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8

过去现在与未来——外国近现代与遗产保护专题

叶杨楠 2021.8.09
课 程 纲 要

一、外国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
二、城市发展研究
三、古建筑保护
四、古代亚洲专题
五、遗产保护专题
一、外国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
课 程 纲 要

①欧洲部分
②美国部分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一、概述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一、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年)确立了资本主义
制度在英国的统治,它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英国革
命不仅对本国,而且对欧洲各国的反封建革命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城市工业生产集中;
(2)住宅问题亟待解决;
(3)生活方式和技术与材料的更新与旧建筑类型的冲突;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一、概述

“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对象:
(1)工业城市的发展;
(2)住宅问题;
(3)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
(1)反应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2)探求建筑中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的可能性;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一、概述

方生未死之际——圣保罗大教堂

背景: 革命充满了妥协,17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没有产生鲜明地反映资产阶级政治理想的建筑
艺术潮流。

设计师:克里斯道弗·仑
定位:英国国教中心教堂
形制:拉丁十字式
结构出色:
3层穹顶,里面一层直径30.8m,砖砌的,厚度45.7cm,是古典穹顶
中最轻的;最外一层是木构而覆盖以铅皮,内外穹顶的中间用砖砌了
一个圆锥形的筒来支承;

四翼结构格局完全一样,模数严整,关系明确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一)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1、古典主义
定义: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
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 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
式。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

背景:①法国启蒙运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
批判宗教迷信和封建制度等传统观念的运动,正因为对民主、共和的
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这是政治上的原因。
②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一)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1、古典主义
本质: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采用严谨的
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 (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英德以希腊式
样居多。)

典例: 罗马复兴: 希腊复兴:


(1)巴黎万神庙 a. 柏林宫廷剧院
(2)雄狮凯旋门 b. 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3)美国工会大厦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典例: 罗马复兴:
(1)巴黎万神庙
(2)雄狮凯旋门
(3)美国国会大厦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典例:希腊复兴:
a. 柏林宫廷剧院
b. 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巴黎万神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最
大建筑物,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体现者)

设计者:苏夫洛
平面:希腊十字式。内部支柱细,跨度大,开敞
立面:坦比哀多式三层穹顶,正立面采用古罗马庙宇正面构图,六根
柱子上顶带着山花,下无基座,形体简洁,几何性明确,对比很强。
结构:结构空前的清晰,墙薄柱子细,结构的科学性有明显的进步,
鼓座结构仿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立在帆拱上,四臂是扁穹顶,结构
逻辑清晰,条理明确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巴黎万神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最
大建筑物,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体现者)

缺点:下部方形,上部圆形,构图没有必要呼应,四臂又太长,整体
性差,改成万神庙后,教堂窗子被封死了,显得沉闷,并且鼓座上下
两部分风格不协调,尺度不统一。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巴黎万神庙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2、浪漫主义

定义:18 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
国家在文学艺术中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
建筑风格,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
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和学院派的古典艺术相抗衡,
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凡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2、浪漫主义

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导致贵族没落,小
资产阶级和农民社会地位降低。他们初尝工业化
城市导致的恶果,他们批判现实但无力扭转乾坤,
于是转向消极的虚无主义,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
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2、浪漫主义
两个时期:
(1)先浪漫主义一一模仿中世纪寨堡或哥特风格。
(2)哥特复兴一一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潮流的时期。

典例:英国工会大厦。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3、折衷主义
定义:19 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建筑风格,
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固定的
法式,只讲求比例的均衡和纯形式美。

背景:(1)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后,其“民主”、“自由”、“独立”
的旗帜被抛弃、显现出其真实目的一一财富的搜取。
(2)交通便利,考古出版事业发达,摄影的发明,为模仿提供可能。
(3)新方式,新形制,新材料,技术与旧形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
艺术观点的混乱。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2、折衷主义
典例: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二)新探索——新形式、新材料与新技

1、英·水晶宫
概况:开创了建筑形式与装配技术的新纪
元,采用装配花房的办法、外形为一个简
单的阶梯形长方体,并有一与之垂直的拱
顶,无任何多余装饰,完全表现了工业时
代的机械本能,向人们展示着玻璃材料和
金属结构的巨大作用,显示了预制件和装
配化在结构中工程中的优越性。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二)新探索——新形式、新材料与新
技术
2、机械展览馆
概况:作为1889年世界博览会法国展
示的中心之一,机械馆布置在埃菲尔铁
塔之后,是一座空前未有的大跨度结构,
刷新了当时世界建筑在跨度上的记录。
这座建筑长度为420M,跨度达115M,
在结构方法上首次应用了三铰拱的原理。
1910年被拆除。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二)新探索——新形式、新材料与新
技术
3、法·埃菲尔铁塔
概况:
1、巴黎的象征
2、塔高328米,内有4部水力升降机
3、巨型结构和新型设备,显示了资本主
义初期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和强大威力
4、预示着金属结构将大大增加建筑的高
度。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请画出巴黎万神庙的平面或立面、剖面图,并对其空间,结构
等要点进行分析。(2021)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思辨:

对巴黎万神庙的认识,能否在结合西方时代背景,结构材料发展,空间与宗教仪式等多
个层次上进行解读

介绍巴黎万神庙回答方向:

时代背景:启蒙运动

建筑类型:纪念性建筑

设计师:苏夫洛

建筑介绍:平面,变化,结构,局限

建筑对比:英国圣保罗大教堂,法国恩瓦利德教堂...

