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9

发刊词 | 来,认识一位奇怪的伙伴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2020 年,有一个似乎不怎么美妙的开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把“病毒”这个东西推到了所有人的面前。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戴上口罩,

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也深刻感受到了病毒的可怕、人类的脆弱和生命的无

常。

从 2020 年 1 月到 3 月,在疫情被极大控制之前,小小的新冠病毒好像封

杀了人类一切的求生之路。

它似乎无处不在,甚至听说电梯按钮上、门把手上都有;它好像变异极快,

新闻上经常会说它又发生了变异;它好像也很难防护,听说能通过飞沫传播、

粪口传播,甚至是气溶胶传播;同时呢,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被传染了

好像就只能认命……

于是,在很多人的眼里,病毒就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东西,病毒病毒又

病又毒;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呼吁要消灭城市周围所有的蝙蝠,防止它们

体内的病毒入侵人类……

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袭来,我当然理解你的无助和恐慌。但这里面大量的信

息,确实是对病毒的歪曲、简化和误解。很多人对病毒的理解都太片面了。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我希望你能看到病毒的真实面目,而不是在恐慌下做出

错误判断。真实的病毒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最恰

当的就是——一个奇怪的伙伴。
*
首先,病毒确实特别特别奇怪。它不仅和地球上其他所有的生命都不一样,

甚至我们从其他生命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所有规律,到病毒这里都会瞬间失效。

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说繁殖方式。我们知道,繁殖后代是生命的一大基本

特征。但病毒的繁殖方式就特别奇怪。

所有地球生物都用 DNA 分子储存自己的遗传信息。生物繁殖的时候,会复

制一份 DNA 分子传递给后代。而每一个生物个体都会利用自己体内的 DNA

分子,生产相对应的 RNA 分子,然后制造自己需要的蛋白质。这种遗传信

息从 DNA 到 RNA 再到蛋白质的传递,就是所谓的生物学“中心法则”。

但是病毒偏偏就不是这样,它们记录和使用遗传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病毒,比如天花病毒,和其他地球生命一样,仍然使用 DNA 分子作为

遗传物质。而流感病毒、艾滋病毒和这次的新冠病毒,它们可以直接用 RNA

作为遗传物质。而且即便是这些病毒,它们使用和复制 RNA 的方式也各自

不同。乙肝病毒就更奇怪了,虽然也用 DNA 作为遗传物质,但是在复制后

不是直接从 DNA 复制 DNA,


代的时候却干脆变了个顺序, 而是先制造 RNA,

再反过来制造 DNA。

总之,几乎只要是逻辑上能成立的方式,就一定有病毒在使用它制造后代。

你说奇怪不奇怪?

还有,所有地球生物都需要持续的呼吸、耗能、和环境互动,而病毒在宿主

细胞之外可以保持完全的静默;所有地球生物都需要给自己搭建一个能够遮

风挡雨自给自足的基本结构,至少也得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只有病毒可以无

所不用其极地借用别人的住所。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课程里都有讲解,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
但与之相对的,病毒这类奇怪的生物又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完完全

全就是个人类的老伙伴。

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只要我说一个关键事实你就明白了——在人类的基

因组上有多达 8%的 DNA 片段,其实来自病毒。

当然,别担心,这些病毒片段已经全部被破坏,没有能力再生产新的病毒颗

粒在人体中繁殖了。

但是这些片段本身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基因,不仅影响了人体胚胎的发育、免

疫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还影响了人类大脑的发育。

换句话说,没有病毒,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

事实上,病毒和我们密切互动的例子太多了。没有病毒可能就不会有整个哺

乳类动物,更不会有人;是病毒帮助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占据美洲大陆和澳

洲大陆,取得世界霸权;是病毒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对医疗的

认知和现代医疗体系的组织架构……这样的例子,我在课程里都有详细说明。

这里不展开了。

总之,作为一个从人类诞生起就伴随在我们身边的伙伴,病毒和人类一起走

过了进化的风风雨雨,深刻影响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形成,也影响了人类文明

的格局。

你说,它是不是个老伙伴?

*
病毒和人的这种互相纠缠的关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

第一,永远不要妄谈战胜。

刚才也说过了,病毒就在我们体内,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我们能战胜一两种

病毒,重现消灭天花的奇迹,但是肯定没办法完全战胜所有病毒,完全把它

们隔绝于人类世界之外。

第二,学会理解和共生。

既然病毒这位伙伴在我们身边很久了,而且在可见的未来还将长期存在于我

们身边和体内,那我们当然不能无视它,而是要学会理解它、和它共生。

当然,对于一些会导致人生病的病毒,我们可以通过隔离,通过打疫苗,通

过药物治疗,通过开发更多有效的方式,防止它带给我们更多伤害。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知道,选择和它们共生可能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宿命。地球的生

态环境很脆弱,我们只能在共生中寻找平衡。

第三,学会利用病毒。

这可不是我的异想天开。未来,病毒确实有可能为我们所用,成为我们改造

世界的利器。比如,如果未来我们想要修正错误的基因,治疗各种遗传疾病,

或者是通过修改基因改造某个物种,病毒都是我们最好的工具。具体原因,

课程里也有说明。

*
不管是共生还是利用,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理解。所以,我为你制作了这门《病

毒科学课》。
我希望通过这门小小的课程,把人类迄今了解到的病毒世界的面貌展现给你。

带你真正认识一下病毒这个奇怪的伙伴,也真正理解它和我们人类之间的恩

怨纠葛。

当然,我不会讲太多艰涩难懂的科学细节,而是会挑选九个你可能最感兴趣

和存在误区的问题,比如病毒生命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病毒会让人生病?

什么是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抗病毒的特效药在哪里?病毒怎样深刻影响

了人类文明?人类能最终战胜病毒吗……带你用最短的时间,揭开病毒世界的

冰山一角。

而你,只需要花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学习。而且我保证,学完后你对病毒理解

的全面性和洞察的深度,肯定会超过身边的大多数人。

同时,为了更好地为你服务,我还专门为咱们课程请到了两位顾问——

首都儿科研究所袁静研究员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刘翟研究员

他们不仅给课程内容把关,还提出了很多专业的补充和建议,在这里对他们

表示感谢。

我是王立铭,邀请你加入我的《病毒科学课》。让我们一起用两个小时,真

正认识一下病毒这位奇怪的伙伴。

01 | 特性:病毒为什么会如此神奇?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提到病毒这种东西,你肯定不陌生。许多著名的人类疾病,比如乙肝、艾滋

病、流感、SARS 和新冠肺炎,都是由病毒入侵人体导致的。可以说,病毒

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与之相对的,是人类至今对病毒的了解都特别少。对于人类来说,病毒目

前还是一个笼罩在重重迷雾中的黑暗世界。

但问题是,搞不清楚病毒的特性,我们就没办法有的放矢的设计方案、开发

疫苗和药物来对抗它们,就只能被动地忍受它们的袭击,放任它们在人类世

界肆虐。这当然是不行的。

所以课程的第一讲,我们先不说病毒如何导致疾病,也不说如何对抗病毒,

而一定要先说一个根本的问题——病毒到底是一类什么生命?它和其他地

球生物的区别在哪里呢?

病毒的基本特性

其实,如果只是简单描述一下病毒的特性,中学生物课的知识就足够用了。

它们是一类结构很简单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 DNA

或者 RNA 分子形成,有时候最外面还会包裹一层薄薄的膜。大部分病毒只

有几十到几百纳米大,比细菌要小得多,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的真容。而且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繁殖,需要寄生于别的生物体内。

光这么描述的话,事实倒是很清晰,但是很难让我们体会病毒这类生命真正

的奇异和特别之处。

在这里,我用三句话来总结病毒的特性——完美寄生者、极简主义者以及规

则破坏者。
完美寄生者

首先,病毒是一类特别完美的寄生者,它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寄托在别的生

命,也就是所谓的“宿主”的身上。

“寄生虫”这个词你肯定不陌生。我们人体里就藏着不少种寄生虫,比如肠道

里的蛔虫、钩虫,血液里的血吸虫和疟原虫,皮肤上的螨虫等等。之所以被

叫作寄生虫,就是因为它们长期定居在另外一种生物体内,在那里混食物吃,

蹭地方住,不劳而获。

在长期的进化历史上,寄生虫适应了宿主体内舒服的生活环境,自己的某些

生物学功能就逐步退化掉了。比如说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蛔虫,因为已经消

化好的食物近在眼前,所以消化器官基本都退化掉了。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是什么寄生虫,总还有很多事情得它们自己亲力亲为。

比如说,它总需要自己从一个受精卵长大成虫;总需要张开嘴吃东西;如果

不小心受伤了,修复损伤之类的工作也只有自己能做。最起码的,生存和繁

殖——这两件生命最核心的任务,都只能自己独立完成。

换句话说,寄生虫只是把一小部分生物学功能转移给宿主,让宿主来帮忙完

成罢了,它们自己还是完整的生命。

但是,病毒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进入宿主之前,病毒根本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它不需要能量,也不

消耗能量,不呼吸,不动,更不会繁殖后代,完全处在静止和沉寂状态,和

大自然里的一颗沙子、一堆尘土没有什么两样。也因为这个特点,只要条件

合适,病毒就可以在大自然里稳定的存在超长时间。比如在 2014 年,法国


科学家就曾经在西伯利亚地表之下 30 米深的永冻土中,找到了三万年前的

活病毒。

而一旦进入宿主体内,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进入宿主细胞的内部以后,病毒

会立刻展现出它全部的生命迹象。它们不需要吃东西,也不需要吸收能量,

因为可以直接利用宿主细胞里唾手可得的能量;它们不需要自己繁殖后代,

而会借助宿主细胞里现成的工具来帮助自己批量制造后代。至于怎么做,我

们接下来再说。

也就是说,病毒的生命可以简化成两个黑白分明的阶段——

在宿主细胞之外,它和非生命物质没有区别,安静地等待寄生的机会;而一

旦进入宿主细胞,就可以借助宿主细胞现成的能量和工具,立刻启动繁殖后

代的程序。这样产生的病毒后代,会批量离开宿主细胞,回归沉寂状态,等

待下一次入侵和繁殖的机会。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寄生者。病毒把所有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其他生命必

须自己完成的新陈代谢和繁殖,都全部转交给了宿主。

极简主义者

完美的寄生能力,让病毒有条件发展出了第二个特性,那就是极简主义的生

活方式。

在找到宿主之前,病毒既然是完全静默的状态,那所有维持正常生物生存的

基本要素,就都不需要了。而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又可以利用宿主来帮

助自己繁殖,所以连繁殖这一套机能也可以尽可能地简化。
从逻辑上说,一个病毒只需要拥有一套最小化的指令系统,能够告诉宿主细

胞如何帮助自己繁殖后代就足够了,其他的都不需要。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种简化可以到什么程度。

