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19年第1期

对玄奘翻译思想的几点澄清
—兼与王宏印教授商榷
李汉平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摘要:尽管玄奘的“五不翻”被公认为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理论,但学者对其渊源、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并不一致。本文指出
三处误解并加以厘清:一是误认为“五不翻”理论为广州大亮法师所首创;二是误将唐代道士李仲卿批判佛教的《十异九迷论》
视为“五不翻”理论的组成部分;三是误将“五不翻”之外,玄奘提出的“正翻”与“义翻”归为景霄名下,并视为“五不翻”
的补充说明。

关键词:五不翻;正翻;义翻;玄奘;佛道之争;佛教译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9)01-0150-09

“五不翻”是玄奘在译经实践中提炼出的 以阐发。
译 者 于 五 种 情 况 下 应 采 取 音 译 的 重 要 理 论。 一、辨伪广州大亮“五不翻”
然而与其它佛教译论如彦琮的“十条”、赞宁 王 著 第 三 章 的 第 一 节 题 为“ 唐 玄 奘 的
的“六例”不同的是,“五不翻”并未见诸玄 ‘ 五 不 翻 ’ 与 大 亮 的‘ 五 不 可 翻 ’”。 王 在 本
奘 本 人 的 论 述, 而 是 经 由 层 层 转 述 而 来。 这 节 指 出, 广 州 大 亮“ 五 不 可 翻 ” 之 说, 据 马
就 为 后 人 整 体 把 握 其 理 论 思 想 带 来 了 困 难。 祖 毅《 中 国 翻 译 史 》 记 载 出 自 灌 顶《 大 般 若
关 于“ 五 不 翻 ” 的 起 源、 内 涵 及 外 延, 学 界 涅 槃 经 玄 义 》, 然 多 有 节 略。 王 另 引《 续 高
历 来 有 多 种 声 音。 王 宏 印 教 授 是 中 国 古 典 译 僧 传· 卷 十 九 》 指 出 广 州 大 亮 法 师 曾 立“ 五
论 领 域 的 代 表 人 物, 其 著 作《 中 国 传 统 译 论 不 可 翻 ” 之 说 ①, 至 于 大 亮“ 五 不 可 翻 ” 与
经 典 诠 释 — 从 道 安 到 傅 雷 》( 后 文 简 称 王 玄 奘“ 五 不 翻 ” 之 关 系, 王(2003:50) 则
著 ), 用 现 代 理 论 话 语 对 传 统 译 论 进 行 诠 释, 较 为 审 慎 地 表 示“ 姑 且 可 以 把 前 者 看 作 后 者
以 其 理 论 性、 系 统 性、 实 用 性 受 到 学 界 的 广 的 前 奏。 至 于 是 否 前 者 影 响 后 者, 则 待 进 一
泛 关 注 与 好 评( 朱 徽,2004:43)。 然 而 笔 步考察。”
者发现本书在第三章《保守原著秘密的法宝: 应 当 看 到, 王 未 轻 言 玄 奘 之“ 五 不 翻 ”
玄 奘“ 五 不 翻 ” 的 真 谛 》 中, 存 在 文 献 摘 录 出 自 大 亮, 足 见 其 治 学 之 严 谨。 但 这 一 立 论
不 完 整 及 解 读 失 准 之 处, 从 而 导 致 在“ 五 不 仍留下了引发争议的空间,如杨全红(2007:
翻 ” 理 论 的 起 源、 内 涵 及 外 延 上 存 在 三 处 误 267) 就 曾 援 引 王 著 表 示“‘ 五 种 不 翻 ’ 思 想
解。 笔 者 将 从 史 学 考 证 的 角 度, 对 此 一 一 加 可能并不始自玄奘”,并甚至以此质疑玄奘的

