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0

論著

© 臺大法學論叢 NTU Law Journal


第 42 卷第 4 期 ∕ Vol. 42, No. 4 (12. 2013)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

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吳從周**

〈摘要〉

權利失效根源於誠信原則及信賴保護,係權利濫用的下位類型,乃典型
德國法官造法所形成的制度,理論發展已超過一百年,在比較法上為台灣實
務所繼受,亦將近五十年。在法律政策上是為修正消滅時效期間過長之嚴苛
性,乃是「一種特殊不得已的救濟方式」,具有「例外性格」,只有在極端
例外情形才有其適用,以免架空消滅時效制度。此點為台灣實務判決上所忽略。
本文認為,權利失效之客體雖然包括私法上之一切權利,但在台灣法的
解釋上,其適用對象應不包括「已登記不動產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以免
架空物權之效力,破壞大法官釋字第 107 號及第 164 號解釋宣示已登記不動
產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無消滅時效適用之憲法效力。在法院實務上,最高法
院過度寬認權利失效在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適用,已造成所有權人的所有權
被掏空之現象,有重新檢討之必要。

關鍵詞:權利失效、消滅時效、誠信原則、權利濫用、信賴保護、所有物返
還請求權、拆屋還地


本文係筆者執行國科會101年度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之一部分,研究計畫題目為「從
誠信原則限制性功能之角度觀察我國民事裁判實務相關案例之新發展」,計畫編
號:NSC 101-2410-H-002-137,計畫執行期間:08/01/2012-/07/31/2013。又本文撰
寫期間承蒙德國波昂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林穎禎同學協助蒐集資料,備極辛
苦,特此致謝。
**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E-mail: wucjj2@ntu.edu.tw
‧投稿日:04/22/2013;接受刊登日:06/27/2013。
‧責任校對:高健祐、曾玠智、陳嫈恬。
‧DOI: 10.6199/NTULJ.2013.42.04.02
120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目 次
壹、從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上字第 176 號判決出發
一、案例事實
二、判決要旨
三、問題提出
貳、權利失效在誠信原則具體化過程中之地位
一、誠信原則之功能範圍
二、實務上重要案例類型之初步觀察
參、德國法上權利失效之理論基礎
一、制度起源(法理依據)
二、適用範圍
三、構成要件
四、法律效果
五、舉證責任
六、與消滅時效及除斥期間之關係
肆、「權利失效理論」在台灣實務之繼受與發展
一、概念起源與理論發展
二、適用範圍
三、法律效果
四、舉證責任
五、與消滅時效之關係
伍、拆屋還地案型在權利失效構成要件上之檢討
一、基本要素(時間要素):「一段相當長之時間」不行使權利
二、狀況要素
三、例外性格與極端例外?完全無法忍受程度?
陸、結論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05

壹、從最高法院 102 年度台上字第 176 號判決出發

一、案例事實

本件原告甲、乙起訴主張:系爭土地為甲乙二人所有,被告等八人均非
各該土地所有權人,亦無土地使用權源,竟分別以其所有之系爭建物無權占
用各該土地,爰訴請拆屋還地及返還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
被告等則抗辯:系爭土地於分割前即於民國 56 年間由包括原告在內之
共有人輾轉出售於被告之前手訴外人丙,丙於 57 年間在其上建築系爭建
物,丙再出售房地與被告之前手丁。該房屋興建後,土地經法院判決分割後,
原告等人已於民國 75 年辦畢系爭土地之繼承及分割登記,就出售土地之事
實原告不得諉為不知。並且抗辯:「又被上訴人知悉系爭建物之存在,竟遲
未為任何權利之行使或主張,已足引起上訴人之正當信任,應有權利失效原
則之適用。」

二、判決要旨

第二審維持第一審判令被告等拆屋還地之判決,對於被告等主張之權利
失效抗辯則不予採納,認為:「權利失效,除權利人經過相當期間不為權利
行使之事實外,並須有特別事實,足致義務人信賴該項權利不再主張始足當
之。單純之沈默,除有特別情事,依社會觀念可認為一定之意思表示者外,
不得謂為默示之意思表示,易言之,沈默係單純之不作為,並非間接之意思
表示,除法律或契約規定,原則上不生法律效果。查被上訴人雖自鄭能五十
年間死亡後即為七二七地號土地共有人,嗣並經法院判決分割而於七十五年
間單獨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惟被上訴人自五十六年迄本件起訴時止,除單
純沈默外,並未有其他事實足使上訴人信賴其不行使系爭土地之相關權利,
依上說明,尚難據此即認有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
最高法院則不採原審高等法院之見解,以下述作為理由之一而廢棄發回
原判決:「再按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情
120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況,足以使義務人正當信任權利人已不欲行使權利,或不欲義務人履行義務
時,經斟酌當事人間之關係、權義時空背景及其他主、客觀等因素,依一般
社會通念,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使有違『誠信原則』者,自得因義務人就該
有利於己之事實為舉證,使權利人之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而不得行使,此權
利失效原則,乃係源於『誠信原則』之特殊救濟方法。查被上訴人於土地買
賣契約簽訂之五十六年間,均已成年(鄭阿蜂係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出生,鄭
月英係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出生。見原審卷(一)六二、六六頁之法務部戶
役政連結作業系統資料),更於七十五年間辦畢系爭土地之繼承及分割登
記,取得單獨所有權,迄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提起本件訴訟前,長期不
行使權利而任令上訴人所有之系爭建物占用系爭土地,似此不作為之事實,
是否未該當上揭權利失效原則?亦有進一步審究必要。」

三、問題提出

這個肯定權利失效理論及其在個案適用的最高法院最新之判決所表現
者,似乎可以代表係權利失效制度在我國法院實務上,特別是所有物返還請
求權之行使受到相對人提出權利失效之抗辯時,法院所持之基本態度。對
此,至少包括以下問題值得本文進一步研究:
(一)權利失效之制度起源或制度創設之目的、法理依據為何?其與消
滅時效之關係為何?二者應如何調整?
(二)物權及自物權而產生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亦為權利失效之客體?
(三)權利失效制度適用時,應考慮之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為何?

貳、權利失效在誠信原則具體化過程中之地位

一、誠信原則之功能範圍

誠信原則在具體化的過程中,一般主要被區分成三個功能範圍:(一)
義務範圍之擴大,此被稱為誠信原則的補充性功能;(二)權利行使之限制,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07

此被稱為誠信原則的限制性功能;(三)法律行為內容之修正及取消,此被
稱為誠信原則的修正性功能。隨之形成的是其中意含的法律思想
(Rechtsgedanken),如附隨義務理論、禁止權利濫用、禁反言或交易基礎
喪失的思想;接著是已經濃縮成為法律制度(Rechtsinstituten)之法律原則
(Rechtsgrundsätzen),例如締約上過失、積極侵害債權、權利失效或情事
變更原則等1。德國學者 D. Leenen 特別強調,誠信原則至此為止,都只是具
有價值內容而已,要更進一步具體化這些法律原則或法律思想時,就必須開
始去建立案例群,在案例群建立的階段,才可能形成構成要件,亦即借助判
例學(Kausuistik)的基礎,引導這些原則的具體化2。準此以解,誠信原則
便形成如下層級的具體化過程:功能範圍→法律思想→法律制度→類型(案
例群)→具體個案。(可同時參考下文附圖 1 之圖示)
在這三個功能中,第一個功能涉及附隨義務理論之發展,在實務的適用
上案例愈來愈多,第三個功能涉及情事變更原則之內涵,實務案例有待累
積,而第二個功能,包括禁止權利濫用及權利失效等限制性功能,則愈來愈
佔最高法院判決例之重要比例。如果吾人就近年來有關誠信原則之相關案例
作一個初步觀察與整理即可略得梗概,特別是先前理解權利失效制度在誠信
原則具體化過程中之地位。

二、實務上重要案例類型之初步觀察

如上所述,近十年來,最高法院在民法上有關案例援用誠信原則者可謂
不計其數,其中多集中在有關權利行使之限制(誠信原則之限制性功能)上,
初步觀察,可大別出以下幾種案例類型:

(一)債權物權化與誠信原則

1. 使用借貸與拆屋還地

1
吳從周(2007),〈當代德國法學上具體化之理念及其方法:以誠信原則為例〉,
氏著,《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三)》,頁1-29,台北:一品。
2
Leenen, Typus und Rechtsfindung, Berlin 1971, S. 67.
120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特別是在當事人間原本為土地使用借貸而建築房屋的法律關係,嗣土地
所有人將房屋轉讓他人,受讓土地之人能否對房屋所有人主張拆屋還地,此
已成為最高法院近年來最為困擾之實務難題3。
對此,極具代表性的最高法院 95 年度民事庭第 16 次總會決議曾經提案
討論:「甲同意乙無償在甲所有土地上建造三層樓房一棟,未約定使用土地
期限,不久之後,乙所有房屋經其債權人聲請查封拍賣,由丙拍定買受,並
取得不動產權利移轉證書,甲即以丙不得繼受伊與乙間之使用借貸關係,屬
無權占有為由,依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訴請丙拆屋還地,是否應予准
許?」最高法院不採甲說(否定使用借貸契約債之效力與相對性得以物權
化,使之得對抗契約以外第三人),乙說(否定在「土地及房屋不同屬一人」
之情形下,得考量規範之目的及債權物權化之趨勢考量,類推適用之民法第
425-1 條:「土地及其土地上之房屋同屬一人所有,而僅將土地或僅將房屋
所有權讓與他人,或將土地及房屋同時或先後讓與相異之人時,土地受讓人
或房屋受讓人與讓與人間或房屋受讓人與土地受讓人間,推定在房屋得使用
期限內,有租賃關係」之規定,推定房屋受讓人與土地所有人間於房屋得使
用期限內,有使用借貸關係存在),而決議採取丙說之見解:「視具體個案
情形決定之。按使用借貸契約係債之關係,僅於當事人間有其效力。丙買受
系爭房屋,並不當然繼受其前手與系爭土地所有人間之使用借貸關係,原則
上不得執該關係主張其有使用系爭土地之權利。惟於具體個案,尚應斟酌當
事人間之意思、交易情形及房屋使用土地之狀態等一切情狀,如認土地所有
人行使所有權,違反誠信原則或公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仍應駁
回其請求。」
沿襲此見解,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1319 號判決亦謂:「按權利之
行使,不得違反公共利益,或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定有明文。而不動產之使用借貸

3
關於此一類型之問題,參見吳從周(2008),〈債權物權化、推定租賃關係與誠
信原則:最高法院95年度第十六次民事庭會議決議評釋〉,《台灣法學雜誌》,
111期,頁1-25。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09

等債之關係,固僅於當事人間有其效力,因該債之關係而占有不動產之人(債
權人),不得執以對抗未繼受該法律關係之第三人,是受讓該不動產之第三
人行使物上請求權,請求占有人返還所有物,於通常情形,固應認係權利之
正當行使,但受讓人若明知占有人係基於與債務人間之債之關係而占有該不
動產,非屬無權占有,惟為使占有人無從基於債之關係為抗辯,脫免債務人
容忍占有之義務而受讓該不動產者,其取得所有權之目的,顯在妨害有權占
有人之占有,其行使物上請求權,自應認係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而為法
所不許。……依前後二案當事人間之關係、被上訴人參與前案之程度暨被上
訴人受讓系爭土地之時間、情節等情觀之,上訴人抗辯被上訴人明知系爭土
地為伊合法使用,為規避法律規定,假借土地移轉登記於其名下,其不受使
用借貸關係之拘束而提起本訴,其權利之行使顯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乙
節,是否全無可採,即非無斟酌之餘地。」
最近最高法院 100 年度台上字第 463 判決又繼續強調:「惟按民法上之
債權契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固僅於特定人間發生其法律上之效力,惟
物之受讓人若知悉讓與人已就該物與第三人間另訂有債權契約,而猶惡意受
讓該物之所有權者,參照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項所揭櫫之誠信原則,該
受讓人亦仍應受 讓與人原訂債權契約之拘束。……被上訴人明知系爭土地
為上訴人本於與林來益間使用借貸關係合法使用,與林來益為規避法律規
定,假借土地移轉登記於其名下,意在使其不受使用借貸關係之拘束,而提
起本件訴訟等情,為原審所確定之事實。果係如此,被上訴人之受讓系爭土
地能否謂非惡意,而不應受林來益與上訴人間使用借貸關係之拘束,自滋疑
義,有待澄清……。次按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不僅源自誠實信用原則,且亦須
受誠實信用原則之支配,在衡量權利人是否濫用 其權利時,仍不能不顧及
誠信原則之精神。故於具體案件,如當事人以權利人行使其權利有權利濫用
及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為抗辯時,法院應就權利人有無權利濫用及違反誠信原
則之情事均予調查審認,以求實質公平與妥當。準此而言,上訴人既抗辯被
上訴人本件權利之行使屬權利濫用及有違誠信原則,則被上訴人明知上訴人
就系爭土地與其父林來益間有使用借貸關係存在,猶受讓系爭土地,倘係惡
121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意,則其行使系爭土地所有權之物上請求權,有否違反誠信原則,自應予以
究明,本院前次發回意旨已予指明,乃原審僅就被上訴人權利行使是否以損
害他人為目的為論斷,但就此是否違反誠信原則,則略而不提,未予論及,
徒以上開理由而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亦有可議。」

2. 贈與契約與拆屋還地

不僅在使用借貸涉及誠信原則之適用,即在贈與契約之情形,最高法院
亦援用誠信原則,該院 90 年度台簡上字第 35 號判決即謂:「按行使權利,
履行債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項定有明文。查
原審既認定上訴人於四十八年間向被上訴人之父蔡桑購買系爭土地,並已給
付價金,且上訴人於原審辯稱:被上訴人於七十八年受贈系爭土地時,已知
悉其父蔡桑將該土地出賣予伊等語(見原審卷二四、三八頁),倘亦非虛,
則被上訴人在明知系爭土地前已由其父蔡桑出賣並交付上訴人占有使用,蔡
桑已不得對上訴人主張權利之情形下,自蔡桑手中受贈取得該土地所有權,
再本於所有權之權能請求上訴人拆屋還地,其權利之行使自難謂與上開法條
所定之誠信原則無違。乃原審僅以被上訴人於受贈時縱已知悉蔡桑將系爭土
地出賣予上訴人,亦屬撤銷詐害債權行為之問題,即為上訴人不利之判決,
而未適用前揭誠信原則之規定,自有未當」。
準上以觀,誠信原則已被最高法院奉為處理此種使用借貸等債權契約物
權化與否,以調整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行使限制之難題的個案調控活塞。

(二)時效消滅與誠信原則

不僅如此,最近在消滅時效的抗辯權行使上,最高法院也試圖運用誠信
原則以限制債務人的抗辯權行使。
在 96 年度台上字第 2250 判決(保險協商理賠案)中一案中,原告甲銀
行(上訴人)主張其向被告乙保險公司(被上訴人)投保員工誠實保證保險
契約,約定於保險期間,乙須就甲之員工之不誠實行為所致之損失,負賠償
之責。甲銀行之前員工丙於任職期間,利用執行職務之機會,陸續侵吞存戶
丁之存款新台幣(下同)五百多萬元及三百萬元等,丙該行為業經刑事判刑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11

確定在案。丁乃向原告甲起訴請求負僱用人之連帶賠償責任,雙方於民國
92 年 7 月 24 日以四百萬元達成和解,甲並將款項支付之。甲乃以受有該損
害為由,依雙方之保險契約向乙請求給付保險金。
原審即台灣高等法院(95 年度保險上字第 49 號判決)認定:「系爭保
險金請求權之時效計算應自保險事故發生完成查核之日即 92 年 5 月 2 日起
算,而非自甲受丁請求之日或給付之日起算。惟甲迄至 94 年 12 月 5 日始起
訴,已於 94 年 5 月 2 日逾 2 年請求權時效期間。甲雖於 94 年 4 月 6 日第一
次提出請求而中斷時效,然並未於請求後六個月內起訴,中斷效力無由保
持。甲雖主張乙在協商過程中曾分別於 94 年 6 月 15 日、8 月 26 日及 9 月
14 日發函承認,……難認其有承認其餘債務之意思或表示拋棄時效利益。
又『消滅時效』為法律上所規定,主張時效完成之抗辯為權利之行使,與誠
信原則無關。甲延誤未提起訴訟,其逾期起訴後乙為時效抗辯,為法律賦予
被上訴人之權利,自亦無違誠信。」
但最高法院 96 年度台上字第 2250 號判決則謂:「按時效完成後,債務
人僅取得拒絕給付之抗辯權,債權人之債權並不因而消滅(民法第一百四十
四條規定參照),是否行使時效抗辯權,乃為債務人之權利,得由債務人自
由處分。惟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民法第一百四十八
條第二項定有明文。債務人行使時效抗辯權,違反誠信原則者,即為權利之
不法行使,應予禁止。經查……被上訴人於前開時間發函上訴人之文件……
分別載明……『本公司曾表示願意就和解金額理賠二百萬元,然未獲貴行答
應,本公司對此表示遺憾..如貴行對理算金額表示不同意,對於雙方不爭
執侵占稅款部分,本公司願先行賠付』,迄九月十四日之信函中始明示拒絕
理賠,被上訴人於來往信函中既不否認上訴人得請求之金額上限,復應允先
行賠付部分款項,卻絕口不提時效抗辯事宜,則上訴人未能於請求後六個月
內即行起訴,是否均與被上訴人之前開行為無涉? 被上訴人從上訴人請求開
始經其發函協商應允理賠迄最後拒絕理賠期間幾近六個月,上訴人仍在繼續
請求中,被上訴人並未拒絕上訴人之請求,此際上訴人何能因被上訴人之上
述行為而對之起訴請求?此攸關上訴人之請求是否視為時效不中斷,其起訴
121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是否已逾時效期間,自有待細究。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於訴訟中提出時效抗
辯,有違誠信原則云云,是否全然無據,尚非無推求餘地。原審徒以時效抗
辯為法律賦予被上訴人之權利,認被上訴人於訴訟上為時效抗辯並不違背誠
信原則,未免率斷。」
準此判決要旨所示,誠信原則亦被援用以調整當事人間主張消滅時效之
抗辯,以限制債務人行使消滅時效。只不過,最高法院此等援用是否妥當,
仍待理論上進一步審酌4。

(三)權利失效與誠信原則

第三類案型則是與本文論述相關之「權利失效」問題。在 30 年前,最
高法院在 61 年度台上字第 2400 號判決中,以未冠以理論或者原則之名稱的
方式創設了一項基本原則,揭櫫內容以:
「如果權利人原本有一定之請求權,
但卻長期沈默不為行動,而在相當的長時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並且有特別情
事或行為,足以引起義務人正當信任,以為債權人不欲其履行義務時,則基
於『誠實信用原則』,如果忽然貫徹其請求權之行使,將致令義務人陷於窘
境,債權人應不得再為主張5。」
我國民法權威學者王澤鑑教授早於當時,就針對最高法院此一判決第一
次撰文指出,最高法院在該判決中創設了德國法上所謂的「Verwirkung」制
度,使之成為同樣在我國,與「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並列成為權利行
使的時間限制之三種制度。王澤鑑教授除了參考日本學者我妻榮教授的譯
法,將之中譯稱謂為「權利失效」外,在該文並詳細介紹權利失效的構成要
件、法律效果、適用範圍、舉證責任以及其與消滅時效、除斥期間等相關制
度的區別,也在比較法上對德日法上有關權利失效的案例進行介紹分析6,
奠定了「權利失效」理論在我國發展的基礎。

4
本判決之評釋參見吳從周(2010),〈時效抗辯、法律感覺與誠信原則:評最高
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250號及其後續之判決發展〉,《月旦裁判時報》,1期,頁
90-96。
5
參見附表1總編號56之判決要旨。
6
參見王澤鑑(1983),〈權利失效〉,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7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13

權利失效理論乃我國法繼受德國學說與實務所創設,在消滅時效與除斥
期間以外,第三種限制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期間制度,乃典型不成文的法官法
之產物;已形成一個有其明確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的法律制度,原較其所由
來的誠信原則內容具體。
值得注意者係,最高法院本少見其明白使用「權利失效」理論字樣者,
但最近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上字第 950 號判決中,卻在其理由中詳盡地論述
「權利失效理論」作為一種原則之基本內涵,而肯定其在我國法官法上之地
位,值得讚佩。該判決謂:「按權利固得自由行使,義務本應隨時履行,惟
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之情況,足引起義
務人之正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或不欲義務人履行其義
務,於此情形,經盱衡該權利之性質、法律行為之種類、當事人之關係、經
濟社會狀況、當時之時空背景及其他主、客觀等因素,綜合考量,依一般社
會之通念,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使有違『誠信原則』者,自得因義務人就該
有利於己之事實為舉證,使權利人之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而不得行使,此源
於『誠信原則』,實為禁止權利濫用,以軟化權利效能而為特殊救濟形態之
『權利失效原則』,究與消滅時效之規定未盡相同,審判法院當不得因已有
消滅時效之規定即逕予拒斥其適用,且應依職權為必要之調查審認,始不失
民法揭櫫『誠信原則』之真諦,並符合訴訟法同受有『誠信原則』規範之適用」。
此一判決最大的特色在於,最高法院第一次層次井然地指出「權利失效
原則」之下列基本內涵:1.法理依據:為誠信原則;2.構成要件:為權利人
於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此可稱為時間之要素】,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
之情況【此可稱為狀況之要素】,足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
不欲行使其權利,或不欲義務人履行其義務【此可稱為信賴之要素】;3.
法律效果:為權利人之權利受到限制而不得再行使;4.舉證責任:義務人就
該有利於己之事實為舉證;5.法律適用:法院應職權調查審認;6.與消滅時
效之關係:不因已有消滅時效之規定即逕予拒斥適用權利失效7。

版,頁335-344,台北:自刊。
7
國內文獻請綜合參見王澤鑑,前揭註6,頁335-344;吳從周(2007),〈權利失
121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為期明瞭上開觀察與權利失效之地位,茲略圖示如下:
【圖一】:誠信原則具體化之過程

【圖一說明】:
(1)1~3 僅有價值內容而已;
(2)4~5 可藉以形成代替性構成要件要素,亦即,透過案例群建立之階段,
才可能有構成要件,此乃藉助個案的判例學(Kasuistik)使誠信原則具體化。
※資料來源:著者自製

效之要件變遷?〉,氏著,《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三)》,頁30-34,台北:一
品。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15

準此以解,以誠信原則為基礎之「權利失效」制度,已然在近年來成為
法院以誠信原則之限制性功能為重心,而限制當事人行使權利的重要新制

度,但其法理依據、適用範圍、構成要件、法律效果及與消滅時效制度究應

如何區辨等問題,實均有待進一步研究8。由於權利失效制度乃繼受自德國

法制,因此下文將先以德國文獻為主,探尋權利失效制度的理論基礎,再以

此理論為出發點,檢視權利失效制度數十年來在我國實務發展之情況(判決

之綜合歸納整理可參見附表一9),並聯結本文一開始之判決,以拆屋還地
之案例類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行使)為中心,進行分析與檢討。本文之

所以聚焦在拆屋還地之案型加以探討,乃是因為該類型為最高法院運用權利

失效理論之濫觴(參見附表 1 總編號 56 及 57 這兩件最開始之租佃爭議案

件,均涉及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權利失效),且案例最多。總計在附表 1

8
台灣有關民法上誠信原則之文獻亦屬不少,較新之文獻至少主要有:1. 林誠二
(2001),〈再論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機能〉,《台灣本土法學
雜誌》,22期,頁36-61(後收錄於林誠二(2005),〈再論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
濫用禁止原則之機能〉,氏著,《民法問題與實例解析(第一冊)》,頁157-210,
台北:瑞興);2. 姚志明(2003),《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台北:元
照(此一專論,主要集中在誠信原則具體化的三個功能範圍中之第一個,亦即義
務範圍之擴大,或者說義務群之擴大的討論上,主要實務見解的觀察整理,也集
中在義務群,特別是附隨義務的問題上);3. 陳聰富(2008),〈誠信原則的理
論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104期,頁1-60,特別是從英美法的誠信原則相
關理論,反思誠信原則之內涵;4. 吳謹瑜(2011),〈所有權行使與權利濫用:
以土地受讓人受讓前知悉房屋存在嗣後訴請拆屋還地的問題為例〉,《臺北大學
法學論叢》,78期,頁43-110(本文主要針對前述第一種實務上有關債權物權化之
問題,從權利濫用之角度進行討論)。
9
附表一是筆者以「權利失效」及最高法院對該制度定義時之關鍵字「正當信任」,
輸入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後(最後瀏覽日:04/06/2013),初步獲得約90筆左
右之案件,經篩選後將僅在當事人陳述中出現權利失效之抗辯,法院並未採納而
表示意見之判決剔除,剩下共約57筆判決,不論是高等法院或最高法院有其一採
肯定或否定見解之論述者,將其要旨列入附表一中,並且為分析方便起見,特別
標示「失權之客體為何」。其中總編號1-27是法院判決中直接出現「權利失效」字
眼者,總編號28-57則是法院判決雖未直接出現「權利失效」字樣,但內容實質上
為該制度之運用者。判決之排列順序基本上由年代較近者,排至年代較遠者。
121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共 57 筆涉及權利失效之最高法院判決中,有 29 筆與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相關
(請再參見下文附表 1-1 整理【權利失效之客體】),占權利失效判決的一

半以上。

參、德國法上權利失效之理論基礎

一、制度起源(法理依據)

(一)矛盾行為違反誠信原則

關於權利行使在民法上時間之限制,一為消滅時效,一為除斥期間。但
除此二者外,德國實務本於誠信原則或權利濫用作為基礎,另創設出所謂「權
利失效」(Verwirkung)之第三種制度10,權利失效因此被稱為基於矛盾行
為(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而權利濫用或不合法權利行使之下位類
型或特殊型態11。在德國,權利失效是一個由法官造法所創造出來的典型而
且已被普遍承認的法律制度12!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權利失效的意涵,通常都在其判決中重複引用,
作以下的典型述敘:「如果因為債權人超過一定期間不作為,在客觀評價上
債務人可認為且已經認為債權人將不再主張其權利,因而嗣後再主張違反誠
信原則時,則權利失效。13」準此,所謂權利失效係指,權利人長時間不主

10
參見王澤鑑,前揭註6,頁335-344。
11
BGH NJW 07, 2183; Hohloch, in: Westermann/Grunewald/Maier-Reimer (Hrsg.),
Erman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13. Aufl., Bd. I, Köln 2011, §242 Rn. 123.
12
BGH NJW-RR 1992, 1241.; Hohloch, (Fn. 11), §242 Rn. 123.
13
這段經典敘述代表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權利失效的定義,特錄其原文如下供參:
“Ein Recht ist verwirkt, wenn sich ein Schuldner wegen der Untätigkeit seines
Gläubigers über einen gewissen Zeitraum hin bei objektiver Beurteilung darauf
einrichten darf und eingerichtet hat, dieser werde sein Recht nicht mehr geltend
machen, und deswegen die verspätete Geltendmachung gegen Treu und Glauben
verstößt.” Vgl. BGH WM 1982, 101; NJW 1980, 880; Roth, in:Krüger, Münchener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17

