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A13 專題

逢星期日刊出
責任編輯:曾明達 美術編輯:馮自培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太平山下 建香港人 家 築大城小景

鄧譚娜妮
靠自己,
香港首代女建築師

▲譚娜妮憶述::

無人可以歧視你
當時頭腦簡單,,以為讀建築就是畫畫,,進去才知只有我一個女仔……

:::::::
::::::::::::

􀎠

「女人不是問題,只要你樣樣都可以靠自己,不讓其他人覺得你是handicap(阻礙),無人可以歧視你」
􀎡

,鄧譚娜妮,香港第一代本地女建築師,在過往由男性主導的建築界撐起半邊天,近半世紀將心比己建築香
港人 「家」 , 「收官之作」 是在北京買地興建傳統四合院,歷時兩年研究中國傳統民房建築,跟足古法打造
「夢想之家」 ,近年一家三口合力著書介紹中國傳統建築基本做法,冀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建築。

香港人家>>>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文) 蔡文豪/受訪者(圖)

鄧譚娜妮(Agnes)與同是建築師的 到(建築系)但讀不下去」。 後來怕負荷太重,所以現在不養了」,三


丈夫和女兒,一家三口位於中半山麥當勞 五年大學課程,實習兩年後考取註冊 句不離建築專業。
道的居所,的確與眾不同,從中不難看出 建築師牌照。在當年男性主導的建築界,
主人家的博覽古今、兼容中西的氣度與修 女性特別吃香抑或特別辛苦? 「當時頭腦
夫婦北京兩年造 「五合院」
養。 簡單,以為讀建築就是畫畫,進去後才知 談建築,她視為人打造合適滿意的家
平實無華的原木色大門打開,玄關位 道只有我一個女仔,但沒什麼的,不怕辛 居為宗旨, 「(畫則起樓)不是大小的問
泛着實木光澤的中式圈椅及《廬山高》題 苦、不怕曬、不怕爬高爬低、不怕計數 題,最緊要啱用,明白他們需要什麼,我
字水墨畫首先映入眼簾,畫旁 「行仁義事 ……你也可以」。 成日當是自己屋企那樣做」。最滿意的作
」、 「存忠孝心」的木刻題字低調卻不失 品,則是在北京的傳統四合院,她早年旅
色,放眼從落地玻璃趟門透入自然光的客
多畫住宅則 至愛蘭滿露台 行途上,屬意在中南海及故宮之間的一塊
廳,泛着光澤的深色沙發與充當茶几的暗 談及當年職場生涯有否被歧視,82歲 荒廢民居用地,靈感所至,夫婦二人決定
紅色中式傳統三層食盒,風格各異卻協調 的老太太將昔日一切,看得雲淡風輕,或 在這地建造一座傳統四合院, 「中國的建
統一;客廳兩邊木架上,擺放或瓷器或泥 是經驗之談或是勉勵後輩: 「女人不是問 築文化很博大精深,不同地區不同文化有
塑或木雕等藏品,牆上幾幅風格迥異的畫 題,只要你樣樣都可以靠自己,不讓其他 不同的建築風格,但很多傳統做法似乎漸
作,令人目不暇給……不同風格的傢俬及 人覺得你是handicap(阻礙),無人可以 漸消失,我們希望用傳統做法,還原傳統
擺設,在逾兩千方呎的家中,每一樣都搶 歧視你。」 的四合院建築」。 ▲鄧譚娜妮早年參與的部分項目
眼,放在一起卻又渾然一體。 鄧譚娜妮長達半世紀的則師生涯中, 不過,二人對中國傳統建築認識不多
參與過的項目,包括屹立尖沙咀近50年的 ,結果用兩年研究,有關中國傳統建築的
中學開始學英文
鄧譚娜妮三十年代出生於上海,1948
年來港投親,13歲小妮子在文化、語言截
星光行。大廈樓高19層,由愛國商人霍英
東聯同三個財團合資興建, 「那時畫則都
畫了四、五年,畫過辦公室、酒店、住宅
書籍放滿兩個書櫃,最後落筆畫圖則。施
工期間,年近七十的兩夫婦長居北京監工
,看着一磚一瓦一樑一柱,跟足傳統建築
不勝唏噓
然不同的香港,開始艱辛求學之路, 「那
時候不懂英文,讀得真的很辛苦,比讀建
築更困難,但沒有辦法,唯有死咪死咪」
,起起下都改過則」,原來大廈起到七、
八層時,業主覓得美資公司承租地庫,但
當時的美國政府似乎不滿霍英東的親中舉
方法,精心建造成一座四合院。

