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周联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周联合

要: 对于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性质, 理论上有不同的认识。

不同的请求权基于不同的法律规范基础 。准确找到其请求权基础,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
利,正确裁判案件十分重要。在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当事人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侵权责任请求权、缔约过失责任请求权,它们可能构成责任竞合
或聚合。其请求权基础,除 《合同法》 第 58 条外,应分别为 《物权法》 第 34 条; 《民
法通则》 第 92 条、第 61 条; 《民法通则 》 第 117 条、 《物权法 》 第 37 条、 第 106 条、
《侵权责任法》 第 6 条、第 15 条; 《合同法》 第 42 条、《民法通则》 第 61 条。
关键词: 合同; 无效; 被撤销; 当事人; 请求权基础
中图分类号: D92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5833( 2014) 12-0084-07
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14.12.011

作者简介: 周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律与治
理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 北京 100872)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下称 《合同法》) 第 58 条的规定,当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


后,当事人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的请求权。 请求权 “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
为的权利”① ,最早由德国学者温德沙伊德提出,为德国 《民法典 》 所采用, 我国民法学亦予以
接受。请求权作为 “一种请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 ”, 既是一种实体法上的权利, 同时也具
有 “程序上的功能”②。“是权利作用的枢纽”③ 。所谓请求权基础,“指得支持一方当事人向他方
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④ ,为 “请求权的法律依据”,也即 “具体适用的条文”⑤ 。案件的解
决必须找到规定义务的法律规范,找到了规定请求权的法律规范, “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
口”⑥。“无请求权基础即无请求权 ”⑦ 。 寻找请求权基础, 是处理实际案件的核心工作 ⑧ 。 对于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性质 ,理论上曾有不同的认识 ⑨ ,而不同的请求权则基于

收稿日期: 2014-08-20
① 王利明: 《民法总则研究》 (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29 页。
② [德] 卡尔·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 ( 上册) ,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版,第 321—322 页。
③④⑧ 王泽鉴: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王慕华发行 2010 年版,第 77、67、60 页。
⑤ 王利明: 《法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81 页。
⑥ [德] 齐佩利乌斯: 《法学方法论》,金振豹译,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26—127 页。
⑦ Brox / Walker,Allgemeiner Teil des BGB,34. Aufl.,2010,Rn. 651。转引自朱庆育 《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49 页。
⑨ 有关的观点与讨论参见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32—435 页。

84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周联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不同的法律规范基础。本文拟对此略加讨论。

