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2

专题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第一部分 身边的化学物质
专题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4 页

续表
􀪋􀪋􀪋􀪋􀪋􀪋􀪋􀪋􀪋􀪋􀪋􀪋􀪋􀪋􀪋􀪋􀪋􀪋􀪋􀪋􀪋􀪋􀪋􀪋􀪋􀪋􀪋􀪋􀪋􀪋􀪋􀪋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进入原容器且水的体积约
实验现象
考点一  空气 占原容器中空气体积的 1 / 5

    1.空气中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比较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 / 5

气体 主要性质 用途 1.红磷的量不足;2.装置漏气;3.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
失败原因
开止水夹
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
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 供给呼吸, 不能用硫、碳、铁、镁等代替红磷。 因为硫和碳燃烧后都
氧气
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 支持燃烧 产生气体,导致测得氧气的体积有偏差;铁在空气中难
药品选择
化性和助燃性 以燃烧;而镁在消耗氧气的 同时, 还 与 氮 气、 二 氧 化 碳
反应
制硝酸和氮肥的原料,
无色、 无 味, 不 溶 于 水, 化 学 性 质 不
氮气 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
活泼 考点二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于冷冻麻醉

制成电光源、氦气可用     1.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
稀有 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电
来填充 探 空 气 球 和 制 化性。
气体 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造低温环境 化学方程式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点燃
2H2 +O 2 􀪅􀪅 2H2 O
点燃
足量的红磷或白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 C+O 2 􀪅􀪅 CO 2
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 与非金属反应
点燃
实验原理 S+O 2 􀪅􀪅 SO 2
将水压入密闭容器,通过测定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来
点燃
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4P+5O 2 􀪅􀪅 2P 2 O 5
点燃
2Mg+O 2 􀪅􀪅 2MgO
与金属反应
点燃
3Fe+2O 2 􀪅􀪅 Fe 3 O 4
点燃
实验装置 2CO+O 2 􀪅􀪅 2CO 2
与化合物反应
点燃
CH4 +2O 2 􀪅􀪅 CO 2 +2H2 O

变式装置

点燃
化学方程式 4P+5O 2 􀪅􀪅 2P 2 O 5
 2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2.部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注意事项
( 颜色、状态)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 化学方程式)
点燃
木炭 ( 灰 黑 剧烈 燃 烧, 发 出 白 光, 放 出 碳+氧气 →二氧化碳 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 上而下慢慢伸
持续红热,发出红光
色固体) 热量 点燃 入集气瓶中
C+O 2 􀪅􀪅CO 2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 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 点燃 硫的用量不要过多;盛有硫的燃烧匙要


硫黄 ( 淡 黄 硫+氧气 →二氧化硫
出热量,生成无色、有刺激性 焰,放出热量, 生成无色、 有 由上而下缓慢伸入到集气瓶中;实验前
色固体) 点燃
气味的气体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 2 􀪅􀪅SO 2 应在瓶底放少量水,瓶口盖一毛玻璃片

点燃
红磷 ( 暗 红 燃烧, 伴 随 着 放 热 和 大 量 燃烧, 放 出 热 量, 产 生 大 量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实验前在瓶中放少量水,吸收生成的固
色固体) 白烟 白烟 点燃 体颗粒
4P+5O 2 􀪅􀪅2P 2 O 5
细铁丝应绕成螺旋状;在铁丝的末端系
点燃
铁( 银白色 灼烧至红热,离火后变冷,不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一根火柴以引燃铁丝;集气瓶中要预先
固体) 易燃烧 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点燃 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
3Fe+2O 2 􀪅􀪅Fe 3 O 4
到瓶底使瓶底受热不均而炸裂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点燃
镁( 银白色 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 镁+氧气 →氧化镁
放出 大 量 的 热, 生 成 白 色 不能手持镁条,应用坩埚钳夹持
固体) 剧烈 点燃
固体 2Mg+O 2 􀪅􀪅2MgO

黄白色火焰,火焰分层,放出 燃烧,发出白光, 放出热量,


石蜡 ( 白 色 热量,稍有黑烟,瓶壁上有水 瓶壁上有水雾出现,还有能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水 ———
固体) 雾出现,还有能使澄清石灰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
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气体生成

自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

考点三  氧气的制取 ②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或专一性) 。 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例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受热分解的
△ 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其他的化学反应就
2KMnO 4 􀪅􀪅 K 2 MnO 4 + MnO 2 +
MnO 2 不一定有催化作用。
􀪅 2H2 O +
2H2 O 2 􀪅􀪅􀪅
实验原理 O 2 ↑ ③某些化学反应并非只有一种催化剂,例如氯酸钾受热分
MnO 2 O2 ↑
2KClO 3 􀪅􀪅􀪅
􀪅 2KCl+3O 2 ↑ 解的反应中能起催化作用的还有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等。

④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发生装置
    描述现象时,注意区分“ 烟” “ 雾” “ 光” “ 火焰” 。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现象 解释 举例

由固体小 颗 粒 悬 浮 于 空 气
烟 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
中形成
收集方法
由小 液 滴 悬 浮 于 空 气 中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集气法 形成 瓶盖时看到“ 白雾”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即证明是 熔点较高 的 可 燃 物 燃 烧 时 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


检验方法 光
氧气 没有火焰,只产生光或火星 射、镁条燃烧发出白光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 可燃性气体 ( 如氢气) 、熔点


验满方法 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排水法收集时,当有大气 气态物质 燃 烧 时 产 生 的 特 较低的固体 ( 如硫) 、易汽化
火焰
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有现象 的液体( 如酒精) 燃烧时除发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 光、放热外都有火焰
至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例  (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3,2 分)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
②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描述正确的是 (    )
注意事项 ③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 防止水槽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④用 KMnO 4 制取 O 2 时,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
C.把打磨过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表面出现红色物
KMnO 4 小颗粒进入导管
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催化剂 D.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两端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特点:①“ 一变、二不变” ,即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比为 2 ∶ 1
专题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  3

解析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 集到的 气 体 是 氢 气, 即 “ 正 氧 负 氢” , 氧 气 与 氢 气 的 体 积 比 为

􀪋􀪋􀪋􀪋􀪋􀪋
出蓝紫色火焰,A 错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色 1 ∶ 2,D 错误。
固体,产生的是白烟,不是白色烟雾,B 错误;铝的金属活动性比 答案  C
铜强,能够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生成硫酸铝,因此铝 易错辨析  烟是固体小颗粒的集合体,如蘸有浓氨水与浓
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蓝色溶液变为无色溶液,C 正确;电解水时, 盐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产生大量白烟;雾是小液滴的集合
正极端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负极端的玻璃管内收 体,如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时,瓶口产生白雾。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7 页

方法一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方法 续表

􀪋􀪋􀪋􀪋􀪋􀪋􀪋􀪋􀪋􀪋􀪋􀪋􀪋􀪋􀪋􀪋􀪋􀪋􀪋􀪋􀪋􀪋􀪋􀪋􀪋􀪋􀪋􀪋􀪋􀪋􀪋􀪋􀪋􀪋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经常作为实验探究题出现在中 检查
热敷法 抽气法 注水法
考中,且有一定的难度。 解答此类考题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 方法

牢牢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的原理,牢记红磷燃 首先向长颈漏斗中注
如图,先把导管 首先用弹簧夹夹
烧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会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理解为 水,使其末端 形成 “ 液
的末 端 浸 入 水 紧 橡 胶 管, 然 后
什么不能用硫、碳、铁、镁等代替红磷。 封” ,然 后 慢 慢 向 外 拉
中,然后用手紧 向长颈漏斗中注
例 1  (2018 河北,28,3 分) 如图所示是 注射器的活塞,若长颈
握试管,导管口 水,一段时间后,
操作 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 在集 有气泡冒出,松 在长颈漏斗中形
步骤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 5 等 开后,导管中形 成一段稳定的水
( 也可 慢 慢 向 里 推 气,
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点燃红磷后,迅速伸 成一 段 稳 定 的 柱 (存在液面
若长颈漏斗中形成一
入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水柱,说明装置 差) ,则证明该装
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
(1)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气密性良好
气)
置气密性良好

(2) 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
检查
是                                            。 想办法产生压强差,然后根据产生的某种明显现象判断
原理
(3) 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五分
之一,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     例 2  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

解析  (1)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4P +


点燃
5O 2 􀪅􀪅 2P 2 O 5 。 (2) 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
内压强减小,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后,外界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
压入集气瓶中。 (3)红磷量不足,不能将瓶内氧气耗尽,会使进入集
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原水面上方空间的五分之一。
点燃
答案  (1)4P+5O 2 􀪅􀪅 2P 2 O 5
(2)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大气压
(3) 红磷量不足

方法二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检查
热敷法 抽气法 注水法
方法
解析  A 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B 中长颈漏斗内外存在液面
差且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C 中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均说
实验 明装置不漏气;D 装置“ 上下移动,两端液面水平” ,说明两端压
装置 强一样,装置漏气,故选 D。
答案  D
 4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专题二  碳和碳的氧化物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4 页

考点二  碳的氧化物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
考点一  碳单质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金刚石、石墨和 C 60 的物理性质与用途的比较
色、态、味 无色、无味的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
碳单质 金刚石 石墨 C 60 物理
密度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略小
性质
颜色 无色 深灰色 ———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一 般 情 况 下, 不 能 燃 具有可燃性
状态 固体 固体 固体 可燃性 点燃
烧,不支持燃烧 2CO+O 2 􀪅􀪅 2CO 2

不具有还原性,而具有 具有还原性
还原性 △
氧化性 CO+CuO􀪅􀪅 Cu+CO 2
结构
化学 CO2 +H2 O 􀪅􀪅 H2 CO3
性质 碳酸 不 稳 定, 易 分 解:
与水反应 不与水反应
H2 CO3 􀪅􀪅 H2 O +
大( 天然 存 在 的 CO2 ↑
硬度 很软 质脆
最硬的物质)
与澄清石 Ca ( OH ) 2 + CO 2 􀪅􀪅
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几乎 不 导 电, 掺 钾 C 60 灰水反应 CaCO 3 ↓+H2 O
导电性 几乎不导电 良好
具有超导性
(1) 灭 火; ( 2 ) 工 业
对光发生折射和 原料;( 3) 干冰可 作
光泽性 具有金属光泽 具有金属光泽 用途 作燃料,冶炼金属
散射 制冷剂;( 4) 温室 里
的气体肥料
钻 头、 刻 刀、 装 电极、铅笔芯、润 制备新材料、制作新器
用途
饰品等 滑剂等 材、医学应用等
考点三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金刚石、石墨、C 60 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这些单质中     1.反应原理:CaCO 3 +2HCl 􀪅􀪅 CaCl 2 +H2 O+CO 2 ↑
区别与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但由于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
联系 质,故化学性质相同。 金刚石和石墨通过化学反应可以相互
转化
专题二  碳和碳的氧化物  5

    2.实验装置 集气瓶底部,利于排尽空气。

􀪋􀪋􀪋􀪋􀪋􀪋􀪋􀪋􀪋􀪋􀪋􀪋􀪋􀪋􀪋􀪋􀪋􀪋􀪋􀪋􀪋􀪋􀪋􀪋􀪋􀪋􀪋􀪋
④使用图 A 装置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弹簧夹
夹紧橡胶管,然后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
液柱或液面不下降,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8.药品的选用
①不可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收
集的 CO 2 气体不纯。
3.收集方法:由于 CO 2 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 ②不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石灰石( 或大理
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故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石) 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 或大理石) 的表
4.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 面,阻止了 CaCO 3 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证明已经集满。 ( 见图 C) ③不可 用 K 2 CO 3 、 Na 2 CO 3 代 替 石 灰 石 ( 或 大 理 石) , 因 为
K 2 CO 3 、Na 2 CO 3 是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
收集 CO 2 气体。

    几种物质的俗名、组成成分、类别
        C                        D
物质名称 化学式 俗名 组成成分 物质类别
5.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见图 D) ,或将少量
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内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 氧化钙 CaO 生石灰 氧化钙 纯净物
体是 CO 2 。
熟石灰、
6.实验步骤:茶( 检查) →庄( 装药) →定( 固定) →寿( 收集) 氢氧化钙 Ca( OH) 2 氢氧化钙 纯净物
消石灰
→宴( 验满) 。
7.注意事项 石灰水、 Ca( OH) 2
①若用图 A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末端要插入液面
无 氢氧化钙和水 混合物
石灰浆 ( 主要成分)
以下形成“ 液封” ,以防气体逸出。
CaCO 3
②伸入到反应容器的导管稍露出橡胶塞即可,否则不利于 石灰石、

碳酸钙和
混合物
气体导出。
大理石 ( 主要成分) 二氧化硅等

③收集气体时,瓶口盖上玻璃片,集气瓶内的导管应伸入到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5 页

方法一  CO 2 与 CO 的鉴别与除杂方法 方法二  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


􀪋􀪋􀪋􀪋􀪋􀪋􀪋􀪋􀪋􀪋􀪋􀪋􀪋􀪋􀪋􀪋􀪋􀪋􀪋􀪋􀪋􀪋􀪋

    1.两种气体的鉴别方法 固体
反应物的状态{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1.(1) 发生装置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固液混合

CO 2 CO
ìï排水法:气体难溶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
(1)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变浑浊 无现象
ï  水反应
(2)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溶液变红 无现象 ï向上排空气法:ρ( 气体) >ρ( 空气) ,
(2) 收集装置 í
ï  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黑色固体
(3) 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无现象
变为红色 ï向下排空气法:ρ( 气体) <ρ( 空气) ,
(4) 点燃 不燃烧 气体可燃 ï  且气体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î
(5) 用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分别装 2.几种固液常温型气体发生装置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满两种气体,再分别加入 1 / 4 体 软塑料瓶变瘪 无变化 常见的固液常温型气体发生装置有以下几种,根据实验药
积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 品和实验目的,制取气体时可适当选用。
    2.两种气体互为杂质时的除杂方法

物质( 括号
除杂方法 化学方程式 装
内为杂质) 置

通过 足 量 灼 热 △
CO 2( CO) CO+CuO 􀪅􀪅 Cu+CO 2
的 CuO

通 入 足 量 的 装 可控 制 反 应
CO( CO 2 ) 2NaOH+CO 2 􀪅􀪅 Na 2 CO 3 +H2 O 置 便于添加液体 可控制反应
NaOH 溶液中 特
安装简单 的 发 生 与
药品 速率
点 停止
 6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续表 的装 置 为         ( 填 序 号 ),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为                                            。
用于平稳反应 用于制取较多 用于 平 稳 反
用于制取少量 (3) 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
适 并制取较多气 气 体, 如 利 用 应并 持 续 时
用 气体 ( 实 验 操 选用的 装 置 为         ( 填 序 号 ) ,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体, 如 实 验 室 过氧化氢和二 间较 长 的 反


作考试时常用
制取二氧化碳 氧化锰混合制 应, 如 实 验 为                                            。
此发生装置)
进行性质实验 取氧气 室制取氢气 (4)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连接好仪器装置,在装入药品前要
检查装置的        。
    例  (2019 天津,22,8 分)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解析  (1) 仪器 a 的名称是集气瓶。 ( 2) 高锰酸钾是固体,
反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 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即选用的装置组合为 A、C
或 A、 D; 高 锰 酸 钾 受 热 分 解 生 成 锰 酸 钾、 二 氧 化 锰 和 氧 气。
(3) 石灰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
气法( D 装置) 收集,即选用的装置组合为 B、D;碳酸钙和稀盐酸
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4)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连接
好仪器装置,在装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  (8 分) (1) 集气瓶

(2) AC 或 AD  2KMnO 4 􀪅􀪅K 2 MnO 4 +MnO 2 +O 2 ↑
(3) BD  CaCO 3 +2HCl 􀪅􀪅CaCl 2 +H2 O+CO 2 ↑
(1) 写出仪器 a 的名称:        。
(4) 气密性
(2)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
专题三  水与常见的溶液  7

专题三  水与常见的溶液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24 页

(4) 确定从混合物中提纯物质的方法( 蒸发溶剂、冷却热饱


􀪋􀪋􀪋􀪋􀪋􀪋􀪋􀪋􀪋􀪋􀪋􀪋􀪋􀪋􀪋􀪋􀪋􀪋􀪋􀪋􀪋􀪋􀪋􀪋􀪋􀪋􀪋􀪋􀪋􀪋􀪋􀪋

和溶液) 。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 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电解水的实验———水的组成
此考点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 打开汽水瓶瓶盖冒出较多气
项目 内容 备注
泡” “ 炎热的夏天鱼塘需要增氧” 等。
通直 流 电; 为 加 强 水 的 3.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化学 通电
2H2 O 􀪅􀪅 2H2 ↑+O 2 ↑ 导 电 性, 可 加 入 少 量 溶质质量
方程式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
H2 SO 4 或 NaOH 溶液质量
(1) 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溶质质量
×100%
(2) 跟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现象 内产生的气体体积 约是跟 电 V (正) ∶ V (负)≈1 ∶ 2 公式二: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体积、密度的有关换算
源正极相连的玻璃 管内气 体 溶液质量( m) = 溶液体积( V) ×溶液密度( ρ)
体积的 2 倍 溶质质量
(1)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溶液体积( V) ×溶液密度( ρ)
积较大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气 (1) 与负极相连的 玻 璃
公式三:溶液稀释的计算
体燃烧( 有轻微爆鸣声) 并产 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m1 ×ω 1 = m2 ×ω 2
检验 生淡蓝色火焰 (2) 与正极相连的 玻 璃
(2)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 管内产生的是氧气
m1 、m2 ———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质量;
体积较小的玻璃管的尖嘴处, 可记忆为“正氧负氢” ω 1 、ω 2 ———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
(1)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结论 (3)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1.对溶液的错误认识分析
(4) 本实验同时验证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 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 正确说法
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多数溶液是无色的,少数溶液 溶液 不 一 定 是 无 色
溶液一定是无
    注意  无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何改变,其原理是不变的。 呈现出不同 的 颜 色, 如 CuSO 4 的;无色的液体不一
色的
溶液呈蓝色 定是溶液,如蒸馏水
考点二  常见的溶液
任何饱和溶液 Ca( OH) 2 的 溶 解 度 随 温 度 的
饱和溶液升温后,不
    1.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升 温 后, 一 定 升高而减小,其饱和溶液升温
一定 会 变 成 不 饱 和
(1) 给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 会变成不饱和 后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是饱
溶液
溶解度的大小; 溶液 和溶液
(2)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3)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情况;
 8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续表     2.净水方法及其作用

􀪋􀪋􀪋􀪋􀪋􀪋􀪋􀪋􀪋􀪋􀪋􀪋􀪋􀪋􀪋􀪋􀪋
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 正确说法 方法 净化程度( 由低到高) 作用
某温度下增加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 温度不变,固体物质
沉淀法 除去大颗粒杂质
溶 剂 的 量, 可 影响,温度一定时增加溶剂的 的溶解度不变,固体
使固体物质的 量,能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 物质 的 溶 解 度 不 受 过滤法 除去不溶性杂质

溶解度变大 和,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溶质、溶剂量的影响 吸附法 除去不溶性和部分可溶性杂质


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有溶 蒸馏法 ↓ 除去可溶性杂质
变 温 时, 某 饱
质、溶剂的质量。 变温过程中, 某物 质 的 饱 和 溶 液
和溶液变成不
若引起溶质、溶剂的质量改变, 变温 后 变 为 不 饱 和
饱 和 溶 液, 其
则溶质质量分数也会改变;若 溶液,其溶质质量分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不改变,则 数不一定改变
一定变小
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改变
某饱和溶液加
饱和溶液蒸发水分后降至原来 某饱 和 溶 液 加 热 蒸
热蒸发掉一部
的温度,其溶质、溶剂的量均减 发掉一部分水,再降
分水,再降温至
少,但溶液仍然饱和;且温度不 温至原来的温度,则
原来的温度,则
变,溶解度不变,则其溶质质量 其溶 质 质 量 分 数 一
其溶质质量分
分数不会改变 定不变
数一定变小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25 页

方法  溶液中“ 变” 与“ 不变” 的解题技巧 A.将 a 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