探讨:材料,结构,宗教文化等多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①建造于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巴黎万神庙是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最大建筑物,也是启蒙运动的重
要体现者,设计者是苏夫洛。
②法国启蒙运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
容,批判宗教迷信和封建制度等传统观念的运动,正因为
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

③平面:希腊十字式。内部支柱细,跨度大,开敞 巴黎万神庙立面
立面:三层穹顶,采用坦比哀多式,正立面采用古罗马庙
宇正面构图,六根柱子上顶带着山花,下无基座,形体简
洁,几何形明确,对比很强。
结构:结构空前的清晰,墙薄柱子细,结构的科学性有明
显的进步,鼓座结构仿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立在帆拱上,
四臂是扁穹顶,结构逻辑清晰,条理明确
缺点:下部方形,上部圆形,构图没有必要呼应,四臂又
太长,整体性差,改成万神庙后,教堂窗子被封死了,显 巴黎万神庙平面
得沉闷,并且鼓座上下两部分风格不协调,尺度不统一。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④巴黎万神庙与同样是三层穹顶的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和法国恩瓦利德教堂不同,圣保罗大教堂本来是复辟
王朝为恢复反动的天主教而造,革命的资产阶级在政
治上和思想文化上战胜了复辟王朝,圣保罗大教堂体
现了唯理主义的世界观。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
碑。恩瓦立德新教堂造在巴黎市中心的残废军人安养
院,是为了表彰"为君主流血牺牲的人"。
巴黎万神庙则是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体现者,它更加清
晰深刻地利用材料和结构以表现现纪念性建筑宏伟壮 圣保罗大教堂立面
阔地性格,希腊建筑和罗马共和时期建筑的明净庄严
在这上面有了更进一步地展现,当然这也与考古挖掘
的进步有关。
总结:巴黎万神庙的展示了启蒙运动时西方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与穹顶结构
发展下,所能创造的大尺度空间。也包含了盲目拼接,不考虑构图,整体性
组合等因素的缺点。
二 、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的 发 展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一)基础

背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相更替,资本主义国家开
始计划重新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与人口激增,并在生产
技术、材料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钢和钢筋混凝土应用的日
益频繁,新功能、新技术与就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结果:引起对古典建筑形式所谓的“永恒性”提出质疑,并在一些对
新事物敏感的建筑师中掀起了一场积极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1、艺术与工艺运动
典例:韦布——红屋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1、艺术与工艺运动
定义: 亦称“手工艺运动” ,19 世纪中叶开始出现,是小资产阶
级浪漫主义的社会与文艺思想在建筑与日用品设计上的反映;因建筑
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自
由建筑运动”。

特点: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机器
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以摆脱古典建筑束缚;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2、新艺术运动
代表:高迪——米拉公寓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2、新艺术运动
定义: 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是欧洲真正提出建
筑形式变革的信号,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
以熟铁装饰的表现形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

特点:新艺术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持砖石建筑的格
局,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
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此很快衰退。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3、维也纳学派、分离派
典例:奥尔布里希——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3、维也纳学派、分离派
定义:基于瓦格纳的见解“对现有建筑形式进行净化,使之回到最基
本的起点,从而创造新形式”。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主题
常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

特点:路斯-一“装饰是罪恶”, 强调建筑物件作为立方体的组合
同墙面和窗子的比例关系,预告了功能主义的建筑形式。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4、德意志制造联盟
定义:1907年有德国艺术家,企
业家,技术人员组成的,目的在
于提高工业品质量的全国性组织。
特点:认定建筑必须和工业结合
这一方向。以工业建筑为基地来
发展真正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
建筑。
代表人物:贝伦斯,格罗皮乌斯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典例:贝伦斯一一德国通用电气公
司透平机车间
(1)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装饰,
被西方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
筑”。
(2)按功能分为两部分,建筑外
形如实反映了功能需要。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典例:格罗皮乌斯一一法古斯工厂(早期的重要成就,一战前最先
进的工业建筑)
(1)平面布置和体型主要根据生产的需要,打破对称格式,采用非
对称的形式。
(2)平屋顶,无挑檐。
(3)简洁整齐的墙面。
(4)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处理。
(5)大面积玻璃墙。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一)基础
背景:
(1) 战后初期经济拮据状况促进了建筑中讲求
实用的倾向,对当时依旧运行的讲求形式的复古
主义及浪漫主义造成沉重打击。

(2) 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
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
(3) 一战后,欧洲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给建筑革新运动提供了有
利气氛。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一)基础
流派:
(1)延续——古典复兴、浪漫主义、
折衷主义;
(2)探索——表现主义派;
未来主义派;
风格派;
构成主义派;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风格派——里特维德·乌德勒
支住宅
这座建筑只以水平,垂直线为
主,采用玻璃,钢铁,混凝土
等新型建筑材料,带有变化丰
富的色彩,相对于传统建筑显
得更加新颖,轻盈和通透,风
格也更简约。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二)发展
1、两大流派
(1)欧洲先锋派;
(2)有机建筑派;

2、建筑人情化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三)现代建筑设计原则
①强调建筑的功能。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注重设计实
施时的方便、舒适、效率。
②主张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注重材料的特征和建筑结构的特性相适应,并通
过设计来发挥这些特性。
③突出建筑设计的经济原则,以最低的投资达到最高程度的完满性,使建筑设
计成为面向大众而不是少数权贵的活动。
④了有效地控制造价,反对任何装饰。主张建筑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繁琐的装饰会提升造价,应该取消。
⑤在具体设计上,空间的考虑是最重要的。设计不能仅在图板上进行,而应该
通过模型来进行空间的考虑,以避免形式主义带来的各种弊端,从而获得最佳
功能的效果。
⑥建筑设计的基础是科学性和逻辑性,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四)四个大师