張權利,致使義務人依該狀況得認為且已認為,該權利將不再被行使。基於
權 利 人 所 謂 「 不 忠 實 而 遲 延 地 行 使 其 權 利 14 」 ( illoyal verspätete
Geltendmachung des Rechts),且法律不允許權利人行使權利之行為自己前
後矛盾,因此認為權利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不得再行使其權利。
權利失效制度主要是對「不忠實而遲延」(illoyale Verspätung)行使權
利之 處罰效果 。這 樣的想法最 早是來自於 1877 年帝國 高等商事法 院
( Reichsoberhandelsgericht ; 簡 稱 ROHG ) 的 一 個 有 關 自 助 買 賣
(Selbsthilfeverkauf)15的判決,在該判決中帝國高等商事法院對於在自助買
賣的情形下,買受人受領遲延,由於商事行為需要特別快速了結當事人的商
事關係,因此法院判決認為,即使法律並未對此規定權利行使的期限,但在
特殊情況下,自助買賣履行遲延時,此種「不忠實的遲延」就應該可以得出
出賣人對於買受人不得再行使權利之結論16。
後來這個想法被帝國法院採納。據德文文獻考究,一開始帝國法院只將
其限制適用在商業交易的法律關係上而已,但在幾次案例的嘗試運用後,帝
國法院將其運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境內貨幣增值通膨
(Geldaufwertung)的經濟生活事實上面,發展出這樣的原則:沒有人可以
以不忠實的方式遲延行使其權利,未主張任何異議,然而後來又加以主張,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 5. Aufl., Bd. II München 2007, §242 Rn.
296.
14
「不忠實地遲延」(illoyal Verspätung)是帝國法院創設權利失效的主要論述內涵,
因此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很喜歡重複強調使用這個用語。Vgl. BGHZ 25, 47,
52=NJW 1957, 1358; BGHZ 26, 52, 65=NJW 1958, 459; BGHZ 67, 56, 68=NJW
1967, 2164.
15
更早有關於違反誠信原則而權利失效的思想,還可以溯源到羅馬法時期,父親對
於曾經以暴力侵害自己的女兒,如未主張,將喪失對於其女兒繼承權之異議權
(adversus factum suum),父親的權利喪失並非單純來自時間的經過,而是父親
未行使權利的對應行為。在古德國薩克森邦寶鑑,也有自撤銷事由發生時起一定
時間內不主張撤銷權,即不得再為主張之規定,並且早已將其正當性基礎訴諸於
權 利 外 觀 以 及 信 賴 保 護 者 ( 詳 請 參 見 Krämer, Die Verwirkung von Rechten
unter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Steuerrechts, Gießen 1964, S. 3-4.)
16
ROHG 23, 83ff. 引自Siebert, Verwirkung und Unzulässigkeit der Rechtsausübung,
Marburg 1934, S. 1(台大舊法學院法社分館藏有此一經典專論,甚屬難得)。
121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則其主張將因違反誠信原則17而不允許18。申言之,如果進一步查考,「權
利失效」這個用語的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帝國法院時代 1925 年 1 月 27
日作成的「增值判決」中(Aufwertungsrechtsprechung),在該判決中,債
權人因為長時間不作為多年後才向債務人主張自由增值(freie Aufwertumg)
之權利。帝國法院認為增值請求權(Aufwertungsrecht)應該儘早主張,特
別在經濟生活上因為通貨膨脹而產生的增值請求權有儘早快速了結之必
要。因此債務人基於債權人不作為而產生期待,但債權人竟又突然主張此等
權利,致使債務人的交易打算與措施完全成空,則其行為違反誠信原則,應該
有權利失效之適用19。
一開始這個判決受到學說的強烈批判,認為這樣的看法找不到法律依
據,且將重大危害法律安定性。但權利失效並未因此而被放棄不用,相反地,
權利失效漸漸地突破只在增值權問題的適用上,逐漸被帝國法院適用到買
賣、租賃或僱傭終止權等其他的法問題領域上,特別是競爭法等商業法律以
及勞工法,進而在整個私法領域的適用上取得其重要性。儘管文獻上仍然有
著警告的聲音,但發展到了二十世紀的三○年代,帝國法院終於決定在判決

17
據德國學者兼實務家Mühl的觀察研究,特別是在一次大戰期間及戰後德國社會經
濟狀況面臨包括通膨等在內的鉅變時,誠信原則被法院實務大幅度的採用。其幅
度之大「對1900年代的立法者而言簡直是無法想像的。即便戰爭已經結束,法院
仍然迫切需要這樣的『調整閥』(Ventil)。帝國法院當時從誠信原則發展出許
多的『下位規範』(Unternormen),這些下位規範迄今仍屬於德國法官造法中不
可或缺的定論,有一部分甚至被立法者在後來的立法過程中被接受成為法條內
容……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放棄把權利失效侷限在特定領域的適用!」(Vgl.
Mühl, Treu und Glauben im Sachenrecht, NJW 1956, S.1657.)民法及法律史學家
Franz Wieacker在其不朽的經典代表作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近代私法
史)一書中,也強調德國民法制定後的1900-1950年帝國法院時期及1951年後的聯
邦最高法院時期,透過誠信原則所創造的包括權利失效在內等制度,基本上是一
種「私法社會化」的發展,由自由的法治國發展到社會的法治國:「社會以維持
法的獨立性與尊重私人權利的方式,實現其對成員社會的、經濟的、倫理的責任」
(參見Franz Wieacker(著),陳愛娥、黃建輝(譯)(2004),《近代私法史:
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頁475-496,台北:五南,特別是頁493。)
18
參見Krämer, (Fn. 15), S. 5-6之介紹。
19
此等帝國法院判決之敘述引自Siebert, (Fn. 16), S. 2.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19

中賦予權利失效在所有法律領域中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制度20。在
1937 年 6 月 4 日帝國法院的一個根本性的判決中,德國實務終於宣示權利
失效的思想是屬於德國判決實務中穩固存在的一個一般性法律命題(ein
allgemeiner Rechtssatz),只要遲延行使權利就可能因為違反誠信原則而有
權利失效之適用可能21。從此以後,超乎當初先前期待的,權利失效從一個
只是貨幣通膨不穩定時代的特殊救濟途徑,一躍成為一個法秩序中不可或缺
的法律制度。

(二)信賴保護

此外,信賴保護之思想也被認為是權利失效的理論基礎 22 。雖然照
Savigny 的說法,誠信原則(bona fides)的內涵就是「為了保護所有人類交
易 所賴 以存續 的信 賴 ,免於 受到 不道德 的侵 害」 (Schutz gegen “eine
unsittliche Verletzung desjenigen Zutrauens, worauf aller menschlicher Verkehr
beruht”)。因此,信賴保護其實也屬於誠信原則的核心觀點23,不過,在權
利失效的理論基礎上特別強調「信賴保護」的角度,其實有助於下文將會討
論的有關權利失效要件中義務人面向的「信賴要素」之注重,具有思維上的
實益。

(三)法律政策上修正消滅時效

值得注意者係,除了上述誠信原則與信賴保護作為法理依據外,聯邦最
高法院在其判決中又強調:權利失效制度創設的目的與意義在於:「在消滅

20
RGZ 134, 58; 144, 89; 155, 150f.; 159, 107; Birr, Verjährung und Verwirkung, 2.
Aufl., Berlin 2006, S. 196; Krämer, (Fn. 15), S. 3-7.
21
RGZ 155, 148ff.
22
Schmidt-Kessel, in:Prütting/Wegen/Weinreich (Hrsg.), BGB: Kommentar, 7. Aufl.,
Köln 2012, §242 Rn. 59.; Roth, (Fn. 13), §242 Rn. 329.
23
此 點 參 見 Haferkamp, in : Schmoeckel/Rückert/Zimmermann (Hrsg.),
Historisch-kritischer Kommentar zum BGB, Schuldrecht AT, Tübingen 2007, §242 Rn.
37.
122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時效期間過長的情形下,當某些特殊狀況存在,已經造成了債權人主張其權
利可認為是矛盾與濫用時,讓債務人在時效完成以前能夠有給付與否的決定
自由24」。「權利失效可能在時效完成之前就會發生,而這正是權利失效在
實務上的特殊意義所在25」(Die Verwirkung kann schon vor der Verjährung
eintreten, darin liegt gerade ihre besondere Bedeutung in der Praxis.)。可見權
利失效的創設目的,主要是在德國舊法有關消滅時效期間過長(30 年的最
長期間)下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要調整個案重大不公平的產物(Ausgleich
gravierender Unbilligkeiten, die sich aus der langen Frist des § 195 BGB a.F.
(dreißig Jahre) ergaben.)26。
如果是這樣,則權利失效將是被用來在「整個法律制度上」修正過長消
滅時效期間的嚴酷(Härte),而非僅在「個別當事人間」的互動關係上非
難其「不忠實地遲延」行使權利而已。權利失效的法理基礎將進一步證立在
(rechtspolitische Korrekturerfordernisse)
「法律政策上修正消滅時效之要求」
的論證基礎上。用較短的「權利失效期間」(Verwirkungsfrist)來取代舊法
30 年的時效期間,形同對於嚴苛的消滅時效進行「目的性限縮」,或者說
是經由法官造法來縮短通常時效期間!27。這個角度之法理依據的論證,在
將權利失效適用於商標、著作或專利權的法領域上時,特別明顯,因為這個
領 域 就 完 全 無 涉 於 像 債 之 關 係 那 種 「 兩 人 關 係 」
(Zwei-Personen-Beziehungen)之間的形成期待或保護信賴,而是與經濟政
策的管制關係相關連28。

24
BGH NJW 1992, 1225; BGH NJW-RR 1992, 1240; Looschelders/Olzen, in:
Looschelders/Olzen/Schiemann (Hrsg.), J. von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Neubearbeitung,
Berlin 2005, Einl zu §§ 241 ff., §§ 241-243, Berlin 2005, §242 Rn. 303.
25
BGH NJW-RR 1992, 1240; BGH NJW 1992, 1755.
26
Birr, (Fn. 20), S.6 Vorwort zur 1. Aufl.
27
參見Teubner, in: v. Wassermann (Hrsg.), Alternativ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2. Aufl., Bd. 2 Neuwied 1980, §242 Rn. 34.
28
Teubner, (Fn. 27), §242 Rn. 34; BGH NJW 74, 2282.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21

不過,權利失效的主要意義既然在於其可能發生在消滅時效之前,則時
效期間愈短,權利失效適用的機會將愈低。因此,隨著 2001 年德國新債法
修正後把一般時效期間縮短為 3 年,雖不至於完全排除消滅時效的適用,但
勢將因此大幅減縮權利失效適用之機會;一般預估可能只剩下形成權還有適
用的機會29。
台灣則仍然維持接近德國舊法的 15 年長時效期間,因此權利失效論在
我國仍較德國新法有諸多適用的空間,而接近德國舊法的通常期間。因此理
論的繼受實益仍然存在30。

二、適用範圍

(一)所有權利

權利失效適用之法領域範圍包括所有的權利、法律地位或權限
(sämtliche Rechte, Rechtsstellungen und Befugnisse )。除了私法所有領域
(包括親屬法、繼承法)外,勞工法、公法31、社會法、訴訟法等領域亦均有
其適用32。
至於成為失權客體的權利,則包括請求權、形成權(包括解除權33、終
止權與撤銷權)34、抗辯權與支配權等一切權利,均可能因權利失效而不得
再為主張。不過主要還是適用在請求權35。

29
Schmidt-Kessel, (Fn. 22), §242 Rn. 60; Hohloch, (Fn. 11), §242 Rn. 126; Pfeiffer, in:
Herberger/Junker (Hrsg.), Juris PraxisKommentar BGB, 4. Aufl., Bd. 2.1, Saarbrücken
2008, §242 Rn. 90; BGH NJW 07, 1273, 1275.
30
不過,通常時效期間短期化,期間起算點主觀化這種德國債法修正的趨勢乃是國
際趨勢,台灣的消滅時效法是否應該進行國際化接軌的修正,是接下來應該思考
的另一個問題。
31
權利失效在租稅法上的適用,我國有專文討論,參見李介民(2002),〈租稅法
上權利失效〉,《東海大學法學研究》,17期,頁43-80。
32
Schmidt-Kessel, (Fn. 22), §242 Rn. 60.
33
解除權有權利失效之適用,特別在債總有關解除權行使之規定上特別有其實益,
參見詹森林(2011),〈標的物有瑕疵時,買受人不完全給付解除權之權利失效〉,
《法令月刊》,62卷4期,頁1-18,特別是頁16-17。
122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二)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作為失權客體?

1. 德國學說實務之見解

應特別注意者係,在私法領域內,物權(支配權)及物上請求權基於其
剝奪財產權之作用,權利失效要求的要件程度特別高,以便與德國民法第
902 條之價值判斷相符應一致36。
按德國民法第 902 條第 1 項規定:「基於已登記權利而生之請求權不罹
於時效消滅。但定期給付之延期請求權或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在此限。」(Die
Anspüche aus eingetragenen Rechten unterliegen nicht der Verjährung. Dies gilt
nicht für Ansprüche, die auf Rückstände wiederkehrende Leistungen oder aud
Schadensersatz gerichtet sind.)但該法第 197 條第 1 項第 1 款又同時規定:
「除
另有規定外,下列請求權因三十年間不行使而消滅:1.基於所有權與其他物
權而生之請求權。」所謂「基於所有權與其他物權而生之請求權」就是指德
國民法第 985 條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相當於台灣民法第 767 條第 1 項前段37)
而言。此時發生兩個條文規定時效競合之情形,因而產生「已登記土地之所
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罹於消滅時效之疑義?對此,德國學說強調,德國民
法第 197 條第 1 項第 1 款僅具有補充效力,第 902 條應該優先適用,「第

34
例如在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908號判決中,即係以「解除權」(形成權)之
權利失效為其內容,該判決要旨謂:「自上訴人陳O興等五人收受上開催告後,
五日內未繳交價款,上訴人陳文即得表示解除契約,而上訴人陳文卻長期沈默不
為行動,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上訴人陳O興等五人之正當信任,以為上訴人陳文不
欲解除契約,忽於經過十一年後之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再函告上訴人陳O興等
五人表示解除本件買賣契約,而使上訴人陳O興等五人頓時陷於窘境,能否謂其
行使權利,無違反誠實信用之原則,自非無疑。」判決雖僅表明係依「誠信原則」,
但顯係運用「權利失效」理論,應無庸疑。
35
Pfeiffer, (Fn. 29), §242 Rn. 91.
36
Schmidt-Kessel, (Fn. 22), §242 Rn. 60.
37
至於相當於台灣民法第767條第1項中段及後段之所有物妨害除去請求權及妨害
防止請求權,則規定在德國民法第1004條,該條規定則與我國不同,德國學說實
務認為有其消滅時效之適用,並不屬於德國民法第902條第1項之範圍。 (參見BGH
NJW 07, 2184; BGHZ 60, 235, 238=NJW 1973, 703; BGHZ 98, 235, 241=NJW 1987,
187; BGHZ 125, 56, 63=NJW 1994, 999.)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23

194 條以下的時效規定固然原則上適用於所有各種的請求權,但第 902 條是


一個特別重要的例外,只要土地已經登記,基於該已登記土地之物權所生之
請求權,即不罹於時效38」,以確保已登記之土地真實而無疑問的存在,防
止法律關係處於不安定狀態。故依 902 條第 1 項規定,已登記之「物權」而
生之返還請求權將不罹於時效而消滅。雖然學說文獻上有主張動產之所有物
返還請求權消滅時效亦不罹於時效,但為立法者所明示不採納。所以例如被
竊取的藝術品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仍受 30 年時效期間之限制39。
既然已登記之「物權」而生之返還請求權將不會罹於消滅時效而消滅,
則進一步的問題將是:已登記之物權而生之返還請求權,是否會成為權利失
效之客體?
相應於此,德國學說上固然肯認地強調:「權利失效的客體固然可能包
括所有的權利,但吾人更須區別權利行使受時間的相對權與原則上效力不受
時間限制的絕對權。因此,物權本身並非權利失效之客體……只有從該權利
所產生的個別權利(請求權)始受權利失效。40」但學說上亦指出,基於物
權而生的物上請求權如果受到權利失效的適用,將造成「對所有權的實質
限制41」,「無異於挖空物權的核心」,因此如果要容許此種「對於物權的
存在具有重大意義的請求權遭受權利失效,就要特別的注意42」。
對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已登記之土地的所有
物返還請求權只有當請求返還對於占有人「完全無法忍受時」,才能權利失
效 43 。 ( Der Herausgabeanspruch des eingetragenen Eigentümers eines

38
Gursky, in: Gursky (Hrsg.), J. von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Neubearbeitung, Berlin 2008,
§§883-902, Berlin 2008, §902 Rn. 1.
39
Vgl. Henrich, in: Bamberger/Roth (Hrsg.),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3. Aufl., Bd. I, München 2011, §197 Rn. 8-9.
40
Roth, (Fn. 13), §242 Rn. 298.
41
Teichmann, in: Siebert/Baur (Hrs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12. Aufl., Bd.2,
München 1990, §242 Rn. 335; BGHZ, 122, 309, 314.
42
Roth, (Fn. 13), §242 Rn. 300.
43
BGH NJW 07, 2183; 贊成此種見解Schmidt-Kessel, (Fn. 22), §242 Rn. 60。
122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Grundstücks kann nur dann verwirkt sein, wenn die Herausgabe für den Besitz
schlechthin unerträglich ist.)。在該判決中44,聯邦最高法院詳盡地論證強調45:
「[8]請求權之權利失效是不合法行使權利(按:即權利濫用)的一種情形。
此時,權利人的意思如何無關緊要。……[9]重要的是個案情形的狀況如何,
涉及到權利失效的權利種類及其重要性,應否賦予其特別的意義。如果所有
物返還請求權遭到權利失效的主張,那麼應該考量與評價的是:此種請求權
是所有權的核心部分,因此只能在例外的情形下認定其權利失效。否認所有
物返還請求權形同經濟上剝奪所有權。所有權人與無權占有人的關係,也就
是相互衡量所有權人與占有人的利益保護,原則上不是透過否定德國民法第
985 條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而進行修正的。……[10]如果要對於土地登記簿
上所有權人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予以權利失效,那麼還要考量的是:依據德
國民法第 902 條第 1 項中立法者明示的決定,已登記之不動產所有權並不會
罹於時效消滅,一旦將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權利失效,將使得所有權變成『跛
腳 權 』 ( die Verwirkung des Herausgabeanspruchs das Eigentum als
„Rechtskrüppel“ zurücklässt)……在權利失效的觀點下,否認已登記土地所

44
該案簡要事實為:兩造為鄰居。被告自1978年誤以為是自己的土地而佔用其實為
原告之土地(330/79),在此之前該地上即存在大約於1960年間興建之穀倉(下
稱 穀 倉 地 ) , 1980 年 被 告 將 穀 倉 改 建 為 車 庫 , 1985 年 這 塊 穀 倉 地 被 徵 收
(enteignet),被告取得在該土地上建造房屋之使用借貸權。這塊穀倉地後來在
1990年由一個教會取得,1992年原告取得該地,2002年測量才發現被告佔用之土
地範圍原告應屬所有,2003年原告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訴請被告遷讓返還土地。
被告提出時效抗辯、權利失效抗辯。
一審區法院准許原告請求,但二審改駁回原告之訴,理由為:原告主張之所有物
返還請求權雖然不罹於消滅時效,但遭到權利失效。因為該穀倉長久存在該土地
上,原告長久不行使權利,被告已經相信其取得穀倉所有權,因此才進而將其改
建為車庫,原告之前手(是一間教會)也不積極請求返還土地,到了原告在取得
土地後也未立即主張所有權,而是到了2003年才起訴請求返還,故權利已經失
效。上訴最高法院後,最高法院以本文所引述之理由廢棄原判決發回更審。
45
BGH NJW 07, 2184; v. Olshausen, Die verwechselten Grundstücke oder: §242 BGB
im Sachenrecht, JZ, 1983, S. 288f.並引用德國民法立法當時的立法資料強調:「所
有物返還請求權有時效適用將會造成所有權無法行使,使所有權變成無內容的權
利,實際上等同於沒有所有權。」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25

有權人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只有當要求占有人負
返還義務可以說是完全無法忍受時,才能認定其權利失效46」
。旨哉斯言矣!
準上所述,德國學說及實務基本上並不完全否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有權
利失效之適用47。但要求必須侷限在「極端的情形下」(Extremfälle),以
免淘空第 902 條之立法目的48。因此,上開學說特別強調所謂「要求的要件
程度特別高」、「特別的注意」,甚至「完全無法忍受時」作為物上請求權
適用權利失效的特別要件,此等要求固然不甚明確,但無非均要求應該謹慎
適用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權利失效,更加嚴格其例外性質,並力求與立法者
明示的價值判斷一致。

2. 我國法之解釋適用

我國法之情形與德國法相類似。我民法第 128 條僅規定請求權因 15 年


間不行使而消滅,並未限制係何種請求權。實務上本採肯定看法,但司法院
大法官會議早已在民國 54 年間透過釋字第 107 號解釋宣示:「已登記不動
產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按:即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
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49」接著民國 69 年又作成釋字第 164 號補充:「已

46
至於本案,聯邦最高法院則不認為占有人可以主張已無法忍受而拒絕返還。蓋聯
邦最高法院認為,不論穀倉是否從1960年就已存在使用該地,並不重要,且穀倉
價值微薄,而且穀倉很快就被改建為車庫超過20年。再加上原告測量釐清土地為
其所有後,距其提起訴訟之時間很短暫,因此無關緊要。
47
Teichmann, (Fn. 41), §242 Rn. 335; 詳細討論並可參見v. Olshausen, (Fn. 45), S.
288f.
48
Gursky, (Fn. 38), §902 Rn. 3.
49
解釋理由一併附此供參考:「查民法第七百六十九條、第七百七十條,僅對於占
有他人未登記之不動產者許其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而關於已登記之不動產,則
無相同之規定,足見已登記之不動產,不適用關於取得時效之規定,為適應此項
規定,其回復請求權,應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之適用。復查民法第七
百五十八條規定:『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
非經登記不生效力』,土地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依本法所為之登記,有絕對效
力」。若許已登記之不動產所有人回復請求權,得罹於時效而消滅,將使登記制
度,失其效用。況已登記之不動產所有權人,既列名於登記簿上,必須依法負擔
稅捐,而其占有人又不能依取得時效取得所有權,倘所有權人復得因消滅時效喪
122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登記不動產所有人之除去妨害請求權,不在本院釋字第一○七號解釋範圍之
內,但依其性質,亦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50」因此,

失回復請求權,將永久負擔義務,顯失情法之平。本院院字第一八三三號解釋,
係對未登記不動產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而發。至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回復請求
權,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應予補充解釋。」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史尚寬大法官曾提出不同意見書力主所有的物上請求權(不
論是否登記或是否不動產),均不罹於消滅時效,其基本理由為:「基於所有權
之物上請求權,是否因時效而消滅,在瑞士債務法惟規定債權之消滅時效(瑞債
一二七條一二八條),而所有權訴權,依判例及解釋例,均認為不因時效而消滅
(Egger,Vorb,Vor § 127 N 5. S-640)法民法(二二六七條)雖規定無論物權的訴
權或人的訴權,均因三十年時效而消滅,然判例及學者均認為此規定不適用於不
動產之返還請求權,在被告因取得時效取得所有物以前,得隨時行使之(一九五
○年七月十二日法國破毀院判例(Planiol, t,1,No.2446 et Suiv)。在日本判例及通
說,謂所有權,以對於標的物之圓滿的支配為內容,具有回復所有權圓滿狀的作
用之物上請求權,在所有權存續之期間,不斷的滋生,應不因時效而消滅(日本
大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大判,我妻民法總則三七八頁)惟在德國民法,基於所
有權之物上請求權,解釋包括在其民法第一九四條所定請求權之內,亦因三十年
之消滅時效而消滅,其結果雖對於占有人不得請求返還,然所有權仍繼續存在,
所有人得因任何理由再取得占有或對於非占有人的繼承人之人(例如盜取人)請
求返還,以舉所有權之實(Staundinger 2 § 194,2)。德民法所以為此規定者,因
其時大部分德國各邦之法向來皆採此主義,然此種結果,並不理想。為其補救,
德民法本條第二項規定『基於親屬關係之請求權』,第九○二條第一項明定『基
於已登記的權利之請求權,不因時效而消滅』第八九八條規定登記更正請求權,
第九二四條規定基於相鄰權之一定請求權,亦不因時效而消滅,實際上此項請求
權已鮮有消滅之機會(Planck 2. § 194 S. 510 Erbman 2.§ 194. S.209 )。我民法第
一二五條規定請求權因十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並未加以限制。司法院院字第一
八三三號解釋『不動產所有權之回復請求權,應適用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關於消
滅時效之規定』,第二一四五號解釋『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所稱之請求權,不僅
指債權的請求權,物權的請求權亦包括在內』。本號解釋加以部分限制,謂『已
登記不動產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適用,然此種解決既
缺法律根據,適用上仍多窒礙,而且不適合國情」,故解釋文應該修正為「基於
所有權之物上請求權,不因時效而消滅」。
可惜此號解釋作成當時(西元1965年),似並未同時兼及討論德國文獻當時已經
熱烈討論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除了不罹於消滅時效外,是否亦不罹於權利失效之
問題。
50
解釋理由為:「按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所有人對於無權占有或侵奪其所有
物者之返還請求權,對於妨害其所有權者之除去請求權及對於有妨害其所有權之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27

除了動產及未登記之不動產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有消滅時效適用外51,我國
法上有關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能否罹於時效,在結論上與德國法之規定的解釋
適用結論相同52。
接著同樣的問題是: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有無權利失效之適用?我國權威
民法王澤鑑教授早在期 30 年前的一篇短文中就已經針對「所有物返還請求
權有無誠信原則之適用」?之疑義撰文批評最高法院,認為:「縱依通說,
認為物上請求權係基於物權而發生之獨立請求權,與債權不同,依吾人見
解,誠信原則亦可適用,蓋任何權利之行使莫不受其規律也……除物上請求
權外,其他物權關係亦應受誠信原則之規律……例如土地登記簿記載之更正
請求權因長期間不行使而致失權(Verwirkung des Berichtigungsanspruches)
53
」,似間接肯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雖無消滅時效之適用,但仍有權利
失效之可能 54。

虞者之防止請求權,均以維護所有權之圓滿行使為目的,其性質相同,故各該請
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之規定,彼此之間,當不容有何軒輊。如為不同之解釋,
在理論上不免自相予盾,在實際上亦難完全發揮所有權之功能。「已登記不動產
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業經本院
釋字第一○七號解釋在案。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之除去妨害請求權,有如對於登
記具有無效原因之登記名義人所發生之塗銷登記請求權,若適用民法消滅時效之
規定,則因十五年不行使,致罹於時效而消滅,難免發生權利上名實不符之現象,
真正所有人將無法確實支配其所有物,自難貫徹首開規定之意旨。故已登記不動
產所有人之除去妨害請求權,雖不在上開解釋範圍之內,但依其性質,亦無民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
此號解釋有更多位大法官,包括姚瑞光、鄭玉波、洪遜欣等大法官提出詳盡不同
意見書,但亦均未觸及是否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51
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379號判決:「不動產所有權除已登記者外,其回復請
求權應適用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關於消滅時效之規定。故未登記之不動產被他人
無權占用,所有人自得請求回復時起已滿十五年未請求者,無論占有人之取得時
效已否完成,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因消滅時效之完成即不得為回復之請求。」
52
並參見謝在全(2010),《民法物權論(上)》,修正5版,頁187-188,台北:
自刊,之詳細討論。
53
王澤鑑(1983),〈誠信原則僅適用於債之關係?〉,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
研究(一)》,7版,頁329,台北:自刊,特別是頁332。
54
按德國民法第898條規定,該法第894條規定(土地登記簿之內容與實際真實權利
122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本文對於物權關係(例如物權相鄰關係)有誠信原則之適用,基本上持
肯定之態度,但對於基於誠信原則創設之「權利失效」制度是否亦適用於所
有物返還請求權,則毋寧持保留態度。蓋不同於德國者,我國法是以具有與
憲法同等效力之大法官會議解釋表示上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無消滅時效規
定適用之見解,並非如德國在民法中(第 902 條第 1 項)明文規定,因此從
法效力階層的觀點來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某程度而言乃被提升為等同受到
憲法保障之權利,不因時間經過而消滅。準此以解,在我國法上針對所有物
返還請求權能否成為「權利失效」之客體的疑問,其解釋適用即無法與德國
法採取完全相同之結論,亦即,為貫徹釋憲者之價值判斷,即使在前述德國
學說上所強調之「極端的情形下」或者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所強調的占有人「完
全無法忍受時」,在我國亦無承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有權利失效制度適用之
餘地,以免造成釋憲者認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能因「通常時效期間」經過
而消滅,但卻因司法者造法而使得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可能因「權利失效期間」
時間經過而消滅之矛盾現象,致使司法者進行法官造法之結果牴觸釋憲者在
憲法層次所作之價值判斷,違背合憲性解釋之原則55,此似亦為我國法上透
過大法官解釋而非如德國民法本身之規定,所不得不然之結論也。
雖然德國學說上有強調已登記之不動產而無時效適用的所有物返還請
求權(Vindikationsanspruch)仍可適用誠信原則,是因為前者單純以時間經
過與否作為考量因素,但權利失效(或權利濫用)或誠信原則之抗辯則是「廣
泛評價權利人的行為以及相對於義務人具體的利益而考量請求權本身的值
得保護性56」,因此並不相同。不過,除了上述法效力階層的考量外,對這
種考量因素的論證筆者仍然持保留態度,蓋權利失效固然考量其他時間以外
的狀況因素及信賴因素等,但仍然以「時間因素」作為出發點(如下文所將
敘述:「一段相當期間的不作為」為消滅時效與權利失效的共同出發點),

