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现代

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盘桓鸟巢;从手手相传国旗,
到五星红旗与冰雪五环交相辉映。2 月 4 日晚, 北京冬奥
会开幕式的创意震撼人心,让人拍案叫绝。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梁亚滨表示,“黄
河之水天上来”的确充满了中国美学的意趣和山水画的美
感。中华文明一直在强调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创意从形象的角度出来,背后体现
出农耕文化特色。黄河之水天上来,汇入黄河,流入大海,
这体现出的就是融入世界,“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但我们
的特色最终是融入世界。”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蒋小杰表示,开幕式之前的
二十四节气的倒放,令人印象更深刻。第一个感觉很亲切,
有很强烈的文化展示意味在里面。此外,开幕式呈现了非
常强烈的科技美学的东西,用现在最新的一些科技手段来
整体呈现中华文明。开幕式上确实没有出现古人的衣服,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把主体性自身抽掉,反倒使得主
体性呈现出来了。“我们不用刻意表现我们是谁,但是同
时就表达了我们是谁。这本身就表明了我们有足够的自
信。”

此外,蒋小杰也表示,如果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对比一


下,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传统的意
味更多一些,北京冬奥会这次的开幕式,感觉更现代一些。

在看完开幕式后,梁亚滨表示,那个“雪花火炬”环节很
有特色。一是,创意很特别,有各个参与国家的名字,寓
意和造型都特别好。二是,小火炬既保持了传统,又节能
环保,而且配上巨大的雪花造型,明亮醒目,而且营造出
一种空灵美。

《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说,看了开幕式,觉得还是
“很张艺谋”。从现在回望奥林匹克发展的历史,大家对
技术实际上是没有感觉的,恰恰人文、文化的元素,会给
人印象深刻。
▲2 月 4 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此次冬奥会主火炬
在国家体育场燃烧。

冬奥会体现了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姬
德强表示,举办奥运会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化,这是一个基
本前提。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化层次
不一样,从而使得呈现出来的以国家为主体、以主办城市
为载体的奥运会的组织形式和文化表现方式具有独特性甚
至唯一性。

在姬德强看来,后疫情的全球背景使得大家意识到共存性、
共享性、共建性存在的重要性。“2008 年夏奥会,我们呈
现的是中国之中国;在全球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以前更
高的情况之下,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是从‘中国之中国’往
内看,到‘全球之中国’往外看的文化自信。”

蒋小杰表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不穿古装,不讲五千
年的故事”,这跟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经有非常
大的不同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借助有形的器物
层面的文化来展示我们的自主性、主体性、独特性。本次
冬奥会的开幕式,已经不再特别需要或者特别运用这些器
物文化或者有形文化来表明自己了。这就意味着一种文明
坐标系的转换,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的转化,体现了他
者与自我的关系转化成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

蒋小杰强调,特殊主义很难构建共同体的观念。“随着奥
运会的陆续举办,内在的思路也在转换,我们要从特殊主
义走向一种普遍主义。”

对于冬奥会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国家创新与发展
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道路与中国文明研究中
心主任谢茂松表示,从学理和时代方向来说,北京冬奥会
开幕式最重要的就是展现了文明主体性。文明主体性跟现
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不是脱离的,文明的主体性与国家的
主体性和民族的主体性是三位一体的,国家主体性、民族
主体性在根本上也是文化、文明的主体性。

谢茂松指出,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这一天开幕,立春是二十
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一直都是活生生的。这是一个连续
未断裂的文明大国的一种文明自信,这种连续性文明的文
明自信所体现出来的普遍性涵摄西方文化的普遍性。

在娄晓琪看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 1892 年到 2022 年,


经历了 130 年的发展,它的文化发展也是从 1.0 到 2.0 的变
化。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体育竞赛,不同的国家把它的
文化、体系融入以后,使其更有冲击力、激情,不断融合
发展。

娄晓琪表示,中华文明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一直是开放的姿
态,这也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沉淀、融合、
壮大。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不仅仅是以我们自身
创造的文明为基础,而是以亚洲和整个世界文明为基础,
所以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今天。

在梁亚滨看来,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
如在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不是征
服,而是奋力拼搏。我们要体现的是这种精神。“所以这
次北京冬奥会,我们欢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无论
社会制度怎么样都来,你来我们欢迎,你不来我们无所谓,
这体现出的是更多的参与性。”