􀪋􀪋􀪋􀪋􀪋􀪋􀪋􀪋􀪋􀪋􀪋􀪋􀪋􀪋􀪋􀪋􀪋􀪋􀪋􀪋􀪋􀪋􀪋

数一定减小
    1.溶液稀释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大,溶质质量分
B.将 t 1 ℃ 时 c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 2 ℃ ,其溶液的质量一
数减小。
定减小
2.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b 物质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
质量分数均增大。
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 b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3.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一部分水,再降温至原来的温度,则
偏高
溶质、溶剂会按照一定比例减少,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析  (1) 由题图可知,在 t 1 ℃ 时,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
4.不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一部分水,使其恰好饱和,则溶剂
等。 (2) 在t 2 ℃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 50 g,则 50 g 水中最多溶解
质量减小,溶质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25 g a 物质,故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25 g+50 g = 75 g。 (3) a物
例  (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19,5 分) 请根据如图 a、b、c 三
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 物
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若 a 物质中混有少量 b 物质,
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4) t 2 ℃ 时,a、b、c 三种物质的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则在三种物质的100 g饱和溶
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 5) a 物质的
饱和溶液升温时可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 A
(1) 在      ℃ 时,a、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不正确;将 t 1 ℃ 时 c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 2 ℃ ,c 物质的溶解
(2) 在 t 2 ℃ 时,向盛有 50 g a 物质的烧杯中加入 50 g 水,充 度减小,一定有溶质析出,故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B 正确;配
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 b 物质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实
(3) 若 a 物质中混有少量 b 物质,最好采用            的 际量取的水偏少,导致配制的 b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高,C
方法提纯 a( 填“ 降温结晶” 或“ 蒸发结晶” ) 。 正确。
(4) t 2 ℃ 时,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 100 g,所含溶剂 答案  (1) t 1   (2)75  (3) 降温结晶  (4) c>b>a 或 cba
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5) BC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专题四  金属与金属矿物  9

专题四  金属与金属矿物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33 页

考点二  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

    1.金属的化学性质
考点一  金属材料
反应 实例 说明 备注
    1.金属材料的分类
大多 数 金 属 都
纯金属
金属材料
{ 合金 { 铁合金
其他合金
能与氧气反应,
但反 应 的 难 易
和剧 烈 程 度 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同。 镁、铝等在 铁在纯氧中 燃
在常温下,除汞呈液态外,金属都是固体。 通常金属都带有 常温 下 就 能 与 烧的生成物 是
金属光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机械强度大。 大 2Mg+O 2 􀪅􀪅 2MgO 氧气反应,铜在 Fe 3 O 4 ; 铁 在 潮
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金为黄色,铜为紫红色。 金属与 4Al+3O2 􀪅􀪅 2Al2 O3 加热 时 能 与 氧 湿的空气中 生
3.合金 氧气的 点燃 气反应,铁在高 锈主要产物 是
3Fe+2O 2 􀪅􀪅 Fe 3 O 4
(1) 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 或非金属) 熔合而成的 反应 温时 能 在 纯 氧 Fe 2 O 3 。 金 属 +

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是一种混合物。 2Cu+O 2 􀪅􀪅 2CuO 中燃烧,金在高 氧气 → 金属
(2) 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合金的熔点一般低 温时 不 与 氧 气 氧化 物 ( 化 合
反 应。 因 此 由 反应)
于组成它的纯金属,合金的抗腐蚀性一般强于组成它的纯金属。
金属与 O 2 反应
(3) 常见的铁合金有钢和生铁,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碳的含量
的难易程度,即
不同。
可确 定 金 属 的
4.金属的用途
活动性
金属的用途主要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但金属的性质不
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10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续表     3.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及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

􀪋􀪋􀪋􀪋􀪋􀪋􀪋􀪋􀪋􀪋􀪋􀪋􀪋􀪋􀪋􀪋􀪋􀪋􀪋􀪋􀪋􀪋􀪋􀪋􀪋􀪋􀪋􀪋􀪋􀪋􀪋􀪋􀪋􀪋􀪋􀪋􀪋􀪋􀪋􀪋􀪋􀪋􀪋􀪋􀪋􀪋􀪋􀪋􀪋􀪋􀪋􀪋􀪋􀪋
反应 实例 说明 备注 项目 金属+酸 → 盐+氢气 金属+盐 → 新金属+新盐
Mg + H2 SO 4 􀪅􀪅 ① K、 Ca、 Na 金 属 活 动 性
在金 属 活 动 性
MgSO 4 +H2 ↑ ①金属不选 K、Ca、Na 强,与盐 溶 液 反 应 不 能 置
顺序里,位于氢
Zn + H2 SO 4 􀪅􀪅 前面 的 金 属 能
换出新金属
金 属
ZnSO 4 +H2 ↑ ②“ 氢 前 可 置 换, 氢 后 不 ②“ 前金换后金,后金不能
置换出盐酸、稀 (金属
金属与 Fe + H2 SO 4 􀪅􀪅 硫酸中的氢,而 能换” 换前金”
活泼 金 属 + 酸 活动性
盐酸、稀 FeSO 4 +H2 ↑ 位于 氢 后 面 的 反
→ 盐 + H2 ↑
顺 序
应 ③Fe+酸 → Fe 2+ +H2 ↑, ③Fe + 盐 → Fe 2+ + 新 金
硫酸的 Fe + 2HCl 􀪅􀪅 金属则不能;并 规 中)
( 置换反应) 律 生成 物 中 的 铁 元 素 显 + 2 属,生成物中的铁元素显+
反应 FeCl 2 +H2 ↑ 且金 属 活 动 性
价,不显+3 价,可记为“ 铁 2 价, 不 显 + 3 价, 可 记 为
2Al + 3H2 SO 4 􀪅􀪅 越强,与酸反应
与酸,不成三( 价) ” “ 铁与盐,不成三( 价) ”
的速率越快( 即
Al 2( SO 4 ) 3 +3H2 ↑
产生 H2 的速率 选用稀硫酸或稀盐 酸, 不
2Al + 6HCl 􀪅􀪅 盐 必 须 可 溶, 如 Cu 与
越快) 酸或盐 能用浓硫酸、硝酸,一般不
2AlCl 3 +3H2 ↑ AgCl 不能反应
用浓盐酸( 易挥发)
金 属1 + 盐1
2Al + 3CuSO 4 􀪅􀪅 如果 一 种 金 属 金属 与 盐 溶 液 反 应 后, 溶
→ 金 属2 +
金属与某 Al 2( SO 4 ) 3 +3Cu 能将 另 一 种 金 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增大的质量 液质 量 可 能 增 大, 也 可 能
属从 其 化 合 物 盐2 ( 置 换 反 溶 等于反应的金属的质量减去生成氢 减小, 视 具 体 情 况 而 定。
些化合物 Fe + CuSO 4 􀪅􀪅 液
溶液 中 置 换 出 应) 气 的 质 量。 如 Fe + H2 SO 4 􀪅􀪅 如 Fe + CuSO4 􀪅􀪅 FeSO4 +
溶液的 FeSO 4 +Cu 质
来,则该金属的 ( 盐1 必 须 可 量 FeSO 4 +H2 ↑,当有 56 g 铁参加反应 Cu,当有 56 g 铁参加反应
反应 Cu + 2AgNO 3 􀪅􀪅 变
活动 性 比 另 一 溶;金属 1 不能 化 时,生成 2 g 氢气,则溶液质量增大 时,生成的金属铜为 64 g,
Cu( NO 3 ) 2 +2Ag 种金属强 为 K、Ca、Na) 了56 g-2 g = 54 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小了
64 g-56 g = 8 g
    2.金属活动性顺序
(1) 金属活动性顺序
考点三  金属资源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逐渐减弱     1.铁的冶炼实验
(2) 金属活动性规律 原料:铁矿石( 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等) 、焦炭、石灰石、
ìï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位置越靠前,其金属活动性就     空气
ï
越强。 高温
ìïC+O2 􀪅􀪅
ï CO 2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 ï ï 高温
酸、稀硫酸中的氢( 酸中的氢) 。 ï ïC+CO2 􀪅􀪅 2CO
ï原理 í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 高温
ï3CO+Fe2 O3 􀪅􀪅
ï 2Fe+3CO 2
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K、Ca、Na 除外) ,如 Cu+ 2AgNO 3 ï ï
高温
ï4CO+Fe O 􀪅􀪅 3Fe+4CO
􀪅􀪅 2Ag+Cu( NO 3 ) 2 ,而 Cu 和 AgCl 不反应,因为 AgCl 不溶于 ï î 3 4 2
í
水,而AgNO 3 溶于水。 一种金属若同时与两种盐溶液反应,遵循 ï现象:若用氧化铁,则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澄清石
“ 远距离的先置换” 的规律,如 Fe 粉加入到 CuSO 4 和 AgNO 3 的 ï    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呈蓝色火焰
混合溶液中时,Fe 先置换出 Ag 后置换出 Cu。
ï
ï步骤:先通 CO,后加热;反应完毕后,先停止加热,
d.很活泼的金属如 K、Ca、Na 与盐溶液混合,先与盐溶液中 ï    直到装置冷却后再停止通 CO
的水反应生成碱,碱再与可发生反应的盐反应,若生成的碱与盐 ï
不反应,则得到碱和盐的混合液,不能置换出金属。 ï
ï
e.金属铁与酸溶液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都只能得到亚铁 ï
î实验装置:
盐,不能得到铁盐。

2.铁的锈蚀条件及防锈的方法
铁的锈蚀条件: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ìï
ï ìï铁制品隔绝空气。 如:涂上一层保护膜
í
ï ï( 刷油漆、涂凡士林、烤蓝等)
î防锈的方法 ï铁制品隔绝水。 如:表面保持干燥等
í
ï改变铁制品的内部结构,制成合金。 如:制不
ï
î锈钢等
3.有关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是依据纯净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
相互质量关系进行的。 因此,在进行含杂质物质的计算时,要先
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再将纯净物的质量
专题四  金属与金属矿物 11
 

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 纯净物和含杂质物质的换算公式为:

􀪋􀪋􀪋􀪋􀪋􀪋􀪋􀪋􀪋􀪋􀪋􀪋􀪋
铁粉的量( 持续加入) 滤渣成分 滤液成分
纯净物的质量 = 含杂质物质的质量×a%
a%———纯净物在含杂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1) Zn( NO 3 ) 2 、
Fe( NO 3 ) 2 、Cu( NO 3 ) 2 、
AgNO 3

(1) Ag (2) Zn( NO 3 ) 2 、


    金属与盐的混合溶液反应后滤渣、滤液成分的判断
(2) Ag Fe( NO 3 ) 2 、Cu( NO 3 ) 2
如将铁粉不断加入硝酸铜、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
(3) Ag、Cu (3) Zn( NO 3 ) 2 、
由于锌比铁活泼,根据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可知铁不与硝酸锌
(4) Ag、Cu Fe( NO 3 ) 2 、Cu( NO 3 ) 2
溶液发生反应,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滤渣中一定不含金 (5) Ag、Cu、Fe (4) Zn( NO 3 ) 2 、
属锌;根据“ 优先反应” ( 远距离先置换) 规律,铁首先与硝酸银
Fe( NO 3 ) 2
溶液发生反应,硝酸银反应完全后,若铁粉有剩余,铁才与硝酸
(5) Zn( NO 3 ) 2 、
铜溶液发生反应。 最终剩余物的成分与加入铁粉的量有关。 具
Fe( NO 3 ) 2
体分析如下: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36 页

方法一  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方法 方法二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
    1.两种金属( Fe、Cu) 的活动性强弱探究     Ⅰ.图像类型一
将其中一 种 金 属 插 入 另 一 种 金 属 的 盐 溶 液 中, 观 察 实 验 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纵坐标表示氢气质量。
现象。 1.等质量氢图
方案①:将 Fe 插入 CuSO 4 溶液中。
方案②:将 Cu 插入 FeSO 4 溶液中。
2.三种金属( Fe、Cu、Ag) 的活动性强弱探究
(1) 对给出金属按活动性排序( Fe>Cu>Ag) ;
(2) 变中间或变两边( “ 两金一盐” 或“ 两盐一金” )
方案①:将 Fe、Ag 分别插入 CuSO 4 溶液中。
方案②:将 Cu 分别插入 FeSO 4 、AgNO 3 溶液中。
3.多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探究 (1) 可表示产生氢气的快慢:金属活动性越强,斜率越大,产
①利用酸区分氢前金属和氢后金属; 生氢气越快。
②利用两种或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2) 产生等质量氢气的情况
    例 1  (2018 吉林,17,4 分) 用铝丝、洁净的铜丝、稀盐酸、 ①足量的金属与等质量、等浓度的同种酸反应。
AgNO 3 溶液,验证 Al、Cu、Ag 的活动性顺序。 ②酸足量,投放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恰好完全
(1) 把打磨过的铝丝和洁净的铜丝分别浸入稀盐酸中,观察 相同,如将 2.4 g 镁、1.8 g 铝、6.5 g 锌、5.6 g 铁分别投入足量的盐
到铝丝表面有气泡产生,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由此判断出 Al 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氢气均为 0.2 g。
和 Cu 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  >( H) >  ;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 2.等质不等价金属图
型是            ;铝丝使用前需用砂纸打磨的原因是     
                                        ;
(2)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除( 1) 中实验外,还需要进行的实
验是                      。
解析  (1) 铝丝浸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说明铝的活动性
大于氢;铜丝浸入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铜的活动性小于
氢,则铝和铜的活动性顺序为 Al>( H) >Cu。 铝与稀盐酸反应生
该图像表示等质量的 4 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
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
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2) 要验证铝、铜、银
①越先出现拐点,表示反应速率越快,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1) 中已验证 Al>Cu,再验证 Cu>Ag 即
②“ 平台” 越高,表示产生的氢气越多;
可,根据所给试剂,可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铜丝表面
③产生氢气越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小(铝的相对原子质
是否有物质析出即可。
量看成 18)。
答案  (1) Al  Cu( 或铝  铜)   置换反应  除去铝表面致
Ⅱ.图像类型二
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其影响反应( 或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或除
横坐标表示金属质量,纵坐标表示氢气质量。
去铝表面的氧化物等,合理均可)
(2) 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只要用不超出所给四种试
剂,就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即可给分)
12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该图像表示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镁、铝、锌和铁     ①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锌粉和铁粉反应

􀪋􀪋􀪋􀪋􀪋􀪋􀪋􀪋􀪋􀪋􀪋􀪋􀪋􀪋􀪋􀪋􀪋􀪋􀪋􀪋􀪋􀪋􀪋􀪋
的质量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关系。 ②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Ⅲ.图像类型三 ③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
横坐标表示酸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氢气的质量。 ④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镁粉和铝粉
⑤等质量的镁粉、铝粉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硫酸
⑥等质量的镁粉、铁粉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硫酸
解析  ①金属足量且酸的质量相等,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
相等,错误;②等量金属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铁产
生氢气的质量比锌大,锌反应速率比铁快,正确;③当产生相等
该图像表示等质量的镁、铝、锌、铁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 质量氢气时,消耗铁的质量比锌小,故正确;④等量镁、铝与足量
盐酸时,酸的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 稀硫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铝大于镁,故错误;⑤加入的酸
    例 2  下列图像能正确 反映 其对 应变化 关系 的是       不足时,产生 H2 的质量相等,随着酸的不断加入,镁先反应完,
( 填序号) 。 铝后反应完,正确;⑥加入的酸不足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两
线开始时会重合,错误。
答案  ②③⑤
专题五  常见的酸和碱 13
 

专题五  常见的酸和碱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44 页

2.碱
􀪋􀪋􀪋􀪋􀪋􀪋􀪋􀪋􀪋􀪋􀪋􀪋􀪋􀪋􀪋􀪋􀪋􀪋􀪋􀪋􀪋

碱的组成:碱 →金属离子(或 NH )+OH


+ -

考点一  常见的酸和碱 ïì
ï ìï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于
    1.酸 ï ï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易潮解
→H +酸根离子
+ ï ï化学性质:可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
酸的组成:酸
ìï ïï ïï酸、盐等发生化学反应,有强腐蚀性
ìï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碱í 氢氧化钠 í
+Ca(OH) 2 􀪅􀪅 CaCO3 ↓+
ï ìï (NaOH) ï制法:Na2 CO3
ï
ï ï具有挥发性
ï ï化学性质:可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 ï ï ï2NaOH
酸í 盐酸 í ï ï ï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
ï ïì ï物、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 ï ï ï
ï ï ï用途:重要的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ïï常 ïï î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工业
ï常 ï ï制造药物等 见
ï见 ï
î í
î î í ìï物理性质: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

的 ìï浓硫酸的特性: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 碱 ï ï化学性质:可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
酸ï ï ï化物、酸、盐等发生化学反应,有腐蚀性
ï ï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ï
ïï ï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可与酸碱指示剂、金属、 ï制法: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
ï ï
î硫酸 ï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
í ïï ï放出大量的热[CaO+H2 O 􀪅􀪅 Ca(OH) 2 ]
ï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 用于生产化肥、 î 氢氧化钙 ï用途:建筑业上常用熟石灰、黏土和沙子
í
ï [Ca(OH) 2 ] ï
ïï农药、火药、染料,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 ï
混合制成三合土或用石灰砂浆来砌砖、
î金属除锈等 ï抹墙;工业上把它作为原料来制造漂白
ï粉、氢氧化钠;农业上用它来降低土壤
ï的酸性,改良土壤结构,还用它来配制
ï
î农药波尔多液等
14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考点二  中和反应  酸碱度     (2) 不能直接把 pH 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以免引入杂质,

􀪋􀪋􀪋􀪋􀪋􀪋􀪋􀪋􀪋􀪋􀪋􀪋􀪋􀪋􀪋􀪋􀪋􀪋􀪋􀪋􀪋􀪋
污染待测溶液;
    1.中和反应实验( 以 NaOH 与 HCl 反应为例)
(3) 检验气体的酸碱性时,需将试纸润湿后再用;
(1) 原理:HCl+NaOH 􀪅􀪅 NaCl+H2 O
(4) 读数时,时间不能太长,否则读数误差太大;
(2) 指示剂的选择
(5) 用广泛 pH 试纸测得的数值均为整数。
一般选用无色酚酞溶液。 向 NaOH 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
液,溶液变红,再滴入稀盐酸恰好中和时溶液呈中性,溶液变为
无色,标志中和反应完成。
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呈蓝色,遇中性溶液呈紫色,蓝色
    1.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的关系
与紫色之间的变化不明显,故一般不选紫色石蕊溶液作为中和
原溶液 溶质 溶液 pH 加水稀释
反应的指示剂。
酸或盐
(3) 操作要点及 pH 的变化 酸性溶液 pH<7 pH 变大,但不会等于或大于 7
( 如 NaHSO 4 )
①用试管取少量 NaOH 溶液,滴入几滴无
中性溶液 盐 pH = 7 pH 不变
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即溶液呈碱性,此
碱或盐
时 pH>7( 如 A 点) 。 碱性溶液 pH>7 pH 变小,但不会等于或小于 7
( 如 Na 2 CO 3 )
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如在烧杯
中进行则可以用玻璃棒搅拌)。     2.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比较

③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停止滴入盐酸,此时恰好完全反应, 打开后瓶 敞口放置后溶质质


气味 特性
pH = 7( 如 B 点) 。 口的现象 量分数变小的原因

④继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此时 pH<7( 如 C 点) 。 浓盐酸 刺激性


有白雾 挥发性 溶质减少
2.使用 pH 试纸时的注意事项 ( HCl) 气味
(1) 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不能事先用水将 pH 浓硫酸 吸水性、脱水
试纸润湿,否则测定的是稀释后溶液的 pH;
无味 无白雾 溶剂增多
( H2 SO 4 ) 性、强氧化性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45 页

方法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除去杂质的方法 3.除去变质的 NaOH 溶液中的 Na 2 CO 3 的方法


􀪋􀪋􀪋􀪋􀪋􀪋􀪋􀪋􀪋􀪋􀪋􀪋􀪋􀪋􀪋􀪋􀪋􀪋􀪋􀪋􀪋􀪋􀪋􀪋􀪋􀪋􀪋􀪋

试剂:适量的 Ca( OH) 2 溶液或 Ba( OH) 2 溶液。


    NaOH 溶液变质的实质是 NaOH 溶液与空气中的 CO2 反应生
成了 Na2 CO3 ,根据反应的具体情况可分为不完全变质和完全变质两 原理:Na 2 CO 3 +Ca( OH) 2 􀪅􀪅 CaCO 3 ↓+2NaOH 或 Na 2 CO 3 +
种情况。 (1) 不完全变质,即溶液中的溶质有 NaOH 和 Na2 CO3 ; Ba( OH) 2 􀪅􀪅 BaCO 3 ↓+2NaOH。
(2)完全变质,即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Na2 CO3 。 在不同的题目中,可 方法:取变质的 NaOH 溶液,加入适量的 Ca( OH) 2 溶液[ 或
能会要求通过实验检验:(1)NaOH 溶液是否变质;(2)NaOH 溶液是 Ba( OH) 2 溶液] ,过滤,所得滤液即为 NaOH 溶液。
否完全变质。 例  (2018 陕西 A,22,7 分)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
1.检验 NaOH 溶液是否变质的方法 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检验 NaOH 溶液是否变质只需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 Na 2 CO 3
即可,加入的试剂可以是稀盐酸( 与 Na 2 CO 3 反应有气泡) 、CaCl 2
溶液或 BaCl 2 溶液 ( 与 Na 2 CO 3 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Ca ( OH) 2
溶液( 与 Na 2 CO 3 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但不能使用无色酚酞试
液,因为 NaOH 溶液、Na 2 CO 3 溶液均呈碱性。
2.检验 NaOH 溶液是否完全变质的方法
可通过分别检验 NaOH、Na 2 CO 3 的方法来验证 NaOH 溶液 【 实验步骤】
是否全部变质。 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 A 中的锥形瓶。
操作步骤:①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CaCl 2 溶液( 或 BaCl 2 溶 Ⅱ.打开 K 1 ,观察到 C 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 A 中,
液) ,目的是除尽 Na 2 CO 3 ,有白色沉淀产生。 片刻后回流停止。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溶液中
Ⅲ.打开 K 2 ,观察到 B 中溶液倒吸入 A、C 中,液面稳定后观
有 NaOH,说明 NaOH 溶液部分变质;若溶液仍无色,说明 NaOH
察到 A 中溶液仍为红色,C 中溶液变为无色。
溶液全部变质。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注意  本问题关键是要确认 NaOH 和 Na 2 CO 3 是否同时存
探究环节 甲组的探究 乙组的探究
在。 在检验 NaOH 时必须排除 Na 2 CO 3 的干扰,因为 Na 2 CO 3 溶
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在除 Na2 CO3 时,不能用盐酸, A 中使酚 酞变为红色的物 C 中溶液为什么变成
【 提出问题】
因为盐 酸 与 NaOH 也 反 应, 也 不 能 用 Ca ( OH) 2 , 因 为 Na2 CO3 + 质是什么? 无色?