狀態不一致)之土地登記簿更正請求權,不因時效經過而消滅。但學說及實務強
調該請求權仍可能受到權利失效之限制。參見BGHZ, 122, 309, 314。
55
關於合憲性作為一種解釋之標準,參見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1996),
《法學方法論》,頁243-245,台北:五南。
56
v. Olshausen, (Fn. 45), S. 288f.(不同字體為該作者原文所已強調)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29

如果一段相當期間的經過並不會使權利因時效消滅而不得行使,何以再加上
其他客觀的狀況要素後即會因此變更評價之結果? 此與原本經過一段較長
期間即會罹於時效消滅,因為加上客觀狀況因素之強度考量後,使得雖然尚
未達到該通常時效期間之長度,但不作為期間已經相當之請求權,提早不得
行使權利(權利失效),二者思考並不相同。因此筆者仍對權利失效適用於
無時效性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持懷疑態度。

三、構成要件

(一)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如前所述地,所謂權利失效係指,權利人長時間不主張權利,致使義務
人依該狀況得認為且已認為該權利將不再被行使。基於權利人「不忠實而遲
延地行使其權利」,行使權利之行為自己前後矛盾,因此認為權利人違反誠
實信用原則,不得再行使其權利。據此分析,一般認為「權利失效」之構成,
須具備三個要素:第一、時間的要素(Zeitmoment):指權利人經過一段相
當長之時間不行使權利(時間經過之不作為);就此要素而言,權利失效與
消滅時效相同。這是第一個且是最普遍的要素。但是僅此要素絕不足夠,更
重要的是其它的要素,亦即:第二、狀況的要素(Umstandsmoment),指
權利人該整個權利行使的不作為,顯出對其權利的不忠實,引起或創造出義
務人之正當信賴【「可歸責於權利人不作為乃構成義務人信賴的前行為
(zurechenbares vertrauensbildendes Vorverhalten),該行為使得權利人行使
權利顯得與誠信原則不一致而不忠實57」】,信任權利人將不再行使其權利
【因此其與信賴要素基本上是相連結的】,「無可期待」其再對義務人主張
權利。第三、信賴的要素58(Vertrauensmoment):指義務人有特別值得保
護 之 狀 況 ( 義 務 人 行 為 的 「 信 賴 值 得 保 護 性 」 (Schutzwürdigkeit des
Vertrauens) ) 。 學 說 上 或 把 此 一 要 素 稱 為 「 信 賴 投 資 」

57
Pfeiffer, (Fn. 29), §242 Rn.86.
58
或譯為「信任的要素」,如果參考台灣最高法院判決的用語,最高法院多喜愛用
「信任」而非「信賴」。
123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Vertrauensinvestition),亦即,義務人不僅具體知悉權利人所引起的信賴
外觀,並且進一步信賴該外觀,而將該外觀作為自己行為之基礎,基於義務
人已投資在此種對權利人行為外觀之信賴而為進一步之行為,因此有加以保
護之必要59。
究竟有沒有狀況因素以及信賴因素的形成,產生值得信賴保護的狀況,
須兼顧權利人與義務人雙方的主客觀因素綜合考量。但參考德國法院的判
決,如果權利人有重複保留(wiederholt vorbehalten)將主張權利的行為,
則義務人就沒有信賴值得保護性60。單純不再主張權利的意思須隨著時間而
喚起義務人一種印象:事情應該就到此為止了(sein Bewenden werde es damit
haben) 61,始有信賴可言!相反地,權利人單純的容忍行為(未行使權利
且未對義務人之行為提出異議)並不足以構成此種狀況要素,還要有正當化
義務人信賴的其他重大狀況62。而且,權利人一開始或許有容忍義務人對其
權利之些許侵害,但亦不能因此認為權利人將來也會容許其他不同程度
的侵害 63。
此外,如果有客觀狀態(例如天災、戰爭等)顯然造成權利人無法行使
權利者,亦會推延權利失效期間的完成而影響權利失效的發生,此等事由可
參考時效中斷或不完全而有其適用64。
應特別說明者係,在德國文獻的討論上,信賴的要素或狀況的要素,學
說上常不加以區分而混用,甚至有許多文獻在「時間的要素」以外,只列出
了「狀況的要素」,而特別強調因為其他狀況要素的存在而引起相對人值得
保 護 的信 賴。 在狀 況的 要素 ( Umstandsmoment ) 中 討 論 「信 賴要 件」
(Vertrauenstatbestand)65。但無論如何,信賴或狀況要素是權利失效最重

59
參見Dieter Medicus(著),邵建東(譯)(2002),《德國民法總論》,頁105-106,
台北:元照(文中陳述,業經筆者參考德文原文加以修正)。
60
BGH NJW 1980, 880.
61
Roth, (Fn. 13), §242 Rn. 306.
62
OLG Köln NJW-RR 1996, 1419.
63
BGHZ 67, 56; Birr, (Fn. 20), S. 206.
64
Roth, (Fn. 13), §242 Rn. 306.
65
Heinrichs, in: Bassenge et al. (Hrsg.), Palandt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 61.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31

要的要素,權利失效只有具備權利人單純不作為的時間要素是不夠的,還要
加上狀況或信賴的要素,否則將無法與消滅時效區別66。「只有時間經過絕
對不夠,否則無異於透過權利失效制度創造出一種新的消滅時效法67」。
上開要素不能獨立分開判斷,只有透過這三個要素不同強度呈現的交互
作用(Wechselwirkung) 68,才能夠在個案中判斷是否構成權利失效69。這
些要素間的關聯性在於:一方面時間要素的期間長度必須足夠到讓權利的遲
延行使顯得不忠實,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增加也會使得義務人對於權利人的
信賴與期待愈來愈強烈,足以使得遲延主張權利顯得不忠實70。

(二)時間要素

到底多少時間才符合「一段相當長之時間不行使權利」的時間要素?難
以一般性地加以確定或絕對化,須視個案情況而定71。不免要從狀況的要素
整體評價進一步在個案具體化。
具體化的依據,首先,可借助參考相關的消滅時效或除斥期間的法律規
定,權利失效期間(Verwirkungsfrist)至少無論如何比消滅時間的通常期間
短就足夠,這也符合前述權利失效創設的目的。因此,這些期間愈短,權利
失效適用的空間愈小72。權利不罹於時效者,對權利失效的要求就特別高(此
點請再特別參見上述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權利失效的論述)。

Aufl., München 2002, §242 Rn. 94.


66
Schmidt-Kessel, (Fn. 22), §242 Rn. 64.
67
Looschelders/Olzen, (Fn. 24), §242 Rn. 308.
68
Hohloch, (Fn. 11), §242 Rn. 123. 這使人想起是一種法學方法上由Larenz教授強調
的類型思維方式。
69
Larenz/Wolf, Allgeme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rgerlichen Rechts , 9. Aufl., München
2004, §16 Rn. 47ff.
70
Pfeiffer, (Fn. 29), §242Rn. 87.
71
BGHZ 146, 217, 224f.
72
BGH NJW 07, 1273, 1275; BGHZ 103, 62, 68.
123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其次,如果契約內有規定或者可以尋出依據,那麼可以以此為出發點。
否則,主要還是取決於債權人的行為:在多長的期間內可以期待其主張或行
使權利73?
在德國,具體判決曾經有過 14 年或 19 年可期待債權人對於專利權的侵
害行使權利者74。
此外,請求權的種類為何也是決定時間要素的參考。例如生活費或扶養
費請求權通常具有迫切性,原則上可以期待債權人較快行使以免權利失效75。
最後是義務人的行為也具有重要性。如果債務人並未迫切處理該事件本
身,則亦難相應期待債權人亦立即為之76!

(三)狀況要素

因此,權利失效的要件,在權利人方面主觀上可歸責的不作為要素較不
重要,但義務人方面的信賴要素,以及因此所造成的利益現狀(狀況)則較
受重視77。在信賴要素方面,德國學說上又區分從權利人的行為與義務人的
行為兩方面加以分析。

1. 權利人的行為

在狀況要素上,必須在客觀的觀察判斷上或者說依據權利人客觀的認識
水準上,義務人從權利人的整體行為可以看出,權利人將不再主張其權利。
對此,權利人主觀的意思為何並不重要(如果注重權利人的主觀意思,則屬
法律行為的權利拋棄),而是客觀上對於權利人的整體行為進行評價,即使
違反權利人主觀的意思,亦可認定權利失效。但如前所述地,至少權利人單
純未行使權利且未對義務人之行為提出異議的容忍行為,並不足以構成此種
狀況要素,還要有正當化義務人信賴的其他重大狀況才行。

73
Pfeiffer, (Fn. 29), §242 Rn. 96.
74
Pfeiffer, (Fn. 29), §242 Rn. 97.
75
Pfeiffer, (Fn. 29), §242 Rn. 98.
76
Pfeiffer, (Fn. 29), §242 Rn. 99.
77
Roth, (Fn. 13), §242 Rn. 297.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33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其 1957 年的一個判決78中就已經特別強調此點:


「權利失效的法思想主要取決於權利人的行為。不忠實而遲延地對義務人行
使其權利,應該透過權利失效加以排除。此時,權利人的行為是依據客觀的
標準來判斷。重要的是,是否在客觀判斷上,由權利人的行為可以看出其不
再想要主張此權利?是否義務人可以放心安排,不需要再去考慮權利人會行
使權利?在此種客觀判斷上,必須僅以誠信原則為唯一標準,不管權利人主
觀的意向。權利失效可以反於權利人的意思而發生,因為此時,以誠信原則
為標準的客觀評價而非權利人的主觀意思決定,才是關鍵。這點正是權利失
效與單純沉默拋棄權利(stillschweigender Verzicht)
,在法律上的區別所在。」

2. 義務人的行為

(1)特別是信賴要素(信賴投資)

除債權人的單純的不行為因一定期間的經過,客觀上可認其不再主張權
利外,義務人還必須要以「值得保護的方式」(=如前所述,義務人行為的
「信賴值得保護性」)信賴權利人將不再行使權利。義務人基於其對權利不
行使的信賴,已經以值得保護的方式「迎合適應」(haben sich eingerichtet)
該事實,以致於不可能期待義務人再為給付79。信賴投資、值得保護性或者
對義務人的不可期待性,殆為信賴要素的同義關鍵字。
此種信賴必須建立在持續現狀上,而非單純可能發生的希望上。義務人
的信賴必須明確而可被認識地表明在義務人所採取的行為措施上。德國聯邦
最高法院曾經認為,如果義務人已經因為基於債權人的行為,信賴現狀而處
分其財產(Vermögensdisposition)(例如花費掉銀行的儲蓄、開始過較為奢
侈的生活、甚至銷毀掉可以證明其有足以對抗之權利的證據80),此為典型

78
BGH v.27.06.1957- II ZR 15/56- BGHZ 25, 47, 51f. 不同見解,認為權利失效就是
一種默示表示權利拋棄,乃是從權利人的行為表示的價值中得出的結果,因此權
利人的主觀意思為何在所不問。(Schmidt-Kessel, (Fn. 22), §242 Rn. 59.)
79
BGH v.27.06.1957- II ZR 15/56- BGHZ 25, 47, 52.
80
Birr, (Fn. 20), S. 206f.
123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的所謂「信賴投資」的情況,如此則義務人具備值得保護的信賴要素81。正
因為義務人信賴權利人的行為而為如此的處分行為,就很難再苛責與期待義
務人為給付。學說上強調,義務人要引用此要件,因此必須陳述:1.他基於
對權利人行為,信賴不會再被主張權利;2.為何他可以這樣信賴?3.他以何
種方式表達這樣的信賴。
但如果義務人比權利人處於更能夠知悉並掌握其自己的法律地位(例如
債權人根本不知道有該權利可以主張),並且知悉其不為給付的效果時,就
不屬於值得保護的情形82;此時甚至應該由義務人自己在該債之關係中主動
詢問債權人是否仍然要主張權利83。

(2)義務人行為符合誠信

另一方面,德國聯邦最高法院還要求,此時義務人必須要行為正直
(handeln redlich),亦即如果是因為義務人的不正直行為導致權利人不知
道有權利可行使或者對權利行使的不作為,則此種惡意即有可能妨礙法院認
定其是否構成值得保護的信賴84。簡言之,不僅權利人的行為要受到誠信原
則檢視,義務人的行為也要受到誠信原則的判斷。對此,前引德國聯邦最高
法院 1957 年之判決85,即進一步強調此點謂:「然而,認定權利失效還需
要 進 一 步 判 斷 : 義 務 人 基 於 權 利 人 的 行 為 已 經 迎 合 適 應 ( haben sich
eingerichtet)權利人將不再行使他的權利,而且如果權利人嗣後又主張該權
利,將違反誠信原則。意即在此種情況下將無法期待債務人為給付。這意謂
著:權利失效的要件不僅取決於義務人之行為,而且該行為同時受到誠信原
則法律觀點的檢驗與判斷。……如果債務人自己本身的行為就不正直,進而
造成對他的權利主張遲延行使,則理所當然地,他就不是基於誠信原則而抗
拒對他的權利主張。這點在權利失效的客體是損害賠償請求權時,特別具有

81
BGH NJW 84, 1684; 03, 128.
82
Looschelders/Olzen, (Fn. 24), §242 Rn. 311.
83
Teichmann, (Fn. 41), §242 Rn. 340.
84
Palandt/Heinrichs, (Fn. 65), §242 Rn. 95; Looschelders/Olzen, (Fn. 24), §242 Rn. 311.
85
BGH v.27.06.1957- II ZR 15/56- BGHZ 25, 47, 51f.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35

重要性。即使一般而言,權利人主觀上不知其有權利可資行使,仍無礙於該
權利失效,但至少在如果權利人是因為債務人不正直暗中行為以致於不知其
有權利可資行使時,適用上也應該有所不同。因為因此所造成的損害賠償請
求權遲延行使,在客觀判斷上,絕無違反誠信原則可言,也因而不足以正當化
權利失效的抗辯。」
在要素考量的運用上應再提醒注意者係,如同下文權利失效與消滅時效
的關係上將再提到的,權利失效是從誠信原則發展出的一種特殊不得已的救
濟方式(ausserodentlicher Rechtsbehelf),應該只有在例外情形有其適用,
因此只能以較高程度的保守與謹慎態度,證明與確認的確有重大而值得保護
的利益存在,才能許可其適用86。

四、法律效果

權利失效之效果乃其要件一經具備就當然發生,無庸義務人對外為任何
宣示。權利人亦不可能經由撤銷或撤回其構成義務人信賴之行為等方式,而
排除已發生之權利失效的效果87。
已失效的權利或法律地位固然不能再為主張,義務人亦得拒絕權利人權
利之行使。問題是此種作用究竟只是權利行使障礙(Ausübungshemmung)
(權利障礙說),抑或權利消滅(Untergang des Rechts)(權利消滅說)?
對此,學說上有強調,權利失效的效果與消滅時效同,是抗辯因此發生
而非權利的本體消滅,系爭權利因此「持續性地無法實現」(dauerhafte
Undurchsetzbarkeit des betreffenden Rechts),但對於已失效之權利為給付
者,不得請求返還,給付之受領具有法律上原因88,學說上因此常用「權利
失效抗辯」(Verwirkungseinwand)這個名詞。但亦有不少學說強調,權利

86
Roth, (Fn. 13), §242 Rn. 310.
87
Birr, (Fn. 20), S. 209.
88
Schmidt-Kessel, (Fn. 22), §242 Rn. 65; Roth, (Fn. 13), §242 Rn. 311;
Looschelders/Olzen, (Fn. 24), §242 Rn. 318.
123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本體因而消滅者,因為已失權的權利表面上還存在,但實際上已經消滅89。
權利障礙說與權利濫用的一般性效果較為一致,應較可採。
通說認為法院得依職權審酌(von Amts wegen zu berücksichtigen)權利
是否失效(即認其為一種訴訟上抗辯 Einwendung),不待當事人提出抗辯
(Erhebung einer Einrede,即實體法上抗辯)90。不過也有採取當事人抗辯
說者91。
本文認為,如果在制度依據上權利失效是要修正或限縮消滅時效之期間
過長之嚴苛規定,則其性質上應該循消滅時效,同採當事人抗辯說;但如果
從權利失效的法理依據是禁止行為矛盾之誠信原則而生,則誠信原則之抗辯
應採職權審酌說92。再加上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已將權利失效之客體擴大及於
包括除斥期間等形成權,且隨著消滅時效期間短期化的結果,將來權利失效
更多之適用實益將限於形成權,則將權利失效之法律效果採取通說見解之職
權審酌說,應屬適當。

五、舉證責任

義務人對於權利失效之要件應負舉證責任,蓋此為權利消滅之事由,應
由主張消滅事由存在之人負舉證責任。但在訴訟上權利人仍然必須對於其行
使權利之行為或舉動負有具體化之陳述義務93,義務人可藉由反駁證明債權
人之陳述不當,以克服特別是債權人一段長時間不作為之消極事由舉證上之

89
Teichmann, (Fn. 41), §242 Rn. 343; Heinrich, (Fn. 65), §242 Rn. 96; Krebs, in:
Dauner-Lieb (Hrsg.), AnwaltKommentar BGB, Bd. 2,
Bonn 2005, §242 Rn. 111; Mansel, in:
Jauernig/Berger/Mansel/Stadler/Stürner/Teichmann (Hrs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Mit Allgemeinem Gleichbehandlungsgesetz: Kommentar, 14. Aufl., München 2011,
§242 Rn. 62.
90
BGH NJW 66, 343, 345;王澤鑑,前揭註6,頁339。
91
Roth, (Fn. 13), §242 Rn. 341.
92
參見黃國昌(等)(2012),〈關於「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抗辯之審理」〉,民事
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八)》,頁347-428,台北:
元照。
93
BGH NJW 58, 1188f.; 66, 343, 345.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37

困難。如果債權人拒絕陳述其可能陳述之相關事實,則可藉由此種舉證上之
困難加重而推論出債權人事實上並未曾行使過其權利94。

六、與消滅時效及除斥期間之關係

一般認為,權利失效有補充現存的消滅時效及除斥期間制度的作用,而
且並不受此二制度所排擠。權利失效與該兩種制度各自獨立並存,不互相排
斥95。權利失效的主要意義在於它可能在時效完成之前就會發生,消滅時效
的期間愈短,權利失效適用的機會愈低。
如前所述,權利失效與消滅時效固然均以權利人的一定時間不作為為要
件,但是,權利失效除了單純的時間經過外,還進一步需要其他的狀況要素
存在。
此外,權利失效也與消滅時效制度的目的在於:減輕債務人訴訟上的負
擔,避免因時間的經過,債務人因為難以舉證證明債務已經履行或已經消
滅,因而遭受在被追償的不利益(訴訟法角度的消滅時效目的96),有所不
同 97。訴訟上的舉證困難因而使得債權人在長時間經過後仍然得以行使權
利,並不足以作為權利失效的正當化基礎,否則在實際結果上將使得消滅時
效的期間幾乎沒有完成的可能98。
但應特別強調者係,權利失效具有「例外性格」(Ausnahmecharakter)99。
Sibert 教授在其古典名著「權利失效與權利濫用100」一書中就特別強調此點,
其要點包括,第一、在權利主張的純粹時間之限制上,權利時效、除斥期間

94
Teichmann, (Fn. 41), §242 Rn. 344.
95
Looschelders/Olzen, (Fn. 24), §242 Rn. 313f.; Roth, (Fn. 13), §242 Rn. 316.
96
參見吳從周(2007) ,〈變遷中之消滅時效起算點〉 , 《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一)》,
頁220,台北:自刊。
97
Pfeiffer, (Fn. 29), §242 Rn. 88.
98
BGH NJW-RR 1992, 1241. 特別強調此點,並且進而附帶旁論:除非「債務人因
此信賴:債權人在一定期間經過後將不再主張權利,因而已將對其有利的證據銷
毀時,這種證據論證才有意義!」
99
特別以此作為標題加以強調者,參見Hohloch, (Fn. 11), §242 Rn. 125.
100
Siebert, (Fn. 16), S. 248f.
123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及其他權利行使期間之限制,原則上都是窮盡列舉,而且這些法定期間規定
的愈短,權利失效適用的需要就愈低;第二、因此,權利失效實際上永遠都
只是例外,只有在「非常特別的情形下(unter ganz besonderen Umständen)」
才能認定有權利失效;第三、除了例外性格外,權利失效的適用還要注意「補
充原則」(Grundsatz der Subsidiarität),亦即只有在要行使或主張的權利確
定存在,才有考慮權利濫用之問題。所有關於權利的存在及其範圍「本身」
的問題,都與權利失效無關。
「 權 利 失 效 是 一 種 特 殊 不 得 已 的 救 濟 方 式 ( ausserodentlicher
101
Rechtsbehelf),應將其法效力限縮在例外情形 」。「權利失效抗辯」對
於可能罹於消滅時效的請求權,應該只有在例外情形有其適用,權利失效不
能因此剝奪消滅時效的意義,造成消滅時效制度的期間規定空洞化102。誠如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其判決中所強調的適用原則:「權利失效這個透過法官
造法所創設的制度,在其適用上不能夠造成法律所明定的消滅時效廣泛地受
到破壞103」!
學說上據此強調,消滅時效期間長短的規定,應該在權利失效的期間長
短考量上有其相應的重要性,因為該期間乃是立法者在現行法上所表達出來
的基本價值判斷,要求債務人至少應該考量的期間長短,在權利失效的適用
上應該加以貫徹。特別是在短期時效的情況下,權利失效更應該相應加重「信
賴要素」的判斷104!

肆、「權利失效理論」在台灣實務之繼受與發展

101
Vgl. BGH WM 1969, 182, 183; NJW 1984, 1684, 1685; Hohloch, (Fn. 11), §242 Rn.
125. 王澤鑑教授早在氏著,前揭註6,頁339就一再地強調此點:「權利失效是
一種特殊例外的救濟方法,適用之際,宜特別慎重……權利失效之要件,須從嚴
認定」,頁343-344:「權利失效是一種特殊救濟方法,其要件應從嚴解釋。」
102
BGH NJW-RR 1992, 1241.
103
BGH NJW-RR 1992, 1241.
104
Looschelders/Olzen, (Fn. 24), §242 Rn. 314.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39

一、概念起源與理論發展

相較於德國有關權利失效之思想濫觴於 1877 年,迄今已超過 130 年以


上,實務案例的累積不計其數,法官造法帶領著理論的前進105,在台灣,雖
然繼受時間甚短,但也將近有 50 年時間的發展。如果單單以附表 1 的最高
法院判決數量分佈的年代來作初步分析,權利失效在 50-60 年代共僅有 3
個,70 年代僅有 2 個,但到了 80 年代則有 19 個,90 年代則上升到 26 個,
其餘則在民國 100 年以後仍在持續增加中。因此吾人可以說這 20 年來權利
失效理論在我國受到極大的重視,理論繼受迅速成熟發展,同樣往德國的龐
大案例法體系之方向快速累積中。
搜尋我國的最高法院實務見解,最早運用權利失效理論者,當推最高法
院 56 年台上字第 1708 號判例(附表 1 總編號 57),該判例要旨為:「上
訴人就系爭土地上雖非無租賃關係,然於被上訴人未履行出租人之義務達十
一年之久,上訴人迄未行使其租賃權或聲請為假處分,以保全強制執行,縱
令被上訴人在系爭土地上建築房屋、種植果樹,耗費甚鉅,始引起訴訟,求
命其除去地上物交付土地,核其情形,雖非給付不能,然亦係權利之濫用,
有違誠信原則。106」
其後之代表性判決,則係一般較為熟悉的最高法院 61 年度台上字第
2400 號判決107(附表 1 總編號 56),該判決指出:「在甲明知轉租行為無
效本得請求收回土地之情形下,長期沈默不為行為,且每隔六年仍與承租人
乙換訂租約一次,似此行為,顯已引起行為人乙之正當信任,以為甲當不欲

105
德國幾乎民法註釋書中關於權利失效之解說,都只是在整理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超
過一百年以來所累積的案例或者敘述其發展而已。
106
本件是有有關耕地租賃事件,系爭耕地於民國45年以前出租與本件原告(上訴人
/承租人),嗣被告(被上訴人/出租人)於同年收回,並於46年起在系爭耕地上
建屋種果樹,被告並曾於前案起訴確認與原告間之租賃關係不存在,經判決敗訴
確定。本件原告乃起訴請求被告履行出租人之義務,拆屋後交付系爭耕地。最高
法院認為:1.本件原告(承租人=權利人)已經11年未行使租賃權請求出租人履
行交地之義務(按:一段長時間不作為/時間要素),2.坐令義務人建屋種樹,花
費二十餘萬元始起訴請求(按:狀況與信賴要素)。
107
主要應該是因為王澤鑑老師前揭註6,第一個指出並評釋這個判決的緣故。
124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使其履行義務,而今忽貫徹其請求權之行使,致令乙陷於窘境,其有違誠實
信用原則,尤為明顯108」。判決理由已如同前述德國實務使用「權利失效」
理論的典型論述「長期沈默不為行為……似此行為,顯已引起行為人乙之正
當信任,以為甲當不欲使其履行義務,而今忽貫徹其請求權之行使」等語,
詳細指出權利失效的「時間要素」(逾十五年以上長期沈默不行為,且每六
年換約)、「信賴要素」與「狀況要素」(信賴該不作為,仍為轉租與建屋)
等要件。
至於實務上第一個使用「權利失效」這個用語之判決,則應該要追溯到
最高法院 72 年度台上字第 2673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27):「次查權利
者在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情況,足以引起義務人
之正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而權利人再為行使時,應認為
有違誠信原則,固得因義務人之抗辯,使其權利歸於消滅。但原審查據證人
魏景宏之證述,認為被上訴人早將悔約不願出賣土地之意思關照上訴人,並
無長期緘默而引起上訴人正當信任其已不行使權利之情況,因不採上訴人此
項權利失效之抗辯,亦無不當,並基於前述理由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於法
洵無違背。」
但到了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上字第 950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12)則將
「權利失效」改稱為「權利失效原則」,判決要旨謂:「按權利固得自由行
使,義務本應隨時履行,惟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為
造成特殊之情況,足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
利,或不欲義務人履行其義務,於此情形,經盱衡該權利之性質、法律行為
之種類、當事人之關係、經濟社會狀況、當時之時空背景及其他主、客觀等
因素,綜合考量,依一般社會之通念,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使有違『誠信原
則』者,自得因義務人就該有利於己之事實為舉證,使權利人之權利受到一
定之限制而不得行使,此源於『誠信原則』,實為禁止權利濫用,以軟化權
利效能而為特殊救濟形態之『權利失效原則』109,究與消滅時效之規定未盡

108
本判決之詳細評釋,參見王澤鑑,前揭註6,頁337-344。
109
這個影響下級法院甚深之判決文中的這段話「此源於『誠信原則』,實為禁止權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41

相同,審判法院當不得因已有消滅時效之規定即逕予拒斥其適用,且應依職
權為必要之調查審認,始不失民法揭櫫『誠信原則』之真諦,並符合訴訟法
同受有『誠信原則』規範之適用。查上訴人於原審曾抗辯:系爭土地早在六
十一、六十二年間已合法完成登記,被上訴人卻於事隔數十年後,待所有相
關處理文件均已逾保存期限銷燬後,始為本件請求,其顯有長時間不行使權
利之事實,並足使伊確信所取 得之系爭土地所有權為合法有效,即應有「權
利失效原則」之適用等語(見原審更(一)字卷(二)一六四頁),究竟系爭土
地於六十二年間以收購為原因登記為國有,被上訴人或其被繼承人是否知
情 ?何以延至該登記文件已逾保存期限銷燬後之八十九年二月九日始為起
訴?有無上揭特殊之情況,足使上訴人為正當信任,並違背誠信而有特殊「權
利失效原則」之適用?原審未併予審究,徒以上訴人之不當得利請求權已受
有五年短期時效限制,逕認其無「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已有可議。」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引述者,據筆者之觀察與評價,此一判決可以說是最
高法院第一次層次井然地指出「權利失效原則」之下列基本內涵:1.法理依
據:為誠信原則;2.構成要件:為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時間
之要素】,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之情況【狀況之要素】,足引起義務人之正
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或不欲義務人履行其義務【信賴之
要素】;3.法律效果:為權利人之權利受到限制而不得再行使;4.舉證責任:
義務人就該有利於己之事實為舉證;5.法律適用:法院應職權調查審認;6.
與消滅時效之關係:不因已有消滅時效之規定即逕予拒斥適用權利失效 110。

