進貨物,不 求,從而扮演如銀行般融資角色),受
僅得明示對代理人及第三人所訂立契約 Mortner委託向在美國的第三人購入貨
不負契約義務,更能明示排除授權代理 物,並安排運送到英國事宜。Mortner
人得以其行為使自己成為契約當事人。 主張遲延,拒絕受領,受任人付款給第
本人有鑑於自己對外國之第三人建立契 三人,出售貨物,而向Mortner請求差
約關係極為不便,本人對外國之factor 價及報酬。受任人之地位,若為買受
多為此類授權,然而此安排並不妨礙本 人,負有準時交貨義務;若為代理人,
31
人與代理人之忠實關係 。依Blackburn 僅 須 依 必 要 注 意 (reasonable care and
法官的見解,間接代理之承認乃代理權 dilligence)盡力使出賣人準時交貨之義
32
之限制,縱有此限制,仍構成代理 。 務。法官意見不一:Sellner法官認為受
29
Teheran-Europe Co. Ltd. v. ST Belton (Tractors) Ltd. [1968] 2 QB 545, CA, 557-558 一案,法
院認為本人為外國人乃代理人願意與本人共同負責的表徵而揚棄此法則,參見 Reynolds,
supra note 18, at 9.107.
30
Moser, aaO. (Fn. 17), S. 254.
31
Robinson v. Mollett (1874) L.R. 7 H.L. 802, 809-810; 並參見同法官在 Ireland v. Livingston
(1872) L.R. 5 H.L. 395. [12]一案,著名的演說。
32
Moser, aaO. (Fn. 17), S. 258.
33
Montgomerie and Others v. United Kingdom Mutual Steamship Association, Limited [1891] 1
Q.B. 370, 372.
34
Anglo-African Shipping Company of New York, Inc. v. J. Mortner, Ltd. [1962] 1 Lloyd‘s Rep.
610.

72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任人及本人之關係,依約定定之,可能 於間接代理法律關係的法則,基本上乃
僅受任人對第三人直接負責; 契約相對性原則運用的結果,嚴格來
Dunckwerts法官主張受任人之地位對本 說,臺灣並無「間接代理法則」之存
案判決不重要,受任人對第三人負契約 在。
責任,Mortner拒絕受領,構成違約,
一、委託人與第三人無契約關係
因 此 受 任 人 得 向 Mortner 請 求 差 額 ;
Diplock法官 表示不 同意 見,認 為僅 受 在直接代理型態的法律行為事務
任人與第三人有契約關係,Mortner不 處理委任,委託人與受任人間基於委任
負契約,本人並未授權受任人使自己負 契約發生權利義務關係,而受任人以委
契約義務。因欠缺此授權,受任人與 託人名義所訂立之契約,使委託人與第
35 三人發生契約關係,從而係以委託人為
Mortner間僅為買賣關係 。
英國判決對是否承認間接代理並 中心,分別與第三人及受任人發生權利
無一致的說法,在肯定判決,多以各該 義務關係。於間接代理型態之法律行為
市場已經存在之習慣為依據,無論如 事務處理委任,委託人與第三人並無契
何,英國法院至少知道本人可能不因代 約關係,反而是以受任人中心,分別與
理行為而負責 36 。間接代理之承認若理 委託人和第三人發生權利義務關係。
解為代理權之限制,則此代理權限制不 (一) 受任人取得權利負擔義務
啻對廣義的代理權排除狹義的代理權, 間接代理不符合代理公開原則,
此時是否仍為代理,取決於代理是否應 本人利用受任人所欲達成之經濟目的,
以受任人是否有足以影響本人法律地位 無法仰賴民法代理法則。受任人與第三
之權限為斷。 人為契約當事人,本人在法律上並非受
任人所訂立之契約之當事人,唯有受任
參、臺灣間接代理之法律關係
人方能主張契約所生之權利、行使解除
民法第103條揭櫫代理公開原則, 權等形成權、變更契約,法律關係與經
間接代理並非民法代理規範對象,民法 濟上目的設定不同,必須靠受任人及本
並未針對間接代理設有一般規定。適用 人之法律行為方能實現經濟目的 37。
35
Moser, aaO. (Fn. 17), S. 259-261.
36
Moser, aaO. (Fn. 17), S. 262.
37
Moser, aaO. (Fn. 17), S. 120-124.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73
臺灣民法對間接代理雖無一般規 合無間 38 。臺灣民法仿日本商法第553
定之設,在第578條:「行紀人為委託 條之立法例,於第579條規定:「行紀
人之計算所為之交易,對於交易之相對 人為委託人之計算所訂立之契約,其契
人,自得權利並自負義務。」對行紀明 約之他方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時,對於委
文規定受任人與第三人所訂立之契約, 託人,應由行紀人負直接履行契約之義
並不直接拘束委託人,行紀人自為當事 務。但契約另有訂定或另有習慣者,不
人,取得契約所生之權利。在事務處理 在此限。」反其道而行,德國商法之例
一 般 規 定 之 委 任 中 , 第 541條 第 2項 : 外,顛倒為原則。日本前揭規定雖以保
「受任人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取得之 護委託人及維持行紀制度之信用為目
權利,應移轉於委託人。」也間接表明 的,但加重行紀人之責任,委託人因此
此意旨。 須負更多支報酬,立法論上遭到反對39。
(二) 行紀人直接履行契約之義務 行紀人對委託人負直接履行契約
行紀人為委託人之計算與相對人 之義務,係以相對人不履行債務為要
所訂立之契約,由行紀人個人對相對人 件,相對人不因有此規定而免責。如在
負契約義務,清償債務所支出之費用, 委託出售商品,買受人不給付價金,委
得請求償還(第582條),交易經濟上 託人得向行紀人請求。行紀人以全部財
不利益由委託人負擔。因交易行為所生 產對第三人之債務負責,且直接負責,
之債權,行紀人雖負有讓與該債權之義 即不能準用第771條主張先訴抗辯權40。
務(第577條、第541條第2項),行紀 行紀人得援用所有基於交易行為對第三
人若已盡交易上注意選擇第三人,委託 人所得主張之抗辯 41。
人本應承擔相對人支付不能之風險,德
二、所有權之得喪
國商法第394條因此規定,委託人原則
上不對委託人承擔第三人履行債務之責 (一) 由第三人取得之金錢
任,另有約定或有行紀人營業所有此商 民 法 第 541 條 第 1 項 : 「 受 任 人 因
事習慣為例外,與行紀風險分配法則融 處理委任事務所收取之金錢、物品及孳

