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4

栏目主持:文西

4
1 韩国丽水世界博览会主题馆
第二届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 韩 国 丽 水(Y e o s u) 定 于 2012 年 6

2012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中国 2 5 月 12 日- 8 月 12 日举办新一届世界 印度拟复制吴哥窟


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二届 阿特金斯设计珠海华融横琴大厦 博览会,2009 年,经过国际竞赛选拔, 柬埔寨的吴哥窟建于 12 世纪,原
人居科学国际论坛”。论坛邀请国内外 阿特金斯(Atkins)事务所最近在 确定其主题馆由 Soma 事务所主持设 本是一座印度教的庙宇,14 世纪改为佛
著名学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以“人居 一场设计竞赛中获胜,将在中国珠海市 计。该馆旨在全面体现本次博览会的主 寺,后来逐渐在丛林中荒芜。19 世纪后
科学与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高端学 设计一座华融横琴大厦。该项目是横琴 题“生动的海洋和海岸”,让参观者在 期重新被发现,震惊世界,1992 年列
术研讨,并祝贺吴良镛院士获得2011年 岛区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的首期工程, 此体验节约自然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得到来自国际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吴良镛院士90 主体部分由两个扭曲的风帆形楼体组成, 念。浮于水面上的建筑造型赋有科幻色 的维修援助。最近,印度将在恒河之畔
岁寿辰。 立面使用玻璃幕墙,中央围合出一个开 彩,弧形外立面安装了仿生动力装置, 模仿吴哥窟修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印度教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北京市 放式的广场,与外围的景观广场相连通。 白天可控制自然光的摄入量,带来类似 庙宇,为更多的信徒带来宗教活动空间。
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刚、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建筑内部包含一座五星级的酒店以及写 波浪的感觉,夜晚呈现出璀璨的光线效 工程预算为 750 万英镑,建筑主要使用
胡和平,以及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 字楼和零售商店等设施,造型飘逸,赋 果。建筑内部空间不断进行转换,体现 混凝土,外立面覆盖花岗岩,5 座标志
良镛,两院院士周干峙,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动感,同时为楼内的客房和办公室带 动态的特征。远方的大海和岸上的公园 性的尖塔将主要利用传统工艺进行雕刻
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张锦 来观赏澳门风光的绝佳视野(图 2)。□ 则成为周围和谐的景观元素(图 4)。□ 和组装(图 6)。□
秋、邹德慈、傅熹年、马国馨、孟兆祯、
王瑞珠、何镜堂、刘加平,世界人居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 建筑师劳拉・维拉尼在清华大学举办讲座 新加坡打造媒体城
(WSE)前主席Madhav G. Deobhakta,新 作学组在太原市召开学术年会 意大利建筑师劳拉・维拉尼(Laura 新加坡的新媒体集团是一家国际
加坡国立大学教授Heng Chye Kiang等出席 4 月 21 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 V i l l a n i)受《世界建筑》杂志之邀, 顶尖的传媒公司,最近邀请日本的槙文
了论坛并讲话。 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在太原市召开学 于4月24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了 彦事务所(Maki and Associates)和新
吴良镛院士做了题为“科学发展 术年会,本次学术年会由学组副主任委 题为“外国建筑师与本土文化”的讲 加坡的 D P 事务所联合打造一座媒体城
议人居”的学术报告。他着重探讨了城 员庄惟敏、张俊杰主持,主题为“大型 座。劳拉・维拉尼曾在博洛尼亚、佛罗 (Mediapolis)。这个项目占地 7.4hm2,
镇化战略、城乡统筹、学科的展拓与融 公共建筑集中建设的现象和思考”,约 伦萨、威尼斯、米兰、都灵、纽约和蒙 其中将建造一座 12 层的总部大厦,内
合,以及地方实验等人居科学的内容。 200 名代表出席。会上宣布了新一届建 特卡罗等地生活和工作过,其建筑作品 部包含 2 个演播室、后期制作中心、广
他认为,中国正经历“大转型”时代, 筑与理论学组领导班子的名单 :主任委 获过多个奖项。同时,她还从事室内设 播设施,以及一座 1 600 席的剧院和办
就城乡建设而言,必须面对现实问题, 员庄惟敏,副主任委员朱小地、张俊杰、 计、工业设计、展览设计等,曾与多个 公室等,预计耗资 2 400 万美元。工程
进一步开展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与 赵元超、李兴钢、王国泉、孟建民、钱方、 文化机构和博物馆合作,有多本著作出 将使用高质量的再生水泥和创新性的空
实验探索,寻找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 韩冬青,名誉主任布正伟(图 3)。□ 版。该讲座为“世界建筑系列学术活 心成型技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材料
路,共同创建美好未来! 动”之一(图5)。□ 的使用量,加快施工的速度,预计 2015
论坛期间,举办了“吴良镛人居环境 年 8 月即可建成开放(图 7)。□
科学展”和“吴良镛书画展”
。 展览展示
了吴良镛院士“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
术求美”的学术境界和“创立一门学说、
致力一生实践、
成为一代大师”的学术人生。 3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清华大学
7
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参观了
展览(图1)。□
5

12 世界建筑 2012/05
8 12

泰国贫民区的新住宅 法国马赛港口改造 14

泰国是发展较快的东南亚国家,既保 10 法国马赛的维约(V i e u x)港是地 北爱尔兰地区的校园扩建工程


留了很多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又受到西 海边的黑色陶砖博物馆 中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之一,最近,正在 英国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
方文化的影响。首都曼谷虽然拥有很多一 杰尔伍德(J e r w o o d)基金会拟在 实施一个改造计划,由迈克尔(Michel) (University of Ulster)最近计划对其位
流的现代设施,同时也存在一些古老的贫 黑斯廷斯(Hastings)的海岸上投资建 事务所和福斯特事务所合作主持规划设 于贝尔法斯特市历史街区的校园进行大
民区。最近,TYIN tegnesture 事务所与当 造一座新的博物馆,主要用于收藏和展 计。该项目旨在将原先的一处码头地带 规模的扩建和改造,由 F C B(F e i l d e n
地学生和居民合作,专门为一个拥有 14 示英国现代艺术作品,同时还设有与基 转换成市民公共活动空间,旧的机械设 Clegg Bradley)事务所主持设计。工
万人口的贫民区设计了一种新住宅,可以 金会有关的视觉艺术展览。工程造价约 备和船坞将变身为表演平台和水上俱乐 程预算高达 2.5 亿英镑,具体内容包含
作为类似区域住宅改造的样板。这座建筑 400 万英镑,由 H A T 工程事务所主持设 部,同时以浅灰色的花岗岩取代旧设施 新建 3 座大楼,并对现有校区建筑进行
的尺度是 12m×12m,建造时间约需 3 周, 计,外观简洁雅致,底层围绕一个小型 中鹅卵石基调。其中,标志性的建筑是 重新装修。为了向城市和社会进一步开
位于狭小的庭院中,建筑主体具有简洁、 庭院展开,二层向外悬挑,形成观景阳 位于港口东端的不锈钢观景亭,以细长 放,新校园努力打破原本封闭的空间格
耐久和实用的特点,附设运动、表演、公 台。外立面包裹黑色的陶砖,细节赋有 的不锈钢立柱支撑轻薄的屋顶,经过抛 局,建筑立面大量使用红砖与白色石料
众会议的空间,还设置了攀爬墙,并且可 微妙的美感,显得深沉安静,同时也与 光处理的表面可映射出周围不断变化的 相间,具有欢快的气质,延续了北爱尔
根据不同的需要作各种调整(图 8)
。□ 临近的旧城风貌取得协调(图 10)。□ 景致(图 12)。□ 兰地区的传统文化(图 14)。□

柬埔寨第一高楼开始建造 泰国电影动画学院 科威特新文化中心 可移动的音乐表演亭


由 TEP・法莱尔(Farrells)事务所设 泰国佛统(Nakhon Prathom)地 B D P 事务所负责在中东城市科威特 B F L S 最近在伦敦设计并建造了一
计的柬埔寨金边瓦塔纳克首都(Vattanac 区的坎塔纳(K a n t a n a)影城最近建成 设计一座新的文化中心。工程由科威特 种独特的音乐表演亭(P e r f o r m a n c e
Capital)大厦最近开始动工建造。这座大 一座新的电影动画学院,由泰国项目工 的住房福利局投资兴建,位于新城区的 Shell)并已建成,定名为“声音之形”
厦将用作瓦塔纳克首都银行的新总部,共 作室(Thailand Project Studio)主持 中间地带。设计者从海湾地区的历史中 (Soundforms),并邀请一些不同乐器的
39 层,高 183.8m,建成后将成为柬埔寨 设计。因为场地宽阔,校园建筑的主体 汲取灵感,在一座阶梯型平台上分散设 演奏家在此举办了一场私人音乐会,以
的第一高楼,也将是该国第一座获得国际 部分均只有 1 层,围合出若干不同尺度 置 3 座单体建筑,并把建筑造型处理成 测试其声学效果,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A 级办公室认证的高层写字楼。大厦位于 的庭院,并与树木穿插在一起,景观效 类似抽象的独桅帆船的形式,具有很强 这座建筑的正面看上去好像是张开大嘴
新兴的商业和金融区的核心位置,依临城 果良好。长长的外廊将讲堂、工作室、 的雕塑感。建筑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 的鲨鱼,背面则像是海滩上一个奇异的
市主干道,面朝湄公河,内部设置交易大 图书馆、餐厅和行政办公室等不同功能 内部以木制的梁柱支撑屋顶,空间效果 贝壳,是世界上第一座可移动的户外音
厅、办公室、高档零售店和豪华酒店式公 的区域串联在一起。建筑外墙使用红砖, 好像绿洲上的树林,令人耳目一新。这 乐表演舞台,可以满足露天巡回演出的
寓,弧形的斜切立面可以带来更宽阔的观 继承了泰国的文化传统,通过精致的搭 组建筑具有很强的文化象征意义,有望 需要,如同一个神奇的音乐精灵,为听
景视野。立面上的遮阳板附带装饰,与古 建表现出特殊的细节美感,并带来回归 成为新城的标志性景观(图 13)。□ 众带来美好的听觉享受(图 15)。□
老的高棉传统雕刻相呼应(图 9)
。□ 自然的质朴气息(图 11)。□

15
11 13

简讯 /WA BRIEFS 13
16 22

新西兰基督城体育场 BIG建筑事务所设计温哥华第4高楼
2011 年新西兰的基督城发生大地 18 20 近日,BIG 建筑事务所受加拿大
震,目前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城市南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心城 铰链木板搭建的学生宿舍 最 大 的 地 产 开 发 商 Westbank 委 托,
已经建成一座新的体育场,由 Populous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将在夏洛特 斯特凡娜・马尔卡(Stephane Malka) 设计了位于格兰维尔街大桥一角的
事务所主持设计。这是该市唯一一座户 (Charlotte)市中心的校园区建造一座 事务所最近在巴黎阿梅洛(Amelot)街 Beach and Howe 大 厦, 该 建 筑 拥 有
外体育场,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音乐 “中心楼”(Center City Building),以 上主持设计一座学生宿舍的扩建工程, 600 个住宅单位,共 49 层,将成为温
会,还将在此举办 2012 年超级橄榄球 求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学场所。大楼底部 并努力实践生态环保的理念。为了避免 哥华第 4 高楼。建筑地基受一系列邻
的比赛。设计者借鉴了伦敦 2012 年奥 3 层保持透明和开敞,外设景观广场, 大量拆除旧建筑而导致的废物污染,设 近设施限制,对桥梁道路进行了 30m
林匹克体育场的经验,所有设施都采用 内部设门厅、中庭、书店、展馆和咖啡馆。 计者尽量保留原有的部分,在新建筑中 退让,以确保住宅窗户和阳台不受交
最高标准,并使用红色的织物和其他鲜 上部垂直分成 3 个体块,彼此之间存在 采用不同规格的带铰链的木板搭建百叶 通运输的影响并得到充足采光,因此,
艳的材料建造屋顶和外墙,带来强烈的 一定的扭转错位关系,看上去有点像拧 墙,形成扩充空间,外观造型赋有雕塑 地基定为三角形。建筑底层周边是一
可识别性。新的体育场设有 1.8 万个固 过的儿童玩具,其中主要布置教室,内 感。所用的木板均为回收材料,不必进 组由 3 个三角形
“块”
组成的多用途“城
定的观众席,并且可根据需要灵活增加 部空间流线保持顺畅。东、北面的外墙 行额外的加工,减少了生产的能耗和附 市村落”,提供公共广场及商业、休
7 000 个临时席位。体育场的 4 个角上 采用铝板和玻璃幕墙包裹,最大限度地 带而来的污染。设计者声称其基本思路 闲空间。为顺应温哥华在城市可持续
设有食品饮料亭,夜间灯光设施能将整 扩展了自然光照和景观视野 ;而西、南 是在现有环境中以“叠加”的方式来完 发展方面的策略,建筑外观强化了对
个赛场照亮,为现场直播提供更好的条 面的外墙则使用不透明的板材,以遮挡 成工程,力争把能源消耗和污染降低到 太阳能的利用,并力争赢得 LEED 金
件(图 16)。□ 当地夏季炽热的阳光(图 18)。□ 最小的程度(图 20)。□ 牌认证(图 22)。□

奥斯陆新住宅区建设 维尔贝克博物馆 英国加的夫湾开发计划 摩洛哥新大学诠释21世纪精神


挪威首都奥斯陆郊外山脚下一片 英国维尔贝克(W e l b e c k)地产公 英国格林银行(Greenbank)将投资 摩洛哥南部一座小镇上即将修建
390h m2 的 土 地 将 被 开 发 为 新 住 宅 区, 司计划在诺丁汉郡建造一座博物馆,以 4 亿英镑对加的夫湾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一座新的塔罗当特(Taroudant)大学,
未来将在此陆续建造 6000 套住宅。该 贮存和展示该公司长期以来积攒的与波 由斯科特・布朗里格(Scott Brownrigg) 由萨德・艾尔・卡巴(Saad El Kabba)
区域周围环绕着农田和林地,颇有田 特兰公爵家族有关的艺术藏品和文物资 事务所主持规划设计。整个计划由住宅 建筑师事务所与另外两家事务所联合承
园气息。工程的总体规划方案由生态学 料。在为此而举办的设计竞赛中,休・ 区和国际体育村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拥 担设计任务。新的校园建筑旨在继承传
家克里斯蒂安・孟格(Christian Mong) 布鲁顿(Hugh Broughton)事务所力拔 有 2 亿英镑的预算。住宅区的主体建筑 统的历史文化,同时又试图对 21 世纪
制定,S333 和 3R Q 建筑师事务所承担 头筹。新馆位于现有的哈利(H a r l e y) 是 2 座高层公寓楼,
分别为 18 层和 24 层, 的现代精神进行诠释。各种设施围绕一
具体设计。为了避免以往城市扩张过程 花园墙的一侧,采用舒展的平屋顶和纤 共设 557 套公寓,此外,还设有部分 3 个中央庭院展开,北部设有独立的花园,
中出现的无序蔓延的弊端,特意在区域 细的立柱,轻薄的构件与大面积玻璃幕 层- 4 层的联排住宅,面临海湾,一座 与远方的山景呼应。每座建筑保持南北
内设置了较大面积的非建造区,其中开 墙组合在一起,造型简洁轻盈,同时表 线性的公园从住宅区中穿过,环境幽美。 通风,黄色外墙的敦厚的体型表现出坚
辟绿地、广场和公园,建筑都采用底层 现出典雅的古典气质,与相邻的建筑相 国际体育村包含 2 座饭店、一座水族馆 固壮实的泥土气息,屋顶平台与周围的
架空的形式,与蜿蜒的步道、亲切的庭 处和谐(图 19)。□ 以及一座国家级的滑冰场,还设有一座 巷道、广场、集市共同构成丰富的交往
院组合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空间效果 长 150m 的室内滑雪坡道。滑冰场属于一 空间,以利于师生们实现广泛的相互交
(图 17)。□ 期工程,将在 2013 年的冰球赛季之前建 流(图 23)。□
成,并用作卡迪夫魔鬼冰球队(Cardiff
Devil)的新主场(图 21)
。□

19

23
17 21

14 世界建筑 2012/05
24 26

可持续的体育与学习中心 高层木构大楼 28
30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大学福 现代高层建筑几乎都采用钢筋混 意大利法拉利博物馆建成
特斯卡利(Footscary)校区最近建成 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外立面常常使用大 意大利的摩德纳(M o d e n a)市最 IDOM集团马德里新办公总部落成
一座新的体育与学习中心,由约翰・瓦 面积的玻璃幕墙。最近,迈克尔・格林 近利用法拉利汽车公司的旧厂房改建完 4月13日,IDOM集团启用了在马
德尔(John Wardle)事务所承担设计。 (Michael Green)事务所在加拿大温哥华 成一座法拉利汽车博物馆,由未来系统 德里的新总部。该建筑由IDOM集团
新建筑位于河滨地带,北侧面朝河流方 设计的一座高层建筑颠覆了人们的这个 (Future System)事务所主持设计。这 旗下的ACXT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
向设置操场,南侧设有一个大型庭院。 固定印象。这座 30 层的大厦主要使用木 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 3 300m2,耗资 设计的意图明确,希望该大厦能够代
外立面采用折叠式的玻璃幕墙包裹,内 材建造,主体结构以层压木板制作的梁 1 400 万欧元,黄色的拱形屋顶采用双 表公司的活力,成为一张真正的“名
部设有最先进的运动实验室和表演研究 柱组成,其中粘合了较小的木纤维以承 向弯曲的铝板建造,造型流畅,很像一 片”。建筑根据可持续的设计策略,
室,以控制系统来模拟氧气、高湿度和 受荷载。造型方整,立面上形成赋有韵 款 1960 年代出产的法拉利赛车。屋顶 设有独特的热力系统,能够为大厦提
极端气候环境。工程总造价为 6 000 万 律感的木网格效果,典雅大方。该方案 上还开设了 10 扇天窗,形象模拟汽车 供符合西班牙地中海气候的室内平衡
澳元,其中采用了一系列的可持续手段, 引起一定的争议,有人担心其日后的防 的进气口。旧厂房被改造成展厅,其中 温度,并配合自然通风空间构造,让
包括混合式的自然通风系统和可调节的 火问题和木材碳化问题,还有人批评其 陈列 21 辆法拉利出品的经典赛车,还 建筑完全符合了欧盟的绿色建筑能源
自然采光系统,已获得澳大利亚 5 级绿 在森林日渐减少的情况下,花费如此之 内墙上通过展板呈现摩德纳汽车制造业 指标。目前,有超过500名专业人士
星(Green Star)认证(图 24)。□ 多的木材建造高楼代价太大(图 26)
。□ 的历史(图 28)。□ 在该总部内工作(图30)。□

黑白色调的绿色办公楼 花生加工厂改建的滑板公园 田园中的公司总部 维也纳新医院


意大利名城米兰的旧工业区正在逐 法国加莱(Calais)的一片旧城区正 意大利的普拉迪克(Pratic)公司 奥雅纳(Arup)设计公司的爱尔兰
步更新改造,一些旧建筑得到翻新和扩 在推进一项城市更新计划,其中一项重 以设计和制造幕墙系统为主业,最近 分部最近与其他事务所合作,为奥地利
建,另有一些新建筑不断得以兴建。最 要工程是将一座废弃的花生加工厂改建 在意大利北部的乌迪内(U d i n e)省的 维也纳设计了一座克兰肯霍斯・诺德・维
近,年轻的巴来卡与拉(Barreca & La) 为赋有时尚气息的滑板公园,为当地的 法加尼亚(F a g a g n a)城郊工业区完成 恩(Krankenhaus Nord Wien)医院。这
事务所在这片区域设计建造了一座 B5 年轻人创造一个新的聚会交流场所。项 了新总部和附属工厂的建设。工程由 座新医院有望跻身于欧洲规模最大的医
办公楼。这座 5 层办公楼的建筑面积为 目由邦格(Bang)事务所主持设计,为 盖查建筑师事务所(Gezagrie zucchi 院行列,也标志着该事务所在医疗建筑
2 340m2,业主是 R C S 传媒集团,内部 了节约成本并减少碳排放,尽可能地保 Architetti)主持设计。整个项目除了办 设计领域的新成就。医院位于多瑙河东
设有编辑室、摄影工作室和多媒体区等 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重新安装橘黄色 公楼和厂房之外,还包含服务区、花园、 岸,总建筑面积达到 24 万 m2,总造价
空间。建筑外立面使用了不透明的黑色 的金属网幕墙,把阳光和空气引入室内, 卸载码头和停车场等设施,周围是一片 预计超过 5 亿欧元,住院部设有 800 个
板材与玻璃窗融合在一起,形成交织的 带来明亮通畅的空间效果。内部的天花 田园风光。建筑本身造型简洁,内部空 床位,每年可接待 4 万住院病人、25 万
黑白矩阵效果,具有理性的气质。工程 板上安装了隔音板,地面上则用芬兰桦 间功能划分十分清晰,立面上使用黑色 门诊病人,并进行 1.6 万次手术。除了
中采用了多项可持续技术,例如,面向 木胶合板制作了滑板道(图 27)。□ 大理石、灰色水泥与玻璃幕墙,具有静 医疗设施之外,医院中还将设置中庭、
内庭院的墙面和遮阳板都可以根据需要 谧的气质,在阳光下形成不断变化的光 屋顶花园和大草坪,为患者打造花园式
灵活转动,调节自然光的摄入量,同时 影效果(图 29)。□ 的康复环境(图 31)。□
也带来丰富的立面变化(图 25)。□

29
27 31

25

简讯 /WA BRIEFS 15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 2012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 The Chinese architect WANG Shu has been
是中国本土的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 awarded the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尔奖的建筑奖项。正如评审辞中指出的 :
“中国建筑师 WANG Shu is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to win the
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 prize which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Nobel Prize
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 of architecture. In announcing the jury's choice,
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Pritzker elaborated, "The fact that an architect from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 China has been selected by the jury, represents a
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significant step in acknowledging the role that China
王澍的获奖,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 will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ideals.
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In addition,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China's success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基础设施得以空 at urbanization will be important to China and to
前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历从“无” the world. This urbanization, like urbanization 建筑师 / 教授 :王澍(摄影 :祝辰洲)
Architect/ Professor: WANG Shu
到“有”的迅猛发展后,我们开始意识到这种快速发 around the world, needs to be in harmony with
展的背后所隐藏着的巨大危机。我们好像只有一根筋, local needs and culture. China's unprecedented
越来越紧密地被单一的全球化文明所链接,信奉的是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ill
一种抽象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技术进步的理念, want to be in harmony with both its long and unique
而失落了对灵魂深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的追求,和 traditions of the past and with its future needs for
对生存环境真实的历史感的呵护和爱心。在快速城市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election of WANG
化的进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持续发展,崇 Shu is an acknowledgment of the role that China change during constructing our harmony society.
尚大规模的改造,盲目崇洋媚外、去旧迎新,甚至改 will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ideals. WANG Shu set us an example with his architectural
天换地,在保有世界领先的建设量和速度的同时,摧 Thanks to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practice, especially his exploration of inheritance
残着自然和历史的生命。我们讲传承,却是怯懦地在 up, Chinese economic booms, infrastructure has and attention to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形式上对历史样式的模仿 ;我们在创新,却是一些不 been improved unprecedentedly, and urban and WANG Shu has given a lecture "Contemplation"
着边际的形式语汇的堆砌和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夸张表 rural appearances have changed enormously. We in Tsinghua University. It is his concentration and
演。现在,生活环境的雷同,历史感的丧失,使我们 also begin to realize that there are huge crises persistence that guide him exploring a touching
在获得了物质舒适性的同时,开始寻找失落的灵魂。 hidden in this kind of rapid development. We modern architectural road which is based on its
现在的中国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建设,正在经历从数量 used to pursue simple globalized civilization and context and yet universal. In my opinion, it is also
到质量、从快速到稳健、从表面到内涵的转变。王澍 embrace a pure idea of technical advance led by his attitude of observing the world and thinking with
的建筑实践,尤其是他在传承与创新,在关注城市未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no attention to our heart that make him be outstanding and win the
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soul, our heart and the history of our environment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王澍在清华大学做过一个题为”凝视”的讲座。正 for survival.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we used Architecture is a pluralistic world, and WANG
是这种专注和执着的态度引领他长期以来在探索着能“打 to take no accou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u show us buildings which are timeless, rooted
动人心“的、基于本土文化又具有普适价值的当代建筑 when focusing on current benefits, advocate large- in its context, never behind the times and yet
之路。我想,也正是这种观察世界、用心思索的态度, scale reconstruction, worship and have blind faith universal. I believe that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使他的建筑与众不同,并收获了 2012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in foreign things, and keep leading construction excellent architects with their own styles being
建筑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王澍以他的方式,为 quantity and speed at the price of nature and active in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age and even
我们呈现了扎根本土、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我 history. We used to keep our tradition, but in a way the global stage. As long as we think a little more,
相信,我们也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建筑师,以各自不同的 of imitating historical styles formally and faint- consider more meticulously and calmly, work in a
风范,活跃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建筑舞台上。只要我们能想 heartedly, and we used to innovate, but with the down-to-earth and human-oriented way, respect
得多一点,琢磨得细一点,心平气和一点,脚踏实地一点, method of heaping together irrelative florid phrases the order of nature, focus on harmony, peacefully
以人为本,以天为大,以和为贵,在 and performing exaggerate acts of heroism. Now, express confidence in harmony between order and
秩序和关系的和谐中宁静地表达自信, identic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ost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Chinese architecture will be improved
中国建筑的整体品质一定会得到提升。 sense make us find our lost soul other than physical in its whole quality.
祝贺王澍荣获 2012 年普利兹 comfort. Now we are seeing a quantitative-to- We congratulate WANG Shu on having won the
克建筑奖!□ qualitative, rapid-to-robust, superficial-to-virtual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

16 世界建筑 2012/05
王澍简介
CURRICULUM VITAE OF WANGSHU

1963 1963 年,出生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Born in Urumuqi, Xinjiang, China


1985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BS Degree
1988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aster Degree
1997 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中国杭州 /Founded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HangZhou, China
2000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hD
2000 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中国杭州 /Professor,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03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中国杭州 /Director of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07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杭州 /Dean of Architecture School in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11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 /The Kenzo Tange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SD) for the Fall semester 2011

主要作品 /Major Projects


2011 瓦山: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接待中心(在建),中国杭州 /Tiles Hill: New Reception Center in Xiangshan Campus, Hangzhou, China (in construction)
2010 船坞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舟山渔港(设计阶段)/Contemporary Art Museum in Dock, Zhoushan, China (in design process)
2010 宁海“十里红妆”传统嫁妆博物馆,中国宁海(在建)/Ninghai "Shi Li Hong Zhuang" Traditional Dowry Museum, Ninghai, China (in construction)
2010 2010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中国上海 /2010 ShangHai Expo, Ningbo Tengtou Pavalion, Shanghai, China
2009 南宋御街博物馆,中国杭州 /Exhibition Hall of the Imperial Stre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ngzhou, China
2007 - 2009 中山路旧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中国杭州 /Old Town Conserv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ZhongShan Street, Hangzhou, China
2003 - 2008 宁波博物馆,中国宁波 /Ningbo History Museum, Ningbo, China
2004 - 2007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二期工程,中国杭州 /New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 (Second Phase)
2002 - 200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国杭州 /New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in Hangzhou, China (First Phase)
2001 - 2005 宁波美术馆,中国宁波 /Ningbo Art Museum, Ningbo, China
2006 瓦园——威尼斯双年展第 10 届国际建筑展首届中国国家馆 /Tiles garden, Chinese Pavilion of The 10th Venice Biennale of Art, Italy
2003 - 2006 五散房,中国宁波 /Five Scattered Houses, Ningbo, China
2003 - 2006 瓷屋,中国金华 /Ceremic House, Jinhua, China
2003 - 2005 东莞理工大学音乐与舞蹈系教学楼,中国广东东莞 /Teaching Building of Music and Dance Department, Dongguan, Guangdong, China
2003 - 三合宅,中国南京(在建)/Sanhe House, Nanjing, China (in construction)
2002 - 2007 钱江时代(垂直院宅),中国杭州 /Vertical Courtyard Atartment, Hangzhou, China
1999 - 200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苏州 /Wenzheng College Library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China
1999 - 2000 顶层画廊,中国上海(建成,已拆除)/The Gallery with View, Shanghai,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
1991 孤山艺术家沙龙,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Artist Sharon in GuShan hill,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
1991 丰乐桥地下通道,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Underground Passageway of Fengleqiao,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
1991 浙江美术学院国际画廊,中国杭州(建成,已拆除)/International Gallery of Zheji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Hangzhou, China (Completed and has been demolished)
1989 - 1990 海宁青少年中心,中国海宁 /Youth Center of Haining, Haining, China

主要获奖 /Major Awards


2012 普利兹克奖 /2012 Pritzker Prize
2011 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The French Gold Medal of the Academy of Architecture in 2011
2010 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Schelling Architecture Prize 2010, Germany
2010 作品“穹窿的塌朽”获第12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特别荣誉奖/The special mention to "Decay of a Dome", the Official Awards of 12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Venice Biennale 2010. Italy
2008 德国法兰克福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Nominated Inernational Highrise Award 2008, Frankfurt, Germany
2008 瑞士建筑奖提名 /Nominated BSI 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
2007 法国建筑师学会、
法国建筑遗产城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奖/First Global Award For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2007, 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France
2006 瑞士HOLCIM基金会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亚太区奖/Asia Pacific, Holcim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Switzerland Holcim Awards Acknowledgement
2004 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 /1st Architecture Art Award, China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7


祝贺王澍获普利兹克奖
CONGRATULATIONS ON WANGSHU'S PRITZKER PRIZE

崔愷/CUI Kai

龙年的确是中国的吉祥年,腾飞年 ! 生在北大掌门,开展一系列的国际学术活动,对年 还有从方孔墙中看到的细碎的竹影,还有从木门扇的


年初就传来德高望众、90 岁高龄的两院院士吴良 轻建筑师影响颇大,其“非常建筑”的系列作品也 缝里挤进来的一道道金色的光带,还有从楼上俯瞰下
镛先生荣获国家科学大奖的好消息,不久又得知王澍 多以理性和现代性去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内涵, 来那一大片乌黑的瓦垅与树林、麦草、河湾形成的乡
喜获普利兹克大奖。前者说明,吴先生 30 年前提出并 总是让人耳目一新。而王澍之路又会向何处去呢? 野的景色。记得在美术馆里有王澍设计象山校区的展
毕生探索的人居环境科学不仅得到科学技术界的高度 王澍在宁波的实践开始了。先是在江边码头上建 览,那一张张图纸,一摞摞洽商记录着作品诞生的过
评价,而且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 后 了个美术馆,高大方直的盒子外装着一扇扇窄高的木 程。特别是那张大条幅,上面是他徒手勾画的轴测草图,
者说明,王澍先生多年来植根江南沃土,潜心研究地 门,从一个灰砖砌的平台上跨过粗犷的钢桥走进黑暗 校园建筑像一条盘龙环绕着郁郁葱葱的山体,建筑形
域文化,以实验和创新的精神做出的原创性作品得到 的大厅,与外面繁荣的城市景象相隔绝,显示出孤傲 体扭转反侧,墙体上布满奇形怪状的孔洞,二期的创
了国际建筑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 两件大喜事实在可 的气质,和马清运的天一广场和规划馆那种迎接城市 作更另类,大家感叹道 :王澍玩开啦 ! 参观之后的座
喜可贺! 新生活的积极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后,又看到王 谈会上,家琨又开始拷问王澍 :你为什么要刻意用那
对我来说,最早知道王澍这个名字还是他从东 澍在鄞州区政府前面的公园里做了一群小房子,松散 么多旧砖瓦?是不是想用它来表现中国性?……其实
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答辩时那句著名的断言, 的布局,怪异的造型,灰黑的色彩像放在园林里的几 回想起来,看似怪异拙朴的象山校区骨子里却渗透出
惊愕之后想像他一定是个狂放自大之人,肯定要闹 块大石块,没看出与传统园林有什么联系。但走近细看, 江南文人园林的些许韵味,这也许就是王澍对中国传
出些事情来。但后来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震动,只偶 发现他用了大量的旧砖瓦混合砌筑,与粗糙的混凝土 统造园文化的新解吧?那之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去
尔知道他去浙江美术学院教书,后来又到同济大学 梁柱搭配起来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后来,有一次我和 象山,只是从杂志上看到二期落成的照片,也听到不
去读博士了。真正认识王澍应该在 2001 年,那时, 王澍一起在鄞州评标,早上去看现场,在还没拆迁的 少有关使用功能的抱怨,但我还是对王澍先生在本土
王明贤主编了一套建筑界丛书,邀请了张永和、王澍、 小村子里,王澍指给我看破旧的老墙上露出一片片有 文化创新上的定力和执着追求由衷地钦佩和赞赏!应
刘家琨、汤桦和我 5 人各自出一本小册子。策划会 趣的槽砖,据说那中间是用来穿上竹筋加固墙体的。 该说他是中国新一代文人建筑师的代表。
选在成都城外汤桦设计的贝森公司总部,后来又去 他说这几年老村子拆得太多太快了,很可惜!他唯一 5 月底,普利兹克颁奖典礼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了家琨设计的何多苓工作室参观。印象里王澍有点 能做的就是找个施工队专门去收集这些被拆下来的老 举行,几个月前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把国家科学大奖
艺术范儿,一头长发在脑后扎了条马尾巴。长相像 砖旧瓦,已经存了几百万件了,这让我明白了那些小 亲手颁给德高望众的吴良镛先生。实际上,普奖往届
北方人,胖胖的身材,随意的举止,爱抽烟。比较 房子旧砖的来由。后来,在宁波博物馆工程中,他也 得主也大多是对国际建筑界有广泛影响力的大腕巨匠,
特别的是那眼神有点儿犀利,和那满不在乎的表情 大量使用了不同颜色的旧砖,与疏密不等的混凝土窗 而这次评委会在群星灿烂的众多候选人中把奖颁发给
形成对比,表现出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另外,我发 楣穿插在一起,不仅视觉效果很奇妙,还让我联想到 自喻为业余建筑师的王澍,这对处于急速城市化进程
现他对工程施工很有兴趣,也似乎很在行,与我们 那些消失的村落民宅,心中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似 中的中国建筑界可能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大还是小?
这些多关注建筑空间和形式构成的建筑师有些不同。 乎能听到那新生的建筑在幽幽地说着悲伤的故事,有 快还是慢?拆还是保?老还是新?传承还是发展?
他 和 家 琨 聊 工 程, 有 点 儿 刨 根 问 底 儿 的 较 真 儿 劲。 一种特别的意味。 ……评委会认为,王澍的作品超越了这一系列二元对
那时,他设计的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已经落成,杂 王澍的大作还是杭州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 立的思维方式,将会对中国以及世界建筑发展具有重
志上也介绍过他的自宅八灯和上海先施楼上的顶层 刚完工时,他请了不少同行去参观。那是一次难忘的 要的启示作用。我期望当我国国家领导人把这个国际
画廊,总的感觉很另类,很现代,介乎于建筑和装 游历,美术学院许江院长亲自导游,激情讲解 :从这 大奖颁给尚显年轻的建筑师王澍时,应该让我们这些
置艺术之间,和我们设计院的路子不一样,有点儿 里走 10 步(8 步早啦,多一步也不行!)猛然转身告 忙碌的建筑师们,让我们那些主宰建筑命运的领导和
“玩”的感觉。但是,后来和他聊起来却发现,他对 诉我看到了什么?!大门洞框住翠绿的山景——就是 业主们,让我们的社会媒体和大众们都能静下片刻,
中国传统园林和文人字画却颇有兴趣,研究似乎也 一幅天成的中国画!众人纷纷迈步转身举起相机,然 认真思考建筑对我们的人居环境、对我们的文化发展
挺深。之后碰到在北大教书的董豫赣,说起他常去 后相视大笑!其实令人振奋的岂止一个门洞,路径在 所应该具有的重要意义。
王澍那儿聊园林,还帮忙炒更画图,好像准备和永 扭转错动的建筑间穿梭,总有不经意的景致显现。还 谨以这篇短文再次向王澍先生荣获普利兹克大奖
和 P K 一下,走走不同的路。的确,那几年张永和先 有从室内透过大披檐看到被裁剪成水平扁长的风景, 表示衷心祝贺 ! □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12-03-01

18 世界建筑 2012/05
普利兹克奖与王澍
PRITZKER PRIZE AND WANGSHU

张永和/Yung Ho Chang

我从去年开始担任普利兹克奖(下面简称普奖)的评委,参加了本年度的评选工作,
知道今年该奖定于在北京颁奖和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奖是一个巧合。普奖,即国际的肯定,
一方面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优秀的建筑师,但另一方面,这个巧合带来了对普奖政治化
的猜测,背后则是对中国建筑师水平的怀疑。这两种反应似乎都是中国目前依然缺乏
文化自信的表现。
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以为王澍获普奖更使我们重新审视如下的问题 :
传统与现代
王澍工作的焦点之一是将中国民居,特别是江南民居,进行现代的转化。一定程
度上,他传承了他的母校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也是我的母校)几位建筑师,如
钟训正、孙钟阳、王文卿等的设计方向。在几位老师工作的基础上,王澍走得更远,
并形成了自己的形式语言体系。但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做的工作还很多,答案也会是
多种多样的。
土与洋
王澍的工作态度里面可以看到传统文人文化对他的深远影响,例如,他对业余的
偏爱,反映出传统文人对职业化,即匠气的顾虑。王澍使我们看到传统在当代文化中
的活力,现代不等同于西化。同时,王澍将中西知识统一调度,体现出一种深思熟虑。
在中国,如何继承自己的传统,又如何吸收外来的文化,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特定的
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但其过程总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市场与理想
王澍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创作理想和获得市场成功之间需要选择。今天在中国,
像王澍一样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是不容易做到的。反之,认真
地将市场化的产品做好,又具有社会意义。但摇摆只能是机会主义的,执着是必须的。
粗与细
王澍非常了解和理解今天中国的建造工艺,因此,不去简单地追求精细。他策略
性地运用旧材料,更多构成一种文化立场和姿态,而不仅仅是出于对环境的考虑。做
到这一点,需要大量的技巧和经验;恰恰说明王澍不业余,有匠心。如何把握建造工艺,
是所有建筑师需要认真对待的。
体制的内与外
王澍获普奖再一次把中国特有的体制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王澍在中国美术学
院任教,他的实践无疑属于体制外。但我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体制。今天,体制和
市场以及教育体系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底是体制,是市场,还是教育,对中国建
筑设计质量以及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影响更大?这些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
极的?体制能否突破?
以上也可以说是我参与普奖评选工作中对当代中国建筑现状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总而言之,我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抱悲观态度的同时,对中国出现更多的出色的建筑单
体又持有乐观态度。□

作者单位:非常建筑,MIT/同济大学
收稿日期:2012-04-05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9


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
WE ARE IN NEED OF REENTERING A NATURAL PHILOSOPHY

王澍/WANG Shu

把中国建筑的文化传统想像成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 速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在我的视野中,
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看来,它们之间 未来的建筑学将以新的方式重新使城市、建筑、自然
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可能是决定性的。 和诗歌、艺术形成一种不可分隔、难以分类并密集混
尽管用“西方”、“中国”这样的概念进行比较有把问题 合的综合状态,所有那些以全球商业化价值为归依的
简单化的危险,但在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上,确实有一些 过大的城市和过大的建筑终将瓦解。
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 我相信,一种将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
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 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关系的建筑活动必将给建
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 筑学带来一种触及其根源的变化。可持续与经济相结
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 合的考虑将为建筑学从传统景观意识到现代感觉的变
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某种非常接 化注入新的观念和方法。在我已经完成的杭州中国美
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我称之为“自 术学院象山校园,800 亩土地,16 万 m2,30 栋建筑,
然之道”。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 就以非常实验性的方式体现了我的观念 :就地取材,
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 旧料回收,循环建造。建筑就是景观,景观不仅体现
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 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
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 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
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而在我特别喜爱的中国园 然之道”的理解,保留了原有的农村地貌、耕地和鱼塘,
林的建造中,这种思想发展到一种和自然之物心灵唱和 微调自然地理特征。事实上,对中国大城市日益单调
的更复杂、更精致的哲学状态。园林不仅是对自然的模 和混乱的现状,很难不抱有绝望的情绪,它们都在以
仿,更是人们以建筑的方式,通过对自然法则的学习, 以全球商业化价值为归依迅速地同质化,而象山校园,
经过内心智性和诗意的转化,主动与自然积极对话的半 不仅是一座大学校园,也不仅是以一种回应中国传统
人工半自然之物,在中国的园林里,城市、建筑、自然 “书院”的教育建筑尝试,它是包含着一种新的城市模
和诗歌、绘画形成了一种不可分隔、难以分类并密集混 式的实验企图的,从建筑类型、群体密度、建筑尺度、
合的综合状态。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和建筑 材料回收、建造方式和体系到田园混合的位置格局与
总以简明的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 美学意趣,它是关于一种以地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
味着危险。
费恩(Sverre Fehn)
在接受一次访谈时也谈到: 基的生态的存在方式进行整体呈现的努力,是我用从
挪威人喜爱自然的方式是直接而简单的,在挪威的文化 乡村调查中体会到的“自然之道”去反向影响城市的
中,不存在面对自然的一种哲学(Made in Norway )。 努力,也暗含着我一直以来的主张 :今天的中国城市
我认为,今天这个世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 发展需要重新向乡村学习。
需要在世界观上进行批判和反省,否则,如果仅以现 本质上,现代建筑都是工程师式的建筑,从一种
实为依据,我们对未来建筑学的发展只能抱悲观的看 幻想出发,设定想要的材料,设定一种工作方式,即
法。我相信,建筑学需要回复到一种自然演变的状态, 使这种材料远在千里之外也在所不惜。或者为了降低
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革命和突变了。无论中国还是西 能耗,进行更复杂的材料与工艺制造。我更喜爱工匠
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超越 的态度,尽管并不排斥材料研究与工艺试验,但工匠
意识形态,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性 总是首先看看有什么现存物可以利用,什么建造方式
的存在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不仅学习 对自然破坏最少。好的建筑应该建造简单,易于维护,
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建立在以地 并应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技术、造价、建造体系和
方文化差异性认同为根基的生态的生活方式,这种生 建造速度采用合适的技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出发
活的价值在中国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而中国的快 点,现代建筑师总是认为,建筑创作的好坏取决于方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收稿日期:2012-04-12

