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DOI :

10.
163
90/j.cnki.issn1
672-
039
3.1
998.
06.
013
法 商 研 究 1998年第6期(总第68期)

法学专论

隐名合伙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刘 黎 明

一般而言‚合伙为二人以上相约出资‚经营共同事业‚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合同。① 合伙
企业正是以合伙为纽带而产生的一种商事组织。在英美法系‚合伙有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之
分‚而在大陆法系‚合伙则有出名合伙与隐名合伙之别。笔者认为‚普通合伙、出名合伙为典型
合伙‚而有限合伙与隐名合伙则为非典型合伙。在典型合伙中‚合伙人之责任形式为无限的连
带责任;在非典型合伙中‚合伙人之责任形式则是有限的。
我们知道‚隐名合伙(Dormant Partnership)是合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西方‚尤其是
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对隐名合伙均有明文规定。② 我国于1997年2月23日颁布了《
中华人民
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同年8月1日生效)‚但该法没有明确规定隐名合伙。而《
民法通则》及最
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最高
高人民法院《
意见》)之中是否规定或解释了隐名合伙‚学术界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不揣冒昧‚试对隐
法《
名合伙作如下探讨。

一、隐名合伙的特质


法国民法典》第1871条规定:
“合伙人得约定不进行注册登记。在此种情况下‚合伙被称
为‘隐名合伙’。此种合伙并非法人‚亦无需经公告。此种合伙得以一切方式证明。
”德国法、日
本法也有类似的规定‚不过它们是规定在商法典之中。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00条规定:
“称隐名合伙者‚谓当事人约定‚一方对于他方所经营的事业出资‚而分受其营业所生之利益‚
”③
及分担其所生损失之契约。
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隐名合伙作了规定‚但人们对隐名合伙的概念、实质、法律
地位却存在分歧。④ 我国学术界对隐名合伙也存在着各种认识和解释‚主要观点有:
其一‚隐名合伙就是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对他方所经营的事业出资而分受其利益的契约。
营业的一方称为出名营业人‚出资一方称为稳名合伙人。⑤
其二‚隐名合伙‚是指双方当事人以订立契约的方式约定一方对他方所经营的事业进行投
资‚分享利益‚并在出资的限度内分担损失的法律行为。这是投资人不愿公开露面和负担无限

● 刘黎明 中南政法学院 讲师 (湖北武汉 4 30074)
① 参见梁慧星主编: 《
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19页。
② 参见《法国民法典》第1871~1873条。
③ 林纪东等:《新编六法参照法令判解全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改订版‚第170页。
④ 参见史尚宽: 《
债法各论》‚1981年版‚第707页。
⑤ 参见江平:《西方国家民商法概要》‚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页。

·55·
责任时所采取的企业经营方式‚契约当事人一方称稳名合伙人‚他方称出名合伙人。⑥
其三‚隐名合伙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对他方所经营的事业出资并分享利益。该出资
划入经营者名下‚由经营者支配‚出资者仅以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⑦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隐名合伙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和界定。尽管三者表
述不同‚但是在其进一步的阐述中却都勾勒出了隐名合伙区别于普通合伙的一些重要的法律
特征。
(一)隐名合伙为诺成契约和不要式契约
隐名合伙契约的成立‚各国或地区法律特别规定‚解释上依当事人之合意即可‚既无待于
履行出资‚亦无须作成书面文件‚因此属于诺成性不要式契约。⑧
(二)隐名合伙当事人为隐名合伙人和出名营业人
1∙出名营业人。所谓出名营业人是指在隐名合伙中‚将隐名合伙人之出资以自己名义经
营事业的一方当事人。在隐名合伙下‚当事人是否均以商人(尤其对出名营业人之资格或身
份)为限‚各国或地区之立法有多种主张‚有为积极规定的‚如南美各国商法是;有仅限于出名
营业人须为商人‚而隐名合伙人则否者‚如德、日商法是(至少在解释上主张出名营业人须为商
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则不加限制‚只须为营业却不论双方当事人是否为商人。其是否为
自然人或为法人‚为单独之营业人或为合伙‚在所不问。所经营之事业是否为商业‚不必介意‚
唯必须以之营利。至于隐名合伙契约是订立于营业开始以前抑或在其后‚无关紧要。尽管出
名营业人必须为营业人‚但隐名合伙契约不必及于营业全部‚就营业之一部‚亦不妨碍成立隐
名合伙契约。⑨
2∙隐名合伙人。所谓隐名合伙人是指在隐名合伙中‚依约定对于他方所营事业投资‚并
受损益之分配的一方当事人。隐名合伙人之资格‚并无限制‚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商人或非
商人。行为能力之有无‚在所不问。
(三)隐名合伙为双务有偿契约
在隐名合伙中‚隐名合伙人负出资义务‚出名营业人负营业义务和分派营业利益义务‚双
方互负债务‚而且互为对价‚因此为双务有偿契约。隐名合伙人出资‚意在分享利益并承担一
定损失。出资而不分享利益‚或出资而不分担损失‚是为狮子合伙。〇
0
1

