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

逢 甲 大 學

合 作 經 濟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

-以德興社區為例

The Study of Feasibility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Converting in Community Cooperatives –

A Case Study of Desing Community

指導教授:楊坤鋒 博士
研 究 生:劉芳綺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三 年 七 月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謝誌
從我在鍵盤上敲出這本論文的第一個字開始,我就期待著寫誌謝這天的到來。

在這本百頁的心血即將付梓的前夕,我想起了一句電影對白:「結束時總會想到

開始」。研究所生涯對我來說是段特別的日子,因為是預研生的身分,所以在去

年的我是雙重身份,前一年的我和大家互相都不認識,等到和大家熟識了就只剩

下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和班上同學共同學習與玩樂,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

成了求學生涯的美好記憶。

論文的完成由衷的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合經系系主任楊坤鋒,帥氣鋒哥敞開的

大門讓我的創意與想法有了揮灑的空間,也適時的在關鍵之處給我提點與指導,

讓我論文內容更加豐富,老師的鼓勵與寶貴的經驗更令我有了不一樣的成長。

另外,也要感謝系上所有老師與助教們,大學四年加上碩班一年共五年的學

習期間,不僅教導我課堂的專業知識,更令我學習到更多的做人處世的道理與方

法,經驗的累積使我的人生更加豐富。

接著感謝協助我完成這篇論文的德興社區,沒有社區的幫忙根本完成不了這

艱鉅的考驗,理事長的和藹可親、總幹事的無私奉獻、佩玲姐的細心解說、指導

與關心,真的令人覺得很溫暖。

同窗好友的感謝更是不能少,情同姊妹的柔文、昭儀、品婷;如同大哥般照

顧的哲瑜、伯諭、惟仁、正道、駿賢、景裕;同一指導老師的夥伴于倫與同班四

年的永青、慈蓉,沒有大家的陪伴、指導與協助,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最後當然要最感謝家人,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可以完成學

業;爸爸適時的鼓勵與指導、媽媽的貼心與關懷、弟弟的溫馨接送,都讓我覺得

自己好幸福!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僅將謝誌獻給每一個曾經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給我支持與鼓勵的你們。
劉芳綺 謹致於 2014.07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班

i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論文摘要
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主要在強調採用社區發展方式,來促進民生建設,達成

經濟與社會的均衡發展。社區組織最終之目的無非是要追求生存,組織如果不能

回應環境的需求,勢將面臨生存的威脅。根據「資源依賴理論」,社區組織應以

開放式的思維邏輯來執行社區公共事務,不可能僅依靠內部的資源來應付大環境

中一切的挑戰。

然而,合作社是ㄧ群人藉者企業經營的方法,為追求其共同的經濟、社會與

教育目標,而結合起來的組織,並以實現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求與期望。

社區合作社是可以解決社區永續發展問題的組織,利用合作社所產生的盈餘

回饋當地社區,減少依靠政府的補助,更能降低當政府資源不在提供時經營的困

難與風險;運用社區合作社的特殊性質,從事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及教育等

活動,促進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與認同感的提升;再透過共同經濟事業的參與,

也容易幫助社區與合作社之願景之實踐,營造出生活與共的社區意識,有效的發

揮組織功能。

合作社與社區的結合能為當地社區創造社會、經濟、文化與教育等的價值,

不只提供服務與滿足需求,也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合作社在技能訓練、商業模式

發展、顧問指導、與就業機會,加上社區的產業資源應用與文化特色發展,使得

社區合作社的發展更有無限的可能。由此可知,社區合作社,是發展與維持當地

社區繁榮與蓬勃的重要角色。

關鍵字:社區發展、合作社、社區合作社、社區永續

ii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Abstract
For our community development work, we are mainly emphasizing the us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moting livelihood issues, and reaching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is simply to seek survival, if organization can not response the needs of
the environment, it will be facing the threat of survival surely. According to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used to open logical thinking
to perform community in public affairs, it is impossible for organization to be rely on
internal resourc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environment in a cut.

However, the cooperatives who are the group of people wanted to pursue their
common economic, social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order to achieve comm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expectations by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s. Community cooperatives can become a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ing the surplus generated by the cooperative to contribute
to the local communities, reducing rely o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also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and risk when government resources are not provided. Using the special
nature of community cooperatives to engage in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Promot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ing the sense of
identity. Then,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a common economic cause, it is easy to help
practice the vis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cooperatives to create a sense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Combine the cooperatives and communities can create the value of the local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 not only provides services and meets the
needs, but also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employment. Cooperatives’ skill training,
business model development, mentorship,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dd 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ooperatives more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Seen, community cooperatives, is an important role to maintain
prosperity and flourish local communities.

Keywords: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operatives, community cooperatives,


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iii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社區工作……………………………………………………………7
第二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永續………………………………………………8
第三節 合作社的特質………………………………………………………11
第四節 合作事業參與社區營造……………………………………………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17
第二節 研究方法之選取……………………………………………………17
第三節 研究設計……………………………………………………………19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21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一節 組織的企業型態……………………………………………………23
第二節 個案深度訪談………………………………………………………27
第三節 研究發現……………………………………………………………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36
第二節 建議…………………………………………………………………3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40
英文部分 ……………………………………………………………………43

附件
附件一:訪談大鋼 …………………………………………………………44
附件二:彰化縣芬園鄉德興社區發展協會章程 …………………………45
附件三:保證責任彰化縣芬園三寶蔬果合作社章程 ……………………50

iv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表目錄
表1-1社區發展重要統計指標表………………………………………3

表4-1 我國主要民間組織比較表 ……………………………………23

表4-2 受訪單位及受訪者基本資料 …………………………………29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5

圖2-1 1968年-2006年台灣社區合作社設數統計圖…………………14

圖 2-2 2001 年-2013 年台灣社區合作社設數統計圖 ………………15

圖3-1 研究架構圖 ……………………………………………………17

v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壹、全球化衝擊產生社區發展議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快速變遷,以及在科技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下,

對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人類社會是群居社會,出於人的本性,在自動自發

的情況下,人們都趨於幫助有需要的同伴,產生互助的機會(姚瀛志,2011);

人類生活發展歷程,家庭是人們生活最重要的領域,而社區則是民眾公共生活中

最基本的單元(葉至誠,2010);地方民眾對生活環境、公共事務的自主能力參

與意願大為提高,主動爭取地方社區的相關權益,並且經由積極的參與,凝聚了

共生共榮的社區意識,也造成各地方社區合作社最具經濟性、生活性及民主性,

也最符合當前社區發展的需求(黃信義,1995)。

我國政府部門為了推動社區的發展,也頒訂了許多方案與計畫,如內政部推

動的「社區發展工作剛要」
,旨在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

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會;農委會「活化鄉村社區組織」以專家駐村、社區陪跑方

式,引導農民組織透過參與方式的計畫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強化社區營造組織(含

社區發展協會),健全其組織運作;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旨在透過住

民自主覺醒、自動自發暨共同參與的民主方式,激發凝聚「利害與共」的社區意

識,使住民關心社區生活環境,營造社區文化特色,進而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

環境的關係;重建溫馨、有感情、有特色的人性化社區生活環境(陳其南、陳瑞

樺,1998)藉由直接間接的推動社區實質環境改善工作;行政院「台灣健康社區

六星計畫」
;衛生署「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農委會「農村再生培根計畫」……

等。從多元化的社區發展計畫中,都可一再發現其精神與理念都是以社區為出發

點,並透過各種方式來培養與啟發社區居民,發揮自助互助精神,改善社區居民

之生活、經濟、社會、文化等環境,提升生活品質,進而促進國家的整體發展。

1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貳、合作事業與社區發展之結合

近二十年來合作運動推展的重要範疇與重心即是參與社區發展活動,合作社

與社區有著相近的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的多重目標性,若兩者能夠結合,

便能夠相輔相成、相互扶持,使社區發展能順利推行。合作社與社區的結合能為

當地社區創造社會、經濟、文化與教育等的價值,不只提供當地服務與滿足當地

需求,它也提供當地就業的機會,合作社在技能訓練、商業模式發展、顧問指導、

就業機會提供上辦演了重要的社員經濟建立角色。由此可知,合作事業是最佳的

從事社區發展的組織類型,在合作社的經營理念下,是發展與維持當地社區繁榮

與蓬勃的重要角色(Maghsoudi, 2006)
。以合作組織類型來參與社區發展的情形,

在歐洲相當的普遍,由於合作社的自助、互助特性與具有社會與經濟的功能性,

所以用來協助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維護與社會福利建立是相當合適的組織類

型。

我國政府行政院內政部依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於1971年訂定「社區合作

事業推進辦法」公布,至此後,社區合作社發展型態開始為台灣省合作事業管理

處所大力推動,2006年內政部開始正式將合作社納入社區營造的一環,施行「推

動合作事業結合社區營造計畫」,協助社區以合作事業方式發展具有社會價值的

經濟事業,以改善居民生活、關懷弱勢、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區永續發展。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幾年來,在我國政府積極推動社區工作與社區營造下,各類社區有更蓬勃

發展的趨勢,這些推動的途徑,不外乎透過各地文化中心、地方文史工作室、社

區發展協會、基金會、學校、社福機構、各種非營利組織,甚至營利組織(陳佳

容,2005),透過這些組織團體的努力下,發展有其明顯的進步,但大部分組織

所得到的資源僅是一次性或階段性的支持,且社區組織中的經費來源大多以政府

2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的補助佔大多數。下表為1998至2012年政府針對全台社區發展協會所統計的重要

統計指標。

表1-1社區發展重要統計指標表
社區發展 社區發展工作實際 社區發展工作實際使 政府補助經費占社區
協會數 使用經費 用經費之政府補助款 全部使用經費比率
1998 4,968 1,584,526,214 1,242,237,650 78.4
1999 5,245 1,983,679,225 1,470,013,313 74.11
2000 5,497 1,896,839,290 1,419,999,428 74.86
2001 5,584 1,588,272,516 1,127,676,259 71
2002 5,735 1,326,679,676 852,589,255 64.26
2003 5,960 1,459,376,050 1,037,094,452 71.06
2004 6,047 1,479,219,462 1,058,246,214 71.54
2005 6,150 1,712,012,710 1,197,727,624 69.96
2006 6,275 1,585,934,873 1,023,565,380 64.54
2007 6,402 1,626,928,283 1,141,684,015 70.17
2008 6,410 1,758,348,608 1,265,029,772 71.94
2009 6,443 2,079,218,629 1,546,895,489 74.4
2010 6,518 1,711,057,312 1,307,129,198 76.39
2011 6,650 1,725,550,432 1,266,254,254 73.38
2012 6,692 1,822,032,948 1,259,531,354 69.13
平均 1,689,311,749 1,214,378,244 71.676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及研究者整理

由表1-1可知,全台社區發展協會個數屢年增加,社區發展工作實際使用經

費之政府補助款平均每年花費1,214,378,244元,政府補助經費占社區全部使用

經費比率平均每年更高達71.676%,由此可知,大多數社區經費來源多由政府補

助。

當資源不再提供時,如何永續發展成為重要的課題。實務上,對於社區營造

與資源永續發展兩者間如何相互配合的問題,尤其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所扮演

的角色,以及政府協助社區推展永續發展的策略等議題,我國學界鮮有著論,因

此,為促使社區進行資源永續發展與地方營造的目標,並使社區營造作為推動資

3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源永續發展主力的現況,實有探討的必要。

然而,合作社不只是純粹企業而已,更有其社會、經濟、文化(公元二千年

的合作社 1985)與教育目標。其經營方式根據我國合作社法第一條規定:
「依平

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

是值得社區組織在針對永續發展這一方面值得學習的目標。由於合作社深具「社

會經濟事業」的組織特性(陳佳容,2005),在社區營造及產業轉型上是否可以

成為更重要的角色?社區組織可否借由產業轉型來做為永續經營的手段,將是本

研究的重點方向。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係以實用為目的,希望研究結果與實際相結合,分析社區組織與合作

