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城市舒适性体验与青年幸福感研究
—基于 CGSS(2015)数据的分析
□  吴 军 郑 昊 刘润东

摘  要:本文从城市舒适性体验视角来分析青年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
调查(CGSS)2015。根据青年需求和因子分析结果,青年的城市舒适性体验主
要分为两种类型: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和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
回归结果显示,城市舒适性体验显著促进青年幸福感;其中,随着青年受教育
程度的增加,相较于公共服务类舒适性体验,社会环境类舒适性体验对青年幸
福感的正向作用会显著增强。本研究不但为把握和理解青年幸福感提供了新视
角,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由数量指标转向体验性指标,而且还为青年友好型城
市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舒适性体验;青年;幸福感;生活品质;青年友好型城市
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2.0065

供清洁的水、安全的社区和快捷畅通的街道 [6]。这
意味着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不仅在城市生活品质提升
一、问题提出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重
要途径。在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
已有关于城市青年幸福感的研究中,从阶层、婚 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
姻家庭与收入等视角分析比较常见。然而,“伊斯特 高社会文明程度”等概念与要求。这说明公共服务和
林悖论”提醒人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 社会环境等生活品质因素在国家政策与城市工作中已
[1]
国民的幸福感 。随着国家逐步富裕,幸福感将愈 占据了重要位置。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
[2] [3]
加受非经济因素 ,也受到生活体验的影响 。这 段,人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青年群体对城
说明,传统经济因素在解释青年幸福感研究上存在局 市生活品质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成都、济
限,青年幸福感的实现途径已开始转向对生活品质的 南等城市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也是对这种新变化
体验。因此,对城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不能 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其中,成都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只停留在传统视角,需要向生活品质的城市舒适性体 为契机颁布《青年友好城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实
[4]
验新视角拓展 。 施方案》,提出公园城市示范场景营造和城市公共服
城市舒适性(Urban Amenity)是指能够给人们带 务提升等内容。可见,我国城市实践已开始重视从生
来舒适和愉悦感受的事物,主要涉及公共服务和社会 活品质视角来提升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
环境等因素[5]
;对于这些事物的经历与感知称为城 承载力,实现青年幸福生活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7]。
市舒适性体验。它是产生幸福感的又一重要来源。哈 然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实证
佛大学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提出,如果世界 研究往往以物质数量衡量生活品质,缺少体验性的实
上的城市要成为生产力和幸福的中心,政府都需要提 证研究,理论研究也明显滞后于城市实践。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1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基于此,本文从聚焦生活品质的城市舒适性体验 然而,上述研究并没有系统性地将城市公共服务
新视角出发来分析城市青年幸福感。这是一个综合性 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是将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因
视角,不仅关注对城市公共服务的物质体验,也整合 素单一化地隔离开来进行讨论,对新发展阶段下城市
了社会环境的软性体验,顺应了青年城市生活需求正 青年幸福感的解释力有限。随着城市发展的美好生活
在从注重物质需求满足到更注重社会氛围,更注重综 转向,青年幸福感研究视角也应转向综合性的生活品
合性需求的体验化转变。这为理解城市青年幸福感的 质因素。生活品质既是以客观因素确定的,也是人们
作用机制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青年友好型城市构建 对生活的主观感知[25]。生活品质不仅仅是精神层面
提供新路径。 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物质组合,而是基于
城市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综合环境。
二、文献回顾 3. 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影响研究:城市舒适性体验
相比过去,受到更好教育的新一代青年群体不仅
1. 阶层、婚姻家庭和收入与幸福感影响研究 追求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更加看重包括社会环境在内
阶层是影响青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阶层越高, 的生活品质。不同于外在性、碎片化的公共服务与社
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获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幸福 会环境因素,城市舒适性体验是综合的,是内在和外
[8]
感越高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年其幸福感越 在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整体经历、
高,但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整体上对青年幸福感的影 感知与评价,综合了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成果的
响有限 [9]
;良好教育背景有助于提升青年幸福感 [10]