一、返还原物请求权基础
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以后 ,对于已经根据合同进行交付的财产 ,当事人享有返还原物
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是一种物权请求权, “是指权利人对无权占有或侵夺其物的人, 有权请
求其返还原物 ”①。 其构成要件比较简单, 在积极方面, 要求请求权人须为物权人; 在消极方
面,则是由非物权人占有该物,我国物权法解释上一般称之为 “侵占 ”, 包括抽走占有或者扣留
占有而不还的情况②。非物权人此时构成无权占有,即没有法律或合同的依据而占有了物权人的
财产。除 《合同法》 第 58 条的规定外,返还原物的请求权基础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 第
34 条: “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以后, 返还财产涉及到两种请求权: 即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物权请求
权。一些学者主张,此时要求返还财产属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因为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
后,当事人之间不再存在合同关系,原先基于合同所做的履行便因为缺乏合法根据而成为不当得
利,应当返还给对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情形下的返还财产在性质上属于物权请求权 ,因
为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一方此前交付给另一方的财产并不发生所有权的移转 ,已经接受
财产的一方,应将该财产返还给原所有人③。有学者从语义和逻辑上分析了 《合同法 》 第 58 条
规定的 “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 应当予以返还 ”, 指出其在性质上应为物权请求权, “不当得利
返还请求权说不合该条规定的文义和规范目的 ”, 因为, 如果第 58 条规定的财产返还是指不当
得利返还,由于不当得利既可以表现为有体物, 也可以是 “差额 ” 的利益形态, 还可以是其他
量化的价值,都是能够返还的, 则该条接着规定的 “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 应当折价
补偿”,就不符合逻辑。只有将 《合同法 》 第 58 条规定的财产返还理解为返还原物, 后段规定
的 “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 应当折价补偿 ” 理解为不当得利返还, 才符合逻辑④。 另
外,此时首先考虑返还原物,即由物权人行使物权请求权,还有其他一些法律上的理由:
第一,基于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所交付之物的物权仍属于原权利人 。 我国 《物权法 》 没有
采纳所谓的物权行为无因性 ⑤。合同本身无效或被撤销, 则依据合同取得的财产不发生物权变动
的效果,物权属于原权利人。我国法律在这方面与德国法律不同 ,对于德国法律来说,基于其物
权行为独立性与无因性理论, 在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 必须搞清楚对于物的处分行为的效力问
题,“如果处分行为也为无效,则因未移转的权利所产生的请求权也可要求返还, 例如可要求返
还所有权移转无效的物的所有权 。相反,如果处分行为是有效的,那么通常只能要求返还不当得
利”⑥。也就是说,在德国法之下,如果合同无效或被撤销, 基于该合同所交付之物的物权根据
物之处分行为是否有效而有不同的状态 ,如果物权行为有效,则物权已经发生转移,原权利人当
然不能再行使物权请求权,而只能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 如果物权行为也失去效力,则原权利人
仍然享有物权,就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我国由于没有采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合同被确认无
效或被撤销后,基于合同所进行的交付不发生物权转移的效果 ,物权仍属于原权利人,其当然可
以行使物权请求权。这个时候,“返还财产的对象仅限于原物及因原物所产生的孳息 ”⑦。
第二,在请求权检索时,物权请求权应先于不当得利请求权进行考察 。对请求权的检索,学

① 王利明: 《物权法研究》 ( 第三版) 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15 页。


② 王洪亮: 《原物返还请求权: 物上请求权抑或侵权责任方式》,《法学家》2014 年第 1 期。
③ 杨立新主编: 《民事审判诸问题释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9—50 页。
④ 崔建远: 《合同法总论》 ( 上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58 页。
⑤ 参见王利明 《物权法研究》 ( 第三版) 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66—268 页。
⑥ [德] 迪特尔·梅迪库斯: 《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5 页。
⑦ 王利明、房绍坤、王轶: 《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50 页。

85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周联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理上应考虑其先后顺序,以 “保障法律分析的严谨性 ”①,一般地说, 物权请求权应在不当得利


和侵权请求权之前进行检索②。王泽鉴先生认为, “其主要理由系此项请求权均与物权 ( 尤其是
所有权) 的变动,具有密切关系”③。
第三,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利。首先,从归责基础来看,行使物权请求权时,权利人无需
证明对方当事人具有过错; 而对于不当得利请求权,虽然也不以对方当事人的过错为构成要件,
但是,不当得利人是善意还是恶意,对于考虑返还利益的范围还是有影响的, “这一点已为我国
司法实践所确认。在返还义务人取得财产出于善意时 ,返还的范围仅限于现存的财产; 对非因其
过错而灭失的财产可以免责。如果返还义务人取得财产出于恶意 ,则返还义务人应对财产的灭失
负赔偿责任”④。其次,物权请求权具有优先于债权请求权的效力, 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属于
债权请求权。例如,在返还义务人陷入破产的境地时,物权请求权可以行使别除权,对该物进行
取回; 而不当得利请求权作为债权,只能同其他债权一起参与破产分配 ,在当事人资不抵债的情
况下,权利必然受损,甚至一无所得。而且,从诉讼权利的保护来看,物权请求权一般不受诉讼
时效的限制。
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原理,即使在英国法律中亦有所反映。英国法律与大陆法系不同,本不能
简单类比,此处无庸赘述。仅从非法合同来看,根据英国合同法的一般规则, “当事人依据非法
合同转移的货币和财产通常不能收回 ”, 但是, “当事人如果对已经支付的货币或者交付的货物
享有独立的财产权, 并且又不依赖非法合同 ”, 则当事人可以收回转移 给 对 方 的 财 产。 例 如
Bowmakers Ltd v Barnet Instruments Ltd ( 1945) 案, 虽然 “被告辩称, 原告没有任何救济可言,
因为三份合同均违反管制条例,都属于非法合同。上诉法院终审判决原告胜诉,因为原告的请求
权不是基于非法合同,而是基于他们对模具的财产性权益 ”⑤。 在这种情形下, 其法律上的效果
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类似于返还原物请求权 。