▲2 月 4 日晚,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五大洲的运动
员齐聚一堂。

“立春”体现了“向阳而生”

娄晓琪表示,奥运会的一个特点是青年激情的融合,在竞
技规则下,用一种激情、竞赛、展现自我的形式,在规则
下对抗、竞争,展示青春活力。“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奥
运和春节,我想有一个词就是‘向阳而生’,其实立春就
是自然生命的新的轮回。”

谢茂松则表示,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来看,“立”就是开始
的意思,就是春天阳气开始建立,所以叫立春。北京冬奥
会主题的关键词就是“一起向未来”,中国传统里,也是
大家一起来举办立春仪式,就是一起面向未来。“立春是
整个阳气初升的时候,也预示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前程远大,
也就是《易传》里讲到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一种生生
不息的力量。”

在姬德强看来,春天对中国人来讲,是很重要的概念,比
如我们讲“春天的故事”,不是一个季节问题,至少不是
一个简单的季节文化,它代表了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这
种新的政治话语。

北京冬奥会恰逢中国农历立春,蒋小杰表示,“立春”里
面有两层含义,从文化含义上来说,立春是第一个节气,
“立”本身就表明了一种建构的色彩,有确立、树立、创
立等含义。此外,立春还有解冻的意思。阳气真正萌发是
从冬至开始,到立春时万物复苏,阳气开始蒸腾了、升腾
了,意味着立春之日大地已经开始解冻了。“对我们当前
的疫情防控来说,这也是个非常好的日子。这意味着我们
面临的严峻的状态要逐渐好转、接近终结了,接下来要进
入一个新的秩序、新的阶段。”

▲2 月 4 日晚,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中,焰火打造出
“空中迎客松”。

讲好中国故事需打通三个层次

姬德强表示,后疫情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矛盾、争
端,充满逆全球化气氛的阶段,在这个情况下,如何讲好
中国传统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里边的情况非常复杂。北
京冬奥会开幕式让人可以看到,中国在尝试着去打开自己
的叙事边界,让所有人看到中国的现代化,通过这种高级
的文化呈现方式,让外界了解中国,这其实很重要。

在谢茂松看来,在深刻理解自己,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
候,需要把握好高中低三个层次。“高”是要把中国整个
文明底层结构理解清楚,中国文明是礼乐文明,背后有一
套价值观,有一套制度安排。“中”是当代中国的制度,
政治秩序安排,政治跟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低”
是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例如李子柒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
影响力。这三个层次要打通。

在对外传播中,如何挖掘、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讲好开放、

包容和超越的中国故事?蒋小杰认为,有两个方面很关键,
一方面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多元性,多元是一个现代
社会的客观现实,这种多元性很多时候在文化上确实体现
出非常大的不同或者是冲突,这是一个前提。另一方面,
在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时候,不要让民间的这种交流处
于封闭状态。像有的外国人喜欢看中国的网络小说,这虽
然不是通过官方的行为达到的结果,但通过这样一种民间
文化,可使得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更高程度的了解。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娄晓琪认为,开幕式在立春进
行,这展示了向阳而生、适应、融合,最后达到和谐,这
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讲好让世界受益
的中国故事,是我们讲故事的新的中心点。“一个世界愿
意听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世界的故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循着二十四节气
歌的悠久韵律,万众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开幕式以独
属于中国的倒计时法,在北京璀璨呈现,神州大地再次点
燃奥林匹克火炬。

冬奥会开幕式,是向全世界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传播的绝
佳机会。回顾本次冬奥会开幕式,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满
满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彰显其中的文化自信和大国
风范。

在现代科技的演绎下,传统中国与现代奥运美好相遇,在
古都北京成就一段“冰雪奇缘”,也让这份独属于中国的
浪漫,刷屏奥运之夜。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把最中国的“立春”,用现代科技
打造成中英文结合的造型,让中英文“立春”和
“SPRING”焰火同时飞跃在古都北京的夜空。图/新华社