20 世界建筑 2012/05
案的哲学思考,很少去想的是,工作方式和职业体系 草木自然结合,产生一种和谐沉静的气氛。与之相应, 砌筑时的即兴发挥,使它更加鲜活。“竹条模板混凝土”
有着更基本的哲学决定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高速 我理想中的建筑总是包含大量建筑内的外部腔体,建 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和江南地域存在感的物性关
建造的特殊时代,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数量,意味着建 筑内是有“气”存在的。 系,“竹”的弹性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
筑师的工作几乎是粗暴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这 宁波博物馆采用了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 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就要求建筑师必须对自身的职业有独立的批判态度, 就现代博物馆功能需要而言,这是最高效的组织形式, 可以想像,就像中国园林的建造,宁波博物馆特
建筑师要有清楚的世界观和德行。 同时,这使平面落地面积最小,使施工建造法对自然 殊的材料做法使它已经变成了有生命的环境,需要滋
2003 年,我们在鄞州中心区明州公园里设计了“五 的破坏最小。景观设计以这一地区低矮丘陵地貌为特 养,于是我们可以把建筑当作植物对待。它刚建成的
散房”,用 400m2 的一座画廊建筑第一次把旧料回收、 征,以重返自然为意趣,避免过度设计。在宁波这个 时候肯定不是它状态最好的时刻,10 年后,当“瓦爿墙”
循环建造的做法实现,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来自宁波民 号称“小曼哈顿”的 C B D 新区,在围绕四周的高层办 布满青苔,甚至长出几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时间
间。同样重要的是,业余建筑工作室的基本工作方式, 公大楼之中,这个建筑就表达了面对这个世界的决然 和历史。
从田野调查入手,和一组地方工匠长期配合,由小型 不同的态度。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
建造实验开始,逐渐形成大型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工法, 近年来,我提出“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 我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事实上,面对中国建筑
被清晰地建立起来。 的主张,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就是这种主张的探索和具 传统全面崩溃的现实,我更关注的是,中国正在失去
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实验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在 体实践。意味着从当代现实与观念出发,首先取决于 自己关于生活价值的自主判断。所以,我工作的范围,
一味追求巨型新建筑建造的浪潮中,让人们重新体会 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 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关注的是那个曾经充满了
到小建筑和旧的现存物的价值,人们重新开始热爱能 思对象的景观诗学为背景,重新审视熟悉的建筑学体 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至于借鉴西方建筑,
产生地方价值认同的事物。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基本 系。对“自然之道”的认识与体验,将重新成为设计 那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中国所有的建筑建造体系已经
工作方式,小建筑实验是为了更大规模的推广。这种 与建造活动的出发点。博物馆从设计语言上看,重点 完全是西方方式,所面对的以城市化为核心的大量问
设计观念已经不是西方现代建筑的那种以个人美学追 表达了“介于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的观念,平面是简 题已经不是中国建筑传统可以自然消化的,例如,巨
求为最高标准的作品观,而是另一种建筑观念。 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 构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建造,复杂的城市交通体系与基
回收旧料,“循环建造”,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 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 础设施的建造,作为主流的钢筋混凝土现浇建造体系。
正在被遗忘的中国建筑一直以来的伟大传统。如果说 整体呈微微向南滑动的态势,场地北部为一片水域, 不过,我的视野更加广阔与自由,例如,我会越过西
“五散房”是遵循上述原则的小型实验,在 3 万 m2 的 建筑因而具有刚从水中上岸的意向。而在建筑内部, 方现代建筑的抽象概念,与它实际存在的多样性和差
宁波历史博物馆上,回收这一地区正在拆除的旧建筑 两层以上为一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 异性的建筑现实去对话。对中国自身的建筑传统,我
上的废料,进行大规模的循环建造实验,就是对这种 分裂出的 5 个单体,和而不同,围绕这个平台,又成 也保持同样的态度。这样一种不同的建筑学,需要从
价值观的彻底贯彻。而这些旧建筑材料如果不回收, 传统城镇的格局与尺度。传统中国关于“山”、“水” 最基本的问题重新入手,建筑师在今天都喜欢把“自
并被创造性地再运用,就不能体现它特殊的价值和尊 与建筑关系的美学被有深度地重新转化了。我曾经说 然”挂在嘴上,但多是抽象地谈,形式的谈,象征的
严。这类工作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几年前都是 这栋建筑的意思出自宋代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谈,却几乎没有可以重新进入真实的自然事物的方式。
不可想像的。实际上,宁波历史博物馆上使用的“瓦 但我更在意的是,不只是这么说,而是如何让人直接 就最基础的建造问题来说,当然,我们不得不想办法
爿墙”技术,已经是对传统建造用现代技术改造的结 在现场体会到。 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
果,宁波传统建筑上从来没有高达 24m 的“瓦爿墙”, 如果说,这种深度的诗意表达多少还是抽象的, 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
新的做法经过反复实验,发展出一种间隔 3m 的明暗 博物馆在外墙材料上的探索就使抽象的诗意有了具体 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
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的安全。内衬钢筋混凝 的物性和质感。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 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这不仅是中国建筑遇到的难
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达到特殊 土”混合构成,使用“瓦爿墙”,除了它能体现宁波地 题,也是全世界正在向现代性转型的地方都困惑的难
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 域的传统建造体系,质感和色彩能完全融入自然,它 题。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是地方文
使用大量回收材料,除了节约资源,在新建造体 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 化差异性的根基。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
系下接续了“循环建造”的传统,也是因为这类砖、瓦、 载着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使得博物馆一建 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
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会呼吸的,是“活的”,容易和 成,就凝聚了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时间,而工匠在 有未来。□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21


营造琐记
ABOUT CONSTRUCTION

王澍/WANG Shu

“营造”而不“建筑” 这些平常中又透着不平常的房子诱惑我的,并不是我 我住在杭州


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 对现场调研的怀恋,而是某种更为模糊的东西。当这 “营造”于我成为生活方式,那么,我选择住在杭
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有两种建筑师,第一种 些房子成为沉思对象的时候,谁建造已经无关紧要。 州就是对的。因为杭州平淡。我只需要在不声不响中
在做建筑时,只想做重要的事情 ;第二种建筑师,在 它们就如同一群有血肉的物,充满细碎嘈杂的对话和 去接受那里发生的事情。这样也很惬意,没有谁逼你
做事之前并不在意这个建筑是否重要,只是看这件事 同形差异,不知其原因所在的手做痕迹,有血族关系 按某种社会的方式惬意,你可以自己选择。在我看来,
情是否有趣。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 的用材方式。总之,我看到的不是“文化”,也不是 “营造”适于发生在这样的状态中。
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我甚至一直回避“建筑”这个 “地方性”,我看到的是一群让我亲近的“物”。在这 建造一个“无定所”的世界
词,因为它前提在先地把“造房子”这件事搞得太重 群“物的躯体”中,我看见了总是想更多地去表达“自 我在各种场合曾反复宣告 :每一次,我都不只是
要了 :多种综合的理解,需要“创造力”,更多地表达 我”主体的裂隙和消退。而这种“物的躯体”吸引我 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我从
建筑师的“自我”,与时代同步,继承传统与历史,等 的并不是形态方面的,而是“组构性”,或者说,是 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问题是,真正
等。这些重要的因素制造的一个危险是 :众多建筑师 匿名状态的。这种物的关系的最佳状态就在于不考虑 能做出某种“世界感”的建筑师向来是稀少的。“世界”
甚至丧失了在生活中基本的感官经验。我也厌烦“设计” 形象。 这个词拓展了“建筑”活动的范围,它是“营造”的
这个词。在今天,“设计”大概等同于“空想”。它是 当然,只是这样去看仍然是靠不住的,就像某些 对象,是关于每一块场地的组构。它特别针对的是那
反映性的、策略性的和文学性的,因为它必须是有意 急于使用理论的先锋建筑师所做的那样,把这种“组 种对世界的理解态度,即世界是建立在人与周围环境
义的,并为了有意义不断为建筑添加意义的灰尘。而 构性”当作形容词来用。一直以来,我都禁止我的学 分离、城市与建筑和自然分离的基础上的。如果举一
我,只想在“营造”而已。“营造”是一种身心一致的 生在文章里随便使用形容词。没有“形容词”意味着 张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为例,在那种山水世界中,房屋
谋划与建造活动,不只是指造房子、造城,或者造园。 不用漂亮的形式把某物指出,对照片上的房屋来说, 总是隐在一隅,甚至寥寥数笔,并不占据主体的位置。
也指砌筑水利沟渠、烧制陶瓷、编制竹篾、打制家具、 它们的关系就陷于某种不明朗的状态中。当象山校园 那么,在这张图上,并不只是房屋与其邻近的周边是
筑桥梁,甚至打造一些聊慰闲情的小物件。在我看来, 建成后,有建筑师朋友善意地指出我的总平面做得不 属于建筑学的,而是那整张画所框入的范围都属于这
这种活动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它甚至就是生活的 好,结构不清楚。也许,最初的时候,这种结构关系 个“营造”活动。在这里,边界的两边,围合的内外
同义词。“建筑”这种重要活动在今天只发生在“除了 的不明朗状况容易让人迷失,甚至疲惫难忍,但逐渐地, 是最直接的玩味对象。
实际生活当中”,而实际生活总是平静无声的。我至今 它将显示出某种市井生活中才会有的琐碎谈话的状态, 不过,如果把“自然”搬出就能解决问题,例如
记得 2002 年和张永和兄的一次偶谈。他郑重地告诉我: 那种接近生活本意的真的辩证形式。 那类把“自然本性”看作真实生活的源泉的泛泛而谈,
什么时候我们能把房子做得和那些自发营造的平常房 就营造而言,这群房屋让我兴奋的地方在于某种 是我所厌恶的。山水画的本意更像是对“被固定、被
屋一样,但又有些许不平常。我说我有同感,但我心 “自动”营造的可能性。如果把“自我”的主体作为必 指定在一个(知识阶层的)场所、一个社会等级(或
中说,那种不平常应是从内心,从建筑的里面生发出来, 须排除的限制,这群房屋的营造历程一旦起动,就把 者说社会阶级)的住所”的逃离,但这种逃离显然不
并且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自我”特征。我总是把 我的身心带向远离我个人想像的别处,带向某种超出 是夺门而去,怒不可遏或是盛气凌人的那种,而是在
这段对话记成是我和他一起在海宁徐志摩旧宅中说的, “自我”的语言,没有记忆的语言,无凭借物的语言。 平淡之中,另一种想像物开始了 :那就是营造的想像。
仔细想想,应是我记错了,永和没有去过那里。 于是,“营造”的想像物开始了。就如我在像山校 还是罗兰・巴特,他提出一种“无定所”学说(即关
生活是琐碎的 园二期中用的“瓦爿”砖砌,当我把它和原先房屋的 于住处飘忽不定的学说)来应对人生这种被固定,被
罗兰・巴特是一位比人们想像得还要伟大些的人, 形象关联彻底切断,工匠们就既不能阻碍,也不能保 指定的处境。我特别认同他的说法 :
“只有一种内心自
他有一句话我一直可以背诵 :
“生活是琐碎的,永远 证它的意图。于是,真正有意思的事发生了,即使事 知的学说可以对付这种情况。”[1]
2
是琐碎的,但它居然把我的全部语言都吸附进去了。” 先让工匠们砌了 20 多片 4m 的样墙,也不能让工匠 类比与类型
在我工作室里有一组打在板上的照片,我的一位研究 们得到大片施工中这些语词如何联结的方法。它彻底 当营造的想像展开,另一种世界出现了。例如,
生拍自宁波慈城,并按我的意思,按街道立面连续排 脱离了以外在形象来表现的符号系统。整个施工就只 身边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但常被忽略的,甚至
版。这个地方我带研究生去过很多次,但这组照片让 能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不中断地前进,像一场愉快的 被我们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事实上,人的社会活动
我对“现场性”这个词产生置疑。一谈生活,人们就 历险,因为无法保证各工班能砌成一样的,尤其是施 之外的自然也经常处于无意义的状态。只有人们拿“自
喜欢搬出“现场性”这个词,但这些照片使我惊愕的, 工面都蒙在脚手架安全网的后面(这太幸运了)。 然”来“类比”说事时,它才出现,并经常立即获得

22 世界建筑 2012/05
一种平庸的尊敬,这也是为什么我对明、清文人画从 生活经验,但无外在形象,它什么都决定了,但又没决 家似乎是以与己无关的客观方式画出的。你看不到西
不领情。在更早的画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把山水作 定什么,洪谷子的一群“山”的构件都是只有形状而没 方绘画中直视画外观者的目光。再拿一张宋代佚名画
为一种纯物观看,并无什么“自我”表现欲望的纯粹 有决定具体形式的,关键在于身心投入其中的活用,不 家的“松堂访友图”来说,左侧一棵虬松后,隐着一
的“物观”。如果不能回到这种纯粹的“物观”,是谈 是简单类比的复制,也不是怎样都行的所谓“变形”, 所面右的房子,那棵松树与人相比,高大得有些怪异,
不上“营造”二字的。 而是一种看似简单的结构上的相宜性,以及同形性的互 应该也是“无定所”的场所性的意指,而坐在几乎同
这种物观只描述,不分析,不急于使用什么理论。 反比例,矛盾的并置,让人不安的斜视,颠倒的叠印, 样房子的同样位置的主人的目光,不看走上台阶的访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宋人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 层次的打乱,这种活动肯定不会是意义重大的、傲慢 客,而是向右平视,目光直出画界之外。
借洪谷子之口对“山”的描述:
“尖者曰峰,平者曰陵, 的,而是看似平淡的、喜悦的。《园冶》中用“小中见 亲手去做
园者曰峦,相连者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岩。岩下 大,大中见小”来描述它。它述说着营造言语的快乐时 如果说“空间”是要搁置“自我”才能进去的一种
有穴曰岩穴也。山大而高曰嵩,山小而孤曰岑。锐山 刻。我的朋友林海种近日从太行写生归来,谈出类似的 结构,“营造”就是要亲手去做才行。做要跟有修为的
曰峤,高峻而织者峤也。卑而小尖者扈也。山小而孤 感受 :以往人们画太行的方式都是错的,实际上,爬太 人去做,做之前,不必问太多问题。把每件事情从头到
众山归从者,名曰罗围也。言袭陟者山三重也。两山 行时,眼前所见都是山的琐碎细节,用概括的方法去画, 尾做完了就有体会,这种活动,是急切不得的。当然,
相重者,谓之再成映也。一山为岯,小山曰岌,大山 这些体会就都不见了,成了一种俗套。 “营造”也是关于如何适宜地建造的道理,有法式可循的,
曰峘。岌谓高而过也。言属山者,相连属也。言泽山 哲学与修为 基本上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过程。明白这些,即使面
者连而络绎也。俗曰络绎者,群山连续而过也。言独 两日前,与十几个朋友在黄龙洞一朋友的山庄聚 对今天快速的设计与建造,也可能做到“快中有慢”。
者孤而只一山是也。山冈者其山长而有脊也。翠微者 会,见到也在美院教书的王林。他站在竹亭下,如此 活的
近山傍坡也。言山顶冢者山颠也。岩者有洞穴是也。 平淡,以至有的朋友走来,半晌没看见他。我知道他, 2006 年夏,业余建筑工作室的 5 个同事、与我们
有水曰洞,无水曰府。言山堂者,山形如堂室也。言 国学讲得好,尤其《论语》讲得精彩,尽管没有大学文凭, 多年共事的 3 个工匠和我一行九人去威尼斯建造“瓦园”。
障者山形如帷帐也。小山别大山别者,鲜不相连也。 还是被学院录用教职。座间谈起儒学,他淡淡的几句 决定做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做。800m2 的真实建构,
言绝径者,连山断绝也。言崖者,左右有崖夹山是也。 话让我心生敬意。他说 :
“儒学一向是用来修为的,但 还要上人,经费拮据,只能在现场工作 15 天。我就跟
言礙者,多小石也。多大石者礐。平石者磬石也。多 今天能以修为方式体会儒学的人太少。只剩下大学里 大家说,要按《营造法式》的道理去做。去之前,我们
草木者谓之岵,无草木者谓之垓。石载土谓之崔嵬, 的一些教授,把儒学当作哲学理论来讲,道理好像都懂, 先在杭州象山校园做了 1/6 试建,摸清技术细节和难点,
石上有土也 ;土载石谓之谓之砠,土上有石也。言阜 但他们都不会修。”这话意正而简,实际上,中国从来 但在威尼斯处女花园的现场,仍然面对着旁人看来不可
者土山也。小堆曰阜。平原曰坡,坡高曰陇,冈岭相 就没有“哲学”这种东西。就如“营造”肯定是和那 能完成的任务。“瓦园”最终只用 13 天建成(见本期第
连,掩映林泉,渐分远近也。言谷者通人曰谷,不通 些体系化的理论不同的东西,只能琐谈,甚至不能“琐 88 页),我们因此赢得在场的各国建筑师的敬意。记得
人曰壑。穷渎者无所通而与水注者川也。两山夹水曰涧, 论”。“论语”这个“论”字,也不可拿来轻易乱用的。 双年展技术总负责雷纳托来检查,他在“瓦园”的竹桥
陵夹水曰溪。溪者蹊也,有水也。宜画盘曲掩映断续, 它让你进去 上走了几个来回,诚挚地告诉我 :真是好活。但有意思
伏而后见也 [2]。”洪谷子用纯粹的描述法写出了一种山 造房子确实是一种“空间”营造活动,但有意思 的是,他的眼中没有看到什么“中国传统”,而是感谢
体类型学,一个结构性非常强的对象。他不是只说出 的是,造了半天,“空间”未必出来,而且越是想表现 我们为威尼斯量身定做了一件作品,他觉得那大片瓦面
“山”这个概念就够了,而是用有最小差别的分类去命 “自我”,真正的“空间”就越造不出来。“空”这个字 如同一面镜子,如同威尼斯的海水,映照着建筑、天空
名,当我们能叫出一种事物的名字,首先,在于我们 很需要玩味,它肯定不只是物理体积。我常拿南宋刘 和树木。他肯定不知道,我决定做“瓦园”时曾到道五
已经认识了它,当我们能用一个部件替换掉另一个的 松年画的“临安四景”中的一张来谈空间问题,在那 代董源的“水意”。“瓦园”最后如我所料,如同匍匐在
方式叫出事物的名字,就像语词的聚合关系那样,我 幅图中,左侧一大块岩石后,隐着一所面湖的房子。 那里的活的躯体,这才是“营造”的本意。□
们就已经建造起一个世界。用同样的方法去描述房屋, 有趣的是,杭州西湖边并无如此硕大巨岩,这应是一
就会产生宋代《营造法式》这样的书。这就是我为什 种“无定所”的暗示。那所房子里,居中有一张凳子, 参考文献 :
么说应该把《营造法式》当作理论读物来读,读出它 如果设想坐在那里,那么立刻就有了一种在画中的视 [1] 罗兰・巴特 . 罗兰・巴特自述 [ 法 ] 怀宇译 . 百花
的“物观”和“组构性”来。 线。向右越过房前的月台,一道便桥,穿过水中的亭 文艺出版社
“类型”是我喜欢的一个词,它凝聚着人们身体的 子,一直平视到右边画界之外,很远。而整张图,画 [2] 俞剑华编著 .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 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23


王澍访谈——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INTERVIEW WITH WANGSHU: RENEW THE IMAGED TRADI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史建,冯恪如/SHI Jian, FENG Keru

时间 :2006 年 8 月 4 日 那本小册子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尽管很短。我自己统 生作业中比较出名,先月宾馆。我记得当时有一个英


地点 :北京东四十条,一石文化 计过,前后读过 16 遍,基本上每个字都嚼过。当时对 国大学的代表团来访问,他们看到了我那份作业,评
王澍,1963 年出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这些东西非常有兴趣,和我自己的知识背景特别有关 价说这是在中国的建筑学校里转过来之后,他们看到
院博士。业余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 系。当时,有一个香港的学者,叫吴永辉,在东南大 的第一份后现代主义的学生作业。这是我大学三年级,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主要作品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 学教书,聊起来以后,突然发现在那个年代居然会有 1984 年的作业。但是,从那时开始,一旦做出了那个
书馆、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宁波美术馆、中国美 一个中国学生,对后结构主义知道得挺多,我们关于 东西,其实我自己已经开始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这
术学院象山校园等。著作有《设计的开始》等。 这方面有过很多的交谈。 是我做事情的一个基本性格 :我可能会批判一个东西,
当时至少有两三个思考的线索,一个是对后现代 但是,我必然已经介入到很深了,才会批判。其实后
广义后结构主义谱系 主义的带有批判性或者排斥性的认识。我发现建筑学 现代主义我是下了很大工夫去体会它 ;它流传进来,
史建 :在 4 年前出版的由王明贤主编的“建筑界丛书” 的后现代主义和我所了解的文学、电影、艺术领域的 之后那么快地在建筑圈子里头繁荣,实际上和那个时
里,有你的《设计的开始》,其中收有刘家琨评论你的 后现代主义的区别非常大,我读了大量文学、电影和 候我们整个的情绪,是有某种吻合的。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文章,其中,他概括了你 艺术方面的后现代主义的东西,看了那些东西以后, 史建 :
“罪魁祸首”是《世界建筑》,它及时地介绍了
的 3 个特点,就是知识背景、民间 / 业余状态和江南 回过头来再看建筑的后现代主义,就觉得是非常肤浅 西方流行思潮。詹克斯的著作还没出版,书评就翻译
烟雨气质。他同时指出,你是极力摆脱知识背景,同 的一种做法,基本上是一种古典符号复兴的做法。我 过来了 ;他的书一出版,马上就会有译本。当时好像
时又受其强烈影响 ;民间 / 业余状态是有意为之 ;江 一直是比较倾向于以知识性的思考作为基础来思考建 也没有版权问题,期刊可以很快地翻译西方的东西,
南烟雨气质是下意识的。我一直觉得,这是对你最准 筑,这是比较早就养成的习惯。 所以建筑领域的后现代几乎跟西方同步被介绍到中国
确的概括,因为它超越了仅从作品和技术层面对建筑 再一个,当时那个年代,大家都比较狂热地读西 来,这也是当时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实,后现代
师的理解。我想,我们的访谈也先按照这样 3 个角度 学,但是,读西学的方法我认为很有问题。一般来说, 建筑有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因素,而以《世界建筑》
展开和递进。 在那个年代我们能够接触到西学的著作,都是某一个 为主力的专业媒体无意间促成了后来国内建筑的符号
我们先从知识背景开始谈,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 学派、某一个学科的简论,或者是导论性的著作,因 泛滥。
的一个问题。你就学是在 1980、1990 年代,那个时候, 为翻译过来的就是那么几本。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 王澍:中国建筑界当时突然变得很前卫,它是有原因的;
整个文化界都在谈论后现代主义,比如德里达、福柯、 在这些著作里面都提到很多具体的研究,而这些具体 詹克斯的著作,有点像那个时期哲学思想普及性的著
艾柯,文学界比较热衷的是博尔赫斯,那是一个比较 研究的著作你看不到 ; 就是能看到,由于我们外语水 作,它带一点思想内容风格论的色彩,而风格的讨论
前卫的,或者叫比较先锋的状态。但建筑界谈论的却 平的限制,也不可能直接读懂。所以,当时我读那本 一直是中国近代建筑学里的一个核心论题。
是另一种后现代主义,也就是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布洛克曼小册子的时候,有一点非常有趣,就是在 20 冯恪如 :那时候很多对建筑的评论,都局限在形式、
A. Jencks)语境的后现代主义,很少有人介入到人文 世纪,包括哲学、人文领域的很多思想,有一个基本 风格上,而当时后现代的讨论,似乎与这种思路非常
领域的后现代讨论当中去,这与当时西方的状况颇为 的特征,是在行动之后。比如艺术或者文学,首先进 契合。
相似,只是更为极端。 行了这方面活生生的实验,而思想的总结,是在这种 王澍 :它的契合是在这种风格论的基础上的。表面上
我觉得,在当时那种状况下,你是比较异类的一个, 实践性的行动之后。这个对我影响非常之大,它使得 有深度,而且简单好用,把招式都告诉你了,很多人
那时你的文章基本上谈的都是人文界知识背景的东西, 我在狂热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知识本身到底应该如 马上陷入这样的讨论,我对这种事情特别质疑。这种
包括你后来写的博士论文,所谓“虚构城市”,涉及的 何产生”这件事情,有了很大的兴趣。 质疑另外的基础是,我比较早地对现实发生的现场建
基本上都是后结构主义的知识背景,而很少触及热门 第三方面,后结构主义当时对我影响非常大。实 筑学产生兴趣,是从画建筑速写开始的。在读书的时候,
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包括解构主义建筑。这不仅与当 际上我那时候还处在一种想要摆脱传统的状态中,我 我比较勤奋,如果有时间,每天会拿一个速写本在大
时主流建筑界的状况不一样,而且跟海归派建筑师也 所指的“传统 ”,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中华五千年的 街小巷转,画写生。我记得在东南大学,我三年级曾
不一样,实际上,你把握的是完整的后结构主义知识 那个传统,这个传统就在你的面前,就是你正身处的 经在一次作业上组织全班“造反”,不画效果图,跟老
谱系,并以此反思建筑的问题,反思城市的问题,比如, 现实。我印象很深的是福柯的一个说法,说有一个荒 师辩论。我认为效果图有商业感,是骗人的,因为画
提出“织体城市”这样的概念,指出其特征是整体性、 蛮的前思想的领域,在我们所说的哲学、文学、美学 出来的东西和实际现场的区别太大。那时候,南京工
多样性和差异性。当时你是出于个人的审美兴趣,还 思想之前,在这个社会上,你可以看到比如统计的报表、 学院(1988 年改名为东南大学)也正处在一个改革期,
是知识结构建构的兴趣? 工作的程序,这些东西我们一般都不认为是思想的内 老师是比较宽容的,让我去办公室跟他们讨论,最后,
王澍 :实际上,你刚才谈的是我那时候主要的思想活 容 ;而这些大家平常很少讨论的前提,恰恰是把你困 定下来可以随便画,不一定非要画效果图。后来,大
动线索,的确是这样。后结构主义这块内容,我自己 住的那个“传统”的核心内容。前思想比思想更厉害, 家就说我不会画透视,只会画轴测图。但是很少有人
开始接触应该是在 1985 年前后,那个时候正好是大学 这个东西我比较早就有所觉悟。 知道我的透视画得非常好,我的透视的确不是从画法
本科毕业,我在南京市图书馆找到了一本布洛克曼(J. 实际上,我觉得后现代主义建筑还是挺有趣的。 几何学出来的,而是靠现场直接画房子,画得又快又准。
M. Broekman)的《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 大概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做过一个作业,当时在学 冯恪如 :包括我们学建筑的时候,接触新建筑还都是

作者单位:一石文化
收稿日期:2012-03-20

24 世界建筑 2012/05
从书籍、杂志等等印刷品上,场所的空间体验非常缺乏。 所以,解构主义我不仅接触了,而且实践了。我 的。但是,它代表了 4 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关于像迷
王澍 :是的。但是,我画速写时间长了之后,朦胧地 记得当时杭州那个地道口,据说有一个去考察的美国 宫一样的城市的可能性 ;第二种是关于漫无目的的城
感觉到,书籍、杂志里面表现的建筑空间质量,我在 建筑师,站在那个小房子前高兴地连跳了 3 下。他 市的可能性,主要是指人在城市当中漫无目的地寻找
中国的现实中应该也可以找到。尤其是在很多非“设计” 说,解构主义的东西其实在美国实现的也很少,中国 这样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个没有地图的城市的可能
出来的、不知道有没有建筑师的那种建筑,现场感更 大街上居然实现了一个,所以非常兴奋。但是做完之 性 ;第三种是关于时间停滞的城市的可能性 ;第四种
容易获得。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大量读杂志、读书, 后,我就发现,它实际上是某种形式的后退,和我理 是关于反建筑的城市的可能性,主要指大量非常作品
同时到第一现场去体会和获得直接经验,以后又开始 解的那种真正以场所来打动人的建筑是有距离的。但 化的个人建筑师,那类反建筑的城市的可能性。
研读后结构主义中大量人类学、社会学的书,包括弗 从那儿开始,我工作的一条线索就已经出现了,比如 在那后面,我做了 6 节关于价值论的讨论。价值
洛伊德以后的结构主义形态的心理学研究、新马克思 说,我做地道口那座房子的时候,整个工程只有 2 万 论是建筑学里面很少讨论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在某
主义研究,这种研究和我对现实生活的第一手观察非 块钱的造价,怎么做?就是把前面工程剩下的所有材 种意义上,无论写文章还是做城市规划,或者设计,
常契合。这对我影响非常大。 料,长长短短全部用上去。 价值论是必须要进行讨论的。当时谈了 6 点 :整体性、
史建 :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开始被 多样性、差异性、解放性、破坏性和游戏性。解放性、
解构主义建筑颠覆,这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热闹的事情。 虚构城市 破坏性、游戏性是和前面整体性、多样性、差异性对
大家这才看到后现代主义建筑与西方批评理论中的后 史建 :你的博士论文做的是《虚构城市》,我后来又看 照的,而这些最后都集中到“虚构”,实际上这个词也
现代主义,有某种“脱节”。法国那种批评理论基础上 了其中的一章,里面谈到“织体城市”这个概念,包 带有很重的后结构主义的色彩。当一个时代价值已经
的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德勒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实 括整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这 3 个方面,与雅各布斯 完全处于崩溃状态中,做任何事情按道理都应该有一
际上代表了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再后来频频露脸的解构 (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谈的对 个价值论上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变得非常模糊不清,
主义,又与建筑领域的解构主义产生了有趣的“互动”,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反思,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当然, 变得好像可以随便选择。于是在这个时代,艺术家也好,
比如德里达对建筑的介入,以及埃森曼和屈米大量的批 雅各布斯的表述是评论性、时政性的,而你的更多是 思想者也好,包括建筑师也好,都要求你有一种能力,
评理论表述与实践。但是,我看到你那时的文章中,实 形而上的、理论性的思考。我感兴趣的有两点 :一是 认识到这个时代的核心实际上是虚空,而你有以虚空
际上也没有把解构主义建筑语境纳入其中。 整个论文是关于城市问题的,而不是谈建筑的问题 ; 为核心的建构能力。
王澍 :解构主义建筑其实我接触得挺早的,一些解构 二是它的表述方式与所论的内容一样,是迷宫式的语 当谈到整体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时候,实际上
主义的书,我很认真地读过、做过,但是,我比较快 言与结构,包括文章的结构系统、分段系统,都不是 谈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城市,而指处在这个时
就判断出它实际上还是一种非常风格化的东西,与后 我们所熟悉的表达方式,所以我觉得当时同济大学建 代,我们如何能够用我们知道或者只能知道的所有当
现代主义本质上属于一丘之貉。这类东西基本的问题, 筑系还是很开放的,对你的论文评价非常高。(笑) 代语言,去接受传统城市全面崩溃瓦解的过程,这里
就是非常强调建筑师个人作品化的建筑。我们知道很 王澍 :实际上这和我对文章本身的认识有关系。刚才 面会有新东西产生。实际上是这样的基本态度。
多建筑师往往是这样做的,后现代主义仍然这样做, 说到《虚构城市》,如果你接触过类似的后现代主义, 史建 :
《虚构城市》的写作和《设计的开始》的发表已
解构主义也是这样。而当你开始对人类学、社会学和 自然就会有这种反应——文体比文章还要重要。如何 经有很多年了,其实从最近一两年开始,城市的问题
更深广的建筑基础有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正具有 自觉运用语言,是最基本的。我们谈论所有的思想, 才更多地引起业内的关注,包括城市规划、城市文化,
持久性、对人生活有影响的,并不是这些东西。当你 做所有学术的讨论,在运用语言之前,如何面对你非 以及城市语境中的建筑。所以,我觉得你的反思是比
有这样一个观察的时候,你自然会对它有一个判断, 常熟悉的语言?我记得当时我跟导师讨论,他说你可 较超前的,而且方式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比较特殊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接触。实际上我不仅接触了, 以把文章写得更清楚一点,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了就 基本上是话语层面的反思,不是进入到社会批评和现
还做过两件非常解构主义的东西,我把它实现了。 是好文章。我的回答是,我认为文章怎么写对我来说 实分析角度的,而是一种讲形而上的方式。
我当时做过两个小的作品,一个是杭州的地下道出 是同样重要的。我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如何组织文章 王澍 :或者用我的话来说,是比较超越性的。
口,还有一个从来没发表过的,是在杭州孤山上用老房 的结构,跟我勾画城市或者做建筑完全一样,我写文 史建 :那种表达现在仍然没有被理解,或者说,没有
子改造的一个小剧场。我当时在想,这个东西如果只是 章基本上和我做设计是平行的,对文体我非常在意。 得到更积极的反馈,这可能与中国的现实有关。
一个非常构图化的形式,没有意思,我把它转变成一个 记得我当时的论文是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 王澍 :用我的话说,就是 ——真正好的城市,是以深
现场行动 :我在整个室内备好了所有的木料之后,指挥 100 个问题的自问自答,我用了问答题进行知识性地 思熟虑为基础的。
工人 24 小时之内不间断地施工,连续完成。最后就是 讨论,比如说,城市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品看待 史建 :但是,现实正在发生比你写作时更不可逆转的
钉木头了,整个空间全部钉完之后,当时有工人问会不 吗?第二部分是 4 章,后面 6 节讨论价值论,是这样 变化。
会掉下来,我的业主也有这种担心。木工就说绝对没有 的一个结构。 王澍 :我能做的就是留下一些像试验田一样的东西,
问题,说着他跳上去抓住一个木头架子,悬在半空中做 这 4 章实际上是论文的核心,每一章都讨论一种 这是我做东西的基本状态。这实际上和我讨论的问题
引体向上,连续做了几个,证明非常结实。后来因为那 倾向的建筑,这里不仅是用文字来讨论建筑,讨论城 是一致的,比如,我谈城市的整体性、多样性、差异性,
个地方换了业主,马上拆掉,所以只存在了 3 个月。 市,或者说建筑城市或城市建筑,实际上是混在一起 如果你从头看的话,我这两年做的东西,苏州大学文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25


正学院图书馆、宁波美术馆、杭州的垂直院宅,包括 实际上也是实验的状态,是你有意为之的一种状态。 真正美好的建筑,是以这种体现弱势群体的弱势形态
新做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都有一个基本特征。 王澍 :应该是吧。“业余建筑”的说法是以非常观念的 的小建筑促进形成的,不是我们今天那种巨大的象征
如果以我对整个城市的理解为基础的话,这些建筑都 形式提出的,所以,确实是有意为之。如果说后面求 性、标志性的建筑 ——它们扮演的往往是破坏、肢解
可以非常容易地直接插入某个城市,它预留了大量这 学时代的影子就已经在那里的话,它就是一个摆脱我 或者粉碎城市的角色。于是,你自然会导出一个基本
种可能性,它非常容易契合到城市结构中去。这些建 们过于熟知的知识系统的一种活动。我从学校毕业之 的问题 :我们还有可能造出真正的好房子吗?而这就
筑尽管都是单体公共建筑,但是,它们都是城市性的, 后,在杭州大概已有 7 年时间,核心的内容就是在做 是我要做的事情的核心。
它本身具有发生于一个城市的、就像是原始胚胎一样 一件事情,我称之为“忘却” ——试图把我在学校里 冯恪如 :你希望偏离建筑业界的所谓专业化取向,而采
的可能性。这 4 个建筑放在一起都没有问题,立刻就 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就是这样的状态。 用“业余”的态度和方式。那么,你的工作室具体的工
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化状态。 这是和我对建筑的理解有关的,与后结构主义的思 作状态是什么?
我写“时间停滞的城市”的时候举过一个简单的 想背景、对前思想状态的关注,都直接有关。比如说, 王澍 :我的基本工作状态,就是试图做到研究和设计的
例子,当时是描述苏州,像这样一个形态的城市,我 我提出反系统的建筑,也许有人会说,你提出的整体性、 平行。我这两年一直在做,比如,东边夯两片土墙,西
可以很轻易地把皖南的一个村庄直接插到苏州,没有 多样性、差异性是否也可以看作是关于系统的描述。实 边砌两片砖墙,类似的这种活动。我向工匠们学习,向
一点问题 ;我也可以把苏州切掉一块,放到任何一座 际上,我指的这个“系统”,是现代知识背景下一般谈 他们学习砌砖的技法。我们在宁波发现了砖的特殊砌
山里,它都会形成一个自己的形态,是个非常好的小 论的系统,这个“系统”带有明显的从上到下谱系性的 法。回收旧料在那个地区非常普遍,所有的墙体都是杂
城镇。 控制,而且它往往是在现实之外,或者现实发生之前, 砖,10m2 里面能数出 84 - 87 种不同的砖,这种技术
后来,我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其实中国 预定的一种思想系统,它试图贯穿整个社会。这是现代 发展到了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果我们从纯粹美学
可能在 500 年、甚至更早以前,已经大面积地城市化了。 性里面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这种思想方式造成的破坏大 的角度看,有点想哭的感觉,这样的东西能做到这么好。
比如你到皖南去看,那不是一般的自然村,结构性非 家已经非常熟悉了。我试图走另外一条道路。 当然那个地区很特殊,因为多台风,房子经常被刮倒、
常强,它是城市性的。如果我们回头看当时中国的城 另外,和具体工作的状态有关系,我一直在思考 毁掉,快速重建当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技术。
市建筑,也是类似的状态,城市和乡村并没有太大的 今天意义上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和工匠具体的 类似这样的研究和试验我们一直在做,这个过程
差别。 区别。这种思考是以一个系统作为支撑的,这个系统 当中自然会跟工匠建立起非常好的友谊,你也会知道
史建 :你是说在城市空间组织结构上? 往往是当你对生活非常了解之后,会发现它有很多层, 工匠基本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这是我这两年养成的
王澍 :对,包括在人的生活形态上,它是没有城市和 而我们熟悉的往往是中间的一两层,并以那一两层作 一种能力,我特别善于跟工匠沟通,工匠有点像我事
乡村差别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化形态。所以,中国其实 为思想基础。这样,对城市整体性的破坏就是不可避 务所的设计师。整个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确定了一
很早就开始适应高密度的人口聚居,这是中国的基本 免的。另外,它往往会带来一种无根性的活动,比如 些基本的营造原则之后,大量的工作实际上要靠工匠
特点。城市的发生都是以高密度人口聚居作为基础发 说一个建筑师的设计,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个思想、 完成。这个东西你用不着画图,必须在现场跟工匠讨论。
生的,而一个民族长期在这样高密度人口聚居的课题 构思 ;做一个建筑,他预定要用什么样的材料,不管 最后实现的状态,往往跟你一开始设想的状态不一致,
上面反复地实践,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基础。它与我 这个材料在天南海北,反正我要用,最后做出一个所 它永远比你想的还要好。这时候建筑师的角色有点变
们今天讨论的受到西方城市化影响之后中国城市所发 谓非常有个性的建筑。而你去看一个工匠,他只能用 成了以前《营造法式》中“营造头”的状态。它有一
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手边最熟悉的材料,我们一般叫“因地制宜”;他养成 个体系,非常简单,每一个木工手上都会有一样工具,
在这点上,我受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是很大的。 了一种工作习惯,非常善于使用手边所有的材料。列 他知道设计是怎样做的。比如,木工用的尺子,特别
当他考察了南美的印第安人部落之后,认为那个原始 维-斯特劳斯说过 :所有的东西都有用。而这个东西 好玩,那个尺子上面标的不是数字,上面很多你看不
的文化系统仍然潜藏在部落里头,它是欧洲文化的基 往往就在你的身边。“业余”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 懂的,这个是左偏房二开间,右偏房二开间,它是建
础,那并不是几千年以前的文化遗存,而是指直到现 是必须自己亲自动手去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业余” 筑设计术语。他用这一把尺子能完成一片建筑的建造,
代文明,它仍是最基层的文化根系。他研究印第安人 的状态。 非常神奇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营造方法。
部落,是以当下的状态来研究印第安人的生活,这个 我在思考“业余”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想起罗兰・ 冯恪如 :与基本模数相关。
生活最基本的东西可以作为欧洲的基础,而不只是一 巴特(Roland Barthes)。我记得有一本评论罗兰・巴特 王澍 :对,左几步,右几步,工人拿着这把尺子就决
个遥远的地方。 的小册子,里面就提到了罗兰 ・巴特的业余性。英文 定了一个建筑的基本结构和空间形态,包括做法。以
里“业余”(A m a t e u r)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多才 前好的尺子做工很精美,实际上现场工人用的就是一
民间、业余状态 多艺的人,就是说无法限定这个人的角色。他是思想家、 个很长的竹篾,上面的刻度有一套测量法。这套测量
史建 :刚才说到刘家琨评价你的工作状态是“业余” 哲学家,是一个诗人,是一个摄影师,是一个在家里 法一般的小徒弟都不懂,往往是领头的大师傅,他的
的状态,而你工作室的名字也叫“业余工作室”,你后 养花弄草干活的 ;他是大跨度的、无法限定角色的人。 知识权力就掌握在这样一个东西中,你只要给他这个
来在《今日先锋》第 8 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系统表 我觉得这对建筑师太重要了,它是粉碎所谓专业性的 房子的基本方位,朝向、高低、它周围的形态,他就
述了“业余建筑观”,也是用你特殊的表达方式。比如说, 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在粉碎它的同时,已经为你提 能够把房子造起来。
业余建筑是反象征的、反系统的,业余的建筑是矛盾 供了一个真正的活动方式,你可以找到另外一种活动 史建 :这种营造方式在南方还是比较成熟的,还普遍存
的,是克制的建筑,不是艺术的建筑,是粉碎中心的 方式,来影响或者忘却你所知道的这种专业性。 在。我们刚去过董豫赣在北京盖的房子,这也正好是他
建筑,是不重要的建筑,是只构筑生活最基本东西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关于“权利”的思考, 苦恼的地方,因为在北方,包括砖的垒砌传统,都已经
建筑,甚至只是细节,界定了你的业余建筑观。就我 业余面对的实际上就是权利。我天生喜欢小建筑,因 消失了。他在重新训练工匠那种垒砌的技术传统。
的理解,包括刘家琨的文章也提到,这种业余的状态, 为小建筑对我来说代表所有弱势群体的弱势形态 ;而 王澍 :董豫赣面临的问题不完全是这个问题,他的问

