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第 7 條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
1. 通說採解除條件說,胎兒於懷孕期間先享有權利能力,僅於死產時始認為
解除條件成就,溯及既往消滅其權利能力。
2. 胎兒非死產者,如父母於出生前死亡,得主張 192 條損害賠償及 194 條非
財產上損害賠償。實務見解認為,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子女縱為
胎兒亦得請求賠償相當數額撫慰金,且不得以子女為胎兒或年幼為不予賠
償或減低賠償之依據。
3. 依反面推論,民法只保護胎兒享有權利,而無須負擔義務。故如父母死亡
留有債務者,胎兒不繼承該筆債務。
第 192 條
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對於支出醫療及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或殯葬費之人,
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被害人對於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者,加害人對於該第三人亦應負損害賠償
責任。
第 194 條
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雖非財產上之損害,
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第 8 條
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
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三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特別災難終了滿一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特別災難乃係指出於自然或外在的不可抗力,而對失蹤人為無可避免者,如風
災、海難,若「失足落水」,實務上認為無特別災難介入,純屬個人意外。
死亡宣告之撤銷對任何人均有效力,且具有溯及效力,繼承者視為自始未取得
財產。因死亡宣告取得財產者,僅於現受利益之限度內,負歸還財產之責。另
通說認為,基於「惡意不受保護」原則,若取得財產之人為惡意,應類推
182,負不當得利受領人反還責任。

第 9 條
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
前項死亡之時,應為前條各項所定期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但有反證者,不
在此限。

死亡宣告是在使失蹤人於失蹤期間屆滿時,以其住所為中心之司法關係趨於消
滅,而非剝奪其權利能力。此外,死亡宣告亦會發生繼承效力。
第 10 條
失蹤人失蹤後,未受死亡宣告前,其財產之管理,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外,
依家事事件法之規定。
1
第 11 條
二人以上同時遇難,不能證明其死亡之先後時,推定其為同時死亡。
依同時存在原則,兩人互不繼承。按 1140 條,第一順位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
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通說認為包括同時死亡。

13 條
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
獨自為或受意思表示,原則上應得法代同意,未得同意者無效。契約行為於法
代承認前效力未定。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日常生活所必須之法律行為,得單
獨有效為之,不必得法代同意。

第 14 條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
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
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
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
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
定,為輔助之宣告。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
變更為輔助之宣告。
第 15 條
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
第 15-1 條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
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
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
輔助之宣告。
受輔助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
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變更為監
護之宣告。
未成年人未結婚者,因僅有限制行為能力或無行為能力,無受輔助宣告之實益,
不適用本條規定。
關於輔助人權限之規定,民法未就法定代理權為規定,故應認輔助人無從代理
受輔助宣告之人為法律行為。如有 170 無權代理情形,輔助人無從為 170 條之
拒絕承認或承認,故輔助人雖拒絕承認無權代理行為,然尚不直接使無權代理
之契約行為無效。
2
第 15-2 條
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行為時,應經輔助人同意。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
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並不喪失行為能力,僅限於特
定行為)
一、為獨資、合夥營業或為法人之負責人。
二、為消費借貸、消費寄託、保證、贈與或信託。
三、為訴訟行為。
四、為和解、調解、調處或簽訂仲裁契約。
五、為不動產、船舶、航空器、汽車或其他重要財產之處分、設定負擔、
買賣、租賃或借貸。
六、為遺產分割、遺贈、拋棄繼承權或其他相關權利。
七、法院依前條聲請權人或輔助人之聲請,所指定之其他行為。
第七十八條至第八十三條規定,於未依前項規定得輔助人同意之情形,準用之。
輔助宣告人若未得輔助人允許所為之單獨行為-無效;為 15-2 則屬效力未定。
另依 15-2 第 4 項,受輔助宣告人認為所欲之行為無損害受輔助宣告之人利益之
虞,而輔助人仍不為同意時,受輔助宣告之人得逕行聲請法院許可後為之。

「代理權的授與」屬於有相對人的單獨行為,故受輔助宣告之人所為者無效。

Q 若受輔助宣告者於清醒時為之得否認為無行為能力之瑕疵?本文以為應採否
定見解,蓋考量監護宣告及輔助宣告制度,係為降低交易相對人「個案」查證
之成本(非如同 75 條後段個案判斷行為人是否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中);且受監
護宣告或輔助宣告之原因消滅時,應另外向法院聲請撤銷宣告,換言之,受監
護宣告或輔助宣告之人行為能力判斷,並不容許再回歸個案判斷或舉反正推翻,
此亦係較有利於交易安全之解釋方式。
Q:獲贈價值 500 萬土地設有抵押權,擔保 100 萬元債務?
A:為單純享有權利;縱使該土地設有抵押權,然因抵押權就不動產本身而設定,
僅出於特定情形時抵押權人得就該不動產賣得價金優先受償,無論如何皆不至
於使甲負擔任何額外不利益。
Q:以 1 萬元購得價值 5 萬元鑽戒?
A:效力未定。若交易上獲有經濟上利益非屬單純享受權利不負擔義務,即使從
中獲得價差利益,仍因此交易負擔義務(買賣契約而生給付價金義務);且 1 萬
元鑽戒屬 15-2 第一項第五款所稱重要財產之處分。

意定監護人
第 1113-2 條
稱意定監護者,謂本人與受任人約定,於本人受監護宣告時,受任人允為擔任
監護人之契約。

3
前項受任人得為一人或數人;其為數人者,除約定為分別執行職務外,應共同
執行職務。
第 1113-3 條
意定監護契約之訂立或變更,應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始為成立。公證人作成公
證書後七日內,以書面通知本人住所地之法院。
前項公證,應有本人及受任人在場,向公證人表明其合意,始得為之。
意定監護契約於本人受監護宣告時,發生效力。
第 1113-4 條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受監護宣告之人已訂有意定監護契約者,應以意定監護
契約所定之受任人為監護人,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其意定監護契
約已載明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者,法院應依契約所定者指定之,但意定監護
契約未載明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或所載明之人顯不利本人利益者,法院得依
職權指定之。
法院為前項監護之宣告時,有事實足認意定監護受任人不利於本人或有顯不適
任之情事者,法院得依職權就第一千一百十一條第一項所列之人選定為監護人。
第 1113-5 條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前,意定監護契約之本人或受任人得隨時撤回之。
意定監護契約之撤回,應以書面先向他方為之,並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始
生撤回之效力。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七日內,以書面通知本人住所地之法院。
契約經一部撤回者,視為全部撤回。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後,本人有正當理由者,得聲請法院許可終止意定監護契約。
受任人有正當理由者,得聲請法院許可辭任其職務。
法院依前項許可終止意定監護契約時,應依職權就第一千一百十一條第一項所
列之人選定為監護人。
第 1113-6 條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後,監護人共同執行職務時,監護人全體有第一千一百零六
條第一項或第一千一百零六條之一第一項之情形者,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
所定聲請權人之聲請或依職權,就第一千一百十一條第一項所列之人另行選定
或改定為監護人。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後,意定監護契約約定監護人數人分別執行職務時,執行同
一職務之監護人全體有第一千一百零六條第一項或第一千一百零六條之一第一
項之情形者,法院得依前項規定另行選定或改定全體監護人。但執行其他職務
之監護人無不適任之情形者,法院應優先選定或改定其為監護人。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後,前二項所定執行職務之監護人中之一人或數人有第一千
一百零六條第一項之情形者,由其他監護人執行職務。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後,第一項及第二項所定執行職務之監護人中之一人或數人
有第一千一百零六條之一第一項之情形者,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所定聲請
權人之聲請或依職權解任之,由其他監護人執行職務。
4
第 1113-7 條
意定監護契約已約定報酬或約定不給付報酬者,從其約定;未約定者,監護人
得請求法院按其勞力及受監護人之資力酌定之。
第 1113-8 條
前後意定監護契約有相牴觸者,視為本人撤回前意定監護契約。

