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软骨蛇”是很有效力的比喻,指的也是关于道德的属性。这里虚构的是人的身

份(把人/软骨蛇这个词喻为动物/实体,实际上人不是动物)
“道德”也应该被当作一种同于软骨蛇的表达效力的比喻。这里虚构的是道德的
身份(把人的作为喻为道德实体,实际上那些说法不等于道德实体)
虚构主义的优点:
1. 在维护真理(错论)的同时,保留了道德的效用。
2. 一定程度避免了道德之害。(不能这样说 /目前时间不够没看见相关论证直
接支持这一点,要改,或略提两句)坚定了做道德行为的决心
虚构主义的弱点:
1. 削弱了道德的权威性。
2. 使人们接受道德虚构主义状态须付出的人力物力不可估量。
总结:道德虚构主义在不相信的状态下留下的道德效用必然弱于相信时的,结
果便是,一方面,道德之害能减少;另一方面,道德效力也相应减弱,可以说,
虚构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但却是目前看来可行性最大的途径。
他人反对意见:
蒉益民:道德权威性的缺失:如果道德就像演戏,还有什么权威性可言?(预
设了道德一定要有权威性(才有用)。卡尔德隆认为道德权威来自道德的不可
妥协性,后者的意思是不用往下继续调查,但要是真的把每个人都当做目的,
应该继续查。蒉益民认为继续查对于不确定的道德判断有好处,但对确定了的
没好处,他说这样就没权威性了(好像又绕回去了?),其实就是这样可能有
害,比如去质疑汉奸卖国到底正不正当。回应:权威性被削弱是没办法的事,
其带来的害处也没办法,我觉得质疑道德带来的害处能和道德带来的害处相抵
消,也有可能前者害处更大,但要记住虚构主义不是废除主义,不抱信念的道
德还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能忽视这一点,所以不抱信念的道德带来的好处
加上对时代性道德害处的削弱,能抵消质疑道德所带来的坏处,即总效用大于
传统道德。
按照我提倡的道德虚构主义教育方法,蒉益民第二小点的质疑也能解决。(因
为道德虚构主义教育不是一上来就告诉孩子道德是虚构,我们很需要依赖“预
保持”)
回应学者蒉益民:
人们如果被培养着接受了孟买水手式的虚构主义,“不辨虚实”,那么还是意
味着人们可能相信道德,因为他们分不清真与假,分不清对道德的态度是相信
还是不相信,如此恐向保存主义倾斜。
(有假设认为语言意义上的“废除”本就是随本体论意义上的“废除”而
来的,但实际上应在充分权衡保留道德话语的益处和废除它所需付出的代价后
再作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假设成立,虚构主义的提出也成了不必要
的,它将与废除主义别无二致。)
虚构主义和保存主义“精神分裂”得不同的地方:
保存主义又相信错论,又相信道德;虚构主义又不相信道德,又要保留相信道
德时才具备的人类情感/动机。意见:保存主义是大分裂,虚构主义想完全保留
信道德时那种浓度的人类情感是不可能的,只能降低要求,保留一定浓度的情
感(但肯定也不会像反对观点说的那样,根本保留不了任何情感。因为假本身
就能影响真,如人会为小说人物的经历而哭)。不妨把这种降低浓度的道德情
感称作“虚构主义道德情感”。
虚构主义大体上说就是一种中庸苟且的方法,贵在能除去一些道德带来的痼疾,
又不至于让社会一下子走向失序(失序要付出的代价更无法衡量)。
按理说应该站在实用主义角度有意鼓励一种极端激进的观点,暂且名之为(虚
构主义的)“过渡工具理论”:我们不真的视其为真理,其最高目的只是让道
德痼疾死得更快,这看似类似废除主义(但实际上废除主义更反直觉,因为让
人立马撤掉道德遗留的情感幻觉根本不可能,撤除“良心感”可能会让人极其
难受,这样真是大分裂,但废除主义者可以说只是这个年代的人类还没习惯不
提良心罢了,再过几代并不会这样,那也许老古板的反而是我自己吧。所以我
就说直觉有时候只是习惯而已吧!而且是不是反废除主义的原因仅仅在于它肯
定会让社会失序或失序得更快?毕竟道德是人们权衡利弊出来的效率更高的选
择(类似军备竞赛下的裁军协定这种最优选),现在让人抛弃道德,不就跟把
人放回原始时代像无头苍蝇互相撞得头破血流一样吗?这确实就是上面说的
“失序”,只不过是否定之否定式的。总结:不能废除道德,因为智慧的人类
是出于最高的自利理性选择了道德,所以在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学术论文里提
倡废除主义,怕是愚蠢的做法。除非你想跟我辩论道德不完全出自自利理性,
这是另一个话题,可再议)。但实际上我的目的是吸引别人来骂我这种理论,
这相当于,我提出过渡工具理论是在把社会往更激进里拉,那些骂声则是把社
会往中间或保守里拉,我要的正是社会停在适宜的中间的坐标点上,所以这个
理论在社会在这种拉锯战之下真的达到平衡之后,可以或者应当立马消失。这
个理论的唯一优点或目的是,使社会更快速地达到道德观点上的中和(介于目
前大家甚至连错论都没普遍接受,也即真的笃信道德,这个社会目前自然要被
判为一个保守的社会)。时间就是生命,缩短真理来到的时间义不容辞。这个
理论要是真能实操也许能做到比虚构主义更快。不过我忽然发现,这个工作,
也就是这种“过渡工具理论”好像能直接让废除主义担任?因为我们一来不要
求这种理论为真,二来又要它激进,废除主义基本上站在坐标轴的最右边。而
且其实这个理论是可以和虚构主义并行的,要是真能保持上面的设置,它不会
是和虚构主义相抗衡的理论,而是如虎添翼的情况,因为二者最高目的一致—
—让社会(尽快)达到中和。等社会真到了虚构主义者追求的中和局面,废除
主义作为一种辅助理论,完成它的使命后自然就该撤了。当然,废除主义者要
是听到虚构主义这样算计自己,以后对虚构主义的讨伐怕是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且是以能与虚构主义相抗衡的对立理论的身份。

图1

A:语言没有让谈话者陷入可能出现的本体论承诺
B:这种承诺没有将实体包含进去的问题

一种回应是,“客观性”的定义是模糊的——
A:道德话语从未承诺某种令世界不满意的客观性
B:(然而)道德话语承诺了另一种令世界满意的客观性
如此看语言和反思之间不存在张力,张力的出现是哲学家就我们对于道德话语
的本体论承诺的识别之笨拙或粗糙的一种发明。

“假装那个沙发是一条龙”

道德虚构种类繁多,但边界模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