就拿大家都听说过的乙肝病毒来说吧。从外到内,乙肝病毒只有三个非常简

单的结构:最外面一层膜,中间一层蛋白质外壳,里面藏着它的遗传物质——

一个环形 DNA 分子。

而就连这个遗传物质也非常简单,长度还不到大肠杆菌基因组的千分之一,

不到人类基因组的百万分之一。在这个 DNA 分子上,也只有区区四个基因。

相比之下,大肠杆菌的基因数量超过了 4000 个,而人类则超过 20000 个。

这么小一个 DNA 分子,只有区区四个基因,它能干什么呢?简单来说,它

就是一套告诉人体细胞如何帮它生产新一代乙肝病毒的说明书。

当乙肝病毒识别出人体肝脏细胞之后,会脱掉外面的膜,拆解掉自己的蛋白

质壳,把 DNA 分子释放进人体细胞,和人体细胞的 DNA 分子混在一起。

我们知道,人体细胞时时刻刻都在根据自身 DNA 分子的序列,生产各种各

样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因此,这套系统就能根据乙肝病毒 DNA 分子上

四个基因的序列,顺手生产出四个乙肝病毒专属的蛋白质,分别叫 P、C、S

和 X。

这四个蛋白质可是大有讲究。P 和 X 蛋白的作用是复制乙肝病毒的 DNA,

而 C 和 S 蛋白则构成了乙肝病毒的外壳。乙肝病毒本来就特别简单,无非是

蛋白质外壳加上 DNA,现在 DNA 和外壳都有了,装配在一起,就成了一个

个新的乙肝病毒。

所以你看,乙肝病毒的寄生能力和极简的生活方式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规则破坏者

病毒的第三个特性,是它们能够发展出和所有其他地球生命都完全不同的许

多特性,所以我叫它规则破坏者。

其实首先得承认,和建立在严密的理论体系上的物理学不一样,地球生命本

来就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很难找到所谓的“底层逻辑”。生物学家们

常说一句话,叫“never say never and never say forever”(绝不说绝不,

也绝不说永远)。因为不管我们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生物界里都能找出例

外。

但是无论如何,还是有一些比较基本的法则被几乎所有地球生命所遵循的。

当然,除了病毒。

比如说生存——

所有地球生命都需要持续不断的从环境吸收能量,然后利用这些能量维持生

存、繁殖后代。从根源上说,这是因为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

系统的混乱程度,也就是所谓的“熵”,只会持续增大。而生命体显然是一个

拥有精良秩序的东西,所以想要在混乱无序的大自然里构造出秩序来,就需

要持续不断的能量输入。

而病毒,却完全破坏了这条法则。因为在宿主细胞之外,病毒根本就不需要、

也没有能力表现出任何生命特征,它本质上和环境中的沙子、石头没有什么

区别,所以也就不需要能量输入来维持生存。

再比如说繁殖——

所有的地球生物都用 DNA 分子储存自己的遗传信息。生物繁殖的时候,会

复制一份 DNA 分子传递给后代。而每一代生物也会利用体内的 DNA 分子,


生产相对应的 RNA 分子, 这种遗传信息从 DNA
然后制造自己需要的蛋白质。

到 RNA 再到蛋白质的传递,就是所谓的生物学“中心法则”。

但是在病毒这里,这条法则也彻底失灵了。病毒记录和使用遗传信息的方式

多种多样。几乎只要是逻辑上能成立,就一定有病毒在这么用。

比如像天花病毒,它就和其他正常生物一样,仍然使用 DNA 分子作为遗传

物质。也有很多病毒居然连 DNA 都放弃不用,而是使用 RNA 分子作为遗传

物质,像著名的流感病毒、艾滋病毒和这次大流行的新冠病毒都是如此。而

乙肝病毒更奇怪,它虽然使用 DNA 作为遗传物质,但是在繁殖后代的时候

却干脆变了个顺序,不是直接从 DNA 复制 DNA,而是先制造 RNA,再根

据 RNA 反过来制造 DNA。还有各种各样奇怪的例子,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所以你看,在生存和繁衍这两个生命现象的最核心要素上,病毒都成了不折

不扣的规则破坏者,给生物学家们添了无数的麻烦,也给我们普通人理解病

毒增加了不少认知障碍。

而这还没完,病毒身上的例外还多的是。

比如说咱们说过,就生命体的大小、基因组的长度、基因的数量而言,病毒

都非常简单,甚至要比其他最简单的生命,比如细菌,还要再简单几个数量

级。这本身其实也是在破坏规则,至少是大大突破了我们研究大量地球生命

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则。

甚至连病毒生命的形状,都比较不按常理出牌。绝大多数地球生命都没有特

别规则的外形,但是很多病毒却是数学上很完美的几何形状。

比如乙肝病毒,外层就是一个完美的球形,而中层的蛋白质壳则是完美的正

20 面体,表面是 20 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平面。还有一些病毒,干脆长得像
人类设计的机器人。比如著名的 T4 噬菌体,就有一个 20 面体的头和几根

中心对称的尾巴。这次大流行的新冠病毒,外形是一个直径 120 纳米的圆球,

但是圆球上长满了长长的尖刺,像一个海胆或者王冠上的装饰物,所以才得

了“冠状病毒”这么一个名字。

总结

这一讲,我们讨论了病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它能够完美的寄生在宿主细胞体内,借助宿主细胞完成所有的生命活动;它

也因此能够甩掉包袱,用最简单的元件构造生命;在能量利用的层面,在遗

传物质的层面,甚至在尺寸和形状的层面,它还突破了其他所有地球生命遵

循的共同法则。

总之,记住三个词——完美寄生者、极简主义者和规则破坏者。这些特点让

病毒鹤立鸡群,呈现出和我们熟悉的地球生物的巨大差别。

下节预告

相比于病毒的独特之处,可能很多人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病毒为什么会让

人生病?它们又是怎么导致人生病的呢?

这个我们放在下一讲说。

02 | 入侵:为什么病毒会让人生病?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上一讲,我们说了病毒这种生命形态奇特在哪里。这是一类完美的寄生者,

把所有的生命活动都转交给了宿主细胞来完成,自己身体里只携带无可精简

的、最小量的遗传物质。与此同时,它们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绕过其

他地球生命都遵循的各种规则。

而恰恰是这些特性,让病毒成了地球生命最危险的入侵者,常常导致宿主生

病。人类世界里有大量的疾病,从普通感冒、流感,到乙肝、艾滋病、以及

这次的新冠肺炎都和病毒直接相关。

但不知道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病毒为什么就会让人得病呢?不是说它们在

进入细胞之前就像沙子一样,根本不会动吗?它们是怎么跑进我们的身体里,

并且让我们生病的呢?

这当然也是一个很本质的问题。因为只有搞清楚了病毒是怎么进入人体的、

怎么导致人生病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对抗它。所以这一讲,我们一定要仔

细讨论一下。

第一个要素:进入宿主细胞

说起病毒导致的疾病,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天然的理解:病毒这种东西不好,

要是进入人体了,就会导致疾病。这个想法大概和汉语里“病毒”这个词有关

系,又“病”又“毒”,这样的东西进入人体肯定不好,不就是服毒吗?

但是我要告诉你,这种对病毒的字面理解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说过,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前,病毒本质上是一种毫无生命迹象的死东西,

和一粒沙子没多大区别。而病毒本身的构造,主要就是蛋白质外壳和 DNA、
RNA 这些遗传物质,这些东西本身是不会引起疾病的。打个比方,我们每天

吃的肉菜蛋奶里面,当然也有蛋白质和 DNA、RNA,我们吃了一点事儿都

没有。

在绝大多数时候,如果病毒不能进入我们人体的细胞,那么就算被我们碰到

了或者吃下肚子,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举个例子吧,最近两年非洲猪瘟流行,还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猪养殖业和猪肉

价格。这种疾病是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

起的,对猪的杀伤力极大,死亡率几乎达到了 100%。但是请注意,感染了

非洲猪瘟的猪肉,人吃了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非洲猪瘟病毒只认猪作为它

们的宿主,不会识别也不会进入人体细胞。这样一来,对人类而言,吃一口

非洲猪瘟病毒就跟吃一口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没什么太大区别。既不病,也不

毒。

所以到这里,我们就提出了病毒引发疾病的第一个要素——它得能够进入宿

主的细胞。

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

病毒到底是怎么进入宿主细胞的呢?

几乎所有地球生命都能被一种或者多种病毒入侵,从细菌到真菌,从植物到

动物都不例外。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病毒来说,它们只会入侵特定物种的特定

细胞。这就是生物学上所谓的“宿主选择性”。

比如说乙肝病毒,只会识别和入侵人体的肝脏细胞;艾滋病毒,则只会识别

人体某种特殊的免疫细胞……
那问题就来了,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前毫无生命迹象,处在一种绝对的静

默状态,它们是怎么识别然后入侵宿主细胞的呢?

这恰恰就是病毒神奇的地方。因为在识别和入侵的过程中,病毒自己什么都

不需要干。

我们说过,病毒都会有一个蛋白质外壳,有时候外面还会再包上一层薄薄的

膜。在蛋白质外壳或者薄膜上面,会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分子的突起。这些

突起的作用,就是帮助处在完全静默状态的病毒寻找合适的宿主细胞。

我们拿研究得比较透彻的艾滋病毒来举个例子。艾滋病毒颗粒也是由外层的

薄膜、中间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的。在外层的薄膜上,很规

则地插着一些长得像图钉一样的蛋白质分子。图钉的大头叫 gp120,尖头叫

gp41。这根图钉能够和人体某种免疫细胞上一个叫 CD4 的蛋白质紧紧结合

在一起,就像磁铁的南北极天然就会互相吸引一样。这个被动完成的结合过

程,就让艾滋病毒靠近了自己的天然宿主,也就是人体的免疫细胞。

靠近免疫细胞之后,剩下的就是进入宿主细胞了。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同

样是被动完成的,不需要艾滋病毒自己做任何事情。

简单来说,在免疫细胞表面另一个蛋白质分子 CCR5 的帮助下,艾滋病毒和

免疫细胞会被拉得彼此靠近。这个时候,图钉的尖头 gp41 就会刺破免疫细

胞的细胞膜,让艾滋病毒的膜和免疫细胞的膜融合在一起,就像两个黏在一

起的肥皂泡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肥皂泡一样。这样一来,病毒颗粒里的蛋白质

和遗传物质就能够直接进入细胞内部,开始它们的活动了。

之所以这么详细地描述这个过程,我是希望你能从中看到病毒识别和入侵宿

主细胞的两个特点——
第一,病毒自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完全是被动完成的。

当然,它也没有能力做任何主动的动作。只需要借助像蛋白质分子之间的吸

引和结合、细胞膜的融合等纯粹的物理过程,病毒就能够找到宿主细胞并且

成功入侵。

第二,病毒的宿主选择性,本质上就是看它们依靠结合什么蛋白质分子进入

细胞。

换句话说,病毒都是指哪儿打哪儿——如果一个细胞上有它要结合的这种蛋

白质,那它就能识别和入侵;如果一个细胞上没有它要结合的蛋白质,那它

就没办法进入这个细胞。

这可真是一个聪明的生存策略。

宿主细胞表面的这些蛋白质分子,并不是病毒发明创造的,它们本身就是宿

主细胞重要的功能元件。但病毒恰恰就利用了这些天然存在蛋白质分子,作

为识别和入侵的工具。由于宿主细胞没法轻易放弃或者改变这些有重要功能

的蛋白质,自然也就没有办法阻止病毒的识别和入侵。

就像刚才说到的艾滋病毒,它要结合的 CD4 这个蛋白质分子,就只有某些免

疫细胞表面才有,而且还很有用,能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并展开

攻击。所以,免疫细胞离不开 CD4 这个蛋白质分子,自然就会受到艾滋病毒

的入侵。

再举个例子,2002 年开始流行的 SARS 冠状病毒和 2019 年暴发的新型

冠状病毒,都是靠病毒表面的尖刺,结合一个叫作 ACE2 的蛋白质分子。其

实,ACE2 这个蛋白质全称叫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对于维持心血管系

统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但病毒就是要和它们结合。
那么显而易见,人体什么地方的细胞带有这个 ACE2 蛋白质,这两种冠状病

毒就会识别和入侵那些地方的细胞。这就包括人体肺部的某些细胞、肾脏的

某些细胞,甚至男性睾丸的某些细胞等。你可能从新闻上看到,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后人体可能会出现多个器官的严重病变,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细胞都

带有这个 ACE2 蛋白质。

相反,咱们刚才提到的非洲猪瘟病毒,它识别和结合的蛋白质分子在人体内

根本没有,所以人当然就不会被非洲猪瘟病毒入侵,更加不会生病。

病毒如何导致疾病?

是不是病毒只要进入了宿主细胞,就一定会导致疾病呢?

