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语文知识:修辞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
一种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
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
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
•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 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例如:
•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
•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
• 马来西亚在政治稳定、人民发奋的环境下,制造出许多优秀的羽毛球手,像拉锡、黄友
福等。
• 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
“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哪怕气温降到摄氏零下 4 度~14 度之间,它们也仍然在铺满白雪的竹林中散步,就像生
活在白色的帐篷里似的。
•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
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
• 更多的时候是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 他这只过街的老鼠已经无处躲藏了。
• 他成为那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花海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吉隆坡——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上句中用“燕雀”比喻目光短浅的人;用能振翅高飞的“鸿鹄”比喻自己有远大的理想。
•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婴。
•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
这无目的的奔驰......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
计划一样。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反喻: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
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
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
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1、拟人:用一些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事物。例如:
• 假如是孤行者,就可以听到草棵、树叶被风吹折的声音,听到各类小虫的绵绵情话。
(这里是赋予小虫人的思想情感,把它们的叫声比作人的“情话”。)
•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
跃着。
• 硬币正悄然“退休”。
• 早上才过七点,太阳就睁大了眼睛盯着我们。
• 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奔向
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所喊出的。

2、拟物:把人直接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蛰伏”是动物的行为,
这是把人当作动物来写。)
• 三月的微风像一只小猫一样舔舐着我的脸颊,弄得我浑身痒酥酥的。(“舔舐”是动
物的行为,这是把风当作动物来写。)
• 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小光竖起耳朵听。
• 看见警车开过来,他们就夹着尾巴逃跑了。
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
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
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
事物。例如:
• 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细腰粉腿”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女。)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 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用人的特征“辫
子”代替“有辫子的人”。)
•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例如:
• 我不管人家的短长。(“短长”原指长度,是两个具体的概念,在这里指抽象的事物
“争议双方的是和非”。)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
• 他已经成为老北京了。(用专名“北京”作借体,代替非常熟悉北京的人。)
• 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这里是用叔本华代指他的作品。)
4、形象代本体。例如:
•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 大眼睛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大家纷纷为“希望工程”捐款。(“大眼睛”指代长着大
眼睛的孩子)
• 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
(“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代指穷人。)
• 吟罢低首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例如:
•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 半天下来,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但是他的心里却很愉快。(“汗透棉袍”是累的结
果。)
7、资料代本体。例如:
•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 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

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
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
“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
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方式。

夸张的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燕山雪花大如席。
• 掩体内的土壤被敲打得结结实实,几乎敲出一层油来。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
•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 连针鼻儿大的事情都不放过。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
•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

夸张的作用:1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
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比
也叫“对照”,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造成对比
的修辞方式。例如:
• 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
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父亲对我的挚爱与我对父亲的孝心,真是天壤之别。
• 据讲,一个中型企业的基建预算,一个专门的班子,十几个人,半个月,也没算明白。
父亲只用了一个大半天的时间,算得无懈可击。
• 很多事情我非常容易忘记。但也有些事,尽管相隔数十年,还记得清清楚楚,每当回想
起来仍如在眼前,好像最近遇到的事情一样。
• 买书不容易,卖书更难。
• 一个扰嚷喧嚣,一个肃穆幽静;一个珠光宝气,炫人耳目,一个雄奇深邃,浑然天成;
一个灯火辉煌,城开不夜,一个月色迷离,万籁俱寂;一个矗起沙漠间,蓝天绿地,却
置身万丈红尘,一个历经千百劫,刀劈斧斫,反化成胸中丘壑。
• 由此看来,古往今来的大量史实证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
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 我发现,城市人和农村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口音,也不在于穿戴,而在于为人处世的
方式和方法。农村人大喊大叫,城市人不动声色;农村人为一个针头一条线脑能计较出
脸红脖子粗的效果来,城市人却决不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轻举妄动。