利濫用,以軟化權利效能而為特殊救濟形態之『權利失效原則』」,如果是參考
王澤鑑教授,前揭註6,頁339所說:「權利失效實為禁止權利濫用之一種特殊型
態……是一種特殊例外的救濟方法……總之,權利失效之要件,須從嚴認定,以
避免軟化權利效能」等文句,改寫而成,那麼就相當程度地錯過王老師文章的重
點是在於強調:權利失效是一種「例外而特殊的救濟方法」,會造成「權利效能
的軟化」,因此務必從嚴認定!!或許沒有掌握這個重點,因此如同本文中所說的,
一直沒有看到最高法院強調權利失效的「例外性格」與「從嚴認定」之必要性!
相反地,最高法院對於權利失效的認定反而常常比高等法院認定的還要寬鬆。
110
此判決因而嗣後一再被諸多下級法院引用。與此相關連者則是判決作成時間相當
接近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則是97年度台上字第745號判決:「末按權利人在相當
124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稱其為標誌我國實務上權利失效理論發展之成熟程度的里程碑,乃重要的
Leading case,並非言過其實。至於實務判決在適用上對於構成要件之分析,
則將在下文中再進一步檢討。
就概念之稱呼而言,從誠信原則具體化之過程來看,如前所述地,權利
失效具體化之階段其實已經離開附圖的第 2 階段即「法律思想」
(法律原則)
的階段,而具體化到第 3 階段,是一種「法律制度」的階段了,因此,實務
判決中原本稱呼的「權利失效抗辯」(Verwirkungseinwand)或者「權利失
效理論」(Verwikungslehre od. Die Lehre von der Verwirkung)111,都比後來
的判決稱呼為「權利失效原則」來得清楚其在概括條款具體化的過程中所扮
演的角色112;因此,最高法院在將來的判決中有避免再使用「權利失效原則」
之必要113。

期間內不行使權利,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情況,足以引起 義務人之正當信任,
以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而權利人再為行使時,應認為有違誠信原則。此
項原則學理上稱為『權利失效』原則,乃基於誠信原則發展而出的一項法律倫理
原則。旨在就個案中斟酌權利之性質,法律行為之種類,當事人間之關係,社會
經濟情況及其他一切因素,加以判斷,以尋求事件之公平及個案之正義。本件系
爭土地於約定租期屆滿起,原所有權人即出租人周氏家族,或其後手,至被上訴
人提起本件訴訟止,長達二十年,即自被上訴人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起亦達十四
年,倘均未表示租地建屋之法律關係已消滅並據以主張權利,則被上訴人等之長
期不行使權利之行為,是否已足以引起上訴人之正當信任,以為被上訴人已不欲
行使其權利,而於陸續耗費鉅資修繕房屋後,被上訴人始提起本件訴訟,是否因
此致令上訴人陷入窘境,而有違誠信原則,即非無研求之餘地。」
111
此種稱呼及其在誠信原則中發展成為一種「學說」或「理論」(Lehre)之地位,
並參見Laren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Studienausgabe), 2. Aufl.,
Berlin 1992, S. 310之詳細敘述及S. 365之對應論述,Larenz從不稱其為「原則」!
112
其實,在附表1所列的最高法院判決中,有不少高等法院的判決反而都使用「權
利失效理論」或單純只稱「權利失效」(例如附表1總編號14、16、17、19、23、
24、26),而最高法院在97年度台上字第950號判決之前也偶有使用「權利失效」
或「失權」者(例如附表1總編號16、18、21)毋寧均較為精確。
113
無獨有偶卻也不可否認地,筆者在諸多德文註釋書中也發現重要的 Münchener
Kommentar 偶爾有使用「權利失效原則」(die Grundsätze der Verwirkung od.
Verwirkungs Grundsätze)(vgl. Roth, (Fn. 13), §242 Rn. 308, 309.)這樣的稱呼,但
基本上依上述理由,本文並不贊成這樣的稱呼。這在德文有關權利失效的文獻中
也是極少見的用法。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43

二、適用範圍

(一)民法上之權利

權利失效適用於私法上之一切權利。以附表 1 所示台灣之法院曾經爭論
過可能成為失權客體之民法上權利種類而言(但不表示法院結論均採肯定見
解),涉及範圍甚廣,可再整理圖示如下:

【附表 1-1】權利失效之客體

權利種類 附表一之裁判總編號 備註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1, 2, 7, 8, 9, 10, 11, 12, 含租賃物返還請
(及妨害除去請求權) 15, 19, 20, 22, 24, 25, 求權及以無權占
有為前提而行使
26, 30, 31, 32, 33, 37,
之不當得利返還
39, 41, 42, 44, 45, 48,
請求權
49, 50, 56
共計 29 件
價金返還請求權 28, 43
買賣標的物給付請求權 29
請求權
租賃土地交付請求權 57
借款返還請求權 40
和解契約給付請求權 38
(違反保全契約之) 46
損害賠償請求權
違約金給付請求權 35, 55
薪資給付請求權 13
退休金給付請求權 14
保險金給付請求權 16
買賣契約解除權 27, 47, 52, 53 指:法定解除權
共計 4 件
124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契約約定解除權 54
(對拍賣程序之)聲 3
明異議權
(違約時之)契約終止 5, 23,
形成權 權
優先承購權 6(土地法 34-1)
34(耕地三七五
減租條例 15)
51(土地法 104)
36(土地法 104 共計 4 件
及民法 426-2)
法定抵押權 17
支配權 袋地通行權 21 實務見解認為
並非物權,而
(物權) 是所有權之負

其他 通知船舶準備裝貨之 18
權利
行使董事之權利 4

※資料來源:著者自製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我國實務上,所有物返還請求權適用之案件在權利
失效理論的適用上最有實益。其次的兩大適用類型則是形成權中的「買賣契
約解除權」以及「優先承買(購)權」的行使,這應該是跟法律未規定其行
使的除斥期間有關,特別是民法債編總論中對於債務不履行之法定解除權未
定行使的除斥期間,此時,權利失效某程度扮演著填補此種法律漏洞的角色。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45

(二)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在附表 1 共計有 29 筆涉及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權利失效之最高法院


判決中,有肯定及否定者,但似均以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可以成為權利失效之
客體為前提,而檢討是否在該案件具備權利失效可供涵攝之要件。就此而
言,最高法院似乎與本文見解的出發點不同,至少在判決文中未曾看見最高
法院表達過:「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不屬於權利失效之客體」一類的看法。
不過,如果細繹最高法院在附表 1 所列的諸多判決,其實也不乏隱含有
此種「對應消滅時效而認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無權利失效之適用」之思考
者。例如最高法院 88 年度台上字第 1762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22)似乎
即透露此種思維:「末按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及妨害除去請求
權,均無民法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上訴人無正當權源長期占用國有土地二
十餘年,且占用面積達三十平方公尺,其破壞法律程序在先,復未符合時效
取得地上權之要件,縱被上訴人遲未請求排除侵害,亦不能使非法變合法,
使上訴人成為正當權利人而受法律保護。本件被上訴人係系爭土地之管理
人,基於國有土地管理人身分,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核屬權利之正當行
使,亦不生權利失效之間題。上訴人抗辯被上訴人提起本訴違反誠實信用及
114
權利濫用原則,均無可取 。」同院 85 年度台上字第 189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26)更清楚地表達相同的看法:「系爭房屋未經合法登記,被上訴
人無從知悉有無合法占用系爭土地之權源,予以買受,並無權利濫用可言。
其依法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亦與誠信原則無悖。又系爭土地為已登記之
不動產,且回復請求權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為避免
名實不符,使所有人確實支配其所有物,應亦無『權利失效』理論之適用。」
到了 98 年度台上字第 1797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30)則似乎可以看
出其猶豫與徘徊在肯否之間,要旨謂:「又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行使除去妨
害請求權並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其在相當期間內未

114
此為雖高等法院判決之論述,但最高法院認為:「經核於法洵無違誤」,維持原
判決見解。
124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行使該權利,除有特別情事足以引起他人之正當信任,以為其已不欲行使權
利外,尚難僅因其久未行使權利,而指其嗣後行使權利係有違誠信原則。」

三、法律效果

關於權利失效案例在構成要件適用上的觀察與檢討,將在下節獨立詳
述。茲先說明其法律效果。
我國實務對於具備權利失效究應由當事人提出抗辯,抑或法院職權審
酌,較少見法院在判決中明白指出者,主要是最高法院在前述指標性的 97
年度台上字第 950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12)中明白指出:「『權利失效
原則』,究與消滅時效之規定未盡相同,審判法院當不得因已有消滅時效之
規定即逕予拒斥其適用,且應依職權為必要之調查審認」。不過,就實際觀
察而言,雖然大部分之案件當事人(少數可能為原告提抗辯115,但多數為被
告提出)均會提出權利失效之抗辯,但也有些判決雖未見當事人提出權利失
效抗辯,法院仍主動斟酌是否權利因而失效或違反誠信原則者。例如附表一
總編號 2-6、17、19-21、25、29、31、32-34、42、46、49、53-57 等判決。
至於其法律效果係發生權利障礙抑或權利消滅,亦少見判決論述,僅有
提及「應生權利失效之效果,不得再為……之請求」(例如附表 1 總編號
13)。但「不得再為請求」究竟是行使障礙抑或權利消滅,仍有未明。
雖亦有判決使用「權利失效之抗辯」字樣(例如附表 1 總編號 14),
不過,值得注意者係,附表 1 總編號 15 的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上字第 2859
號判決之原審法院(台灣高等法院 94 年度上易字第 260 號判決)特別強調:
「惟按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情況,足引
起義務人之正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而權利人再為行使
時,應認為有違誠信原則,得因義務人之抗辯,使其權利歸於消滅。116」準

115
例如附表1總編號23、27、33、47、52等判決。
116
相同見解與陳述尚有附表1總編號36之判決之原審法院(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重
上字第483號判決)。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47

此,則權利失效在我國之法律效果似與德國通說採取權利障礙說不同,反而
採取權利消滅說117。

四、舉證責任

與前述德國通說相同地,最高法院曾經多次強調,應由義務人就此有利
事實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同樣在上述指標性的 97 年度台上字第 950 號判
決(附表 1 總編號 12)中指出:「自得因義務人就該有利於己之事實為舉
證,使權利人之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而不得行使,此源於「誠信原則」,實
為禁止權利濫用,以軟化權利效能而為特殊救濟形態之『權利失效原則』118」
同院 85 年度台上字第 1964 號(例如附表 1 總編號 24)較清楚地指出:「上
訴人(即義務人)未舉證證明有足以使人……信任被上訴人不欲其履行義務
之情事,自無權利失效可言。」

五、與消滅時效之關係

至於在權利失效制度與消滅時效之關係上,前已多次引用之 97 年度台
上字第 950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12)之高等法院判決(93 年度重上更(一)
字第 72 號)謂:「時效制度原即寓有權利失效之意涵,以兼及法秩序安定
性之維護,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給付系爭土地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已受
有民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所定五年短期時效之限制,自無再適用權利失效原則
之餘地。」但最高法院則謂「禁止權利濫用,以軟化權利效能而為特殊救濟

117
學者黃立教授將「權利失效」列為清償、提存、抵銷、免除、混同等債編明定的
債之消滅原因以外的「其他債之消滅原因」,強調,債權會因為「權利失效」而
喪失;並且認為台灣民法未採此一制度,台灣的消滅時效期間僅十五年,與德國
舊法一般消滅時效期間之三十年相較,較無需要這個制度,基本上也較接近權利
消滅說之看法。參見黃立(2006),《民法債編總論》,修正3版,頁745及同頁
註138,台北:元照。
118
其後之判決重複此點,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529號(附表1總編號7)、100
年度台上字第445號等判決(附表1總編號6)。
124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形態之『權利失效原則』,究與消滅時效之規定未盡相同,審判法院當不得
因已有消滅時效之規定即逕予拒斥其適用」。
在 96 年度台上字第 2072 號判決(附表 1 總編號 13)之高等法院判決
(95 年度重勞上字第 18 號)亦相應謂:「『權利失效』與「『時效』乃不
同制度,各有其功能,如已足認權利失效,即不因時效未完成而仍得行使權
利。」(最高法院並未就此表示反對意見)
雖然,如前所述地,最高法院在其判決中曾經強調權利失效是一種「特
殊救濟形態」,但似乎沒有特別意識到這是指權利失效相對於消滅時效只是
一種具有「例外性格」,「只有在例外情形始有其適用」的特殊救濟方法,
應該從嚴認定119,頗為可惜。但至少在結論上如同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一樣正
確地指出,權利失效制度是在消滅時效制度存在之情形下另外創設的制度,
權利失效制度創設的目的與意義在於:調整德國舊法有關消滅時效期間過長
(30 年的最長期間)造成的個案不公平,權利失效可能在時效完成之前就
會發生,正是與消滅時效平行存在的權利失效在實務上的特殊意義所在。

伍、拆屋還地案型在權利失效構成要件上之檢討

如前所述,附表 1 共 57 筆涉及權利失效之最高法院判決中,有 29 筆(亦


即超過 50%以上)與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拆屋還地之案例類型)相關(請
再參見下文附表 1-1),因此進一步獨立分析檢討最高法院在此種拆屋還地
案型適用權利失效之要件時的論證情形,是否妥當,以供最高法院參考,即
甚為必要。應再對應強調者係,本文前已論證: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在台灣不
應成為權利失效之客體,接下來整理與檢討最高法院之判決係以最高法院的
判決現狀為前提,從學術分析的角度作整理的工作。
如果把附表 1 所整理的 29 個有關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案例再加以分
類,可以針對高等法院與最高法院認為有無權利失效之見解是否一致,再分

119
並請參見前揭註101之說明。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49

成下列四種組合情形:一、高等法院否定,最高法院亦否定120;二、高院肯
定,最高法院質疑或否定121;三、高院肯定,最高法院亦肯定122;四、高院
否定,但最高法院肯定123。總體而言,最高法院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的拆
屋還地案件,亦有高達 10 起之多,在 29 件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案例,所占
近三分之一的比例亦不可謂不高,誠值注意。以下分別就四種類型分別在權
利失效之構成要件加以探討。

一、基本要素(時間要素):「一段相當長之時間」不行使權利

(一)權利失效期間彙整

如前所述,權利失效與消滅時效一樣,均以權利人在一定時間內不作為
為基本要素(權利失效期間),只是權利失效是為了調整消滅時效通常期間
過長的嚴苛與不公平而創設,因此讓權利失效可以在消滅時效完成前經過
「一段相當長之時間」不行使權利而有發生之可能。
但權利失效期間難以絕對化,須視個案而定。為期讀者能整體性觀察實
務判決對該「一段相當長之時間」的個案決定,茲以附表 1 中肯定有權利失
效之判決(除前述的 10 件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案例外,為求完整也一併及
於其他權利,共計有 21 件)再整理【附表 1-2:權利失效之時間要素】供
參。

【附表 1-2】權利失效之時間要素

附表 1 判 決 字 號 權利種類及怠於行使 備 註
總編號 權利之期間
1 102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176 號 40 年不行使

120
參見附表1總編號2、9、10、19、50。
121
參見附表1總編號15、20、32、42、49。
122
參見附表1總編號1、7、11、31、37、39、48、56。
123
參見附表1總編號33、41。
125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民國 56-96 年)
5 100 年度台上字第 違約時之契約終止權
1728 號 5 年不行使
(93.11.15 至 98.8.20)
6. 100 年度台上字第 共有土地之優先承買權
445 號 逾 30 年不行使
7 99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1529 號 妨害除去請求權
近 20 年(自民國 68 年
12 月間迄 87 年起訴)
11 97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745 號 至少 14 年(自原告取得
所有權起)
12. 97 年度台上字第 不當得利請求權
950 號 約 27 年(自民國 62 年
至 89 年起訴止)
31 98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判決僅謂:於日
43 號 約 60 年(自日治時期
(民 治時期有交換土
國 22 年)迄 81 年間) 地使用契約使人
誤信有租賃關係
33 97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判決謂:占有土
1668 號 40 餘年 地建校逾 40 餘年
37. 95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與總編號 11 為同
2166 號 至少 14 年(自原告取得 一事件更審前之
所有權起) 最高法院判決
38. 94 年度台上字第 和解契約給付請求權 判決謂:於刑事
2001 號 5年 法院判決免訴後
5 年再請求履行
和解契約
39. 92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判決僅謂:本件
2258 號 不明 權利人於 72 年間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51

取得系爭土地,
取得後系爭房屋
始於 73 及 74 年
間辦理保存登
記。權利人容忍
登記未即異議或
興訟,即足引起
正當信任
41. 89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判決僅謂系爭建
2606 號 不明 物於民國 64 年間
登記,權利人於
77 年間取得系爭
土地,卻不訴請
拆屋還地,反而
查封拍賣該屋,
已引起義務人對
不行使所有物返
還請求權之信賴
46. 88 年度台上字第 (違反保全契約之)損 判決僅謂:權利
497 號 害賠償請求權 人對義務人未主
判決未敘明 張違約,又未停
止服務,且繼續收
費,期滿復訂
約……
47. 87 年度台上字第 買賣契約解除權
2588 號 11 年(自 70 年 10 間至
82 年 5 月間)
48. 87 年度台上字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與總編號 41 為同
162 號 不明 一事件更審前之
最高法院判決
51 86 年度台上字第 (土地法第 104 條之)
669 號 優先承買權
125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長期數年不行使
52 85 年度台上字第 買賣契約解除權 與總編號 47 為同
908 號 11 年(自 70 年 10 月間 一事件更審前之
至 82 年 5 月間) 最高法院判決
53 85 年度台上字第 契約解除權
784 號 13 年 ( 自 71.8.12 至
83.1.4)
55. 66 年度台上字第 違約金請求權
2261 號 (自民國 64 年 3 月至 65
年 9 月)
56 61 年度台上自第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本件起訴時間不
2400 號 約 20 年(自 38 年間至 清楚,故無法自
58 年間) 判決中得知終
期。因本件為更
三審之判決,而
更三審之高院判
決為 60 年間,因
此推估大約在 56
年以後
57 56 年台上字 1780 租賃土地交付請求權
號判例 11 年
※資料來源:著者自製

由上開附表 1-2 可知,僅就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類型而言,並非所有判


決均明確認定權利人一段時間不行使的相當時間為何?例如總編號 39、
41、38,就此點而言是否符合權利失效之時間要素,尚有待商榷。除此之外,
其餘此種類型不行使權利之期間至少都有 14 年以上,至多有超過 40 年甚至
長達 60 年者,均接近或超過通常消滅時效期間。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53

(二)單純不行使權利

不過,單純的時間因素尚不足以構成權利失效,還進一步需要其他的狀
況要素及信賴要素。在上開類型 1.高等法院否定,最高法院亦否定之案型特
徵,亦持相同的見解。例如附表 1 總編號 19 謂:「系爭土地於台北市政府
照價收買後至系爭房屋移轉登記為被上訴人前,被上訴人雖並未向空軍總司
令部或國有財產局請求拆屋還地,然不能以被上訴人單純緘默或不行使權
利,即謂權利失效。」總編號 2:「被上訴人於五十六年間至本件起訴時,
除單純沉默外,無其他事實足使上訴人信賴其不行使系爭土地相關權利,尚
難認有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總編號 9:「被上訴人陸續取得土地之所有
權後,即於九十五年三月間依法主張終止租約,則並無權利於相當期限內不
行使之事實存在,已不符權利失效原則之要件。況系爭土地之權利人中有一
部分共有人,根本從未表示不欲行使其權利,核與『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不
行使其權利』、『行為造成特殊情況』之要件顯有未合」。總編號 10「系
爭土地之共有人多達十五人,且有部分係於八十五年至八十九年間陸續因買
賣或贈與取得共有權,一部分共有人,根本從未表示不欲行使其權利,核與
『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及『行為造成特殊情況』之權利失效
要件未合」,均陳述此旨,可資贊同。
準此,在總編號 49 的案件中,二審判決以單純不行使權利認定有權利
失效謂:「上訴人近四、五十年內從未表異議或本於所有權提出任何請求,
今始對三十九年登記之地上權提出質疑,亦有違誠信。」隨即為最高法院本
上開見解加以糾正謂:「末查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行使除去妨害請求權並無
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其在相當期間內未行使該權利,
除有特別情事足以引起他人之正當信任,以為其已不欲行使權利外,尚難僅
因其久未行使權利,而指其嗣後行使權利係有違誠信原則。原審以上訴人近
四、五十年內從未表異議或本於所有權提出任何請求,迄今始對系爭地上權
提出質疑,認有違誠信,亦非允洽。」此項見解洵屬正確。
相應地思考,在總編號 42 的案件中,二審法院又認為三、四十年長期
沈默不行動,「不行為本身」即足以引起正當信任,具備狀況之要素,而判
125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決謂:「上訴人等土地所有人自四十五年起,將系爭土地交由台北市政府出
租四百餘遷建戶使用,歷經三十餘年,未持異議,至台北市政府之移轉登記
請求權罹於時效消滅,最高法院於七十四年判決台北市政府請求移轉所有權
登記敗訴後,上訴人始以購地程序有瑕疵為由,於八十三年間對本件遷建戶
訴請拆屋還地,上訴人三、四十年間長期沈默不為行動,其行為顯已引起被
上訴人之正當信任,而今始訴請拆屋還地,令被上訴人陷於窘境,核其所為
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124。」但第三審判決雖間接以下列理由回應,而廢棄原
判決:「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之回復請求權,並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
時效規定之適用。而所謂公共利益,必須與不特定多數人有關,僅涉及特定
人或少數人之利益者,尚與公共利益無涉。上訴人為已登記不動產之所有
人,其行使回復請求權請求被上訴人拆屋還地,能否謂有違公共利益,即非
無疑。」其否定之結論仍然值得贊同。
在本文一開始提出之總編號 1 的案例其實情況亦同。所有權人從(被上
訴人)於民國 56 年簽訂買賣契約,到民國 75 年間辦畢系爭土地之繼承及分
割登記,取得單獨所有權,僅僅未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而已,誠如第二審
所說的:「被上訴人雖自鄭能五十年間死亡後即為七二七地號土地共有人,
嗣並經法院判決分割而於七十五年間單獨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惟被上訴人
自五十六年迄本件起訴時止,除單純沈默外,並未有其他事實足使上訴人信
賴其不行使系爭土地之相關權利,依上說明,尚難據此即認有權利失效原則
之適用。」但最高法院竟然廢棄原判決認為:「(所有權人)於七十五年間
辦畢系爭土地之繼承及分割登記,取得單獨所有權,迄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
一日提起本件訴訟前,長期不行使權利而任令上訴人所有之系爭建物占用系
爭土地,似此不作為之事實,是否未該當上揭權利失效原則?亦有進一步審
究必要。」實在無法理解單純長期不作為本身如何可以引起義務人有正當信
賴之狀況?(「於七十五年間辦畢系爭土地之繼承及分割登記,取得單獨所
有權」,更不應該被認為是引起正當信賴之事實)。因此最高法院此等見解,
洵有疑問。

124
附表一總編號44及45為均同一事件與理由。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55

(三)混淆權利失效與占有正當權源

有些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事件,最高法院雖然論述權利失效之要件,但
其實是義務人有占有正當權源,與權利失效無關者。例如附表 1 總編號 31
有關交換土地使用之案件中,最高法院判決即認為:「按行使債權,應依誠
實及信用方法。苟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依相關特別情事,已
足以使義務人正當信任權利人不欲其履行義務者,該權利人即不得再主張其
權利,始符誠信原則之本旨。查原審既認定依覺書及第一四六二號判決,可
知甲○○等三人之被繼承人曾牛於日治時期確與日本保甲所訂有系爭交換
土地使用契約之事實。上訴人曾森炳等三人占有系爭土地在其上建屋,是否
非源於原有之交換契約,以渠等所有之九一一地號土地互相交換而來?始將
九一一地號土地無償贈與彰化縣警察局,並捐助二十萬元予被上訴人,供其
興建辦公廳舍。曾森炳等三人執此辯稱:……若無交換土地之共識及該局之
承諾伊等豈會無償捐地及無故捐款,被上訴人不履行承諾,反提本件訴訟,
實違背誠信原則等語(原審重上更(一)字卷四三、四四頁),是否全然無
據?非無再事斟酌之餘地」。如果最高法院認為有「交換土地使用之事實」,
則應屬於當事人間是否因為土地交換使用而成立租賃關係,因而義務人有占
有之正當權源的問題125,應該與權利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行使權利失效似
無關涉126。

125
最高法院75年度第5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一)(03/11/1986)謂:「甲所有之A地
與乙所有之B地相毗鄰,因地界不規則,雙方為建屋方便,乃約定將相鄰部分之
界址取直,因而逾越原界址之土地,均同意對方建築房屋(未辦理所有權移轉登
記手續),嗣乙將B地售與丙,丙乃本於所有權訴請甲將占用B地上之建物拆除
交並還土地,查本件例示情形,甲乙問既原有約定,當無民法第七百九十六條越
界建築規定之適用,惟關於土地之約定交互使用,並非無償,不能認為使用借貸;
既不為土地所有權之移轉,亦不能認為互易,其性質應屬互為租賃之關係,乙如
已將B地所有權移轉與丙,甲就B地之占用部分,應有民法第四百二十五條之適
用。丙不能主張甲係無權占有而請求拆屋還地。」
126
相應而言,二審認為:「糸爭土地之管理機關長期未請求上訴人等拆屋還地,即
不致使渠等誤認就系爭土地有租賃關係存在,被上訴人本於系爭土地管理機關之
地位,依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主張上訴人等無權占用系爭土地,請求渠等
125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二、狀況要素

(一)權利人的行為

如前所述,權利失效之要件除時間要素外,尚須有其他的狀況存在,由
權利人之行為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賴。實務上真正困難者在於,實際個案中
如何判斷權利人之行為是否具備狀況要素?茲將上開實務上准許之判決歸
納成幾種類型進行思考。

1. 單純容忍使用

此類型的判決事實殆為權利人容忍義務人使用土地,包括:

(1)單純未告知原租地建屋之法律關係已消滅?

出租人在原有租地建屋關係消滅後未告知承租人,仍容許承租人繼續使
用該地,是否即足以發生義務人有值得保護的狀況?
對此,實務採肯定見解。在總編號 11 案件中最高法院認為:「系爭土
地於約定租期屆滿起,原所有權人即出租人周氏家族,或其後手,至被上訴
人提起本件訴訟止,長達二十年,即自被上訴人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起亦達
十四年,倘均未表示租地建屋之法律關係已消滅並據以主張權利,則被上訴
人等之長期不行使權利之行為,是否已足以引起上訴人之正當信任,以為被
上訴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而於陸續耗費鉅資修繕房屋後,被上訴人始提起
本件訴訟」;又總編號 37 案件中,最高法院亦認為:「查本件上訴人或其
前手與系爭土地之原所有權人即被上訴人之前手周氏家族,就其占用之系爭
土地原來均有租地建屋之租賃法律關係存在,租期至七十五年十一月止,約
在七十二年以後未再收取租金,而系爭土地自六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起至七
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止,依序由周鳳珠、陳依俤、葉秀錦、黃榮波、及被上訴
人因受讓取得所有權等情,為原審確定之事實。果爾,自系爭土地於約定租
期屆滿起,系爭土地之原所有權人即出租人周氏家族,或其後手,至被上訴

拆屋還地,自屬正當權利之行使」,則較為可採。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57

人提起本件訴訟止,長達二十年之間,即自被上訴人取得所有權起亦達十四
年餘,倘均未表示租地建屋之法律關係已消滅不存在,則被上訴人等之長期
不行使權利之消極行為,是否不足以造成上訴人信為系爭土地所有權人已不
欲行使其權利,其得繼續原來租賃關係,占有使用系爭土地之特殊情況,即
非無研求之餘地。」

(2)容忍修建房屋?