38
史尚寬,同註 22,471 頁。
39
江頭憲治郎,商引取法,七版,弘文堂,2013 年,250 頁。
40
Oetker/Bergmann, 5. Aufl., 2017, HGB § 394, Rn. 8.
41
Oetker/Bergmann, aaO., Rn. 10.

74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息,應交付於委託人。」所謂交付,指 種,從而受任人若非以動產之買賣或其
占有之移轉。間接代理受任人所經手的 他商業上交易為營業之人,並不適用民
金錢或物品,除須交付於委託人外,是 法行紀之規定,而應適用委任。
否均須為所有權移轉行為?行紀人受託 (1)交付委託人
出售動產,交易相對人交付於行紀人之 在受託買入,受任人為買賣契約
現金,由行紀人取得所有權,行紀人負 之買受人,第三人為履行買賣契約義
有使委託人取得行紀所得之金額之義 務,直接交付並移轉動產所有權於受任
務,相對人以非現金支付方式清償者, 人,受任人應依第541條交付並移轉動
42
亦同 。 產所有權於委託人。第三人直接將標的
(二) 受託買入 物交付委託人時,情形類似縮短給付案
1.買入不動產 例,在委託人取得占有的「法律上一瞬
不動產所有權之移轉,非經登記 間」,標的物由第三人移轉於受任人,
不生效力(民法第758條第1項)。受任 同時移轉由受任人移轉於委託人,然所
人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取得之不動產 有權並非直接移轉給委託人,而為雙重
所有權,依民法第541條第2項之規定, 移轉Doppelübereignung übers Eck43,此
雖應負移轉於委託人之義務,然此僅為 即德國學說所謂Geheißerwerb(指令取
受任人與委託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在 得) 44。
受任人移轉其所有權於委託人以前,委 (2)事先讓與合意與占有改定
託人尚未取得該不動產所有權(41年台 標的物若不是直接交付於委託
上字第1011號判例、44年台上字第262 人,受任人所取得之物,須經由受任人
號判例)。比較成為問題者,為金錢以 方能移轉所有權於委託人,標的物尚未
外動產所有權之取得及喪失的法律途 移轉前,受任人破產或標的物被其債權
徑。 人查封,委託人可能無法取得動產 45 。
2.非行紀人受託買入動產 為縮短因受任人破產或標的物被查封之
民法所規定的行紀為營業的一 風險時間,受任人在為間接代理行為之

42
關此,參見史尚寬,同註 22,462 頁。
43
Canaris, aaO. (Fn. 11), Rn. 66.
44
王澤鑑,民法物權,增訂二版,2010 年,121 頁。
45
Canaris, aaO. (Fn. 11), Rn. 68.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75
前,與委託人為讓與合意,即所謂「事 於受任人之義務,以代理人身分約定占
先 的 讓 與 合 意 」 (vorweggenommene 有媒介關係,亦同。因本人與間接代理
Einigung) 及 約 定 占 有 媒 介 關 係 ( 事 先 人之債權人有利益衝突,德國帝國法院
的占有改定(antizipierten Besitzkonstitut; 判決認為對該知悉該關係之人,應可得
Abschluss des Besitzkonstituts)),第三 而知代理人讓與及占有移轉的意思 47。
人交付標的物於受任人,受任人取得標 (4)第三人不在乎受讓人為何人
的物直接占有時,基於事先的讓與合意 讓與人若不在乎受讓人為何人
及事先的占有改定,委託人取得標的物 (與不特定人讓與合意)時,德國學說
間接占有以代交付,從而滿足所有權移 及實務對日常生活現金交易,承認「對
轉 之 要 件 而 取 得 所 有 權 ( 第 761條 第 2 該 當 之 人 之 交 易 」 (Geschaft für den,
項)。上述方式雖然能使委託人未取得 den es angeht) 法 理 48 , 就 讓 與 合 意 部
標的物直接占有前即取得所有權,但非 分,發生直接代理的效果,在交付要件
46
直接取得,而為輾轉取得 。 方面,間接代理人為占有媒介人或占有
(3)合法自己代理 輔助人 49 。如受託以自己名義到便利商
除透過事先讓與合意及占有改定 店購買日常用品,店家交付商品於受任
約定外,德國學說認為透過第181條合 人時,即由委託人取得所有權。
法 的 自 己 代 理 (gestatteten 3.行紀人受託買入動產
Selbstkontrahieren),也能使所有權迅速 行紀屬於間接代理型態事務處理
的移轉於委託人。蓋間接代理人負有移 委任,行紀若無特別規定,則適用委任
轉其所取得權利之義務,其以代理人身 一般規定(民法第577條)。上述非行
分與自己訂立讓與合意並不牴觸自己代 紀人受託買入動產所有權變動原則,並
理禁止原則,且因基於委任關係受任人 非基於委任規定,而為間接代理物權變
負有保管義務,成立占有媒介關係也屬 動法則。行紀關於所有權變動無特別規