事業間的差異,並找出社區優缺點進行分析,來探討社區轉型的可行性、轉型過

程中可能遭遇之問題與阻力、永續發展等問題進行分析,讓社區合作社具有參考

價值,供社區組織夥伴藉由研究結論與建議來達成組織轉型並永續經營的目標。

因此,本研究將藉由相關文獻分析方法與個別深度訪談,以期達到下列之研究目

的:

一、分析社區發展協會與合作社間之差異性

二、分析社區發展協會在轉型過程中可能遭遇之問題與阻力

三、分析社區發展協會在轉型後是否達成自給自主目標,俾利社區永續經營

四、探討政府在社區組織與合作事業間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4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

壹、研究流程

本研究將分別從蒐集相關文獻資料,探討上述研究範疇,分析在社區營造中

從事合作社組織之個案研究,進行個案深度訪談。分析比較社區與合作社間之優

缺點分析;並詢問在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中成立之合作社的動機及現況,比較分析

其合作社成立後對社區營造的實質效益,以及運作上面臨的問題,提出相關具體

建議以供參考。最後將所蒐集資料,整理、分析、歸納,找出可行之方向與論點,

並嘗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具體建議與方法,

作為社區永續經營之目標。以下圖1-1為本研究之流程圖。

確立研究方向與主題

研究流程與限制

閱讀文獻 歸納及探討

個別深度訪談

訪談資料整理、分析及歸納

撰寫研究論文

結論與建議

圖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5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貳、研究限制

各縣市政府與內政部「推動合作事業結合社區營造計畫」將合作社參與社區

營造的方式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已立案之合作社從事社區營造活動,通常從事社

區關懷型的社造計畫;第二類為已立案之社區組織從事社區營造活動,以成立合

作社來進行社區產業發展。本研究以第二類已立案之社區組織成立合作社來進行

社區產業發展為研究對象。基於研究對象的限制,本研究可能產生下列三項研究

限制,敘述如下:

一、本研究為可行性探討,嘗試了解社區發展協會是否可以透過社區合作社之經

營模式,發展社區產業,而國內目前對合作社模式探討較少,故在資料蒐集上將

產生困擾。

二、本文研究之範圍侷限於德興社區,國外或台灣之成功案例,因環境背景之不

同,相關實務經驗在個案比較上將會受影響。

三、合作社的機制是社區營造的眾多方法中,值得重視的一種途徑,也是一個符

合公共利益的方法,惟主管合作社輔導業務之政府部門觀念及態度,勢將影響個

案之研究。

6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社區工作

壹、社區之定義

「社區」一詞譯自英文的「community」
,最接近的字源為古法文字 Comunete、

拉丁字 Communitatem–意指具有關係與情感所組成的共同體。Bell 與 Newby

(1978)統計發現對社區或共同體的定義已高達九十八種。Abrams(1977)更指

出,因為「社區」這個名詞區乏嚴謹的定義,所以社區的概念已逐漸被英國社會

學界逐出。「社區」一詞已經逐漸普遍而廣泛被使用,本論文將針對國內外眾多

學者中,提出幾個觀點最為代表性之探討。

徐震(1980)將社區定義為:
「社區是居住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

互助及服務體系的一群人;並將社區內涵分五項要素,即為居民、地區、共同的

關係、社會的組織及社區意識」。

根據白秀雄(1990)認為,社區乃指一定地理區域範圍中的人口集團,居

民具有某種地緣的感覺或集體意識和行為,由於彼此間存在著歸屬感或依賴之關

係,故形成共同的社區生活目標和採取集體行動以期達成。

江亮演(1995)認為,社區是指一群人居住在一個特定的地區內,他們具有

共同意識與活動場所及共同目標,而自然形成一個與其他地區不同的地域而言。

曾華源(2004)認為,不論地域規模的大小,只要是居住在同一空間地理範圍之

內,有共識、具有共同行動能力的一群人,如一棟公寓、一條街區、一個村里,

皆可稱為社區。並強調社區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歸屬感;(2)共同目的;(3)

共同的處境。

根據 Phillips,D.(1995)在《Looking Backward: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ommunitarian Thought》一書中認為,社區是一群居住在共同區域的人們,

具有共同的歷史與分享的價值,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一起參與,並且具有高度的

連結。故本研究為社區定義為:「一群人,共同居住於一個特定空間範圍內,彼

7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此互相關懷、互相協助甚至會有些許依賴,聚落活動集中,居民間互動密切,形

成不同於其他聚落之網絡關係」。

貳、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
(community work)指的是,
「以整個社區為服務對象的專業工

作方法與過程,即是社區工作」
(李增祿,1990)
,「社區工作」
、「社區組織」
、「社

區發展」,原在不同時間階段,有其不同意涵,但因時間推移,在概念上已逐漸

不容易區分(曾華源,1981),所以在許多文獻中這些名詞被交互出現使用。蔡

漢賢(1971)主張以「社區工作」涵括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徐震在「社區與社

區發展」一書中,採用前述看法,並將「社區發展」與「社區工作」視為語意相

同,社區工作不單是一種工作方法或是一種特定的服務,社區工作的特質在於其

特有的信念與服務。

我國社區發展工作始於 1965 年,行政院提出「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

以行政命令頒布實施,強調採用社區發展方式,來促進民生建設,達成經濟與社

會的均衡發展。我國政府積極推展社區發展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輔

導協助國內社區之發展,以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環境。1994 年,行政院

文建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期望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中,能將地

方文化發展與地方產業發展做結合,並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口號,

以促進並振興地方文化產業的再發展,為再造地區文化生活價值的策略,以社區

現有環境與資源建立各社區特有的文化產業,這項計畫對於我國社區發展運動具

有特殊的意義,是突破性的新思維。至此之後,政府的社區發展工作開始在全國

各地社區熱烈推展開來(黃郁勝,2008)。

第二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永續

壹、社區發展

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從過去協助較落

8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後的發展中國家,轉變成為先進國家重要的社會政策工具(徐震,2007; 吳明儒,

2009)。若按聯合國(United Nation)的定義,
「社區發展」包括幾個重要的意涵:

第一、社區發展是一群社區成員所進行的社區行動的過程(a process of social

action);第二、社區發展是社區成員為策劃與行動的自我組織(organizing

themselves);第三、社區必須清楚界定它們的公共與個人的需求以及所待解決

的問題;第四、執行計畫時社區必須善用社區自身的資源以投入,惟當所需的服

務與物資不足時,才由社區外之政府或非營利組織扮演補充性的角色;第五、社

區發展最終的目的是要協助人們在經濟面及社會面上成為活躍的社區,並且適當

的提供協助以強化或支持個人與家庭的成長,達致生命品質(the quality of

life)的提升。從上述對於「社區發展」的定義,的確標示社區行動的終極目標

就是要追求人類向上與生活品質的力量,不管過去到現在,從開發中到已開發國

家均無差別。

貳、社區發展過程

一、1960 年代的社區發展

1965 年,在聯合國社區發展運動影響之下,我國開始在各地推動了社區發

展工作。當時標榜的是全面性的社區生活品質提升,包括「基礎工程」
、「生產福

利」及「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由政府單位以行政的方法,根據社區發展工作

綱領或綱要,由上而下採取全國統一模式來推動進行社區要發展的主要項目是實

質環境建設,如社區中的道路、排水溝、家戶環境衛生等。

二、1980 年代的社區發展

1980 年代後期,臺灣追求經濟發展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已到了社區不能忍

受的限度。1987 年解嚴前後,一波與過去社區發展內容極為不同的社區動員力

量,在政治運動的鼓舞下興起,由民間發起,社區有共同的意識與訴求,此類的

社區反抗運動常常有社會運動團體參與,提供社區所需要的資訊與技能。如彰化

鹿港的反對杜邦設廠、高雄後勁的反五輕運動等。

9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三、1990 年代的社區發展

1990年代的台灣,有了另一波官民互動模式的社區運動,亦即「社區總體營

造」。社區總體營造是由文建會所主導,基層社區組織則在「村、里」、「社區

發展協會」之外,多了一個地方的「文史工作室」。期望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

中,能將地方文化發展與地方產業發展做結合,並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

化」的口號,以促進並振興地方文化產業的再發展。在執行上,除了必須依靠教

育單位或文化中心的系統之外,社區總體營造也吸引了大量的專業人士參與,尤

其是建築、景觀與社區規劃背景的專家。

四、新世紀的社區課題

高齡化社會的社區照護、青少年休閒活動規劃、外籍勞工與移民配偶的社區

互動、原住民族群的處境、公寓大樓興起產生的空間與 人文變化,及資本全球

流動下社區經濟的危機等。 政府介入或指導社區發展的正當性不容懷疑,在社

區發展中社群主義者強調重視個人善盡責任而非享受權利,此一社區核心價值若

無政府的倡導,可能在市場機能及個人主義的洪流中而銷聲匿跡。但是政府的責

任為何?將社區發展的方向朝向建構公民社會,若無健全的公民社會,社區發展

無法發揮自主的力量。

參、社區永續

丘昌泰(2005)認為,「地方是屬於居民的,地方永續發展必須符合居民所

想要的樣子,因此居民必須參與,分析地方特性、條件、自然與人文資源等來型

塑共同的願景,這是地方永續發展首要建立的共識」。社會永續發展是人類發展

的目的,社會發展的意義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生活品質的提高,「發展」應以提

高人類生活品質為重點,當前世界大多數人仍處於貧困狀態,所以〈21 世紀議

程〉便提出:「永續發展必須消除貧困問題,縮小不同地區生活水準的差距,通

過使貧窮的人們更容易獲得他們賴以生存的各種資源達到消除貧困的目的;使富

國與窮國的發展保持平衡是實現社會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

10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益」。

葉俊榮(2005)認為,「永續發展必須全球思考在地落實,不僅從國際落

實到國家,更要從國家落實到地方,唯有從在地的觀點,才能真正體察區域在環

境、生態、經濟、社會與制度等面向的實際情形」。況且都會型之社區組織、類

型、及空間也因而形成更複雜的社會關係,並因為社區組成與公共建設、社會福

利等息息相關,因此社區與整體國家社或政策、福利制度等有著緊密關係,也因

而更需探討社區永續發展的進程(李永展,2005)。

肆、資源依賴(resource dependence )理論

係指組織依賴環境,但會極力獲取資源控制權,以便將他們依賴減到最小,

如果資源是控制在其他組織手中時,組織將變得脆弱,所以他們儘量嘗試獨立

(David and Barany,1984)。資源依賴理論所探討的是組織本身在其他組織身上

重要資源的依賴程度應降到最低,並且試著影響環境以獲得所需的資源,當因資

源依賴升高而使組織生存受到脅迫時,組織會控制外部資源以降低依賴程度

(Pfeffer and Salancik,1978)。

社區組織最終之目的無非是要追求生存,組織如果不能回應環境的需求,勢

將面臨生存的威脅,依「資源依賴理論」,社區組織應以開放式的思維邏輯來執

行社區公共事務,不可能僅依靠內部的資源來應付大環境中一切的挑戰,社區營

造所面臨資源不足,多數為財政不足、人力不足或專業能力(技術)不足,建立

外部之夥伴關係,如中央或政府部門、各大專院校及轄區內組織團體等夥伴網絡,

以覓得資金來源、技術及人力資源支持。

第三節 合作社的特質

壹、合作社的特質

合作組織發韌於十九世紀初期,為補救資本主義的缺失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經

濟組織。它主張社會上的經濟弱者以「自立自強、互助合作」的精神籌組合作社,

11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經營共同需要的業務,以改善社員的經濟生活。合作社與其它經濟組織最大的不