二、隐名合伙与其它类似契约之比较

隐名合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合伙‚作为一种独立的有名契约‚〇
1
有别于合伙(普通合
伙)、有限合伙(或两合公司)、〇
2
1
临时合伙、消费借贷、雇佣契约‚但又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由
于相似性容易掩盖差异性‚在现实中极易造成混淆‚因此辨析其不同之处是必要的。兹分别比
较如下。

⑥ 参见梁建达:《外国民商法原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⑦ 参见漆多俊主编: 《
中国经济组织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43页。
⑧ 参见郑玉波:《民法概要》‚台湾“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编印‚1975年重版‚第142页;欧阳经宇:《民法债编各论》‚
台湾汉林出版社1978年版‚第275页。
⑨ 参见前引欧阳经宇书‚ 第274页;前引史尚宽书‚第708页。
0 参见《
1
〇 意大利民法典》‚中译本‚费安玲、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1页。
1 参见前引史尚宽书‚
〇 第711~712页。
2 参见 [德 ]罗伯特·霍恩、
1
〇 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中译本‚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第261页。学者多认为有限合伙与两合公司系指同一事物‚而笔者认为两者不相等同‚即两合公司为法人‚而有限合
伙为非法人。

·56·
(一)与普通合伙比较
隐名合伙与普通合伙均为契约‚但前者为出名营业人之单独营业‚隐名合伙人出资的财产
权让渡于出名营业人;而后者则为合伙人之共同营业‚合伙财产为合伙人之共同共有。隐名合
伙人不显名于登记‚原则上对于出名营业人之债权人不直接负责;而普通合伙之合伙人均显名
20人
于登记‚对合伙之债权人各直接负责。普通合伙之当事人可以为数人(一般为2人以上‚
以下)‚而隐名合伙则限于两当事人。
(二)与有限合伙比较
在有限合伙中‚至少须有一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负无限连带责任)‚同时至少须有一合伙
人为有限合伙人(负有限责任)。换言之‚有限合伙是包括一名或数名普通合伙人和一名或数
名有限合伙人的一种商事组织。有限合伙是来自英美法系的概念‚而隐名合伙则主要还是大
陆法系的概念。当然‚英美法系中也有隐名合伙人的概念‚〇
3
1
相应地‚在大陆法系中也存在有
限合伙的规定‚如德国。〇
4
1

1∙类似之处。(1)有限合伙人与隐名合伙人‚对合伙商号之债务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
限责任‚其相对一方即普通合伙人与出名营业人则要承担无限责任。(2)有限合伙人与隐名合
伙人无权参与合伙之经营管理‚并无权约束合伙‚即对合伙事务没有表决权‚无权对外代表合
伙。若以自己名义与他人缔约‚则须单独承担责任。(3)有限合伙人与隐名合伙人均对合伙事
业享有监督权、建议权及利益分享权‚亦即除了分享利益外‚有权亲自或委托其代表查阅合伙
帐册、查询合伙经营的业务状况及其前景‚并据此提出建议。(4)有限合伙人或隐名合伙人转
让其合伙之份额‚须经普通合伙人或出名营业人同意;而任何人被接纳为新合伙人的‚却无须
征得有限合伙人或隐名合伙人之同意。(5)有限合伙人与隐名合伙人‚不因其死亡、破产或丧
失常智而引起合伙商事散伙‚但我国台湾地区例外。而普通合伙人与出名营业人之死亡、破产
或丧失常智等则往往是导致合伙商号散伙的重要原因。(6)合伙解散时‚其各项事务应由普通
合伙人或出名合伙人予以清理‚而有限合伙人或隐名合伙人则无权参与‚只能等待分配剩余财
产。
2∙不同之处。(1)隐名合伙人必须以金钱为出资内容‚不得以信用、劳务出资‚而有限合
伙人之出资构成不受法律限制。(2)隐名合伙勿须登记而仅以当事人之间之契约即告成立‚而
有限合伙则必须登记。(3)隐名合伙是作为隐名合伙人的出资者与商事企业(独资企业、合伙
或公司)业主之间的一种契约。出资者并不因这种契约而成为商人及企业财产的共有人‚也不
从企业财产的增值中取得一份。而有限合伙则是一种合伙组织形式‚而且有限合伙人与普通
合伙人同是合伙财产的共有人‚因此他们可以参与分享任何内部财产的增值。〇
5
1
(4)有限合伙
只存在于合伙商号之中‚而隐名合伙则可能发生在独资商号中‚如经营人为一人时‚对外界而
言就是独资商号。(5)如隐名合伙的期限未经确定时‚隐名合伙人有权通知合伙人解散合伙‚
而有限合伙人则无此权利。
(三)与临时合伙比较
所谓临时合伙是指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临时性目的而出资缔结的契约。其对外表现为合