權利人明知卻容忍義務人在無權占有之土地上翻建房屋,能否評價為
「依據客觀標準判斷,從權利人的整體行為可以看出,權利人將不再主張權利」?
在總編號 20 案件中,第二審法院採肯定見解,認為:「該公厝於六十四
年間因遭颱風吹襲,而修建為甲○○,成為公眾得進出及注目之建物、依常
情言,其修建期間應為上訴人所知悉,且上訴人主張伊等所有土地遭甲○○
長期占用,自必相當注意甲○○之舉措,依理尤不能推諉為不知修建之事。
乃上訴人就甲○○重加修建事,竟未有何主張,於逾二十年後,始出而主張
其所有權,則上訴人怠於行使權利之事實,足使甲○○有相當理由相信上訴
人即權利人已不欲其履行義務。堪認上訴人於本件主張行使權利,係違反誠
信原則,應有『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127。」
相反地,總編號 50 案件中,最高法院則維持二審法院所採之否定見解128,
認為:「上訴人無權占有系爭土地使用,翻建房屋,既未經被上訴人同意,
自不能因其建屋多年即認為被上訴人已同意其使用,況被上訴人主張其自六
十年間起,即已因年幼失怙,赴台北謀生,其所有之台東縣卑南鄉○○段第
一○九一之六地號內,除系爭土地以外之部分土地,自六十四、五年間起,
即交由其胞姊蔡秀英使用,被上訴人常年在外等情,為上訴人所不爭,被上
訴人既常年在外,對上訴人使用糸爭土地或消極地予以容忍,不積極催討,
或因當時主客觀條件之限制,暫時擱置,留待日後解決,均與社會常情不悖,
且被上訴人多年來容忍上訴人使用系爭土地之行為,相對於上訴人而言,則

127
本件雖經第三審以其他理由(未闡明有無和解事實)質疑有權利失效之適用,但
並未針對二審該認定本身表示意見。
128
認為:經核並無違誤。
125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受有使用土地之利益,自不能以被上訴人於容忍多年之後,始行使權利,而
認被上訴人於誠信原則有違,上訴人以被上訴人行使權利於誠信原則有違云
云為辯,亦不足採。」
基本事實較為不同者則是總編號 33 之事件。本件訴訟標的涉及買買標
的物給付請求權,但權利失效之客體似係針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而發。該事
件是原告【被上訴人,亦為本件買賣契約之買受人】訴請確認與被告【即上
訴人=現系爭土地之共有人】間就系爭土地為有權占有,蓋原告曾與系爭土
地之共有人之一黃帆訂立買賣契約,原告已交付價金稻米 100 台斤,但並未
請求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被告則抗辯系爭土地乃其繼承人連黃桶所共有,
連黃桶並未與原告簽訂買賣契約,且原告基於買賣契約而生之所有權移轉登
記請求權已時效消滅,原告非有權占有。
最高法院並不否認高等法院認定之原告與系爭土地當時之共有人之一
黃帆間就土地之全部有買賣關係存在,且係因該買賣關係而占有該共有土地
建校達四十餘年,但又在判決理由中加上以下這段有關權利失效之論述謂:
「上訴人始終未對之指為無權占有,類此權利人於相當期間不欲行使權利,
足引起被上訴人正當信任之特殊情況,縱於買賣當時上訴人之被繼承人連黃
桶為單純之沉默,考量該土地共有情形、買賣特定人借問之特別情事、經濟
社會狀況、當時之時空背景等因素,在一般社會之通念,應可認為連黃桶亦
有同意出賣該土地之意思,依上說明,自非不得謂為有默示之意思表示,否
則,被上訴人何能因買賣而受領交付,並占有該共有土地建校達四十餘年之
久?」而駁回上訴確定。
對此,應說明者係,如果最高法院判決中謂共有人連黃桶「非不得謂有
默示之意思表示」,故「應可認為有同意出賣該土地之意思」,是在認定本
件原告與所有共有人間成立買賣契約,亦即贊同且對應高等法院所論斷的:
「(原告即)被上訴人與系爭土地當時之共有人黃帆間就土地之全部有買賣
關係存在,且係因該買賣關係而占有該共有土地建校達四十餘年」,則原告
就系爭土地之使用根本就有占有之正當權源,本件共有人即無主張無權占有
之餘地,也就無須再討論或審酌被告即共有人所有權之行使是否有權利失效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59

之問題。本此推論,最高法院自行加上「上訴人始終未對之指為無權占有,
類此權利人於相當期間不欲行使權利,足引起被上訴人正當信任之特殊情
況」,即嫌多餘。
反之,如果最高法院是遲疑當事人間有無買賣契約之成立,尚有疑問,
要使被告(即共有人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權利失效」,因而加上「上訴
人始終未對之指為無權占有,類此權利人於相當期間不欲行使權利,足引起
被上訴人正當信任之特殊情況」之論證,則充其量共有人也僅是在一段相當
長之期間內單純沈默未主張權利,而容忍原告在系爭土地上建屋(興建學
校),並無其他前述最高判決所說的「行為造成特殊情況」,實亦難認定共
有人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有權利失效之可言。

(3)容忍房屋辦理保存登記?

總編號 39 最高法院採肯定見解認為:「被上訴人取得系爭土地(按:
民國 72 年間向法院拍賣取得,於 72 年 5 月 27 日登記)後,系爭房屋始辦
理第一次所有權登記(系爭房屋分別於 73 年 3 月 9 日及 74 年 4 月 17 日辦
理第一次所有權登記),倘被上訴人不同意系爭房屋占有系爭土地上,於彼
時即可異議,甚或對之爭訟,唯其不然,被上訴人取得系爭土地後,系爭土
地土地登記簿為系爭房屋之建號登記,此是否顯示被上訴人不行使拆屋還地
請求權,並默示同意系爭房屋於可以使用之期限內,有權繼續使用該基地,
並引起上訴人之正當信任?亦待研酌」。

(4)小結

如前所述,權利失效之狀況要素是要求,權利人權利行使的不作為,顯
出對其權利的不忠實,引起或創造出義務人之正當信賴。但究竟有沒有狀況
因素以及信賴因素的形成,產生值得信賴保護的狀況,則須兼顧權利人與義
務人雙方的主客觀因素綜合考量。但無論如何權利人單純的容忍行為(未行
使權利且未對義務人之行為提出異議)並不足以構成此種狀況要素,還要有
正當化義務人信賴的其他重大狀況。上開三類最高法院判決,不論是單純未
告知而容忍繼續使用土地、或是容忍修建房屋,甚至容忍該屋為保存登記,
126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均限於權利人單純容忍行為,並無其他進一步的重大狀況,更無法認定義務
人具有何種狀況要素及義務人值得保護的信賴存在。上開實務見解多採肯定
者,似難贊同。

2. 權利人其他個別行為

(1)查封拍賣房屋?

還有疑問的是,權利人不訴請拆屋還地,反而就該系爭房屋查封拍賣,
是否亦可產生狀況與信賴要素?
總編號 48 案件之第二審原採否定認為:「南聯公司(即原告、上訴人)
以無權占用為由,訴請山明公司(即被告、被上訴人)拆屋,乃其權利之正
當行使,核與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及權利濫用之要件不合」,但第三審法院持
肯定見解而廢棄原判決:「查山明公司辯稱,南聯公司取得一一八之一號等
土地所有權後,明知坐落其上之建物屬金振成公司所有,金振成公司占用該
基地無正當權源,卻不訴請拆屋還地,反向執行法院指封拍賣系爭建物,並
就拍得價金取償,其行為顯已表示不行使拆屋還地之請求權,並默示同意拍
定人於該建物可使用之期限內繼續使用該基地,引起拍定人之正當信任,南
聯公司翻覆前行為,提起本件訴訟,有違誠信原則云云(見原審卷六四頁正
面至六六頁背面)。此與判斷南聯公司是否得請求山明公司拆除系爭地上物
攸關,自屬重要之防禦方法,原審恝置不論,亦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129。
本件債權人一開始僅是單純長期間未行使權利,嗣後主張權利雖未直接
請求拆屋還地,但訴請查封拍賣系爭建物以清償義務人無權占用期間積欠權
利人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其嗣後已行使權利之行為,且與其前面單純不
作為並無有何前後矛盾之處而違反誠信之情形,何以法院得以:訴請清償不
當得利之行為可間接推論為權利人「顯已表示不行使拆屋還地」而有「默示
同意……該建物可……繼續使用該基地」,「引起拍定人之正當信任」?實

129
本件經廢棄發回後(即總編號41之事件)之二審法院即遵循最高法院此項「查封
拍賣房屋即為默示同意使用土地」之見解,當事人不服再上訴後,最高法院即以
該二審見解「經核並無違誤」駁回上訴確定。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61

不得而知。在此一個案中因此可以再度看出,最高法院似乎已過度寬濫使用
「權利失效」,嚴重限縮權利人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對照前述筆者引用德
國聯邦最高法院所強調的,即使要承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有權利失效之適
用,也應該注意其「極端例外」之性格。

(2)代理函寄租金?

在總編號 7 之判決中最高法院認為:「系爭公業已長期沉默,未為主張
系爭地上權有無效原因,及請求遷出、拆屋還地,被上訴人並於七十二年至
八十六年間多次擔任承租人代表函寄租金予該公業,明知上訴人使用系爭土
地,並有地上權登記,仍受讓取得前開土地所有權,似此行為,是否早引起
上訴人之正當信任,以為被上訴人及其前手系爭公業當不欲請求塗銷地上權
登記及拆屋還地,乃其再為上開請求權之行使,致令上訴人陷於窘境,其有
無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尤值研酌。」
但本件被上訴人即原告乃受讓前手即系爭祭祀公業土地之人,其受讓後
隨即請求返還土地,並未長期不行使權利,至於其「擔任承租人代表函寄租
金於公業(前手)」,當事人並非所有權人,其以不同身分所為之行為何以
得評價為行為前後矛盾而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賴,亦不得而知?

3. 可能作為重大狀況之權利人行為

在最高法院肯定有權利失效之案例中,可能考量是否權利人之行為屬於
可引起義務人正當信賴之重大情況的,本文經上開過濾後,認為應該僅有下
列兩件可能加以評價:

(1)提兌租金使用?

在總編號 32 判決中二審法院認為:「原告之子(即其代理人)張福壽
既於訂定系爭書面租約時,已以口頭同意租期為二十年,每五年訂約一次為
之,並由上訴人於五年之租期屆滿後,提兌被上訴人寄交之九十五年間租金
支票。自足以使台日德公司正當信任於該租期屆至時,上訴人將與其續訂租
約而不欲行使其租約屆滿後之權利。……則被上訴人於系爭租約屆滿後,仍
126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繼續系爭租賃物之使用收益,上訴人又提兌該繳租之支票,已足使台日德公
司正當信賴其與上訴人間之租約,因上訴人不欲行使租約屆滿後之權利,應
依民法第四百五十一條之規定,視為不定期租約。乃上訴人嗣後再寄交被上
訴人存證信函,表明屆期不再續約之意,即與交易之誠實信用原則有違。」
本件當事人於民國 90 年 1 月 1 日訂立系爭土地租賃契約,租期至 95
年 12 月 31 日,租期五年,有口頭約定租期為 20 年,故 5 年期滿將續訂租
約,但土地所有權人即原告並未續訂,且提兌租金,並訴請返還土地。按:
本件如僅就權利人有提兌租金支票之行為,似乎當事人之行為有引起信賴之
可能,問題是:本件權利人在租約期滿後即訴請返還系爭土地,並未有權利
失效「時間要素:一段相當長時間不行使權利」之具備可言,高等法院遽以
認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稍嫌快速130。由此也可以看出,法院在對於權利失
效要件之認定上確有浮濫不清之嫌。

(2)定期換約?

另一個可能案件則為總編號 56 之判決,亦即一般較為熟悉的 61 年度台


上字第 2400 號事件。在該判決中,二審法院固然認為:「上訴人轉租事實,
固早已發生,被上訴人未主張無效請求各上訴人返還土地,祇不過怠於行使
權利,與請求權之拋棄,究屬有間。且上訴人楊天其後仍一再與被上訴人續
約認有租賃關係,被上訴人未主張無效請求各上訴人返還土地,與權利之不
行使又有不同,亦不發生請求權時效消滅問題。」
但在案例事實上,出租人似乎不僅只有在民國 38 年間訂定系爭耕地租
約後,承租人違法轉租時出租人未請求返還而消極「怠於行使權利」而已,
除此之外,尚有連續三次在民國 44 年、50 年、56 年與承租人換約之行為。
因此,第三審法院乃廢棄原判決改判謂:「在被上訴人(即出租人)明知轉

130
本件究其實,應該是當事人間租約究竟是5年或20年約定之問題。故本件最高法
院除以「本件原審認定上訴人行使其權利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之相關事實及
證據,似未經被上訴人據以為攻擊防禦方法。」廢棄原判決外,看似未特別否
定本件高院見解正當信賴要件之論述,但同時也指摘原判決就租約期間之事實
認定有矛盾。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63

租無效不得請求收回土地之情形下,長期沉默不為行動,且每隔六年仍與承
租人(即承租人)換訂租約一次,似此行為,顯已引起上訴人之正當信任,
以為被上訴人當不欲使其履行義務,而今忽貫澈其請求權之行使,致令上訴
人陷於窘境,其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尤為明顯。」
本件權利人除長期間不行使權利外,就其連續定期換約之行為,本文贊
成應可評價為情況重大至足以引起義務人之信賴。只不過,本件是否尚具備
下述的義務人具有值得保護之信賴投資,或者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權利失效的
極端例外性,則仍有疑問!

(二)義務人的行為:值得保護性

權利失效之要件除了檢討有可歸責於權利人不作為構成義務人信賴的
前行為外,還需要具備狀況的要素,特別是義務人信賴權利人之行為而有值
得保護之行為。但這個要素在各個案例之發生或者存在與否,以及對之進行
檢討或論述,幾乎在上開最高法院的判決中極為罕見,也因而付之闕如。足
見最高法院對於權利失效的要件發展並未完全認清。或者嚴格點說,如果再
加上權利失效這個義務人行為部分之要素進行檢驗,恐怕上開十個最高法院
肯定之案例,結論都應該是否定的!
應該在此脈絡下進行討論的,則是總編號 25 有關租佃爭議之案例。在
該案件中義務人因為不自任耕作,違反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
之規定。出租人(依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訴請返還系爭耕地。
第二審法院援用權利失效理論駁回原告之請求謂:「上訴人於上開附圖
乙、丁、戊房屋建造年後仍繼續收租金而無異議,該行為已引起被上訴人之
正當信任,以為上訴人不欲使其履行義務,今忽以被上訴人興建起居室、神
明廳、浴廁係以解決承租人宗族實際居住問題為目的,提起拆屋還地訴訟,
足使被上訴人陷於窘境,已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且本件應有權利失效原則之
適用,上訴人自不得以被上訴人不自任耕作為由,據以請求拆屋還地。」
126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但最高法院則一改在事實極為類似(同為耕地租賃,承租人同樣違法轉
租)之案件131中支持權利失效理論之適用,認為權利失效不得違反強行規
定。判決謂:「按權利失效原則必以不違背法律之強制或禁止規定之前提下
始有其適用。茲耕地租佃其承租人應自任耕作,並不得將耕地全部或一部轉
租於他人,否則即有違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之禁止規定。本
件原審既認定上開附圖乙丁戊部分建物係以解決被上訴人家族實際居住問
題為目的而建造,似指被上訴人有不自任耕作而違反上開條例第 16 條第 1
項之規定,卻又認此種情形有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上訴人不得請求拆屋還
地,不無可議。」
最高法院在此判決中對於權利失效在前述時間要素、狀況要素及信賴要
素以外,加上了一個「以不違背法律之強制或禁止規定」為前提之限制要件,
亦即第四個要素:「法規的要素」,這個法規之要素或許是為了考量個案的
衡平,不使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 16 條第 1 項之立法意旨被「權利失效」
理論所架空所致。惟查「權利失效」理論,重在權利發生後因一定時間經過
不行使而加以限制,至於該權利之種類及其產生之原因則在所不問,蓋可能
成為權利失效客體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或不當得利請求權,要處理的可能情
形之一,正是債權行為或物權行為無效而須返還物權變動所移轉或交付之
物,因此,強行規定本身並不會成為限制權利失效適用之理由132。
其實,本件義務人即承租人已有不自任耕作而違反上開條例第 16 條第
1 項強行規定之行為,此種情形如果對應前述德國聯邦法院判決中對於義務
人之行為同樣也遭受到誠信原則評價,亦即義務人之行為本身必須正直之要
求,則似乎難謂明知不得違法轉租之義務人本身之違法行為乃正直而有值得
保護之信賴。因此,只要將其評價為不具備義務人之行為的信賴要素,而否
定本判決權利失效要件之適用,即可得出相同之結論。最高法院上開判決所
增加「法規要素」之見解,不僅於比較法上未有所據,於權利失效理論的創
設目的上,亦有未符,似難贊同。

131
參見總編號56之最高法院61年度台上字第2400號判決。
132
對該判決之簡評,參見吳從周,前揭註7,頁30-34。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65

三、例外性格與極端例外?完全無法忍受程度?

上開檢討與論述,都還僅停留在德國法上對於一般權利的權利失效要件
(時間要素、狀況要素、信賴要素)之檢討而已。遑論國內對於權利失效適
用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特殊性質的忽略。換言之,如同前引述德國文獻中所
一再強調的,權利失效是一種「特殊不得已的救濟方式(ausserodentlicher
Rechtsbehelf)」,具有「例外性格」,只有在例外情形下才有其適用;而
且,即使最高法院不採本文見解(否定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在台灣法上有權利
失效之適用),而參考德國法認為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仍然有權利失效之可
能,亦切不可忘記德國法上要求:必須將其嚴格限制在「極端例外情形下」,
須達到「請求返還對於占有人完全無法忍受」之程度時,始得認定所有物返
還請求權之權利失效。但我們在上開對最高法院判決之分析發現,法院判決
中不僅一般性的要件認定寬鬆,「不得已的例外性格」未受到充分的考量,
更遑論在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權利失效的極端例外性格之意識上,更是付諸
闕如。如果以此「極端例外」要素進行檢討,恐怕連上述具備狀況要素之總
編號 56 的 61 年度台上字第 2400 號判決,也無法認為要求占有人返還系爭
耕地已經到了完全無法忍受的程度也!

陸、結 論

本文在深入參考德國實務上對權利失效的判決所形成之構成要件與法
律效果後,對應本文一開始所提出的案例,提出下列結論供參考:
一、權利失效扮演誠信原則具體化功能中有關權利行使之限制功能中的
重要地位,乃典型德國法官造法所形成的制度。其已經跨越單純抽象法律思
想或法律原則,進到有具體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的法律制度層次,故不宜再
稱為「權利失效原則」。
二、權利失效之法理依據乃本於誠信原則及信賴保護而來,乃權利濫用
的下位類型。在法律政策上同時是為修正消滅時效之過長期間的嚴苛性,因
126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此乃是「一種特殊不得已的救濟方式」,具有「例外性格」,只有在例外情
形才有其適用,以免架空消滅時效制度。此點為我國法的理論繼受與實務判
決上所忽略。
三、權利失效之客體除公法、勞工法、社會法、訴訟法之權利外,也包
括私法上的請求權、形成權、所有權、抗辯權及支配權等一切權利,我國法
上的適用對象則可參見本文附表 1-1 之整理。其中最有疑問者為:不罹於消
滅時效之已登記不動產的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是否亦有權利失效之適用。德
國採極端嚴格例外之肯定見解,但在台灣,本文則基於大法官會議的效力位
階,採取否定見解,以免架空物權之效力,破壞大法官宣示已登記不動產之
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無消滅時效適用之憲法效力。
台灣的實務判決未特別明示此點,附表 1 所整理的 57 個有關權利失效
之判決,其中有 29 個均涉及所有物返還請求權適用權利失效與否之爭議,
更有至少 10 個最高法院的判決加以肯定(下級法院的數量更多則無庸贅
言),本文並不贊同最高法院的此一出發點。
四、即便如台灣最高法院肯定所有物返還請求權有權利失效之可能,但
就構成要件的分析檢討上,會發現最高法院多僅認定與涵攝權利失效之「時
間要素」,以為權利人「一段相當長之時間不行使權利」的單純不作為即足
以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賴。忽略權利失效的「狀況要素」(權利人行為情況
重大之評價)、信賴要素(義務人特別信賴的產生與值得保護性何在、義務
人行為是否符合誠信原則)之分析檢討,更完全未意識:即便採所有物返還
請求權有權利失效適用肯定說之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見解,也應進一步嚴格限
縮在「極端例外情形下」,達到「請求返還對占有完全無法忍受之程度」的
評價上。換言之,如果按照此等要件逐項檢討分析,則本文認為上開最高法
院承認的 10 個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已「權利失效」的案例,均不能成立也!
五、至於該當權利失效之構成要件後,台灣的通說及實務主要採取法院
應職權調查審認,義務人則發生權利失效之抗辯。但附表 1 總編號 15 的 95
年度台上字第 2859 號判決則採權利消滅說。同時義務人應負舉證證明權利
失效之有利的要件事實的責任。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67

從台灣第一個繼受權利失效理論的判決出現迄今,理論繼受也將近 50
年的時間。但由於在比較法上相關理論內涵的闡述不足,致最高法院在欠缺
理論反思的情況下,特別在所有物返還請求權之權利失效(拆屋還地類型)
的適用上,顯得極度寬鬆,嚴重忽略權利失效的「例外性格」,以及所有物
返還請求權「極端例外」之適用特性,逐案寬認權利失效的結果,已造成所
有權人的所有權被極度掏空之現象。冀望透過本文的理論介紹與反思能提供
最高法院一個停留腳步的機會,重新回首反顧在我國實務發展了近 50 年的
權利失效理論,如何在個案中重構其要件與效果,以真正落實個案的正義。
126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附表 1】最高法院涉及權利失效之判決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1. 102 年度 請 所有物返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求 還請求權 再按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 權利失效,除權利人經
第 176 號 拆 (被告提 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 過相當期間不為權利行
屋 權利失效 為造成特殊情況,足以使 使之事實外,並須有特
義務人正當信任權利人已 別事實,足致義務人信
還 之抗辯)
不欲行使權利,或不欲義 賴該項權利不再主張始

務人履行義務時,經斟酌 足當之。單純之沈默,

當事人間之關係、權義時 除有特別情事,依社會
空背景及其他主、客觀等 觀念可認為一定之意思
因素,依一般社會通念, 表示者外,不得謂為默
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使有 示之意思表示,易言
違「誠信原則」者,自得 之,沈默係單純之不作
因義務人就該有利於己之 為,並非間接之意思表
事實為舉證,使權利人之 示,除法律或契約規
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而不 定,原則上不生法律效
得行使,此權利失效原 果。查被上訴人雖自鄭
則,乃係源於「誠信原則」 能五十年間死亡後即為
之特殊救濟方法。查被上 七二七地號土地共有
訴人於土地買賣契約簽訂 人,嗣並經法院判決分
之五十六年間,均已成 割而於七十五年間單獨
年…,更於七十五年間辦 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
畢系爭土地之繼承及分割 惟被上訴人自三十六年
登記,取得單獨所有權, 迄本件起訴時止,除單
迄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 純沈默外,並未有其他
日提起本件訴訟前,長期 事實足使上訴人信賴其
不行使權利而任令上訴人 不行使系爭土地之相關
所有之系爭建物占用系爭 權利,依上說明,尚難
土地,似此不作為之事 據此即認有權利失效原
實,是否未該當上揭權利 則之適用。
失效原則?亦有進一步審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69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究必要。
2. 101 年度 返 理由中論 以其他理由廢棄原判決,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
台上字 還 及所有物 未再論及是否權利失效 用:
第 1346 不 返還請求 被上訴人於五十六年間
號 當 權是否權 至本件起訴時,除單純
利失效(判 沉默外,無其他事實足

決書中未 使上訴人信賴其不行使

見被告提 系爭土地相關權利,尚
出任何權 難認有權利失效原則之
利失效或 適用。
權利濫用
或誠信原
則之抗辯)
3. 101 年度 確 對拍賣程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認 序之聲明 次按,在私法領域,權利 本件訴外人世華聯合商
第 126 號 所 異議權(判 人本得自由決定如何行使 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有 決書中未 其權利,除權利人就其已 (下稱世華銀行)於八
可行使之權利,在相當期 十八年間聲請拍賣系爭
權 見被告提
間內一再不為行使,並因 土地及四六一等地號土
出任何權
其行為造成特殊情況,足 地,達欣公司亦聲請為
利失效或
以引起相對人之正當信 假扣押,當時已查明地
權利濫用
任,以為權利人不欲行使 下結構體存在,被上訴
或誠信原
其權利,如斟酌權利之性 人並聲明異議,主張世
則 之 抗 質,法律行為之種類,當 華銀行拍賣之標的僅為
辯,僅提及 事人間之關係,社會經濟 土地,不含建物。再者,
「被上訴 情況及其他一切因素,認 達欣公司於九十四年十
人舊拍賣 為權利人忽又出而行使權 一月十七日聲請強制執
公告之記 利,足以令相對人陷入窘 行時,已言明執行標的
載並未聲 境,有違事件之公平及個 物為系爭土地及四六一
明異議,不 案之正義時,本於誠信原 等地號土地,不及於當
得再事翻 則發展而出之權利失效原 時已完成之地下結構
異」
) 則,固應認此際權利人所 體,執行法院九十九年
127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行使之權利有違誠信原 三月三日函亦表示本件
則,而不能發生應有之效 執行事件僅拍賣系爭土
果,惟如無任何具體情事 地,地下結構體坐落位
足以引起相對人信賴權利 置包含未拍賣之四六一
人已不行使其權利者,即 地號等土地,不可能將
不得任以權利人未即時行 系爭結構體併同拍賣,
使權利,遽任期不得行使 被上訴人依達欣公司聲
權利。原審既認定陳柏檜 請執行標的之記載及執
於拍賣前曾至現場查看, 行法院未就系爭結構體
知有地下結構體存在,被 鑑價合併拍賣,因認該
上訴人於世華銀行在八十 拍賣公告所載拍賣之土
八年間聲請強制執行時, 地並不包含系爭結構體
即主張世華銀行拍賣之標 而未聲明異議,尚難認
的僅為土地,不含建物, 已權利失效。
達欣公司於九十四年聲請
強制執行時,已表明執行
標的僅為土地,不包含地
下結構體,則被上訴人就
執行法院拍賣公告未聲明
異議,尚不足引起上訴人
正當信賴被上訴人就系爭
結構體不行使權利,亦無
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
4. 101 年度 請 依創辦人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求 之身分行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上訴人於九十八年十月
第 186 號 確 使董事之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前,從未就被上訴人為
認 權利(判決 創辦人身分有何異議,
書中未見 被上訴人於第八屆董事

被告提出 選舉後,主張其為當然

任何權利 董事,係依法律規定主

失效或權 張其權利,難認有違誠

利濫用或 信原則,或有權利失效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71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分 誠信原則 原則之適用。
存 之抗辯)