也不是。

其实对于病毒来说,唯一重要的使命就是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和资源自我复

制、繁衍后代,宿主细胞本身的状态它们根本不关心。而且从逻辑上说,宿

主细胞健健康康地活着、持续帮病毒制造后代,可能还是最理想的。所以病

毒没有动机一定要让宿主生病,更别说死亡了。

其实就在我们每个健康人的身体里,都潜伏着很多种病毒。但是在很多时候,

这些病毒能够和人体细胞和平相处,不会对人造成伤害。甚至还有不少科学

家认为,某些病毒的入侵可能对人体还有好处,能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增

强我们的免疫机能。

但是,如果某些特殊的病毒在人体细胞内过分活跃,或者人体的免疫系统比

较弱,无法压制那些本来人畜无害的病毒,人就可能会生病。

至于具体生病的原因,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比较符合我们惯常的直觉——病毒的活动直接对宿主细胞造成了破

坏,从而让宿主生病。

比如说,会引发病毒性肺炎的腺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完成自我复制后,新的

病毒颗粒就需要离开这个细胞,寻找下一个宿主细胞。这个时候,腺病毒会

主动命令宿主细胞启动自杀程序,把自己破碎分解掉,这样病毒颗粒就可以

被释放出去了。可想而知,如果病毒在短时间内入侵和分解了大批量的人体

细胞,人当然就会得病。

第二类原因就稍微有点烧脑了。简单来说,在很多时候,病毒本身不会杀伤

宿主细胞,反而是宿主细胞自身的防御措施导致了疾病。

就拿我们讲到的艾滋病毒来说,它的入侵本身并不会杀伤免疫细胞,但是人

体的免疫细胞有一套内部监视系统,能够实时监控自己是不是被外来的不明

微生物入侵了,如果是,这些细胞就会启动自杀程序。这本身是人体防御病

毒的一项措施。毕竟如果宿主细胞主动死亡,那么它体内那些正在繁殖和装

配的病毒,就没有机会完成这些活动然后入侵别的细胞了。

但是在艾滋病人体内,这些宿主细胞的防御措施做得过于好了,不仅杀死了

已经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连没有被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也顺便被清除了。这

样一来,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彻底瘫痪,把人体暴露在形形色色的危险病原体

之下。所以,艾滋病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很快死于各种稀奇古

怪的病原体感染。

第三类发病的原因,和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有关。

我们知道,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识别和清除我们体内的病毒

颗粒。所以在人体细胞被病毒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专门在体
内寻找病毒的踪迹并加以消灭。如果人体有很多细胞已经被病毒感染了,这

些细胞就也会成为免疫系统的攻击对象。

比如说在乙肝病毒慢性感染之后,人体的大部分肝脏细胞内部都会长期存在

乙肝病毒的踪迹。这样一来,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持续和全面的攻击肝脏,最

终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实际上,SARS 冠状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也是一样的反应——

人体免疫系统剧烈地攻击那些携带病毒的人体细胞,比如说肺部的细胞,会

在短时间内破坏肺部和其他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人发病和死亡。

总结

1. 病毒本身不会导致疾病。只有病毒识别和入侵了宿主细胞,才会导致各种

各样的疾病。

2. 病毒依靠自己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去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分

子,完成识别和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被动进行的,不需要

病毒颗粒做任何事情。

3. 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之后,可能会通过直接杀死宿主细胞导致疾病,也可

能是宿主细胞过度的防御反应引发了疾病。

下节预告

搞清楚了病毒如何导致疾病,下一讲我们说说病毒是如何传播的,看看为什

么病毒会导致那么多可怕的传染病,威胁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03 | 流行:病毒靠什么实现大传播?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病毒如何识别和入侵宿主细胞,导致宿主生病。如果病毒

只能让一个人生病那倒也好办,但我们都知道,好多病毒导致的疾病都是会

传染的。而且正是因为这种传染力,才让病毒变得如此可怕。

但病毒是怎么实现传播,从而导致传染病暴发的呢?是不是真的就像网上一

些人说的防不胜防呢?只有把这个问题也搞清楚了,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病

毒导致的疾病。

所以这一讲,我带你从不同的层次仔细讨论一下病毒的传播规律。

层次一:细胞之间的传播

病毒要实现传播,最简单的自然就是在同一个宿主内的细胞和细胞之间传播。

因为在同一个宿主内部可能聚集着大量的同类细胞,病毒只需要进入一个,

完成自我复制,就有机会就近入侵更多的细胞。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传播方式。

流感病毒就是这么在人体内传播的。和咱们介绍过的几种病毒一样,流感病

毒也具有很强的宿主选择性。它们依靠自身表面的两个蛋白质分子——血凝

素蛋白(HA)和神经氨酸酶蛋白(NA)来确定自己的宿主细胞,也就是人

体呼吸道表面的上皮细胞。简单来说,血凝素蛋白负责识别和入侵,而神经

氨酸酶蛋白负责协助新复制出来的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开始新一轮的入侵。
从新闻上你可能看到过,我们经常用“H 几 N 几”来命名不同的流感,比如

H1N1 猪流感、H7N9 禽流感等,这里 H 和 N 代表的就是血凝素和神经氨

酸酶的类型,它们决定了流感病毒的不同特征。

在同一个人体内,流感病毒会完成无数个入侵呼吸道细胞、自我复制、离开

这些细胞的循环。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一个流感病毒进入一个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它首先会把自己的遗传物质和

蛋白质外壳复制很多很多份,然后在上皮细胞里组装好。平均而言,一个呼

吸道上皮细胞就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 500-1000 个全新的病毒颗粒。

之后,这些病毒颗粒会集中离开这个孕育它们的细胞,通过呼吸道里的黏液

流动,扩散到更多的细胞周围,展开新一轮的入侵、复制、离开。

每一轮新的入侵,只需要短短 6 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流感病毒能够以每

六个小时扩大数百倍,也就是每 12 个小时数十万倍、每 24 个小时上百亿

倍的扩散速度,在人体中疯狂传播,很快就会感染足够数量的人体细胞从而

引发疾病。我们在商业世界里经常用到“病毒式传播”这个词,但其实,人类

世界还没有什么传播手段能够真正和病毒的传播速度相提并论。

除了这种常规途径之外,不同的病毒还发展出了各种捷径来帮助自己的传播。

很多病毒干脆省略了完成复制之后离开宿主细胞这一步,直接就能够在相邻

的宿主细胞之间传播。比如我们讲到过的艾滋病毒,就能够主动诱导免疫细

胞之间彼此靠近,甚至形成管道,让自己能够快速地扩散和传播。
更神奇的是狂犬病毒,这种专门入侵神经细胞的病毒能够借用神经细胞之间

的天然通讯工具,实现在神经细胞之间的扩散,不管被咬到哪里,病毒都可

以一路上行感染到大脑。

总之,各有各的传播方法。

层次二:宿主个体之间的传播

光有细胞之间的传播,这样就够了吗?

显然是不够的。在进化上更成功的、传播更广泛的病毒,需要第二层传播技

巧,就是在宿主个体之间的传播。

可想而知,这一层传播显然要比细胞之间的传播困难得多。细胞往往高密度

的扎堆在一起,但是生物个体却可以相距甚远,中间还被变幻莫测的地球环

境隔绝。所以,想要实现个体之间的传播,病毒显然需要学会更多的本领。

什么本领呢?首先,它们得找到一些方法能让自己大批大批的离开宿主;其

次,还得在宿主的帮助之下尽可能地接近下一个宿主。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种引发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SARS

冠状病毒和 2019 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在患者体内,这些病毒确实感染

了很多呼吸道表面的上皮细胞,但是这些上皮细胞可不会自行移动到另外一

个人身上去。所以为了传播的需要,病毒就会导致人咳嗽和打喷嚏。

一方面,宿主能够用黏液包裹病毒,然后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尽可能地把病毒

从鼻腔里和气管里排出去,减轻患者的症状;另一方面,也帮助病毒附着在

这些微小的黏液颗粒上,借机离开人体深处,被远远地喷射到周围环境当中。
如果这时候恰好有其他人经过,病毒颗粒可能就会粘在他们身体上,获得进

入他们呼吸道、开启新一轮传播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飞沫传播”。

除了依靠飞沫途径传播,病毒还开发出了非常丰富的传播途径。

比如寄生在消化道的病毒,可能会通过所谓的粪口途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

它们可以随着宿主的排泄物一起离开身体,污染环境中的食物和水源。如果

别的生物用了这些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病毒就可以随之进入它们体内。

有一些病毒,可以通过不同宿主之间的直接接触来传播,比如艾滋病毒就可

以通过性行为来传播。另外,还有一些病毒可以借助其他生物的帮助,比如

蚊虫的叮咬来传播。

总而言之,一种成功的病毒总能找到办法离开宿主身体,入侵下一个宿主。

这些传播能力对于病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细胞之间和个体之间的传播

能力,一种病毒就真正具备了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我们熟悉的所有病毒,包

括 2019 年新冠病毒的流行,都是这样。

请注意,对于病毒来说,这种大规模的传播和流行有着双重的含义——繁殖

和变异。

繁殖自然就不必多说了。对于所有生物来说,这都是最高级别的生存目标,

病毒当然也不例外。

而与此同时,在这种持续的扩散过程里,病毒还获得了持续变异的机会。这

一点对于病毒来说尤其珍贵。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都会因为 DNA 复制过程中

难以避免的错误产生一些新的基因变异。对单个的后代来说,这些变异可能

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但是从生物进化历史的角度看,这些不可避免的基因
变异为生物持续的变化提供了基础。在同一个环境中,携带不同基因变异的

生物,彼此竞争,接受自然选择的洗礼,最终优胜者会获得更大的繁殖后代

的机会。这样的竞争和繁殖重复千万次,就塑造了当今地球上五花八门的生

物形态。

病毒当然也是如此。而且我们要知道,病毒的繁殖速度和变异速度,要远远

快于绝大多数地球生命。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咱们说过,像流感病毒从入侵呼

吸道细胞到产生好几百个病毒后代,只需要几个小时时间,繁殖速度比人类

快了好几万倍。而与此同时,在繁殖过程中,病毒产生基因变异的频率也要

更高。还是做个比较,人体细胞在复制 DNA 的时候,出错概率只有十亿分

之一;而流感病毒在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的时候,出错概率是大概十万分之

一,足足高了上万倍。

大量繁殖和快速变异这两个因素叠加,赋予了病毒无可比拟的进化速度和适

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是它们生存的基础。

层次三:不同物种之间的传播

而这种超强的繁殖和变异能力,也让病毒具备了在第三个层面上的传播能力

——物种之间的传播。

前面说过,病毒具备很强的宿主选择性。别说不同物种了,就是在同一个宿

主身体里,它们往往也只会挑一些特殊类型的细胞去寄生。换句话说,大部

分病毒都不会也不能随意跨越物种之间的生物学屏障。
咱们讲过的非洲猪瘟病毒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能感染猪,但是不能感染人;

相反,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能感染人,但是不会感染其他动物。

但是,病毒超强的繁殖和变异能力,也提供了另外一个可能性——虽然它们

在此时此刻只能入侵某一种特殊的宿主生物,但是只要给的时间足够长,基因变
异发生得足够显著,它们也许就有可能获得入侵另一个物种的能力。
一个被研究得很透彻的例子就是艾滋病毒,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全世界最流

行的那一种艾滋病毒——HIV-1。目前科学家们认为,这种专门入侵人体免

疫细胞的病毒,来自黑猩猩体内的免疫缺陷病毒(SIV)。

据估计,这种病毒可能在猩猩体内已经生存了好几万年。直到 1920 年前后,

通过持续的基因突变获得了进入人体的能力。非洲刚果地区的居民在捕猎黑

猩猩、吃它们肉的时候,被这种病毒感染。从此,它开始在人类世界默默传

播,并且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杀死了全世界数千万人。你看,这种病毒随着

变异才慢慢具有感染人的能力。

2002 年暴发的 SARS 冠状病毒可能也有类似的现象。科学家们推测,这种

冠状病毒的祖先应该是生活在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最开始,它们并不

会感染人。在积累了足够的基因突变后,它们获得了入侵果子狸这种中间宿

主的能力,然后在果子狸体内继续变异、传播。最终在 2002 年具备了感染

人类的能力。

2019 年首次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也遵循了类似的传播和进化路线。

实际上,很多科学家猜测,人类世界里肆虐的绝大多数病毒,从流感到乙肝,

从天花到麻疹,或许都有一个天然的动物来源。

总结
1. 在同一个生物个体内部,病毒可以快速地入侵、复制、离开,感染大量同

类细胞。这是很多病毒导致疾病的根源。

2. 借助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等等手段,病毒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个

体之间传播,甚至导致疾病的大流行。

3. 在持续的传播和变异过程中,病毒得以逃脱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追杀,

也积累了跨越物种屏障,在另一个物种内部继续传播的能力。

下节预告

这种多层次和超强的传播能力,使得病毒可能会成为最有生命力的地球生物。

人类该怎么办呢?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会仔细讨论人类对抗病毒的三种策略——隔离、疫苗和

药物。

04 | 隔离:降低接触为什么最有效?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在前面三讲里,我们为病毒这类生物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它的生物学特性,

它入侵宿主导致疾病的过程,以及它如何传播。

但是我也知道,相比于这些本质的问题,可能你更感兴趣的是:我们该如何

对抗病毒,保卫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降低自己被感染的
概率?所以从这一讲开始,我们也用三讲内容讨论人类对抗病毒传染病的方

法。

不知道在你的直观感受里,人类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吃药?打

针?或者是做手术?