3 参见曾如柏:
1
〇 《 商事法大纲》‚台湾正中书局1972年版‚第28页‚转引自高富平、苏号朋、刘智慧:《合伙企业法原理与
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4 参见前引 [德 ]罗伯特·霍恩等书‚
1
〇 第273~276页。
5 参见前引 [德 ]罗伯特·霍恩等书‚
1
〇 第276页。

·57·
伙商号和独资商号(或一个事业)。在后一种表现中‚出资人可能为他人之商行为而出资‚也可
能为他人之非商行为而出资。
不论临时合伙是合伙商号‚抑或独资商号‚其缔约目的是临时性的。这一点是区别于隐名
合伙之连续性、一般性的关键所在。
(四)与消费借贷比较
按大陆法系之分类‚借贷分为使用借贷与消费借贷。从隐名合伙人只负出资义务而不参
与营业活动这点上看‚它类似于消费借贷关系中的贷与人(出借人)。然而两者的区别是很大
的‚表现为:
1∙消费借贷是要物契约‚即出借人将物之所有权移转于借用人之后始生效力;隐名合伙
契约为诺成契约‚即一俟当事人意思联络而生合意即生效。
2∙消费借贷为单务契约‚即借用人负返还义务‚出租人不付交付义务;隐名合伙契约为双
务契约‚如前所述。
3.消费借贷中‚出借人之给付没有目的要求‚唯借用人应返还同种同等同量之物;隐名合
伙中‚出资人之给付以他方营业为目的‚营业人仅返还相等于出资额之价款即可。
4∙出借人依约享受确定的利息‚而隐名合伙人仅依约分享利润。
5∙出借人对借用人之其他债务不承担风险‚其风险仅为借用人支付不能(无力偿还);隐
名合伙人不仅要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损失‚还要冒出资减少或出资全部损失的风险。
6∙隐名合伙人享有监督权‚而出借人无此权利。
(五)与雇佣契约比较
1∙营业者定期向出资人分配利益‚那么该营业者为隐名合伙之出名营业人‚出资人为隐
名合伙人;反之若营业者受领薪金或者受领薪金并分得利益‚则可判断为雇佣关系存在。
2∙营业主权完全握于营业者‚仅参考性听取出资人之建议‚是为隐名合伙;若营业者对出
资人唯命是从‚使自己处于消极被动从属状况者‚为雇佣关系。

三、隐名合伙之立法例

世界各国各地区‚对合伙、隐名合伙之性质、地位、特征之理解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之法系
有不同的作法‚即使在同一法系中的不同国家也存在分歧。这种差异性正好也显示了多样性。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发现其共同之处。
(一)大陆法系的作法
1∙法国。在大陆法系‚合伙一般分为民事(民用)合伙与商事(商用)合伙两大类。在民商
分立的法国‚隐名合伙被安排在民法典之中‚不过这是1978年民法典再次修改后才增加的新
的一章‚最初并没有在法律上确立隐名合伙的地位。显然‚法国人宁肯将法律上的人只分为自
然人和法人‚〇
6
1
而不愿承认所谓第三主体。为了迎合法律上的人的两分法‚法国的法律还赋
予商事合伙以法人资格‚〇
7
1
而隐名合伙例外‚这是因为它只是简单的民事契约‚而不是复杂的
商事人合。因此‚法国的商法典排斥了隐名合伙。
2∙德国。《
德国商法典》第335~342条专门规定了隐名合伙。德国也有民事合伙与商事
合伙的观念‚民事合伙立于民法典‚商事合伙编于商法典。德国商法典中依次规定了普通商事