Ca( OH) 2 􀪅􀪅 CaCO 3 ↓+2NaOH,会生成 NaOH,干扰 NaOH 的检 猜想一: 实 验 过 程 中 酚 酞


验;可选 用 CaCl 2 溶 液 除 去 Na 2 CO 3 , 因 为 CaCl 2 + Na 2 CO 3 􀪅􀪅 猜想一:Na 2 CO 3 变质了
【 做出猜想】
CaCO 3 ↓+2NaCl,CaCl 2 溶液和生成的 NaCl 的溶液均呈中性,不 猜想二:Na 2 CO 3 和 NaOH 猜 想 二: 溶 液 中 的 NaOH

会干扰 NaOH 的检验。 反应完了


专题五  常见的酸和碱 15
 

续表 【 拓展迁移】 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

􀪋􀪋􀪋􀪋􀪋􀪋􀪋􀪋􀪋􀪋􀪋􀪋􀪋􀪋􀪋􀪋􀪋􀪋
探究环节 甲组的探究 乙组的探究 物质生成或检验                        的方法来证明反应
小鹏取少量 A 中溶液于试
发生了。
管 中, 向 其 中 滴 加 过 量 解析  【 实验验证】 甲组的探究:若猜想二成立,则加入过量
(1) 取少量 C 中溶液于试 的 BaCl 2 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同时溶液仍呈红色。 若用氢氧
BaCl 2 溶液,若观察到   
管 中, 向 其 中 滴 加 NaOH
                      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钡溶液,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引入了
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证
OH ,会干扰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证明猜想二成立。
【 实验验证】 明猜想一不成立
小丽认为用 Ba( OH) 2 溶液 【 反思交流】 (1)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用 pH 试纸测 定 C 中
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 2NaOH+CO 2 􀪅􀪅 Na 2 CO 3 +H2 O。
溶液的酸碱度,若 pH   
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 (2) 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导致 A 中压强减小,因此【 实
7,证明猜想二成立
由是                  验步骤】 Ⅱ中的现象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答案  【 实验验证】 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溶液颜色
无变化)   向溶液中引入 OH ,对 NaOH 的检验产生干扰( 合理

    【 反思交流】
(1) 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 NaOH 能与稀盐酸、CO 2 答案即可)   ≤或<或 =
发生反应;A 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 NaCl。 写出 NaOH 与 CO 2 发 【 反思交流】 (1) 2NaOH+CO 2 􀪅􀪅 Na 2 CO 3 +H2 O( 未配平扣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 分,化学式错误扣 2 分)
(2) 【 实验步骤】 Ⅱ中的现象        ( 填“ 能” 或“ 不能” ) (2) 不能
证明 NaOH 与 CO 2 发生了反应。 【 拓展迁移】 某种反应物消失( 减少)
16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专题六  盐  化学肥料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52 页

硫酸盐( 含 SO 2-
4 ) :除硫酸钡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余
􀪋􀪋􀪋􀪋􀪋􀪋􀪋􀪋􀪋􀪋􀪋􀪋􀪋􀪋􀪋􀪋􀪋􀪋􀪋􀪋􀪋􀪋􀪋􀪋􀪋􀪋􀪋􀪋􀪋􀪋􀪋

的全溶。
考点一  盐  复分解反应 碳酸盐( 含 CO 2-
3 ) :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易溶,MgCO 3

    1.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 微溶,其余的全不溶。
    3.盐的化学性质
化学名称 主要性质 主要用途
规律 举例 备注
作调味品,腌制食品;配
酸碱 有些 盐 溶 液 显 中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熔、沸点
制医 用 生 理 盐 水; 工 业 呈碱性的盐溶液有 Na 2 CO 3 、K 2 CO 3 等,使
氯化钠 上用 来 制 取 碳 酸 钠、 氢 指示 性,不能使酸碱指
高, 味 咸, 其 水 溶 液 呈 中 性 石蕊溶液变蓝,使酚酞溶液变红
( NaCl) 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 剂 示剂变色
( pH = 7)
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 Fe + CuSO 4 􀪅􀪅 K、 Ca、 Na 三 种 金
金属( 前) +盐( 溶
选种 FeSO 4 +Cu 属活动性太强,不
金属 液 ) → 金 属
白色粉末, 易 溶 于 水, 溶 液 呈 Cu+ Hg( NO 3 ) 2 􀪅􀪅 会置 换 出 盐 中 的
( 后) +新盐
碱性( pH>7) Cu( NO 3 ) 2 +Hg 金属

碳酸钠 Na 2 CO 3 + 2HCl 􀪅􀪅 2NaCl + 用于 玻 璃、 洗 涤 剂 的 生 CaCO 3 + 2HCl 􀪅􀪅 碳酸 盐 与 酸 反 应


( Na 2 CO 3 ) H2 O+CO 2 ↑ 产,造纸,纺织等 盐+酸 → 新盐+ CaCl 2 +H2 O+CO 2 ↑ 会生成 CO 2 , 利 用

Na 2 CO 3 + Ca ( OH ) 2 􀪅􀪅 新酸 H2 SO 4 + BaCl 2 􀪅􀪅 此性 质 可 检 验 碳
CaCO 3 ↓+2NaOH BaSO 4 ↓+2HCl 酸盐

细小的白色 晶 体, 可 溶 于 水, 碱+盐 → 新碱+ 2NaOH + CuSO4 􀪅􀪅


发酵 粉 的 主 要 成 分 之
碳酸氢钠 溶液呈碱性,加热易分解 新盐( 反应物均溶
一,治 疗 胃 酸 过 多 症 的 Cu(OH) 2 ↓+Na2 SO4
( NaHCO 3 ) NaHCO 3 + HCl 􀪅􀪅 NaCl + 碱 于水,生成物有沉    
药剂 Ca ( OH ) 2 + Na2 CO3
H2 O+CO 2 ↑ 淀,或碱和铵盐反
􀪅􀪅CaCO3 ↓+2NaOH
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应生成氨和水)
可作补钙剂,石灰石、大
CaCO 3 + 2HCl 􀪅􀪅 CaCl 2 + NaCl + AgNO 3 􀪅􀪅
碳酸钙 理石 用 作 建 筑 材 料, 也 盐 1+盐 2 →两
( CaCO 3 ) H2 O+CO 2 ↑ 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 种盐( 反应物均溶 AgCl↓+NaNO 3
盐    
高温
CaCO 3 􀪅􀪅CaO +CO 2 ↑ 化碳 于水,生成物有沉 Na 2 SO 4 + BaCl 2 􀪅􀪅
淀) BaSO 4 ↓+2NaCl
    2.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
酸:初中范围内所学的酸全溶。
碱:钾、钠、钡、铵四碱易溶,Ca( OH) 2 微溶,其余的全不溶。
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
盐酸盐( 含 Cl ) :除氯化银不溶,其余的全溶。

专题六  盐  化学肥料 17
 

    4.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续表

􀪋􀪋􀪋􀪋􀪋􀪋􀪋􀪋􀪋􀪋􀪋􀪋􀪋􀪋􀪋􀪋􀪋􀪋􀪋􀪋􀪋􀪋􀪋􀪋􀪋􀪋􀪋􀪋
ì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
ï 常用的肥料 主要作用 性质
ï    合物的反应 难溶 于 水, 可 以 缓 慢
ï特点:仅互相交换成分,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即双 磷矿粉( 磷酸钙)
溶于酸
ï    交换,价不变
ï 钙镁磷肥( 钙和镁的 难溶 于 水, 较 磷 矿 粉
ï表示:AB+CD →AD +CB 磷酸盐) 能促 进 作 物 生 易溶于酸性溶液
复ï ìï酸+金属氧化物 →盐 +水 磷
过磷酸钙( 磷酸二氢 长, 增 强 抗 寒、
ïï酸+碱 →盐 +水
分ï 肥
ï 抗旱能力
解í 钙和硫酸钙的混合 能溶于水
反 ï类型 í酸+盐 →新酸 +新盐 物)
应ï ï碱+盐 →新碱 +新盐
ï 重过磷酸钙( 磷酸二 能溶 于 水, 肥 效 高 于
ï î盐+盐 →两种新盐 氢钙) 过磷酸钙
ï
酸+碱
ï
ï
ïì
ï酸+盐 } ü
反应物可不溶于水 ï
ï 生成物中有 钾
具有 保 证 各 种

ï条件 í碱+盐 ý 沉淀、气体或水 肥 代谢 过 程 的 顺


ï
î
ï
ï盐+盐
î }
反应物均可溶于水 ï
ï
þ
硫酸钾( K 2 SO 4 )
氯化钾( KCl)
利进行、促进植
物生长、增强抗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说明   不 参 加 复 分 解 反 应 的 盐 有 KNO 3 、 NaNO 3 、 AgCl、 病虫 害 和 抗 倒
BaSO 4 等。 伏能力等功能

考点二  化学肥料 磷酸二氢铵


(NH4 H2 PO4 )
    常见的肥料、主要作用及性质
复合 磷酸氢二铵 结合 了 多 种 营
———
常用的肥料 主要作用 性质 肥料 [(NH4 ) 2 HPO4 ] 养元素的作用
铵盐 与 碱 反 应, 放 出 硝酸钾( KNO 3 )
硫 酸 铵
氨 气: ( NH4 ) 2 SO 4 + 磷酸二氢钾(KH2 PO4 )
[ ( NH 4 ) 2 SO 4 ] 能使植物的茎、

硝酸铵( NH4 NO 3 ) 叶生长茂盛,叶 Ca(OH)2 􀪅􀪅 2NH3 ↑+
氮 碳 酸 氢 铵 色浓绿,提高植 2H2 O+CaSO 4

( NH4 HCO 3 ) 物 蛋 白 质 的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氨水( NH3 ·H2 O) 含量 △
NH4 HCO3 􀪅􀪅 NH3 ↑+
尿素[ CO( NH2 ) 2 ]
H2 O+CO 2 ↑

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 正确说法

NaOH 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Na 2 CO 3 俗称纯碱、苏打,NaHCO 3 俗称 火 碱、 烧 碱、 苛 性 钠———NaOH; 纯 碱、 苏


俗名与物质成分判断错误
小苏打 打———Na 2 CO 3 ;小苏打———NaHCO 3

复分解反应的表达式为 AB+CD 􀪅􀪅 AD+CB,从形式上看,复分解反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 物一般是两
复分解反应判断错误 应的生成物一般有两种,但当生成的物质易分解时,则生成物不止两
种,当生成物易分解时,生成物是两种以上
种。 如碳酸易分解,碳酸盐和酸反应后,生成物为三种

判断酸与碱、酸与盐是否能反应时,主要看交换成分后是否有沉淀或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理 酸与碱、酸与盐反应时, 反应物可不溶于 水,
气体或水生成;判断盐和碱、盐和盐是否能反应时,还要看两种反应
解不周全( 不参加复分解反 生成物一定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碱与盐、盐
物是否全溶于水,若反应物全溶于水,交换成分后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应 的 物 质 有 AgCl、 BaSO 4 、 与盐反应时,反应物要全部溶于水,生成物中
生成,反应才能发生,如碳酸钠和熟石灰可以反应,而碳酸钠和氢氧
NaNO 3 、KNO 3 等) 一定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化镁不能反应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53 页

方法一  判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解题技巧 不参加复分解反应的盐有 AgCl、BaSO 4 、KNO 3 、NaNO 3 等。


􀪋􀪋􀪋􀪋􀪋􀪋􀪋􀪋

例 1  (2018 天津,24,7 分) 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考虑反应物的溶解性,一般情况下,
泛的用途。
两种参与复分解反应的化合物必须都能溶于水,只有当反应物
(1) 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中有酸时,才可以不考虑另一反应物的可溶性。 其次,要考虑复
碳酸钠、氯化钡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
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那
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 微溶物视为可溶物) :
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不能发生。 判断两种化合物能
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物、生成物的溶解性都是很重要的因
素。 因此需要熟练记忆溶解性规律。
18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量共存;②生成气体:如 OH 与 NH 4 ,H 与 CO 2-
3 、HCO 3 等不能大
- + + -

􀪋􀪋􀪋􀪋􀪋􀪋􀪋􀪋􀪋􀪋􀪋􀪋􀪋􀪋􀪋􀪋􀪋􀪋􀪋􀪋􀪋􀪋􀪋􀪋􀪋􀪋􀪋􀪋􀪋􀪋􀪋􀪋􀪋􀪋􀪋􀪋􀪋􀪋􀪋􀪋􀪋􀪋􀪋􀪋􀪋􀪋􀪋􀪋􀪋􀪋􀪋􀪋
实验 A+B A+C A+D B+C
量共存;③生成 H2 O:如 H 与 OH 不能大量共存。 另外应注意
+ -
现象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题中的附加条件,如溶液无色透明,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
    ①写出溶液 B、C 中溶质的化学式:B        ,C        。
( 常见的有色离子有 Fe 3+ 、Cu 2+ 、Fe 2+ 、MnO 4 等) ;pH = 1 的溶液为

②写出溶液 A 与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强酸性溶液;pH = 14 的溶液为强碱性溶液。
                  。
3.常见的不能共存的离子对
(2)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 侯氏制碱法” ,其主
Cl Ag ( AgCl↓)
- +

要化学原理:NaCl+H2 O+NH3 +CO 2 􀪅􀪅 NaHCO 3 ↓+X;2NaHCO 3


SO 24 Ba 2 ( BaSO 4 ↓)
- +


􀪅􀪅 Na 2 CO 3 +H2 O+CO 2 ↑等。 ìïH ( H2 O)

ï
回答下列问题: OH íCu 2+ 、Fe 3+ 、Mg 2+ [ Cu( OH) 2 ↓、Fe( OH) 3 ↓、Mg( OH) 2 ↓]

①X 的化学式为        。 ïNH +( NH ↑+H O)


î 4 3 2
②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10 g 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
H ( H2 O+CO 2 ↑)

改变,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 6.9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


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        ( 写最简比) 。
CO 2-
3 { Ca 2+ 、Ba 2+( CaCO 3 ↓、BaCO 3 ↓)
离子能共存,意味着离子间不能反应。
解析  (1) 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
例 2  (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11,2 分) 下列离子在水中能
种溶液两两组合的现象如下表( “ ↑” 表示产生气体,“ ↓” 表示
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
产生沉淀) :
A.Fe 3+ 、Na 、NO 3 、Cl B.K 、Na 、Al 3+ 、SO 2-
+ - - + +

稀硫酸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碳酸钠 氯化钡
C.H 、K 、SO 2-
4 、OH D.Mg 2+ 、NO 3 、OH 、Cl
+ + - - - -

稀硫酸 ↑ ↓ 解析  含铁离子的溶液呈黄色,因此排除 A 选项;B 中各离


氢氧化钠 子之间不发生反应,能在水中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C 中氢
氢氧化钙 ↓ 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D 中镁离子和氢
碳酸钠 ↑ ↓ ↓ 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  B
氯化钡 ↓ ↓

    结合题给现象可知 A 是碳酸钠溶液,B 是稀硫酸,C 是氯化 方法三  化肥的简易鉴别方法


钡溶液,D 是氢氧化钙溶液,E 是氢氧化钠溶液。 ①溶液 B、C 中     1.鉴别方法
溶质分别是H2 SO 4 、BaCl 2 。 ②溶液 A 与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看、二闻、三溶。 看外观,氮肥、钾肥为白色晶体,磷肥是
Na 2 CO 3 +Ca( OH) 2 􀪅􀪅 CaCO 3 ↓+2NaOH。 灰白色粉末;闻气味,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可直接将它与其
(2)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分别 他氮肥相区别;加水溶解,氮肥、钾肥全部溶于水,磷肥大多不溶
相等,可判断 X 的化学式为 NH4 Cl。 于水。
②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x。 铵盐的鉴别:将( NH4 ) 2 SO 4 、NH4 NO 3 等和熟石灰混合研磨,
△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氨气) 。
2NaHCO 3 􀪅􀪅 Na 2 CO 3 +H2 O+CO 2 ↑  固体质量差
168          106                168-106 = 62 2.氮肥的简易鉴别
x                              10 g-6.9 g = 3.1 g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体,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
168 62 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氮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

x 3.1 g
解得 x = 8.4 g
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 10 g-8.4 g = 1.6 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 1.6 g ∶ 8.4 g =
4 ∶ 21。
答案  (1) ①H2 SO 4   BaCl 2
②Na 2 CO 3 +Ca( OH) 2 􀪅􀪅 CaCO 3 ↓+2NaOH
(2) ①NH4 Cl  ②4 ∶ 21

方法二  判断物质或离子能否共存的方法 例 3  (2019 甘肃兰州 A,9,1 分) 下列化肥从外观即可与其


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    )
    1.物质在水中共存的条件
A.硝酸钾 B.氯化铵
(1) 物质是可溶的。
C.磷矿粉 D.氯化钾
(2) 物质间不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解析  磷矿粉是一种灰白色粉末,硝酸钾、氯化钾和氯化铵
2.离子的共存
是白色晶体,可以从外观区别出磷矿粉。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之间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就会发生反
答案  C
应,这些离子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①生成沉淀:如 Cl 与

Ag ,Ba 2+ 与 SO 2-
4 ,OH 与 Cu 、Fe ,CO 3 与 Ca 、Ba 等不能大
+ - 2+ 3+ 2- 2+ 2+
专题七  微粒构成物质  化学式和化合价 19
 

第二部分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专题七  微粒构成物质  化学式和化合价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62 页

考点二  化学式
􀪋􀪋􀪋􀪋􀪋􀪋􀪋􀪋􀪋􀪋􀪋􀪋􀪋􀪋􀪋􀪋􀪋􀪋􀪋􀪋􀪋􀪋􀪋􀪋􀪋􀪋􀪋􀪋􀪋􀪋􀪋􀪋

    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考点一  分子、原子、离子
物质 写法 读法
    1.原子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金属
(1)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
元素名称,如:钙、镁、硫、磷
固态非金属 示 ( 碘 除 外 ) , 如: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
Ca、 Mg、 S、 P、 He、 元素 名 称 后 加 “ 气” , 如: 氦
在原子核上) 。 稀有气体 Ne、Ar

注意  a.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但不一定有中子( 如氢原子
气、氖气、氩气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核内只有 1 个质子) 。
写上表示分子中所 元素 名 称 后 加 “ 气” , 如: 氮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非金属气体
含 原 子 数 的 数 字, 气、氢气、氧气
c.不同种类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如:N 2 、H2 、O 2
2.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 读作氧 化 某, 有 时 要 读 出 化
一般其他元素在左,
分子 原子 离子 学式中 各 元 素 的 原 子 个 数,
氧化物 氧 元 素 在 右, 如:
如:氧 化 铜、 二 氧 化 碳、 四 氧
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团 在 有 些 化 学 变 化 中 CuO、CO 2 、Fe 3 O 4
可以再分 化 化三铁
区 合
别 阳离子带正电荷, 物 其他化合 一般金属元素( 或氢
电  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阴离子带负电荷 物(由两 元素) 在 左, 其 他 非 读作某化某 ( 从右向左读) ,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②粒子间都有一定 种元素组 金属 元 素 在 右, 如: 如:氯化钠、氯化氢、硫化钾
相同点
的间隔;③都在不停地运动;④都有一定的质量 成) NaCl、HCl、K 2 S

考点三  化合价
联系
    1.含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
原子相化合的性质,称为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负
    3.原子结构示意图 价之分。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 2.表示方法:标化合价时,先写“ +” 或“ -” ,再写化合价的数
+1 -2 +1 -1
分层排布。 现以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说明: 值,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如H2O、NaCl 等。
3.规律
(1)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 原子团的整体化合价为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4) 一般情况下,对于元素周期表中前 20 号元素( 稀有气体
元素除外) ,最高价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O、F 除外) ,非金属
元素的最低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减去 8( H 除外) 。
20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5) 一般情况下,元素化合价为常见化合价,如氧元素显- 2 续表

