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评论-翟东升-谈读书

翟东升观点:
1. 读书要跨学科

同时阅读不同学科背景的著名大家,就如同这些大家名人在我们眼前展开辩论,从而看出不同大家的
各自的局限。

2. 多读难读的书,烧脑的书

我读本科硕士的时候,经常在人民大学的图书馆里翻书,翻翻目录,看看前言和结论。如果你发现手
头的书读起来很轻松,那说明这位作者的认知水平与你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你,那你就翻一翻前言导
论和结论就行了,最多化半小时,千万别在这类书上浪费太多时间。

我:绝大多数的书,只 看目录,看前言,看结论。半小时看完。其实,最好别看这种不烧脑的书。浪
费时间。

要想实质性提升你的思维水平,那就必须读那些让你挠头打瞌睡的大部头的书。你读书打瞌睡不是因
为你懒惰,而是因为你手中的书烧脑,读得快了容易大脑缺氧,就感觉困了。所以千万别因为读书犯
困而自卑自责,这只是说明你挑了本能提升你“内力”的好书而已。就好比你在健身房拿了个大哑铃
练,做不了几下动作就没劲了,那就对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因此而长肌肉。

我:看,烧脑,犯困的书。只有烧脑,锻炼大脑,挑战大脑,折磨大脑,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就像,
只有用更重的重量,锻炼肌肉,折磨肌肉,挑战肌肉,才能提升肌肉能力。

我读过的含金量比较高的书,通常读得都很慢,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两三周都读不完,因为你看几页就
会疲劳,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摸别的事情。我也不会因此而自责,因为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
保护机制,大脑的特定区域感到疲劳了,需要转移兴奋区域让自己获得休息而已。休息过来了,还得
继续读,读不太懂也得坚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不用百遍,这类书读多了,脑子里的“肌
肉”练得强大了,就好读了。

我:好书,往往读的慢。这就对了。坚持最重要。越烧脑,大脑越灵活。

其三,对于有志于学术生涯的硕士生博士生而言,“不动笔墨不看书”。我通常的做法是,如果是跟
我的研究有关的阅读,每打开一本书,我会准备好笔和巴掌大的黄色贴纸做笔记摘抄。书上有触动我
的段落,我会标示一下,然后把我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贴纸上,直接贴到书中相关位置上。读完整本
书之后,我才会打开电脑,建立一个单独的文档,写上书的作者和出版信息,然后按照页码,把需要
摘抄的内容敲进电脑;再另起一段,注明“翟:”,然后把贴纸上的内容敲进电脑里。这样,一本书
读完,我会积累下一个数千乃至一万多字的文档,其中一半是书中值得引用的文字,另一半是我自己
的所思所想。

我:读任何学习,学术有关的论文和书籍,都“不动笔墨不读书”。方法:先贴一段摘抄,再贴一段
自己的理解。

这个文档的整理工作太重要了,围绕同一个主题,有了十几本书和几十篇中英文论文的阅读、思考和
笔记作为基础,你就能很快攒出一篇质量交代得过去的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的大论文。我最快的时
候,两天就弄出一篇一万五千字的论文初稿,其实就是把之前做的笔记中,自己所思所想用恰当的结
构串联起来而已。

我:每天的学习,学术,都“做文档整理工作”。每天积累日常思考,最后,可以快速写成论文。
为什么看书的时候不在电脑上直接看电子版,记录的时候直接拷贝下来呢?也许别人可以这么做,但
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是,只要电脑手机在手边,我就容易分神,容易去网上瞎转。因为我为写东西搞
研究而读的书都不是令我爱不释手的书,有许多是让人心烦意乱大脑疲劳的书,必须有意识地平心静
气才能读完,所以我常常是把手机和电脑扔在家里,自己拿了书拿了纸和笔跑到咖啡厅里带上耳塞读
学术书。所以,我通常只读纸质书,论文也尽量打印出来再读,此为四。