第 27 條
法人應設董事。董事有數人者,法人事務之執行,除章程另有規定外,取決於
全體董事過半數之同意。
董事就法人一切事務,對外代表法人。董事有數人者,除章程另有規定外,各
董事均得代表法人。
(公司法 208III,代表人於代表權限範圍內所為之行為,無論意思表示、法律
行為、事實行為、侵權行為皆視為法人之行為。)
董事代表該社團向銀行為消費借貸契約,其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成立於該社團
及銀行間,董事並非契約當事人,本於債之相對性不得向董事求償。
對於董事代表權所加之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1. 對董事代表權之限制非應登記事項,無 31 條適用。(31:法人登記後,
有應登記之事項而不登記,或已登記之事項有變更而不為變更之登記者,
不得以其事項對抗第三人。)
2. 「限制」不同於代表權之「剝奪」:董事之姓名屬應登記事項,若欲剝奪
董事代表權,應為變更登記,若無登記,不得以其事項對抗第三人(包含
惡意)。
3. 若屬有登記,對代表權之剝奪,可以對抗第三人。惟若屬對代表權之限制?
考梁董事代表權限制並非民法上應登記事項、避免交易成本及行政成本大
增,故代表權限制應無法以登記對抗第三人。
法人得設監察人,監察法人事務之執行。監察人有數人者,除章程另有規定外,
各監察人均得單獨行使監察權。
第 28 條
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
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
「執行職務」:執行行為或與職務外部內或內部牽連相關的行為,不包括董事
或有代表權人因個人犯罪而害及他人權利情形。

依公司法第 8 條第 3 項,公司之非董事,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
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
刑事及行政罰之責任。即實質上董事與影子董事責任之明文。
董事代表權的限制
1. 透過章程剝奪或限制
2. 屬代表權剝奪者,需經登記使生效力,否則不得對抗第三人,第三人得主
5
張各董事均有代表權。
3. 若屬代表權部分限制者,非應登記事項,其限制得否對抗第三人,應視第
三人是否善意
4. 於社團法人情形,董事代表權得以社員總會決議限制,不必登記,但不得
對抗善意第三人

法人權利能力,始於因法院登記而成立時,終於解散清算中止時。

Q 法人是否受目的上限制?
法人除了受到法律及性質(專屬自然人權利者)上限制,是否亦受章程目的限
制?
1. 肯定說:法律之所以賦予法人資格,係考量其作為社會實體實際上所具有
之社會價值,而此應以其獨立執行之目的事業及所擔當之社會作用予以評
價,故受到目的之限制。
2. 否定說:我國並未明文法人權利能力受到目的之限制,基於權利能力之完
整性及保護社會上交易安全,應採否定(通說)

法人侵權責任之請求權基礎:
侵權行為人為法人之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人(清算人、重整人、監察人,包括
未經登記為董事,但實際為該法人負責人,即有權代表法人之實質董事在內)
1. 侵權行為人之行為是執行職務行為:不包括法人之董事或職員因個人之犯
罪行為害及他人權利情形。
2. 侵權行為人具備 184 侵權行為的要件。
Q 法人依本條履行賠償責任後,得否向行為人行使求償權?
1. 實務有認為,28 條規定法人之代表人執行職務所為之侵權行為,即為法人
之侵權行為,又無求償規定,代表人與法人間內部關係,並無分擔之部份,
故法人應付全部侵權行為責任
2. 學說有認為,董事或代表權人與法人間內部關係,是委任關係,受任人違
反義務侵害他人時,法人賠償後對行為人應有求償權,而使行為人負擔最
終責任。

Q 公益法人得否為投資行為?
1. 否定說:投資行為屬營利行為,並且具有風險,與公益法人希冀永續經營
公益事業目的不符。
2. 肯定說:財團法人故以遂行公益事業為目的,但此係指終局之目的,故如
為營利行為,但仍將所得利益用於公益事業者,與其終局目的尚無牴觸,
應得為之。

第 56 條
總會之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違反法令或章程時,社員得於決議後三個月內請
求法院撤銷其決議。但出席社員,對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未當場表示異議者,
不在此限。
6
實務見解認為,未出席之社員,由於不可能事先預知股東會決議有違反章程或
法令之情事,亦無法當場表示異議,應認其仍得於法定期間內提起撤銷股東會
決議之訴。

物權行為之處分要件
動產權利變動原則性要件:登記+合意讓與(758)
不動產權利變動原則性要件:交付+合意讓與(761)

債權行為與處分行為差別,處分行為有:
1. 標的物特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
2. 處分權為特別生效要件,若缺乏處分權而為物權行為則屬民法 118「無權處
分」,在本人承認前物權行為效力未定。(債權行為則不以處分人有處分權
為必要,所以契約仍然成立。)
3. 公示原則
權利的變動須有一足以由外觀上可以辨認的象徵(公示外觀),用以維護
交易安全。動產為「佔有」、不動產為「登記」。債權行為則無,從而無
從善意取得適用(通常討論 87 條第 1 項)
4. 公信原則
若善意信賴公示外觀而為交易,縱使該外觀與實際權力狀態不符,善意信
賴之人仍受保護(801、948、759-1)。此原則僅物權行為適用,債權行為
既無公示方法,亦無從主張善意取得。(此原則係為保護交易安全,如果
是「繼承」等事實行為,由於與交易安全無涉,無從主張善意取得)
5. 無因性理論適用
A. 為維護交易安全、明確區別複雜的法律關係。
B. 物權行為採無因性理論,故物權行為效力不受其原因行為(債權行為)
效力影響
C. 債權行為則屬有因行為,若當事人對於債權行為的原因(目的)缺乏合
致,債權行為將不成立。

準法律行為,係本於法律規定,「當然」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縱使當事人沒有
該意思,仍然產生法律所定之效果,原則上得類推適用法律行為的相關規定。
類型有 3:意思通知(如催告)、觀念通知(如開會通知)、情感表示(如夫
7
妻之間宥恕)。