对比的类型:
①两体对比: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并举出来,相互比较。例如:
• 我的声音低如呻吟,她的声音高如咆哮,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
②一体两面对比:把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例如:
• 有的人太自私,对公事敷衍了事,对自己的私事却一丝不苟。
•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
修辞方式。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
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
严格的对偶如: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如:
•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端起饭碗想起了妈,拿起筷子想起了家。
• 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送春惟有酒,销日不过棋。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
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
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
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
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它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产生节奏感和整齐美,增
强文章的条理性和感染力。

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
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
•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
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 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
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4、复句排比。例如:
•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
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
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
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
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
•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
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通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
肯定。例如:
•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
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层递
也叫“递进”,把三个以上的事物按大小、多少、高低、轻重、远近等不同程度逐层排列起
来,以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变化的关系。
1. 递降式。例如: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产品都要有质量标准,首先是国际标准,其次是国家标准,此外还有部颁标准、行业标
准、最不济也应当有个企业标准……
• 不是被什么声音吵醒,而是因为静,寂静,绝寂静。
2. 递升式。例如:
• 保卫古城,保卫马六甲,保卫马来西亚!
• 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
• 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适应,去熟悉,
去习惯,去理解,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引发起对它的爱好。

*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
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是
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顶真
顶真也叫蝉联、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首尾相重合,形式上成为一
种链式的结构,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例如:
•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 什么树开什么花 / 什么花结什么果。
• 两人隔窗看到,汽车队过去之后,是马队;马队过去之后是步兵;步兵过去之后是伤病
担架队,队伍松松垮垮吵吵嚷嚷却又走得十分急迫。
• 葛定国同志也是人嘛,是人就有可能犯错误,犯错误就允许批评。

回文
也叫回环。用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揭示事物之间特殊关系的修辞方式。例句:
•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苏轼)
•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秦少游)
• 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顶真与回文的区别: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1、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
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2、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
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
密切关联的关系。

仿拟
根据上文出现的现成词语临时仿造一个反义的或类似的词语“连”用在下文中。例如:
• 11 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利用同音词"兵"和"冰"仿
造词语。)
•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
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小众化”就是换“大众化”中的“大”为“小”
而造的词。)
• 彭亨州百乐县金马梳华小是一间“名不符实”的华文小学。该校总共有 33 名学生,其中
仅有 2 名父亲是华人,母亲则是印度人的“半”华裔兄妹,其余皆是印裔学生。(模拟
“名符其实”而)
• 那几年,我不就改造成家庭妇男了吗?不信,你们问文婷,我什么不干?什么不会?
• 过去,不识字叫做文盲。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就不能担
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新时期的新任务。
• 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
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
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例如: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1. 连续反复:是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例如:
•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
• 骂得好,骂得好,谁让你不争气?
2. 间隔反复:是有其他词语或句子把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 爷爷宠着他,奶奶惯着他,姥爷姥姥偏着他——他成了全家人的宝贝疙瘩。
• 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平平常常,同过去一
样。金色的朝阳从窗子里流了进来,平平常常,同过去一样。

反语
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倒反”“反话”。它含蓄有味,
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例如:
• 中国军人屠杀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伟绩”和“武功”都是褒义词,这里作为反语使用,表达了对“中国军人”和“八国
联军”强烈的讽刺和憎恨。)

种类:
1、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
•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实际说的是“太傻”)
• 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
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
2、以反当正: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例如:
• 女人们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狠心贼”并无恶意,
相反更能表现出她们对自己丈夫的爱。)
• 只有咱们这些笨蛋才不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用“笨蛋”表白不会见风使舵)

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义意,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的修辞方式。
1. 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等谐音关系构成的相关。例如:
•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柳”表面指树,实指杨开慧、柳直荀二烈
士。)
• 姚志兰嗤地笑了:“他那人,还闲得住?叫他劈盘子好啦。”吴天宝说:“我又不是盐
店掌柜的,谁当咸人?”
2. 语义双关:利用词语的两种有联系的意义构成的双关。例如:
• 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我前天还见过她! ”周朴园:“甚么?她就
在这儿?此地? ”鲁侍萍:“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所问的“她”就是鲁侍萍。)
•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委婉具
有礼貌功能、避讳功能、避俗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等。例如:
•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老去”是去世的委婉
说法。)
•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婉曲的种类:
1、 婉言(婉辞)
不直接说出本意, 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例如:
• 小王流着泪对哥哥说:“为什么你这几年音讯全无? 妈妈去年已老了。”
• 小红的妹妹喜欢她的一条红色裙子, 便要求小红给她,小红犹豫了好一会儿, 最后只好说:
“ 改天我送你一条新的。”