150
2019年第1期      中国翻译 学术争鸣

译 论 家 身 份。 然 而, 细 查 灌 顶 的《 大 般 若 涅 系统理论。灌顶之原文如下:
槃 经 玄 义 》 原 文 不 难 发 现, 玄 奘 不 可 能 受 到 释 名 又 五: 谓 翻、 通、 无、 假、 绝。 翻
大亮的影响,因为大亮从未创立“五种不翻” 者,四说:谓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之说— 所谓“五种不翻”,只是文献误读的 初 言“ 无 ” 者, 天 竺 五 处 不 同。 东、 南、 中
结果。 三 方, 奢 切 小 殊; 西 北 两 处, 大 异。 如 言
具 体 而 言, 王 宏 印 教 授(2003:63) 引 “摩诃”、“摩醯”,“泥曰”、“泥洹”,此则三
述大亮理论如下: 方;如言“洹隶槃那”、“般涅槃那”,此则二
广 州 大 亮 云: 一 名 含 众 名, 译 家 所 以 不 方。 类 如 此, 间 楚 夏 耳。 有 人 以“ 泥 曰 ” 目
翻, 正 在 此 也。 名 下 之 义, 可 作 异 释。 如 言 双 卷,“ 泥 洹 ” 目 六 卷,“ 涅 槃 ” 目 大 本, 是
“ 大 ” 者, 莫 先 为 义。 一 切 诸 法, 莫 先 于 此。 义 皆 不 然。 双 卷,“ 泥 洹 ” 目 六 卷,“ 涅 槃 ”
又“大”,常也。又“大”是神通之极号,常 目 大 本, 是 义 皆 不 然。 双 卷 明 八 十 无 常, 六
乐 之 都 名。 故 不 可 翻 也。 二 云: 名 字 是 色、 卷明金刚不毁,岂可以方言简义?
声之法,不可一名累书众名,一义叠说众义, 《 毗 婆 沙 》 云“ 涅 槃 那 ”。 今 经 无“ 那 ”
所 以 不 可 翻 也。 三 云: 名 是 义 上 之 名, 义 是 字, 盖 译 人 存 略 耳。《 肇 论 》 以“ 摩 诃 涅 槃 ”
名 下 之 义。 名 既 是 一, 义 岂 可 多 ? 但 一 名 而 为 彼 土 正 音, 古 今 承 用。 其 各 说 者, 凡 有 五
多 训。 例 如 此 间 息 字, 或 训“ 子 息 ”、 或 训 家: 一、 广 州 大 亮 云 …… 二 云 …… 三 云 ……
“ 长 息 ”、 或 训“ 止 住 之 息 ”、 或 训“ 暂 时 消 四云……五云……。
息 ”、 或 训“ 报 示 消 息 ”。 若 据 一 失 诸, 故 不 可 见, 这 段 文 字 旨 在 揭 示《 大 般 若 涅
可翻。四云:一名多义,如“先陀婆”,一名 槃 经 》 得 名 的 缘 由, 故 曰“ 释 名 ”。 正 如 方
四实。关涉处多,不可翻也。五云:
“秖先陀 广 锠 所 解 读 的, 灌 顶 认 为“ 释 名 ” 应 从 翻、
婆”一语,随时各用。智臣善解,契会王心。 通、 无、 假、 绝 五 个 角 度 出 发, 而“ 翻 ” 又
涅槃亦尔。初出言“涅槃”,涅槃即生也。将 可 分 为“ 无、 有、 亦 有 亦 无、 非 有 非 无 ” 四
逝言“涅槃”,涅槃即灭也。但此无密语翻彼 类, 其 中“ 无 ” 指 的 是 汉 文 中 没 有 对 应 词 汇
密义,故言无翻也。 的情况,也就是所谓“不翻”。文中提到“涅
乍 一 看 来, 似 乎 大 亮 确 实 分 门 别 类 地 槃 ”( 涅 槃、 涅 槃 那、 摩 诃 涅 槃, 均 是 梵 文
提 出 了 五 种 不 翻 的 情 况。 然 而 根 据 方 广 锠 音 译, 全 称 为 摩 诃 般 涅 槃 那 ) 即 是 不 翻 的 一
(2006:13) 校 对《 大 正 藏 》 中《 大 般 若 涅 例。 后 一 句“ 其 各 说 者, 凡 有 五 家 ”, 更 是
槃 经 玄 义 》 之 原 文, 可 知 王 的 引 文 遗 漏 了 前 罗 列 了 五 种 支 持“ 涅 槃 ” 这 种 音 译( 即“ 不
文灌顶的重要补充。事实上所谓“五种不翻” 翻 ”) 的 观 点, 绝 非 大 亮 一 人 所 提 出 的“ 五
只 是 灌 顶 在 解 释“ 涅 槃 ” 一 词 为 何 不 采 取 意 不 翻 ” 理 论。 实 际 上 大 亮 所 述, 仅 为 第 一
译 时, 列 举 了 五 位 支 持 者 的 观 点, 而 大 亮 名 条,即:
列其中。换言之,“五种不翻”乃是由不同学 一名含众名,译家所以不翻,正在此也。
者 对 同 一 立 场 的 五 种 表 述 汇 聚 而 成, 并 非 一 名 下 之 义, 可 作 异 释。 如 言“ 大 ” 者, 莫 先

