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中三級 中國語文科

文言單元 增潤篇章
文言單元 增潤篇章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課堂工作紙

姓名:_______ 班別:中三___ ( )

(一) 作者介紹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
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
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跡,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
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二) 課文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晉侯秦伯1 圍鄭,以其無禮於晉2,且貳於楚3 也。晉軍函陵4,秦軍汜南5。
佚之狐6 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
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7而出。
見秦伯曰:「秦 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8;越
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9,朝濟而夕
設版焉10,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11秦,將
焉取之12?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13。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14 曰:「不可!微夫人15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16。

注釋
1 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公子重耳)和秦穆公。
2 以其無禮於晉:指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
3 貳於楚: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屬於楚。貳,從屬二主。
4 晉軍函陵:晉軍駐紮在函陵。軍,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現在河南省 新鄭縣
北。
5 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
6 佚之狐:鄭國大夫。佚,yì,粵音逸。
7 縋:用繩子栓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8 執事:對對方的敬稱。
9 許君焦、瑕:(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這兩座城池。
10 朝濟而夕設版焉: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之
11 闕:侵損、削減。
12 將焉取之:將從哪裏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焉,哪裏。之,指代土地。
13 說:同「悅」。
14 公:指晉文公。
15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16 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三) 問答
1 晉 秦兩國為甚麼圍攻鄭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ˍˍˍˍˍˍˍˍˍˍ
2 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ˍˍˍˍˍˍˍˍˍˍ
3 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試敘述燭之武的三個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ˍˍˍˍˍˍˍˍˍ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ˍˍˍˍ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ˍˍˍˍˍ

4 晉文公為甚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ˍˍˍˍˍˍˍˍˍ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ˍˍˍˍˍ

(四) 一詞多義
1 「以其無禮於晉」的「以」是意思是 。
2 「越國以鄙遠」的「鄙」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現在常用的意思
是 。
3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舍」通 ,意思是 。
4 「行李」:現在常用的意思是 ,在古文中的意思
是 。
5 「共其乏困」:「共」同 ,意思是 。
6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 。

~完~
教學建議: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合攻打鄭國時的故事。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
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終於說服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
圍鄭的秦軍,還主動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
機。

(一) 主旨
本文通過記敘燭之武在國家危機關頭,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去說服秦
軍,解除國難的故事,表現了燭之武機智善變的外交才能。

(二) 語譯
晉侯和秦伯聯合圍攻鄭國,原因是當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時路過鄭國,鄭
文公沒有以禮待他,而且鄭國又對晉國有二心,與楚國結交。晉軍駐兵在函陵,秦
軍駐兵在氾水的南岸。
(鄭國大夫) 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現在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進見秦君,
包圍我們的軍隊就一定會撤走。」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找來燭之武,但燭之武推
辭道:「臣下年輕力壯的時候,還比不上別人,現在年紀老了,沒有能力再做甚麼
了。」鄭伯說:「我未能及早重用你,現在情勢危急才求你,這是我的過失。不過,
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於是他們在夜間用繩子拴著燭之
武,把他從城牆上縋下去,到秦國見秦伯。
燭之武見到秦伯,說:「滅秦國和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
果鄭滅亡了對秦國有利,那是足以勞動君王左右隨從的。但越過別國而以遠方的鄭
國作為邊邑,你也知道是何等困難,哪裏用得著把鄭國滅掉而增加鄰國的土地呢?
鄰國強大,等於你的力量削弱了。如果放棄攻打鄭國,讓我們成為你們東路上的主
人,供給秦國外交使節所缺乏的物資,對君王沒有甚麼害處。而且,您曾經對晉惠
公施以恩惠,(助他返國為君)惠公答應了把焦、瑕兩邑給你們,可是他早上剛渡河
回國,晚上就設版築城,這是君王所知道的。那個晉國怎會滿足呢?在東面把鄭國
作為它的邊界,便會想著擴展它西面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將要到哪裏取得土
地呢?攻打鄭國,只會損害秦國而使晉國得到利益, 請君王考慮這件事吧!」
秦伯很高興,和鄭國結盟,並且派大夫杞子、逢孫、楊孫幫助鄭國防守,就離
開鄭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晉侯下令攻打秦國。晉侯說:「不可以!如果沒有那個人(秦
伯)的力量,我就不會有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不合道義;失去
秦國這個盟友,不智;秦 晉互相攻伐代替和好,不能夠服人心。我要回去了。」於
是晉軍也離開了鄭國。
學生課堂工作紙參考答案

(三) 問答

1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
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他對
燭之武說:「過去我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
亡了,對您也不利啊!」
3 燭之武的觀點是:
(1)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

(2)保全鄭國有利於秦。(「行李往來,共其乏困」)
(3)晉國曾對秦國望恩負義,有野心,不可靠。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夫晉,何厭之有?」)
4 晉文公認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
晉文公是一個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並沒有感情
衝動,而是頭腦清醒,判斷理智,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
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四) 一詞多義

1 「以其無禮於晉」的「以」是意思是因為。
2 「越國以鄙遠」的「鄙」字:在文中的意思是邊境,現在常用的意思是粗俗,看
不起。
3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舍」通捨,意思是放棄。
4 「行李」:現在常用的意思是出門所帶的物品,在古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
5 「共其乏困」:「共」同供,意思是供給。
6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測考建議題目

1 佚 之 狐向 鄭 伯說 :「 國 危矣 !」 試 從秦 晉 的 駐 軍情 況及 三 國國 力的 比 較
兩方面說明鄭 國的處境。
(1) 從 秦 晉 的 駐 軍 情 況 看 來 , 「 晉 軍 函 陵 , 秦 軍 氾 南 」 , 鄭 國 可 說 是 兵
臨城下,情勢危急。
(2) 從三國國力的比較看來,晉國是當時 的霸主,秦亦稱霸西方,都是強
國,而鄭國是小國,實力不及秦 晉兩國。

2 燭之武用甚麼 理由推辭游說秦君的任務?可見鄭伯 以前怎樣對待他?