2、 曲语
不直接说出本意, 而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例如:
• 他走着, 走着, 路灯一盏一盏的亮了。他走着, 走着, 路灯又一盏一盏的灭了。 ( 运用曲语,
是说"走到天黑, 又走到天亮"。)
• 凤娇把信打开一看, 当即脸红心跳。她跑进房间找姐姐说:“哎呀, 怎么办呢?”那是封
情书。( "脸红心跳"是害羞心慌的曲语。)

衬托
又名映衬,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1. 正衬:利用事物的类似条件从正面陪衬。例如:
•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
外一 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儿几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
来了。(用阴冷的气候和荒凉的景象陪衬“我”的悲凉的心境。)
• 我站在那个有路可上的近二千米的山顶,极目眺望,在湛蓝的天穹之下,那一望无际、
形态各异、连绵不断的山外有山的吕梁山脉的蓝色连山,好像成了北武当山的天然屏
障。我虽不能设想传说中的真武大帝的自得其乐,但也感到心胸开阔,有时,山鹰在天
空里从容飞翔,我仿佛也能体验它的自由感。(这里用壮丽的山色衬托作者开阔的心
情。)
• 教室深锁着,校园静悄悄,这一片荒凉的景象更增添我心底惆怅。

2. 反衬: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从反面陪衬。例如:
• 就这一眼,满院子里戈火便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响”反衬
“静”)
• 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呻吟,一声惨
似一声!我黑暗中坐在火炉畔,望着药壶的蒸汽而沉思。(“一声惨似一声”的呻吟衬
托了黄昏的寂静。)
• 纵然樱花和杜鹃满山开遍,壮士却永远回不来了。 (以“生机”反衬“死亡”)
• 他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
的心却是明亮的。(以“暗夜”反衬“光明的心”)
引用
引用名人语录,名着语句以及熟语等语言材料作论据的修辞方式。
1. 明引:直接说明出处来源。例如:
• 明代文征明有《新荔枝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家乡
亦萌孽”。
2. 暗引:说明出处来源或转述其大意。例如:
• 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
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连用
辞格的连用是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连用几个辞格说明同一内容。例如:
•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
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连用两个比喻。一个是
“几片薄纱似的轻云”,一个是“就如一个女郎,穿了……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
巾”。)
• 我就向着最近的藤椅上瘫了下去,两手按住急颤的前胸,紧闭着眼,纵容内心的浑沌,
一片黯黄,一片茶清,一片墨绿,影片似的在倦绝的眼膜上扯过......(这句话连用了排比
和比喻。排比是“一片黯黄……一片墨绿”,比喻是“内心的浑沌,一片黯黄,一片茶
清,一片墨绿,影片似的...... ”。)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
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二、辞格的套用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例如:
•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的把周围的道路观察。(这句话总体来看是比喻,
把高粱比作“红领巾”;比喻中又有借代,借“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 一个扰嚷喧嚣,一个肃穆幽静;一个珠光宝气,炫人耳目,一个雄奇深邃,浑然天成;
一个灯火辉煌,城开不夜,一个月色迷离,万籁俱寂;一个矗起沙漠间,蓝天绿地,却
置身万丈红尘,一个历经千百劫,刀劈斧斫,反化成胸中丘壑。(这段话运用了排比,
排比的每一个分句又用了对比。)
•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
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
张。)

三、辞格的兼用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句话里兼有两种以上的修辞方式,也叫“兼格”。例如:
•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这句话里兼用了反复和比喻两种辞格。)
• 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
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这句话兼用了拟人和排比两种辞
格。)
•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比喻、引用兼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