46
Staudinger/Schilken, aaO. (Fn. 4), Rn. 45.
47
RGZ 140, 223, 229 f.; 參見 Hübn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es, 2. Aufl.,
1996, Rn. 1182。
48
臺灣受德國學說影響較大的學者,在討論公開原則時,無不提及該法理,參見王澤鑑,民
法總則,2014 年,499 頁。
49
Hübner, aaO. (Fn. 47), Rn. 1183.

76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定,上開原則當有其適用;換言之,行 4.日本行紀
紀人為委託人名義所購入之動產,原則 日本民法所有權依法律行為之變
上,在相對人交付行紀人時,委託人即 動採意思主義,登記或交付僅為對抗要
從行紀人取得所有權。在未現實交付委 件(第176條至第178條),上述以登記
託人前,行紀人仍為直接占有人或占有 或交付生效主義為基礎的說明,或許無
輔助人,行紀人之債權人仍然可能以之 法套用,但日本商法學者透過解釋也達
為查封的對象,行紀人破產時,也可能 成類似的結果。
被列入破產財團。委託人唯有提起第三 在行紀人與相對人之關係上,權
人異議之訴(強制執行法第14條)或行 利人為行紀人而非委託人(商法第552
使破產法上取回權(破產法第110條) 條第1項),但在與委託人之關係上,
以資救濟。 有鑑於物品之買賣係為委託人之計算,
因行紀為營業,與一般委任不 商法第552條第2項規定:「問屋與委託
同,行紀人除為他人計算為交易(行紀 人間,準用關於代理之規定。」有無待
交易)外,也可能為自己計算而為交易 讓與或其他特別的權利移轉手續,該當
(自營交易)。行紀人向第三人購入動 權利當然歸屬於委託人的立法意旨(大
產,是否歸由委託人取得,取決於買賣 判大正十二.十二.一刑集二卷,895
是為自己或委託人為而購入。在委託購 頁) 50。
入特定物,如古董、藝術品等,應可逕 行紀人破產或標的物被強制執行
認為由委託人取得所有權,但在種類之 時,早期學說認為委託人若未採取受讓
物之買賣,行紀人若購入貨物一批,其 該當權利之程序(占有改定等),委託
中可能有自己交易,也有其他委託人相 人不得對抗行紀債權人。現在有力說,
同種類之物委託之行紀交易,因物權法 則認為委託人權利優先,蓋商法第552
標的物特定主義,所有權移轉行為必須 條第2項不僅指行紀人,也包含行紀人
以特定物為其客體,故須有外部足以辨 之債權人,該當權利對行紀人之債權人
識某動產係行紀人為特定委託人之利益 而言,不過是一般債權擔保之標的,反
所購入者,如分別管理、保管等措施, 之,委託人作為該當權利之實質權利人
判斷為行紀交易或自營交易。 有具體之利益,委託人之利益應優先。

50
江頭憲治郎,同註 39,255 頁。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77
行紀人移轉權利於委託人之前,委託人 產,則受任人之債權人仍可為強制執
得以第三人異議之訴或取回權主張自己 行。
權利,就行紀人對相對人之物品交付請
三、債之移轉
求權,委託人亦得主張自己之權利 51。
(三) 委託出售 (一) 一般債權讓與
委託人委託出售固然可以移轉所 在受託購入,透過事先讓與合意
有權於受任人或行紀人,但同樣可能面 及事先約定占有媒介關係,可使委託人
臨受任人之債權人對該標的為強制執行 在受任人取得標的物占有同時,取得所
的風險。一般情形,委託人僅授予標的 有權,惟此取得仍為輾轉取得,與最高
物之處分權。關於處分權之授予,臺灣 法院41年台上字第1011號判例、44年台
民法並無明文規定,但若無權處分得因 上字第262號判例等意旨並無違背。受
標的物權利人之承認而使處分行為發生 任人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訂立契約取得
效力,承認與允許均為同意,處分行為 債權時,僅該受任人得向他方當事人請
之允許,即處分權之授予當無不許之 求履行債務,故在受任人未將其債權移
52 轉於委託人以前,委託人不得逕向他方
理 。委託人出售前,受任人之債權人
對該標的為強制執行或列為破產財團 當事人請求履行 53 ,受任人依第541條
時,委託人得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強 之規定,固然負有移轉其對相對人取得
制執行法第14條)或行使破產法上取回 權利之義務,但該條僅規範委託人及受
權(破產法第110條),以為保護。標 任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權利之移轉仍
的物出售後,受任人對相對人之價金請 須依各該權利移轉的方法,在債權,應
求權乃至於取得之價金,在未交付或債 依民法債權讓與之規定為之 54 。受讓人
權讓與委託人前,若尚屬於受任人之財 讓與債權後,相對人得以對抗受任人之