一家合著介紹中國傳統建築
談漆器失傳
。她自幼習泳,12歲已是浙江省運動會女 動,美國駐港領事將星光行列入 「黑名單 「青磚要一塊塊磨出來,因為牆身不 建築師也是藝術家,鄧譚娜妮和丈夫熱愛民間工藝
子組游泳冠軍,來港後獲本地泳會青睞, 」,不准美資公司承租星光行,甚至星光 同高度的磚有不同大小,最難是屋脊…… ,多年前已走訪內地和東南亞,搜集各地的傳統手作工
為了學業,最終放棄游泳訓練, 「那時候 行的租戶也不能買賣美國貨,結果原擬租 」。院子有一棵核桃樹,夫婦倆取 「核」 藝,七十年代初開始售賣民間工藝的店舖 「高山民藝」
沒想太多,覺得(學習)唔得,就要更加 用星光行地庫的公司打退堂鼓,大廈建築 諧音,為新宅命名 「五合院」,一家人不 ,在香港扮演推廣民間工藝的角色。眼見不少傳統工藝
努力克服」。 圖則就不斷修訂。 時到北京長住。 「五合院」於2012年因收 近年慢慢失傳,她感到唏噓與無奈。
50年代的香港,大學生是 「天之驕子 不過,她畫得最多的還是住宅圖則, 地被拆卸, 「真是好不捨得……核桃樹每
」,中學才開始學英文的鄧譚娜妮,硬是 參與不少中半山及山頂豪宅項目,現居的 年有六、七個麻包袋的收成,好好味,那
寓所儼如工藝博物館
▲ 「行仁義事」 、 「 憑藉 「死咪死咪」的毅力,1955年考入香 麥當勞道 「龍景樓」,正是她早年參與項 是外面買不到的……」 鄧氏的住所兼容中西,中西傢具及擺設巧妙融合,
存忠孝心」 木刻題字 港大學建築學院,1960年畢業時是建築學 目。身兼設計者及用家,她滿意自己的作 鄧譚娜妮一家三口近年合力著書,以 儼如一間薈萃中西民間工藝的小型博物館,客廳與飯廳
院第五屆畢業生唯一的女性, 「我那屆、 品,近百平方呎的大露台更是至愛,近年 「五合院」為實例,介紹中國傳統建築基 的展示玻璃櫥櫃內,中式瓷器、日本木偶、韓國面具、
之前那屆都是得一個女仔,我是第五屆, 醉心蘭花種植,一盆一盆生機盎然的蘭花 本做法,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建築 泰國木雕……各式各樣工藝品,令人目不暇給。
鄧譚娜妮 (當時)數埋都不夠十個女仔,有些是入 擺滿露台, 「以前用大瓦缸在露台養魚, ,目標是今年內出版。 原來,鄧氏夫婦年輕時喜歡四處遊歷,對人民風俗
特別感興趣,收集了不少傳統民間工藝品。朋友也很喜
小資料 歡這些藏品,拜託代買。夫婦二人遂於1972年開設 「高
● 現 年 82 歲 , 香 山民藝」,售賣各式民間工藝品,並與同好分享收藏,
港第一代女建 而店內售賣的工藝品,鄧家基本上都有另一件。
將搜羅的舊物重新演繹,設計成不同風格的飾物,
築師
是鄧譚娜妮多年不變的興趣,她笑言自己 「貪靚」,覺
●與丈夫鄧孔懷
得將舊物活化再用更有意思。
育有一女 不過,不少傳統工藝正慢慢失傳,她說,早年有繪
● 內地出生, 畫福建漆器的圖樣,交由當地工匠製作,近年再聯絡廠
1948 年 到 港 投 家,對方稱現時流行大型壁畫,工匠也轉型,不再做漆
親 器了。

● 1955 年 入 讀 香 ▲夫婦在 「五合院」 合照(右二)。左二為該院外貌,左右分別為年輕時的鄧孔懷及鄧譚娜妮


港大學建築學
院 , 1960 年 畢
業,是第五屆
港大建築系唯
一 女 生 , 1962
夫同心女同行 三師常聚工作室
年考取註冊建 鄧譚娜妮一家三口都是建築師,夫婦 讀建築學院,在大學邂逅同學鄧孔懷,二 下,女兒耳濡目染受影響。現時,他們的
築師資格 二人同行相互扶持走過逾半世紀,女兒是 人其後成為情侶並結婚。 工作室兼興趣活動室,就在住家對面的單
●執業時參與項 英國註冊建築師,繼承父母事業,現時承 六十年代中,二人以 「夫婦檔」創立 位,三人常常聚在那裏,或畫則或練字或
歡膝下。鄧譚娜妮坦言,建築與其人生分 建築事務所,攜手打天下。然後,一切就 做陶藝或做糊紙創作,各有各忙,但不時
目包括星光行
不開。 是歷史了。 互相給意見。
、麥當勞道龍
早年的香港大學,只有文學院、理學 建築師夫婦的女兒,也成為建築師。 鄧譚娜妮最近還參與香港建築師學會
景樓等多個中
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建築學院,鄧譚 鄧譚娜妮說,女兒自小對設計及建築很有 為慶祝60周年的口述歷史活動,協助撰書
半山住宅項目 娜妮自嘲是 「文唔得武又唔得」,結果入 興趣,可能因為夫婦的工作室就在住家樓 分享本地建築師的貢獻及故事。 ▲鄧家儼如小型博物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