(1)格罗皮乌斯
(2)勒·柯布西耶
(3)密斯·凡·德·罗
(4)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四)四个大师

(1)格罗皮乌斯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
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
(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
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
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
效益。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包豪斯
概况:

(1)1919 年格罗皮乌斯任观玛实用美术学校校长时,与魏玛美术
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
包豪斯学校。
(2)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理论建筑的一个重要
派别。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包豪斯学校教学特点:
a. 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墨守成规,模仿因袭。
b. 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c. 强调各门艺术间的交流,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当时已经兴起
的抽象派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
d. 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e. 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一一注重满
足使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整
齐,构图多样灵活。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包豪斯校舍的特点:
1) 把建筑的实用功能
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2) 采用灵活不规则的构图手法,
没有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形成
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的总体效果。
3) 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要素取得艺术效
果,采用钢砼框架和承重结构,达到朴素,经济,实用的效果,标志
着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4) 实习工厂,教室,宿舍分别安置在建筑三个端头,互不干扰。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5) 用食堂和行政办公把三部分连接起来,食堂靠近宿舍,办公楼靠
近工厂和教室,使用方便。
6) 道路从过街楼穿过,主入口靠近道路,便于人流疏散。

实习工厂(教学用房)

宿舍 办公
食堂 作坊(职业学校)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作坊(职业学校) 作坊(职业学校)

办公

食堂 宿舍

实习工厂(教学用房) 实习工厂(教学用房)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实习工厂(教学用房)

宿舍
办公
食堂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CIAM
概况:
(1)也称为“国际建筑师协会”。
(2)1928年成立于瑞士,发起人包括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阿尔
托等人,其目的是反抗学院派的势力,讨论科学对建筑的影响,城市
规划,以及培训青年一代等问题,为现代建筑确定方向。
基本观点:建筑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建筑师的使命是用新建筑反映现
代精神。物质生活,建筑形式随社会,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要
谋求调和各种不同的因素,把建筑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地位摆正。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宗旨:坚持研究与创作的全力、树立独特见解、
纲领:《雅典宪章》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
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雅典
宪章》是勒 柯布西耶基于CIAM第4次会议讨论的成果进行完善
的作品,主要由个人完成,发表于1943年,法国)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纲》首
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
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TEAM X——小组十/第十小组
概况:
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一个青年建筑师组织。他们因在CIAM十次大会
上公开倡导自己的主张,并对过去的方向提出创造性的批评而得名。
时间:
十次小组形成于1954年1月在杜恩召开的CIAM十次大会的准备会议。
城市设计思想:提倡以人为核心;
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其形态来自于生活本身
的结构发展。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四)四个大师

(2)勒·柯布西耶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
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
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
人,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
筑》,书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
机器。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四)四个大师

(2)勒·柯布西耶

观点:
①用工业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
②设计方法中,平面从内到外外部
是内部的结果
③建筑形式方面,赞美简单的几何
形体
④强调建筑的艺术性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居住机器与抽象雕塑——勒·柯布西耶
“新建筑五点”:
a. 底层的独立支柱。
b. 屋顶花园。
c. 自由的平面。
d. 横向长窗。
e. 自由的立面。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典例:朗香教堂
造型奇特,墙体弯曲,主要
空间的周围有三个小龛,每
一个的上部都是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于屋顶之外,各
个立面差别很大,内部空间
关系与万神庙和周边空间处
理相似,其形体和空间证明
柯布西耶具有非凡想象力。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典例:朗香教堂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典例:昌迪加尔新城规划
1) 总体规划贯穿了城市是一个有
机体的规划思想,以“人体”为
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
2) 规划由于功能明确,布局严整
而得到赞誉,但建成以后,布局
过于从概念出发,建筑物的距离
过大,广场显得单调,对居民生
活内容考虑不足,空间环境不亲
切。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四)四个大师

(2)密斯·凡·德·罗

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
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
动空间的新概念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玻璃盒子与流动空间——密斯·凡·德罗
密斯风格

又称“纯净主义”, 由建筑师密斯提倡的40年代末至60年代盛行于
美国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
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主张和方法,其设计
原则是“功能服从空间”, 具有表现主义倾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
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玻璃盒子与流动空间——密斯·凡·德罗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巴塞罗那德国博览会德国展览馆
(1)突破传统砖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
(2)室内外相互穿插,8 根十字型断面的钢柱支撑平屋顶,墙面不
承重,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走中感到丰富的空间变化,隔墙材
质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位置灵活,形成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3)形体处理简单,没有任何线脚,不用材料和构件之间不作过渡
性处理,简单明确,干净利索,突出材料的固有颜色,纹理和质感。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巴塞罗那德国博览会德国展览馆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四)四个大师

(2)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赖特师从摩天大楼之父、芝加
哥学派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后
自立门户成为著名建筑学派"田
园学派"的代表人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广亩城市
广亩城市是美国建筑师F.L.赖
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
市规划思想。他认为,随着
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
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
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
和就业岗位)将成为未来城
市规划的原则。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西塔里埃森
a. 教学方式:以赖特为中心的半工半
读的学园和工作集体,反对正规的学
校教育。
b. 坐落在荒凉的沙漠中,是一片单层
的建筑群,用当地石块和水泥砌成厚
重的矮墙和墩子,上面用木料和帆布
板盖着,若要通风,帆布板可取走,
建筑无固定规则,经常增改建,与自
然匹配,充满野趣的建筑群。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高潮——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建筑人情化——阿尔瓦·阿尔托
定义:以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
尔托为代表的的一种设计倾向,
主张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
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
风格,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
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
要求。
代表: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