51
江頭憲治郎,同註 39,255-256 頁。
52
王澤鑑,同註 48,564 頁。
53
最高法院 21 年上字第 934 號判例。
54
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2908 號判例謂:「委任他人為法律行為,同時授予他人以代理權
者,受任人所為之意思表示直接對於委託人發生效力,委託人固有請求權。即無代理權之
委任,受任人以自己之名義為委託人取得之權利,包括損害賠償請求權,已依民法第五百
四十一條第二項之規定,移轉於委託人者,委託人亦有請求權。」易讓人誤以為損害賠償

78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事由,對抗委託人 55。 用人或應受帳款出賣人交易所得之債權
(二) 債權預先讓與 均概括移轉於貸與人或應收帳款買受
委託人基於委任關係,對受任人 人 56 。德國通說認為將來債權,無論債
有債權讓與請求權,受任人有移轉債權 權發生基礎的法律關係於債權讓與時是
於委託人之義務。若受任人不自願移 否已經存在 57 ,最遲在其發生時,債權
轉,委託人為取得債權,唯有起訴請求 之客體、範圍及債務人而可得定者,得
為債權讓與之意思表示,在獲得勝訴判 為讓與(預先債權讓與) 58 ,債權讓與
決之前,受任人之債權人可能以該債權 之處分行為有效要件具備時,受讓人即
為強制執行的對象。為降低風險,委託 取得將來得取得債權之法律地位,債權
人與受任人得於實際事務處理前,行紀 發生前讓與人之其他處分因欠缺處分權
人與委託人甚至得在行紀契約成立時, 能而不生效力。史尚寬雖肯定將來債權
即約定受任人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計算 讓與之適法性:「債權之存在為讓與契
所取得之債權均讓與於委託人,因此時 約發生效力之要件,以日後發生為已
債權尚未實際發生,乃將來債權之讓 足,故將來之債權之讓與契約,應有效
與。 成立。爾後其所讓與之將來之債權,因
1.適法性 一定事實之發生而成為現實之債時,發
實務上,為擔保債務之履行而讓 生移轉,無須再將其事實通知債務
與債權(債權讓與擔保)或在應收帳款 人。」 59 ,但並未嚴格區別債權讓與要
買賣,當事人多在借貸契約或應收帳款 件是否具備及債權之取得。
買賣契約成立同時,約定現在或將來借 優先性原則之適用取決於讓與時

請請求權之移轉係依民法第 541 條第 2 項規定。


55
最高法院 72 年台上字第 4720 號判例。
56
Harke, Allgemeines Schuldrecht, 2010, Rn. 408.
57
史尚寬,債法總論,1954 年,676 頁;債權發生之法律基礎債權讓與時已經具備者,德國
學說稱為廣義將來債權,讓與時法律基礎尚未具備且不知債務人為何人,則為狹義將來債
權,參見 MüKoBGB/Roth/Kieninger, 7. Aufl., 2016, BGB § 398 Rn. 78。
58
MüKoBGB/Schubert, 7. Aufl., 2015, BGB § 164 Rn. 44.
59
史尚寬,同註 22,677 頁;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2014 年,940 頁,認為將來債
權之讓與,無非附停止條件或始期之債權讓與,故移轉有效,然讓與標的之債權本身是否
均為附停止條件或始期債權,尚待斟酌。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79
期而非債權發生時期 60 。惟債權讓與契 定被擔保債務清償時,債權讓與於債務
約何時發生效力,臺灣學說及實務見解 人,行紀契約當事人得約定行紀人將來
61
看法不一 ,有認為將來讓與契約於該 交易所得之債權概括讓與於委託人,其
讓與契約生效時,即發生債權移轉之效 他間接代理型態委任事務處理,亦同。
62
力 ,但因債權發生時,債權方能移轉 但是,除非依具體情形可認為有明示或
於受讓人,應認為債權發生時,債權讓 默示約定債權讓與,否則,不應一概認
與方發生效力 63。 定間接代理委任時,債權即默示移轉。
委任或行紀契約成立時,受任人 蓋受任人之交付義務或權利移轉義務,
或行紀人與第三人之交易尚未開始進 以受任人取得金錢或權利等為要件,尚
行,若同時為受讓人對第三人交易所得 未取得前,並不負有移轉義務,若受任
之債權之讓與約定,乃將來債權之讓 人取得債權時當然移轉,民法第541條
與。債權發生之交易尚未成立,但事務 第2項並無規定之必要 64。
處理之範圍在委任或行紀契約成立時已 3.讓與人破產
確定,交易行為種類範圍也具體約定, 將來債權發生時,債權受讓人取
在委託買賣特定物,一旦以該特定物為 得債權是直接取得(Direkterwerb)或輾
買賣標的物,足堪認定此交易係為委託 轉取得(Durchgangserwerb),在德國,
人之利益,此債權在讓與時可認為具有 相當有爭論。依法院見解,請求權之法
可確定性,委託人及受任人得為事先讓 律基礎在讓與時就已具備時,即所謂廣
與,應無疑義。 義將來債權,受讓人基於讓與已取得存
2.默示讓與 在的法律地位,其後之發生僅具體化為
將來債權讓與固然亦得默示為 請求權,故其讓與乃直接移轉,反之,
之,如在債權讓與擔保,可認為事先約 債權之發生根本無跡象(狹義將來債

60
MüKoBGB/Roth/Kieninger, aaO. (Fn. 57), Rn. 78; BeckOK BGB/Rohe, 43. Ed. 15.6.2017, BGB
§ 398, Rn. 69.
61
以下,林大洋,債權之雙重讓與及將來債權之讓與,最高法院 104 年度第一次民事學術研
討會,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叢書(三十),2016 年,159-161 頁。
62
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上字第 2263 號判決;104 年度台上字第 537 號判決。
63
Medicus/Lorenz, Schuldrecht I AT, 21. Aufl., 2015, Rn. 799; 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上字第 90 號
判決亦認為應於該將來債權成為現實之債權時,始生移轉之效力。
64
Moser, aaO. (Fn. 17), S. 132-133.