。 水平和对这种享受的整体性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26]。
还有研究发现,收入对青年幸福感影响呈现复杂性, 城市舒适性体验反映着城市生活品质好坏。已有研究
[11]
家庭人均收入与幸福感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 ,相对 发现,反映生活品质的城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具有
收入而非绝对收入更具效力,单纯提高绝对收入不一 显著影响。针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由心理、社
[12]
定能提升青年幸福感 。相较于阶层视角,婚姻家 会、健康、环境维度组成的生活品质显著影响幸福
庭视角深入社会文化和家庭内部研究青年幸福感。有 感[27]。在中国,有研究以参加高品质休闲娱乐活动
学者基于婚姻的“选择效应”和“保护效应”进行 的频率与文化休闲娱乐支出测量居民的生活品质,发
研究,发现结婚显著提升青年的主观幸福感 [13]
,而 现生活品质显著促进幸福感[28]。但显然,仅关注休
“空巢青年”的幸福感更低[14]。还有学者基于生命历 闲生活是不够的,生活品质需要由多个维度进行系统
程理论研究发现,“成家立业”对城市青年主观幸福 性的操作化,既包括物质体验也需要包括社会环境的
[15]
感具有显著影响 。 体验。
2. 公共服务、社会环境与幸福感影响研究 城市舒适性体验是能够反映城市生活品质的新分
有学者从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角度研究青年幸福 析工具。以特里·克拉克(Terry N. Clark)为代表的
感,不过多是将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各个指标原 新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团队对北美上千个城市从舒适
子化、碎片化地进行分析。关于公共服务与幸福感, 性体验视角来衡量地方生活品质与社会生活及其幸福
有学者发现除个别项目外,大多数公共服务对幸福感 感的关系。该视角综合了主观和客观因素,区别于以
[16][17]
没有显著影响 。也有学者持不同结论,公共服 宏观生产、财富、物质空间为导向的物质需求分析视
[18][19][20]
务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角。城市在工业发展阶段,物质与社会环境往往是割
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不同人群有影响差异,如年龄在37 裂的,而现在城市中的居民越来越多地提出生活品质
岁以上人群,幸福感更易受到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质量 需求,比如强调社会环境的审美问题[29]。有学者提
的正向影响[21]。关于社会环境与幸福感,有学者认 出,围绕舒适性体验的自我激励行动是社会凝聚力和
为,公平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公平感知显著促进 社会互动的重要特征,城市通过舒适性体验和对舒适
[22]
居民幸福感 。相对老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 性体验的消费表达共同情感,并将个人置于城市社会
影响因素出现了明显的代际转化,由经济适应向社会 环境之下[30]。可见,舒适性体验是这些分析视角的
适应等方面转化[23]。有学者还提出,社会参与有益于 核心概念,城市舒适性体验反映了城市生活品质,将
个人与社会融合,进而提升幸福感,而社会参与对青 个人的福祉与城市相连接。这意味着,城市舒适性体
[24]
年幸福感的影响是通过交往关系和信任程度产生的 。 验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青年群体对生活品质的感知,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2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进而影响其幸福感。 站在青年所处的知识社会时代来看幸福感。1962
聚焦生活品质的城市舒适性体验新视角有效整合 年,西方学者提出“知识经济的兴起”[39],德鲁克
了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体验[31]。过往学 创造了“知识工作者”一词[40],这一结构后来扩展
者无论对舒适性体验如何进行细分,基本上都将舒适 到“知识社会”[41]。随着我国知识社会的来临,更
性体验分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或以公共服 多青年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受教育水平可能改变城
务和社会环境为主要内容。克拉克认为,舒适性体验 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有跨国研究发现,地区教
包括自然与物质舒适性体验、人造舒适性体验、社会 育水平更高,从事基于知识的创造性工作的人越多,
经济构成和多样性、居民的价值观和态度 [32]
。周京 其幸福感越高[42]。佛罗里达(Florida)从城市幸福
奎认为城市舒适性包括基础设施环境舒适性、公共卫 感的宏观视角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于城市幸福感
生与生态环境舒适性、人文环境舒适性、社会服务环 的形成发挥着中心作用,超过了收入以及其他变量的影
[33]
境舒适性、社会安全性及城市拥挤性 。温婷等人 响力;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与城市舒适性体验交互影
认为,城市舒适性概念框架,分为健康需求、自我 响,人力资本与其他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正相关,比如稳
[34]
发展需求、休闲需求和社会氛围需求 。喻忠磊等 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人力资本为人们提供了丰富
人认为,城市舒适性指标体系总结起来可归为自然 生活的机会和资源,对幸福感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
环境舒适性、人工环境舒适性和社会氛围舒适性三 影响[43]。尽管国外有基于受教育程度与城市舒适性体验
方面[35]。 的交叉研究,但国内缺乏相关研究。由此提出:
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舒适性体验的研究倾向精 假设2:知识社会背景下,随着青年受教育程
英化,更多运用到城市如何吸引青年人才上,缺乏有 度的增加,城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的正向作用会
关普适性幸福生活的研究,并且多以数量指标衡量, 增强。
缺乏利用体验性指标的研究。尽管目前国内缺乏城市 假设2a:随着青年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公共服务
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的作用研究,但有学者利用城市 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的正向作用会增强。
社会治理体系研究发现,城市社会质量与青年获得感 假设2b:随着青年受教育程度的增加,社会环境
