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年第 12 期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1.12.13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区域布局动态变迁与演化机理
凌 鹊

摘 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直接影响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从组织生态学理
论视角,以 1991—2020 年各省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测算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动态变迁发现,区域布局呈现分布空间广泛、集聚效应明
显,地区分布不均等特征,并且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偏移。回归分析表明,省域高等教育
基础、人均 GDP、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国家政策实施等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
学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区
域集群竞争与合作以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个体自我成长共同形成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
学区域布局的演化机理。中央、地方和高校层面要通力合作,以服务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战略为出发点,优化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高等教育国际化;演化机理

一、问题的提出 识其发展脉络,探究区域布局不均衡背后的影响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际化人才成为 素,为调整区域布局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基于组
现阶段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中外合 织生态学理论框架,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
作办学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引起了广泛 一个生态系统置于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组织与环境
关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可直观反映 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动态变迁过程就是组织与政治
高等教育空间分布及资源配置状况,关系高等教育 发展、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组织生态环境相适应
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截至 2020 年 12 月 30 日,经审 后所处的状态[7]。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
批机关批准且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有 动态变迁是特定时空下内外部驱动因素相互作用的
2 332 家 ,高 等 教 育 中 外 合 作 办 学 机 构 和 项 目 约 占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区域布局会出现不同的
90%,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布 态势。整体区域布局的演化机理既遵循教育布局变
局形态对于整个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而言具有重要影 革的普遍规律,也兼具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规律[8]。
响[1]。然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区域布局上还 因此,本研究首先描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
存在分布不均衡,差异突出等诸多问题[2]。在大力推 布局现状;其次,具体刻画布局的动态变迁;最后,利
行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厘清高等教育中外 用回归模型得出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从外部
合作办学区域布局之形态,对于进一步优化高等教 推动、内部驱动、协同作用等维度剖析高等教育中外
育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差异以及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协 合作办学布局动态变迁的演化机理,分析框架如图 1
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示。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更多关注的是中外 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现状及动
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的静态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 态变迁过程
和形态等主题[3-6]。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 (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现状
布局动态变迁及其演化机理则鲜有探讨。高等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布局主要是指不同层次、
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是一个动态变迁过程,通过 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区
描述其动态变迁图景并分析演化机理,可以深化认 域空间上的全面规划和设置安排[9]。在一定时期内,

77
2021 年第 12 期 中国高教研究

3. 地区分布不均,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高等
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布局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
东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占全国 63.08%,为西部
地区的 4.48 倍。这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合作办学数量
远多于西部地区。以全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数
量超过 50 个的省份为例,位于西部地区的仅有 2 个
省份,位于东部地区的多达 9 个省份。
(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动态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布局呈现出动态变
迁的趋势。其动态变迁的轨迹主要通过网络中心性
和拓扑图等指标表征。本研究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
图 1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变迁与演化机理分析架构
办学所在省份和外方合作者所在国家(地区)为网络节点、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会使区 中外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合作办学关系为连带构建合
域布局形成相应的阶段现状,本研究以教育部中外 作办学网络[10]。以 10 年为间隔分析 1991—2020 年
合作办学信息监管平台公布的信息为数据来源,数 间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动态变迁过程。
据检索时间截至 2020 年 12 月 30 日,共提取出 2 168 1. 中心性动态变迁。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描述整
份有效信息数据。通过对办学所在的省份和外方国 体网络的地理特征和空间效应。中心性是刻画单一
家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后发现,高等教育中外合 节点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程度[10]。本研究主要从度
作办学布局阶段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三类指标进行
1. 分布空间广泛,由点到面纵深发展。不管是 测量,指标越大,说明其在网络中的节点越多,中心
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的内 地位和中介地位越明显。表 1 显示了三个阶段高等
陆地区,仅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覆盖面来看, 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网络中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
遍及 28 个省份,除宁夏、青海、西藏等省份外,全国其 接近中心度三个指标排名前五的省份。
他省份地区均有分布,占全国内地省级行政单位总
表 1 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网络中心度指标排名前五的省份
数的 90.32%。
(见图 2) 中心度 序号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 上海(24) 江苏(114) 江苏(174)
2 黑龙江(8) 上海(83) 山东(138)
度数
3 北京(8) 河南(43) 浙江(121)
中心度
4 江苏(5) 北京(34) 湖北(113)
5 广东、辽宁、吉林(4) 浙江(34) 河南(96)
1 上海(127.24) 山东(337.03) 河南(169.58)
2 北京(73.83) 江苏(240.31) 广东(168.08)
中间
3 吉林(31.52) 浙江(176.81) 浙江(166.25)
中心度
4 江苏(27.52) 上海(160.48) 北京(111.63)
5 辽宁(19.09) 北京(157.25) 天津(91.17)
1 上海(140) 江苏(147) 河南(116)
2 辽宁(150) 浙江(149) 广东(122)
接近
3 广东(152) 北京(153) 浙江(122)
中心度
4 吉林(154) 山东(155) 山东(124)
图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分布情况 5 河北(156) 上海、广东(159) 江苏(126)