80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權),則應由受任人間接取得。以債權 張行紀人將來與相對人交易所得之債
發生之法律基礎是否再讓與時具備來區 權,已因預先債權讓與而取得。否則,
別債權是否直接由受讓人取得,有學者 債權成為破產財團財產,委託人僅能以
批評該說混淆債權讓與及當事人契約中 一般債權人資格和行紀人之債權人參與
角色的移轉,後者涉及特定契約關係所 分配 67。
生的許多權利,債權讓與僅涉及個別請 (三) 債務承擔
求權,並不涵蓋債權發生前之法律地 在委託買入,受任人對相對人負
位。從而,對所有將來債權,答案應一 有支付價金之義務,相對人對委託人並
致。判斷基礎應視優先性原則,讓與人 無直接請求權。委任事務處理前,委託
將來債權之讓與,優先於其後的破產, 人因受任人之請求,應預付處理委任事
65
受讓人直接有效且無負擔地直接取得 。 務之必要費用(民法第545條),但此
對此爭論,有力說認為將來債權 費用預付無法訴請履行,委託人若拒絕
讓與取得時期的爭議並無意義,讓與人 預付,受任人不再負有事務處理義務68。
(間接代理人)破產或該債權被讓與人 事務處理後,受任人若已支付價金於相
之債權人強制執行時,受讓人(委託 對人,對委託人得請求償還(民法第
人)得否主張其已因債權讓與而取得債 546條第1項),受任人就其所負擔之價
66
權為對抗,毋寧為問題之所在 。在間 金債務,得請求委託人代其清償,未至
接代理,受任人以自己名義所為之法律 清償期者,得請求委託人提出相當之擔
行為,經濟上利益及不利益最終歸本 保(民法第546條第2項)。
人,在行紀,委託人經濟上利益及不利 受任人與相對人之買賣關係及受
益,須透過行紀人對相對人之交易所生 任人與委託人間之委任關係均各自獨
之給付及對待給付之結算而確定,從 立。相對人若已履行其出賣人義務,受
而,唯有委託人在破產開始前已經已經 任人陷於無資力時,相對人對委託人並
將價金(在委託買入)或買賣標的物交 無價金請求權,相對人固然得代位其買
付受任人(委託出售情形)時,方能主 賣契約相對人(受讓人)行使後者對委

65
參見 Harke, aaO. (Fn. 56), Rn. 408.
66
BeckOK BGB/Rohe, aaO. (Fn. 60), Rn. 70.
67
Moser, aaO. (Fn. 17), S. 131.
68
同說,史尚寬,同註 22,380 頁;Moser, aaO. (Fn. 17), S. 132.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81
託 人 之 債 務 清 償 請 求 權 ( 第 546條 第 2 無直接請求關係。間接代理交易行為經
項),但此乃行使他人之權利,並非自 濟上利益或不利益最終歸委託人,受任
己的權利,代位行使之所得仍應歸受任 人扮演權利義務流動的中介者角色,若
人責任財產,相對人並無優先受償之 受任人無法妥適完成其使命,立法論或
權。 解釋論上是否應設法由經濟上當事人,
買入委託之受任人對相對人所負 即相對人與委託人自行完成交易,不無
擔之價金債務,固然得由委託人債務承 探討價值。
擔。免責債務承擔發生效力需得債權人
一、德國商法保護委託人之規定
同意(民法第300條、第301條)。受任
人陷於無資力,委託人願意承擔價金債 德國民法雖無間接代理一般原則
務,相對人作為價金債權人通常無法反 性規定,但在商法,基於商業實際需要
對之理,然委託人不願承擔債務,相對 強化委託人之保護,最核心的條文為第
人除行使代位權外,並無法直接對委託 392條 第 2項 關 於 行 紀 委 託 人 保 護 之 規
人主張權利。 定,類似的規定尚有承攬運送所規定的
第457條第2項。以下簡要說明行紀的情
肆、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關係
形。
以上所述之法律關係,乃以契約 德 國 商 法 第 392 條 先 在 第 1項 重 申
相對性原則為基礎,探討第三人與委託 行紀人與相對人所訂立的債權契約,行
人在現行法之下,是否可能直接發生物 紀人取得債權,唯有在債權讓與後,委
權變動或取得其他權利,而使本人對第 託人方能對債務人主張,迥異於民法所
三人有直接請求權。如前所述,委託人 確立的原則為其第2項規定:「但縱未
原則上經由特別的移轉行為,特別是債 讓與,在委託人及行紀人或其債權人間
權讓與,方能取得對第三人之請求權。 之關係上,視為委託人之債權。」該規
委託人基於與間接代理人之契約,得請 定並未使間接代理發生與直接代理相同
求讓與間接代理人對第三人之請求權, 的效果,契約當事人仍為行紀人及相對
69
此讓與請求權亦得事先取得 ,若無此 人。委託人若欲直接對第三人請求給
類權利移轉行為,委託人與第三人間並 付,仍有待委託人與行紀人之債權讓與