同,是合作社的所有權隸屬於全體社員,而其交易(服務)對象也是全體社員;換

言之,合作社的老闆即是顧客,所以合作社的營運並不以賺錢為目的。不同於其

他經濟組織,合作社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在一定的成本支出下,謀求全體社員之

經濟福利為最大;同時還要兼顧社員經濟性的幸福。

查理、季特(Charles Gide)所說的:「合作社就是ㄧ群人藉者企業經營的方

法,為追求其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教育目標,而結合起來的組織」(中華民國儲

蓄互助協會,1985) 「有的運動具有高尚的社會目標;有的運動也擁有廣泛的企

業基礎;但是只有合作運動兩者兼備;合作事業與其他經濟組織的真正差別,全

在於已將商業的技能歸屬於道德的理想下」。

貳、社區合作社

「社區合作社」顧名思義,係以「社區」為範圍,基於生活或經濟上之共同

需要,由社區居民自助的經濟組織,也是一種多目標的社會福利團體,它除了可

以改善社區居民生活上各方面的問題外,因其具有加強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功能,

對於團結的促進,更能產生莫大的作用。「社區合作社」為一綜合性合作社,可

以根據社區居民之共同需要,經營一種或數種業務,業務項目涵蓋供銷業務、公

用業務、生產業務、運銷業務、利用業務、供給業務及代辦業務等(台灣省合作

事業管理處,1995)。

楊孝濚(1978)認為「社區合作社」為一培養人民互助合作精神,增進其經

濟利益與改善其社會生活為目的之社區合作事業之組織;並且指出:「社區合作

社對於社區發展的功能,不只是經濟上的,且在促進社區居民社區參與,積極化

社區型態,發展社區態度,加強社區居民對於社區歸屬感,普及社區發展工作和

培養地方領袖各項功能」。

姜義勝(1987)對「社區合作社」(community cooperative)之定義:「居

住於某一自然或人為的地理區域的社區居民,基於共同的經濟、社會和教育的需

12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要,根據合作社法規定,登記成立的綜合性業務的合作組織」。姜義勝亦從個案

研究中,探究社區合作社在社區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功能,這些功能有:

「創造社員就業機會,落實生產福利建設」,此即目前社區營造的產業化目標,

因社經環境的變遷,產業化有其時代的不同層次內涵;「盈餘攤還社員,實現社

會正義」;「公益金的分配,提供社區發展經費來源」,這也是現今社造團體組織

合作社的目的,希冀藉由合作社營運結餘來支撐社區的永續發展;「照顧高齡社

員的生活」
;「增進社區居民的認同感」等;最後,肯定社區合作社與社區發展關

係密切。

陳佳容(2005),以合作社參與社區營造之可行性研究為主題,其認為「社

區營造」之內涵與目的與合作社之特性與組社宗旨並行不悖,並認為合作社以其

企業性,從社區的經濟事業面切入,成為居民自發性參與、凝聚社區意識的有效

途徑。因此,乃有相關主題之撰寫,期望與「社區營造」工作相呼應,使合作社

成為「社區營造」推展工作中的組織型態之一。爾後研究者亦是在此基礎上,加

以擴充延伸,發表重要發現-「合作事業是有效的社區營造方法之一」
。報告具有

高度實踐性,其研究之重要發現,對本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為本研究重要資

料。

根據我國內政部依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於 1971 年訂定〈社區合作事業

推進辦法〉公布後,社區合作社在台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的大力推動下,呈逐年

成長(如圖5-1)。1982 年,社區合作社總數高達 136 個;同年,台灣省合作

事業管理處委託學術單位,開始對全國所有合作社場作總評鑑,因而造成社區合

作社紛紛解散,亦為造成社區合作社逐年下降之主要因素。

13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圖2-1 1968年-2006年台灣社區合作社設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節至劉羽茵(2007),
社區合作經營模式之探討-連江縣南竿鄉鐵板社區個案

1991 年公佈之〈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中社區發展協會已具法人資格,依法

可以辦理各項經濟行為,且中央到地方(鄉、鎮、市)均有專責的主管機關配合,

其人力及政府資源均非社區合作社可堪比擬。因此,社區合作社之發展空間受到

嚴重排擠,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經濟發展及城鄉差距的縮短,社區合作社漸次

萎縮關閉,截至 2006 年 12 月底社區合作社僅有 35 個,顯見社區合作社經營

亦非容易。

主管機關對社區合作社之認知、相關法令之熟悉度、法令繁雜、個人處事之

積極態度,或對地方環境之瞭解等因素,均阻礙社區合作社之推動;其不同之因

素,也影響社區合作社經營之成敗。

14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60

50

40

廠 30
數 20

10

圖2-2 2001年-2013年台灣社區合作社設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及研究者整理

96年後,社區合作社又有明顯的增加,顯示出社區合作社又有了再一次的機

會被大家所重視,這次的機會對於社區合作社來說,更是一個新契機。

近二十年來合作運動推展的重心即是參與社區、發展活動,合作社與社區有

著相近的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的多重目標,若兩者能夠相互結合、相互扶

持,便能使社區發展順利推行。合作社與社區的結合能為當地社區創造社會、經

濟、文化與教育等的價值,不只提供服務與滿足需求,也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合

作社在技能訓練、商業模式發展、顧問指導、與就業機會,加上社區的產業資源

應用與文化特色發展,使得社區合作社的發展更有無限的可能。由此可知,社區

合作社,是發展與維持當地社區繁榮與蓬勃的重要角色。

第四節 合作事業參與社區營造

合作社對於社區的關懷,自合作運動萌芽之初,就已開始。許多思想家非常

關注社區建設以及社區內的生活,如羅拔.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的

「自給自足式的合作社區願景」,與雷發巽(F.W. Raiffeisen 1818-1888)終身

致力於社區的儲蓄互助社運動;亞歷山大.賴羅博士於 1978 年撰寫的「公元二

000年的合作社」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二十年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有四個優

15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先選擇,其中第四優先為:建設合作社區。國際合作聯盟(ICA)於 1995 年,

通過「國際合作聯盟對於認同合作社的聲明」,此一聲明將合作社原則重新修訂

為七大原則,其中第七原則「關懷社區」(Concern for Community),更加強調

與重視合作社與社區之緊密關係。

我國內政部依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1971 年訂定於「社區合作事業推進

辦法」公布後,合作社至此便由台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進行推動,2006 年內政

部開始正式將合作社納入社區營造的一環,施行「推動合作事業結合社區營造計

畫」
,協助社區以合作事業方式發展具有社會價值的經濟事業,以改善居民生活、

關懷弱勢、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區永續發展。

Maghsoudi(2006)認為合作社能有效發展與維持當地社區,不只提供當地

服務與滿足當地需求、它也提供當地就業的機會,在技能與商業發展、顧問指導,

與就業上的經濟能力建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合作事業是最佳的社區發展組織類

型,合作社的理論背景下,是發展與維持當地社區的重要角色。

16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是說明本研究的架構,所採取的研究設計及方法,並闡述取得研究

資料的方式與途徑、文獻資料的彙整與分析及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等。本章共分為

五節,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社區合作社
社區組織 創立自主品牌
社區產業 由社區合作社整 特色產品
自然資源 營利行為 社區合作社
合,並購入產品請生 行銷通路
人力資源 產者加、代工與契作 社區結盟 非營利行為 永續經營
治理理念 企業合作
產學聯盟

圖3-1 研究架構圖

關係圖說明:將社區組織中的社區產業、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與治裡理念等進行

整合;向社區生產者們購入產業產品,委託生產者進行加工製造與包裝;創立屬

於社區合作社的自主品牌,販售特色產品,藉由行銷通路的鋪設與推廣,可增加

商品的銷售量,增加收入來源;也可與鄰近其他社區結盟合作,人力資源與產業

資源皆可增加;透過與企業合作和產學聯盟規畫、組織、領導與行銷社區合作社,

加強社區合作社的企業競爭力,使得社區合作社可以持續不間斷的經營。

第二節 研究方法之選取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社區發展協會發展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深

入探討以合作社兼具「經濟正義」與「社會關懷」之雙重特性,作為社區發展工

具的切入點,並試圖分析社區發展協會在轉型為社區合作社的過程中,有利的條

17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件,以及轉型過程中可能遭遇之問題、困難,及轉型後之永續發展問題與政府應

扮演的角色。並根據前述研究之結果,提出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可

行性之具體建議,提供政府研擬輔導策略,俾建立一套最佳之參與模式。為達研

究之目的,將透過文獻分析以及針對德興社區進行實地的深度訪談,並請教相關

領域專家,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盼在對話中能夠瞭解組織運作情形,及社區成

立另一個合作社之理念、動機等相關資料,進而發掘出社區發展協會發展成社區

型合作社的契機與功能。所以本研究著重質性研究方法,以探索性研究的方式,

來探討此一研究範圍的可行與實際狀況。

壹、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有時亦稱為田野或實地研究,有人譯為

「質的研究」、「質化研究」、「定質研究」或「定性研究」(陳伯璋,1989,

高敬文,1996,胡幼慧,1996,陳向明,2002)
。質性方法特別以探索(exploration)、

發現(discovery)、和歸納的邏輯(inductive logic)為導向,針對獨特的個案進

行詳細的研究,可能會產生一些特別的洞見(Patton,1990)。質性研究是建立在

「世界乃是人類主觀知覺的存在」之假設,所以其強調理論應自資料產生,而非

預設理論(張紹勳,2004)。質性研究之實際操作策略,可以區分成研究設計、

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三大部分。研究設計深具彈性,基本上是週而復始的循環探

索的過程,恰與量化研究線性研究進行方式不同,而是大致地選擇一研究方案,

再而循環問題、蒐集資料、做紀錄、分析資料、反覆驗證,最後階段為撰寫報告,

而且往往也因引發新的問題,新的資料蒐集、紀錄與分析的研究循環(江明修,

1997)。

貳、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旨在引導研究方向,其執行重點在發

展可能之研究假設、而非檢定假設,也稱先導研究(pilotstudy),是對某一課

題或某一現象進行初步瞭解,以健全後續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其可單獨作為一項

18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獨立的研究,亦可為進一步周密、深入的研究工作做準備。探索性研究的內容,

包括三部分:查閱文獻、請教專家和實地考察。其目的是經由到基層去了解現場

實況來發現問題、提出構想,並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而不是要做出最後

的結論。

基於上述研究方法之內涵,因此本研究將以質性探索性研究法的程序及內容

來進行研究設計、選定研究對象、設計研究資料的蒐集方式、資料的整理程序與

分析步驟,再據以形成本研究的研究建議與結論。

第三節 研究設計

壹、資料蒐集方法

質性研究中蒐集資料的方法十分豐富,如訪談、觀察、問卷、實物分析、口

述史、敘事分析、文獻法、歷史法等。但是任一種單一資料蒐集方法不可能適用

於所有的研究課題或研究領域。因此,大多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互相

補充與驗證(陳向明,2002,袁方,2002)。本研究係屬探索性研究,基於研究

問題需要,資料蒐集的方法有「查閱文獻」,將分別從蒐集國內、外相關之文獻

資料、論文期刊進行收集、「文件整理分析」及深入的「訪談」,互相補充驗證,

得到研究的結論。以下就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蒐集方法,分別加以說明:

一、文獻資料分析法

所謂文獻,是指包含我們希望加以研究的現象的任何訊息形式。根據文獻具

體來源不同,可以分為現有資料及理論資料兩種部份,現有資料方面,藉由網站

-坊間出版書籍,相關刊物,訪談所獲得的企劃書,評估報告等整理,分析而得;

理論資料部分,除透過國內外網站搜集,亦透過公開發表之期刊,報導各式論文

等找尋適合、相關之文獻資料(張國竑,2007)。

文獻資料主要分成二方面:一為初級資料,可以真實瞭解實際運作情形,於

研究場域之鐵板社區發展協會取得第一手資料;二為次級資料,即從圖書館蒐集

19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相關之文獻資料包括:

(一)社區工作、社區發展、社區永續、合作社等相關法規條文、專書、期刊及

政府出版品等。

(二)社區內部之相關紀錄、出版品刊物、報章雜誌及統計資料等。

文獻調查研究的最大好處是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蒐集研究主題相關

資料進行分析統整,歸納出結論,回答研究的問題。但文獻資料可能呈現的是存

在許久的現象,但透過深度訪談卻能幫助研究者獲知一些文獻上所無法提供的訊

息,在與訪談者之間的互動的同時,可釐清更多研究上的盲點。

二、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是一種為特殊目的而進行的談話-研究者與被訪問者,在於它

是一種「非直接」的方式在進行,可依設計好的問題來訪談,也可依臨場的情境

來改變問題。

根據Tayor和Bogdan(1984)的定義,深度訪談及「研究者與受訪者面對面

重複的交互作用」主要目的仍在了解受訪者以本身的語言陳述他們對其生活、經

驗或情況的觀點等。

作「深度訪談」必須具備以下的基本原則:

(一)具備問好問題以及解釋答案的技能。

(二)做好一個「傾聽者」,始不被自己的意識型態及先入為主的觀念所束縛。

(三)具有適應性與靈活應變的能力,將威脅視為機會。

(四)研究者對於所研究的問題,不論是理論或政策的,皆能確實掌握。

(五)必須沒有偏見。

訪談前的準備工作包括:選取訪談對象、確定訪談的時間和地點、建立訪談

關係及設計訪談題綱等(陳向明 2002:233)。

本研究案將選取彰化縣芬園鄉德興社區發展協會作為深度訪談對象,並對研

究主題與目的設計開放式的問卷題目進行訪談。德興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營造過

程中又成立了彰化縣芬園三寶蔬果生產合作社,在彰化地區社區營造界頗具知名,

20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更在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共同舉辦「農村再生旅遊亮點

社區評選活動」榮獲第一名的殊榮,以發展社區文化產業為目的,主要係探尋其

合作社成立動機、運作過程、面對之困難、社區組織與合作社間經營方式差異。

在進行訪談前,研究者將確實依照訪談前的準備工作逐步進行,並遵循訪談基本

原則,以確保本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貳、資料蒐集工具的設計

在質性研究過程中,利用有系統的蒐集研究所需資料,將有利於訪談過程中

隨時掌握訪談主題,增加資料之有效性與正確性。訪談過程中將以錄音及訪談中

所做的筆記,作為訪談紀錄。設計適當的訪談大綱實有必要,本研究的訪談大綱

依性質採非結構式設計,個別深度訪談,依不同之受訪單位,分別設計訪談大綱,

初步設計完成後,經指導教授審核再修正,才確定訪談大綱(如附錄一)。

第四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質性研究的終極目標是分析、詮釋以及呈現研究的發現(Patton,1990),資

料分析是質性研究的核心工作。質性研究中,資料整理和分析不是兩個截然分開

的階段,整理的思想基礎是分析,分析的操作基礎在整理。

壹、資料整理與分析的內涵

資料整理是從大量的實徵資料(主要為訪問逐字稿)中,歸納、彙總以找出

符合的實徵樣版;利用研究者所採用的理論架構、行為模式為基礎,將問題的反

應做概念化的分類,並將分類結果加以詮釋,且再回到訪談逐字稿進行文字、情

境等檢視及修定,再進入詮釋的階段,將內文安插至所詮釋的架構內加以表達(洪

福龍,2007)。

貳、資料分析的具體步驟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乃以文獻研究與訪談為主,因此,在文獻資料整理的階

段,透過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方式蒐集,並加以分析;在訪談資料方面,先將訪

21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談中的錄音以逐字逐句方式整理出來。並以此逐字稿作為主要分析資料,並參考

研究者之訪談筆記,進行深入分析。

22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一節 組織的企業型態

壹、企業型態

企業(enterprise)一詞,係指經常性的經濟事業,或經營經常性經濟事業

主體。企業具有,整合生產事業,轉換為產品或服務,藉以獲得收益,必須計算

收益及支出、承擔風險、講求效率,達成組織標等屬性(陳伯村、趙榮松 ,2001)。

我國的企業型態以經營主體來區分,有公營及民營二類。由政府出資辦理者,

是為公營企業;由民間出資經營者為民營企業,其中如獨資、合夥、公司等為營

利企業;博物館、大學、醫院等經濟業務為非營利企業;農、漁會的供銷、信用

金融服務等為農漁會企業;以共同經營方式,辦理社員所需業務者,為合作社企

業等…。這些企業各有特性,茲將各類企業做一比較如下表4-1:

表4-1 我國主要民間組織比較表
企業別
公司 農會 非營利組織 協會 合作社
項目
未必有法人
地位 法人 法人 法人 法人
地位
設立 不同類型有 符合資格者
五十人以上 三十人以上 三十人以上 七人以上
人數 不同限制

所有權 股東 會員 無 會員 社員

法定 股東大會 會員大會 董事會 會員大會 社員大會


董事會 理事會 監察人 理事會
機關 監事會 監事會 監事會
事業與 農業、農村 個人興趣的 依章程任務 與社員之生
無限制
發展、政令 滿足或理想 辦裡 活或事業有
業務 傳達 之實現 關

表決 一股一票 一人一票 一人一票 一人一票 一人一票

23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辦理農會業 依相關解釋 按財政部之


依法繳 務可依法 免徵所得稅 函令規定免 相關規定辦
稅捐 納稅收 理各項稅賦
辦理相關免 及營業稅 辦理所得稅
稅 結算申報 減免或補助
盈餘
依公司法 依農會法 無 無 依合作社法
分配
經營
營利 服務農民 服務社會 服務會員 服務社員
目的
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合作社組織管理通論及研究者整理

根據表4-1,就以協會與合作社組成的差異可從組成的人數與資格、組織的

事務與目的、稅捐狀況與盈餘的分配這幾點觀察瞭解。

一、人數與資格

合作社雖符合民法的法人資格,組織具有公益為目的,對於社員的身份並無

限制,且七人以上即可成立,與人民團體法中三十人以上的規定有所落差;協會

則未必有法人地位,因其「協會」之性質可分為兩類,一為「登記法人」者(屬

社團法人)、另一種為「不登記法人」者,不論是否登記為法人,若要成立以區、

里為單位之「社區發展協會」,則是要向縣市政府(或區公所)申請辦理,但若

是要「登記法人」,則再到法院公證後,可正式取得法人資格,設立人數則遵守

人民團體法的規定,三十人以上即可設立且會員並無身份的限制。

二、事務與目的

合作社則依據其組織的類型提供社員生活或相關事業上的協助;社區發展協

會應針對社區特性、居民須要,配合政府社區發展指定工作項目、政府年度推薦

項目、社區自創項目,定訂社區發展計劃、編訂經費預算、積極推動。

依照比較研究的邏輯,將看似不同現象的層次拉高,便可發現相異中的相同

點(Ragin,1987)他們服務的對象皆是社區居民,且終極的期待是成員整體生

活品質的改善與提升,同樣的為了社區居民的福祉共同努力,只是切入的角度可

能從經濟、社會、政治或是文化面作為其服務的開端。

24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三、稅捐

合作社法則說明合作社得按財政部之相關規定辦理各項稅賦減免或補貼;社

區發展協會依財政部發布之相關解釋函令規定免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但社區發

展協會免辦理結算申報有其限制要件與例外規定:合於所得稅法第11條第4項規

定之社區發展協會,僅收取會員會費、捐款或基金存款利息,且無任何營業或作

業組織收入(包括無銷售貨物或勞務之收入)者,可免依同法第71條規定辦理結

算申報。社區發展協會如(一)年度推展活動中有從事銷售貨務或勞務行為;或

(二)其財產總額或當年度收入總額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符合以上情形之一者,

仍應依所得稅法第71條規定辦理結算申報,且如屬前述(二)之情形時(即財產

總額或當年度收入總額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之社區發展協會),依「教育文化公

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第2條第2項規定,尚應委託經財政部核

准為稅務代理人之會計師查核簽證申報,始得適用免稅標準。社區發展協會應留

意是否符合以上免辦結算申報之要件,以免因未辦理結算申報或未委託會計師查

核簽證申報致未能適用免稅標準(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

四、盈餘分配

合作社可以針對社員認股的金額按一定比例分配組織的盈餘,雖然有盈餘分

配的制度,但仍有其分配的限制,另需依法提撥公積金、公益金與酬勞金;社區

發展協會則無盈餘分配,但為辦理社區發展業務,得設置基金;其設置規定,由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定之。

從法律的規定中分析合作社與社區發展協會在地位、成立的人數與資格組織

的事務與目的、法律中稅捐的規定及組織盈餘分配等面向可以發現其中的相異與

相似之處。雖然以 Salaman & Anheier(1997)提出結構運作的定義來看廣義的

非營利組織,包含有組織的(organized),定期舉行會議、有一定的運作規則,

自我管理的(self-governing),私有的不受政府控制(private),另外將組

織的盈餘運用在其基本的任務上,不將盈餘分配給自然人

(non-profit-distributing),有某種程度的志願參與(voluntary)等,以此

25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特質來看合作社與非營利組織(社會團體),皆可以廣泛的通稱為非營利組織,

但是在台灣的法律與政策環境下,合作社與非營利組織則有其各自的脈絡。

貳、社區發展與合作社之特性

在 Collier’s 百科全書(Colliers encyclopedia 1982)中,將「合作社」

列為「社區」觀念所衍生出來的組織之一,並在解釋「community」時,將

「co-operative」並列為相當名詞。徐震(1980)在「社區與社區發展」一書特

別就合作事業與社中區發展作一比較,認為兩者原則一致,均「採自由結社的組

織原則」、「重視自動自發的參與原則」「採用民主方式的管理原則」及「重視、

服務精神的教育原則」。並認為:「社區發展在哲學思想與工作方法上均接受了

合作社的理想與經驗」
。以下就將兩者之組織、做法、目的上的相同處予以分析:

一、組織方面

兩者均受地域限制,又同是以社區中的「人」為主體,而且在組織過程中,

社區為鬆散的群體,合作社組織則較為嚴密,可作為社區活動的機構。徐震(1980)