26 世界建筑 2012/05
题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比如我用工匠手 江南烟雨气质 入,有着长期的交谈与交流,最后变成一种坚固的个
艺的时候,通常不太这样做。我一般的做法是顺其自 史建 :中国园林从南到北风格差异比较大,你刚才说 人友谊,在这个基础上支持一个建筑的建造。如果不
然的做法,是他们熟悉的做法,他们可能不这样用, 的确实有道理 ;我曾做过一段圆明园的研究,当时乾 能够建立起这种关系,一般的项目我是不会做的。
不用在这里,而我要求他要用在这里。工人有时会反 隆是按中国版图的意向经营圆明园的。我们去董豫赣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当你用一种比较超越性
应不过来,这时你要跟他讨论,讨论之后,他会心里 那个房子,正在堆山,上面正好站着一个人。他说, 的眼光去研究、琢磨东西的时候,即使面对的东西已
没数 :我原来做的东西不在这里,不在这个位置上, 在中国的园林里,山是可登临的。实际上这个登临的 经不是很好,你仍然能够从那儿开始做一种想像的推
你怎么会要求我一定要做在这里。但是,做完之后他 意思,我理解就是这个山是可以生活在这个园林里头 测,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会带学生去
自己也觉得特别有意思。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的,它不是虚拟的、象征的东西,就是“在”这个园 看拙政园里的假山,我说你看这样一个东西,尽管一
我很少去发明所谓新的做法,我一般都是用成熟 林里头的。 般人文素养深厚的学者可能认为这是雕虫小技,不是
技术,在成熟技术里面做一些小的调整。因为比这个 但是,还有一点,我比较有疑问。你,还有童明等人, 什么高妙的做法,但是我认为这件事本身太有意思了 :
东西更重要的是整个场所感的苏醒,而不是控制,我 对江南园林特别感兴趣,你很多文章也谈到园林,包 一个孤立的石头堆山,只有 3m 见方,在上面会出现
觉得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比如,我们看园林,只有 括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在拙政园里面的一个发现。中 3 条互相缠绕的登临盘道。你要知道在 3m 见方的场
中国的园林大量使用人工堆山堆石的做法,日本是散 国园林传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营造传统,它在很多 地里,要做出 3 道上二楼的楼梯,互相缠绕还不碰头,
石,西方有自然石,往往是在自然山石里面做一下。 情况下并不是由一方决定的,像我们现在意义上造园 和石头的结构吻合在一起,最后到顶部的同一个平台
在一块平地上,人工堆土堆山、造园,这是非常中国 家的工作。它实际上牵涉到我们现在所说的甲方的趣 之上。就这个事情,我告诉学生,据说剪刀梯是达・
化的。而这个做法实际上不是做一个建筑,也不是做 味,是共同营造的结果,尤其是后期的园林 ——因为 芬奇发明的,这比那个还要难,这个地方加一条路线
一片城市,我称之为一个“世界”的建造。 江南园林现在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清朝以后的,所以商 就难一次。这种事情,我称之为细节,是一个文明的
中国传统的园林,我认为,就是一个人可以把他的 人政客趣味比较严重,很多园林无法更多体现出来明 基础。你抛开所有时代背景,所有所谓的问题,最后
一生放在这里,可以永远不用出去,因为它已经把整个 代以前的精髓。所以,在反思园林传统的时候,很多 凝聚到带有某种超越性的、甚至有点像玩儿一样的活
世界造在了围墙之中。我们看园林的基本形态 :一个围 刚才谈到的问题落到中国园林现实当中,可能不会有 动,把人对这个世界,包括人的心情的理解,凝聚在
墙围起来,有一个控制性的界限 ;一个房子 ;房子前面 一个特别扎实的落脚点。 这样一个小小的构筑之上,这个东西就是伟大的。你
有水池,标准形态的水池上会有 3 堆石头,背后有山有 王澍 :其实,没有扎实的落脚点恐怕就是这个时代中 最多就是说这些石头的选材、形态感觉还不够雅,稍
树,就像《山海经》描述的整个世界的地图,已经把现 国的基本特征,或者像我经常说的,很多建筑师创造 微显得有些雕琢。这些东西你可以移开,你不需要看
实的、虚幻的整个世界建到了自己的园里。整个的气氛 力的枯竭。很多人都跟我谈这个问题,都想问你创作 这个,你只要看到这个活动的本质 ——太有意思了。
控制,是关于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面,我所说的整 的来源在哪里。这是一个全面根源性丢失的时期,一 实际上我看园林是这样的,我并不是把苏州园林现在
体性、多样性、差异性都有,用现代术语叫“生态多样性”, 定会出现这个问题,就是你学来学去都不是根源性的 的状况评价得有多高,我不是这样去看的。包括我真
形成一个独立的小世界。它和蛮荒的、没有认知的世界 资源,当出现这种问题,一定会出现迅速枯竭的状态。 正做东西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这么做。
非常清楚地切割开来。我已经懂了,这是我所理解的世 园林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根源性的东西,不完全 面对中国传统,我常采用一种极间接的,“一线之
界,而这个世界诞生了这样一种设计。 像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师或园林学者对园林感兴趣而做 牵”的方式去做。天上有一个风筝,你手里拉着一根线;
这是我这些年的一个工作重点,我称之为“复活 研究。每一个人对这种东西都会有一个特殊的进入, 我做的是那根线,至于那个风筝是什么样,非常遥远,
式”的设计。它有着超越个人、超越主体的更广泛范 比如,我对园林感兴趣,要说遥远的背景,因为我是 根本看不清楚。另外我觉得可能也无法摆脱你的知识
围,是以某种好像非常个人化的技艺为基础的一种设 在沙漠的戈壁滩上长大的,当我看到园林的时候,那 背景,对我来说,不管是 5 000 年以前或以后,所有
计,它会使得很多不存在的事情可能又重新出现,可 种反差非常强烈,我觉得它是带着山川泥土的气息存 的东西摆在我面前,都是当前的,根本就没有历史感,
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在这里发生。所以我说我基本上 在于城市中的东西,我首先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比如, 也没有那种时间感。对我来说,所有的时间都是停滞的,
在一次又一次地做一个小世界的诞生 ;在这个世界诞 我们看苏州,整个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干城,除了有些 它们在我的面前,就是现代的东西。
生之前,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世界都不存在,在这个世 河道,基本上没有树。园林,我们称之为湿地,在这 史建:刘家琨谈到你的江南烟雨气质说是“下意识”的,
界诞生之后,这里的人和世界以无法预料的方式开始 个城市当中会有很多斑点状的水面,是城市呼吸的气 我觉得这种“下意识”跟你谈园林不一样,实际上就
出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复活”。 眼。整个苏州城里面,原来可能有四五百个园子,现 是一种生活状态,完全沉浸在江南人文传统当中的那
其实,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都曾经有过 在剩下的不是很多。即使是今天到园林博物馆去看, 种生活状态。据我所知,你第一次造园是在自己家里,
类似的讨论,像罗兰 ・巴特在《萨德,傅立叶,罗耀拉》 还有遗迹可循的园子,将近 200 个,以前远不止这么多。 在自己五六十 m2 的房子里造园,包括交友、谈话、喝
中就曾经提到过类似这种超时间、超历史的某种循环 我对这个事儿特别感兴趣。 茶,生活方式都是跟江南特殊地域里面的传统完全混
复活的可能性 ;列维-斯特劳斯提到过某种舞台布景 另外,我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激进的表述,就是我 在一起,所以刘家琨把它概括成“下意识”。
观念,曾经死去的人会复活,实际上指印第安人的宗 认为园林是中国建筑史上,如果是讲个人性建筑的话, 王澍 :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转变期的,那是
教仪式,形成了一个场所氛围之后,大家会认为有很 曾经是最先锋、最前卫的,和其他的建筑是不一样的。 在我 1988 年毕业之后。像我喜欢读的那些人的著作,
多过去的事情,活生生地又出现了。我也曾经用另外 它是像人和人面谈一样,是以山水诗意的心灵沟通为 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他
一种方式表述过。我在做设计的时候,曾经描述过在 基础的建筑活动。其实与我现在做的建筑活动有点像。 们在真正生活当中一定有自己的生活状态,这可能比
一张桌子只有 3 个人坐在那里,但是我认为还有第 4 我不知道外国建筑师跟甲方是什么样的关系,至少我 他写的书还要重要,而这往往是看书不容易看到的,
个人,尽管凳子是空的,但他还是坐在那里的,而那 的每一个活动,每一次建筑建造,最后都会跟业主变 这是我特别有兴趣的。比如我喜欢看这些人的年表和
个人就是我设计的真正对象。 成一种类似于园子主人和营造师的关系,会做非常深 传记,那个年代干什么事儿,比如,像罗兰・巴特的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27


《S/Z》,就是他在阿尔卑斯山的疗养院里疗养的时候写 就不能轻易挪它。反过来讲,就是不光是你养园子, 先要把我的课堂变成我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世
下的,文笔是透明的,与他的生活状态有关。 在养园子过程中,你要介入到园子里花草树木的收拾, 界产生了某种差异,这个差异会使人对这个世界看得
我每年都要带学生去园子,我去园子的方式和一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已经被改造了,园子在改造你。 更加清楚,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反复地在
般人不一样。学生们跟我说,我们刚才碰到某某学校 不是只有你在养园子,园子反过来对你也做了非常大 试,比如说,我会让一年级学生做很长时间的木工课,
的老师带学生来园林考察,说那个老师像一个导游, 的改造,你整个生活状态都会改变,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跟传统的木匠学 ;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会有一个很长
每个地方讲解讲解,转一圈。我一般的方式是,比如 从这一点来说,园林与人可以互养。 的砌筑课程,就是拿砖头做各种各样的砌筑,也是由
说我会带学生到沧浪亭前,先不进去,而是坐到石桥上, 工匠来教的。现在也只是开始试,虽然还没有达到我
所有学生围着我,之后拿《浮生六记》出来,要求学 恢复想像的中国建筑教育传统 预想的状态,但是已经开始了。包括课程,所有的授
生朗诵,要用布莱希特的方式朗诵,非常好玩。之后 史建 :我还有一个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与刚才所说的 课我只是聊天,我从来不会站在课堂上进行宣讲,我
你会发现这种方式,把历史的时间给穿破了,它带有 “互养”是相关的。中国以前没有传统的建筑教育,都 永远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我会带着我的学生上山,山
一种非常奇怪的现场性。有了这个培养之后,大家才 是工匠传统,建筑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西方体系养成的, 上山下到处漫游,随便走到一个地方,可能站在那里,
进去。进去的时候,我说你们去找觉得有意思的东西, 虽然它教的是中国建筑史,但是包括中国建筑史体系 会对着一堵墙讲两个小时,指出这堵墙的问题 ;可能
向我汇报,我在茶室喝茶。我根本就不会带着学生满 的建构,以及教育、教学的方式都是受西方或者苏联 走到一个地方,会对着一排树讲很长时间关于树的问
园子跑,因为一个真正的园子里头,生活的人不是游客, 影响的。 题。我会站在杭州的吴山上面,跟学生说你们看,尽
而是在那里的一个人,他有他很正常的自然的生活方 但是,从我了解的你在中国美院从事建筑教学的 管这座山上草木丰盛,但是没有一棵草是自然的。在
式。这件事情我实际上自己培养了很久。 方式上看,很像中国传统书院式的教育,所以我就在 整个世界里,所有的树和人都是互养的,所以它都是
我发现学院不是教学生如何以一个真实的生活状 访谈大纲里,在前面那 3 个议题之外,专门提到你在 半人工的树木和半人工的草,没有一棵树木是真正称
态为基础来做专业教育的。这个生活状态的培养,也 美院的建筑教育实践。我将其概括为恢复想像的中国 之为自然的。
是一门学问,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够纠正。不是说面 建筑教育传统。你在相关的文章里提到,艾未未在你 文化很容易就流到建筑这类很煽情的语境里,实
对一个现象,先把自己书上读的东西搬出来套上去 ; 的教学实验中欲“挑灯夜战”,这是很好玩的表述和状 际上是假问题。让学生去看,比如说看一堵墙,不同
应让知识逐渐隐退,你的眼睛才会变得越来越透明, 态。再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西湖喝茶。当时 的砌筑,你去看中国的建筑,你会发现像迷宫一样的
之后才会直接看到那个东西的有趣之处,对着它说话, 跟学生在六和塔聊天,然后在六和塔上激发了你对象 东西,但是每一个地方的界限都非常清楚。这个模糊,
而不是对着一本书说话,这个需要长期地总结。实际 山校园的中国散点式透视的设计。 是清楚的、可控制的状态,不是稀里糊涂的一堆迷宫。
上如果要讲生活状态的话,这个可能更核心一些。 王澍 :其实可以说你刚才的问题里包含了那个答案, 你如果对中国的这些东西不理解的话,那就不能够称
我在江南,不可避免会带上这个地方的一些特征, 想像中国书院的传统教育实际上就已经点到了教育的 得上真正理解中国的东西。
比如,对我来说,它不完全是文学诗意的。我做苏州 方式和制度。其实我更核心的关注就是用一种看似课 还有一些是必须要靠老师像活样板一样地体现,
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时候,我就明白为什么白墙上 堂如梦、喝茶的方式,非常温和地把强大的、我们现 学生才能够明白的东西。中国人以前讲师徒传授,这
要有一溜黑线 :在那个天空下,纯白的墙拍一张照片, 在身陷其中的传统牵出来。这里面基本的问题不是想 非常重要,否则的话你不可以理解。
房子的分界线就没有了,因为天是灰的,根本就不是 教什么的问题,而是你如何能介入到更基础的、看上 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说法,比如说书法,在元
深蓝的。所以苏州的白墙上面要压一根线,否则的话 去不太有思想的方式上面,能够让这件事情发生改变。 朝的时候,二王笔法只有赵孟頫一个人的单传,如果
分不出天际,这都是一个地方非常特殊的事情。因为 当你想教什么的时候,制度没有变,基本的教育 赵孟頫死了,二王笔法就断了,的确是这样子的。就
非常潮湿,它对风有强烈的要求。你看我现在做建筑, 方法没有变,只是你把你教的东西改变,我觉得它实 像我曾经从小学开始临摹过多年的书法,是没有老师
经常会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性,你会发现风是从哪里来 质上改变不了什么。就像你刚才提到的梁思成教的中 的,等有一天我见到一个真正的高手,我站在他的旁边,
的,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这是主风向,风要从这里 国的东西,但不是用中国的方法,他又能改变什么? 看他摊开纸,一笔写下去,我就有点像醍醐灌顶,完
穿越,风会决定这个建筑采用一个什么样的形态,而 这个事情我觉得更基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我称之 全和我理解的不一样。如果讲传统的话,这是一种活
不是你的美学趣味要这个房子是什么样子的。这类事 为中国的建筑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这是一个基本的 着的传统,这种东西一定要亲眼看见。我能够做到的
情,我觉得都是比我们所说的那种思想啊,构思啊, 问题。这也是我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基本的批判, 事情,实际上就是某种传承,但是这种传承已经就像
文学艺术啊,更全面的东西。 我认为他们都没有这个能力回到真实生活中去,他可 你说的,是想像的中国教育传统,包括书院的那种传
史建 :你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因为园子都是 以造一个东西出来,但是回不去。我觉得这属于教育 统。我个人认为,它可以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复活,
私宅,不是大量陌生人去游览的地方,然后你提到以 的基础,或者说是育人的基础。 但是这种复活不会回复到原来那种状态去,也不需要
园养人,就是人与园、或者人和建筑的那种互动关系。 埃兹拉・庞德有两首诗特别著名,一首是“伦敦 回复到那种状态去,它是以一种非常鲜活的方式,又
还有一种说法,玉养人,人养玉。这都是中国传统的 街头的雨”,是意象诗的起源,还有一首诗实际上是非 重新活过来。就像我的象山校园一样,现在的象山校
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表述,它不是真的“养”, 常豪迈的,听到了新人的脚步声正从大地上走来,有 园的确已经变成公园了,周围的人不让进都不行,因
更多跟“气”有关,是文化更深层的东西。 一种尝试,是关于新人的想像 ——这个时代需要新人。 为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公园,大家要转转。实际上这
王澍 :其实我们经常会讲“天人合一”,讲得多了,我 实际上,像我们做教育,试图培养新人,但是我觉得 个学校就是一个公园,或者称之为一个学院,我们也
们都有点不好意思说,更具体的其实就是养,这种养 这种新人不是那种激烈的喊革新口号的新人,而是要 可以想像教育一开始的时候,柏拉图在树下,佛陀也
的状态,实际上是互相影响的。就像人家问我为什么 恢复到真实的生活状态中去的新人。 是在树下,实际上,整个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随时
蹲在杭州不走,我说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了,树挪死 像我的这种教学方式,都是试图身体力行地这样 可以做课堂,你可以坐在任何一个地方教学,是按照
人挪活,人要到处跑,当你已经变成一棵树的时候, 做。建造一个建筑,实际上是在建造一个世界。我首 这样一个状态来做的。

28 世界建筑 2012/05
史建 :我有一个疑问,像你们这一代建筑师,都是从 描画成这样,就是能够使纯绘画学科非常感兴趣的 业余营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实际上是随着整个时代往 建筑系素描,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工作做得有一点意 史建 :我还有一个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业余建筑
前演进,是先建构了一个很扎实的,或者说是根底性 思了。 工作室目前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状态。
很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再颠覆它,然后,逐 冯恪如 :美术学院里的建筑系与工科学校,或者综合 王澍 :基本的状态就是在一个很小的工作室里头,我
渐有一个比较能跟传统达到互养的状态。如果学生一 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思想有哪些不同? 有大概 4 个比较固定的助手,他们跟着我做,基本上
开始就在这种状态里头,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性思维去 王澍 :很不一样,但是也不可能都不一样,还和老师 是师傅和徒弟的那种工作。我很少让我的助手只做方
支撑,包括大量阅读的知识背景去支撑,无以可养的 有关。我们有一套设想,建筑系的教学需要所有老师 案,助手的主要工作是先从施工图学起,他们画施工
状态会不会出现? 的支撑,我们的老师都是很努力的,但是要达到我们 图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讨论,他必须要理解我做的东西,
王澍 :我觉得这个是可能的,但是现在只能是这么想。 想要的那个状态的教学,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之后能把这种特殊的施工图做出来。施工图过关之后,
就像我自己求学过程中的理解,当初不太明白的一些 我称之为师生互相改造,师生互养的一个过程。 才可以讨论做方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先营造,后设计,
事儿,曾经听到过的一些话,也许 10 年以后我会记得 冯恪如 :以理工科背景为主导的建筑教育,存在着一 是倒过来的一个程序。
特别清楚,它会影响到我以后的决定。教育这件事情, 些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现在的课程设置,是否 另外,我们讲业余状态实际上就是随时可以运转、
你在 4 年、5 年本科的学习里头,老师不可能把所有 建立在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之上? 随时可以不运转的状态。比如说,我要出去旅行了,
的东西都教给学生。当然,我现在碰到的真正问题和 王澍 :是的。比如说技术,一般的人会认为在美术学 我的工作室可以休一个月的假,开一个书单,你们愿
困惑是非常现实的压力,我的学生毕业之后要有工作, 院的教学,会在技术上有所欠缺。结构也好,构造也 意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不用上班了。大概是这样。
不仅要有工作,到事务所必须能干活。比如,我们前 好,可能在技术上欠缺,你不可能有那么多这方面的 可能这一个月我们都在一个地方调研,这个时候工作
面有一段时间,核心的课程都是关于小建筑的教学, 老师。没有工科在背后,没有从力学到数学的相关学 室是不画图的。就是避免它变成一个那种专业干活的
但是到一定时候我们发现课程要调整,开始增加城市 科的支持,一个建筑学科在艺术学校里头,就只有你 工作室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业余工作室现在的基本状
的课程,后来又发现真正大的东西恐怕也要试一下, 自己,其他都是与艺术相关的。实际上,我们的初衷 态。人很少,我和我妻子算是领导,我主管设计类的
教一教。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建筑系,我 不光是为了在美术学院里办一个建筑系,我真正想颠 工作,所有协调性的工作都是我妻子来负责。她是非
把所有的课程都叫课题,就是必须要有非常思辨性的 覆的恐怕也不是一个美术学院的建筑教学。 常有经验的项目负责人,下面有 4 个助手,还有一些
讨论,用这个东西来改变教学,因为这个东西不是现 比如,技术问题,因为我在工科院校前后学过 12 我的学生,偶尔会来帮帮忙,核心的就是这么几个人。
成的。我们的教学被称为研究性的,研究就是老师和 年的建筑学,应该对中国的工科建筑学是比较了解的, 冯恪如 :目前大部分职业建筑师的工作状态,都是在
学生一起去做连老师还不太明白的事情,如果说老师 我觉得实际上在技术上并不强。其实每一个学院里都 被项目往前推,你是怎么控制节奏的?
都很清楚,就叫讲授,或者叫传授。 在长期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技术问题和建筑教 王澍 :就像我刚才说的,因为我挑项目,也挑甲方,可
实际上,现在我们整个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符合 学更好地结合。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学的这种技术, 能这边有一个 10 万 m2 的项目,那边有一个 1 000m2
刚才的讨论,里面还有很多课程是很实际的,但是这 并不能接触真正的工程实践。很多的东西一定要到设 的项目,我可能会选 1 000m2,而不会选 10 万 m2 的。
个前提我是非常坚持的。不管教什么样的课程,你一 计院以后再补,光靠学校学的那点东西是非常不够的, 我们干的最多的事儿就是往外推项目。很多人会找上
定要思考到你认为几乎不算前提的那个前提的时候, 甚至大部分都忘掉了。一般的工科教学,我觉得是不 来,但是,我曾经说过,我一年只做一个项目,实际
再进行讨论,不讨论是不可以教的。 上不下的,讲艺术,讲观念,或者讲我们前面所有的 上现在已经做不到了。基本上我们还是属于做得少的,
史建 :目前学生状态怎么样? 考虑和思考,他们是欠缺的;而真正到基础的技术问题, 每一年真正新接的项目不会超过两个,大概是这样的
王澍 :学生的状态,我觉得真正缺乏的可能是交流。 也是欠缺的,它实际上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层面上反复 一个状态。
学生在我这个学校里学的时候,如果跟外面的交流 地教学。 因为像我的做法,把一件事儿从头做到尾,所花
不 够, 他 会 缺 乏 判 断。 实 际 上 我 们 教 的 可 能 很 多, 我根据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同时也根据学生的特 的精力要比一般建筑师多得多。象山校园到后半年的时
我会请一些外面的老师过来进行一些评估,他会说 点来进行教学。他们是艺术类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 候,我一个礼拜起码得到工地 3 次,因为我要追踪那
你教的已经很不错了,像美国的教授说,你们一二 基本特点,就是理性思维不够,逻辑性不强,但是感 个施工的状态,跟工匠讨论,随时对做法做非常微细的
年级的水平跟我们美国大学基本上是一样的,诸如 觉不错。反映到教学里头,你会发现,比如说一个房子, 调整。到后来基本上隔一天去一次,他们的进度你可以
此类。当然,我的学生没办法做这个判断,学生会想, 你让他从平地开始画,很难画起来,但是你让他直接 控制,必须现场去调。这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这样做,
是不是东南大学教得更系统?同济大学是不是接触 从真实的材料,从模型开始做,很快就做清楚。所以 大的工程你不可以一直这样做,但是,一定要在关键
外面的东西更多?国外的学校怎么样?因为我们的 我的教学甚至采用过这种形态,就是直接做,做完之 的时候控制住,后面就对了。因为工人实际上是特别
生源,包括现在这一代学生的特点,其实知识背景 后拿尺子量,量模型。用这样倒过来教的方法,返回 聪明的,我觉得中国这一点是特别好的资源,就是我
非常单薄,所以一上来的时候,我说你所有艺术的 到技术的层面里。 们农村里来的农民,看上去是没有知识的,但是他们
东西,都必须在这里重新来,就像我们的素描课程, 我们试图用的办法就是两个方面的结合,最后能 手上的活是有的,我从来就是赞同这句话,就是手上
全部是重新教过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套素描体系。 够非常具体地介入工程实践的基础教学。我经常跟学 是有思想的。不是说只会干活,能把这个墙砌成那样,
我 会 请 油 画 系 的 老 师 来 谈, 我 觉 得 他 们 很 有 兴 趣, 生说,我们本科教学最后达到这个程度我就满意了 : 他是有思想的,而这个思想可能学院里的学者未必会
搞了一套叫现象素描,在他们系里面只是作为老师 你们自己任何一个人要造一个房子,自己把图画了, 有。这是中国非常好的传统,仍然在民间普遍地存在着,
的 个 人 研 究, 教 学 里 头 没 有, 但 可 以 在 我 这 儿 教。 全班同学都是施工队,能够帮你把这个房子从头到尾 这个传统可以有很多可能性,我觉得远远没有被发掘。
我记得去年年底在学校里办了一个展览,还是有点 全部建造起来,这就是特别好的成绩。这个房子可以 这也是中国现实的无奈,我们用得起大量的手工,采
影响的,所有的绘画学科都来看,建筑系居然把素 不大,但是你必须把一件事干净彻底地干完了。 用人海战术。□(原刊于 domus China)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29


作为抵抗的建筑学——王澍和他的建筑
ARCHITECTURE AS RESISTANCE: WANGSHU AND HIS ARCHITECTURE

李翔宁/LI Xiangning

伴随着近 20 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量建设 的影响,白色和红色网格的扭转穿插,这和当时仍被 结束了上海的博士阶段学习,王澍回到了杭州。


项目的实施,中国建筑在中国文学、诗歌和电影之后, 传统形式美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建筑界而言,的确 他的选择似乎也表明了他的一种立场 :上海的城市变
迈上了国际舞台。从 1990 年代初起,一些中国建筑师 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习作。虽然这个作品没有引起太大 化太快,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连自己的生活也无法
被冠以“先锋”建筑师之名,频繁地在国际建筑媒体 的关注,但我始终觉得这个作品不啻是王澍最早的宣 操控,而杭州作为上海的“后花园”,给了你独善其身
和展览上出现,王澍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建筑师的 言 :把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表明自己叛逆 的一块天地。这或许和他将自己的人生道路定位于一
之一。虽然“先锋”这个词汇今天显得那么过时和突兀, 和抵抗的立场。事实上,回顾他这些年的实践道路, 个“文人” 不无关联。也许这是他的第二次宣言 :以
然而,正如文化理论家阿多诺(Theodor Adorno)和 虽然建筑的外在形式不断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但这 一种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乌托邦,来拒绝当代中国建筑
比格尔(Peter Bürger)指出的,先锋的态度意味着对 种“否定”
(Negation)和“拒绝”
(Refusal)的姿态, 的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他的建筑中也越来越多地出
于产生先锋的文化和政治语境的一种抵抗。这种抵抗、 却是一贯始终的。 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 :从曲线的大屋顶、青砖、白
或许是分析王澍作品和态度的一个线索。 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的王澍,把一种对西方 墙灰瓦,到放大了无数倍的窗棂图案,这些在我看来,
建筑作为一个准自主(Quasi-autonomous)的学 文艺理论的研读和为数不多的小品式的建筑创作结合 也都是对于当下中国西方建筑影响的普及乃至泛滥的
科,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文化批判工具和经济资本的 起来,他的作品也多限于室内设计、装置和建筑小品, 一种抵抗。
依赖者双重角色。今天西方理论界喋喋不休的“批判 这一时期的他有点像闭关修炼,他的作品更多地靠他 王澍在他近年来的作品中执着甚至近乎固执地尝
-后批判(Critical/Post-critical)”之争,或许在现 的写作来呈现,比如《八间不能住的房子》描述了他 试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当然这些可能性必须是来自
代主义开始讨论先锋的伊始就已经存在,我们可以在 自己家的室内,《设计的开始》记录了南京东路上顶层 中国本土的既有传统。这种执着乃至固执使得他的创
两种不同的先锋理论中看到我们今天的论争 :波乔尼 画廊的创作,这些类似习作式的设计作品和他对于设 作道路呈现出一种中国当代建筑师少有的延续性 :相
(Renato Pogioli)区分了文化艺术的和社会政治的两 计过程的独特思辨交织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设计更像 对大部分其他的“明星”建筑师们不断变换的建筑妆容,
种先锋,在这一点上他和阿多诺不谋而合,都认为艺 是一种智力游戏,对于世界的认识在这些小品的磨砺 王澍剑走偏锋,以一己之力,始终在中国建筑被遗忘
术应当是自主的,可以和社会政治相分离 ;比格尔的 过程中渐渐凝固成型。当然,这个时期主导他写作- 的传统中开掘。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给他提供了一
先锋理论则赞同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观点, 设计-写作生活步骤的,仍然是用西方的理论来观察 片难得的试验基地,王澍在这片演武场上从容地操练
认为艺术不是个别个体的独立创作,而是由包括艺术 和阐释今天我们中国的生活世界。即使首次出现的夯 着自己的十八般武艺。
家、批评家、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整个文化体制所决定 土试验,也还不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 在中国建筑的传统中,王澍偏爱的是园林小品和
的。如果说马清运的建筑实践代表了后一种先锋的姿 “多少带有一点点颠覆的意思”(王澍语),把现代建筑 民居村落这一派,这些原本只是一种远离中国传统体
态,在同中国的城市和政治现实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西 体系中最低级和被忽视的材料加以运用来完成一个介 制的“趣味”,正如文人画本是消遣怡情之作,运用在
方当代建筑所不具有的超大能量,那么,王澍则始终 于建筑和雕塑之间的作品。 庭院空间乃至别墅建筑中自不待言,但王澍最大的成
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以一种文人式的不合作姿态和 随后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是我非常喜欢的 就是完成了把这些闲情野趣放大和转换成为当代中国
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甚至和建筑学的学科本身保持 作品,也标志着中国园林作为一个空间和文化模式, 大型公共建筑的一种语言,这是需要极大的自信力和
着距离。 开始在王澍的建筑世界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建筑 操控把握能力的。我常说,中国园林太过阴柔,如果
王澍最早的作品是 1980 年代后期的海宁少年宫, 的语言是西方的、现代的,然而空间的模式是传统的、 没有足够的自控和自持,很难不堕入精致繁琐的泥沼。
虽然今天王澍自己已经很少提起这个作品,可是事实 经典的。一方面,你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从埃森曼到西 恰巧王澍的性格中有着超强的意志力、极度的自信和
上,我始终认为,这个作品是理解王澍设计态度的一 扎这些现代主义的信徒们在王澍身上的影响 :临水一 来自北方血统的力量,使得他常常敢于将中国传统建
个起点。王澍告诉我这个设计的构思来自于他在天安 侧的方盒子、斜向穿插的主轴线、斜向嵌入主楼的半 筑的作法放大到一个超常乃至反常的尺度上,从而以
门广场上看到一群少年在跳霹雳舞。1980 年代改革开 个正方体体量 ;而背后那个可充当室外剧场的小台阶, 义无反顾的简单明了平衡着建筑中的趣味,并达成一
放之后,西方的文化堂而皇之地来到中国的土地上, 也让人联想起埃森曼或者文丘里作品中著名的走不通 种中国当代建筑所特有的“大”(Bigness)和纪念性。
对青年一代有特别的亲和力。霹雳舞这个来自美国黑 的台阶 ;然而另一方面,来自苏州的那个方寸之间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设计的宁波老外滩的美术馆 :建
人群体的舞蹈随着一个电影在中国的热播而传遍大江 小园林义圃的影响也是如此清晰 :临水的茶室和水中 筑是王澍常用的方盒子,用的是青砖和木两种传统中
南北,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的街头,你都能看到一些 的小亭子,这一切空间关系都被直接翻译成了现代建 国建筑的材料,但建筑的尺度超大,远远超过了常规
半大的孩子在练习这种舞蹈。王澍属于中国建筑学生 筑的语言,赋予了这座图书馆建筑俯仰生姿的空间造 意义上的美术馆,似乎只有像塞纳(Richard Serra)
中最早痴迷于西方文化理论的一批,借着反复咀嚼不 型。我把这个建筑看作是王澍建筑语言的转折点,正 这样巨大的装置作品才能镇得住建筑超大的室内空间。
多的翻译文献的帮助,他早已将罗兰・巴特、德里达 是因为这座建筑将传统中国园林的空间与西方现代建 但这样巨大的建筑,王澍似乎只是将一个方盒子的建
的理论了然于胸。而身处于这个似乎带着青春期逆反 筑的语汇揉在了一处,而且结合得毫无寸隙。在文正 筑小品放大了数倍,外围柱廊的工字钢都是超大断面,
心理的时代,王澍也留着披肩的长发,以至于多次在 学院图书馆之后的作品中,前者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 而门板也并没有因为尺寸的巨大而增添多余的细部和
大街上被错认为是和他留着同样发型的青年歌手刘欢。 的位置,而后者则越来越被隐藏起来,直至似乎要消 构造层次,一切似乎都是在计算机里将 A u t o c a d 的图
我们从他的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到埃森曼解构主义建筑 失殆尽了。 纸放大了。虽然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建筑却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收稿日期:2012-04-01

30 世界建筑 2012/05
读王澍和他的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
ABOUT WANGSHU AND THE LIBRARY IN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刘家琨/LIU Jiakun

具有了和帕提农神庙一样崇高的纪念性。 中国的众多城市已经被一场半专业的建设风暴弄 轴精神和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们的严明,出手时都还


经历了象山校区数年的尝试和摸索,王澍用宁波 得又新又脏,一模一样,而在乡村,地方精神仍清晰 保有着一份庄重,至少遵守着一些规矩。我看这些青
新近落成的博物馆交出了一份成熟和令人信服的答卷。 可辨。沿沪宁高速一路东南──像紧握的拳头慢慢松 春期的濡染就是王澍的底子。他是太严肃、太认真,
没有了象山校区多种手法的喧嚣,宁波博物馆更像一 开──王气森森的郊野转入世俗的鱼米田园,石头南 不愿不求甚解,不愿人云亦云,他是因为打破了砂锅
座历经风霜的古城堡,从容而沉静。它是象山的延续 京的方硬变成了水苏州的随意。新区非城非乡,难以 才被人当作异类的。
和提升,收来的旧砖瓦和独特的竹模混凝土表面浑然 名状 ;在一片弥散着无序与分裂气息的地方,王澍设 在王澍身上,有 3 条线索是足够明显的 :第一,
一体。整个建筑更像是一个隐喻 :用历史的碎砖残瓦 计的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采用了离散和重构的手法, 对烟雨江南传统元素那种文人式的眷恋 ;第二,对民
重塑一个当代中国的精神堡垒。这是怎样的气魄。 也就没有什么突兀不当的。王群问王澍,那些变异在 间智慧、构筑物,亦即对他自己所言“业余”或“临时”
马清运说,真正伟大的建筑师一定是有着政治抱 总平面上有没有依据,后者顾左右而言他,语气比那 的那种非建筑、非设计、非正式的关注 ;第三,从南
负的建筑师。王澍的抱负或者说使命感,也是使他区 些依据还远。根据王澍的设计倾向来判断,我觉得依 工学士到同济博士那读了又读的现代主义专业教育历
别于许多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是他对当代中国建筑的 据就是现场,落实到水边上这块坡地的具体情况 :比 程。其中第一条似乎已经进入下意识,第二条是有意
“中国性”(Chineseness)的一种探求。王澍常常用来 如说,这样就长那样就短,或者是转一转就得到了合 为之,并希望以此作为原创源泉。第三条,虽然在理
解释自己建筑哲学的,是倪瓒的那幅“容膝斋图”,一 适的间距。如果以隔着童明处理得很灵秀的庭院和庭 论上和实践中都在极力挣脱,但却仍然是最系统、最
个小板凳似的房子,却可以容纳整个世界,成为万事 院炮打翻山似的某一条概念线作为依据,似乎更为专 强有力的──我就这样一面观察王澍,一面观察苏州
万物的核心。这是传统中国文人倪瓒的生活世界,同 业,其实相当可疑。 文正学院图书馆。
样也是王澍的理想 :建筑作为一种批判的工具,在这 我觉得王澍也这样想,我甚至觉得他可能认为依 关于这座图书馆的设计构思及设计依据之类,应
种拒绝和抵抗中确立在世界中的定位。王澍的这种批 据其实就是自己,说不说出来,还没有拿定主意。 该由王澍自己来写。关于至关重要的功能是否设计得
判和抵抗的态度,同样指向建筑学科自身 :他给他和 都说王澍有些反叛,我不觉得。与南工不同,由 合理,应该由业主来写。我想写的只不过是另一个建
陆文宇的工作室起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表明他们 于缺乏强有力的教学传统,重建工的野孩子们从一年 筑师在一个阴雨天的午后对这幢建筑的印象,虽然由
和中国建筑师大肆建造的行为和身份保持着审慎的距 级开始就什么都玩,到毕业的时候一头雾水,就像《美 一个建筑师来评论另一个建筑师的设计似乎是很少见
离。和马清运进取的方式不同,王澍采用的是以退为 国丽人》中的那个女孩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干,好像 的。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应该由王群来写。
进的策略,和中国当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体制保持着 什么都干过了,而南工的学子们接续着六朝古都的中 在去现场之前,我对这幢建筑已经大致有些印象。
一种更为微妙的关系。或许这正暗合着中国文人在都
市中造园的心灵际遇 :保持退隐山林的姿态,却不放
弃介入甚至改变社会和文化走向的志向。
漫步在宁波博物馆顶层的平台上,你似乎能够真
切地感受到这种抵抗的立场 :你身处的建筑像一座用
历史和记忆重新塑造的堡垒,顶层的尺度让你产生漫
步于一个中国传统村落的错觉。透过每一道建筑的缝
隙,全中国随处可见的那种大规模开发所建成的建筑
新区一齐向你脚下的建筑逼来,似乎要穿越博物馆周
边的可怜的一圈空地将这座不合群的建筑异类撕裂、
挤垮。正是这种强烈的势单力孤的体验愈发显现出这
座建筑坚毅的立场,如同面对巨人的大卫,而王澍所
面对的巨人,是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让我觉得欣慰
的是,孩子们依循自己直觉的导引喜欢上了这座神秘
的建筑,他们在建筑的室内外欢快地穿梭,进行着寻
宝的游戏。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人能够真正寻觅到从我
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失的珍宝,那么,这座建筑和它所
象征的那种抗争就真正具有了意义。□

作者单位:家琨建筑工作室
收稿日期:2012-04-08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31


读王澍和他的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
ABOUT WANGSHU AND THE LIBRARY IN 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刘家琨/LIU Jiakun

具有了和帕提农神庙一样崇高的纪念性。 中国的众多城市已经被一场半专业的建设风暴弄 轴精神和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们的严明,出手时都还


经历了象山校区数年的尝试和摸索,王澍用宁波 得又新又脏,一模一样,而在乡村,地方精神仍清晰 保有着一份庄重,至少遵守着一些规矩。我看这些青
新近落成的博物馆交出了一份成熟和令人信服的答卷。 可辨。沿沪宁高速一路东南──像紧握的拳头慢慢松 春期的濡染就是王澍的底子。他是太严肃、太认真,
没有了象山校区多种手法的喧嚣,宁波博物馆更像一 开──王气森森的郊野转入世俗的鱼米田园,石头南 不愿不求甚解,不愿人云亦云,他是因为打破了砂锅
座历经风霜的古城堡,从容而沉静。它是象山的延续 京的方硬变成了水苏州的随意。新区非城非乡,难以 才被人当作异类的。
和提升,收来的旧砖瓦和独特的竹模混凝土表面浑然 名状 ;在一片弥散着无序与分裂气息的地方,王澍设 在王澍身上,有 3 条线索是足够明显的 :第一,
一体。整个建筑更像是一个隐喻 :用历史的碎砖残瓦 计的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采用了离散和重构的手法, 对烟雨江南传统元素那种文人式的眷恋 ;第二,对民
重塑一个当代中国的精神堡垒。这是怎样的气魄。 也就没有什么突兀不当的。王群问王澍,那些变异在 间智慧、构筑物,亦即对他自己所言“业余”或“临时”
马清运说,真正伟大的建筑师一定是有着政治抱 总平面上有没有依据,后者顾左右而言他,语气比那 的那种非建筑、非设计、非正式的关注 ;第三,从南
负的建筑师。王澍的抱负或者说使命感,也是使他区 些依据还远。根据王澍的设计倾向来判断,我觉得依 工学士到同济博士那读了又读的现代主义专业教育历
别于许多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是他对当代中国建筑的 据就是现场,落实到水边上这块坡地的具体情况 :比 程。其中第一条似乎已经进入下意识,第二条是有意
“中国性”(Chineseness)的一种探求。王澍常常用来 如说,这样就长那样就短,或者是转一转就得到了合 为之,并希望以此作为原创源泉。第三条,虽然在理
解释自己建筑哲学的,是倪瓒的那幅“容膝斋图”,一 适的间距。如果以隔着童明处理得很灵秀的庭院和庭 论上和实践中都在极力挣脱,但却仍然是最系统、最
个小板凳似的房子,却可以容纳整个世界,成为万事 院炮打翻山似的某一条概念线作为依据,似乎更为专 强有力的──我就这样一面观察王澍,一面观察苏州
万物的核心。这是传统中国文人倪瓒的生活世界,同 业,其实相当可疑。 文正学院图书馆。
样也是王澍的理想 :建筑作为一种批判的工具,在这 我觉得王澍也这样想,我甚至觉得他可能认为依 关于这座图书馆的设计构思及设计依据之类,应
种拒绝和抵抗中确立在世界中的定位。王澍的这种批 据其实就是自己,说不说出来,还没有拿定主意。 该由王澍自己来写。关于至关重要的功能是否设计得
判和抵抗的态度,同样指向建筑学科自身 :他给他和 都说王澍有些反叛,我不觉得。与南工不同,由 合理,应该由业主来写。我想写的只不过是另一个建
陆文宇的工作室起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表明他们 于缺乏强有力的教学传统,重建工的野孩子们从一年 筑师在一个阴雨天的午后对这幢建筑的印象,虽然由
和中国建筑师大肆建造的行为和身份保持着审慎的距 级开始就什么都玩,到毕业的时候一头雾水,就像《美 一个建筑师来评论另一个建筑师的设计似乎是很少见
离。和马清运进取的方式不同,王澍采用的是以退为 国丽人》中的那个女孩子,其实什么都没有干,好像 的。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应该由王群来写。
进的策略,和中国当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体制保持着 什么都干过了,而南工的学子们接续着六朝古都的中 在去现场之前,我对这幢建筑已经大致有些印象。
一种更为微妙的关系。或许这正暗合着中国文人在都
市中造园的心灵际遇 :保持退隐山林的姿态,却不放
弃介入甚至改变社会和文化走向的志向。
漫步在宁波博物馆顶层的平台上,你似乎能够真
切地感受到这种抵抗的立场 :你身处的建筑像一座用
历史和记忆重新塑造的堡垒,顶层的尺度让你产生漫
步于一个中国传统村落的错觉。透过每一道建筑的缝
隙,全中国随处可见的那种大规模开发所建成的建筑
新区一齐向你脚下的建筑逼来,似乎要穿越博物馆周
边的可怜的一圈空地将这座不合群的建筑异类撕裂、
挤垮。正是这种强烈的势单力孤的体验愈发显现出这
座建筑坚毅的立场,如同面对巨人的大卫,而王澍所
面对的巨人,是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让我觉得欣慰
的是,孩子们依循自己直觉的导引喜欢上了这座神秘
的建筑,他们在建筑的室内外欢快地穿梭,进行着寻
宝的游戏。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人能够真正寻觅到从我
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失的珍宝,那么,这座建筑和它所
象征的那种抗争就真正具有了意义。□

作者单位:家琨建筑工作室
收稿日期:2012-04-08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31


我暗暗有点担心 :那些平面上的偏转叠加手法,是我 痕的办法。 主义手法。那些元素对峙,体系叠加,偏转冲突,都
熟知而不敢用的。我隐约觉得有些多了闹了。但站在 以功能体块为单元进行离散解析(而不是以梁、 是刻意设计而成的。有点复杂,有点炫技。清楚、紧张,
童明的廊桥上一眼望去,这幢建筑比在图片上和雄辩 柱、板等等建构单元进行解构,那样会贫瘠些),使王 类似思辨游戏。这是明确的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中沉静多了。它横在水边,素白、青黑、深灰,有着 澍手中掌握了一批元素,足够重构一个小世界。比如 而向下,即从地面一直下到水边,那通常是作为“利用”
很好的情态。 模拟一个水边集落或是一处园林。这两者都有一个基 的部分,却表露出一种交融随意,暧昧动人。它们对
也许是因为图像明确易于叙述,或者是因为设计之 本要素,即所谓的移步换景,但在组织结构和生长方 斜岸的依附,它们的近水,传达出与场地的直接生长
初必须首先弄得很明确的就是平面布局。关于这幢建筑, 向上有所不同。通常,以小见大的园林世界是确立了 关系。有一点很有趣,即平面标高与水的距离。不同
讲得比较清楚、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它的平面。由于平面 边界以后向内生长的,而村镇集落是形成了中心后向 的距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 :如果与水面离得较远,
上有着这样一下、那样一下的倾斜,我一直恍恍惚惚地 外蔓延的。观念上固然可以把一个功能化的平凡主体 其下便出现“桥下”状态,显得颇不寻常。如果与水
误认为它是 2 套甚至 3 套网络体系的叠加。到了现场, 视为无物,任线路及其周边元素内外穿插、左冲右突, 面距离较近,则成为亭榭杆栏,具有传统韵味。我不
面对体量的主次,我发觉,与其说是体系的叠加,不如 但实际上却不可能忽略。在图书馆上下内外走了一圈, 知道王澍是否意图明确地这样设计。有可能,因为两
说是一条轴线对一个体系的冲撞。主要的体块本来是同 由于我看见的更多是处于边缘的场景圈绕着中心,原 种状态都是他关注的。但似乎又不是,因为那效果不
一体系、平行规矩、老老实实的,但由于有一条通道从 始印象上并不像园林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外部界定和规 像是刻意而像放松偶得。王澍自已也曾几次解释那个
上面的庭院冲下来由建筑群中斜穿而过直插湖边,像列 定性比较强的环游路线设定,因此,我更愿意把它看 伸入水中的盒子为什么离水远了些,言词中有些无奈。
车开过后的劲风,使道路两边的小一些的东西微微摆动。 作村落的体验。这是一个生动的现场。在每一个自成 但是我看没有关系,这个盒子,近水时是个“诗歌屋”,
演播厅(它本来在功能上就有相当的独立性)侧了侧身, 场所的地方,王澍都设置出一种情境 :青砖小院,柱 远水时,就算是个水文站也并非缺陷,那是个“非常”
与主体形成一道夹角,效果是在它们之间的夹道中造成 林,临水走廊,入水的“诗歌屋”── 一个水上的亭子。 场所,这就行了。这两种状态中无论哪一种,都比上
紧张。那个钢梁焊铆的天窗盒子连身都没有转,它下面 而那个入口小广场,几乎就是场镇中心。在这个盐市口、 面那些由强大清晰的专业手法制造出来的戏剧冲突来
的柱网既不独立,又未侧转,因此它其实只是动了动脖 菜市口或者干脆叫做书市口上,各个角色汇聚 :高台 得简单动人。它们所处的“地下”状态,几乎是象征
子。我想这大概是为了平衡演播厅的侧转,或者是顺便 阶(非楼梯)的盒子,头顶倾斜的盒子,演播厅前特 性地表现出了王澍的专业手法之下的情感基础,即前
给门口的戏台(王澍称为“非楼梯”)让点位置。或者 意以脱缝方式独立出来的门廊,立体钢天窗,从下而 述的第一和第二条线索。是不是王澍所关注的“弃物”
是这样 :既然作了一个大大的立体天窗,就干脆强调它 上的坡道和从上而下的坡道,夹缝中的梯级(如果它 的魅力也必须在他自己部分放弃的状态下才会出现?
的独立。或者上述兼而有之。由于角度不大,这两次侧 通向水边就更像村镇场景),这些建筑角色自身进行着 仍然与前述的 3 条线索相对应,图书馆的建构及
转都属于同一体系内的摆动,而不是另一体系的加入, 表演(这到也常见),并刻意提供给人们演出场地(有 表现大体上有 3 类 :一是青砖砌筑,斩假石压顶收边
──这样一看就明晰多了。 点像戏中戏)。于是,在“非楼梯”上嘻嘻哈哈的人们, 这类传统作法 ;二是型钢组合,焊接铆固。有时候两
虽然体量小得多,独立性更强的是轨道上的 4 个 就成了王澍手中的提线木偶身上的虱子。最得意的是 者组合:如青砖墙上那一道阿尔托・罗西式的槽钢过梁,
盒子。由于它们的数量、相似性和密集排列,已经自 王导演。王澍在构建的方法上绝对专业,而在构建的 或者用型钢组合的“美人靠”。有时候单独强调 :如那
成体系。它们的有趣之处在于相互之间的左右远近, 目标上却相当感官化,归根结底,他是赋于戏剧性的。 个体量独立的天窗盒子,其意象可能来源于工业厂房。
以及相对于主体系的内外穿插关系。不过,比它们自 平面的偏转和体量的穿插仍然是这幢建筑引人注 而基本的结构体系是最通用的框架结构,与这一体系
身之间有趣关系真正更有意义的是它们与主体的对比。 目之处,但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它的剖面关系。我觉得 配套,是常用的填充墙、砂浆抹面、弹涂外墙涂料等等。
由于这组体量,主体体量被破解,从而在尺度上谦和 这幢建筑暗暗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在设计动机和现场 最新的技术可能就是朝向水面的玻璃肋钢夹板点驳接
了许多。具体些讲,如果没有临水的那一个半盒子, 状态上都是如此。有一条凹槽似乎是个暗示。以“书 玻璃幕墙了,最机巧的构造可能是打算用于通风的钢
临水的主体会显得有些庞然,有些简单。比起依靠自 市口”地面为界,向上,即建筑的“正式”部分,或 制推拉小机关,这是一些不同时期的工法,但可以这
身切割破分而削减体量的手法来,依靠另外体量的对 称建筑主体,换句话说,就是在需要秩序、需要认真 样说,无论选用哪一时期的材料和技术,王澍在建构
比而削减体量,是个更加干净完整、各保全身不见刀 计划主要功能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非常专业化的现代 上的倾向是简朴。唯其如此,正因为用语朴素,才能