其实,答案可能你都想不到。在人类科学和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最简单但

也最有效的对抗病毒的方法,其实一点也不神秘,甚至有点老掉牙,那就是

隔离。

原理:传染病的数学规律

相信经过了新冠疫情的你,对于隔离肯定感同身受。从 2020 年 1 月底开始,

全国各地的居民们都被以某种形式封闭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不能聚会,不

能闲逛,购物活动也被大大限制。如果身边恰好出现了新冠肺炎患者,那你

可能还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强制隔离。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隔离这种手段并不是这次新冠肺炎大流行才发明出来的,

也不是针对病毒传染病设计的。在人类文明早期,当人类的祖先们意识到传

染病存在的时候,就已经下意识地采取某些隔离措施保证自己的安全了。

有据可查的是,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把严重传染病患者集中起来居住,避

免他们感染健康人的例子。特别著名的就是对麻风病患者的隔离。

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在黑死病,也就是鼠疫的威胁下,正式的隔离制度开始

出现。欧洲有些地方的政府要求,船只在进港之前需要在海上停留 40 天,

确认船员们身体健康才可以下船。我想你肯定能想到,这个隔离 40 天的时

间设置,当然就是为了覆盖疾病的潜伏期,确保上岸的船员没有被感染。
而在 1910 年暴发的中国东北大鼠疫中,伍连德医生也是用强有力的隔离措

施,在几个月内消灭了疫情,有效地避免了鼠疫扩散到整个中华大地。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好奇:我们这门课明明是讲病毒的,但是为什么刚

才说的这些例子——麻风病和鼠疫,都是细菌引起的呢?

没错。这其实恰恰是隔离这个措施最本质的特点。

隔离这个古老的手段想要发挥功效,根本不需要考虑传染病本身到底是什么

病原体引起的,不需要知道这种病原体有什么特性。只要是传染病,隔离就

能起效。

因为它的工作原理,其实就是传染病的数学规律。

所谓“传染病的数学规律”,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任何一种传染病想要持续

地扩大感染规模,甚至是大流行,都必须能够从一个患者传染给超过一个健

康人才行。如果一个患者在被感染期间,只能传染不到一个人,那每过一段

时间患者的总数就会少一些,久而久之这种传染病自己就会慢慢消失。相反,

一个患者能够传染的健康人越多,这个疾病的传播能力就越强,就越有可能

成为一个大规模流行病。

如果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逻辑,就诞生了流行病学研究里很常用的“基本传染

数”,也就是 R0 的概念。R0 衡量的就是刚才咱们说的,在没有采取任何措

施的情况下,一个患者在感染期内能够传染的人数。

对于任何一个已经在流行的传染病来说,R0 肯定都是大于 1 的。比如,根

据历史经验我们知道,每年秋冬季的季节性流感的 R0 在 1.2 左右;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的 R0 在 2 左右;2003 年 SARS 的 R0 在 2-5 之间;而

水痘和麻疹这两个疾病的传染能力极强,R0 可能分别超过了 5 和 10。至于


2019 年这场新冠疫情,它的 R0 可能要等到疫情过去之后才能有更好的统

计,根据目前的估算,可能和 SARS 较为接近。

但是请注意,相比 R0,也就是一种疾病在纯天然条件下的传播能力,实际传

染数 R 这个指标就更有意义。因为它衡量的是我们人类能采取什么措施,限

制疾病的流行。

不管一个疾病的 R0 有多高,只要我们把实际传染数 R 降低到 1 之下,就可

以有效的消除这种疾病。

怎样提高隔离的效果?

怎么降低实际感染数 R 的数值呢?我们首先看看它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的。

简单来说,R 由三个相互独立的因素决定:一种疾病的感染周期、患者和其

他人的接触频率,以及每次接触过程中传播疾病的概率。

这里面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一种疾病满足这三个条件,第一,感染周期,

也就是从得病到痊愈或者死亡的时间特别长;第二,患者接触的健康人非常

多;第三,每次接触时健康人又特别容易被感染,那这种疾病当然就会感染

更多的人,当然也更容易流行起来。

而相反的,如果我们想要限制疾病的流行,当然就需要同时考虑如何降低这

三个要素。

当然,疾病的感染周期往往是疾病的自身特性,比如流感一般病程就是一周

左右,艾滋病的病程就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个往往不能轻易改变。
但是剩下两个要素——接触频率和感染概率,我们就可以做文章了。而这恰

恰就是隔离措施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第一,尽快发现新患者,并且把他们隔离在专门的医疗机构里。

除了能够方便治疗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大大减少患者和健康人的接触频率,

阻止疾病继续向外扩散。比如说在 2019 年开始的这场新冠疫情里,对新冠

肺炎患者,甚至是所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采取尽收尽治的措施,就是为了

这个目的。

第二,限制人群的大规模流动和公众集会,实现健康人之间的隔离。

这也是为了降低接触频率,毕竟患者可能在发病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传播疾病

的能力。因此即便看起来都是健康人,在紧急情况下也需要限制他们彼此间

接触的频率。在新冠疫情中,我们经历的全国范围的停工停学,甚至是以乡

村和社区为单元的封锁措施,都是这个目的。

第三,呼吁大家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在接触中被感染的概率。

这也是隔离措施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想要做好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对疾病

多一点点了解,就是搞清楚它的具体传播途径。比如说,在新冠疫情中,因

为病毒要靠飞沫和接触传播,因此会要求大家佩戴口罩、科学洗手,打喷嚏

和咳嗽的时候掩盖口鼻;而在甲型肝炎和痢疾这样的消化道传染病中,病毒

主要靠粪口途径传播,因此饭前便后洗手、消毒餐具和食品,同样是为了降

低接触中的感染概率。

从理论上说,只要隔离患者、限制人群流动和集会、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

施,我们肯定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扩散速度。这是传染病的基本数学规律

告诉我们的。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是不是能够真正有效的控制疫情,甚至是消灭传染病,

还要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一个是疾病本身的特性,一个是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它们的差别,可能会

把传染病防控引向完全不同的结局。

限制因素一:疾病特征

第一个限制因素就是疾病本身的特性。

我们来比较两种不同的传染病——季节性流感和 SARS。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这两种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都主要依靠飞沫和接触传播的途径在人

群中扩散。相比之下,SARS 的天然传播能力还要显著的强于季节性流感,

它的 R0 在 2-5 之间,而流感的 R0 只有 1.2 左右。

但是 2002 年暴发的 SARS,在几个月时间内就被很好地控制住了,在那之

后再也没有大规模暴发。而季节性流感却每年都要暴发,每年都会导致全球

数亿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是套用我们刚才的分析你会发现,两种疾

病本身的特性干扰了隔离措施的有效开展。

首先,SARS 固然来势凶猛而且非常危险,但是作为一种新进入人类世界的

传染病,它的患者规模一直不大,最终也没有超过 1 万人。还有,SARS 在

潜伏期内并没有什么传染性,而一旦发病症状就非常剧烈和典型,所以很容

易被识别出来加以隔离和治疗。

这些要素就决定了,只要政府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隔离 SARS 患者

和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就能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疾病的实际传染数,最终将
其消灭。实际上在世界各地,在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之后,SARS 的实际传染

数 R 都很快降低到了 1 以下。

相比之下,自然状态下的传播力远不如 SARS 的季节性流感,可就没有那么

好对付了。这种疾病的患者基数动辄就有数百上千万,而且很多时候患者的

症状不严重也不典型,很难和秋冬季节的其他呼吸道疾病区分开。与此同时,

流感患者在潜伏期内就有很强的传染性。

这些特征就让识别和隔离措施变得很难开展。所以结果就是,天然传播力更

强的 SARS 反而得到了有效和快速的控制,传播能力更弱的季节性流感却成

了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

限制因素二:公共管理能力

除了疾病本身的特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

传染病防控的结果。

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识别和隔离患者也好,管理人口的流动和集会也好,

甚至是要求大家戴口罩、勤洗手这样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好,都需要极强的公

共管理能力才能真正落地。同样的一纸政策,在不同的社会管理系统和不同

的执行者手里可能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成效。

我们还是拿 2019 年这次新冠疫情做一点分析。

不需讳言,在疫情发展的早期,我们经历了一些迟缓和混乱。但是说到底,

我们强大的国家能力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短时间内新建医院、扩张病床

数,对新冠患者做到尽量隔离和收治;尽量保证物资供应和基本生活需求的

同时,强有力的限制全国范围内公众的出行和集会,阻止了疾病在潜伏期内
的传播;中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也在短时间内,基本上让全国居

民都戴上了口罩,用上了洗手液。

这些成就,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可能都很难模仿。所以我说,如果真

的有少数地方可以有效地管控这种疾病,至少是阻止这种疾病大流行的话,

中国肯定是其中之一。这种猜测的依据,正是中国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出的强

大的公共管理能力。

总结

1. 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传染病管控手段,隔离不需要事先搞清楚疾病的生

物学特征。它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建立在传染病的数学规律之上的。

2. 理论上说,不管是什么传染病,只要能够采取措施降低患者和其他人的接

触频率,以及每次接触中传播疾病的概率,就能够实现有效管控。

3. 但是现实中,管控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疾病本身的特性和公共管理

能力的高低。

下节预告

其实,从传染病的数学模型出发,我们还能找到另一种有效管控它的方法,

那就是疫苗。这一点我们下一讲讨论。
05 | 疫苗:假病毒为什么有真作用?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古老而有效的隔离手段。但是,隔离这种措施太被动了,

而且社会成本往往非常大,有没有一种更主动的、成本更小的防范病毒性传

染病的方案呢?