􀪋􀪋􀪋􀪋􀪋􀪋􀪋􀪋􀪋􀪋􀪋􀪋􀪋􀪋􀪋􀪋􀪋􀪋􀪋􀪋
价、氢元素显+1 价。 数字、符号的位置 意义 举例
(6) 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离子符号前面的
表示该离子的个数 2H + 表示 2 个氢离子
数字

化学 式 前 面 的
表示该分子的个数 3SO 2 表示 3 个二氧化硫分子
    1.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符号的比较 数字
+2
元素化合价的符号 离子符号 元素符号正上方 表示化合物中某元 CuO 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
的数字和符号 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为+2价
表示元素所显化合价的 表示带电的原子或原 子团所带
概念不同
数值和正、负的符号 电荷的电性和电荷量的符号 Mg 2+ 表示一 个 镁 离 子 带 两 个
元素符号或原子
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或 所带电荷写在元素符 号或原子 表示一个该离子所 单位的正电荷
团右上角的数字
位置不同
原子团的正上方 团的右上角 带的电荷数及电性 SO 2-
4 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
和符号
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前后不同 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
表示某物质的一个
化合价为+ 1 价或- 1 价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或 带一个单 元素符号右下角 H2 O 表示 1 个水分子中含有
省略不同 分子中所含该原子
时,数字“1” 不能省略 位负电荷时,“1” 省略不写 的数字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
的个数
    2.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的区分
数字、符号的位置 意义 举例

元素符号前面的 表示该元素原子的
2H 表示 2 个氢原子
数字 个数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63 页

方法一  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种类的方法     口诀三:由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

左正右负写符号,
    判断一种粒子是原子还是离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关键
价数简比来交叉,
要看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若该粒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
正价负价和为零,
电子数,则为原子;若该粒子的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为阳
以此为据来检查。
离子;若该粒子的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为阴离子。 在结构
例 2  (2018 新疆,6,2 分)2017 年 12 月,大飞机 C919 在上
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相同的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海浦东机场又一次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有了新突破。
例 1  (2018 云南,14,2 分)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
大飞机采用的复合材料中使用了陶瓷材料氮化硅( Si 3 N 4 ) ,其中
的是 (    )
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3 B.+2 C.+3 D.+4
解析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Si 3 N 4
   
A B C D 中硅元素显+4 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x,则( +4) ×3+4x = 0,x =
解析  根据粒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判断: -3,选 A。
A B C D 答案  A
质子数 12 9 10 16
方法三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方法
核外电子数 10 10 10 18
    计算公式:
粒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阴离子 (1) 相对分子质量 = (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之和
    答案  C (2) 元素质量比 = (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之比
(3)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方法二  化合价及应用的记忆技巧 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100%
    口诀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口诀 相对分子质量
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4)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 ∙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记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5) 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 混合物的质量×纯度×该元素
三铝四硅五氮磷,单质零价莫忘记。 的质量分数
注:加点元素化合价为负价。 纯净物的质量
纯度 = ×100%
口诀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混合物的质量
一价铵、硝、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 例 3  (2018 天津,25,4 分) 蛋白质是由丙氨酸( C 3 H7 NO 2 )
二价碳酸、硫酸、锰酸根, 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 根据丙氨酸的化学式计算:
三价只有磷酸根, (1) 丙氨酸由        种元素组成( 写数值) ;
通常负价除铵根。 (2) 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3) 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专题七  微粒构成物质  化学式和化合价 21
 

(4) 丙氨酸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写最简比) 。 3+1× 7 + 14 + 16 × 2 = 89。 ( 4) 丙氨 酸中 氮、 氢元 素的 质量 比 为

􀪋􀪋􀪋􀪋
解析  (1) 由丙氨酸的化学式可知,丙氨酸由碳、氢、氮、氧 14 ∶ (1×7) = 2 ∶ 1。
4 种元素组成。 (2) 由丙氨酸的化学式可知,一个丙氨酸分子中 答案  (1)4  (2)13  (3)89  (4)2 ∶ 1
含有 3+7+1+2 = 13 个原子。 ( 3) 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22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专题八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69 页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
􀪋􀪋􀪋􀪋􀪋􀪋􀪋􀪋􀪋􀪋􀪋􀪋􀪋􀪋􀪋􀪋􀪋􀪋􀪋􀪋􀪋􀪋􀪋􀪋􀪋􀪋􀪋􀪋􀪋􀪋􀪋􀪋􀪋

混合物 纯净物
考点一  元素 由两种 或两种以上物质混 合
概念 由一种物质组成
    1.元素符号的意义 而成
(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 (1) 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1) 只含一种物质

{
意义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3)表示一种单质(仅限于由单原子构成的单质,如 Fe)
区别
(2) 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由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
(3)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 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只
含一种分子
(3)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如元素符号 Cu 的意义有:①表示铜元素;②表示一个铜原
分离
子;③表示铜单质。 联系 􀜩
混合物􀜑􀜑􀜑􀜑􀜑􀜑􀜑􀜑􀜑􀜑􀜑􀜨 纯净物
简单混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
说明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即只能表示原
子的个数。 如 3Cu 表示 3 个铜原子;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3.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2.元素周期表 单质 化合物

ï ì一个横行表示一个周期 宏观组成 同种元素 不同种元素


ï 前部分为金属元素
ìï
ï
周期 í
ï
ï
î
每周期
{
后部分为非金属元素
结尾为稀有气体元素
微观构成

化学性质
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

它们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化合物,化
可能发生分解反应

ï 一个纵行表示一个族( 第Ⅷ族除外)
   

{
构 í族 8、9、10 三个纵行为一个族( 第Ⅷ族)
ï
联系
合物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单质

ï
ï
î单元格:
    1.对宏观与微观分不清楚
用于描述物质的 例:水是由氢元素、 氧元素组
考点二  物质的分类 元素 宏观概念
宏观组成 成的
    1.物质的分类关键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标准,并将分类系统 分子、原 用于描述物质的 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微观概念
化,从整体上掌握彼此的归属和特征。 子、离子 微观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单质  金属单质
{     2.有关几个“ 不同” 的混淆
ì(一种元素) 非金属单质
ï
几个“ 不同” 不同的原因
  纯净物
ï
根据元素的 ï
ìï氧化物
→í
ìï(一种物质) 种类来分 ï酸 元素种类不同 质子数不同
ï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í碱
元素化合价不同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物质
根据物质的 ï
种类来分
→í
ï

ï
ï
两种以
上元素)
ï(两种或
î
{ 有机化合物
ï盐
ï……
î
原子和离子化学性质不同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î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专题八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23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70 页

方法一  物质分类的记忆方法———关键词记忆法 2.逻辑表示法

􀪋􀪋􀪋􀪋􀪋􀪋􀪋􀪋􀪋􀪋􀪋􀪋􀪋􀪋􀪋􀪋􀪋􀪋􀪋􀪋􀪋􀪋􀪋􀪋
混合物   单质
   
纯净物 } 是否多物 
化合物 } 一物,是否多素

有机物
无机物 } 是否含碳(碳单质、CO、CO2 、碳酸、碳酸盐等为无机物)
例 2  下列选项符合图示从属关系的是  (    )
酸———H +酸根离子

{ 碱———金属离子( 或 NH 4 ) +OH

盐———金属离子( 或 NH ) +酸根离子


例 1  (2018 江西,3,2 分) 硫在物质分类中属于 (    )


选项 A B C D
A.混合物 B.化合物
X 金属 溶液 纯净物 化石燃料
C.非金属单质 D.金属单质
解析  硫 是 由 一 种 元 素 组 成 的 纯 净 物, 且 汉 字 的 偏 旁 是 Y 单质 乳浊液 化合物 石油

“ 石” 字旁,因此属于非金属单质。     解析  单质包括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A 正确;溶液和乳


答案  C 浊液是并列关系,B 错误;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化石燃料包含石
油,C 和 D 两项中概念间的关系和题图正好相反,故答案为 A。
方法二  物质分类的表示方法
答案  A
    1.树状表示法
24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第三部分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专题九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76 页

(2) 质量守恒定律只强调“ 质量守恒” ,不包括分子个数、体


􀪋􀪋􀪋􀪋􀪋􀪋􀪋􀪋􀪋􀪋􀪋􀪋􀪋􀪋􀪋􀪋􀪋􀪋􀪋􀪋􀪋􀪋􀪋􀪋􀪋􀪋􀪋􀪋􀪋􀪋􀪋􀪋

积等方面的守恒;
考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 (3) “ 质量守恒” 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
    1.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分裂 重新组合 也不包括杂质的质量。
化学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分子 → 原子 → 新分
聚集 考点二  化学方程式
子 → 新物质。
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子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1) 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化学反应前后各种量的关系 (2)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 注:注明反应条件。
元素的种类不变
宏观 (4) 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 或固体) ,反应后生成物中有
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气体( 或固体) ,在生成物中气体( 或固体) 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
五个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标出“ ↑” ( 或“ ↓” ) 。
微观 原子的数目不变 若有气体( 或固体) 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 或固体)
原子的质量不变 不标“ ↑” ( 或“ ↓” ) 。

宏观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两个改变 (1) “ +” 不能读“ 加” ,应读“ 和” “ 与” “ 跟” 。
微观 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2) “ 􀪅􀪅” 不能读“ 等于” ,应读“ 生成” 。
(3) 化学式应读成物质的名称。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两个可能变
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4) 反应条件也应读出。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通电
如:2H2 O 􀪅􀪅2H2 ↑+O 2 ↑
应用 依据 ①宏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②微观:每 2 个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 2 个氢分子
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 生 和 1 个氧分子;
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③数量:在通电条件下,每 36 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 4 份质
确定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或
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
相对原子质量)
3.由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
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1) 质的方面
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物质及反应条件。
    4.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事项 (2) 量的方面
(1)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专题九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25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性质是物理性质。

􀪋􀪋􀪋􀪋􀪋􀪋􀪋􀪋􀪋􀪋􀪋􀪋􀪋􀪋􀪋􀪋􀪋􀪋􀪋􀪋􀪋􀪋􀪋􀪋􀪋􀪋􀪋􀪋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3.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可通过关键性的字词加以区分
的质量总和。 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常用“ 能” “ 会” “ 可以” “ 容易”
(3)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 “ 具有” 等字词,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就是铁的化学
4.基本反应类型 性质之一。 描述物质的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
ìï化合反应———多变一 多用“ 变成了” “ 生成了” 等字词。
ï分解反应——— 一变多
(1) 基本反应类型 í
ï置换反应——— 一换一
ï复分解反应———二换二
î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1.对反应条件判断不清
(2) 得氧、失氧角度划分 {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内容
是否为
温度范围 举例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一化学反应中的两个过程,两者 反应条件
必然同时发生。 达到使可燃物燃烧所需的
点燃 是 点燃蜡烛
ìï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最低温度

ï从始至终需要加热或高温的反应都 加热 是 温度一般低于 550 ℃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ïï 高温
属于吸热反应。 如:C+CO 2 􀪅􀪅 2CO 一氧 化 碳 还 原 氧 化
(3) 从能量角度划分 í 高温 是 温度一般在 550 ℃ 以上
ï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铁的条件是高温
ï如: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生 木 条 燃 烧, 条 件 是
ï 燃烧 不是 ———
î石灰与水的反应等都属于放热反应 点燃

    2.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比较
考点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1.物质变化的辨析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 质的特 有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
从宏观上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上判断构成物质
区别 属性, 不 同 的 物 质 其 属 性 不 序的、动 态 的, 是 性 质 的 具 体
的粒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若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
同,是变化的内因 体现
粒子发生了改变,则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 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 体
2.物质性质的辨析 联系
表现
关键是看物质的性质是不是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
来,如果是,就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78 页

方法  与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CH2 O) n ,A 错误;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 g,则生成的二


􀪋􀪋􀪋􀪋􀪋􀪋􀪋􀪋􀪋􀪋􀪋􀪋􀪋􀪋􀪋􀪋􀪋􀪋􀪋􀪋􀪋􀪋􀪋

氧化碳的质量为 4.4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3 g R 完全燃烧消耗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物质及物质组成的推断
氧气的质量为1.8 g+4.4 g-3 g = 3.2 g,则 6 g R 完全燃烧消耗氧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变,由此可确定反应
1.2 g
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及各元素的质量。 ×
气的质 量 为 6.4 g, B 正 确; R 中 碳 元 素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3g
例 1  120 ℃ 时,取 3 g 有机物 R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只
100% = 40%,C 错误;R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 错误。
有 CO 2 和 H2 O。 将其燃烧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浓硫酸和足量的
答案  B
澄清石灰水中,最终浓硫酸增重 1. 8 g;澄清石灰水中产生 10 g
2.数据表格题的解题方法
沉淀。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1) 对题目表格中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
A.R 的化学式一定是 CH2 O 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小的为反应物,
B.6 g R 完全燃烧消耗氧气 6.4 g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与该反应无关的
C.R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85.7% 物质;
D.R 仅由 C、H 两种元素组成,其质量比为 6 ∶ 1 (2)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确定反应的类型,也可根据
解析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增加的质量即生成的水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或化学
2 方程式。
的质量,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1.8 g× = 0.2 g;二氧化碳与氢氧
18 例 2  (2018 云南昆明,16,3 分)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 a、b、
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即二氧化碳 c、d 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12
中碳元素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为 10 g× = 1.2 g,根据化学反 物质 a b c d
100
反应前的质量 / g 40 40 10 32
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有机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别为
1.2 g、0.2 g,参加反应的有机物的质量为 3 g,可知有机物中含有 反应后的质量 / g 12 x 10 0

的氧元素的质量为 3 g-1.2 g- 0.2 g = 1.6 g,碳、氢、氧三种元素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2 g 0.2 g 1.6 g A.x 等于 90
原子 个 数 比 为 ∶ ∶ = 1 ∶ 2 ∶ 1, R 的 化 学 式 为
12 1 16 B.b 可能是单质
26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C.c 一定是催化剂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此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来确定一种未

􀪋􀪋􀪋􀪋􀪋􀪋􀪋􀪋􀪋􀪋
D.参加反应的 a 与 d 的质量比为 7 ∶ 8 知生成物或反应物的化学式。
解析  a 物质减少了 28 g,a 是反应物;d 物质减少了32 g,d 例 3  (2017 甘肃兰州 A,15,2 分) “84 消毒剂” 是以次氯酸
是反应物;c 物质质量没有变化,可能是催化剂或杂质,由此推出 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液。 制备次氯酸钠的原理可表示为:
b 物质一定是生成物,b 物质增加的质量 = 28 g+32 g = 60 g,则x = 2NaOH+Cl 2 􀪅􀪅 NaClO+X+H2 O,则 X 的化学式是 (    )
40+60 = 100,故 A、C 错误;a、d 是反应物,b 是生成物,该反应是     A.Na 2 O B.NaCl C.NaH D.NaClO 3
化合反应,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故 B 错误;参加反 解析  化学反应 前后 原子 种类、 数 目不 变, 反应 前钠、 氧、
应的 a 与 d 的质量比为 28 g ∶ 32 g = 7 ∶ 8,故 D 正确。 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 2、2、2、2,反应后钠、氧、氢、氯原子个数已
答案  D 有 1、2、 2、1, 故 X 中 含 有 钠、 氯 原 子 的 个 数 均 为 1, 化 学 式 为
3.推导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NaCl,故选 B。
化学反应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 答案  B
专题十  化学与能源 27
 

第四部分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专题十  化学与能源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83 页

烧伤和发生危险。
􀪋􀪋􀪋􀪋􀪋􀪋􀪋􀪋􀪋􀪋􀪋􀪋􀪋􀪋􀪋􀪋􀪋􀪋􀪋􀪋􀪋􀪋􀪋􀪋􀪋􀪋􀪋􀪋􀪋􀪋

4.可燃性气体泄漏时的注意事项
考点一  燃烧与灭火 当室内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泄漏,室内充满可燃性气
体,在此环境中不能打电话或打开换气扇,应先关闭燃气阀门,
    1.燃烧与灭火
再开窗通风,并在杜绝一切明火的同时,查找泄漏的原因。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措施
5.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①清除可燃 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品隔离

②可 燃 物 与 氧 气 ( 或 空 气) ②将燃烧的可燃物与氧气( 或空气)
接触 隔离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使燃烧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二  能源与环境

    2.灭火事例与灭火方法及原理     1.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区别
煤 石油 天然气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形成 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油锅着火 盖锅盖 隔绝氧气( 或空气) 元素 主要:C; 主要:C、H;


主要:C、H
组成 少量:H、N、S、O 等 少量:S、N、O
先切断电源,再用湿棉
电器着火 隔绝氧气( 或空气) 混合 物 ( 主 要 成 分
被盖灭 类别 混合物 混合物
是 CH4 )

木材着火 喷水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黑色 固 体, 有 光 泽, 黏稠液体,不溶


无 色 无 味 气 体, 密
人称 “ 黑 色 金 子 ” , 于水,密度比水
形态 度 比 空 气 小, 难 溶
图书、档案着火 CO 2 灭火器 降温、隔绝氧气( 或空气) 无 固 定 的 熔 点、 沸 小,无固定的熔
于水
点,具有可燃性 点、沸点
    3.火灾自救措施
易 燃 烧, 产 生 明 亮
(1) 迅速找到安全通道; 干馏 石油
分馏

→ 焦 炭、 的蓝色火焰。 化学
(2) 火灾时,要匍匐前进;
煤 物理变化
性质 化学变化
汽 油、 煤 油、 柴 方程式为 CH4 + 2O 2
(3) 房间内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 煤焦油、焦炉煤气等
点燃
􀪅􀪅CO 2 +2H2 O
油等
加氧气的量,使火势更加凶猛;
(4) 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尘,使人窒息而死,因此最好用湿     2.新能源与绿色能源
毛巾捂住口鼻; (1)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
(5) 若在山林中遇到火灾,应逆风而跑,因为顺着风,更易被 (2) 绿色能源也称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
28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 下,可以引起地下水酸化。

􀪋􀪋􀪋􀪋􀪋􀪋􀪋􀪋􀪋􀪋􀪋􀪋􀪋􀪋􀪋􀪋􀪋􀪋􀪋
常见的两种绿色能源: (2) 酸雨的防治: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排放的
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优点 污染物。 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烧高硫煤产生的。 因此,研究煤炭
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之一。
点燃
C 2 H5 OH+3O 2 􀪅􀪅 ①可再生;②节省石油资源,减少
乙醇
2CO 2 +3H2 O 污染

①产物是水, 无污染; ② 热值 高;     燃烧、爆炸( 化学) 、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比较


点燃
氢气 2H2 +O 2 􀪅􀪅 2H2 O
③可由水分解得到,来源广泛 燃烧 爆炸( 化学) 缓慢氧化 自燃

    3.能源的分类 可燃 物 与 氧 气 可燃物在有
缓慢进行 由缓慢氧
发生的发光、放 限空间里发
能源类型 定义 实例 概念 的 氧 化 化引起的
热的 剧 烈 的 氧 生 的 急 剧
反应 自发燃烧
可再生 不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 利用 太 阳 能、 水 能、 风 化反应 燃烧
能源 而减少的能源 能、地热能等 能量 放出的热量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变化 随时散失
不可再生 随其本身的转化或被人类利 用而
化石燃料等 达到 可 燃 物 的 达到可燃物的 未达到着 达到可燃物
能源 减少,在短期内不能恢复的能源 温度
着火点 着火点 火点 的着火点

    4.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是否
发光 发光
无明显发
发光
(1) 酸雨的危害:酸雨会影响人的健康、植物的生长;破坏土 发光 光现象

壤、植被、森林;腐蚀金属、皮革、纺织 品及 建筑 材料 等; 渗入 地 共同点 均属于氧化反应,均放热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84 页

方法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 ③实验的改进


􀪋􀪋􀪋􀪋􀪋􀪋􀪋􀪋􀪋􀪋􀪋􀪋􀪋􀪋􀪋􀪋􀪋􀪋􀪋􀪋􀪋􀪋􀪋􀪋􀪋

图 1 中铜片上的白磷露置在空气中,燃烧会对空气造成污
    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 或空气) 接
染,所以应加以改进,让白磷在密闭的环境中燃烧( 如图 2) 。
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时常常
例  (2018 北京,22,3 分) 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
运用控制变量法。
的条件。
(1) 分项对比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 。

实验 1:探究物质具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1) 设计 B、D 的目的是                             


实验 2:探究可燃物接触氧气( 或空气) 才能燃烧;           。
实验 3:探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2)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 O 2 的现象是               
(2) 综合控制变量                 。
(3) A ~ D 中,可不做的实验是        ( 填序号) 。
解析  (1) B、D 中的白磷都与氧气接触,B 中的水温没有达
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D 中水温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白磷燃烧,所以设计实验 B、D 的目的是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 验证可燃物燃烧需
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设计及现象为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时,未与氧气接触时不燃烧,与氧气接触时燃烧。
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 答案  (1) 验证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可燃物的着火点。 (2) C 中白磷不燃烧,D 中白磷燃烧
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 (3) A
燃物与氧气( 或空气) 接触。
专题十一  化学与生活 29
 