〇 实际上‚
6
1 法国民法典中未用“法人”一词‚而是用“公益事业”、“公共团体”等表示法人。参见前引江平书‚第43页。
7 参见《
1
〇 法国民法典》第1842条。该条是1978年修改民法典后增加的。

·58·
合伙、有限合伙与隐名合伙。将隐名合伙置于商法典的独特立法风格‚无疑开创了商法典立法
的先河。如果说法国的民法典、商法典是对以往人类法律文化的伟大总结和发展的话‚那么德
国的民法典、商法典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20世纪乃至以后的展望与鸟瞰。
3∙日本。日本称隐名合伙为匿名组合。从安排上讲‚日本是学习德国的作法‚将匿名组
合编入商法典之中。
4∙我国台湾地区。从很大程度上看‚其法律是德国化的‚但是隐名合伙则像法国一样安
排在“民法典”中。
(二)英美法系的作法
1∙英国。在1907年以前‚英国法院是不承认隐名合伙这种合伙形式的‚直到1907年英
有限合伙法》‚隐名合伙才正式被承认。〇
国颁布了《 8
1
它与两合公司一起统称有限合伙。英美
法系的法律迥异于大陆法系‚其法律渊源主要是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普通合伙法和有限
合伙法就属于制定法‚但这决非商法典之一部分。因为英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民法典和商法
典。
2∙美国。美国承袭了英国的法律传统‚制定了《 统一有限合伙法》。但这
统一合伙法》和《
两者亦绝非《
统一商法典》的特别法或构成部分。《统一商法典》并非大陆法系意义上的商法
典‚它只是以买卖为中心的商业规范。美国的立法对合伙人的分类与众不同:(1)普通合伙人
(General partners)与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2)名义合伙人(Nominal partners);(3)不
参与经营的合伙人(Silent partners);(4) 隐名合伙人(Secret partners);(5) 不活跃的合伙人
(Dormant partners)。〇
9
1
笔者认为‚只有(5)才是与本文所涉的隐名合伙人同义‚而 Secret part-
ners 应译为“秘密合伙人”。
总之‚各国或地区都采取了不同的立法形式对隐名合伙制度作出了规定‚这种立法形式的
多样化和差异性是由各国或地区之实情和法律传统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各国或地区均较好
地将隐名合伙与其他法律制度相配合、相协调。
(三)在我国现行法中寻找隐名合伙
1∙在《
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寻找。我国《
民法通则》对个人合伙和团体合伙分
别作了规定。前者列入第二章公民(自然人)第五节‚后者列入第三章法人第四节‚立法称为联
营。这种立法上造成的分化的结果‚是由于一种“动辄问资格的思维模式”导致的。〇
0
2
这样‚合
伙被分为:个人合伙(在自然人之间适用‚但外国人除外);法人联营(中国法人之间);家庭合伙
(个体工商户之间或农村承包经营者之间);中外合作经营的合伙企业(专门由《
中外合作经营
企业法》调整‚中方合伙人为法人或经济组织‚外方合伙人为法人、经济组织和自然人‚中国的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合伙人为私营企业主)。
自然人没有资格);私营合伙企业(适用《
虽然中国的合伙形式很多‚但是其划分标准并非以责任形式来衡量‚而是以所有制、身份
来划分的。而且有一点很明确‚合伙人必须参与经营‚除法人联营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可能是
有限合伙之外‚其余之合伙责任均为无限责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约定参加盈余分配‚约定承担亏损‚但不参与
合伙经营或共同劳动的合伙‚却大量存在。这些合伙所引起的纠纷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重

