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 UED ] 093 | 6+7 | 2015

时间 :2014.07.02
地点 :CBC 活动中心(佟麟阁路 85 号
中华圣公会教堂)
主办单位 :CBC(China Building Center)

Wang Weije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王维仁 :建筑地景 地景建筑

我五十多岁了,现在开始试着把一些关键词放在一起看,比如“院落”、“四合
院”、
“花园”。四合院是“建筑”,花园属于“景观”、园景建筑的范畴,是在“城市”
或者“乡村”中形成的聚落 ,或者从更大的范围说,它是“人居”和“自然”的关系。
石涛的山水画讲的是老庄以及之后的文人传统中,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状态。紫
禁城里面的东西二宫围合的是树、土地、天空,有阳光照进来,其实是在城市里围
出一个自然。庄园是中国另一种居住传统,如果有大片的自然,就是园林。
上次去湖大演讲时我去了岳麓书院,走进一个院子,感觉非常好——是它的尺
度好,还是灰瓦白墙好,还是一进往下叠着一进的感觉好,还是这些树的光影打在
石头地面上好?我说不上来。走进去,又能看见串联起来的大大小小不同尺度的院
子。这个院子作为一种建筑形态,除了通风采光,实际上是把自然包含在里面。我
还特别喜欢徐渭在绍兴的书斋,乍一看是四合院,其实却是在围墙里放了一个小房
子,左右又有院门通向两边的院子。中国人做院子真的是做到家了,院子可以变房子,
房子可以变院子,二者可以融合。
我喜欢研究合院形态学和城市肌理,但最感兴趣的还是研究改变的状态本
身。建筑作为一个物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不断改变。西扎就说过他的创新
(innovation)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对原来状态的一种转变(transformation)
,是
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我们看建筑应该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或者艺术史学家一样,通过做分类发现
建筑形态的演变,再分析演变的原因 . 只有知道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城
市肌理其实代表着多数人的居住状态。人和城市的关系变成了人和电梯及某个楼层
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缩减到最少,过去人们回家时要经过的丰富空间关
现在也没有了。这是否就是中国人居住形态的唯一答案?

260

241-272大师讲堂-换纸0820.indd 260

You might also like