(一)独立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引进了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连同它的文化潮流,于
是,建筑中兴起了罗马复兴风格。
罗马复兴建筑:
美国国会大厦
白宫
希腊复兴建筑:
费城的联邦银行分行
纽约的海关大厦 白宫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美国——独立前后的建筑

美国国会大厦:
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被英
国人焚烧,部分建筑被毁。后来
增建了参众两院会议室、大穹顶
和圆形大厅,并多次改建和扩建。
典雅壮丽,大穹顶的结构采用铁
构架,直径28.7m,是较早的铁
钩穹顶之一。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美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二)发展
1、芝加哥学派——一场大火
定义: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
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突出功能在建
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
追随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
的羁绊。
特点: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
框架结构和箱型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适用的独特风格。
强调建筑艺术反映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
精神。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代表人物:——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
地位:路易·沙利文是美国现代建筑(特别是摩天楼设计美学)的奠
基人、建筑革新的代言人、历史折衷主义的反对者、芝加哥学派的中
坚人物。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代表人物:——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
主张:
1)重视功能,提出“形式服务功能”的
口号。
2)认为装饰是建筑所必需而不可分割的
内容,但他不取材于历史形式,而是以几
何形式和自然形式为主。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代表人物:——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
高层办公建筑的五个原则:
1)地下室包括锅炉间和动力、采暖、照明的各项机械设备。
2)底层主要是商店、银行或其它服务设施,内部空间要宽敞、光线
充足,并有方便的出入口。
3)二层楼要有直通的楼梯于底层联系,功能可以使底层的继续,楼
上空间分隔自由,在外部有大片的玻璃窗。
4)二层以上都是相同的办公室,柱网排列相同。
5)最顶层上一层空间作为设备层,包括水箱、水管、机械设备。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芝加哥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优点:具有很大的进步作用,突出了功能的主要地位,明确结构应利
于功能发展和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既摆脱了折衷主义的形式羁绊,
也为现代建筑摸索了道路。其次他还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
用;并使建筑艺术反应了新技术的特点,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

局限:未能摆脱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所有成就成为资本家追逐利润
的投机手段,建筑作品多集中在市中心区,迫使地价与城市卫生、交
通问题日益突出。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典例:——沙利文C.P.S百货公司大厦

沙利文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

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立面采用了典型的
由“芝加哥式窗”组成的网格形构图,
装饰只在重点部位。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2、草原式住宅
定义:
在美国中部地区地方农舍
的自由布局基础上,融合了浪
漫主义的想象力创造富于田园
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草原”用以表示住宅设计
与美国中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赖特——罗伯茨住宅
结合之意。
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

一、现代主义的到来——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特点:
在造型上力求新颖,彻底摆
脱折衷主义的常套:
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
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代表:赖特——罗伯茨住宅;
休 息 一 下
三 、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之 后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背景:
战后形势变更,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与工业生产无政府式的增长带动
了建筑的快速发展,同时在世界各国急速发展的之时,工业高速发展
所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影响也引起广泛关注。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现代主义的分化: 雅典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
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1)是指那些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并且在美学上极力鼓
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广义来说,它包括战后现代建筑派在设计方法中以材料、结构和施工
特点作为建筑美学依据的方面,例如以密斯为代表的讲求技术精美的
倾向和以柯布为代表的粗野主义倾向;
确切的,是指那些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随着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施
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与活跃起来的超高层建筑、空间结构、幕
墙和创新的采用与表现预制柱与标准化构件方面的倾向。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2) 代表作品:皮亚诺一一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丹下健三一
一山梨文化会馆。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2) 代表作品:皮亚诺一一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丹下健三一
一山梨文化会馆。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2) 代表作品:皮亚诺一一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丹下健三一
一山梨文化会馆。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
1) 设计意识是战后现代建筑中“偏情”的方面,是一种既要讲技术
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要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这些倾向的动机
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理性主义所鼓吹的要建筑形式无条件地表
现新功能、新技术以及建筑形式上相互雷同的反抗。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2) 代表作品:阿尔瓦一一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丹下健三一一香川
县厅舍。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二、分化——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派的普及与发展

2) 代表作品:阿尔瓦一一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丹下健三一一香川
县厅舍。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一)基础
背景:工业文明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引起了一些弊端,人们开始对此
进行反思,并开始进行相应的探索,建筑出现“多元化”倾向。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二)发展
后现代主义;
新理性主义;
新地域主义;
现代主义之后 解构主义;
新现代;
高技派的新发展;
简约的设计倾向;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
定义: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
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它既出现在西方世界开
始对现代主义提出广泛质疑的时代背景中,又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更多地被用来描述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
的折衷风格,因此被称作后现代古典主义,亦或称作后现代形式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代表人物:文丘里一一母亲的住宅;约翰逊一一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代表人物:

文丘里一一母亲的住宅;
约翰逊一一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新地域主义
定义:
1) 是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主张建筑总是联系
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
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
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
属性。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2) 弗兰姆普敦的“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
a. 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
性和边缘性特征已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
b. 这种倾向关注“场所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界的建
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
c. 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 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景。
d. 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定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
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向;
e. 关注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以及表面材
料对人体的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f. 反对感情用事地模仿乡土建筑,而要寻找乡土建筑的转译方式,要
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培育具有当代特征的地方精神。
g. 这种倾向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理想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西扎
波诺瓦餐厅茶室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批评但不拒绝;
关注场所生成;
注重事实;
简而言之
关注回应现实自然因素,反对“普适”;
关注物理品质;
反乡土而用当代地方精神;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代表人物:莫奈奥——马德里银行大楼:西扎一一加利西亚当代艺
术中心;杨经文一一双顶屋住宅。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杨经文一一双顶屋住宅。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高技派的新发展
定义:
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
至城市问题
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代表人物:福斯特一一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三、结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代表人物:福斯特一一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拓展:普利兹克