有的。具体方法相信你也能想到,那就是疫苗。

回想一下,我们应该都有注射疫苗的经历。但我不知道你思考过这样一个问

题没有:就这么简单的注射一针,连病毒的影子都没碰到,这小小的疫苗怎

么就能让我们在日后不被传染呢?它这种效果是哪儿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

一讲要回答的问题。

病毒没有特效药

目前在人类世界流行的传染病,主要是细菌和病毒这两类病原体引起的。细

菌引起的,包括我们熟知的肺结核、痢疾、炭疽病等等;病毒引起的,包括

艾滋病、流感、各种病毒性肝炎、SARS 和新冠肺炎等等。

请注意,细菌和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哪怕症状类似,在管控的时候也有一个

巨大的差异。

由于抗生素的发明,人类在过去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拥有了一类对抗细菌的终

极武器。只要抗生素选得合适、用得及时,细菌性传染病就不再是人类社会
的重大威胁。当然,在一百年的辉煌胜利之后,细菌慢慢进化出的耐药性可

能会成为另一个麻烦。

但是病毒就不一样了。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针对这类微生物的特效药物。这

一点我们在下一讲还会继续讨论。

没有特效药物,意味着一旦感染上病毒性传染病,我们就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立竿见影的杀灭病毒、治疗疾病。

因此,对抗病毒必须战线前移。一方面,通过隔离手段阻止疾病传播;与此

同时,开发疫苗保护健康人免受感染,就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

疫苗的工作原理

对于疫苗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

首先,从传染病的数学规律出发,疫苗当然不会降低患者和其他人的接触频

率,但是能够有效地降低每次接触过程中传播疾病的概率。

如果患者接触的人当中,有相当部分甚至是全部都接种了疫苗,受到了疫苗

的保护,那么病毒传播的能力当然会被大大限制。换句话说,打疫苗可以看

成是升级版的戴口罩、勤洗手,防止病毒在接触过程中的传播。

从这个层面理解疫苗的作用,你会发现一个很反常识的问题:用疫苗对抗病

毒性传染病,其实并不需要疫苗能够对 100%的人起作用,只要它能够保护

相当比例的人,就能够大大延缓疾病的传播和流行,甚至是把传染病的实际

传染数 R 降低到 1 之下,从而消灭疾病。

换句话说,疫苗不光是用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它还通过阻止疾病的蔓延,间

接的保护别人。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尽可能多的人接种疫苗。
说完了数学规律,接下来我们在生物学层面看看,疫苗到底是如何起到这种

保护作用的。

实际上,虽然病毒拥有一套高效和简洁的入侵能力,但人体的防御功能是非

常发达的。在绝大多数时候,对于绝大多数病毒,人体免疫系统都能在病毒

刚刚进入人体的时候识别和消灭它们。即便有少数病毒真的入侵了人体细胞,

人体也能通过各种方式清除,甚至干脆将这一部分细胞杀死,用壮士断腕的

方式保护自己。

比如乙肝病毒的入侵就是如此,成年人绝大多数会自己好,真正危险的是免

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的新生儿和婴幼儿,还有那些体质虚弱、抵抗力低的成

年人。他们被乙肝病毒入侵后,由于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比较弱,短时间内

无法彻底清除病毒,就很容易发展成慢性肝炎。

流感和新冠肺炎这些呼吸道传染病也有类似的特性,即便不采取任何措施,

大部分人也能自行好转。

因此,想要阻止疾病的传播,一个思路就是事先激发和训练人的免疫系统,

让它能够为可能到来的病毒入侵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的基本生物学原理。

疫苗的开发思路

实际上,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疫苗,是宋代中国人发明的用来对抗天花病毒

传染的人痘疫苗,直接就是用真的病毒来提前训练人体免疫系统。当时的操

作是,在健康人胳膊上划一道伤口,收集天花患者身上的、富含病毒颗粒的

脓液,然后把脓液涂抹进伤口里,创造一次局部的、小范围的、不那么危险

的天花感染。
这些天花病毒进入伤口之后,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出来,然后动员一大

批各种各样的免疫细胞来围攻和消灭它们。因为病毒局限在伤口那么一小块

地方,引发全身感染的概率并不高,比较容易被消灭。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形成对这些入侵者的“免疫

记忆”。具体点说,就是在战斗完成后,专门储备一小批识别天花病毒的免疫

细胞。这样一来,当真正危险的天花大流行的时候,由于这些人身体内的免

疫细胞已经被事先激发和训练过,就能够有效地在第一时间抵抗病毒入侵,

不会允许病毒在身体里达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当然,用真病毒当疫苗训练免疫系统,古人的这个操作还是有很大风险的。

在人痘疫苗的实践中,有百分之二的人会因病毒严重感染而死亡。虽然这个

比例远远低于天花传播导致的 30%的死亡率,但是显然也会大大限制类似疫

苗的推广。

于是在近代以来,人类又发明了许多别的疫苗制造方法替代真的病毒。

简单来说,现在我们常用的疫苗,其实都是人工制造的假病毒。它们被人为

地去掉了病毒当中会导致疾病的部分,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和真正的病毒很

像,因此一旦进入人体,也能够激发人体的免疫记忆,为真的病毒入侵做好

准备。

这些假病毒是怎么制造的呢?

历史最悠久的两个方法,一个叫减毒疫苗,一个叫灭活疫苗。我们从小到大

接种的疫苗,绝大多数都是这两类。

所谓“减毒疫苗”,就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长期培养和筛选病毒,找出一些毒

性很弱的病毒株。这些病毒仍然是活的,进入人体之后也同样能入侵细胞,
激发免疫反应。但是由于挑选的都是毒性很差的,所以它们导致疾病的能力

就被大大削弱。这样一来,接种了这些减毒疫苗的人,等于是用一次很轻微

的病毒感染,换来了对严重传染病的抵抗力。

至今孩子们接种的麻风腮疫苗、水痘疫苗等,都是减毒疫苗;曾经大规模推

广但现在已经被淘汰的脊灰糖丸,也是减毒疫苗。

到目前为止,减毒疫苗是最有效的疫苗。因为注入人体的假病毒和真的危险

病毒几乎别无二致,入侵细胞的方式、自我复制能力、形状和结构都非常相

似。因此,它们能够激发最原汁原味的免疫记忆。

当然,减毒疫苗也有它的问题。毕竟这些活病毒自己还能持续的复制和变异,

万一又产生了很强的毒性,就会很麻烦。比如刚才说到的,现在已经被淘汰

的脊灰糖丸,就有很低的概率会让孩子真的患上小儿麻痹症。

相比之下,灭活疫苗的好处和坏处正好和减毒疫苗相反。

所谓“灭活疫苗”,通俗理解就是把病毒用化学或者物理方法彻底杀死和破坏

掉之后,再注射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死病毒没有能力再繁殖和入侵人体细

胞,可能只是在结构特征上像真的病毒,但同样会唤醒人体的免疫记忆。这

样一来,灭活疫苗风险性很小;但同时,它们的效果也会差一些。

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脊灰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疫苗,都属于灭活疫苗。

疫苗的开发周期

对于今天的人类世界来说,疫苗的作用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
但是请注意,不管是减毒疫苗还是灭活疫苗,都需要首先在实验室和工厂里

培养特别特别多的病毒颗粒才行。这往往会成为疫苗研发和推广环节中最大

的限速步骤。

而对于很多突然爆发的病毒传染病来说,除了疫苗生产之外,前期的研发环

节也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让人类根本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去开发和生

产疫苗。在很多时候,甚至疫情都已经消失了,疫苗还在开发阶段,当年 SARS

疫苗的开发就是这样的情况。

在 2019 年暴发的这次新冠疫情中,面对公众的热切期待,各国专家也在反

复强调,疫苗的开发就算再顺利,也需要 1 年到 1 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所有

必需的测试。

有没有办法加快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节奏呢?

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我认为也许可以。

根据减毒和灭活疫苗开发的逻辑,有些科学家还想到了另一个思路——干脆

只用病毒的一个部分,比如蛋白质外壳,甚至只是蛋白质外壳上的一个蛋白

质分子来起到假病毒的作用,激发人体的免疫记忆。利用最近几十年出现的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实验室和工厂里生产一个蛋白质分子的难度要比培育病

毒小得多。

近年来,甚至还出现了一个看起来更简单的办法,直接把一段病毒的 DNA

或者 RNA 分子当成疫苗注射进人体。这些核酸分子进入人体细胞后,能够

指导人体细胞生产出病毒上的某个蛋白质分子。这样就等于把生产蛋白质分

子这一步也省略了。
这些全新的方法,确实有可能帮我们大大提高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速度。根据

RNA 疫苗的研发先锋——美国 Moderna 公司的说法,它们的 RNA 疫苗能

在 4 个月内完成研发程序。

但是,我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疫苗的研发和生产程序也许可以加速,但

是有些环节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省略的。

这当中可能最消耗时间和资源的,就是对新疫苗进行大规模的人体临床试验。

不管人们对新疫苗的需求多么着急,这一步都是无法省略的。

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给健康人接种疫苗,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护他免受传

染病的攻击,帮助人类世界防护传染病的大流行。既然如此,我们当然得确

定接种疫苗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防护效果,而不是心理安慰才行吧?还有,

我们总得确保疫苗的安全性,不能给本来健康的人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吧?

因此,在正式向全世界推广之前,一种疫苗接受成千上万人的测试,保证其

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必不可少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新技术的应用肯定能缩短疫苗开发到广泛推广的时间周期。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铭记在心的,是疫苗开发过程中的科学和医学规律,不能

因为迫切的需求而干扰疫苗研发的正常节奏。

总结

1. 对于病毒导致的传染病来说,因为缺乏抗生素这样的、针对细菌性病原体

的特效药,疫苗是主动对抗它们传播的最好手段。

2. 疫苗其实就是一种假病毒,它训练了人体的免疫记忆,让人体对真正病毒

的入侵做好准备,能有效阻止病毒在人和人之间的传播。
3. 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显著缩短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周期。但是我们仍然需要

记住,疫苗开发需要遵循科学规律,研发工作和人体临床测试永远无法被绕

过。

下节预告

下一讲,我们讨论对抗病毒的第三种手段——药物治疗。

06 | 药物:抗病毒的特效药在哪里?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除了防患于未然的隔离和疫苗,总会有很多人不幸被病毒击中患病。这时候,

我们当然少不了现代医学的帮助,包括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

不知道刚才这句话,你看着是什么感受。我其实在刻意地强调一件事:至少

在当下,在治理病毒性传染病的系统工程里,药物只是其中一个比较不那么

重要的角色,远不能与隔离和疫苗的价值相比。

这么说可能有点违反你的直觉。但是我必须严肃地说,针对肆虐人类世界的

各种病毒,人类至今都没有发明出多少特效药。对于 2019 年的这次新冠疫

情,你也应该知道这一点。

为什么病毒很难对付?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与其说人类对病毒没有什么特效药,倒不如说人类对大多数疾病都没

有什么特效药。对于大多数常见病、慢性病,人类的药物最多能做到有效地

改善症状、防止疾病恶化,远远谈不上能够“治愈”疾病。降糖药、降压药、

抗癌药,甚至是咳嗽药和感冒药,本质上都是这一类。

至今为止,人类能拍着胸口说“针对什么疾病,我找到了特效药”的,可能有

且仅有一次辉煌的胜利,那就是 1920 年代发现并在 1940 年代进入大规

模应用的抗生素。这类药物确实是对付细菌感染的利器。很多在古代让人类

束手无策的疾病,包括伤口细菌感染、产褥热、肺炎、痢疾等,都能够被有

效地治疗。

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人类别的疾病都搞不定,却恰好能搞定细菌

呢?

答案很简单。即便在这一次胜利当中,功劳也不属于人类。从最早的青霉素

和链霉素至今,大部分抗生素都不是人类发明的,而是真菌和放线菌这一类

地球生物历经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目的是帮助它们抵抗细菌的入侵。到现在,

人类能够通过化学修饰提高抗生素的杀菌效果,能够改造提高抗生素的生产

效率,甚至少数情况下能够模仿真菌发明全新的抗生素分子,但是说到底,

人类只是自然规律的搬运工。

而针对病毒,地球生命还没有进化出像用抗生素对抗细菌性病原体那样、药

到病除的神奇工具。

从细菌到人类,地球生物都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病毒入侵。也

就是说,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从自然界找到比我们人体更强大的对抗病毒
的工具。如果一种病毒连咱们人体都抵抗不了,那我们往往就没有太好的办

法。

方法一:动员免疫系统

那是不是说一旦隔离和疫苗失效,我们不幸被病毒感染,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呢?