151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19年第1期

为 义。 一 切 诸 法, 莫 先 于 此。 又“ 大 ”, 常 理 论。 曲 军 锋(1995:116) 进 一 步 指 出 大
也。 又“ 大 ” 是 神 通 之 极 号, 常 乐 之 都 名。 亮 法 师 立“ 五 不 翻 ” 的 原 文 出 自 隋 灌 顶 所 著
故不可翻也。 《大般若涅槃经玄义》。“五不翻”首见于大亮
或 曰, 灌 顶 文 中 只 有 大 亮 一 人 名 讳, 因 法 师, 这 一 观 点 也 得 到 了 马 祖 毅、 王 宏 印 教
此其中“二云、三云”,也都是大亮本人的观 授的认同。
点, 仅 省 略 其 名, 但 这 并 不 合 理, 首 先, 如 然 而 综 上 所 述, 大 亮 并 没 有 真 正 提 出
方 广 锠 所 述, 佛 典 注 疏 中 所 谓“ 家 ”, 必 定 “ 五 不 翻 ”, 玄 奘 自 然 也 就 不 存 在 借 鉴 大 亮
指 不 同 的 人 物 或 流 派。 并 且 灌 顶 不 仅 在 介 绍 的 可 能。 而 且 灌 顶 所 引 述 的“ 五 家 ” 只 是 罗
“ 无 ” 时 提 及 上 述 五 家, 又 在 介 绍“ 有 ” 时 列 了 五 种 支 持 音 译“ 涅 槃 ” 的 具 体 观 点, 即
谈 到 另 外 十 家 观 点, 并 一 一 点 出 其 名 讳, 如 便 不 论 其 作 者 是 否 一 致, 也 并 不 能 构 成 严 密
竺 道 生、 庄 严 大 斌、 白 马 爱 等。 可 见 此 前 之 的 理 论 体 系。 倒 是 灌 顶 自 己 在“ 释 名 ” 中 对
“五家”,应是五人无误。 于“ 翻 ” 的 分 类( 无、 有、 亦 有 亦 无、 非 有
其 次, 从 五 家 的 内 容 来 看, 尽 管 论 述 角 非 无 ) 历 来 乏 人 阐 发, 却 具 有 相 当 的 理 论
度 略 有 差 异, 但 基 本 都 聚 焦 于 一 词 多 义 的 趣 味, 不 失 为 研 究 佛 经 翻 译 理 论 的 一 个 珍
“不翻”,如一云“一名含众名”,二云“一义 贵题材。
叠 说 众 义 ”, 三 云“ 一 名 而 多 训 ”, 四 云“ 一
名多义”。这些本是五家对同一立场(即“涅 二、“五不翻”与《十异九迷论》
槃 ” 不 可 翻 ) 的 各 自 表 述, 有 类 似 之 处 也 是 王 著 第 三 章 的 第 二 节 题 为“ 玄 奘‘ 五 不
自 然。 但 上 述 若 出 自 大 亮 一 人, 则 灌 顶 分 为 翻’的现代诠释”。在本节中王宏印教授指出
五类就显得过于重复。 玄 奘“ 五 不 翻 ” 首 见 于 周 敦 义 所 著《 翻 译 名
纵 观 全 文, 所 谓“ 其 各 说 者, 凡 有 五 义序》,进而将序文依照五种不翻的顺序分为
家 ”, 仅 是 灌 顶 在“ 释 名 ” 时, 罗 列 了 五 种 五 节, 依 次 进 行 了 翻 译 及 评 论, 并 在 文 末 引
支 持 音 译“ 涅 槃 ” 的 观 点。 与 玄 奘 的 五 不 翻 申出五条翻译原则。
相 较, 则 前 四 家 都 可 归 为“ 多 义 故 不 翻 ”, 这 一 安 排 本 来 尽 善 尽 美, 充 分 体 现 了 王
只 有 最 后 一 家 接 近 于“ 秘 密 故 不 翻 ”。 这 些 著“ 传 统 译 论 经 典 诠 释 ” 的 应 有 之 义, 然
观 点 固 然 透 露 出 各 位 译 者 的 部 分 翻 译 思 想, 而 问 题 出 在 王 宏 印 教 授 所 引 之《 翻 译 名 义
但 绝 非 系 统 性、 分 门 别 类 加 以 分 析 的 翻 译 序 》 并 非 其 全 文, 因 此 未 能 整 体 把 握 周 敦 义
理论。 的 思 路, 对 序 文 的 解 读 不 仅 存 在 偏 差, 甚 至
其 实 对 大 亮 及 其“ 五 种 不 翻 ” 的 误 会 由 南 辕 北 辙。 周 敦 义 在 陈 述 五 不 翻 思 想 后, 故
来 已 久, 最 早 提 出 这 一 观 点 的 是 杨 廷 福, 不 意引用了一段唐代道士李仲卿对佛教翻译的
过 他 把 广 州 大 亮 法 师 误 作“ 广 亮 ”( 方 广 锠, 抨 击( 即 文 中 所 谓“ 七 迷 之 作 ”), 并 在 后 文
2006:12)。 杨 廷 福(1986:95) 认 为 玄 奘 对 之 加 以 批 驳, 以 重 申 自 己 尊 佛 的 立 场。 然
是在大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五不翻” 而 王 宏 印 教 授 在 引 用 序 文 时, 只 摘 录 其 中 五

152
2019年第1期      中国翻译 学术争鸣

不 翻 及 七 迷 之 作 数 段, 并 将 李 仲 卿 对 佛 教 译 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
论 的 攻 击 误 以 为 是 五 不 翻 的 第 五 种 不 翻“ 生 5. 生 善 故, 如“ 般 若 ” 尊 重,“ 智 慧 ”
善 故 ” 的 组 成 部 分, 从 而 导 致 不 仅 对 原 文 的 轻 浅; 而 七 迷 之 作, 乃 谓“ 释 迦 牟 尼 ”, 此
翻 译 严 重 失 真, 文 末 针 对 第 五 种 不 翻 所 引 申 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
“阿耨菩
的佛教译论思想实则是总结了李仲卿抨击佛 提 ”, 名“ 正 遍 知 ”, 此 土 老 子 之 教 先 有 无 上
教 译 论 的 思 想, 与 玄 奘 本 意 背 道 而 驰。 特 此 正真之道,无以为异;
“菩提萨埵”,名“大道
说明如下: 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
首 先 在 分 析 之 前 有 必 要 指 出, 玄 奘“ 五 关于第五种不翻“生善故”,王宏印教授
不 翻 ” 出 自 周 敦 义《 翻 译 名 义 序 》 的 说 法 由 表示其基本意思是:
梁 启 超 提 出( 方 广 锠,2006:11), 其 后 广 例如,音译为“般若”,表示尊重,若意
为 流 传。 但 其 后 曹 仕 邦(1990:187) 注 意 译为“智慧”,则显得轻浅。这是语气的轻重
到“ 奘 公 之 说, 保 存 于《 翻 译 名 义 集 》 卷 之 分。 还 有 地 位 的 尊 卑 之 别。 例 如 把“ 释 迦
一〈 十 种 通 称 〉 的‘ 婆 伽 婆 ’ 条 中, 周 氏 不 牟 尼 ”( 意 为 觉 ), 意 译 为 能 仁, 则 因 为 用 了
过 节 引 之 而 已。” 方 广 锠(2006:12) 又 指 儒 家“ 仁 ” 的 概 念, 就 使 得 佛 陀 的 地 位 大 为
出, 除 南 宋 法 云 的《 翻 译 名 义 集 》 外, 北 宋 降 低, 降 低 到 和 孔 子 同 样 的 地 位, 甚 至 不 如
赞 宁 的《 宋 高 僧 传 》 也 有“ 玄 奘 立‘ 五 种 不 孔 子。 还 有“ 菩 提 萨 埵 ”( 意 为“ 道 有 情 ”),
翻 ’” 之 记 载, 只 是 不 具 详 文。 然 而 目 前 可 意译为“大道心众生”,终觉不雅。这是雅俗
考 的“ 五 不 翻 ” 最 早 出 处 由 张 建 木(1983: 之 差。 还 有“ 阿 耨 菩 提 ”, 若 意 译 为“ 正 遍
12) 发 现, 出 自 后 唐 僧 人 景 霄 的《 四 分 律 知”,则和道家的无上真正之道无法区分。这
行 事 钞 简 正 记 》, 距 周 敦 义 及 法 云 提 前 了 就 是 彼 此 之 异。 以 上 所 列 举 诸 例, 皆 在 于 说
200 多 年。 实 际 上 无 论 是 景 霄 还 是 法 云 的 明 音 译 与 意 译 有 轻 重 之 分, 尊 卑 之 别, 雅 俗
记 载, 都 较 为 忠 实 原 意, 并 未 掺 杂 其 他 文 之差,彼此之异。不可不察也。
字, 若 能 将 三 者 对 比 来 看, 则 不 难 发 现 周 敦 其 后 王 著 尚 有 对 此 的“ 评 论 ” 一 段, 碍
义 版 本 夹 杂 有 他 人 之 议 论, 需 特 别 注 意。 具 于 篇 幅 恕 不 引 用。 问 题 正 在 对 第 五 种 不 翻
体 而 言, 王 著 引 自《 翻 译 名 义 序 》 的 部 分 及 “生善故”的解读上。玄奘原文应当止于“般
分段如下: 若 尊 重, 智 慧 轻 浅 ”。 从“ 七 迷 之 作 ” 开 始,
唐玄奘法师论五种不翻: 是 周 敦 义 引 用 他 人 的 论 述。 倘 若 周 引 用 的 观
1. 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点 与 玄 奘 看 法 类 似 互 为 补 充, 那 将 之 误 以 为
2. 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 玄 奘 所 言 倒 并 不 影 响 大 体 的 理 论 诠 释。 然 而
在、炽盛、瑞严、名称、吉祥、尊贵)。 周所引的恰恰是唐代大肆抨击佛教的道士李
3. 此 无 故, 如“ 阎 浮 树 ”( 胜 金 树 ), 中 仲卿所著《十异九迷论》。此文详述了李仲卿
夏实无此木。 眼 中 佛 教 的 十 种 异 象 与 九 处 迷 思。 言 辞 不 可
4. 顺 古 故, 如“ 阿 耨 菩 提 ”( 正 遍 知 ), 谓不激烈,如其第十异:

153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19年第1期

老君之教,以复孝慈为德本;释迦之法, 佛门高僧却认为这种译法的变化自有其翻译
以舍亲戚为行先。 学 理 上 的 原 因。 其 实 在“ 五 不 翻 ” 的 第 四
其 尊 道 贬 佛 之 意 不 言 而 喻。 而 王 著 所 误 种 不 翻 中, 玄 奘 法 师 已 经 解 释 了 沿 用“ 阿
归 为“ 五 不 翻 ” 的 内 容, 正 是 李 仲 卿 文 中 指 耨 菩 提 ”, 而 不 用“ 正 遍 知 ” 的 原 因 是“ 顺
责佛教所具有的“第七迷”: 古 故, 如‘ 阿 耨 菩 提 ’( 正 遍 知 ), 非 不 可
夫华夷语韵不同。然佛经称“释迦牟尼” 翻, 而 摩 腾 以 来, 常 存 梵 音。” 可 见 玄 奘 看
者, 此 是 胡 语。 此 土 翻 译, 乃 曰“ 能 儒 ”。 来 佛 教 徒 之 所 以 舍 弃“ 正 遍 知 ” 而 取“ 阿 耨
“能儒”之名,位卑周孔。故没其“能儒”之 菩 提 ”, 与 李 仲 卿 所 谓“‘ 正 遍 知 ’ 是 道 教
劣 名。 而 存“ 释 迦 ” 之 戎 号。 所 言“ 阿 耨 多 既 有 之 意 ” 无 关, 只 是 尊 重 摩 腾 以 来 的 翻 译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 者, 汉 言“ 阿 ”, 无 也;
“耨 传 统。 理 解 原 文 中 这 一 点 的 话, 就 不 应 该 再
多罗”,上也;
“三藐三”,正遍知也;
“菩提”, 把“ 七 迷 之 作 ” 归 为 玄 奘 名 下, 否 则 岂 非 自
道 也。 此 土 先 有“ 无 上 正 真 之 道 ”。 老 庄 之 相矛盾。
教, 胡 法 无 以 为 异, 故 不 翻 译。 又“ 菩 萨 摩 考 虑 到《 十 异 九 迷 论 》 成 文 于 唐 高 祖 时
诃 萨 ” 者, 汉 言“ 大 善 心 众 生 ”, 此 名 下 劣, 期, 早 于 玄 奘 法 师 活 动 的 太 宗 时 期,“ 五 不
非 为 上 士。 掩 其 鄙 称, 亦 莫 有 翻。 凡 不 译 之 翻 ” 之 说 或 许 也 是 玄 奘 借 由 翻 译 理 论, 对 李
流,其例如是。……世不能知,其迷七也。 仲卿及其背后道家对佛教的非难的一种回应。
不 难 看 出, 李 仲 卿 所 举 的“ 能 儒 ”、“ 正 不 过 事 实 上, 在 玄 奘 之 前, 已 有 高 僧 法 琳 撰
遍 知 ” 等 例, 用 意 与 玄 奘 的“ 五 不 翻 ” 理 论 文《 答 李 道 士 九 迷 论 》 对 此 逐 条 批 驳, 关 于
大相径庭。这段话不仅未能为佛教译论辩护, 李所谓第七迷,法琳答复如下:
还 意 在 讽 刺 佛 教 卑 于 儒、 道, 缺 乏 创 见。 正 夫名无得物,盖谓实宾。岂以顺世假谈,
所 谓“‘ 能 儒 ’ 之 名, 位 卑 周 孔 ”,“ 老 庄 之 格 玄 圣 之 优 劣? 夫 荀 家 以 首 名 质, 仲 氏 将 山
教,胡法无以为异”。 制名。山高于丘,仲仁未弘夫子;首总于耳,
从 历 史 上 看, 早 期 佛 教 翻 译 确 实 存 在 借 荀 德 不 逮 老 聃。“ 能 儒 ” 之 名, 何 容 遂 卑 周、
用 儒、 道 术 语 的 情 况, 如 李 仲 卿 提 到 的 把 孔? 然“ 释 迦 ” 之 号, 义 含 多 种, 遍 能 贯 于
“ 释 迦 牟 尼 ” 译 作“ 能 儒 ”, 把“ 阿 耨 多 罗 三 万 德, 不 可 以 仁 偏 训 通。 仁 绝 于 四 句, 安 得
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遍知之道”。但这些 将 能。 定 翻 述 者, 事 不 得 已, 强 复 存 其 旧 号
译 法 逐 渐 为 后 世 译 家 所 不 取, 而 代 之 以“ 释 耳。 又 言: 道 家 旧 有 正 遍 知, 道 与 菩 提 不 异
迦 ”,“ 阿 耨 多 罗 ” 等 音 译。 这 些 都 是 释、 道 者, 信 是 正 教, 流 后 伪 窃 此 名。 核 实 寻 源,
两 家 所 共 认 的 历 史 事 实, 只 是 诠 释 的 理 由 不 岂 得 斯 号? …… 释 迦 是 佛 显 名, 菩 提 是 法 尊
同。 道 家 的 李 仲 卿 认 为, 佛 教 之 所 以 放 弃 之 称, 菩 萨 为 僧 导 首。 三 宝 胜 号, 译 人 存 其 本
前 借 用 儒 道 思 想 的“ 能 儒 ”、“ 正 遍 知 ” 等 名……
意 译, 是 因 为 这 种 译 法 恰 好 表 现 出“ 佛 法 位 法 琳 反 驳 了“ 能 儒 位 卑 周 孔 ” 一 说, 指
卑 于 儒 道, 了 无 新 意 ”, 可 谓 诛 心 之 论。 而 出 姓 名 与 品 行 无 关, 以 山 为 名 者 难 道 比 孔 子