2. 集聚效应明显,省域资源差异严重分化。高 第一阶段数据显示,三类中心度指标中上海位
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虽然广泛分布于全 居首位,在此期间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
国各省份,但就单个省域而言,其数量规模并不相 项目达到 24 个,成为网络的中心节点。上海作为首
同,出现了明显的偏好。如有 12.65% 的项目和机构 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
分布在江苏省,9% 分布在浙江省,8.82% 分布在山东 吸引外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其发展
省,而甘肃仅占 0.24%。数量最多的江苏省(245 个) 中外合作办学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成为高等教
是甘肃省的 49 倍。这充分说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 育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早、办学数量、办学规模最丰
学的集聚效应明显,且主要集中在苏、浙、鲁等省份。 富的城市之一[11]。除上海外,排名靠前的还有辽宁、

78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年第 12 期

吉林以及黑龙江。黑龙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从
1995 年原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与英国伦敦南岸大
学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并与俄罗斯著名国立大学建立
了合作关系[12]。东北三省都充分发挥了与俄罗斯相
邻的地缘优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快。
从第二阶段数据来看,江苏在网络中的地位逐
步提高,跃居榜首,成为网络中第一核心省份。江苏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有效的政
策支持。2001 年江苏颁布《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
五”规划》明确要求“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特别是 图4 第二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拓扑图
鼓励职业资格证书的合作办学”;这个政策的提出既
遵循了国家规定的基本原则,又不囿于现有政策,为
江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发展和优先发展提
供了政策支持[13]。中心度排名前五的省份绝大多数
集中在东部沿海。江浙沪三省在三类指标中均排前
列,呈现高度集中态势。这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
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且受到经济因素
的影响较大。历经两个阶段的发展,区域布局不均
衡问题已十分凸显。
较之前两个阶段,第三阶段的指标呈现平稳持
续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在两类指标中
居于榜首,作为中部省份发展势头强劲。河南作为 图5 第三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拓扑图

六大国家级战略的实施者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 心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围绕形成的星形结构。
参与者,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态势较 第二阶段存在两个结构,包括以东部地区为中心的
好。在政策倾斜影响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 密集型星形结构和以中部地区为中心的分散型星形
展已经开始向中部转移,湖北等中部省份逐步跻身 结构。在此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开始由东部地区向
前五。 中部地区延伸扩展。第三阶段是以东部和中部为中
2. 拓扑图动态变迁。为更加清晰地判断区域布 心的两个星形结构,以及由韩国、马来西亚等与中西
局的动态变迁轨迹,本研究对合作网络矩阵数据进 部形成的网状结构。在网络结构中,外方合作国家(地区)
行处理,利用 Ucinet 软件中 NetDraw 功能,建立反映 不再仅以欧美国家为主体,开始辐射到东南亚等国
中外合作办学网络变迁拓扑图。首先,过滤合作频 家或地区,这凸显了中外合作办学由单一的英美国
次小于 2 的连接后形成东中西部地区合作网络拓扑 家过渡到全球化合作阶段。
图。如图 3、图 4、图 5 所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在 1991—2020 年间三个阶段动态变迁过程中,
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性特征。具体而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呈现出明显的时间
言,在三个发展阶段中,第一阶段是以东部地区为中 和空间特征。从时间维度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
学规模稳步扩大。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
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经济
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稳步推进为高等教育中外
合作办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从空间维度看,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变迁特征显著,重
心变动轨迹存在较大差别,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差
异较大;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有整体向西移动的趋
图3 第一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网络拓扑图 势,但不均衡问题仍尤为明显。然而,有学者认为造