也并不是这样。

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想办法支持和帮助人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功能,

攻击病毒。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深入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开发出自

然界前所未有的抗病毒工具。

先说前一个方面——支持免疫系统的工作。

这里头的道理是很直白的。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备足够的能力去

识别和杀伤病毒;但是如果病毒已经在人体细胞中大规模存在,考虑到病毒

自我复制的超高效率,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就会跟不上节奏。这时候,我们就

需要一些手段帮助免疫系统工作。

最常用的手段叫作“支持治疗”或者“对症治疗”。

听着好像很高大上,但含义其实很朴素。就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症状,身体需

要什么帮助就提供什么帮助。

比如,你要是得了流感去看医生,医生肯定会和你说,“多喝水,多休息,体

温超过 38.5 度可以吃退烧药”。这些其实都是支持治疗的措施。多喝水,保

证你身体的体液平衡,也能增加排尿、排出毒素;多休息,可以避免过度疲
劳,免疫机能的恢复也需要足够的睡眠;吃退烧药,是防止体温过度升高,

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有这些措施都不是为了直接杀伤流感病毒、治疗疾病,而是让你好好地活

着,更好地动员免疫系统来对抗病毒。一般而言,在一周之内,你的免疫系

统就足以彻底清除体内的流感病毒了。

对于很多比较轻微的病毒传染病,医生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开展支持治疗。

除了支持治疗之外,第二个手段就是直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比如说在治疗病毒感染时,常用的一类叫作“干扰素”的药物。请注意,干扰

素其实是人体细胞自身产生的对抗病毒的武器。在被病毒入侵之后,人体就

会产生和释放干扰素这种蛋白质分子。尚未被入侵的细胞接收到干扰素信号

之后,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阻止病毒的入侵;而已经被病毒入侵的

细胞在接收到干扰素信号之后,会启动自杀程序,和病毒同归于尽。此外,

干扰素还能唤醒人体免疫系统,让它更好地识别和杀伤病毒。

于是,很多病毒就针锋相对的进化出了能够逃脱甚至是直接对抗干扰素的方

法。这样一来,人体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干扰素相对来说就不够了。这时候,

通过注射人工制造的干扰素分子,就能够有效地刺激人体的防御系统的功能,

更好地杀伤病毒。

举个例子,在慢性乙肝的治疗当中,注射干扰素就是很常用的方法。在新冠

肺炎的治疗中,也有医生尝试使用干扰素疗法。

方法二:开发抗病毒药物
在很多时候,上面这两个方法就能够帮助人类很好的应对病毒。但是在另外

一些时候,由于病毒太过于狡猾或者猛烈,或者人体的免疫机能比较虚弱、

无力反抗,病毒感染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甚至是致命的疾病。

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穷尽了人体自身的潜力,只能求助于现代科学,让科

学规律帮助我们发明前所未有的抗病毒方法。至于怎么做,仍然要从病毒的

生物学特征入手。

我们说过,病毒是一类非常特立独行的生命,它们的结构、遗传物质、生活

方式都和其他所有地球生命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就为人类开发对抗病毒的药

物提供了入手点。

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病毒的整个生命历程。简单来说,包含了进入宿主细胞->自

我复制->离开宿主细胞的三个步骤。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能够阻止其中任何

一个步骤的发生,那么病毒疯狂繁殖和传播就能被干扰了。至今,人类也确

实开发出了针对所有这三个步骤的药物。接下来,我们就分别说说。

先说进入宿主细胞这个步骤。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说过艾滋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病毒表面一个像

图钉一样的蛋白质复合体,能够结合人体免疫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从而启动

入侵过程。根据这个认知,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能够设计一种药物恰好插在

病毒蛋白质和人体细胞蛋白质之间,阻止它们结合,应该就能够治疗艾滋病。

2003 年上市的艾滋病药物恩夫韦地(Enfuvirtid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

说完了进入宿主细胞,接下来我们说说自我复制这个步骤。
我们讲过,在进入宿主细胞后,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现成的资源和工具帮助

它复制遗传物质,制造各种蛋白质外壳,最终完成病毒颗粒的装配。于是你

反过来想一下,针对病毒自我复制过程中的每个细微步骤,其实也都可以指

导相应药物的开发。

比如说,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分子,在进入人体细胞之后,需要

以自身为模板制造更多的 RNA 分子供后代使用。而完成这个过程的,是病

毒自身携带的一个叫作 RdRp 的 RNA 聚合酶。那么可想而知,如果研发人

能开发出一种抑制这个聚合酶分子工作的药物,也许就可以阻止病毒的自我

复制,治疗埃博拉感染。美国 Gilead 公司开发的药物瑞德西韦,就是这样一

种药物。

因为病毒自我复制的环节步骤很多,相应的也给人类开发药物提供了很多合

适的机会。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艾滋病药物、乙肝药物,很多都属于这一类。

我就不再多举例子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离开宿主细胞这个步骤。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讨论过的流感病毒。我们说过,流感病毒颗粒

离开宿主细胞的时候,需要它表面的神经氨酸酶蛋白(NA)来协助。具体来

说,神经氨酸酶蛋白能够切断流感病毒颗粒和人体细胞膜表面最后的连接,

让它们可以自由扩散到其他地方。因此,如果一个药物能够干扰神经氨酸酶

蛋白发挥功能,当然就有可能阻止流感的发作。一个你可能很熟悉的例子就

是流感药物奥司他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达菲”。
至今为止,针对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这些具体步骤,人类已经开发出了几十

种药物。有些只能用于某个特定病毒,有些则具备一定程度的广谱性,毕竟

不少病毒的感染过程其实挺类似的。

当然了,我这里还是得提醒一句:

即便存在这种可能性,针对某一种病毒开发出来的药物想要用来对抗另一种

病毒,实验室研究、人体临床试验等该有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很可能

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抗病毒药物的效果

这些药物的效果如何呢?

如果只考虑本身的疗效,那相当值得赞许;但如果对标抗生素,我得说,距

离成功还非常遥远。

绝大多数的抗病毒药物确实能部分的延缓病毒的感染过程,减轻疾病症状,

但是做不到彻底消灭病毒,治愈疾病。比如,被很多人看成流感特效药的达

菲,其实仅仅只能把流感的整个病程缩短一天多一点,作用聊胜于无而已。

因此,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当然非常重要,也对很多人的生命和健康意义重大,

但是从防控疾病流行的角度说,它的价值至少在今天,仍然远比不上隔离和

疫苗。为病毒传染病找到它们的“抗生素”,仍然是人类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中,我想我们也不应该对特效药的发明抱有不切实际的期

待。

但是,这条路当然值得坚持走下去。如果我们获得对病毒越来越多的认识,

开发出越来越多的药物,当然就有更多的机会实现对病毒的全面围剿。
总结

1. 在隔离和疫苗失效的时候,医疗手段是我们治疗病毒传染病的最后防线。

2. 对于很多病毒感染,传统的支持疗法以及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方法,能够

帮助我们激发自身的防御机能,对抗病毒;与此同时,针对病毒感染的整个

生物学过程,人类也在对症下药的开发各种药物进行破坏。

3. 在艾滋病、乙肝、丙肝、流感等病毒传染病里,药物开发已经取得了不少

成就,但是距离发现病毒的“抗生素”还很遥远。未来,我们期待真正找到病

毒的克星。

下节预告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想把讨论深入一个层次。我希望你看到病毒的时候,

想到的不仅仅是凶狠的对手和难缠的疾病,而是认识到病毒和我们有着千丝

万缕的关联。

过去,它是塑造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参与者;未来,它甚至有可能成

为我们改造自然的锋利武器。

07 | 溯源:病毒生命到底从何而来?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了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人类对抗病毒的三种方法。在

课程的最后三讲,我想把讨论的视角再升级一次,看看病毒这种生命究竟从

何而来,以及和人类之间有着怎样的隐秘关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

病毒更客观和全面的认知。

说到病毒这类生命,那自然而然的一个问题就是:病毒这种生命到底是怎么

来的?前面说了,病毒和地球上其他的生命形态都不一样,在进入宿主细胞

之前甚至和沙子、泥土没什么区别。这么一种奇特的生命,它们到底是怎么

来的呢?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咱们的讨论更有成效,我试着把“病

毒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拆解成三个层次,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和你说说。

层次一:新出现的病毒的起源

首先,我们聚焦到最小的范围——我们熟悉的某一种病毒,它具体是怎么起

源的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如果一种新的病毒出现在人类世界,那么

通过研究,我们是有可能搞清楚它到底从何而来,为何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的。

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 2002 年开始流行的 SARS 冠状病毒。在那段

时间里,这种病毒突然出现在中国南方,并且很快传播到 20 多个国家和地

区,导致近万人感染、近千人死亡。在咱们中国,SARS 的流行还成了一代

人的集体记忆。
不过,在一段时间的慌乱和犹疑之后,科学家们最终还是确定了这种病毒的

生物学特征。它是从何而来呢?

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认知是,SARS 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是野外生活的蝙蝠,

而中间宿主是已经被人类成规模养殖、贩卖和食用的果子狸。在几年甚至是

几十年的时间里,这种病毒经历了持续的基因变异,从而具备了跨物种传播

的能力,从蝙蝠传播到果子狸,再传播到人类世界。

请注意,这个具体结论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毕竟每种病毒都会有不同的起源

和传播路线。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

你想啊,既然人已经被传染了,那我们首先要问的自然是,导致人发病的这

个 SARS 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 2004 年前后,科学家们在 SARS 爆发地附近的餐馆里,找到了携带冠状

病毒的果子狸。这些果子狸体内的冠状病毒和 SARS 冠状病毒极其接近,基

因组序列的相似度高达 99.8%,几乎可以和两个人类个体的相似性相提并

论。同时,科学家们也证明,果子狸体内的病毒只需要非常少的基因变异,

就能够高效率的感染人类。也就是说,它们已经几乎具备了跨越物种屏障传

播的能力。

而在中国政府重拳打击果子狸的产业链之后,SARS 病毒从此销声匿迹。这

也反过来证明了,果子狸应该就是人类 SARS 冠状病毒的来源。

但新问题又来了,果子狸体内的冠状病毒又是从何而来呢?

看起来应该不是自古就有。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大部分果子狸体内并没有这

种病毒。这个时候,蝙蝠就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野。
2013 年,中国科学家在云南的野生蝙蝠体内找到了一种病毒,不仅和人类

SARS 病毒基因组序列相似程度高达 96%,而且入侵细胞和自我复制的方式

也非常相似。根据这些信息,“蝙蝠-果子狸-人类”这个 SARS 病毒的跨物种

传播链条就绘制完成了。

利用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对很多人类世界新出现的病毒寻根溯源。

针对 2019 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科学家们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希望能尽

快搞清楚这种新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方式。

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蝙蝠仍然是比较可能的天然来源。一方面,当然是基

于 SARS 病毒研究的历史经验,蝙蝠这种生物体内确实寄生了各种奇奇怪怪

的病毒;另一方面,科学家们也确实在蝙蝠体内发现了和这次的新冠病毒相

似度很高的病毒。

除此之外,像是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这些进入人类世界时间不算特别长的

病毒,科学家们也有可能根据类似的思路找到它们的天然源头。

就拿艾滋病毒为例,科学家们在非洲丛林里的黑猩猩身上找到了非常接近的

病毒,而且也证明了当地居民确实有捕猎黑猩猩、吃它们肉的传统。这样一

来,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就出现了:当地居民在吃没有充分烹饪的黑猩

猩肉的时候,或者在捕猎黑猩猩的时候不慎受伤,让黑猩猩体内的病毒进入

人体,开始传播和流行。

埃博拉病毒的源头,很可能也是类似的。

总结一下,对于新进入人类世界的病毒,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

征,特别是基因组序列信息以及病毒传播的最初源头,搞清楚它们从哪里来、

如何进入人类世界。
层次二:人类世界病毒的起源

接下来,我们把讨论的范围扩大一些,从一种病毒扩大到人类世界的所有病

毒。人类世界里存在这么多的病毒,它们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你可能注意到了,刚才咱们讨论的那个方法,我专门强调它只能用来研究“新