第 80 條
前條契約相對人,得定一個月以上之期限,催告法定代理人,確答是否承
認。於前項期限內,法定代理人不為確答者,視為拒絕承認。
承認或拒絕需向何人表示使生效力?
依 116 第 2 項,承認權之行使,於相對人確定時,應向相對人為之。惟依 79 條
文意觀之,承認的意思表示等同允許,法代可選擇向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相對人
為之。通說認為,若考量限制行為能力人之保護優先於交易安全,解釋上應以
後者為可採。
第 71 條
法律行為,違反強制或禁止之規定者,無效(指效力規定)。但其規定並不以
之為無效者,不在此限(取締規定)。
行政法之禁止規範違反不當然影響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若本屬法律許可流通物
(香菸),僅屬取締規定,違反僅取締規定僅有行政罰鍰,不影響民事契約。
若流通對公益性危害甚大而法律禁止者,民事契約將因違反禁止規定無效。
(債權及物權皆無效,且不得請求返還已支付價金)

第 111 條
法律行為之一部分無效者,全部皆為無效。但除去該部分亦可成立者,則其他
部分,仍為有效。

無行為能力人
第 75 條
無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無效;雖非無行為能力人,而其意思表示,係在無
意識或精神錯亂中所為者亦同。
1. 蓋行為能力制度旨在保護意思能力不足之人,僅係為兼顧交易安全,原則
上以年齡作為有無意思能力之判斷標準,故如自然人於意思表示時,處於
精神作用發生障礙,且已達喪失自由決定意思之程度之「精神錯亂」者,
應例外認為該自然人所為之意思表示無效。
2. 意思表示是否在精神錯亂中所為,須有具體事證足以證明而由法院加以認

8
定。
3. 無效的法律行為仍得撤銷:有認為無效是確定當然自始不生效,而撤銷是
針對原有效的法律行為溯及消滅其效力,故自始無效的法律行為邏輯上不
可能得撤銷。然,因無效或撤銷均係基於某種價值判斷而產生某種法律效
果,故若同一法律事實同時具備該當兩制度之構成要件,而其效力分別為
無效及得撤銷,縱使撤銷後所生法律效果相同,至多僅能認為撤銷沒有必
要,不能否定仍得發生撤銷之法律效果,故應認為無效法律行為仍得撤銷。
第 76 條
無行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為意思表示,並代受意思表示。

限制行為能力人
第 77 條
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但純獲法
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份、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
A. 法律上單純享受權利,不負擔義務。
B. 經濟上獲有利益,不等於純獲法律上利益。是否純獲法律上利益,應分別
就債權行為及物權行為與處分行為加以判斷。如債權行為之贈與契約,單
純享有請求給付標的物之權利,不負有義務,屬於單純取得權利而有效。
C. 各個債權及物權行為須分開判斷。負擔行為及處分行為亦應分別判斷。
D. 中性行為得類推 77 但,如受代理權授予(代理權僅屬資格,並不因此享有
權利負擔義務,不必得法代同意)、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為之代理行為(因
法律行為效果歸於本人,對限制行為能力人無損益,民法 104 參照)
E. 對限制行為能力人贈與不動產,屬純獲法律上利益,但是否因作為贈與物
之不動產具有公法上負擔(稅捐)或設有抵押權而影響此一判斷?一般認
為,稅捐或抵押權是就不動產本身設定,是不動產本身負有負擔,得由不
動產本身拍賣清償該稅捐或抵押權所擔保之債務,乃不動產價值之問題,
非屬於當事人之負擔,故屬純獲法律上利益。

Q 限制行為能力人甲將車賣給乙,後乙又賣給善意的丙,甲是否得主張限制行
為能力人保護優先於交易安全?結論應採否定,交易當事人與限制行為能力人
無涉,非在上開法理所欲處理範圍。

9
第 78 條
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所為之單獨行為,無效。(此無效不
容法定代理人以事後承認補正其行為能力瑕疵)
第 79 條
限制行為能力人未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所訂立之契約,須經法定代理人之承
認,始生效力。
1. 所稱之契約,兼指「債權契約」(債權行為)即「物權契約」(物權行
為)
2. 承認權之行使,通說認為對於「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相對人」皆得為之
3. 由於法代之目的在於保護未成年人,從而若法代為自己之利益或其他不合
理原因故意不為同意時,應屬民法 148 權利濫用。
4. 未成年人成年後,法代針對未經事前同意之契約行為承認權是否仍存在?
未成年人成年後,即無藉由法代同意加以保障之必要,此時應尊重其自由
意志,故法代之承認權無存在必要,其能力補充權已經喪失。
5. 合同行為(行使股東表決權):類推適用 79
6. 加入社團,通說認為係社團法人與新社員之間的契約,依 79 條應得法代同
意。投票行為屬於決議中的意思表示,故應得法代同意。惟社團決議如果
依 79 規定,會使得決議的法律效力懸而不定,故通說認為未成年人投票應
得法代事前同意,否則投票直接不生效力。
7. 如係系學會,其設立並不須經登記,並非法人,僅屬大學內部自治組織,
社員彼此間不因加入而享有法律上權利或負擔義務。故加入並非法律行為,
不須法代同意。
第 80 條
前條契約相對人,得定一個月以上之期限,催告法定代理人,確答是否承認。
於前項期限內,法定代理人不為確答者,視為拒絕承認。
第 81 條
限制行為能力人於限制原因消滅後,承認其所訂立之契約者,其承認與法定代
理人之承認,有同一效力。
前條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並不因成年契約當然有效
第 83 條
限制行為能力人用詐術使人信其為有行為能力人或已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者,
10
其法律行為為有效。
蓋其既能以詐術欺瞞他人,足見已有相當心智成熟度,並無「經驗思慮不周」
知情,故為避免交易相對人誤信而遭受不利益,強制法律行為有效。
效果:強制特定行為有效,而非視為有行為能力
第 84 條
法定代理人允許限制行為能力人處分之財產,限制行為能力人,就該財產有處
分(包括債權行為及物權行為)之能力。
如零用錢,或代替物,如零用錢買糖果。
假如零用錢買樂透中大獎?於代替物之價值超越原允許處分財產價額甚大時,
為保障限制行為能力人權益,應將獎金解釋為非法定代理人所允許處分之財產,
需額外同意始得處分。
第 85 條
法定代理人允許限制行為能力人獨立營業者,限制行為能力人,關於其營業,
有行為能力。
限制行為能力人,就其營業有不勝任之情形時,法定代理人得將其允許撤銷或
限制之。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1. 所謂獨立營業:指凡以取得利益為目的之職業均屬之,包含打工。
2. 關於其營業:指依其營業性質通常所發生之法律行為。凡客觀上與其營業有
直接或間接關連之必要行為,無論契約或單獨行為。
第 1088 條
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財產,由父母共同管理。
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財產,有使用、收益之權。但非為子女之利益,不
得處分之。(違反此但書者,有實務見解認為,該處分依 71 條規定無效。亦有
認為除子女成年後自願承認外,不得對子女生效。學說則認為屬無權處分問題,
應回歸財產法相關規定,父母以子女特有財產與他人訂立債權契約,對外關係
仍屬有效,屬契約不履行問題;若做成處分,應屬無權處分,有善意取得問
題)