高度关联,作为社会质量评价的一部分,社会经济 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的正向作用会增强。
保障是青年获得感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36]。在韩国,
有学者基于城市舒适性体验理论研究发现,公共文化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服务城市舒适性体验带来的文化机会能显著促进幸福
感[37]。公共服务体验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性体验,能 1. 数据来源与样本构成
够促进青年幸福感。在美国,与福利水平较低的州相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
比,福利水平较高的州,其社会具有更强的包容性, 的数据进行研究。问卷选择18~44岁居住在城市的
而重视自由、自我表达和独立的包容性社会环境才拥 青年进行研究,排除变量缺失个案,获得样本总量
[38]
有更强的幸福感 。这说明公共服务是社会环境体 为1592。男性占比为47.93%,非农业户口占比为
验的基础,两者作为城市舒适性体验的组成部分,互 55.72%,青年非独居者占87.50%,已婚者占70.16%,
不分离,社会环境作为城市舒适性体验的另一重要内 有非农工作者占76.07%;平均年龄为31.98岁,平均
容,也可能是促进青年幸福的重要途径。但在国内, 受教育年数为12.70年。
还缺少基于整体性的生活品质视角分析社会环境对城 2. 因变量
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因变量是主观幸福感,选择CGSS2015问卷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提出: A36:“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选
假设1:城市舒适性体验的提升有助于提高青年 项分别为“非常不幸福”“不幸福”“说不上幸福
幸福感。 不幸福”“幸福”“非常幸福”,分别赋值1到5。在
假设1a: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提升有助 Logistic回归模型中,将因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
于提高青年幸福感。 将“幸福”和“非常幸福”赋值为1,即幸福。就
假设1b: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提升有助 此,82.73%的青年认为幸福,青年群体总体幸福感
于提高青年幸福感。 较高。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3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3. 解释变量 (续表)
城市舒适性体验包括“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 主成分
验”“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2个维度及12个具 城市舒适性体验类别  公共服务 社会环境
体指标。其中公共服务题目来源问题B16:“我们想 具体指标 类城市舒 类城市舒
了解一下您对政府所提供的下面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如 适性体验 适性体验
何”;社会环境问题源自问卷问题A33~A35的社会态 社会公平 0.123 0.734
度问题,包括“社会信任”“社会公平”“社会上,别 社会上,别人会
0.010 0.560
人是否会想办法占便宜”。将所有问题指标统一度量 想办法占便宜
方向并标准化后,纳入因子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进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0.936
行提取,并使用凯撒正态化最优斜交法进行因子分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 11227.737***
析。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936,巴特利特球形度
检验显著性为0.000,拒绝原假设,说明调查数据较 4. 控制变量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12个指标被降维为2个公因子, 控制变量包括人口学特征、阶层、婚姻家庭3
其中公因子内指标的得分情况分别命名为“公共服务 个类别、14个具体变量。其中二分类变量包括,性
类城市舒适性体验”“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 别(“1”=男性)、政治面貌(“1”=中共党员)、户
本文通过回归方法,利用SPSS软件计算并获得每个样 口状况(“1”=非农业户口)、户籍地(“1”=本区/
本在2个公因子上的标准化得分作为自变量,因此在 县/县级市户籍)、婚姻状况(“1”=已婚)、工作状
模型中,
“城市舒适性体验”分别由标准化的“Z公共 况(“1”=有非农工作)、居住情况(“1”=非独居)。
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和“Z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 定序变量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最低1至最高5)、心理
性体验”体现,如表1所示。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将 健康状况(最低1至最高5)、自评社会等级(最低1-
形成“Z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和“Z社会环境 最高10)。连续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年数、ln家庭
类城市舒适性体验”与“受教育年数”的交互项“教 人均年收入和ln个人全年总收入。
育*Z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教育*Z社会环境 5. 分析方法
类城市舒适性体验”,作为验证假设2中模型的“城市 本文首先对城市舒适性体验量表问题进行因子分
舒适性体验与教育交互项”自变量。 析,形成2个主成分“Z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
和“Z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其次将自变量、
表1 城市舒适性体验的因子分析降维结果
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验证
主成分 假设1、假设2及其子假设。
城市舒适性体验类别  公共服务 社会环境
具体指标 类城市舒 类城市舒
适性体验 适性体验
四、数据分析结果
社会保障满意度 0.866 0.107
1. 阶层、婚姻家庭等传统个体特征因素仍促进
社会管理满意度 0.843 0.126 青年幸福感的提升
文化与体育满意度 0.835 0.022 本研究首先将所有控制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
劳动就业满意度 0.835 0.127 回归模型1作为基准模型。该模型变量包括了在传统
医疗卫生满意度 0.813 0.051 因素中人口学特征、阶层、婚姻家庭3个维度。其中,