燭 之 武 說 他 年 輕 力壯 的 時 候 尚 且未 得到 重 用 , 如 今 年 紀老 了 , 更 無 法 有
所作為。由這段話可見鄭伯一直沒有重用燭之武。

3 對 於 燭 之 武 的 推 辭, 鄭 伯 有 哪 兩點 回應 ? 鄭 伯 的 答 覆 顯示 了 他 的 為 人 怎
樣?
(1) 對於燭之武的推辭,鄭伯有兩點回應:  承認以往沒有重用燭之武
是自己的過錯;  指出鄭國滅亡了對燭之武也沒有好處。
(2) 鄭伯這樣做顯示他勇於承認錯誤,沒有上尊下卑的迂腐思想。鄭伯也
長於遊說別人,指出鄭亡,對燭之武也沒有好處。

4 燭之武游說秦 穆公時用了以下三個方法,試根據課 文內容分別說明:


(1) 分析攻鄭的害 處:
燭之武據滅鄭對秦的利害得失,向秦王說:即使秦 晉滅鄭成功,秦
國也必須越過晉國,才能到達鄭國,這樣對秦國不利,只對晉國有好
處。如果晉國國力壯大了,相對地秦國就吃虧了。
(2) 指出不攻鄭的 好處:
如果秦放棄攻打鄭國,鄭國得以保存,秦國的使節往東去時,鄭國可
以作他們的東道主,供給他們所需要的物資。
(3) 離間秦 晉兩 國:
晉國曾答應給秦國 焦、瑕兩地,但結果背約。而且,晉國有擴張領
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國力壯大,一定會削弱秦國。

5 燭之武游說秦 穆公,表現了他的甚麼才能?
從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中,可見他:
(1) 善於揣摩心理:燭之武明白秦國攻鄭無非為了自身利益,於是指出攻
鄭其實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對秦反而不妙。而且又答應在秦往東的
路上供應物資。
(2) 思辨能力強:指出晉曾背約,不予秦 土地;而且晉野心勃勃,企圖擴
張領土,秦實在不值得與晉合作。
(3) 詞鋒銳利:燭之武進言時氣勢凌厲,論點一個接著一 個,強 而 有 力 ,
又常用反問句來打動秦穆公,最終使鄭國免卻滅亡的威脅。
6 秦穆公聽了燭 之武的話後,有甚麼行動?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話後,十分高興,決定與鄭國結盟,並派 將 領 杞 子 、
逢孫、楊孫幫助鄭國防守。

7 由 晉 文 公 拒 絕 子 犯請 求 進 兵 擊 秦的 一段 話 , 可 見 晉 文 公所 持 的 理 由 是 甚
麼?又可見他 是一個怎樣的人?
(1) 晉 文 公 認 為 他 曾 受 秦 國 的 恩 惠 才 有 當 時 的 地 位 , 現 在 反 過 來 攻 打 秦
國,是不合道義的。失去秦國這盟友,是不智的做法。秦 晉互相攻
伐代替交好,不能夠服人。
(2) 由這一段話可見晉文公為人顧全道義,能為大局著想,處事冷靜、不
草率。

8 這 篇 文 章 基 本 上 以人 物 的 對 話 來交 代情 節 發 展 。 試 指 出佚 之 狐 、 鄭 伯 、
燭之武和晉侯 的對話怎樣帶動故事的發展。
(1) 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危矣!若使燭 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他這句
話把主角燭之武帶出場。
(2) 鄭伯對燭之武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
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話促使 燭之武答應游說秦國,使情節又
推進一步,引出下面的說辭。
(3) 燭之武到了秦後,連用他的智慧和辯 才,侃侃而談。這是故事的核心。
他的話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鄭的念頭,使事情發生了逆轉。
(4) 晉侯拒絕進攻秦國時,對子犯說的一段話,則交代了他放棄攻 秦的原
因,故事亦由此結束。

9 試 指 出 燭 之 武 以 下的 說 辭 分 別 用了 甚麼 手 法 , 有 甚 麼 作用 。 ( 提 示 : 離
間、利誘、陳 述利害。)
(1) 若亡鄭而有益 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 知其難也。
陳述秦國長途跋涉伐鄭的害處。
(2) 焉用亡鄭以陪 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陳述亡鄭只會損秦利晉。
(3) 若舍鄭以為東 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 無所害。
以秦國放棄伐鄭所得的好處利誘之。
(4) 且君嘗為晉君 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
以晉國嘗失信於秦國事實,離間兩國。
(5) 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 秦,將焉取之?
以晉國的野心勃勃,離間兩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