〇 参见前引江平书‚
8
1 第242页。
9 参见罗俊明:
1
〇 《美国民商法与冲突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0 参见全国人大财经委编:
2
〇 《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热点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59·
意见》第46条规定:
视。于是最高法《 “公民按照协议提供资金或实物‚并约定参与合伙盈余分
配‚但不参与合伙经营、劳动的‚或者提供技术性劳务而不是提供资金、实物‚但约定参与盈余
”这一司法解释对解决现实中的纠纷‚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
分配的‚视为合伙人。
解释这一司法解释呢?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认为‚它已经确认了隐名合伙的合法地位;一种
认为‚它并未确认隐名合伙的合法地位。
意见》第46条之规定‚确实具备了隐名合伙人不参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显然‚最高法《
与合伙经营但参与盈余分配等法律特征‚甚至突破了国外法律规定的隐名合伙人只可投入金
钱的限制‚扩大到可以提供技术性劳务。孤立地研究这条规定‚的确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
意见》的第47条(全体合伙人对合伙经营的亏损额‚对外
的法律解释。但是‚倘若我们把它与《
应当负连带责任‚……)以及第48条(只提供技术性劳务‚不提供资金、实物的合伙人‚对于合
伙经营的亏损额‚对外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司法
解释中的合伙人仍然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普通合伙人‚并非有限合伙人‚更不是隐名合伙
人。换言之‚该司法解释显然不符合确认隐名合伙人对合伙事业之债务仅负有限责任这一重
要法律特征。
综上所述‚我国《
民法通则》以及有关司法解释关于合伙的规定‚均未确认隐名合伙制度‚
甚至是排斥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以下
合伙企业法》有关规定及其相关立法背景分析。《
合伙企业法》)已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1997年2月23日通过‚自
简称《
1997年8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2条规定:
“本法所称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
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
” 第5条规定:“ 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
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有限责任’字样。
”第8条第1款规定:
“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

根据这些规定‚我们知道‚该法排斥了有限合伙‚也没有规定隐名合伙。

民法通则》等一系列80年代的立法没有确立隐名合伙‚笔者认为‚情有可原‚因为那时还
未实行市场经济的体制。而晚至去年才出台的《合伙企业法》为什么仍未确立隐名合伙制度
呢?恐怕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纵观全球‚有关合伙之立法无外乎两种思路:第一是确立合伙
契约制度‚其立足点是契约(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旨在调整所有合伙关系‚形成一部规范合
伙人之间以及合伙人与第三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法;第二是确立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其出发点是
主体‚旨在规范以合伙契约为基础的营利性组织‚主要是从便利合伙企业与外界交易‚维护交
易安全的角度加以规范。我国《
合伙企业法》即采第二种立法思路‚走的是依主体立法的道路。
我们知道‚契约法是行为规范‚交易规则‚当事人之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可充分体现‚而依
主体立法道路产生的主体性合伙企业法‚则首先是组织规范‚然后才是行为规范。在契约法之
中‚任意规范居多‚给予当事人更多的选择‚以体现自由原则‚而组织法则更多地是强制规范‚
投资者或经营者受到的约束较多‚同时更多地体现政府干预(管理)。隐名合伙实质上是一种
合伙企业法》走的是主体立法的路子‚〇
契约‚体现的是一种债的关系。而我国《 1
2
并且在《
合伙
企业法(草案)》通过前删去了有限合伙一章‚〇
2
这样就决定了《合伙企业法》不可能容纳隐名
合伙契约和隐名合伙人。

〇 参见前引全国人大财经委编书‚
1
2 第45页。
2 参见徐景和、
〇 刘淑强主编:《
<合伙企业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60·
四、关于确立我国隐名合伙的立法思考

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未规定隐名合伙制度‚那么‚我国是否应该确立该制度呢?怎样确立
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应该确立隐名合伙制度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在其法律中规定了隐名合伙制度‚尤其在市场经济发达、成熟的
国家、地区‚隐名合伙存在的合理性和好处无疑早已被证实。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却大大滞
后了。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确立隐名合伙制度‚这是因为:
1∙确立隐名合伙制度有利于将一部分闲散资金吸引到一个新的投资领域。一般来说‚普
通合伙一方面要求合伙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合伙人亲力亲为‚亲自
投入精力和时间。而许多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工作环境的影响‚不能或不愿亲自参加
经营管理‚因此也就不能入伙。另外普通合伙的连带无限责任风险太大。因此隐名合伙可为
一些愿意直接投资的人提供方便并消除顾虑。
2∙确立隐名合伙制度有利于规范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
护第三人。确立隐名合伙可以厘清混淆的法律关系‚避免或减少投资纠纷‚维护交易安全。
3∙确立隐名合伙制度有利于解决司法中的疑难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隐名合伙纠纷日益
增多‚而我国没有确立隐名合伙制度‚导致纠纷的司法解决无法可依‚随意性大。若建立起隐
名合伙制度‚应当可以克服当前这种就同一性质之纠纷而产生两种不同判决结果(不合法理
的)的不正常现象‚切实保护作为隐名合伙人的投资者的合法权利。
(二)我国隐名合伙制度立法模式选择
现行法律尚未确立隐名合伙制度‚法学界一再有呼吁确立者。那么‚我国应选择怎样的模
式呢?立法作如何安排呢?笔者主张如下:
1∙在《
统一合同法》中确立。既然认为《
合伙企业法》是一种确立市场主体的法律‚而隐名
合伙实质上是一种契约‚那么将隐名合伙契约制度安排在《统一合同法》之中是完全可以的。