概况:
表彰—位或多位当代建筑师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
任感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通过建筑艺术对人文科学和建筑环境所做
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由来:
这—国际性奖项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于
1979年创立,每年评选—次,授予—位或多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
建筑师。该奖项通常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和"业界最高荣誉"。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拓展:普利兹克

奖赏:
奖赏包括10万美元奖金和—枚
铜质奖章,授予—位或多位获奖
人,颁奖仪式选择在世界各地的著
名建筑物内举行。
奖章的一面是奖项的名称,另
一面则刻有三个词:"坚固、价值
和愉悦",呼应古罗马建筑师维特
鲁威提出的三条基本原则:坚固、
实用和美观。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拓展:普利兹克

近三年获奖得主:

安妮·拉卡顿与让-菲利普·瓦萨尔 伊冯·法雷尔与谢莉·麦克纳马拉 矶崎新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拓展:普利兹克

获奖评语概述:他们不仅定义了一种更新现代主义遗产的建筑方法,
而且还对建筑专业这一定义本身提出了调整。他们的建筑作品对我
们这个时代的气候和生态紧急状况以及社会窘困做出了回应,尤其
在城市住房领域。

主要作品:
拉达匹住宅;
大公园G、H、I 座大楼530套公寓改造;
当代创作展场/东京宫二期;
安妮·拉卡顿与让-菲利普·瓦萨尔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拓展:普利兹克

通过移除建筑立面并将室内向外扩展以创造新的空间,形成随气候
变换的冬季花园或阳光露台,空间的品质感与舒适感得以达成。改
造后某些单元的面积几近翻倍,并颠覆了社会住宅一贯的审美观,
带来引人注目的视觉重塑效果。

大公园G、H、I 座大楼530套公寓改造;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拓展:普利兹克

获奖评语概述:追求高质量建筑,并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领域中
的先驱,她们在开创出模范性的专业道路的同时,也为其他人点亮
了一盏明灯。

主要作品:
爱尔兰城市研究院;
洛雷托社区学校;
利马工程技术大学校园;

伊冯·法雷尔与谢莉·麦克纳马拉
西方现代主义之后

拓展:普利兹克

获奖评语概述: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基于对建筑本身的深刻理解,更
是基于对哲学、历史、理论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融汇东西,绝非
模仿拼贴,而是另辟蹊径。作为慷慨奉献的典范,他支持并鼓励其
他建筑师,无论处于竞争关系或共同合作项目。
主要作品:
大分县立图书馆;
当代艺术博物馆;
圣乔治宫体育馆;

矶崎新
西方城市探索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新探索——工业城市的发展
1、田园城市
背景:英国霍华德提出的,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与乡村优点的理想
城市,实质是城乡结合体。
布局:
(1)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分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带以
及铁路地带,6条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
(2)市中心区中央是圆形中心花园,大型公建围绕布置,其外环绕
公园,公园四周又环以向公园敞开的玻璃拱廊,称为“水晶宫”,
作为商业、展览和冬季花园之用。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新探索——工业城市的发展
1、田园城市
(3)居住区位于城市中部,有环形大道从中穿过,中央有宽阔绿化
带和6块学校用地。
(4)城市外环布置工业厂房。
(5)城市四周农业用地。
发展:霍华德提出以母城为核心,围绕母城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
并强调城市周围保留广阔绿带的原则。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新探索——工业城市的发展
1、工业城市
背景: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于1898年提出的城市规划设想,觉察到应
把工业作为城市结构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对大工业生产所引起的城
市交通,功能分区,住宅组群作了精辟分析。

布局:
中央为市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
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东南:各区均有绿带隔离:火车站
在工业区附近,通过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二、准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二)新探索——工业城市的发展
3、带形城市
背景:西班牙工程师苏里亚认为旧有的从城市核心向外扩展的形态已
经过时,提出的一种主张城市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使得
城市既接近自然又便利交通;

布局:
由一条宽的道路作为城市脊椎,限制城市宽度,延伸城市长度,将生
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多个带形城市延伸可形
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西方现代主义前的准备
四、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伊势神宫

概况:伊势神宫的主体建筑形制为神
道教的神明造,具体特点为:面阔三
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座落在高床
上;屋顶正脊有横向的坚鱼木装饰,
正脊两侧有交叉千木伸出屋面;屋顶
两侧用栋持柱支撑;屋面覆盖白茅草。

特色:
结构简单,形体丰富,体现本土宗教。 构件如千
木,鞭挂,坚鱼木等充分反映 木构的特色。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伊势神宫

评价:
寓巧于朴,处理细致
结构均衡,对立统一;
草&金
实&虚

造替制度:
伊势神宫每隔二十年重建一次,内宫、外宫都保有两块相同大小的社
殿用地,每隔20年依古法在另一块用地重建社殿并迁祭,又称“式
年迁宫”。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伊势神宫

神明造
矩形平面、长边入口、挖土立柱、中柱 悬山直线屋顶、设鸟居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鸟居

定义:牌楼式门洞,常设于
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 者周围
的木栅栏处。
组成:木柱,横架,梁下的
枋 构造:梁的两端向外挑出
或插入柱身。柱子有侧角,
横梁两端起翘,有的有斗拱。
造型:简练刚挺,寓巧于朴