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 0.811 0.106


年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自评社会等级、非独
居、已婚显著影响城市青年幸福感。对于城市青年群
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 0.805 0.005
体而言,婚姻、家庭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成家”
低保、灾害、流浪乞讨、
0.795 0.100 是实现城市青年幸福的重要途径。身心健康显著促进
残疾、孤儿救助等满意度
幸福感,健康的身体是城市青年发展的“本钱”,年
教育服务满意度 0.780 0.068
龄增加也会显著降低幸福感。“本区县户籍”“非农业
社会信任 0.078 0.758
户口”并不能显著促进其幸福感,其系数也仅在0.1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4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左右,这可能与“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 学特征等方面转向生活品质。此外,社会环境类城
限制”“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政策 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高于公共服务类
有关。绝对收入影响不显著,而相对收入则显著影响 城市舒适性体验。在当今中国城市,青年已不再满
城市青年幸福感。尽管青年是“知识社会”的弄潮 足于公共服务这一物质条件上的舒适,更需要良好
儿,但在未纳入城市舒适性体验变量前,受教育年数 的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从而实现高品质的
对其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详见表2。 幸福生活。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受教育年
2. 生活品质影响因素凸显,城市舒适性体验有 数”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模型2内的系数和发生概率
助提升青年幸福感 比值相比模型1大幅下降,显示出“知识经济”时
影响城市青年幸福因素开始转向生活品质,社 代,城市舒适性体验可能与受教育程度呈现交互作
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作用高于公共服务类城市 用,就此将验证假设2,详见表2。
舒适性体验。模型2加入“Z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 3. 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的正向
体验”和“Z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模型2 作用增强
整体情况良好,且加入城市舒适性体验变量情况下, 在模型2的基础上,模型3纳入城市舒适性体验
2
模型2的-2LL值小于模型1、Nagelkerke R 值大于模 与教育交互项,以验证假设2。结果显示,模型3
型1。就此,模型2加入城市舒适性体验变量后,拟 的拟合效果好于模型2,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
合效果更好。模型2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 “教育*Z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显著促进城
情况下,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和社会环境类 市青年幸福感,而“教育*Z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
城市舒适性体验能够显著促进城市青年幸福感,假 体验”不显著,假设2a未得到验证,而假设2b得到
设1a、假设1b均得到验证。在模型2中,已在模型1 验证,随着青年受教育程度的增加,社会环境类城
中的显著变量依然显著,并且“心理健康”“身体健 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感的正向作用会显著增强;但
康”发生概率比值分别从1.555和1.264下降到0.087 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
和0.089,这可能是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和社 体验对幸福感的影响几乎没有变化(B=0.001)。这
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对身心不健康青年群体的 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
保障和包容导致,尽管如此,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性体验具有基础性作用,其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不
仍然显著促进幸福感。“Z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 因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在我国,公共服
验”变量的系数绝对值和发生概率高于“年龄”变 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除了基础性作用外,还具有包
量;而“Z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的系数绝 容性和普惠性,而要满足未来更高水平“知识社会”
对值还高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自评社会等 的要求乃至建设世界城市的需求,需要着力发展社
级”“已婚”,影响城市青年幸福因素从阶层、人口 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