認為,合作社的組織亦可與社區發展的組織成為一體的兩面;行政院在民國57

年所頒行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十三條中規定:「在鄉鎮為各類合作方式之

提倡」,內政部據此於民國六十年十月頒布「社區合作事業推進辦法」(該辦法

於民國71年12月6日廢止),以具體落實社區的生產福利建設。

二、作法方面

合作者主張以自立、互助的方法代替他人的救助,與社區發展者主張以「人

民自己的努力與政府當局聯合一致」等自助精神一致;「一人一票」的投票選舉

權,同樣重視民主的自治;合作社以人為本,透過經濟互助合作的行為,確立社

員道德與知識的關連,發揮社員互助團結的精神,此與社區發展重視人的發展的

本質相同(徐震,1980)。

三、目的方面

合作社是以謀求社員的經濟利益與生活之改善,並實現共同的社會、經濟與

26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文化的需求及抱負。此與社區發展之「改善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社區情況,以提

高生活水準」大致相同。雖合作社以社員為主要對象,範圍較狹,但合作社是一

種開放的組織,只要居住於合作社組織區域內的居民,均可申請加入,所以合作

事業的利益是可以普及全體社區的。ICA於1995年修訂的合作社七大原則中,將

「關懷社區」列為合作社必須重視及遵守的原則之一。運用合作社組織更易於達

成社區發展的目的(徐震 1980)。

第二節 個案深度訪談

壹、社區基本介紹

一、社區簡介

德興坑古名竹興坑,位於芬園鄉舊社村南端和大埔村北端,與彰化市相連接,

屬於八卦台地東麓的一處短谷地帶,俗稱坑,因昔時盛產竹材因而得名,現則以

其發音類似並取其吉祥之意,遂改名稱之為「德興」。

德興社區即位於德興坑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之中,而「德興宮」為社區之信

仰中心,更是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的場所,故「德興宮」可說是社區發展之核心

中樞。

二、社區產業

芬園鄉境的荔枝林高達一千四百多公頃,占全彰化縣第一。芬園鄉德興社區

裡就占有近兩百公頃的荔枝園,目前德興社區居民約有 90%種植荔枝、龍眼。可

說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區。社區產業的發展上因應既有的根本條件,積極協助

社區居民建構農業產品商業化及社區品牌化,將現行的傳統產業提升為休閒觀光

產業,研發農產附加產業與商品,例如荔枝醋、荔枝風味餐、荔枝香腸、荔枝乾…

等農特產品,增加農業經濟價值,開發精緻農業產品與人文特色產業為發展,結

合社區產業與觀光相結合為目標,並配合社區果園休閒園區的成立,成立銷售據

點,使社區休閒觀光產業結合為一,增進行銷德興社區之社區附加價值。

27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1.荔枝醋:以一顆顆新鮮現採的荔枝先手工撥殼、去籽、秤重,置入固定比例的

冰糖與糯米醋中密封,每週搖動瓶身,充分而均勻的混合荔枝、冰糖與糯米醋酸

甜適中的口感,純天然,不加任何人工香精及防腐劑,依個人喜好口味稀釋,有

著淡淡荔枝香。

2.荔枝乾:把剛採收下來的荔枝用熱水泡過,急速放入冷水中殺青,如此果肉才

不會黏在荔枝殼,殺青後經過一段時間,再放入烘乾機烘乾,約 3 天 3 夜,紅色

荔枝就成了暗紅色的荔枝乾。製作荔枝乾的過程中,溫度及時間控制非常重要,

每七公斤新鮮荔枝最後只能烘出一公斤的荔枝乾,荔枝乾的肉質比龍眼乾多,吃

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酒香味,口味獨特,是屬於溫補的水果,也是老少咸宜的休閒

健康食品。知名麵包達人吳寶春之前參加法國「世界麵包大賽」以「荔枝玫瑰麵

包」獲得冠軍,所選用的荔枝乾食材,就是古早雞休閒農場負責人楊黃美春製作。

三、社區願景

社區營造的動態來自於社區居民自發性地參與與互助,社區居民透過交流活

動中凝聚社區意識與情感,藉由社區幹部、社區居民、地方政府…等各部門的協

助,繼續充實社區各項建設,舉辦各式社區活動,發展老人與弱勢關懷以及行銷

發展社區產業,建立德興社區永續經營與發展之優質社區。

願景:

1.落實社區營造精神,發揮傳統“幫伴”理念,強化社區居民意識。

2.結合休閒、觀光及農業產業,發展成為精緻三合一觀光休閒社區。

3.發展地方(農業)產業,建構成為獨特社區。

4.爭取社區發展機會,建設社區,照顧社區居民。

5.發展中高年齡及弱勢族群之工作機會。

28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個案說明:受訪單位彰化縣芬園鄉德興社區發展協會為一個發展社區產業為主的

單位,體認到單純只有依靠政府的補助是無法繼續支持社區的運作,遂有結合了

地方產業,將地方農特產品進行加工販售等,但其販售數量實在有限,收入來源

仍不穩定,在加上受限於協會為一個非營利組織,相對無法從事如營利組織之對

外銷售管道來增加收入,在尋求公部門的協助下,成立了另一個組織:芬園三寶

蔬果合作社。但因人力資源的不足與經驗的缺乏,人員大多還是致力於社區之發

展,對於合作社之營運仍有待努力。

表4-2 受訪單位及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受訪單 名稱 代號 性別 受訪者
位代碼 基本資料
S 社區發展協會 S1 女 理事長
社區發展協會 S2 女 總幹事
社區發展協會 S3 女 會務人員
T 大擘水土保持技師事務所 T1 男 社區指導老師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經由深度訪談所整理的資料,主要受訪單位的部分、受訪者對社區營造過程

中成立合作社之緣由與看法;遭遇的困難、合作社在經營管理的整合能力、合作

社實際參與社區營造的情形等,加以驗證社區發展協會轉型為社區合作社之可行

性。

貳、現況分析

社區發展不僅要有物質的建設,同時也試圖透過教育過程來改變居民的態度

與價值觀。因此,社區發展是從轉變居民態度,提供組織技術,以及營造居民參

與和自治制度,三方面著手(曾華源 1981)。也因此,社區的組織工作就變得

相當重要。

就以德興社區現況來說:透過社區組織向政府提出計畫,申請經費來舉辦各

項活動,並結合社區內之營利組織-古早雞休閒農場互相合作,結合休閒、觀光

及農業產業,發展成為精緻三合一觀光休閒社區。為了發展地方(農業)產業,

29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組之亦向農委會申請烘乾機等設備,進行生鮮荔枝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但

因社區發展協會屬於非營利組織,要對外進行銷售活動並不容易,故成立社區合

作社可解決此一困難。徐震認為:
「社區發展是一種組織的與教育的工作過程」。

所以,社區發展是一種多目標長遠性的綜合性的社會福利事業,透過社會運動方

式和教育過程來啟發社區居民發揮自動自發、自助人助精神,協調社區各界的關

係,運用社區內外的資源,共同來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居民之經濟、社會、

文化的需要,提升生活品質。

參、關於合作社組織

一、組社動機

就組社的動機而言,根據受訪者所述之成立背景與目的,將組社動機歸納為

尋求轉型、改善生活品質、尋求外界資源三種。

(一) 轉型

社區組織在尋求轉型的過程中,因為「協會」的非營利組織特性,不具有經

濟性,在加上缺乏產品分配、行銷通路等問題,在加上為因應產業化的需要,勢

必要再成立一個適當的組織型態。營利性質的公司組織與協會之原組織特性差異

甚大,故可能性不大。所以為了轉型,S1與S2選擇了了非營利性的合作社。

協會這幾年來的營運都是靠著向政府申請計畫,經費才有著落,但因為金額都不多,所以意識到
協會該有自給自足的能力。(S1)

光靠政府補助是不夠的,社區越來越多,相對能從政府那得到的資源就越來越少。再加上社區多
以務農為主,農產品供大於求,只好將產品集合對外販售,合作社的特質不像公司為私人擁有,
也符合我們將產品集合販售的需求,也可以避免反彈。(S2)

(二)改善生活品質

我國合作社法第一條:「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

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有社會上與經濟上的問題需解決,最好的

方式就是讓他們自己幫助自己,鼓勵自助互助,解決共同問題,不必事事仰賴政

30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府,才是根本可行之道。

我們社區是典型的農村社區,農民大多種植荔枝,為的就是要賺錢養家,政府不可能幫我們賣,
所以只好自己來,才不會餓肚子。(S1)

社區組織發展合作社是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法,結合社區內外部資源並綜合運用,既可解決產業問
題,也可以推動社區產業的發展。(T1)

(三)尋求外部資源協助

受訪者都有考慮到個人的能力與資本十分有限,為了生存與發展,不得不藉

由與外部資源合作的力量,去提昇競爭力。從事社區產業,是社區相關居民的共

同參與,社區產業基本上就是一種,「互助性的內部利用關係」。唯有合作事業

能兼具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與教育性的組織。這也是為什麼,社區在向公部

門尋求幫助因而接觸到合作社的理念時,便認為這是適合他們所需的組織型態。
問:為什麼想用合作社這個組織?

同一個社區,大家彼此都認識,大家互相幫忙,合作社可以更快的成立。(S1)

當大家在摸不著頭緒的時候,我去找公所幫忙,公所講了一下合作社這個組織,一聽之下就覺得
很適合,回去與大家討論,共同決定成立合作社。(S2)

二、組織裡念

社區組織了解當初組織的經營理念,是非營利的、分享的、公眾的、自發性

的、文化的及教育的等經營理念,而這些理念又與國際合作聯盟(ICA)於1995

年正式定義:「合作社乃是人們志願結合的自治團體,運用共同所有與民主掌控

的企業,以實現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需求與期望」
(陳伯村、趙榮松譯 2001)

相吻合。
當時是大家共同的理念,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政府也推動「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的精神,
所以大家就一起來(S1)

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做的像企業那樣以營利為目標,是要做社區營造的,幫助大家有更好的說活
與居住空間,而不是商業化的。這就是我們為了目標而努力。(S3)

31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肆、關於合作社與社區兩組織合作的看法

一、合作社願景與社區願景之關係

社區的願景是明確的,合作社是社區居民有參與合作社的社員共同去形塑的,

可能需要長時間摸索;社區的願景很務實,合作社願景是理想。兩者的目標,都

指向了追求成員的安居與樂業。

我認為未來合作社的發展空間會比社區發展協會還要大,因為政府資源有限,比較無法讓我們予
取予求。(S2)

社區發展已經達到一定階段,為了使社區發展可以更好,結合合作社或是發展社區合作社也是現
在公部門在努力輔導的目標。(T1)

二、抱持何作社與社區協會兩組織共存的關係

地方特色為主的社區產業,規模自無法像大型的遊憩樂園一般,既稱社區產

業,其特色的塑造,必然及於整個社區。所以,社區產業的發展不應該只是靠著

組織來運作,更要社區居民共同來努力。

地方產業除了自己本身的產業特色外,也需要不同的產業特色,並不是單一方面就可以發展的。
社區居民更是協會的一大助手。(S3)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學會如何釣魚。利用專長來生活就不怕沒飯吃,也可增強地方產業
的形象。(T1)

伍、經營過程中的阻力

一、人力資源嚴重缺乏

社區發展協會人力資源,分為選任、聘任、志願服務及水保局青年返鄉計畫。

選任,如理監事等主要幹部,依法是無給職;聘任,如會計、文書…由理事會聘

任,為有給職;志願服務;青年返鄉,是水保局於101年開辦的「農村再生青年

回鄉築夢試辦計畫作業」,也因為這個計畫讓更多有理想、抱負的青年朋友們有

發揮的舞台。但相對的,當政府資源不在提供時,主要核心工作人員不到5個。

試著向行政院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方案,人員的增加組織更好運作。(S1)

