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17 年第 1 期( 总第 45 卷 第 311 期) 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与设计

doi: 10.3969j.issn.1673-7237.2017.01.016

干旱地区西北民居的适宜性形态研究
———以日月藏族乡兔尔干村为例 *

高力强 , 朱 丽, 何
1,
2 1 1

( 1.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2. 石家庄铁道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石家庄 050043)

摘要: 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环境一直是青海农牧民居发展的制约因素 。 通过竞赛实践,在民居中引


入建筑空间、景观、能源和经济等多种设计概念,尝试性地提出改变当下西北人居环境中的建
气候、社会问题的居住方案。应用一系列适宜性的应变空间设计方法 ,结合兔尔干藏区民
筑、
居形态和风俗习惯,优化西北干旱环境下的能源技术模型 ,形成一套低成本、高性能的适宜性
设计策略和农村居住模式,为西北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
关键词: 干旱环境; 西北民居; 适宜模式; 应变空间; 技术模型
中图分类号: TU - 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37( 2017) 01-0073-05

Adaptability of the Residential Houses in the Northwest Arid Environment:


Case analysis of Tuergan village in Riyue - Tibetan county
GAO Li - qiang1,2 ,ZHU Li1 ,HE Cheng1
(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Abstract: Arid climate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to developing
residence in Qinghai. The competition in the residential design practice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space,
landscape,energy and cost and other design concepts. A tentative proposal of living programs to change
the current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west China is expounded on the architectural,climatic and social
issues. A series of appropriate space design is utilized; combined with the Tibetan residence forms and cus-
toms of Tuergan village,the energy technology models under the arid environment of northwest China are
optimized. A set of suitable design strategies and rural living patterns with low cost and high performance
is formed,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northwest China.
Keywords: arid area; residence of northw est China; suitable model; space to deal w ith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y model

2
0 引言 这次规划设计为数栋 100 m 左右的山地民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项目为了快速建设,工作 规模不大,但是作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
仅停留在静态的设计层面,缺乏对于环境变化深度挖 对于“自然环境与建筑空间”适宜性应变设计的思考,
掘和适宜性的应变思考,这也是当下民居建设中普遍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研究。设计作品最终获得本
存在的问题。《“台达杯 ”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 》 届竞赛三等奖,在作品逐步建设之际,作者对本项目
作为全球范围的设计大赛, 2015 年以西宁市日月藏族 从构思到设计的思考和探索,做了一些回顾和总结。
乡兔尔干村“低能耗住房项目设计”为题,发出了建设 1 区域环境分析
西北干旱地区绿色民居的倡议。 日月藏族乡位于北纬 36°32',东经 101°08',这里
收稿日期: 2016-05-06; 修回日期: 2016-05-24
属于黄土高原的边缘,青藏高原的起点,农业区与牧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478297) ; 国家科技支撑计 业区分界明显,并在日月山藏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
划课题资助项目( 2015BAJ09B02) 一个典型的农牧业结合区。 同时,这里属于大陆性季

73
高 力 强 ,等 : 干 旱 地 区 西 北 民 居 的 适 宜 性 形 态 研 究

风气候带的分界点,具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 干燥等特征; 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结冻期长的特