表2 青年幸福感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N=1592)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变量类别 变量
B Exp(B) B Exp(B) B Exp(B)
* * *
年龄 -0.029 0.972 -0.028 0.013 -0.028 0.973

男 0.105 1.111 0.102 0.152 0.092 1.097


*** *** ***
心理健康 0.441 1.555 0.417 0.087 0.411 1.508
* * *
人口学特征 身体健康 0.234 1.264 0.175 0.089 0.188 1.207

中共党员 0.384 1.468 0.360 0.278 0.346 1.414

本区县户籍 0.079 1.082 0.026 0.178 0.037 1.038

非农业户口 0.140 1.150 0.185 0.164 0.179 1.196

阶层 有非农工作 0.208 1.231 0.203 0.225 0.234 1.264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5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续表)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变量类别 变量
B Exp(B) B Exp(B) B Exp(B)

受教育年数 0.026 1.027 0.013 0.025 0.026 1.026

自评社会等级 0.260*** 1.297 0.222*** 0.051 0.220*** 1.246


阶层
ln家庭人均年收入 0.013 1.013 0.000 0.049 0.002 1.002

ln个人年收入 -0.036 0.965 -0.031 0.026 -0.034 0.967

非独居 1.022*** 2.780 1.043*** 0.213 1.056*** 2.875


婚姻家庭
*
已婚 0.426 1.530 0.402# 0.220 0.400# 1.492
Z公共服务类城市
0.189** 0.071 0.173 1.189
城市舒适性 舒适性体验
体验 Z社会环境类城市
0.560*** 0.073 0.131 1.140
舒适性体验
教育*Z公共服务类
城市舒适性 0.001 1.001
城市舒适性体验
体验与教育
交互项 教育*Z社会环境类
0.037* 1.038
城市舒适性体验
Constant -2.996*** 0.050 -2.106*** 0.794 -2.335*** 0.097