32 世界建筑 2012/05
压得住那些多少有些跳跃的情节。总体而言,这幢建 面上的偏转和暴露的梁柱两种处理交织在一处。由于 创作质量互查小组”,使每个被逼问到墙角的人,无论
筑的工艺水平比想像的好,我感觉确实是工人修的而 梯段本身在竖向关系上必然有的斜度,平面和竖向两 是谈到以前的作品或是以后下手都得加倍小心。而此刻,
不是农民修的。材料和色彩也控制住了。可能有童明 个角度的斜度重合在一起,使平面上的偏转效果弱化, 他已经作好了被拷问的架势。但我转念一想,我是有文
帮忙,苦口婆心,软说硬磨。或者业主确实品位较高、 处于在与不在之间,本身已经有些微妙,如果到此为止, 字任务的,要是被他都先解释了,提笔时只好哑口无言;
无意堆砌,或者有心乏力、无钱堆砌,或者被王澍的 将会完全生效,微妙动人。但这微妙在交叉梁柱的大 如果照样把对话写出来,则会被坐在一旁听过一遍的王
雄辨和阴沉给镇住了。由于和当下时代的心态相悖, 喊大叫声下几乎被淹没掉了。如此说来,不作平面偏 群看作偷懒。如果要问,我宁愿分手后以文字的方式问,
追求简朴有时候极为艰难,还不是经费能控制得住的。 转也行,或者只要偏转不要梁柱,会不会更好些?站 也给他机会以文字作答,这样会严谨些。但回到成都,
据我的体会,工程后期,当没有结构安全问题而且大 在我的角度上,我对这些重叠变异有些质疑,从战术 我连这个都放弃了。误读就误读吧,误读是另一扇窗。
象已现时,往往会突然冒出来许多设计人,沉默了许 上讲,与它带来的许多麻烦相比,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 重要的是这幢建筑值得一读。尽管王澍对“顶层画廊”
久的人们和靓丽、光鲜、豪华一起复苏了,而栏杆、 此外,如果一定要偏转,把它反方向,也就是与演播 更为得意,但我更看重这个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 :一个
面层、玻窗这些地方又是最容易被作为子项工程分解 厅的内墙,与天窗盒子一致,会不会形成逻辑上的顺 是在夜色掩护中制造梦幻,一个是在光天化日下处理现
发包的。我有好几个工程就在后期被又轻又薄、溜光 势搭接关系,虽然实际效果无甚变化,可能平面上会 实,难度系数不同。大家都才刚刚起步 , 这不是一个完
贼亮、还自带珠珠灯的不锈钢圆棍棍一劳永逸地给糟 好看些?又,这一处楼梯离另一个楼梯,以及它们之 美的建筑,从根本上,王澍也不把完美作为目标。但它
蹋了。控制力应该属于专业以内的事,而需要专业以 间的天桥有点太近,使天桥的效果被消解……话越来 显而易见的专业深度已经引起了建筑界的关注。前来参
外的能力。 越多了,反正我就是对这一带真正有些不满。 观的人已经不少了。走这条路子的人可以把它当作肩膀
如何保持设计的明晰简约,同时又具有充分的自 还有几处地方,属于元素复杂并列后必然带来的 来踩,不走这条路子的人可以把它当作参照系。走不走
由度和可读性,一直是我关注的问题,我很注意王澍 如何定义的问题。比如柱阵,虽然有“先栽柱子后栽 这条路子,都应该学习它的品质,而其中的不妥协性却
的策略。各人战术不同 :或者屏蔽其他,一次着重解 竹子”这样抒情的说法,但那些钢筋混凝土柱子更多 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到的。诚然,我们都可以来指指点点
决一个问题 ;或者并置各种因素然后统一覆盖一层秩 地表现出粗砺赤裸的构筑物意象和未完成痕迹,它们 (像我一样),也还可以举出一些不满,但从整体上讲,
序。看来王澍的策略接近后一种,他以现代主义的饺 的高细比和整体性表现出“浇筑”工法,而“斩假石” 我真心喜欢这种有争议的动人,而不愿看那些近于完美
子皮包裹起个人的、非正式、非专业的等等混合馅, 毕竟是“石”,用斩假石作为饰面,似乎在工艺属性上 圆熟的庸俗。□(2001.01 写于成都)
以期形成外部单一、内部复杂矛盾的东西。这样做的 隐约有些不合之感,人工味十足的斩假石好像用在砌
关键在于掌握好外部单纯度和内部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筑意象中更恰当些。如果高,应该有所依附,如果是
这是一对矛盾。一般说来,皮太厚了容易沉闷,设计 柱子,应该粗大得让人觉得可以砌起来──我这样想。
者还得自我解说提请注意 ;馅太大了利于展现,但得 坡道两边的小青砖十分好看,为建筑增色不少。但青
意之处就在犯险。由于从小就这样做,王澍对犯险有 砖如此温文,用作挡土墙(它不是城墙大青砖),虽然
种迷恋,个性使然。站在我的角度上,我觉得有些地 也不是扛不住,但有点像木兰从军。那么,不这样处
方似乎说破就破但还没有破,有点儿惊险。如果是我, 理又怎么办?因为这青砖墙一转就到了一个有水池的
我宁愿把图书馆属于饺子皮的那一部分做得再单纯些。 小院,青砖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在转角处分别处理
具体说来,有几个局部 :比如门卫室(第一个盒子) 吗?恐怕不行。我也想不出怎么办更好,提个问题而已。
上的倾斜造型,在图上很引人注目,似乎是个重点, 也许更为重要的材料表现和现场感觉早已超越了这类
在现场却显得可有可无、意义不足,属于小角色的夸 问题。
张动作。不像演播厅靠山那一面的斜切,那是大人物 坐在上海南京路上那个铁血寒光的“顶层画廊”里,
的随和姿态,有些谦逊,有点动人,其依据又来自演 我本想用这一类问题拷问王澍。我们在成都那次青年建
播厅内部声学斜墙的对称性。再说内部那个楼梯,平 筑师论坛上建立起来的“拷问”机制,有点儿像“建筑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33


形式书写与织体城市——作为方法和观念的象山校园
CALLIGRAPHY FORM AND FABRIC CITY: XIANGSHAN CAMPUS AS METHOD AND CONCEPT

李凯生/LI Kaisheng

“我关注建筑在空间中的实体,我真正感兴趣的是 得其山水意境的昭示和领引(图 1)。 被构造为所有院落单体的抬升基座(同时可以对应于


看到一座建筑如何改变那个地方,让在场者呈现一派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新校区,王澍对校园的定位 寺观建筑的崇台),还有石窟寺修行地的栈道类型和传
新气象。” [1] 思考了大学空间类型的来源。西方关于高等教育完整 统林苑的游廊系统。多样性的空间最终汇入到山水易
彼得・卒姆托 的构想肇始于《理想国》,在书中,柏拉图构思了一种 象的比兴感怀之中,成为与山体平行的多重姿态,以
专门传授希腊四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 一种动静开阖的形式书写敛聚着自由。校园的建筑单
如何让建筑以特有的方式和全面的态度介入“地 的教育场所,并于公元前 387 年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 体,以教学和研究为功能单位平等地分布,打破了传
方”,使所有在场者和临场者组合为崭新的、有所设定 阿卡德米学园(A c a d e m y)。作为学园的毕业生,亚里 统教育空间等级秩序,独立、平等、自主的空间形式
的“气象”,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设计中所呈 士多德也在阿波罗神庙附近创办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 启发着在里面工作和学习的人们,结合山水林野的提
现的方法学素养和观念自省,指向了全方位的本土建 (L y c e u m),标志着西方高等教育的开端 [3]。大学,则 示,最终演化为艺术教育的理念本身(图 2):艺术教
筑学 :涉及了城市、村落、园林和建筑的全面思考。 起源于中世纪以神学为主体的经院体制,大学拉丁语 育在给出自身中退隐于自然。空间成就了天赋的独立
同时,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将向人们呈现,何以王 为“Universitas Litterarum”,意为“学科的联合”, 精神,显示了教育上意味深长的气象承转。
澍一再把自己描述为一个深具本土气质的“文人建筑 空间形制上脱胎于多种类型的修道院。学园和修道院, 象山校园在其设计思考的方法开端中,作为方法
师”,如此称谓是否涉及更为深刻的观念问题?以及“形 代表了西方高等教育两种基本的空间原型 [4]。美术学 奠基的诸多本源性、观念性事实,自然地发生于一个明
式书写”的书法特征和“织体城市”的文本化运作是 院译名采用“A c a d e m y”,表明其艺术教育的理念倡 所——解象的启示性过程,方法是事实的体认中萌生出
否仅仅是一个风格问题? 导一种学园式的独立机制,而不是“Institute”—— 的 :秉承传统,由境生象,由象立文,因文而知言,以
明所、解象与空间体制 隐含了置身于“Universitas”综合体系下一个技术分 言明而达乎营造,汇合自然气度,空间未立而境界行先。
校园所在象山,位于杭州城西南转塘镇,钱塘江 支的寓意。而传统中国,高等教育由太学、官学和地 构图与结构的发生
故道曾在此回转,随江水改道逐成一片平川。象山, 方书院所承担,大学堂是其近现代翻版。书院是对官 如画落笔,构图是一个首要事件, 明所——解象
作为杭州西南群山的收尾,曾经是南宋都城风水结构 学和私塾教育的公共性演化。东方还有两种特殊的集 带来的是对诸开端性事实的理解,而构图则建立了对
中的系列灵山之一,古时,南来北往的客船泊岸,登 体性修学原型引起了王澍的兴趣 :支提石窟群和丛林 这些思考的总体应对方式。校园结合寻址相地时的初
高凭临,与六合塔相望于江远,四下苍茫,思乡之情 寺观。在诸多渊源的综合影响下确立场所的基本类型 步构想,遵循场地基本形态,采用了以象山为中心、
顿生,又名望家山。“得莽莽干龙之神彩,颔山水相会 系统和空间特征,对于一个校园的设计具有根本的开 围合式的自由布局,为了让山体、阡陌、溪流和林野
之气象,其名得其所乎”[2] ?山麓南北各有一条溪流 端意义,王澍给出的总体类型趋近于“学园”或“学 保持原状,单体尽量退守场地的边界,控制体量,突
环抱,三面阡陌纵横,岭上林木葱珑。中国美术学院 苑”。学园指向一种自由和独立,学苑则强调一种村野 显了山水关系对空间秩序的决定作用。所有单体环列
校长许江引前清戴熙之言,谓此地“大有生趣在”! 气质的园林形态。单体上,工整的院落和自由体量并存, 在面山背城的松散关系中,隐秘地牵动着各个建筑单
明所,明其所源、所在、所是、所据、所为、所何, 在起伏的地形带动下,自然的错落与坚实体量形成了 元的是与山体的相互位置和形态对比,以及相邻体量
是奠基性的设计意识。设计取象山于一马平川中孤兀 动静间的生趣转换。 间相互的形体和姿态关系,前者为经后者为纬,交织
突立、敦穆祥和的气象,应山水体势而生发空间。建 对教育场所类型经验的传承,提示了对教育性质 而成。经纬策略只是问答式的势态关系,并不显现为
筑形式起于山水又回复山水,终归场所中物,实现了 的开放性思考。既可以看到修道院式回廊和书院式合 一种严格的控制,更应当理解为一种“姿态邀约”。
王澍“面对山水,建筑是不重要的”的意愿。为道日损, 院,也有文艺复兴式的作坊空间与近现代工作室类型 配合总体织造关系的,还有群体空间的组织传统
空间形体让位于场地总体的势态和气象,隐忍则愈能 的结合,包豪斯式车间作为现代艺术基础教育的象征, 借鉴自江南的自然村落,兼具合院的据守气质和园林
格局的运动性特点。村落的构成是自由、蔓延的和累
加式的,类于园林之叠石成趣,山石和村舍形态学关
系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了校园单体建筑之间比附关系的
原型。环境则被视为具有高度连续性的漫游缝隙。
校园的布局手法应当视作总体构图与单体形态学的
双重运作。各个建筑单元分别隐含山石的动静走势,与
地形起伏合为一种山林意象。总体格局与四周转塘镇混
乱的建成区具有一种隐约相似,但昭示着场所秩序的根
本分野,校园通过与城镇的“相似的差异”领引着整个
城镇发生势态的转变,使区域以象山为中心重新汇聚起
来。山体形势被新生的区域关系承接,如水波传递到四
周,转化为新的结构关系。地方因与山水交感而得识大
体,带来技术之外的生动(象山总平面图见本期 p43)。
1 2

1 就意境的开启而言,场地具有潜在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2 一幅快雪时晴图本身就是一座艺术学院;
收稿日期:2012-04-01

34 世界建筑 2012/05
3 4

王澍断言 :
“一个房子没有结构,它必须被使用出 不同的事实和势态。事乃物之史,物的区分由其所携 的个体,词或物并不被某种划分法和逻辑关系所限定,
来。” 同的存在事件和历史给出,指向不同的存在性(在场 而是可以不断向诠释开启自身,走向一种彻底的“解
在象山校园的总图中,很难发现在先的、制约性 性)。这种划分法,事与物分别保留了各自的浑然和神 释学处境”。
的、形式化的结构事实。王澍认为,结构是经验性的, 秘。个体皆被视作一个独立的经验事实的主体,同时, 王澍强调“位置概念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 。在
凭着实际关系和意图在“使用”中具体地发生。在这里, 个体与周围世界的空间事理和在场的关系也得到分类 对单体进行分类管理的同时,设计演变为位置系统的
“使用”应当被理解为设计思考对建筑应用状态的预先 系统的体认。 “中国式分类法”的本质,是以物所承 赋予和针对单体细致入微的推演摆置,使场所整体和
经验和推演,显然无关于功能理性和技术逻辑。王澍 具的现象对物进行划分归类,在“齐物”的总体认知中, 细节达到最佳配置。调试活动指向在场事物(各单体)
认为的结构是基于营造推演而获取的一整套的空间次 使物以其所分担的事态而得到其个体性和差异。形式 是否因循其本性而在此时此地的“到位”——在朗香
序和位置系统,以及对位置上站立的不同事物和事件 手段就是直接地描摹刻画诸种差异。如山水画镜中纷 教堂的设计中,柯布称之为“试音” 。“到位”使得场
的预先判断。结构,是对已然在场者和即将临场者关 繁在场之山林树石,浑然一气当中而各具形态,在平 地中既存的气象回应于建筑,通过共鸣,造型把场所
系的综合判定中衍生出来的,匹配于场所事物相互间 铺回环的“散点透视”中纷呈现身。在此,不是视觉 气氛领会为“情景共同体”,从而成为这一共同体的具
的真实关系。结构所关注的,是守护在场事物以其原 理性(如西方传统的形式法则)主导一切,而是空间 现者和参与者。空间中诸事物的各归其位有助于维持
真的状态得到呈现,在场者的个体性不被总体所淹没, 中物的自然关系在开展铺陈,场景内处处都是由事- 这一生活世界的共同秩序,切实担当起秩序架构中的
在差异中才有事物存在的理由。 物构成的迷宫。对空间中罗列之物进行随机随理地绵 一个角色(图 4)。
在设计流程中,构图和空间结构的生成,完成了 密安排,是山水园和传统村镇格局的传统,也正是王 校园的设计,相当程度上类似于一出大戏中诸角
类似于技术分工中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布局工作,但反 澍应对校园建筑群体设计的基本方式(图 3)。 色的就位仪式,王澍对建筑单体在系统中角色的反复
映的思考倾向截然不同,王澍的方法更加像一种语言 “迷宫的形式就是城市百科的唯一内容。”[5]131-132 操演,慢慢消解为对形式系统和空间细节全面的微调
学式的“词与物”的意义织造活动,一种关于空间的 城市是集聚着物体和事件的迷宫,校园在此也被 活动,陶醉在其所谓的“仪式的繁文缛节”之中。反
文本运作。 定位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校园建筑分类的操作策略非 复的就位操演,可将分类法和形式类比中尚不能明确
分类、角色与位置经营 常简明,依据总体构图关系以朝向山体的角度、功能、 的东西确立下来,走向一种实物和场所具体性。同时
“城市的秩序取决于分类”[5]。分类的实质是在一 位置、周边关系进行排布和角色赋予,与之对应,单 还造就了一个可以与场所世界偶然性进行对话的关键
个体系中对多样性的事物进行划分定性(命名),以类 体形式通过细微变化相当严谨地给予对照书写。单体 时刻,通过形式应对偶然性发生事件的场所。
化分使事物多样性得到管理而走向秩序的井然。分类 形象和细节处理,以划分的差异定位和类型定性为双 当一切就位,通过位置的开启使场所作为“生活
管理使象山设计的总体关系贯彻到各建筑单元的定位 重基调进行特定处理,在基本类型重复的原则下,单 世界”而临场,角色之戏的空间序幕得以缓缓拉开 :
中,是结构系统与位置内容的互动。 体形式书写着具体划分位置和场景的差异和特征。如 一个大学校园,必然要求开启一个世界和一种生存境
面对复杂的单体群落,王澍采用的是特殊的“中 此划分法无疑有着相当大的偶发性空间 :特定位置上 遇,在其中参与表演的,应当还有那些曾在者和隐秘
国式分类法”,据说还是经由福柯的《词与物》对博尔 建筑个体的相似性和意义的松动是并存的。王澍认为 的在场者,自然的亲切和远方。在这个显现其本质为
赫斯阅读经历 [6] 转述的提示。依据这种分类法 :物, “城市世界的事都只是可能性的事物”,因此,重复与 “教化”的场所中,真正能够给予最终训导的恰恰是那
可以在不同的事实、场景、位置、情态和事件背景中 变异并存的空间格局是一种对变化和可能性的守护机 些处于自然和历史之中的事物和事件。
得到的划分界定。在中国传统的齐物思想下,世界万 制,维系着个体空间在具体场所关系上的形态多重开 类型学活动:差异与同一性的张力
物是归属于根本的同一性(道),所不同者是物参与着 放性。象山校园对单体的界定极其类似于文本系统中 在一个得到控制的总图下,自觉地与同一性进行

3 单体作为在场之物,具有场所的姿态和物象;
4 建筑在一个位置迷宫的角色;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35


条件的对比差异。一个传统城镇,不论形式和空间多 化,比拟于围合山体。建筑的起伏与基地的起伏源自
复杂,总离不开这两种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罗西在《类 一种对话愿望,这种对话关系一直是令王澍痴迷的东
比城市》中把连贯(Continutity)、参照(Reference) 西 :场地与建筑的唱和状态。建筑形式的运动感使得
5 和类比(Analogy)等观念引入建筑学,所描述的城市 这种对唱变得生动自然,像是一种戏剧场面。就总体
抗争成为设计思路中的并行的线索。在《十二米的旅程》 机制和建筑学策略,其实质也正在于力图使城市建筑 形态而言,山北的建筑类似于行楷,山南则类似于行草。
中,王澍认为,与同一性的分化是使事物的差异显现 相似中的差异和亲近中的差异,以及差异中的相似和 校园的空间组织,建立在清晰的单元类型之上。
出来的根本办法,这让事物鲜明在场不被同一性所淹 差异中的亲近得到同时展现,从而使城市群体走向整 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类似于山水画的空间经营、
没 [5]136,为此,王澍坚决地放弃了原始方案中单体的 体与差异的共存。“相似性差异”和“相邻性差异”在 园林的空间串联和传统戏曲的情节穿插,代表着另一
共同基座。差异是在个体比较中得出的,真正可比的 各个单体上的建立,产生了校园总体构图与个体单元 种传统的空间叙事方法,一种混合了时间性的空间构
个体在类分上皆有潜在的共同性。个体的相似,必然 之间丰富的张力,维持着戏剧空间中大叙事与诸角色 成观。王澍对两种经验方法的熟悉和敏锐的洞察力,
首先以认其不同为先提,因而在差异和相似的概念本 的动静情态(图 6)。 使得他可以游刃有余地来建构一种特殊空间的构成法
身当中,包含着在共同中建构区分和在不同中识别相 “小品主义”的营造学:形式书写、运动与散点 和形式书体,一种运作在多样性的“散点情节”中、
关的自然倾向。这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在城市空间 话语 基于简明形式语言的、自由的空间书法(图 8、9)。
的历史运作中不断地为居住者所领悟,表现为那些自 王澍曾把他关于“小品主义”的理论阐释为一种 在建筑的群体关系中,人们感受不到明确的场所
然生长出来的历史城市,总是能同时具备高度整体性 新的艺术类型学。关于这种类型学,他说 :
“面对生活 边界。建筑空间被迷宫般地串联起来,由内到外,由
和丰富的差异性。城市形态学的成果进一步显示,相 的复杂性,它把形式简洁当作潜意识里的必需,面对 外到内,一直蔓延到以山体聚集的山水关系中,显示
似意味着某种共同的渊源,并以一种直接的现象持守 生活的单调性,它把让人欢欣当作阅读的必需”[5]79-80。 着与山林的渊源关系。南北两溪、池塘水面,以及越
这种渊源,这在生物分类学和建筑类型学研究中得到 依据这种形式理念,从“业余建筑”到“实验建筑”, 过水面的瓦爿墙、砖花墙、起伏出挑的屋面,以及形
大量印证。而在相似(共同渊源)中保持差异,意味 从“小品主义”到“织体城市”,王澍以一贯之地在其 状奇异的太湖房,场地环境村野化的语言,与建筑清
有着共同渊源的类型在具体历史环境所产生的个体性 作品中不懈地抗争着现实世界“复杂的单调性”
(图 7)。 晰而多变的形体,混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变化,把变异作为与类型同样重要的性质在个体中予 王澍非常在意建筑形体间的书写关系,这是他一 诱发接近攀爬的愿望。可以抵达的屋顶、太湖房和爬
以保留,这是自然生长现象和历史城市中的基本形式 直坚持使用不规则总图的重要原因。构思往往从具体 山廊,给人一种惊艳而振奋的感觉,无形中突显出对
规律。 的事件、场地关系、材料和建造中找到随机的启示。 学院等级关系的突破。
基于这种理解,王澍用他称之为建立“相似性差异” 山北的建筑类型清晰,建筑内外区分明显,外部以白 建筑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感受非常不同。迂回的路
和“相邻性差异”的方法来控制单体形象的织造关系 墙为特征,而内部则用杉木门窗来围合。山南的建筑 径和起伏的形体所产生的运动感主导了整个校园。墙
(图 5)。城市中相邻的单体由于场所处境的相同,必 类型则比较丰富,有着完全不同的建筑语言,建筑随 面的进退,以及通过各种洞口看到的层叠的透视效果,
然具有一种在先的相关性和共同的性质。处于共同的 地形起伏而高低错落。墙体配合着向上延伸,与屋面 都使建筑表皮显现出了强烈的空间感受。王澍很注重
城市处境中,事物总是倾向于证明自己在周边中的不 相接并向外部延展出挑,形成隐约连续的界面。屋面 把场地感直接转化为建筑关系,建筑的基底被演变到
同。传统城镇中,相邻的房子都非常刻意地保持着对 的起伏与地面相呼应,形成另一种连续的界面和形式 了屋顶、出挑的廊子、表皮以及建筑的内部。建筑与
比,这种对比基于共同背景下的对差异的愿望。从类 运动。传统建筑群体的动静处理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 山体的对话关系,使山体与建筑的合围形成了开放的
型学的研究来看,城市群落中单体,都同时受到由渊 是合院空间,如四合院,静态的 ;另一种是园林,采 空间边界。3 个层次的连续起伏重复着这种对话 :地
源相关而获得的相似性重复和由位置相似而获得相邻 用自由式布局,时间性的、运动的。这两种状态在山 面上的、建筑内部的、屋顶的,由此提示着多重的散
性重复的影响,单体处于这种交叉的共性基础上总是 南和山北做了分别的考虑。原始基地本是一块平地, 点视觉。类似于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关系主导着位置铺
力图证明个体的独立性,产生出基于相似条件和相邻 地形起伏是刻意营造的变化,对应着屋顶和形体的变 陈和空间架构,在轴测图式的俯视状态下,建筑单元

5 群体关系与周边混沌的城镇形态的“相似性差异”,建筑引领着这
种含混的关系转向以山体为焦点构图当中 ;
6 个体差异带来的对比和戏剧性

36 世界建筑 2012/05
7 随机处理的“小品主义”
8 山北体育馆——取自于丛林中殿宇的类型
9 “形式书写”中的写意与视觉的散点运动

8 9

被分配到空间各位置当中。位置的串联也就自然地呈 为事件,场地才能被理解为场所。保持诸在场者的尊 是发生在大树和老者身上的芳香”。


现为步移景异,时间与空间双重的运动。建筑无处不 严,不被理性世界对象化和工具化,强调事物和事件 关于实物的强度和事件片段的可能性,我曾经随
在动静的张力之中,这种张力使建筑群生动而机敏(图 的实物强度,不被形式和意义所吞没。现代设计习惯 手记录下的亲身感觉 :
10)。 于把意义理解为掠过事物表面的东西,从表象关系看 “燕麦在坡地上散发出阳光金色的气味,使阳光成
场所写作:实物的强度与事件的片段 待形式,把形式和意义当作事物存在中最可拿捏的部 为坐在麦芒的尖端可以抚摸的东西。这四下的平静里
王澍说 :
“把那个尚不存在的‘结构’找出来,我 分抽离出来单独操作,使建筑的构成者失去了为物的 隐有促人狂乱的因子,让人想起永远在麦地里给迪奥
把这个过程叫做‘构造’,构造就是对琐碎事物的精致 本来面目,事与物的世界分崩离析为理性视野中的工 写信的凡高,和那只割下的耳朵,变成一只掠过天空
推敲,把事物的真正的差异建立起来”[5]81。作为一个 具世界。在技术资本的文化中,难以发现具有存在尊 向我们警觉聆听的灰鸟。”
聚集者,被视作织体城市的校园,首先显示自身为一 严的事物——面对技术和时尚一派奴颜面孔,所展示 守望麦田,成为一种空间的发生方式,这与设计
个“地方”——演历和供养生命、事件和实物的存在, 的无非人性膨胀。而在象山校园,王澍依据其织造理 毫不相干,却能归属于营造——延请事物在场的盛宴。
而不是仅仅将其容纳的形体。事物的存在攸关于我们 念,所力图达成的场所事实是把众多恢复尊严的事物 当建筑尚未全面完工,王澍提议的在校园种下的燕麦
的“在此”,储备着存在的指引,它们组成一个待读的 精心地编制起来(图 12),“在这里,自然与文化,诗 已经成熟,这些恣意在风中变黄成熟的麦子恪守着原
空间文本。空间作为文本总是在“处所”的意义上储 歌与推理被压铸在一个新的模型里,它们并不分裂” 。 始场地田野的丰饶,集聚着河岸、青山、艺术和远方。
备自身,这个生命盘亘守留的命运发生地,正是撑开 校园的场所写作沉迷于一种理想。在那本叫《静谧与 在自然持续涌现的地方,关于教育和艺术的本质似已
生存诸事件的历史构架。王澍的建筑,总是隐约关系 光明》的小册子中,路易斯康讲述了他关于城市的想法, 得到某种根本性的回答。存在天性和差异的守护,可
着一种写作的理念和方法,倾向于把自身显现为系列 “城市是供应所需的地方,当一个孩子走过一个城市时, 以领略到这里潜藏着一个美术学院在象山对教育本质
事物和事件的策划者(图 11)。 他应该能看到一些事物让他知道自己这一生想要做些 尝试性的隐喻。艺术本身何尝不是如此,在生命中树
传统的营造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绝无科学主义 什么”。而关于学校,路易斯康说 :
“那是一个长者带 立某种事实,这种事实秉承山水(图 13)。
和形式决定论的武断,在事物面前作有所承让的对待, 领一群孩子围坐在大树下。思想、伦常、体悟、事理 工艺学与偶发性
唯其如此,材料才会被理解为事物,功能才会被理解 和技艺,将在自然的庇护下照应着我们的孩子,教育 象山校园的建筑带给我们一种有益的想像,或者

10 “相邻性差异”的对比与类型学张力
11 偶发性成为“形式书写”的一种基本方式

10 11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37


12 13 14

说是希望 :重新评估工艺在今天的价值,使工艺学以 部,构造活动表现出来的调弄搭配的技艺,趋向于看 率真方式把形式、材料与功能直接匹配起来,包含着“生


一种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当代建筑中,工艺复兴的目 重事物的既成性质。 活”和“生猛”。设计从日常现象的“手边关系”中寻
的在于具体地恢复人与物的本源性关系。唯美的精细 王澍非常善于从实际建造活动中寻找契机,机敏 求建造方法,这与王澍对民间建造经验的长期研究有
本身并不是目的,工艺学应当帮助建立对物的真正而 地应对不断发生的各种偶发情况。由于设计周期的原 关。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基础语言源自直接的、生活化的、
准确的理解。在《设计的开始》中,王澍区分了营造 因,设计机制必须随时应对突发的偶然性。一般的作 现场的存在体验,这恰是今天学院化的建筑学和教育
与设计的不同,后者“靠一种用以解释一切的抽象观 法,是依据设计的习惯和规范,把这些偶然的东西尽 活动正在遗忘的东西(图 15)。
念来设计建筑的同时,也决定了材料与技术,而营造 力抹去,因其不能见容于技术原则和形式体系,使构 象山校园还充满了与功能对峙的地方,建筑内外
的材料是在先的,有限的那么几样基本东西,某种意 造常常变质为掩饰。所谓偶然,实则只是超出熟知以 各种道路可识别性并不强,大量的空间在功能上缺乏
义上,技术的问题更产生于思想之前,技术是随所用 外的东西,面对偶然性需要放弃的恰恰应是狭隘的先 明确的定义,却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空间
材料的技术,与设计不同的是,营造更是一种制作”。 入之见,尝试着去聆听并诠释这些“偶然的”抵达者, 似乎在期待一种自发的、随机的改变。在实际使用中,
这里具有决定性的分野是王澍的营造观,严格遵循着 在严肃的对待下,往往演变为远比原初构想更为高妙 新的具体的功能的介入将会演变成多样的不确定性。
事实和材料条件,更像是工艺学意义上的配置和搭建。 的东西,把建筑向“天成”领前一步。为此,王澍三 在建造之初即为使用者留下特定的空间开放性和功能
所谓构造,就是通过划分、类比、集聚、塑型,把事 天两头在工地的墙上画现场节点,出了近 400 张工程 的多义性,为场所的理解储备了 “开放的、在场的解
物的连缀建立在细节的关系之中(图 14),构造不是 变更联系单,甚至发展了一种邀请现场工人参与构造 释学空间”,使功能活动并不被锁定为一种制约性的单
去消除不同材料作法间的事物差异,而反到是要给这 研究的设计机制。 向流动。这种“反功能化”的操作,让我们体会到前
些差异留出恰如其分的位置,使其延续总体划分铺陈 反观时下建构学(Tectonic)的发展,正有日益 技术时代建筑的功能通用性观念,一种具体使用与场
的原则 :气韵生动。 被视觉化的趋势——局限于形式语言本身的一种“不 所的开放关系。人和空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
营造应和着从总体划分而来的空间事理关系,把 及物”风格倾向。使我们怀疑这种源自中世纪的技艺 空间永远不被实际功能化,这种自由的空间状态在某
这种关系作为逻辑基础铺陈到细节和事物连缀之中。 观念一但走入技术形式的范畴,就会沦为与“极简” 种程度上非常吸引人。建筑的一些空间是拿来留给想
构造的简明无疑有利于事理意义的直观和理解。但凡 同样下场的“另一种矫饰”[7]。王澍在象山校园的构 像的,王澍既然有“真正的结构是被使用出来的”观念,
使事物空间关系一味呈现出自身的复杂、无节制的机 造研究和工艺学实验向人们提示,从工艺学走向一种 那么,真正的功能未必不是被“使用”出来的。就当
巧和视觉唯美倾向,则往往趋向于淹没构成者质朴的 设计语言,应当始终保持对事物空间存在本身和随之 今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功能的不确定性并非特殊现
事物本性,成为技术、观念和趣味的附庸。在校园中, 而来的一切“偶发”性的开放,遵循事物的本性,即 象,传统意义上功能所代表的人与事件或人与场所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整面通高的杉木嵌板墙与墙上长门推 使带上民间建造特有的简陋、苍促和窘迫,但却不会 确定关系,在今天的文化局面中正在不断地被解构。
窗的铁制风钩、门栓和插销形成的系统关系。一对对 根本背离质朴所带来的存在真实感。 空间“非功能化”的真实指向,仍然是一个有待建筑
展开着修长手臂的黑色风钩,在通高的木板墙上显得 业余建筑学:反技术性和反功能化 学深思的问题(图 16)。
如此消瘦,如同斯蒂文斯笔下的一群黑鸟,张开几乎 把自己的设计思想称为“业余建筑学”,王澍做建 作为“业余建筑师”,王澍从来不是刻板的理性主
不存在的翅膀,面对象山舞动。这些纯手工事物拥有 筑,更像是在烹制一道独特的美食。他把建筑直接的 义者,而是非常机智的人,具有独到而敏锐的观察力,
一种工业产品从来不曾具有的从容与祥和——它们不 使用体验视作为建筑的内部经验,形式和空间关系生 善于吸纳周边有趣的事物。他的建筑常常是游戏性的、
是形式和技术操作的从属者,而精美的技术产品往往 动,显现了思考与结果的直接关系。设计更像是一种 表演性的,充满了各种表情,是典型的以个人态度来
难以最终显现为自在自信之物,更无从把在场者领向 活生生的手艺活,与人的身体关系密切,建造仰仗一 处理问题的高手,更是一个他自身标榜的“文人”,有
一种造物特有的在场性。超越技术和形式原则营造细 种手工模式,功能上不追求工业制造的完美,而是以 着一种自信的洗练。他一直坚持个体差异是品格和质

12 事物的强度
13 处所对事件的某种预谋充斥了整个校园
14 王澍对工艺学自觉体现在一种对形式和形态深刻的语言意识当中

38 世界建筑 2012/05
筑学体系进行有效地融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性的本土 [2] 许江 . 象山三望 .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2005 :
建筑。这是一种应当重新关注“眼和手”、“手和心” 2-3.
训练的建筑学。王澍认为,中国传统是匠人传统和文 [3] 徐辉 . 高等教育学 .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人传统,建筑的教育应当综合手、眼、心的方法,不 2002 :1-12.
仅仅是理性、技术和形式的训练,更应该通过心和手 [4] 博伊德等 . 西方教育史 . 吴元训译 . 北京:人民教
来思考和感知。 育出版社,2000 :4-9.
象山校园在营造诗学上的日渐成熟,反映出的对 [5] 王澍 . 设计的开始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事物审视方式和空间建构方法之于传统的承转关系, 2002 :53-59.
作为某种历史性的标记,“传统”问题在这里得到了一 [6] 博尔赫斯曾阅读到一本中国古老的“百科全书”——
种非常直接的正面应对,没有被一种廉价而庸俗浅层 《天真仁学广临》,据其转述,在书中动物被划分为:A,
手段所敷衍。真正的传统是对根源问题的探讨,明确 属皇帝所有的 ;B,涂过香油的 ;C,驯良的 ;D,乳猪 ;
自己是谁,立于什么之上,是具体问题,而不是形式。 E,塞棱海妖 ;F,传说中的 ;G,迷路的野狗 ;H,本
正视建筑与生活的直接关系,从日常现象的生活关系 分类法中包括的 ;I,发疯的 ;J,多得数不清 ;K,用
15 中寻求建造方法,解决建造或使用的实际过程中遇到 极细的驼毛笔画出来的 ;L,等条 ;M,刚打破了水罐
地的基础。相对于山北的平和,山南校园能看到王澍 的问题,这才是建筑的根本意义所在。□ 子的 ;N,从远处看像苍蝇的。王澍 . 设计的开始 . 北
做建筑的某种饥渴感,建筑有很强的信念,也有令人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6-145.
不安、难受、困惑、焦虑的,甚至恐惧的一面,有时 注释 : [7] 对 建 构 学 被 形 式 化 的 担 忧, 从 其 受 到 建 筑 学
是不可琢磨的、迷失、未完成……,王澍的作品从来 [1] 在卒姆托(P e t e r Z u m t h o r)的所有建筑作品 的 超 常 关 注 以 来 就 不 断 见 诸 于 各 种 场 合。 参 见 :
都不是一种表面光鲜的简单建筑,如果我们以作品与 中,建筑构成者保持为物的倾向十分明显,伴随着这 Bruno Marchand. Another Rhetoric - "Imaginary
文人的关系视之,即能理解到作为“作者”的真实含义, 些物的抵达意味着新的存在秩序和氛围的诞生。参 Obviousness" and "Honest Dissimulation". A Matter
这种在文化经验中不可或缺的、自然的率真性,为何 见:Peter Zumthor. Thinking Architecture. Basel: of Art -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Switerland.
在建筑学领域反而成为了某种罕见的东西,这是非常 Birkhaüser Publishing Ltd, 1999. Birkhaüser Publishing Ltd, 2001.
值得建筑界同仁深思的!
观念事实:什么是本土与现代问题的核心
建筑学根本就是一种可能性。
从场所山水气象的承转,到建筑群体城市形态
的划分类比,象山校园给予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们以
一种潜在的提示 :建筑学如果不受我们熟悉的功能
界定、技术至上、形式风尚和唯美倾向的控制,将
会如何开发自身?它将如何直接面对空间存在的具
体事实,以回应那些陈腐的不断重复和消极模仿?
不论是中国式分类法和类比设计观,还是王澍的“织
体”营造,其核心都在于恢复建筑场所的参与者为物、
为事的在场属性,这种自觉有可能把建筑带回到前
技术时代的尊严中,更使我们重新体验那种传统的
营建观 :面对存在和事物的谦逊。王澍的建筑在文
化倾向上是相当积极的,它赋于一种标志性,可以
鼓励一大批对传统持建设性观念的人,抵抗文化的
无根性和“全球化”的泛滥。
任何时代,文化都会同时与外来的、未来的、本
土的和历史的东西打交道,进步与现代并不总是统一
的,进步与现代化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差别。发展观念
是一种价值判断,而现代化进程则是一个客观状态,
是每个人、每个国家、每种文化必须应对的事件。传
统必须建立自身的现代性,否则无法在当代生存。王
澍一直有一种愿望,将中国本土的营造传统与现代建
16

15 设计常常从“手边关系”的日常性和乡土记忆中获得类比经验
16 在后现代时期的文化境遇中,场所的“非功能化”倾向代表着对
偶发性和随机性的期待,同时它提示了针对体制的潜在批评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39


省略的世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记述
AN ELLIPTICAL WORLD: AN INTERPRETATION ON XIANGSHAN CAMPUS OF CHINESE ACADEMY
OF ART

葛明/GE Ming

“一个世界建立起来了,剩下的只是附加的血肉。 在慷慨的空间弥散之前迷失,过多地将其引入作品, 与所是,通过“省略”获得房子与环境,房子与房子,


书房中的那种桌子几乎是自动从这个已有的世界中产 去填充、扩大人类的姿势。而贾克梅蒂与此不同,他 房子与人之间特殊时刻的共同照亮。
生出来的……”[1] 认为活生生的人身上不会有多余的东西,所以他的雕 看似随意的布局,其实与山体水势都进行了契合,
“这个假设的建筑群使真实的世界与叙述的可能性 塑必须是从空间中修剪多余的东西而成,从而高度得 两者之间就像照相机进行调焦一样互相建立关系。
的世界相吻合。”[1] 精确。为此,他通过记忆制作。记忆和写生一样具有 看似随意的体量,其实对其向背、姿态都进行了
“于是我找到了园林的方法,即不是把建筑当作应 其不确定性,记忆愈想确定,意象愈是仿佛,最后只 斟酌,王澍常用“这房子坐在那里,那房子……”表
予分析的人工制品,而是当作一种意识的体现 :一种 能从最基本的形态——骨骼中呈现,而且为保护像的 示它们互相依赖而求取矛盾存在的状况。
邀请人们去参与的一个假设世界的意识和经验。”[1]169 大小,只好让其变得细长 。[2] 142 看似随意的进出,其实对门洞都进行了推敲。各式
“建造一个城市,就是建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 王澍不停地回到“世界”的方式与此相仿。 各样的门时常因其多样而模糊了内外的界限,但又在不
完满和它的尺度毫不相干。在这个世界的营造中,最 它体现了一种回到事实的态度。因为建立各种名 经意的时候,成为特殊的洞口,使人惊觉内外的差异。
艰难的一项任务就是把直接呈现给感觉的东西加以系 词与“世界”的直接联系,就意味着引入了各种事实。 在此,省略似乎是海杜克所描述的一种特定时刻
[1] 151
统化、形式化。” 它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省略的态度,它通过各种具体的 的隐匿 :一个观者置身于一幅画前,人与画之间的空
…… 事实促使原有的各个名词省略各种歧义而现身。“桌 间自成范围,观者用眼睛接纳画幅,却无法吸入它的
在王澍评述自己设计的文字里,桌子、建筑、园林、 子”、
“建筑”、
“园林”、
“城市”也因此获得了共通之处, 气息 ;当两者完全连在一起的时刻,所有真实的距离
城市所有这些词汇都与“世界”紧密相连,“世界”也 而且以其“最基本的形态”呈现。所以,省略是为了 消失了,思想照亮了两者之间的空间……它脱离了观
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呈现出来。它来自文字,又 生成。 者的身体飞逸,从而导致实体空间的消失 [3] 。
脱离了文字 ;它来自真实,又脱离了真实。 此外,省略并不意味着减少。海杜克就指出,建 省略的世界由此产生。
那么,“世界”对王澍意味着什么呢? 筑学必须经过绘画、文学、医药等平行的训练来过滤, 这是贾克梅蒂在雕塑中显现的。
是他在杭州一住十数年的情境与无边的想像所联 才能去芜存菁,这是一种省略的方法,却也是不断增 这也是王澍在他的建筑中试图追求的。□
结而成的特殊境域? 值的方法。[3]
是他的口语与古汉语、翻译文字(如罗兰・巴特 可以发现,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园就像是象山 注释 :
等人的著述)所交汇而成的特殊词汇? 与转塘之间经过“省略”而获得的一个小世界。 [1] 王澍 . 设计的开始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王澍的“世界”是复杂、变化、 省略的要旨在于精确,并因精确获得升华。贾克 2002 :37
模糊的世界。 梅蒂为了使自己的雕塑获得一种想像的不可分的空间 [2][ 法 ] 萨特 . [ 美 ] 韦德・巴斯金编 . 萨特论艺术 .
王澍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省略的世界”? (一般的雕塑因远近观看的效果不同而产生形象的分 欧阳友权,冯黎明译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犹如贾克梅蒂。 离),于是就像画家赋予画中的人物以绝对距离一样, 2004 :145
萨特说贾克梅蒂的创造常受到“无限”带来的威 他规定了自己雕像所看的距离,并以此去雕刻,从而 [3]Education of Architect-the Irwin S.Chanin School
胁 [2] 。因为,对于贾克梅蒂而言,空间是一种剩余品, 使雕塑一步跃入了幻想的王国 [2] 149。 of Architecture of the Cooper Union, New York:
它只是把各种因素并列在一起。而绝大多数雕塑者都 王澍同样尝试精确地规定象山校园中房子的所在 Rizzoli Publications, 1988: 340