79
2021 年第 12 期 中国高教研究

成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边远贫困地区 型,修正后 R2=0.649,表示以上自变量可解释中外合


无法成为教育贸易输出的青睐之地[14-15]。西部地区 作办学动态变迁因变量 64.9% 的变异量。回归模型
高校整体水平偏低,高等教育资源薄弱,高校整体师 中的估计标准误为 68.43,F=36.03,p=0.000 表示回归
资力量、办学规模等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 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模型具有显著
经济相对落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这也进 性,模型拟合较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步拉大了东西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差 3. 结果分析。
距。究其根源是不同区域差异性的初始禀赋,如自 第一,省域高等教育基础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
然条件、人口基数差异等;驱动力既包括经济发展水 办学区域布局的重要内驱动力。省域高校数量、专
平、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包括国家政策变动等共性因 任教师数、学生数三个指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 0.627、
素,在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 0.762、0.342 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1), (见表
学在区域间均出现差别化的时空变动轨迹。 3)表明省域高等教育基础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动态变迁 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方面,教师是高等教
驱动因素及演化机理 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 是大学最主要人力资源的所
[16]
(一)影响因素分析 有者” ,因此,高校的专任教师数量是反映高校师
1. 变量选择。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 资力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生数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量的增多说明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高校只有
在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其特有的区 达到一定程度的办学规模才能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
域分布格局。在布局动态变迁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受 良好的孕育基础。这两项都是反映高等教育资源基
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因 础的重要维度,无论是项目还是机构皆以高校为载
素的影响。从组织生态学理论来看,高等教育中外 体发展起来,也是一项需要举全校各部门之力合作
合作办学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一环,必然受到外部 实践的一项事业。因此,省域高等教育基础是高等
系统与内部系统两个方面的影响。在外部层面,高 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的重要内驱动力。
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布局与变迁受到省域内 表3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与四因素的回归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等因素影响,而在内部 变量类别 变量名称 标准化系数 p


经济因素 省域人均 GDP 0.342*** 0.000
则受到高校规模、学生人数等自身因素的制约。
省域常住人口数 0.342 0.087
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各省 1991—2020 年 人口因素
省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 0.601* 0.029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 省域公共财政教育支出 0.342** 0.006
省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0.008** 0.007
自变量。本研究依据前文理论模型建构及高等 政策因素
“一带一路”节点省份 0.283* 0.027
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动态变迁过程,将经济因 省域所属四个战略高地地区 0.221* 0.045
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高等教育基础、收入因素作 省域高校数量 0.627** 0.007
高等教育
省域高校学生人数 0.342 0.065
为自变量。如表 2 所示。 基础
省域高校专任教师数 0.762** 0.005
表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布局演化影响因素自变量表 收入因素 省域人均可支配收入 0.724*** 0.000

变量类别 变量名称 含义 注:*p<0.05、**p<0.01、***p<0.001。


经济因素 省域人均 GDP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省域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收入因素形成
省域常住人口数 直接影响人均 GDP
人口因素
省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 直接影响高校学生人数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的外部推动力。在
省域公共财政教育支出 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 回归模型中,省域常住人口数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
政策因素 省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高等教育资金支持力度 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常住人口与经济发展直接
“一带一路”节点省份 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省域高校数量 高职高专、本科院校数
相关,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决定了当年高考人数,进
高等教育
省域高校学生人数 省域高校在读学生总人数 而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报考学生数。人口规模大
基础
省域高校专任教师数 省域高校专任教师总数 的省域生源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冲动较大[17]。
收入因素 省域人均可支配收入 家庭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基础
人均 GDP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
2. 模型设定。为了厘清不同因素对高等教育中 回归模型中人均 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了极其
外合作办学布局动态变迁的影响,本研究选取 1991 正向的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 0.342、0.724(p<0.001),
—2020 年各变量的面板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 根据教育经济学分析,教育与经济始终密不可分,