Q:限制行為能力人就營業所得之「非特有財產」(非因無償取得之財產,如工
資),是否有使用、收益之權?
A. 甲說:依 1088 條反面解釋,法代對於未成年子女非特有財產,「無」使用收
益之權;似得推論未成年子女就該非特有財產有使用收益之權。其理由在於
11
未成年子女既有能力賺取財富,自然也有能力管理其財產。
B. 乙說:依 85 條反面解釋,未成年人因營業所得非特有財產,若非關於其營
業,或其營業之允許已經父母撤銷時,未成年子女對其非特有財產即無處分
權。
此外,父母同意打工並不代表允許自由處分薪水,故無 84 適用。
第 117 條
法律行為須得第三人之同意始生效力者,其同意或拒絕,得向當事人之一方為
之。
1. 是否在解釋上應限制法代須向相對人表示拒絕承認之意思,以保障相對人
權益?自本條立法目的「便利第三人同意或拒絕」而言,應無限縮解釋必
要。
第 187 條
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以行為時有識別能
力為限,與其法定代理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行為時無識別能力者,由其法
定代理人負損害賠償責任。

中性行為
1. 無權處分
A. 債權行為(買賣契約):效力未定
i. 債權行為不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必要(蓋負擔行為僅生債權人得
向債務人為特定主張之權利,標的物之權利人上不因此受到影響;
且使負擔行為有效,得保留嗣後雙方為債務不履行主張之依據)
ii. 限制行為能力人依 79 條,效力未定
B. 物權行為:有效
i. 依 118 條效力未定,但第三人可主張 801、948 動產善意(不知且
非因過失)取得,對不動產 759-1。或有論者以為,善意取得需以
債權行為有效為前提,惟本文以為,物權行為本身具有獨立性及
無因性,善意取得之判斷不應受債權行為效力之影響,至多是之
後有無不當得利返還問題。
ii. 通說認為,限制行為能力人之無權處分行為,未涉該限制行為能
力人之財產,並未使其享受權利或負擔義務,故屬中性行為,不
須法定代理人同意。
2. 代理權授予行為(擔任)
代理權非屬權利,僅屬資格、地位,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授予代理權,並不
12
因此取得權利;且代理權授予行為非債之發生原因,限制行為能力人亦不
因此負擔任何「義務」。
註: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為之僱傭契約,未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依 79 條效力未定。
3. 代理行為
法律效果歸屬本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為代理人為代理行為時並非法律行為
之當事人,對其並無任何損益。
第 104 條
代理人所為或所受意思表示之效力,不因其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而受影響。

第 118 條(無權處分)
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
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後,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效。但原權利
人或第三人已取得之利益,不因此而受影響。
前項情形,若數處分相牴觸時,以其最初之處分為有效。

債權雙重讓與
1. 過去實務見解:自始客觀不能。第二受讓人「受讓不存在之債權」,屬於
標的不能,應認為無效。
2. 現行實務:無權處分。該債權仍屬存在,僅係其屬於他人(第一債權人)
債權,故第二受讓人之讓與契約,性質上乃無權處分。

759-1
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定登記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
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者,其變動
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之不實而受影響。

第 767 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
得請求除去之。有妨害其所有權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
前項規定,於所有權以外之物權,準用之。
對不動產已登記者請求塗銷登記,並應返還房地之佔有。

第 87 條
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雙方不欲受其意思表示拘束)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者,其
意思表示無效(債權及物權)。但不得以其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
虛偽意思表示,隱藏他項法律行為者,適用關於該項法律行為之規定。
A. 為保護交易安全,善意第三人得主張該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有效或無效,
若第三人主張有效,當事人不能主張無效對抗第三人。從而,第三人得
13
選擇是否主張該意思表示對其有效。
B. 87 第一項但書所稱「但不得以其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係在保護交易
安全,應限於「就該表示之標的新取得之財產上權利義務,因通謀虛偽
意思表示無效而必受變動者」,從而若係因繼承等事實行為取得所有權
(或者借名契約出名人)則無適用。
C. 第三人是否包含虛偽買賣標的物之承租人?
否定說:因債之關係,租賃契約效力不受通謀虛偽意思表示影響,第三
人僅得依債務不履行請求損害賠償。按債之關係乃指,特定債權人得向
特定債務人請求給付的權利,故債之關係所衍生之權利僅具相對性,無
從據以向債之關係以外之人為主張,此即為債之相對性。次按民法 87 第
1 但,本條所謂善意第三人限於「因法律行為取得物權地位之人」,不
包括該虛偽標的物的承租人,因租賃契約的效力,本不受通謀虛偽表示
影響。
(若依此說,則所有人請求返還時,由於承租人僅取得債權人地位,本
於債之相對性,承租人無從本於租賃契約所取得債權對抗所有人請
求。)
肯定說:善意受讓虛偽買賣標的物之受讓人,與讓與人間買賣契約仍屬
有效,此情形與善意承租人並無二致。

D. 借名登記,雖針對締結買賣契約之意思表示有通謀虛偽而無效,惟按 87
第二項,其借名登記之真實意思若屬有效成立,首先涉及借名登記之定
性及內部效力問題。
E. 第 759-1 條(善意取得制度)
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推定登記權利人適法有此權利。
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為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者,
其變動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之不實而受影響。
(通說認為,善意取得制度規範於物權篇屬於特別規定,且屬於原始取
得對於受讓人而言較有利,應優先適用)

借名登記契約效力?
借名登記契約,是指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財產,以他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
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為出名人之契約。
Q 內部效力?
過去實務見解認為屬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無效,近來實務見解側重借名者與出
名者間信任關係,認為當事人均有締結借名登記契約之真義,又基於契約自由,
只須目的或內容不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悖於公序良俗,且原因正當者,依契
約自由原則,即為有效。(為節稅、迴避土地政策並非不正當原因。)

14
Q 借名登記的外部效力?
出名人未經借名人同意將該不動產所有權轉移之效力?
1. 實務認為是有權處分,出名人與借名人之間內部約定,基於債之相對性,
其效力不及於第三人。且出於登記公示外觀,應認為有權處分。
2. 無權處分說:除相對人為善意第三人,應受善意受讓或信賴登記保護外,
如受讓人之相對人是惡意,自當依民法 118 規定訂其效力。
3. 折衷說:有認為,原則上為有權處分,例外於第三人惡意時無權處分。出
名人在名義上為財產所有人或其他權利人,且法律行為之相對人是依該名
義從形式上認定權利之歸屬,故出名人就該登記為自己名義之財產為處分,
縱其處分違反借名契約,除相對人是惡意外,尚難認定是無權處分。