32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現在合作社都還是運用協會的資源(經費、人力、空間),但是在協會人員顯然已經不足的情況下,
只能選定一個組織為重心。(S3)

二、教育訓練的不足

「合作社是一種以教育活動為手段的經濟運動」,沒有完善的合作教育,就

沒有健全的合作事業」說明了合作教育對於合作事業的重要性(張逵 1991)。

合作組織都瞭解教育訓練的重要性,大多能運用教育訓練來加強選任幹部的合作

理念,但因受限於農業社區居民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其訓練效果相對弱於年輕

人。

我認為社區發展與合作社發展須同步進行。但人員都要先做培訓,再將有意願年輕人留下來,這
樣組織才會長久發展。(S2)

如果沒有教育,別人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我們的幹部都有分工合作,我想成功受幹部的影響很
大,團結很重要。(S3)

三、收入來源仍不穩定

合作社收入來源屬於三大業務中財務的部分,但從旁觀察,發現合作社還屬

於在發展階段,收入必然不穩定,因此想要藉由收入來增加聘請更多的工作人員

能屬不易。

想要能營運的更好,但是要教育,但沒有經費就很難有發展空間。(S1)

營運上比較困擾的是,一個組織要運作一定有很多固定的事要做,這些固定的成本隊目前的合作
社來說是一大困難點。(S3)

陸、對於公部門的期待

組織對於政府部門一定有期待也有抱怨,政策的不重視令人無所適從;但期

待一定會大於抱怨,畢竟要從一個將無到有的組織運作起來都還是要靠政府的大

力支持。

一、政策的不重視

憲法第 145 條明文規定:「合作事業應受國家之獎勵與扶助」,但實際上,

33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合作行政的人員與經費逐年在遞減,未來地位與定位,也岌岌可危。
現在政府對於合作社的補助非常的少,就算花了大量時間寫計畫申請經費,經費補助也都只有那
麼一點點。(S2)

雖然憲法有相關規定,雖然不符合現在社會潮流的發展,但是還是有存在的價值與空間(S3)。

二、政府的支持與協助

不論是社區的發展,還是合作事業,都是基層平民的組織,是一個相對弱勢

的族群;工作目標,都是為了讓居民獲得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所以這些非營利組

織可被認為與政府是一種夥伴關係。

政府應該給我們多一點支持與鼓勵,政府部門那麼多,多方的協調與溝通,對於社區的幫助真的
有很大的幫助。(S1)

要人做事一定要給錢,對於現代人來說工作就是為了賺錢生活,政府希望社區要有所發展,資金
如果不到位,一切可能都成為空談。(S3)

政府部門透過民間企業協助社區再生是最近的熱門話題,三方面的配合與努力是目前找出的解決
之道,後續的發展應該很有可看性。(T1)

第三節 研究發現

本研究根據文獻整理分析及個案訪談結果分析,對於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

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是肯定的,由於就一般的社區發展協會通常並不適合從事營

利活動,所以會造成經營上的困擾,但若以合作社組織型態來從事社區產業發展,

便能解決商業化之問題,因為合作社乃為社會經濟事業,能夠從事營利活動並協

助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是適合社區發展的組織型態。

合作社是「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經濟事業」,以服務社員為宗旨,謀社員經濟

利益、生活改善為依歸,並不以賺取利潤為目的,也就是說,社員利益的考量,

應高於合作社組織的利潤。合作社也被認為具有「雙重目標」性格,也就是合作

社的「經濟性格」與「社會性格」。合作社運用業務經營的成果,來服務社員與

社會,以追求安居樂業的生活。

34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在均衡發展理論中,國家發展主要有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二種內涵。就性質

而言,經濟發展以物為基礎,注重物力資源開發。社會發展以人為本,重點在於

增進社會大眾的福利。就關係而言,經濟發展為手段,社會發展才是經濟發展的

目的。因此,理論上而言,這二種發展應同時並進,應互為推動,但事實上,往

往並沒有將此二者聯合策劃,究其原因,徐震認為主要是受到資本主義及共產主

義的經濟制度所困惑,資本主義主張先富而後均,共產主義主張先均而後富,結

果是,前者「不均」,後者「不富」(徐震 1986)。

不論社區發展協會或是合作社都是希望透過一種產業商業化的模式來行銷

與推廣當地的社區價值,藉此並能活絡當地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經濟能力與提升

居民的生活品質,更可發展出一系列特殊、屬於德興的一種商品,會是社區合作

社業務經營的成功關鍵因素。

合作社經營經濟事業,是一種企業,但因其所具有的企業特性,如人性化的、

非營利性的、社員參與的、社團性格等特性,有別於一般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

具有一種社會經濟事業的性質,即是希望同時達到公益與私利的目的。歐、美推

動社會事業的方式,也多運用非營利組織、合作社組織及微型企業等方式,集合

弱勢者,再結合政府、營利企業與其他非營利組織所提供之資金,或弱勢者自己

的小額基金,由組織外提供長期性的經營管理知識及技術協助,使其自立自養,

這些弱勢者變得更有就業力,而達到社會融合與社區發展的目的(鄭讚源

2003)。

在本研究分析資料中可得知,大部分的居民是認同藉由合作社從事社區產業,

因此才有合作社的成立,這對合作社的存在是非常重要,假若一個社區產業發展

得不到社區居民普遍的支持與認同,是無法永續發展下去的,不僅使產業發展受

到阻礙而難以推廣,產業將無法得到全力的推動,進而喪失其競爭力。

35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根據文獻整理分析及個案訪談結果分析,之結果,對於社區發展協會

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是肯定的,社區合作社不僅可以發展社區產業,更

可因為其他特殊的特色產業被保留下來,進而帶動社區另一產業的興起(如觀光

產業)。根據本研究結果,歸類出以下兩大主題:

壹、社區合作社是可以解決社區永續發展的組織之一

合作社的經營若能產生盈餘,而利用合作社所產生的盈餘回饋當地社區,進

行一些公共事務的推動與社區生活品質之改善。減少依靠政府的補助,能夠自己

自足,更能降低當政府資源不在提供時經營的困難與風險。就以受訪單位來看,

如果將社區發展協會與合作社相結合為社區合作社,不僅可以利用政府資源,更

能為配合公司等盈利單位相結盟,因為合作社是一種企業,投入資金的壓力,以

及經營的過程,所面臨的問題,迫使經營者要去計算成本,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更要有效的管理組織,以及規劃組織的未來發展,自然而然就可創造雙贏的局

面。

合作社社員與社區居民重疊性高,自然以社區為思考重心,因此足證,對於

促進社區成長的關心,合作社比之非屬地方人所投資掌控的企業,更有可能性而

適當;從參與的方式而言,以辦理教育活動,培育人才為主,兼有

其他公益性贊助或捐贈等;提供公益金作為社區發展經費來源;常態性經費,主

要是自籌,部分是方案方式的政府資源;所產生的效益,從環保的落實、社區產

業的培力與發展、居民生活的改善、社區就業機會的增加、文化的傳承、居民生

活觀念的改變、社區意識的提昇,乃至人的品質的提昇及社區對合作社的認同等,

都有一定的成效。

社區合作社不論是在理論或是實務上,均是一個有效幫助社區發展的組織之

36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一,運用合作事業性質從事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及教育等活動,促進社區居

民共同參與,增加地方居民聯繫互動的機會,彼此間的認同感也會大幅增加。社

區合作社的場所也可成為社區的消息流通中心,促進社區居民的人際關係與認同,

透過共同經濟事業的參與,也容易幫助社區與合作社之願景的實踐,營造出生活

與共的社區意識,有效的發揮社區功能。所以,社區合作社應是一個可考慮的重

要選項。

貳、社區合作社存在之必要-協助解決社區營造瓶頸的優越性

目前社區營造,大致有:缺乏社區民眾公共參與的機制、社區永續經營的

問題、分配的問題及社區願景形塑等瓶頸待克服。

合作社是一個由下而上的民主運作機制,藉由與切身相關的經濟事務為主軸,

形成一個可操作的參與模式,提供社區民眾公共參與的機制,藉以培育具有民主

素養與自治能力的社會公民。有效經營的經濟事業,導引社區居民按步就班的參

與、認同,到自治;合作社的企業性,與其經營原則、價值及倫理信念,構成了

兼具經濟、社會、文化及教育等多功能的組織型態,在社區營造永續經營的問題

上,當可扮演積極的角色;合作社為改善資本主義的弊端,所發展出的公平正義

的分配方式,對於社區營造的分配問題,可提供良好的解決模式。

另外合作社基於專業的領域,有其自主財源,較無意加入社區資源的爭奪,

對於政治,也採比較中立立場,專注於專業工作與形象,有助於減少社區的紛爭。

貳、合作事業是被遺忘的社區工作方法

合作事業參與社區營造最佳的組織型態是「社區合作社」。早在民國 60 年

內政部依據「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中規定:「在鄉鎮為各類合作方式之提倡」,

頒布「社區合作事業推進辦法」
,由台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以下簡稱省合管處)

全力推動成立「社區合作社」。

但因,政策性的主導方式,在民國 60 年代,社區居民的民主素養及自主意

識尚未成熟的時代,此種由上而下的推動方式,居民在缺乏自發的動力下,社區

37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居民無從體會互助合作的可貴;戒嚴時期,結社受到限制,居民的民主素養,乃

至公民參與的態度,無從培養,甚至受到壓抑,以致對於合作社民主管理及社員

參與的精神,未能落實;民國 71 年廢止「社區合作事業推進辦法」後,社區合

作社的組織頓失依據,法律地位不明;在法無明定下,部分縣市政府仍堅持原以

行政劃定登記有案之社區為籌組範圍,致組織規模過小,資本有限,產生經濟規

模不足的困境。隨著社經環境的快速變遷,以作為社區福利產業為目的的「社區

合作社」,卻漸次凋零。

參、社區合作事業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社區合作事業的推動雖未能全面成功,但部分還是發揮了一定的功效,諸如

創造社員就業機會;社區公共事務的主導或參與;積極主動的回饋社區,包括提

撥盈餘辦理急難救助、社區建設、各項聯誼競賽贊助,捐贈建造社區活動中心;

提供優良品質之消費品、平抑地區物價之功能等。這些功能,確實的落實了「社

區生產福利建設」,達到社區安居樂業的目的。

合作事業是一個有效的社區營造方法,只是被忽略了。而在「社區營造條例」

草案中,又將合作事業給遺忘。儘管如此,合作事業本之於所具有的社會性及關

懷社區的原則,仍有許多合作社默默的為所在社區的發展,貢獻力量,努力不懈。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就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合作社之可行性的結論下之,以推行社區

轉型的角度,分別做出以下兩項建議,分述如下

壹、對於組織的建議

一、以社區總體營造的觀點,建議成立綜合性的社區合作社:「社區合作社」,

大多是以社區為範圍,辦理綜合性業務的合作社,其業務種類,可以是生產運銷、

生活消費、資材供給、勞務服務、文化產業或社區公共事務的建設與管理等等,

可依社區的需要程度,依序開辦,是一種多功能的合作事業,也是屬於社區全體

38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居民的合作事業。

二、重視教育的原則:務必重視教育的原則,因為無論是協會或合作社,這都是

所有成功的必備條件。包括籌組前及整個營運期間的教育、訓練與宣導,是促使

居民們認識制度,相信制度,進而利用制度來獲取最大利益。

三、善用地方特色:特殊特色必定可以吸引人,但好的經營過程更是重要,有好

的工具不善加利用;或是光有天馬行空想法而不去實踐都會是造成失敗的關鍵因

素;善用地方特色,加以行銷包裝,必定能為社區帶來不同風貌。

貳、對於公部門的建議

一、落實憲法合作政策精神並加強宣導:憲法為我國根本大法,合作事業已列入

其中,必有其重要性存在,建議政府應重視合作事業,訂定具體合宜之合作政策,

以落實憲法精神;加強宣導合作事業之理念,讓社會大眾可以更正確的運用合作

事業。

二、政府機關應建立相關聯繫機制:合作行政與社區營造機關應成立相關平台,

積極聯繫、互相學習彼此之專業知能,以便互相支援,避免造成社區與合作社等

相關組織淪為政府踢皮球遊戲中的那個皮球。

三、加強輔導社區現有組織中的互相聯繫,共同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社會責任無

論是在社區組織或合作社,都是在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也都皆具備在其組

織的性格當中,透過政府這座橋梁,使得組織間的相互合作更為密切,共同替人

民謀求最大福利。

39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譯(1985),亞歷山大.賴羅博士(Dr. Alexander F.