进入人类世界的病毒”。因为如果一个病毒在人类世界已经传播很长时间了,

那么它自然会出现大量适应人类世界传播的基因变异,变得面目全非。这就

很难搞清楚它们的源头了。

但是从刚才那几个案例的讨论,我相信你肯定也得到了一个印象——从

SARS 冠状病毒到新型冠状病毒,从艾滋病毒到埃博拉病毒,它们的源头都

是某种动物。

实际上,科学界主流的看法就是:人类世界里流行的各种病毒,不管还能不

能找到清晰的源头,可能都来自我们身边的各种动物。

这个论断,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证据的积累。

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案例,即便是那些已经长期流传、没法真正寻根溯源的

病毒,比如天花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等,科学家们也在动物当中找

到了这些病毒的远亲,也能大概猜测它们的进化起源。

比如说,天花病毒可能最早是在几万年前,从老鼠这样的啮齿类动物传播到

人类的;而流感病毒的源头可能更加多样。

而更直接的证据,是对人类自身历史的研究。

历史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这些病毒传染病的流行,和差不多一

万年前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有很大的关联。
一方面,人类驯化了大量的家禽家畜,并且和它们近距离朝夕相处。这就给

病毒跨越物种屏障进入人类世界提供了入口。另一方面,农作物的驯化为人

类提供了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人口规模大大提高,而且形成了高密度的

人群聚集区。这就给病毒在人和人之间传播、进化和流行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在这两条因素共同作用下,那些率先进入农业社会的人类祖先,也同时承受

了病毒的第一波大规模入侵。

实际上,这些病毒的传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人类历史。在下一讲,我

们会仔细讨论病毒和人类历史的关系。

层次三:病毒生命的起源

最后,让我们把讨论范围再扩大一些,直接扩大到整个病毒生命。那新问题

就是,病毒这类生命最初是如何起源的呢?

根据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说:人类世界的大部分病毒,都来自我们身边的

动物;对于其中少数出现时间不长、还来得及寻根溯源的病毒,我们还能找

到它们完整的传播和进化链条。

但是对于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至今都没有很好的回答——病毒这一大类

生命的最初源头是什么?

到现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得到了科学上无可辩驳的证明。我们相信,地

球上现存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远古时代的某些祖先进化而来

的。

我们还有理由相信,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生物,从动物到植物,从细菌到真菌,

都能追溯到差不多 40 亿年前的某个共同祖先(LUCA,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这个祖先大概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海底深处

的热泉喷口附近,用 RNA 作为遗传物质,靠分裂自身繁殖后代。最终它跨

越 40 亿年的沧海桑田,造就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物圈。

但是这套分析方法,只能用于分析细胞形态的生命,没有办法把病毒囊括在

内。作为一个规则破坏者,病毒根本就没法和它们放在一起分析。

这里我们简单讨论下两种听起来还算有点道理的假说,然后看看它们都还有

哪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假说是,地球上先有细胞形态的生命,然后退化成了病毒。

具体来说,某些细胞生命可能进化出了寄生在别的细胞内的能力。这样慢慢

的,它就放弃了自己的很多生物学功能,最终形成了病毒这种完美的寄生生

命。

但是,这个先有细胞再有病毒的假说有一个很大的麻烦。既然来自细胞,那

病毒至少可以算是细胞的后代,会在某些地方和它们的祖先相似才对吧?但

我们目前发现的病毒,却没有任何一种在任何方面长得像细胞。

这第二个假说就正好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病毒可能是先出现的生命形态,然

后才慢慢演化出了细胞生命。毕竟相比细胞生命,病毒的结构和功能都简单

得多,更容易在自然中出现。

这个说法有一些间接证据的支持,但也同样会遇到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

作为完美寄生者,病毒自己是没有办法执行任何生物学功能,没有办法繁殖

后代的。如果先出现病毒,那这些病毒靠什么为生?又是怎么进化出更复杂

的生命的呢?
所以至今,病毒的最初起源都是一个无解的科学问题。特别是考虑到病毒世

界内部不同病毒的形态也有天壤之别,所以有很多科学家相信,病毒很可能

有多个不同的起源。

总结

1. 对于新进入人类世界的病毒来说,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特是基因组序列

分析,我们有可能还原它们完整的进化和传播链条。

2. 人类世界流行的大多数病毒,都来自我们身边的动物。进入农业社会之后,

人类驯化的动物和密集的居住环境,为这些病毒的进化和传播提供了机会。

3. 病毒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黑暗生命世界,它的最初起源可能关系到整个

地球生命的发展脉络,但目前仍然不为人知。

下节预告

下一讲,我们看看病毒和整个地球生命,和人类世界的长期历史纠缠。不夸

张地说,它们改变了生命进化的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今天人类世界的面貌。

08 | 纠缠:病毒怎样影响人类文明?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病毒的起源。尽管这个问题在生物学上仍然有很多未解

之谜,但是我想你肯定得到了一个印象——病毒生命有着非常漫长的过去,

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人类世界。

确实是这样。但病毒都怎么影响了人类世界呢?如果你觉得就是通过一次次

的大流行让人患病、死亡,那就把病毒想得太简单了。事实上,病毒对人类的

影响要比这个深刻得多。
通过这一讲,我希望你能记住下面这个结论——病毒创造了人类物种,塑造

了今天的人类世界格局,还影响了今天人类的很多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三个方面详细说说。

病毒影响人类的形成

我们先说第一点,病毒如何影响人类这个物种的形成。

在人类这个物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默认,是人类的很多“优良

性状”,比如说更大的脑容量、语言能力、形成社群的能力,甚至是自我意识

等能力,让我们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

确实,人类当然可以也应该为自己的这些独特属性感到骄傲。但是我们也同

样需要知道,人类的这些独特属性,很有可能是不起眼的病毒带给我们的。

人类的基因组 DNA 由大约 30 亿个 DNA 碱基对构成。在人体细胞中,基因

组 DNA 指导生产了 2 万多种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维持细胞的生存和活

动,构造出复杂精致的人体。

但一个惊人的事实是,人类基因组 DNA 里用来直接指导蛋白质生产的部分,

只占到 2%。那剩下 98%是什么东西呢?这里头的情况就复杂了。我这里特


别要指出的是,其中有大约 8%的部分,其实是来自病毒。更具体地说,是一

类叫作“逆转录病毒”的遗产。

什么叫逆转录病毒呢?我们说过,正常的生物都是先有 DNA,
然后再用 DNA

制造 RNA。但逆转录病毒正好相反。比如著名的艾滋病毒就是一种逆转录病

毒,它携带的遗传物质是 RNA 分子。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后,艾滋病毒会启

动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程序,将 RNA 变成 DNA。这个过程就叫作逆转录。然

后,它们再把自己的 DNA 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 DNA 当中。

这个过程帮助艾滋病毒彻底定居在人体细胞当中。宿主细胞会把这段外来的

DNA 视作己出,忠实地执行这段 DNA 的指令,生产艾滋病毒所需的各种蛋

白质,最终组装出更多的艾滋病毒颗粒。

而在 21 世纪初,在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完整测序之后,科学家们立刻意识到,

人类基因组上有接近 10 万个 DNA 片段,和典型的逆转录病毒的插入片段

非常类似。换句话说,人类的基因曾经遭到过逆转录病毒的大规模入侵。

当然,可以让我们稍微松口气的是,这些逆转录病毒的片段全部都已经被破

坏,没有能力再生产更多的病毒颗粒,在人体中自我繁殖了。

但是,这些病毒残片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说明,人类基因组的形成和进化会受

到它们的长期影响。比如说,有些逆转录病毒的插入,可能会直接破坏人类

基因组里本来完整的基因;有些插入,则可能会改变原有基因的功能;还有

些插入,甚至可能会创造出全新的基因……

而这些古老的基因层面的改变,不仅影响了人体胚胎的发育、免疫系统的正

常工作,甚至还影响了人类大脑的发育。
比如说,2017 年就有一项研究发现,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人类基因组上数

以千计的逆转录病毒残片起到了基因开关的作用。它们位于某些和大脑发育

直接相关的基因附近,能够召唤一个名叫 TRIM28 的蛋白质分子,一次性打

开或者关闭这些基因,让大脑正常发育。

其实不仅仅是人类,甚至连整个哺乳动物的形成,都和病毒有关。

比如对于哺乳动物来说,胎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身体器官,能够在胎儿和母

亲之间形成一个高效交换氧气和营养物质的物理屏障。而胎盘的形成,需要

一个蛋白质分子——合胞素(syncytin)的刺激。这个合胞素是怎么进化来

的呢?在 2000 年,科学家们发现,合胞素基因正是某个逆转录病毒基因残

片的进化产物。

换句话说,没有数千万年前的这次病毒入侵,可能就不会有整个哺乳类动物,

也就更不会有人类的今天。

病毒塑造世界格局

除了影响人类的形成之外,病毒还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格局。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们在看待世界历史和当下格局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

默认的欧洲中心论思想。毕竟看起来,确实是欧洲探险家开启的地理大发现

塑造了今天的世界版图,而且欧洲殖民者也确实成功地将他们的语言、文化、

科学,甚至是政治制度到处推广。

这种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已经被不少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者们批判了。而我

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在生物学上也根本站不住脚。欧洲人在过去数百年的

成就,很大程度上和他们体内的病毒相关。
上一讲我们讨论过,农业时代以来,人类祖先大规模的驯化家畜和家禽,为

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制造了土壤。天花、流感、麻疹这些病毒传染病,以及肺

结核、霍乱这些细菌传染病,都是这样进入人类世界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驯化动物为自己提供食物、动力和资源,可不是哪里的人

类居民都可以做到的。著名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就在他的名著《枪炮、病菌与

钢铁》中论证,绝大多数可以被驯化的动物都生活在亚欧大陆,美洲和澳洲

的土地上天生就没有什么动物能被驯化。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个病毒层面的不公平:

亚欧大陆的居民从 1 万年前开始就饱受病毒入侵的折磨,但是也因此形成了

对病毒一定程度的免疫力。而受限于美洲和澳洲大陆的自然资源,当地土著

居民并没有能大规模驯化诸如牛羊猪鸡这样的动物,对于来自动物的病毒也

就毫无抵抗力。

因此,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短短一两百年的时间内,北美的印第安人数

量减少了 95%。这里面当然有欧洲殖民者有意识地驱赶和屠杀的因素,但天

花病毒的传播更是起到了毁灭性的作用。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病毒,当地的

印第安人毫无抵抗能力,只能束手待毙。

在南美洲,类似的场景也频频上演。区区 100 多个西班牙殖民者就成功毁灭

了辉煌的印加帝国,其中人类的诡计和天花的传播,起到了同样的恶劣作用。

在澳洲大陆,天花、流感和麻疹的反复暴发,也近乎扫荡了那里的原住民。

就这样,在病毒的帮助下,欧洲殖民者轻松占领了这些广袤丰饶的土地,形

成了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局面。
在历史大河转向的关键时刻,在广受关注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政治因素之

外,微小的病毒也在偷偷撬动杠杆。

类似的例子,还有 1918 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那次流感其实是从美国堪萨斯

州的一个军营中出现的,在之后的两年里肆虐全球,杀死了 5000 万到 1 亿

人,可能占到当时世界全部人口的 5%。

这场大流感,正好爆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高潮时期。因此,伴随着世界各

国的运兵船和商船快速扩散。而这场流感反过来,又推动了一战的结束。因

为战士们纷纷倒下,欧洲各国发现再也打不动了。

而到一战之后,欧洲大陆一顶顶王冠落地,一条条国境线被重新改画,对世

界格局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根据这些分析,2019 年这次新冠疫情的暴发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呢?可能也需要我们谨慎观察。

病毒影响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除了影响人类的形成、塑造世界格局之外,病毒的传播其实还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当今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甚至是组织形式和价值观。