申博 摄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12-04-10

40 世界建筑 2012/05
"The world having been built, what else is left shall not have anything more than bare minimum,
is merely some flesh attached to it. The type of desk so all his sculptures were created by trimming the
in my study room is almost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space of anything redundant for the sake of high
in the world already there." precision. Bearing this in mind, he worked out of
"This imaginary architectural complex matches the his own memory. Memory, however, has the same
real world and the world possible only in narrations." uncertainty as characterized in sketches, and the
"I have thus arrived at my approach in garden, more a memory wants to define, the more obscure
which treats architecture not as a man-made item an imago becomes, eventually to the extent that it
to by analyzed, but as a reflection of consciousness: can only be presented in its most elementary form- 吕恒中 摄
a message inviti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the skeletons - and all images have to be slender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of an imaginary world." to stay large enough for appreciation. and their surroundings, among houses, and between
"To build a city is to build a world, and the The way in which WANG Shu keeps returning to houses and their occupants.
perfection of the worl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s the world is similar to that. It reflects an attitude of The seemingly casual layout has been arranged
size. The most difficult mission in building such a facing to the fact itself. Once the relation between a through careful matching of geographic features of
world is to systemize and formalize the things that name and the world is defined, it means that the fact hills and waters-relations being established just
directly appeal to senses." is introduced. It also reflects an attitude of ellipsis, as a camera focuses its lens on objects.
… the fact may allow for the original names to present The seemingly casual placement of houses has
In literatures where WANG Shu reviewed his themselves with ellipsis of all ambiguity. In this way, been thought through with careful balancing of their
own designs, vocabularies such as desk, building, "desk", "building", "garden" and "city" come to share alignment and positions. WANG Shu often describes
garden and city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me commonality, presented in their "most elementary the conflicting interdependence among the houses
"world," while the "world" is presented in various forms". So ellipsis is for the sake of generation. by saying "this house sits there and that house…"
ways. It originates in form of literature, but rises Moreover, ellipsis means anything but The seemingly casual passageway has been
far beyond literature; it is derived from reality, but reduction. As John Hejduk points out, architecture designed with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each door
hovers far above reality. must be filtered through by parallel disciplines and gate. The entrances, built in numerous styles,
The world, then what does it mean to Wang of painting, literature and medicine so that the blu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side and the
Shu? impurity is washed away. "It is an elliptical method, outside, only to surprise you with their uniqueness
Is it a peculiar realm composed of his over and it is incremental." in bringing out the emph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10 years of living in Hangzhou and his boundless 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Academy of Art inside and the outside 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imagination? Xiangshan Campus is just a little world with some Here, ellipsis can be an obscurity at a
Or is it the special vocabulary stemming from resemblance to both Xiangshan Mountain and particular moment as described by John Hejduk: An
his speech, his classic Chinese and the translation Zhuantang area but has gone through "ellipsis". observer places himself before a painting, the space
works (such as books by Roland Barthes, etc.)? The key for ellipsis lies in precision, which in turn between the canvas and the viewer is geometrized
All these mean that the world of Wang Shu is sublimes ellipsis. In an effort to place his sculptures in air. The viewer can take in the painting with his
one packed with complexity, change, and ambiguity. an imaginary space that cannot be segmented (ordinary eyes; but does not breathe it in. When the observer
Why do we not view WANG Shu's "world" as a "an sculptures produce variable images when observed totally connects with painting, all actual distance
elliptical world", just like that of Annette Giacometti? from different distances), Giacometti set an observing disappear. Thought illuminate the air between….
Sartre had pointed that Giacometti's creation distance for himself -just as painters set absolute The dematerialized thought left the body of the
is frequently threatened by "Infinity," because the physical distances among figures in their paintings- observer and made the physical space disappear by
space to him means nothing more than a remainder and proceeded to bring his sculpture works into a its flight outward…
linking all elements. Most sculptors get lost before realm of illusions. An elliptical world is thus born.
that generous space fading out, as they include With the same precision, WANG Shu defined This is what Giacometti sought to achieve
too much of it in their works to fill in or to magnify where and what the houses in Xiangshan Campus through his sculpture.
human postures. Where Giacometti differs from should be, achieving through "ellipsis" mutual This is also what WANG Shu has been trying to
others is his belief that the body of a living person illumination in particular moments between houses achieve with his architecture. □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41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杭州,中国
XIANG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07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这片校园是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 Lichao, JIANG Weihua, ZHANG Wen, LIN Ting, CHEN south HangZhou Mountains rather than the popular
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 Ke, ZHAO Rong, ect. government zoned higher education districts. Despite
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 多位教师 施工设计配合 /Collaborator: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 of the temporary lack of infrastructure, the academy's
和 5 000 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设计研究院(二期)/Landscape Design Institute of professors, artists and architects who were part of the
2000 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 China Academy of Art (Second Phas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ll agreed that according to
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 结构设计 /Structure Design: 申屠团兵,陈永兵等(二 the Chinese tradition, when it comes to choosing the
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期)/SHENTU Tuanbing, CHEN Yongbing, etc. perfect site for education, the natural landscape is
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 用地面积 /Site Area: 266 640m2 more important than architecture itself.
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 建筑面积 /Floor Area: 15 万 m2 The site surrounds a 50 meter hill named "Xiang".
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设计范围 /Design Content: 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 Two small brooks from the mountain area in the west
这处校园的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 观设计,室内设计/Master plan, architecture design, run separately around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sides of
约 50m,两条从西侧大山流出的小河从山的南北两侧绕 landscape design, interior design the hill and merge at the east of the hill before flowing
过,在象山东端汇合,蜿蜒流入宽阔的钱塘江。象山北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1.4 - 2002.9(一期 /Fist into the QianTang River. The schematic design of
侧的校园一期工程于 2001 年设计,2004 年底建成,是 Phase);2004.6 - 2006.6(二期 /Second Phase) phase one started in 2001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hill
由 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 7 施工时间 /Construction Period: 2003.6 - 2007.10(一 and construction finished in 2004. Phase one consists
万 m2,由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与体 期 /Fist Phase);2005.6 - 2007.9(二期 /Second of ten large buildings and two corridors, including
育馆使用。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 2004 年设计, Phase) School of Public Art, School of Film and Animation,
2007 年建成,由 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 结构形式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 the library and the gymnasium, a total area of about
筑面积近 8 万 m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砖砌填充墙 /Reinforced concrete with steel bars 70 000 square meters. Phase two started on the south
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与食堂。 frame and steel in some parts, brick walls side of the hill in 2004 and all construction finished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 主要材料 /Main Materials: 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 in 2007. Ten large buildings and two small ones were
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 瓦,本地杉木,竹 /Bamboo plank, concrete, recycled completed in phase two. These buildings are for School
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 bricks and tiles, local firs and bamboo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Design, Experiment and
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 摄影 /Photographor: 吕恒中,申博等 /LV Hengzhong, Production Center, Museum of Art, another gymnasium,
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SHEN BO student dormitories and a dining hall.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拆毁重建现象,超过 Historical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ic
700 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 XiangShan campus is part of the new expansion buildings were situated in garden courtyards, but
回收到象山新校园,这些可能被当做垃圾对待的东西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to accommodate the new XiangShan campus developed a series
在这里被循环利用,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性的 i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esign, public Art, Film of topographically different courtyards built in
建造传统。□ and Animation, Experiment and Production Center coordination with the hill. Buildings sensitively turn
and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Teaching. More than and respond to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Existing
建筑师 /Architects: 王澍,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 / 500 faculty and 5 000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farmlands, brooks and fish ponds are protected.
WANG Shu, LU Wenyu,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students study, work and live on this campus. The intricate and poetic spaces of a classic Chinese
设计参与 /Design Team: 宋曙华,陈立超,蒋伟华, In the year 2000, the Academy decided to locate garden are innovatively transformed into a kind of
张雯,林挺,陈柯,赵榕等 / S O N G S h u h u a , C H E N the site for its new expansion to the east tip of the large-scale pastoral simplicity.
In response to the large-scale demoli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China, more than 7 million pieces
of bricks and roof tiles from different decades are
salvaged from demolition sites all over ZheJiang
Province to build the new campus. The bricks and
tiles that were likely to be treated as rubbish were
reused here. The Chinese vernacula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reappears here. □

1 墙体细部/Details
2 总平面/Site plan
1-图书馆/Labrary
2-6-学院教学楼及工作室/Academic and workshop building
7-管理办公及艺术工作室/Management office and art studio tower
8-小体育馆/Small stadium
9-学院教学楼及工作室/Academic and workshop building
10-美术馆/Gallery
11-实验中心/Workshop building
12-19-学院教学楼及工作室/Academic and workshop building
20-小体育馆/Small stadium
1

42 世界建筑 2012/05
2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43


4 6

5 7

3 二期11#实验中心楼北望象山立面/A view from the Laboratory Center of Building11,second phase,of the elevation of Xiangshan hill
4 11号教学楼东立面/East elevation, Building 11
5 11号教学楼西立面/West elevation, Building 11
6 15号教学楼北立面/North elevation, Building 15
7 14号教学楼南立面/South elevation, Building 14

44 世界建筑 2012/05
3

8 10 11 13

9 12 14
8 14号教学楼剖面4-4/Section 4-4, Building 14
9 15号教学楼剖面E-E/Section E-E, Building 15
10 11号教学楼剖面E-E/Section E-E, Building 11
11 11号教学楼剖面F-F/Section F-F, Building 11
12 11号教学楼剖面G-G/Section G-G, Building 11
13 11号教学楼剖面 I-I/Section I-I, Building 11
14 11号教学楼剖面H-H/Section H-H, Building 11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45


15 二期18#设计学院教学楼南望19#楼的立面/A view from the 18 二期建筑学院教学楼与13#实验楼间的家族语言关系/Dialogue
School of Design, Building 18, second phase, of the elevation of between the buildings of Architecture School and the school
Building 19 laboratory building of Building 13, Second phase
16 二期11#楼和12#建筑学院教学楼间的风雨桥,建筑系正在上建筑 19 二期11#实验中心楼朝南的端部/The end part facing to the south
戏剧课/The bridge between Building 11 and Building 12 of School of of the Laboratory Center of Building 11, second phase
Architecture, the students from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are 20 从二期学生食堂的屋顶东望21#学生宿舍楼/A view from the
having an architectural drama course students cafeteria roof of the students dorm building of Building
17 二期18#设计学院教学楼北望象山的庭院/A view from the School 21, second phase
of Design, Building 18, second phase, of the courtyard of Xiangshan

16

46 世界建筑 2012/05
18

15 19

17 20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47


21 二期14#建筑学院教学楼内庭院/The interior courtyard in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Building 14, second phase
22 二期18#设计学院教学楼与南边19#楼的对话/Dialogue between
the School of Design Building 18 and Building 19, second phase
23 二期16#包豪斯收藏楼与17#管理楼间的公共场所,北边远处是
14#建筑学院教学楼/The public area between the Bauhaus collection
21
of Building 16 and 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of Building 17; to
the north side is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Building 14, second phase
48 世界建筑 2012/05
贾东东 摄

22

23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49


24

25

24 二期11#实验中心楼的二层平面,18#楼平面基本相同,但南北 by WANG Shu, depicted the research between the suspended paths
朝向相反/Second floor plan of the Laboratory Center of Building 11, on the exterior walls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views of the windows
second phase; the plan for Building 18 is basically the same but 26 二期15#建筑学院教学楼入口带太湖洞的侧门廊,易被忽略的沉
reversed of the south and north directions 思之地/The side corridor with Taihu hol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25 王澍所画二期11#楼的草图,对建筑外挂面山飞道与窗户视野相 Architecture School of Building 15, second phase, an often
互关系的研究/The sketch of Building 11, second phase, drawn neglected place for meditation

50 世界建筑 2012/05
26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51


27

28
27 二期21#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楼,宿舍楼根据学生的双层床设计 28 二期11#实验中心楼和二期18#设计学院教学楼内类似的坡道内走
了双层开窗/The students cafeteria and dorm building of Building 廊,方便工房材料在不同楼层间的运输,也方便闲聊、展览等事
21, second phase. The windows of the dorm building were 件的发生。/The similar sloping interior corridors inside of the
designed as double-storied windows according to the bunk beds Laboratory Center of Building 11 and School of Design of Building 18,
second phase; they are convenient for the material transport between
different floors as well as for chatting and exhibition incidents

52 世界建筑 2012/05
29
29 从二期15#建筑学院教学楼内庭院北望入口门廊,叠映的是14#
建筑学院教学楼/A view from the interior courtyard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Building 15 and see the entrance corridor, second phase;
the view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Building 14 overlaps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53


30

31
30 从二期建筑学院小图书楼与13#实验楼间的小径,正在上的建筑 for the ongoing architectural drama course-a pile of chairs is
戏剧课的一个幽默的学生作业,一堆椅子从太湖洞爬出/The path crawling through the Taihu hole
between the small library of Architecture School and the Laboratory 31 隔水望入二期14#建筑学院教学楼内庭院/Over the water, the interior
of Building 13, second phase; a humorous students’homework courtyard of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Building 14 is exposed

54 世界建筑 2012/05
32

33
32 12#建筑学院教学楼的窗洞,建筑戏剧课的评图正在走廊里发生/
The window holes of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Building 12; the
review for the architectural drama course is ongoing
33 二期校园建筑学院区域俯瞰/Bird-eye view of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second phase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55


34

35
34 一期校园建筑群俯瞰/Bird-eye view of the campus buildings,
first phase
35 从运动场东望一期校园建筑群/A view from the campus buildings
of the first phase, the sports ground to the east

56 世界建筑 2012/05
36

37

38 39
36 从一期校园建筑的大合院南望象山,那座桥到山截止,可做写生 38 一期校园8# 风雨操场的屋顶,超过2 000m2,全由回收的小
的露天教室/A view from the combined courtyard of the first phase 青瓦覆盖。/The roof of the sports ground of Building 8, first phase.
building, the Xiangshan hill is to the south; the bridge is suddenly It is all covered with recycled small black tiles with an area of
cut, where could be used as an open-air classroom for drawing more than 2 000m2
37 跨越鱼塘连接象山一期校园建筑群的另一座廊桥,也经常用做写 39 一期校园建筑的大合院内的竹林/The bamboo forest of the big
生的室外教室/Another corridor bridge over the fish pond, connecting combined courtyard of the first phase buildings
the buildings of the first phase, which is also used as an open-
air classroom for drawing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57


40

41 42

43 44
40 象山校园建筑的空间类型之一:大三合院,朝自然山水开口/ The layered eaves of the east elevation, Building 9, first phase. It space around the edges are for the sunlight passing into the platform.
One of the special types of the Xiangshan campus building: big is all covered with recycled small black tiles 45 一期校园1#图书馆,立面的层叠披檐,全由回收的小青瓦覆盖。/
Sanhe courtyard, open to the natural hill and water 43 一期校园建筑的大合院,向内的界面全由杉木覆盖,每扇门窗都可 The library of Building 1, first phase, the elevation is layered eaves
41 象山校园建筑的空间类型之一:重院,若干小四合院与三合院的 以开启/The combined courtyard, first phase. The facades facing to and is all covered with recycled small black tiles
连接转折/One of the special types of the Xiangshan campus the interior are all covered with firs and every window can be opened. 46 图书馆立面的层叠披檐,室内的视野被切割成水平的长条,室外则
building: overlapping courtyard—several small Sihe courtyards 44 一期校园建筑的空间类型之一:高台覆土,边界的缝隙是为高台 带出了檐下生活/The elevation of the library is covered with
combined and wind with the Sanhe courtyards 内的空间采光的/One of the special types of the Xiangshan campus layered eaves, the interior view is cut into vertical lines and the
42 一期校园9#教学楼东立面的层叠披檐,全由回收的小青瓦覆盖。/ building: high foundation platform covered with soil. The empty exterior leads to living under the eaves

58 世界建筑 2012/05
45

贾东东 摄
46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59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热成型教学楼,杭州,中国
THERMO-FORMING BUILDING IN XIANG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CHINA, 2011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这栋建筑产生在象山校园一、二期完工之后,校 This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after the first the "clean and polluted" air. The ovens for the
园西北角留下一块狭窄的三角地块,与校园一期间隔 and second phases of the Xiangshan campus project, four disciplines are set here. Casting, teaching
一个运动场。学院出于对通过动手制作来传承传统民 on the site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campus. and research are on the second storey. The whole
间工艺的教学考虑,计划利用这块地建造一栋热成型 It is a narrow three-angle site. There is a sport layout of the building was considered according
教学楼,满足陶艺、传统漆艺、玻璃及首饰 4 个专业 ground between it and the first phase project. The to the circulation air, south-north natural air pass
的教学与实验需要。估计最小教学面积 6 000m2,但 academy planned to build a thermo-forming building and formed "airflow axis". The exterior is looks like
政府批准的建造面积只有 4 000m2。 on this sit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carrying a rectangular modern building, but the interior is
面积不够,可以通过空间的设计解决,但设计的考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folk crafts by hand-making. single slope courtyards layout, which is good for the
虑主要基于与建筑所处的环境关联。从校园一期建筑群 It will accommodate four disciplines of ceramics, natural air circulation.
西望,望江山脉逶迤西去,风景尚未被任何建筑破坏, traditional lacquer craft, glass craft and jewelry The space of the building is based on the
我把这栋建筑界定为一根足够长的水平线,它应该隐没, design for their teaching and experiments. It was perpendicular grid, similar as traditional layout of
同时强化风景的水平性。建筑的西侧、北侧皆为宽阔的 assumed that at least 6 000m2 was needed, but Shao Jian( in the ancient times, this is the room for
新建快速城市道路,所以建筑以沉默的姿态和青砖大墙 finally the government only approved for 4 000m2. the firewood) surrounding the main room. In this
面对 ;东为校园一期建筑群,建筑以明快的白色、大幅 With this gap of area, the problem should way, the south, north, west elevations are double
开窗、高大入口和凉亭面对 ;建筑南门狭窄,以半室外 be solved with space design. But the design walls with black tiles and glass. The double walls
的纵深院子面对,向象山开放,取深远之意。 consideration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on the south facade are good for sunshade and the
建筑类型及语言混合了象山校园一、二期的特征, the building would be located. Viewed from the first north and west sides with one additional function
同时针对这栋建筑特殊的功能需要。为从空间设计上 phase buildings to the west, the hill extended to of blocking the traffic noise. The space between
解决面积不足的问题,建筑被设计为两个高 7m 的主 the west and the landscape had not been destroyed the two elevation walls is mainly for the natural
层,后期可以根据需要加层扩展。底层设计为与校园 by any building. I defined the building as a long air drying for the ceramic and traditional lacquer
一期建筑类似的石砌高台,二层与校园二期建筑类似, enough horizontal line, which should be concealed; craft production. The east Shao Jian is completely
外观是一栋,内部为大小不同的 4 个院落,4 个专业 at the same time enforce the horizontality of the open, exposing the white wall and the combing
围绕院落布置。两个主层功能按空气的“清、浊”划 landscape. To the west and north of the building with the high-foundation platform, which makes the
分,4 个专业需要烧制的窑炉布置在此,制坯、教学 are newly finished wide and fast city roads, so the north face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和研究放在二层,整个建筑从气流的流动考虑,按南 building faces them with a silent posture as well as responds to the first phase campus buildings. □
北向设计自然气流的通道,形成“气流轴线”。建筑外 its black tile wall. To the east are the first phase
观似乎是一栋方正的现代建筑,而内部的单坡院楼格 buildings of the campus, facing with lively white, 建筑师 /Architects: 王澍,业余建筑工作室 /WANG
局,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形成。 large windows, tall entrance and pavilions. The Shu,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建筑空间格局以正交网格为基础,类似传统的稍间 south gate of the building is narrow, faces with the 设计参与 /Design Team: 陈立超 /CHEN Lichao
环绕正间的方式。南、北、西于是形成青砖和玻璃的双层 half-exterior courtyard and opens to the Xiangshan 施工图设计总负责 /Directors of the Construction
立面。南侧利于遮阳,北侧、西侧除利于遮阳,也利于 hill, significantly meaningful. Drawing Team: 申屠团兵,刘柯 /SHENTU Tuanbing,
减弱城市道路的交通噪音。双层立面之间的空间主要用 The building typology and language is mixed LIU Ke
做陶艺和传统漆艺在制作中对自然风干的需要。东侧稍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施工图设计配合 /Collaborator of Shop Drawings: 中
间完全打开,白墙外露,与高台结合,确定了朝东为建 phase projects of the campus, but at the same 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China Academy of
筑位置经营的主朝向,与校园一期建筑群遥相唱和。□ time with specific functions to the requirement of Art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the build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rea 建筑面积 /Floor Area: 约 4 000m2
lack, the building was designed to be a two-storey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8.6 - 2010.6
one with each 7 meter-high so that it is possible to 施工时间 /Construction Period: 2009.3 - 2010.9
expand later accordingly. The ground floor is similar 结构形式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
with the first phase buildings with stone-foundation 砌填充墙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brick walls
platform; the second floor is similar with the second 主要材料 /Main Materials: 竹胶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
phase buildings—looks like one building, but there 本地杉木 /Bamboo plank concrete, recycled bricks,
are four courtyards of different sizes inside; the local firs
four disciplines are located around. The functions 摄影 /Photographor: 申博,陆文宇 /SHEN Bo, LU
of the two main storeys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Wenyu
1

1 高台上,可见采光庭院的竹栏杆。远处是刚建成的高层房产楼盘/ bricks. The lower part is bamboo-mat pattern and the upper part
On the high foundation platform, there is bamboo fence of the sun lit is ventilation holes. Besides keeping out noise, they are useful for
courtyard. There is a commercial residential complex finished the ceramic and lacquer air-dry.
recently in the distance. 3 从校园北侧城市道路看热成型楼,高台做法清晰可见/View of
2 西立面,回收青砖砌筑。下层席文,上层是透气的花孔,隔音 the building from the city road to the north, the construction way
之外,方便陶艺和漆艺的风干/West elevation, recycled black of the high foundation platform is visible.

60 世界建筑 2012/05
2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61


5
5 1 6
4 1 4
5
5
7 5 5 2
5
5 2 3 3 5
4 3
2
5 3 6

1-漆艺作坊/Lacquer workshop 6 1-漆艺作坊/Lacquer workshop


2-玻璃作坊/Glass workshop 2-玻璃作坊/Glass workshop
7
3-首饰作坊/Jewelry workshop 3-首饰作坊/Jewelry workshop
4-陶艺作坊/Ceramic workshop 4-陶艺作坊/Ceramic workshop
5-庭院/Courtyard 5-庭院/Courtyard
6-陶艺库房/Ceramic storeroom 6-平台/Platform
7-水池/Pond 7-坡道/Ramp
4 5

6 7

4 热成型楼一层平面/First floor pla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9 陶艺工房窗外是回收青砖砌筑的透气花孔,隔音之外,双层


5 热成型楼二层平面/Second floor plan of the thermo-forming 立面之间的地方便于陶艺坯体的风干/Ventilation holes constructed
building with recycled black bricks outside of the ceramic workshop widows.
6 热成型楼三层平面/Third floor pla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Besides keeping out noise, they are useful for the air-dry of the
7 热成型楼屋顶平面/Roof pla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unfired pottery.(贾东东 摄)
8 二层陶艺工房室内,可见为以后扩建预留的结构钢梁。/Interior of
the second floor, the ceramic workshop, the pre-positioned structure
steel beams are for the possible expansion in the future.

62 世界建筑 2012/05
9

63
10

11

12
5

2
1

2 4
3

13
5 1

1-主入口/Main entrance
2-绿地/Green space
3-田径场/Track field
4-田径场看台/Track field stand
5-城市道路/City street
14 15

10 回收青砖砌筑的透气花孔墙与断热铝合金玻璃幕墙双层立面墙 14 热成型楼北立面/North elevatio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身详图/Detailed elevation of the ventilation holes constructed with 15 热成型楼总平面/Site pla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recycled black bricks and the Insulated aluminum alloy double- 16 楼内走廊有天光,如街道划分出4个专业的教学区域/There is sun
glass walls light in the corridor in the building, it separates the teaching areas
11 高台与采光庭院墙身详图/Detailed drawing of the high foundation of the four disciplines like a street.
platform and the sunlit courtyard wall 17 南面朝象山的内庭,陶艺的半室外工房/Interior courtyard facing
12 热成型楼东立面/East elevatio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to the southern Xiangshan hill, half-exterior ceramic workshop
13 热成型楼南立平面/South elevatio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18 小三合院/Small Sanhe courtyard

64 世界建筑 2012/05
16 17

18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65


19

20

21

23

22

19 热成型楼西向剖面之一/Westward section one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20 热成型楼西向剖面之二/Westward section two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21 热成型楼东向剖面/Eastward section of the Thermo-forming Building
22 南立面局部/Part of the south elevation
23 高台空间内漆艺工房室内/The interior of the lacquer workshop in the space
of high foundation platform
24 漆艺工房的入口/The entrance of the lacquer workshop
25 从东西望热成型,坡道上去就是主入口/View of the building from
both east and west direction, go up the slope will see the main entrance
26 建筑西面外观/The exterior view of the west part of the building
24

66 世界建筑 2012/05
25

26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67


宁波美术馆,宁波,浙江,中国
NINGBO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NINGBO, ZHEJIANG, CHINA, 2005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该项目是 2001 年接受宁波市政府委托,将宁波 人的记忆之中。 建筑师 /Architects: 王澍,陆文宇 /WANG Shu, LU Wenyu
港废弃的航运楼改造成一座当代美术馆。和拆毁重造 美术馆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它在垂直向度上的两段式 设计团队 /Design Team: 陈柯,宋曙华,陈立超,蒋
相反,建筑师要求把场地上的所有码头设施保留下来。 处理。双重性地暗示了中国传统以及当代城市功能与经 伟华,陈卓,国戈 /CHEN Ke, SONG Shuhua, CHEN
这 座 被 城 市 抛 弃 的 航 运 大 楼, 曾 经 是 城 市 在 济上的需要。下段为“经济基础”。入口高台院落下内 Lichao, JIANG Weihua, CHEN Zhuo, GUO Ge
1970、1980 年代的标志性建筑。是众多市民前往大都 含可停 150 辆汽车的车库,以满足未来爆炸性的城市停 规模 /Total Floor Area: 24 000m2
2
市上海或普陀烧香的登船之地。 车需要。主体建筑的下部青砖基座中设有 2 000m 的开 地点 /Location: 宁波,甬江边老外滩 /Ningbo Portarea
对这座航运大楼做保护性的改造,它的大型候 放展厅,可举办含艺术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活动,以解 合作设计单位/Coopration Design Institute:中国美术
船空间正适合大型当代艺术作品展出,但这座建筑 决中国城市大型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面对的问题——只 学院风景建筑研究院,宁波明州建筑设计院,中国美
历经几次装修改造,其全预制装配式的混凝土结构 有建筑投入但缺乏后期运作与维护费用。二层以上为 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
难以满足今天的建筑抗震法规。为了保持城市建筑 “上层建筑”,布置各类纯艺术展览空间。 代建单位/Contraltor: 宁波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模式的延续性,设计者提出像保护古建筑一样对这 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暗示了城市记忆线索的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1 - 2004
座建筑落架重建,它的内部空间结构被一柱不动地 混合性。基座青砖是传统宁波的建筑主材,而上部钢 建成时间 /Completion: 2005.9
原样保持,因为这些空间印象已经印刻在几代宁波 木材料则是船与港口的建造主材。□ 摄影 /Photographor: 吕恒中 /LV Hengzhong

1 高台入口大院与主体建筑间的城市街道/The city street between


the high foundation platform entrance courtyard and the main building
2 从甬江码头看主体建筑,左侧是城市规划馆/View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m the Yongjiang dock, on the left is the urban
planning hall
3 从内院可看到保存下来的原航运大楼信号塔/From the interior
courtyard, the former shipment company building signal tower
could be seen

68 世界建筑 2012/05
The project is located in the Ningbo Port area.
The whole harbor area was faced to a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because the shipping industry was
moved to the rural area. As a part of an overall
protective plan of this historic block, the waiting room
of the former port was reconstructed into a large
modern art museum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architect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Amateur Studio. At the very
beginning, it was considered to protect the building,
which was the legacy of the 1980s; however, as the
construction went on, it was found that after several
times of re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had been seriously
destroyed that cannot suit for the latest architectural
regulations in China. Thus the designer decided to
2
demolish the whole building, except a beacon tower.
By plan, the interior special pattern, which had been a
part of the city's shared memory, was kept, for that the
building was a set-out place for the people in Ningbo
to ship for Shanghai or for the holy land of Buddism,
Putuoshan, to pilgrimage.
The final constructional plan contains multiple
design clues. It first reduplic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rt and the ship by a high platform and a
building form. Two loading stages are situated roughly
in the place that the former air landing stage was in.
It secondly reduplic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traditional courtyard and the building. Along the
street, an access into the museum was through the
high platform. There's no magnificent square or broad
steps,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art in
the design. Nevertheless, the desire of the designer is
to rebuild a Chinese ceremonial space.
The building was departed into substratum and
upper part in perpendicular direction, which on one
hand is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on the other
implies the contemporary conscious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al need. The lower part is "economical
foundation", including a garage under the platform
that can hold 150 cars. It is for the explosiv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in the substratum of the main hall
can hold various commercial exhibi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settle the problem that museums in
China only have the constructional funds but lack
of management funds. The upper part is only for
pure art exhibitions and activ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also reveals the multiplication of clues.
The gray brick in the foundation is the main building
material of the former block; the steel and timber
in the upper part is the main material of the port
and ships. There is a caves group laid up by bricks
along the river with figures of Buddha to hint that
the building. □ 3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69


4

4 高台入口大院,重新设计了原航运大楼的登船栈桥,作为出入口/ bridge crosses the interior


High foundation entrance courtyard, the boarding bridge of the 7 美术馆俯瞰/Bird-eye view of the museum
former shipment company building was redesigned 8 美术馆一层平面/First floor plan of the museum
5 从高台大院入口看美术馆主体建筑/View of the main building of 9 美术馆二层夹层平面/Second floor interlayer plan of the museum
the museum from the high foundation courtyard entrance 10 美术馆二层平面/Second floor plan of the museum
6 门厅室内,钢栈桥穿入内部/Inside of the entrance hall, the steel 11 美术馆三层平面/Third floor plan of the museum
8

70 世界建筑 2012/05
7

9 10 11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71


12

13

72 世界建筑 2012/05
14

12 王澍草图,从甬江角度/Aa sketch by WANG Shu,


from the Yongjian perspective
13 王澍草图,从城市角度/A sketch by WANG Shu,
from the city perspective
14 后勤与车库入口/The logistic and garage entrance
15 沿江长廊/The long corridor along the river

15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73


16 17

16 门厅局部,可看到残疾人专用电梯/Part of the entrance hall, there20 主展厅入口大门,高6m/The entrance gate of the main exhibit
is the special elevator for the disabled hall, with a height of 6m
17 接待台,采用普通混凝土磨光/Service desk, polished common 21 沿江长廊与保护下来的码头。在重大展览开幕时,长廊内108扇
concrete 宽1m,高8m的杉木门可以同时电动打开。/The long corridor
18 高台大院的出口栈桥,左侧为咖啡厅/The exit bridge of the high along the river and the preserved dock. When there is opening for
foundation courtyard, there is a café on the left big exhibition, all the 108 fir gats with a width of 1m and height
19 沿江室内长廊/The long interior corridor along the river of 8m could be open with the electrical power

18

74 世界建筑 2012/05
19 20

21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75


当代大型城市建筑与地方性城市结构的重建——宁波美术馆设计手记
CONTEMPORARY LARGE-SCALE CIT Y BUILDINGS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LOCAL URBAN
STRUCTURE: ON THE DESIGN OF NINGBO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王澍 /WANG Shu

亚洲,特别是中国城市的原有结构正处在全面崩 未来美术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有关部分能按原 门同时缓缓打开,甬江和阳光同时泻入,已断裂的生


溃的过程中。这种崩溃,是与大规模的建筑建造同时 状予以保护。在我看来,比一座美术馆的样式更重要 活方式可能在这种仪式性的场所被重建起来。
发生的。不管愿不愿意,这个城市结构、生活方式和 的是现在的城市结构,而城市的记忆,应包含到今天 美术馆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它在垂直向度上的两段式
建筑语言的崩溃与瓦解的过程,即是今天建筑学直接 为止所发生的一切事件线索。 处理。双重性地暗示了中国传统,以及当代城市功能与
面对的全部对象。让人感兴趣的是,不同时间、不同 最初的设想是对这座航运大楼做保护性改造,它 经济上的需要。下段为“经济基础”。入口高台院落下
方向的多种可能性同时并存。在这个特殊时刻,城市 的大型候船空间正适合大型当代艺术作品展出,但之 内含可停 150 辆汽车的车库,以满足未来爆炸性的城市
问题比建筑的问题更加重要。建筑学需要一种方式, 后发现这座建筑历往几次装修改造,其全预制装配式 停车需要。主体建筑的下部青砖基座中设有 2 000m2 的
把对建筑单体的关注转向对城市结构重建的关注。对 的混凝土结构难以满足今天的建筑抗震法规。为了保 开放展厅,可举办含艺术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活动,以
传统的保持也不仅是为了传统,而是如何接续断裂的 持城市建筑模式的延续性,我们提出像保护古建筑一 解决中国城市大型美术馆和博物馆都面对的问题——
时间,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何重返真实的城市生活和 样对这座建筑落架重建,它的内部空间结构被一柱不 只有建筑投入但缺乏后期运作与维护费用。二层以上
地方性环境。因此,建筑模式,特别是对城市结构具 动地原样保持,因为这些空间印象已经印刻在几代宁 为“上层建筑”,布置各类纯艺术展览空间。
有方向影响力的大型城市建筑的模式研究,在今天具 波人的记忆之中。 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暗示了城市记忆线索的
有特殊的重要性。 最终的实施方案是多种场所线索的混合。通过沿 混合性。基座青砖是传统的宁波建筑主材,而上部钢木
清晰记得第一次去看宁波美术馆建馆现场的情 城市干道的入口高台和沿江钢木结构单纯体量,两个 材料则是船与港口的建造主材。沿江青砖基座的洞窟
景。一座被这座城市抛弃的航运大楼,它曾经是城市 扁平长方形互相平行,横卧江边,再次向甬江暗示和 直接取材于敦煌片断,指出这里曾是宁波人去普陀进
在 1970、1980 年代的标志性建筑。是众多市民前往大 重构了码头与船的语句结构。面向城市则暗示和重建 香的出发之地。记忆不等于回忆。用一切当代语言对
都市上海或普陀烧香的登船之地。典型的市中心港口, 了传统中国城市院落与城市的结构。人们进入美术馆, 过去和现在的建筑作品进行实验的兴趣,阻止我只限
处在一片殖民地时代的建筑群边缘,这块地在宁波人 必须先经过一个入口坡道曲折的高台院落。建筑沿街 于研究那些使作品具有可理解性的习惯语言。这种活
记忆中的地位应如上海人心目中的外滩。让我心中震 既无常见的广场,也无宏大台阶,这在整个设计和建 动把建筑语言的不纯、正统建筑学的弃物、一切当下
撼的是,一座建筑被城市抛弃后的场景。江边串连成 造过程中曾多有争议。而我们的意图则在于重建中国 生活世界建筑语言的直接解体等等汇拢。建筑师虽然
线的浮码头空荡无人,但我仍能看见它曾经发生,或 城市生活的仪式性。清晨,当人们走上大院,走过穿 正在创造一种假定的意义形式,但这意义形式是未决
可能发生的城市生活事件的可能性与多样性。这些码 越建筑的栈桥,走进建筑二层的沿江长廊,在这个长 定的,就像一个空的戏剧舞台,功能上、体验上、事
头正在被拆除,我当时就向甲方要求,这片码头应是 100m、 高 8m、 宽 6m 的 空 间,100 扇 高 8m 的 杉 木 板 件上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将造成一种震撼的效果。□

1 从甬江对岸远望美术馆/View of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Yongjian

76 世界建筑 2012/05
2 3

4 5 6

7 8 9

2 美术馆俯瞰,不到10年,已经被包围在高层建筑中/Bird-eye view 5 原航运大楼面貌,可以看见后来保存下来的信号塔/The original 7 上浮码头的栈桥,现在被原样保存,没有“美化”/The bridge of


of the museum. In less than ten year, it was surrounded by the shipment company building, the signal tower was kept the floating dock, which was kept as what it had been and wasn’ t
highrises 6 高台大院 ,远处为咖啡厅,一度被经营者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在 “beautified”.
3 主展厅内走上夹层的钢楼梯,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沉默的装置作品/ 还没有完全恢复设计原貌/High foundation courtyard, there is a 8 原航运大楼沿江面貌,可以看见被拆掉一半的登船栈桥,设计中
The steel stair leading from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to the interlayer café in the distance, the appearance of which was once damaged 被改造保存下来/The appearance of the former shipment company
is a silent installation by the runner and has not got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till now. building along the river, the boarding bride that had been dismantled
4 码头原貌/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dock partially was kept in the design.
9 主展厅室内,完全保存了原侯船大厅的尺度/The interior of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the scale of the former waiting hall had been kept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77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中国
NINGBO HISTORY MUSEUM, NINGBO, ZHEJIANG, CHINA, 2008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建筑如山 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型学 SONG Shuhua, JIANG Weihua, CHEN Lichao, ect.