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基础
不当得利是指 “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 致他人受损害的事实 ”⑥, 不当得利发生后, 由
于没有合法的根据,法律予以纠正,受损害的人有不当利返还请求权。当合同被宣告无效或被撤
销后,原先基于合同所取得的财产便失去了法律上的根据 ,显然构成不当得利。如果原物权人享
有物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同时并存, 则 “构成了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与物权请求权的竞合”⑦。在这种情况下, 为保护物权人的权利, 一般主张物权请求权, 前面已
做了分析。但是,物权请求权以物权为基础,没有物权,就没有物权请求权。并且,物权请求权
必须以物之存在为要件; 若物已灭失,则物之返还在客观上即不可能。因此,当合同被确认无效
或被撤销后,如果基于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并非物权或者物已经灭失或者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实现物
权请求权时,就须考虑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例如,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或者完成一定的
工作,因为并不存在物的交付,所以不能采用物权请求权。这时即应采用不当得利请求权,将一
方所接受的劳务或工作作为利益 ,并将该利益折合成货币,然后返还给对方⑧。再如,交付的财

① 王利明: 《法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89 页。


② 对于请求权的检索顺序,学者排列略有不同,但物权请求权一般都排在不当得利请求权之前。有关的对比介绍可参见
朱庆育 《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50—552 页。对检索顺序排列较详细的分析见王利明 《法学方
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87—289 页。
③ 王泽鉴: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王慕华发行 2010 年版,第 89 页。
④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3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38 页。
⑤ 何宝玉: 《合同法原理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04—305 页。
⑥ 江平主编: 《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09 页。
⑦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3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36 页。
⑧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3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38 页。

86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周联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产为货币时,也只能发生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①。 除 《合同法 》 第 58 条的规定外, 不当得利返


还的请求权基础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 以下简称 《民法通则 》) 第 92 条、 第 61 条。
第 92 条规定: “没有合法根据, 取得不当利益, 造成他人损失的, 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
受损失的人”; 第 61 条第 1 款第 1 句规定: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
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民法通则 》 第 61 条的这一规定, 从行文来看,
强调了一方取得财产而对方 “受损失 ”, 与 《合同法 》 第 58 条的规定略有不同, 显然是将民事
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的请求权定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债权请求权 ,没有返还原物之物权请求权所具有优先效力 ,如果返还
义务人破产或将标的物低价转让 ,则权利人仅依据不当得利这一债权请求权主张权利 ,其权利会
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毫无所得。并且,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作为债权请求权 ,还须适用诉讼时效
的规定。但是,如果返还义务人的返还能力不存在问题 ,从返还财产的范围来看,返还不当得利
的所得可能超过返还原物。因为 “在物权请求权中, 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对象仅限于原物及因原
物所产生的孳息”, “而不当得利返还旨在将受益人所获得的一切不当利益 , 全部返还给受损害
的一方”,其 “范围包括实际所受的利益 ( 如接受权利、 占有财产、 被免除债务等 ) 、 基于原物
的占有而取得的收益、基于权利的取得而获得的利益以及原物因第三人的毁损和占有而获得的赔
偿金和保险金等各种无法律上原因而取得的利益 ”②, 因此, 如果所有利益都能返还, 而应返还
之物对于权利人并非不可替代之物品,“请求返还不当得利,从利益上考虑对其是有利的”③。
实际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适用范围是较为广泛的 , 它 “以受益人获得利益为标准, 则
不管原物是否存在,只要受益人获得利益,就应负返还责任 ”④。 从比较法上看, 如美国合同法,
无效合同或可撤销合同涉及当事人的缔约能力 、 合同的形式、 违反公共政策、 错误、 不正确说
明、胁迫、不正当影响和显失公平等多种情形 。当合同因这些原因被撤销或被确认无效后 ,恢复
原状是最基本的救济手段,虽然有时法院也会对主张恢复原状的权利加以限制 ,比如针对违反公
共政策的情形,但多数情况下,当事人可以主张恢复原状,特别是利益受损的无辜方有权要求恢
复原状,恢复原状的方法既包括返还原物 ,也包括返还金钱、为获得的服务或利益支付金钱,后
者类似于不当得利返还⑤。美国 《回复原状法重述》 第 1 条确定了宽泛的原则: “取得不当利益,
并致他人损害的,应当回复原状。”⑥ 例如, 对基于错误而被撤销的合同, 当事人有权主张回复
原状,要求返还转移给对方的利益⑦。至于大陆法系国家,德国学者 Hedemann 就曾指出,“不当
得利请求权,对于一切不能圆满解决之情形, 负有调节之任务 ”⑧。 我们由此可见其适用上的广
泛性。