专题十一  化学与生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90 页

􀪋􀪋􀪋􀪋􀪋􀪋􀪋􀪋􀪋􀪋􀪋􀪋􀪋􀪋􀪋􀪋􀪋􀪋􀪋􀪋􀪋􀪋􀪋􀪋􀪋􀪋􀪋􀪋􀪋􀪋􀪋􀪋

考点二  化学与健康
考点一  化学与材料     1.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主要食物来源
    1.有机化合物 营养素 生理功能 主要食物来源
(1) 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 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
CO、CO 2 、H2 CO 3 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 乳 类、 蛋 类、 肉 类、
蛋白质 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其中血
们归为无机化合物。 大豆等
红蛋白是人体内氧气的传输者
(2)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 ( CH4 ) 、 乙 醇 ( C 2 H5 OH) 、 乙 酸 ( CH3 COOH) 、 葡 萄 糖 糖类 给机体活动提供能量 米、面、薯类等
( C 6 H12 O 6 ) 、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提供能 量, 是 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备 用
油脂 大豆油等
(3) 有机物的分类 能源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为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和有机 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 维持身体
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 CH4 、C 2 H5 OH、CH3 COOH、 维生素 健康。 缺乏维生素 A 会引起夜盲症,
水果、蔬菜、动物肝
C 6 H12 O 6 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蛋白质、淀粉等。 脏等
缺乏维生素 C 会引起坏血病
2.白色污染
续表
主要污染
主要危害 防治措施 营养素 生理功能 主要食物来源
物来源

破坏土壤,污染地下 (1) 减少或重复使用塑料制品; 无机盐 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 —


塑 料 废
水,危害海洋生物的生 (2) 加强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 溶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排出代
弃物 水 食物、饮水
存,焚烧会污染空气 (3) 使用可降解的塑料 谢废物和有毒物质
    3.材料的分类     2.几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金属材料:纯金属、合金 (1) 一氧化碳: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不能同氧气结合,使人
ìï
无机材料 {
无机非金属材料:大理石、陶瓷、玻璃、水泥等
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ï 天然有机高 天然纤维:棉花、羊毛、蚕丝等 (2) 甲醛:具有毒性,使蛋白质变性。 用“ 吊白块” 处理的面
ï有 ìï分子材料 天然橡胶{ 粉和甲醛浸泡的水产品都不能食用。
ï机 ï 塑料:有热塑性和热固性之分
ï材 í ìï (3) 黄曲霉毒素: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它会损害人
ï
材 料ï ï合成有 ï合成纤维: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
料 í î机高分 í        腐蚀,但吸水性和透气性差 的肝脏,诱发肝癌。
ï (4) 甲醇:会使人双目失明甚至死亡。 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
ï 子材料 ïï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绝缘性、
ï î        耐油、耐高温等性能 饮用酒。
ï 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等 (5) 亚硝酸盐:有毒,不能当食盐食用。

{
ïï
î新材料 纳米材料
导电塑料
……
30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
    几组材料的区分
类别 实例 成因

动物纤维 羊毛、蚕丝 自然
天然纤维
植物纤维 棉、麻 形成

合成纤维 涤纶、锦纶( 尼龙) 、腈纶等 由石 油 产


热塑性 聚乙烯塑料 品 加 工
塑料
热固性 酚醛塑料( 电木) 而成
专题十二  实验基本技能 31
 

第五部分 科学探究
专题十二  实验基本技能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96 页

(1) 计算:需要氯化钠 5.0 g,水 45.0 mL。


􀪋􀪋􀪋􀪋􀪋􀪋􀪋􀪋􀪋􀪋􀪋􀪋􀪋􀪋􀪋􀪋􀪋􀪋􀪋􀪋􀪋􀪋􀪋􀪋􀪋􀪋􀪋􀪋􀪋􀪋􀪋􀪋􀪋􀪋􀪋

(2) 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将称好的氯
考点一  常见仪器及基本操作 化钠从托盘上取下来倒入烧杯中;用 50 mL 的量筒量取 45.0 mL
    1.托盘天平的使用 的水。
(3) 溶解:将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
钠充分溶解。
(4) 装瓶贴标签: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盖上
瓶塞并贴上标签( 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托盘天平可用于粗略称量,能称准到 0.1 g。 分数) 。
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调零;②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要用
镊子夹取,先大后小;③称量后,砝码回盒,游码 考点三  过滤及蒸发
归零。     1.过滤:能除去液体中混有的难溶固体。
ìï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 (1) 主要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 带铁圈)
注意 ï  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2) 操作要点
í
事项 ï②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 “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ï  ( 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î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2.量筒的使用 “ 二低” {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读数:三点一线成水平(视线、刻度线、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       在同一水平线上,量筒要放平稳)
选用规格:一次量取、尽可能小
{
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
“ 三靠” 玻璃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末端紧靠盛滤液的烧杯内壁
3.酒精灯的使用 2.蒸发:能除去溶液里的溶剂。
(1) 主要仪器: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 带铁圈) 或
三脚架
(2) 操作要点
加热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酒精灯容积的


≤酒精量≤酒精灯容积的


{ 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热的蒸发皿可用坩埚钳夹取,放在石棉网上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一般情况:用水冲洗或用试管刷刷洗

{
    “ 三禁”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
3.洗涤仪器 油污:用热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
难溶固体:用相应的化学试剂洗涤
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
考点二  配制溶液 流下。
    主要步骤:①计算;②称量或量取;③溶解或稀释;④装瓶贴 4.粗盐提纯:除去粗盐中难溶于水的泥沙。
标签。 (1) 主要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转移
例如: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
骤为:
32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ìï溶解: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
操作 误差分析 溶质质量分数
玻璃棒 ï过滤:引流
(2) í 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水的实际体积偏大 偏小
的作用 ï蒸发: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ï转移:将氯化钠从蒸发皿中转移到滤纸上 烧杯内原来有少量的水 水的质量偏大 偏小
î
将固体药品 倒 入 烧 杯 中 时
溶质的质量偏小 偏小
部分撒在外面

将固体药品倒入烧杯中时,
    配制溶液时,实验误差分析 纸片上残留少量固体药品
溶质的质量偏小 偏小

操作 误差分析 溶质质量分数 固体 药 品 中 含 有 不 溶 性
溶质的质量偏小 偏小
用天平称量 固 体 药 品 质 量 杂质
固体药品的实际质量
时,固体药品和砝码位置颠 偏小 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水的实际体积偏小 偏大
偏小
倒且使用了游码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97 页

方法一  取用液体药品的方法 方法二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1.取较多量液体时直接倾倒———倾倒法
􀪋􀪋􀪋􀪋􀪋􀪋􀪋􀪋􀪋􀪋􀪋􀪋􀪋􀪋􀪋􀪋􀪋􀪋􀪋􀪋􀪋􀪋􀪋􀪋􀪋􀪋􀪋􀪋􀪋􀪋􀪋􀪋􀪋􀪋􀪋􀪋􀪋􀪋􀪋
    1.给液体加热

2.取少量液体时直接滴加———滴加法 2.给固体加热

注意  给物质加热时,玻璃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底部不能触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量取法 及酒精灯的灯芯;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
在实验台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水浴加热

    4.取用极少量液体时,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棒取法
    例 1  (2018 云南,9,2 分)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

将试管或烧杯放在另一个盛水容器中,通过加热水而加热
试管或烧杯中的药品。
    例 2  ( 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2,2 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
解析  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 的是 (    )
一盏酒精灯,故 A 错误;量取液体读数时,量筒要平放在实验桌
上,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B 正确;取用粉末或
细小块状药品时一般用药匙或纸槽,试管应先平放,故 C 正确;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地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
不断搅拌,故 D 正确。
答案  A
解析  A 项,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且导管
伸入试管中过长,A 错误;倾倒液体时,未将瓶塞倒放,标签没有
向着手心,试管没有倾斜,试剂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B 错误;熄
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盖灭,C 错误;取用固体
粉末时,应先把试管横放,用纸槽( 或药匙) 将固体粉末送入试管
底部,然后直立试管,D 正确。
答案  D
专题十三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 33
 

专题十三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04 页

考点一  常见气体的制备与检验
    1.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②高锰酸钾;
药品 锌粒与稀硫酸 大理石( 或石灰石) 与稀盐酸
③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MnO 2
①2KClO 3 􀪅􀪅􀪅
􀪅 2KCl+3O 2 ↑

反应
△ Zn+H2 SO 4 􀪅􀪅 ZnSO 4 +H2 ↑ CaCO 3 +2HCl 􀪅􀪅 CaCl 2 +H2 O+CO 2 ↑
原理 ②2KMnO4 􀪅􀪅 K2 MnO4 +MnO2 +O2 ↑
MnO 2
③2H2 O 2 􀪅􀪅􀪅
􀪅 2H2 O+O 2 ↑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  固液常温型装置 固液常温型装置

实验
装置

       

收集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难溶于水,密度比


向上排空气法( 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方法 空气大) 空气小)
检验 点燃,罩干而冷的小烧杯,产生淡蓝色火焰,烧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方法 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物只有水)

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火焰立即

方法 说明已满 熄灭,则说明已满

用高锰酸钾( 或氯酸钾与 MnO 2 的混合物) 制


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①检查气密性;②装
实验
药品;③固定试管;④加热;⑤收集;⑥将导管 ①检查气密性;②加药品;③固定试管;④验 ①检查 气 密 性; ② 加 入 石 灰 石 或 大 理 石;
操作
移出水槽;⑦熄灭酒精灯 纯;⑤收集 ③加入稀盐酸;④收集
步骤
若用双氧水和 MnO 2 制 O 2 ,操作步骤与 CO 2
类似
34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续表

氧气 氢气 二氧化碳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②用高锰酸钾制氧 ①长颈漏斗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②反应器
①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②长颈漏斗的
气时靠近管口处应塞一团疏松的棉花;③用 中的导气管刚露出橡胶塞即可;③若用向下
注意 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③反应器中的导管刚
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后再收 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到容器( 集气
事项 露出橡胶塞即可;④ 用 向 上 排 空 气 法 收 集
集;④排水法收集完后,先移出导管,再熄灭 瓶或试管) 底部;④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及浓
时,导管口应伸入到集气瓶底部
酒精灯 盐酸来制取氢气;⑤气体必须验纯

    2.气体的检验

􀪋􀪋􀪋􀪋􀪋􀪋􀪋􀪋􀪋􀪋􀪋􀪋􀪋􀪋􀪋􀪋􀪋􀪋􀪋􀪋􀪋􀪋􀪋􀪋􀪋􀪋􀪋􀪋􀪋􀪋􀪋􀪋􀪋􀪋􀪋􀪋􀪋􀪋􀪋􀪋􀪋􀪋􀪋􀪋􀪋
不能干燥
检验气体应从气体的性质入手,明确各种气体的特性,选取 干燥剂 可干燥的气体 干燥装置
的气体
合适的方法,通过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加以说明,并用规范的
语言表达。 初中常见的几种气体的检验方法见下表: H 2 、O 2 、CO 2 、

浓硫酸 CO、 CH4 、 N 2 、 NH3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性
SO 2 、HCl 等
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
固体氢氧
二氧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碱 H 2 、 O 2 、 CO、 CO 2 、
化碳 化钠、生石
性 CH4 、N2 、NH3 等 SO 2 、HCl 等
灰、碱石灰
纯净气体能安静燃烧,有
点燃,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
氢气 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
冷的烧杯 中 无 水 氯 H 2 、O 2 、N 2 等 NH3
水珠 性 化钙
一氧 点燃, 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
    石灰水变浑浊     3.常见尾气的处理
化碳 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为了保护环境,防止中毒,对有毒、有害的气体必须用适当
的溶液予以吸收或收集或点燃。 如 Cl 2 、SO 2 、NO 2 等可用 NaOH
点燃,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
烧杯内壁有水珠;石灰水
甲烷 冷的烧杯;迅速倒转后,注入少
变浑浊 溶液吸收;NH3 可用浓 H2 SO 4 吸收;CO 可收集后集中处理或在导
量澄清石灰水
管口处点燃,将其转化为 CO 2 。 常见的处理装置如下: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
氨气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管口

水蒸气 通过白色 CuSO 4 粉末 白色粉末变蓝

氮气
将燃着的木条 伸入集气瓶 中; 木条火焰熄灭;石灰水不 4.有关气体的制取、检验和净化实验中的“ 先” “ 后” 顺序
再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变浑浊 (1) 组装仪器:一般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通入 HNO 3 酸 化 的 AgNO 3 溶 (2) 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氯化氢 有白色沉淀生成
液中 (3) 收集气体时,先净化后收集。
(4) 检验气体时,先验水后验其他气体。
考点二  常见气体的干燥、净化 (5) 净化气体时,先除杂后干燥。
    1.气体的净化
选择气体吸收剂的原则是所选吸收剂只吸收气体中的杂质,而
与被提纯的物质不反应,也不产生新的杂质。 多种气体杂质共存
    1.制取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出错
时,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和除杂质的顺序,一般水蒸气最后除去。 选
择“洗气瓶”等吸收装置,不仅要注意药品的名称,还要遵循“长进短 制取气体 药品选择 分析

出”的原则,干燥管要“大进小出”。 常见气体杂质的吸收剂见下表: 用 KClO 3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用 KMnO 4 制取氧气
吸收剂 吸收的气体杂质 时,应加入少量 MnO 2 ,以加快反应
氧气 时, 不 需 要 加
的速率;KMnO 4 分解可产生 MnO 2 ,
水 易溶性气体,如 HCl、NH3 等 入 MnO 2
不需要加催化剂
强碱( 如 NaOH) 溶液 酸性气体,如 CO 2 、SO 2 、HCl、H2 S 等
实验室选用石灰石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
碱石灰( NaOH+CaO) H2 O( 气体) ,酸性气体如 CO 2 、H2 S 等
和稀盐酸制取二氧 易收集气 体; 浓 盐 酸 易 挥 发, 使 制
灼热的 CuO 还原性气体,如 H2 、CO 等 二氧化碳 化 碳, 而 不 选 用 碳 得的气体不纯;稀硫酸与石灰石反
灼热的铜网 O2 酸钠、浓盐酸、稀硫 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
酸等 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2.气体的干燥
实验室制取氢气选
选用干燥剂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干燥剂的性质确定,其原 镁的价格高且与稀硫酸反应太快,
用锌粒而不选用镁
则是干燥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而不能与气体发生反应。 而铁与稀硫酸反应较慢;用稀盐酸
氢气 条、铁片;选用稀硫
常见气体的干燥剂见下表: 制得的氢气中会混有 HCl 气体;锌
酸而 不 选 用 稀 盐
与浓硫酸反应不生成氢气
酸、浓硫酸
专题十三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 35
 

    2.气体干燥或除杂时药品选择错误 续表

􀪋􀪋􀪋􀪋􀪋􀪋􀪋􀪋􀪋
错误命题 错因分析 正确解答 错误命题 错因分析 正确解答

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 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与
干燥二氧化碳选用 干燥 氨 气 选 用 浓 氨气 可 用 碱 石 灰、 固
碱石灰和固体 氢 氧 化 二氧化碳可用浓硫酸 浓硫 酸 反 应 而 被 吸
碱石灰或固体氢氧 硫酸 体氢氧化钠干燥
钠均为碱性干燥剂,不 干燥 收掉
化钠
能干燥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
二氧化碳中含有的 二氧化碳可与氢氧 化
碳酸氢钠溶液即可除
HCl 气体可 通过氢 钠溶液发生反应而 被
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
氧化钠溶液除去 除去
HCl 气体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06 页

方法一  常见气体的除杂方法 蒸气( 不能用于干燥氨气) 。

􀪋􀪋􀪋􀪋􀪋􀪋􀪋􀪋􀪋􀪋􀪋􀪋􀪋􀪋􀪋􀪋􀪋􀪋􀪋􀪋􀪋􀪋􀪋􀪋􀪋􀪋􀪋􀪋􀪋􀪋􀪋􀪋􀪋􀪋􀪋􀪋􀪋􀪋􀪋􀪋􀪋
例 2  如 图 所 示 装 置 有 洗 气、 储 气 等 用 途。
主气体 杂质 所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
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 以
CO 2 △
CO 通过灼热的 CuO CO+CuO 􀪅􀪅 Cu+CO 2 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CO CO 2 通过 NaOH 溶液后干燥 CO2 +2NaOH 􀪅􀪅 Na2 CO3 +H2 O A.B 端导管连接供氧钢瓶

B.B 端导管连接病人吸氧导管
CO 2 H2 通过灼热的 CuO 后干燥 H2 +CuO 􀪅􀪅 Cu+H2 O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CO 2 H2 O 通过浓硫酸 ——— D.该装置可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H2 HCl 通过 NaOH 溶液后干燥 HCl+NaOH 􀪅􀪅 NaCl+H2 O 解析  如果 B 端导管连接供氧钢瓶,A 端导管连接病人吸
△ 氧导管,气体从 B 端进入,将会把水压入病人的鼻孔中,显然错
N2 O2 通过灼热的 Cu 网 2Cu+O 2 􀪅􀪅 2CuO
误。 利用此装置给病人输氧的主要目的是:①观察是否有 O 2 输
    注意  除气体杂质时要最后除水;检验混合气体中的成分 出,②观察输出 O 2 的速度。
时要先检验水。 答案  A
例 1  (20195·3 改编) 要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 H2 、CO、
CO 2 和水蒸气( 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 ,通过下列试剂的先
后顺序正确的是 (    )
①浓硫酸  ②苛性钠溶液  ③灼热的氧化铜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解析  首先通过灼热的 CuO 除去 H2 和 CO;然后通过苛性
钠溶液除去生成的 CO 2 和原有的 CO 2 ;最后通过浓硫酸除去水
蒸气。
答案  B

方法二  “ 多用瓶” ( 又称“ 万能瓶” ) 的使用方法


    如图所示,带有双孔橡胶塞的洗气瓶有以下几
种用途:
1.收集气体
(1) 瓶中有空气,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被收集
的气体既可 从 长 导 管 进, 也 可 从 短 导 管 进; 瓶 子 可 正 放, 也 可
倒放。
(2) 瓶中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气体应短进长出。 若
想测出被收集气体的体积,则长导管口可直接导入量筒中,测得
水的体积即为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2.检验气体
可在瓶中装入某种溶液,气体由长导管导入,二者反应,产
生明显现象,以证明导入气体的存在。 例如,瓶中装有澄清石灰
水,导入 CO 2 气体,检验 CO 2 。
3.净化气体
瓶中装有某种溶液,由长导管导入某混合气体,使溶液与混
合气体中的杂 质反 应, 以除 去杂 质。 例 如, 瓶 中装有 NaOH 溶
液,除掉 CO 中的 CO 2 。
4.干燥气体
瓶中装有浓硫酸,气体由长导管导入,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
36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专题十四  物质的检验、推断和提纯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14 页

蓝紫色火焰:S 在纯氧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5)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SO 2 、NH3 、Cl 2 等


考点一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3.常见离子的检验
    1.物质检验的一般方法 离子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
物理方法:依据物理性质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得出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红
结论。 H+
用 pH 试纸测其 pH pH 小于 7( 试纸变红)
化学方法:分别取出少量待检验物质( 一般为溶液) ,加入少 ( 酸)
加入少量锌粒 有气泡产生
量试剂充 分 反 应, 观 察 反 应 现 象, 根 据 现 象 分 析、 判 断、 得 出
结论。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蓝

2.常见物质的主要物理特性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1) 固体物质的颜色 OH -
用 pH 试纸测其 pH pH 大于 7( 试纸变蓝)
( 碱)
白色固体:无水 CuSO 4 、MgO、P 2 O 5 、CaO、Ca ( OH) 2 、 NaOH、 滴加 CuSO 4 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
NaCl、Na 2 CO 3 等
滴加 FeCl 3 溶液 生成红褐色沉淀
紫红色固体:Cu 等
暗红色固体:红磷等 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
CO 2-
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蓝色固体:CuSO 4 ·5H2 O 等 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绿色固体:Cu 2( OH) 2 CO 3 等 Cl - 滴入 AgNO 3 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淡黄色固体:S 等
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 BaCl 2 酸化无现象,加入 BaCl 2 溶
黑色固体:C( 木炭粉) 、CuO、MnO 2 、Fe 3 O 4 、Fe( 粉) 等 SO 2-

溶液 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紫黑色固体:KMnO 4 等
(2) 沉淀的颜色( 七种常见沉淀) NH +4
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白色:BaSO 4 、AgCl、CaCO 3 、BaCO 3 、Mg( OH) 2( 五种) 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试纸变蓝