-2LL 1306.366 1233.973 1230.092

Omnibus卡方检验 163.947*** 175.241*** 235.193***

Nagelkerke R2 0.162 0.225 0.228


***
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

特征因素在促进城市青年幸福感提升方面依然发挥
着重要作用,但城市舒适性体验在促进青年幸福感
五、结论与讨论
的作用上越来越明显。而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
在已有对青年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中,传统视角从 验的影响因素也高于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
阶层、婚姻家庭与收入等个体特征因素分析比较常 在物质层面的均衡、普惠基本实现后,城市青年更
见;尽管也有研究从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重视社会环境。研究还发现,伴随着城市青年受教
来分析青年幸福感,然而并没有系统性整合于青年对 育程度的增加,社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对幸福
生活品质的体验。随着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进阶,青 感的正向作用会显著增强。这意味着,受教育水平
年群体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 越高的青年,更加看重诸如社会信任和社会公平等
越高,对城市舒适性体验越来越看重。这就意味着, 社会环境体验。因此,分析知识社会下的青年幸福
只从个体特征或把公共服务与社会环境变量原子化地 感,要从传统个体特征因素向聚焦生活品质的城市
纳入模型,这对青年幸福感的解释力度有限。本研究 舒适性体验转变。
聚焦生活品质的城市舒适性体验新视角来分析青年幸 城市舒适性体验新视角不仅将青年幸福感与公共
福感的影响因素,把公共服务类城市舒适性体验和社 服务、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还能够与青年友好型城市
会环境类城市舒适性体验系统性整合,并内化为青年 建设产生重要关联。城市舒适性体验视角下的青年友
对城市生活品质的整体经历、感知和评价,这也摒弃 好型城市建设不仅注重诸如物理设施的建设,还应该
了以数量指标衡量城市舒适性的传统方法,更加完整 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的城市软件设施,以及硬件
与准确地回应了幸福感的生产机制。 设施与软件设施等系统集成形成的城市舒适性体验。
研究发现,健康状况、婚姻家庭与收入等个体 这对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6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城市不但要解决公共服务“有没有”的问题,而且还 与管理政策重点应在“量”的基础上,立足“质”,
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解决青年人经历与感知上的“好不 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等要素系统集成城市舒适性体
好”“满意与否”的问题。城市中仅仅规划与建设公 验上下功夫,从“锦标赛”式抢夺青年人才,转向以
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还不够,还需要更多考虑公共服务 人为本地“涵养青年”。这既是促进城市青年幸福感
设施及其服务的市民参与和使用情况,即体验程度和 全面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有
体验感知。尤其是诸如信任、公平、包容等社会软 效路径。■
环境氛围的重要性,这些因素也会反映青年城市舒
适性体验,进而影响到青年幸福感。这样的路径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计也顺应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转向,比如, “新发展阶段的场景营城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
“十四五”规划提及的“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等内容。 号:21BSH059)的阶段性成果]
总之,青年是城市的未来。伴随着“知识社会”
的来临,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的关键在于城市 吴军: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人口与
持有的知识资本上。各城市应立足城市舒适性体验来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培育城市生活品质,激发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承 郑昊、刘润东: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
载力,进而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会集与涵养青年, 社会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提升城市青年持有的知识资本水平。城市规划、建设 责任编辑/汪永涛

参考文献:
[1]Ea Sterlin R A.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5,27(1):35-47.
[2]Diener E,Seligman M E P. Beyond Money:Toward an Economy of Well-Being[M]. John Wiley & Sons,Ltd. 2004.
[3]郑建君 . 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系[J]. 政治学研究,2020(6): 
89-103+127-128.
[4]M ellander C,Florida R,Rentfrow J. The creative class,post-industrialism and the Happiness of Nat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2012(1):31-43.
[5][加]丹尼尔·亚伦·贝尔,[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 场景:空间舒适性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 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9.
[6]Glaeser E L. Cities,Productivity,and Quality of Life[J]. Science,2011,6042(333):592 - 594.
[7]朱峰 “ . 新一线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政策创新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8(6):78-85.
[8][12]魏钦恭 . 多元视角下“幸福 - 收入”的异质关系[J]. 青年研究,2019(6):12-23+91.
[9]徐福芝,陈建伟 . 青年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CGSS2015 的实证分析[J]. 调研世界,2019(12):27-33.
[10]颜其松 . 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阶层对青年幸福感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2019(5):55-61.
[11]刘同山,孔祥智 . 经济状况、社会阶层与居民幸福感—基于 CGSS2010 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32(5):76-84.
[13]宋健,王记文 . 中国青年的婚姻状态与主观幸福感[J]. 中国青年研究,2016(9):5-12+37.
[14]郑晓冬,周如茵,方向明 “ . 空巢青年”的健康状况与生活状态研究[J]. 南方人口,2018,33(4):1-11.
[15]朱慧劼 “ . 成家立业”对城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2019(11):61-67.
[16]伍如昕 . 城市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基于 56 个城市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17,23(3):37-48+67.
[17]许海平,傅国华 . 公共服务与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1):3-12.
[18]赵宇雯,陈天,臧鑫宇. 公共服务设施与幸福感相关性及群体差异研究[J]. 建筑学报,2019(S1):26-29.
[19]董源,郑晓冬,方向明 . 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J]. 城市问题,2020(2):82-88.
[20]冯亚平 . 城市规模、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
25(S1):358-362.
[21]赵宇雯,陈天,臧鑫宇. 公共服务设施与幸福感相关性及群体差异研究[J]. 建筑学报,2019(S1):26-29.
[22]胡荣,肖和真 . 中日韩三国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57-168.
[23]梁土坤 . 代际延续还是适应转化: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城市适应理论的实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2):66-74.
[24]彭定萍,丁峰,祁慧博 . 如何从个体化走向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对青年幸福感之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20(1):
49-55.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7
特别企划
Te Bie Qi Hua