[1]
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 点( 见图 1) 。

图1 兔尔干村地区气候条件
2
兔尔干村项目为新建数幢 100~120 m 的农村住 边设置休闲桌凳或健身器材,重构那种冬天老人靠在
2
房,场地规模约 8 000 m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高程 墙边晒太阳、拉家常的感觉,从而实现从私有空间向
在 2 027~2 022 m 之间。 设计要求利用当地气候特 公共空间的逐渐过渡,形成良好的内外交往空间。 同
点, 以可行性的技术解决冬季集热采暖和夏季通风降 时,在村落规划活动广场,时常组织或安排集体活动,
[3 - 4]
温问题,结合青海藏区传统民居形态和生活方式,建 以加强居民对村落的再次认同感 。
设西北的新型农村民居。 2. 1. 2 引入建筑相邻室外空间的概念
2 属于西北地区民居的前期概念构思 郁郁葱葱 的 自 然 环 境 是 民 居 院 落 的 典 型 特 征 。
在传统城镇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作为严寒地区 在传统的建筑文化中,传统园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的西北偏远山村,居住环境恶略 ( 建筑问题 ) 、冬季植 3~5 m 2 或 1~2 m 2 ,
尤以小型化的园林形式延续为主,
被枯干( 气候问题 ) 、老幼妇孺生活状况不佳 ( 社会问 营造出一个舒适的视觉空间,
例如建筑露台或阳台的微
题) ,成为了改善西北民居环境现状的难题。 如何尝 枯山水等,
景观、 动静结合,
成为视线或精神世界的焦点。
试着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性能、幸福舒适的农村民居, 另外,
院落已成为现代城市高楼居民的遗憾和奢梦,
而村
[2]
是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 作者通过引入调节建筑 落完全可以实现居民拥有这些大自然的亲地空间。
空间、建筑景观、能源与经济等前期设计概念,探索一 2. 1. 3 引入适老的微空间概念
种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模式,达到自给自足的小康生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老年人在饮食习惯、娱乐休
活( 见图 2) 。 闲、作息规律、养家途径等方面,与年轻人差别越来越
大。再加上农村“空巢 ”现象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的今天,在落后的偏远山区的农村老人,生活状况令
人担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依据居住人口年龄、关
系、文化等梯级分布,利用功能布局和过渡空间的应
对方法,针对不同的居住者考虑相互兼顾,在民居活
动中考虑生产与经营的功能,探索一种适老性和经济
性“兼容”的居住模式,恢复其乐融融的人居环境,以
[6]
应对“空巢”和“老无所养”现象 。
图2 前期概念路线图 2. 2 在建筑环境上的概念构思
2. 1 在建筑空间上的概念构思 2. 2. 1 引入微气候缓冲的概念
2. 1. 1 引入层级的街道和广场概念 优势互补的微空间环境是缓解和改善恶劣气候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让邻里之间形 的有效途径。 从规划的整体入 手,结 合 季 风 布 置 街
同陌路。而高墙深院是一种民居模式,也是一种生活 道,合理引导气流的通过,形成良好的微气候空间; 从
态度,封闭了邻里交往的通道。 本项目以低矮或镂空 院落绿化入手,种植常绿和落叶等梯级的绿化植被,
墙体为住宅边界,改善以铁门、高墙为界的宅院形式, 可以改善阴凉遮蔽环境,营造适宜的自然生态景观;
形成民居主体、农牧杂院、便道道路的层级过度,在路 从地区水利入手,疏导村庄现有溪流,通过蓄水、叠水

74
高 力 强 ,等 : 干 旱 地 区 西 北 民 居 的 适 宜 性 形 态 研 究

处理,有益于改善干旱的微气候环境,打造西北湿地 墙”( 即侧墙) 可以给建筑师以丰富的艺术发挥空间。


[5]
型的邻水景观,满足畜牧、农林、生活等用水 。 ③布置 在 建 筑 中 间 位 置。 两 墙 夹 着 一 个 狭 长 的 楼
2. 2. 2 引入严寒区立体农场的概念 梯空间,屋顶设置玻璃顶窗,成为 2 层卧室的过渡空
严寒地区的干旱气候决定了兔尔干的人居环境。 间。通过调节屋顶的保温设施,使得白天接纳阳光,
都市立体农业作为一项新种植技术,改善了植物季节 兼顾建筑的集热舱,夜间万家灯火,别有一番意境和
生长的规律。在严寒区结合建筑地下、屋顶、阳台、院 感觉。
落等边角空间,利用配套化的太阳能温室和自然能源
调配,优化原有民居栽培花卉和种植蔬菜的乡土技
术。在寒风凛冽的干旱地区和满目枯枝的西北环境
下,室内温暖如春,瓜蔬常年绿意盎然,一定会使居住
者心情清爽和舒适。
2. 3 建筑能源与经济上的概念构思
2. 3. 1 引入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从居住环境看西北地区气候恶劣,但从能源利用
来看西北地区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丰
富。利用分布式能源改善人居环境是最快捷的方法。
考虑到四季的周期性变化,利用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7]
实现能源互补利用 。其实,伴随着民居能源的分布
模式出现,已经影响了传统民居的建设模式。 但是高 图3 适宜性的应变空间设计理念
成本低效率一直是能源利用的瓶颈,例如光伏发电储
存问题、冬季沼气的不稳定问题、秸秆焚烧的污染问
题等,都需要建立系统的能源技术和应变的互联网
[8]
链条 。
2. 3. 2 引入低成本的乡土民居概念
偏远山区农 村 建 设 中 经 济 问 题 是 必 须 考 虑 的 。
西北干旱地区的民居建设,可在建筑地形、结构形式
[9]
上结合地区环境,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 ; 在建筑材
料、施工技术上就地取材,改进传统的乡土技术或者
材料性能; 在能源利用上以被动技术为主,优化整合
清洁能源,做到以经济适用的方式传承特色文化 。
3 适宜性的民居应变空间设计策略 图4 干旱环境下的民居形态模型