场地位于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上,不久前还是 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 施工图设计/Construction Design: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
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原来在这片区域的几十 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也用来适应 筑设计研究院,明捷机电设备设计事务所 /Architecture
个美丽村落,已经被拆得还剩残缺不全的一个,到处 一直不确定的展览内容。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 & Landscape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Art,
可见残砖碎瓦。按新的规划,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经 土和 20 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 Mingjie Mechanical & Electrical Design Institute
常超过 100m,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问题转化为 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 结构设计/Structural Engineers: 申屠团兵,
陈永兵等/
如何设计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物体,这座建筑于是被作 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 SHENTU Tuanbing, CHEN Yongbing, etc.
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有着漫 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 机电设计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s: 滕
长的传统。但在这座山中,还叠合着城市模式的研究, 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 亮,曾杰,金国刚等 /TENG Liang, ZENG Jie, JIN
高度因此被自觉地限定在 24m 以下,它片断性地意指 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 4 个形状不同 Guogang, etc.
着一种 24m 以下限高的低城,存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间。 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用地面积 /Site Area:45 333 m2
通过国际竞标,业余建筑工作室获得了这个项目。 建筑面积 /Floor Area: 30 000m2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在上半段开 地点 /Location: 宁波,鄞州区中心广场西侧 /West to 设计范围 /Design Contents: 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
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 the Central Park of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设计,公共区室内设计/Master planning, architecture
30m 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 3 道有 建筑师 /Architecs: 王澍,陆文宇 /WANG Shu, LU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and public interior design
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 ;4 个洞,分 Wenyu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3 - 2005
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 ;4 个坑状院 设计参与 /Design Team: 宋曙华,蒋伟华,陈立超等 / 施工时间 /Construction Period: 2006 - 2008.11

1 从西北角望博物馆/View of the museum from the northwest


2 博物馆立面局部,下部用为回收旧砖瓦砌筑的“瓦爿”墙体,
上部是用毛竹模板浇注的混凝土/Part of the museum elevation, the
lower part is the“Wapan”wall covered with recycled old ricks and
tiles, the upper part is bamboo-model concrete
3 博物馆总平面/Site plan of the museum

78 世界建筑 2012/05
2

监造单位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Company: 宁波 1-二层平台/Second floor platform 14


2-室外大楼梯/Exterior stairs
鄞州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Ningbo Yinzhou Urban
3-主入口/Main entrance
Investment & Construction Ltd. 4-综合管理区入口/Access to the administration district
监造负责 /Supervisor of Construction: 胡军 /HU Jun 5-南入口/South entrance
监理负责 /Supervisor of Management: 林密 /LIN Mi 6-南办公出入口/Access to the south office district
18
7-藏品专用入口/Access to colletion storage
施工单位 /Construction Company: 浙江第二建筑集团 8-临展准备入口/Entrance to the 17
公司 /Zhejiang Second Construction Group preparation district 12
施工负责 /Construction Manager: 吴庆兵 /WU Qingbing 9-餐厅/Cafeteria
8 20
10-水坝与河埠/Dam and river bank
工匠负责 /Foreman: 倪良富 /NI Liangfu 11
11-水池/Pond
结构形式 /Structure Form: 钢筋混凝土正交框架与 13 17
12-机动车停车场/Automobile parking lot 15
局部桥梁结构,混凝土衬墙与回收旧砖瓦组合墙体 / 13-自行车停车场/Bicycle parking lot
11
14-政府办公楼/Manicipal building
Reinforced concrete orthogonal framework, bridge
15-市民广场/Public plaza 9
structure, concrete wall and recycled bricks wall 16 17
16-河道/River
3 10
主要材料 /Main Materials: 竹条模板混凝土,回收旧 17-堆坡/Ramp 10
1 11
砖瓦,本地石材 /Bamboo plate moulded concrete, 18-惠风东路/Huifeng Dong Road 11
19-首南中路/Shounan Zhong Road 7 2 4 17
recycled bricks and tiles, local stones 13
20-地下车库入口/Entrance to the underground
摄影 /Photographer: 吕恒中 /LV Hengzhong qaraqe
5 6

12 20
17

19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79


Architecture as Mountains
Recently a rice field, the site is a flat area
situated among distant mountains. Urbanization has
expanded to the area. Nearby a hundred beautiful
villages have been demolished, with only one village
surviving in among the broken tiles. According to
the new master plan, buildings are supposed to be
100 meters apart from one another, leaving the
collapsed structure beyond repair. The question is
now how to design an isolated object. The building
is therefore designed an artificial mountain. The
idea that has root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But
this new mountain doubles as research of an
4
urban topography. Height is limited to 24 meters,
arbitrarily defining a cityscape somewhere between
man-made and natural, and uniformly lower than 24
meters. After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won the project.
The bottom part of the structure is a simple box.
As it rises, the box explodes into a mountains form.
Visitors can access the museum from an oval cave
that spans 30 meter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three valleys that contain three escalators,
one of which is exterior and the other two connect
the interior space. Four caves are arranged at the
entrance, the lobby and the cliffs of the exterior
valley. Two sunken courtyards dominate the center
and two more discreet ones are hidden further
inside. A mountainous topography is superimposed.
5
Multiple paths, rising from the ground level up into
a labyrinth of pathways, interconnect public spaces.
This layout is particularly flexible to accommodate
ever-changing exhibitions. From interior to exterior,
the structure is covered by bamboo cast concrete and
more than twenty kinds of miscellaneous recycled
bricks and roof tiles.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provocative yet austere, the structure expresses only
the row matter of mountains. The north wing rests in
an artificial body of water with reed covered banks.
The water flows over a dam at the middle entrance
and ends at a large field of cobblestones. A generous
balcony is trucked behind the middle section, peeking
through four cracked out into the city, the rice field
and the mountains in the distance. □
6

4 博物馆一层平面/First floor plan of the museum 1-主厅/Main hall 5-庭院/Courtyard


5 博物馆二层平面/Second floor plan of the museum 2-展厅/Exhibition gallery 6-多功能用房/Multi-purpose room
3-办公/Offices 7-咖啡/Cafe
6 博物馆三层平面/Third floor plan of the museum
4-入口/Entrance 8-餐厅/Restaurant

80 世界建筑 2012/05
7

8 9

10 11

7 三层的屋顶“山谷”,“瓦爿”墙体与毛竹模板浇注的混凝土的并置对比 /
The roof“valley”on the third floor,“Wapan”wall compared with the bamboo model concrete
8 博物馆主入口东立面/East elevation of 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museum
9 博物馆次入口南立平面/South elevation and plan of the secondary entrance of the museum
10 博物馆纵向剖面/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museum
11 博物馆横向剖面/Cross section of the museum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81


12
12 三层的屋顶“山谷”狭窄处/The narrow part of the roo“valley”of the third floor
13 由内部主楼梯空间构成的内“山谷”/The interior“valley”composed by the interior main stair space

82 世界建筑 2012/05
13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83


14
14 博物馆主入口局部,在“瓦爿”墙体上方是毛竹模板浇注的混 the gap one could see the new CBD with dense high-rises in the
凝土“悬岩”/Part of 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museum, above distance
the“wapan”wall is the“cliff”of bamboo model concrete 16 反向内观三层的屋顶“山谷”宽阔处/The wide part of the roof
15 三层的屋顶“山谷”宽阔处,从缝隙可以远望高层建筑林立的 “valley”of the third floor, from an opposite direction
新CBD/The wide part of the roof“valley”of the third floor, from

84 世界建筑 2012/05
15

16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85


17 18

19
17 博物馆主入口门厅,如20m高的巨型洞窟/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museum, like a huge cave of 20 meters high
18 博物馆主入口内庭院,下部水边做法取材自这一地区的唐代
水利工程“他山堰”/The courtyard inside 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museum, the river side of the lower part is originated from
the“Tashanyan”,the irrigation project of Tang dynasty in this area
19 博物馆西面总观/The west side overview of the museum

86 世界建筑 2012/05
20

21 22
20 博物馆西面局部/Part of the west of the museum
21 博物馆东面局部/Part of the east of the museum
22 从西南角望博物馆/View of the museum from the southwest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87


瓦园: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首届中国国家馆,威尼斯,意大利
TH
TILES GARDEN: CHINESE PAVILION OF THE 10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OF THE
VENICE BIENNALE, VENICE, ITALY, 2006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处女花园,一片草木茂盛之地,地下 60c m 处隐 瓦、白瓦”将悬挂在那里,与威尼斯满城瓦顶相对, XU Jiang (Artist )


存着一座古迹的基础,瓦园将以一种小心的建造方式 构建起一位建筑师和一位艺术家关于超越城市的对话 现场建造建筑师 /Construct Architect on Site: 王
轻放在那里,将用回收的江南旧瓦,支撑起一片巨大 空间,登临其上的视野,根源于超越、沉思。方案以 澍,陆文宇,宋曙华,陈立超,蒋伟华,陈柯 / W A N G
瓦面。一半平铺,一半沿对角线起坡。它既是场地, 一种极具观念性的简练表达,构成一种现代人的心灵 Shu, LU Wenyu, SONG Shuhua, CHEN Lichao, JIANG
登临其上,又似屋面,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意识的园林, 震撼。当观者走上瓦园栈桥戛然而止地回望,或许会 Weihua, CHEN Ke
瓦园,一处沉思与反省之地。传统中国建筑画多用一 在心灵深处升起城市对文化根源的乡愁,这种乡愁将 现场建造工匠 /Construct Craftsman on Site: 王宝根,
种低角度俯瞰, 这种视野是特别超越性的。用回收旧 掠过大地,超越城市和国界。□ 蔡海寿,胡国庆 /WANG Baogen, CAI Haishou, HU
瓦建造,重启了中国传统上建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 Guoqing
造方式。瓦园一隅,王澍和他带去的工匠会建造一处 参展建筑师和艺术家/Participating Architect and Artist: 面积 /Total Area: 约 800m2
竹材敞廊,许江以象山校园青瓦屋顶为题材的组画“黑 王澍(建筑师),许江(艺术家)/WANG Shu(Architect ),

1 晨曦下的瓦园,如刚醒来的活物/“Tiles Garden”in the first sun


rays in the morning, like a wake up live being

88 世界建筑 2012/05
The Virgin Garden, a flourishing land, there
is ancient site below 60 cm underneath. The Tiles
Garden was laid there in a relax manner with
careful construction. It was built with the recycled
old tiles from the southern China.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held a large area of tiles: half of the area
was laid horizontally and half was laid with a sloping
angle. It was like a site, but when one stepped
on it, it was like a roof. In fact, it was a garden
with completely new ideology. The Tiles Garden is
a place for meditation and refl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drawings employ low angle
bird-eye viewing angle that is transcendental. The
use of recycled clay tiles inherits from a traditional
practice of reusing old material and reopens a new
path of sustainable method. At one corner of the
garden, WANG Shu and the craftsmen, who went
together with him to the site, built an open hall
with bamboo material. XU Jiang's serial painting
"Balck Tiles, White Tiles", which took the theme
of the black tiles roof of the Xiang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were exhibited there, faced
to the tile roofs of the city of Venice. This formed a
dialogue between an architect and an artist about
cities and beyond. The view seen on the tile site
was rooted from surpass and meditation. The design
was expressed in a simple but conception way, and
formulated a spiritual shock to the modern people.
When the viewers stepped on the bridge on the
garden and turned back, maybe deep in their spirit
would rise a homesick to the culture roots. Such
homesick would sweep pass the land and surpass the
city and country boundaries. □

2 王澍草图,最初的设计还包括剧场和油库的室内/A sketch by
WANG Shu, the original design also included the interior design of
cinema and oil house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89


3

4 5
3 6个建筑师,3个工匠在一周内搭起的800m2竹龙骨/Six architects and three craftsmen built a 800 square
meters bamboo keel within one week.
4 将6万片回收小青瓦搬上竹龙骨,3个意大利建筑学生帮了一天忙/To carry 60 000 recycled small black
tiles on the keel, three Italian students did a big favor.
5 铺瓦/Laying the tiles

90 世界建筑 2012/05
6

7 8
6 宁静气息笼罩着现场/Peaceful environment covered the scene
7 收边/The edge
8 站在瓦园前,目光随斜面上升/Standing in front of the“Tiles
Garden”, view up as the slope upward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91


瓷屋,金华,浙江,中国
CERAMIC HOUSE, JINHUA, ZHEJIANG, CHINA, 2006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选址确定在金东新区义乌江北 开小孔,房子开户牖以为器,孔小称窍,是为风与光
岸城防大坝与清照路之间, 基地为总长 2 200m、平均 线而开,也强调房子的方向性。
宽度约 80m 的带状条形地块。该公园是由金东新区政 建筑面积中纯室内面积约 90m2,南北檐下面积约
2
府实施的义乌江北岸滨江绿化带建设工程之一。公园 40m 。 西门边有楼梯可上屋顶,坐在屋顶,可观江上
内建设 16 座小型公建,由 10 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 景色。屋内外均贴建筑师的陶艺家朋友周武做的瓷片,
不同年龄段的外国建筑师以及 6 位中国建筑师与艺术 房子就成为了彩色的。色彩无规律地随意帖,陶瓷质地,
家完成方案设计。 细碎色点,就和东边艺术家艾未未、西边丁乙的房子
“瓷屋”编号为 9,是一座 100m2 的小房子、用作 构成一种唱和。□
咖啡馆,建筑师决定把它做成一件器物,如他喜欢的宋
抄手砚。这件器盛风和水。设计从何处开始,常是偶然的。 地点 /Location: 金华 /Jinhua
房子取抄手砚器型,单层,砚首在南,砚尾在北。 建筑师 /Architects : 王澍 /WANG Shu
在室内喝咖啡,就坐在砚池底,东南风吹过,风沿砚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4
坡爬向西北。金华一带多雨,雨沿砚坡自西北下泻到 建造时间 /Construction Period: 2005 - 2006
东南。在砚坡顶植几棵大树,坐在室内,视野沿砚坡 总建筑面积 /Total Floor Area: 130m2
上移,于一折处失去透视依据,就很深远。东西墙遍 陶瓷艺术家 /Ceramic Artist: 周武 /ZHOU Wu
2

1 设计阶段的瓷屋效果图,建筑最重要的气氛是由内部发生的/
Rendering drawing of the Ceramic House in the design phase, the
most important atmosphere of the building happens from the interior
2 由陶艺家周武烧制的瓷片,出自对中国传统陶瓷釉料的研究/
Ceramic tiles made by artist ZHOU Wu, a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ceramic glaze
3 瓷屋临水南端,建筑收头如剖面,雨天在檐下可闲坐/The south
point of the Ceramic House adjacent to the water, the edges of the
building is like a section, people could sit and chat under the
eaves when it rains

92 世界建筑 2012/05
3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93


Approximately 80 meters wide and 2 200
meters long, the site of JinHua Art and Architecture
Park is located in JinHua East New District between
QingZhao Road and the municipal defense dam on
the north bank of YiWu River. The project is being
developed by the district government as part of
the YiWu River North Bank Green Belt. The park
is home to 16 small public buildings, six of which
were designed by Chinese architects and artist, and
the remaining ten by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from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age groups.
Ceramic House, a small cafe of 100 square
meters, is labeled Building No.9. The architect
decided to turn it into a ceramic ware, like a Song
Dynasty ink base, but this ceramic ware contains
both wind and water. Design often starts with such
spontaneity and coincidence.
The single floor house borrows the form of an
ink base, with the front of facing south and the rear
facing north. Drinking coffee inside is like sitt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ink base. The southeast breeze
is diverted by a ramp to the northwest. As the local
climate of JinHua has a high level of precipitation,
the rainwater drains directly along the ramp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The top of the
ramp is planted with several big trees. It is quite
a thought provoking experience to sit inside and
look up; at one point along the ramp all evidence of
perspective seems to be lost. The east and the west
facades are designed with many small openings that
are not only functional for daylight and ventilation
purposes, but also indicat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house.
The usable interior space is about 90 square
meters, and the cantilevered space at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s about 40 square meters. Next
to the west gate is the roof access that opens to
the magnificent view of the river. All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walls are covered with ceramic tiles
designed by the ceramist ZHOU Wu. The house then
becomes colorful. The colors appear irregularly on
the walls and the spotted ceramics echo with the
building located on the east designed by AI Weiwei
and the one on the west by DING Yi. □
4

4 从侧面看瓷屋表皮的瓷片,有小拐把,原本是为了让瓷片可以立
在窑炉内,釉色可以形成变化的气氛,这里则如一片片小檐,显
形出水的滴落/Seen from the side, the skin of the Ceramic House
has little handles, which were originally used for the tiles to stand
in the oven so that the glaze would form a changing atmosphere.
Here they were like small eaves, exposing the drop of water.

94 世界建筑 2012/05
5

5 从咖啡馆室内仰望砚池,回收的酒坛片无雨时也似有雨/Looking up
the pond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café, the recycled fragments of the
wine containers make an atmosphere of raining even though it doesn’t.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95


6 7 8 9

10 11

12 13

6 瓷屋模型对角俯瞰/Bird-eye view of the model of the Ceramic 9 瓷屋模型西向俯瞰/Bird-eye view of the model of the Ceramic
House from a diagonal perspective House from west
7 瓷屋模型正观/A direct view of the model of the Ceramic House 10 瓷屋纵向剖面/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Ceramic House
8 瓷屋模型北向俯瞰/Bird-eye view of the model of the Ceramic 11 瓷屋总平面/Site plan of the Ceramic House
House from north 12 瓷屋平面/Plan of the Ceramic House
13 瓷屋彩色东立平面/Colorful east part plan of the Ceramic House

96 世界建筑 2012/05
14

15

16 17

14 砚池俯瞰/Bird-eye view of the ink-stone pond


15 瓷屋室内,尚未使用的状态/Interior of the Ceramic House, unused
at that time
16 瓷屋临水南端,水池无水时也可闲坐/The south point adjacent
to the water, when there is no water in the pond, people could
sit there for relax
17 瓷屋临水南端的檐下空间/The south point adjacent to the water,
the space under the eaves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97


五散房,宁波,浙江,中国
THE FIVE SCATTERED HOUSES, NINGBO, ZHEJIANG, CHINA, 2005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2004 年 1 月,建筑师接受宁波市鄞州区政府投资 凹型合院,建筑面积 400m2。建筑的墙体均为分片预 明州建筑设计研究院 /Jin Zhongqing, Ming Zhou


建设机构的委托,为建设中的鄞州中心区明州公园设 制装配,墙体形成后,屋顶以现浇方式完成。一座夯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计 5 幢小建筑。最终,就建筑师所提出的设计目标达 土茶室,院落曲折。一座如瓦般弯曲的咖啡厅,混凝 结构设计 /Structural Designer: 申屠团兵等 /SHENTU
成共识:做具有宁波地方特征的建筑,顺应当地的气候、 土现浇,通体为彩色干粘石。一座蜿蜒起伏的管理用房, Tuanbing, etc.
水土和材料,设计一种人工和自然可以共存、但彼此 通体为回收的旧青砖。 地点 /Location: 宁波,鄞州区中心公园 /The Central
具有差异性的分散群体,应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地方 由于现在的工匠已经有些忘记很多传统技术,在 Park of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的建造技术与材料,有效控制建筑造价,拒绝随意使 设计者指导下,进行了建筑施工之前的 1:1 尺度的材 项目内容 /Projram: 画廊,茶室,咖啡室,管理用房 /
用奢华装饰材料等。 料与构造的建造性试验。 Gallery, Teahouse, Café, Office building
明州公园占地 25.7h m2,为典型的中国江南低矮 这组建筑的另一目的也是为当时正在设计的中国 总建筑面积 /Total Floor: 2 000m2
丘陵的地貌,丘陵缓坡间曲折分布面积不大的湖面。5 美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做类型与工艺试验。□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3
座建筑中 3 幢临水,2 幢位于公园边缘的丘陵缓坡之上。 施工时间 /Construction Period: 2005
其中包括一座画廊,形态取自“一波三折”,建筑主体 建筑师 /Architects: 王澍,陆文宇 /WANG Shu, LU 工匠负责 /Foreman: 倪良富 /NI Liangfu
一层,局部二层。室内用于展示小型艺术作品,室外 Wenyu 监造单位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Company: 宁波
场地用于展示雕塑和盆景。建筑面积约 600m2。材料 设计团队 /Design Team: 宋曙华,蒋伟华,陈立超等 / 鄞州区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Ningbo Yinzhou Urban
为现浇混凝土和当地“瓦爿”杂砖碎瓦砌筑的结合。 SONG Shuhua, JIANG Weihua, CHEN Lichao, ect. Investment & Construction Ltd.
一座“碎影”状的茶室,该建筑主体一层,局部两层, 配合设计单位 / C o l l a b o r a t o r s : 金中青等,宁波 摄影师 /Photographer: 郎水龙 /LANG Shuilong

1
1 隔水望夯土茶室/A view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to the
rammed earth teahouse

98 世界建筑 2012/05
In January 2004, the architect was committed The Mingzhou Park is of 25.7km2. The terrain is The walls of the building were prefabricated.
by th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 of typically low hills of the south China, between the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walls, the roof was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to design five small hill, there scatters a pond, which is not very large. casted in site. One is a rammed earth teahouse
buildings for the Yinzhou Central District Mingzhou The three of the five buildings are beside the pond; with twisted shaped. One is a cafe shaped like
Part. By continuous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two are on the slope of the hill. One of them is a a tile. It was casted in site and with colored dry
with the persons in charge from the government, gallery, the shape of which is "one wave and three dash stones all over. One is a facility building
the architect finally reached an agreement with twists"; the main part of the building is one storey winding and waving, with recycled black bricks
the persons in charge on the design objectives: to and parts of it are of second-storey. The interior all over.
build the buildings with Ningbo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llery shows small art works; the exterior Since the craftsmen have forgotten many of the
respond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earth and water as space shows sculptures and potted landscape.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they were conducted by
well as materials; to design a scattered groups with building area is 600m2. The materials are cast in site the designer to carry out 1:1 material and structure
co-existence the man-made and nature but at the concrete and local“wapan”of broken bricks and experiments before construction.
same time differentiated with each other; to apply tiles mixture. Another objective of this group of buildings is
reasonable technology, loc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ne is "segmented shadow". Its main part to do experiments for the then under construction
and materials; to control the cost effectively and is one storey and parts of it are two-storey. It is project of the second phase of Xiangshan campus
refuse luxurious ornament materials etc. carved-in shaped with a building area of 400m2. China Academy of Art. □

2
2 一波三折的画廊室内/The“one wave and three twists”gallery interior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99


3

4 5

3 画廊曲面屋顶与北墙间用来采光的长缝/The long gap between the 5 夯土茶室的内院一角/At a corner of the interior courtyard of the 7 隔湖远望夯土茶室,院中是“太湖房”系列的第一个/A view
curved roof of the gallery and the north wall for the purpose of sun rammed earth teahouse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to the rammed earth teahouse,
lighting 6 画廊的半室外门廊,区隔内外的是密集的罗纹钢筋束/The half inside of the courtyard is the first Taihu house of the series
4 夯土茶室室内,尚未使用的状态/The interior of the rammed earth exterior corridor of the gallery, the screw patterned steel bars are 8 画廊的背面,最早的“瓦爿”墙体砌筑试验/The back side of the
teahouse, it was not in use that time to distinguish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gallery, the first“Wapan”wall experiment

100 世界建筑 2012/05


6

7 8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01


钱江时代(垂直院宅),杭州,中国
VERTICAL COURTYARD APARTMENTS, HANGZHOU, CHINA, 2007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钱 江 时 代( 垂 直 院 宅 ):6 幢 近 100m 高 的 住 宅, 角度出发,只保留了约 10% 的跃层户型,这造成每两 There are six nearly-100-merter high buildings,
800 住户。用 200 余个两层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如 层的二层住户阳光射入量不够,建筑师不得不调整设 800 residents in all. Laid more than 200 courtyards
编织竹席,整个连续的立面实际上是一座江南城镇的局 计,基本取消了南向院落,但北向院落全部被保留下来。 that are as high as two grounds, the structure is like
部水平切面被直接竖立起来,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 最终,院落中植树的土池也被全部实现。□ a bamboo mat. The series elevation looks as if it was
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 ;这已经不 a vertically laid parts of the south-China towns. Every
是普通的住宅设计,而是在召唤一种业已逝去的居住方 基地面积 /Site Area: 2.3 万 m2 resident, no matter on which height, will have the
式,显示一种对土地的眷恋,验证一种理想。设计师坚 建筑面积 /Floor Area: 12 万 m2 chance to enjoy a frond or back courtyard and the
持以为,中国的实验建筑活动如果不在城市中最大的建 建筑设计 /Architects: 王澍,陆文宇 /WANG Shu, LU flourishing plants. It is no longer common residential
设活动——住宅中展开,那么,它将是自恋而苍白的。 Wenyu design, but to recall a way of living that has already
在设计之前,建筑师与开发商沟通了两年。目的 合作设计单位 /Collaborative Design Company: 中国 disappeared. It represents a feeling of attachment to
是能对流行的高层集合住宅的设计模式有某种实质性 联合工程公司/China United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the land and proves an ideology. The designer insists
的改变。由于地块形状特殊,建造一排建筑用地浪费, 业主单位 /Client: 闽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Min Xin that if the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in China is not
建造两排则进深不够。设计者提出了大进深高层院落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 ltd. practiced in the most massive architectural activity
的设想。由于在房产销售中,这种院落很难计入销售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1 - 2003 in China, namely large residential complex, the result
面积,开发商决定以赠送院落的方式实施,是颇有勇 建造时间 /Construction Period: 2004 - 2007 will be narcissist and pale.
气的。由于采用两层高重叠院落的特殊设计,原始方 结构类型/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Reinforced Before the design, the architect had
案的户型 80% 均为跃层,但最终开发商从可售面积的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developer for two years in
order to make some essential changes to the popular
high-rise collective residential building mode. Since
the special shape of the site, it would be wasteful
to build in a row, but build in two rows, the depth
was not enough. The designer proposed an idea of
high courtyards of certain depth. Because in real
estate sales, the courtyards areas are not accounted
into the sale area, the developer was courageous
enough to decide that the courtyards will be given
for fre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design of two-
storey courtyards, there were 80% of two-storey
apartments from the original design. But finally,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sale areas, the developer kept
10% of the two-storey apartments, which led to the
problem of the second floor of every two floors dose
not have enough sunshine. The architect had to
make adjustment and almost canceled all the south-
faced courtyards, but the north-faced courtyards
were kept. After all, the tree pools in the courtyards
were all realized. □

1 总平面/Site plan

102 世界建筑 2012/05


2

3 4

2 塔楼剖面/Section of the tower


3 板楼剖面/Section of the slab building
4 垂直院宅局部/A part from the vertical courtyard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03


5

6 8

7 9

5 板楼仰望/Looking up the slab building


6 带内巷的板楼平面图,最终没有实现/The plan with interior paths
within the slab building, unrealized
7 带内巷的板楼平面图,角度不同/The plan with interior paths
within the slab building, a different angle
8 带内巷的板楼单元二层平面/The second floor unit plan with
interior paths within the slab building
9 庭院格局的板楼平面图,最终没有实现/Courtyard layout plan of
the slab building, unrealized

104 世界建筑 2012/05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王澍草图,最初的设计还包括在6m高,15m进深,3个7.5m开 12 塔楼外观/Exterior of the tower


间内二次建造的设想,最终没有实现/A sketch by WANG Shu, 13 板楼南立面/South elevation of the slab building
the original design was to build in the 6m height and 15m depth, 14 板楼北立面/North elevation of the slab building
three 7.5m width space, unrealized 15 板楼东立面/East elevation of the slab building
11 王澍草图,最初的设计是300多m长的一栋板楼,最终没有实现/A 16 板楼西立面/West elevation of the slab building
sketch by WANG Shu, the original design was a slab building of
300m width, unrealized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05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建筑群及周边建筑俯瞰/The building groups and bird-eye view of


the surround buildings
18-23 塔楼系列平面,两层为一单元,共10户,围绕一个公共庭院。
单元间角度偏转两次。/The plans of the tower, one unit with
two-story, altogether 10 units, surrounding a public courtyard, the
angle between units twists for twice

106 世界建筑 2012/05


24

25 26 27 28

24 从一栋塔楼住户的外廊檐下看另一座塔楼/A view from exterior


corridor eave of one resident unit building one to another tower
25 塔楼南立面/South elevation of the tower
26 塔楼北立面/North elevation of the tower
27 塔楼东立面/East elevation of the tower
28 塔楼西立面/West elevation of the tower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07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上海,中国
EXPO 2010 NINGBO TENGTOU PAVILION, SHANGHAI, CHINA, 2010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设计意念 能性,在二层院落中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整个 范本用材也被用于建筑的表皮,充分体现了在追求可


本案为 2010 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宁波滕 屋顶满铺绿化,1.5m 深的土层可种植高大乔木,形成 持续建造的同时对美学的把握。瓦爿和混凝土结合的
头案例馆,也是本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中唯一的 浓荫蔽日的意象, 屋顶绿化也是这个地区有效的隔热 厚墙也是经济有效的保温隔热手段
乡村案例馆。 措施。 空间计划
作为案例的宁波奉化县滕头村,是中国著名乡村, 乡村文化方向迷失的现状,源于对文化传统自信 关于新乡村住宅的设想隐在本馆的背后,作为世
其特别以生态建设著名,曾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 的丧失, 本案空间形态来自于对明代画家陈洪绶一张 博会的一个展览馆,本馆最大特点在于它二层开放花
五百佳乡村”称号,是中国很多乡村学习的榜样。 山水绘画的抽象,实际上在探索一种出于对自然的深 园的设计。它是一个建筑内部的外部,这种做法是中
本案设计从对滕头的实地调研入手,发现这个村 思与感受、以对自然形态几何的理解为基础的新建筑 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特质。
落代表了中国乡村典型的发展状况 :人口众多,土地 语言。 空间结构沿长向分为 3 跨,边跨、小、中跨大,
稀缺,村落传统住宅已被全部拆除,传统的邻里结构 建筑的外形简单方正,它的力量主要来自内部的 在下部,边跨内包含着休息室、小舞台、机房、卫生
完全瓦解,更替为美国式独栋乡村别墅,对其文化的 空间,空气的流动,以及与自然特殊的融合方式。穿 间等小空间,在上部,边跨则承载着小展厅,在屋顶,
未来方向处于困惑的状态。 过一连串自然形态的洞,进入一块浓荫蔽日之下种植 边跨支撑着覆土与植树的重量。同时,小边跨在结构
由此,本案的设计意图围绕着乡村规划、社会结构、 着水稻的平静田园, 这种反对外形优先的观念也体现 与空间上都加强和衬托了中部的大跨空间,作为展览
文化方向和村落建筑的生态做法 4 点展开,试图为滕 在设计方法上,这个方案的设计实际上开始于 11 个剖 与花园的主体。
头村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个和乡土文化根源有关的综合 面草图。 从一层空间到二层花园,设计了连续的坡道。这
解决方案,并将其折射于一种新乡村住宅的类型。 这种贴近自然的态度也体现在建筑的材料与做法, 既和中国园林传统有关,使建筑如山水绘画可居、可观、
滕头案例馆基地宽 20m,长 53m,方案设计假设 建筑的结构材料为混凝土,这是当下中国最经济的建 可游,也体现了对残障人的关怀。□
此尺寸为一栋新乡村住宅的宅基地尺寸,和浙江目前 造方式,而将来自被拆毁的传统建筑的回收砖瓦与混
实行的 10m ×10m 的独户宅基地不同,更大的基地面 凝土结合使用,则是本案建筑师特有的做法,它直接 建筑师 /Architects: 王澍,陆文宇 /WANG Shu, LU
积可能容纳多户聚居,狭长的形状可能形成多层次的 源于滕头村所在浙江东部台风灾后快速重建的传统, Wenyu
院落结构。新住宅类型一层设想为家庭工厂、仓库、 经建筑师在构造和美学上的提升,使残砖碎瓦恢复了 设计参与 /Design Team: 陈立超等 /CHEN Lichao, ect.
小商店等功能,二三层为居住。针对人口和土地的冲突, 价值与尊严。它反向影响了对混凝土的使用,建筑师 施工图配合/Collaborators on Construction Drawings:
提出“50% 土地还绿概念”,利用混凝土技术提供的可 以毛竹为模板,使混凝土具有了一种自然的感性,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Architecture Design
地点 /Project Location: 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 /
UBPA Display(North),Shanghai EXPO
用地面积 /Site Area: 1 020m2
建筑面积 /Floor Area: 约 1 200m2
设计范围 /Design Contents: 总体规划,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Master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9.2-5
施工时间 /Construction Period: 2009.6 - 2009.11
施工单位 /Construction Company: 上海建工集团 /
Shanghai Construction Group
工匠负责 /Foreman: 倪良富 /NI Liangfu
结构形式 /Structure Formt: 钢筋混凝土正交框架结
构。混凝土衬墙与回收旧砖瓦组合墙体 /Reinforced
courete orthogonal framework, concrete wall and
recycled bricks wall
主要材料 /Main Materials: 竹条范本混凝土,回收
旧砖瓦,竹材 /Bamboo plate moalded concrete,
recycled bricks and tiles, bamboo
1

1 从滕头馆北端竹洞内外望上海的高层建筑群/To look from the


north point of the bamboo hole of the Tengtou Pavilion and get a
view of the high-rises of Shanghai
2 从滕头馆南端内望层层叠洞/To look from the south point of the
pavilion and get a view of the interior layers of holes

108 世界建筑 2012/05


2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09


Design Concept The site of the pavilion is 20 meters wide and and the harmonious combination with nature.
Ningbo Tengtou Pavilion is UBPA Case of 2010 53 meters long. It was supposed to be a site for a Walking through the continuous natural shaped caves,
Shanghai Expo. It is also the only village pavilion new residential village hous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you will be exposed to a peaceful farmland planted
among all the urban themed pavilions. the current size of 10m by 10m for village houses with crops. The design of the proposal started from
The Tengtou village located in Fenghua, Ningbo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larger site would make it 11 section drawings, reflecting the concept that is
is a renowned village in China, especially for its possible for multi families to live together. The long against taking the form of building as a prior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t was awarded as "U.N. 500 and narrow rectangular is suitable to shape multi Materials used on the building also reflect the
Ecological Villages". It is a model for many Chinese layers of courtyards. The functions of the first floor natural design concept. The structural material is
villages. could be family factory, warehouse, small store, etc. concrete, the most economic way of construction in
The proposal for the pavilion started from the The second and third floor is for living. A concept nowadays China. Application of recycled bricks and
field study of the Tengtou village. It was discovered of "50% land for the green" was proposed to solve tiles from the dismantled traditional buildings with
that the village represented a typical development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nd land. The concrete the concrete is a unique design by the architect of
of Chinese villages: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but techn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plant crops and this proposal. Such a way of construction originates
small amount of land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s vegetables on the second floor and the whole floor from the 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after
had been torn down;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covered by green plants. The 1.5m deep soil is able typhoons that hit the east part of Zhejiang, where
relationship was crashed; American-styled villas to hold big trees, which will form beautiful shadows. the Tengtou village locates, frequently. Redesigned
took place, which caused confusion to the culture Confusion of village culture originates from by the architect on constructional and aesthetical
orientation in the future. loose of confid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pace level, the broken tiles and bricks are re-evaluated
Therefore, the proposal intends to propose an of the proposal is from an abstract of a painting and regain dignity. It influences the way of using
integrated solution related to the culture origin for by Chen Hongshou of Ming Dynasty. It in fact, is a concrete. The architect takes bamboo as a model,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engtou village and speculation on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the nature; which gives the concrete a natural sensibility. The
reflects a new type of village residential houses. The a new architectural langue of the comprehens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model were also u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proposal was centered on the village natural formation. building surface, which represents the sustainable
planning, social structure, culture orientation and The shape of the building is simple and squar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a pursuit of aesthetics.
ecological building. Its power is from the inner space, the air ventilation Space Design
The idea for new residential village house is
concealed behind the pavilion. As a pavilion of
the expo,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vilion is that it has an open garden on the
second floor. It is the exterior of the interior of
the building. This is also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uild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pa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pan parts in longitude, small in two sides and big
in the middle part. In lower part of the sides, there
are small spaces of restroom, small stage, machinery
room, washing room, etc.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s, there are small exhibit halls. The roof sides
support the weight of the soil and trees. At the same
time, the side parts emphasize and serve the big span
space, which is used as the main exhibit and garden.
From the first floor to the second floor garden,
there are slopes. It i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It makes the building is like a
Chinese painting - dwell-able, observable, tour-
able and it is also a solicitude to the disabled.□
3

3 王澍草图/A sketch by WANG Shu


4 滕头馆北端,即将竣工/North point of the Tengtou Pavilion, to be
finished soon
5 二层院落内种植的水稻、蔬菜和花卉/Rice, vegetables and flowers
planted in the courtyard of the second floor

110 世界建筑 2012/05


4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11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5 15

13
12 12

9 9 9
9 9
9
10 9
10
11

8 8

1
5

4 2 9
3

7
6

8 10
1-入口/Entrance 9-庭院/Courtyard
2-门厅/Entrance hall 10-生态试验田/Ecoloqical experimental field
3-尾厅/Hall in the end 11-垂直种植墙/Vertical planting wall
4-主展厅/Main exhibition hall 12-展厅/Exhibition hall
5-舞台/Stage 13-商务洽谈/Meeting room
6-管理用房/Administration room 14-树池/Tree pool
7-机房/Machinery room 15-草池/Grass pool
8-出口/Exit

6 屋顶平面/Roof plan
7 二层平面/Second floor plan
8 一层平面/First floor plan
9-12 横剖面/The first cross section
13.14 纵剖面/The first longitudinal section
15-21 层层叠洞施工中的状态/The layers of holes under construction
15 16

112 世界建筑 2012/05


11 13

12 14

17 18 19 20 21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13


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杭州,中国
ZHONGSHAN ROAD: RENOVATION OF A ROAD AND A CITY, HANGZHOU, CHINA, 2009

王澍/WANG Shu

在中国,没有哪个建筑师的工作可能和城市的巨 分只有 12m 宽,两侧小巷密集,它体现的恰是符合真 亮。我建议他们重新修改策划书,因为这条街的改造


变无关。这种巨变的规模让人难以想像。过去的 20 年, 实的城市生活的结构,利于步行和自行车的行走。不 也许是杭州“城市复兴”的一次机会。
几乎每座城市,90% 以上的历史建筑被损毁,意味着 是因为它是历史区域,因为它破败,因为它没有游客 一周后,杭州市负责城市建设的几位官员访问了
90% 以上的城市固有区域被重造了一遍,而向外的扩 而去改造,而应把它看做为好的城市的样板,重新去 学校,要求由我们重新起草策划书。美术学院的校长
张更是几倍。那么,到底在这里发生了什么?这种判 激活它,这实际上是在探讨杭州作为城市,如何从美 决定亲自主持这项工作。而我则做为这项工作的执行
断决定了建筑师的立场和态度。 国式郊区化的状态中复兴,从一条路开始。 负责人,由我们建筑学院的教师和学生组成一个核心
接触杭州中山路项目,纯属偶然。2007 年 6 月, 这条街的现状残缺不全,只靠修补现状,不足以激 团队,由公共艺术、工业设计系等组成几个辅助团队。
我被市建委要求去参加一个关于中山路的讨论会。在杭 活它。但我反对新造任何假古董,我也反对造任何全球 工作是从大规模的现场调研开始。从 7 月- 9 月,
州,这是历史上的闹市中心,如今已经完全破败,少有 化的流行建筑。应该设想,按这条街自己的语言演变线 约 50 位教师、150 位硕士生和本科生进入中山路。像
人去,甚至已被遗忘。但是,这块区域,是拆剩的 10% 索,它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新建筑。应该有多种体现地方 中山路这样在时间中自我堆积的街道,它的特质即在
历史街区中残留的最大一块。参加会议的有历史专家、 特质的新建筑出现,让这里恢复活力,看到未来。 于其多线索共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地用某
古建专家、旅游专家、政府官员,让我们为一份已经做 我在那天会议上的发言让政府的官员们的两眼发 种设计概念去简化它。我要求调研要具体到每一个门
了两年、即将被批准的城市设计方案提意见。这个方案
显示了一种关于新生活的未来,但非常流行而且无趣。
实际上,我所热爱的中山路,和所有我喜欢的中国城市
街道一样,新旧混杂,逸趣横生,人们在门前、窗下、
街角街边随时发明着各种建筑的用法。
与会的政府官员显然承受着重大的压力,中山路
尽管破败了,但它仍然是杭州市民、多类专家最关心
的一条路。1000 年前,杭州曾作为中国南宋王朝的首
都,中山路就是皇宫外的大道,一年两次,皇帝要从
这条大道经过,去城北的寺庙祭祀,那里是从北京下
来的大运河的终点。那时的中国,是文学,绘画等艺
术最高峰的时代。100 年前,这条路是杭州商业最繁
盛的街道,直到 30 年前仍然如此,它以中国推翻最后
一个皇帝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命名,中国 30 几个城市有
中山路。它是杭州宗教建筑最集中的街道,有两座基
督堂、一座天主堂,以及中国东南最古老的 4 座清真
寺之一。它也是杭州最早出现西方建筑的街道。1927
年,为迎接孙中山视察杭州,政府命令中山路上的大
商家都要把沿街的中国式立面改成 19 世纪西方折衷主
义风格的立面。宽 4m 的街道被拓宽为 12m。这条街
已经衰退了 20 年,它的密度和历史阻碍了开发,但
现状如此破败,一位政府官员悄悄对我说 :
“真不知道
该怎么做,做不好会被老百姓骂死的,但如果要保护,
1
不拆除,这条街的现状完全是一堆破烂 ”。
在那次会议上发言的主要内容,我至今仍然记得:
中山路的建筑新旧混杂,高密度地挤压在一起,
新的城市规划很难对付它。它的状态更像是自发的零
北入口方墙 合成剖面一 甘泽坊方墙 合
碎改建与修补的积累,但它绝对不是一堆历史的破烂。 西湖大道
恰恰相反,我认为,过去 20 年的新城市建设,那种大
马路,高层林立的做法是对城市核心区域的摧毁。那
种宽 40m - 60m 的道路根本无法形成城市的生活氛
围,它把城市中心区变成了城市郊区。中山路很多部

1 王澍草图/A sketch by WANG Shu


2 步行街沿街小建筑片段轴侧图/Axonometric drawing of the small
buildings along the pedestrian street
3 步行街总平面/Site plan of the pedestrian street

清真寺 合成剖面二 合成剖面三 合成剖面五

114 世界建筑 2012/05


2

高银街 教堂 平台二 小古董市场 鼓楼

御街博物馆
合成剖面四 太平坊方墙

合成剖面七 合成剖面十
合成剖面六 惠民路分界 合成剖面八 合成剖面九 高银街分界 3
平台一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15


4 5 6 7 8

牌号,甚至具体到每一个琐碎的细节。不能先入为主 PPT 演示文件传达了几个强烈的信息 : 也在两层的历史建筑和 6 - 8 层的新建筑之间形成尺


地认为某些东西要被拆除,哪些痕迹要被覆盖。一个 1. 用保持多时期差异性的方法去做,强调真实性 度的过渡。
专门的小组研究这条路的历史文献,所有能找到的不 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也可以做。将这条路看作是包 6. 从地方性考虑建筑的主要材料。
同年代的城市地图,这条路在历史上的宽度变化的准 含着可持续性的城市原则,包含着一种好的城市模式。 7. 保持路边所有的法国落叶梧桐,局部增种常绿
确数据,那些被反复改建的历史建筑的伸缩变化的用 2. 将生活方式的保持看作与建筑保护同等重要, 的地方树种。在水池和园林水池中种植芦苇、菖蒲、
地范围与痕迹,以及对居民的大量生活访谈,录音, 不搞强制拆迁也可以做。以学习的态度去做,不是因 荷花等野生喜水植物,形成一种杭州特有的山野气氛。
录像记录,等等。 其破败而保护,而是从其开始杭州的“城市复兴”运动。 8. 让艺术家入街,从雕塑到灯具,邮筒,以各种
10 月初,我们做出一本 A3 尺寸、厚 4c m 的策划 3. 将道路分成步行段,慢性交通段和混合交通 3 方式参与城市的复兴。
报告,其中包含一个初步的概念方案。以此为基础, 段。在步行段引入一种景观系统,以园林、院落的剖 9. 单一的设计组织不能保证这条街的差异性特质,
我做了一个 P P T 演示文件,亲自在市政府会议上向书 面状态向街道开放,建造若干石作高台式的景观建筑, 应组织一批好的建筑师,在详细的调查报告和指导原
记和市长汇报。 取 1 000 年前宋代山水立轴的意味,抽象成某种新建筑, 则的指导下联合设计。
把街道和那座“吴山”联系起来。园林不用常见的曲 10. 不能搞以往那种一年期的市长工程,不再搞
折池岸和奇异假山,而是从宋代绘画上抽取一种简约 立面工程,而是要做有纵深的城市,这需要 3 年。
的大型方池构成水景。用一种宋代街边用于排水和消 这都是在当下中国城市建设中很少有的、甚至从
防的浅沟方式引水入街,用吴山上的传统石墙砌筑方 来没有实现过的要求,但我没想到,在会议上,这些
式转化出一种道路铺砌方式。 要求都被接受,除了时间,市领导希望两年完成。市
4. 重塑这条路的历史结构,在坊巷分界处,在路 领导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
“按这个策划去做,但这
上构筑坊墙片断,整条路通过十几处坊墙形成一种街 / 将是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所有城市改造工
院混合的空间,使整条街具有一种中国传统章回式的 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一个。”
叙事结构。 11 月,策划和概念方案向全体市民公示,赞同与
5. 在已被拓宽的街道部分建设一种“薄”的骑楼 反对的声音都非常强烈。同时,建筑学院的教师分成
系 统,7m 左 右 的 两 层 高 度, 把 街 道 恢 复 到 12m 宽, 几组去参加各种会议。和人大开会,和政协开会,和

9 10 11

12 13 14

4-8 原始街区系列俯瞰图/Bird-eye views of the original street block


9-14 建成后的步行街系列组图/Images of the finished pedestrian street

116 世界建筑 2012/05


1#:陈浩如/CHEN Haoru 9#:赵容/ZHAO Rong 16#:钱晨/QIAN Chen
2#:李凯生/LI Kaisheng 10#:颜少杰/YANG Shaojie 17#:邵健,康胤,余青青/SHAO Jian,KANG Yin, YU Qingqing
3#:张雷/ZHANG Lei 11#:陈柯/CHEN Ke 18#:梁宇/LIANG Yu
4#:童明/TONG Ming 12#:李翔宁/LI Xiangning 19#:陈立超/CHEN Lichao
5#:张宾/ZHANG Bin 13#:钱江帆,张天臻,周俭/QIAN Jiangfan, ZHANG Tianzhen, 20#:王彤/WANG Tong
6#:钱强/QIAN Jiang ZHOU Jian
7#:王澍,陆文宇,蒋伟华,宋曙华,陈立超/WANG Shu, 14#:蒋伟华,吴家振,陈威/JIANG Weihua, WU Jiazhen, CHEN Wei 黑虚线:2008年1月,为28位建筑师画的用地范围
LU Wenyu, JIANG Weihua, SONG Shuhua,CHEN Lichao 15#:吴晓淇,陈坚,孙科峰,石宏超/WU Xiaoqi, CHEN Jian, 红实线:2009年9月,最后实现的用地范围
8#:林挺,张雯/LIN Ting, ZHANG Wen SUN Kefeng, SHI Hongchao
15

16 17 18

19 20 21

15 合作建筑师项目分地图/The plot map of the collaborative architects


16-21 建成后的步行街系列组图/Images of the finished pedestrian street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17