严岛神社鸟居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天守阁

概述:
天守阁是日本战国时期修建的大
型 城堡,多层建筑物,在军事
上有关楼和瞭望 塔的作用。同
时,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天
守阁是城堡的中心建筑,他不仅
是坚固的 军事防御设施,也是
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权利和地
位的象征。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天守阁

特点:
大块毛石砌筑高台
石砌墙垣
木质梁柱结构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桂离宫

概述:
日本回游式园林;
建筑比重小 园林
自成一体 外观朴

无奈的朴素
由盛而衰的心情
始建于16世纪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桂离宫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合掌屋
不用任何钉子,只用绳子绑扎或
采用较有黏性的木头来接合房屋架构.
厚雪地带,屋顶特别建成倾斜的60度,
既防止雨水浸透,又可让雪滑落避免
积雪。
屋顶所铺的茅草,厚度达七八十
厘米,阳光的热力及寒风的冷气都不
容易透进来,整栋屋子冬暖夏凉,住
起来相当舒适。 合掌屋屋顶的茅草
每三四十年得更换一次, 每次约需
要200人一起花上两天时间;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寝殿造

概况:在8C-11C,寝殿造是日
本寓所与府邸的主要形制。寝
殿造有较多的中国影响。
基本形制:正屋居中,前有池
沼,两侧有配屋,其间连以开
敞的游廊。更复杂一些的,
在配屋外侧又向前伸出中廊,
到池沼边沿以亭阁结束。
京都寓所的主殿紫宸殿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枯山水

写意庭园 盆景式园林 凝固
(永恒)之美:抽离质料山水
的形式(表现自然界的山水)
去掉真山水的质感

石---山
白砂---湖海
苔藓---森林
乐感文化--世俗化的享乐活动
物哀文化--悲天怜人的博大情
怀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枯山水

枯山水 京都龙安
寺方丈庭
古代亚洲专题——日本

枯山水
“ 方 寸 之 地 幻 出 千 岩 万 壑 "

枯山水 京都龙安
寺方丈庭
四、古代亚洲专题——印度
古代亚洲专题——印度

泰姬陵
古代亚洲专题——印度

泰姬陵
平面:
第一大门内是161x123米的大院子,两侧各有两个小院子。第二大门高大,矩形,
中有穹顶角还有塔和小穹顶,立面正中是大凹龛伊旺,门后是一片大草地,一个
十字渠将其分为四份,中央开辟成方形水池,绿地正中辟十字形的水渠,相交处
也有水池,是典型的伊斯兰式园林的布局。水渠和水池里都有喷水口,草地之后
正中是白大理石陵墓,一侧是清真寺,另一侧是供休息的建筑,他们和陵墓之间
各有一个水池。
主体:
陵墓托在96米见方,5. 5米高的大理石台基上,台基四角耸立着圆塔,陵墓本体
是正方形,而抹去四角,中央穹顶之上是不高的一段鼓座举起一个轮廓饱满的葱
头形外壳,穹顶四个立面完全一样,每个正中略高,嵌着一个大凹龛伊旺,左右
和抹角斜面上都有两层较小的凹龛伊旺;
古代亚洲专题——印度

泰姬陵

(3)艺术成就:
a. 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美: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一构图中心居于中轴线末
端,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视角良好:建筑群,色彩沉静明丽;
b. 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象,构图稳重舒展,体型洗练,比例和
谐,主次分明。
c. 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陵墓方形主体和浑圆穹顶的对比,正
面的发券同穹顶呼应,四个小穹顶与大穹顶既呼应又对立比着,细高的塔与陵
墓形成对比,同时又在穹项上呼应。
古代亚洲专题——印度

泰姬陵
古代亚洲专题——印度

伊旺(Iwan)

建筑物正面中段檐口升
高,正中设一 个通高的大凹
龛,上面是半个拱顶,凹龛
底上深处是门洞。
这个龛就叫伊旺。11世
纪后,中亚和伊朗等纪念性
建筑逐渐强调一个正面,形
成这样一个重要特征。
五 、 遗 产 保 护 专 题
遗产保护专题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国际上很早就意识到历史街区保
护的重要性,西方的保护思想起源可
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开始主要注
重对历史纪念物的保护。
20 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在西方兴起,由于现代主义思潮与传
统思想观念相驳,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许多历史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
坏,随着历史建筑被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所代替,人们逐渐意识到历史
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对其采取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的核
心价值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沉淀后形成其独特的城市特色和建
筑风貌。
遗产保护专题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1964年颁布的《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
其正式名称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发表了对于历史地区如何保护的多种观点和方法;
1977年12月,关于保护历史遗产和文物的《马丘比丘宪章》在强调保存
和维护的同时要延续文化传统;
1987年10月ICOMOS(国际文物工作者理事会)颁布的的《华盛顿宪
章》,宪章是对《国际古迹保护和修复宪章》(通常称为《威尼斯宪章》
的补充,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
遗产保护专题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1994年11月,本着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精神 ICOMOS,构想了
《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对世界的文化遗产关注和兴
趣。该文件成功重新定义了“真实性”,重写了原始的判断标准,并为保护
原本脆弱的东方文化遗产开辟了新的篇章;
1999年 6月23日通过的《北京宪章》总结了过去100年来建筑发展史,
分析和整合 20 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成就与问题以及基于各种新
思想和新观念的前景在 21 世纪的建筑学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国外关于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保护的章程已经发展得相对
成熟,但是内容仍在更新和补充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已从建筑单体
发展为整个片区,保护的内容已从物理环境扩展到社会阶层的生活,保护的
方法也从单一的静态关注转变为动态保护,建筑物外观的保护也提升到真实
性的原则与社区生活相融合,促进了街区可持续更新。
遗产保护专题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遗产保护专题
国内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历史街区是我们历史文
化的缩影,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形态、建筑历史风貌与本土特色文脉均是地域
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街区中以历史建筑、场所故事和城市空
间,反映着历史、人文、地域的特征文化,在历史文物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有
重要地位,因此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
共公布了 110个历史文化名城、290个历史文化名镇、239 个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结合了城市文化、建筑特色、民族精神,可以
在振兴商业发展的同时,通过织补肌理格局、修缮历史建筑等方式重塑街区
风貌,传承地域文脉。但目前我国对历史街区研究理论尚在起步阶段,对于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的工作开展中还存在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遗产保护专题
国内历史街区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起步较晚,但由
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复杂性,许多研究还尚有不足,从近几年来国家
对历史街区所采取的措施表明,正在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遗产保护专题
东西方遗产保护态度