Q 借名契約中止後請求返還的請求權?
1. 本於借名契約中止後之返還請求權或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於契約中止或
消滅後,借名人給付之目的歸於消滅,借名人得適用民法 179,或類推適
用 541,請求出名人返還借名登記之財產,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
2.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行。通說及實務認為,標的物為不動產者,基於登
記公示性,除該登記無效而經塗銷,或有錯誤情事而經更正前,得行使本
條所定請求權之人,限於不動產登記簿上所登記之該標的物所有人。
3.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借名人應得對出名人以及惡意第三人主張共同
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是若借名人藉此損害賠償請求權主張廢止出名人與
惡意第三人間處分行為,並將該借名登記財產返還登記予借名人處,仍屬
請求恢復侵權行為發生前原狀,於法應無不許。
第 88 條
意思表示之內容有錯誤,或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將
其意思表示撤銷之。但以其錯誤或不知事情,非由表意人自己之過失者為限。
當事人之資格或物之性質,若交易上認為重要者,其錯誤,視為意思表示內容
之錯誤。(重大動機錯誤)
1. 內容錯誤:指「同一性」錯誤,即「當事人」、「標的」、「法律行為
性質」的錯誤
2. 表示行為錯誤:即表意人使用了其所不欲使用的表示方法如誤言、誤寫、
拿錯商品。(非出於過失得撤銷,依 114 無效,依 767、179 主張返還)
3. 動機錯誤:原則上不得撤銷,僅係屬意思表示做成之緣由,外人無從得
知,故其若發生錯誤應由表意人自行承擔,只有在「交易上認為重要」
之動機錯誤方能撤銷。
4. 物之性質:物的市場價格不屬之,蓋其係依市場供需而由當事人自由決
定,非直接存在於其物之上,具有主觀性,若容許表意人得據以撤銷意
思表示,將嚴重影響交易安全
5. 所謂過失:
15
實務上採取具體輕過失說(與處理自己事物為同一之注意義務),偏向
保護表意人之意思自由及司法自治。
學說多數採抽象輕過失(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偏向保護交易安全。

第 92 條
因被詐欺或被脅迫而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撤銷
效力及於契約)。但詐欺係由第三人所為者,以相對人明知其事實或可得而知
者為限,始得撤銷之。
1. 第三人詐欺需以相對人明知其事實或可得而知者為限,表意人始得撤銷。
所謂第三人不含「代理人」、「使用人」(員工)、「利益第三人」等。
以代理人詐欺為例,因為代理人為詐欺行為直接使「相對人」(即代理關
係的本人)獲有利益,相對人不可一方面受有此等利益,一方面又與代理
人之不正行為做切割,故應排除在 92 條 1 但書之第三人外。學說也有認為
105 條得類推適用於代理人詐欺情形。
2. 按 105,代理人之意思表示,因其意思欠缺、被詐欺、被脅迫,或明知其
事情或可得而知其事情,致其效力受影響時,其事實之有無,應就代理人
決之。故關於是否符合 92 條詐欺之規定,需就代理人是否受詐欺判斷之。
此外,雖事實之有無係就代理人決之,惟得主張效力者,則為本人。
3. 依 92 但書反面解釋,受第三人脅迫時,相對人仍得撤銷,不問第三人善意
與否,此應係考量脅迫對於表意人意思自主權之侵害較大。
4. 所謂脅迫,需判斷該行為是否具有不法性,包括手段、目的、手段與目的
關連性的不法(例如不給錢就爆料)。
被詐欺而為之意思表示,其撤銷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
1. 其效果為相對無效,即善意第三人得主張表意人所為之意思表示為有效,
亦得主張受撤銷無效。
2. 通說認為,依反面解釋,若表意人係受威脅而撤銷的情況,表意人仍得主
張對抗善意第三人。惟若個案中善意第三人另有「善意取得」之情形,則
善意第三人仍然可以主張善意取得而受保護。理由在於善意取得規範於物
權編,優先於普通法脅迫的規定。
第 93 條
前條之撤銷,應於發見詐欺或脅迫終止後,一年內為之。但自意思表示後,經
過十年,不得撤銷。

詐欺的要件
1. 需有詐欺行為:
對於表意人意思形成過程屬於重要而有影響之不真實事實,表示其為真實,
而使他人陷於錯誤、加深錯誤、保持錯誤者。至於不真實之事實是否重要
而有影響意思之形成,應以該事實與表意人自由形成意思之過程有無因果
16
關係為斷。
消極的隱藏事實,原則上不成立詐欺,例外於法律上、契約上、交易習慣
上就某事項有「告知義務」時,使構成詐欺。(例如隱瞞凶宅或泡水車)
2. 詐欺行為與表意人陷於錯誤而為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係
3. 有詐欺故意
4. 施行詐欺之人為相對人或第三人

第三人脅迫情形,因表意人被脅迫時,意思自主受侵害程度甚大,故應反面解
釋 92 條規定,不問相對人是否明知或可得而知,均得撤銷該意思表示。

Q 甲被乙詐欺名畫,乙送給善意的丁?丁依善意受讓取得所有權,甲不得主張
所有物反還,雖丁無不當得利,應有 183 條類推適用(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以其
所受者,無償讓與第三人,而受領人因此免返還義務者,第三人於其所免返還
義務之限度內,負返還責任。)

撤銷不須向法院申請:民法上撤銷權屬於「形成權」,即法律賦予權利人得依
其意思形成一定法律效果,其權利行使有相對人時,於到達相對人即發生效力。

買到泡水車(瑕疵品)?
本案泡水車屬不具約定價值、效用之瑕疵,該瑕疵導致契約目的不達,買受人
得依 359 主張解除契約、減價,或 360 損害賠償。

信賴利益/履行利益:前者指相信契約有效成立支出的成本,如車馬費或締約費
用。後者指契約有效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前者可以在相對人撤回後依 91 條
請求,後者不行。

權力失效原則
指權利人本有權利得以行使,惟在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力,且因特定情事足
使義務人正當信賴權利人不欲行使權利,若之後權利人再為權利行使,將依
「誠信原則」而認權利人不得再為主張。
由於權利失效本於誠信原則而來,誠信原則又為法律重要基本原則,故權利失
效理論對於一切權利均有適用,縱使係法律本已設有時效規定之請求權亦同。

第 94 條

對話人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

17
(1003 條,夫妻於日常家務,互為代理人,如對話意思為轉告的風險由另一方

自行承擔)

第 95 條

非對話而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

到達:通說認為進入相對人支配範圍、置於相對人可理解狀態。實務認為非須

使相對人取得占有,已送達住居所或營業所即可,不必交付相對人或代理人,

也不問閱讀與否。

實務:若表意人以書信為意思表示,該書信到達相對人,相對人無正當理由拒

絕接收時,該書信既然已到達相對人支配範圍內,相對人隨時瞭解其內容,應

認為已達到而發生效力。

但撤回之通知,同時或先時到達者,不在此限。

表意人於發出通知後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或其行為能力受限制者,其意思表示,

不因之失其效力。
1. 最高法院:若表意人以書信為意思表示,該書信達到相對人,相對人無正當
理由拒絕接受收時,該書信已達到相對人之支配範圍內,相對人隨時了解
其內容,應認為已達到而發生效力。
2. 撤回之通知,後於原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按反面解釋,原則上不生撤回
之效力。
3. 形成權即法律直接賦予權利人得依其意思形成一定法律效果的法律之力,
其權利行使於有相對人之時,於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或使其了解時,其法
律效力即發生。由於形成權的行使係由權利人片面行使不須經相對人同意,
且目的係在從速確定法律關係,故原則上不得附條件,例外於「相對人同
意」、「條件成就與否純由相對人決定」時得附條件。