154
2019年第1期      中国翻译 学术争鸣

(孔丘)更有仁德?以首为名者难道德高于老 “‘ 般 若 ’ 尊 重,‘ 智 慧 ’ 轻 浅 ” 一 句。 其 后
子( 李 耳 )? 接 着 指 出“ 能 儒 ” 这 种 译 法 之 “七迷之作”一段,乃是序作者所要批判的对
所 以 为 后 世 不 取, 是 因 为 释 迦 含 义 繁 复, 不 佛经的“谤毁之言”,也是《翻译名义集》所
仅限于“仁”的概念。至于“菩提”、“菩萨” 力 图 正 本 清 源 的 对 象。 对“ 七 迷 之 作 ” 的 批
的 翻 译, 也 先 批 驳 李 说, 另 做 解 释。 最 后 又 判, 正 是 周 敦 义 在 第 一 句 强 调“ 此 书 …… 亦
强 调“ 释 迦 ”、“ 菩 提 ”、“ 菩 萨 ” 乃 是 佛 门 三 可获谤法人意根”的原因。
宝,译者存其本名,不容置喙。 因 此, 王 著 将“ 七 迷 之 作 ” 一 段 视 为
如 果 重 新 翻 阅 周 敦 义《 翻 译 名 义 序 》 全 “ 五 不 翻 ” 理 论 的 组 成 部 分, 可 说 是 误 读 了
文, 不 难 发 现 他 先 引 用《 十 异 九 迷 论 》 中 对 原 文。 把“ 七 迷 之 作 ” 归 于“ 生 善 故 ” 后 所
佛教翻译的攻击,再引用《答李道士九迷论》 作 的 长 篇 分 析 也 无 异 于 南 辕 北 辙, 没 能 体
“夫三宝尊称,译人存其本名”进行批驳,正 会 到 这 两 个 文 本 之 间 针 锋 相 对 的 立 场。 从
表 明 了 序 作 者 尊 崇 佛 教, 而 将 引 自 李 仲 卿 的 而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王著在总结引
话视为“谤毁之言”,并指出“使见此书,将 申 唐 玄 奘 翻 译 原 则 和 基 本 精 神 时, 出 现 了
无 所 容 其 啄 矣 ”。 因 此 可 将 周 序 与“ 五 不 翻 ” 这么一条:
相关部分重新排版如下: 二、 坚 持 不 用 中 国 原 有 的 哲 学 术 语 附 会
余 谓 此 书, 不 惟 有 功 于 读 佛 经 者, 亦 可 原文,以免以此充彼,与原文概念相混。
获谤法人意根。 这虽然是保持佛典高雅脱俗的一种手段,
唐 玄 奘 法 师 论 五 种 不 翻: 一、 秘 密 故, 但 从 翻 译 所 涉 文 化 因 素 的 角 度 来 看, 也 是 一
如“陀罗尼”(直言、咒語)。二、含多义故, 种保持文本可以容纳的异族语言文化因素在
如“ 薄 伽 ”, 梵 具 六 义( 自 在、 炽 盛、 瑞 严、 总 体 倾 向 上 统 一 和 纯 洁 的 努 力。 当 然, 从 当
名称、吉祥、尊贵)。三、此无故,如“阎浮 今 宗 教 信 仰 平 等 的 高 度 来 看, 已 不 宜 强 调 佛
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 教 高 于 道 教 或 儒 教( 如 果 儒 教 的 思 想 和 实 践
如“ 阿 耨 菩 提 ”( 正 遍 知 ), 非 不 可 翻, 而 摩 可以成为宗教的话),但是保持异族文化的原
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 汁 原 味 而 不 是 过 分 讲 究 译 文 归 化, 已 经 是 一
尊重,“智慧”轻浅。 种翻译大势。
而 七 迷 之 作, 乃 谓“‘ 释 迦 牟 尼 ’, 此 这 段“ 精 神 ” 无 法 归 为 五 不 翻 思 想 的 任
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
‘阿耨菩 何 一 条, 而 恰 恰 把 李 仲 卿 批 判 佛 教 的 话 语 逻
提 ’, 名‘ 正 遍 知 ’, 此 土 老 子 之 教 先 有‘ 无 辑 重 申 了 一 遍( 即 佛 教 早 期 翻 译 中 借 用 儒 道
上 正 真 之 道 ’, 无 以 为 异;
‘ 菩 提 萨 埵 ’, 名 词 汇 的 译 法“ 位 卑 周 孔 ” 并 且 暴 露 了 佛 法
‘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 “无以为异”,因此为后世佛教徒所抛弃)。区
夫 三 宝 尊 称, 译 人 存 其 本 名, 而 肆 为 谤 别 只 是 王 著 误 以 为 这 是 玄 奘 所 言, 因 而 认 为
毁之言,使见此书,将无所容其啄矣。 玄奘“强调佛教高于道教或儒教”,于是指出
要 言 之, 玄 奘 法 师“ 五 不 翻 ” 理 论 止 于 在 当 今 宗 教 平 等 的 高 度, 这 种 说 法 已 不 合 时