Laidlaw)著,《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1985),台中市:中華民國儲蓄

互助協會。

2. 王琇婷(2010),《推動農村社區經濟發展組織的研究—農會、合作社與非營

利組織之比較研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

3. 台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1995),《社區合作社經營手冊》。

4.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愈社會實踐》,台北:五南

5. 江亮演(1995),《社會工作概論》,新北市。

6. 吳明儒﹙2009﹚,〈社區發展的新視野:歐洲國家經驗的學習〉,臺灣社會

福利學刊,第 8 卷 1 期,PP.29-69。

7.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0)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8.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第二版,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P.17。

9. 李增祿(1990),〈新東示範社區之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 51 期。

10. 姚瀛志(2011),《社區組織理論與實務技巧》,新北市:揚智書局。

11. 姜義勝(1987),《社區合作社之發展的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經濟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洪福龍(2007)
,《儲蓄互助社參與社區營造的功能:以玉井儲蓄互助社為例》

台中市,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台北:巨流。

14.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40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15. 徐震(1997),〈社區營造:台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第 97

期。

16. 徐震(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台北市:松慧。

17.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18. 張國竑﹙2007﹚,《產業導向之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 : 以經濟部中小企業榮

譽指導員中區協進會為硏究對象》,台中市,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

19. 張紹勳(2004),《管理學》
,臺中市:滄海。

20. 張逵(1991),〈從事合作經濟金融及合作教育五十五年〉,合作經濟,第

29 期,台北市:中國合作學社。

2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22. 陳伯村、趙榮松(2001),《合作社組織管理通論》,台中市:財團法人臺

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

23.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

24. 陳佳容(2005),《合作社參與社區營造之可行性研究-社會經濟取向》,

台中市,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5.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的回顧〉,研考報導,第

41 期,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6. 陳冠州、陳佳容(2005),《合作社的組織》,台中市:財團法人臺灣合作

事業發展基金會。

27. 曾華源(1981),〈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社區

發展季刊,第 14 期。

28. 曾華源(2004),《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臺北市: 洪葉。

29. 黃郁勝(2008)
,《合作社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以白米、泰山社區合作社為

例》,新北市,臺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學位論文。

41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30. 楊孝濚(1978),〈社區合作社在社區發展中所扮演之角色研究〉社區發展

季刊,第 11 期。

31. 葉至誠(2010),《社區工作與社區發展》,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32. 葉俊榮(2005),《地方永續發展點起一盞明燈》,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

司,PP. 2-3。

33. 熊健英(1976),〈社區合作社的需要及推行情形〉,社區發展月刊,社區

合作事業專號,第 5 卷第 4 期。

34. 劉羽茵(2007),
《社區合作經營模式之探討:連江縣南竿鄉鐵板社區個案》,

台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35. 蔡漢賢(1971),〈勞工福利與社會工作〉,勞工研究,第 25 期。

36. 鄭讚源(2003)
,〈第三部門產業化及其可能影響〉,《 第三部門產業化新

趨勢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網路資源

1. 文化部網站:http://www.cca.gov.tw/main.do?method=find&checkIn=1。

2.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3. 行政院內政部合作事業入口網站:http://coop.moi.gov.tw/index.html。

4. 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網站:

http://volnet.moi.gov.tw/sowf/06/new06.htm。

5.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i.gov.tw/stat/。

6.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網站:http://www.swcb.gov.tw/index.asp。

7. 行政院農委會網站: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8. 行政院網站:http://www.ey.gov.tw/。

9.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網站:http://www.mohw.gov.tw/CHT/Ministry/。

10. 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網站:http://www.ntbt.gov.tw/etwmain/

42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11. 彰化縣芬園鄉德興社區發展協會網站:http://desing.org.tw/

英文部分

1. Bell、Newby(1978),Property, paternalism and power: class and control in rural

England.

2. David Ulrich and Jay B.Barany(1984),〝Perspectives in or

Organizations :Resource Ependence, Efficiency,and popul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pp.30-45.

3. LM Salamon, HK Anheier (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4. Maghsoudi A. (2006),“The Role of Co-operatives in Developing and Sustaining

Local and Regional Communitie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5. Patton(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6. Phillips,D. (1995),Looking Backward: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ommunitarian

Thought.

7. Ragin, C.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 Tayor、Bogdan(1984),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43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附件一:訪談大剛
1. 請問貴社區的特色(如社區資源、共同需求)有哪些?

2. 為何社區在走向產業化過程中,選擇成立合作社?

3. 成立合作社的時間、成員、業務為何?當時成立的主要動機為何?

4. 成立合作社過程中是否有遇到什麼問題?

5. 成立合作社前,您是否了解合作社的組織特性及相關規定?

6. 合作社運作多年來,對社區發展有實質的效益嗎?

7. 如果政府有輔導合作社從事社區發展的計畫,您認為哪些是最迫切需要的?

(或是你對政府會有什麼樣的期待?)(如教育訓練、制度建立、設補助…)

44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附件二:彰化縣芬園鄉德興社區發展協會章程

彰化縣芬園鄉德興社區發展協會章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會名稱為彰化縣芬園鄉德興社區發展協會(以下簡稱本
會)。
第二條 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促進社區
發展,增進居民福利,建設安和融洽,團結互助之現代化社
會為宗旨。
第三條 本會以彰化縣芬園鄉公所劃定德興社區區域為組織區域。
第四條 本會會址設於本社區之區域內。
第五條 本會之任務如下:
一、根據社區實際狀況,建立左列社區資料:
1、歷史、地理、環境、人文資料。
2、人口資料及社區資源資料。
3、社區各項問題之個案資料。
4、其他與社區發展有關資料。
二、針對社區特性、居民需要,配合政府社區發展指定工作項目,
政府
年度推薦項目、社區自創項目,訂定社區發展年度計畫並編
訂年度
經費預算,積極推動執行(依照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具體列
出)

三、設立社區活動中心,作為社區活動場所。
四、辦理社區內各項福利服務活動。
五、與轄區有關之機關、機構、學校、團體及村里辦公處加強協
調、聯繫,以爭取其支援社區發展工作並維護成果。
六、辦理社區長壽俱樂部、媽媽教室、環保義工隊、河川巡守隊
等班隊服務活動。
七、其他符合本會宗旨之事項。
第二章 會 員
第六條 本會會員分下列三種:
一、個人會員:凡本社區居民年滿二十歲贊同本會宗旨,得填具
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通過,並繳納會費後,為個人會員。

45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二、團體會員:凡本社區內各機關、機構、學校及團體,贊同本
會宗者, 得填具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通過,並繳納
會費後,為團體會員。團體會員按繳納常年會費比例推
出代表一人,以行使權利。
三、贊助會員:凡社區外之個人或機關、機構、學校及團體,贊
同本會宗旨,並對本會有所贊助者,得經理事會通過為
贊助會員。前項會員名冊應報主管機關備查。
第七條 會員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不遵守會員大會決議時,得經理
事會決 議,予以警告或停權處分,其危害團體節重大者,得
經會員大會決議予以除名。
第八條 會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為出會:
一、 喪失會員資格者(含死亡)。
二、 經會員大會決議除名者。
三、 未繳交常年會費者。
第九條 會員得以書面敘明理由向本會聲明退會,但應於一個月前
預告。
第十條 會員(會員代表)有表決權、選舉權、被選舉權與罷免權,
每一會員為一權。但「贊助會員」無上述各權。
第十一條 會員有遵守本會章程、決議,及繳納會費之義務。
第三章 組織及職權
第十二條 本會以會員(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會員大會
閉會期間由理事會代行職權;監事會為監察機構。會員(會
員代表)數超過三百人以上時,得分區比例選出會員代表,
再召開會員代表大會,行使會員大會職權,會員代表選舉
辦法由理事會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備後行之。
第十三條 會員大會之職權如下:
一、 訂定與變更章程。
二、選舉及罷免理事、監事。
三、議決入會費、常年會費、事業費及會員捐款之數額及方
式。
四、議決年度工作計畫、報告及預算、決算。
五、議決會員(會員代表)之除名處分。
六、議決團體財產之處分。
七、議決團體之解散。

46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八、議決與會員權利義務有關之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四條 本會置理事九人、監事三人,由會員(會員代表)選舉之,
分別成立理事會、監事會。
選舉前項理事、監事時,得同時選出候補理事三人,候補
監事一
人。
遇理事、監事出缺時,分別依序遞補之。
本屆理事會得提出下屆理事、監事候選人參考名單。
第十五條 理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 召開會員大會及執行其決議事項。
二、 審定會員(會員代表)之資格。
三、 選舉或罷免理事長。
四、 議決理事、理事長之辭職。
五、 聘免工作人員。
六、 擬訂年度工作計畫、報告及預算、決算。
七、 擬定各種內部作業組織之組織簡則。
八、 議決辦理各項社區福利服務活動辦法及收費標準。
九、 其他應執行事項。
第十六條 理事會置理事長一人,由理事互選之。
理事長對內綜理督導會務,對外代表本會,並擔任會員大會、
理事會主席。
理事長因事不能執行職務時,應指定理事一人代理之,不能
指定時,由理事互推一人代理之。
註:理事長出缺時,應於一個月內補選之。
第十七條 監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 監察理事會工作之執行。
二、 審核年度工作計畫暨預、決算。
三、 選舉及罷免常務監事。
四、 議決監事及常務監事之辭職。
五、 其他應監察事項。
第十八條 監事會置常務監事一人,由監事互選之,監察日常會務,並
擔任監事會主席。常務監事因事不能執行職務時,應指定
監事一人代理之,不能指定時,由監事互推一人代理之。
常務監事出缺時,應於一個月內補選之。