一方面,中西方的审美崇尚是源自不同标准的。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在于“美
即是善”,核心思想是“尚善”。而西方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核心思想在
于“求真”。以善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教化、尚伦理;而以真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
科学、尚真诚。
不同的审美崇尚形成了不同的遗产保护理念,中国人更注重意义的传承,西
方人则更注重信息的可读。
遗产保护专题
东西方遗产保护态度

另一方面,中西方的天人观念侧重不同的哲
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包容,主张天人
合一,顺其自然,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尚悟性,
表现内向;而西方文化重对立、斗争,主张征服
自然,提倡竞争扩张、优胜劣汰,强调规模与平
直性,尚理性,表现外向。

以园林为例,东方建筑讲求意境,特别重视人居与环境的統一,讲究风水,
在小小庭院中融入微缩的山水意境,也融入了崇尚自由、崇尚自然的精神,园林
的布局、立意、选景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副,或追求自然景致,或钟情田园
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人工的建筑与空间场所常常是意境的点睛之笔,对于建
筑与空间场所的重建,就是意境的重现。
遗产保护专题
东西方遗产保护态度

历史上的重要景观建筑多次损毁后
多次重修,即缘于对意境和精神境
界的不懈追求。如每一次岳阳楼的
重修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延续。
遗产保护专题
东西方遗产保护态度

而西方园林则以平直、匀称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美,如开阔平坦的大草
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以及宏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皆强调体现几何图形的分析性,
而平直、空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点,其几何式园林则体现了天
人对立、天人相分的思维与精神理念。每座建筑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常
常有着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远远超出了实际需要,重在表现一种理念,赋
予建筑向上与向四周扩张的性格,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
向、进取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
在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中国人更看重整体的和谐,西方人则更看重
个体的精确。
遗产保护专题
原真性原则

目前国际奉行的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修复原则可以总结为原真性原则。以
及由此衍生出的可识别性原则、全面保护原则、原址保护原则、缜密原则、
最有必要和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等。
“原真性原则(Authenticity)”成为西方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的核心思
想。
原真性原则体现在保护原始环境、修复过程中尊重建筑材料与工艺技术
的原真性。
尽管各国都以“原真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核心内容,但是对于
保护的不同方面,原真性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规定所有的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该原则是对原真
性原则的本土传承。
遗产保护专题
原真性原则

可识别原则,指保持文化遗产的历史
纯洁性,为修缮和加固所添加的物件须与
整体和谐,但又须与原有部分明显区别,
让人可以识别并区分真假。意大利在对罗马大角斗场进行修复时,采用了各
种方法以实现对历史信息的“时阶式”表达。在加固过程中,为区别于原来
的灰白色石灰石,加固砌筑的部分一律用红砖。又如对有些因战争或地震倒
坍了的文物建筑进行“复原”修复,需在原来的断壁残垣上沿加一个紫铜带,
两侧略略挑出,或有明显区别的材料沿界砌一条虚线,从而强调历史的可读
性。
这种方法对于砖石建筑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某
些工艺特征和文化审美,泾渭分明的可识别性受到了挑战。
遗产保护专题
原真性原则

最有必要和最小干预原则指最大限度保存文化遗产原存部分,尽量避
免添加和拆除,但其中最大限度的“限度”是难以订立评价标准的。《威
尼斯宪章》规定“对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许重修,也就是说
把现存但已解体的部分重新组合”。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33条
规定“原址重建是保护工程中极特殊的个别措施。核准在原址重建时,首
先应保护现存遗址不受损伤,重建应有直接的证据,不允许违背形式和原
格局的主观设计”。由此可见,在我国原址重建尽管是特殊情况但却是被
允许的。与西方文物建筑大多独立形制不同,我国历史建筑多以院落形式
存在,如其中某一建筑损毁,势必影响整个建筑集合的完整性。正是在此
原则上,中国人重视完整性、习惯干预、倾向重建或恢复原状;而西方人
重视真实性、避免干预、反对重建并注重现状。 
遗产保护专题
东西方差异的原因