80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年第 12 期

“教育要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影响、所制约。高等教 定时空下的阶段性现状,共同形成特定历史变迁进
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必须为一定的 程中的演化机理。
社会经济服务” [18]
。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影响高 1.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
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扩张,人均可支配收入代 协同作用。组织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不仅充当着
表了本省经济发展实力,也意味着本省人口的经济 环境资源消耗者的角色,同时也是生产者[20]。作为
支付能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学费较高,经济收 一个组织形式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系统在消耗
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支持高 社会生态系统里各类资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
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依据需 具特色和赖以生长的空间位置,即高等教育中外合
求层次理论,一般而言经济收入越高的地区对中外 作办学的“组织生态位”。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中
合作办学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越高。生活水平越高, 外合作办学构成了与其特定的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相
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提高,那么 适应的空间布局样态。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经济、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将受 政策、人口等因素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系统的
到社会上更多家庭的青睐,因此,省域人口数量和经 发展变迁有着重要影响,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济发展为合作办学提供了外部推动力。 空间布局形态的决定因素在于其自身系统与社会系
第三,政策因素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 统之间的适应程度。政策因素为其空间布局形态的
布局的重要指挥棒。 “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高等教 变迁提供了的外部动力,形成指挥棒不断调适特定
育的重要倡议,将是否为“一带一路”沿线核心省份 时空下的布局形态。同时也说明了中西部内陆欠发
作为影响因素投入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为 0.283(p< 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对社会生态系统环
0.05)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其空间布局演化过程
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国家政策的实施,对 中,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中
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格局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以达到高等教育中外合
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推进沿线城市高等教育 作办学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共生与持续
中外合作办学的繁荣。正如“点-轴系统”理论所指 发展。
出的,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点-轴”必 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集群竞争与合作
[19]
然发展到“点-轴-集聚区” ,受到政策驱动的中西 效应。组织生态学理论指出组织之间的竞争关系本
部中外合作办学,必然通过政策优势这一基点改善 质上是对其生态位的竞争。组织要在生态环境中长
区位因素的先天不足,在经济实力不足的前提下通 期生存和发展,以获得、维持、扩展更为有利的竞争
过区位、政策快速形成办学特色,改善高等教育中外 优势和条件,就必须占据有利的生态位。高等教育
合作办学的“东强西弱”格局,从而进一步推进高等 中外合作办学会形成一定的区域集群现象,并存在
教育中外合作格局的整体优化。政策因素的另一个 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
表征指标主要为省域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高等教育 学的发展程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
经费投入,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直接 现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数量规模
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布局状况,回归结果也显示两项 上,也体现在其软硬设施、优质教育资源、专业师资
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检验。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 配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与此
入,才能为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因此, 同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布局存在很强
政策因素是其协同指挥棒。 的空间正相关性,省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溢出效
(二)演化机理 应”,空间依赖关系不断加强[21]。如形成了以浙江、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其所在的组织生态系 上海、江苏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集群区域,同属于东
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将组成特定的整体。在此 部沿海地区,高校数量多,经济发展程度好,开放程
整体中,各组成要素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流 度高,集群效应明显,省域之间形成了“竞争依赖”。
动和信息传递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高等教育中外 因此,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
合作办学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高等院 和省际合作,打破合作壁垒,在“竞争中合作” “ 结对
校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 帮扶”“ 资源共享”实现多方共赢,从而使得区域之间
自我成长,共同促成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特 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有利于优化高等教