古建的专家开会,和中山路老市民代表开会。其中政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政府悄悄调整了时间 坊墙,只在 1k m 内建了,其余的没建。城门内的小古
协的质疑声最多,我亲自去了,我发现,实际上缺乏 表,2008 年 9 月才完成各种方案设计,完工时间已定 董市场,到 2009 年 10 月 1 日开街,只完成了基础,
的是沟通。 在 2009 年 10 月 1 日,而道路铺装必须在 2008 年底完成。 看来是会建造的。
12 月,修订过的策划完成,我没有从任何一个原 速度快得不可思议。10 月份,路面材质与铺法的 张雷设计了 3 幢建筑,由于拆迁问题,最后一幢
则上让步,而是在具体的细节和操作方式上去完善它。 试验段,几经周折,获得市领导的认可。年底,6k m 没建。
在我看来,策划书的目的不仅是讨论项目的目的 长的道路全部铺完,其中,2k m 是复杂的块石铺砌, 张斌设计的建筑,完成了沿街的一半,并被政府
与方式,最重要的是重建一种关于中国城市的自信, 还包括所有水渠与水池。由于周边建筑的施工图纸到 强行加建了一层。张斌因此拒绝承认这个作品。
一种非简化概念的地方性自信。 2009 年 1 月份完成,管网对接要灯光线路的预埋都留 童明的设计,几经修改压缩,最后还是建成了一
12 月底,策划被通过。市领导问我,美术学院能 下了大量问题。不过,浅水渠的试水非常成功,有些段, 小幢。
不能把全长 6k m 的设计全部包揽。我回答不行,也不 甚至可以听到水流潺潺的声音。 钱强的设计,被政府强迫修改,加层,加面积,
应该。因为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复杂,琐碎的设计。 我设计的骑楼系统,所有场地都已用 10c m 厚的 但最终都成功建成。只是混凝土施工质量太差,到处
以我们的力量,选择只做步行街这 1k m,这 1k m 最重 石材铺砌,通过了市里的验收,那么骑楼还会造吗? 炸模,无法收拾,我在现场发明了一种嵌毛处理法,
要,也最难做,可以为其他建筑师做一个示范,而为 造骑楼不是就得返工吗?我不知道。 最后效果不错。
保持差异性与多样性,应该让更多的建筑师参与进来。 2009 年春节之后,各地块都开始施工,成堆的问 李翔宁的建筑,完成施工图后,被政府强迫加层,
这可能造成某种混乱,但为了激发城市的活力,需要 题扑面而来。实际上,这个项目,政府扮演着开发商 进行设计修改,正在建造,目前的结果,政府决定把
适度的混杂。 的角色。不能强制拆迁,就搞商业交易。派人挨家挨 它从商场改成电影院,整个设计又要修改。
为了差异性,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教师为 户谈判收购,耗去巨资,但有的商家住户愿意卖,有 李凯生原本负责一个最大的项目,2 万 m2,最终
主,组成 4 个设计组,共 24 位教师参与,分片操作。 的想卖但迟迟不卖,有的根本不卖。由于推进速度太快, 因拆迁原因,只剩下旧建筑的一点立面清理工作。
为了真正的多样性的出现,我邀请了同济大学的童明、 当我们的施工设计完成,建筑的收购谈判还七零八落。 美院建筑学院的其他教师,有的幸运地建成了一
张斌,东南大学的钱强,南京大学的张雷,以及北京 一幢建筑,几个单元卖了,哪怕只有一户不卖,也不 大片,有的只剩下一点,有的完全没有实现,有的可
大学的董豫赣,除了董豫赣说不一定有时间,其他人 可以施工。官员们不会为此承担任何责任,建筑师就 能会实现,目前还在改方案。
都欣然参加。整个 1k m 的地块做了细致的划分,原则 只能修改设计。还住在旧建筑里的商家、住户会有多 10 月 1 日,中山路从鼓楼到西湖大道 1k m 段步
基于大家的共同讨论,并绘制了以编号为准的分地表 种原因不接受设计,建筑师就只好继续修改设计。 行街正式开街。1 周内,来访者达到 130 万。□
(见合作建筑师项目分地图)。为了保证一条街的整体 6 月,骑楼的施工也突然启动,铺好的人行道再被
性,我亲自设计了道路铺装、选材、坊墙系统、浅水 掘开,做建筑基础。接下来就是成堆的麻烦,有可能 项目内容 /Program: 杭州市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
道、开放园林、高台。在城门处的起点,我设计了一 被道路上要建的骑楼挡住的商家、住户,会提出各种 新工程全线 6k m 道路铺装设计,步行街段水系、坊
个 600m2 的小文物市场,在中段一处被火烧毁的建筑 诉求,如果没有及时给出答复,就去告状,这也很直接。 墙、高台、景观系统设计及步行街段核心区沿街小建
空地,围绕考古挖出宋、元、明、清、民国的街道遗址, 我倒不太烦恼。因为我亲身体会着自发性的城市 筑系统设计 /Hangzhou Zhongshan Road Renovation
我设计了一个约 400m2 的小博物馆。 生长的过程。我和政府项目部负责人反复在街上走, and Protection Project, design of the 6km long
我负责的这部分建筑中,出现了至少 19 种小建筑 反对多的,干脆不建,有可能建的,想办法调整。最终, street pavement and the water system, joint
的类型,每种类型均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但它们以 有 1/3 的骑楼被取消,但整个结构关系仍被最大限度 walls, high platforms and landscape system along
一种串联分组的方式出现,如同中国书法中的行草书 地保持下来。两个月,骑楼全部建成。 the pedestrian street,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的布局方式。 那些历史建筑,按我在策划里所提的标准去衡量,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 in the core area.
在做设计的同时,为了指导其他路段的建筑师的 全被做坏了。政府部门是找了专业古建筑设计院去做 全线 6km 道路铺装设计时间 /Period For the 6km
工作,到 2008 年 3 月,我指导研究生编制了“沿街立 的,几乎全部拆了重建。好在有“策划书”约束,没 Long Street Pavement: 2008.1 - 2008.6
面设计导则”。到 2008 年 5 月,顺利完成了“纵深街 有按一般常见的方式,用教科书上的标准风格全新设 步行街段水系、坊墙、高台与景观系统设计时间 /
区设计导则”。由政府发给各设计单位。 计,而是按照每幢建筑原来的大致样子重建,最低限 Design Period For the Water System, Joint Walls,
不可想像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们只拿到很少几 度地保持了多样性,但所有的历史痕迹荡然无存。这 High Platforms and Landscape System Along the
幢旧建筑不完整的图纸档案。其他的要求政府组织测 种事,即使按中国速度,没有两年也做不好,但仍然 Pedestrian Street: 2008.4 - 2008.7
绘,但直到 2008 年 7 月施工图即将开始,90% 以上的 要比那种标准化的假古董要好些。 步行街段水系、坊墙、高台与景观系统施工图设计
建筑仍然没有任何资料。设计是不能停的,我们不得 城市性的工程,大的方向要有一种长远的谋略, 时间 /Design Period For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
不组织建筑学院的学生去测绘,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但具体发生的事,如果和自发性相连,往往无从预料。 Of the Water System, Joint Walls, High Platforms
和南京大学都有学生来参加测绘,很多建筑,居民根 整个设计团队,28 位建筑师,最终的结果是 : And Landscape System Along the Pedestrian Street:
本不允许进去测绘。但设计仍要想方设法艰难地进。 我所设计的御街小博物馆建成。骑楼 1/3 没建。 2008.7 - 2009.7

22 沿街修缮后的老建筑,夹在其中的混凝土建筑由同济大学李翔宁
老师设计/The renovated old building along the street, among
them there is a concrete building, which was designed by LI
Xiangning from Tongji University
23 由业余建筑工作室设计的沿街小建筑、路面铺装和水系/The
small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 the covers of the street and the
water system designed by the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118 世界建筑 2012/05


22

23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19


24

26 25

27

24 城门内小广场,1km步行街南端起点原貌/Small plaza, the


original appearanle of the south end of 1km pedestrian street
25 城门内小广场,1km步行街南端起点,由王澍设计的小古董市场
及景观水系的效果图/Small plaza, south end of the 1km
pedestrian street, rendering of the antiqne by WANG Shu
26 街道绕吴山拐弯处,道路被拓宽到24m的原貌/Street corner
around Wushan, original appearanle of the 24m-wide street
27 街道绕吴山拐弯处,道路被新的观景高台缩窄到12m的效果图/
Street corner around Wushan, rendering of the 12m-wide street
with the new viewing platform

120 世界建筑 2012/05


步行街段核心区沿街小建筑系统设计时间 / D e s i g n
Period For the Design Scheme Of the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 In the Core Area: 2008.7 - 008.10
步行街段核心区沿街小建筑系统施工图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For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 Of the Buildings
Along the Street In the Core Area:2008.10 - 2009.1 28
设计主持 /Leader: 王澍,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 /
WANG Shu, LU Wenyu,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设计协助 /Assistant: 蒋伟华等 /JIANG Weihua etc
施工图设计总负责/Directors Of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
Team: 申屠团兵,刘柯 /SHENTU Tuanbing, LIU Ke
施工图设计配合/Collaborator Of Construction Drawings: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China Academy Of
30 29
Art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全 线 6k m 道 路 铺 装 及 步 行 街 段 水 系 建 造 时 间 / Core Area Of the Pedestrian Street:2008.4-2008.7 Bin, LI Xiangning from Tongji University, QIANqiang
Construction Period Of the 6km Long Street 步行街段核心区施工图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for from Southeast University, ZHANG Lei from Nanjing
Pavement And the Water System:2008.10 - 2009.3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s Of the Core Area Of the University
步 行 街 1k m 段 核 心 区 沿 街 小 建 筑 系 统 建 造 时 间 / Pedestrian Street: 2008.8 - 2008.12 总设计组织与协调 /Design Orqanization/ 王澍,陆文
Construction Period Of Small Building System Along 总设计主持 /Leader: 王澍 /WANG Shu 宇,康胤 /WANG Shu, LU Wenyu, KANG Yin
the 1km Long Pedestrian Street: 2009.3 - 2009.9 分地块设计主持 /Leaders of Each Block: 中国美术学 施工图设计配合/Collaborator of Construction Drawings:
步 行 街 1k m 段 坊 墙、 高 台 与 景 观 系 统 建 造 时 间 / 院建筑学院教师计 24 人,(具体见建筑师项目分地图)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China Academy of
Construction Period Of Joint Walls, High Platforms 同济大学童明,张斌,李翔宁 ;东南大学钱强 ;南京 Art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a n d L a n d s c a p e S y s t e m A l o n g t h e 1k m L o n g 大学张雷/24 teachers from School of Architecture, 施工图设计总负责 /Directors Of the Construction
Ambulation Street: 2009.3 - 2009.9 China Academy of Art. (Please see in the site map D r a w i n g T e a m : 申 屠 团 兵, 刘 柯, 康 胤 / S H E N T U
步行街段核心区方案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Of the the plots of every architect ), /TONG Ming, ZHANG Tuanbing, LIU Ke, KANG Yin

31

28 街道按新城市规划被拓宽到18m的原貌/The oriqinal appearance of


the 18m-wide street according to the master plan
29 此路段被新的小建筑系统缩窄到12m的效果图/Rendering of the
12m-wide street with small buildings in the newplan
30 太平坊段街道被拓宽到24宽度的原貌/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24m-wide street in Taipingfang
31 此段街道以沿街方池园林手法缩窄到12m宽度的效果图/Rendering
of the new 12m-wide street with the square pool landscape
alongside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21


杭州市中山路御街博物馆,杭州,中国
EXHIBITION HALL OF THE IMPERIAL STRE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 Y, HANGZHOU,
CHINA, 2009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ARCHITECTS: Amateur Architecture Studio

本方案位于中山中路 112 号被烧毁民宅的宅基地, 太湖房位于场地东北角,一层包括进入展区的门 了,政府妥协了,涨了造价。70 天后,这座建筑高质


基地内已无可保留的建筑。在深度发掘中发现南宋、元、 厅及卫生公共设施,盘旋其间的楼梯便于人们到达二 量地完成了。我不得不佩服中国工匠的聪明,他们也
明、清及民国等 5 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遗迹,保存 层茶室平台,三层为一小型茶室包间,是茶客观看中 许有点看不懂图纸,但他们熟悉材料和做法。实际上,
情况均较好。 山路第五立面的极佳场所。 他们用中国传统工匠的方式建成了这个博物馆。□
整个建筑为一个木构瓦面的多折大棚覆盖,它对 覆盖整个建筑的大棚突出相邻沿街建筑界面 4m,
中山路遗迹周围建筑都呈开放状态。即使临时闭馆, 从而将空间接到汉儒馆内。覆盖考古遗迹的钢结构玻 设计时间 /Design Period: 2008.4 - 2008.7
人们仍能从街道看见整个馆的内部。馆内功能分为展 璃罩向馆内突入,因此可做成半开放式,避免了类似 施工图设计时间 /Construction Drawing Period:
览和茶饮,它们之间的关系似有似无。人们也可以把 设计在冬季容易结露起雾的问题。 2008.8 - 2008.12
这里用作只是穿越城市迷宫的过道,建筑因此而真正 御 街 博 物 馆,2009 年 6 月 20 日 完 成 基 础 施 工, 建筑师 /Architects: 王澍 /WANG Shu
嵌入城市生活之中。 我问施工公司,政府要他们什么时候完成上部建筑, 设计协助 /Assistants: 蒋伟华,胡伟琦,范九江 /
考虑到尽可能多地保护地面以下的古御街,设计借 回答是 8 月 10 日,50 天时间,盖完一个博物馆?该 JIANG Weihua, HU Weiqi, FAN Jiujiang
鉴了浙江南部古廊桥的编木拱结构,它具有跨度大、用 馆的上部结构使用了一种木质的桥梁结构,浙江省只 结构设计 /Structure Design: 申屠团兵,陈永兵 /
料小、支点少的特点,而且据史料考证,这是宋代就已 有一个木匠会做。这个结构为了适应现代结构设计的 SHENTU Tuanbing, CHEN Yongbing
有的结构形式。然而现在的做法是古廊桥从未有过的, 法则,做了很多细节变动,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结构, 施工图设计配合/Construction Drawing Collaborator:
用现代结构规范也难以验证,因此,建筑师和结构工程 从来无人做过。我询问他们的施工承包价格,只有我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Landscape Design
师共同研究,使用局部隐藏的钢结构小构件解决了这个 按经验估计的一半。这怎么可能完成?我继而发现,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问题。该结构能够构建出赋有力度的动态曲折屋顶,丰 工人根本不看图纸,而我要的混凝土现浇方式,他们 主要功能 /Main Use: 展览 /Exhibition
富了中山路的第五立面。参观者从入口进入就能够感受 也根本没做过。我派一个助手整天盯住他们,随时有 用地面积 /Site Area: 800m2
到编木拱的连续结构,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感受。 情况,我随时去现场。终于有一天,我听说工人罢工 建筑面积 /Total Building Area: 450m2

122 世界建筑 2012/05


2 3

The project is located at No.112 Central so the architects and structural engineers worked construction company when was the deadline
Zhongshan Road, on the ruin of a residence that was closely and finally found the solution by introducing give by the government f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burned down in a fire. There's no structure needed small steel components partially hidden in the timber building. The answer was Aug. 10. Fifty days to finish
to be preserved on the site. During an exploration,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adds a powerful expression a museum? I applied a wooden bridge structure to
street systems of Southern Song, Yuan, Ming and to the dynamic folds of the roof and to the fifth the upper part structure. Only one carpenter in
Qing Dynasties were all in relatively good condition. facade of Zhongshan Road. Immediately after Zhejiang Province knew how to make it. In order to
A large timber structure cantilever covered in entering the building, visitors can experience the adjust to the modern structure principles, many of
terracotta roof tiles shelters the entire structure provocative visual impact of the continuous timber the details were changed. In fact, it was a brand
and open to Zhongshan Road and the buildings arch structure. new structure. No one has done it before. I asked
around. Even when it is temporarily closed, people The House of Taihu Lake located at the them the price for constructing this and got a
can still have a good view to the entire interior from northeast corner of the site, provides as the price that was only half as I had predicted. It was
the street. The interior programs are divided into entrance to the exhibition lobby and the washrooms impossible. But then I realized that the craftsmen
exhibition and tea appreciation which are connected on the first level. A spiral staircase leads to the never look at the drawings. They either had no
and disconnected. People can take the museum as a second floor tea house and platforms. The third idea of the cast-on-site concrete I required. I sent
tunnel through the urban labyrinth-the architecture level is a small private tea room with the best view an assistant to watch the construction everyday. If
is undeniably embedded into the city life. to the fifth facade of the road. there was any unexpected situation, I would go to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ancient streets as much The large cantilever that covers the entire the site. One day, I heard that the craftsmen were
as possible, the design borrowed the form of the building projects 4m out of the street facade, on the strike. The government compromised and
interlocking timber arch structure system found in inviting the streetscape into the museum. The raised the price. Seventy days later, the building
lounge bridges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teel and glass cover above the archeological site with high quality was finished. I was impressed by
can span a long distance with minimum material and extrudes into the gallery interior, a design that the craftsmen's talent. Maybe they couldn't read
structure supports, and has a long history dating back allows the site to be semi-open and solves problems the drawings, but they were familiar with materials
to Song Dynasty. However, the new structure has with condensation in winter.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In fact, they finished the
never actually been done before, it is very difficult The 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Imperial Street museum with method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o be examined by existing structure regulations, Museum" was finished on June 20. I asked the craftsmen. □

1 在小博物馆木构屋盖下/Below the wooden structured roof of the


small musuem
2 小博物馆总平面/Site plan of the small museum
3 王澍与陆文宇在现场/WANG Shu and LU Wenyu are on site
(1.3摄影:Iwan Baan)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23


5

4 6

4 小博物馆屋系列内观/Serial interior views of the small museum 6 小博物馆横剖面/Cross section of the small museum
5 小博物馆纵剖面,传统廊桥木构被发展成双层中空的做法/ 7 小博物馆屋盖结构系列推演图/Deduction of the roof structure of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small museum, traditional corridor the small museum
bridge wooden structure is developed into a double-layer and 8 浙江南部的木构廊桥,小料大构的杰作/The wooden structured
hollow structure corridor bridge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masterpiece of small
material and big structure

124 世界建筑 2012/05


8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25


10
9

11

12

13 14 15
9 小博物馆二层平面/Second floor plan of the small museum
10 小博物馆一层平面/First floor plan of the small museum
11.12 小博物馆纵剖面/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small museum
13 东立面/East elevation
14 西立面/West elevation
15 北立面/North elevation

126 世界建筑 2012/05


Iwan Baan 摄
16

18

17 19
16 小博物馆入口/The entrance of the small museum
17 东立面席纹青砖砌筑分割图/The bamboo-mat pattern black bricks
elevation(摄影:Iwan Baan)
18.19 石墙分块编号图/Stone wall division numbers

王澍 :差异的世界 /WANG SHU: WORLD OF DIFFERENCE 127


对“抵抗”的抵抗 ——埃格纳之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
建筑论坛

A RESISTANCE TO "RESISTANCE": KEITH EGGENER'S CRITIQUE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铁雷,单军/TIE Lei, SHAN Jun

摘要 :弗兰姆普敦提出的“批判的地区主义”在 1980 年 批判的地区主义,这一直接源自于芒福德的思想 [1], 一、批判的地区主义:理论及其话语


代广为人知的同时,也饱受非议。这些非议中尤以美国学 经 1980 年代佐尼斯和勒费夫尔的发掘和再阐释,最后 首先,埃格纳对所要批判的对象进行了分析解读,
者埃格纳的批判最为精微细致。埃格纳重点以巴拉甘为例, 到弗兰姆普敦时发展到了高潮。弗兰姆普敦“批判的地 这包括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区主义”的思想源头、
通过对其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建筑师到国际明星这一蜕变过 区主义”虽影响深远,广受赞誉,但也同样备受争议。 思想矛盾以及思想背景等 3 个方面。
程的追溯,揭示了批判地区主义所谓“抵抗”概念深处的 特别是隐含在这一理论背后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思想源头 :埃格纳认为,弗兰姆普敦“批判地区
“中心-边缘”意识形态,以及这一意识形态对于建筑话语 更是常为后人所诟病与批判。这其中,尤以来自美国青 主义”将普世文明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的思想可以追
所造成的影响 :亦即将一套立足于发达国家的话语体系强 年学者埃格纳(Keith Eggener)的批判最为精微深入。 溯到保罗・里克(Paul Ricoeur)1955 年的“普世文
加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建筑之上,并造成对其的 埃格纳对于弗兰姆普敦“批判地区主义”的批 明与民族文化”一文。在该文中,里克警示道 :普世
歪曲和误读。对此,埃格纳指出,只有留心和倾听当地建 判缘起于一个疑问 :巴拉甘的作品是否是所谓“抵 文明正在消解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伟大文化的
筑师自己的“心声”,方能真正全面理解地方话语的丰富性。 抗”的建筑?弗兰姆普敦将巴拉甘作为批判地区主义 创造性内核”以及“人类族性与神话的内核”[4]。弗
Abstract: While Frampton's critical regionalism was 的典范是否恰当?正是带着这一疑问,埃格纳对巴拉 兰姆普敦则自认为,批判的地区主义正是对这一全球
widely known in 1980s, it also received many critiques, 甘的代表作埃尔佩德雷加尔花园(The Gardens of EL 化力量的主动回应。而批判的地区主义建筑,也理应
among which these from Keith Eggener were the most Pedregal)[2] 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调查研究,这其中既 是一种“反中心主义”的和“抵抗的建筑”,因为它对
profound and subtle. Taking Barragán as a case, by 有对草图、图纸、照片等工程基础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普适技术、资本主义、国际风格,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无
reviewing how Barragán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star 也有对来自包括巴拉甘本人在内的各方评论和当年广 地方感”已经觉醒并意欲颠覆。
from an unknown architect, Eggener revealed the 告宣传材料的发掘汇集,以及对该项目参与人员和当 思想矛盾 :在埃格纳看来,弗兰姆普敦的“批判
ideology of "center-periphery" lying in "resistance" concept 事人的访谈等(图 1、2)。就如埃格纳本人所说的那样, 的地区主义”在对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态度上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埃尔佩德雷加尔是巴拉甘最难以把握的作品,这不 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对于现代主义,批判的地区主义
discourses: critical regionalism based on developed 仅因其规模庞大,还因为现实和历史层面上的复杂性、 在反对的同时,又抱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情,因为,在
country was such a formula imposed upon the architects 早期重要建筑和庭院长期的不可接近和当前的受保护 弗兰姆普敦看来,“对现代人而言,除了对立之间的和
and their works of developing country and areas that 状态”[3]。正是因为这一卓越、扎实、全面的调查研究, 解以外,已不存在原真的传统”。因此,批判的地区主
much distor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were made on 埃格纳以巴拉甘为契机,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对弗兰 义建筑必定有选择地对地方特性进行抽象、筛选以与
them. As to this Eggener pointed out, only by attending 姆普敦“批判地区主义”深层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令人 普适的现代相融合,并取得传统与现代的微妙平衡。
to those "states of mind" and heeding the voices of local 信服地剖析和揭示。 而对于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地区主义表现出了同样的
architects, we could understand the richness of local 纠结 :一方面,在批判后现代主义手法化、布景化和
discourses. 商业化的同时 ;另一方面,又在某些诸如反对现代主
关键词:批判的地区主义,抵抗,埃格纳 义均质化等立场上与后现代主义保持一致。
key words: Critical regionalism, Resistance, Eggener 思想背景 :美苏超级大国对外的入侵干涉和世界
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复兴共同构成了 1980 年代的时代大

1
2 奥林匹克体育场
3 4 8 (Olympic Stadium)
5
6
7

大学城(University City)

10
79
11
生态保护区(Ecological Reserve)

12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 2
收稿日期:2012-02-20
1 埃尔佩德雷加尔花园当时的宣传册(资料来源:Luis Barragan's 5-样板花园/Demonstration Gardens
Gardens of El Pedregal) 6-Prieto Lopez住宅/Prieto Lopez Houses
2 埃尔佩德雷加尔花园总图(资料来源:Luis Barragan's Gardens of El 7-公园绿地/Public Park
Pedregal) 8-环形立交与服务入口/Traffic Circle and Service Entrance
1-Cabrio花园/EL Cabrio 9-Cigarro广场/Plaza del Cigarro
2-Fuentes入口广场/Plaza de las Fuentes 10-商业中心/Commercial Center
3-Cetto住宅/Cetto House 11-天主教堂/Catholic Church
4-样板房/Demonstration Houses 12-奎奎尔科金字塔/Pyramid of Cuicuilco

128 世界建筑 2012/05


背景,批判的地区主义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作是对这些 哥评论家笔下批判的地区主义这一话语体系,并为其 信仰及其愿望。因为,在埃格纳看来,“建成形式不仅
运动“半激进”式的反应。于是,地方的意义再次回 解读、重构。当年被墨西哥建筑师胡安・欧格曼(Juan 反映文化,还能塑造文化”,诸如巴拉甘的作品那样,
到人们的视野。不过,与浪漫地区主义的“熟悉”策 O'Gorman)认为“完全不是墨西哥应有建筑”的巴拉 一旦被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的话,那么,它在今天依
略不同,批判的地区主义通过“陌生化”来唤起人的 甘作品,如今反而成为墨西哥建筑最贴切、最与众不 然被当做抵抗的建筑来看待解读。
反思和行动,它所挑战的,“不仅是已存的现实世界, 同的表达。可以说,巴拉甘的成名走的是一条“国际 二、批判的地区主义:“中心与边缘”的意识形态
还有固存于人们思想中的世界观的合法性”。这一批判 包围国内”的路线。 通过对巴拉甘境遇起落的细致考察,埃格纳开始进
直接借鉴了法兰克福学派,这一被弗兰姆普敦认为是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巴拉甘的作品对“墨西哥 入更深层次的剖析 :并不被本国认为是表达了墨西哥文
“发展现代批判性文化有效形式的唯一正当的基础”。 建筑是什么,以及该是什么”这一根本认知产生了持 化的巴拉甘的作品如何一跃而成为墨西哥文化的代表,
在对批判的地区主义思想的根源、矛盾以及背景 久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墨西哥另外一名本土建筑师里 这一根本转变背后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什么,亦即
简要分析之后,埃格纳转入到批判的地区主义思想对 卡多・莱格里塔(Ricardo Legorreta)的境遇上得到 对上文中艾拉・肖哈特的问题做出深层的解释。在埃格
建筑话语影响的分析。在埃格纳看来,这一影响具有 明证 :莱格里塔作为墨西哥本土仍然健在的知名建筑 纳看来,问题的根源就在“中心与边缘”这一对立体系。
两面性 :一方面,批判的地区主义既为研究二战后诸 师,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应用了那些被期许为是 正如埃格纳指出的那样,虽然佐尼斯和勒费夫尔
多致力于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建筑师的作品提供了有力 现代墨西哥建筑应当具有的元素,这实际上等于说, 1991 年将批判的地区主义的主题修订为发达地区对
的工具,同时又提出了现代与传统、文化个性以及地 他的作品与巴拉甘十分相像(图 3、4)。而相反,其 全球问题的应对,而非对边缘地区个性的表达,但具
方等重要议题,并使那些曾被忽视的建筑活动重新得 他巴拉甘同时期的建筑师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记忆。 有讽刺意味的是,大量关于批判的地区主义的文章都
到人们的关注 ;而另一方面,批判的地区主义在提供 那么,巴拉甘的建筑是否或者应该是被认为的那 是西欧和北美都市人对亚、非、拉、丁等发展中国家
了一套解释工具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施用对象的“摧 样,既是高度个人化的,同时又代表了现代墨西哥文 或本国欠发达地区建筑的评论。他们以欧美大城市为
毁、歪曲或者边缘化”。 化呢?对此问题,埃格纳援引历史学家艾拉・肖哈特 中心,致力于批判地区主义的“反中心主义者共识”
更进一步讲,亦即,当批判的地区主义指向某一 (Ella Shohat)的说法 :
“任何对个性、地区的及其对 (Anti-centrist Consensus)。身居纽约的弗兰姆普顿使
地区时,自己又是置身何种语境呢?对此,埃格纳援 立面的批判性分析,关键的问题在于‘是何人,在对 用“边缘节点”(Peripheral Nodes)一词来谈论那些
引了民族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学者经常提的问题 :
“文化 历史的表达中调用了何物,发展了何种特性、认同和 批判的地区主义的兴起地。评论家、历史学家威廉・
(地区或民族)特性的组成是什么?这些组成是如何被 表现,又是以何种政治愿景和目标的名义?’”而对 柯蒂斯(William Curtis)在波士顿写道:在本属于西欧、
表现和利用的?是何人、又是如何来决定这些问题的 此,无论是有关巴拉甘的还是批判的地区主义的著作 美国和前苏联部分地区的现代运动中,现代建筑通过
答案?做出这些决定的潜在涵义又是什么?”据此而 中,均未得到应有的回答。1994 年,墨西哥作家、诺 变异、背离及降格等,于 1960 年代找到了通往世界其
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评论家一边将所谓批判的地 贝尔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将巴 他地区的通路,这实际上暗示着,边缘不过是对中心
区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作为“抵抗的建筑”,一边却将该 拉甘作为处理墨西哥传统与现代问题的典范,因为巴 及其规范的偏离和变形而已。
建筑师对地区的个人解释凌驾于其他建筑师的解释之 拉甘“对我们广为人知的传统加以睿智的应用”,他的 但在埃格纳看来,如此的中心边缘思想总是夹杂
上 :安藤忠雄之于日本,尼迈耶之于巴西,巴拉甘之 作品“对墨西哥的政治和道德遗产进行了有效而恰当 着诸多偏见。早期那些来自发达国家大都市的评论家
于墨西哥等。这也意味着,这一话语中隐藏或强加了 地使用”,“为了真正成为现代的”,我们必须像巴拉甘 在对当时墨西哥建筑活动的评论中,鲜有深层的分析,
一个“唯一正确的地区风格”,而“巴拉甘的例子为这 那样,“与传统达成一致”。然而,埃格纳尖锐地指出, 却好用诸如“视觉的歇斯底里”、“冲动”等词汇进行
一隐含的倾向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明证”。 民族文化的某一种形象盛行的地方也就意味着其他形 描述。虽然,今非昔比,但一套新的施用于当代地区
于是,埃格纳系统分析了在墨西哥国内并不被认 象受到了淹没甚至压制,当某个个人的独特表达被投 主义建筑的词汇依然存在。比如,有关巴拉甘作品的
同为地区主义建筑师的巴拉甘,是如何成为墨西哥地 射到整个民族身上时,需细察此人及其拥护者的背景、 文章总是隐含着一种原始主义基调 :形式描绘重于实
区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的。
1970 年代中期,巴拉甘的作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在
国际上既不为人所知,亦不为人欣赏,这归因于他的
精英主义以及与那些“平民主义”建筑师的疏离,但
不久,便因其作品独特形式和诗意品质而受到国际社
会的关注认同。于是,巴拉甘迎来了事业上的转折点 :
因 1976 年 M o M A“巴拉甘战后作品展”而一举成名,
并于 4 年后获得普利兹克奖。巴拉甘因此一跃成为墨
西哥国内最具国际声望的建筑师。在国际上,巴拉甘
的作品俨然成了墨西哥地区主义建筑的代名词 :因为
它们“深深根植于墨西哥文化和宗教传统”。紧随其国
际知名而来的是国内的热捧,他的作品开始进入墨西
3 4

3 巴拉干设计的Gilardi House(资料来源:Luis Barragan)


4 莱格里塔设计的La Colorada House(资料来源:The Architecture of
Ricardo Legorreta)

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FORUM 129
证辨析 ;感官愉悦和主观情感重于思索领会 ;神秘莫 对此,埃格纳从 3 个方面予以了论述。首先,20 世纪 芒福德一开始就警戒理论的标签化、口号化,但事与
测重于理性分析。于是,巴拉甘将墨西哥乡村生活“浪 的主要建筑师中,可能还没有哪位像巴拉甘一样被包 愿违的是,批判的地区主义总是被当做流行语,当做
漫化”,并搬用其形式和色彩的同时,这位博学富有的 裹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他自称其作品是“自传”式的, 将产自不同环境下多种多样的建筑聚拢在一起的口头
建筑师也为欧洲、北美的学者“浪漫化”了,这反倒 并在一些评论家的推波助澜中,这些作品被渲染上了 禅。如此所造成的后果,埃格纳援引建筑史学家安托
让人觉得他是一位纯真之人或者萨满僧人,而非一位 一些精心挑选的、甚至是完全子虚乌有的个人记忆和 尼・金(Anthony King)的警示 :
“全球理论会让它们
成功的设计者和地产开发商。 传奇故事 [5]。其次,巴拉甘的建筑远比通常认为的更 的创造者和应用者,总是从某一独特位置、某种权威
在对隐含于欧美学者建筑评论当中的“中心-边缘” 具国际视野而更少本土特性。其形式和概念更多地源 者的视角以及某种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视点去审视他者
视野进行揭示后,埃格纳在此基础上又对批判的地区主 于柯布西耶、赖特等欧洲和北美建筑大师,而非墨西 世界。这些理论的总体性视角或者俯瞰很可能与居住
义话语中的“中心-边缘”意识形态进行了揭露。他指出, 哥乡土建筑。在经济上,埃尔佩德雷加尔通过融资和 者自己所赋予的建筑意义相抵触。因此,在寻求跨越
弗兰姆普敦“世界文化”(World Culture)作为其核心 广泛的广告活动,紧密地与国际资金链“同呼吸、共 国界思考他者建筑的方式时,我们需确认自己不是在
概念之一,就像所谓“国际风格”
(International style) 命运”。甚至在其首期建筑未建之前,埃尔佩德雷加尔 制造一种新的知识帝国主义”。
一词一样含糊可疑。埃格纳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 就已经被推销给了美国潜在的业主。也就是说,这一 最后,以巴拉甘的分析为基础,埃格纳对批判的
是将原本基于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活动强行吸纳进了 工程所谓的“地方感”有多少是源于当地环境和本土 地区主义的最终价值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地质疑 :
一个发端于欧美的话语当中,这一话语很少以当地人 关怀,而又有多少是为了迎合外国人臆想当中的墨西 将批判的地区主义应用于作品分析带来的是利还是
的视角审视当地文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多样文 哥形象呢?最后,就本土而言,在墨西哥这样一个战 弊?作为一种解释策略,如何权衡其洞见与歪曲?在
化“一刀切”式的解释,以及对原本意图和含义的误解、 后充满了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的国家,还能有什么 更普遍的层面上,一个有着如此之多例外和冲突的体
歪曲。在埃格纳看来,批判的地区主义这一话语又何尝 建筑比巴拉甘供富人居住的花园别墅更没良知责任和 系、一个将如此多样的地方实例括入到一种宏大普遍
不是如此呢?虽然弗兰姆普敦一再强调过程大于形式、 更少抵抗霸权势力呢?对此,弗兰姆普敦辩称,巴拉 的框架之中的体系,能告诉我们多少事实?或许它会
多样的形式源于多样的环境。然而,当弗兰姆普敦坚称 甘意在超越其终生为之服务的精英阶层。实际情况恰 在自身冲突的重压之下崩溃瓦解?在埃格纳看来,批
批判的地区主义并不是一种风格时,他却在某种程度上 恰相反 :当巴拉甘同时期的建筑师在致力于经济、实 判的地区主义成为一种有关个性的一般理论,也许这
预设了一种思考和方法上的风格。于是,那些不合批判 用的住房、学校、医院、工厂等战后发展大量急需的 是它反为其所警惕提防的普遍化趋势所普遍化的另一
的地区主义“口味”的建筑便被排除,不予讨论。埃格 建筑时,巴拉甘则大肆投资房地产 ;当他的同时代人 种征兆或牺牲品。
纳援引阿根廷建筑师和理论家玛丽娜・魏斯曼(Marina 提倡建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自治中发挥作用时, 面对于批判的地区主义的这些困境,埃格纳最后
Waisman)的说法 :
“拉美的地区主义十分不同于弗兰 巴拉甘的特权阶层则正在其所建造的“飞地”中陷入 指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再次回到北美建筑师
姆普敦和佐尼斯提倡的地区主义”,“当代拉美的地区主 记忆和怀旧的迷思。如果这就算弗兰姆普敦所谓的批 哈里斯(Harwell Hamilton Harris)的“心态”
(State
义建筑应当被理解为‘趋异’
(Divergence)而非‘抵抗’ 判的话,那么,这种批判也是浪漫、保守的,而绝非 of Mind)概念。在埃格纳看来,我们应该更亲近地留
(Resistance)”。也就是说,拉美的建筑不是对外在的西 是激进、变革的。 意这些“心态”:倾听他者世界中那些独特文化的构
方现代的反应,而是自身历史内在运动发展中对本土文 三、批判的地区主义:作为一种后殖民主义概念 建者以及建筑师的声音,而不是强行给他们套上公式。
化的肯定,它不是“抵抗”的建筑,而是对当地环境“应 在经过层层的论证揭示后,埃格纳最后指出,批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地固有话语以其全
答”的建筑 ;它不应当被看作边缘的实践,而应当是一 判的地区主义在核心上就是一个后殖民主义 [6] 概念。 域的复杂性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性。□(本文属国家自
种与西方当代建筑并驾齐驱的发展。 就像通常的后殖民主义者一样,批判的地区主义也都 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50978152. 项目主持人:单军)
对于这种“中心-边缘”意识形态所造成的西方 惯用诸如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而弗
视野与本土视野之间的错位,埃格纳再次以巴拉甘的 兰姆普敦的“批判的地区主义”更是围绕一个作为核 注释 :
埃尔佩德雷加尔花园为例,来说明西方批判的地区主 心矛盾的二元对立往复打转 :
“如何现代的同时返璞 [1]见芒福德《The South in Architecture》一书,亦
义者是如何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当地本土建筑师及其 归真,如何让古老文明焕发生机的同时又参与普适文 可参见其文章节选 Vincent B. Canizaro. Architectural
作品之上的。 明”。正是这一张力推进着批判地区主义的讨论,这 Regionalis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建成于 1950 年代的佩德雷加尔花园,巴拉甘称 一事实也凸显了弗兰姆普敦缘何格外强调抵抗和过程。 Press, 2007: 100-101
它是根植于墨西哥并是其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的确 而这些强调暴露出了批判地区主义的“是非线”
(Fault [2]EL Pedregal 意为“多石的地方”
(Stony Place),是
如此。比如,它采用了当地特有的植物和火山岩,参 line),那就是如雅各布斯(Jane M Jacobs)所说的“一 位于墨西哥城西南边缘、占地 500hm、建有 1 000 多栋
照了墨西哥乡土和历史建筑的片段。这使得佩德雷加 种帝国主义思恋的修订版”,它通常在致力于有意识的 建筑的富人居住区。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巴拉甘
尔相比当时现代主义主流显现出了“陌生化”,同时也 反中心过程中却在无意识间界定着被殖民者。批判的 掌控了从概念、设计、施工一直到市场营销等全部过程。
与其他现代墨西哥建筑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地区主义正是如此 :它将诸如地方、特性、抵抗等概 [3]Keith Eggener. Luis Barragan's Gardens of El
即便如此,巴拉甘及其作品仍然与弗兰姆普敦和 念完全凌驾于建筑的其他考量之上。 Pedregal.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佐尼斯所描绘的批判的地区主义之间有诸多的不合。 于是,埃格纳追根溯源,再次回到芒福德。虽然 2001:1

130 世界建筑 2012/05


矛盾与融合——大众文化与建筑
CONTRADICTIONS AND INTEGRATION: POPULAR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顾月明/GU Yueming

[4]
Vincent B. Canizar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摘要:大众文化是当前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所 最近,M V R D V 在韩国中标的高档住宅双子楼项目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7:395- 产生的一种文化。面对在大众传媒帮助下来势汹汹的大众 “The Cloud”(图 1)并没有像他们之前其他方案那样
407,文章除特别注明外,所有引用均同。 文化,尽管学者们对其抱有排斥、蔑视的态度,这种文化 得到好评,反而惹来众怒。这个方案的设计概念本为
[5]这里主要指与巴拉甘童年的牧场生活以及青年时 仍不可避免地对建筑产生了影响,带给建筑大众化和简单 在两个正方形平面的双子塔楼间,设立一个 10 层高的
期的欧洲旅行等相关的经历,具体可参阅 :The life 化的趋势。随着社会性媒体的兴起,大众文化也带来了更 像素化的“云”空间,用来提供双子楼的所需要的各
and work of Luis Barragán, José María Buendía Júlbez, 多大众参与,让建筑有了新的发展途径。 种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形成一个面向城市的公共活动
Rizzoli, 1997 Abstract: Popular culture is a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平台。然而,正是这个“云空间”引发了争议。 “云”
[6]后殖民主义的直接的缘起可以追溯到 1978 年萨义 current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的造型酷似 9・11 事件中飞机冲撞大楼引起的爆炸云
(Orientalism )一书的出版。后殖民主
德的《东方学》 With the help of the mass media, popular culture is 团(图 2),使美国人民感到异常愤怒。不少民众致电
义作为一种带有政治和文化批判的思潮,依照德里克 coming rampantly. Though excluded by scholars, popular M V R D V 公司,甚至称其为“基地组织的爱好者”[1]。
的总结,大概有三重重要含义 :
“1、如实描述殖民地 culture still inevitably effects architecture, bringing it M V R D V 不得不面对一场媒体的风波。这种风波中的另
社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 to the trend of popularity and simplistic to architecture. 一端是在建筑评价中一直被忽视的民众们。
象,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 ;2、描述殖民主 With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popular culture also brings 这当然并不是首次有建筑方案受到大众非议,之
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用法比 more public participation. It enables architecture to have 前的 C C T V 央视大楼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因其外形
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所指,同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 new development approaches. 受到了大量的骂声。但这次不同的是,反面的非议单
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 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性媒体,大众参与,建筑大众化 纯来自那些没有受过任何建筑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其
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Social media, Public 出发点完全不同于业内人士。借助微博、Facebook 等
全球状态的产物”,见 :文化与公共性 . 汪晖,陈燕谷 participation, Architecture popularization 媒介的传播,建筑被更加直观地摆在了普通大众面前。
编译 . 北京 :三联出版社,1999:446 大众也能对建筑发表自己的看法。建筑师不得不接受
大众的评论。而这种大众参与的民主正是在新大众媒
参考文献 : 体帮助下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大众参与也将给建筑带
1. 单军 .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 一种人居环境理 来新的契机。
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大众和大众文化
2010. 当我们将过去和今天作对比,不难发现我们正在
2. [ 美 ]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 现代建筑—— 一部批 经历一场文化的转向。而转向的核心便是大众文化的
判的历史 . 张钦楠译 . 北京 :三联出版社,2005 出现。在国内,大众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3. [ 美 ] 理查德・沃林 . 文化批判的观点——法兰克福 的兴起而兴起,通过大众传媒渗透到了社会文化领域,
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 张国清译 . 北京 :商 这其中也包括了建筑。那么,究竟大众文化是什么样
务印书馆,2000
4. 赵稀方 . 后殖民理论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Keith Eggener. Luis Barragan's Gardens of El
Pedregal.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1
6. José María Buendía Júlbez, The life and work of
Luis Barragán. New York, Rizzoli, 1997
7. Tsonis. Alexandre and lefaivre, liane. Critical
regionalism: architecture and identity in a
globalized world. New York, Prestel publishing, 2003
8. Robert J. C. Young. Post-colon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 Vincent B. Canizar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7
10.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 MVRDV the could项目效果图(图片来源:http://www.designboom.
收稿日期:2012-03-01 com/weblog/cat/9/view/18051/mvrdv-the-cloud.html)

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FORUM 131
矛盾与融合——大众文化与建筑
CONTRADICTIONS AND INTEGRATION: POPULAR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顾月明/GU Yueming

[4]
Vincent B. Canizar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摘要:大众文化是当前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所 最近,M V R D V 在韩国中标的高档住宅双子楼项目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7:395- 产生的一种文化。面对在大众传媒帮助下来势汹汹的大众 “The Cloud”(图 1)并没有像他们之前其他方案那样
407,文章除特别注明外,所有引用均同。 文化,尽管学者们对其抱有排斥、蔑视的态度,这种文化 得到好评,反而惹来众怒。这个方案的设计概念本为
[5]这里主要指与巴拉甘童年的牧场生活以及青年时 仍不可避免地对建筑产生了影响,带给建筑大众化和简单 在两个正方形平面的双子塔楼间,设立一个 10 层高的
期的欧洲旅行等相关的经历,具体可参阅 :The life 化的趋势。随着社会性媒体的兴起,大众文化也带来了更 像素化的“云”空间,用来提供双子楼的所需要的各
and work of Luis Barragán, José María Buendía Júlbez, 多大众参与,让建筑有了新的发展途径。 种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形成一个面向城市的公共活动
Rizzoli, 1997 Abstract: Popular culture is a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平台。然而,正是这个“云空间”引发了争议。 “云”
[6]后殖民主义的直接的缘起可以追溯到 1978 年萨义 current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的造型酷似 9・11 事件中飞机冲撞大楼引起的爆炸云
(Orientalism )一书的出版。后殖民主
德的《东方学》 With the help of the mass media, popular culture is 团(图 2),使美国人民感到异常愤怒。不少民众致电
义作为一种带有政治和文化批判的思潮,依照德里克 coming rampantly. Though excluded by scholars, popular M V R D V 公司,甚至称其为“基地组织的爱好者”[1]。
的总结,大概有三重重要含义 :
“1、如实描述殖民地 culture still inevitably effects architecture, bringing it M V R D V 不得不面对一场媒体的风波。这种风波中的另
社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 to the trend of popularity and simplistic to architecture. 一端是在建筑评价中一直被忽视的民众们。
象,如后殖民社会或后殖民知识分子 ;2、描述殖民主 With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popular culture also brings 这当然并不是首次有建筑方案受到大众非议,之
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用法比 more public participation. It enables architecture to have 前的 C C T V 央视大楼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因其外形
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所指,同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 new development approaches. 受到了大量的骂声。但这次不同的是,反面的非议单
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 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性媒体,大众参与,建筑大众化 纯来自那些没有受过任何建筑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其
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Social media, Public 出发点完全不同于业内人士。借助微博、Facebook 等
全球状态的产物”,见 :文化与公共性 . 汪晖,陈燕谷 participation, Architecture popularization 媒介的传播,建筑被更加直观地摆在了普通大众面前。
编译 . 北京 :三联出版社,1999:446 大众也能对建筑发表自己的看法。建筑师不得不接受
大众的评论。而这种大众参与的民主正是在新大众媒
参考文献 : 体帮助下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大众参与也将给建筑带
1. 单军 .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 一种人居环境理 来新的契机。
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大众和大众文化
2010. 当我们将过去和今天作对比,不难发现我们正在
2. [ 美 ]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 现代建筑—— 一部批 经历一场文化的转向。而转向的核心便是大众文化的
判的历史 . 张钦楠译 . 北京 :三联出版社,2005 出现。在国内,大众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3. [ 美 ] 理查德・沃林 . 文化批判的观点——法兰克福 的兴起而兴起,通过大众传媒渗透到了社会文化领域,
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 张国清译 . 北京 :商 这其中也包括了建筑。那么,究竟大众文化是什么样
务印书馆,2000
4. 赵稀方 . 后殖民理论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Keith Eggener. Luis Barragan's Gardens of El
Pedregal.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1
6. José María Buendía Júlbez, The life and work of
Luis Barragán. New York, Rizzoli, 1997
7. Tsonis. Alexandre and lefaivre, liane. Critical
regionalism: architecture and identity in a
globalized world. New York, Prestel publishing, 2003
8. Robert J. C. Young. Post-colon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 Vincent B. Canizar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7
10.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Helen Tiffin. 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 MVRDV the could项目效果图(图片来源:http://www.designboom.
收稿日期:2012-03-01 com/weblog/cat/9/view/18051/mvrdv-the-cloud.html)