5. 100 年度 確 違約時之 肯定違背誠信原則,論及 僅提及違背誠信原則,
台上字 認 契約終止 權利失效之要件,但未使 未論及權利失效之要件
第 1728 契 權(判決書 用權利失效之用語 兩造於八十八年十二月
號 約 中未見被 查在私法領域內,當事人 十五日簽訂系爭協議
依其意思所形成之權利義 書,其中第八條第五款
關 告提出任
務關係,基於契約自由原 訂明如被上訴人違反協
係 何權利失
則,權利人雖得自由決定 議書第四條各款規定
存 效或權利
如何行使其基於於契約所 時,上訴人得終止協
在 濫用或誠
取得之權利,惟權利人就 議。被上訴人未如期完
信原則之
其已可行使之權利,相當 成土地變更設定地上
抗辯) 期間內一再不為行使,並 權,並逐次申請經上訴
因其行為造成特殊情況, 人同意展延。又上訴人
足以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 函通知知被上訴人繳納
任,以為倘其履行權利人 土地使用費並多次函催
所告知之義務,權利人即 被上訴人繳納土地使用
不欲行使其權利,如斟酌 費及遲繳利息,上訴人
權利之性質,法律行為之 僅就被上訴人最後一次
種類,當事人間之關係, 使用費遲誤一天繳納為
社會經濟情況及其他一切 由,即依協議書第八條
因素,認為權利人在義務 規定,終止兩造間之協
人履行其所告知之義務忽 議,顯然違背誠實信用
而又行使其權利,足以令 原則。
義務人陷入窘境,有違事
件之公平及個案之正義
時,本於誠信原則發展而
出之法律倫理(權利失效)
原則,應認此際權利人所
行使之權利有違誠信原
則,而不能發生應有之效
127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果。本件兩造所訂之協議
書,約定被上訴人應自簽
約之日起二年內取得規劃
許可,並自簽約之日起四
年內完成土地變更設定地
上權,如有違反時,上訴
人得終止協議,被上訴人
未如期完成土地變更設定
地上權,並逐次申請均經
上訴人同意展延期限。上
訴人於九十七年十二月二
十三日通知被上訴人於文
到二十日內繳納展延期間
使用費;嗣又於九十八年
六月五日及同年六月二十
九日催告被上訴人於同年
六月三十日繳納使用費,
被上訴人於同年七月一日
繳納使用費及遲延利息完
畢,乃原審合法確定之事
實。而被上訴人主張其於
訂約後投入大量人力、經
費辦理規事宜,並已繳納
使用費,及支出數目龐大
之工程款,上訴人並未爭
執;且契約終止權為破壞
性之權利,一經行使,足
可使當事人間之契約關係
向後消滅。則上訴人於被
上訴人未如期完成土地變
更設定地上權,本可依約
終止協議,卻一再同意被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73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上訴人展延期限,並於最
後一次通知被上訴人於同
年六月三十日繳納使用
費。類此情形,應足以引
起被上訴人之正當信任,
以為上訴人在被上訴人繳
納使用費後即不欲行使其
契約終止權。斟酌系爭協
議書兩造權利之性質,法
律行為之種類,當事人間
之關係,社會經濟情況及
其他一切因素,可認為上
訴人在九十八年七月一日
收受被上訴人繳納之使用
費及遲延利息後,突於同
年八月二十日行使終止契
約權,足以令被上訴人陷
入窘境,有違事件之公平
及個案之正義,而悖於誠
信原則,依上說明,自不
能發生終止契約之效力。
6. 100 年度 請 共有土地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認為原告(被上訴人)
台上字 求 之優先承 惟按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 行使優先承買權有理
第 445 號 履 購權(判決 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 由。未論及任何有關權
行 書中未見 為造成特殊情況,足以便 利失效或誠信原則。
義務人正當信任權利人已
契 被告提出
不欲行使權利,或不欲義
約 任何權利
務人履行義務時,經斟酌
等 失效或權
當事人間之關係、權義時
利濫用或
空背景及其他主、客觀等
誠信原則
因素,依一般社會通念,
之抗辯) 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使有
127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違「誠信原則」者,自得
因義務人就該有利於己之
事實為舉證,使權利人之
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而不
得行使,此權利失效原
則,乃係源於「誠信原則」
之特殊救濟方法。查被上
訴人陳錦源自承系爭土地
於伊售賣後早已交付上訴
人使用…迄今,已逾三十
年,若陳錦源以外之其他
共有人(當時陳錦源、陳
蔡雪及陳錦村等四人應有
部分各六分之一)未事前
同意或有事後默示之追
認,伊豈能擅自於其等共
有之農地上大興土木卻未
遭反對?…果係如此,上
訴人向陳錦源買受系爭土
地斥資拓寵田埂興築農
路,供兩造通行使用至
今,如陳錦村等四人明知
上訴人買地築路,又非不
知悉陳錦源或陳蔡雪售地
原委等情,則其四人似已
長期沉默,未為主張上訴
人與陳錦源間所為系爭土
地買賣其等有優先承購
權,似此行為,是否足引
起上訴人之正當信任,以
為陳錦村等四人及其被繼
承人陳蔡雪當不欲行使優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75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先承購權,乃其再為上開
權利之行使,致令上訴人
陷於窘境,其有無違反誠
實信用原則,自值研酌。
7. 99 年 度 請 所有物返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否認有誠信原則之適用
台上字 求 還 請 求 又權利人於相當期間內不 (未論及任何有關權利
第 1529 塗 權、妨害除 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為 失效之要件)
號 銷 去之請求 造成特殊情況,足以使義 被上訴人訴請塗銷地上
務人正當信任權利人已不 權,乃其權利之正當行
地 權(本於所
欲行使權利,或不欲義務 使,無違誠信原則。
上 有權之作
人履行義務時,經斟酌當
權 用請求塗
事人間之關係、權義時空
登 銷地上權
背景及其他主、客觀等因
記 登記及拆
素,認依一般社會通念,
等 屋還地) 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使有
違「誠信原則」者,自得
因義務人就該有利於己之
事實為舉證,使權利人之
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而不
得行使,此權利失效原
則,乃係源於「誠信原則」
之特殊救濟方法。…系爭
地上權申請登記時,申請
人提出上開保證書等件,
宜蘭地政事務所倘未要求
繳驗租金憑證而依土地登
記規則之規定同意核准地
上權登記,系爭公業於公
告期滿無異議,系爭地上
權因而設立登記,迨六十
四年間該地上權均因繼承
而分別移轉登記與莊天
127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錫、石振德及乙○○取得,
六十八年十二月問雙方另
行簽訂土地租賃契約,則
系爭公業已長期沉默,未
為主張系爭地上權有無效
原因,及請求遷出、拆屋
還地,被上訴人並於七十
二年至八十六年間多次擔
任承租人代表函寄租金予
該公業,明知上訴人使用
系爭土地,並有地上權登
記,仍受讓取得前開土地
所有權,似此行為,是否
早引起上訴人之正當信
任,以為被上訴人及其前
手系爭公業當不欲請求塗
銷地上權登記及拆屋還
地,乃其再為上開請求權
之行使,致令上訴人陷於
窘境,其有無違反誠實信
用原則,尤值研酌。
8. 99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維持高等法院見解,未再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論及有關權利失效之要件 (被告)新生教團未舉
第 790 號 還 (被告提 證證明(原告)甲○○等
地 權利失效 二人自八十三年六月二
十七日、九十三年七月
等 及權利濫
三十日取得系爭土地應
用抗辯)
有部分後,有何具體情
事足以引起其正當信
賴,並認甲○○等二人已
不行使共有人之前開權
利,辯以甲○○等二人業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77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經權利失效云云云,尤
無足採
9. 97 年 度 租 (耕地租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佃 賃)租約終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論及 被上訴人係依法定終止
第 2185 爭 止後之租 權利失效之問題 原因為租地契約之終
號 議 賃物返還 止,自屬權利之正當行
使,依法上訴人尚對被
請求權(被
上訴人存有補償金之請
告提權利
求權,如此被上訴人之
失效抗辯)
行使權利不僅係依法律
之規定,亦符合誠實信
用之原則,顯非權利之
濫用。至於被上訴人陸
續取得土地之所有權
後,即於九十五年三月
間依法主張終止租約,
則並無權利於相當期限
內不行使之事實存在,
已不符權利失效原則之
要件。況系爭土地之權
利人中有一部分共有
人,根本從未表示不欲
行使其權利,核與「權
利人在相當期間內不行
使其權利」、「行為造成
特殊情況」之要件顯有
未合,況系爭終止權行
使,並無任何時效之規
定,被上訴人自得隨時
行使終止權請求返還租
賃物。
10. 97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就無權占有部分維持高等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127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法院見解,但理由為被告 上訴人並未登記為系爭
第 1101 還 (被告提 (上訴人)無法舉證證明 土地共有人,無論依日
號 地 權利失效 有占有之正當權源,未論 據時期民法或我國現行
及權利濫 及權利失效 民法之規定,均不得主
張有分管契約以對抗土
用抗辯)
地共有人。被上訴人為
系爭土地之現共有人…
上訴人於系爭土地之特
定部分建屋,自屬無權
占用被上訴人共有之土
地…上訴人於系爭土地
上建造之房屋均為平
房,占用面積總計為三
百六十平方公尺,占系
爭土地面積超過百分之
二十,被上訴人訴請上
訴人拆屋還地,僅係使
無權占用者不能繼續再
無償使用系爭土地,且
於土地收回後有助於土
地之整體發開與利用,
避免土地因不完整而開
發困難,且國家社會亦
不因而受有極大之損
害,並無權利濫用情
形。又系爭土地之共有
人多達十五人,且有部
分係於八十五年至八十
九年間陸續因買賣或贈
與取得共有權,一部分
共有人,根本從未表示
不欲行使其權利,核與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79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
不行使其權利」及「行
為造成特殊情況」之權
利失效要件未合。
11. 97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否定有違反誠信原則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未按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 (未論及權利失效)
第 745 號 還 (被告抗 不行使權利,並因其行為 被上訴人並無任何外在
地 辯「權利濫 造成特殊情況,足以引起 行為,使上訴人誤信被
義務人之正當信任,以為 上訴人不欲行使權利。
用或違反
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 被上訴人行使本件之權
誠 信 原
利,而權利人再為行使 利並無權利濫用或違反
則」

時,應認為有違誠信原 誠信原則之情事。
則。此項原則學埋上稱為
「權利失效」原則,乃基
於誠信原則發展而出的一
項法律倫理原則。旨在就
個案中斟酌權利之性質,
法律行為之種類,當事人
間之關係,社會經濟情況
及其他一切因素,加以判
斷,以尋求事件之公平及
個案之正義。本件系爭土
地於約定租期屆滿起,原
所有權人即出租人周氏家
族,或其後手,至被上訴
人提起本件訴訟止,長達
二十年,即自被上訴人取
得系爭土地所有權起亦達
十四年,倘均未表示租地
建屋之法律關係已消滅並
據以主張權利,則被上訴
人等之長期不行使權利之
128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行為,是否已足以引起上
訴人之正當信任,以為被
上訴人已不欲行使其權
利,而於陸續耗費鉅資修
繕房屋後,被上訴人始提
起本件訴訟,是否因此致
令上訴人陷入窘境,而有
違誠信原則,即非無研求
之餘地。
12. 97 年 度 返 不當得利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還 返還請求 本 件 為 重 要 的 leading 高等法院 1.就系爭土地
第 950 號 不 權(被告提 case,有必要略述其基本 之所有權認定被告並無
當 權利失效 事實如下:原告【即被上 法提出曾經收購之證明
訴人】等 19 人以被告即上 文件,難以登記之事實
得 抗辯)
訴人(國防部軍備局,前 推定為被告所有,故原

身為聯勤總部)自民國 39 告主張有所有權,被告
年起即強占系爭土地,並 無權占有而受有不當得
於民國 62 年間藉「收購」 利,應屬有據;2.就權利
之名將系爭土地登記為國 失效之抗辯則強調:
「時
有,指定陸總部為管理機 效制度原即寓有權利失
關,於 70 年間建屋使用迄 效之意涵,以兼及法秩
今。被告【即上訴人】顯 序安定性之維護,被上
屬無權占有,乃訴請被告 訴人請求上訴人給付系
返還使用土地之不當得 爭土地相當於租金之不
利。被告抗辯:1.系爭土地 當得利,已受有民法第
於 39 年間即收購,且 62 一百二十六條所定五年
年間登記為國有,土地登 短期時效之限制,自無
記應推定為真正,地政機 再適用權利失效原則之
關已逾保存期限而銷毀相 餘地。」
關文件,原告應證明買賣
有無效原因;2.系爭土地
早在 62 年間完成合法登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81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記,原告事隔數十年待所
有文件均銷毀,始起訴請
求,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最高法院以下列理由廢棄
高等法院之判決:
按權利固得自由行使,義
務本應隨時履行,惟權利
人於相當期間何不行使其
權利,並因其行為造成特
殊之情況,足引起義務人
之正當信任,認為權利人
已不欲行使其權利,或不
欲義務人履行其義務,於
此情形,經盱衡該權利之
性質、,法律行為之種類、
當事人之關係、經濟社會
狀況、當時之時空背景及
其他主客、觀等因素,綜
合考量,依一般社會之通
念,可認其權利之再為行
使有違「誠信原則」者,
自得因義務人就該有利於
己之事實為舉證,使權利
人之權利受到一定之限制
而不得行使,此源於「誠
信原則」
,實為禁止權利濫
用,以軟化權利效能而為
特殊救濟形態之「權利失
效原則」
,究與消滅時效之
規定未盡相同,審判法院
當不得因已有消滅時效之
規定即逕予拒斥其適用,
128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且應依職權為必要之調查
審認,始不失民法揭櫫「誠
信原則」之真諦,並符合
訴訟法同受有「誠信原則」
規範之適用。查上訴人於
原審曾抗辯:系爭土地早
在六十一、六十二年間已
合法完成登記,被上訴人
卻於事隔數十年後,待所
有相關處理文件均已逾保
存期限銷燬後,始為本件
請求,其顯有長時間不行
使權利之事實,並足使伊
確信所取得之系爭土地所
有權為合法有效,即應有
「權利失效原則」之適用
等語(見原審更(一)字
卷(二)一六四頁)
,究竟
系爭土地於六十二年間以
收購為原因登記為國有,
被上訴人或其繼承人是否
知情?何以延至該登記文
件已逾保存期限銷燬後之
八十九年二月九日封始為
起訴?有無上揭特殊之情
況,足使上訴人為正當信
任,並違背誠信而有特殊
「權利失效原則」之適
用?原審未併予審究,徒
以上訴人之不當得利請求
權已受有五年短期時效限
制,逕認其無「權利失效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83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原則」之適用,已有可議。
13. 96 年 度 給 薪資給付 否定有誠信原則失適用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付 請求權(被 (間接論及權利失效之要 末查,附表三所列(654
第 2072 薪 告提權利 件) 位上訴人中)趙容仙等
號 資 失效抗辯) 查本件中興銀行前述片面 六十二人於系爭協調會
減薪措施,既未經其員工 後,明知中興銀行前開

或工會同意,原審一方面 減薪措施,且雖曾由工
認中興銀行片面減薪措施 會代表爭取,卻於爭取
違反勞基法第二十一條第 無著後繼續受領減付之
一項前段規定,不生效 薪資並提供勞務,迄至
力,乃另一方面竟認趙容 渠等九十四年三月四日
仙等六十二人非默示同意 提起本件訴訟止,期間
減薪之行為,足使中興銀 長達近三年半,又未參
行信其等認同並接受其減 與其餘被上訴人爭取權
薪之措施,非無判決理由 益之另案訴訟,此舉舉
前後之矛盾。次按,勞資 雖尚不足以構成默示同
間糾紛事件之調處,為工 意減薪,惟客觀上,中
會之任務之一,此觀工會 興銀行應已具有合理之
法第五條第九款之規定自 確信,足認渠等已認同
明。原審既認被上訴人吳 並接受其減薪之措
品儀係中興銀行產業工會 施,,應生權利失效之
之理事長,係代表所有員 效果,不得再為減薪外
工及附表所列被上訴人及 之請求,始合乎誠信原
上訴人出席系爭協調會對 則。且「權利失效」與
減薪之爭議,足認趙容仙 「時效」乃不同制度,
等等六十二人亦經由吳品 各有其功能,如已足認
儀等工會幹部表達對中興 權利失效,即不因時效
銀行減薪之爭議,則趙容 未完成而仍得行使權
仙等六十二人縱未參加另 利。
案對中興銀行減薪之訴
訟,客觀上能否據以推論
渠等已認同並接受中興銀
128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行之減薪措施?非無疑
義,苟趙容仙等六十二人
向中興銀行請求減少之薪
資,係依勞基法所定權利
之正當行使,能否謂渠等
違反誠信原則?即非無再
為推求之必要。
14. 96 年 度 給 退休金給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經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付 付請求權 核於法並無違誤。未再論 被上訴人受領退休金或
第 1883 退 (被告提 述有關權利失效之要件) 離職金時未為異議,係
號 休 權利失效 因當時不知可以請求,
是被上訴人就不知者未
金 抗辯)
表示異議,尚難苛責;

且其請求權又未罹於時
效而消滅,則其為本件
請求,難認有違誠信原
則或有權利失效理論之
適用。故上訴人認被上
訴人之行為有違誠信原
則及權利失效之抗辯,
亦無足採。
15. 95 年 度 塗 妨害除去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銷 請求權、所 上訴人雖不爭執陸軍司令 上訴人係於被上訴人價
第 2859 所 有物返還 部於價購後即使用系爭土 購前已立約買受系爭土
號(本件 有 請求權(被 地,惟此與上訴人是否於 地,則被上訴人價購時
四十七年間即知悉該土地 以上訴人為受款人而提
為 97 台 權 告提權利
業經軍方購買,原屬二 存價金,自屬可能,尚
上 950 號 移 失效抗辯)
事,乃原審竟以上訴人不 難因上訴人於四十七年
判決之 轉
爭執陸軍司令部於價購後 間尚未取得土地所有
更審前 登
即使用系爭土地,而推論 權,即認其非出賣人。
最高法 記
上訴人於四十七年間即知 縱認系爭土地移轉登記
院判決) 等 悉該土地業經價購(原判 為國有,有無效之原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85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決第六頁第三行),再以 因,惟按權利人在相當
「經政府價購之土地,鮮 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
有人願買受」及「上訴人 並因其行為造成特殊情
於當時耕作該土地之事 況,足引起義務人之正
實」為由,認定「上訴人 當信任,認為權利人已
於系爭土地被價購前,應 不欲行使其權利,而權
已先立約買受系爭土地, 利人再為行使時,應認
因見被上訴人遲未辦理移 為有違誠信原則,得因
轉登記,始於五十二年間 義務人之抗辯,使其權
與出賣人補立契約而為移 利歸於消滅。依上所
轉登記」
(同上頁第五至七 述,上訴人於四十七年
行)
,繼而謂「上訴人於被 間即知有價購事實,且
上訴人價購前已立約買受 於六十三年間桃園縣桃
系爭土地,則被上訴人四 園地政事務所依規定公
十七年償購時以其為買受 告後未異議;而其既主
人而提存價金,自屬可能」 張當時因屬戒嚴時期不
云云(同上其第二○、二一 敢異議,亦見於軍方移
行)
,認定事實全憑推測, 轉時即知其事,至遲亦
自屬違背法令。再系爭土 應認於八十五年三月間
地移轉登記為國有,如有 (其提出之土地登記簿
無效之原因,則上訴人本 謄本背面所載日期)知
於所有權而為主張,乃權 悉;參以其於相關資料
利之正當行使;縱其行使 銷燬前即申請調閱相關
權利時,保存於地政玫機 文件,則其稱於九十二
關之登記資料業經銷毀, 年始知移轉登記為國有
致查證不易,能否據此即 云云,要難採信。上訴
謂其行使權利違背誠信原 人坐視相關文件銷燬,
則,而生失權之效果,亦 已無完整相關資料可
值研求。 查,於登記完成三十餘
年後始主張系爭土地移
轉為國有有無效原因,
依前揭說明,,應有權
128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利失效原則之適用,自
不得請求國有財產局塗
銷登記。
16. 95 年 度 確 保險金給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認 付請求權 又所謂違反誠信原則所生 上訴人於八十九年三月
第 2837 保 (被告提 之權利失效,係指權利者 十八日及同年四月二十
號 險 權利失效 在相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 六日以蔡良平為被保險
利,依特別情事足以使義 人,向被上訴人投保而
契 理論之抗
務人正當信任債權人不欲 成立系爭保險契約。嗣
約 辯)
其履行義務,基於誠信原 上訴人於九十一年十二

則即不得再為主張。本件 月三十日以蔡良平罹患

上訴人縱故意延遲通知, 運動神經元疾病,需使

可否逕謂業使被上訴人產 用呼吸器維生等事由,
在 生不請求理賠之信賴,並 向被上訴人申請殘廢保
謂系爭保險契約關係已不 險金理賠,被上許人於
存在,非無研求之餘地。 九十二年五月十四日發
乃原審逕以上訴人行使權 函以蔡良平於投保前已
利,履行義務,未依誠實 經診斷罹患運動神經元
及信用方法,應生失權之 疾病,投保時未據實告
效果,並認兩造系爭保險 知,且於契約訂定逾二
契約關係已不存在,其所 年始提出理賠申請,致
持法律上見解,尚非妥 被上訴人無法解除系爭
適。 保險契約,顯然違反誠
信原則,依據權利失效
理論,系爭保險契約自
始無效。
17. 94 年 度 確 法定抵押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認 權(被告未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法定抵押權之發生不經
第 186 號 法 提權利失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登記即生效力,其拋棄
定 效之抗辯) 因屬法律行為而喪失物
權之情形,自應經登

記,始得發生效力,否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87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押 則即與民法第七百五十
權 八條規定有違。當事人
不 縱承諾拋棄法定抵押
存 權,在未經踐行不動產
物權之塗銷登記前,並

不因法定抵押權人預先
承諾拋棄即發生法定抵
押權喪失之效力。況物
權具有對世效力,恆涉
及第三人利益,自不許
當事人於法律規定範圍
外另行創設,此與債之
關係具有相對性,基於
契約自由原則,得由當
事人自行創設其內容之
情形不同。被上訴人對
於附表所示建物之法定
抵押權存在,不因被上
訴人曾以書面承諾拋棄
取信上訴人而受影響,
否則無異以當事人間所
為拋棄之意思表示即得
發生物權喪失之效力,
而與民法第七百五十八
條及第七百五十九條規
定有違。上訴人以誠實
信用原則及權利失效理
論為由,主張系爭法定
抵押權已因被上訴人為
拋棄之意思表示而歸於
消滅云云,與前揭法文
意旨尚有未合,亦無可
128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取。
18. 92 年 度 給 通知船舶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未就權利失效或禁反言
台上字 付 準備裝貨 本件(上訴人即運送人請 表示見解
第 2533 運 之權利(被 求被上訴人賠償)乃係因
號 費 告提權利 被上訴人未能依約提供貨
物裝載,且依被上訴人要
等 失效抗辯)
求,系爭二船舶分停留該
港四十天及十七天後,始
空船駛離該港。但被上訴
人於系爭二船舶停靠該港
等待載貨之期間,既未曾
質疑系爭船舶未完成檢疫
或未完成裝貨準備,亦未
曾要求上訴人應對其為準
備裝貨通知,應認被上訴
人已放棄或喪失其要求上
訴人須先完成檢疫,或為
準備裝貨通知之權利。因
此,被上訴人以上訴人未
完成檢疫,或未合法為裝
貨準備通知,謂其不須賠
償云云,顯與「誠信原則」
有違,並應有「權利失效」
及「禁反言」原則適用(見
原審卷第二宗二一三、二
一四頁)上訴人之此項主
張,事關其得否請求被上
訴人賠償(給付運費)甚
鉅,原審疏未表示其取捨
之意見,顯有判決不備理
由之違法。
19. 91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最高法院以有進一步查明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89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在系爭土地上建屋之原因 系爭土地於台北市政府
第 517 號 還 (當事人 之必要而廢棄原判決,發 照價收買後至系爭房屋
地 未提權利 回更審,未再論述有關權 移轉登記為被上訴人
失效之抗 利失效之要件 前,被上訴人雖並未向
空軍總司令部或國有財
辯)
產局請求拆屋還地,然
不能以被上訴人單純緘
默或不行使權利,即謂
權利失效。又依平均地
權條例施行細則第四十
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
定:
「照價收買之土地建
有房屋時,得讓受與地
上權人、土地承租人或
房屋所有權人。」則被
上訴人自可行使裁量
權,決定是否讓售。上
訴人抗辯被上訴人違法
未予讓售,顯已構成權
利失效云云,亦不足
採。
20. 90 年 度 因 所有物返 以其他理由質疑有權利失 肯定有權利失效原則之
台上字 租 還請求權 效之適用 適用
第 369 號 佃 (被告未 復查甲○○於原審陳稱:上 該公厝於六十四年間因
爭 提權利失 訴人之母已與伊和解,並 遭颱風吹襲,而修建為
收取錢款,本件請求伊拆 甲○○,成為公眾得進出
議 效之抗辯)
除等,實不合理云云(見 及注目之建物、依常情

原審卷第一宗一四八頁正 言,其修建期間應為上

面、二五三頁正面)
,其真 訴人所知悉,且上訴人

意何在?尚欠明瞭。原審 主張伊等所有土地遭甲
疏未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 ○○長期占用,自必相當
九十九條第二項規定予以 注意甲○○之舉措,依理
129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闡明,逕認上訴人對甲○○ 尤不能推諉為不知修建
行使權利,違反誠信原 之事。乃上訴人就甲○○
則,而有權利失效原則之 重加修建事,竟未有何
適用,亦有未合。 主張,於逾二十年後,
始出而主張其所有權,
則上訴人怠於行使權利
之事實,足使甲○○有相
當理由相信上訴人即權
利人已不欲其履行義
務。堪認上訴人於本件
主張行使權利,係違反
誠信原則,應有「權利
失效」原則之適用。其
本於所有物返還請求
權,請求甲○○返還系爭
B 部分土地,即屬無據。
21. 89 年 度 請 袋地通行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肯定有權利失效原則適
台上字 求 權(被告未 又原審所謂依權利失效及 用
第 756 號 通 提權利失 利益衡平之原則,上訴人 三四四之一○號土地於
行 效之抗辯) 不能再主張被上訴人應依 七十五年之前,即已圍
民法第七百八十九條之規 有鐵絲網,現已非空

定,通行三四四之一○號土 地,建有幼稚園,倘強
地,究何所指?尤費詞 予通行,將對該幼稚園
猜。倘權利之失效,係指 造成重大之損害,依權
被上訴人而言,何以被上 利失效及利益衡平之原
訴人權利失效之不利益, 則,上訴人不能再主張
應由鄰地所有人之上訴人 被上訴人應依民法第七
承擔;倘係指上訴人而 百八十九條之規定,通
論,何以被上訴人不通行 行三四四之一○號土地。
分割的之三四四月之一○
號土地,即構成上訴人權
利失效?論理依據何在?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91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因分割而成袋地之所有人
何以得因鄰地所有人之權
利失效,而排除民法第七
百八十九條規定之適用?
原審俱未推闡明晰,詳予
論述,遽以上開情詞,為
上訴人不利之判斷,尚嫌
速斷。
22. 88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末按已登記不動產所有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人之回復請求權及妨害
第 1762 還 (被告提
除去請求權,均無民法
號 地 出權利失
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
效及誠信 上訴人無正當權源長期
原則之抗 占用國有土地二十餘
辯) 年,且占用面積達三十
平方公尺,其破壞法律
程序在先,復未符合時
效取得地上權之要件,
縱被上訴人遲未請求排
除侵害,亦不能使非法
變合法,使上訴人成為
正當權利人而受法律保
護。本件被上訴人係系
爭土地之管理人,基於
國有土地管理人身分,
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
權,核屬權利之正當行
使,亦不生權利失效之
間題。上訴人抗辯被上
訴人提起本訴違反誠實
信用及權利濫用原則,
均無可取。
23. 86 年 度 請 租約終止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129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台上字 求 權(原告訴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被上訴人於八十三年始
第 3112 同 請被告同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發現上訴人將基地作違
號 意 意於系爭 反法令使用,且於發現
重 土地重建 上情後即行向上訴人表
明終止租約並依法請求
建 房屋,原告
收回基地,自難認被上
建 提出權利
訴人對於上訴人之違法
物 失效之抗
行為表示沈默不為行使
之 辯,抗辯被
權利。被上訴人既於得
意 告之租約
為行使權利時,即依法
思 終止權已 行使權利,應與誠實信
表 權 利 失 用原則無違。上訴人辯
示 效,故應同 稱被上訴人於民國五十
意原告重 年間系爭土地變更為住
建) 宅區時,即有終止租約
之權利,於長期三十年
間不行使其終止權,且
於八十年間起訴請求調
整租金,已符權利失效
之要件,被上訴人不得
終止系爭租約云云,委
無足採。
24. 85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最高法院以其他理由廢棄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原判決,未就權利失效有 上訴人未舉證證明有足
第 1964 還 (被告提 無適用表示意見 以使張楊美華(按:張
號 地 出權利失 楊美華無權占用系爭土
地建築系爭房屋後將該
效之抗辯)
屋出租予上訴人)信任
被上訴人不欲其履行義
務之情事,自無權利失
效可言。
25. 85 年 度 租 所有物返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肯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93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台上字 佃 還請求權 次按權利失效原則必以不 上訴人於上開附圖乙、
第 2473 爭 (被告未 違背法律之強制或禁止規 丁、戊房屋建造年後仍
號 議 提出權利 定之前提下始有其適用。 繼續收租金而無異議,
事 失效之抗 茲耕地租佃其承租人應自 該行為已引起被上訴人
任耕作,並不得將耕地全 之正當信任,以為上訴
件 辯)
部或一部轉租於他人,否 人不欲使其履行義務,
則即有違耕地三七五減租 今忽以被上訴人興建起
條例第十六條第一項之禁 居室、神明廳、浴廁係
止規定。本件原審既認定 以解決承租人宗族實際
上開附圖乙丁戊部分建物 居住問題為目的,提起
係以解決被上訴人家族實 拆屋還地訴訟,足使被
際居住問題為目的而建 上訴人陷於窘境,已有
造,似指被上訴人有不自 違誠實信用原則。且本
任耕作而違反上開條例第 件應有權利失效原則之
十六條第一項之規定,卻 適用,上訴人自不得以
又認此種情形有權利失效 被上訴人不自任耕作為
原則之適用,上訴人不得 由,據以請求拆屋還
請求拆屋還地,不無可議。 地。
26. 85 年 度 返 所有物返 最高法院以原審應再斟酌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還 還請求權 本件有無應推定原告(即 爭房屋未經合法登記,
第 189 號 無 (被告提 被上訴人)默許系爭房屋 被上訴人無從知悉有無
權 出權利失 繼續使用系爭土地,廢棄 合法占用系爭土地之權
原判決發回更審,未再論 源,予以買受,並無權
占 效理論之
述有無權利失效之疑問 利濫用可言。其依法行
有 抗辯)
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亦與誠信原則無悖。又