160 條 2 項:將要約擴張、限制或為其他變更而承諾者,視為拒絕原要約而為新
要約。

不動產
1. 蓋到一半的房子,足以遮風避雨,屬於定著物,屬於不動產:66 規訂,不
動產可分為土地與定著物,定著物指非土地之構成部份,繼續附著於土地,
而達成一定經濟上目的,且不易移動者。凡屋頂尚未完工,以足遮風避雨,

18
可答經濟上使用目的者,屬於定著物(實務)。
2. 把房子蓋在別人土地上,房子仍然屬於自己:興建新建築物,乃建築物所
有權創造,非因法律行為而取得者,該新建物屬於出資興建人,不待登記
即原始取得其所有權(實務)
3. 把菜種在別人土地上是別人的:不動產之出產物尚未分離者,為該不動產
之構成部份

附款
第 99 條
附停止條件之法律行為,於條件成就時,發生效力。
附解除條件之法律行為,於條件成就時,失其效力。
依當事人之特約,使條件成就之效果,不於條件成就之時發生者,依其特約。
第 100 條
附條件之法律行為當事人,於條件成否未定前,若有損害相對人因條件成就所
應得利益之行為者,負賠償損害之責任。
第 101 條
因條件成就而受不利益之當事人,如以不正當行為阻其條件之成就者,視為條
件已成就。
因條件成就而受利益之當事人,如以不正當行為促其條件之成就者,視為條件
不成就。
第 102 條
附始期之法律行為,於期限屆至時,發生效力。
附終期之法律行為,於期限屆滿時,失其效力。

不許附條件的法律行為:
公益上:婚姻、收養、離婚等身份行為,為維護公序良俗。
私益上:抵銷之意思表示。蘊含單獨行為(解除、撤銷、承認)不許附條件之
原則,避免法律關係不確定,且因單獨行為本身不需得相對人同意,若容許附
條件易陷相對人於過度不利。
違反效力:視行為性質依 111 訂其效力(法律行為之一部分無效者,全部皆為
無效。但除去該部分亦可成立者,則其他部分,仍為有效。)

代理
第 103 條
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
前項規定,於應向本人為意思表示,而向其代理人為之者,準用之。

所稱本人名義及代理採取顯名主義原則之明文,惟通說認為,於代理人雖未以
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時,若代理人實際有代理意思,且相對人明知且可得而知
時,仍應發生代理效力(隱名代理)。

Q1 甲為 A 屋所有人,授權乙與丙訂立房屋買賣契約,乙乃向丙提示授權書,但
19
以自己名義與丙訂立買賣契約:
1. 依 103,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
發生效力。若代理人為法律行為時雖未以本人之名義為之,實際上有代理
之意思,且為相對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者,仍構成隱名代理而發生代理效
果。
2. 本案乙既已向丙提示授權書,足以認為丙明知或可得而知乙代理意思,故
縱使其嗣後以自己名義與丙訂立買賣契約,若探究兩方真意,難認未構成
隱名代理,自應認前述行為屬於有權代理。按 103 條該契約對甲產生效力。

第 104 條
代理人所為或所受意思表示之效力,不因其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而受影響。

Q 限制行為能力人之代理
1. 代理權之授與行為,係屬有相對人之單獨行為,僅賦予代理人代理之資格
地位,代理人本身並不因此享有權利或義務,故對限制行為能力人得為有
效之代理權授與,不必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得類推適用 77 但書。此外代理
權授與具有獨立性、無因性,故不受雇傭契約屬效力未定或無效影響
2. 代理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為代理人,其所為或所受意思表示之效力,仍
不受影響而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蓋法律行為雖由代理人做成,但代理人
非法律行為當事人,因此不負法律行為責任,代理行為之意思表示,於代
理權範圍內,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屬中性行為得類推適用 77 但書;且本
人不履行契約時,代理人亦無代為履行之責任或損害賠償義務。

「代理權授與行為」類推適用 77 但書,「代理行為」得直接援引 104。


第 105 條
代理人之意思表示,因其意思欠缺、被詐欺、被脅迫,或明知其事情或可得而
知其事情,致其效力受影響時,其事實之有無,應就代理人決之。但代理人之
代理權係以法律行為授與者,其意思表示,如依照本人所指示之意思而為時,
其事實之有無,應就本人決之(善意或惡意第三人之判斷由本人決之)。
學說對於 105 有採擴張解釋的見解,於代理人為詐欺行為時,相對人亦得向本
人主張撤銷。
員工誤植標價,老闆得主張錯誤?
105 條雖旨在解決代理行為瑕疵或過失與否原則上應就代理人決定之,以合乎
損益同歸之風險承擔理論。而「為本人服勞務之使用人」雖不包含在該條文義
之規範範圍,但使用人為本人意思表示或從事一定事務,對外均未自為意思表
示,且其效力易應同歸於本人,相似於「本人藉代理人之行為輔助而擴大其活
動範圍者」,顧應得類推 105 調,就使用人決定意思表示之瑕疵或過失,由本
人主張或承擔法律效果。

第 108 條(員工離職後代理權消滅)
代理權之消滅,依其所由授與之法律關係定之。
代理權,得於其所由授與之法律關係存續中撤回之。但依該法律關係之性質不
得撤回者,不在此限。

20
第 106 條
代理人非經本人之許諾,不得為本人與自己之法律行為(自己代理禁止),亦
不得既為第三人之代理人,而為本人與第三人之法律行為。但其法律行為,係
專履行債務者,不在此限。

1. 本制度旨在避免本人與代理人間利益衝突,代理人藉由自己代理伐害本人
利益。
2. 然若代理人之法律行為係專履行債務者,使原已存在之債務因內容實現而
消滅,並未因此發生新權利義務關係,且不影響本人利益,無利益衝突之
虞。
3. 法定代理人贈與無行為能力人情形,並無利益衝突,且考量民法保護未成
年人的基本原則,故於 106 條之適用範圍需就此情形加以「目的性限縮」。
4. 雙方代理屬無權代理,效力未定。

民法 170
無代理權人以代理人之名義所為之法律行為(債權及物權),非經本人承認,
對於本人不生效力。
(善意取得是針對無權處分,本於公示公信原則保護而設,故相對人無從主張
善意取得。)
前項情形,法律行為之相對人,得定相當期限,催告本人確答是否承認,如本
人逾期未為確答者,視為拒絕承認。
承認:通說認為得向「無權代理人」、「相對人」均可為之

Q 若無權代理人事後繼承取得該物權,相對人得否類推 118 第 2 項,主張享有承


認權?本文認為有其相似性,應得類推適用,且若容許無代理權人間繼承人再
為拒絕承認,將使無權代理人可能需再對善意之相對人負 110 賠償責任,將造
成後續法律關係更為複雜。