统一合同法》是将来《
民法典》的一部分‚如果颁布《
统一合同法》并在其中确立隐名合伙制度‚
那么这种确认的方式与法国、我国台湾地区相同。
2∙在《
统一商法典》中确认。这一主张似有冒昧。从目前我国立法现状看‚涉及商法之立
公司法》、《
法已颁布的有《 合伙企业法》、《
破产法》、《
票据法》、《
保险法》、《
海商法》等‚拟颁布的
有《
独资企业法》等。这些单行特别法之颁布很像英美法系的作法‚与大陆法系的传统不符。
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将来制定一部《
统一商法典》的可能性。若出现这种结果并将隐名合伙确立
于其中‚那么可以看做是以德国、日本、瑞士模式确立隐名合伙。
3∙在《
有限合伙法》中确认隐名合伙。按照英美法系的立法模式‚将《
合伙法》分为《普通
合伙法》与《
有限合伙法》两部‚由《
普通合伙法》规范单纯的传统的典型合伙‚由《
有限合伙法》
规范复杂的发达的非典型合伙‚将隐名合伙这种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契约‚规制于《
有限合伙
法》之中‚让人们感到放心。

五、余论

也许‚有关隐名合伙的问题‚在外国法学界中是个陈旧的话题‚甚至是一个没有讨论意义
或研究价值的问题。然而‚在我国的生活中存在着隐名合伙现象‚而法律未能提供规范‚司法
·61·
解释又产生歧义从而导致学理上的不同解释。引起人们讨论隐名合伙的原因‚除了实践中出
现的现象‚还有《 民法通则》第35条第2
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流行的研究是从《
“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款的规定开始的。该款规定: ”正
意见》第46条的司法解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是这个“除外”留下了空白条款‚再加上最高法《
就产生了我国法律“不否认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法律另有规定” 的“规
“除外”条款的生效条件还不具备‚因此依据这一条款认定我国法律规定了隐名
定”并未诞生‚
合伙是不能成立的。〇
3
2

民法通则》第35条第2
在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问题‚即讨论隐名合伙问题不可以联系《
款。因为‚从债的分类上看‚以债的主体分类可分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所以连带责任相对
应的应该是按份责任。〇
4
2
因此‚该条所谓“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就是学理上说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空白条款‚应对其相应地解释为“按份之债”。
的连带之债。那么‚
而将之解释为“有限责任”是偷换概念‚亦即将“连带责任”偷换为“无限责任”‚并由此推导出相
应的“有限责任”‚这是错误的。投资者的责任形式是不能与债的分类相混淆的‚两者不可通
意见》第46条与《
约‚更不可对换。因此‚那种将最高法《 民法通则》第35条第2款相加起来考
察‚并由此推导出我国已确立隐名合伙的合法地位的观点‚〇
5
2
更是不能成立。
尽管立法尚未确认隐名合伙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实生活中却确实存在着隐名合伙。合伙‚
这种古老的契约形式或经营形态‚不仅存在着法律上的合伙‚而且还存在着事实上的合伙。〇
6
2

而事实上之隐名合伙也就大量地隐藏在事实上的合伙之中。
面对法律规范的缺乏‚面对司法中之困惑‚笔者所能够做的就是慎重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力求寻找合理解释并乘机求教于学者同仁。

责任编辑 翟中鞠


3
2参见前引高富平等书‚第93页。
4
2
〇参见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2页。
5
2
〇参见康守玉:《论隐名合伙》‚曹登润:《论隐名合伙》‚转引自前引高富平等书‚第92页。
6
2
〇参见方流芳:《论事实上存在的合伙》‚转引自前引全国人大财经委编书‚第80~102页;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
例研究》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20页。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