[25]A ndreja Brajša-Žganec,Marina Merkaš,Iva Šverko. Quality of Life and Leisure Activities:How do Leisure Activities
Contribute to Subjective Well-being?[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1.
[26]孟东方. 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感知与创造路径—基于重庆市 39 个区县的调查分析[J]. 西部论坛,2021,31(3):44-56.
[27]M edvedev O N,Landhuis C E. Exploring constructs of well-being,Happiness and quality of life[J]. Peerj,
2018(6).
[28]李路路,石磊 .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J]. 社会学研究,2017,32(3):95-120+244.
[29]Clark T N,Lloyd R R,Wong K K,et al. Amenities Drive Urban Growth[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2(24):
493 - 515.
[30][31]Silver D,Clark T N,Navarro Yáñez C J. Scenes:Social Context in an Age of Contingency[J]. Social
Forces,2010(88):2293 - 2324.
[32]C lark T N. Urban Amenities:Lakes,Opera,And Juice Bars:do they drive development?[J]. Research in
Urban Policy,2003,9(3):103-140.
[33]周京奎 . 城市舒适性与住宅价格、工资波动的区域性差异—对 1999—2006 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经 
研究,2009,35(9):80-91.
[34]温婷,林静,蔡建明,等 . 城市舒适性: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新视角及实证研判[J]. 地理研究,2016,35(2):214-
226.
[35]喻忠磊,唐于渝,张华,等 . 中国城市舒适性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2016,35(9):1783-1798.
[36]聂 伟,蔡 培鹏 . 让 城市对青年发 展 更 友好:社会质量对青年获得感的影响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21(3): 
53-60+119.
[37]Hong Z,Park I K. Is the Well-being of Neighboring Cities Important to M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and Urban Amenities in South Korea[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20:1-22.
[38]Rentfrow P J,Mellander C,Florida R. Happy States of America:A state-level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well-being[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3(6):1073-1082.
[39]M ansfield E,Machlup 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63(58):1166.
[40]Drucker P F. The Effective Executive[M]. New York:Harper,1967.
[41]Drucker P F. Post-Capitalist Society[M]. 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3.
[42]Mellander C,Florida R,Rentfrow J. The creative class,post-industrialism and the Happiness of Nat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2012(5):31-43.
[43]Willigen R. Health Professions:Socialization,Organization,Utilization || Education and the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97,38(3):275-297.

(上接第 51 页)

[23]薛宝贵,何炼成 . 我国阶层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及矫正[J]. 学习与实践,2018:50-57.


[24]徐富明,史燕伟,李欧,等. 民众收入不公平感的机制与对策—基于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双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5):665-675.
[25]陈永香,要梦霞 . 资源多寡对大学生择偶线索偏好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18(3):164-169.
[26]陶涛,李丁. 夫妻职业相对地位与家庭幸福感关系研究[J]. 人口研究,2015(3):74-86.
[27]张婷皮美,石智雷“996” . 与低欲望社会:加班对结婚和生育影响的实证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99-110.
[28]隋岩,张丽萍 . 传媒消费主义带来的价值嬗变与文化反思[J]. 现代传播,2015(6):14-19.
[29]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 . 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J]. 人口研究,2002(3):56-63.
[30]张 群林,伊莎贝尔·阿塔尼 . 婚姻挤压下农村大龄男性的婚姻观念与婚姻策略[J]. 人口与发展,2019(4):106-116.
[31]彭大松 . 村落里的单身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3-32.
[32]苗国,陈友华 .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生育转变与生育政策应对—从子孙后代的“私人产品”属性到“准公共产品”的经济
社会学反思[J]. 人口与发展,2019(4):117-128.
[33]朱考金,杨春莉 . 当代青年的婚姻成本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7(4):18-20.
[34]陈友华,曹云鹤 . 婚配、婚配消费与代际生活[J]. 江苏社会科学,2021(2):41-48.
[35]刘世昕,等 . 市场的自由与束缚—中国农村剩男现象调查之二[N]. 中国青年报,2016-02-24.
[36]Yu Xie,Siwei Cheng,Xiang Zhou. Assortative mating without assortative preferen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5(19):5974-5978.

中国青年研究 05/2022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