二十四节气

传承千年的文明脉动

2 月 4 日,恰逢农历虎年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在中
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个节气开始,春
回大地,万物复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的古老节奏,从小就镶嵌
在了国人的记忆中。以此为开篇,这一声回溯历史长河而
来的呼唤里,有着我们传承千年的文明基因的共同脉动。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在冬奥开幕式的世界级舞台上,
用二十四节气配上古典诗词来做倒计时,把最中国的“立
春”,用现代科技打造成中英文结合的造型,当中英文
“立春”和“SPRING”焰火同时飞跃在夜空,当象征着未
来的小男孩吹散蒲公英种子的一瞬间,东西方文明在北京
这座古都绚丽交汇与融合。

这个精巧的设计,再加上 2 月 4 日、正月初四、20 点 04 分
等诸多是巧合也是天意的元素,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的理念,传统而又现代的表达方式,突破了
传播障碍,完美体现了团结与勇敢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本届
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

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俯拾皆是的传统文化元素,在
此次开幕式主创团队的匠心之下,虚实结合,完美地开启
了这场冰雪之约。
▲中国运动员出场时,引导员头上戴的虎头帽,是根据河
北民间的传统虎头图案改造而来。图/新华社

历史与未来

在奥林匹克旗帜下融合

开幕式的镜头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划过天安门,最后到达
鸟巢。

这个路线是北京城从元代至今的中轴线,也是仅存的一条
古都中轴线,被称为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入镜,
寓意着申办、筹备冬奥会一路走来,让古都再焕光彩。
更有引导牌的雪花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图案,
象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引导员水墨风格的着装,
地屏上的中华门、中华窗等传统门窗造型,空中焰火打造
的“迎客松”,无一不显露着世界情怀和大国格局。

这次冬奥会是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举办,因此也有不少河
北元素出镜。如引导员头上戴的虎头帽、现场标兵身上的
剪纸图案等。而舞蹈表演《构建一朵雪花》,应用的正是
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写于古幽州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
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曾经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华。
开场表演中春草跃动、行云流水的画面,让人不禁吟哦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等诗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就在眼前,
也描画了一个更为美好的人类未来。

一滴冰蓝色的水墨沿巨幅竖屏从天而降,幻化成“黄河之
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气势雄浑,最后凝
结成晶莹剔透的冰晶。在今天,古人也与我们相遇。回顾
过去,方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享誉世界的文豪泰戈尔曾经说过,“中国文化使人们喜爱
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
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此次冬奥会开幕
式,也佐证了泰戈尔所言不虚。

▲表演中春草跃动、行云流水的画面,让人不禁吟哦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春的诗句。图/新
华社

摒弃符号化
创新来源于文化自信

细心的人们发现,此次冬奥会开幕式的传统文化元素众多,
却没有出现京剧、古装、武术等早已被固化了的中国符号。
相反,都是采用最前沿的现代声光电技术,呈现了一个全
新元素包装下的传统中国。而这可能就是对“文化自信”
最为贴切的诠释了。

此次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专访时也特意提及,“每
一分钟都是中国人的思考和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文化
的元素……这个中国是深层次的,不仅仅只是红灯笼,仅
仅只是红绸带等等,不完全是这样的一个表象的,是深层
次的。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的美学观,中国人的世界
观,中国人的生命观、自然观都在当中了。”

这首先是因为,古老中国有着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元素,
只要运用得法,就能在现代文明的融合下发出熠熠光辉;
同时也是“张艺谋颠覆了张艺谋”。

同样是张艺谋执导的 2008 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甚至在他


以往的电影作品中,红灯笼等符号化元素是不胜枚举的。
而今,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张艺谋舍弃了已经
固化的这一切,重新让传统元素与现代文明水乳融合,称
得上是颇具胆识的创新了。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新冠疫情全球肆虐。
在此情况下,要把冬奥会“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
一无二来”,无疑是需要这种创新勇气和信心的。

冬奥会是一个汇聚着全世界目光的舞台,也是将全人类团
结在一起的契机,正如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在致辞中指
出的“其魅力就是跨越差异,促进相互包容和理解”。此
次冬奥会开幕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也体
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
类命运共同体追求。

北京冬奥会从申办成功到如今开幕,已历时近 7 年;如果再
从 2008 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追溯,20 年来,奥运深深地
改变了中国。如今,奥林匹克精神已深入到了我们内心和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也在用极具魅力的传统文化
和创新情怀、用新的中国故事,为奥林匹克运动不断注入
新的活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