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方面,你肯定能理解。

在咱们中国,1988 年上海的甲肝流行,让人们学会了饭前便后洗手、餐具

清洁和消毒;2002 年的 SARS 流行,让很多中国人学会了戴口罩出门、咳

嗽和打喷嚏时掩盖口鼻。

在美国,1980 年代艾滋病的流行,让兴起于 60 年代末、以性自由和吸毒

为标志的嬉皮士运动销声匿迹,让美国重新发展起性保守的运动。2019 年
暴发的这次新冠疫情,我想也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世界各国居民

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我猜测,也许像在线教育、无人购物等新的商业形

态会有长足的发展。

更值得说的,是病毒的传播对人类组织形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今天的人类世界,一个人生病了能得到及时和便宜的医疗救助,已经被广

泛认为是一种基本人权,我们会觉得天经地义。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都在量力

而行地建立全民医保。

但是实际上,一直到 20 世纪初,很多西方的社会精英还都信奉粗暴的社会

达尔文主义观念,认为体弱的人被淘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同情

和救助。当时在欧美不少国家,甚至还通过了对某些遗传病病人、穷人、犯

人实施绝育手术的法律,制造了大量的伦理惨案,更不要说在这些弱势人群

生病的时候积极治疗他们了。

但 1918 年那次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传染病面前,

不分国家、宗教、年龄、体质,没有人能完全置身事外。甚至 1918 大流感

还有个奇怪的特性,好像越是年轻体壮的人越容易出事。因此,世界各国的

精英们开始反思曾经的优胜劣汰思想,政府开始投入资源建设公共卫生系统,

争取为每个人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像传染病的上报系统,以及医疗保险的

概念,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的。

可以说,1918 年大流感直接改变了人们对医疗的认知和医疗体系的组织形

式,余波到今天不绝。

总结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不起眼的病毒生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它们曾经长期和反复入侵人类的遗传物质,并且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永恒印

记。人类基因组上的这些病毒残片影响了人类的进化轨迹,塑造了生物学意

义上的人类。

2.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人类从朝夕相伴的动物那里获得了大量病毒。它们造

成了直接的疾病和破坏,也塑造了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世界政治格局。

3. 病毒的传播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

价值观。

下节预告

我相信,病毒和人类恩怨纠缠的历史还将继续下去。在人类世界的未来,病

毒也将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杨波团队 微信:dedao777

到底在未来,病毒和人类的关系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下一讲见。

09 | 结语:人类能最终战胜病毒吗?

王立铭·病毒科学 9 讲

你好,欢迎来到《病毒科学课》,我是王立铭。

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主要讲的是历史和现在。相信你也发现了,虽然病毒

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和安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对它方法不多。
所以课程的最后一讲,我想带你穿越去未来,看看未来人类和病毒的关系将

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未来,我们能彻底消灭那些危险的病毒吗?如果不能,我们有没有什么对抗

它们的新办法呢?甚至往远了说,我们能不能把病毒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

帮手和武器呢?这些当然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开始对未来的探寻。

人类能否彻底战胜病毒?

先说第一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会有办法,彻底消灭

我们人类当中这些危险的病毒吗?

不得不说,这方面我们人类是有成功先例的。

1977 年,索马里梅尔卡市出现了人类史上最后一位天花患者。两年后的

1979 年 12 月 9 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这是

有史以来人类消灭的第一种疾病,而它恰恰就是一种病毒导致的传染病。

还有,俗称“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也非常接近被人类彻底消灭。在

2019 年,全世界仅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仍有新发病例,发病人数不到

40 人。而脊髓灰质炎,也是一种病毒导致的传染病。

事实证明,通过全球协作、大规模推广相关疫苗的接种,确确实实能够消灭

曾经肆虐人类世界的危险病毒。

但是我要提醒你,人类想要重现这些辉煌的胜利,彻底消灭我们体内那些危

险的病毒,是有明确的前提的。

第一个前提是,我们打算消灭的那些病毒,不会在人类世界之外传播和潜伏。
天花病毒和脊灰病毒都只能以人类为宿主,没有能力入侵和感染别的地球生

物。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能够在人类世界当中消灭它们,它们就再也不会

回头找我们的麻烦了。

第二个前提是,我们不会从自然界继续获得什么全新的病毒。

咱们讨论过,人类世界中肆虐的病毒有相当大部分都是来自我们身边的动物。

所以,想要真正保护人类的安全,我们得阻止新病毒的入侵才行。

而现实中,这两个前提条件其实都很难被满足。

一方面,很多病毒都会在人类世界之外传播。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的症状不算严重,传播力实际上也

并不太强,但是人类世界就始终拿它没有办法。每年秋冬季节它都会准时降

临,而且必定要收割数十万计的人类生命。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人之外,

各种驯化和野生的鸟类、猫狗猪马骆驼这些哺乳动物,甚至还有海豹,都可

以感染和传播流感病毒。这就让彻底消灭流感病毒从理论上就变得不可能。

因为即便人类可以靠疫苗、靠隔离,甚至是靠天气,遏制流感的传播,但是

我们没有能力去控制所有这些动物的行动。

这些动物宿主为流感病毒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天然储藏库。病毒可以在那

里自由的传播、变异,然后等天气合适就攻击人类。而且更要命的是,因为

宿主来源繁多,彼此之间还可以交叉传播,所以就让我们很难预测每年将会

骚扰我们的流感病毒到底是哪一种,连提前准备疫苗都要提心吊胆。
另一方面,想要完全阻止动物病毒突破物种屏障入侵人类世界,是一件非常

困难的事情。2002 年的 SARS 和 2019 年的新冠病毒的流行就是最好的

例子。

在未来,我们几乎可以笃定地说,一定还会有新病毒不断地寻找人类世界的

软肋,伺机突破。

根据这些讨论,我想人类肯定有可能模仿天花和脊灰病毒的经验,继续消灭

一些危险的病毒。但是想要彻底和全面的告别病毒威胁,目前我们还没有这

个实力。

有没有对抗病毒的新方法?

这样自然就引出来了一个新问题:如果做不到全面胜利,那人类该怎么应对

病毒的威胁?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方向上取得一些进步,帮我们更好的对

抗病毒呢?

这当然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也是很有希望的。

最直接的,当然是在药物开发和疫苗研制方面的进步。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

已经提了不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呢?当然有。

首先就是新技术,这你肯定也能想到。用新技术对新型病毒、新型传染病的

暴发做出预警,让我们可以尽快开展隔离等措施,阻止疾病的流行。

从 2019 年的新冠肺炎爆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面对一种全

新的、人类一无所知的传染病和病原体,想要快速识别和反应实际上是很困

难的。毕竟一线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症状类似的患者,准确地从中识
别出新型疾病及时上报,并采取公共卫生方面的措施,是件非常困难的任务。

也许,新技术在这方面会起到作用。

比如说基因组测序技术。

如果能够非常快速、便宜和准确地为患者的疾病样本做基因组测序,用基因

组序列信息作为疾病诊断的标准之一,那我们就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发现

新病毒和新疾病的存在。

实际上,就在 2019 年这次新冠疫情中,医生们已经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

了解到某些患者体内存在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我想,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大

规模的应用于临床前线,可能为我们对抗传染病争取更多的时间。

另外,还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

比如在疫情中,智能手机的移动轨迹能不能帮我们找到一位患者在发病前和

哪些人有过密切接触?是否需要采取隔离等措施?在某个地区、某段时间里,

如果“咳嗽”“发烧”“拉肚子”这些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出现了突然的波动,是不

是就提示着某种传染病可能在流行?

甚至在未来,智能手机上能不能整合某些人体生命指标的测量,比如心率、

体温、血氧浓度等,把整个移动互联网变成公共卫生机构?

如果说新技术这个思路你还比较熟悉,那下面这个思路可能就会让你觉得有

点匪夷所思了:既然人类大部分病毒是从动物那里传来的,我们有没有可能

干脆离动物远一点?

请注意啊,这说的“远一点”,可不是要把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赶尽杀绝。最

近还真有不少人在讨论,要不要彻底消灭城市附近的蝙蝠等,这些想法是非
常可笑而且危险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复杂系统,随意破坏可

能会导致的后果我们谁都无法预料。

所以相反,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不要入侵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让它们

能够尽量保持自然的生活状态,不要和人类世界产生太多交集。

这当然是一个保守型的策略,不过进攻型的策略也有。比如,我们有没有可

能逐步淘汰对家禽家畜的依赖,用其他方法生产肉食和动物产品?毕竟除了

野生动物,这些家禽家畜仍然是病毒的天然储藏库。

这个思路倒也不完全是天方夜谭。过去几年有不少初创公司,比如美国的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都在研究如何利用植物蛋白质来生产

口味和营养成分上都接近肉类的食品,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干脆就研究,如何

在实验室人工培养细胞制作“人造肉”。虽然目前生产起来还有很多困难,但

这些显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病毒能否成为人类的帮手?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主要还是把病毒当成敌人来对待的,讨论如何彻底消灭

它,如何有效地防止它的再次入侵。

但是这里我还要提醒你,病毒可不光是人类的敌人。我们说过,在进化历史

上,它参与塑造了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物种。如果我们小心的利用,它也能

够成为人类手中创造未来的工具。

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简单总结一句就是,如果人类需要对自身、需要对动植物的基因进行改造,

不管是治疗疾病也好,实现某些优良特性也好,病毒都是最好的工具。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我们每个人的独特属性,从身高、体重,到头发和眼

睛的颜色,甚至到智商和性格,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我们体内携带的遗传物质

的影响。因此毫不奇怪,如果在我们父亲母亲孕育我们的时候,或者在我们

一生当中的某个时刻,细胞内部的遗传物质出现了异常,我们就有可能死亡

或者出现疾病。很多严重的遗传疾病,比如地中海贫血症,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想要治疗这些严重疾病,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当然就是,直接修改

人体细胞深处 DNA 分子上的错误。

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先不说具体如何修改 DNA,单是把修改

DNA 的工具投放到细胞深处,就已经非常困难了。你想,人体拥有百万亿数

量级的细胞,而且形成了复杂和相互纠缠的精巧结构。为了治疗某种遗传病,

可能需要把修改 DNA 的工具投送到人体内某个特定器官数以亿计的细胞内

部,而且还不能干扰别的细胞。这是一种目前人类科学无法想象的黑科技。

但是你别忘了,病毒这种生命形态,天生就有能够精确识别和入侵特定细胞

的超能力。这就是它们生存的基础。所以,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病毒,就能

用它实现对大量特定细胞的精准攻击。

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尝试这样的思路——用病毒作为

载体,把负责修改 DNA 的工具投放到人体细胞中,治疗各种各样的遗传疾

病。类似的思路,也已经拓展到对传染病和癌症的治疗当中。归根结底,任

何人类疾病总能归结到是某些细胞出了某些问题,所以病毒这种工具总能找

到它们的用武之地。

当然,病毒的价值显然不限于治病本身。
在未来世界,如果我们想创造肉质更多、更好吃的家禽家畜,想要创造更耐

寒、更耐虫害的农作物,甚至更夸张的,抛开伦理和法律上的限制,去创造

更聪明、更健康、更强壮的人类后代,仅仅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就都涉及修

改这些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既然如此,我们总需要找到这些需要修改遗传

物质的细胞,然后把修改工具投放进去才行。这个时候,病毒当然就是最理

想的载体。

我们说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类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病毒,动物有,植物

有,真菌有,细菌也有。因此想要针对什么物种进行修改,找到这个物种对

应的病毒,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总结

1. 在未来世界,我们仍然不太可能彻底消灭人体内各种危险的病毒,和病毒

长期共存可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2.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可能通过技术进步,更好的对抗病毒导致的疾病。

3. 更重要的是,病毒作为一种天生能够精确识别和入侵细胞的生物,可以帮

助人类实现对动植物乃至我们自身的改造和设计。它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