系爭土地為已登記之不
動產,且回復請求權無
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
滅時效規定之適用,為
避免名實不符,使所有
人確實支配其所有物,
129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應亦無「權利失效」理
論之適用。
27. 72 年 度 請 買賣契約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求 解除權(本 並進一步說明理由,結論 上訴人雖主張被上訴人
第 2673 履 件原告即 則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 明知伊以高價購買上開
號 行 上訴人= 認為經核並無違誤 土地,係欲併入自己建
次查權利者在相當期間內 地多建房屋,如被上訴
*本件 契 買受人訴
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 人悔約,其目的即無法
為第一 約 請被告即
為造成特殊情況,足以引 達成,乃於訂約後竟長
個使用 被上訴人
起義務人之正當信任,認 期緘默,使伊信無悔約
「權利 =出賣人
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 之虞,於六十八年一月
失效」用 應移轉其
利,而權利人再為行使 五日將堅固之房屋拆
語之判 出賣與被 時,應認為有違誠信原 除,預留空地,擬與系
決 告之系爭 則,固得因義務人之抗 爭地合併重建之時,被
土地。被告 辯,使其權利歸於消滅。 上訴人始表示加倍返還
則抗辯契 但原審查據證人魏景宏之 定金,解除契約,使伊
約 已 解 證述,認為被上訴人早將 陷於窘境,顯係濫用權
除,故無庸 悔約不願出賣土地之意思 利,違背誠信原則云
履行。原告 關照上訴人,並無長期緘 云,然被上訴人固已自
則提出被 默而引起上訴人正當信任 認其知悉,但上訴人自
告契約解 其已不行使權利之情況, 稱其於六十八年一月五
因不採上訴人此項權利失 日始將其所有地上舊屋
除權已權
效之抗辯,亦無不當,並 拆除。而被上訴人於訂
利失效之
基於前述理由為上訴人敗 立買賣契約後之二、三
抗辯)
訴之判決,於法洵無違背。 日 , 因 其 子 女 反 對 出
賣,即請證人魏景宏轉
由仲介人張輝元通知上
訴人不願出賣上開土
地,再後三、四日,魏
景宏向張輝元催問,得
悉上訴人表示不同意,
已據魏景宏、張輝元結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95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證無異,依此日期推
算,被上訴人不願出賣
之通知,應在上訴人拆
除舊屋之前,尚難認定
被上訴人於訂立買賣契
約有長期緘默,坐令上
訴人拆除舊屋,使伊信
不悔約之情形,亦無從
遽謂被上訴人嗣後之還
定解約,為濫用權利,
有違誠實信用原則
28. 100 年度 返 (依契約 否定有違反誠信原則,但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還 約定之)價 論及者實為權利失效之要 之適用
第 2155 價 金返還請 件(實否定有權利失效之 黃世雄聲請假扣押迄今
號 金 求權(被告 適用) 已二十七年餘,從未請
惟查林正宗等三人表示欲 求或起訴,如自黃世雄
等 提出誠信
加倍返還受領之價金,訴 受讓債權之上訴人仍得
原則之抗
外人即債權讓與人黃世雄 對被上訴人行使權利,
辯)
非但拒絕,並於七十二年 無異以假扣押使時效延
間聲請法院假扣押林正宗 長數十年或民法第一百
等三人所有不動產,迄今 二十五條所定之數倍,
仍未撤銷該假扣押執行程 嚴重違反時效制度制定
序,既為原審認定之事 之目的,故黃世雄消極
實,則黃世雄是否不欲行 不行使權利達三十年之
使其權利,已非無疑。況 久,造成一般人或被上
按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未 訴人認其已不行使權利
行使其權利,除有特別情 之信賴,達一定之法秩
事足使義務人正當信任權 序,自應由上訴人承擔
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利 時效制度之不利益,始
外,尚難僅因權利人久未 符合時效制度之目的與
行使其權利,而認其嗣後 誠信原則。
行使權利違反誠信原則。
129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查黃世雄聲請假扣押後縱
已二十七年未請求或起
訴,然其對林正宗等三人
之返還價金等請求權,倘
因聲請假扣押及該假扣押
執行程序迄未撤銷而未罹
於時效消滅,依法既得行
使,且被上訴人亦不得以
時效完成拒絕給付,則上
訴人嗣後可使其自黃世雄
受讓之權利,能否謂與誠
信原則有違,亦有疑義。
29. 99 年 度 請 買賣標的 否定有違反誠信原則,但 肯定有誠信原則之適用
台上字 求 物給付請 論及者實為權利失效之要 被上訴人(即被告/系爭
第 2287 履 求權(被告 件(實否定有權利失效之 車輛出賣人)辯稱如仍
號 行 未提違反 適用) 由上訴人(即原告/系爭
按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車輛買受人)交還已折
契 誠信原則
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 舊之系爭原車,已不符
約 之抗辯)
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 債之本旨等語,本諸誠
項所明定。此所謂誠信原 信原則,應可採信。
則,係指一切法律關係,
應各就其具體之情形,依
正義衡平之理念加以調
整,以求其妥適正當者而
言。當事人締結之契約一
經合法成立,即應受拘
束,權利人依約得行使其
權利。權利人未在相當期
間內行使其權利,復有外
顯之事實,足使義務人正
當信任權利人已不欲行使
其權利者,方得認權利人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97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嗣後再為權利之行使,係
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本件
兩造間因買賣系爭原車發
生糾紛而簽訂系爭確認
書,達成以系爭原車更換
系爭新車之協議,嗣因被
上訴人將該特定之新車出
售訴外人黃秋英而給付不
能,上訴人追加備位之
訴,依民法第二百二十六
條第一項規定,請求被上
訴人賠償損害之請求權,
仍為原買賣契約之延續,
核與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
交還系爭原車之權利,係
屬雙務契約對待給付之關
係,被上訴人得提出同時
履行之抗辯,既為原判決
確定之事實。乃原審疏未
依首揭說明,就兩造履行
契約之之情形詳加調查審
認,究係何人因何事項足
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上
訴人使用系爭原車已久?
抑或是被上訴人將系爭新
車出售他人?)
。徒以:因
上訴人仍繼續占有使用收
益系爭原車,且該車之折
舊,迄今價值大幅跌落,
被上訴人抗辯如仍由上訴
人交還系爭原車,不符債
之本旨而無法收受。基於
129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誠信原則,應屬可採等
詞,進而為上訴人「追加
(備位)之訴」不利之判
決,於法已欠允洽。又縱
認由上訴人交還原車以為
同時履行,有違誠信原
則,非屬上訴人請求被上
訴人賠償損害之履行對待
給付之適當方法,則何以
上訴人即因此不得請求被
上訴人賠償給付不能之損
害?倘上訴人欲請求被上
訴人賠償損害,究應如何
履行其對待之給付?是否
不能以其他方法代之?凡
此,均與上訴人是否不能
請求被上訴人賠償損害之
判斷,所關頗切。
30. 98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最高法院以其他理由廢棄 否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原判決,未再就權利失效 之適用
有無適用表示意見 又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
第 1797 還 (被告提
行使除去妨害請求權並
號 地 出誠信原
無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
等 則之抗辯) 消滅時效規定之適用,
其在相當期間內未行使
該權利,除有特別情事
足以引起他人之正當信
任,以為其已不欲行使
權利外,尚難僅因其久
未行使權利,而指其嗣
後行使權利係有違誠信
原則。
31. 98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肯定有違反誠信原則(實 否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299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質上肯定有權利失效)之 之適用
第 43 號 還 (被告未 適用 我國政府既未承受前手
地 提出權利 按行使債權,應依誠實及 日本政府與曾牛所定之
失效或誠 信用方法。苟權利人在相 交換契約,糸爭土地之
當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 管理機關長期未請求上
信原則之
依相關特別情事,已足以 訴人等拆屋還地,即不
抗辯)
使義務人正當信任權利人 致使渠等誤認就系爭土
不欲其履行義務者,該權 地有租賃關係存在,被
利人即不得再主張其權 上訴人本於系爭土地管
利,始符誠信原則之本 理機關之地位,依民法
旨。查原審既認定依覺書 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
及第一四六二號判決,可 主張上訴人等無權占用
知甲○○等三人之被繼承 系爭土地,請求渠等拆
人曾牛於日治時期確與日 屋還地,自屬正當權利
本保甲所訂有系爭交換土 之行使,無違反誠信原
地使用契約之事實。上訴 則可言。
人曾森炳等三人占有系爭
土地在其上建屋,是否非
源於原有之交換契約,以
渠等所有之九一一地號土
地互相交換而來?始將九
一一地號土地無償贈與彰
化縣警察局,並捐助二十
萬元予被上訴人,供其興
建辦公廳舍。曾森炳等三
人執此辯稱:…若無交換
土地之共識及該局之承諾
伊等豈會無償捐地及無故
捐款,被上訴人不履行承
諾,反提本件訴訟,實違
背誠信原則等語(原審重
上更(一)字卷四三、四
130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四頁)
,是否全然無據?非
無再事斟酌之餘地。原審
未來遑詳加調查研求,遽
以我國政府未承受前手日
本政府與曾牛所訂交換土
地使用之契約,系爭土地
之管理機關長期未請求上
訴人拆屋還地,尚不致使
渠等誤認就系爭土地有租
賃關係存在,被上訴人請
求上訴人等拆屋還地地,
為正當權利之行使,無違
反誠信原則為由,為上訴
人敗訴之判決,依上說
明,尚嫌速斷。
32. 97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否定可職權審酌誠信原則 肯定有誠信原則(實質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之抗辯 上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第 2263 還 (被告未 本件原審認定上訴人行使 張福壽既於訂定系爭書
號 地 提出權利 其權利有違「誠實信用原 面租約時,已以口頭同
則」之相關事實及證據, 意租期為二十年,每五
失效或誠
似未經被上訴人據以為攻 年訂約一次為之,並由
信原則之
擊防禦方法。原審未曉諭 上訴人於五年之租期屆
抗辯)
雙方就「誠實信用原則」 滿後,提兌被上訴人寄
之適用為事實上及法律上 交之九十五年間租金支
陳述、聲明證據,並為適 票。自足以使台日德公
當完全之辯論前,遽為上 司正當信任於該租期屆
訴人不利之判決,依上說 至時,上訴人將與其續
明,即屬違背法令。 訂租約而不欲行使其租
約屆滿後之權利。此與
租約明定租期屆滿後,
須另訂租約,而無民法
第四百五十一條規定之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01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適用情形,尚屬有別。
則被上說訴人於系爭租
約屆滿後,仍繼續系爭
租賃物之使用收益,上
訴人又提兌該繳租之支
票,已足使台日德公司
正當信任其與上訴人間
之租約,因上訴人不欲
行使租約屆滿後之權
利,應依民法第四百五
十一條之規定,視為不
定期租約。乃上訴人嗣
後再寄交被上訴人存證
信函,表明屆期不再續
約之意,即與交易之誠
實信用原則有違。
33. 97 年 度 所 所有物返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有 還請求權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之適用
第 1668 權 (本件訴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被上訴人(原告即系爭
號 移 訟標的涉 土地買受人)與系爭土
地當時之共有人黃帆間
轉 及買買標
就土地之全部有買賣關
登 的物給付
係存在,並因該買賣關
記 請求權,但
係而交付占有該共有土
等 權利失效
地建校達四十餘年,上
之客體則
訴人(被告即系爭土地
係針對所 出賣人)始終未對之指
有物返還 為無權占有,類此權利
請求權而 人於相當期間不欲行使
發)(原告 權利,足引起被上訴人
【買受人 正當信任之特殊情況,
即被上訴 縱於買賣當時上訴人之
130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人】訴請確 被繼承人連黃桶為單純
認與被告 之沉默,考量該土地共
間有因買 有情形、買賣特定人借
賣關係而 問之特別情事、經濟社
會狀況、當時之時空背
有權占有
景等因素,在一般社會
系爭土地
之通念,應可認為連黃
之關係,被
桶亦有同意出賣該土地
告【即上訴
之意思,依上說明,自
人=系爭
非不得謂為有默示之意
土地之共 思表示,否則,被上訴
有人】抗辯 人何能因買賣而受領交
原告基於 付,並占有該共有土地
買賣契約 建校達四十餘年之久?
而生之所
有權移轉
登記請求
權已時效
消滅,原告
非有權占
有。原告
未提出權
利(所有物
返還請求
權)失效或
誠信原則
之抗辯)
34. 97 年 度 確 (耕地三 否定有權利濫用或違反誠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認 七五減租 信原則(實否定有權利失 之適用
第 670 號 耕 條例之)優 效之適用) 上訴人至遲於八十六年
地 先承買權 惟按耕地出賣或出典時, 一月三日以前,已知系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03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優 (被告未 承租人有優先承受之權, 爭四筆土地應有部分業
先 提出權利 出租人應將賣典條件以書 為乙○○所買,並知享有
承 失效或誠 面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 優先承受買權,竟未起
買 信原則之 十五日內未以書面表示承 訴行使此項權利,而於
受者,視為放棄,為耕地 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與乙
權 抗辯)
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五條 ○○成立訴訟上和解,內

第一項所明定。故承租人 容為以上訴人及謝阿坪

放棄優先承買權,必須其 等就系爭二八九、二八

知悉買賣條件後,始能為 九之五、二九一地號土
地應有部分五分之一部
之。倘其僅知出賣之事
分移轉與乙○○所有,換
實,不知買賣之條件,尚
取乙○○就同段二九二、
難僅因其久未行使優先承
二九三地號土地之應有
買權,而指其嗣後行使係
部分,足以令乙○○產生
權利濫用或有違誠信原
合理正當信任,認為上
則。查原審謂上訴人在原
訴人不會行使優先承買
法院八十八年度上字第二
權。且於原法院八十八
一○號請求確認優先承買
年度上字第二一○號請
權時,係因未能主張具體
求確認優先承買權時,
優先承買之買賣條件,而
又不積極主張具體優先
遭敗訴判決。衡之上訴人 承買之買賣條件,而遭
於上開訴訟時,果已知悉 敗訴判決,迄九十三年
買賣條件,豈會未為主 十一月間始提起本件訴
張,足見上訴人在事實審 訟,主張優先承買權,
主張:因謝廷堂等與乙○○ 顯係權利濫用,有違誠
始終不肯提出買賣契約, 信原則。
亦不肯吐露買賣額,致伊
無法以明確的同一價額請
求優先承買云云(見原審
卷第一三五頁)
,似非全然
無據。
35. 96 年 度 給 違約金給 否定有權利濫用或違反誠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130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台上字 付 付請求權 信原則(實否定有權利失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1842 違 (被告提 效之適用) 用
號 約 出誠信原 又按當事人締結之契約一 是系爭契約簽訂後,上
金 則之抗辯) 經合法成立,即應受其拘 訴人對楊平等地主六人
束,權利人得依約行使其 未於八十九年十月二十

權利。縱權利人未在相當 六日申報開工之前塗銷
期間內行使其權利,亦須 系爭土地之地上權乙
有特別情事,足使義務人 節,既允諾不追究違約
正當信任權利人已不欲行 責任,則其因楊水泉不
使其權利,始得認其嗣後 願配合變更工法而於九
再為權利之行使,係違反 十年間對之起訴請求給
誠實信用原則。查系爭七 付違約金後逾二年之
○一號土地迄至上訴人提 久,又對斯時配合工法
起本件訴訟時仍有黃雪珠 之地主楊平之繼承人即
之地上權未塗銷,有土地 甲○等四人、楊明宗之繼
登記謄本可稽(見一審一 承人辛○○ 等三人及戊
卷六○頁)
,足認被上訴人 ○○等四人計地主六人提
未依約於上訴人向基隆市 起本件給付違約金之
政府建管課申報開工前將 訴,顯然違反誠信原
系爭土地之地上權塗銷完 則。
畢,且於上訴人申報開工
之八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後仍未履行,已屬違反系
爭契約第三條第三款之約
定,復為原審認定之事
實,則能否徒憑楊平等地
主六人繼續履行契約其他
義務,而認上訴人已拋棄
對楊平等地主六人行使其
違約部分之求償權,洵非
無疑。乃原審慮未及此,
遽以若非上訴人對楊平等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05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地主六人無法於八十九年
十月二十六日申報開工前
塗銷系爭土地上之地上權
有所體諒,楊平等地主六
人豈會於合建工程申報開
工日即八十九年十月二十
六日後,仍應上訴人要求
而於九十年一月三日將依
約應分配予上訴人之房屋
起造人申請變更為上訴人
名義,又豈會應上訴人要
求再於變更工法之建造執
照變更設計申請書上配合
蓋章為由,推論上訴人已
允諾不追究楊平等地主六
人違約責任,本件之訴違
反誠信原則,據為上訴人
敗訴之判決,亦嫌速斷。
36. 96 年 度 確 (土地法 質疑有誠信原則之適用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認 第 104 依台灣台北地方法院九十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251 號 優 條、民法第 三年度訴字第四○○四號 用
先 426-2 條) 事件言詞辯論之記載,證 惟按行使權利,履行義
人林靜茹證稱:「(法官 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
購 優先購買
問:當初上訴人不願意賣 法,民法第一百四十八
買 權(被告提
八九地號二分之一因為其 條第二項定有明文。故
權 出誠信原
上有房子,乙○○就此部分 享有權利者在相當期間
存 則之抗辯)
當時有無表示意見?)
,當 內不行使其權利,並因

時乙○○表示要和上訴人 其行為造成特殊情況,
作鄰居,乙○○也沒有要將 足以引起義務人之正當
上訴人在八九地號的土地 信任,認為權利人已不
(應係指房屋)拆除的意 欲行使其權利,而權利
思」
(見原審卷一○八頁)
, 人再為行使時,應認為
130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果係如此,能否謂上訴人 有違誠信原則,得因義
已放棄優先承買權,或其 務人之抗辯,使其權利
再主張優先承買權,違反 歸於消滅。…縱認上訴
誠信,即非無疑。 人對丙○○、丁○○、戊○○
就系爭土地得主張優先
承買權,始上訴人係被
上訴人間有關系爭土地
買賣之仲介者,並於簽
訂買賣契約時在場,上
訴人若欲行使優先承買
權,於簽約當時即可為
之,使法律關係及早確
定。丙○○、丁○○、戊○○
認無再對上訴人為是否
行使優先承買通知之必
要,與社會經驗法則相
符。足認被上訴人主張
上訴人已放棄對系爭土
地之優先承買權等語,
信而有徵;上訴人事後
再行主張其得行使優先
承買權云云,顯有違誠
信原則,不足採憑。
37. 95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否定有權利濫用之適用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用 民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
第 2166 還 (被告提 惟按權利人在相當期間內 定權利之行使不得以損
號(本件 地 出誠信原 不行使其權利,並因其行 害他人為主要目,其真
為造成特殊情況,足以引 意係在限制權利人行使
為 97 台 則之抗辯)
起義務人之正當信任,認 權利,專以損害他人為
上 745 號
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 主要目的,茍權利人行
判決之
利,而權利人再為行使 使權利非專以損害他人
更審前
時,應認為有違誠信原 為目的,縱使他人喪失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07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最高法 則。查本件上訴人或其前 利益,亦無該條之適
院判決) 手與系爭土地之原所有權 用。被上訴人本於系爭
人即被上訴人之前手周氏 土地所有權請求上訴人
家族,就其占用之系爭土 拆屋還地,固使上訴人
地原來均有租地建屋之租 蒙受不利,但被上訴人
賃法律關係存在,租期至 目的僅在回復其所有
七十五年十一月止,約在 物,復無證據足以證明
七十二年以後未再收取租 被上訴人為本件請求係
金,而系爭土地自六十九 專以損害上訴人為主要
年七月二十一日起至七十 目的,自難認其請求為
七年十月二十日止,依序 權利濫用。
由周鳳珠、陳依 、葉秀
錦、黃榮波、及被上訴人
因受讓取得所有權等情,
為原審確定之事實。果
爾,自系爭土地於約定租
期屆滿起,系爭土地之原
所有權人即出租人周氏家
族,或其後手,至被上訴
人提起本件訴訟止,長達
二十年之間,即自被上訴
人取得所有權起亦達十四
年餘,倘均未表示租地建
屋之法律關係已消滅不存
在,則被上訴人等之長期
不行使權利之消極行為,
是否不足以造成上訴人信
為系爭土地所有權人已不
欲行使其權利,其得繼續
原來租賃關係,占有使用
系爭土地之特殊情況,即
非無研求之餘地。從而上
130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訴人辯以:被上訴人遽然
行使權利,提起本件訴
訟,乃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云云,似非全無可採。
38. 94 年 度 履 和解契約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行 給付請求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2001 契 權(被告提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用
號 約 出誠信原 惟行使權利,履行義
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
則之抗辯)
法,為民法第一百四十
八條第二項所明定。所
謂誠信原則,係指一切
法律關係,應各就其具
體之情形,依正義衡平
之理念加以調整,以求
其妥適正當者而言。當
事人締結之契約一經合
法成立,固應受其拘
束,權利人得依約行使
其權利。然權利人未在
相當期間內行使其權
利,復有外顯之事實,
足使義務人正當信任權
利人已不欲行使其權
利,即得認權利人嗣後
再為權利之行使,係違
反誠實信用原則。本件
上訴人於系爭和解契約
簽訂、收受被上訴人交
付之一張十萬元支票
後,既拒絕受領被上訴
人其餘之給付,否認該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09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和解契約之存在,並違
反和解契約第五條之約
定,提起另件附帶民
訴,請求被上訴人賠償
損害,足使被上訴人正
當信任上訴人不欲主張
其基於和解契約所得行
使之權利。則其於被上
訴人終經刑事法院判決
免訴之五年後,再依據
系爭和解契約,請求被
上訴人為給付,顯與誠
實信用原則有違,自屬
不應准許。
39. 92 年 度 返 所有物返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否定有誠信原則之適用
台上字 還 還請求權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用 被上訴人既非系爭土地
第 2258 無 (被告提 被上訴人取得系爭土地 之抵押權人,上訴人亦
號 權 出權利濫 (按:民國 72 年間向法院 未舉證證明被上訴人有
拍賣取得,於 72 年 5 月 何明知系爭房屋為原地
占 用及誠信
27 日登記)後,系爭房屋 主詹泊與乙○○所合建,
有 原則之抗
始辦理第一次所有權登記 詹泊曾出具土地使用同
土 辯)
(系爭房屋分別於 73 年 3 意書等情,自難徒憑被

月 9 日及 74 年 4 月 17 日 上訴人之母謝水菜為系

辦理第一次所有權登 爭土地之抵押權人,及
記)
,倘被上訴人不同意系 拍賣公告與查封筆錄上
爭房屋占有系爭土地上, 之記載,即遽謂被上訴
於彼時即可異議,甚或對 人明知上情,其於買受
之爭訟,唯其不然,被上 系爭土地後訴請上訴人
訴人取得系爭土地後,系 拆屋交地係違反誠信原
爭土地土地登記簿為系爭 則。
房屋之建號登記,此是否
顯示被上訴人不行使拆屋
131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還地請求權,並默示同意
系爭房屋於可以使用之期
限內,有權繼續使用該基
地,並引起上訴人之正當
信任?亦待研酌。倘是,
嗣後被上訴人再本於民法
第七百六十七條物上請求
權提起本件訴訟,請求上
訴人拆除系爭房屋,可否
謂非權利之濫用?或無違
誠信原則?即非無疑義。
40. 92 年 度 清 借款返還 最高法院以其他理由廢棄 否定有誠信原則(實質
台上字 償 請求權(被 原判決,未就權利失效有 上為權利失效)之適用
第 1348 債 告提出權 無適用表示意見 被上訴人並無於相當期
號 務 利失效及 間內不對上訴人行使權
利,致造成特殊情況,
誠信原則
引起上訴人正當信任被
之抗辯)
上訴人不行使權利之情
事,上訴人以此抗辯其
保證責任已消滅云云,
亦無可取。
41. 89 年 度 請 所有物返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肯定有誠信原則(實質
台上字 求 還請求權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上為權利失效)之適用
第 2606 拆 (被告提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惟行使權利,履行義
號 屋 出誠信原 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
法,民法第一百四十八
還 則之抗辯)
條第二項定有明文。本

件上訴人於拍賣取得一
一八之一號等九筆土地
所有權後,明知坐落其
上之建物屬金振成公司
所有,金振成公司占用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11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該基地對上訴人並無正
當權源,卻不訴請拆屋
還地,反另向執行法院
指封拍賣系爭建物,並
就拍得價金取償,其行
為顯已表示不行使拆屋
還地請求權,並默示同
意拍定人於該建物可使
用之期限內繼續使用該
基地,引起拍定人(即
被上訴人)之正當信
任,嗣後上訴人再本於
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物
上請求權提起本件訴
訟,請求被上訴人拆除
土地上之系爭建物,實
屬權利之濫用,有違誠
信原則,被上訴人此部
分抗辯,非無理由,應
認被上訴人可使用該基
地至原建物滅失或不堪
使用時為止。
42. 89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否定有誠信原則之違反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次查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703 號 還 (被告未 所謂無權占有,係指於所 用
地 提權利失 有人行使請求權時,占有 上訴人等土地所有人自
人無正當之權利而占有其 四十五年起,將系爭土
等 效及誠信
物,或雖原有占有之權利 地交由台北市政府出租
原則之抗
而其權利已歸於消滅者而 四百餘遷建戶使用,歷
辯)
言。原審既認被上訴人與 經三十餘年,未持異
台北市政府間之系爭土地 議,至台北市政府之移
租約於七十四年一月間終 轉登記請求權罹於時效
131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止,乃未說明被上訴人於 消滅,最高法院於七十
租賃契約終止後繼續占有 四年判決台北市政府請
系爭土地,究有何得以對 求移轉所有權登記敗訴
抗上訴人請求之正當權利 後,上訴人始以購地程
存在,遽認被上訴人繼續 序有瑕疵為由,於八十
占有系爭土地並非無權占 三年間對本件遷建戶訴
有,亦有可議。又按已登 請拆屋還地,上訴人
記不動產所有人之回復請 三、四十年間長期沈默
求權,並無民法第一百二 不為行動,其行為顯已
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 引起被上訴人之正當信
用。而所謂公共利益,必 任,而今始訴請拆屋還
須與不特定多數人有關, 地,令被上訴人陷於窘
僅涉及特定人或少數人之 境,核其所為顯違背誠
利益者,尚與公共利益無 實信用原則。
涉。上訴人為已登記不動
產之所有人,其行使回復
請求權請求被上訴人拆屋
還地,能否謂有違公共利
益,即非無疑。
43. 88 年 度 請 價金返還 否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求 請求權(被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用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2694 返 告提出誠 按當事人締結之契約一經 用
號 還 信原則之 合法成立,即應受其拘 系爭合約第十一條第四
束,權利人得依約行使其 款約定,被上訴人就其
價 抗辯)
權利。縱權利人未在相當 出售之衛浴設備材料應