81
2021 年第 12 期 中国高教研究

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时空布局,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中 (二)省级层面要提高决策科学性,以服务区域
外合作办学阶段现状与动态变迁的形成。 发展战略为政策出发点
3.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个体的自我成长。高 现阶段,省级政府作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校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系统的组织主体,其区 布局调整的重要决策主体,需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
域布局形态的动态变迁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系 科学性,广泛开展区域调研,总结存在的问题。根据
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高等教育 区域内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中外合作办学系统中的“细胞”的单个机构或者项目 要,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的精准对接。除此
在其发展演化中会经历初创、生长、成熟、转折等阶 之外,中外合作办学主体的拓宽,可以调动地方高校
段,在社会系统中也将遵循“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 开展合作办学的积极性。相关政策的出台要以高等
自然法则。在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的推动下,高等 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基准,以区域
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个体在不同的生命周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布局的设计既要聚焦省
期阶段,将形成其特定时空下区域布局最基本的形 域自身,更要着眼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省域
态,形成其动态变迁最持久的内部动因,也形成自我 相对优势,立足区域特色,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在
生长演化的内部机理。 不同地区特殊需求的驱动下,追求“特色发展”,促进
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布局调整策略 区域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社会生态系统为其区域布局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三)学校层面要明确办学定位,以区域经济发
提供了一个信息、理念、资源等交汇的时空场所,在 展为基础
此动态变迁进程中,彼此之间会出现一系列“不协 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在制定规划时既要考虑
调”
“ 不同频”的问题。实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自身的条件,也要考虑到区域发展的未来方向。高
区域合理布局,需要各层面通力合作,调整高等教育 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合理科学规划,规模恰当。
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布局。 区域合作可以尝试推动院校之间“手拉手,点对点”
(一)国家层面要提高精准服务意识,引导区域 的帮扶计划,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
之间竞合关系 学规模。优化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分布不均
随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与区域发展联系日 衡格局。东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处于高等教育系统
益紧密,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搭建 的核心位置,高校应在总量控制基础上深化教育合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布局调整指导性平台,出台 作的深度,而中西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
区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积极促进区 要加强与东部核心区域的资源协调,加强合作与交
域良性合作。空间规划可以有效调整教育布局,改 流,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需要抓住机遇,探索创
变中西部地区仅在少数重点省份和重点高校开展高 新发展之路。
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尴尬处境。中西部地区是我 (凌 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福
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除院校数量不足外, 建厦门 361005)
还出现了向某些省域和中心城市的“扎堆”现象,如
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因此造成了地区间教育资 参考文献

源的进一步失衡。为了引导和增强高等教育发达地 [1]林金辉 . 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N]. 中国教育报,


2021-03-11(10).
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通过扶持中
[2]李灿美,冯遵永 . 基于 GIS 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
西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以及依托政
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高教,2020(11).
策导向提升区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力。具体 [3]廖菁菁 .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治理水平提升的路
而言,各省市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推进沿 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7(12).
线国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支持中西部 [4]周虹,陈时见 .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困境与发展
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区域和国家的教 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育交流合作力度,丰富中西部地区境外优质教育资 2017(1).
源共享,从而改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东强西 [5]周泓,潘芳芳,刘斯,等 .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现状与问

弱”格局,进行全方位、高起点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 题分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


[6]洪煜,钟秉林,刘丽 .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
办学区域布局优化。

82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年第 12 期

——基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督工作信息平台数据的 育管理,2016(5).
统计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 [15]李阳 .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现状研究
[7]肖国芳,彭术连,朱申敏 . 组织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
第三方评估组织发展的困境及超越[J]. 高教探索,2021(1). [16]胡赤弟 . 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 教育研究,
[8]王世斌 . 我国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的动态变迁与演化机理 2005(3).
[J]. 高等教育研究,2018(9). [17]韩梦洁 . 美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历史变迁现实状况及
[9]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 .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M]. 北 其影响因素[J]. 高等教育研究,2018(12).
京:商务印书馆,2005:75-79. [18]陈国维 . 基于多因素影响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实证研究
.
[10]陈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网络演化研究[J]. [J]. 教育与经济,2013(4).
科学学研究,2020(10). [19]陆大道 .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11]杨海怡 . 上海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D]. 上 地理科学,2002(1).
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0]LOMI A, LARSEN E R, FREEMAN J H. Things change:
[12]赵雷 . 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问题及策 dynamic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system-dependent
略[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sel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s[J].
[13]刘孙渊 . 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 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6): 882-903.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1]宋亚峰,王世斌,潘海生 .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区域配置效
[14]覃美琼 .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高校教 率的空间计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Evolutionary Mechanism and Adjustment Strategy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LING Qu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Abstrac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ecolog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ach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20, this paper uses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measur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 spatial distribution, obvious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uneve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gradually shifts from the east to the midwestern reg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foundation, per capita GDP,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n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so 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coordina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system and social ecosystem, regional cluster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self-growth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dividuals form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entral, local and university levels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optimize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serv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ary mechanism

8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