蓝色:Cu( OH) 2 Fe 3+
滴加强碱溶液(如 NaOH 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
( 黄色)
红褐色:Fe( OH) 3
铁丝 ( 片 ) 表 面 附 有 红 色
(3) 溶液的颜色 Cu 2+ 插入铁丝( 片)
固体
蓝色溶液:含 Cu 2+ 的溶液,如 CuSO 4 溶液 ( 蓝色)
滴入强碱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黄色溶液:含 Fe 3+ 的溶液,如 FeCl 3 溶液
浅绿色溶液:含 Fe 2+ 的溶液,如 FeSO 4 溶液 考点二  物质的推断
紫色溶液:KMnO 4 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1.知识储备
蓝绿色溶液:CuCl 2 溶液
(1) 常见的突破口
(4) 火焰的颜色
解推断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 作为突破口的一般是物质
淡蓝色火焰:H2 、S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的状态、溶解性、特征颜色、特征反应等。
蓝色火焰:CO、CH4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专题十四  物质的检验、推断和提纯 37
 

(2) 常见的离子对及反应特征

􀪋􀪋􀪋􀪋􀪋􀪋􀪋􀪋􀪋􀪋􀪋􀪋􀪋􀪋􀪋􀪋􀪋􀪋􀪋􀪋􀪋􀪋􀪋􀪋􀪋􀪋􀪋􀪋􀪋􀪋􀪋􀪋􀪋􀪋􀪋􀪋􀪋􀪋􀪋􀪋􀪋􀪋􀪋􀪋􀪋􀪋􀪋􀪋􀪋􀪋􀪋􀪋􀪋􀪋
阳离子 阴离子 相互反应产生的现象

H +
OH -
生成水,无明显现象
生成无色 气 体, 该 气 体 可 使 澄 清 石 灰 水 变
H+ CO 2-

浑浊
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
NH +
4 OH -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Ag + Cl -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考点三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Ba 2+ SO 2-
4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混合物的提纯原则
(1) “ 不减” :即非杂质的成分不能减少;
Ba 或 Ca
2+ 2+
CO 2-
3 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且有气泡产生
(2) “ 不增” :即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u 2+ OH - 生成蓝色沉淀
(3) “ 易分” :即得到的物质要容易分开。
Fe 3+ OH - 生成红褐色沉淀 2.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Mg 2+ OH - 生成白色沉淀 (1) 物理方法
    (3)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特征 方法 适用范围 原理 实例
①常见的能发生分解反应的物质 分离不溶性的固体
H2 O 2 、KClO 3 、KMnO 4 、H2 O、H2 CO 3 、CaCO 3 等 过滤
与液体或可溶性固 难溶性的物质难以通过
粗盐的提纯
②常见的置换反应类型 体与不溶性固体组 滤纸

a.C( 或 H2 ) +金属氧化物 → 金属+CO 2( 或 H2 O)


成的混合物
溶解度受 温 度 变 化 影
b.活泼金属+酸( 稀盐酸、稀硫酸) → 盐+H2 冷却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硝酸钾 和 氯 化
响大 的 物 质, 降 温 时
c.金属+盐 → 新金属+新盐 结晶 较大的固体物质 钠的混合物
结 会析出大量晶体
(4) 常见的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晶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H2 O 2 和 H2 O,CO 和 CO 2 ,SO 2 和 SO 3 ,FeCl 3 和 FeCl 2 ,Fe 2 O 3
法 蒸发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不大的固体物质, 加 热
和 FeO 等。 海水晒盐
结晶 不大的固体物质 蒸发时,水分蒸发,晶体
(5) 物质的俗名( 主要成分) 和化学式
析出
俗名 俗名
化学式 化学式 分离由沸点不同的
( 主要成分) ( 主要成分) 蒸馏 沸点低的先挥发出来 石油的分馏
液体组成的混合物
生石灰 CaO 大理石、石灰石 CaCO 3

干冰 CO 2 天然气( 沼气) CH4     (2) 化学方法

熟石灰、消石灰 Ca( OH) 2 石灰乳、石灰浆 Ca( OH) 2 方法 转化途径 实例

苛性钠、火碱、烧碱 NaOH 波尔多液 CuSO 4 +Ca( OH) 2 加入一种试剂与杂质


除去硝酸中的 硫 酸, 可 加 入 适 量
沉淀法 反应,生成沉淀经过滤
纯碱、苏打 Na 2 CO 3 钛白粉 TiO 2 的 Ba( NO 3 ) 2 溶液
除去
小苏打 NaHCO 3 赤铁矿石 Fe 2 O 3
加入一种试剂与杂质 除去 NaCl 溶液中混有的 Na 2 CO 3 ,
胆矾、蓝矾 CuSO 4 ·5H2 O 磁铁矿石 Fe 3 O 4 气化法
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可加入适量盐酸
铜绿 Cu 2( OH) 2 CO 3 石英砂 SiO 2
通过化学反应把杂质 除去 CO 2 中的少量 CO,可将混合
BaSO 4 CO( NH2 ) 2 转化法
钡餐、重晶石 尿素 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 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
    2.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除去 CO 中混有的少量 CO 2 ,可先
把混合气体通入一种
吸收法 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 NaOH 溶
溶液,其中杂质被吸收
液中,然后通入浓硫酸

向混合物中加入某种 除去 Cu 中混有的少量 CuO,可先


溶解法 溶液, 将杂质溶 解 ( 发 向混合物中加 入 足 量 稀 盐 酸, 然
生化学反应) 而除去 后过滤、洗涤、干燥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杂
除 去 Na 2 CO 3 中 混 有 的 少 量
加热法 质转化为气体或使杂
NaHCO 3 ,可直接加热
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

较活泼金属与较不活
Zn ( NO 3 ) 2 溶 液 中 混 有 少 量
泼金属的盐溶液发生
置换法 AgNO 3 ,可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
置换反应,从而达到除
的 Zn 粉后过滤
杂的目的
38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3.除杂题中常见的错误

􀪋􀪋􀪋􀪋􀪋􀪋􀪋􀪋􀪋􀪋􀪋􀪋􀪋􀪋􀪋􀪋􀪋􀪋􀪋􀪋􀪋
易错点 错因分析 正确解答
    1.鉴别题中常见的错误
过量的稀盐酸是新
NaCl 溶 液 中 含 有 少 NaCl 溶液中含有少量
易错点 错因分析 正确解答 的 杂 质, 注 意 “ 过
量 Na 2 CO 3 , 加 入 过 Na 2 CO 3 , 加 入 适 量 的
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量” 与 “ 适 量 ” 的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 量的稀盐酸除去 稀盐酸除去
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 区分
某无色气体中,木条 无色 气 体 中, 木 条 熄
灭,因此检验二氧化 NaOH 溶 液 中 含 有
熄灭,证明该气体为 灭,该 气 体 可 能 为 二 NaOH 溶 液 中 含 有 盐酸与 NaOH 反应,
碳应用澄清石灰水, Na 2 CO 3 , 加 入 适 量 的
二氧化碳
而不用燃着的木条
氧化碳 Na 2 CO 3 ,加入适量的 会将原物质除掉且
氢氧 化 钡 ( 或 氢 氧 化
盐酸 产生新杂质 NaCl
向某固体中加入稀 能与稀盐酸反应产 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 钙) 溶液,过滤
盐 酸, 产 生 无 色 气 生无色气体的固体 酸,产 生 无 色 气 体,则
CaO 中 含 有 少 量 CaO 中 含 有 少 量
体,则该固体一定是 物质可能是碳酸盐, 该固体可能是碳酸盐, 保留了杂质而将原
CaCO 3 , 加 入 过 量 的 CaCO 3 ,采用高温煅烧
碳酸盐 也可能是活泼金属 也可能是活泼金属 物质 CaO 反应掉
水溶解,过滤 的方法除去
    2.推断题中常见的错误 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二氧化锰中含有少 二氧化锰中含有少量
易错点 错因分析 正确解答 氯化钾易溶于水,溶
量的氯化钾,采用溶 的氯化钾,采用溶解、
解、过 滤 后, 二 氧 化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 解、 过 滤、 蒸 发 的 方 过滤、洗涤、干燥的方
锰留在滤纸上,不用
入氯化钡溶液,产生 氯化钡与银离子、硫 稀盐 酸 无 明 显 现 象, 法提纯 法提纯
蒸发操作
不溶于稀硝酸的白 酸根离子反应均可 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
色沉淀,则该无色溶 产生不溶于稀硝酸 生白 色 沉 淀, 则 该 无
液中一定含有硫酸 的白色沉淀 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
根离子 酸根离子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16 页

方法一  物质除杂的方法 氧化钾 溶 液 后, 发 生 反 应: CuSO 4 + 2KOH 􀪅􀪅 Cu ( OH) 2 ↓ +


􀪋􀪋􀪋􀪋􀪋􀪋􀪋􀪋􀪋􀪋􀪋􀪋􀪋􀪋􀪋􀪋􀪋􀪋􀪋􀪋􀪋􀪋􀪋􀪋􀪋􀪋􀪋􀪋􀪋􀪋

    1.要注意几个“ 不” K 2 SO 4 ,硫酸铜被除去,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D 项,氯化钾


(1) 不能“ 玉石俱焚” 。 即所选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一般不 可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
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 但特殊情况下所选试剂需要和被提纯的 干燥,得到的是二氧化锰,错误。
物质反应,且最终要转化成被提纯的物质。 如除去 FeCl 3 溶液中 答案  C
的 NaCl,可加过量的 NaOH 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
方法二  物质鉴别的方法
(2) “ 不增” “ 不减” 。 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被提纯的
物质。     1.一剂鉴别( 限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
(3) 不污染环境。 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污染 (1) 原理:选择一种试剂,分别加入到待检验物质中,会出现
环境的物质。 明显不同的现象。
(4) 不能“ 旧貌变新颜” 。 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被提纯物 (2) 方法:①若物质间有明显的溶解性差异、溶解时的热效
质的原有状态。 应差异以及水溶液的颜色差异等,可用“ 水” 来鉴别,如 CaCO 3 、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NaOH、CuSO 4 、NaCl。
(1) 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简单易行、除杂 ②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可选用紫色石蕊试液来
彻底的方法。 鉴别,如盐酸、NaCl、NaOH。
(2) 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被提纯物的方法, ③鉴别一组溶液
即“ 一举两得” 。 ⅰ.若溶液中有酸,可选用 Na 2 CO 3 等可溶性碳酸盐溶液来
(3) 先考虑物理方法,再考虑化学方法。 鉴别,如盐酸、Ca( NO 3 ) 2 、NaCl。
ⅱ.若溶液中有碳酸盐时,可从酸入手,有含 Ag 的化合物

例 1  (2019 黑龙江齐齐哈尔,14,2 分)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
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 时,选用盐酸,如 Na 2 CO 3 、NaCl、AgNO 3 溶液;有含 Ba 2+ 的化合物
选项 物质( 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时,选用硫酸,如 Na 2 CO 3 、BaCl 2 、NaNO 3 溶液。
ⅲ. 若 阴 离 子 相 同 而 阳 离 子 不 同, 可 用 强 碱 [ NaOH、
A 氮气( 一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a( OH) 2 ] 溶液来鉴别,如 CuCl 2 、MgCl 2 、FeCl 3 、NH4 Cl 溶液。
B 铜粉( 木炭) 将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
ⅳ.可根据不共存离子选出阴、阳离子,再组合试剂来鉴别,
硫酸 钾 溶 液 ( 硫 酸
C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过滤 如( NH4 ) 2 SO 4 、NaNO 3 、NH4 Cl、K 2 SO 4 溶液可用 Ba( OH) 2 溶液来
铜)
鉴别;NaOH、BaCl 2 、KNO 3 溶液可用 CuSO 4 溶液来鉴别。
D 氯化钾( 二氧化锰)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④若被鉴别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
    解析  A 项,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会 时,可选用强酸为试剂来鉴别,如 Fe 粉、C 粉、CuO 可用稀盐酸
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增加了新的杂质,错误;B 项, 鉴别。
将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铜粉也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 2.无剂鉴别( 不用任何其他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化铜,错误;C 项,向混有硫酸铜的硫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 (1) 特征现象法:先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颜色等) 不同,
专题十四  物质的检验、推断和提纯 39
 

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 种不同现象,故不用其他试剂可进行组内鉴别。 B 组表中第二、

􀪋􀪋􀪋􀪋􀪋􀪋􀪋􀪋􀪋􀪋􀪋􀪋􀪋􀪋􀪋􀪋􀪋􀪋􀪋􀪋􀪋􀪋􀪋􀪋
剩余物质“ 连环” 鉴别出。 如鉴别 NaOH、Na 2 SO 4 、CuSO 4 、NH4 Cl 四横行现象相同,即本组溶液如不另加试剂不可鉴别。
四种溶液,观察发现,只有 CuSO 4 溶液为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我 (3) 借助产物法:若用以上两种方法还不能将组内的两种或
们就以 CuSO 4 溶液为已知试剂,来鉴别本组另三种物质,鉴别顺 两种以上的物质鉴别开来,可借用相关反应产物和酸反应加以
序为 CuSO 4 →NaOH→NH4 Cl→Na 2 SO 4 。 鉴别( 组内物质一般含有酸) 。 如鉴别 FeCl 3 、盐酸、NaCl、NaOH
(2) 两两混合法:当无法通过物理性质入手时,可采用两两 四种溶液时,盐酸和 NaCl 溶液的鉴别是利用 FeCl 3 与 NaOH 的
混合的方法,若能各自产生不同现象,即可加以区别。 如鉴别 A 反应产物 Fe( OH) 3 来实现的,能使沉淀溶解的是盐酸,不能使
组溶液 Na 2 SO 4 、Na 2 CO 3 、BaCl 2 、盐酸和 B 组 溶液 KNO 3 、 BaCl 2 、 沉淀溶解的是 NaCl 溶液。
AgNO 3 、NaCl 时,用两两混合反应的方法分析,通常采用列表的 3.不限制试剂鉴别一组物质
方法统计现象,见下表: 鉴别组内物质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最好选最简单的方法加
A 组: 以鉴别。
Na 2 SO 4 Na 2 CO 3 BaCl 2 HCl 4.逐一检出一种溶液中的不同阴离子
Na 2 SO 4 若某一溶液中含有 CO 2-
3 、SO 4 、OH 、Cl ,将它们逐一检出的
- -
— ↓ — 2-

Na 2 CO 3 — ↓ ↑ 顺序是 OH 、CO 2-
3 、SO 4 、Cl ,所用的试剂分别是酚酞试液、硝酸、
- 2- -

BaCl 2 ↓ ↓ —
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HCl — ↑ — 例 2  (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10,2 分)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
    B 组: 法中错误的是 (    )
∙∙
KNO 3 BaCl 2 AgNO 3 NaCl A.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KNO 3 — — — B.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两种液体
BaCl 2 — ↓ — C.用熟石灰粉末鉴别硝酸钾和尿素两种化肥
AgNO 3 — ↓ ↓ D.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气体
NaCl — — ↓ 解析  硝酸钾和尿素中均不含铵根离子( NH 4 ) ,与熟石灰

    ( 注:表中“ ↑” 表示产生气体,“ ↓” 表示产生沉淀,“ —” 表 混合后研磨都不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因此无法鉴别。


示不反应或反应无明显现象) 答案  C
通过表中的信息可得出,A 组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可得到四
40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专题十五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24 页

价时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

(1) 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严密性;
考点一  实验方案的设计 (2) 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上是否简单易行;
    实验设计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解答这类题时,一般 (3)从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试剂、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需要学生很好地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的原理和 (4) 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的一般步骤,具备较好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常见物质的 评价实验方案是一个复杂、深刻的思维活动,要通过分析、
一些性质及其制备原理、变化规律等,要全面了解实验方案设计 综合、比较和论证才能评选出最佳方案。
考查的内容、基本要求和思路方法。
1.考查内容
ìï物质的制备实验设计     1.不能顾大局识整体,实验设计无序
ï物质的性质实验设计 在进行实验设计或仪器连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ï物质的检验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 í (1) 实验设计的原则是原理正确、简单易行( 包括装置、条
ï测定物质的组成实验设计 件、操作等) 、现象明显、药品经济、安全节能、绿色环保。
ï物质的分离或提纯实验设计
ï测定混合物的成分实验设计 (2) 实验装置的组装设计总体要求:符合实验要求、操作方
î
便、避免干扰、防止污染等。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 连接仪器的一般顺序: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质装置→干
(1) 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
燥装置→主体实验装置→产物的鉴定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谨、合理。
(2) 可行性: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切实可行。 (4) 要验证混合气体中某组分存在时,应注意三个先后:先

(3) 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尽量避免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 净化后验证;净化时先除杂后干燥;验证时先验水蒸气后验其他

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 若无法避免有毒物质,则应采取防范措 气体。 如果原气体不能直接验证,则需转化成其他气体再验证

施,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 如 CO→CO 2 ,H2 →H2 O) 。


(4) 简约性:实验方案设计要求操作简单、装置简单、实验现 2.不能全面分析方案,给出最优评价
象明显。 实验方案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和对方案优
3.解题思路和方法 劣的评价。
(1) 明确目的和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清题给信息。 (1) 对方案可行性评价的原则
(2) 选择仪器和药品———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化学实验设计的原理、操作顺序和方法,必须与化学知识的
(3)设计装置和步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 科学性和实验操作的合理性相一致,即要科学、合理。
步骤。 (2) 对方案优劣评价的原则
(4) 记录现象和数据———全面、及时而又准确地记录实验过 ①设计简洁:设计简洁就是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仪器或实
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验装置,在常规条件下进行;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试剂,在较短
(5)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 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充分体现实验设计的简约性原则。
据,通过分析、推理等,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效果明显:效果明显就是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产生的
现象直观,易于观察、记录。
考点二  实验方案的评价 ③安全可靠:安全是指实验设计要尽量避免选用有毒药品
    实验方案的评价包括实验原理的评价、实验装置的评价、实 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如果必须选用,应在设计方案中
验操作的评价、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分析的评价等。 进行评 给出明确提示和预防措施,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或实验事故;可靠
专题十五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41
 

是指设计方案要确保成功。 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用量少。

􀪋􀪋􀪋
(3) 最佳方案的评价标准 实验:装置简单、条件不高、步骤简短、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方案:科学、合理。 产物:容易提纯,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25 页

方法  有关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解题方法 【 设计验证实验】

􀪋􀪋􀪋􀪋􀪋􀪋􀪋􀪋􀪋􀪋􀪋􀪋􀪋􀪋􀪋􀪋􀪋
加入锌粒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具备扎实的实验操作基本知识,熟悉操 操作Ⅰ:滤液 → 验证猜想 2
作的一般步骤和原理,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制备原理和变化规 加入 Na 2 SO 4 溶液
操作Ⅱ:滤液 → 验证猜想 3
律。 同时读懂题,明确实验目的,充分利用题中所给信息( 如装
其中操作        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应该将药品更换成
置、药品、题干中描述的目的等) ,分析题意做出相关的猜想( 假
        ( 填序号) 。
设)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步骤,再分析现象得出相关的结论和
A.AgNO 3 溶液 B.BaCl 2 溶液
启示。
C.NaHCO 3 固体 D.金属铝
解答实验题还应具备全局意识,即审题时要先统观全局,逐
解析  氯化 钡 与 硫 酸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H2 SO 4 + BaCl 2
字逐句地把整个题审读一遍,再细致地读懂每步要求,这样才能
􀪅􀪅 BaSO 4 ↓+2HCl。 由于反应后生成 HCl,因此滤液中的溶质
在答题时做到不丢分。
肯定有 HCl;再根据反应物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知滤液中的溶质
例  李兴同学将 BaCl 2 溶液与 H2 SO 4 溶液混合,得到一种
有三种可能 性, 即恰 好完 全反应 时只 有 HCl, 若 硫酸 过量 则是
浊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 和 H2 SO 4 ,若氯化钡过量则是 BaCl 2 和 HCl。 验证猜想 2 应
    。 李兴又将浊液过滤,并探究滤液的成分。
通过向滤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证明硫酸是否存在来进行,
【 提出猜想】
操作Ⅰ通过向滤液中加入锌粒的方法不可行,因为无论硫酸是
猜想 1:滤液里的溶质只有 HCl;
否存在,锌粒均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猜想 2:滤液里的溶质有 HCl 和 H2 SO 4 ;
答案  BaCl 2 +H2 SO 4 􀪅􀪅 BaSO 4 ↓+2HCl  BaCl 2   Ⅰ  B
猜想 3:滤液里的溶质有 HCl 和        。
42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第六部分 专题拓展
专题十六  科学探究题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30 页

一、探究题的命题特点 续表

􀪋􀪋􀪋􀪋􀪋􀪋􀪋􀪋􀪋􀪋􀪋􀪋􀪋􀪋􀪋􀪋􀪋􀪋􀪋􀪋􀪋􀪋􀪋􀪋􀪋􀪋􀪋􀪋􀪋􀪋􀪋􀪋􀪋􀪋􀪋􀪋􀪋􀪋􀪋􀪋􀪋􀪋􀪋􀪋
1.针对给出的小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针对题给情境或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猜 ②向实验一所得的溶
③         
想,并设计方案对该问题或猜想进行探究。 实验二 液中 加 入 适 量 的     猜想三成立
   