三、侵权责任请求权基础
当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除了返还财产外,有过错的,还要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这
种损失,既包括当事人不能返还财产或返还的财产受到了损害的情况 ; 也包括当事人因过错给对
方造成损失的情况。合同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应首先考虑侵权责任请求权,要求过错方承担侵

① 梁慧星、陈华彬: 《物权法》 ( 第四版) ,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34 页。


②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3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37 页。
③ 王利明: 《合同法研究》 ( 第一卷) 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22 页。
④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3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38 页。
⑤ 参见王军编著 《美国合同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0—214 页。
⑥ E·艾伦·范斯沃思: 《美国合同法》 ( 原书第三版) ,葛云松、丁春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2 页。
⑦ E·艾伦·范斯沃思: 《美国合同法》 ( 原书第三版) ,葛云松、丁春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26—
627、636 页。
⑧ Hedemann,Schuldrecht,3Auf. 1949,S. 330 334。转引自王利明 《物权法研究》 ( 第三版) 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59 页。

87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周联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权责任。“侵权责任请求权,是指被侵权人依法请求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权利 。”① 侵权责任请


求权基于侵权行为而发生, 并且以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了权利和利益的损害为要件②。 就
《合同法》 第 52 条和第 54 条规定的情形,在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如果当事人具有欺诈或胁迫
等过错行为,导致对方权利和利益受损的, 显然构成侵权, 此时, 所谓的 “合同 ” 只是侵权人
实施侵权的一种手段。对方当事人可以据此行使侵权责任请求权 。 除 《合同法 》 第 58 条的规定
外,侵权责任的请求权基础包括: 《民法通则》 第 117 条的规定: “侵占国家的、 集体的财产或
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
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
损失”; 《物权法》 第 37 条的规定: “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 第 106 条第 2 款的规定, 在善意取得的情况下, “原所有权人
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 ( 以下简称 《侵权责任 》) 第
6 条的规定: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 15 条的规定: “承担侵
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 六 ) 赔偿损失; ……” 在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 根据 《合同法 》
第 58 条的规定,会发生侵权责任请求权与返还原物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聚合 。此时,
当事人或法院应就各请求权分别寻找其请求权基础 。
从比较法上考察,在订约过程中,当事人如果具有欺诈或者胁迫等恶意而致对方受损 ,对方
当事人一般都可行使侵权请求权 。欺诈在罗马法上确定无疑为一种侵权③。 当今法律制度中, 一
些典型国家的做法则存在着分歧, 并不一致。 法国视为侵权行为, 直接适用其 《民法典 》 第
1382 条的规定, “人的任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 因其过错致该行为发生之人有义务赔偿损
害”④。在德国法上,被欺诈人损害赔偿请求权既有可能是缔约过失, 也有可能是侵权。 恶意欺
诈或者胁迫要承担损害赔偿义务 ,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受害人一般可以主张侵权行为的损害
赔偿请求权⑤。当然,实际上,请求方可能宁愿适用缔约过失的规则⑥。 在英国法上, “自 1978
年英国的一个判决 ( Pasley v. Freeman) 之后, 欺诈 ( deceit) 成为侵权行为的一种, 受欺诈人
可请求欺诈方赔偿”⑦ 。一般地说,“如果虚假意思表示是故意的或过失的 ,可据侵权欺诈而提出
诉讼请求; 如果不是故意的, 可以根据过失或 《1967 年错误陈述法 》 提出诉讼请求 ”⑧。而且,
在当事人存在欺诈的情况下,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其目的是要使听信虚假陈述者处于
假如没有虚假陈述的情况下将处的状况 ,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利润损失,甚至精神赔偿、机
会损失⑨。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当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如果具有欺诈或胁迫等过错,且给
对方造成了损失,那么,就应当赔偿损失, 此种情形, 完全构成了我国 《侵权责任法 》 所规定
的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因此,受到损失的一方当事人就可以主张侵权责任请求权 。