期間內行使其權利,亦須 負一年之保固責任,於
有特別情事,足使義務人 保固期間內,上訴人如
正當信任權利人已不欲行 未主張該材料有瑕疵,
使其權利,始得認其嗣後 期滿後原則上即不得再
再為權利之行使,係違反 為主張,雙方因合約所
誠實信用原則。系爭合約 生之權利義務關係隨之
第八條第三款約定上訴人 終了,被上訴人因而可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13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得將剩餘材料照合約單價 信上訴人將不再對其有
退還被上訴人,並未約定 何主張或請求,如許上
其退還之期限,被上訴人 訴人嗣後再為退還剩餘
自應受拘束。上開約定與 材料之主張,自有違誠
系爭合約第十一條第四款 實信用原則,難認非權
約定之貨品保固期間,並 利之濫用。
無關聯,倘無其他特別情
事,足使被上訴人正當信
任上訴人已不欲行使其權
利,能否僅以上訴人退還
系剩餘材料已逾保固期
間,即認其行使權利有違
誠信原則而屬權利之濫
用,自滋疑義。
44. 88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最高法院以高等法院有再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查明兩造間於 77 年 9 月及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1632 還 (被告提 11 月是否就系爭土地達成 用
號 地 權利濫用 買賣協議?以判斷權利人 上訴人等土地所有人自
行使權利有無違誠信原則 四十五年起,將系爭土
(本件 等 及誠信原
為由廢棄原判決,未就權 地交由台北市政府出租
為 89 台 則之抗辯)
利失效有無適用表示意見 四百餘遷建戶使用,歷
上 703 號
經三十餘年,未持異
判決之
議,至台北市政府之移
更審前
轉登記請求權罹於時效
最高法 消滅,最高法院於七十
院判決) 四年判決台北市政府請
求移轉所有權登記敗訴
後,上訴人始以購地程
序有瑕疵為由,於八十
三年間對本件遷建戶訴
請拆屋還地,上訴人
三、四十年間長期沈默
131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不為行動,其行為顯已
引起被上訴人之正當信
任,而今始訴請拆屋還
地,令被上訴人陷於窘
境,核其所為顯違背誠
實信用原則,並違反公
共利益。
45. 88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否定有誠信原則之違反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查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所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1579 還 謂無權占有,係指於所有 用
號 地 人行使請求權時,占有人 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無正當之權利而占有其 應依誠實及及信用方
(本件 等
物,或雖原有占有之權利 法。民法第一百四十八
與 88 年
而其權利已歸於消滅者而 條定有明文。上訴人自
度台上
言。原審既認被上訴人與 系爭土地出售後三、四
字 第
台北市政府間之系爭土地 十年不為行動,其行為
1632 號
租約於七十四年一月間終 足以引起被上訴人之正
判決、89 止,乃未說明被上訴人於 當信任,而今始訴請拆
年度台 租賃契約終止後繼續占有 屋還地,令被上訴人陷
上字第 系爭土地,究有何得以對 於窘境,上訴人所為有
703 號判 抗上訴人請求之正當權利 背誠實信用原則。
決均為 存在,遽認被上訴人繼續
相同事 占有系爭土地並非無權占
實之事 有,亦有可議。次按已登
件,但被 記不動產所有人之回復請
告 不 求權,並無民法第一百二
十五條消滅時效規定之適
同;故與
用。而所謂公共利益,必
89 年 度
須與不特定多數人有關,
台上字
僅涉及特定人或少數人之
第 703 號
利益者,尚與公共利益無
判決之
涉。上訴人為已登記不動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15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理由幾 產之所有人,其行使回復
乎完全 請求權請求被上訴人拆屋
相同) 還地,能否謂有違誠信原
則或公共利益,亦非無疑。
46. 88 年 度 損 (違反保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肯定實質上有權利失效
台上字 害 全契約之)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違反誠信原則)之適
第 497 號 賠 損 害 賠 償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用
償 請求權(被 惟按行使權利,履行義
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
告未提出
法,民法第一百四十八
權利失效
條第二項定有明文。故
或誠信原
權利者在相當期間內不
則之抗辯)
行使權利,並因其行為
造成特殊情況,足以引
起義務人之正當信任,
認為權利人已不欲行使
其權利,而權利人再為
行使時,應認為有違誠
信原則,得因義務人之
抗辯,使其權利歸於消
滅。查雙方所訂保全契
約(下稱系爭契約)第
十四條雖約定…被上訴
人未按時繳付服務費時
起,即視為違約,上訴
人得不經通知隨時停止
服務,惟上訴人於被上
訴人該期以遠期支票交
付服務費時,既未依約
主張被上訴人違約,又
未停止服務,且繼續按
期收取被上訴人所交付
131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之遠期支票服務費,復
於契約期滿後續訂契
約,上訴人之此種行
為,已足以引起被上訴
人之正當信任,認為上
訴人不欲行使系爭契約
第十四條之權利,上訴
人於本件保險事故發生
後再為行使該條之權
利,主張被上訴人未按
時繳付服務費,視為中
途毀約而拒絕依約賠
償,應認為有違誠信原
則,被上訴人既為此抗
辯,上訴人依系爭契約
第十四條所得行使之權
利應歸於消滅,不得再
以被上訴人未按時繳付
服務費而拒絕依約賠
償。
47. 87 年 度 履 買賣契約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否定有權利失效(誠信
台上字 行 解除權(本 則)之適用 原則)之適用
第 2588 契 件原告【即 若然則被上訴人先於七十 上訴人五人雖又稱:被
號 約 上訴人】向 年十月間催告交付所欠不 上訴人催告後,逾十餘
逾四萬元之價金。嗣於經 年始解約,有違誠信原
被告【即被
過長達十一年之八十二年 則云云,惟民法第二百
上訴人】購
五月間,函告解除買賣契 五十四條並無規定催告
買預售屋
約,其行使權利能否謂於 後應於多少時日解約始
攤位,分十
誠實信用原則無違?亦有 為合法,逾多少時日未
七 期 繳
進一步研求之餘地。 為解除契約,即不得再
納,已繳納 行解除契約,或其解約
十五期,但 為有違誠信原則,是被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17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被上訴人 上訴人既已依約催告,
未交付系 再依法解約,核無不
爭攤位,原 合。
【筆者按:本段判決
告起訴請 理由係針對被告即被上
訴人有無權利失效或誠
求交付攤
信原則違反而發】況上
位及給付
訴人五人於六十九年間
損害金,被
給付上述買賣價款後,
告主張已
對於彼等所主張被上訴
經解除契
人未依約完工乙節,非
約)(原告 但為被上訴人所否認,
提出被告 嗣雖於七十年十一月二
催告後長 十八日去函質問何時可
達十一年 完工、開始可營業等
始解約有 情,然仍未給付十五、
權利失效 十六期價款,或出面與
適用之抗 被上訴人洽商解決,並
辯) 長期沉默未為任何行
動,坐令系爭攤位之買
賣契約擱置與系爭攤位
之荒廢,客觀上亦足以
引起他人之正當信任,
以為上訴人五人對系爭
攤位之買賣契約已無意
見。迨八十二年間上訴
人五人突以本件民事糾
葛為由,對被上訴人提
起刑事訴訟,告訴被上
訴人涉嫌詐欺【筆者
按:本段理由迄此為止
則似又反而論述原告即
上訴人有權利失效之適
131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用】
,惟已經檢察官處分
不起訴確定,為兩造所
不爭執,並有不起訴處
分書及再議無理由處分
書影本各一份足憑,自
難認被上訴人之行使權
利行為有違誠信原則。
48. 87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否定有權利失效(誠信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則)之適用 原則)之適用
第 162 號 還 (被告提 查山明公司辯稱,南聯公 南聯公司(即原告、上
(本件 地 出權利濫 司取得一一八之一號等土 訴人)以無權占用為
地所有權後,明知坐落其 由,訴請山明公司(即
為總編 用及誠信
上之建物屬金振成公司所 被告、被上訴人)拆屋,
號 41 之 原則之抗
有,金振成公司占用該基 乃其權利之正當行使,
89 台 上 辯)
地無正當權源,卻不訴請 核與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2606 號
拆屋還地,反向執行法院 及權利濫用之要件不合
判決之
指封拍賣系爭建物,並就
更審前 拍得價金取償,其行為顯
最高法 已表示不行使拆屋還地之
院判決) 請求權,並默示同意拍定
人於該建物可使用之期限
內繼續使用該基地,引起
拍定人之正當信任,南聯
公司翻覆前行為,提起本
件訴訟,有違誠信原則云
云(見原審卷六四頁正面
至六六頁背面)
。此與判斷
南聯公司是否得請求山明
公司拆除系爭地上物攸
關,自屬重要之防禦方
法,原審恝置不論,亦有
判決不備理由之違法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19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49. 86 年 度 請 妨害去除 否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肯定有誠信原則之適用
台上字 求 請求權(被 則)之適用 上訴人近四、五十年內
第 3751 塗 告未提出 末查已登記不動產所有人 從未表異議或本於所有
號 銷 權利失效 行使除去妨害請求權並無 權提出任何請求,今始
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消滅 對三十九年登記之地上
地 之抗辯)
時效規定之適用,其在相 權提出質疑,亦有違誠

當期間內未行使該權利, 信。

除有特別情事足以引起他

人之正當信任,以為其已

不欲行使權利外,尚難僅
因其久未行使權利,而指
其嗣後行使權利係有違誠
信原則。原審以上訴人近
四、五十年內從未表異議
或本於所有權提出任何請
求,迄今始對系爭地上權
提出質疑,認有違誠信,
亦非允洽。
50. 86 年 度 拆 所有物返 維持高等法院之見解,認 否定有權利失效(誠信
台上字 屋 還請求權 為經核並無違誤,未再論 原則)之適用
第 1211 還 (被告提 及權利失效之問題 上訴人無權占有系爭土
號 地 出權利失 地使用,翻建房屋,既
未經被上訴人同意,自
效之抗辯)
不能因其建屋多年即認
為被上訴人已同意其使
用,況被上訴人主張其
自六十年間起,即已因
年幼失怙,赴台北謀
生,其所有之台東縣卑
南鄉○○段第一○九一之
六地號內,除系爭土地
以外之部分土地,自六
132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十四、五年間起,即交
由其胞姊蔡秀英使用,
被上訴人常年在外等
情,為上訴人所不爭,
被上訴人既常年在外,
對上訴人使用糸爭土地
或消極地予以容忍,不
積極催討,或因當時主
客觀條件之限制,暫時
擱置,留待日後解決,
均與社會常情不悖,且
被上訴人多年來容忍上
訴人使用系爭土地之行
為,相對於上訴人而
言,則受有使用土地之
利益,自不能以被上訴
人於容忍多年之後,始
行使權利,而認被上訴
人於誠信原則有違,上
訴人以被上訴人行使權
利於誠信原則有違云云
為辯,亦不足採。
51. 86 年 度 確 (土地法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否定有權利失效(誠信
台上字 認 第 104 條 則)之適用 原則)之適用
第 669 號 優 之)優先承 惟按土地法第一百零四條 再最高法院六十八年度
先 買權(被告 之立法意旨,在於使土地 台上字第一八三八號判
與其上房屋同歸一人所 決【按:筆者透過網路
承 提出誠信
有,既維持房屋與基地權 查詢已無法查悉此一判
買 原則之抗
利之一體性,杜絕紛爭, 決內容】認定優先購買
權 辯)
並盡經濟效用;非在使巧 權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有

取利益。是優先購買權人 違誠信原則,係以「長

應在相當期限內行使其權 期沈默不為行動」及「優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21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利,若長期不行使,不僅 先承買權人曾起訴請求
有悖於法之安定性,且嗣 土地所有權人與其訂三
後如房地價格高漲,仍許 七五租約」
,引起土地所
行使優先購買權,尤與法 有權人之正當信任,以
律規定依同樣條件購買之 為優先購買權人「已不
本旨不符。以故,優先購 欲行使其優先承買權」
買權人既於所有權人徵詢 為前提。本件並無上開
購買時,明示不願購買, 情形…被上訴人於八十
又明知嗣後已有買賣行 一年十二月間始獲得勝
為,依法得請求優先購 訴確定判決,認定養鰻
買,仍長期數年不行使優 池及其週邊設備為獨立
先購買權,待價格巨幅上 不動產,被上訴人對之
漲後,始行使優先權,主 有獨立之所有權。迄被
張以數年前之價格優先購 上訴人提起本件訴訟,
買,則其權利之行使,難 相距僅十個月,與該判
謂無違反誠信原則。 決所述「長期沈默不為
行動」有別。上訴人抗
辯被上訴人於其買賣成
立七年後,始主張行使
優先購買權,有違誠信
原則云云,自非可採。
52. 85 年 度 履 買賣契約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未論及有無誠信原則之
台上字 行 解除權(本 則)之適用 適用
第 908 號 契 件原告【即 惟自上訴人丙○○等五人 上訴人丙○○等五人既未
(本件 約 上訴人】向 收受上開催告後,五日內 於催告期間內繳交應
未繳交價款…,上訴人甲 付款項,上訴人甲○於八
為 87 年 被告【即被
○即得表示解除契約,而上 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以
度台上 上訴人】購
訴人甲○卻長期沈默不為 存證信函解除兩造之買
字 第 買預售屋
行動,在客觀上足以引起 賣契約,即無不合。
2588 號 攤位,分十
上訴人丙○○等五人之正
判決更 七 期 繳
當信任,以為上訴人甲○
審前之 納,已繳納 不欲解除契約,忽於經過
132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最高法 十五期,但 十一年後之八十二年五月
院判決) 被上訴人 二十五日再函告上訴人丙
未交付系 ○○等五人表示解除本件
爭攤位,原 買賣契約,而使上訴人丙
○○ 等 五 人 頓 時 陷 於 窘
告起訴請
境,能否謂其行使權利,
求交付攤
無違反誠實信用之原則,
位及給付
亦非無疑。原審就此未為
損害金,被
詳加推闡,即認上訴人甲○
告主張已
之解除契約合法,自欠允
經解除契 洽。
約)(原告
提出被告
催告後長
達十一年
始解約有
權利失效
適用之抗
辯)
53. 85 年 度 請 契約解除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未論及有何違反誠信原
台上字 求 權 則)之適用 則之處
第 784 號 履 (被告未 查,依被上訴人主張,伊 被上訴人於七十一年八
行 提出權利 於七十一年八月十二日以 月十二日以存證信,催
存證信函,催告上訴人於 告上訴人繳納尾款三十
契 失效之抗
七日內繳納尾款三十二萬 二萬元,有雙掛號郵件
約 辯)
元,上訴人亦於同年月十 收件回執可據。…上訴
三日收受該存證信函(見 人收受催告後仍未履
一審卷一九四頁)
。惟被上 行,被上訴人乃於八十
訴人於催告後,未見上訴 三年一月四日再以存證
人繳交尾款,即得解除契 信函通知解除契約,復
約,竟長期不為行動,客 於第一審履勘現場,當
觀上亦足引起上訴人之正 場表示解除契約,有該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23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當信任,以為被上訴人不 勘驗筆錄可稽,則兩造
欲解除契約,忽於經過十 間之買賣契約已合法解除。
三年後,於第一審法院履
勘現場時方表示解除契約
(被上訴人八十三年一月
四日之存證信函雖曾表示
解除契約,但卷內無上訴
人收受送達之證據)
,致使
上訴人頓時陷於窘境。其
行使權利能否謂無違反誠
實信用之原則,即非無疑。
54. 78 年 度 返 契約之約 否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
台上字 還 定解除權 則)之適用 原則)之適用
第 2177 保 (被告未 被上訴人於訴訟中尚爭執 上訴人依約在七十六年
號 證 提出權利 謂工程不能開工,非可歸 一月間已取得解除權,
責於被上訴人,否認上訴 惟不但未於相當期間內
金 失效之抗
人有約定解除權,又何來 行使,反而繼續通知被
辯)
引起其正當信任,認為上 上訴人補正領照所需資
訴人已不欲行使解除權? 料,並賡續代為申領,
故上訴人於被上訴人領得 實足以引起被上訴人之
建造執照後行使解除權, 正當信任,認為上訴人
能否謂與誠實信用原則有 已不欲行使解除權,因
違,尚非無斟酌之餘地。 而繼續提供或補正領照
所需資料,乃上訴人於
代為領得建造執照之前
一日,始發函表示解除
契約,應認有違誠信原
則,為法所不許
55. 66 年 度 給 違約金請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未論及權利失效與否
台上字 付 求權(被告 則)之適用 黃聰明轉租房屋之事
第 2261 違 未提權利 復按債權人在相當期間不 實,為黃聰明與上訴人
號 約 失效之抗 行使其權利,依特別情事 之證明書所承認。依約
1324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金 辯) 足以引起義務人之正當信 應給付相當於租金兩倍
任,以為債權人已不欲其 之違約金
履行義務時,基於誠信原
則,似不容任債權人仍主
張其權利。本件房屋一部
轉租之事實,果發生於黃
聰明之父黃志平承租期
間,且為被上訴人所明
知,而長期含默,不為異
議,直至黃聰明繼續承租
時,猶無異詞。似此情形,
是否已足引起黃聰明之正
當信任,以為被上訴人已
不欲其履行義務?被上訴
人是否仍得行使其違約金
請求權?殊非無研究之餘地。
56. 61 年 度 租 所有物返 肯定有權利失效(誠信原 否定有權利失效之適用
台上字 佃 還請求權 則)之適用 上訴人轉租事實,固早
第 2400 爭 (被告未 在被上訴人明知轉租無效 已發生,被上訴人未主
號 議 提出權利 不得請求收回土地之情形 張無效請求各上訴人返
下,長期沉默不為行動, 還土地,祇不過怠於行
失效之抗
且每隔六年仍與承租人換 使權利,與請求權之拋
辯)
訂租約一次,似此行為, 棄,究屬有間。且上訴
顯已引起上訴人之正當信 人楊天其後仍一再與被
任,以為被上訴人當不欲 上訴人續約認有租賃關
使其履行義務,而今忽貫 係,被上訴人未主張無
澈其請求權之行使,致令 效請求各上訴人返還土
上訴人陷於窘境,其有違 地,與權利之不行使又
誠實信用原則,尤為明 有不同,亦不發生請求
顯。 權時效消滅問題。
57. 56 年 台 租 租賃土地 肯定有權利失效(權利濫 未論及權利失效與否
上字第 佃 交付請求 用或誠信原則)之適用 被上訴人種植果樹已有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25

失權之客體
總 類型
最高法院 (及被告有
編 (案 最高法院判決要旨 高等法院見解
判決字號 無提權利失
號 由)
效抗辯)
1708 號 爭 權(被告未 本件基本事實為:耕地承 十一年之久,現值亦在
判例 議 提出權利 租人【即上訴人】訴請出 二十萬元以上,…倘如
失效之抗 租人【即被上訴人】履行 上訴人請求除去地上物
辯) 出租人之義務,亦即拆屋 交還土地,被上訴人必
還地交付系爭耕地(蓋出 蒙重大之損失
租人曾於前案對承租人訴
請確認租賃權不存在敗訴
確定)
,將系爭耕地上出租
人建造之房屋拆除與種植
之果樹砍伐。最高法院結
論與高等法院相同,但理
由不同如下:查上訴人就
系爭地上雖非無租賃關
係,然於被上訴人未履行
出租人之義務,達十一年
之久,上訴人迄未行使其
租賃權或聲請為假處分以
保全強制執行,坐令被上
訴人在系爭地上建築房屋
種植果樹,耗資二十餘萬
元,始行起訴求命其除去
地上物交付土地核其情
形,雖非給付不能,然亦
係權利之濫用,有違誠信
原則
1326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Dieter Medicus(著),邵建東(譯)(2002)。《德國民法總論》。台北:
元 照 。 ( Dieter Medicus [Auth.], Jian-Dong Shao [Trans.]. [2002].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 Ein Lehrbuch. Taipei: Angle.)
Franz Wieacker(著),陳愛娥、黃建輝(譯)(2004)。《近代私法史:
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台北:五南。(Franz Wieacker [Auth.],
Ai-Er Chen, & Jiann-Huei Hwang [Trans.]. [2004]. 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deutschen
Entwicklung. Taipei: Wu-Nan.)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1996)。《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Karl Larenz [Auth.], Ai-Er Chen [Trans.]. [1996].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Taipei: Wu-Nan.)
王澤鑑(1983)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
,7 版。台北:自刊。
(Tze-Chien
Wang [1983]. Theories and judicial cases of civil law [7th ed., Vol. I].
Taipei: Author.)
吳從周(2007)。《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一)》。台北:一品。(Chung-Jau
Wu [2007]. Jurisprudence and method in civil law Ⅰ. Taipei: Yi-Pin.)
--------(2007)。《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三)》。台北:一品。(Chung-Jau
Wu [2007]. Jurisprudence and method in civil law Ⅲ. Taipei: Yi-Pin.)
--------(2008)。〈債權物權化、推定租賃關係與誠信原則:最高法院 95
年度第十六次民事庭會決議評釋〉,《台灣法學雜誌》,111 期,頁 1-25。
(Chung-Jau Wu [2008]. Reified contract, presumed lease, and the doctrine
of good faith: Comments on Supreme Court resolution of the 16th civil
panels conference of 2006. Taiwan Law Journal, 111, 1-25.)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27

--------(2010)。〈時效抗辯、法律感覺與誠信原則:評最高法院 96 年度
台上字第 2250 號及其後續之判決發展〉,《月旦裁判時報》,1 期,
頁 90-96。
(Chung-Jau Wu [2010]. Temporis exception, sense of justice, and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Comments on Supreme Court
96-Tai-Shang-Tzu-2250 decision and its further developments. Court Case
Times, 1, 90-96.)
吳謹瑜(2011)。〈所有權行使與權利濫用:以土地受讓人受讓前知悉房屋
存在嗣後訴請拆屋還地的問題為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8 期,
頁 43-110。(Jiin-Yu Wu [2011]. Ownership prote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on of abuse of rights. Taipei University Law Review, 78, 43-110.)
李介民(2002)。〈租稅法上權利失效〉,《東海大學法學研究》,17 期,
頁 43-80。(Chieh-Min Lee [2002]. The “Verwirkung” in tax law.
Tunghai University Law Review, 17, 43-80.)
林誠二(2001)。〈再論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機能〉,《台
,22 期,頁 36-61。
灣本土法學雜誌》 (Chen-Erh Lin [2001]. The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s of the principles of good faith and prohibition of abuse of
rights. Taiwan Law Journal, 22, 36-61.)
--------(2005)。《民法問題與實例解析(第一冊)》。台北:瑞興。(Chen-Erh
Lin [2005].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cases regarding civil law Ⅰ. Taipei:
Ruei Sing.)
姚志明(2003)。《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台北:元照。(Chih-Ming
Jau [2004]. The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subordinated
obligations. Taipei: Angle.)
陳聰富(2008)。〈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104 期,
頁 1-60。(Tsung-Fu Chen [2008].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and good faith. Chengchi Law Review, 104, 1-60.)
黃立(2006)。《民法債編總論》,修正 3 版。台北:元照。(Li Hwang [2006].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obligations [3rd Rev. ed.]. Taipei: Angle.)
1328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黃國昌(等)(2012)。〈關於「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抗辯之審理」〉,收於:
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八)》,頁
347-428。台北:元照。(Kuo-Chang Huang et al. [2012]. The adjud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In Conference on civil procedure law [Ed.],
The research on civil procedure law [Vol. XVIII, pp. 347-428]. Taipei:
Angle.)
詹森林(2011)
。〈標的物有瑕疵時,買受人不完全給付解除權之權利失效〉,
《法令月刊》,62 卷 4 期,頁 1-18。(Sheng-Lin Jan [2011]. The forfeiture
of the right to rescind a sales contract due to incomplete performance. The
Law Monthly, 62[4], 1-18.)
謝在全(2010)。《民法物權論(上)》,修正 5 版。台北:自刊。(Tsay-Chuan
Hsieh [2010]. Property law of civil code [5th ed., Vol. Ⅰ]. Taipei: Author.)

二、德文部分

Birr, C. (2006). Verjährung und Verwirkung (2. Aufl.). Berlin: E. Schmidt.


Gursky, K.-H. (2008). § 902. In K.-H. Gursky (Hrsg.), J. von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Neubearbeitung , §§ 883-902). Berlin: de Gruyter.
Haferkamp, H.-P. (2007). § 242. In M. Schmoeckel/J. Rückert/R. Zimmermann
(Hrsg.), Historisch-kritischer Kommentar zum BGB (Schuldrecht AT).
Tübingen: Mohr Siebeck.
Heinrichs, H. (2002). §242. In P. Bassenge et al. (Hrsg.). Palandt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 (61. Aufl., §§ 1-307). München: C. H. Beck.
Henrich, W. (2011). § 197. In H. G. Bamberger/H. Roth (Hrsg.),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3. Aufl., Bd. I). München: C. H. Beck.
Hohloch, G. (2011). § 242. In H.-P. Westermann/B. Grunewald/G.
Maier-Reimer (Hrsg.), Erman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13. Aufl., Bd. I).
Köln: Schmidt.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29

Krämer, K. (1964). Die Verwirkung von Rechten unter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Steuerrechts. Gießen: Chemoprint.
Krebs, P. (2005). § 242. In B. Dauner-Lieb (Hrsg.), AnwaltKommentar BGB (Bd.
2.). Bonn: Deutscher Anwaltverlag.
Larenz, K. (1992).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Studienausgabe) (2.
Aufl.). Berlin: Springer.
Larenz, K./Wolf, M. (2004). Allgemeiner Teil des deutschen Bürgerlichen
Rechts (9. Aufl.). München: C. H. Beck.
Leenen, D. (1971). Typus und Rechtsfindung. Berlin: Duncker and Humblot.
Looschelders, D./Olzen, D. (2005). § 242. In D. Looschelders/D. Olzen/G.
Schiemann (Hrsg.), J. von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Neubearbeitung
2005, Einl zu §§ 241 ff, §§ 241-243, §§242). Berlin : Sellier : de Gruyter.
Mansel, H.-P. (2011). § 242. In O. Jauernig/C. Berger/H.-P. Mansel./A.
Stadler/R. Stürner/A. Teichmann (Hrs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Mit
Allgemeinem Gleichbehandlungsgesetz: Kommentar (14. Aufl.). München:
C. H. Beck.
Mühl, O. (1956). Treu und Glauben im Sachenrecht. Neue Juristische
Wochenschrift, 1956, 1657-1662.
Pfeiffer, T. (2008). § 242. In M. Herberger/M. Junker (Hrsg.). Juris
PraxisKommentar BGB (4. Aufl., Bd. 2.1). Saarbrücken: Juris.
Roth, G. (2007). § 242. In W. Krüger (Hrsg.),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5. Aufl., Bd. 2). München: C. H. Beck.
Schmidt-Kessel, M. (2012). § 242. In H. Prütting/G. Wegen/G. Weinreich
(Hrsg.), BGB: Kommentar (7. Aufl., §§ 241-248). Köln: Luchterhand.
Siebert, W. (1934). Verwirkung und Unzulässigkeit der Rechtsausübung.
Marburg: Elwert.
1330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Teichmann, A. (1990). § 242. In W. Siebert/J. F. Baur (Hrs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 (12. Aufl., Bd. 2, §§ 241-248). München: C. H. Beck.
Teubner, G. (1980). § 242. In R. v. Wassermann (Hrsg.), Alternativ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2. Aufl., Bd. 2.). Neuwied: Luchterhand.
Olshausen, E. v. (1983). Die verwechselten Grundstücke oder: §242 BGB im
Sachenrecht, Juristen Zeitung, 1983, 288-291.
民法上「權利失效理論」之繼受與發展:以拆屋還地之類型為中心 1331

The Re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rfeiture (Verwirkung)


Theory” in the Civil Law: Focus on the Cases of Claims for
Removal and Restitution on Real Property

Chung-Jau Wu

Abstract

Forfeiture (Verwirkung) originates from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liance interest, and it has become a secondary type of abuse of
rights. It’s a system which is typically cultivated by the German judge-made law
and has gone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From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law studies, it has been accepted in Taiwan’s
judicial practices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The legal policy of forfeiture is aimed to correct the strictness of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in which the period is too long, and to be a "special remedy as a last
resort". With its "exceptional character", forfeiture should be applied only in
exceptional cases in order not to make the system of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useless. However, this regard has been ignored by Taiwan's cour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 objects of forfeiture include all rights
in the private law, it should not be applied to the right of claim on registered real
property und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aiwanese law. It is to avoid the erosion to the
right of property, and not to destroy the binding effect of interpretations No.107
and No.164 of Justice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which have emphasized that
the rules of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should not be applied to the right of claim on
registered real property.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s,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decisions of the Supreme Court, which have recognized the application of
forfeiture to the right of claim in an excessively wide range and have resulted in
the unjust loss of property owners.


Assistant Professor, College of La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E-mail: wucjj2@ntu.edu.tw
1332 臺大法學論叢第 42 卷第 4 期

Keywords: forfeiture(Verwirkung), extinctive prescription, good faith, abuse


of rights, protection of reliance interest, claim for restitution,
claim for remova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