3.对题给探究方案或猜想进行改进或评价。    
4.通过对现象、资料、数据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一般规律
    【 拓展延伸】 为进一步确定该湖盐样品中 Na 2 CO 3 的质量分
或结论。
数,小伟同学再取该湖盐样品 10. 00 g 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补充
5.将从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有用的启示或结论推广和应用。
实验。
二、解答科学探究题的基本方法
1.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确立探究的课题。
2.根据课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取相关化学知识,设计探
究方案。
3.根据试题要求,将探究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提
炼,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三、探究题题型分类
要正确解答探究题,需要搞清楚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路、过程类 (1) 反应结束之后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型及遵循的“四性”原则即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步骤少、         。
时间短、效果好等)。 不同的探究题型应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2) 装置 A 中浓 NaOH 溶液的作用是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类                   ( 用方程式表示) 。
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 题, 并进 行猜 想和 假 (3) 实验 结 束 后 测 得 装 置 D 增 重 0. 44 g, 则 湖 盐 样 品 中
设。 可用八种方法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 1) 从“ 对立面” 中发 Na 2 CO 3 的质量分数为      %( 保留一位小数) 。
现问题和提出猜想;(2) 从“ 逆向思维” 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 解析  【 实验探究】 实验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后,产生的能
(3) 从生活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 4) 从探索结果中发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故样品中一定含有碳
现问题和提出猜想;( 5) 在异常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 6) 在 酸钠,猜想二不成立;实验二中实验结论为猜想三成立,实验一
类比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7) 在归纳判断中发现问题和提出 所得溶液中溶质应含有 NaCl、NaNO 3 、HNO 3 ,则加入的试剂应为
猜想;(8) 在“ 理所当然” 中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 注意提出的 硝酸银溶液,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现象为
假设要周密,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有科学依据。 产生白色沉淀。
例 1  (2018 云南昆明,27,7 分) 我国西北地区有很多咸水 【 拓展延伸】 (2) 装置 A 中浓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
湖,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 某盐湖附近的农 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
民通过“ 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获得大量湖盐。 小伟同学取该湖 (3) 装置 D 增重 0.44 g,即 B 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盐样品进行探究。 0.44 g,根据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已知二氧化碳
【 提出问题】 该湖盐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的质量,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1.06 g,样品质量
【 查阅资料】 冬天捞碱的“ 碱” 指 Na 2 CO 3 ,夏天晒盐的“ 盐” 为 10.00 g,故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6%。
指 NaCl。 答案  【 实验探究】 ①二  ②AgNO 3 溶液  ③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 2 CO 3
【 拓展延伸】 (1) 将装置 B 中生成的 CO 2 全部赶入装置 D 中
猜想二:NaCl
(2) CO 2 +2NaOH 􀪅􀪅 Na 2 CO 3 +H2 O
猜想三:Na 2 CO 3 和 NaCl
(3)10.6
【 实验探究】
2.设计实验及验证类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此类题目根据提出的问题或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设计,从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产生 能 使 澄 清 而验证所提问题与假设是正确的。 要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必须
①猜想    不
实验一 加适量水溶解后,加入 石灰 水 变 浑 浊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主
成立
过量稀 HNO 3 的气体 要有三种气体( H2 、O 2 、CO 2 ) 的制法、性质、检验,有关酸、碱、盐
的实验,铁、铜生锈,金属活动性顺序等,涉及面广。 学生要掌握
好双基,针对题目,综合分析,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验
证。 此类题是中考出现的重点题型之一,所占分值较高。
专题十六  科学探究题 43
 

例 2  (2019 吉林,19,7 分) 教育部从 2018 年开始,要求在 (1) A(1 分)   (2) 硝酸银( 或 AgNO 3 ) (1 分)

􀪋􀪋􀪋􀪋􀪋􀪋􀪋􀪋􀪋􀪋􀪋􀪋􀪋􀪋􀪋􀪋􀪋􀪋􀪋􀪋􀪋􀪋􀪋􀪋􀪋􀪋􀪋􀪋􀪋􀪋􀪋􀪋􀪋􀪋􀪋􀪋􀪋􀪋􀪋􀪋􀪋􀪋􀪋􀪋􀪋􀪋􀪋􀪋􀪋􀪋􀪋􀪋􀪋􀪋
学校普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相关知识。 某化学活动小组结合 Ⅱ.实验探究
所学的知识对此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 【 设计实验】 ① 金 属表 面有 海绵 状固 体析 出 ( 或 有固 体析
Ⅰ.活动探究 出) (1 分)   ②2NaOH+CdSO 4 􀪅􀪅 Cd( OH) 2 ↓+Na 2 SO 4 ( 2 分)
(1) 学会识图分拣垃圾:下列垃圾应投入带有下图图标的垃   ③碳酸钠( 或 Na 2 CO 3 ) ( 其他可溶性碳酸盐均可) (1 分)
圾箱内的是        ( 填字母序号) 。 【 交流反思】 节约金属资源或节约能源或保护环境( 从资源、
能源、污染几方面作答即可) (1 分)
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
此类探究题是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的
证据,并对所收集的证据和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
A.塑料瓶 B.果皮 C.碎瓷片
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正
(2) 学会检验有害气体:含氯塑料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等气
确的结论并对结论做出正确的解释。
体。 若要检验焚烧后的气体中有氯化氢,可将其通入       
例 3  (2018 北京,24,6 分) 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可。
验条件, 用木 炭粉 和氧 化铜 的干 燥混 合物 1 ~ 2. 5 g 进 行 系 列
Ⅱ.实验探究
实验。
【 提出问题】 如何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中的镉?
【 查阅资料】
【 查阅资料】
①氧化铜( CuO) 为黑色固体。
(1) 废旧电池中含有镉、汞等元素,这些元素会危害人类健康。
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
(2) 镉( Cd) 从溶液中析出时呈海绵状固体,在化合物中通
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 2 O+H2 SO 4 􀪅􀪅 CuSO 4 +
常表现为+2 价。
Cu+H2 O。
(3) 碳酸镉( CdCO 3 ) 、氢氧化镉[ Cd( OH) 2 ] 都是白色固体、
【 进行实验】
难溶于水。
实验 1:取质量比为 1 ∶ 11 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 1.3 g,
【 设计实验】 先将废旧电池进行处理以制得硫酸镉( CdSO 4 )
进行实验。
溶液,用于以下实验。
序号 1-1 1-2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
        Zn 可 以 置 换
与金属反应 加入 足 量 的 Zn 粉, 充 装置
        出 Cd
分反应
       

用化学反应方程
反应后物质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 红色固 体 有 金 属 光 泽, 混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 式表示为②   
产生白 的颜色、状态 红色固体 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与碱反应 加入 足 量 的 NaOH 溶              
液,充分反应
色沉淀
                  实验 2:取一定质量的混合物,用 1-2 装置进行实验。
    木炭 粉 与 氧 化
序号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 铜的质量比
产生白 可用该 试 剂 除
与盐反应 加入 足 量 的 ③     溶
色沉淀 去 CdSO 4 2-1 1∶ 9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液,充分反应
2-2 1 ∶ 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回收处理】 红色固体有
2-3 1 ∶ 11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实验结束后,将反应后的混合物通过过滤、洗涤、加热,进而 金属光泽
2-4 1 ∶ 12 无黑色物质
再制得镉。
【 交流反思】 2-5 1 ∶ 13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请同学们基于化学视角说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重要意义     【 解释与结论】
                                ( 答一点即可) 。 高温
(1) 配 平 化 学 方 程 式: 1 C +   CuO 􀪅􀪅   Cu +  
解析  Ⅰ.活动探究( 1) 题图图标是塑料回收标志,表示回  
收的是塑料制品,故选 A;( 2) 氯化氢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 CO 2 ↑
氯化银沉淀,故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 (2) 实验 1- 2 中,证明产生了 CO 2 的现象是           
Ⅱ.【 设计实验】 ①锌可与硫酸镉反应,生成镉和硫酸锌,故           。
金属表面有海绵状固体析出;②硫酸镉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 (3) 实验 1 的目的是                    。
成的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镉,另一种物质是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 (4) 实验 2 的结论是                               
2NaOH+CdSO 4 􀪅􀪅 Cd( OH) 2 ↓+Na 2 SO 4 ;③由资料可知,碳酸                     。
镉为白色沉淀,因此向硫酸镉中加入可溶性碳酸盐( 如碳酸钠 【 反思与评价】
等) 可以产生白色沉淀从而除掉硫酸镉。 (5) 实验 2 没有进行质量比为 1 ∶ 14 的实验,理由是     
【 交流反思】 垃圾分类后可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金属资源,                         。
节约能源并保护环境。 (6) 为检验 2 - 4 的红 色固 体中 是否 含 Cu 2 O, 所 需 试 剂 是
答案  Ⅰ.活动探究           。
44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解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 认为小红的猜想正确。 根据酸的性质,可用活泼金属、碳酸盐、

􀪋􀪋􀪋􀪋􀪋􀪋􀪋􀪋􀪋􀪋􀪋􀪋􀪋􀪋􀪋􀪋􀪋􀪋􀪋􀪋􀪋􀪋􀪋􀪋􀪋􀪋􀪋􀪋􀪋􀪋􀪋􀪋􀪋􀪋􀪋􀪋􀪋􀪋􀪋􀪋􀪋􀪋􀪋􀪋􀪋􀪋􀪋􀪋􀪋􀪋􀪋􀪋􀪋􀪋
高温 紫色石蕊试液等设计实验,证明 HCl 的存在。
数目不变,配平化学方程式:C+2CuO 􀪅􀪅 2Cu+CO 2 ↑。 (2) CO 2
  答案  【 做出猜想】 HCl
与 Ca( OH) 2 反应生成 CaCO 3 沉淀和 H2 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 【 实验与结论】 ②不能  酚酞遇盐酸也不变色,无法确定废
明实验 1-2 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3) 实验 1-1 和 1-2 中加 液中是否含 HCl( 答案合理即可)
热方式不同,所得物质的颜色、状态不同,因此实验 1 的目的是 ③紫色石蕊试液( 或碳酸盐或较活泼的金属) ( 答案合理即
探究最佳的加热方式。 ( 4) 分析实验 2 中的五组数据及对应反 可)   溶液变红( 或产生气泡)
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可知,在加热方式相同时,木炭粉与氧化 【 拓展与应用】 ①CaCO 3( 或碳酸钙)   ②腐蚀铁制下水管道
铜的最佳质量比为1 ∶ 12。 ( 5) 当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 或污染水质(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 ∶ 13时,已经有较多黑色物质剩余,氧化铜的质量再增加会导 5.综合性探究类
致有更多黑色物质剩余,因此不需要进行质量比为 1 ∶ 14 的实 此类探究题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全方面考查,体现探
验。 (6) 依据 所给 资料 ② 可 知, Cu 2 O 能与 稀硫 酸反 应: Cu 2 O + 究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探究性地提出问题,用
H2 SO 4 􀪅􀪅 CuSO 4 +Cu+H2 O,CuSO 4 溶液呈蓝色。 2-4 实验中只 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判断,根据试题的目的和要求,结
得到红色固体,其成分可能是铜或铜与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与 合题设中的材料,进行解答,思维要有开放性。
例 5  (2018 河北,35,7 分) 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
稀硫酸不反应,若向固体中加入稀硫酸后,过滤,所得溶液呈蓝
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
色,则说明固体中含有Cu 2 O;若溶液为无色,则说明红色固体中
学对此进行了探究。
只有铜。
【 查阅产品说明】 小组同学根据图 1 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
高温
答案  (1) 1 C+ 2 CuO 􀪅􀪅 2 Cu+ 1 CO 2 ↑               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
 
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探究最佳的加热方式     产品说明书

(4) 在 加 热 方 式 相 同 时, 木 炭 粉 与 CuO 的 最 佳 质 量 比
名称:硫酸铵
性状:白色颗粒
为1 ∶ 12
N 含量:20% ~ 21%
(5) 质量比为 1 ∶ 13 时,已有较多黑色固体
产品规格:50 kg
(6) 稀硫酸
贮存条件:阴凉干燥
4.分析结果、反思与评价类
图1
此类探究题是对所获得的事实、证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 【 探究Ⅰ】 土壤的酸碱性
正确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解答时可运用比较、分 实验 1:按图 2 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类、概括等方法对证据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利用逆向思维及缺               ;用 pH 试纸测得土样浸出液的 pH 约为 4,说明
点发现法,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验评价题是由题目提供 土壤呈酸性。
一套或多套方案,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 一
般从①理论正确;②操作可行;③经济合理;④推理严密;⑤环保
等方面评价。
例 4   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 取
CO 2 后残留的废液。 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
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 探究Ⅱ】 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 提出问题】 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实验 2:25 ℃ 时,将 30 g 硫酸铵加入 50 g 水中,完全溶解,此
【 做出猜想】 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 CaCl 2 。 时所得溶液对应图 3 中      ( 选填序号) 点的状态;测得其 pH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 填化学式) 。 约为 5。
【 查阅资料】 CaCl 2 溶液呈中性。
【 实验与结论】 ①小红取少量 CaCl 2 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
2 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实验,结果
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你认为小红的实验        ( 填“ 能” 或“ 不能” ) 证明她
的猜想,理由是   。
实验 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  
了图 4 所示的实验。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
              ,实验中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                          ;③小
        。
气球胀大。
【 拓展与应用】 ①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
废液只得到 CaCl 2 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
完全后过滤。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
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
解析  【 做出猜想】 废液中还可能含有未反应的盐酸。 【 实
验与结论】 无色酚酞试液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故不能
专题十六  科学探究题 45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现象③,都得出了“ 硫酸                             。

􀪋􀪋􀪋􀪋􀪋􀪋􀪋􀪋􀪋􀪋􀪋􀪋􀪋􀪋􀪋
铵受热分解” 的结论。 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 解析  【 查阅产品说明】 产品说明书中贮存条件是阴凉干
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 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 燥,说明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 【 探究Ⅰ】 溶解过程中为加速
化得出“ 硫酸铵受热分解” 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      土样溶解,可用玻璃棒搅拌。 【 探究Ⅱ】 25 ℃ 时硫酸铵的溶解度
                            ,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大于 70 g,将 30 g 硫酸铵加入 50 g 水中完全溶解得到不饱和溶
实验 4:按图 5 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 液,对应 C 点的状态。 氨气溶于水所得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
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红。 若小气球胀大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引起的,则冷却到室温后
气球应变瘪,若是因为生成氨气导致气球胀大,则冷却到室温后
小气球仍处于膨胀状态。
答案  【 查阅产品说明】 贮存条件
【 探究Ⅰ】 加速土样溶解
【 拓展应用】 【 探究Ⅱ】 C  从左向右由无色变为红色  冷却至室温后气
(1) 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        球仍然处于膨胀状态
          。 【 拓展应用】 (1) 与碱性物质混用
(2) 硫酸铵中的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使得土壤 (2) Ca( OH) 2 +H2 SO 4 􀪅􀪅 CaSO 4 +2H2 O
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6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专题十七  信息给予题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37 页

一、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方法 川乌、草乌含有少量有毒物质乌头碱(化学式为 C34 H47 NO11 ),药酒使

􀪋􀪋􀪋􀪋􀪋􀪋􀪋􀪋􀪋􀪋􀪋􀪋􀪋􀪋􀪋􀪋􀪋􀪋􀪋􀪋􀪋􀪋􀪋􀪋􀪋􀪋􀪋􀪋􀪋􀪋􀪋􀪋􀪋􀪋􀪋􀪋􀪋􀪋􀪋􀪋􀪋􀪋􀪋􀪋
1.纵观信息,即认真阅读题干,分析和提取信息,并初步找 用不当会造成中毒。 下列关于乌头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到信息与知识的结合点。 A.乌头碱由四种元素组成
2.提取信息,即结合提出的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剔除干 B.乌头碱分子中 C、H 原子个数比为 34 ∶ 47
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C.乌头碱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 CO 2 和 H2 O
3.迁移信息,即将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加工提 D.每个乌头碱分子由 93 个原子构成
炼,得出正确结论。 解析  乌头碱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A 正确;
二、信息给予题的热点题型 乌头碱分子中 C、H 原子个数比为 34 ∶ 47,B 正确;乌头碱在空气
中充分燃烧除生成 CO 2 和 H2 O 外,还会生成含氮的物质,C 错
1.文字信息题
误;每个乌头碱分子由 34 个碳原子、47 个氢原子、1 个氮原子和
文字信息题的特点是将信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
11 个氧原子构成,共含 93 个原子,D 正确。
涉及的内容较广。 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通过仔细审题,提取信息
答案  C
可以找出,个别问题通过信息的迁移、拓展解答。
3.实验类信息题
例 1  下面是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请仔细阅读后回
这类题提供的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实验基本操作、
答下列问题: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此外信息组合方式及覆盖的
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
知识点较多,考查的问题难易不等。 解题时要把握题给信息的
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光泽迅速消
实质,把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新旧知识相结合,对要
失、变暗,原因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 将这一小块钠投
解答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小
例 3  小明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对课本上“ 活动性较
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 2 滴无色
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
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出来” 这句话产生了好奇,为什么用“ 一般” 这个词呢? 难道还有
(1) 金属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例外吗?
(2)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2Na+ 2H2 O 􀪅􀪅 2NaOH+H2 ↑) 属
【 查阅资料】 Na 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与氧气反应,也可以
于        反应( 填“ 分解” “ 化合” “ 置换” 或“ 复分解” ) 。
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3) 反应后的溶液 pH        7( 填“ >” “ <” 或“ = ” ) ,原因
【 实验与分析】 ①在实验室中,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②用镊
是反应生成了        。
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下
(4) 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原因是金属钠易与   
一小块,投入蒸馏水中,发现钠块立刻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在水
            发生反应。 面上四处游动,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③往硫酸铜溶液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文字叙述式信息给予题,篇幅较长。 中投入一小块钠,又出现蓝色沉淀,但没有红色物质析出。
对于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较差的考生,常常看过几遍后,仍难以 (1) 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目的是   。
下笔。 此时不如先从问题出发,逐字逐句破解信息。 即先从物 (2) 从②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 任写三条)          
理性质出发,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         、                  、                  。
密度等,对照题给信息“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 (3) 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说明①常温下是固体;②质软( 或硬度小) ;③该金属呈银白色。                     ;                                。
“ 钠浮于水面” 说明④密度比水的小。 “ 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     【 结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不一定能
说明⑤熔点比较低。 生成的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反应后的 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溶液 pH>7,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从题给信息中还可知钠易 解析  (1) 根据题给信息,由于钠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能
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故保存在煤油中,既隔绝氧气又可隔 与水、氧气反应,故把钠保存在煤油中。 ( 2) 根据实验②可总结
绝水。 出有关金属钠的信息,由“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 可知钠质软;由
答案  (1) 见解析  (2) 置换  (3) >  NaOH “ 立刻熔化成银白色小球” 可知反应放热及钠为银白色金属、熔
(4) O 2 、H2 O 点低;由“ 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可知钠的密度比水小;由“ 滴入酚
2.化学用语信息题 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 可知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 (3) 钠和硫
此类题的特点是:通过化学式、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元素周 酸铜溶液反应时,首先是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
期表、物质组成等把信息呈现出来,可以结合信息,根据化学用 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语的特点和意义以及书写原则进行解答。 答案  (1) 防止钠与水和氧气反应
例 2  (2018 重庆 A,12,2 分) 民间常用川乌、草乌泡制药酒。 (2) 钠为银白色金属  密度比水小  质软( 熔点低、反应放
专题十七  信息给予题 47
 

热、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等,合理答案均可) 即还需加入水 163.5 g。

􀪋􀪋􀪋􀪋􀪋􀪋􀪋􀪋􀪋􀪋􀪋􀪋􀪋􀪋􀪋􀪋􀪋􀪋􀪋􀪋􀪋􀪋􀪋􀪋􀪋􀪋􀪋􀪋􀪋􀪋􀪋􀪋􀪋􀪋􀪋􀪋􀪋􀪋􀪋􀪋􀪋􀪋􀪋􀪋􀪋􀪋􀪋􀪋􀪋􀪋􀪋
( 3) 2Na + 2H2 O 􀪅􀪅 2NaOH+ H2 ↑   2NaOH + CuSO 4 􀪅􀪅 答案  (1)25  (2)10 ∶ 3 ∶ 22  (3)163.5 g
Na 2 SO 4 +Cu( OH) 2 ↓ 5.微观结构类
4.图像、表格数据信息题 微观结构类试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频繁出现,这类试
此类信息给予题涉及的信息都是以图片、表格、函数图像、 题的主要呈现方式是以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或分子,通
关系网络图等形式呈现出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填空题、推断 过微观模型的展示,让学生对分子、原子或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题、计算题。 解题的一般思路是:仔细审题,分析所给信息,筛选 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抽象的概念理解更深刻、具体。 如物
出有价值的信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 质的微观模型图、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原子( 或离子) 的结构
系,进行推理。 示意图、球棍模型图等,考查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或化学反应的
例 4  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 CaCO 3 和 SiO 2 。 课外小 微观过程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组同学将 100 g 盐酸分 5 次加入 35 g 石灰石样品中( 已知 SiO 2 例 5  (2018 贵州贵阳,32,7 分) “ 见著知微” 是化学学习者
不与盐酸反应) ,得到如下部分数据和图像。 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资料一:

                   

图 1  氮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 2  氟原子结构示意图
资料二:氟及其化合物常运用于原子弹制造、航天工业等领
域。 氟气( F2 ) 化学性质极其活泼,水都能在氟气中燃烧,且燃烧
产物是氧气。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结合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加入盐酸的质量 / g 20 20 20 (1) 氮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图 2 中 x =         ,
在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氟元素通常显        价。
剩余固体的质量 / g 30 a 20
(2) 图 3 是水与氟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 3 方框内应填
    请计算: 图 4中的        选项,选择此选项的理由是               
(1) 第 2 次加入盐酸后,a 为        。                           。
(2) 石灰石样品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
少? ( 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3)10%的 CaCl 2 溶液可作路面保湿剂。 欲将第 5 次实验后
的溶液配成 10%的 CaCl 2 溶液,可先向此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石 图3
灰石粉末,完全反应后过滤,这时还需要向滤液中加水多少克?
( 假设实验过程中溶液损失忽略不计)
解析  (1)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每加入 20 g 盐酸,消耗5 g
图4
CaCO 3 。
(3) 作为航天大国,我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型号众多。 某
(2) 根据图像分析,加入盐酸 80 mL 时,样品中 CaCO3 恰好完
型火箭曾采用 N 2 H4 和 H2 O 2 作为火箭推进剂,N 2 H4 和 H2 O 2 在
全反应。 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样品中 SiO2 的质量为 15 g,CaCO3
点燃条件下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氧化物和一种单质,反应
的质量为 20 g。 样品中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0 g×
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
40 12 48 32
) ∶ (20 g× ) ∶ 20 g× +15 g×
( = 10 ∶ 3 ∶ 22。
) 是        ( 填“ 放热” 或“ 吸热” ) 反应。
100 100 100 60
解析  (1) 氮原子核外有 2 个电子层;图 2 中的 x = 9-2 = 7;
( 3)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每加入 20 g 盐酸,消耗 5 g CaCO 3 ,则
氟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极易得到 1 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因
100 g 盐酸消耗 25 g CaCO 3 。
此在化合物中常显- 1 价。 ( 2) 反应前有 2 个氧原子、4 个氢原
设:100 g 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中 CaCl 2 的质量为 x,生成
子、4 个氟原子,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
CO 2 的质量为 y。
反应后已有 2 个氧原子,因此缺少 4 个氢原子、4 个氟原子,故选
CaCO 3 +2HCl 􀪅􀪅 CaCl 2 +H2 O+CO 2 ↑
D。 (3) 由题中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N 2 H4 和 H2 O 2 ,生成
100            111      44
物是一种液态氧化物和一种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液
25 g            x        y
态氧化物是水,单质是氮气,反应条件是点燃,因此该反应的化
100 111
=     x = 27.75 g 点燃
25 g x 学方程式为 N 2 H4 +2H2 O 2 􀪅􀪅 4H2 O+N 2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100 44 答案  (1)2  7  -1
=     y = 11 g
25 g y (2) D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所得 CaCl 2 溶液的质量为 25 g+100 g-11 g = 114 g。 点燃
(3) N 2 H4 +2H2 O 2 􀪅􀪅 N 2 +4H2 O  放热
设:还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z。
27.75 g
×100% = 10%    z = 163.5 g
114 g+z
48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专题十八  开放性试题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41 页

一、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 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原子守恒、各物质质量比、各物质粒

􀪋􀪋􀪋􀪋􀪋􀪋􀪋􀪋􀪋􀪋􀪋􀪋􀪋􀪋􀪋􀪋􀪋􀪋􀪋􀪋􀪋􀪋􀪋􀪋􀪋􀪋􀪋􀪋􀪋􀪋􀪋􀪋􀪋􀪋􀪋􀪋􀪋􀪋􀪋􀪋􀪋􀪋􀪋􀪋
解决开放性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虽然思维的起点相同, 子个数比等角度回答本题,开放程度极大,答案合理即可。
但思维的走向和思维的结果都可能不同。 开放性问题所引发的 答案  (1) 反应物是 H2 O 2 。
思维是发散思维,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案,同一个人 (2) 生成物是 H2 O 和 O 2 。
也可能会想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类试题对拓宽知识面, (3) 反应条件是用 MnO 2 作催化剂。
改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4)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 精心析题,寻找题眼。 这是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前提,找 (5)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准题中关键性字词,突出主题,抓住要点,避免“ 答非所问” 的现 (6) 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象发生。 如: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此为简答型开放性 (7)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试题,简答时须围绕空气污染的因素,而不能扯到水污染、白色 (8) 参与反应的 H2 O 2 、H2 O、O 2 的质量比为 68 ∶ 36 ∶ 32。
污染等。 ( 符合题意均可)
(2) 依据教材,发散思维。 开放性试题的问题及答案取向是     3.方法的开放性
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知识为依据。 依据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由于学生思维走向和层次的差异,达到
教材,才能以试题的问题为中心向教材联系,找到解答试题的相 同一目的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因此,求异和创新是
应知识点;发散思维就是结合教材确定解题思路,这是解答开放 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方法。
性试题的重要方法,根据已有知识,紧扣问题,发散思考可能的 例 3  小明设计了 如图 所示 的装
答案。 置 A、B 进行趣味实验。
(3) 科学答题,完整无缺。 确定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要点和 (1) 使用装置 A 进行实验时,将滴
解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 注意多角度、全方位, 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
对于答案开放的,需要保证论述的科学性、正确性,还要做到规 起来了。 你推测锥形瓶中的物质可能为
范答题,即语言流畅、要点清晰、合乎逻辑等。 (写出一种即可,下同) ,滴管中 锥形瓶和滴管中
二、开放性试题的热点题型 的物质可能为 。 分别盛放不同物质
1.条件的开放性 (2) 使用装置 B 进行实验时,将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解题条件不充分,依据不明确,即题示 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也鼓起来了。 你推测发
条件的组成要素不齐全。 它要求学生在不违背题意的情况下,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检索各种可能的条件和依据,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3) 请你说出装置 A、B 中气球都能鼓起来的共同原理 是
例 1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 相等” 。 例如:化合物中各元                               。
素化合价的正价之和与负价之和的数值相等,请再举两例: 解析  (1) 由装置 A 知只要锥形瓶内气压减小,气球即可鼓
(1)   ; 起。 使气球鼓起来的物质组合有:①CO 2 与 NaOH 溶液、②HCl
(2)   。 ( 气) 与 NaOH 溶液、③HCl( 气) 与水、④NH3 与水等,可任选其
解析  要得到“ 相等” 这一结论,可列举多种前提条件。 如: 一。 (2) 由装置 B 知只要锥形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即可鼓起。 使
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②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 气球鼓起来的物质组合有:①活泼金属与酸、 ②H2 O 2 与 MnO 2 、
电子数相等;③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时,表示在该交点所对应 ③碳酸盐与盐酸、④铵盐与碱、⑤固体 NaOH 与水( 放热) 等。 不
的温度下,相交的溶解度曲线所代表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类似 同的方案,可得到相同的结果,体现出解题方法的开放性。
的“ 相等” 还有很多,只要开动脑筋,即可检索出合理的答案。 答案  (1) CO 2   NaOH 溶液( 合理答案均可)
答案  (1)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 2) 参加化学 (2) Zn+H2 SO 4 􀪅􀪅 ZnSO 4 +H2 ↑( 合理答案均可)
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3) 锥形瓶内外存在压强差
( 符合题意即可)
    2.结论的开放性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在解题条件的指向下,存在符合条件的
多个并列答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检索
出自己满意的答案。
MnO 2
􀪅 2H2 O +O 2 ↑中,你能知
例 2  从化学方程式 2H2 O 2 􀪅􀪅􀪅
道什么? ( 至少写出四点)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可从反应物、生
专题十九  化学图表题 49
 

专题十九  化学图表题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44 页

    解答图表题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 题目的内容或条件多半 过量

􀪋􀪋􀪋􀪋􀪋􀪋􀪋􀪋􀪋􀪋􀪋􀪋􀪋􀪋􀪋􀪋􀪋􀪋􀪋􀪋􀪋􀪋􀪋􀪋􀪋􀪋􀪋􀪋􀪋􀪋􀪋􀪋􀪋􀪋􀪋􀪋􀪋􀪋􀪋􀪋􀪋􀪋􀪋􀪋
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先通过阅读、筛选,提取图表中的有用信息, C.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 D.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一、标签型 解析  稀硫酸未过量时,溶液中增加的水来源于氧化铜与
这类题通常是以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标签,如药品、食品 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水和稀硫酸中的水,稀硫酸过量后,溶液中增
或工业产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为命题素材,解题的关键是从标签 加的水只来源于稀硫酸中的水,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加减慢,故 A
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正确;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和相同浓度的过量稀盐酸反应,镁消
例 1  (2018 重庆 A,7,2 分) 某品牌的小食品贴有如图所示 耗的稀盐酸多,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大,当消耗等质量的盐酸
的标签,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析,该食品还缺少的营养素是 时,生成氯化亚铁的质量比氯化镁的质量大,故 B 正确;向饱和
(    ) 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
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
主材和辅材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反应完全后溶液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溶液
精制面粉  牛肉  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反应前相等,故 C 正确;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
碳酸氢钠  氯化钠
与氧气反应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反应开始时,反应放热,使
白砂糖    食用油
密闭容器中的压强增大,反应停止恢复到室温后,由于氧气被消
耗,密闭容器中的压强比原来小,故 D 错误。
A.维生素 B.蛋白质
答案  D
C.油脂 D.糖类
三、表格型
解析  人体必需的六大基本营养素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
此类题的特点是部分已知条件是以表格形式给出的,而且
素、水、无机盐。 牛肉中富含蛋白质,面粉、白砂糖中富含糖类,食用
往往是表格中给出多组数据,所以从多组数据中筛选出对解题
油中富含油脂,碳酸氢钠、氯化钠均属于无机盐,故选 A。
有帮助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  A
例 3  (2018 江西,24,10 分) 2018 年 5 月 18 日我国第一艘
二、图像型
国产航母海试成功,航母的许多电子元件使用了黄铜。 为测定
解答图像题时,应正确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 分析图像时
某黄铜( 假设合金中仅含铜、锌) 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
要做到“ 五看” :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征。 把图
称取 20 g 黄铜粉末于烧杯中,将 80 g 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
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出图与化学反应中量的
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关系,列出方程式或关系式,或依据曲线走势分析作答。
例 2  (2018 内蒙古呼和浩特,9,2 分) 下列四个图像不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 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 g) 39.92 59.84 79.80 99.80

    (1) 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      g。
(2) 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写出计算过程)
(3) 第三次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
化学式)。
解析  (1) 黄铜是铜锌合金,锌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
气的总质量为 20 g+80 g - 99.80 g = 0.20 g;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2) 根据化学方程式 Zn+H2 SO 4 􀪅􀪅 ZnSO 4 +H2 ↑,利用氢气的质
量可计算 出 锌 的 质 量 为 6. 5 g, 由 此 计 算 出 铜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67.5%。 (3) 第一次加入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 为 40 g -
39.92 g = 0.08 g; 第 二 次 加 入 稀 硫 酸 反 应 生 成 的 氢 气 质 量 为
39.92 g+20 g-59.84 g = 0.08 g;说明每 20 g 稀硫酸能与合金粉末
A.向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反应产生 0.08 g 的氢气;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质
B.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 分别 加入 同浓 度的 稀盐酸 至 量为 59.84 g+20 g-79.80 g = 0.04 g;第四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产
50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生氢气,说明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后,合金中的锌完全反应但硫酸     (4) 下表是 CO 2 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几组数据:( 单位:mL)

􀪋􀪋􀪋􀪋􀪋􀪋􀪋􀪋􀪋􀪋􀪋􀪋􀪋􀪋􀪋􀪋􀪋􀪋􀪋􀪋􀪋􀪋􀪋􀪋􀪋􀪋􀪋􀪋􀪋􀪋􀪋􀪋􀪋􀪋􀪋􀪋􀪋􀪋􀪋􀪋􀪋􀪋􀪋􀪋
没有反应完,因此剩余溶液中的溶质为H2 SO 4 和 ZnSO 4 。       温度 / ℃

答案  (1)0.20( 或 0.2 也给分)
解 0 25 50 75 100
(2) 解:设黄铜中锌的质量为 x。 度
Zn+H2 SO 4 􀪅􀪅 ZnSO 4 +H2 ↑ 压强 / 101 kPa     
1 1.79 0.752 0.423 0.307 0.231
65                  2
10 15.92 7.14 4.095 2.99 2.28
x                  0.2 g
65 x 25 29.30 16.20 9.71 6.82 5.73

2 0.2 g     ①根据 数 据 分 析: CO 2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度 随 温 度 的 升 高 而
x = 6.5 g         ( 填“ 增大” 或“ 减小” ) ;
20 g-6.5 g ②打开汽水瓶盖有气体逸出,说明原瓶内的气压      ( 填
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 ×100% = 67.5%
20 g
“ >” “ = ” 或“ <” ) 瓶外大气压。
答: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67.5%。
(5) 配制 50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0.9% 的生理盐水,正确的
(3) ZnSO 4 和 H2 SO 4
实验操作顺序是          ( 填序号) 。
四、图片、统计图或其他图表题 ①溶解  ②溶液装瓶、贴标签  ③称量  ④计算  ⑤量取
这类试题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侧重考查对图表信 解析  (1) 所有净化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是
息的分析与读取,对图表所反映问题的思考与评价。 涉及的计 蒸馏。
算量较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自由发挥。 (2)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例 4  (2018 新疆,13,9 分)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 通电
2H2 O 􀪅􀪅 2H2 ↑ + O 2 ↑, 该反 应的 反应 物有 一种, 生 成物 有两
活离不开水。
种,符合“ 一变多” 的反应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1) 对于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
(3) ①P 点是 A、C 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 t 1 ℃ 时,
相对较高的是          。
A、C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②t 2 ℃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50 g
(2) 写出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
水中最多溶解 10 g A 物质,所以将 15 g A 物质加入 50 g 水中得
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到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 60 g;③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
(3) A、B、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低而减小,且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变化较小,故 A 物质中含有少量的 B 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
法提纯 A。
(4)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CO 2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减小;②由表中数据可知,CO 2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
小而减小,打开汽水瓶盖时有气体逸出,说明原瓶内的气压大于
瓶外大气压。
①P 点的含义是                            ;
(5) 配制 50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0.9% 的生理盐水,需先计
②t 2 ℃ 时,将 15 g A 物质加入 5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
算出需要氯化钠的质量和水的体积,然后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
溶液的质量为      g;
质量的氯化钠,用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水,放在烧杯中进行溶
③若 A 物质中含有少量的 B 物质,提 纯 A 物 质的 方法 是
解,最后将溶液装瓶、贴标签,因此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③
          ( 填“ 降温” 或“ 蒸发” ) 结晶。
⑤①②。
答案  (1) 蒸馏 
通电
(2)2H2 O 􀪅􀪅 2H2 ↑+O 2 ↑  分解反应
 
(3) ①t 1 ℃ 时,A、C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60  ③降温
(4) ①减小  ②>
(5) ④③⑤①②
专题二十  化学计算题 51
 

专题二十  化学计算题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148 页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7.3%。

􀪋􀪋􀪋􀪋􀪋􀪋􀪋􀪋􀪋􀪋􀪋􀪋􀪋􀪋􀪋􀪋􀪋􀪋􀪋􀪋􀪋􀪋􀪋􀪋􀪋􀪋􀪋􀪋􀪋􀪋􀪋􀪋􀪋􀪋􀪋􀪋􀪋􀪋􀪋􀪋􀪋􀪋􀪋􀪋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是常考内容,主要考查相对分子质量、元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素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的计算,解题时要抓住化学式的 该题型包括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计算等,常
意义,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数字的含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 单独命题或与综合应用题相结合,解题时要分清溶质和溶剂,并
间的关系。 能够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 或变形式) 进行计算。
例 1  (2017 新疆,17,2 分) 每年的 6 ~ 7 月,新疆的许多地 例 3  (2018 云南,28,6 分) 请回答并完成下列计算。
区都要举办“ 薰衣草” 节。 薰衣草精油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伽 (1) 实验室要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8% 的氢氧化钠溶
罗木醇等物质。 其中芳樟醇的化学式为 C 10 H18 O,请计算: 液,需称取        g 氢氧化钠固体。
(1) 芳樟醇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为        。 (2) 向上述配制好的溶液中加入 50 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
(2) 芳樟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54,该物质组成中氧元素的 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为        ( 精确到 0.1%) 。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H2 SO 4 􀪅􀪅 Na 2 SO 4 +2H2 O)
解析  (1) 由 芳樟醇 的化 学式 可知 一个 芳樟 醇分 子是 由 解析  (1) 需要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50 g × 8% =
10 个碳原子、18 个氢原子、1 个氧原子构成的,故芳樟醇分子中 4 g。
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0 ∶ 18 ∶ 1;( 2) 芳樟醇组成中氧元素 答案  (1)4
16×1 (2) 解:设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 x。
的质量分数为 ×100%≈10.4%。
154 2NaOH+H2 SO 4 􀪅􀪅 Na 2 SO 4 +2H2 O
答案  (1)10 ∶ 18 ∶ 1( 合理答案即可)   80              142
(2)10.4% 4g x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80 4 g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考查形式有:①给出一种生成 142 x
物( 或反 应 物) 的 质 量, 求 另 一 种 生 成 物 ( 或 反 应 物) 的 质 量; x = 7.1 g
②给出图表、标签等,利用图表、标签等中的信息进行计算;③给 7.1 g
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 = 7.1%
出坐标系,要求从坐标系中找出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求出所 50 g+50 g
需物质的质量等。 答: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7.1%。
例 2  (2018 河北,36,5 分) 小明用某纯碱样品( 含少量氯 四、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
化钠) 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计算: 该类题难度较大,涉及的信息和知 识较 多, 思维 过程 较复
杂。 该类题中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为:溶液的质量 = 反应前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物中非溶液( 生成的沉淀、气体) 的质量-过
量固体物质的质量。
(1) 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          g。 例 4  (2018 内蒙古包头,11,7 分)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石灰
(2)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石中碳 酸 钙 的 质 量 分 数, 取 12 g 石 灰 石 样 品 加 入 烧 杯 中, 将
解析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 12 g+50 g+50 g-107.6 g = 120 g稀盐酸平均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 杂质不溶于水也不
4.4 g。 与稀盐酸反应) ,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答案  (1)4.4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 解:设第一次加入的 50 g 盐酸中 HCl 质量为 x。 第一次加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 g 30 30 30 30
入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m(CO2 )= 50 g+12 g-59.8 g = 2.2 g
剩余固体的质量 / g 9 6 3 2
Na 2 CO 3 +2HCl 􀪅􀪅 2NaCl+H2 O+CO 2 ↑
73 44     分析数据计算( 结果精确到 0.1%) :

x 2.2 g (1) 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73 44 (2)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x = 3.65 g
x 2.2 g (3)12 g 样品中的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
3.65 g 质量分数。
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 7.3%
50 g 解析  (1) 由表格中数据知 30 g 稀盐酸与 3 g 碳酸钙完全
52
  5 年中考 3 年模拟  中考化学

反应,第四次加入 30 g 稀盐酸只反应掉 1 g 碳酸钙,说明第四次 CaCO 3 +2HCl 􀪅􀪅 CaCl 2 +H2 O+CO 2 ↑

􀪋􀪋􀪋􀪋􀪋􀪋􀪋􀪋􀪋􀪋􀪋􀪋􀪋􀪋􀪋􀪋
反应后剩余的2 g固体是杂质,样品中碳酸钙质量为 12 g - 2 g = 100 73 111 44
10 g,进而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 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0 g x y z
的化学方程式及碳酸钙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 HCl 的质量,根 100 73
=   x = 7.3 g
据表格中数据知,10 g 碳酸钙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100 g,即 10 g x
可求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 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 100 111
=   y = 11.1 g
化学方程式及碳酸钙的质量,分别求出生成的 CaCl 2 和二氧化碳 10 g y

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 参加反应 100 44


=   z = 4.4 g
10 g z
的物质的总质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然后根据溶液中
分析表格数据:10 g CaCO 3 完全反应需消耗稀盐酸的质量
溶质质量 分 数 计 算 公 式 即 可 求 出 反 应 后 溶 液 中 溶 质 的 质 量
为 100 g
分数。
7.3 g
10 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 = 7.3%
答案  解: ( 1) 石 灰 石 样 品 中 碳 酸 钙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 100 g
12 g
11.1 g
100% = 83.3% (3)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10.5%
10 g+100 g-4.4 g
(2) 设恰好完全反应所消耗 HCl 的质量为 x,生成的 CaCl 2
答:略
质量为 y,CO 2 的质量为 z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