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FORUM 131
越大。在西方国家,大众媒体甚至成了“立法权、行 正如不同文化是所对应时期社会的反应,大众文化正
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第四权力’”[2],是话语权的象 是应对了后工业时期的社会。现代工业使得一切都产
征。大众从一开始就寄希望通过媒体,获得叙事的权力。 业化,标准化。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变成了一种产业。
的确,从经验的角度,大众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 这种产业是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标准化、大批量地
大众文化的文本,例如流行歌曲、畅销书。而大众文 生产复制文化商品。因此,大众文化和消费有着密切
化的内在特点(如平民性、娱乐性)也是大众传媒所 的联系。其消费的取向消除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推崇的价值取向。 摧毁了“有教养文化(精英文化)的独立性和对美学
但是,如今的大众传媒不是一个慈善机构,它如 的等级划分”。[4]9 这也是为什么知识分子们对大众文
同其他企业一样是有着盈利目的的文化产业。由此, 化嗤之以鼻。在大众文化中,知识分子不再是文化的
也决定了大众媒体的商业性。巨型媒体公司 [3] 垄断着 唯一创造者。创作失去了其神圣性。知识分子对大众
市场。市场指导着媒体的方向。大众是市场的目标主 文化进行批判来确立自己和大众在学术上的不同地位。
体。因此,媒体一部分代表了大众的声音,但并不完 赫伯特・甘斯(Herbert J. Gans)认为,文化冲突是
全只是为大众说话。可以说,媒体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 不同阶层、利益集体之间对资源和权利分配斗争的衍
包括精英和大众的。 生 , 也是关于什么是更好生活方式的争论,更是关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更多的新的媒体 社会文化应当被精英还是被“市场”(即大众)所掌控
2 形式产生,例如社会性媒体。这些技术带来了媒体的 的战争 [5]。
革命,给大众直接发表看法的途径,也给大众文化带 但是,大众文化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市场导向的
的一种文化呢。我们且先撇开建筑,来看一看大众文化。 来新的机遇。 消费文化。尽管其背景是产业化和标准化所提供,但
1.1. 大众 1.3. 后现代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也存在统一和创新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
在研究大众文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大众地位的改变以及大众话 盾赋予了大众文化活力。其创造者在符合大众审美品
大众。这是一个跨越传播学、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 语权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革命之后,新科 位的同时,也试图表现个人审美倾向和个人才华。
从启蒙运动之后,我们的社会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 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掌握被划归到了另一类群体 大众文化更关注于现实。大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群体的时代。民众的各个阶层开始进入舞台,发表自 手 中, 即 社 会 精 英( 拥 有 专 业 知 识 的 人 )。 这 些 社 记者这种记录现实的职业地位更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己的看法和要求。广义大众泛指社会中各种群体的集 会精英掌握着解释事物、制定标准的权力。相对应 而原来社会地位高的诗人地位被降低。于是,诗人的
合,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精英。精英(英语中的 Exlite) 的,没有受过相关教育培训的大众被动接受精英们 地位开始让位于记者。这个过程中,精英文化一方面
字面上的意思是“优秀”、“出众”的人。但实际上, 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而后现代开始,一切 被贬低了,平民化、简单化、通俗化了,另一方面却
精英并不等同于杰出的人,正如大众并不就是乌合之 变得不一样了。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膨胀,再没有 更为普及了。正如莫扎特的第 40 号交响曲的旋律经
众。政治上精英和大众的区别,主要是社会分工的不 一种单一性的宏大叙事可以解释整体性的社会现实, 过简化改编,变成了 S.H.E 的《不想长大》、。再比如,
同,是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区别。而从文化的层面上说, 也没有一种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可以描述历史的总 梵高的画,通过大量的复制品,被大众所熟知,也更
精英通常是受过高等教育、有教养的阶层。而大众则 体发展,宏大叙事式的单一线索发展的历史终结了。 加提升了其认知度。而精英文化反面的此时此地的民
是较少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从人数上来说,精英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后现代转向富于想像力的小型叙 俗文化,则被大量入侵的大众文化所瓦解和吸收整合
少数,但这些少数掌握着社会权力。相反,大众虽然 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 了,保留着“古风”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和异域风
占多数,但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因此,大众自古便是 在信息媒体的大众化普及和帮助下,各种声音开始 情一起以满足大众的想像需求。
被精英压着。不过后现代之后,在大众媒体的帮助下, 获得叙事的权力。话语权不仅仅只掌握在社会精英 可以说,大众文化就是一个巨大的混合物,混合
大众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产生自己的文化。 的手中。另一方面,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使得现代个 了现实生活和想像,其具有投影-同化的作用,使大
1.2. 大众媒体 人主义的兴起。虚无主义除了个体的幸福,再也没 众能进行审美的参与,以获得个体的满足。
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从人类文明开始,就离 有别的可以证明个人价值。个体的关注在媒体的煽 2.建筑与大众文化
不开传播信息的媒体。从传统的语言、文字、印刷品 动下不断放大。大众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一 2.1. 建筑中被忽视的大众文化
到电子技术革命之后产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一直 种属于大众的民主文化产生了。 历史上的建筑多数不是大众的建筑。由于建筑
是传播思想的工具。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 根据埃德加・莫兰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根据工 的纪念性和标志性,使得几乎在每个时代中 , 建筑都
讯息”。媒体代表了知识和信息。谁掌控了媒体,谁就 业大批量制造的标准生产的,通过大规模传播的技术 是一种“带有政治抱负的特殊艺术”(Distinctively
掌控了信息、知识。特别是进入科学这个信息等于一 散布开的、面向社会大众,也就是说以社会内部结构 political art)。从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到法国罗浮
切的时代,媒体的宣传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 上下各层次的个人组织的巨大群体为对象的文化”[4]。 宫,几乎所有重要的建筑都是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所

2 9・11事件美国世贸大楼被炸(图片来源:http://www.cdig.info/
8116.html,摄影师:斯宾塞・普拉特/盖蒂图片社)

132 世界建筑 2012/05


服务。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开篇便提到写书是为
了服务统治者 :
“凯撒皇帝!……为使陛下观看时能
够亲身了解已经营造的和今后要营造的是哪一类建
筑,我撰写了明确的规范。”[6] 在中国古代也是一样。
《营
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中央集权统
治下官方对建筑的做法规范。在这种强权统治下,普
通的百姓是无法对官式建筑提出任何意见的。建筑曾
经没有民主可言。决策层面上说,即使是建筑师,有
的时候无从决定建筑的方向,更何况是普通大众。从
话语权的角度,缺乏专业审美的大众更没有。20 世纪
之前,大众的建筑一直都是被忽略的。正如鲁道夫斯
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序言中所提到的“建筑史
也同样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一本建筑作品选集通
篇都是为特权阶级修建的……却只字未提平头百姓的
作品。”[7]
1960 年代开始,受到后现代反对单一性的宏大叙 3
事方式,反对单一化的思潮的影响,建筑学术界开始
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专制。一方面,后现代建筑理论 因为满足了大众虚假的欲望,并对建筑迎合大众而感 中,穿孔铝板、帆布等都出现在建筑中。弗兰克・盖
充满了对人性的回归,希望通过人情味的场所概念取 到失望。 里在圣莫妮卡的自宅(图 3)设计建造过程中就运用
代抽象的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没有建筑师参与的建 这种建筑师对商业建筑的排斥和贬低正是有教养 了瓦楞铁板、钢丝网、粗制木夹板等各种廉价材料,
筑元素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文丘里的《向拉斯维 文化以及知识阶级对大众文化抵制的体现。这种偏见 这些材料直接裸露在外。这幢看起来像是临时建筑、
加斯学习》通过描述拉斯维加斯 Strip 地区的标识牌, 也不免存在着建筑业内的媒体中(杂志、网站等)。但 充满廉价感的房子和欧洲古典时期那些精致的宫殿别
从平民建筑观点角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 是在强大的大众文化影响下,建筑也不得不发生改变, 墅完全不能相比。建筑已经从艺术的神坛上走下来,
和视野。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向建筑 同样还有建筑师。 和现代生活融在一起了。使用材料的改变也带来了建
师们展示了“非少数精英或专家发明的,而是由具有 2.2. 建筑的大众化 筑建造时间缩短。中世纪一座教堂从开工到完成通常
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集体根据群体经验、自发而且持 和古典音乐、绘画等一样,通过新媒体,建筑这 要 100 年的时间,而现在,一个中等尺度的建筑主体
续创造形成”[7]6 的建筑。乡土建筑也开始受到重视。 个原本属于精英阶层的东西,也逃离不开大众文化下 完工仅用一年左右时间。在这种建设情况下,现代建
那么,是否建筑真的向大众文化伸出了橄榄枝 平民化、通俗化的趋势。原本在古典时期是上层社会 筑也变成了可以快速建造。建筑的数量也以惊人的速
呢?并没有。学术上对于大众文化的偏见依然没有全 专属的建筑也开始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比如,古埃 度增长。
部消除。尽管有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和《向拉斯 及的金字塔,这些建筑的“甲方”不是统治阶级,便 建筑大众化的过程也使建筑师的地位从原来的精
维加斯学习》,但是对于大众审美和与商业有着密切联 是上层贵族或者宗教教派。大众无法参与到建筑活动 英向大众所倾斜。建筑师本身也正在脱离精英的阶层,
系的大众文化,建筑师们一直抱有一种从专业角度审 中。然而随着宗教神话的褪去,贵族的衰落,民主的 除了少数的公共建筑外,大规模建设的仍然是各种大
视的蔑视。建筑师一直排斥、试图远离大众文化。建 崛起,建筑的使用者变成了大众。建筑师也不再只是 众住宅。建筑师服务的对象也从原来的贵族变成现在
筑业内所关注的对象也一直都是少数的公共建筑等作 为贵族服务。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大量劳动力涌 的大众。毕竟,绝大多数的建筑是为普通大众使用或
品。而面向大众的建筑,例如大量的城市住宅、商业 入城市,需要大量的工人住宅。因此,从新工艺美术 居住。
化的建筑被漠视。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批评者在美 运动开始,建筑开始关注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 2.3. 建筑的简单化
学上贬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认为其表面化、单一 开始关注到平民大众的住宅建设。现代主义建筑对大 尽管学术界一直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然而,建
化、复制化,甚至可能会威胁社会,是人民的精神鸦 规模批量化住宅的探讨正是顺应了建筑大众化的要求。 筑已经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的
片。这个对大众审美的偏见也一直存在于建筑理论中。 大众化的另一面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平民化、适合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不仅使得原本的高雅文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工业化生产。建筑的建材也从原来的石材,转变为工 化简单化,同时瓦解了此时和此地的民俗文化,并把
对建筑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众喜爱的建筑例如 业时期能大规模生产的钢、玻璃和混凝土等。即便是 它吸收,使其普遍化。这些同样也发生在建筑上。近
迪斯尼系列的主题公园,由于其消费性,被冠上“媚俗” 木材这种自然材料也通过建筑素材有日常化和广泛性 10 年来,房地产流行中式风格正是顺应了大众文化的
的头衔。业内认为那些商业建筑之所以被大众喜欢是 的趋势,各种原先属于非建筑的材料纷纷涌入建筑之 这种趋势。众多中式住宅项目中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3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圣莫妮卡自宅(图片来源:大师系列丛书
编辑部.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FORUM 133
社会影响更为显著,它将大众传播带入了双向交流阶
段,给传统的、精英控制的、单向传播的媒体带来了
不可逆转的变革。这种新媒体打破了我们熟知的交流
常态,带来了社会话语权力的重新分配。就建筑而言,
微博的出现拉近了建筑、建筑师和大众之间的关系,
让建筑师看到了大众的力量。
3.2. 大众的力量
社会性媒体展示了大众的力量。大众文化也随之
发生了变化。随着教育的普及、精英文化的简单化和
平民化,大众的审美也在提升。大众的审美不再是低
俗的代名词。过去绘画、音乐、建筑等作品的教化作
用和目的正在逐步消失,大众文化中纯粹审美的趋势
浮现出来了。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异不
4 再是泾渭分明。正如在高雅文化当中受到尊重的帕瓦
罗蒂同样也受到大众的追捧。同样,受到高雅文化排
万科的第五园便是其中一个(图 4)。建筑师将传统民 至此,大众对建筑的影响仍主要是通过开发商等 斥、认为低俗的,也并非都受到大众喜爱。在建筑领
居现代化、简单化了。传统材质被现代工业的钢筋混 间接方式。但随着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开始 域,单纯符号化的建筑也不被大众接受。前不久,大
凝土、玻璃所代替。原来的青瓦屋檐简化成了黑色金 有了发表自己声音的途径。建筑开始直接面对大众。 众媒体的代表美国 C N N 将曾经被建筑业内批判 [12] 的
属板。原本的高墙小窗为了满足采光需求变成了“高 大众文化更加汹涌地向建筑袭来。 沈阳方圆大厦(图 5)选入世界上十大丑陋建筑之一。
墙低窗”、“高墙多窗”。窗框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从木 3.新媒体下建筑师的未来 在新浪微博上,也发起了关于对方圆大厦看法的投票,
质变成了仿木金属框。这种传统的白话正如万科设计 网络是 21 世纪最具影响的传播媒介。根据 CNNIC 最终 52% 的人认为其“不好看”,只有 23% 的人认为
[13]
团队所言,“努力让客户得到合乎情理的‘实惠’,才 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好看” 。可见,单纯装饰符号的“中国特色”建
能经得起市场这把尺子的衡量”[8]。同时,设计师为 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 5.13 筑也不被大众所欢迎。大众审美也正在被重新建构和
了适应岭南地区湿热气候,在总体布局上,参考传统 亿 [9],也就是说,有近 40% 的民众在使用网络。网络 认识。另一方面,审美提高的同时,大众的参与度也
冷巷和竹筒屋,梳理阳光的同时引入微风。可以说, 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成了大众文化的 提高了。
第五园是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混合物,它由徽派和晋 聚集地,也赋予了大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这点也改 通过“围观”和“分享”,大众的每一次参与都
派的建筑符号,四合院、岭南民居的空间布局,现代 变了建筑、大众和建筑师的关系。 相当于一次民主的投票,产生表达,进而产生行动力。
的建筑材料组合而成。这一类传统建筑混合物获得了 3.1. 社会性媒体 精英是一票,大众也是一票。精英和大众都站在同一
市场的认可,也得到了建筑师的支持,作为一种对抗 在网络传媒中,最代表大众文化的、最能反映大 条起跑线上。有了新的平台,大众的意见也开始产生
全球化的策略。 众意见的便是微博。微博属于一种全新的社会性媒体, 作用。更多的人开始发表自己意见,本文开头 M V R D V
建筑师普遍认为欧陆风、地中海式等西式建筑是 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形态。它基于互联网 w e b2.0 的案例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大众舆论的力量也在一次
大众文化的产物。而事实上,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 思想和架构的应用,并且允许用户创作和交换自己生 次转帖和分享中发挥这力量。
建筑本土化也是大众文化建筑的一种。建筑帮助大众 成的内容 [10]。除了微博,社会性媒体还包括社交网站、 3.3. 建筑师的未来
身临其境以获得想像的满足。基于此,“怀旧”成为建 博客、播客等。其中微博由于其开放和自由的特点, 大众文化越来越强势,大众声音越来越洪亮,无
筑的主题。传统建筑现代化、甚至城市历史街区的保 发展出了极大的使用者,有近 2.5 亿的用户 [9]。微博 论建筑师希望与否,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将来 :建
护和再利用都是对这种怀旧情节的呼应。上海新天地、 是一种受到字数限制的“冷媒体”[11],它给予受众参 筑将会越来越平民化,建筑的好坏不仅仅只是建筑业
北京南锣鼓巷正是对过去城市生活怀念的代表。这些 与和再创造的机会。社会性媒体比传统大众媒体更进 内评论的事,也将受到大众的“说三道四”。专家和外
怀旧并不是单纯地将老房子修旧如旧。正如新天地的 一步的是,借助网络的互动开放,它以一种自下而上 行之间的差距正在变小。2012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就引
设计师保留了天井、石库门等元素,同时用钢、玻璃 的方式赋予了大众“全民记者”的力量。任何人都可 起了大众的各种关注。当王澍获得 2012 年普利兹克建
等现代材料的陌生化的拼接方式,创造出一个既熟悉 以关注别人,也可以被任何人关注。谁都可以成为互 筑奖的消息最早从微博中传出的时候,各种怀疑声音
又陌生的上海里弄空间。传统建筑被现代化了,重新 动者,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大众有了更大的参与性, 出现。得到确认后,各种反应都有。有因为中国人第
注入了活力,变成了大众喜爱的场所。同样还有上海 被激发主动贡献或反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媒体和受 一次拿奖表示高兴的 ;有对王澍作品数量少并且实用
世博会中国馆——简化的传统斗拱成了建筑元素。正 众之间的界限被模糊。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可以创造并 性差而质疑的 ;有为斯蒂芬・霍尔和伊东丰雄抱不平
是这些尝试,让建筑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传播内容的能力。这场草根崛起运动比报纸初现时的 的 ;也有拿王澍来开涮的。传统的大众媒介也报道了

4 深圳万科第五园(图片来源:朱建平. 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
时代建筑,2006(3):76)

134 世界建筑 2012/05


相关的新闻 [14],有正面的也有质疑的。大众也参与其 [2] 罗伯特 .W. 麦克切斯尼 . 富媒体穷民主 [M]. 北京:
中,建筑师不得不面对“外行人”的“指手画脚”。 新华出版社,2004 :5
显然,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精英和大众之间差距正 [3] 罗伯特 .W. 麦克切斯尼在《富媒体穷民主》一书中
在消融的时代。建筑师也已经不再是精英的代表,现 指出 :在美国,媒体被时代华纳、默多克的新闻公司、
在需要开始面对大众的需求。更进一步,建筑也不再 迪斯尼等 10 个左右的大公司垄断着。
只是建筑师的事。大众也开始有机会参与其中,这给 [4] 埃德加・莫兰 . 时代精神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
建筑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公众实际对话建筑后,对建 版社,2011 :4
筑作出评价,而新媒体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发表评论 [5] Herbert J. Gans,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的平台。通过交流各种意见,建筑师能对场所进行自 culture: an analysisi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M]:
下而上的反思和修正。大众文化赋予建筑自反的可能 basic books, 1999: 3-4
性,使得社会成员能在建筑场所中互动、反思。相比 [6] 维特鲁威 . 建筑十书 [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自上而下带给建筑的有序、规律,大众自反产生的虽 2001: 3-4
然是混乱无序,但这种无序带来的是更多发展的可能 [7] 伯纳德・鲁道夫斯基 .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
性。 正统建筑导论 [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1 5
因此,大众文化的出现对于建筑师来说并不是自 [8] 朱建平 . 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 [J]. 时代建筑,
贬身份,而是一个新的机会。过往建筑师和大众文化 2006(3):75
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正如前文所述是精英和 [9]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 29 次 参考文献 :
大众的冲突。“坚固、适用、美观”自维特鲁威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 年 1 月发布), 1. 埃德加・莫兰 . 时代精神 [M]. 陈一壮译 . 北京:北
以来就是建筑最重要的标准。大众实际的需求是建筑 相关网址 :http://tech.163.com/special/cnnic29/ 京大学出版社,2011
实用的来源,这是大众文化能带给建筑的新机会。另 [10] Kaplan, Andreas M; Michael Haenlein. "Users of 2. 罗伯特 . 麦克切斯尼 . 富媒体穷民主 [M]. 谢越译 .
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本身带有的商业性,大众审美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
在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士看来是俗气的、消费的。因此 of Social Media"[J]. Business Horizons 2010 (1): 3. 雷蒙・威廉斯 . 文化与社会:1780-1950[M]. 高晓玲
也造成了建筑师对大众文化的忽视。但商业性并不是 59–68 译 .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完全得一无是处。在商业指导下简化后的新中式也探 [11] 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概念来自马歇尔・麦克卢汉。 4. Herbert J. Gans, 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索了中国新地域建筑的可能性。无论是支持还是否定,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他定义低清晰度(即提供信 Culture: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aste [M]:
大众文化是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 息较少)的媒介叫冷媒介,包括手稿、电话、电视等, Basic Books, 1999
文化。这种文化和之前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一样,它 它们要求人的深刻参与,有人再创造的可能性。相反, 5. 伯纳德・鲁道夫斯基 .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简明非正
是人类第一次共同的文化,它不是由社会体制决定的, 热媒介则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剥夺了参与和再 统建筑导论 [M]. 高军译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而是和市场活力、大众多样性相关,是大众需求的直 创造的机会。 6. 罗伯特・文丘里,丹尼斯・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 .
观呈现。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正是这种 [12] 关于对沈阳方圆大厦的批判,石光在《停止中国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M]. 徐怡芳,王健译 . 北京:水利
矛盾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正如约翰・斯道雷所指出的 城市恶俗建筑风》
(石光 . 停止中国城市恶俗建筑风 [J]. 水电出版社,2006
“文化工业生产的只是群氓文化,而人们主动从中提炼、 中外建筑,2006(1):52-53)中指出,“这种没有文 7. 维特鲁威 . 建筑十书 [M]. 高履泰译 . 北京:知识产
再创造出来的才是大众文化”[15]。而建筑师的责任正 化底蕴的庸俗形象,迎合了某些民众低级的审美趣味”。 权出版社,2001
是提炼和再创造文化产业,从中创新出属于大众文化 [13] 新浪微博发起的投票,于 2012 年 1 月 18 日截止, 8. 约翰・斯道雷 .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M]. 常江
的建筑。□ 一共有 11 348 人参与了投票。相关网页内容 http:// 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vote.weibo.com/vid=1348511 9. 马歇尔・麦克卢汉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M]. 何
注释 : [14] 以文汇报为例,文汇周末・焦点 2012 年 3 月 9 日 道宽译 .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1
[1] 这个说法来自 MVRDV 事务所的新浪官方微博。事 以整版发表了《王澍 :
“意化”的人》,介绍了王澍获 10. 朱建平 . 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 [J]. 时代建筑,
务所网站主页、f a c e b o o k 首页等都发表了声明 :
“公 奖的消息以及其经历,切入点主要从建筑业内的角度。 2006(3):75-81
司非常懊悔让‘云阁’的设计成了对 9・11 的联想”, 在 20 日,则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另一篇报道《王澍实验 11. 石光 . 停止中国城市恶俗建筑风 [J]. 中外建筑,
公司近来正忙于平息因此而引起的愤怒之声。“这样的 建筑引发争议》,从使用者角度对王澍作品的实用性提 2006(1):52-53
结果并非公司刻意所为,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发 出了疑问。 12. 李婷婷 .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
觉有这种相似之处,我们由衷地向那些为此而感觉受 [15] 约翰・斯道雷 .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M]. 北 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 [J]. 世界建筑,2010(12):
伤的人们道歉。”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 122-127

5 沈阳方圆大厦 (图片来源:http://bjbhjj.blog.artron.net/space.php?uid
=317095&do=blog&id=718476)

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FORUM 135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十四):紫禁城外筒子河周边地区改造设计
城市翻修

S T U D I O T E AC H I N G R E P O R T S O N U R B A N F I X I N G ( 1 4 ) : U R B A N F I X I N G D E S I G N O F T H E
FORBIDDEN CITY’S SURROUNDING AREA, BEIJING

朱文一,刘健,商谦/ZHU Wenyi, LIU Jian, SHANG Qian

摘要:本文介绍了清华-耶鲁两校建筑系联合设计课程 1. 课程背景 节点,在对其周边城市环境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


专题“紫禁城外筒子河周边地区改造设计”,包括课程 “紫禁城外”筒子河周边地区改造设计是清华大学 进行深入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可根据调研情况及
背景、课程要求、课程特色、作业解析以及作业案例等内 和耶鲁大学两校建筑系在 2011 年合作进行的联合设计 总体构思自行策划城市和建筑功能。
容。 课程教学。 2.2. 课程进度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pecial subject 两校联合设计课程教学的筹备工作,可以追溯到 2011 年 9 月,清华- 耶鲁联合设计课程教学正式
of international joint studio class on "Urban design of 朱文一院长 2006 年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到耶鲁 启动,教学过程可大致根据划分为 4 个阶段 ;其中,
Beijing Forbidden City's surrounding area" between 大学访问期间。联合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与耶鲁大学建 根据双方学校的教学进度要求,先后安排了两次集中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Yale 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教授及阿 联合设计,分别在中国北京和美国纽黑文进行。
University.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course background, 兰・普拉特斯(Alan Plattus)教授商讨的事项。2007 第一个阶段是 2011 年 9 月 18 日- 9 月 25 日,为
requirem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work, and 年 9 月,罗伯特・斯特恩院长访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题目理解和方案构想阶段。教学内容包括布置任务书、
a case of the students' work, it explores the teaching 再次推进了合作。一年后,阿兰・普拉特斯教授到访 介绍北京及地段、实地调研、讲座以及方案构想等。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studio.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一步明确联合设计课程教学一 2011 年 9 月 18 日,耶鲁大学师生 14 人来到北京,与
关键词:联合设计课程教学,清华-耶鲁,紫禁城,筒子 事,并在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选 清华大学师生共同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联合设计(图 5)。
河 择可能的设计地段。2011 年 7 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期间,在中方教师布置任务书的基础上,清华大学的学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joint studio teaching, 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共同确定了 2011 年联合设计课程 生分别从故宫、地段现状、地段规划、北京文化以及中
Tsinghua-Yale, The Forbidden City, Cheese river 教学的设计地段,并将题目确定为“紫禁城外”筒子 国绿色建筑标准等 5 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双方师生
河周边地区改造设计。 一同进行了地段的实地调研,熟悉场地及其周边现状,
参加 2011 年两校联合设计课程教学的学生共有 并在几天的讨论中对设计题目进行了解析。课程教学还
21 名,其中清华大学 10 名,耶鲁大学 11 名。双方学 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杜立群副院长和清华大
生各分为 5 个小组,每小组 2 - 3 名学生。2011 年 9 月, 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进行了关于北京城市规划方面的讲
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两校联合设计课程教学正式启动。 座。学生通过听讲座及课外文献阅读,初步了解北京城
2. 课程要求 市发展及其旧城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并以联合
北京故宫于 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 小组的形式分 5 个组进行了初步方案构想。
“城市翻修”教学系列 世界文化遗产,对其周边地区城市空间的改造进行设 第 二 个 阶 段 是 2011 年 9 月 26 日 - 12 月 4 日,
主持教师 :朱文一 教授 计研究因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本次联 为概念性城市设计和深化设计阶段。课程题目要求学
合设计课程教学以“紫禁城外”为研究范围,重点探 生分两部分开展设计。第一部分是概念性城市设计,
清华大学研究生建筑专业设计课程 讨在北京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 要求学生确立总体构思,确定地段的功能与定位,确
课程名称 :建筑与城市设计 周边地区的保护与改造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定地段内外的空间关系,包括对护城河、城墙等的处
课程编号 :70000044 课程旨在训练学生以城市设计的视角研究紫禁城 理,此阶段要求的成果包括项目建议书、总图、工作
课程时间 :2011 年秋季学期 周边地区的空间品质与现实问题,统筹考虑保持地段 模型、护城河岸断面设计、总体空间架构分析,包括
特有历史韵味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培养 功能、开放空间等。第二部分是深化设计,要求学生
专题题目 :紫禁城外筒子河周边地区改造计 学生整体的城市观与建筑观。 选定具体研究范围,确立城市与建筑功能,并进行深
2.1. 课程任务书 入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此阶段要求的成果包括总图及
合作学校 :耶鲁大学 课程设计地段选在故宫护城河及其周边(图 1 - 一层平面、各建筑技术图纸、工作模型以及外景透视
指导教师 : 4),其内轮廓为故宫城墙,外轮廓东至南北池子大街, 等。此阶段工作在双方各自的学校分别进行,双方学
清华大学 :朱文一,刘健,商谦 西至南北长街,南至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北 生各分为 5 个小组,在每个小组各自完成设计的同时,
耶鲁大学:
Alan Plattus, Andrei Harwell, Naomi Darling 至景山前街,占地面积约 48hm2。课程设计分为两部分: 双方的小组通过网络的平台进行交流沟通。另外,双
2
一是概念性城市设计,地段范围 48hm ;二是深化设计, 方师生还通过视频互动的方式进行网上评图(图 6)。
清华大学学生 : 地段约 3hm2,由各组学生自行选定。 第 三 个 阶 段 是 2011 年 12 月 5 日- 12 月 19 日,
A 组 :屈张,李若星 其中,概念性城市设计要求统筹考虑地段与故宫、 为深化表达和终期汇报。成果表达方面,要求每组学
B 组 :沈思,孙德龙 周边街区以及北京旧城中轴线的关联,对紫禁城周边 生用图纸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和具体方案,并制
C 组 :程昊淼,朱玉静 地区的城市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并分析地段内外多处 作整体模型和局部放大模型。成果汇报方面,要求学
D 组 :刘畅,吴家东 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空间要素,通过设计充分利用并 生利用幻灯片用英文介绍设计构思和方案,并回答到
E 组 :王鑫宇,朱天禹 串联这些要素。深化城市设计要求学生选取具体空间 场各位专家的提问。2011 年 12 月 7 日,双方师生齐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12-4-8

136 世界建筑 2012/05


聚美国纽黑文市,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进行此次联合
设计课程教学的终期汇报(图 7)。阿兰・普拉特斯教
授组织了来自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等国家的不同专业
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在一整天的评图过程中,对中美
双方 10 个小组研究生的设计进行了精彩点评。此外,
在联合设计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清华大学的学生前往
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和纽约等城市进行建筑
与城市的考察,是本次联合设计的又一项收获。
第 四 个 阶 段 是 2011 年 12 月 20 日- 2012 年 1 月
17 日,为成果优化和整理出版阶段。双方师生分别对
各自的成果图纸进行整理和进一步优化,整理的过程既
是对联合设计课程教学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成果的提升。
耶鲁大学负责对此次课程教学的成果进行编辑出版。
3. 课程特色
本次联合设计课程教学在题目拟定、交流方式以
及最终评图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在合作方式的
探索方面有较大收获。
3.1.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主题
课程的题目不规定设计主题,而是鼓励由学生自
行选题。课程要求学生在对地段整体进行充分研究和
对设计定位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根据各自的理解选
定主题,同时选择对应的设计场地。在设计主题上,
不同小组的学生选择的主题有较大差异,包括居住、
商业、学校、居委会等多种类型的空间。在相应设计
场地的选择上,更是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有的小
组选择了西侧的南北长街,有的小组选择了东侧的南
北池子大街,有的小组选择了将地段向东拓展,有的
小组选择角楼附近的一角。自行选定主题的方式,给
学生以较大的想像空间,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2. 搭建远程视频交流平台
此次课程的过程评图采用网络视频互动的方式进
行,在 10 周设计的时间内,双方组织了多次视频评图。
评图过程中,双方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过程及实
体模型通过幻灯片向对方师生进行展示,双方指导教 1
师分别对其进行点评,双方师生也利用视频交流对设
计题目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视频评图中,双方都展示 (Claire Weisz),来自耶鲁大学的建筑师爱德华・米切 勒・伊斯特林(Keller Easterling),来自纽瓦克的城市
了各自的特点,也相互开拓了思路。 尔(Edward Mitchell),来自伦敦的建筑师文森特・拉 规划师达蒙・里奇(Damon Rich),密歇根大学的城市
3.3. 邀请不同领域专家评图 客瓦拉(Vincent Lacovara),来自伦敦的建筑师汤姆・ 文化专家任雪飞,以及来自纽约的文物保护专家尼尔・
此次课程教学最终评图的评委众多,除了清华 科沃德(T o m C o w a r d),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建筑师 希尔伯曼
(Neil Silberman)。这些学者分别是建筑设计、
和耶鲁双方的指导教师以外,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和阿 彭士佛(Shih-Fu Peng),来自耶鲁大学的建筑师和教 建筑技术、绿色建筑、城市规划、城市文化、文物保
兰・普拉特斯教授还邀请了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包 授、可持续建筑及建筑技术方面的专家米歇尔・阿丁 护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在学生的成果汇报中,各位专
括来自美国哈特福德的建筑师凯西・多根(K a t h y 顿(Michelle Addington),来自伦敦的建筑师、绿色 家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的角度对每一组学生的成果进
D o r g a n),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师托尼・阿特 建筑方面的专家帕特里克・贝柳(Patrick Bellew),来 行了点评,不同领域的专家还针对一些作业展开了激
(Tony Atkin),来自纽约大学的建筑师克莱尔・薇兹 自耶鲁大学的建筑师和教授、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凯 烈的争论,这些都使学生收获颇丰。

1 联合设计课程教学地段(图片来源:根据Google Earth 影像图改绘)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137


4. 作业解析 在对地段周边居委会的分布、管辖范围及其日常运行
地段的特殊性和自由的选择方式,激发了学生的 方式进行充分研究后,学生选择位于北池子大街的智
发散思维。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各 5 个小组共完成了 德居委会社区中心作为设计对象,对未来居委会社区
10 份作业,本文仅介绍清华大学的 5 份作业。这五份 中心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模式进行了大胆畅想,并结合
作业无论是题目解析的视角、空间设计的尺度还是活 对凝和寺的保护以及筒子河景观的设计,处理了新老
动植入的维度,都展现出学生百花齐放的多样探索。 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创造了理想的社区空间。
4.1. 多视角题目解析 4.2. 多尺度空间设计
5 组学生各自从不同的视角来对课程题目进行解 5 份作业从多种尺度来进行城市空间设计。5 组学
析,从而产生了 5 份内容和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作业。 生分别在对 48h m2 的研究范围进行整体考虑的情况下,
这些视角包括历史意象、整体策划、建筑改造、社区 根据各自的设计内容从城市尺度、街道尺度和局部尺
重建以及街道活力等,展现出学生各自理解历史地段 度等不同尺度选择场地进行设计。学生把握不同尺度
的不同观点,学生解析题目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空间的能力得到了多样的训练。
B 组作业(图 8)从整体策划的视角解析题目。 B 组作业从城市尺度进行城市空间设计。作业主
作业抓住庙这一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 要设计对象为分布在筒子河周边不同位置的 4 座寺庙,
2
选择位于研究范围内分别祭祀四神 :风,雨、雷、电 作业从策划节日的视角,对整个筒子河沿岸的城市空
的 4 座寺庙,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并策划相应的文化 间进行考虑,对城市空间中的整体交通和流线的组织、
活动,通过现代方式展示古代的祈雨祭祀文化。设计 建筑与环境的组织以及筒子河本身利用等内容,均有
巧妙利用建筑手法,既保护并激活了老寺庙建筑,又 所涉及,展现出学生对地段的整体而全面的思考。
创造新的建筑空间,给地段带来新的活力,是对传统 A 组和 E 组作业从街道尺度进行城市空间设计。A
寺庙建筑的当代利用的一次出色的诠释。 组作业着眼于地段东侧的南北池子大街,通过对街道
E 组作业(图 9)从街道活力的视角解析题目。作 上若干院落的研究和设计,形成乾隆时期的街道与庭
业抓住国学这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展开,将宗教文化、 院意向,设计将范围拓展至筒子河本身,在水下创造
琴棋书画、经史子集、养生保健、中华茶艺和民间艺 多处临时的休闲水榭,并设计河边步道串联多处水榭,
术这 6 个部分的国学内容分别与所选择的南北长街进 既形成多尺度欣赏筒子河的视角,又成为夏日休闲的
行对应,创造街道学院,形成具有活力、人气旺、充 理想场所。E 组作业着眼于地段西侧的南北长街,详
满文化气息、面向公众的公共教育街道,呈现出一种 细考察分析了南北长街的各种空间元素,并对界面的
全新的开放式的文化空间模式。 连续性和公共空间系统进行了梳理,进而将其串联和
A 组作业(图 10)从历史意象的视角解析题目。 拓展,形成完整的新的街道界面和内容。这两组作业
作业研究清代绘画中院、庭、街、园、廊等空间元素, 是对紫禁城外街道空间的充分解析。
3
分析传统城市生活和空间原型 ;将 1750 年乾隆时期 C 组作业和 D 组作业从局部尺度进行城市空间设
紫禁城周边地区古地图中的院落与研究范围中的现状 计。C 组作业将设计范围圈定在地段的东南角正对角
院落进行对应,找出位于北池子大街上吻合度最高的 楼处,通过对该处进行城市空间设计和建筑改造,改
3 处院落,并以其为基础,串联街道空间与滨河空间, 善了其封闭无法利用的现状,解决了市民和游客无法
依据乾隆时期城市的历史意象来创造新的城市意象, 从这个角度观赏和拍摄角楼的问题,并专门为摄影爱
营造赋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城市空间。 好者创造了一处集摄影和休闲于一体的角落。D 组作
C 组作业(图 11)从建筑改造的视角解析题目。 业将设计范围圈定在地段正东的凝和寺及其周边,通
在对故宫城墙外的景观进行研究后,学生总结角楼是 过对寺庙的保护改造,创造新的居委会社区中心,并
城墙外最具特色的景观,在城市设计中对其进行重点 将其空间拓展至筒子河,改善了寺庙和筒子河的空间
展示。作业对筒子河外的 4 个角楼对应的城市空间进 关系。这两组作业以点盖面,抓住一个矛盾展开设计,
行视线与活动分析,选择了可达性最低的东南角进行 提出解决方案,给紫禁城外旧建筑的改造以启示。
建筑改造,将旧建筑改造成摄影俱乐部,并创造可以 4.3. 多维度活动植入
观赏角楼的开敞空间,增强其可达性,改善了筒子河 5 份作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地域特色,策
东南角的城市空间环境。 划多层面的城市和功能,将地段植入多维度的活动,
D 组作业(图 12)从社区重建的视角解析题目。 从而创造功能类型多样的城市空间。学生对城市空间
4

2 现状筒子河及两侧建筑
3.4 现状筒子河旁边建筑

138 世界建筑 2012/05


活动的策划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加强。 神武门 ;商业路线包括紫禁城城墙下的空间、东华门、
D 组作业给城市植入社区活动。学生研究了居委 西华门大街、景山前街以及若干筒子河上的临时桥 ;
会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从解析居委会社区活动的功能 观光路线为北长街和北池子大街 ;胡同路线包括 4 座
入手,打破传统居委会的封闭模式,策划开放的居委 寺庙周边的若干胡同,是寺庙空间的拓展。城市设计
会社区中心,并植入办公、服务、商业、文化等多种 的过程培养学生将大而复杂的地段进行通盘考虑的能
活动,畅想了未来居委会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理想模式。 力,并对城市交通、筒子河景观等进行有序地组织。
C 组作业给城市植入特定人群活动。学生通过对 在建筑设计方面,设计通过现代方式展示古代的
地段研究范围的调研和理解,总结出摄影是紫禁城外 祈雨祭祀文化,在庙周围插入博物馆和餐厅等轻质体
一类特定人群的活动,应为这类人群的活动创造特殊 量增强寺庙吸引力,并畅想平时和节日的不同使用模
城市空间。在对这些摄影爱好者的习惯、需求、面临 式。对宣仁寺,设计社区公园和风之博物馆,置入 3
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后,选择具体的地段来植入摄 个体量的博物馆将庙周围零散空间整合,节日时 3 个
影活动,在策划城市空间中的活动方面颇具想像力。 体量可连成整体形成空中回廊。对凝和寺、设计市场
B 组作业给城市植入节日活动。学生着眼于对古 和云之博物馆,开放的市场在节日时由轻质透明构筑
代祈雨祭祀文化的再现,给地段植入“雨祝节”的节 物覆盖,通过空间与光影的变化形成云的意境。对福
日活动,设计不仅从城市角度进行策划,对节日的具 佑寺,设计玻璃画廊作为雨之博物馆,形成人们接近 5

体时间、游览路线和活动进行详细的安排,而且设计 筒子河的通道,并作为雨神庙的影壁,兼有收集雨水
了建筑的日常与节日不同的使用模式,成为利用活动 的功能,在下雨时和平时形成不同的景观。对昭显寺,
激活城市空间的理想尝试。 设计回音壁和雷之博物馆,利用寺庙的围墙形成回音
5. 作业案例 壁这一倾听的主题空间,并用雷之博物馆强化寺庙的
B 组作业设计的主题是“雨祝节”,在筒子河周围 轴线序列。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得以将风、云、雨、
的城市空间中策划一个有关祈雨的节日,是本次联合 雷的不同构思落实到细部,掌握运用临时性的建筑元
设计课程教学中完成度较高的一组作业。 素来保护旧建筑、创造新的空间的设计思路。
在对场地的理解和设计构思方面,设计结合地段 在成果完成方面,设计概念表达清晰、细致,图
中的寺庙创造特殊节日。紫禁城周围有 8 座相对均匀 面绘制有独特的创意,其中长幅手绘轴侧图完整展现
分布的寺庙,合称“紫禁城外八庙”,其中宣仁寺、凝 了四座寺庙在城市环境中的形态和活动气氛,还模拟
和寺、福佑寺、昭显寺这 4 座寺庙在古代皇家祈雨仪 了节日宣传册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试用独
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宣仁寺建于雍正六年(1728), 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设计成果,丰富而独具特色。
在古代用来祭祀风神,现状为中医药博物馆 ;凝和寺 与耶鲁大学建筑系的合作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
建于雍正八年(1730),在古代用来祭祀云神,现状 联合设计课程教学中拓展国际视野的一次新的探索,也
为北池子小学 ;福佑寺建于顺治年间(1644 - 1661), 是“城市翻修”理念又一次跨地域、跨文化的积极尝试。 6

在古代用来祭祀雨神,现状仍为喇嘛庙 ;昭显寺建成 本次课程教学对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周边的城市空间改造


于雍正十年(1732),在古代用来祭祀雷神,现状为北 进行初步探讨,设计地段的选择赋有挑战性,合作方式
长街小学。设计选择了这 4 座寺庙,策划每年 6 月夏 具有特色,作业成果也从多方面展现了学生对题目的理
至前后举办“雨祝节”,展现古代祈雨文化,激活寺庙 解和畅想,可谓取得圆满成功。但是由于设计题目自由
及其周边城市空间。场地理解和设计构思让学生有机 度较大,地段大而复杂,有的小组在主题选择方面花了
会尝试将传统祈雨文化与特殊地段结合,选择策划符 过长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的时间相对不够,值得注意。
合场地的场所空间特性的活动。 在设计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学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美
在城市设计方面,设计将节日活动与城市空间对 国学生的设计偏重于简化问题,赋于畅想 ;而中国学生
应,总体考虑 4 座寺庙形成的体系,梳理其周边的空 对地段的理解更加深入,设计切合地段,符合城市文化。
间与城市的关系,并处理寺庙与筒子河的关系。在节 另外,由于中美两国的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在合作过
日时用“祭祀”、“商业”、“观光”和“胡同”4 条路 程中常常出现对同一个问题因理解不同而产生争执的情
线将地段整体进行划分。其中祭祀路线从位于地段东 况。这些都是双方跨文化合作的难能可贵的收获。□(感
北角的宣仁寺出发,顺时针沿地段行进一周,途经其 谢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教授的热情接
他各寺,路线还包括筒子河中的游船线路,最终到达 待,感谢陈瑾羲在筹备阶段的工作。)
7

5 两校师生在清华大学共同进行联合设计课程
6 网络视频评图
7 在耶鲁大学的终期汇报
8 B组作业
9 E组作业
10 A组作业
11 C组作业
12 D组作业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139


Rain Festival Around
the Moat 雨祝节

140 世界建筑 2012/05


8
Street College of
Sinology 街道国学院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141


9
Linked-In1750AD
乾隆1750

142 世界建筑 2012/05


10
To Enjoy the Turret
看角楼

11

城市翻修 /URBAN FIXING 143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