155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19年第1期

宜。 这 番 解 读 与 玄 奘 的 本 意 全 然 无 涉, 可 谓 即“ 正 翻 ”、“ 义 翻 ” 并 非 景 霄 所 创, 而 是 玄
谬以千里了。 奘 本 人 相 对 于“ 五 不 翻 ” 又 提 出 的“ 两 翻 ”
除 了 澄 清 这 一 误 解 外, 通 过 理 清“ 五 不 思 想。 然 而 王 著 这 一 论 断 影 响 颇 大。 杨 全 红
翻 ” 理 论 与《 十 异 九 迷 论 》 的 对 立 关 系, 还 (2010:6) 直 言“ 正 翻 ” 与“ 义 翻 ” 乃 是 其
可 揭 示 一 个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的 社 会 史 取 径: 即 他学者横加到玄奘头上的“张冠李戴”。杨所
不 再 把“ 五 不 翻 ” 之 类 的 佛 教 译 论 视 作 纯 粹 引为奥援的正是王著此处不完整的引文以及
学 理 意 义 上 的 理 论 演 进, 而 将 之 放 在“ 佛 道 王 著 的 观 点。 穆 雷 则 肯 定 杨 文“ 通 过 细 致 的
之 争 ” 的 大 背 景 下, 探 寻 这 些 理 论 背 后, 为 史 料 挖 掘, 澄 清 了 我 们 对 中 国 古 代 翻 译 理 论
了 回 应 道 教 批 判 而 诉 诸 建 构 理 论 的 动 机。 如 的一些误解”。朱佩弦也在其硕论《玄奘的翻
此则将抽象的翻译理论与具体的历史背景相 译理论和实践及其对当代汉语外译的价值与
结 合, 有 助 于 理 解 翻 译 理 论 成 型 背 后 的 历 史 影响》中重申了杨全红的“辨伪”。影响不可
动因。 谓不深远。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针 对 这 一 误 解, 陶 磊
三、“正翻”与“义翻” (2016:6) 已 撰 文 从 多 个 角 度 加 以 批 驳, 笔
王 著 在 第 三 章 末 尾, 提 到 了 景 霄 的《 四 者 在 此 仅 补 全 全 文, 从 行 文 文 法 的 角 度 说 明
分 律 行 事 钞 简 正 记 》, 指 出 他 对 玄 奘“ 五 不 为何“正翻”、“义翻”并非景霄所创:
翻 ” 有 重 要 的 补 充 说 明, 即 提 出 了“ 正 翻 ” 故 诸 家 相 承, 引 唐 三 藏 译 经, 有 翻 者 有
与“ 义 翻 ” 的 概 念。 王(2003:61) 将 这 一 不 翻 者。 且 不 翻 有 五。 一、 生 善 故 不 翻。 如
概 念 视 为“ 景 霄 对 玄 奘‘ 此 无 故 ’ 的 一 种 发 佛 陀 云 觉。 菩 提 萨 埵 此 云 道 有 情 等。 今 皆 存
挥”,并节录原文如下: 梵 名。 意 在 生 善 故。 二、 秘 密 不 翻。 如 陀 罗
就翻译中,复有二种。一正翻。二义翻。 尼 等。 总 持 之 教。 若 依 梵 语 讽 念 加 持。 即 有
若 东 西 两 土。 俱 有 促 呼 唤 不 同。 即 将 此 言 用 感 微。 若 翻 此 土 之 言。 全 无 灵 验 故。 三、 含
翻 彼 语 梵。 如 梵 语 莽 茶 利 迦。 此 云 白 莲 华。 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一名具含六义。一、
又 如 梵 语 斫 抠。 此 翻 为 眼 等。 皆 号 正 翻 也。 自在(不永系属二种生死故)。二、炽盛(智
若 有 一 物 西 土 即 有。 此 土 全 无。 然 有 一 类 之 火 猛 焰 烧 烦 恼 薪 )。 三、 端 严( 相 好 具 足 所
物。 微 似 彼 物。 即 将 此 者 用 译 彼 言。 如 梵 云 庄 严 故 )。 四、 名 称( 有 大 名 闻 遍 十 方 故 )。
尼 拘 律 陀 树。 此 树 西 土 其 形 绝 大。 能 荫 五 百 五、 吉 祥( 一 切 时 中 常 吉 利 故。 如 二 龙 主
乘 车。 其 子 如 油 麻。 四 分 之 一。 此 间 虽 无 其 水 七 步 生 莲 也 )。 六、 尊 贵( 出 世 间 所 尊 重
树。 然 柳 树 稍 积 似。 故 以 翻 之。 又 如 三 衣 翻 故 )。 今 若 翻 一。 便 失 余 五。 故 存 梵 名。 四、
卧具等并是云云。 顺 古 不 翻。 如 阿 耨 菩 提。 从 汉 至 唐。 例 皆 不
王 著 在 此 处 犯 了 处 理 大 亮“ 五 种 不 翻 ” 译。 五、 无 故 不 翻。 如 阎 浮 树 影 透 月 中 生 子
和 玄 奘“ 五 不 翻 ” 文 献 时 同 样 的 问 题, 即 引 八斛瓮大。此间既无,不可翻也。除兹已外,
文 不 全。 如 此 节 录 遗 漏 了 内 文 的 重 要 信 息, 并 皆 翻 译。 就 翻 译 中, 复 有 二 种。 一“ 正