47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十九條 理事、監事均為無給職,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理事長之
連任以一次為限。
理事、監事之任期自召開本屆第一次理事會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條 理事、監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即解任:
一、 喪失會員資格者。
二、 因故辭職經理事會或監事會決議通過者。
三、 被罷免或撤免者。
四、 受停權處分期間逾任期二分之一者。
第二十一條 本會置總幹事一人,承理事長之命處理本會事務,並得置
社會工作員及其他工作人員若干人,由理事長提名經理事
會通過後聘免之,並報主管機關備查。但總幹事之解聘應
先報主管機關核備。
前項工作人員不得由選任之職員擔任。
第四章 會 議
第二十二條 會員大會每年召開一次,由理事長召集,召集時除緊急事
故之臨時會議外,應於十五日前以書面通之。臨時會議
於理事會認為必要,或經會員(會員代表)五分之一以
上之請求,或監事會函召集時召開之。
第二十三條 會員(會員代表)不能親自出席會員大會時,得以書面委
託其他會員(會員代表)代理,每一會員(會員代表)以
代理一人為限。
第二十四條 會員大會之決議,以會員(會員代表)過半數之出席,出
席人數較多數之同意行之。但下列事項之決議以出席人
數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行之:
一、 章程之訂定與變更。
二、 會員(會員代表)之除名。
三、 理事、監事之罷免。
四、 財產之處分。
五、 團體之解散。
六、 其他與會員權利義務有關之重大事項。
第二十五條 理事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監事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必
要時得召開聯席會議或臨時會議。
前項會議召集時除臨時會議外,應於七日前以書面通知,
會議之決議,各以理事、監事過半數之出席,出席人數

48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較多數之同意行之。
第二十六條 理事、監事應出席理事、監事會議。理事會、監事會不得
委託出席;理事、監事連續二次無故缺席理事會、監事
會者,視同辭職。
第五章 經費及會計
第二十七條 本會經費來源如下:
一、 入會費: (一)個人會員新台幣貳佰元。(二)團體會員新
台幣壹仟元。
二、 常年會費: (一)個人會員新台幣参佰元。(二)團體會員
新台幣壹仟元。
三、 社區生產收益。
四、 政府機關之補助。
五、 捐助收入。
六、 社區辦理福利服務活動之收入。
七、 基金及其孳息。
八、 其他收入。
第二十八條 本會會計年度以配合政府會計年度為準。
第二十九條 本會年度預決算書應提經會員大會通過,報請主管機關核
備。
(大會未能如期召開者,先報主管機關)。
第三十條 本會於解散後,剩餘財產歸屬所在地之主管機關或主管
機關指定之機關團體所有。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本章程未規定事項,悉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
第三十二條 本章程經會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報經主管機關核備
後施行,變更時亦同。
第三十三條 訂定及變更本章程之會員(會員代表)大會年月日、屆次
如下:
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增定
1.第一章第五條第六項修訂河川巡守隊為本會班隊之
一。
2.第二章第八條第三項未繳交常年會費者視為出會。

49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附件三:保證責任彰化縣芬園三寶蔬果合作社章程

保證責任彰化縣芬園三寶蔬果生產合作社章程
民國 100 年 3 月 24 日社員大會通過
民國 100 年 8 月 19 日第一屆第一次臨時社員大會增修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社定名為保證責任彰化縣芬園三寶蔬果生產合作社。
第二條 本社以實施各社員生產上之聯合及生產技術之改進,以謀社員經
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為目的。
第三條 本社為保證責任組織,各社員之保證金額為其以認股額之五倍並
以其所認股額及保證金額為限,負其責任。
第四條 本社以彰化縣芬園鄉為業務區域。
第五條 本社址設於彰化縣芬園鄉舊社村彰南路 5 段 451 巷 36 號。

第二章 社員
第六條 凡在本社業務區域內居住年滿二十歲,或未滿二十歲而有行為能
力之自為耕作之人民;願遵守本社規則參加土地勞力從事農業經
營,而無褫奪公權,破產及吸食鴉片或其代用品者均得參加本社
為社員。
第七條 凡願加入本社者,應先填具入社志願書,經社員二人以上介紹,
或直接以書面請求,經理事會之同意並報告社員大會。
第八條 本社社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經社務會出席理監事四分之三以
上之決議予以除名,以書面通知被除名之社員,並報告社員大
會。
一、不遵照本社章則及社員大會決議屐行其義務者。
二、妨害本社場務業之行為者。
三、有犯罪或不名譽之行為者。
第九條 本社社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為出社:
一、違反本章程第六條所規定情事之一者。
二、死亡或殘廢。
三、除名。
四、自請退社。
第十條 本社社員自請退社,須於本年度終了三個月前向理事會提出請求
書,經理事會之核准並報告社員大會。

50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十一條 出社社員對於出社所負債務,自出社決定之日起,經過兩年,
始得解除。
第十二條 出社社員得請求退還其已繳股金,該項股金之退還於年度終了
結算後決定之。

第三章 股金
第十三條 本社股金額每股新臺幣一百元,每一社員至少認購一百股,入
場後得隨時增認之,但至多不得超過股金總額百分之二十。
第十四條 社員認購金股金得分二期繳納,但第一期所繳股額不得少於所
認總額四分之一。
前項社員欠繳之股金金額本社得將其應得之股息及盈餘撥充
之。
第十五條 社員不得以其對於本社或其他社員之債權抵銷其已認未繳之
股款,亦不得以其已繳之股款抵銷其於本社或其他社員之債
務。
第十六條 社員非經本社同意,不得出讓其所有之社股或以擔保債務。
第十七條 凡受讓或繼承股款者,應繼承讓與人或被繼承人之權利義務。
受讓人或繼承人為非社員時,應適用第六條及第七條之規定。

第四章 組織
第十八條 本社設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及社務會。
第十九條 社員大會為本社之最高權力機關,由全體社員組織之。
第二十條 本社設理事五人,候補理事二人;監事三人,候補監事一人
均由社員大會就社員中選舉之。
理事任期為三年,監事任期為一年,均得連選連任。
第二十一條 本社理事會由理事組織之,監事會由監事組織之,理事會監
事會各設主席一人,由理事監事分別推選之。候補理、監事在
未遞補前不得出席理、監事會議。
第二十二條 社務會由理事監事共同組織之。
第二十三條 本社為促進社務之健全,得於社員大會推舉評議員若干人,
組織評議會督促理監事及其他職員執行職務。
第二十四條 社員大會之職權如下:
一、選舉及罷免理事、監事及評議員。
二、決議本社業務計畫及通過預算決算。
三、審核並接受本社業務及會計報告。
四、制定或修訂各種章則。
五、規劃社務進行。
六、處理理監事評議員及社員之提議事項。

51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七、通過本社向外借款最高金額。
第二十五條 理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擬訂業務計畫。
二、任用職員。
三、處理社員提出之問題。
四、調解社員間糾紛。
五、處理社員大會決議及交辦事項。
六、處理其他理事監事提出之事項。
七、通過社員之入社出場。
第二十六條 監事會之職權如下:
一、監查本社財產狀況。
二、監查本社業務執行狀況。
三、審查合作社法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所規定之書類。
四、當本社與理事訂立契約或為訴訟上之行為時代表本社。
五、監事為執行前項務,認為必要時,得召集臨時社員大會。
第二十七條 本社設經理(必要時得設副經理)、文書、會計、司庫各一
人,由理事會任用之,設管理員、辦事員若干人,由經理提請
理事會任用之。
第二十八條 本社依農作之性質或地區之不同,劃分為若干小組,組設組
長,其分組辦法由理事會另定之。
第二十九條 本社於必要時得設置各種委員會,委員會委員由理事會聘任
之,各種委員會組織規則由理事會另定之。
第三十條 理事、監事、評議員、各種委員會委員,皆屬義務職,如有必
需公務費用,由理事會之認可支付之。
第五章 會議
第三十一條 社員大會分通常社員大會及臨時社員大會兩種,通常社員大
會於每一業務年度終了後一個月內召集之,臨時社員大會因下
列情形之一者召集之:
一、理事會、監事會、評議會於執行職務上認為必要時。
二、全體社員四分之一以上書面記名提議事項及其理由請求理
事會召集時。
前項第二款請求提出後十日內,理事會不為召集之通知時,
社員得呈報主管機關自行召集。
第三十二條 社員大會應有全體社員過半數之出席,始得開會,出席社員
過半數之同意始得決議,但解除理監事之職權,則須由全體社
員過半數之決議,解散本社或他場合併之決議應有全體社員四
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社員三分之二以上之同意。

52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第三十三條 社員大會以理事主席為主席,理事主席缺席時,以監事主席
為主席,監事會召集社員大會時,由監事主席為主席;評議會
召集社員大會時,由評議員互推一人為主席;社員自行召集大
會時,臨時公推一人為主席。
第三十四條 理事會、監事會、評議會各每月召開一次,理事會、監事會
由各該會主席召集之,評議會由評議員互推一人召集之,開會
時之主席由評議員輪流擔任之。
理事會、監事會、評議會應各有理監事評議員過半數之出席始
得開會,出席理事、監事、評議員過半數之同意始得決議。
第三十五條 社務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由理事主席召集之,其主席由理
監事互推之。
社務會應有全體理、監事三分之二出席,始得開會,出席理事、
監事過半數之同意,始得決議。社務會開會時,經理、副經理

及事務員、技術員得列席陳述意見。

第六章 業務
第三十六條 本社業務如下:
一、荔枝、龍眼、鳳梨、稻米等其他蔬果生產、共同運銷、倉儲、
加工。
二、辦理荔枝、龍眼、鳳梨、稻米外銷業務。
三、各項有關荔枝、龍眼、鳳梨、稻米等其他蔬果生產、運銷資材
之供給及辦理各項政府委辦之事項。
四、稻米及米食生產、共同運銷、倉儲、加工。
第三十七條 前條業務所需原料,由各社員以其生產物供給。
前項社員之生產物,由本社依契約之規定徵集之。
第三十八條 本社對社員委託運銷之物品徵收手續費,由本社支付其代價
時扣除之。
第三十九條 本社徵集社員之生產物時,按其品質數量付以當時的市價。
第四十條 本社技術事項,得聘用專門人員擔任之。
第四十一條 本社業務細則由理事會另定之。
第四十二條 本社收受社員之運銷物品後,除天災及不可抗力外,其危險
責任由本設負擔。

第七章 結算
第四十三條 本社以國曆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為一業務年度,年度
終了時,由理事會造成財產目錄、資產負債表、損益計算表、

53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社區發展協會轉型成社區型合作社之可行性研究-以德興社區為例

業務報告書及盈餘分配案,於通常社員大會開前十日送經監
事會審核後,連同監事會查帳報告書社員大會。
第四十四條 本社年終結算後各部有淨盈餘時應即提充本社總盈餘,除彌
補累積損失及付股息(至多年利一分)外,其餘數應平均分
作一百分,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以百分之十為公積金,由社員大會指定殷實銀行或合作
金庫存儲生息,公積除彌補損失外,不得動用。
二、以百分之十為公益金,由社務會決議作為發展本社業務
區 域內合作教育及其他公益事業之用。
三、以百分之十為理事及經理以下之職員酬勞金,其分配辦
法,由理事會決定之。
四、以百分七十為社員分配金,按照社員提供生產數量或對
社交易數量之多寡比例分配之。
前項第四款之社員分配金,先依有盈餘各部淨盈餘之多寡,
比例攤還後,再由各該部各社員對該部之交易額比例分配
之。

第八章 解散
第四十五條 本社解散時,清算人由社員大會就社員中選充之前項清算人
應按合作社法規定清理本社債權及債務。
第四十六條 本社清算後,有虧損時,以公積金及股金順次抵補之。如有
資產餘額時,由清算人擬定分配案,提交社員大會決定。

第九章 附則
第四十七條 本章程未規定事項,悉依照合作社法及同法施行細則,設置
合作社辦法,暨其他有關法令之規定。
第四十八條 本章程經社員大會通過呈准主管機關登記後施行。

中華民國 100 年 8 月 19 日

54 逢甲大學 e-Theses & Dissertations (102 學年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