二者分属两个完全不同建筑结构体系。
①砖木、土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
相对西方石质建筑结构来说易受损,在强
度和耐久性上都要差。
②另外,构件的榫卯连接也降低了结点处的强度。
由于单体木构建筑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可能导致局部受损而残留部分无法再利
用,需要推倒后整体重建,因此经常性的维修和对毁损构件的替换是必不可少
的。木构古建筑的维修周期为20-50年,不定期的损毁与重建的循环也使民众
心理上习惯性接受重建。
③即便是生土建筑材料损坏后的维护方式也通常是补充新的填充材料,并尽量
使新旧材料混成一体达到加固的效果。这种方式与现代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中的可识别性原则互为矛盾。
遗产保护专题
东西方差异的原因
西方国家古建筑基本上是石质结构,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一些神庙、宫殿,
虽历经千年,饱经风雨,但其主体轮廓
依然保持至今。因为即便建筑几经损毁,
但在重建过程中,只需要通过复制补充
遗失的构件即可按照原样重新搭建,其
原有构件的使用保证了重建后的原真性,这与木构建筑的重建形成巨大反差。
因此,西方人没有形成采用新材料完全重新建造古建筑的心理习惯。同时,
这种原有构件与新增构件混合重建但可区分的方式也促成了现代西方文物保护理
念中的可识别性原则。所以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应当采取有别于西方以石质材料
为主要构件的建筑物的保护理念和原则。
遗产保护专题
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
目前,国际间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与合作所强调的保护理念是以《威尼斯宪
章》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为原则。而《威尼斯宪章》主要是依托西方石质建筑结
构及价值认知理念形成的保护理念与实践规范,这一套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
史遗址、遗迹的国际主流原则,虽有其足够的权威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但正如
宪章的前言所说“每个国家有义务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运用这些原则”一样,
它不是一剂万能的灵丹妙药。
无论就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就不同文化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
遗产特性来看,《威尼斯宪章》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水土不服”。各国纷
纷探讨适合本国的遗产保护发展理念,进一步对国际普遍遵循的保护原则展开
“本土释义”,提出原真性应该尊重各地区不同建筑背景与民族、文化差异。
1994年12月日本古都奈良会议上通过的《奈良文件》,和2005年10月在中国
西安通过的《西安宣言》等都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和发展。
遗产保护专题

试论述二战后意大利对罗马古城的保护,画出罗马古城规划保
护平面图。(2021)
遗产保护专题
思辨:
罗马古城的保护对国外历史街区理论研究的发展有何映证与发展,遗产保护原
真性的探讨,对东方古建筑的保护态度有何影响...

介绍罗马古城的保护回答方向:

时代背景:二战后

规划层面:古城的保护

西方保护原则:原真性原则

纵向拓展:罗马历史上城市保护案例,建筑层面的保护方法

横向拓展:西方与东方保护理念的对比讨论

探讨:东西方不同的建筑材料,审美情趣,社会价值取向对古城保护
的影响
遗产保护专题
①目前国际奉行的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修复原则可以总
结为原真性原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可识别性原则、
全面保护原则、原址保护原则、缜密原则、最有必要
和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等。“原真性原则
(Authenticity)”成为西方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的核
心思想。原真性原则体现在保护原始环境、修复过程
罗马古城规划保
中尊重建筑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原真性。 护平面图

②在西方,二战后,一些国家对于有历史意义的城市
往往成片成区地进行保护,其中意大利的罗马最具有
代表性,它采取了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规划手法,对
古罗马保护的十分完整。新罗马又建设的十分现代化。

罗马市政广场平面
遗产保护专题
在建设中曾发现地下有一条古罗马大道,为了保护这一古迹,重新修
改了规划,让出了这条古罗马大道的遗迹,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的古迹
埋在地下2-3m深处,尤其使罗马市中心地下几乎都是古罗马时期以来的
街道和建筑。罗马政府采取的办法是发觉一点,保护一点,不搞全面的发
掘,对地面上留下来的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方法是,在不恢复原状的前提下,
保护现状,在不损坏的情况下,加固维修和制作复原模型。此外还有将一
定遗迹的大片土地规划为考古公园。古罗马古城规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和外
观保护区两部分,在古建筑群的四周临近或相互之间不准随意插别的建筑,
以免混淆古建筑的个性和特色,破坏古建筑群的环境。

③纵观罗马历史,早在文艺复习时期就已注意对古城的保护,米开朗
奇罗在罗马市政广场的建设上将新城与旧城建设分隔开来。在建筑保护层
面上,意大利在对罗马大角斗场进行修复时,采用了各种方法以实现对历
史信息的“时阶式”表达。在加固过程中,为区别于原来的灰白色石灰石,
加固砌筑的部分一律用红砖。
遗产保护专题
④横向比较,东西方建筑保护对原真性的理
解略有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二者分属两个完
全不同建筑结构体系。
砖木、土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
古建筑的维修周期为20-50年,不定期的损毁与重
建的循环也使民众心理上习惯性接受重建。即便
是生土建筑材料损坏后的维护方式也通常是补充 中国木构建筑
新的填充材料,并尽量使新旧材料混成一体达到
加固的效果。这种方式与现代西方文化遗产保护
理念中的可识别性原则互为矛盾。
西方国家古建筑基本上是石质结构,在重建
过程中,只需要通过复制补充遗失的构件即可按
照原样重新搭建,其原有构件的使用保证了重建
后的原真性,这与木构建筑的重建形成巨大反差。
因此,西方人没有形成采用新材料完全重新建造
古建筑的心理习惯。 罗马斗兽场
遗产保护专题

同时,这种原有构件与新增构件混合重建但可区分的方式也促成了现
代西方文物保护理念中的可识别性原则。所以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应当采
取有别于西方以石质材料为主要构件的建筑物的保护理念和原则。

⑤总而言之,目前,国际间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与合作所强调的保护理
念是以《威尼斯宪章》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为原则。而《威尼斯宪章》主要
是依托西方石质建筑结构及价值认知理念形成的保护理念与实践规范,在
中国的古建筑保护进程上,要探讨适合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理念,进一步
对国际普遍遵循的保护原则展开“本土释义”,提出原真性应该尊重各地
区不同建筑背景与民族、文化差异。
T h a n k Y o u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