四、缔约过失请求权基础
当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合同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时,如果侵权责任不能成立,还可以考虑
缔约过失请求权,要求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按照德国法学家耶林的观点, “契约的缔约产

① 王利明: 《侵权责任法研究》 ( 上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7 页。


② 参见王利明 《侵权责任法研究》 ( 上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8 页; 杨立新 《侵权责任法》,法律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57—58 页。
③ 竺琳: 《民事诈欺制度研究》,载梁慧星主编 《民商法论丛》 ( 第 9 卷)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77 页。转引自叶
名怡 《涉合同诈骗的民法规制》,《中国法学》2012 年第 1 期。
④ 《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51 页。
⑤ [德] 迪特尔·梅迪库斯: 《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07—608、619—620 页; [德] 迪
特尔·施瓦布: 《民法导论》,郑冲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43—444 页。
⑥⑦ [德] 海因·克茨: 《欧洲合同法》 ( 上卷) ,周忠海、李居迁、宫立云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2 页。
⑧ 王利明: 《合同法研究》 ( 第一卷) 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45 页。
⑨ 参见何宝玉 《合同法原理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85—387 页。

88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周联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生了一种履行义务, 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 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 ”,


“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 ,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 应赔偿基于
此项信赖而生的损害”①。在我国,缔约过失责任 “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一方因违背其依据
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 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损失, 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②。 诚实信用
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民事活动的全过程,成为所谓的 “帝王条款 ”。 根据诚实信用原则
的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负有先契约义务 ,当事人必须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当事人在订约过程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 即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根据我国 《民法通则》 和 《合同法》 的规定,它是一种过错责任。学者认为, “在 ‘违反诚信’
与 ‘过错’ 的关系上,过错与不诚信在归责标准方面具有一致性, 都表现为对毋害他人的正当
行为要求的违反,过错本身即属 ‘违反诚信’”③。除 《合同法》 第 58 条的规定外, 当合同无效
或被撤销后缔约过失的请求权基础为我国 《民法通则 》 第 61 条、 《合同法 》 第 42 条。 一般认
为,我国 《民法通则》 第 61 条规定是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规定 , 该条第 1 款后段为 “有过错
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 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 而我国
《合同法》 第 42 条、第 43 条则专门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第 43 条是关于缔约过程中保守商
业秘密的规定,第 42 条则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 给对方造成损失
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 一) 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进行磋商; ( 二 ) 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
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 三 ) 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根据本条规定,
只要具备上述三种情形之一,不论合同是否未成立、 是否有效, 当事人即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在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根据 《合同法》 第 58 条的规定, 可能发生缔约过失请求权与返还原物
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聚合 ,也应分别寻找其请求权基础。
我国 《合同法》 第 52 条的规定, 无效的合同有: “一方以欺诈、 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
害国家利益;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 我国 《合同法 》 第 54 条的规定, 可被撤销的
合同有: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
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从这些规定来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 除
因当事人有重大误解等少数情况外 ,当事人有欺诈或胁迫手段的、恶意串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
非法目的的、乘人之危的、以及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的 ,均可能
构成缔约过失,对方当事人可据此行使缔约过失请求权 。
缔约过失请求权作为一种损害赔偿请求权 ,在法国被认为是一种侵权责任,一般适用侵权责
任法解决,法国 《民法典》 第 1382 条保护的对象比较宽泛,在缔约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致对
方损害的一方,应当依据该条承担侵权责任,受损害的一方据此享有侵权责任请求权 。英美法历
来注重保护信赖利益 ( reliance interest) ,“在英美法中,虽没有缔约上过失的概念, 但自从 1933
年曼斯菲尔德 ( Lord Mansfied) 将诚信义务引入英美合同法以后, 获得了广泛的赞同。 《美国统
一商法典》 也确认了诚信义务”。在实践中,有关判例已承认了缔约过失责任 ④。
在我国,理论上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性质有多种解说 ,有学者认为, “侵权行为说 ” 更为合
理,但 “由于缔约过失责任具有不同于一般侵权责任的某些特点 , 因而其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责
任”,应当优先适用⑤。事实上,在我国统一的 《合同法 》 制定以前, 法院也曾有对于以欺诈手