156
2019年第1期      中国翻译 学术争鸣

翻”,二“义翻”……又如三衣翻卧具等并是 写出《玄奘翻译思想辨伪》、《玄奘是(杰出)
(云云)。 的 译 论 家 吗 》 如 此 雄 文, 这 样 的 论 调 是 否 本
从 全 文 来 看, 景 霄 的 思 路 颇 为 明 晰, 先 身也存在“学术不够规范”之嫌?
是 指 出 各 位 译 家 都 承 袭 玄 奘 译 经 之 法, 其
方 法 又 分 为 可 翻 和 不 可 翻 两 类( 故 诸 家 相 四、结语
承,引唐三藏译经,有翻者,有不翻者)。其 虽然本文多处与王宏印教授的观点相左,
后 一 一 罗 列“ 五 不 翻 ” 的 内 容 直 至 第 五 种 不 但 不 可 否 认 王 著 具 有 很 高 的 理 论 研 究 水 平,
翻( 五、 无 故 不 翻。 如 阎 浮 树 影 透 月 中 生 子 运 用 现 代 学 术 视 野 审 视 与 发 挥 古 代 译 论, 有
八 斛 瓮 大。 此 间 既 无, 不 可 翻 也。 除 兹 以 很强的指导与启发作用。
外, 并 皆 翻 译。) 重 点 在 下 一 句,“ 如 果 就 翻 然 而 白 璧 微 瑕, 笔 者 在 总 结 王 著 的 三 处
译 而 言, 也 有 两 种 方 法。 一 是‘ 正 翻 ’。 二 误 解 时, 发 现 其 中 引 发 误 读 的 原 因 存 在 三 个
是‘ 义 翻 ’”( 就 翻 译 中, 复 有 两 种。 一“ 正 共 性, 即 材 料 的 多 样 性、 文 本 逻 辑 的 复 杂 性
翻 ”, 一“ 义 翻 ”。) 此 即 作 者 在 介 绍 了 五 种 和 文 本 解 读 的 多 义 性。 推 而 广 之, 这 些 也
不 翻 思 想 后, 转 而 介 绍 两 种 翻 译 思 想, 与 开 是今人翻译与理解古代译论时所面临的共
头“ 引 唐 三 藏 译 经, 有 翻 者 有 不 翻 者 ” 遥 相 同 问 题。 笔 者 仅 以 本 文 第 三 章 对“ 七 迷 之
呼 应。 遵 循 景 霄 行 文 的 脉 络, 其 谈 及“ 正 论 ” 的 讨 论, 提 出 三 点 对 应 这 三 重 困 难 的 解
翻”、“义翻”,显然是在继续介绍玄奘其它的 决方法。
翻译思想。 其 一, 要 把 古 代 译 论 视 为 史 料 而 非 抽 象
如前所述,“正翻”与“义翻”之称,最 理 论。 译 论 虽 然 属 于 理 论 研 究 的 范 畴, 但 翻
早 由 张 建 木 在《 玄 奘 法 师 的 译 经 事 业 》 中 完 译 理 论 毕 竟 不 同 于 自 然 科 学 的 理 论, 其 研 究
整 引 用。 历 来 不 乏 学 者 认 同 它 属 于 玄 奘 译 论 对 象 不 是 精 确 客 观 的 物 质 实 体, 而 是 极 富 多
的 一 部 分, 如 马 祖 毅 在《 中 国 翻 译 词 典 》 中 样 性 的 古 文 献, 同 一 个 译 论 在 不 同 文 本 记 载
把“ 正 翻 ” 与“ 义 翻 ” 一 同 归 为“ 五 不 翻 ” 中 可 能 差 异 颇 大。 因 而 需 要 对 文 本 的 选 择 慎
的 原 则。 何 锡 蓉 在《 佛 学 与 中 国 哲 学 的 双 向 之 又 慎。 王 著 的 三 处 误 读 究 其 原 因, 都 是 所
建 构 》 中 说“ 除 了 五 种 情 况 下 的 不 翻, 即 音 摘 录 的 文 本 本 身 不 够 完 整, 从 而 引 发 歧 义。
译 外, 在 对 应 翻 译 和 意 译 中, 玄 奘 还 提 出 了 若 他 能 将 三 个 出 处 的“ 五 不 翻 ” 对 照 来 看,
正翻与义翻。”(同上) 自然可以规避解读错误。
出于文本解读不同而导致的学术之争原 其 二, 在 确 保 文 本 材 料 无 误 后, 解 读 文
本无可厚非,但如杨全红(2007:263)在未 本 时 应 注 意 其 内 在 的 行 文 逻 辑, 而 非 不 假 思
能 征 引 史 料 全 文 的 前 提 下( 在 大 亮“ 五 种 不 索 地 对 照 翻 译。 比 如 在 王 著 对 于“ 五 不 翻 ”
翻 ” 和“ 正 翻 义 翻 ” 问 题 上 都 可 看 出 他 并 未 的 误 解 中, 误 把 道 士 抨 击 佛 教 译 论 的“ 七 迷
通读史料),抨击将正翻归为玄奘名下的学者 之 作 ” 归 为 玄 奘 名 下。 但 这 个 错 误 本 可 以
为“张冠李戴”、“学术不够规范”,进而动辄 避 免。 如 果 王 著 注 意 到 玄 奘 在“ 第 四 种 不