69
Kötz, Europäisches Vertragsrecht, 2. Aufl., Tübingen 2015, S. 462.

82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行為,但受任人破產時,委託人得行使 在非以行紀為營業的間接代理,
取回權,受任人之債權人強制執行其交 得否類推上開規定,肯定說與否定說之
易所得之債權時,得提起第三人異議之 對立爭辯,不因德國民法之制定而戛然
70
訴 。該條項保護範圍,如行紀人處分 而 止 。 依 Canaris教 授 的 見 解 , 德 國 商
行為之效力、相對人對行紀人得否行使 法第392條第2項之立法理由為為他人計
抵銷權、該規定得否類推適用於行紀人 算 結 合 結 合 基 於 營 業 之 顯 名
因交易行為所得之給付(價金或標的 (Offenkundigkeit kraft Gewerbes)。於為
物)等問題,均極具爭議,因非本論文 他人計算而所為之行為(das Handeln für
71
討論重點,日後再論 。關於德國商法 fremde Rechnung),特徵在於受任人行
上開規定是否得類推適用於其他間接代 為 涉 及 他 人 (Fremdbezug des
理之情形,則與本文論述相關。 Handelns), 均 由 法 律 特 別 處 理 , 而 屬
按 德 國 商 法 第 392條 第 2項 之 前 身 於獨立制度。行紀人之債權人本於行紀
為 德 國 舊 商 法 (Allgemeine Deutsche 人為營業人,可得而知行紀人係為他人
Handelsgesetzbuch) 第 392 條 第 2 項 。 德 而為行為,行紀人取得之標的僅在形式
國民法制定時,第二委員會曾討論後者 上屬於其財產,一旦不得以之為換價對
是否於民法中也應有相同規定,認為受 象時,也不至於錯估其信用能力 73。
託出售之行紀人從委託人取得動產,出
二、委託人對第三人之直接請求
售所得乃該物之替代,應讓委託人得優
先於行紀人之其他債權人,此亦符合商 (一) 法定債權移轉
事習慣。在以行紀為營業之情形,所有 瑞士債務法第401條,規定若委託
人均知其有他人動產,因而不會欺騙債 人完全履行其基於委任關係所生之義
權人及破壞信用關係。上述商法之規定 務,受任人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利益所
若規定於民法,將破壞直接代理與間接 取得之權利即移轉於委託人,亦即發生
代理之區別,而反對賦予委託人相同的 法定債權移轉,此亦為英美法學者對何
72 以本人不公開代理,本人對第三人有直
保護 。

70
Moser, aaO. (Fn. 17), S. 126.
71
Canaris, aaO. (Fn. 11), Rn. 71 ff.
72
Protokolle II (1898), S. 360 ff., 364.
73
Canaris, aaO. (Fn. 11), Rn. 74.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83
接請求權之論據 74。 人,並不需要二次給付(參見瑞典行紀
(二) 法律明文規定 法第56條以下) 77。
義 大 利 ( 民 法 第 1705條 第 2 項 第 2 法國、比利時等國,就委託人得
句)及葡萄牙(民法第1181條第2項) 否對相對人直接請求,並無明文規定。
明文規定委託人得行使受任人處理委任 在法國,間接代理被認為屬於通謀虛偽
75
事務對相對人所取得之權利 。西班牙 的 特 別 案 例 simulation( prête-nom, 法
商法第287條規定,若受任人依第284條 國民法第1321條),第三人若知悉其契
應以本人名義,事實上以自己名義為行 約第三人係為本人之計算,則得提起訴
76
為時,第三人得直接對本人起訴 。比 訟 請 求 法 院 宣 告 通 謀 虛 偽 (action en
利時1997年新破產法第103條第2項規定 déclaration de simulation) , 基 於 該 判
受任人破產時,本人得直接對第三人訴 決,第三人得主張隱藏契約所生之權利
求,但僅能請求受任人以本人計算出售 並對本人訴求,反之,亦得基於虛偽的
所得主要的價金。 契約向代理人請求,但不得同時向代理
在北歐國家,第三人並未按時履 人及本人請求。本人不得基於虛偽行為
行其契約義務、受任人違背其計算義 直接對第三人訴求 78 。行紀之委託人對
務、受任人對委託人有違誠實之行為、 第三人是否有直接訴權,爭議甚大,實
受任人破產時,委託人得直接對第三人 務見解不一,但在委託出售的行紀,買
有所請求。委託人在直接對第三人請求 受人若尚未對行紀人支付價金,委託人
之前,需先履行其對受任人之義務或提 得 依 法 國 民 法 第 1166 條 主 張 代 位 權
供擔保,並需通知受任人欲直接對第三 (action oblique)對買受人請求 79。
人請求之事。第三人若已對受任人為契
三、歐洲契約法原則
約給付,只要第三人在履行時不知也不
可得而知,委託人為得主張契約請求之 (一) 區別直接與間接代理

74
Kötz, aaO. (Fn. 69), S. 464.
75
OLE LANDO & HUGH BEAL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PART Ⅰ AND Ⅱ258
(2000).
76
Id. at 261.
77
Kötz, aaO. (Fn. 69), S. 465.
78
LANDO & BEALE, supra note 75, at 261.
79
Kötz, aaO. (Fn. 69), S. 464.