西北干旱地区民居有其特殊的建筑形态。 作为 3. 1. 2 建筑与院落的有机整合
严寒地区的建筑,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都有其鲜明 院落是传统民居的重要特征。 对于民居来说院
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有文化传承、宗教习俗的影响, 落担负着农物堆放、家禽饲养、花木种植、家庭聚会甚
但更多的还是应对西北干旱气候变化的建筑形态 ( 见 至农产品加工等不同的功能,对于民居的生活品质也
图 3、 4) 。 起到关键的作用。首先,适宜的庭院可以解决建筑或
3. 1 外部相邻空间的应变设计策略 大进深空间的采光、通风问题; 其 次,院 落 有 节 能 功
3. 1. 1 楼梯与新人工环境的巧妙营造 能,利用庭院空间落叶乔灌的遮荫变化,营造一个微
合理布置楼梯,彰显建筑的豪华和主人的品味, 气候环境的缓冲空间; 再者,院落有“家 ”的归属感。
也可成为解决交通功能之外的保温、景观,甚至是精 一墙之外是忙碌而喧闹的公共街道,一墙之内却是静
神空间的一部分。 根据楼梯的平面位置可分为 3 种 谧而温馨的庭院。在幽静的私家小院,一桌,一茶,一
方案: ①布置在客厅后面。 楼梯结合后墙 ( 或后院天 家人,可以聊天、看书、品茶,亦或发呆、纳凉,偷得浮
井) ,兼顾保温、通风,营造新人工环境,这种形式多见 生半日闲,一切都那么“自然随意”,那才是家的感觉。
于徽州民居。②布置在建筑侧面。 在客厅入口处,从 3. 1. 3 建筑表皮的复合设计
一侧直接上楼。对建筑有保温、隔热作用,楼梯的“双 建筑表皮是室内外环境的边界。 可调节的建筑

75
高 力 强 ,等 : 干 旱 地 区 西 北 民 居 的 适 宜 性 形 态 研 究

表皮具有保温隔热、降声减噪的作用。 近年来西北民 台) ”等半室外的过渡空间,为室内提供蓄能、保温、加


居受着“庄廓”、窑洞或者生土建筑等的影响,传统的 湿等作用; 其次利用“北向天井 + 楼梯 ( 或阳台 ) ”,仅
夯土、土坯、草泥垛墙等粘土材料 造 价 低 廉、冬 暖 夏 顶部开启窗户,弱化北侧寒风的侵袭,引导室内的自
凉,同时,也存在着墙体较厚、室内落尘、潮湿松软等 然通风。
很多不足。所以西北的传统建筑表皮结合可调节的 3. 2 建筑内部空间的应变设计策略
“空气腔”,对建筑内外表面和夹层进行复合处理,对 3. 2. 1 民居平面功能的优化组合
建筑表皮的应变空间进行重组设计 。 “分而不离”的分散式布局,是民居常见的建设模
3. 1. 4 与建筑表皮相邻空间的功能优化 式,即部分功能脱离主体但又通过廊或其他空间相联
根据西北干旱的气候环境,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 系的设计手法。这种布局模式在农村传承了千百年。
前提下,调整与表皮相邻的空间功能,形成缓冲冷辐 农村民居的功能设置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按照居住者
射的应变空间,维持室内主要使用空间的稳定状态, 的年龄、起居习惯和使用频率,客厅和老人卧室设在
达到空间功能优化的效果。 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一是 首层,尽量少使用楼梯; 从生活私密性和作息习惯来
调整外表皮相邻的缓冲空间。 以厨房、阳台等辅助空 看,主卧和次卧可设 2 层空间,干净卫生,与老人分
间采取可开启门窗,延滞室外环境对室内的影响。 二 开,减少空间交叉影响。而厨房、餐厅和仓储空间,从
是以“竖向天井 + …”复合空间作为表皮的缓冲空间。 生活流线、卫生、使用角度来看,可设在首层或脱离于
利用“南向天井 + 一步阳台”、“内天井 + 楼梯 ( 或阳 建筑主体之外,按需布置( 见图 5) 。