157
学术争鸣 中国翻译 2019年第1期

翻 ” 中 已 把“ 阿 耨 菩 提 ” 归 为“ 顺 古 故 不 化 的 一 套 话 术, 自 然 有 一 定 的 解 释 力 与 迷 惑
翻 ”, 又 怎 么 会 在 第 五 种 不 翻 中 说“ 阿 耨 菩 性。 那 么 假 如 未 能 发 现 其 中“ 阿 耨 菩 提 ” 的
提 ” 是“ 生 善 故 不 翻 ”? 当 然 理 论 上 或 许 有 自相矛盾处,还有什么方式验证“七迷之作”
词 可 以 同 时 符 合 两 种 不 翻 的 原 则, 但 玄 奘 在 是 否 属 于“ 五 不 翻 ” 呢? 答 案 就 在 于“ 七 迷
举 例 时 应 当 会 避 免 这 种 令 人 混 淆 的 词 汇。 想 之 作 ” 本 身。 笔 者 在 读《 翻 译 名 义 序 》 时,
到 这 一 层, 即 便 凭 借“ 阿 耨 菩 提 ” 的 语 感 就 最 为 困 惑 的 就 是“ 七 迷 之 作 ” 或 者“ 七 迷 ”
能 判 断 出,“ 七 迷 之 作 ” 恐 非“ 五 不 翻 ” 的 究 竟 是 什 么? 几 经 辗 转 才 发 现 原 来 是 李 仲 卿
组成部分。 《 十 异 九 迷 论 》 的“ 第 七 迷 ”。 虽 然 这 个 问 题
其 三, 保 持 对 文 本 的 好 奇 与 敬 畏。 即 便 的 解 决 具 有 偶 然 性, 但 至 少 让 笔 者 在 找 到 答
做 到 前 述 两 点, 保 证 材 料 无 误、 文 本 解 读 的 案 之 前, 不 敢 对“ 七 迷 ” 妄 加 定 论。 然 而,
逻 辑 自 洽, 仍 然 可 能 面 临 一 个 问 题: 即 基 于 虽然王著对于“五不翻”的每一段都有翻译、
语 言 的 多 义 性, 同 一 则 文 本 完 全 可 能 解 读 出 评 论 以 及 引 申, 王 著 却 并 未 展 现 任 何 对“ 七
两 种 逻 辑 自 洽 的 答 案。 这 种 情 况 最 难 处 理, 迷 之 作 ” 的 翻 译 或 解 释, 仿 佛 这 个 词 凭 空 消
就如同“七迷之论”,就文意而言把它解读成 失一般,这确实令人遗憾。
玄奘译论的一部分完全说的过去 — 毕竟它 笔者拘于学识,一点浅见仅作抛砖引玉,
本 来 就 是 道 士“ 包 装 ” 出 的 诠 释 佛 经 翻 译 变 其间许多错讹之处,还望方家海涵。

注释

① 王著将《大般若涅槃经玄义》的灌顶记为罐顶,似为一误。此外, 查第十九卷并无此文,遍历《续高僧传》全书也未发现与广州大
王著称其所引“广州大亮”一文出自《续高僧传·卷十九》,笔者 亮有关之记载,此处对王著所称的原文出处存疑。

参考文献

[1] 曹仕邦 . 中国佛教译经史研究余沈之四 [A]. 曹仕邦 . 中国佛教译 北教育出版社,2003.


经史论集 [C]. 台北:东初出版社 ,1990. [6] 杨 全 红 . 玄 奘 是( 杰 出 的 ) 译 论 家 吗 [A]. 王 宏 . 翻 译 研 究 新 论:
[2] 方广锠 . 玄奘“五种不翻”三题 [J]. 法音,2006(10). 2006 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论文集 [C].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 曲军锋 . 玄奘法师在翻译事业上的贡献 [A]. 黄心川、葛黔君 . 玄奘 2007.
研究文集 [C].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7] 杨全红 . 玄奘翻译思想辨伪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4] 陶磊 . 佛经汉译理论的“正翻”与“义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8] 杨廷福 . 玄奘论集 [M]. 济南:齐鲁书社,1986.
2016(6). [9] 朱 徽 . 让 传 统 走 进 现 代 — 评 王 宏 印 著《 中 国 传 统 译 论 经 典 诠
[5] 王宏印 .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从道安到傅雷 [M]. 武汉:湖 释—从道安到傅雷》[J]. 中国翻译,2004(5).

作者简介  李汉平,复旦大学数学学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统计硕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系博士。研究方向:书籍史、翻译史。
作者电子信箱  hanping2@illinois.edu

1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