84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1.以本人名義 束。」,間接代理有兩個情形。
歐 洲 契 約 法 原 則 (PECL)承 襲 歐 陸 2.未以本人名義
法傳統,以代理公開原則為基礎,區別 一般歐陸法律人的理解,受任人
直接代理及間接代理。依PECL第3:102 以自己名義為他人計算而為行為,即構
條第1項,代理人以本人名義為行為, 成間接代理,然歐洲契約法原則尚強調
無論本人在行為時是否被揭露姓名,或 依本人指示,此是否有特別意涵,不可
是否之後將告知其姓名,均構成直接代 得知。無論如何,此型態間接代理涵蓋
理(direct representation)。直接代理為以 歐陸行紀(commission agency),受任人
本人名義,不要求揭露本人姓名,也不 並未被授予使其行為得對本人發生效力
以本人存在為必要。訂立契約時代理人 之權限,無法使本人及第三人發生契約
表明本人姓名將其後揭露,第三人之請 關係 80。
求揭露,代理人若未於相當期限內揭露 3.第三人不知
本人姓名,代理人自負其責(PECL第 第二個間接代理法則規範對象,
3:203條)。 雖然繫於第三人主觀的認知狀態,但第
在間接代理,PECL卻透露出同中 三人認知的對象,PECL似搖擺不定。
求異的企圖。首先,用語上,歐陸的代 在PECL第3:102條第2項 間接 代 理情 形
理概念包含代理行為直接歸屬於本人, 的描述上,第二種間接代理指「第三人
間接代理既然無法發生相同效果,為本 不知且不可得而知受任人係代理人」
人利益而為行為之人,若也稱為代理, (where the third party neither knows nor
將產生混淆,在間接代理規範上,特稱 has reason to know that theintermediary
受任人(intermediary),直接代理時,則 acts as an agent),所謂「受任人為代理
為代理人(agent)。最重要的不同,表現 人」,似乎指受任人有權以本人名義為
在間接代理之外延上。依PECL第3:301 行為,卻以自己名義為行為的情形。他
第1項:「受任人基於本人之指示及其 方面 , PECL第3:301條 第2項 又規 定,
利益,但為以本人名義為行為,或基於 受任人受本人指示而為行為,但第三人
本人之指示但第三人並不知其事且無知 不 知 且 不 可 得 而 知 此 事 時 (on
道之理由時,受任人及第三人受拘 instructions from a principal but the third

80
LANDO & BEALE, supra note 75, at 254.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85
party does not know and has no reason to 人,得對第三人起訴直接請求,第三人
know this) , 受 任 人 與 第 三 人 發 生 拘 亦得對本人起訴請求,代理人也可成為
束。第三人不知且不可得而知的對象, 契約請求之原告或被吿,第三人得在本
前者為受任人係代理人;後者為受本人 人及代理人間為選擇,已如前述。
指示。第三人不知且不可得而知受任人 (二) 本人對第三人之直接請求權
受本人指示,若意味第三人不知有本人 PECL間接代理之規定,重點不在
之存在,則歐洲契約法原則之間接代 本人與第三人無契約關係之原則,而在
理,涵蓋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然在 承認本人在一定條件下與第三人有直接
第三人知道代理人有時為本人有時為自 請求關係之例外。
己,但在具體個案第三人不知第三人是 1.受任人無資力
以何人名義訂立契約的情形,是否為英 例外情形有二。第一個是受任人
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固然不無疑問, 無資力。事實上,無論是德國商法第
但不能說第三人可得而知受任人為代理 392條 第 2項 關 於 行 紀 委 託 人 保 護 之 規
81
人,依 PECL仍為間接 代理 。此 型態 定,或歐陸其他國家法律規定行紀委託
間接代理是否等同於英美法本人不公開 人或間接代理之本人對第三人之請求
代理,雖非無疑,PECL有意將英美法 權,乃至於英美本人不公開代理法則82,
本人不公開代理納入間接代理,似可斷 受任人陷於無資力或破產均為最主要之
言。 發展契機,保護的手段則形形色色,不
4.間接代理之效果 一而足。於德國商法,受任人破產時,
PECL直接代理,除另有約定外, 委託人得行使取回權,受任人之債權人
本人與第三人發生關係(PECL第3:202 強制執行其交易所得之債權時,得提起
條及註釋C),與英美法本人公開之代 第三人異議之訴;在瑞士債務法,發生
理並無不同,間接代理則與英美法本人 法定債權移轉;在英美法,依本人不公
不 公 開 代 理 , 大 有 不 同 。 依 PECL 第 開代理法則,第三人得向本人直接請
3:301條,契約關係僅發生在受任人及 求;在歐陸許多國家及PECL,由法律
第三人間。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之本 賦予本人對第三人直接請求的權利。聯
81
Bennett, supra note 25, at 776.
82
依 Tan Cheng-Han, Undisclosed Principals and Contrat, 120 L. Q. REV. 483 (2004),英美法本
人不公開代理法則最早的案例均與受任人破產有關。