图5 适宜性的民居应变空间设计
3. 2. 2 门户的空间处理 3. 2. 3 民居的供暖空间优化
民居的大门部分是一个家庭的形象工程。 门庭 低成本的民居取暖问题,一直是传统民居更新中
空间要留有节日的装饰空间,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 的一个纠结难题。 在西北藏区一直延续着燃烧农业
风俗习惯,给人以亲切感和可识别性。 大门功能的细 秸秆、灌木废柴、牛粪饼等作为主要取暖形式,新能源
部设计,在遮风避雨的同时,可以结合能源利用考虑; 利用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中。 一种是利用吊式火炕或
其次主体建筑的入口,西北地区要考虑门斗空间,即进 者火墙取暖,要求建筑主要功能布局靠近热源设置,
入室内前增加一个遮风避雨和气候缓冲的过度空间。 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是利用地窖实现辐射采暖。

76
高 力 强 ,等 : 干 旱 地 区 西 北 民 居 的 适 宜 性 形 态 研 究

在正房的下面挖设“地窖”,利用粉碎的秸秆燃料在缺 够解决的,需要对于建材组合、技术链条以及各种设
氧条件下持续散发热量,在烟道里缓慢前进排出。 类 计的一体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协调和优化研究 ( 见
[12]
似于“大火炕 ”的取暖模式,不受建筑平面布置的约 图 6)。首先是建筑能源需求侧的相变升级。 利用
[10]
束,经济适用,在农村推广很快 。 复合保温墙体、太阳墙系统、被动式太阳能等建筑表
3. 2. 4 民居空间的自然通风 皮技术,减少外墙和室外环境的直接接触面积,改善
目前传统的建筑节能设计主要以建筑技术手段 建筑表皮相邻环境的热工性能。 其次是能源供给侧
进行节能,而对于建筑的空间节能思考很少,甚至忽 的优化升级。利用高效的集热始端( 如地道风 ) ,提高
略建筑空间与节能的关系。 首先是梳理平面空间,整 清洁能源的利用。 利用太阳能聚 光 集 热,实 现 占 地
合建筑功能形成畅通空间,避免拐角或者死角; 其次 小、经济高效的能源运用。 借助太阳能集热利用后的
是平面空间连接竖向空间,利用烟囱效应或者捕风塔 余热为严寒区沼气“供暖”,改善供能不佳的问题。 再
原理,形成连贯的平面和竖向通风空间。 并在竖向空 者是能源利用与建筑形态的协同升级。 从西北干旱
间的末端调节风帽或者门窗等开启设置,利用风压或 气候的适宜性技术入手,考虑太阳能集热始端设备与
者热压,形成自然的通风推力,调节室内空气的流通 坡屋顶的一体设计,温室屋顶与室内立体绿化设计等
[11]
速度 。 等,系统优化升级( 见图 7) 。
4 系统可行的应变技术模型构建
西北干旱环境下的民居设计,不是某一项技术能

图6 西北民居的应变技术模型

5 结论
回首这次的传统民居设计,在适宜性的应变设计
理念基础上,从前期构思到建筑设计、技术优化,可谓
经过了一个繁琐的设计思考和探索过程。 一方面,充
分提高了我国大面积的西北干旱地区居民居住环境
的舒适度,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意义。 另一方面,优化
了传统民居的生活模式和建筑形态,对于快速的村镇
合并和盲目的新农村建设也会产生良好的保护意义 。

参考文献:
图7 西北民居的绿色能源技术优化简图 [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设计任务书[DB / OL]. 台达杯竞
赛组委会网站,
2015. ( 下转第 106 页)