第 110 條
無代理權人,以他人之代理人名義所為之法律行為,對於善意之相對人,負損
害賠償之責。
所得主張賠償範圍,依實務包含信賴利益以及損失利益,但所請求信賴利益額
度不得大於履行利益;學說則區分無代理權人是否善意或惡意,若善意則僅負
信賴利益賠償,惡意則應負履行利益賠償。本文以為,若不區分無權代理人善
惡意,而負相同賠償責任,似有過苛之嫌,故應以學說較為可採。

無權代理
1. 於無權代理情形,本人非一概不須負履行責任,於表見代理情形,本人仍
須負授權人責任。
2. 表見代理:無代理權人,具有代表權存在之外觀,而足使他人信其有代理
權時,法律規定本人應負授權責任之制度。又可分為基於表見授權構成之
表見代理(169)、代理權之限制或撤回構成之表見代理(107)。(若自
始無代理權討論 169,反之 107)
3. 狹義無代理權:本人在事實上既未授與代理權,表面上亦無得使第三人相
信其有授與代理權給代理人情形。

21
4. 無權代理人係未成年時,除非經法定代理人同意,否則不負 110 條賠償責
任。蓋考量其自身於未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下所為之法律行為不需負擔賠償
責任,基於舉重以明輕之法理,其為他人所為之代理行為,自不應負擔較
重之責任,故應對 110 條適用範圍加以目的性限縮。
第 107 條(表見代理)
代理權之限制及撤回,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但第三人因過失而不知其事
實者,不在此限。

Q 若甲授權乙出售房屋,售價 500 萬以上,乙卻以 450 與善意之丙成交,甲拒絕


移轉,丙得對甲主張授權人責任,或對乙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
1. 何謂代理權限制?學說上有認為僅指事後限制,至於事前限制則屬於代理
權設定範圍,其越權代理,屬於狹義之無權代理。但有實務將事前限制亦
包含於 107 之適用範疇。
本文以為,依該條文文意,事前限制及事後限制均包括在內,且 107 重點
在是否有可供信賴之權利外觀存在,區分事前或事後限制並非必要。
乙違反甲針對代理權限制,以低於 500 萬價金代理甲與丙之買賣契約,屬
越權代理態樣之無權代理行為,於未得甲同意前,其所為債權及物權行為
本屬效力未定。惟甲是以外部授與乙代理權,僅於內部對代理權做出限制,
此屬學者提及「外部授權、內部限制」情形,客觀上足以使丙信賴乙有完
整之代理權,且甲有可歸責之處,依 107 條甲對乙所為之代理權限制應不
得對抗善意之丙,故甲應負授權人責任,甲丙間買賣契約有效。
另查,本案甲乙間成立委任契約,並由甲對代理權做出內部限制,乙卻逾
越代理權之範圍與丙做出買賣契約,甲得就乙逾越權限行為所生損害向乙
主張賠償。
2. 次按 110,無代理權人,以他人之代理人名義所為之法律行為,對於善意
之相對人,負損害賠償之責。但此「損害賠償」是指履行利益或信賴利益?
本文以為,由於若代理人有代理權而為有權代理,相對人得以獲得契約有
效成立之履行利益,然此種利益既然因為代理人無代理權而喪失,基於完
全賠償原則,應認無權代理人應賠償相對人喪失之履行利益(學說及實務
相同意旨),是以,本件中既然構成無權代理,丙自得對乙依 110 條請求
賠償其履行利益之損害。
3. 若同時構成 107 及 110 之情形,於本人拒絕承認時,相對人得否不主張適
用 107 條規定,而選擇 110 條之損害賠償?有學說以為,既然兩者均適用
無權代理之情形,且均旨在保護相對人利益,其利益應如何保護,自應尊
重其權利行使之自由,不應予以限制。

169 條(表見代理)
由自己之行為表示以代理權授與他人,或知他人表示為其代理人而不為反對
(容許)之表示者,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但第三人明知其無代理權
或可得而知者,不在此限。
1. 例如公司授權員工代理二手屋買賣並給予印章,而員工為預售屋買賣,雖
屬越權代理,依 170 效力未定,然因公司授與印章,對於員工管控有可歸
責之處,並使相對人合理信賴確實獲得公司授權,公司即應負授權人責任。
2. 169 與 107 屬表見代理規定,涉及「私法自治保護」與「交易安全」調和,

22
其成立要件學說上另以「權利外觀理論」為表見代理構成之理論性基礎,
成立要件:權利外觀、本人可歸責、相對人正當信賴作為
3. 169 與 107 雖均屬表見代理,但 107 適用於「本有代理權限」,但「越權代
理」或「於代理權限消滅後再為代理行為」之情形,而使本人不得以代理
權之限制對抗善意無過失第三人。169 適用於「本無代理權限」但因有
「表見事實」之情形,而使本人對善意無過失第三人負授權人之責。

Q 將印鑑、權狀交給他人有無表見代理?
實務認為,我國人民將自己印章交付他人,委託他人辦理特定事項者比比皆是,
依一般社會通念,難認無權人有使他人信賴其有代理權之權利外觀。

Q 於符合民法 169 時,善意第三人得否選擇不主張表見代理,而選擇依 110 主張


損害賠償?
1. 學說認為原則不行:考量此時交易目的既然已經達成,衡諸代理制度的規
範功能及當事人利益,似乎無容許相對人得向無代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必
要,蓋法律行為應盡量使其有效且履行,而非使其無效後賠償。僅於相對
人對本人事實上不能請求履行時,為保護交易安全,始例外認無代理權人
須負損害賠償之責。
2. 實務認為可以:169 對於第三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須第三人基於本人表
見之事實信他人有代理權,而主張本人應負授權人之責任,若第三人不為
此項主張,法院不得逕將法律上效果歸屬於第三人。

代理人與使者差異
1. 使者是「傳達」他人意思表示,或受領他人之意思表示;代理人是「自
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代理人對其意思表示內容之形成,具有一
定空間。
2. 若使者擅自改變價金,涉及無權代理:
代理人與使者之區別,應就其外部行為,從「相對人之立場」客觀認定。
若使者擅自將價金變更,自相對人之立場客觀認定,是屬於形成該意思表
示之內容,而非傳達本人在內容上已確定之意思,客觀上是居於代理人之
地位。

冒名行為:指冒名人以他人名義,與他人為法律行為,通說認為其法律效果需
依照相對人事否對於「法律效果究係歸屬何人」有所在意而區別;倘相對人對
此不在意,則冒名行為並不影響契約效力,法律關係仍是成立於冒他人名之人
及相對人間;但若相對人對於該被冒名之人有一定聯想,而意在與被冒名之人
發生法律關係時,此時則應類推無權代理規定。
Q 甲以乙之名義向銀行申請信用卡,目的並非代理使乙取得信用卡,而是欲自
己申請信用卡使用,非無權代理,為冒名行為,銀行因信賴乙薪資證明及資力,
欲核發信用卡予乙而非甲,與無權代理相似,依通說應類推無權代理。於乙拒
絕承認後,其責任應視其是否構成表見代理。若無從類推表見代理,丙得類推
110 或依 184 後段向甲主張賠償