86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合 國 國 際 商 事 契 約 通 則 第 2.2.4條 則 完 力時,無濟於事,因此法院命令也許是
83
全否認本人對第三人之直接請求 。 唯一有效之救濟 86。
2.重大違約 4.抗辯
依PECL第3:302條(b),受任人對本 依上開規定,本人雖得對第三人
人 有 重 大 不 履 行 (fundamental non- 行使受任人為本人利益而取得之權利,
84
performance) , 或 在 履 行 期 前 , 明 確 但第三人對受任人之抗辯不受影響
地有重大不履行之虞時,本人得行使受 (PECL第3:302條後段),如委託人委
任人對第三人之權利。僅須有根本不履 任行紀人取得貨物,且已預先支付價
行,受任人之契約第三人(或第三人) 金,第三人雖得向委託人訴請支付價
85
不須對受任人進行訴訟或強制執行 。 金,但得抗辯其對受任人已履行義務,
3.告知本人 即支付價金償還費用 87。
依PECL第3:302條前段,受任人成 (三) 第三人對本人之直接請求權
為無資力,或構成或預期對本人構成重 在羅馬法,間接代理(委任
大不履行時,基於本人之請求,受任人 mandatum) 法 之 焦 點 在 第 三 人 對 本 人
應告知本人第三人之姓名及住所。本人 之訴權。荷蘭新民法制定前,有力說認
行使對第三人之權利,以行使之意思已 為應賦予第三人對本人直接請求權,學
通知受任人及第三人為必要,收到通知 者Schoordijk認為無法接受本人得對第
或,第三人不得對受任人提出給付(第 三人起訴,蓋本人自己有意選擇不要公
3:304條)。 開,應接受無法直接對第三人起訴的法
受任人雖然負有告知第三人姓名 律效果。在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法
及住所之義務,受任人違反此告知義 則被認為主要在處理本人之責任 88。
務,本人雖得請求賠償,但受任人無資 歐陸承認本人對第三人有直接請

83
Kötz, aaO. (Fn. 69), S. 465.
84
歐洲契約法原則第 8:103 條(a)-(c).
85
LANDO & BEALE, supra note 75, at 25.
86
LANDO & BEALE, supra note 75, at 260.
87
Kötz, aaO. (Fn. 69), S. 467.
88
Sebastian Kortmann & Jeroen Kortmann, Undisclosed Indirect Representation-Protecting the
Principal, the Third Party, or Both?, in AGENCY LAW IN COMMERCIAL PRACTICE 91 (Danny
Busch, Laura Macgregor & Peter Watts eds., 2016).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87
求權之立法例,多未同時承認第三人對 利益,但以自己名義訂立契約,受任人
本人之請求。蓋當事人應自行其契約第 自為契約當事人,構成間接代理,間接
三人支付不能之風險,契約成立時若知 代理並非代理態樣,不適用代理一般規
悉第三人係受他人之託,則可透過約定 定。英美法代理,則有本人公開之代理
讓契約關係也對本人發生,若不此之 及本人不公開代理之別,然後者並不等
途,不應使其得對本人請求。反之,也 同於間接代理。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
可說本人選擇了代理人,創造損害第三 法則僅適用於本人已授權代理人足以影
89
人之風險 。 響本人法律地位之權限的情形,因此本
PECL不僅規範委託人對相對人之 人若未授予此權限,並不構成本人不公
直接請求權,也在PECL第3:303條承認 開之代理,在歐陸法,則可能構成間接
在上述本人得對第三人直接請求相同的 代理。反之,本人若授予受任人影響自
情形下,第三人對本人有直接請求權: 己法律地位之權限,受任人雖有代理意
「受任人成為無資力、或構成或預期對 思,但未表明,第三人不知亦不可得而
本人構成根本不履行時,基於第三人之 知時,歐陸為間接代理,英美法則為本
請求,受任人應告知第三人本人之姓名 人不公開代理,二者有重疊。在行紀,
及住所,而且第三人得對本人主張其對 委託人因未授權行紀人此權限,不會發
受任人所得行使之權利,但受任人對第 生同時構成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及歐
三人之抗辯,本人對受任人之抗辯,不 陸行紀的現象。
受影響。」且通知之效果及抗辯關係均 臺灣民法並無關於間接代理之一
與本人對第三人之直接請求權相同,茲 般規定,委託人與受任人、受任人及第
不贅。 三人分別發生獨立的法律關係,基於契
約相對性原則,委託人與第三人間並無
伍、結論
直接契約關係,受任人雖對委託人負有
於歐陸法,受託處理事務之人若 交付一處理委任事務所收取之金錢、物
被授予代理權,在代理權限內以委託人 品及孳息之義務,但受任人在移轉其對
名義所為之法律行為,效果直接歸屬委 第三人取得之權利於委託人前,委託人
託人。相對於此,受任人雖為委託人之 對第三人並無直接請求權。受任人在尚

89
Kötz, aaO. (Fn. 69), S. 466-467.

88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未交付其所收取之物或移轉權利於委託 多國家進一步承認委託人對第三人有直
人前,受任人之債權人得以收取之物或 接請求權,荷蘭新民法及歐洲契約法原
權利為強制執行之標的,受任人破產 則更允許第三人對委託人有直接請求
時,並為破產財團財產,委託人僅能以 權,此等打破契約相對性原則的法則
一般債權人身分參與分配,相當不利, (間接代理法則),與英美法本人不公
事實上也不公平,蓋受任人乃經手他人 開代理法則相當接近;換言之,歐陸間
事務之人,事務處理經濟上之利益或不 接代理雖與直接代理無法等量齊觀,但
利益終歸委託人。職是之故,歐陸國家 透過保護委託人之規定或承認委託人與
至少對行紀無不設有保護委託人之規 第三人間之直接請求,二者差距縮小。
定,或規定在委託人及行紀人或其債權 臺灣民法並未有間接代理法則之明文,
人間之關係上,視為委託人之債權(德 是否有調整之必要,如何調整,應為建構
國商法第392條第2項),或規定委託人 現代事務處理法所無法逃避的課題。
若完全履行其基於委任關係所生之義 (本文已授權收錄於月旦知識庫及
務,行紀人所取得之權利當然移轉於委 月旦系列電子雜誌www.lawdata.com.tw)
託人(瑞士債務法第401條)。歐陸許

月旦民商法雜誌(No.61)2018.9 8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