① Jherings Jb. 41( 1961) ,S. lf。转引自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 第一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9 页。
② 王利明: 《合同法研究》 ( 第一卷) 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35 页。
③ 张家勇: 《论前合同责任的归责标准》,《法学家》2014 年第 1 期。
④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13 页。
⑤ 马俊驹、余延满: 《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40—541 页。

89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2 期 周联合: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段订立合同、骗取巨额货款的当事人认定构成侵权行为、 判决赔偿经济损失的案例①。 通说认


为,缔约过失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是信赖利益, “信赖利益因为并非一种实有财产, 很难受到侵权
行为法的保护,在受害人遭受信赖利益的损失的情况下, 不能根据侵权行为而要求赔偿 ”②。 因
此,缔约过失责任有其独特的制度价值 。
当然,缔约过失责任只是一种补充性的民事责任 , 由于其赔偿范围有限,“只是赔偿信赖利
益的损失,既不包括履行利益的损失,也不能包括全部的损失 ”,限于直接损失; 而根据侵权行
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包括受害人所遭受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 ,范围十分广泛,非缔约
过失责任局限于信赖利益可比。当事人在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要求赔偿损失的 ,从保护自身利益
考虑,在能够提起侵权责任请求权时,还是应当优先选择侵权责任请求权, 侵权责任不能成立
时,才考虑行使缔约过失请求权③。当然,在学术上,也有观点主张对信赖利益的赔偿也可以包
括机会损失,甚至可以超过履行利益④。对此问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待于司法实践的
探索和发展。
总之,准确找到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 ,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利、正确裁
判案件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的案件中, 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 对请求权规范进行初步的
“锁定”。然后,根据规范的构成要件, 将案件事实 “涵摄 ” 于请求权规范, 并排除构成要件与
案件事实不符的请求权规范。 当然, 涵摄的过程有一个 “目光往返流转 ” 和法律解释的问题。
确定了请求权基础,也就解决了案件处理的前提问题。
( 责任编辑: 杨晨阳)

On the Contract Parties' Claims Bases after the


Avoidance or Cancellation of Contract
Zhou Lianhe
Abstract: As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ract parties' claims bases after the avoidance or
cancellation of contract,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Different claims have different legal
bases. Whether we can find the right claim base or no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tect the contract parties
'rights and make right judgments. After the avoidance or cancellation of contract,contract parties will
have claim of return of property,claim of restitution of unjust enrichment,claim of Tort liability,claim
of the contracting fault liability,which can produce liability concurrentce or liability combination. These
claims bases,besides Article 58 of Contract Law,include Article 34 of Property Law; Article 92 and 61
of General Rule of Civil Law; Article 117 of General Rule of Civil Law,Article 37 and 106 of Property
Law,Article 6 and 15 of Tort Liability Law; Article 42 of Contract Law and Article 61 of General Rule of
Civil Law.
Keywords: Contract; Avoidance; Cancellation; Contract Parties; Claims Bases

①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9 年第 1 期。
②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34 页。
③ 王利明: 《民商法研究》 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22—423、434、436 页。
④ 崔建远: 《合同法总论》 ( 上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69—373 页。

9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