時效中斷

23
按 129 條,消滅時效因請求、承認、起訴而中斷:
1. 請求無須何種之方式。催告之性質屬意思通知,為準法律行為。第 130 條,
時效因請求而中斷者,若於請求後六個月內不起訴,視為不中斷。
2. 承認,指義務人向請求權人表示其特定請求權存在之觀念通知,且不以明
示為限,亦包含默示承認(如請求緩期清償、支付利息等)。承認屬絕對
中斷時效事由,並無視為不中斷之規定。
3. 起訴:第 131 條,時效因起訴而中斷者,若撤回其訴,或因不合法而受駁
回之裁判,其裁判確定,視為不中斷。與起訴同效力:
一、依督促程序,聲請發支付命令。
二、聲請調解或提付仲裁。
三、申報和解債權或破產債權。
四、告知訴訟。
五、開始執行行為或聲請強制執行。

第 125 條
請求權,因十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但法律所定期間較短者,依其規定。

釋字 107、164 揭示關於「已登記不動產」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及所有權妨害排
除請求權,均無消滅時效之適用。已登記之不動產所有權人,既然列名於登記
簿上,必須依法負擔稅捐,而其佔有人又不能依取得時效取得所有權,倘所有
權人復因消滅時效喪失物上請求權,仍永久負擔義務,將生顯失公平情形;且
由時效之制度目的觀之,已登記不動產已有證據保全,故不生時效制度所欲避
免證據保全不易之問題。(僅針對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不包括
不動產債權請求權)
雖近來釋字 771 補充前開釋字,指出繼承財產即便是經登記之不動產者,為兼
顧法安定性,繼承人之所有人物上請求權,仍應有消滅時效適用。但此等見解
僅適用於繼承財產情況。

第 126 條
利息、紅利、租金、贍養費、退職金及其他一年或不及一年之定期給付債權,
其各期給付請求權,因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第 127 條
左列各款請求權,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一、旅店、飲食店及娛樂場之住宿費、飲食費、座費、消費物之代價及其墊款。
二、運送費及運送人所墊之款。
三、以租賃動產為營業者之租價。
四、醫生、藥師、看護生之診費、藥費、報酬及其墊款。
五、律師、會計師、公證人之報酬及其墊款。
六、律師、會計師、公證人所收當事人物件之交還。
七、技師、承攬人之報酬及其墊款。
八、商人、製造人、手工業人所供給之商品及產物之代價。(不含不動產)
蓋因此項代價請求權多發生於日常頻繁交易,故賦予較短之時效以促從速確定。

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起算時間點:
24
若被害人知悉,自知悉時起算 2 年。
若被害人不知,自侵權行為起算 10 年

所有物返還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是否罹於時效,涉及時效中斷、時效不完成
之區別及效果:
128 條,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且請求權可行使之判斷標準以
「客觀基準說」為原則,即權利人於法律尚無障礙而言,至於主觀上是否知悉
則非所問。

137
時效中斷者,自中斷之事由終止時,重行起算。
因起訴而中斷之時效,自受確定判決,或因其他方法訴訟終結時,重行起算。
經確定判決或其他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所確定之請求權,其原有
消滅時效期間不滿五年者,因中斷而重行起算之時效期間為五年。

146 條
主權利因時效消滅者,其效力及於從權利。但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Q 商品價金已超過 2 年時效罹於請求權時效,而該商品違約金是否為從權利?
(討論請求權時效)
甲說:違約金為從權利,故請求權與主權利隨同消滅。
乙說:違約金債權,於可歸責於債務人事由而債務不履行時,即發生而獨立存
在,非從權利,消滅時效完成,債務人僅取得為拒絕給付之抗辯權而已,其請
求並非當然消滅。已發生之違約金請求權並不因原本商品請求權時效隨同消滅。
違約金之約定,為賠償給付延遲所生損害,於債務人給付延遲時,債權人始得
請求,既非定期給付之債務,與民法 126 所規定性質不同,其時效為 15 年。

高院 103 民事判決:消滅時效因假扣押強制執行而中斷者,於法院實施假扣押
之執行程序行為完成時,其中斷事由終止,時效重行起算。

除斥期間/消滅時效
1. 除斥期間適用「形成權」,即權利預定存續期間。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
無時效中斷或不完成之規定,於除斥期間經過後,該權利當然消滅。
遺產分割請求權實際上為形成權
2. 消滅時效,因一定期間不行使權利,致其請求權消滅的法律事實,適用
「請求權」法律制度。請求權罹於消滅時效,債權並未消滅,採取抗辯權
生效主義,債務人若未主張時效抗辯,債權人之請求仍會受到法院允許。
如 767 物上請求權、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

日期的算法
第 120 條
以時定期間者,即時起算。

25
以日、星期、月或年定期間者,其始日不算入。
第 121 條
以日、星期、月或年定期間者,以期間末日之終止,為期間之終止。
期間不以星期、月或年之始日起算者,以最後之星期、月或年與起算日相當日
之前一日,為期間之末日。但以月或年定期間,於最後之月,無相當日者,以
其月之末日,為期間之末日。

Q 二月一日約定借車一個月?
始日不算入,從 2/2 起算一個月,2/2 並非該月始日,應以 3 月相當日 3/2 前一
日 3/1 為期間末日。
Q 約定從 3/31 起算?
始日不算入,故由 4/1 起算,由於起算日為該月始日,故以 4 月末日 4/30 為期
間末日。
Q 約定從 1/30 起算?
由 1/31 起算,應由 2 月相當日前一日,由於 2 月無 31,故以 2 月末日為期間末
日。

第 143 條
夫對於妻或妻對於夫之權利,於婚姻關係消滅後一年內,其時效不完成。

Q 土地買賣是否及於房屋及樹木?
66 條所謂定著物,是指非土地構成部分,繼續附著土地,而達一定經濟目的,
不易移動者。
房屋屬定著物,獨立於土地,於交易習慣上本得分開處分之,故若契約未特別
約定,不包括房屋。房屋非屬土地之從物,故土地所有權移轉物權行為不及於
房屋。至於樹木種於土地,非經毀損無法分離,屬於土地之重要成分,不得單
獨處分。
如土地所有人將樹木賣出,但未與土地分離者,樹木屬於土地之構成要件不得
成為單獨物權標的物。買家僅取得砍伐樹木權而非樹木所有權。

依 373,標的物之利益及危險,自交付起由買受人承擔。不動產已移轉佔有者,
得就該土地為使用收益,並取得天然孳息收取權。

Q 甲的羊混入乙的羊群,孳息(小羊)歸屬?
第 813 條,動產與他人之動產混合,不能識別,或識別需費過鉅者,準用前條
之規定。
亦即動產將因混和而歸屬於可視為主物之所有人,此規定目的在於維持物之經
濟價值,避免資源浪費。
本案中母羊歸乙所有,故乙自有天然孳息收取權。

2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