我:如果感觉,电脑开着分神。就关电脑,断网,看纸质书或论文。

第五,上了大学之后,一定要学会带着怀疑和批判精神去读书。

19 岁时,大二的我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偏离了所在的国际政治专业,便跟着人大的几位搞证券研究的
老师做实习生,结果在 1996 至 1998 年的三年牛市中稳定地赔钱。什么叫牛市?那就是很多下岗职工
大爷大妈闭着眼瞎买也能挣钱的市场。直到发现老师们的账户也在稳定地赔钱之后,我才恍然大悟:
他们脑子和书本里关于资本市场的知识框架和底层逻辑很可能就是错的。那么如果他们并没有真知灼
见,为啥还要写书写论文编教材呢?我的答案是,为了评职称。

当我敢于猜测老师们的底层知识框架是错的之后,我就开始扔掉脚手架,自己从头琢磨这个市场的运
行逻辑。

我:找到人生和世界各处的底层逻辑错误,然后,我亲自修改为正确的底层逻辑。这就是研究的本质。
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改变世界。

生活到处都充满着底层逻辑错误。因此,一定时刻带着怀疑和批判精神,去读书,读论文,上课,做
作业。

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的底层逻辑,都会存在很多错误。就像,所有老师,所有研究人员,所有教授的底
层逻辑,都存在很多错误。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知识漏洞,谁也不是神仙,谁都不是万能的。
只是大多数看似自信地在工作和说话的人,看似非常自信的人,看似或者说上去是 100%相信自己的
想法的人。其实,他也有很多错误,他自己知道。他其实也不是很相信自己。但是,老师为了评职称,
可以写一堆逻辑错误的论文和书。大多数人,也都是为了赚钱,升职,成功,有影响力,说很多很多
独断和绝对的话。但其实,大多数都没有时间证实。又不是搞研究,谁有这个时间,保证每一句话都
科学。如果非要保证每一句话都科学,那就没时间真的工作,搞自己专业了。

比较幸运的是,后来我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间先后读了政治学理论、金融学和战略思想史等专业,期间
还选修了很多别的专业的课程,比如哲学、人类文化学、美学、传播学、财会学、企业管理和市场营
销等等领域的课程,用各个学科的主流知识来填充和修正我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框架,否则,光是自己
琢磨的野狐禅那也是不行的。

我:博士期间,选修别的专业的课程,补充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框架。数学,物理,工程学,经济学,
管理学,战略学,博弈论,哲学,批判性思维,传播学,美学,其他心理学课。就像查理芒格一样,
对每一个学科,读一本这个学科的框架的最精华的书,学到这个学科的思想本质,并把它用在对人生
各种事情的判断,分析,和决策上。

最后,我自己读书还有一个特点,读完了书很容易忘。我记得住的通常是这本书里有啥特别有启发的
观点。时间长了之后,连书名和是否真的深读过我都忘了。但是我自己提出的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和解
释框架,许多同事或者学生会提醒我,你这个想法是谁谁谁的原创但是被你篡改了,你那个观点似乎
有哪本书哪派人的影子。

李连杰演的电影里,张三丰临阵磨枪地教张无忌太极拳,学着学着徒弟忘了招了,师傅竟然说忘了招
才说明你学对了。我看书与之类似,常常是得其意而忘其言。我再输出的时候,就是我自己重新融合
创新的一套概念和逻辑了。我原本以为这是我的某种缺点,但是后来接触到一位一辈子研究智力的老
先生,他的说法是,记忆力是智力的基础部分,概括抽象能力、数字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
推理能力等等则是其中间部分,但高阶而且更稀缺的智力是创造性想象力,也就是能凭空想象出从未
有过之事物。

经过他这么一说,我就对自己边看边忘的毛病释然了,安慰自己:也许把心思花在记忆别人观点上,
反而会妨碍我自己的创造力,一个人习惯于考据功夫,专心于“我注六经”,就无法做到“六经注
我”了。

我:读完书就忘,很正常。连聪明的翟东升老师都这样。虽然书的具体内容会忘,但是,对书的理解,
不会忘。他最终会以你自己创造性的判断和分析方式,表达出来。记忆力是智力的基础,智力的上层
阶段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其花时间记忆别人的观点,不如应用自己的智力-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推理-
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做到“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