77
霍 艳 虹 ,等 : 基 于 LID 理 念 的 校 园 水 系 景 观 规 划 探 讨

由表 1 可以看出,新校区景观水体年损失水量约 的社会影响力。因此,高校建设新校区时应该站在社
3 3
为 11. 0 万 m ,年可利用雨水总量约为 36. 8 万 m 。 会责任的高度,以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为出发点,建立
绿化灌溉时间集中在 4、5、6、9、10 月份,日需水量约 百年的长远格局,积极应用并推行新的理论技术。 低
3 3
为 1 243 m ,年需水约为 18. 9 万 m 。 因新校区所在 影响开发( LID) 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实施策略,华北
地土壤盐度较高,校园绿化灌溉用水优先使用中水, 理工大学新校区在规划初始便将自己定位为城市海
若中水供给困难时,建议使用自来水; 为保证中心湖 绵体的一部分,在校园布局、景观规划及水系规划中
水体的水质和水量,不建议从中心水系中取水用于绿 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对进一步建设海绵
化灌溉。 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每年 10 月至次年 4 月,水量损失大于可利用雨
水量,水面高度下降约 0. 58 m > 0. 5 m ( 最高水位波 参考文献:
[1]郝钰,曹磊,李彧. 绿色校园景观中的低影响开发设计[J]. 建设科
动与常水位差值 ) ,中心水体自身调蓄能力不足以满
2014,( 9) : 114 - 117.
技,
足日常需求,需要额外补水。 考虑新校区所在地曹妃 [2]李欣,刘洪海,王蕊,等. 绿色生态校园雨水系规划———以天津大学
甸生态城初冰日在 12 月下旬,终冰日在 2 月下旬,冰 新校区为例[C]/ / 全国排水委员会. 全国排水委员会 2012 年年会论文
期约 60 d,建议在每年 3、4 月份进行中水补水,以满 集,
2012: 112 - 118.

足中心水系的景观需求。 [3]栾春风,申潇潇.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郑州大学新校区雨水利用设施


规划初探[J]. 现代园林, 12( 6) : 483 - 487.
2015,
3 结语 [4]赵芮,张书函,陈建刚,等. 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用案例研
LID 低影响开发策略是符合当前社会生态建设 究[J]. 中国防汛抗旱, 25( 5) : 80 - 82.
2015,
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景 [5]仇保兴. 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现代城市,
2015,
观设计的手段在场地降雨的源头对其进行调控,降低 10( 4) : 1 - 6.
[6]( 英) 奈杰尔·邓尼特,
安迪·克莱登. 雨水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
土地开发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将雨水最大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169.
化的利用,减少暴雨洪水带来的灾害。LID 在实践操
作方面受地理区位及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本文所举实
作者简介: 霍艳虹( 1980) ,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
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所有的大 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 huor2000@ 126. com) 。
学校园,仅在设计理念和实施思路上提供借鉴指导 。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校园是城市的缩影,而高 指导教师: 曹磊( 1962) ,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景
观规划设计研究。
校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其对所在城市具有较强

( 上接第 77 页) 术出版社,
2015: 1 - 10.
[2]刘晶,等. 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现状调研与节能途径[J]. [9]岳邦瑞. 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乡土聚落形态特征研究[J]. 干旱区
2012,( 12) : 1 - 5.
建筑科学, 2011,( 10) : 80 - 85.
资源与环境,
[3]石岩. 山地城市街道尺度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4. [10]金观强. 城乡统筹下农村住宅自建引导策略研究[D]. 重庆: 重庆
[4]陆俊才. 村庄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 大学,
2012.
学,
2009. [11]张子毅. 黑龙江农村住宅低碳节能设计研究[J]. 装饰,
2011,( 6) :
[5]宋辉. 喀什民居的生态适应性[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1) : 120 - 121.
14 - 20. [12]张培栋. 基于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半干旱地区农村生态住宅设
[6]李小 云,田 银 生. 国 内 城 市 规 划 应 对 老 龄 化 社 会 的 相 关 研 究 综 2008,( 10) : 101 - 104.
计[J]. 可再生能源,
2011,( 9) : 52 - 59.
述[J]. 城市规划,
[7]Luo Yuan. Case Study of Low - carbon Rural Residences and Building
作者简介: 高力强( 1975) ,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副教授,硕导,研
2012,( 10) : 1 - 4.
Materials[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究方向: 绿色能源下的建筑形态研究( 365092617@ qq. com) 。
[8]高力强,姚胜永. 绿色能源下的建筑形态研究[M]. 石家庄: 河北美

10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